- 31.50 KB
- 2022-08-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哲学西方哲学论文题目:哲学范式转型与马克思哲学视域的“整体性”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n摘要: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本性以及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成为了“重新理解马克思”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当前哲学研究中被悬置掉的马克思哲学视域的讨论,应当重新在学界深入讨论三个问题:马克思哲学的视域是整个世界还是人的世界?物质本体论与实践观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位?马克思哲学的本性到底如何理解?“物质本体论”者坚持认为马克思哲学视域是整个世界,“物质本体论”没有否认实践观。从实践理解与强调的唯物主义只不过是内含于“辩证唯物主义”的一种面向人的生活的世界观。关键词:马克思哲学;“物质本体论”;“实践观”“重新理解马克思”在相对主义诠释学中获得了合法性根基,但同时也给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带来了一种假繁荣的局面: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说借“重新理解”开辟了哲学研究的种种景观,但悬置了理解的论域是否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追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随着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学、现代西方哲学等研究的深入,我们以往可能认为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域之内的研究也在拓展。但确实在过于锤炼研究的手法时,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基本问题的遗忘。直接面对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本身来看,一个重要的问题却被重新改写,那就是,马克思哲学的变革在于其视域转向人的现象世界、实践在马克思哲学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本体的地位,那么到底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变革本性呢?一、马克思哲学的视域是整个世界还是人的世界?学界在种种哲学范式转型的背后文本依据,在他们看来,马克思的哲学视域是什么?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n以下简称《形态》)等哲学著作看,其哲学视域是人的世界,而不是整个宇宙。这也是他不同于传统上的唯物主义的地方。马克思的目光是现实世界,因为只有现实世界是可以改变的。正因为只有现实生活、现实世界,即人的世界才是其哲学思考的范围,因此,传统哲学的抽象性、普遍性、绝对性的本体世界被马克思抛开了,取而代之的是具体的、动态的、相对的人的世界。可见,马克思的哲思是以人的世界而不是以物质世界为前提的,是从人的活动而不是从脱离人的自然或物质开始的。因而马克思实际上也就摒弃了从本体论的层面上去讨论哲学问题。那么,这种言说是否真正地把握到马克思哲学变革脉象抑或是一种错误的理论路径呢?我们认为,拷问上一种言说是否切近马克思关键在于马克思的致思逻辑如何“脱毛”,即马克思如何批判黑格尔,又是如何超越费尔巴哈,并且“脱毛”后的马克思是否保留了一般唯物主义的“唯物”特质。恩格斯曾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指认“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n”。[1](P224-225)毋庸置疑,马克思哲学是与旧唯物主义严格区分的现代唯物主义形态,既然属于唯物主义,当然继承了一切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特质,即“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一切唯心主义哲学世界观以此与唯物主义形成质性对立的界碑。也许有学者会说,以恩格斯的哲学基本问题作为佐证是不符合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两者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的思想,我们这里不作展开,但我们认为马克思承认“自然界的本体地位”是有着确凿的文本根据的。例如马克思在谈到意识的起源问题说:“意识起初只是对直接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同时它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意识,自然界起初完全是作为一种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2](p81-82)这正表明了自然界是独立在人的世界之外的客观实在。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时有一段经典却频频引起误解的话:“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只要哪怕只中断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一级他(费尔巴哈)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会很快就没有了。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保持着”。[2](p77)在马克思的文本中,认可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就是指明物质是世界的本体。因为“自然”与“物质”在其哲学本性上一直是互通使用的。比如:“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活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活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自身的自然。”[3](202)单纯\n就世界观的“物质本体说”一般特征来讲,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的是一致的,就是说,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仍然对整个世界的本体作答“是什么”,虽然在经过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拯救与费尔巴哈“人本哲学”炼狱过程之后而将思考的焦点放在了社会历史领域,但历史“是什么”是以整个世界“是什么”为基础的。在一般特征的质性剥落之后,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物质观”显然是迥然各异的。赋予了辩证法的“物质”彻底改变了原先的旧唯物主义的机械的思维,把一切看作永恒的绝对,而马克思的物质显然内蕴了“革命”的维度。在旧唯物主义看来,世界的本体终将归为某一种“具体形态”的物质或者更为精致一点粗糙“物质”,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仅在于其“客观实在性”,除此,任何的限定都是多余的。而这在思维方式带来的革命是,它摆脱了就有的感性直观,在社会历史现象上实现了“实践思考”。什么是马克思哲学面对的整个世界?说马克思哲学研究的重点转移到社会历史领域是否能够说马克思超越了对世界的本质问题的回答?我们认为,这是理论上极为有害的做法。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马克思的一般世界观有个论断:“世界的真正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4](p383)这就是说,物质一元论的世界观一直是理解马克思哲学基本前提。但又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个前提,除了自在自然还应当有人化自然的世界,两者是整个物质世界的完整内涵。如果否认了人化自然的前提自在自然,势必容易导向神学的创世说,更无从谈起人的产生的种种重要的因素,如劳动等。同样,将一切自然都看作是远离人的世界的自在自然,将是对人类一切的物质与精神的文明成果的否定,消磨了历史,也在彻底走向了虚无主义。缘此,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在其成熟的过程中,首先在一般唯物主义的地平上走出了黑格尔哲学的迷宫,拯救出了“辩证法”这一珍宝,转而抛弃了费尔巴哈“人本哲学”,最后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领域找寻人类解放的道路。可以这么讲,说马克思哲学仅仅关注人的生活世界(表象世界)而否定其基础自在世界(本质世界),这与现象学之类的纯粹哲学的正好合拍。我们清楚地知道在存在主义者的代表萨特等人看来,世界上并不存在什么超越现象的本质,存在已经失去了本质,所以现象本身就是存在。后现代主义哲学更加肆无忌惮去鼓吹现象就是本质的“表象哲学”,是一种以表象世界悬置本质世界追问的“退行性”的后现代语境下言说马克思,这将“回到了表面哲学,这正是后现代性抛弃本质和真理的必然归途。”[5](p5)二、“物质本体论”没有否定实践观\n 面对马克思哲学变革仍局限在“唯物”上,一种责难开始蔓延,那就是,如果还在“唯物”上兜圈子,如何与旧唯物主义区别开来。在他们看来,承认唯物就无法使得实践获得合理性理解,马克思把视角既然放在人的世界,也就抛弃了传统的本体论哲学。换言,马克思不再从传统的本体论思维方式上去考虑哲学问题,包括从传统本体论的框架中产生出来的唯物唯心问题。那么,马克思也就不可能站在物质本体论的立场上,从物质本体论出发进行自己的哲思”;因而也就会有这样的结论:马克思对人的世界和社会本质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而不是物质的观点,这是近年来比较一致的看法。不管是在《手稿》中,还是《提纲》里,马克思表达出的世界观都是实践观,而不是唯物主义世界观。因此,断定马克思坚持的是唯物主义世界观,并由此推论他的哲学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其依据不是十分充足的,而认为马克思坚持的是实践观则更有说服力。果真如此? 这是混淆与割裂了“物质本体论”与实践观(实践本体论)的典型看法。实际上“物质本体论”在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成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结构生成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这一点上从来没有与“实践本体论”发生真正的分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的初步阐述中:“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2](p78-79)\n“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2](p192)在这之前,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已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这之后,即在马克思逝世之后的1890年,恩格斯仍然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1](p695)故此,我们说“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在这一点是一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