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通论论文 8页

  • 35.00 KB
  • 2022-08-17 发布

哲学通论论文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哲学通论论文一《精神现象学》的“导言”学校:吉林大学学院:软件工程学号:54120825姓名:胡雪梅\n《精神现象学》的“导言”一、摘要:或许我们或多或少对黑格尔有所了解,真正能读懂黑格尔的人却为数不多,大多数人总是拘泥于我们已学过的条条框框来解读黑格尔,然而须不知这恰恰是对解读黑格尔的一人误区,本文通过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导言”解读帮助我们走近黑格尔,并通过和康徳相比较,了解黑格尔从简单的哲学著作《精神现象学》开始。二、关键词:黑格尔康徳批判哲学导言三、正文:“导言”:黑格尔哲学的“独立宣言”“导言”是《精神现象学》最早完成的文字,它表达了黑格尔对他以前的哲学的批判,以此阐述黑格尔哲学与前人不同的特点。这些思想已经酝酿了很久在1799年到1806年的耶拿时期的论述和手稿中,黑格尔全面地清理了康徳、费希特和谢林等人的思想,“导言”反映了黑格尔这一时期的思想成果,但他没有指名道姓地批评谁。这为我们理解黑格尔造成了很多困难,因为不了解耶拿时期的思想背景,不知道黑格尔批评的针对性,在很多地方就会不知所云。在这一点上,康徳的批评对象就明确得多。康徳明确提出“休谟问题”,而月.点名批评洛克、贝克莱和莱布尼茨等人,清楚地说明了他的批判哲学既不同于经验论、也不同于唯理论的特点,所以人们可以很清楚地确定康徳在哲学史上的地位。虽然没有明说,但黑格尔也是从批判前人开始建立他的哲学体系的。“导言”可以看作对近代粋学的一个批判件总结,通过这样的总结,它阐明了黑格尔哲学要研究的对象,以及他的哲学的性质、特点和方法。读黑格尔和读康德一样,不能只读一\n木书,要联系前后著作,把这木书的思想融会贯通。(一)对哲学“认识论转向”的批判“导言”的第一句话是:“如果有人觉得在哲学里在开始研究事物木身之前,即在研究关于绝对真理的具体知识之前,有必要先对认识口身加以了解,即是说,先对人们借以把握绝对的那个工具,或者说,先对人们赖以观察绝对的那个手段,加以考察,这乃是一件很口然的想法。”I黑格尔似乎是在赞成这一“很自然的想法”,其实不然,再读下去,我们看到的是对实施这一想法的哲学的一连串批判。这种想法导致的哲学信念是:“既然认识是一种属于一定种类具有一定范围的能力,那么对于它的性质和界限如果不加以确切的规定,则通过它而掌握到的,就可能是些错误的乌云而不是真理的青天。”这是指从笛卡儿、培根开始,一直到康德、费希特的传统。我们现在把近代哲学称为“认识论转向”,就是因为这些哲学家都有这样一个“很自然的想法”或“信念”,那就是,在对客观对象进行认识之前,首先应该对人口身的认识能力加以考察,以便限定认识的性质和界限。近代哲学家指责以前的哲学在没有考察认识的能力、性质和界限之前,就对认识的对象下了武断的结论。对认识能力和界限的考察是为了不受“错误的乌云”遮蔽,而见不到“真理的青天”。康徳的批判哲学首先是对人的理性能力的批判,把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推向极致。康徳的批判表明,在认识与事物本身(Dingansich,康徳称之为“物自体”,黑格尔有时也称之为“绝对”)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跨越的界线,人所认识的对彖不是“物自体”或“绝对”。康徳谈到网点不能认识“物自体”的理由:一是我们只能认识本体显现出来的现象,二是我们只能通过主观的“纯形式”(如时空、范畴)看待事物。用黑格尔的话来说,第一点理由好像是说「'使用工具于一个事物,不是让这个事物保持它原来的样子,而是要使这个事物发生形象上变化的。”(51页)第二点理由则是在说,认识形式是“真理之光赖以传达到我们面前来的种消极的媒介物”,我们看到的事物“不是像它自在地存在的那个样子,而只是它在媒介物里的那个样子”。黑格尔把康徳的语言转化为“工具”和“目的”的关系,为的是指出这样一个吊诡:批判哲学本来只是为了研究\n事物木身而作的先行的、准备的工作,或者说,只是为认识“绝对”这个H的服务的手段,而结果却是,“我们使用的手段都产生与它本來目的相反的东西”,这“根本是件与理不合的事情”。(51页)通过分析“工具”和“目的”的关系,黑格尔批评认识论哲学或批判哲学反客为主,放弃了对“绝对”的认识,而把认识本身作为哲学的对象,这是把工具或手段当作目的本身O无论康徳之前的认识论、康徳的批判,还是康徳之后的“补救”,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假定着将认识视为一种工具和媒介物的观念,它也假定着我们自身与这种认识之间有种差别,而它尤其假定着,绝对站在一边,而认识站在另外一边,认识是自为的,与绝对不和关,却是-种真实的东西”。原来,假定认识是一种工具和媒介物,并不是为了认识“绝对”,而是为了避免认识“绝对”时犯错误;假定绝对站在认识的另一边,也是害怕与“绝对”沾边而犯错误,最保险的办法就是把认识当作是“口为的”、“真实的”。黑格尔因此揭露出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的根源是:“害怕错误”。这种态度也就是他在另一个地方批判康徳“在学会游泳之前,切勿下水”,害怕卞水就永远也不会游泳。他说:“害怕错误,实即害怕真理。”真理只能是关于“绝对”的真理,如果认识害怕与“绝对”接触,就只能永远站在真理的彼岸而“望洋兴叹”。黑格尔尖锐地批判这种“将认识视为一种工具和媒介物的观念”是“无用的观念和说法”,把“绝对”和真理区别开来是“模模糊糊的区分”,是“没有能力从事科学的人找到的借口”,他们使用的“绝对、认识、主观与客观”等字眼是“一种欺骗”,“一种计谋,想逃避其主要任务”。(53页)这里所说的“主要任务”就是认识“绝对”,"从事科学”就是对“绝对”进行研究,科学(Wissenschaft,这个德文词汇有比英文的science更半富的精神含义)就是关于“绝对”的具体的真理。通过对以前哲学的批判,黑格尔宣告自己的哲学是关于“绝对”的科学,但这门科学不是在所谓有错误的现象之外,而是在现象之中认识真理。“精神现象学”的含义是:在精神的现象屮解释出绝对精神的科学。(二)对“害怕错误”的精神分析黑格尔接着对“害怕错误”的根源和后果作了详细的精神分析,说明了“害\n怕错误实即害怕真理”的道理,同时说明害怕真理如何超出自身而追求真理。黑格尔说,从事科学的人之所以害怕错误,是因为这样一个事实:“正在出现过程中的科学,本身也还是一种现象(erscheinung)”,而“现象的科学”(daserscheinendeWissen)是"不真实的知识”,科学为了摆脱不真实,不得不面对现象,认识到以现象为对象的科学“不是那种在其独有的形态里发展运动着的口由的科学”。(54页)“其独有的形态”指概念,“口由的科学”指黑格尔后来的概念发展运动的逻辑学体系,关于现象的科学则是以感觉和常识为对象和标准的科学。黑格尔把从感觉和健康的常识开始的科学称为“自然的意识”,但“自然的意识”总是意识到与之对立的概念,它不能不依赖概念而走出自身。科学的这种状况一方面产生了对概念知识的怀疑,另一方面也因为它不能不依赖概念而感到绝望。黑格尔说:“这条道路可以视为是怀疑的道路,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是绝望的道路。”(55页)“怀疑”和“绝望”既是从事现象科学的人的心理,也是反映现象科学怀疑论的特点。黑格尔首先指出,彻底的怀疑论不是因为不相信别人的意见,“决心亲口审查一切而只遵从自己的确信”。笛卡儿的怀疑论,正如黑格尔所说,不是真正的怀疑论,因为用对自己的确信代替别人的意见作为权威,仍然是出于错误和真理截然对立立场;而真正的怀疑论却是要“对显示为现象的意识的全部领域都加以怀疑,只有通过这样的怀疑主义,精神才能善于识别真理”(55页)。以皮罗为代表的古代怀疑论和以休谟为代表的现代怀疑论就代表这两种怀疑论。在“导言”中,黑格尔也是以这两种怀疑论为讨论主题的。皮罗主义怀疑一切,悬搁肯定的判断,“见到的结果永远是纯粹的虚无”,但在这种抽象的否定的掩盖下其实是对感性确定性的“特定的否定”。它使科学离开了单纯的感性现象,过渡到新的阶段,黑格尔称科学的更高阶段为“新的形式”。“穿过意识形态的整个系列的发展进程”,这是指概念知识,包拾《精神现象学》屮理性(第五章)和精神(第六章)。在“序言”中,黑格尔更积极地评价了古代怀疑论,他说:“有些古代哲学家曾把空虚理解为推动者”,他们“已经知道推动者是否定的东函o(24页)\n黑格尔看到,休谟的自然主义在经过理性的怀疑之后,用概念表达的自然意识,包含着像“因果性”等被休谟称为“观念的联结”的概念,而概念不会停留于个别的感觉对象而要超出自然意识,这是一往无前、不可遏止的力量,黑格尔形象地称之为口然意识内的“暴力”,“迫使它超出它口己,而这个被迫超出口己的就是它的死亡”。面对暴力和死亡的威胁,“恐惧的意识很可能因害怕真理而退缩回来,竭力去保全它那陷于消灭危险中的东西”。“但是,”黑格尔接着写道:“恐俱的意识不可能宁静下来。”这是因为:第一,意识不会处于“无恩无虑”的“懒惰”(这是在说自然主义的自我解释)中;第二,即使它会巩固为“一种心情”,仍然会感到“从理性方面来的暴力”(这是在说来自理性主义的批判)。如果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压力,抱着“听其任之,不去管它”的态度,那就会“陶醉”、“满足”于“虚浮的意识”之中,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绝望我们可以看到,黑格尔通篇都在使用心理的词汇,描述现代怀疑论躲藏在其中的口然主义,它的命运不是因超越带來的“死亡”,就是因“恐惧”带來的“绝望”。这些词汇使得一些存在主义者以黑格尔为前驱和同道。但是,黑格尔可能不是在描述怀疑论者的心态,而是把“自然的意识”当作一种个人的心理状态,它或者超出口身而成为普遍的科学,或者以“自我”为屮心画地为牢而自绝于科学。这种现在看来似乎是精神分析的语言,如黑格尔白己所说,是对意识“进程的方式和必然性”的“一般”论述。(三)认识是“绝对”的自我运动接下来,黑格尔话锋一转“我们再来谈谈关于系统陈述的方法。”我们可以把这句话与康德的话作一个比较。康德说,他的《纯粹理性批判》“是一•本关于方法的书,而不是一个科学体系本身”3。康德把“方法”当作建立体系Z前必须首先掌握的“工具”。黑格尔在前面已经批判了“工具”与“日的”对立起来的作法,这也是“方法”和“体系”的对立。在黑格尔看来,“方法”和“体系”是一致的,“体系”即关于绝对的真理,它是“绝对”在自我运动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内容(现象的全体),而“方法”就是对“绝对”运动全过程的“系统陈述”。但是,耍对“绝对”进行系统的陈述,会遇到这样一个矛盾:为了认识“绝对”\n显示的现象,我们需要先设定一个标准,衡量、选择、排列各种各样的思想材料但在全面认识“绝对”之前,任何标准都有片面性和任意性。“科学才刚出现,所以无论是科学口身,或是任何其他的标准(中译本为'尺度'一一作者注),都还没证明其口己是本质或口在的东西;而没有这样的一种东西,市查就显然不可能进行。这是一个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黑格尔说:“意识口身给它自己提供标准,因此,考察研究就成了意识与它自身的一种比较。川意识”指概念,而“意识自身”指“绝对”显示的内容,被当作“存在物或对象”;“意识与它自身的一种比较”就是“看概念是否符合于对象”。康德把概念与对象的关系当作“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他提出“哥白尼革命”的H的是为了“让对象适合于概念,而不是让概念适合于对象”。在黑格尔看來,“概念和对象、衡量的标准和被衡量的东西都已现成地存在于意识口身之内”(59页),不存在“主观”和“客观”的分离,也就没有“客观”是否适合于“主观”的问题。但即使是“意识在自己考查口己”,对意识的科学陈述也不是“单纯的袖手旁观”,仍然有考查“概念是否符合于对象”的任务。这是因为,“绝对”在运动之中,它显示的意识内容也在变化,所以经常要用概念与变化了的对象相比较,“如果在这个比较屮双方不符合,那么意识就必须改变它的知识,以便使之符合于对象;但在知识的改变过程屮,对象白身事实上也与之相应地发生变化……跟着知识的改变,对象也就变成了另一个对象”(60页)。我们看到了黑格尔和康德的差别。第一,康德的“概念”和“对象”都是静止不变的,对象一劳永逸地道合于概念;黑格尔的“概念”与“对象”的适合是在不断的“比较”中达到的动态平衡,从适合到不适合,再到适合,如此不断比较,直至最后达到“概念”和“对象”完全符合的“绝对观念”。第二,康徳强调对象适合于概念,而不是相反;黑格尔则认为适合是双向的,对象的改变引起概念的改变,概念的改变乂引起对象的改变。黑格尔关于概念与对象都属于意识的思想解决了近代哲学屮关于对象意识和口我意识的区分和含糊。我们在讲笛卡儿时说,“我思”既是对象意识,乂是白我意识;经验论者倾向于否认“自我意识”;康徳用“先验演绎”的方式,从自我意识的综合功能出发,建立了其与对彖意识的统一。\n黑格尔说,这两者都是意识的对象:“一种对象是第一个自在,另一个是这个口在的为意识的存在。”⑹页)在我们上面所讲的对象与概念的不断“比较”中,“口在”的对象是符合于对象的概念,而“口在的为意识的存在”是被概念所改变了的对象。概念和对象在意识中的比较或运动变化被黑格尔称为“经验”=“意识对它口身一一既对它的知识乂对它的对象一一所实行的这种辩证的运动,就其替意识产生新的真实对象这一点而言,恰恰就是人们称之为经验的那种俩。”(60页)也正是在此意义上,黑格尔在全书中陈述的“绝对”的显示过程被称为“关于意识的经验的科学”,又被称为“精神现象学”。前者是对我们意识的描述,后者研究精神显现给我们的内容,两者都是意识“经历的它那一系列的形态,可以说是意识自身向科学发展的--篇详细的形成史”(55页。四、引用文献: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译,51页,北京商务印书管,19792、黑格尔:《小逻辑》,39节,贺麟译,11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BXXII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