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哲学 69页

  • 427.00 KB
  • 2022-08-17 发布

德国古典哲学

  • 6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四编:德国古典哲学——近代哲学的顶峰\n一、背景政治:长期封建割据经济:落后思想:莱布尼茨-沃尔夫教条论绪论德国古典哲学概况\n二、特点1、思辨性_理论思维或抽象思维,超脱经验,从概念到概念。2、辩证性——概念辩证法3、体系性\n4、唯理精神、理性精神,非经验性5、启蒙精神的深化,是近代启蒙主义哲学的最高阶段。6、意识哲学、精神哲学。\n代表人物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n生平康德(1724-1804),出生于哥尼斯堡。1770年以前称为前批判时期,1781年以后是批判哲学时期。第一章康德\n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纯粹理性界限内的宗教》等。\n一、哥白尼式的革命1.康德哲学面临的问题--知识的普遍性、必然性、有效性问题:知识何以可能?理性与自由形而上学危机——以超验的东西为对象,或者不存在,或者我们的认识能力无法企及,从来就没有具备普遍必然性,面临最大的挑战来自怀疑论。第一节纯粹理性批判\n2.康德的回应:主体性精神的确立--知识的两个部分先天形式+感觉材料先天形式是知识的必要条件先天:apriori指与经验无关的认识成分先验:transzendental指为经验认识提供普遍必然性的东西。\n先天知识先验知识\n--哥白尼式的革命知识符合对象对象符合知识(先天形式)\n二、先天综合判断 -1.什么是先天综合判断?分析判断:主词包含谓词例如:一切物体都有广延。综合判断:主词不包含谓词例如:一切物体都有重量。\n通常的看法:分析判断—先天判断综合判断—后天判断康德认为:先天判断和综合判断可以结合,成为先天综合判断。\n因为:先天—知识的普遍性(唯理论)综合—知识的内容(经验论)\n2.人类的知识何以可能?这个问题转变为—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数学何以可能?自然科学何以可能?形而上学何以可能?\n三、感性学说—先验感性论感性:通过被对象作用的方式而接受表象的能力。1特征:被动性(接受性);个别性2组成:形式与质料先天形式与后天质料(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发生。构成感性经验。后天质料就是感官得来的杂多材料,也叫做“感性的杂多材料”,或者叫做“感性直观”或“直观”。\n2.空间与时间时空是感性阶段的先天形式,不掺杂经验内容。但给经验以普遍性。时空在逻辑上先于经验内容。时空来自于主观认识能力,而非外物的性质。\n3.先验唯心论和经验实在论时空具有经验的实在性和先验的观念性。时空不是独立于人绝对的客观存在,也不是物自体的存在形式或事物的性质,而是人类认识的主观形式;但物自体向人显现的一切都在这些形式之中,也就是说时空是一切现象所具有的特征或形式。就人类而言,时空是主观的;就现象而言,时空是实在的,而不是一种心灵的主观经验。\n四、知性学说—先验分析论\n1.知性的必要性知性比感性更加高级,感性经验需要进一步的整理,形成概念和判断。知性也就是运用概念进行思维的能力。“思维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质料:感性直观(由时空统摄的感觉材料)形式:范畴——先天的,纯粹的,不来自经验,但只能运用于经验现象。\n2.范畴理论:十二范畴的推导判断是概念的连接,逻辑判断的形式与知性形式之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形式逻辑的功能与人的认识根源相关,把逻辑的形式与认识的形式结合在一起,称为先验逻辑。--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表:实体偶性(属性):性质、数量、关系、时间、空间、姿态、状况、主动、被动\n判断表量: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单称判断质:肯定判断否定判断无限判断\n关系:直言判断假言判断选言判断模态:或然判断实然判断必然判断\n范畴表量:单一性质:肯定性多数性否定性全体性限制性关系:实体性模态:可能性—不可能因果性存在—非存在交互性必然—偶然\n知性的综合统一能力来自于自我意识:知性纯范畴为什么具有使经验成为可能的先决条件?A版演绎:知性对感性直观材料进行综合(比较、归类、连接、整理)——先验自我的先验综合。领悟直观的综合:感性材料被综合为相互连接的许多表象;想象再现的综合:继续综合为可以在不同时空中出现的具有同一性的各种表象。概念认知的综合:表象进一步被概念综合为统一的对象。侧重于知性综合过程的心理描述,从综合的过程中建构经验对象的客观性。\nB版演绎:自我意识是一种先验统觉,即把形形色色的直观材料统一为一个概念的综合能力,统觉的综合统一性是人类最高的知识原则;而一切被自我意识到的表象,都按某种普遍必然性的方式连接在一起,知性范畴的普遍必然性来自逻辑判断形式的普遍必然性,因而综合得到的知识是客观有效的。\n3.人为自然立法知性的先天法则不是从自然界中得来,而是知性给自然界规定的。原理表知性左手持原理,右手持按照原理设计的实验,但不是像小学生一样向自然请教,而是像法官一样,强迫证人回答问题。\n4.现象与本体--本体(Noumena)是界限性概念,基于人类认识的本性,指超出现象和经验范围的东西,对象本身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终极实在。“我一定要限制知识,以便为信仰保留地盘”\n物自体,又称物自身或自在之物。它的含义:第一,外物,即刺激感官的东西。第二,本体第三,纯粹理性的理念(灵魂、世界、上帝)意义:1、为了保证由我们的感官受它剌激而产生的那些知觉印象所构成的对象具有实在性。2、为了给我们的认识树立到此为止的界限,把知识限制在感官世界的范围内。3、为不可知但却应当相信的东西(自由意志,灵魂不朽,上帝存在)留下地盘。\n五、理性学说—先验辩证论1.先验幻相理性是先验幻相的发生地,所谓先验幻相,是认识从知性阶段跨越了界限,进入超验领域,试图认识无限的本体所发生的错误。\n2.理念理性:运用推理寻求知识的最高的统一的综合能力。理念:通过考察推理(三段论)而得出,不满足知性所能达到的范畴和规则,试图用最高理念和原则把知识的各部门综合为完整的体系,这是人类的自然禀赋。和本体一样,也是一个限制性概念。感性知识=时空+杂多材料(红、白、软、甜等),提供对象。知性知识=范畴+感性知识,加以判断理性知识=理念+知性知识(但是不能完成),最高综合如果理念被作为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康德批评,即不能超验的使用,但如果理念作为知识系统的范导原则和道德体系的公设,康德则肯定之。\n3、三种理念(传统逻辑的推理形式得来,每一个三段论都蕴含着一个理性的最高概念):灵魂----心灵哲学(直言三段论所指向的最高概念,即自身不再是宾词的主词)世界----宇宙论(假言三段论指向一个不再以任何事物为条件的前提)上帝----理性神学(选言三段论指向一个不再是部分的整体)特点:不是认识的对象、是超验的东西,是人的天性所致,不能避免。\n4、纯粹理性的谬误推论—批判心灵哲学灵魂(灵魂不死)在这里主要不是指有死的个体灵魂,而是心灵哲学的对象。谬误表现之一:把灵魂当作实体。康德认为,灵魂不是实体、不在经验之中\n谬误表现之二:四概念错误大前提:实体只能被思考为主体小前提:我思必须被思考为主体结论:我思是实体\n5、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批判宇宙论用知性范畴去认识世界这一无限的本体,将会出现四组相互矛盾的命题,同样能够得到证明。称为“Antinomie”即二律背反。\n量:正题:世界在时间上有开端、空间上有界限反题:世界在时间上无开端、空间上无界限质:正题:世界上的实体都是由单一的东西所构成的。反题:世界上没有单一的东西,一切都是复合的。这两组命题是真正的矛盾,主词是本体,谓词是范畴\n关系:正题:世界上有出于自由的原因反题:没有出于自由的原因,一切都是必然的。模态:正题:世界上有某种绝对必然的存在体(上帝)。反题:不存在绝对必然的存在体,一切都是偶然的。这两组命题的矛盾可以解决,正题都是属于本体界,反题都是属于现象界的。\n6.判理性神学上帝作为理想,不是实体,不是认识的对象。对上帝存在的三种论证提出批判第一,本体论证明。代表人物:--安瑟尔谟--笛卡尔\n概念与存有的差异。Being的概念粗略的分为两种含义:essence和existence,即本质和存有。康德认为,从上帝的概念不能推出上帝的存有。正如100元钱的概念和真实的100元钱不同。\n第二,宇宙论证明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a←b←c←d←………n←……←上帝但是n和上帝之间必然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依然不能从有限推导到无限。所以此论证不成立。\n第三,自然神学证明从经验、美学、宗教体验、目的性、宇宙秩序性等方面论证。是基督徒最常见的证明方式。康德认为,这种论证的实质和前两种论证一样,都是混淆了概念与存在。他认为三种证明方式的实质都是一样的。\n7、向实践理性的过渡灵魂、世界、上帝作为无限者,不能认识,只能信仰,不是认识的对象,不是纯粹理性的对象,而是实践理性的对象。\n六、康德第一批判的意义1.综合了经验论和唯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先验唯心论,从新的角度和思路出发,论证了人的认识能力。证明了认识的客观必然性,在一定意义上解决了二派的理论难题。\n2.为知识划界,为信仰保留地盘。区分了现象与物自体。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事实与价值知识与信仰是(实然)与应当现实与理想分别属于两个不同领域,二者不能互相侵犯。\n3.批判形而上学,证明人类认识的有限性。实践理性高于纯粹理性(理论理性)4、奠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n作业及思考题1.德国古典哲学要解决什么问题?2.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3.哥白尼式革命的意义。4.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思想。5.什么是先验幻相。6.什么是二律背反?7.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及其意义。\n第二节道德哲学“有两种东西,我越加思考,心中就越充满时常翻新、有增无减的赞叹与敬畏: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康德《实践理性批判》\n《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n一、实践理性1、人是双重的存在者:感性的存在者:——服从自然必然性,具有各种偏好和感性欲望。理智的存在者:——理性本身是一种自发能动性,不受任何外在于理性本身的因素的约束,即自由。\n人为自然立法:人的理论理性为感性材料(现象界)立法——知识人为自由立法:人的实践理性为人的自由意志(本体界)立法——道德律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理论理性不能离开感性经验的运用;而纯粹实践理性完全摆脱感性的束缚,不为自然规律所动,只遵循自己所立之法,即道德律。只有摆脱一切感性和自然规律的约束的人,才真正体现出人的价值和尊严,因此真正的人是道德之人。人作为现象和本体的统一体,在现实中无法摆脱感性,但可以让纯粹实践理性处于立法上优先地位“应当”\n纯粹实践理性高于一般实践理性:一般实践理性:运用于技术、生活实践中明智和智慧,不涉及道德。纯粹实践理性:摆脱一切感性爱好(质料)的考虑而从纯粹理性的单纯形式来确定,仅遵循理性的普遍必然性和逻辑一贯性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这也就是善良意志。行为的道德价值不在于效果,也不在于表面的合乎道德律,而只在于主观动机:即出于道德律的行为,并不看效果是否在现象界中实现出来。但人对道德律有一种敬重感——否定感性的感性。动机VS效果;理性VS情感\n二、定言命令(绝对命令)1.假言命令与定言命令假言命令:如果s,那么p。s是手段,此命令是有条件的。定言命令是无条件的。\n2.绝对命令_第一,普遍性公式:作为自然律的道德律你一定要这样行为,以使你行动的准则通过你的意志成为一条普遍法则(规律)。举例:见书222,准则是个人的,法则是普遍的。\n第二,人是目的——考虑行为的实质性动机永远把你的人格中的人性以及每个他人的人格中的人性同时用作目的,决不用作手段。人是目的,不是手段,这和功利主义不同。\n第三,意志自律——动机出自自己的意志每个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普遍立法意志的这一理念。即把自身看作目的王国中的立法者。人为道德立法。\n实践理性批判就是要立足于纯粹实践理性即自由意志,以之为标准,去批判和评价一般的实践理性,衡量一切实践活动在何种程度上合乎理性或受经验的制约。先验的自由与实践的自由:自由的任意和自由意志:前者已有理性的考虑,能克服感性的一时诱惑,但最终往往还是受制于感性;但后者完全摆脱感性束缚,仅凭理性决定自己的行为。\n四、实践理性的公设1.至善美德与幸福的完全合一。斯多亚学派—美德论伊壁鸠鲁派—幸福论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美德与幸福不能合一\n2.三条道德公设灵魂不死意志自由上帝存在3.公设与至善的关系公设是至善的条件,仅就道德法则本身而言,也可以说是无条件的。\n五、康德伦理学的意义1.道德形而上学的确立2.宗教信仰和道德的统一3.自由与必然4.道德命令是软弱的吗?\n作业及思考题1.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及其意义。2.康德如何解决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n第三节判断力批判一、判断力: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中介1.规定的判断力和反思的判断力规定的判断力—认识反思的判断力—审美和目的论\n2.合目的性原理—判断力的先验原理反对神学目的论,后者认为上帝是宇宙的目的(外在目的)。主张内在目的论。质料的合目的性:客观的合目的性—自然合目的性的逻辑表象形式的合目的性:主观的合目的性—自然合目的性的美学表象\n二、美学:审美判断力批判1.纯粹美与依附美纯粹美:着眼于形式依附美:着眼于内容\n2.纯粹美的四条原则第一,美是无功利的、无利害的。第二,美是无概念的普遍性。第三,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第四,美是无概念的必然性。\n三、目的论判断力批判1.自然的合目的性:调整性原理。人由自然进入文化。2.道德的目的论:人类理性的完善创造终极目的。\n康德的四个问题:1、我能知道什么?--纯粹理性2、我应当做什么?--实践理性3、我可以希望什么?--信仰(属于实践理性)4、人是什么?--上述问题的综合\n讨论、总结:康德的意义1.批判:人类理性的立法作用2.理性主义倾向3.先验哲学的合理性4.人本主义和主体性5.不可知论的意义:认识的有限性。保护道德、知识本身和人类理性,使之不至于滥用。6.世界主义和全球化观点\n作业及思考题1.康德的美学思想的意义。2.康德哲学的贡献。\nHaveABreak!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