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50 KB
  • 2022-08-17 发布

有关于生活哲学:高等教育哲学新视野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有关于生活哲学:高等教育哲学新视野生活哲学:高等教育哲学新视野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生活哲学:高等教育哲学新视野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高等教育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兼评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基础观》中提到了教育人类学的观点。李先生根据教育人类学的观点提出大学首先要为大学生而设,教育目的要指向学生,学校的目的要指向学生,这对提醒我们要重视高校中学生的地位起着振聋发聩的作用。针对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中的政治论和认识论对人的忽视,张楚廷教授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心理[摘要]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走过了精英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等阶段,传统的基于认识论和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指导下的实践出现了种种理由,不能完全适应高等教育实践的新要求,人们开始寻找高等教育哲学新的突破点。马克思关于人的生活的论述为我们寻找新的高等教育哲学指明了方向,生活哲学成为高等教育哲学的新视野。  [关键词]高等教育哲学 生活哲学 生成性思维  []A  []1005-5843(2012)06-0015-04  随着大学从社会发展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大学发展面对着更多的复杂理由,大学已经彻底参与到社会的需要之中。由于知识的急速更替及社会各业发展对知识之依赖与需要,大学已经成为“知识工业”之重地。学术与市场已经结合,大学已经不知不觉地成为“服务站”。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差不多只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中的劳动力市场的附属品;教学型大学蜕变成“研究型大学”,教师中的许多人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研究上而不是授课上;行政管理者更是时常离开校园去为他们大大扩张的事业追逐资金∞;学生的地位越来越被忽视,以至于有学者疾呼:“大学者,大学生之谓也。”大学“只表现为一个熙熙攘攘的知识集市,而不再是一个相濡以沫的知识社群,充斥在这里的也只是知识摊位之间的尖厉叫卖声,而不再是研究过程中无功利的共享快乐”。  教育实践中矛盾错综复杂之时,就是检验指导实践的理论基础之日。  一、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一)国外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的集大成者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是从事高等教育工作50多年的经验总结,也是对高等教育许多理由进行哲学深思的结晶,是国外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哲学的“\n许多方面都是以满足各自所属的历史的不同时期的不同程度的需要来获得各自的合法地位的”,中世纪大学的合法地位建立在满足当时社会的专业期望上;文艺复兴后,大学把其合法性建立在对人文教育的抱负上;洪堡的大学理念使科学研究在大学中获得了合法地位;“赠地大学”出现后,大学的合法地位在于其把人力物力致力于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服务之中。为了寻找一种普遍性的解决办法,布鲁贝克从寻找各种理由的共同基点——专业知识(高深学问)出发,提出了20世纪大学确立其合法地位的主要途径是认识论和政治论。认识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视高等教育追求知识出于“闲逸的好奇”,人们力求了解自身存活的世界,就像做一件好奇的事情一样;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认为人们探讨深奥的知识不仅出入闲逸的好奇,而且还因为它对国家有深远的影响——如果没有学院和大学,想理解复杂社会理由几乎是不可能的了,更不用说解决理由了。  (二)国内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的发展  对于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我国学者提出了许多质疑。张楚廷先生论证了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理论存在的三个漏洞。第一,他把两种高等教育哲学与两种大学确立自己地位的途径看作是统一的。第二,“两种主要的”亦可解释为“主要的两种”,他并未排斥其他高等教育哲学基础,但却不在主要之列。第三,他把时间限定在“20世纪”,并未指明他的论断在其他世生活哲学:高等教育哲学新视野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zbjy.提供,.纪里也是对的。张楚廷先生还指出,布鲁贝克引用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和杜威的言论证明他们持有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观的论断是不能成立的。此外,使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政治论和认识论都局限于理性的观念范围之内,而没有涉及通过感觉、心灵或精神去探讨真理的非理性策略,把那些想通过强调感情高于理智来提高意识水平的人分离出去了。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理论注重高深知识的真理性和高等教育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性,对教育本身的价值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伴随着对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的质疑,国内学者依据各自的专业知识,以不同的研究范式,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对高等教育哲学的研究。  1 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视角来探讨高等教育哲学\n  高等教育是通过满足其所属历史时期的不同程度的需要来获得合法地位的,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中寻找高等教育哲学的未来是学者们努力的一个方向。早在1998年,包国庆先生就发表了《高教哲学的信息论解读》,研究了信息革命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提出了发展认识论、知识价值论和系统科学策略论的观点;杨移贻先生指出未来的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应以知识论为其存在的哲学基础;杨红霞博士在其论文《高等教育哲学基础的拓展——以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为例》中提出了高等教育哲学资本论的观点。这些观点都是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角度来寻求高等教育哲学的。其实,这些理论都是政治论或认识论的高等教育哲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变种,并不是什么新东西,是工具理性哲学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反映。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人们认定任何事物都有其先天的恒定本质,不论事物如何发展,事物的本质都不会转变,如此,教育的任务就是教人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最终是用这样一种思维来关照人——人是客观世界之外的渺小的旁观者,是自然的仆役,它必须顺从自然。而顺从的前提是认识自然,所以“人具有一个本质,即他必须去发现各种本质”。而之所以要发现本质,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占有欲和做自然的主人的欲望。不可否认,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发展对教育具有重大的影响,高等教育同样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同样要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但是,因此就把指导高等教育发展的高等教育哲学完整地置于社会历史的潮流中考虑是不明智的,当前的环境污染理由、生态理由、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都和这种哲学指导思想有很大关系。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完全成为社会的附庸,不能用社会决定论的思想来发展教育,同样也不能把社会决定论的思想视为高等教育哲学的思想。  2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高等教育哲学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电子计算机、基因工程和克隆技术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与传统道德格格不入的道德伦理理由。学者想到从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中汲取营养,彭湃在《境界论高等教育哲学的彰显及其作用》中提出了“境界论”的高等教育哲学主张;张洪志在《道德论:高等教育哲学发展的新阶段》一文中提出用中国儒家经典《大学》一书中提到的“三纲领”来概括高等教育哲学,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论高等教育哲学。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的精华,我们要好好地继承和发扬,但是我们不能言必称圣贤,古代的思想智慧是当时实践的产物,我们不能不加鉴别地全盘吸收和挪用。抽象的道德论和境界论哲学是“是从天上降到地上,即从外在于人的物质世界或绝对理念出发来考察人”,不能体现人的自主性,不能发挥人的创造性,让人感到束缚和压抑。社会历史是发展的,完全拿祖宗遗训来指导我们的高等教育必定不能解决现实理由。3 从教育中的人或人与教育的关系来探讨高等教育哲学\n  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学做人。人是教育的目的和价值存在。当我们说教育是有价值、有目的的时候,实际在点明教育是追随人的价值选择,围绕人的目的来展开的。于是,学者们开始向教育的主体——教育中的人来寻找高等教育哲学。李福华在其论文《高等教育哲学基础新探——兼评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基础观》中提到了教育人类学的观点。李先生根据教育人类学的观点提出大学首先要为大学生而设,教育目的要指向学生,学校的目的要指向学生,这对提醒我们要重视高校中学生的地位起着振聋发聩的作用。针对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中的政治论和认识论对人的忽视,张楚廷教授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提出了生命论的高等教育哲学;彭元从存在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存活”不是一个简单的描述性概念,而是一个力求把握人的存活真谛的反省或反思性概念,因为“存活”并非简单地指“生活哲学:高等教育哲学新视野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生活哲学:高等教育哲学新视野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高等教育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国家的发展承担起应有责任和义务(政治论),以人本身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本论),这无疑都是教育应该承担的使命,但这一切都首先必须让人拥有一种“大智慧”,即引导人类文明健康理性发展的大智慧,而这正是高等教育存在和发展的最高使命。周教授的见解十分独特和新颖,开拓了我们研究高等教育哲学的新视野。  面对高等教育生命的存活”,而是指“存活着的存在”,提出了存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主张。还有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高等教育哲学进行了探讨,如宋彩萍、王丽平在《质疑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基础观》中提出了以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作为高等教育哲学的观点,从物质与精神、真理与价值、应然与逻辑、历史与未来、理想与现实五个方面论证了以人的需要作为高等教育哲学基点的合理性。以人为出发点来考虑高考教育哲学的基础具有极大的合理性,但各个学者的论述仍有待深化。张楚廷教授对他所理解的高等教育兴起历史的追溯和对这种追溯所下的结论——教育起源于人这种特殊生命的活力,高等教育是这种活力的进一步腾升和上扬,展示了其高等教育生命论哲学观的人本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如同现代西方非理性人本主义思潮把人的本质设定为“意志”、“生命之流”、“孤独的个人”\n等这些非理性的存在,并以此来规定社会的本质和解释社会的发展一样。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本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它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根本对立的。能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寻找到完全的哲学支持呢?彭元的存在论哲学似乎越来越受到青睐,但并非完美无缺,只是主张把人的存活作为高等教育目标,并未对人的存活的目的和标准进行清晰的探讨,容易让人产生人与动物等同的误解。宋彩萍、王丽平的人的需要层次论高等教育哲学在强调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方面有很多的优越性,但人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合理性已经遭到了心理学界的质疑。  此外,还有学者从教育和哲学关系的角度来探讨高等教育哲学,如周光讯教授提出的智慧论高等教育哲学。周教授认为从哲学与教育的原始作用上考察,从高等教育的普适价值着眼,高等教育应以开发人的智慧、教人追求“大智慧”为最高价值标准。人出于闲逸的好奇而认识世界、掌握世界(认识论),高等教育必须对民族、国家的发展承担起应有责任和义务(政治论),以人本身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本论),这无疑都是教育应该承担的使命,但这一切都首先必须让人拥有一种“大智慧”,即引导人类文明健康理性发展的大智慧,而这正是高等教育存在和发展的最高使命。周教授的见解十分独特和新颖,开拓了我们研究高等教育哲学的新视野。  面对高等教育实践中错综复杂的理由,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研究方式和范式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他们的研究不仅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了直接的参考资料,还拓宽了后来者看理由的策略和视角。但我们必须警惕这样的倾向:一旦谈起大学来就总是贪图省事不假思索地以不变应万变。我们要不断地探索,用最新最先进的理论成果来武装我们的思想,指导我们的高等教育实践。  二、生活哲学与高等生活哲学:高等教育哲学新视野zbjy.,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教育哲学  (一)生活哲学  生活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中国的最新进展,是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最新解读。日常生活中的“生活”通常指称范围,指吃喝住行等日常行为活动,或者只是把它作为一个描述性的概念,指一个人在一段时间或一生中所有活动的过程。生活哲学的中的“生活”什么意思呢?《求是》杂志社的李文阁先生曾撰文指出,生活其实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人的所有活动都可以用“……生活”来表达。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的存在就是他的现实生活过程。换言之,人存活除了生活之外,没有其他的存在方式了。李文阁先生认为从人类生活的历史或生活的整体出发,生活就是意味着人自身的发展或完善,它是生活的底蕴,是推动生活不断前进的内驱力,是生活也是人的价值和作用,是人永恒追求的目标。  (二)生活哲学的特征\n  生活哲学的世界观是相对于科学主义的世界观而言的。近代哲学的世界观是牛顿力学所描绘的自然观的哲学化。此种世界观把世界看作是与人无关的、本质既定的、独立自存的、自我封闭的、只有线条而无色彩的实体性存在,由于其难以说明主客体的统一和导向而被现代哲学所摒弃。马克思从来不谈论与人无关的自然、世界或存在,而只讲人的现实世界。而人的现实世界无非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的人看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近代科学世界观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先天的恒定本质,不论事物如何发展,事物的本质都不会转变。用这样一种思维来关照人,人也有其固定本质——人是客观世界之外的渺小旁观者,是自然的仆役,它必须顺从自然,而顺从的前提是认识自然。传统的哲学把人之外、之上或之后的异世(科学世界、理念世界)或超世(神学世界)作为世界的本质或本质的世界,并用那一世界来解释人生活于其中的周围世界。而生活世界观则不承认异世或超世的存在,它认为只有人生活于其中的现世,并从现世即人自身或人的生活出发来解释人、世界以及异世或超世的产生。  (三)生活哲学作为高等教育哲学的合理性  生活哲学与高等教育精神内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高等教育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的最大不同在于高等教育是探究高深学问的教育。知识的不确定性特征告诉我们以前的科学主义世界观不再适合高等教育了,生活哲学的世界观更加有利于对高深学问的探究。探究高深学问必定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做基础,但是对高深学问的探究来说,思维方式尤其重要。传统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把人看作是客观世界之外渺小的旁观者,是自然的仆役,它必须顺从自然。生活哲学则强调人的生成,是生成性思维。生成性思维有如下特征,一是重过程而非本质;二是重创造、反预定;三是重关系、反实体;四是重个性、差异和具体,反中心、同一和抽象。生成性思维的重创造、反预定和重关系、反实体等特征有利于对高深学问的探究。  生成性思维可以照顾到高等教育中的“人”。生成性思维的特征能体现高等教育的教育性,能体现高等教育中对学生地位的关照。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从社会的边缘走到了社会的中心,高等教育成了社会的“动力站”。在传统的政治论和认识论哲学指导下的高等教育实践中,高等教育在价值观上体现了社会本位和学术本位,忽视高等教育中人的价值。传统的高等教育哲学指导下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现了管理主义、学科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主体性价值。生成性思维注重个体差异、反对中心本质的特性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实施多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提高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率。\n  生成性思维可以有效地协调高等教育实践中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关系。当前的高等教育实践面对许多理由,从根本上说是教育哲学指导思想的偏差造成的。传统的科学世界观把人和世界看作是二元对立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就是征服世界,让世界为人类服务。在这种哲学思想指导下,高等教育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一切教育工作只是为了将来的生活做某种准备,忽视了高等教育本身也是人们生活一部分的事实。在这样的哲学思想指导下,人们把高等教育理想抽象成简单的发展人的理性思维,把社会理性、科学理性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和价值指向。这样,在高等教育实践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地位受到推崇,而人文科学的价值不能得到正视,导致人文教育式微。如果高等教育哲学指导思想不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目前备受推崇的通识教育、素质教育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理由。生成性思维重关系、反实体,重创造、反预设的特征可以有效地协调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关系。  (责任编辑:刘新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