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50 KB
- 2022-08-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什么是马克思哲学Z木我们肯定马克思哲学是一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Z木,但马克思哲学也有自身的根木原则。马克思哲学之本是什么?这是一个涉及到什么是马克思哲学,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问题。我以为,把新唯物主义、人本主义和自由解放学说作为马克思哲学Z本是合适的。关于马克思哲学,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就是唯物主义。”[4](P310)说马克思哲学之木是唯物主义,人概没有人会提出异议。但问题是,这是什么样的唯物主义?马克思Z所以选样唯物主义作为他的哲学基础,并不是唯物主义具有某种内在的真理。相反,他认为历史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作为解释世界的理论,各有各的长处和愆处。他的博士论文虽然以公认的唯物主义者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为题,但却丝亳没有提及他们的唯物主义思想。相反,在论文的题词中,他赞扬“令人坚信不疑的、光明灿烂的唯心主义”,认为“唯有唯心主义才知道那能唤起批界上一切英才的真理”,“唯心主义不是幻想,而是真理。”[5](P9)直到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把自己的学说称为“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并说,这一学说“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吋又是把这二者结合起來的真理。”[6](P324)冇人可能会说,这些提法只是表达了他早期思想没冇摆脱唯心主义的“错课影响”,不能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对此,我们要问:在被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捉纲》中,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所做的彻底批判,乂应该如何理解呢?在那里以及以后的著作中,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一点也不比对唯心主义的批判更温和、留情。相反,他指出,唯物主义所不知道的人的“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L7J(P54)这仍然是在肯定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按照日丹诺夫的公式,唯物主义等于进步的、革命的阶级的思想,于是,站到历史上最先进的无产阶级立场上的马克思必然要选择唯物主义。但是,马克思从来没有像口川诺夫那样理解唯物主义的社会意义。相反,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批判说,普鲁士式的“官僚政治的普遍精神”是“粗陋的唯物主义”,“消极服从的唯物主义”,“信仰权威的唯物主义”和“某种例行公事、成规、成见和传统的机械论的唯物主义。”⑹(P60)在以后的著作中,马克思也没有否认IH唯物主义与保守的、落后的社会力量Z间有一定的联系。马克思把他的唯物主义称为“新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7](P57)以及“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7](P75)要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唯物主义,必须同吋理解他的人本主义和口由理论。在我看来,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一种能够彻底地解释人的学说。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写道:“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7](P9)那么,能够抓住“人木身”这一根本的理论是什么呢?马克思在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真正的唯物主义同时也是人木主义。在《神圣家族》一书中,马克思把18壯纪的唯物主义观点概括为“关于人性本善和人们智力平等,关于经验、习惯、教育的万能,关于外部环境対人的影响,关于工业的重大意义,关于享乐的合理性等等”。他说,这些“唯物主义学说,同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既然人是从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中的经验中汲収口己的一•切知识、感觉等等,那就必须这样安排周围的世界,使人在其中能认识和领会真正介乎人性的东西,使他能认识到自己是人。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徳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既然从唯物主义意义上來说人是不自山的,就是说,既然人不是由于有逃避某种事物的消极力量,而是由于有表现本身的真正个性的积极力量才得到口由,……应当消灭犯罪行为的反社会的根源,并使每个人都有必要的社会活动场所来显露他的重要的生命力。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既然人天住就是社会的牛物,那他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口己的真正的天性。……诸如此类的说法,甚至在最老的法国唯物主义者的著作中也町以几乎一字不差地找到。”[8](P166-167)不难看出,马克思在这里所肯定的同唯物主义有着“必然联系”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是符合人性的、摆脱了罪\n恶的社会环境的、获得个性自由的“以人为木”的学说,即人本主义(humanism,亦译为人道主义)的学说。当然,马克思既不满足于法国的18世纪唯物主义,也不满足于19世纪的社会主义。他认为,以往的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充其量只是追求特定的阶级或社会组织的政治上的解放,而要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必须从根本上消除人的界化,即消除劳动的界化。为此,他转向了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在《资木论》屮关于劳动和价值关系的论述,对资本主义生产、交换、消费和流通的全过程的分析,都是以他的新唯物主义为前提和基础的。他的政治经济学与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关系,可被概括为以下一个逻辑推论的系列。(1)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2)劳动在人的历史中被界化。(3)劳动界化最后造成了商品生产。⑷商品具有使川价值和交换价值两重性。(5a)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以自然物的独立存在为前提;(5b)创造交换价值的劳动是人的基木的社会存在。(6a)5a必须承认唯物主义的一般原则;(6b)5b必须以实践的、历史的观点看待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统一的,6a和6b因而也是统一的。(8)因此,关于口然和社会的唯物主义同吋也是关于实践和历史的人木主义。马克思哲学同无产阶级革命冇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白己的精神武器”。无产阶级是哲学的物质武器,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达到“人的髙度的革命”;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因为哲学的批判“提高到真正的人的问题”。马克思、改造了康德的绝对命令。他说,徳国哲学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対命令: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刀(P15、9、6、9-10)我们经常说,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是解放全人类。但是,这一理想,如果没有一种能够说服人的关于人的自由解放的学说,只能是空想。注意,“解放”(liberalization)就是"自由”(liberty)的普遍化,正如“现代化”(modernization)是"现代性”(modernity)W普遍化一•样。解放就是自由化,口由化就是解放,这个道理是如此明显,以至不需要超出字面意义的解释。但现在,一些人一听到“自由化”,就紧张,就如临大敌,他们把“口由化”等同于“资产阶级口由化”,这不啻于把“口由”、“解放”当作资产阶级的专利。须知:资产阶级自由化作为资产阶级的解放,已经在批界历史的进程屮完成,人类现在面临的任务是全人类的解放,即人的白由化。只要这一任务还没有完成,马克思的白由解放学说就不会过时。1•“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为表达自己哲学的本质特征,以区别于其它一切形态的哲学所使用的概念。就其本质而言,“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初步形成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屮得到进一步规定,在《徳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形式正式出现。2.在《1844年经济学粋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阐述共产主义概念表述了自己哲学思想的精华,并用“实践人道主义”这一术语來表达自己哲学思想的本质特征:“共产主义作为私冇财产的扬弄就是对真正人的生活这种人的不可剥夺的财产的要求,就是实践的人道主义的牛成”。“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4、120页)马克思在这里提出的“实践人道主义”具有两层含义:实践人道主义的实质是唯物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按照马克思当时的观点,人道主义强调人本身、人的价值和尊严,然而却忽视了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是抽象形式卜•实质上的人道(本)主义,它强调了人的能动性并深刻地研究了人的对象化活动的辩证法,然而却否认了对■象化活动主体和对■象首先是一种自然的物质存在。自然主义,即传统的唯物主义肯定了人是自然的物质存在以及自然界的“优先地位”,然而却忽视了人的能动性,不理解人类壯界以至现实的人木身都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和产\n物。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或者说,唯心主义和传统的唯物主义各执一•端,都没有真正理解现实的人和人类世界。因此,新的哲学必须肯定口然界的客观存在性和优先性,同时强调人本身、人的价值和尊严,以人及其活动为中心、本位来理解和说明世界。止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新的哲学,即实践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乂是把这二者结合的真理”,是一种“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同上书,第167页)换言之,实践人道主义既不是片而强调自然也不是片血强调人的学说,而是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成果,并使二者在新的基础上统一起來的新的哲学形态。这是其一。其二,实践人道主义关注的焦点是改变事物的现状。与费尔巴哈的“理论人道主义”不同,马克思的实践人道主义主张通过主体的现实活动扬弃私冇财产,改变对象世界的界化状态。在马克思看來,私有财产的本质不在物的形态本身,而是在主休方面的异化之屮。扬弃私有财产必须抓住本质,即它是主体对人本身自我异化的扬弃。所以,实践人道主义把扬弃私有财产看作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实践人道主义因此成为一种“积极的人道主义”,它关注的焦点就是扬弃私冇财产,改变事物的现状,“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壯界”。(同上书,笫175、24页)“实践人道主义”的两层含义表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屮的“实践人道主义”与《徳意志意识形态》小的“实践唯物主义”不仅具有表面的相似性,而且在内涵上具有一致性,即二者都在肯定自然界具有“优先地位”的前提下强调人的实践活动及其能动性,强调人的实践活动在人类世界中的基础地位,其主旨都在于改变事物的现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用“实践人道主义”这一•术语初步表达了“实践唯物主义”这个概念的内容。换言之,“实践唯物主义”概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初步形成。3.这里,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如何理解概念和表达概念的术语之间的关系。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一个普遍而又重要的问题。在我看來,概念和术语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乂往往落后于内容。同一概念町以用不同术语来表达,同一术语也可能表达了不同的概念。一般说来,任何科学概念都要求川最准确的语言形式即最恰当的术语來表达,以实现概念和术语完美的统一。然而,这是一个科学选择的过程,它取决于概念本身的内容以及各种复杂的历史因索。因此,在新的科学概念开始形成的吋候,思想家往往利用一些旧的术语或不恰当的术语来表达,甚至思想家本人此时也耒充分意识到新概念开始形成。这是思想史上一个普遍现象。4.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Z所以使用“实践人道主义”的术语来表达“实践唯物主义”概念的内容,主要冇两个原因:(1)传统的唯物主义忽视了人的能动性以及主体地位,因而往往陷入机械论、宿命论甚至拜物教之中,马克思対这种自然唯物主义感到不满。止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口己的哲学“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力图划清自己的哲学同传统唯物主义的界限。(2)同传统的唯物主义相比,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即它从“人是感性的对象”出发。马克思此时认为,费尔巴哈“真正地克服了旧哲学”,并“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同上书,第157—158、159页)但费尔巴哈却总是回避“唯物主义”这个术语,以表明其哲学同庸俗唯物主义的区别。而马克思此时正处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之屮,还没有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原则区别。因此,同费尔巴哈一样,马克思也回避用“唯物主义”这个术语来表达自己哲学的理论特征。当然,我注意到,马克思的哲学在木质上是一种新形态的唯物主义一一实践唯物主义,因此,用“实践人道主义”这一术语来表达这种新唯物主义,毕竟不确切。5.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以人类发展为处标來反思哲学史,以是否“敌视人”來划分唯物主义的形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定了“实践唯物主义”概念的内涵。按照《神圣家族》的观点,随着实证科学的独立化并“给自己划定了单独的活动范围”;随着现实的发展“开始把人们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1、161—162页),“形而上学”,即以追溯宇宙的本原为目的、对世界\n作抽象的本体论研究的传统哲学失去了它自身的光环和积极意义,传统的唯物主义也显得“片而了”,能代表时代箱神的新哲学将是“为思辨本身的活动所完善化并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同上书,第160页)这里的“思辨”是指黑格尔辩证法。因此,“为思辨本身的活动所完善化并和人道主义和吻合的唯物主义”这个命题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表明马克思己明确使用“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来表达白己哲学的特征;另一方面乂表明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与传统唯物主义的区别,即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吸取了辩证法并和人道主义和结合,而传统唯物主义却排斥辩证法并“敌视人”。(同上书,第164页)6.《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新唯物主义”为题,从本体论、认识论、历史观等方面进一步规定了“实践唯物主义”概念的内涵。按照《关于费尔巴哈的捉纲》的观点,新唯物主义是改变世界的哲学,它立足于“社会的人类”,从“感性的人的活动”、从实践、主体方面去理解人的思维、人的社会和人的世界,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以及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木质区别就在于:唯心主义和山唯物主义都不理解实践活动及英意义,因而它们或者“抽彖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或者忽视了人的主体性,而新唯物主义则是把现实世界“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笫86页)这里,不仅’实践唯物主义”概念的内涵得到了较为明确的规定,而且“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术语也是呼之欲出了。7.“实践唯物主义”概念的内涵是在《徳意志意识形态》屮得到基木而乂准确规定的;“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术语也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才首次明确而又正式提出的。马克思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同上书,笫19页)这里,科学的概念和表达概念的术语Z间达到了统一。研读《德意志意识形态》可以看出,马克思对“实践唯物主义”这个概念作了三点基木规定:第一,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人类实践活动。纵览哲学史可以看出,每一种哲学用以解释世界并构造其理论体系的依据就是这种哲学的研究对彖。当费尔巴哈哲学力图以“现实的人”为依据来解釋世界并构造体系时,它就“将人连同作为人的棊础的自然当作哲学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彖”。(《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笫184页)当马克思把目光转向“现存世界”吋,他就同时在寻找解释和把握“现存世界”的依据,并以此作为新哲学的研究对象。这个依据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终于被发现,这就是人类实践活动。按照《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点,实践唯物主义就是耍“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第17页)换言之,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对彖就是人类实践活动,其首要任务就是揭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从而以哲学思维的形式从总体上、动态中再现人类实践活动及其过程。第二,实践唯物主义的性质——以“实践”为建构原则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依寓于世界Z中,融身于世界Z中,活动于世界Z中,这是人的本质特征,而实践正是人以主体地位来改造世界并使之适应人的发展的白主活动,它内在地包含着人与白然、人与社会、人与白我的关系,而这三种关系恰恰构成了“现存世界”的基本关系。可以说,人类实践活动是“现存世界”的缩影。实践唯物主义止是通过人类实践活动来反观“现存世界”,并以“实践”为原则来建构世界观,从而在对实践活动的全而把握屮求得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把握。因此,实践唯物主义不仅是一种实践观,更重要的是一种世界观。按照《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点,“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同上书,第16页)所以,这种以“实践”为建构原则的世界观乂是以“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为出发点范畴的,同时以改变世界、“使现存世界革命化”为思维坐标。出发点范峙、思维坐标和建构原则的不同,使实践唯物主义构成了一个新的哲学空间。这是一种高扬人的主体性的唯物主义,是一种“新世界观”。第三,实践唯物主义的职能一为改造壯界提供实践方法论。按照《徳意志意识形态》的\n观点,对于实践唯物主义來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因此,实践唯物主义所关注的不是宇宙本体以及“整个世界”的“普遍联系”,正如恩格斯后来指出的那样,“一旦对每一门科学都提出了要求,要它弄清它在事物以及关于事物的知识的总联系中的地位,关于总联系的任何特殊科学就是多余的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笫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5页)从根本上说,实践唯物主义关注的是“现存世界”的本体以及人类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从而为人们改造世界并“使现存世界革命化”提供方法论,而方法在本质上不过是人们对对象本身规律的自觉运用。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实践唯物主义“绝不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吋代的药方或公式”,相反,它要硏究“每个时代的个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和活动”口J以看出,“实践唯物主义”是从“实践人道主义”演化而來的。但是,从“实践人道主义”到“实践唯物主义”乂不是单纯的术语更换,而是概念内涵的不断深化和科学化的发展过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实践唯物主义”这个概念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统一,即马克思使用了准确的语言形式恰当的术语表达了“实践唯物主义”概念的内涵。至此,“实践唯物主义”概念基木形成,这一概念从总体上、根木上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木质特征。8.强调实践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这并不是否认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白然观和唯物主义丿力史观的统一。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问题在于,与“辩证唯物主义”并列,加上“历史唯物主义”,以此來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两个主义,而是意在强调马克思主义書学的乂一重要特征,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在自然观上,而且在历史观上都是唯物主义的。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把它转为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无论在自然观,还是在历史观,“现代唯物主义都是本质上辩证的”。(同上书,第65页)可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不是两个不同的主义,而是一个主义,即包括社会历史领域在内的辩证唯物主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多次指出:马克思主义衿学是辩证唯物主义。普列汉诺夫认为,“'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它是唯一能够正确说明马克思的哲学的术语”。(《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768页)当然,马克思一生都没冇使用“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來称谓自己的哲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来看,首先明确使用“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来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是狄慈根。(见《狄慈根哲学苦作选集》,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741页)但“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概念本身并不为错。我不同意从《联共(布)简明党史》第四章第二节演化而来的现行的辩证唯物主义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体系,因为它没有深刻、准确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梢神实质,马克思在哲学史上划时代的贡献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抛弃了。但我并不反对用“辩证唯物主义”来表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特征,而且“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这两个概念在内涵上是一致的。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行动(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合规律的活动)向辩证唯物主义者说明社会人的理性的历史发展。全部他的实践哲学归结为行动。辩证唯物主义是行动的哲学。”(《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第769页)的确,从本来的意义上说,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并不矛盾。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实践首先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和人Z间乂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并互换其活动;同时,实践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实践者头脑中作为FI的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这个口的是实践者“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n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页)这就是说,在物质实践屮,人百先是以物的方式去活动并同口然发生关系的,得到的却是口然或物以人的方式而存在,从而使人成为主体,口然成为客体。“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牛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來的牛成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31页)这说明,实践使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成为“为我而存在”的关系。(参见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第84页)这种“为我而存在的”关系是一种否定性的才盾关系。具体地说,人类要维持白身的存在,即肯定口身,就要对自然界进行否定性的活动,即改变自然界的原生态,使Z成为“人化自然”、“为我Z物”。与动物不同,人总是在不断制造与自然、世界对立关系中去获得与白然、世界的统一关系的,对客体的否定正是对主体白身的肯定。这种肖定、否定的辩证法使主体和客体处于双向运动中。实践不断地改造、创造着现存世界,同吋乂不断地改造、创造着人木身。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和木质活动,实践当然体现着人的内在尺度以及对现存世界的批判性,包含着人的自我发展在其中。町以看出,人与世界Z间的这种“为我而存在”的否定性关系是最深刻、授复杂的矛盾关系。这种关系构成了马克思之前众多哲学大师的“滑铁卢”,致使唯物主义对人的主体性“望洋兴叹”,唯物论和辩证法遥遥相对。而马克思高岀一筹的地方就在于:通过对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意义深入而全面的剖析,使唯物主义和人的主体性统一起来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此也结合起来了。这就是说,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首要的和基木的观点,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具有一致性。8.马克思一生也未使用过“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术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首先使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术语的是恩格斯。(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5)但历史唯物主义的确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秤学的乂一重要特征,而且“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在内涵上同样具有一致性。当马克思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冇机结合起來时,也就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通常认为,唯物史观是一般唯物主义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推广或运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爱尔维修早就“把他的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生活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5页)得到的却是唯心史观。社会生活的特殊性犹如横跨在自然和社会之间的“活动翻板”。在马克思之前,即使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当他们的视线由自然转向社会,开始探讨社会历史时,几乎都被这块活动翻板翻向了唯心主义的深渊。从认识论的角度看,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木原因,仍在于以往的押学家不理解实践活动及其意义,不理解社会生活在木质上是实践的,而马克思的高明Z处就在于,他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能够生活,必须进行物质实践,实现人和白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为了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和人之间必须互换其活动,并必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实践的确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和全部社会住活的木质。从根木上说,社会就是在人和自然Z间的物质变换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即使社会生产力本质上也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人和H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构成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正因为如此,以往的哲学家,包括旧唯物主义者把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从历史屮排除岀去之后,只能走向唯心史观;而马克思从“物质实践”这一“现实历史的基础”出发去解禅观念以及一切重人的历史事件,则创立了唯物史观,从而消除了“物质的自然”和“精神的历史”对立的神话。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而R是历史唯物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唯物主义为历史唯物主义也具有一致性。\n8.由此可见,实践的观点的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这两个重要特征都是从实践的唯物主义这一本质特征引伸出来的,是这一木质特征必然展开的内在逻辑和理论表现。在哲学史上,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祈学思维方式,从而创立一种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便终结了传统哲学,并实现了哲学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