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导论 52页

  • 196.50 KB
  • 2022-08-17 发布

西方哲学导论

  • 5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西方哲学导论\n一、课程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西方哲学的发展线索和主要理论进路,通过回归哲学史上的大师和经典,回归重要的哲学问题,回归严格的哲学论证,回归哲学的反思与批判功能,在把握不同时期的哲学形态与思维范式下的各种哲学流派、主要人物、核心观念、代表性命题及其论证的基础上,学会按照哲学的方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养成哲学地思维的习惯,鼓励学生勤于并善于思考,自觉提高其理性的反思、怀疑和批判、创新素质,进而,根本上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弘扬人文精神。\n为达到上述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在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并参与课堂互动的基础上,立足教材但不止于教材,结合课程指南给出的参考文献以及本大纲推荐的拓展阅读书目,自觉扩大阅读量,至少要精读一本西方哲学家的经典文本,在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中,学习如何致思,并打下扎实的哲学基本功底。\n二、课程进度与安排第一讲:引言:元哲学问题及西方哲学演变(2周)第二讲:爱智慧的起源:古希腊罗马哲学(2周)第三讲:信仰的时代:中世纪哲学(2周)第三讲:人的苏醒: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2周)第四讲:自我意识的确立:欧洲大陆哲学(2周)第五讲:经验的发现:17世纪英国哲学(2周)第六讲:启蒙理性:18世纪法国哲学(2周)第七讲:体系的时代:(18-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3周)第8讲:哲学的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哲学(1周)\n三、几点要求1.要求同学们保证出勤,严格请假制度,不允许无故旷课;2.课上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讨论;3.课下做好预习,按照老师的指导扩大阅读量,尽可能把读教材与读原著结合起来;4.以各种方式及时反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n第一讲:引言:元哲学问题及西方哲学演变一、元哲学问题二、西方哲学的历史演变三、为什么要学习西方哲学四、如何学习西方哲学\n一、元哲学问题(一)什么是哲学(二)哲学的研究对象(三)哲学的基本问题(四)哲学的思维特性(五)哲学的功能\n(一)什么是哲学——从词源学来看——从研究对象来看——从与常人的世界观不同来看——从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来看——从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关系来看——从哲学的功能来看\n——从词源学来看可以把哲学理解为“智慧之学”或“智慧学”(字面上讲)。Philosophy是由古希腊文philein(o)和sophia(o)两个词演化而来的。前者是“爱”的意思,后者是“智慧”的意思,二者的组合就是“爱智慧”。在古汉语中,“哲”也被解释为“智也”(参看《尔雅》)。首次使用”哲学”一词的是[日]西周(19世纪),后由中国学者黄遵宪引入中国。\n——从研究对象来看在哲学史上,前苏格拉底的哲学家们,把哲学狭隘地理解为形而上学和自然哲学。苏格拉底把哲学的研究对象从“天上的事物”拉回到“人间的事物”。亚里士多德等则把哲学宽泛地理解成各种理论学科(包括数学、含自然哲学在内的物学、形而上学)、实践学科(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等)和创制学科(包括诗学、修辞学等)的统称。阿奎那认为哲学就是理论哲学(包括形而上学、自然哲学、知识学等)。康德把哲学看成是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包括伦理学、政治哲学和法哲学等)的综合。\n一些中国哲学家把哲学等同于宇宙论(含形而上学和自然哲学)、人生论(含道德哲学和人生哲学)和知识论(含知识学和逻辑学)总称。此外,哲学还被有的学者理解为思维活动;或者生存方式;或者自我意识的理论自觉,等等。教科书对哲学作了如下界定:概括起来,可以说哲学作为智慧之学,以世界整体为研究对象,以人类实践及其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其“活水源头”,力图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概括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既是一种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n——从与常人的世界观不同来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或称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n——从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来看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来看,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n——从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关系来看从哲学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关系来看,哲学是以最普遍的范畴及其构成的逻辑体系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与艺术、伦理、美学、宗教等有着密切的关系。\n——从哲学的功能来看从哲学的功能来看,哲学就是方法论。提供一种思维方式;提供一种视域;提供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n(二)哲学的研究对象所谓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指每一种哲学用以解释并构造理论体系的依据或基本原则。正如费希特所说:我们想把每种哲学提出来解释经验的那个根据称为哲学的对象,因为这个对象似乎只是通过并为着这个哲学而存在的。\n哲学的研究对象——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研究对象——“天上的事物”,因而哲学只是自然哲学,追问世界万物的本原、始基,是宇宙本体论或存在论。——苏格拉底把哲学的研究对象从研究“天上的事物”转向探究“人间的事物”,指向人生和社会自身,开启了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研究领域。——柏拉图把哲学的对象限定在可知世界的理念。认为,哲学不仅研究宇宙、自然的理念,而且研究社会、人生中的理念,哲学从而成为寻求事物之共同的、根本的共性、本质的学问,而非偶性的现实事物。\n哲学的研究对象——亚里士多德等则把哲学宽泛地理解成各种理论学科(包括数学、含自然哲学在内的物学、形而上学)、实践学科(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等)和创制学科(包括诗学、修辞学等)的统称。他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哲学研究对象的古希腊哲学家。在《形而上学》中,他多次言及哲学的对象问题,认为哲学就是关于原因和本原的理论学科。哲学的对象是事物的原因和本原,就是关于存在的存在。——阿奎那认为哲学就是理论哲学(包括形而上学、自然哲学、知识学等)。他依循着亚里士多德关于哲学对象的界定,指出哲学的对象是在存在上不依赖于物质而在概念上往往也不依赖于物质的东西(即事物的共性和本质)。\n哲学的研究对象——康德把哲学看成是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包括伦理学、政治哲学和法哲学等)的综合。在其《判断力批判》导论中提出,人类心灵的机能可分为三种,相应地哲学的领域有三个:相应于认识机能——知性的自然概念领域,相应于欲求机能——理性的自由概念领域,相应于愉快或不愉快的体验机能——判断力的艺术领域。因此,哲学的范围是自然现象、道德现象和审美现象。——一些中国哲学家把哲学等同于宇宙论(含形而上学和自然哲学)、人生论(含道德哲学和人生哲学)和知识论(含知识学和逻辑学)总称。胡适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关于宇宙、知识、人生、教育、政治、宗教等的普遍根本问题。\n哲学的研究对象谢林:谢林认为哲学的对象是有关认识、道德、自然、艺术的普遍原理。黑格尔:声称,哲学以最高意义上的真理即神为对象,此外,它还要处理自然和人类精神、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它们与神的关系。断言,绝对就是哲学的对象,哲学史就是关于绝对的思想的发现史。文德尔班:西方现代哲学家强调,哲学绝对不能脱离价值观念,哲学就是普通价值论。进而,认为哲学的对象是价值领域。维特根斯坦:把哲学的研究对象直接指向语言,认为哲学只能指语言哲学。因为语言的界限、逻辑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海德格尔:哲学的对象是探究存在者的存在,澄明存在的意义。或者说探究存在者的所是就是哲学的对象。\n胡适: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关于宇宙、知识、人生、教育、政治、宗教等的普遍根本问题。冯友兰:把哲学划分为宇宙论、人生论和知识论,因此哲学的对象被归结为宇宙、人生与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哲学的研究对象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整个世界的本原及其存在状态;二是作为整个世界组成部分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本原及其存在状态。与此相对应哲学的内容就是关于世界观以及自然观、社会历史观和认识论等方面。三是以世界更小的组成领域的现象,如物理现象、生命现象、政治现象、法现象等的本原及存在状态为对象,则分别构成物理哲学、生命哲学、政治哲学、法哲学等部门哲学。\n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对象的这些层次之间依次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但是,作为认识结果的世界观同自然观、社会历史观、认识论以及物理观、生命观、政治观、法的观点之间却依次是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否则,如果世界观同自然观、社会历史观、认识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就会导致把哲学作为各门知识的总汇,以及科学之科学的错误看法。自然社会历史思维世界整体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一般性)(个别性)\n(三)哲学的基本问题以世界整体为研究对象的哲学,所涉及的问题多种多样,但有一类问题是哲学需要着重加以解决的基本矛盾,一切哲学派别在本质上回避不了、必须给与直接或间接的回答,因而是各种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它的解决规约和影响着其它哲学问题的原则、方向。这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或“最高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呢?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n哲学基本问题贯穿哲学史、认识史始终,只是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远古时代,是它的“萌芽形式”,表现为梦与肉体、“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灵魂不死的观念”、“万物有灵的观念”反映的就是原始人处理思维与存在关系所达到的水准。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它的“朴素形式”表现为对世界的本原、基质是“原初物质”还是理念问题的思考。在中世纪,神与世界的关系问题,经院哲学内部唯名论与唯实论之间关于个别与一般关系的争论。在近代,它被获得了“完全的形式”,即主要探究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具体展开,显示的是其本体论内涵与认识论内涵。\n哲学基本问题涉及两个方面:1、本体论方面:思维和存在或者精神与物质何者是本原的,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该问题的回答是关于世界的存在及其本质的学说,即本体论。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和展开的根本出发点,它规定着解决其它一切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向。因此,恩格斯把对该问题的回答,作为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存在或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第一性的,思维或精神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就是唯物主义的,否则是唯心主义的。\n2、认识论方面思维与存在或精神和物质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与存在有否同一性问题,即我们的思维能否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对该问题的回答就是认识论问题。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就是可知论,否则就是不可知论。\n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整个哲学的基本问题。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则构成哲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志。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n(四)哲学的思维特性哲学的认识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认识。哲学与科学、宗教、艺术等活动共同构成人的生存方式和把握世界的方式,并作为不同的人类社会的意识形式或意识形态。哲学科学宗教艺术对象不同绝对、普遍和具体、个别绝对者审美现象一般本质部门的规律目的不同探寻生活世界发现现象界拯救众生获得心理体验的意义的规律(真、善、美)(求真)(向善)(臻美)(知、情、意)(知/认识机)(意/欲求机能)(情/体验机能)(自然现象)(道德现象)(审美现象)\n哲学科学宗教艺术手段不同理性的、逻辑的知性的、逻辑的信仰的感性的直觉形式历史的、价值的证实的超验的非理性、非科学思维性质不同自律性逻辑自恰性学说/教义的自足性自由创作从自明的前提出发从公理出发从绝对者出发从社会生活出发体系的自我构成性经验证实抬高绝对者贬损人维美、自由功能不同方法论指导获得知识心灵慰籍使人获得美的享受现实世界的终极关怀明智彼岸世界的终极关怀净化、陶冶心灵解释和说明世界认知世界建构超验世界再现和表现世界主体不同哲学家科学家神学家或先知艺术家评价不同有效性如何是与非、对与错信众的多和少美与丑(求异)(求同)(排他)(个性)\n哲学科学思维特性反思性(前提批判)建构性(发现)总体性(总结概括)部门性(具体规律)本质性(一般本质)特殊本质抽象性(抽象的具体)抽象性提供材料实证依据启发指导总结概括\n(四)哲学的思维特性 (五)哲学的功能“哲学万能论”“哲学无用论”“科学之科学”“消解哲学”、“终结哲学”用哲学代替科学用科学排挤哲学极端的人文主义极端的科学主义1.哲学的学术功能2.哲学的人生功能3.哲学的普遍价值观功能4.哲学的时代导航功能\n1.哲学的学术功能一是认知深化功能(1)帮助人们把握事物的特性、本质和共性、规律;(2)帮助人们发现真相和真理;(3)促使人们走向新意和创意;(4)促使人们认识事物的辩证本性。二是心智强化功能(1)展开宏阔的视域;(2)引导深远的视线;(3)形成独特的视角;(4)确立高瞻的视点。三是学术境界升华功能\n王国维(1877-1927)在其《人间词话》中,用宋词描述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境界或不同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一境界,立志或定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二境界,求索或奋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第三境界,发现或实现)有学者效仿王国维,学术境界分为三等:有学问的无知境界;学术创造境界;学术自由境界。\n2.哲学的人生功能一是精神的改良功能:心态的调整与人格的改善;二是人生指引功能:指导积极人生态度的确立;激励人们形成高尚的人生理想。《礼记·大学》:“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里格物致知就相当于哲学探究,诚意正心就相当于心态的调整和人格的改善,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相当于积极人生态度的确立和高尚人生理想的形成。三是人生境界的超越功能:哲学给人自由,哲学使人飞翔。\n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就是人生哲学,其首要的功能就是提高人生境界,并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四种:(1)自然境界(原始人和儿童的人生境界);(2)功利境界(成年人的)实然境界(1)+(2)(3)道德境界(贤人的);(4)天地境界(圣人的)。应然境界(3)+(4)\n3.哲学的普遍价值观功能主要表现在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民族精神的塑造方面,因为人文精神就是人类普遍价值观的优良集合。如果人文精神是一棵大树,那么哲学就是一片沃土。所谓人文精神是指那种为人类普遍价值观念的弘扬或实现而坚持不懈地奋斗精神。人文精神之树的根系是人权理念,主干是民主、自由、平等诸理念,冠枝是正义原则、仁爱精神、和平意识和大同理想。所谓民族精神是这个民族大多数成员信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又由民族文化传统孕育而成。这主要因为哲学可以为人们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而且哲学本身就作为民族文化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n4.哲学的时代导航功能由于哲学思维的本性是反思性与批判性,这就决定一种好的哲学,不仅诠释现实,审视现实,而且超越现实,从而,从现实出发示范与引导时代。因此,不光是时代创造哲学,哲学也创造时代;不光是时代修正哲学,而且哲学也改造时代。正如美国出版的“导师哲学家丛刊”曾以以下标题来表征中世纪以来的各个时代的哲学:信仰的时代——中世纪哲学冒险的时代——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理性的时代——17世纪的哲学启蒙时代——18世纪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时代——19世纪哲学分析的时代——20世纪哲学\n这恰恰反映了哲学与社会、与时代的关系。当然必须看到:当一个哲学与时代和谐一致时,如果时代是先进的,那么这种哲学就是进步的、合理的;当哲学与时代冲突时,如果时代是倒退的,那么这种哲学作为反叛时代的哲学就是先进的。 总之,哲学是“思想所集中表现的时代”(黑格尔),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 所谓时代精神实质是表现一定时代本质特征内容的全部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因此,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意义还在于: 一是哲学是时代在观念上的集中表现; 二是哲学掌握时代的脉搏和动向,规定着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 三是通过改变人们看待一切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来改变社会意识形态,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生活发生根本变化,从而达到改变世界的目的。\n二、西方哲学理论形态的历史演变迄今为止,从哲学的解释原则和范式来看,哲学经历了三大形态:古代的本体论哲学、近代的认识论或知识论,以及现当代的语言哲学。但具体说来,人类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反映该时代社会状况、体现其时代精神和实践水平的哲学,进而以哲学形态变迁的形式体现出哲学的发展。以下仅按时间顺序简要介绍哲学形态的历史演变。\n1.朴素的唯物主义——自发的唯物主义(产生于公元前7-6世纪的古希腊和殷周之际的中国,以及近代以前的唯物主义)代表人物:西方的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中国的王充、范缜等。主要特征:(1)以自然原因去解释自然现象,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种物质形态;(2)与辩证法天然地结合在一起,确信世界万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是猜测到了的辩证法;(3)依靠笼统的直观,缺乏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具有明显的自发性和朴素性。\n2.自发的辩证法(古代)在西方,赫拉克利特是辩证法的奠基者之一,柏拉图把哲学就视为辩证法,亚里士多德也有辩证法思想的闪光。在中国,老子、张载、王夫之等都对辩证法思想的发展做出贡献。古代自发的辩证法直观整个世界的一般变化,并开始用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来说明变化的原因,实质上是一种正确的世界观。\n3.原始的唯心主义(公元前5-4世纪)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孟子、董仲舒、陆九渊、王阳明等。它同万物有灵观念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公开宣扬神创论、目的论以及灵魂不死、灵魂转世之类的神秘思想。认为,一般(概念、观念)是单个的存在物。\n4.经院哲学(兴起于11世纪,12-13世纪达到鼎盛,15世纪走向瓦解)代表人物:安瑟伦、托马斯·阿奎那等它是与宗教神学相结合的唯心主义哲学,属于中世纪特有的哲学形态,是天主教会用来训练神职人员,在其经院中教授的理论。经院哲学不研究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它的主要任务是论证天主教的教义、教条,以神灵、天使和天国的事物为对象。着重讨论了哲学中的一般与个别问题,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名论与唯实论两派。唯实论认为一般先于个别,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外的一种实在。唯名论则与唯实论相反,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是实在的,一般知识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称或概念,它没有实在性。\n5.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人物:意大利的但丁、薄伽丘、达·芬奇,法国的蒙田以及英国的莎士比亚等。它是伴随文艺复兴运动而形成的,以反神学、反宗教统治、寻求人性解放为宗旨的世俗的人道主义。人文主义思想家高举“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以人性对抗神性,呼唤世俗生活的正当权力与位置,掀起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浪潮。但这种早期的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还是不科学的,把对人性的理解抽象化、理想化,因而经不起“恶的历史”的检验,仅仅具有局部的合理性而未能形成指导人类社会运动的科学的方法论准则。\n6.经验论(近代的英、美世界)代表人物:培根、霍布斯、洛克等。强调经验,认为“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其极端理论就是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实验、经验归纳方法倍受推崇。\n7.唯理论(近代的欧洲大陆)代表人物:笛卡尔、莱布尼茨等。继承了唯实论的传统,认为感觉经验不能提供普遍必然的知识,只有通过理性演绎才能获得真理。强调理性直觉和理性演绎是真理性认识的唯一来源,进而完全忽视了感觉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n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萌芽于14-16世纪,形成于16-17世纪,18世纪发展到高峰)代表人物:法国的拉美特利、狄德罗、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德国的费尔巴哈。它以近代实验科学的实证研究为基础,以新的实证知识和科学方法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摆脱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自觉提出和探讨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主要研究了认识的来源等问题,确认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与可知论原则。但却存在着严重局限,表现为: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超社会性。\n9.唯心主义辩证法(18-19世纪)代表人物: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在黑格尔那里第一次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在他那里都作了考察和运用,并有力地批判了与辩证法相对的形而上学。但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辩证法仍表现为:思辨性、唯观念论和不彻底性。\n10.科学主义(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现代哲学)代表人物:孔德(实证主义)、马赫(经验批判主义)、皮尔士、詹姆斯、杜威(实用主义)、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主的各派分析哲学等。高举拒斥形而上学的旗帜,自命根据现代自然科学新成就、以实证科学的精神批判和改造旧哲学,重建新型的哲学理想与体系。把哲学局限于方法论研究和语言分析,否认哲学世界观的意义,并把传统的哲学问题、伦理学问题、关于人的命运、价值等问题作为无意义的“形而上学”问题排除出去。主张把从科学研究中抽象出来的方法应用于人文及社会科学领域。\n11.人本主义(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现代哲学)代表人物: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尼采、柏格森、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弗洛伊德等。涉及到意志哲学、存在主义哲学、生命哲学、现象学、法兰克福学派、弗洛伊德主义等哲学派别,是对神学人本主义的新托马斯主义、人格主义的承袭和发展。它把哲学归结为对人的研究,认为哲学不该研究自然科学问题,应该关注被压抑和异化了的人性,使之恢复到人的原始的内在本质。它向传统理性哲学发难,批判理性方法的局限,承接非理性,把哲学史上的直觉方法扩展开来,开辟了一片声势浩大的新天地。\n12.后现代主义(当代哲学)代表人物:拉康、福柯、德里达、德勒兹(第一代);利奥塔、杰姆逊、波德里拉(第二代);以及建设性后现代的大卫·格里芬等。它是对传统西方哲学的反思与批判。认为现代哲学(包括近代以来的哲学)乃至整个西方传统哲学,强调严格的决定性与秩序性,强调高度抽象的经院式研究方法,即形而上学方法,实质是一种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的思维。而后现代哲学就是要反对这种本质主义、基础主义、镜像主义、表象主义的体系哲学,表现为反罗各斯中心主义(语言中心主义和在场哲学)、反建构、繁体西(是解构主义的)、反认识论、反文本的意义确定论、反真理、反权威、反哲学或哲学至上主义、反科学主义、反传统、反文化、反一元主义。提倡差异、多元、容忍和宽容;主张消解哲学,哲学应该是小写的哲学(教化哲学而非体系哲学),而且在“后哲学文化”时代,哲学已经不能再扮演哲学之王的角色,是与其他意识相并列的一种意见、态度而已。\n欢迎同学们批评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