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13 KB
  • 2022-08-17 发布

哲学课结业心得体会:哲学庄周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哲学课结业心得体会:哲学庄周  几年前百家讲坛风靡全国时曾捧红了几位学术明星,易中天、刘心武、于丹等等。易中天说三国,刘心武评红楼,而于丹,让我初次体味庄子,他的无为,他的逍遥,他的道,让我懵懂觉得,他或许在阐释另一种相异于孔子入世的道理。直到学习哲学,我忽然间明白,庄周思想与哲学竟有这样强烈的碰撞,那些看似稀松平常的小故事,竟蕴含如此多的奥妙。学了一学期的马哲,什么规律、意识的能动性、矛盾还有辩证法,在此不想赘述,而我迫不及待的想把老庄请出,不只因为从前读《庄子》的渊源和对古文的迷恋,而是发现,原来看似枯燥的哲学实则博大精深,随手拈来,便是一朵奇葩,长绽放于人类文明的长河中。 \n  《史记》记载,庄子名周,蒙人也。庄周贤达,楚威王听闻他的美名派代表找他让他去中央发展,老庄怎么说呢?他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这就是老庄的志向,曳尾于涂,逍遥自在。而在他的思想中,最突出的就是无为,道兼有无,庄子的“道”是有和无的统一。“无”是老子的研究对象,即“无为而无不为”。“道”亦可如此。首先,庄子认为,道存在于万物之中,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在稊稗”“在甓瓦”“在尿溺”……愈下愈甚。东郭子不解,庄子就告诉他,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有物即有道,故道“无所不在”也。说到这,我想到课堂上提过的“第一性”,讲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时候提到过这个词。当时说所谓“第一性”不是数量词,也不是时间概念,而是哲学的重要范畴,指的是“本原”,是世界发生的最初原因。以我个人理解,“道”是否可称得上万物的本原,道不可见,却又无处不在,老子说“道生一”,而庄子亦以道为“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也。   老庄的“道”应该是“有”和“无”的统一吧。在庄子的思想中,“有”是就物质全体而言,“无”是就抽象本质而言。二者辩证统一,“无”就是“有”,“有”就是“无”。“无”是宇宙万物的普遍联系,是天地万物的统一和绝对。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上指的就是事物的抽象规定性,事物的概念、名称等。“有”生于“无”,“有”,可谓之“器”,形而下,也就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了。其实“无”的概念相当抽象,到底什么是无,什么事存在,什么是空,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古印度哲学家,龙树。 \n  龙树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其中“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说的就是不可描述的实在。在龙树的思想里,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没有本身独立的实体性,它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存在,而是假借了一个概念而存在,即为抽象概念,我想这与庄子思想的“无”应有异曲同工之。初次涉及“无”这个概念时相当迷茫,通俗来说,我们周围事物无处不在,怎么会说“无”或者“空”呢?哲学给了我答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从另一个方面理解,也是“有”与“无”的糅合,老聃说无为,庄子说道“无味无形”“自本自根”,无始无终而永存,生生不已,而龙树认为,有为法空,无为法亦空。“无”渐渐明朗却又更加模糊,或许这就是哲学之探索者为之生无所息的奥妙所在吧。 \n  而初读庄子时,最令我惊异的便是其妻死,其“鼓盆而歌”。这实则是老庄辩证思维的绝佳总结,惠子奇怪啊,说这老庄怎么死了妻子不泣反歌呢?庄子就说了:“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他认为生老病死就如同四季变迁一般,“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而生命的意义在于道,人从人与宇宙万物的共同本质上获得了自身的生命意义、存在意义。这就是庄氏辩证的风格。事物之间亦此亦彼,对立统一。何为生,何为死,何为存在,何为消亡,而怎样去看待这些看似矛盾的事物亦是道所诠释的内容。朱熹说“东西、上下、寒暑、昼夜、生死,皆是相反而相对,天地万物,未尝无相对者。”此时方且略微明白其中道理,没有学习辩证法之前不免绝对,时而片面,现在统筹而观之未免觉出自己可笑来,浩浩宇宙大千世界,变化着,统一着,斗争着,和谐着,犹如一个巨大的机器在不停运转,自有其程序与准则,天地两极,万物变迁,无不是遵其道,得其德啊!   提及变化,庄学亦变之哲学也。老庄所言,天地万物看,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秋水》说“物之生也,若骤若弛。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人与其他生物、事物的生死存亡,是物质世界“无”生“有”的反映,是宇宙生成和生物演化的表现。事物的存在即表现于物质的运动、生成、演化之中,这个运动过程是无时不在进行着的。正如秋亡冬至,生老病死,树木会抽芽会萧瑟,河水会干枯会丰沛,历史会随着一个又一个的矛盾进步发展,人类繁衍,自然此事物消亡而彼事物生长……因变化,宇宙才得以生生不息。 \n  老庄真正意义上给我震撼的便是那著名的《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开篇气势恢宏,当我朗朗读起时便会产生无限的遐想,不知其几千里,该是多么巨型的动物!而这个动物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老庄开始胡诌了,他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后人常常以“大鹏展翅”、“鹏程万里”来形容腾飞的事业,其气势之大无他无可匹敌!而庄子假借讽刺蜩与学鸠告诉我们,鹏之所以可以培风九万里,背负青天,只因其有待矣,意谓北海之水不厚,则无可养大鲲,非大道之渊源广大,不能涵养圣人,如鲲化鹏,虽欲远举,若无大风承负,必然无法抵达南冥,就算已养成大体,若不能加以变化,亦无法获致大用,要承於自然之道,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至远。所谓主观能动性与客观事实的关系大抵如此,意识对物质有依赖性,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可以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继而庄子谈到了“至人无己,圣人无名”,鹏之展翅九万里却依然“有待”,而真正的圣人却摆脱“有待”,达到真正逍遥游的境界,列子乘风,仍旧有十五日之限,而真正的圣人无意于名,正如许由,尧要把天下拱手相让,许由不为所动,无名之道,从不曾有过名声,到有名於世、为人楷模,最后不知有名、舍弃虚名、不以名累实,达到无名的境地。这种历程的努力,就是要把“有待”加以净化、升华,以表露人性的无限开展。能够达于无己、无功、无名,而后才能体悟逍遥之道。庄子的无己,就是於人间世中去掉形骸的自己,让真我精神从形骸中突破出来,上升到与万物相通的根源。这也就是舍弃形器而保其内在精神,使心不随物牵引,不逐物漂流,能够保持其心灵的本质,以观照宇宙人生。 \n  老庄的绮丽在于他的想象,而想象之中却包含无尽的哲学意味。观其生平,锋芒与逍遥贯其始终,而那些亦真亦幻的故事正是他思想绽放的奇葩。他希望自己是蝴蝶,是在泥潭中自由的龟,他以自己的老庄思想体味宇宙万物,也给后人留下无限想象与回味的空间。哲学,其实不就是道理么?老庄的汪洋恣肆之间,道理尽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