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学论文 7页

  • 66.50 KB
  • 2022-08-17 发布

老子哲学论文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重庆大学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论文钟刊,计算机学院,200954872010/11/29\n无为而无不为[摘要]老了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形成了老子为首的道家哲学思想。老子原名李耳,又名李聃,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人,曾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对我国哲学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著有《道德经》存世。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对老子《道德经》的充分解读与分析,阐述老子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老了的哲学思想,着重阐述老了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老了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关键字]老子、老子思想、哲学、无为而治老子他博览群书,贯通古今。他总结中国古代文化在漫长的发展中兴衰成败、存亡祸福的经验教训,并加以高度的理论分析,综合概括,探求宇宙发展及人生的真理,即老子所谓的“道”。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以“道”作为世界的本源和人生的法则,开创了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的屮国哲学。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屮国其他学派的形成及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世界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老子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止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度的年代,在人名生活是艰苦的,老了的思想则着重于反映农业小生产者自给自足的经济,提倡“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七十七\n章),开创了“道法口然”的宇宙本源哲学体系。提出任何事情都是辨证的,都具有两面性,正如“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在古代中国,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兴起了众多的文化思想潮流、流派、形态和领域,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名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小说家、朵家等,而尤以道、儒、法、墨、兵为主耍学派,它们之间既有所同,也有所异。其中尤以道家和儒家在当时的影响力最大。在秦汉以后,其它学派渐渐衰弱,道家哲学成为了中华古代文化的主干文化之一,体现着中国古代文化的活的灵魂和智慧结晶,对中国文化及其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老子,这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也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创始人,充分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他的哲学体系是从“人”开始的,从人类经济伦理道德政治的“人德”出发上升到宇宙的天道,即他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老子的哲学在于寻求合乎宇宙发展规律的“自然之道”。老子在哲学认识的发展史上,的一次从有形的自然现象和实物中抽象出了一个具有内在规律的“道”作为世界的本原,提出了哲学的最高范畴,使中国哲学从有形走向了老子无形的“道”,它是对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归纳与升华,使得以后的中国哲学又从老子这个无形的“道”中慢慢的走出來,发展起來,扩散开来。总Z,老子的哲学思想,把世界统一于有规律性的“道”,对中国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无为的人生观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老子所提倡的无为思想,也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在老子看来,“道”的真谛在于顺应,在于放任,讲究随意而为,在于无为,“圣人处无为之事,新行不言之教”(二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在老子的哲学思想里,“无为”就是不争,不索取,不竞争就是要“无所作为”。\n老子的人生观,世界观就是要“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柔弱,不争,居下,取下,慈,检,朴”,要做到无为,在老子看来,一要做到无智守朴,“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五十六章),“绝圣弃贤,民利百倍”(一十九章),可见,老子非常讨厌智慧,他认为这是人们产生罪恶的根源,越有智慧的人就会越狡猾,例如在老子《道德经》第十八章中有“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看当今社会,有些地方也确实符合老子的说法,例如在经济发达,繁荣的大城市却往往充满着尔虞我诈,在商业领域,一群白领精英们往往都是相互猜忌,勾心斗角,为赢取利益往往不惜手段。二要做到谦下退让。“贵以贱为基,高以下为本”(三十九章),“善用人者为之下”(六十八章)。在老子看来,只有甘愿居下退让,才能不使别人嫉恨,不被别人攻击,才能使自己得到充分的发展,永远处于不败之地,在六至六章中老子有这样的话:“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之下,故能为百谷王”。只有“无为”,才能达到“道”的最高境界,才能领悟到“道”的真谛,才能“无不为”。三、无为而治老子不仅提出了以“道”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源的哲学理论,还首次提出了要以“无为”来治理国家,他认为这是治理好一个国家的最好方法。“治大国,若烹小鲜”(六十章),治理大国,要像烹小鱼那样不可吋常搅动它,形象的说明了老了治国的思想:“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n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也”(三章)。老子提倡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是从小农生产的自然经济出发的,主张“损有余而补不足”,让百姓自己自足,为统治者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奴隶统治下的小农经济蓝图,“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八十章),他提出了要治理好这个社会有三条原则,BP:慈,二曰俭,三EI不敢为天下先”。无为而治,就是要老百姓自己发展,统治者一般不介入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进行管理,只在国家进行宏观调控,让百姓从分的发展,这与社会主义的最高有着共同之处,即政府不再作为一种政治团体,一种强迫性的力量,不再具有政治性质,而作为一个管理者而存在。在奴隶统治社会,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一般都被新兴的政权所采用,这是一个新朝代刚刚代替旧朝代,国家的战火刚刚熄灭,这是人民急需要修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生产力。这个时候国家经济发展迅速,统治廉明,不施行暴政,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最少,民间多是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老了是反对暴政的,他对统治阶级的暴政表示强烈的反抗。他鼓励人民反对暴政,赞扬人民反抗强暴的大无畏精神。他在第七十四章中指出了“民不畏死,何以死惧之”,既然人民都已经轻生不怕死了,那怎么能用死去恐摄他们呢?老子不仅反对统治者对人民的强暴统治,他还猛烈抨击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倡的维护奴隶制宗法等级社会关系的仁、义、礼、忠、孝等宗法等级伦理道徳规范,他说“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三十八章),在他看来,这些伦理道德规范是奴隶\n制社会天下大乱和崩溃的罪魁祸首,不能治理好国家,反而会使天下大乱。这似乎和我们今人的观点有着和似Z处,当我们以现代的眼光去回顾历史,我们发现传统的礼教思想的却是为封建和奴隶统治阶级服务的,宣扬忠孝礼义,禁锢人民的思想,给人民套上无形的精神枷锁,在禁锢着的思想下不去反抗统治者的暴政,正是“礼教吃人”。而老子则提出了要无为而治,“为无为,则无不治”(三章),就是要通过不治而达到什么都治理的效果,“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这里的“好静”、“无事”、“无欲”就是“无为”的思想写状。“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乱搅扰而提岀的;“无事”是针对统治者的烦苛政举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统治者对外扩张的欲意而提出的。“好静”、“无事”、“无欲”就是“无为”思想的内涵。为政者如果能做到“无为”,才能让人民自我发展,自我化育,人民自然能平安富裕,社会自然能和平稳定。“无为”就是要顺应人民自由自主的发展,不加以干涉,从而达到“无不为”。这就是老子关于人类社会经济、政治、人生的自然无为哲学。纵观古今,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下,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都是适用的,它反应的是人对于口由发展的渴望。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的条件下,我们也应该推崇“无为而治”的思想,统治者不加以干涉,不搞计划生产,只做宏观调控,搞市场经济,让人民自由的从社会经济活动,让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n【参考文献】⑴杨宪邦.老子哲学在中国文化结构中的地位[J]•中国哲学史,2006第二期:64-70[2]李伯聪.《老子》:三个哲学问题的首次提出与首次解答[J].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笫五期:134-142[3]王海.无为是老子的人住态度[A].延安教育学院报,2005,19(2):33-34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