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0.50 KB
- 2022-08-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硕士学位论文当代哲学观念变革对大学哲学教育的影响姓名:扈浏洋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教师:许志峰20090501\n摘要当历史跨入新的二十一世纪,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代世界哲学观念有何流变与演化,其精神实质是什么,对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历史使命中的我国大学哲学教育产生何种影响,采取什么样的对策解决哲学研究方面的一些新问题。又一次成为我国高校哲学教育研究工作者应当认真研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当代世界哲学观念变革对大学哲学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一方面给大学哲学以理论丰润、促进哲学研究的进程、激励青年大学生为实现社会的理想目标和个人人生价值观而努力奋斗,但其另外一方面又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需要解决。这对于丰富和提高青年学生的知识,探寻生存和发展的真谛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于做好大学生哲学研究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对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研究与扬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同时是大学哲学教育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研究当代世界哲学观念变化能有效提高我们的学习鉴别力,从而引导学生对各种哲学观念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有助于我们引导学生加深对现代哲学发展趋势的了解;有助于对我国哲学教育研究的理解,更好地做好大学哲学教育建设。学习借鉴研究国外的哲学研究先进成果,加强国际交流是提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推进我国哲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经济、科技的全球化以及日益广泛的国际文化交流对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既提出了严峻挑战,也是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构建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的学术队伍和多种多样的交流平台,是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对话能力和学术竞争力的一条重要途径途径。遵守学术规范、严谨治学是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必要保证。高质量的成果一定产生于科学的态度、程序和方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复杂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生命力的源泉,切实回答社会实际问题,不仅能够科学地解释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能够为人们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指导。特别是能够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和回答。要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新时期哲学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通过研究和回答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提高我国的大学哲学教育整体研究和综合研究水平。关键词:哲学、哲学观、哲学观念、哲学教育、教育改革\nAbstractWhenthethresholdofanewhistoryofthetwenty-firstcentury,theworldpoliticalandeconomic,scienceandtechnology,cultureandsoearth-shakingchangeshavetakenplaceinthecontemporaryworldphilosophyoftherheologyandevolutionofitsspiritualessenceofwhatourcountryisfoilofsocialistmodernizationbuilding,andstrivetopracticethescientificdevelopmentconceptandbuildingasocialistharmonioussocietyandrealizingthegreatrejuvenationoftheChinesenationinthemissionofthisnewphilosophyofeducationofChina'sUniversityoftheimpact,whatkindofplantosolvetheresearchphilosophyandsomenewproblems.Hasonceagainbecomemyphilosophyofeducationandresearchworker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shouldseriouslydiscussanimportanttopic.Changesinthecontemporaryworldphilosophyofuniversityeducationinphilosophyaremanifold,includingtheUniversityofPhilosophy,ontheonehandtotherichtheory,philosophyandresearchprocesstopromoteandencourageyoungstudentstoachievethedesiredaimofsocialandpersonalvaluesandworkhardinlife,buthisotherhandandputforwardanumberofnewproblemstoberesolved.Thisistoenrichandenhancetheknowledgeofyoungstudents,toexplorethetruemeaningofsurvivalanddevelopmentofgreatsignificance.StudyofsocialthoughtincontemporaryWesternphilosophyforstudentstodoagoodjobofgreatsignificancetoresearchandeducation.StrengthenthetrendofthoughtincontemporaryWesternsocietyResearchandabandoned,istheobjectiveofsocialistmodernizationrequirements,aswellasauniversitystudyofphilosophyandeducationanimportantpart.Studychangesinthecontemporaryworldphilosophycaneffectivelyincreaseourpowerofdiscriminationlearninginordertoguidestudentsonavarietyofphilosophicalconceptstoanalyzeandjudgetheright;helpustoguidethestudentstodeepentheirunderstandingofmodemphilosophyandunderstandingofdevelopmenttrends;helpofourunderstandingofthephilosophyofeducationalresearch,bettereducationintheconstructionofPhilosophyattheUniversity.Thestrengtheningofinternationalexchangesistoimprovethequalityof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inChina,promotingChina'sreformanddevelopmentofphilosophyandanimportantway.Theeconomical,thetechnicalglobalizationaswellasthewidespreadinternationalculturalexchangealreadypresentedtheseriouschallengedaybydaytoOurcountry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sdevelopment,alsohasprovidedthedemonstrationspace.BringshonortoChinaoutstandingtraditionalculture,summarizestheChinareformandopenpolicysuccessfulexperience,formsthephilosophysocialsciencestheChineseschoolofthoughtthattheconstructionhasthe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ability\nacademictroopandmanyandvariedexchangeplatform,ispromotesourcountryphilosophysocialsciencesinternationaldialogabilityandanacademiccompetitivepowerimportantway.Observestheacademicstandard,rigorousdoingscholarlyresearchisimprovesthephilosophysocialsciencesresearchqualitytheessentialguarantee.Thehighgradeachievementproducescertainlyinthesciencemanner,theprocedureandthemethod..Thephilosophysocialsciencesresearchisthecomplexcreativespiritualactivity.Insistingthattheapplytheorytorealityisimprovesthephilosophysocialsciencesresearchqualitythebasicmethod.Theapplytheorytorealityisthephilosophysocialsciencesresearchvitalityfountainhead,answersthesocietyearnestlytheactualproblem,notcanonlyexplaintheworldscientifically,moreovercanbeabletomovetransformstheworld,canprovidetheenergeticpowerandthevalueinstructionforthepeople.SpeciallycanconductstheresearchandthereplytotheChinamodernizationsignificanttheoryandtheactualproblem.Mustbaseonourcountryreformandopenpolicyandthesocialistmodernizationreality,takeusthematterwhichdoesasthecenter,focusesinthenewtimephilosophyutilization,focusesinponderedtotheactualproblemtheory,focusesinthenewpracticeandtherecentdevelopment.Throughtheresearchandthereplysignificanttheoryandtheactualproblem,enhanceourcountry'suniversityphilosophyeducationwholeresearchandthesyntheticstudylevel.Keywords:PhilosophyPhilosophyviewPhilosophyresearchPhilosophicalconceptEducationalreform\n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工作单位:通讯地址:电话:邮编:\n引言哲学是一个民族精神内涵的集中表现,是人类长久以来所积累知识的精华。人类如果缺乏哲学素养是不可能具备伟大创造力的。而大学教育又是当今人类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良好的大学哲学教育,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人格的形成、人生的幸福,也影响着国家、民族的精神气质和发展前途。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的大学哲学教育都有了普遍的发展。而我国对大学哲学教育也颇为重视。大学哲学教育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引导学生从各种无知、蒙昧和盲从中解放出来,在于不断地超越于人类各种当下的、特殊的生存状态中。大学教育蕴涵了人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各种可能性。如果说,大学教育曾致力于发展科学技术的话,那么它发展科学技术的意义恰恰在于它实现了人类从束缚其自身发展的各种客观物质条件中解放出来的可能性,使人类在与自然界的抗争中得以掌握自己的命运。然而,当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占有和征服达到相当的程度时,人类必须反躬自省考虑其自身的各种问题。所以我们将旨在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将人的否定性、批判性视为基本的价值取向、重视人的自我完善和生命价值的普通哲学教育视为大学哲学教育精神最集中的体现。当代大学哲学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学会独立思考,会作出明智而独立的决定。可见,哲学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举足轻重,其在教育上始终提示人类反躬自省自身的发展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作用。.人文社会科学是大学历史的起点,逻辑的起点。一个大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就是重视大学的历史和现实。没有社会科学研究就没有综合性大学,而哲学承担了其中很重要的任务。我国的哲学教育现状比较艰难,哲学教育在大学中由过去的热门变成了冷门,哲学系的学生很多不愿意学习哲学。近年來,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过程中,出现了泛市场化、一切都向市场看齐的功利主义做法,从而把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边缘化,高校哲学教育的发展处于举步维艰的困境。哲学和其他知性科学合作的前景非常广大。另外,我们的社会建设正在寻找新的道路、新的生活意义,这也具有哲学性质。中国面临的问题不是知识类型的,而是思想的。大学哲学教育并不直接创造效益,但具有参与现实的责任,通过培养一批具有反思性和批判性、不随波逐流、具有独立见解的人才来参与现实,传承文明。我们要深刻认识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创新为灵魂,以改革为动力,全面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所以,我们更应该“打开眼睛看世界”。研究和学习世界先进大学的哲学教育。提髙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关键在与勇于学习和创新。创新是科学研究的本质,没有创新就没有真正的科学研究。衡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质量高低的关键指标是创造性程度和水平。高质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关键在于高度的创造性。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创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我们向国外先进大学学习哲学先进教学方法要既要大胆想象,\n突破陈规,又要脚踏实地、潜心研究,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和掌握第一手材料基础上,长期积累,厚积薄发。洋为我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宝贵的指导经验。\n—、哲学观念的一般理解与大学哲学教育(一)哲学观念的一般理解及其基本内容哲学,作为人类最高抽象层次、最普遍思维方式的理论学科,不能不包括一定哲学观念也就是哲学观(或称元哲学、哲学学、哲学社会学等)的内容,即哲学是什么,它同人类、社会和个人的生存发展有怎样的联系,价值何在,哲学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条件、方式和规律如何等等,总之关于哲学学科本身的基础、性质、特征、功能、及其与人类历史实践相互关系的理解和说明。不同的哲学观念哲学定义就不同。基于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回答,才有了人们对待哲学的各种自觉或不自觉的态度、方式。而能够给予这些问题以一定理解和回答、并指导人们的态度和选择方式的学说,归根到底又只能是哲学。众所周知,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这个定义说明,哲学是以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简言之,即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为研究对象,而世界观则是哲学的理论内容。那么,什么是世界观呢?我们知道,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或者说是人们对于自身、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这个定义说明,作为世界观,哲学是从总体上来把握包括人自身在内的对象世界的,它所探讨的是整个世界的一般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例如,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状况怎么样?世界的变化规律是什么?人同客观世界是什么关系?人们能不能正确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怎样才能正确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实现整个世界的和谐?等等。由于世界观是属于人的,现实的人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是受一定的立场和利害关系支配的人,又由于世界观是抽象的,是个总的看法,它离不开人们对于各个具体方面(如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等)的看法,因此,世界观理应包括立场观、利害观、价值观、荣辱观、人生观、物质观、意识观、社会观、自然观、发展观、实践观......等等,是这诸多观点的总和。如果离开了这些具体的观点,那世界观就一定是空洞的,没有任何意义。那个所谓的整个世界,也只能是抽象的、与人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观念的世界,而决不是现实的属人世界。所谓哲学的任务,也就是说哲学是干什么的?它有什么意义或作用?我们知道,任何一门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产生,都不是随意的或单凭人的头脑想像出来的,而是由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利益需要和现实利害所决定的,是为人类获取更多的利益、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服务的。也就是说,人类有了什么样的利益需\n要,相应的才会产生什么样的科学。没有各个方面的利益需要,任何科学都是不会产生的。同样,哲学也是为了适应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利益需要才产生的。由哲学的对象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出,哲学的任务只能是专门为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引方向、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决不会也不可能提供具体的理论指导。如果哲学不能为人们指示前进的方向,不能给人以智慧和聪明,只是经院式的漫无边际的空谈阔论,它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哲学的理论内容虽然大体相同,即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但哲学的理论体系却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的。这是因为,人们观察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论证问题的风格也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人们的立场、利益需要和现实利害当然也不会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哲学体系必然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决不会独树一帜。实践表明,任何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内容都无非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四大要素的有机结合,没有区别。否则就构不成理论体系。各种哲学的区别只不过是在于其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哲学中的四大要素相互结合的形式不同罢了。(二)大学哲学教育及其分类大学哲学教育主要表现为哲学课程设置,它分为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所有大学生的公共哲学教育课程,比如:中国就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为所有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也有的大学把逻辑学作为公共必修课程。第二个方面是对一部分专业的哲学教育课程,比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中外哲学史、伦理学,文学艺术专业开设美学等等。第三个方面是哲学专业大学生的哲学教育课程。哲学教育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或公认的做法,这就是客观地向受教育者介绍关于各种哲学问题的各种不同观点,充其量是在此前提下介绍教育者的倾向,让学生在各种观点中作出比较和自己的选择。哲学对于受教育者来说,首先是一种知识,是一种多元的、体系各不相同的知识。哲学教育必须把哲学作为知识传授给学生。不能学完哲学只知道某种哲学体系的观点,不知道其他哲学体系的观点,不知道哲学是什么,更不知道哲学的精神是什么。古往今来的哲学就像一个百花园,每一位哲学家的思想都是其中的一朵花,以自己独自的魅力吸引不同的欣赏者。作为使人们普遍接受哲学教育的公共哲学教育,必须在内容上还哲学以百花园的特性,通过评介人类已有的一切优秀研究成果,给受教育者提供比较哲学思想的机会和选择哲学思想的余地。哲学教育必须追踪哲学研究的发展,及时更新内容。要打破教育内容50年一贯制的局面,使哲学教育与哲学研究对接。哲学教育内容更新的关键是哲学观念的转变。哲学是生存智慧之学,其使命是告诉人们如何有智慧地生存。智慧有认知方面和评价方面,有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有对象之思和自我之思或反思之思之别,有大智慧和小智慧之分。真正的智慧应该包括智慧的所有方面。既有近忧,又有远虑,这就是人类智慧的真正本性。人类关切自己的终极目标和总体状况,像人类追名逐利一样,也是一种智慧,但这种智慧不是一种小智慧,\n而是一种大智慧,也就是一种生存智慧。然而,人类并不总是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智慧的本性。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智慧本性,没有努力去发挥和发展这种本性,更不总是去开发自己的大智慧。相反,在平常人那里,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大智慧常常为小智慧所淹没。哲学作为生存智慧之学,说到底就是要人们有智慧地生存,也就是要人们着眼于生存的终极目的和总体状况来反思生存、谋求生存,不断改善自己的生存境遇。由于当代人类问题越来越多且日益突出,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当代哲学当然会越来越关注和介入现实。哲学主要通过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来对人们产生影响,这个过程是潜在的、逐步的,不能指望学哲学能活学活用,立竿见影。因此,哲学教育通过诉诸理性和自觉,使人们确立正确合理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这一层意思上来说,哲学“教育”的教和育也就不是简单地“教”给受教育者“真理”性的原理,而是重在“教”人如何自主地思考,激发、启迪人们自身的智慧。(三)哲学观念与大学哲学教育的关系杜威说“哲学是教育的普通原理,教育是哲学的实验室”。有什么样的哲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哲学教育.哲学的教育虽然包含这基本知识的学习,但其本质不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方式,更确切的说,哲学教育是一种哲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教育,所以在哲学教育的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一项重要的内容。哲学思维的能力的训练依赖于主体本身对哲学知识本身的理解和把握,更依赖于对于现实生活世界的观察和认识,所以,强调理论面对实践,立足于來实践來进行哲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哲学素养的发展,把哲学的思维方式贯穿到实践的具体环节中去。哲学和哲学教育是凝重的。哲学问题总是人生在世的大问题即人类性问题。求索天、地、人的人与自然之辨,探寻你、我、他的人与社会之辨,反省知、情、意的人与自我之辨,追寻真、善、美的人与生活之辨,凝结为理解“人生在世”的哲学范畴。西方哲学的存在与非存在、本体与变体、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经验与超验、思维与存在、自由与必然,中国哲学的天与地、内与外、体与用、道与器、理与欲、人与己、义与利、仁与智、知与行,无不凝聚了对“人生在世”的深层把握与理解,并因而构成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或人生的“最髙的支撑点”。对这些关乎人的“安身立命”的哲学范畴的思辨与体悟,不能不是哲学教育的基本内容;或者反过来说,离开对这些哲学范畴的思辨与体悟,哲学又何以“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哲学和哲学教育是同哲学思想的历史性密不可分的。用恩格斯的说法,真正的哲学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任何一种真正的哲学理论,都是人类认识史的结晶,都积淀着人类智慧的理论成果。哲学发展的最基本的逻辑,就在于哲学是历史性的思想,哲学史则是思想性的历史,哲学与哲学史是历史性的思想与思想性的历史的统一。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这对于哲学和哲学教育来说,并不是某种外在的“要求”,而是一种内在的“应有之义”。任何一种哲学,都是具体的哲学家思考人类性问题的思想结晶。哲学家个人的体悟和思辨,与人类的思想和文明,熔铸于各异其是的哲学思想之中。在这个意义上,我们5\n可以说,哲学既是哲学家是以个人的名义讲述人类的故事,又是哲学家以人类的名义讲述个人的故事。水乳交融的人类故事和个人故事,对于“讲故事”和“听故事”的人來说,都应当是十分亲切的。哲学作为社会的自我意识,哲学所讲述的当然是“人类的故事”,但它又只能是哲学家以个人的体悟与思辨所讲述的人类故事。哲学是经由哲学家思维着的头脑创造出来的理论。哲学创造,从根本上说,就是哲学家从新的视角、以新的方式、用新的综合为人类展现新的世界,提示新的理想。因此,哲学创造内涵着以否定性的思维去对待人类的现实,揭示现实所蕴涵的多种可能性;以否定性的思维去检讨各种理论的前提,揭示理论前提的多种可能性;在现实与理论多种可能性的某种交错点上,揭示人与世界之间的新的意义,提示可供人们反省和选择的新的理想。任何一种真正的哲学,都为人们展现了新的世界和新的理想。哲学史是“高尚心灵的更迭”和“思想英雄的较量”的历史。这里的每一种“较量”和每一次“更迭”,都蕴含着沤心沥血的理性的思辨和洗涤灵魂的心灵的体验。黑格尔说,“老人讲的那些宗教真理,虽然小孩子也会讲,可是对于老人来说,这些宗教真理包含着他全部生活的意义。即使这小孩也懂宗教的内容,可是对他来说,在这个宗教真理之外,还存在着全部生活和整个世界”。哲学作为“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它犹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不仅是在讲述那些“真理”,而且是在讲述这些真理所包含的“全部生活和整个世界”。哲学和哲学教育是亲切的,这“亲切”是源于它所包含的“生活”和“世界”。哲学的目光,不是神的目光,而是人的目光,它不仅诉诸于人的“缜思明辨的理性”,而且诉诸于人的“体会真切的情感”。冯友兰说,哲学作为“对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它的根本方法是“觉解”,它的根本目的是“境界”。学习哲学,并不是掌握某种“永恒真理”,而是更好地生活。人生在世,就要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就需要把这些关系从“名称”性的把握上升为“概念”性的理解。这种对“人生在世”的“概念”性的理解,就是以内涵着“全部生活和整个世界”的历史性的思想去理解人的生活和人所创造的世界。\n二、20世纪东西方哲学观念变革的现状与趋势(一)对哲学自身性质的深入反思自从启蒙运动以后,随着人类理性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质财富的不断涌流,对于人性本身的哲学思考似乎越來越淡薄。“社会进步”已经成了人们心中不言而喻的观念即科技进步表明了理性的进步,理性进步和科技进步带来了经济增长,这一事实再加上达尔文的进化论一从经济的发展到生物的进化——不断强化着人们的“社会进步”观念。这使人们相信一切都是进步的!这使得人们根本不再去认真思考社会发展的哲学含义,似乎只要社会存在着,哲学研究就必然是发展进步的。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孔多塞甚至认为,历史的进步就表现为人类理性的发展,理性的进少可以统领一切进步;只要人类理性进步了,包括人类道德在内的社会的一切就自然而然地进步了。近几个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又进一步强化了人类关于社会进步的信念,似乎科技的进步就必然带來社会的进步;社会进步不仅被等同于科技的发展,而且被等同于经济的增长。于是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就形成了一个公式——社会进步=理性进步=科技进步=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人们还常常把社会进步与现代化相等同,似乎实现了现代化社会就当然进步了。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国家都致力于科技发展和经济增长;没有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几乎都把全部精力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现代化成了所有国家的共同追求;GDP的增长速度成了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甚至唯一的标准。在当今世界,政治、文化、教育都在竭力为科技发展服务,因为人们清楚地意识到,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或者说只有科技才能推动社会的繁荣。科技发展和经济增长成了社会的强势话语之后,其他的一切都退居到次要地位了,当然也包括哲学和社会科学。在个人追求权力、地位、名誉、金钱、享乐、幸福,社会追求科技发展、经济增长、市场繁荣的现实当中,哲学不是被当作无用的东西而遭到拒斥吗?作为社会的高雅文化形式的文学艺术不也沦为经济和科技的婢女而去迎合社会上的一些庸俗需求吗?教育不同样己经是去了它自身应有的传承知识、创造知识、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功能而凸现出一种工具特性吗?一些大众媒体和互联网不是天天奉献给大众铺天盖地的商业广告和时尚的娱乐节目來挑起人们的消费欲望、满足着人们的感官剌激吗?天天忙于赚钱、忙于追求名誉地位、忙于享受生活享受幸福的人们哪里有时间、有兴趣去追问诸如到底什么是幸福、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究竟何在、人类是否需要有精神家园、人类拼命去发展科技到底是为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社会进步等等问题?人类的生存固然离不开丰裕的物质生活,社会的发展固然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但人类生存绝对不是仅仅需要物质享受,社会发展也绝对不仅仅表现为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生活或曰精神文明。我们\n不总是以万物之灵长自居吗?这灵长就灵在人类有精神文化生活而自然万物没有。如果我们仅仅看重物质生活,仅仅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快乐,那人类与野兽何异?一个社会不可能没有物质文明建设,舍此,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便失去了经济基础,任何其他社会活动也无法进行;一个社会同样也不可能没有精神文化建设,舍此,科技发展、社会发展便失去了目标。社会发展需要导向,科技发展需要导向,经济发展同样需要导向。没有这种导向,我们就不知道促进经济和科技发展到底是为什么以及怎样來促进它们的发展,就不知道社会的航船究竟要驶向哪个港湾。这种导向就是一种与几个世纪以來盛行的发展观根本不同的新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这种新发展观由谁来提供呢?当然是由哲学社会科学来提供的!一个时期以来,为了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有人提出哲学社会科学也是一种生产力。其实,何必要把哲学社会科学与生产力连在一起?哲学社会科学又何止只是一种生产力呢?我们不说哲学社会科学创造着社会的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是一个社会绝对不可缺少的,也不说它也确确实实可以创造物质财富,但它更重要的价值则在于不断关注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并为这艘航船的前行指明着方向,它是社会前行的指南针,是社会进步的航标灯!虽然它所起的作用与科技的作用全然不同,但这种作用却是无可比拟的,是根本无法用金钱來衡量的。进入20世纪以来,人们对于哲学自身的性质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仅以我国近年为例,“哲学观”论文大量涌现,中国知网检索,仅1979年到2009年中间涉及“哲学观”的论文就高达37000多篇。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社会的“应然存在”和“实然存在”之间永远都会有一定的张力,但这种张力永远都不能成为放弃对“应然状态”追求的理由!换言之,人类永远不能放弃对应然的追求,哪怕它永远都只是一种“应然”!而哲学社会科学所追求的正是这种“应然”!哲学应当具有自己的品格。哲学品格可以理解为哲学那些独特的方面及其相应的活动方式、行为规范、行为表现的总合与整合。哲学的功能、内涵、意义等都与之相连。哲学品格是一个含有价值因素和评价因素的概念。一方面,哲学品格反映着哲学自身的那些特性。另一方面,在哲学品格中,又凝聚着来自哲学内部和外域对哲学所寄予的期望,包括对哲学在行为的、功能的、道德的,乃至趣味的等方面应该具有的、人们所希望见到的风范。历史上林林总总的哲学,有“好”“坏”之分。我们在谈论哲学品格时,其实仅在谈论哲学那种优良的品性、品行与品味的三者统一。根据我们的初步梳理,哲学具有八大品格,它们分别是论理性品格、务虚性品格、广袤性品格、普遍性品格、批判性品格、反思性品格、求索性品格。在所有学科中,哲学是最具人格化的学科。因而哲学品格是人类品格的最高典范。批判是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哲学最重要的活动,也是哲学最主要的功能。批判性的一端联结着反思,另一端联结着创新。反思是哲学得以保持冷静而理智的头脑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保证。如果说,在所有学科中,存在着一门最有可能、最善于保持清醒头脑的学科,那就非哲学莫属。经由反思的批判才是不盲目的。哲学理论不能马马虎虎建立,随随便便推翻,它总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仔细审视、认真分析后提出來的。对于这样的哲学理论,人们一般都是确信的。一种哲学如果失去反\n思的品质,就等于失去独立思索的能力。这样的哲学既不为人信服,也经不起推敲。创新是批判性的逻辑结果。批判、继承、创新,应该“三位一体”。“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哲学批判本身包含建构性。在对旧理论或旧生活方式的批判过程中,一种新的、更好的理念孕育起来。在哲学中,创造性的洞察力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正是由于某些人想标新立异,发出挑战,才会做出重大事情来。否则,哲学也会流于庸俗化、平面化。(二)哲学研究主题的生活化转向哲学的目标是改造世界,我们所学习哲学的目的是使哲学真正成为我们进行无产阶级思想解放的武器。哲学是对实践活动和实证科学进行辩证批判的世界观。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掀起了向生活世界转向的变革。在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中,哲学实现了“语言的转向”、“解释学的转向”、新实用主义的转向等。这些转向的实质就是证明客观生活世界是哲学研究的基础。在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中,转向生活世界的内在要求不仅是客观点评价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对新世界思维对科学技术的片面的追求的一种反抗。科学活动只是人的多种存在的方式之一,并不是人的最基本的的存在方式。因此,转向生活世界就不仅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摧毁,也是对于过去研究成果的超越。转向生活世界的哲学变革不是哲学思考的感性化和表象化,而是哲学理论研究深度的新拓展。转向生活世界的哲学变革从根本上说是生活世界本身变革的必然结果,或者说是时代精神和文化氛围变化的哲学表现。随着二战后新科技革命的的兴起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个人获得了日益扩大的自由空间,日常生活逐渐体现出了重要的意义。大众文化成为了人文文化的主流。在这样的文化总体趋势中,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的哲学乃至科学的地位必然受到质疑。这一过程实际是哲学适应时代要求的自我约束和调整,是一种走向后哲学文化大哲学观。在否定了任何文化形式和社会主体的优先地位之后,哲学或者成为沟通不同文化形式的解释学,或者成为自然进化的文化和生活的一部分,或者成为一部分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不管怎样,哲学的生活化转变是一种必然的形势。转向现实生活的哲学变革不是取消哲学研究本身,虽然现代社会哲学的对象、主题、形态和功能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在我们看来,作为寻求事物普遍原理和原因的科学解释的哲学确实终结了,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对包括科学在内的一切文化形式统一基础的寻求,对认定自我理解和自身发展的关注,仍是哲学必须承担的“思想的任务”。面向客观生活世界或事物本身的创造性哲学思考,不仅是认定智慧的一种最直接的体现,也不仅是哲学家本身个人对智慧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仍有更为深刻的动机,也仍有其他文化形式不能完全替代到作用。转向生活世界的哲学变革并不仅是现代西方哲学经历的事情,我国的哲学改革也在实行的这种探索。我们的大学哲学教育目的不是简单的要培养哲学、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而主要目的是要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正确政治方向,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哲9\n学方法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经济、科技的全球化以及日益广泛的国际文化交流对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既提出了严峻挑战,也是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构建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的学术队伍和多种多样的交流平台,是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对话能力和学术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因此,教授大学哲学课程的教师,就应当不断地在如何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在如何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方法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上,多做教学研究,多做教改思考。所以更应该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先进哲学教学方法,打开中国哲学教学的新局面。(三)哲学的应用化与分支哲学的大量涌现应用化是20世纪哲学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因为应用是哲学的本质要求和自我价值的最终体现,哲学满足历史和社会需要的命运是通过应用实现的。尽管哲学的发展水平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经常出观较大程度的错位,然而,由于人的思维的本性作用,即人面对自然科学现代化的现实,必然要自觉地知以形而上的反思乃至哲学上的再造和创新。自然科学的现代化必然会带来人参与重塑现代哲学的自组织性,就哲学对自然科学的指导功能蕴舍的内驱力和自然科学现代化的趋向性而言,也将会敦促现代化哲学应运而生?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复辰趋向在座标上是呈现着接近并向前延伸之波形的。这种趋向要求哲学或迟或旱地赶上时代的潮流,并促使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现代比相适应。哲学与具体科学在古代本来就是在一起的,后来随着认识的深入,哲学才从具体科学中分化出来,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学问。但哲学与科学的内在联系并没有中断,科学始终是哲学之因,而哲学则是科学之果。于应用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哲学应用问题的实质在于正确描述哲学与现实世界联系的图景,科学地构造哲学应用与发展的新模式。哲学应用在满足改革开放需要中所涌现出的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如政治哲学、经济哲学、社会哲学、管理哲学、领导哲学、艺术哲学、文化哲学、历史哲学、自然哲学、科学哲学等,对哲学本身的研究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凸显出哲学应用研究的广阔空间和巨大潜力,预示着它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重点。20年以来,应用哲学的研究成果斐然,而且对一些问题也达成了共识。例如对“应用哲学”这一概念,把它理解为是一个“学科群”,人们经常称之为部门哲学或分支哲学。但这种共识是一般的、抽象的,一旦涉及具体的内容,共识就难于达成了。但是,不能等哲学的问题都搞清楚了,再来搞应用哲学,两者要齐头并进,互相推动。经济和社会生活全球化的日益扩大,政治的全球化也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因此,哲学家们的理论观点对现实政治的干预正在日益加强,政治哲学研究正在逐步成为当今世界哲学的“第一哲学”。当然,这里的“政治哲学”概念不仅关系到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的变迁,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对与人类政治生活密切关联的道德伦理、环境变化、文化传统等问题的哲学反思。应当说,当今的政治哲学研究从来不是单一的理论探讨,而是结合了人类当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人性和人权概念到社会和世界本质,再到人\n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自身的发展,这些都属于政治哲学研究的范畴。正因为如此,亚里士多德对人性的规定(即人类生为政治的动物)在今天得到了更多的响应。(四)人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新的哲学主题马克思早年提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针对旧式分工所造成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相结合。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已主导现代世界发展方向的今天,我们更应关注现实生活中人的全面发展。但是,人的全面发展并非是指人们的每一种能力都同样突出,达到均衡水平,也不意味着一个人是万能型的,没有任何缺陷和不足。它不单指人的生理、心理、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本身的协调发展,还包括人与自然、人与集体、自我与他人、个人自身的各方面发展处于协调一致、同步运行状态之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在于,人作为主体,其实践活动、社会关系、人的需要、各种能力、潜能素质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动态的永远追求过程,没有终点。我们现在所强调的全面发展主要是针对当今社会过度地、片面地强调人的物质需要的合理性。这种单纯地以效率、物质利益为中心的价值操作系统容易引发社会各方面的不良反应,如法律虚悬、官员腐败、社会不公、贫穷与犯罪、黑色经济等。从人与自然的角度看,它也是一种主体片面性的表现,它把人的发展单向化、简单化为物的发展,从而把主体与客体在实践基础上的有机联系、有机统一破坏了。这种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所导致的人的片面、畸形发展必须得到纠正,否则将使人类陷于深刻的生存发展危机之中,既没有社会的持续发展,也没有人类自身的持续发展。探讨人的可持续发展与大学教育的关系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不得不将其置于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对其进行观照。在工业社会,正如丹尼尔•贝尔所指出的,“工业社会是经济化的社会,那就是说,它们的活动以职能效率原则为中心”。为了提高效率,工业社会要求以有条理、有系统的方式将技术知识应用于社会事务,为此,工业社会强调技术专门才能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这也是科技治国论和技术官僚在工业社会一度兴起的原因之一。在一个以职能和能力组织起來的高度有机化的社会里,分工变得十分精细,各种专门人才根据客观需要使用其专业技能,“现代化的工业公司己经发展起一整套上层建筑或者机制,技术职员必须成为其组成部分。这套机制取舍车间的一切可能智慧及日常工作;一切都以计划与部署部门为中心。”如果说农业社会在时间角度上是面向过去,重视经验的话,工业社会更加侧重适应现实,更为重视实验和计划。反映在教育上,工业社会的大学教育如同工厂追求劳动质量与效率一样,为了高效培养大批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而建立了一整套工业化培养模式,用中国学者王英杰教授的话来说:“要想大批量生产必须标准化。于是,大学幵始通过标准化测验筛选录取学生,使得进入大学的学生成为同质组,他们具有大体相同的年龄、知识水准和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为他们制定学习标准、学习进度,从而使他们同步毕业离校。”,同时,“劳动分工的精细化和专门化导致学科分化,从而使教师成为狭窄的学科专家,学科成为教\n师的圣殿。在学校组织结构上,教师们建立了以狭窄的学科专业为蕃篱的系,以保护各自学科神圣不可侵犯。”此外,工业化培养模式影响下的大学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工业化时代在考虑大学问题时,往往注重大学在物质层面上对发展科学技术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巨大推动力,注重大学在制度层面上有效运转社会所起的作用,这使得工业社会的大学教育无法从当下的各种特殊条件中解脱出來,缺乏未来的向度,忽视了大学在人的可持续发展中所应起到的作用。随着工业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的濒临枯竭,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新时代。有的学者将其称为后工业社会,有的学者将其称为知识经济时代,无论怎样描述,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人的因素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占据如此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的哲学改革应该是一个建设性的探索过程。对于人的日常实践活动的研究、发展问题的研究、社会心态的研究等等,虽然刚刚起步,处于摸索期,但是必须重视面向世界的建设性思考。若使我国的高校哲学教育创造出成果,必须借鉴现代西方高校哲学研究的有益成果,并且一定要在我们国情中做出创造性的转化。坚决不能陷入肤浅、空疏和新的公式化陷阱。所以弄清楚哲学变革的真实意义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教育事业包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弘扬和培宵民族精神服务,为党和政府的决策咨询服务,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做出新的贡献。科学发展观植根于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和知识的沃土之中,是哲学社会认识和改造世界结出的思想硕果。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充分说明了哲学社会科学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巨大作用。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教育特别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更加自觉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我们党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是我们党的传统。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对哲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过一系列重要论述。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态和文明素质。教育部在实施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过程中,专门制定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教育部将根据中央要求,切实体现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四个同样重要”,把哲学社会科学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n三、大学哲学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新趋势(一)“哲学导论”成为引人注目的通识教育新课程当代哲学教育思潮已经初步意识到现代教育从其根本培养目标上说,绝不仅仅是培养具有某种专长的‘专才’,而是要培养具有现代教养的‘现代人’。深厚的人文教养,应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所需人才的基本素质。应当通过逐步开设一批人文素质教育课,来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陶冶他们的生活情趣,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所以,“哲学导论”课程的开设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十余年间,国内高校陆续开设“哲学导论”课程。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外单独开设“哲学导论”课程。国外的一些著名大学也开设了“哲学导论”课程。就通识课和素质课的兼容层面上讲,个中无论如何都不能缺少哲学课。哲学是最具“通识”性和“素质”性的学问;因而世界著名综合性大学都有哲学系或哲学专业。事实上,哲学在通识教育中占有至尊的席位,正如邬昆如先生所说,“哲学委实是一门标准的‘通识’课程;通识‘定位宇宙’,通识‘安排人生’。”在孙正聿教授看来,“哲学教学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独特的价值。这不仅仅是因为哲学理论课是各类普通高校的共同课,而且是因为哲学教育是最根本的素质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改革和加强哲学教学是高等文科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学生而言,哲学理应是一门最具理论魅力的通识课,理应最受欢迎。因为,哲学是每个人的“终身大事”:“它决定人们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理想、审美情趣和终极关怀,也就是从根本上决定人们想什么和不想什么、怎么想和不怎么想、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怎么做和不怎么做。”的确,哲学通识课,能够最为典型地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既不同于知识论的价值取向,又不同于工具论的价值取向。虽说在崇尚物质生活的风气下谈哲学的重要性,不免有“清谈”之虞,但真正的问题在于,在许多重大抉择上,恰恰只有“虚实结合”,“软硬兼施”才能相得益彰。(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出现了新变化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从学科初创到系统研究,至今虽然不过20年时间,却经历了多次争论。这些争论归根结底就是如何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以及如何看待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当代中国学术思想、社会发展的意义问题。应该说,这些争论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我国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但是,也不可否认,我国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总体水平还不高,认识上也存在着若干偏差。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脱离了西方哲学的语境,并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哲学理论的评价标准,\n来认识和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取向、理论命题。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回归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所处的西方哲学语境,对其理论特质重新进行解读,探讨他们的理论对当代中国哲学创新的意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形态和哲学主题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相比,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别的。在东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阵营中长期流行一种观点,即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要研究自然界(包括自在的自然和纳入到人的实践领域的自然)的规律,也要研究人类社会的规律,这样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模式就是通常所说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其基本特点是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则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推广和运用。这种哲学理论模式注重的是认识整个世界的一般规律和本质,体现为一种知识论模式的哲学。这种知识论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唯物主义的共同点,它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并把“整个世界”还原为自然物质,去追寻人类生活社会背后的绝对本体抽象的物质,其结果是人类生活世界、人的主体性、创造性被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价值纬度消失了,哲学无法真实落实到人们的生活世界,实现对人的价值和命运的关怀。而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作为对近代哲学的超越,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关注的并不是人之外的所谓绝对“物质实体”或者“精神实体”,更不是要去建立一种能够描绘整个世界普遍规律的理论体系,而是要关注人的生活世界。这并不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考察自然界,不包含自己的自然哲学,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然的考察总是联系着“人的实践及其历史”,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关注人类社会生活,只有“人类社会生活”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主题。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像近代哲学那样,是一种包罗万象的哲学,而是具有自己的独特研究对象。因此,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都反对站在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立场上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他们认为这种理解不仅无法说明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而且还会导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实证主义、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解释。由此,他们主张在和近代哲学的断裂点上来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实际上,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实践论哲学,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人的自主、价值和解放,这也决定了它必然会落实到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展现为政治批判、文化批判和道德批判。如何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这种哲学形态和哲学主题,笔者认为应该深入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所处的哲学语境中予以科学的分析。现代西方哲学在转向中运动。这些哲学运动和转向虽然内容各异,但其共同特点是拒斥近代哲学形而上学,要求哲学从本体世界回归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世界。科学主义哲学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认识现象世界的不变规律;人本主义哲学则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追寻人在生活世界中的价值和意义。他们拒绝对世界本原性问题作出回答,认为这样必然会导致一种二元论哲学。在这样的哲学语境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是一种现代哲学,无论是从哲学思维方式,还是从哲学的内容上同传统的唯物主义哲学和传统的\n唯心主义哲学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实践哲学不是从自然科学的直观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角度来研究“物质”,而是要求从主体实践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像机械唯物主义那样脱离人的实践及其历史,对世界的物质本原问题经院哲学式的探讨,只能使哲学转向神秘主义方向。科尔施也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卡尔•马克思》等著作中指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既反对唯心主义,也反对直观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以双重的对立,即一方面同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的哲学唯心主义相对立,另一方面同费尔巴哈的纯粹自然的唯物主义相对立”。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是什么呢?对此科尔施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承认外部自然界的优先性,但是马克思主义所说的自然“并不表现在任何处在历史与社会之外的自然要素,例如气候、种族、生存斗争、人的肉体与精神力量,而表现在甚至已‘历史地被改变了自然界’,或者更确切地说,表现在具有历史与社会特征的、物质生产的发展”。也就是说,“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那种脱离社会实践的自然是旧唯物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正因为这样,科尔施批评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主义看作是对黑格尔哲学颠倒的观点,实际上是回到了思想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绝对对立这条道路上去了,实际上是把旧唯物主义哲学的落后性重新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可以看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是一种现代哲学,作为一种现代哲学,其突出特点就是超越了近代哲学物质和精神、本体和现象的二元对立,把哲学回归到人的现实生活世界。这也正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主体论哲学,这种实践主体论哲学一定要落实到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展现为政治批判、文化批判和道德批判的深沉哲学根源。只有深入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所处的西方哲学语境,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其理论本质。如果我们简单地把东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观点作为理论评价标准,那就不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对当代西方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现代性问题以及对作为指导思想的现代性价值体系进行批判,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重要内容。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提出了“物化理论”,揭示了现代化发展的悖论,即社会经济发展不仅没有给人们带来幸福,相反还使人们陷入到普遍的异化的生存状态中,人成为被商品、机器生产体系、管理体系所奴役的对象。卢卡奇的这一思想被后來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所继承和发展。霍克海默尔和阿多诺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揭示了启蒙理性向工具理性的发展过程,指出启蒙理性在当代已经借助于科学技术和文化工业,成为统治人的工具。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揭示了当代西方社会的总体异化状态,以及人的心灵被社会所支配的役化状态。哈贝马斯则在《交往行为理论》等一系列著作中,揭示了西方现代性价值体系的局限,提出了重建现代性的任务。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则对消费主义文化和消费主义生存方式的危害和本质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如何看待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是以被他们西方化的唯物史观作为理论基础的,但是他们内部各自的理论观点又存在着不同,这种唯物史观的成分因人而异。在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那里,他们的理论基础更多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此他们寄希望于通过现代性价值批判\n形成无产阶级的总体意识,通过阶级的革命消除异化,他们捍卫的是作为整体的无产阶级的价值。而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的理论基础的主导性质则为西方古典人道主义。如阿多诺是以马克思早期的批判思想、西方古典人道主义哲学为其理论基础的。他主要是针对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的总体化和一体化趋势,人完全被这种总体统治的社会所控制这一现实,站在捍卫个人的自由和价值的立场上批判现代性。马尔库塞则是把马克思的早期批判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作为解析现代文明的理论工具,力图建构一个非压抑的社会。理论基础不同,提出的解救之道也各不相同。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提出“总体革命论”,并把无产阶级作为革命的主要力量,主张通过政治批判、文化批判、道德批判,唤醒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而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主要成分是西方古典的人道主义,因此他们将人的解放诉诸于抽象的审美救世主义,将革命的主体寄托在激进的青年知识分子身上。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性理论之所以呈现出抽象性的特点,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当代西方社会通过文化工业、消费主义文化已经成功地控制了人的心灵世界,使得当代西方人已经丧失了追求自由和解放的要求,而沉溺于商品消费中,并把这作为幸福本身加以体验。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由此认为,西方人解放的前提是必须首先从人心革起,然后再进行社会革命,进而把社会革命和心理革命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也由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的哲学基础是被西方化了的唯物史观,因此,和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现代性理论更加侧重于哲学理性批判和文化批判不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还包括了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总的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是其社会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服从和服务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总体革命论的,其理论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不应该由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若干负面效应,我们就站在“后现代”的立场上,否定市场经济和市场文化本身,而应该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现实,使人们从市场经济自发产生的“物化意识”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在从事市场经济建设中立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为,如果人的心灵世界完全被商品、消费等物化意识所支配,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可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与现代性理论对于当代中国哲学创新有何启发意义?笔者认为,大致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予以分析。首先,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离不开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互动与交流。长期以来,这三个研究领域是相对封闭的,以至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界没有及时地加以吸收和利用,其结果是我们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脱离了当代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无法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而我们又用这种相对封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作为评判其它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评判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标准,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哲学研究不可能产生真正的理论对话。而在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研究界,由于忽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对话,其研究在相当程度上变成了自说自话,无法对现实生活世界产生真实的影响。可以说,展幵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与互动,是当代中国哲学创新的内在\n要求和必要前提。其次,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离不开对哲学观和哲学思维方式演变过程的研究。因为一定的哲学观和哲学思维方式决定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基本原则。所谓现代哲学对近代哲学的超越,核心就体现在哲学观和哲学思维方式的超越上。近代哲学本体论的哲学思维方式决定了它必然把世界二重化,并把理性所建构出的理念世界、本体世界作为绝对真实的世界加以追寻,哲学必然会越来越违背其“为人性”这一特点。现代哲学则正是通过否定哲学家们所建构的本体世界,使哲学真正回到人的日常生活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也正是在解读现代哲学对近代哲学超越的基础上,确立实践论的哲学思维方式,从而突破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决定论、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话语系统,突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同近代哲学的原则区别。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有赖于对哲学观和哲学思维方式演进的科学考察。第三,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离不开对中国问题的关注和解决。这里所说的中国问题,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这一现实。脱离这一现实,仅仅连通西方哲学文化的潮流是不可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所以能够在西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一度成为西方左派运动的指导思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理论关注的焦点从来没有脱离西方的历史语境。可以说,当代中国哲学能否实现创新就在于哲学是否能够承担起为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核心的价值体系。第四,应当充分估计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对于当代中国哲学以及当代中国社会所具有的巨大价值和意义。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论述的市民社会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异化问题、消费问题、生态问题等,在当代中国都可以找到其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这也决定了中国哲学必须实现现代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学必将显示出其巨大的理论价值。(三)应用哲学与分支哲学课程大量出现随着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复杂性日益加深,哲学家们的研究对象也日益复杂化,由此形成了哲学专业门类比以往更为多样和精细。新的哲学分支学科层出不穷,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也变得更为复杂。传统的哲学分支,如形而上学、本体论、知识论、伦理学、价值哲学、语言哲学、宗教哲学等,也得到了比以往更为深入的研究(英美哲学中形而上学的复兴以及心灵哲学的兴起,都显示了传统哲学学科的强大生命力);新兴的哲学分支,如环境哲学、经济伦理学、教育哲学、儿童哲学、比较哲学、性别哲学、体育哲学等,是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理论形态,与人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则得到了加强,如哲学与文学、哲学与经济学、哲学与医学等,哲学与这些不同学科的讨论不仅使哲学家们的理论得到了更多的理解,而且推进了哲学理论的深入。学科的円益分化,人类生活的日益复杂,哲学研究的方法也开始从分析走向综合,哲学家们的关注点也从理论走向实践。如上所述,政治哲学研究事实上已经变成了一门综合性哲学学科;而每一哲学分支学科的研究都会综合其他分支的研究成果,并由此深化对该学科的研究。心灵哲学是当今英美哲学研究中的“显学”。它结合了大量语言哲\n学、逻辑哲学、心理学哲学、计算机哲学(包括信息哲学)以及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研究成果。哲学家们对意识和意向问题的研究也己经突破了单一的研究范式,更加突显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从理论走向实践,表明哲学家们更多地从经验科学中获得思想资源和理论生长点,强调理论來源于实践并作用于实践的哲学本性.这在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广义的应用伦理学就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某些一般的道德理论和价值规范进行反思、批判、超越和修正,其中的应用程序本身就具有创造性的机制。理论创新是哲学研究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理论创新才能凸显哲学的实践性,适应实践发展的要求,指导社会实践不断前进,才能凸显哲学的时代性,把握时代的脉搏,引领时代前进的潮流,才能凸显哲学的批判性,排除各种思想阻力,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才能凸显哲学研究的幵放性,吸取和借鉴一切人类文明成果,主导历史发展的大趋势。\n结语学习是一个不断摸索、实践的过程。我们在进行哲学学习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对前人的研究做仔细的批判性、选择性的吸取研究成果的精华部分。遵守学术规范、严谨治学是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必要保证。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一定产自于科学的态度、程序和方法。哲学研究是复杂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有赖于严格的学术规范和良好的学风。我们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自觉追求真理,保持哲学研究的崇高性和神圣性,提高学术道德修养,增强遵守学术规范的自觉性,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要加强学术批评,发挥学术批评匡正除谬、去伪存真、扬良抑莠的积极功能,营造追求学术精品、反对粗制滥造的良好氛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最好也是最实际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哲学研究生命力的源泉,切实回答社会实际问题,不仅能够科学地研究、解释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能够为人们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指导。理论联系实际既是认识世界的正确方法,也是研究世界的正确方法。我们要善于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理论并回到实际中接受检验,不断修正、补充、丰富、发展理论;善于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解决实践中提出新的问题,推动实践的不断前进。我们的哲学研究特别要加强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和回答。要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通过研究和回答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提高我们的整体研究和综合研究水平。在面对世界格局发生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世界哲学研究也产生了新的思潮。我们国家的大学哲学教育充分体现出了普通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高度重视。为了培养出能够适应世界大环境的新世纪人才,我们应该在教育上始终提示人类反躬自省自身的发展问题,了解大学哲学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当代世界哲学研究领域的最新动向,学习先进的哲学特色教学方法。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中心工作,针对我国目前大学哲学教育的现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未來的哲学教育变革只能是在人的现实生活中理解人本身并有助于发展人本身的生活哲学变革。大学哲学教育也应该在大学生的平等对话和交流中,在思想的感召和教化中发挥它的作用。总之,大学哲学教育的变革是一种新的人文精神的兴起。\n参考文献1]欧阳康.对话与反思——当代英美哲学文化及其他[M].人民山版社20002]周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开创髙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新局面[J].前线月刊.中共北京市委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Z].教社政[2003]1号4]张百春.俄国高校哲学课教学改革初探[J].现代哲学.2000年4期5]潘世墨,余章宝.关沪高校哲学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0年7期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7]余凯.当代哲学背景中的大学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10期8]列宁.列亇全集(第3、13、15、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11]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出版社199812]杨建国.哲学课教学方法探索[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13]孙利天.论辩证法的思维方式[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14]高清海.找冋失去的“哲学S我”——哲学创新的生命本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奥雷里奥•佩切依.人的特性[M].中国文艺出版社200416]俞吾金.实践连释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17]孙正聿.超越意识[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18]王凤才.追寻马克思[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19]高清海,孙利无论20世纪西方哲学变革的主题与当代中国哲学的走向[J].江海学刊.1994年20]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1]胡海波,庞立生,魏15胜.马克思主义哲学论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22]高清海,孙利天.转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哲学变革[J].哲学动态.1994年23][英]戴维•麦克莱伦著,李智译.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4]仲大军.国民待遇不平等审视——二元结构下的中国[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25]俞可平.社会公平和善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两大基石[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26]丁立群.实践观念、实践哲学与人类学实践论[J].求是学刊,2000(2)27]中共中央党校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重视解决收入差距扩大问题[J].北京:人民曰报,200328]孙立平.权利失衡、两极社会与合作主义宪政体制[J].北京:战略与管理,200429]刘必好.是生存实践论还是科学方法论——关于正确理解马克思哲学特质的思考[J].理论探讨,2006(1)\n[30]Arthur•ChristopherJ.TheHegel-MarxConnection[J].HistoricalMaterialism,2003,11(1):179-184.[31]Jameson,Fredric,PoliticalUnconscious,CornellUniversityPress,NewYork1981.\n后记经过几年的学习,伴随这篇毕业论文的即将完成,我的心情有偷悦也很复杂。研究生生活马上就要结束了,遗憾的是很多的知识还需要我付出努力去学习、研究,同时也憧憬着自己的未來。在这宝贵的人生三年里,对我帮助的人有很多。首先,我有幸得到了我尊敬的导师许志峰老师的教导。他知识渊博,治学严谨,他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都给于了我莫大的帮助。在此,向我尊敬的导师许志峰老师表达衷心的谢意。回想在我的这篇毕业论文的创作过程中,在我焦虑、急躁时,总是导师给予我莫大的帮助,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与心血,使我一直深受感动。然而学习的道路是漫长的,我将会继续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努力做到最好。与此同时,感谢胡海波老师、韩秋红老师、崔秋锁老师、庞立生老师、赵继伦老师、魏书胜老师、荆雨老师、王艳华老师等对我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的指导和帮助。另外,我要感谢我的研究生同学们,在我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他们热心地与我讨论,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谢谢你们的帮助。同时,对我的支持人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言表。限于学识与能力的局限,论文疏漏牵强之处难于避免,恳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谢谢!\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