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概论-正文 27页

  • 405.00 KB
  • 2022-08-17 发布

哲学概论-正文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哲学概论第一讲:哲学的缘起荷尔德林:如何开端便如何保持。\n哲学概论一、思想的渊源雅斯贝斯:轴心时代。从孔子到荷马:述而不作。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原始经验:回到二元分立之前。从“万物有灵”到“奥林匹斯诸神”。\n哲学概论二、存在论问题巴门尼德:无中不能生有。\n哲学概论1、世界本原问题(前存在论)泰利士:水是万物的始基。成长史:孩子的问题“我从哪里来?”亚里士多德的诠释:水的感性特征。黑格尔的诠释:初民面水起誓。世界本原问题:原初的根据是一种信念。\n哲学概论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水是原则)哲学是从这个命题开始的,因为藉着这个命题,才意识到“一”是本质、真实、唯一自在自为的存在体。在这里发生了一种对我们感官知觉的离弃,一种对直接存在者的离弃——一种从这种直接存在的退却。希腊人曾把太阳、山岳、河流等等看成独立的权威,当作神灵崇拜,凭着想象把它们提高到能够活动、运动、具有意识、意志……有了那个命题……因此确定了只有一个“普遍”,亦即普遍的自在自为的存在体——这是单纯的没有幻想的直观,亦即洞见到只有“一”的那种思想。\n哲学概论2、世界本原问题的终结赫拉克利特:无物常驻,一切皆流。成长史:变化为什么令孩子感到惊奇?黑格尔的诠释:“变化”是最早的思辨范畴。马克思:真正的历史在于“变更”。世界本原问题的终结:前存在论。\n哲学概论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有与无都只是没有真理的抽象物,第一个真理只是变……所以全、绝对应规定为变。在赫拉克利特那里我们看见说出了无限本身,或说出了无限的概念、本质:无限或绝对的存在是对立的统一——即一般对立的统一,纯粹对立的统一,有与无的统一。赫拉克利特不能说本质是空气或水之类的东西,因为它们自身不是过程。而火是过程。(真理是一个过程。)\n哲学概论对应关系图表赫拉克利特作为“环节”作为“完成”河流—水流—活火变(一)—感性形态(多)—过程本质—现存—全体(现实)\n哲学概论3、存在论问题巴门尼德:存在者是存在的,不存在者是不存在的。能存在者和能思维者是同一的。成长史:为什么命名意味着“懂事”?巴门尼德:“这是A”,存在的根据既不在“这”(直接的感性确定性),也不在“A”(观念、符号),而在将二者关联起来的强力“是”。黑格尔的领会方式:存在的根据在“思维”中。巴门尼德建立了存在论的第一个样式。存在论:存在是一种对关联的领会。\n哲学概论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这种询问则意味着,通过澄清所要询问的东西去冒险探究和穷尽在这一问题中不可穷尽的东西。哪里出现了这样的活动,哪里就有哲学。问出在者之外去,就是形而上学。一切非无者都落入这个问题,甚至最后包括无本身,这并不因为由于我们谈到它,它就成了某物,成为在者,而是因为它“是”无。这一发问是一种令存在绽开又持留的强力,它要求不驻足于任何特定的存在者,而劈头追问“在者整体本身”。\n哲学概论马克思《1844手稿》一个有生命的、自然的、具备并赋有对象性的即物质的本质力量的存在物,既拥有他的本质的现实的、自然的对象,他的自我外化又设定一个现实的、但以外在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而不从属于他的本质并且凌驾其上的对象世界,这是十分自然的……同样明显的是,自我意识通过自己的外化所能设定的只是物性,只是抽象物,而不是现实的物……物性因此对自我意识说来决不是什么独立的、实质的东西,而只是纯粹的创造物,是自我意识设定的东西,这个被设定的东西并不证实自己,而只是证实设定这一行动,这一行动在一瞬间把自己的能力作为产物固定下来,使它表面上具有独立的、现实的本质的作用——但仍然只是一瞬间。\n哲学概论第二讲:知识论路向柏拉图:知识就是一种回忆。\n哲学概论三、知识论路向柏拉图:知识是一种回忆。\n哲学概论1、知识论的发生智者派和苏格拉底的对立。\n哲学概论A智者派智者派(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成长史:孩子最初的教化来自父母的权威。智者派:将经验中得来的片面的道理上升为普遍的法则。注重教化,背负责任。其教化方式主要为“演讲术”和“论辩术”。黑格尔的领会方式:思想具有内容(肯定);“人”是“个人”(否定)。知识论的发生:经验是最初的尺度。\n哲学概论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智者派是从根据出发进行理智推论的教师,他们是处在反思的阶段。这种教育所采取的方式,是通过表象和例证,引起人们注意那按照他们自己的经验、心情等等所认为正当的东西;用这样的方式,从特殊过渡到普遍。……智者们之倒向片面的原则,这是由于当时的希腊文化还没有到达这样的一个时候,还不能从思维的意识本身中建立最后的原则,从而以某种确定的东西作为根据。(二/18)\n哲学概论B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自知自己无知。成长史:最初的叛逆来自对经验的反思。苏格拉底:经验中得来的道理不具有普遍性。黑格尔的领会方式:本质是普遍的“我”,意识在它自己所在的地方就是自由(肯定);普遍的消极因素是纯粹自由和缺乏内容(否定)。知识论的发生:质疑经验是自我建构的开端。\n哲学概论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苏格拉底的普遍性具有扬弃朴素意识中的真理(法律)的消极方面,因而朴素的意识便变成了纯粹的自由,超出了原来对它具有权威的特定内容。这种无内容的自由,这个作为精神的实在,对内容是漠不关心的;这种自由一充满了意识,内容在它眼里便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了;而贯穿着自由和普遍概念的,却是精神。精神,作为内容与自由的统一,才真正是真实的东西。(二/89)\n哲学概论2、知识论的创立柏拉图。\n哲学概论知识论的创立:柏拉图柏拉图:共相。意识在自身之中。知识。成长史:个体权威的瓦解和公众生活。黑格尔:从个体到普遍,思维回到自身,灵魂即思维(肯定);“理念”停留在起点,没有发展(否定)。马克思: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前一种观察方法从意识出发,将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知识论的两大基石:纯粹思维和普遍性。\n哲学概论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形式推理的思维与柏拉图的对立,特别突出地表现在这一点上,即:他们不是从事情的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概念来了解义务、了解应做的事,而是提出一些外在的理由,来分别是非利害。在柏拉图和苏格拉底正相反,他们的主要原则是要考虑情况的本性,发展事情自在自为的概念。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愿意提出这个概念来反对从那些常常只是特殊和个别的观点和理由出发考虑事情,这些观点本身是与概念相反对的。区别就在于:有教养的形式的推理一般属于智者们,而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则通过一种固定的东西——普遍的规定(柏拉图式的理念),通过精神永恒地在自身中发现的东西来规定思想。(二/20)\n哲学概论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我们不能把柏拉图的对话看成目的在于罗列多种不同的哲学而认之为同有效准,更不能把柏拉图的哲学看成从它们里面产生出来的一个折衷的哲学。他的哲学宁可说是把这些抽象片面的原则在具体方式下真正结合起来的枢纽。为了把这些原则或规定加以发挥,并使其在意识面前明确起来,首先必须各就其本身加以陈述,加以发挥。因此对继起的较高的阶段说来,它们无疑地会具有片面的形式。但这较高的哲学并没有消灭它们,也不是让它们原封不动,而乃是吸收它们作为它自己较高、较深原则的诸环节。(二/163)\n哲学概论3、知识论的体系亚里士多德。\n哲学概论知识论的体系: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实体。实践。成长史:孩子最初的人生观或世界观。黑格尔:从“归纳”到“演绎”;从“决定”到“目的”;从“理念”到“形式”;从“实在”到“实现”。\n哲学概论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亚里士多德所从事的,不是去把一切还原为一个统一体,或是把诸多规定归结到一种对立的统一上:正相反,他却是要紧紧抓住每个东西的特殊性,而且这样去跟踪它。……我们明确地知道了那对象,并认识了这个对象的确定的概念。他竭力把每个对象加以规定;但他更进而思辨地深入到对象的本性里面去。这个对象却停留在它的更具体的规定里;他甚少把它归结到抽象的范畴上面。(二/284)\n哲学概论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柏拉图的理念一般地是客观的东西,但其中缺乏生命的原则、主观性的原则;而这种生命的原则、主观性的原则(不是那种偶然的、只是特殊的主观性,而是纯粹的主观性),却是亚里士多德所特有的。(二/289)——实践正像他坚持着共相来反对单纯的变化一样,他又用活动性来反对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反对数。活动性也是变化,但却是维持自身等同的一种变化。(二/289)——实体\n哲学概论西方思想史问题线索发生创立体系黑格尔智者派与苏格拉底的对立:经验法则的普遍化和消解。柏拉图:普遍是一种超验的法则。完成了的形而上学:个体性原则的终结;实体即主体。亚里士多德:普遍法则的展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