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引论综合练习 33页

  • 160.50 KB
  • 2022-08-17 发布

哲学引论综合练习

  • 3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综合练习一、填空题1、哲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2、()和()是催生哲学的母体和温床。(原始宗教、原始艺术)3、哲学是一种比宗教和艺术更为()和()的思想形式和文化形式。(理论化、系统化)4、()哲学家那里,哲学和科学实际上是一个东西。(早期自然主义)5、()以后的哲学家,哲学与科学开始分离。(苏格拉底)6、亚里斯多德把哲学称为()(第一原理或最高原理或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任答一个算对)7、早期希腊哲学主要是研究探索()和()的本质,哲学被赋予了纯理论的形而上学的特征。(自然、宇宙)8、希腊后期和中世纪早期哲学具有()或()的特征,主要研究道德的、实践的、生活,人生的目的问题。(伦理学、道德学说)9、中世纪哲学是(),以知识的方式来论证神学教义的()哲学,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经院哲学、宗教)10、现代哲学主要是()与()的对立和冲突。(科学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哲学)11、在某种程度上,20世纪哲学,哲学就是()。(认识论)12、广义的形而上学也被称为()。(本体论)13、现代伦理学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加入了()的内容。(道德理论)14、哲学除了研究认识、形而上学和伦理学之外,还研究()、()和其他社会文化哲学方面的问题。(美学、宗教哲学)15、词与物的关系实质上表达的是()与()的关系。(思想、外部世界)16、是()赋予了语词以特定的意义或含义。(人)17、定义有()和()的不同理解。(实质主义、形式主义)18、规定性定义无所谓()或(),只是一种建议性质的东西。(真、假) 二、辨析题1、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2、形而上学和伦理学3、规定性定义与指示性定义4、哲学与科学5、常识性问题、科学性问题、哲学性问题 三、简答题1、哲学有哪几个基本的领域?2、从方法论层面来分析,哲学研究的性质和特点有哪些?3、如何理解哲学的思想探索性特点?4、简述哲学对科学和思想文化的一般作用。5、对照本章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概要地描述“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 四、分析题(本题要求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答案不求一致,凡能自圆其说者,均可得分,尤其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分析和体会。)1、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检验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你同意他的这一观点吗?什么叫“未经检验的生活”或“已经检验的生活”?请概括他们之间的区别,并举例说明之。2、亚里士多德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思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做出说明……这样,显然,我们不为任何其它利益而寻求智慧;只因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所以我们认取哲学为惟一的自由学术而深加探索,这正是为学术自身而成立的惟一学术。”请结合教材的学习,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n 第二章中西哲学史略教学重点:集中在与中西哲学发展历程有关的那些历史阶段、理论形态和哲学家的识记和理解教学难点:中西哲学的碰撞与交流理解本章的枢纽:西方哲学围绕哲学和科学的关系展开自己的历程,中国哲学则围绕建立道德形而上的真理范畴而展开自己的历程。 学习要点:哲学就是哲学史。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第一节中国哲学史略中国哲学大约结胎于夏商周三代,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一、先秦哲学是指从中国哲学的萌芽阶段开始,直到秦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建立前的漫长历史时期的哲学,这个时期是中国哲学的萌芽、兴起并奠定其基本格局的时期。先秦哲学的主要特征是诸子百家争鸣。诸子百家主要有十家,而最有影响的是儒、道、墨、法四家。1、《周易》的思想(1)《周易》是儒家的基本经典,位列《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之首,渗透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2)《周易》第一次将中国的神话宇宙观以“太极生成论”的形式表达出来,将整个宇宙当作自己的认识对象。《周易》包含《易经》、《易传》两部分。(3)《周易》充满了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辩证法思想。2、儒家(1)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经典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荀子》(2)儒家哲学可归纳为以“仁学”为核心的伦理哲学体系。仁学的内涵:第一,以孝释仁,这是仁学的出发点。第二,以礼释仁,礼即周礼,克己复礼。第三,仁这爱人,这是仁学的核心。第四,推己及人,这是仁学的实施方法。第五,君子人格,这是仁学的追求目标。3、道家(1)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史称老庄学派。道家经典有《老子》、《庄子》。(2)道家侧重于探讨宇宙、人生问题,倡导“无为”和“逍遥”是它的显著特征。它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并主张以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合乎道为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3)道家的哲学抽象程度比儒家哲学高出许多,主要原因是提出和论证了“道”这个概念。“道”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从宇宙的角度来讲,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或起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二是从宇宙万物的本性来讲,道是世界万物的终极本质或自然规律。即“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4)道家哲学处处充满辩证法思想。(5)道家思想推广到人生观时,一方面展现人们对自由境界的向往,对事物的豁达;另一方面也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倾向,如“庄周梦蝴蝶”。(6)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与儒家理论互补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道家向宗教方向发展,形成了道教——成仙。4、墨家(1)代表人物:墨翟。其思想集中在《墨子》,因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成绝学。(2)社会政治观上,主张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兼爱、非攻、天志、明鬼,核心思想是兼爱、非攻。(3)哲学上,集中在认识论上的“三表法”,强调判断一种言论或知识的真假,必须参证历史的经验、百姓的见闻和实际效用。(4)墨家是先秦自觉地讲求逻辑学和认识论的学派,它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兴趣,在中国哲学中是罕见的。5、法家\n(1)代表人物:韩非子,还有管仲、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最著名的是韩非子。经典有《管子》、《法经》、《商君书》、《韩非子》。(2)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在政治观上,主张法、术、势,即法令、权术、政权三者密切结合,以巩固和维护封建君子专制制度。在哲学认识论上,提出了“循明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的“参验说”,即主张以名实是否统一为标准来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强调必须综合多方面因素,互相参照来检验认识的真伪。(3)其影响:法家是百家争鸣中在事业上取得最大成就的学派,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国家秦王朝就是按照法家思想建立起来的。法家的君权专制,惟法是尊而不分贵贱亲疏的非道德主义主张,并不适应中国的宗法社会现实,故在秦亡以后,便趋于瓦解。但他所倡导的刑罚、法治思想则被保留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并与仁爱、德治互为表里,对后来乃至今日社会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二、汉唐哲学1、两汉经学(1)经学是指研究儒家的学问。如“六经注我”“我注六经”。(2)汉代经学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分。今文经学重义理,有哲学思辩特色,但失之臆说无据。古文经学重证据,有实事求是作风,但失之繁琐。(3)董仲舒:提出了以“人副天数”为基础的“天人感应观”用来论证“君权神授”说,为两汉时期流行的谶纬迷信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4)王充:继承道家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和荀子的天人之分观点,提出了元气自然论的世界观,对天人感应目的论和谶纬迷信思想进行了反驳。2、魏晋玄学:魏晋风度成了当时一种社会风气。(1)代表人物:王弼、稽康、阮籍、郭象(2)讨论的问题:一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名教与自然之辩”。这是核心问题。名教是指古代社会的礼乐制度和道德规范,自然是指自然而然,自然无为,是道的特性和法则。二是有无问题——“有无之辩”。有是指有形有名的事物,也指有为和名教。无是指无形无名的存在,也指自然无为。“有无之辩”是“名教与自然之辩”的抽象化和理论延伸。王弼“贵无论”,裴伟“崇有论”,郭象“独化论”三是言意问题——“言意之辩”。有言不尽意说,言尽意说,得意忘象说。四是形神问题——“形神之辩”。有烛火之喻,有形尽神不灭,有神灭论。3、道教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道教逐渐盛行。(1)主要人物:葛洪,著作有《抱朴子》,为道教提供了哲学依据,主要讨论“有无”、“神形”问题。(2)道教和道家的区别:道家讲人应无为,道教则讲人能为,认为人能凭主观能动性“夺阴阳造化之机”而成仙。故有炼丹术。4、隋唐佛学:佛教本是印度的,但唐朝传入中国后,经过改造,先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1)法相宗:创始人是玄奘,代表作是《成唯识论》,信奉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学说。注重对法相(即事物现象)的分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识(即心)的变现,不能离开心而独立存在。“万法唯识”。(2)华严宗:创始人是法臧,代表作是《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经金狮子章》。主要阐述一切差别的事物之间都是交互含容,全息统一的,真心与忘念,本质与现象以及现象与现象之间都是相即相入,圆融无碍的关系。(3)中国禅宗:创始人是慧能,主要经典有《坛经》。禅宗又叫心宗。禅宗关心的问题有三个:一是成佛的根据:认为众生成佛的根据在于自己的本心。\n二是修行实践的方法:认为修行实践的活动应当是自主的,没有通行固定的修行模式,即顿悟成佛。三是觉悟解脱的实践问题:认为觉悟解脱是一种豁然贯通而又一无所获的境界。5、儒学的发展:唐代中期,儒学觉醒,并自觉吸取佛教思想的合理成分充实自身。(1)韩愈的“道统说”:即韩愈为了捍卫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而构造了一个儒家学说的传承系统与佛教的法统相对抗。(2)李翱的“复性说”:即借用佛教心性学说的理论模式来说明儒家心性论中的本性和情感的关系,开创了儒家吸取外来佛教的思想养分以充实自身的理论范式。三、宋明理学这是儒学的新形态。1、产生背景:汉末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佛教传入中国和道教产生后,儒家学说处于低迷徘徊状态。宋明时代的知识分子沿着唐代中期吸收佛教思想解释儒家学说的路径,顺着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历史趋势,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糅合道教的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的理论和佛教的思辩哲学,建立了一个比较精致完美的哲学体系,这就是理学。2、宋明理学的主要形态:(1)道学:代表人物是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侧重于从哲学上论证儒家伦理纲常的永恒性和至上性,在实践上强调对于儒家伦理纲常的认识和内化。(2)心学:代表人物是陆九渊、王阳明。侧重于说明道德的内在根据与道德的主体性,在道德上强调道德的外化和践履。(3)气学:代表人物是张载、王廷相、吴廷翰、王夫之。其立场接近于道学,但在哲学论证方式上又有自己的特点。3、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1)以形而上学为论证方式。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挖掘形而上学的因素,一方面又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形而上学概念,并给予系统的论证。如太极、太虚、天理、心。经过理学家的改造,传统儒学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以哲学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2)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宋明理学强调“义理之学”直接面向经典,以儒学的义理而不是辞章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义理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3)以融合佛道为工具手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借鉴吸收佛道二教的宇宙观和本体论,构建儒家的哲学理论基础。二是借鉴佛道传法的“法统”,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道统”。三是把佛道的禁欲主义说教吸收过来,把它作为理学的一个基本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论主张。四、清代实学:又称早期启蒙思潮1、特点:(1)自然观上:以气为存在的根基,确立了较明确的主客体理念,强调实践力行。(2)社会历史领域:反对君主“私天下”,以“复古”为形式,主张开新以实行民主民本政治。(3)人性论:以“血气心知”规定人性,推崇大同、平等、自由、仁爱的伦理道德精神。(4)清代实学还重视科学技术。2、代表人物: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和李恭。 第二节西方哲学史略西方哲学是指以欧洲为核心的西方民族的哲学,发源地是希腊。一、古希腊哲学1、自然哲学(1)含义:关于自然的哲学思考。(2)代表人物:泰勒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第一个提出“什么是世界本源”的问题。他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水。阿拉克西美尼: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气。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火。毕达哥拉斯: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数。巴门尼德:第一次提出了“是者”的概念。恩培多克勒: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四根\n阿拉克萨戈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种子。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原子。(3)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他们关于世界本源的思考预示着西方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密切关系。2、智者运动(1)智者并不是为智慧而教授智慧的哲学家,他们着重传授学生演说和辩论的技巧,而不是知识学理。智者把对神话世界观的批判引向社会政治领域,把哲学的主题由原初的自然转向人事。(2)特点:带有强烈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倾向。(3)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名言是“人是万物的尺度”。3、苏格拉底(1)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的人。(2)名言是“认识你自己”。(3)提出“德性就是知识”,认真理不在个人,而在人类一般,不在感觉,而在思想。(4)他认为寻求定义的方法就是论辩诘难或对话,他不传授知识,只是与人对话,他把自己这种认识真理的方法比作“助产术”。4、柏拉图(1)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最著名的代表作是《理想国》(2)提出了“理念论”,认为在可感知的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之外,还有一个理智可知的更加真实的领域,这就是“理念”世界。(3)设定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现象世界,可感觉到;一个是理念世界,只能思想到。(4)个别事物与理念的关系:他用“分有”说明个别事物与理念之间的隶属关系,用“模仿”说明两者的相似。(5)“灵魂回忆说”:他认为,人的灵魂和肉体是相互隔离的,灵魂属于理念世界,肉体属于现象世界,人的知识是灵魂对生前早已熟悉而后来被忘记的那些理念的回忆。(6)从柏拉图开始,西方哲学在存在论上初步具有了分裂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普遍与个别的思想划分。5、亚里斯多德(1)是柏拉图的学生,著作有《工具篇》、《形而上学》、《物理学》、《修辞学》等。他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2)他认为哲学是一切科学的总汇,包括理论科学、实践科学和艺术三大门类。理论科学又分为第一哲学、数学、物理学、逻辑学。第一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其研究对象既不是自然,也不是理念,而是“是者”。“是者”包括“本原”、存在、本质、一与多、不变与变、善、真理等研究对象。“是者”范围很广,没有一样东西不是“是者”的范围,其他科学只研究“是者”的某个部分或性质,只有第一哲学才研究“是者”自身及其本质属性。(3)亚里斯多德反对柏拉图把理念看成与个别事物分离的独立存在的实体,他认为理念不能离开感觉事物而独立存在,普遍不能离开个别而独存。6、亚里斯多德之后主要派别有:以柏拉图的追随者组成的学园派;以亚里斯多德的追随者组成的逍遥派;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怀疑派;新柏拉图主义。显著特征:具有伦理化倾向,认为哲学的主要目标不是追求智慧,而是追求幸福。二、中世纪哲学1、时间: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东罗马帝国灭亡,约1000年,叫中世纪。2、在中世纪,天主教会支配了整个欧洲的世俗权力和精神生活,人们关注的是天国,哲学成了神学的婢女,因而形成了基督教哲学。3、代表人物:(1)奥古斯丁的教父哲学:用新柏拉图主义论证了基督教教义,提出了信仰第一,然后再理解的原则。(2)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经院哲学的特征是奉基督教教义为至上权威,但要用理性去解释,讨论的问题集中在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托马斯主义是托马斯的最高成果,也是中世纪神学与哲学的最大、最全面的体系,其显著特点是对亚里斯多德哲学的全面改造和充分利用,归纳为:\n第一,哲学和神学:理性和信仰的关系问题是中世纪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托马斯调整了哲学和神学的关系,一方面明确区分了哲学和神学,指出它们是两门不同的科学,另一方面又坚持神学高于哲学的传统立场,否认存在用哲学批判神学的任何可能性。第二,上帝存在的证明。有限的、不完善的人如何能够认识无限的完善的上帝?托马斯强调必须从经验事实出发,必须是“后天证明”,而不是从完满观念出发的“先天证明”。他提出了“五个证明”。第三,实体学说:托马斯把实体分为三类:一是最高实体上帝,在上帝那里,存在与本质统一;二是精神实体,不包含质料的复合体。三是物质实体,比精神实体享有更少的完善性。第四,感觉认识论:托马斯认为人的认识经历了由感觉到理智知识的发展过程,他承认知识开始于感觉,但同时也认为人的灵魂的理智活动也是知识的一个来源。第五,共相理论:他肯定共相的实在,认为普遍概念是对个体事物之中普遍本质的抽象。三、近代哲学近代哲学的特点是教会的威信衰落下去,科学的威信逐步上升,主要以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观念为核心。1、文艺复兴时期:这是一个自我觉醒的时代,人们的思想从天国回到了现实,从而发现了自然,也发现了人自身。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人文主义和自然哲学两股思潮。(1)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是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核心的反封建、反神学的新文化运动。多为文学家和艺术家。(2)自然哲学:从古代哲学中吸收了物活论、生机论和泛神论的因素,把自然视为生机勃勃的运动实体,将自然和神连为一体。认为研究自然和研究神属于同样的工作。代表人物是布鲁偌。2、17-18世纪哲学:主要在英国、法国。(1)真正的近代哲学就开始于17-18世纪,这个时期哲学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特别是二者的统一上,主体性原则是近代哲学的主导原则。(2)经验论:重视感觉中个别的东西,认为哲学的研究方法只是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归纳法,知识只限于感觉经验中的东西,轻视或否认超经验的玄学问题,其思想来源于中世纪的唯名论。主要代表人物有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洛克提出“白板说”。贝克莱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休谟认为真实存在的只有感知,经验由知觉构成,知觉以外的东西都是不可知的。(3)唯理论:重视思想中普遍的概念,重视统一性,依据数学演绎法,认为思维独立于感官经验,思维可以把握超经验的东西,其思想来源于中世纪的实在论。主要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沃尔夫。笛卡尔提出“天赋观念”,认为单凭思维中的普遍性概念就可以把握最高真理,提出“我思故我在”和“二元论”思想,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创导主客二分式和主体性原则的哲学家。3、德国古典哲学(1)康德哲学:首先,他继承发展了西方哲学史上关于认识过程的三分法,用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环节构成了他的整个认识论体系。其次,他认为知识既有感觉经验的内容,又有普遍的必然性的形式,知识、经验是现象界,是可知的领域,是必然王国;理念是本体界,是不可知的领域,但可以为信仰所把握,是自由王国和道德的领域。(2)黑格尔:首先,他是第一个自觉建立辩证法体系的人,具体普遍、对立统一,是黑格尔全部辩证法的核心。其次,他的核心概念是“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外化就产生了自然、人类社会。四、现代哲学1、背景:康德哲学系统地揭示了近代理性哲学所内在包含的全部矛盾,而黑格尔则建立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科学之科学”\n的理论体系,把人类理性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黑格尔的哲学等同于“理性宗教”。通过启蒙运动,人类以理性战胜了上帝,但在黑格尔那里,理性又膨胀为新的上帝。这就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现代西方哲学都是在批判黑格尔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形成了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2、科学主义思潮(1)代表人物:罗素和维特根斯坦(2)主要流派:逻辑实证主义、语言分析哲学、批判理性、逻辑实用主义等(3)主要观点:认为哲学想要切实得到发展,必须用实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造哲学,他们把哲学归结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并进而把哲学归结为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总的来看,批判、改造传统理性,树立和发扬现代性,是科学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特征。3、人本主义思潮(1)代表人物: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等人。(2)主要流派:现象学运动、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人格主义、生命哲学、哲学人类学。(3)主要观点: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思想,把人以及人的发展、完善、尊严、自由、创造等对人有重要意义的各个方面的问题放在哲学乃至整个文明的中心地位。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哲学家大都采取“非理性”或“反理性”的哲学立场,他们认为,哲学研究必须超出认识论的范围,超出主客观或主客观关系的范围,把对人的理解作为哲学的最高任务。 第三节中西哲学的交流与碰撞一、西方哲学的传入1、耶稣会士对西方哲学的介绍。西方文化正式传入中国,最早是从意大利人利玛窦开始的,他们来华传教也带来了西方的哲学,主要是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也有一部分是奥古斯丁哲学。2、天学和理学的论争(1)天学就是西方基督教神学,理学就是宋明理学。(2)利玛窦在处理天学和理学的关系是,采用了“合儒”和“补儒”的策略:“合儒”:就是在儒教中寻找和基督教相合的地方:突出原始儒学的宗教性质,声明中国原本就有上帝,强调耶儒在伦理道德上的一致性;对儒教礼仪采取了宽容态度,不反对祭祖、祭孔的礼仪,允许信教者保留这些风俗习惯。“补儒”:就主张以基督教之天学对儒教加以改造和补充。主要是对理学进行改造。3、天学和佛学的论争利玛窦对佛学采取激烈批判的态度,完全排佛,对佛教的批判从常识上和理论上两个方面进行。二、中国哲学对近代西方的影响1、礼仪之争与中国哲学的西传礼仪之争是指来华传教士就中国教徒是否也能参加祭祖、祭孔等中国传统礼仪问题而引发的争论。1704年教皇格来孟十一世发布通谕,禁止中国教徒参加祭祖、祭孔礼仪,康熙看到这一通谕十分生气,下令不允许西洋人在中国传教。传教士回到欧洲,同时也把中国哲学也带去了。2、中国哲学对法国哲学的影响:主要有三位哲学家:(1)以怀疑论批判基督教而闻名的哲学家培尔,他吸收了中国文化中的无神论思想和宽容精神。(2)天主教士、神学家和笛卡尔主义者马勒朗士,他写过一本书《一个基督教哲学家和一个中国哲学家的对话——轮换上帝的存在和本性》,第一次对中西哲学进行了比较。(3)法国启蒙运动的旗手和精神领袖伏尔泰,对中国历史、科学和伦理道德给予了高度评价。3、中国哲学对德国哲学的影响:主要是对莱布尼茨的影响。他编写过《中国近事》和《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周易》对莱布尼茨的影响较大,《周易》的阴爻与阳爻和莱布尼茨的研究的二进制有相似。三、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n从清末的洋务运动开始,中国知识分子主动介绍西方的应用科学、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等。1、严复:直接译介西方思想,主要译著有《天演论》《原富》、《法意》等。介绍了生物进化论思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他还继承了培根和穆勒的科学认识论思想,开创了中国近代逻辑思想史,给中国近代哲学指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并奠定了理论基石。2、西方哲学的大量涌入:1840-1919年是西方哲学大量涌入中国的时期,内容涉及1919年之前的全部西方哲学,包括达尔文的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但近代中国对西方哲学的译介有两个缺陷:一是不全面、不系统;二是所译介的西方哲学大多失真,主观随意性较大。3、西方哲学与近代中国的变革: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西方哲学的译介主要是从功利角度进行的,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在实际效果上,西方哲学的输入,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确实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是破除了传统思维对于人们的束缚,唤醒了人们的变革意识,形成了社会变革的强大舆论。二是为中国社会变革提供了一批中坚力量,如梁启超、孙中山。三是直接为现实政治斗争提供了理论指导,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四、“五四”以降1、“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三次著名论战”“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西方哲学全面系统地进入中国,由此引发了“中国文化向何处去”以及“中国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出现了三次著名论战:一是东西文化关系的论战。“全盘西化论”,“东方文化派”,马克思主义认为东西文化互补,主张“拿来主义”二是“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主题是自然科学和人本社会科学的关系问题。“科学派”主张实证科学万能;玄学派主张人生问题靠非理性的主观直觉、自由意志去解决,不受实证科学的支配。三是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马克思主义者论证了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和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质,认为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入及其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本质上属于现代西方哲学的范畴。马克思主义从历史主义和革命实践的角度强调资本主义的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主张文化的批判继承和辩证综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连接近现代和东西方文化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是一个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渐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从1949年以后,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哲学基础。3、西方哲学与中国现代哲学流派。(1)主要哲学流派:西方现代哲学思潮包括科学主义、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现代哲学思潮也有三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科学哲学、现代保守主义(包括“现代新儒学”、国民党的“三民主义”)(2)中国化的科学哲学主要派别有:胡适的实用主义、张东荪的多元知识论、金岳霖的“知识论”。(3)国民党的“三民主义”主要形式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主、民权、民生。戴季淘的“民生哲学”。陈立夫的“唯生论”。蒋介石的“力行哲学”。 综合练习:一、填空题1、先秦哲学的主要特征是诸子百家争鸣。诸子百家主要有十家,而最有影响的是()、()、()、()四家。(儒、道、墨、法)2、《周易》是()的基本经典,位列《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之首,渗透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中国()的发源地。(儒家、传统文化)\n3、《周易》第一次将中国的神话宇宙观以()的形式表达出来,将整个宇宙当作自己的认识对象。(“太极生成论”)4、儒家哲学可归纳为以()为核心的伦理哲学体系。(“仁学”)5、道家侧重于探讨宇宙、人生问题,倡导()和()是它的显著特征。它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并主张以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合乎道为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无为”、“逍遥”)6、韩非子是()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理论和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法家、法治)7、经学是指研究()的学问。(儒家)8、()第一个提出“什么是世界本源”的问题。(泰勒斯)9、()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原子。(德谟克利特)10、“人是万物的尺度”是()的名言。(普罗泰戈拉)11、“认识你自己”是()的名言。(苏格拉底)12、“知识就是力量”是()的名言。(培根)13、()提出了“理念论”。(柏拉图)14、()提出了“灵魂回忆说”。(柏拉图)15、()提出了“白板说”。(洛克)16、()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17、“我思故我在”是()的名言。(笛卡尔)18、“绝对精神”这个概念是()提出的。(黑格尔)19、()的哲学等同于“理性宗教”。(黑格尔)20、现代西方哲学都是在批判()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形成了两大思潮:()和()。(黑格尔、科学主义、人本主义)21、科学主义思潮认为,必须用()的理论和方法来改造哲学。(实证科学)22、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哲学家大都采取()或()的哲学立场,他们认为,哲学研究必须超出认识论的范围,超出主客观或主客观关系的范围,把对人的理解作为哲学的最高任务。(“非理性”、“反理性”)23、西方文化正式传入中国,最早是从意大利人()开始的。(利玛窦)24、利玛窦在处理天学和理学的关系是,采用了()和()的策略。(“合儒”、“补儒”)25、中国哲学对法国哪三位哲学家有影响:()、()、()。(培尔、马勒朗士、伏尔泰) 二、辨析题1、道教和道家2、法相宗、华严宗、禅宗3、韩愈的“道统说”和李翱的“复性说”4、宋明理学的道学、心学、气学5、唯名论和唯实论6、经验论和唯理论7、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三、简答题1、儒家哲学的具体内涵是什么?2、简述道家的基本思想。3、简述法家的基本思想及其影响。4、简述隋唐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5、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6、简述魏晋玄学讨论的问题。7、简述清代实学的特点。8、简述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内容。9、简述亚里斯多德哲学的基本思想。10、简述托马斯.阿奎那经院哲学的内容。11、简述礼仪之争的内容。12、16-18世纪中国哲学对法国和德国有什么影响?13、西方哲学和近代中国的变革有什么关系? 四、分析题(本题要求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n答案不求一致,凡能自圆其说者,均可得分,尤其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分析和体会。)1、“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我国出现了“三次著名论战”,你对这“三次著名论战”有什么看法。2、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能在中国扎根?3、试比较分析中西哲学的主要特点和区别。  第三章形而上学教学重点:一是本体论的三种形态;二是自我论的不同表现。教学难点:本体论的三种形态及其区分。理解本章的枢纽:身心关系以及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 学习要点:第一节宇宙论一、古希腊宇宙论古希腊宇宙论又叫自然哲学,主要探讨世界的本原问题。主要派别有:1、伊奥尼亚学派。代表人物有:(1)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2)阿拉克西蔓德:认为“无定”是世界的本原。(3)阿拉克西美尼: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4)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名言是“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伊奥尼亚学派普遍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单一的,这个单一是可变的。2、毕达哥拉斯学派:主要代表就是毕达哥拉斯,他是数学家,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是众多的,不变的。3、爱利亚学派:代表人物有:(1)色诺芬尼:认为“神”是世界的本原,神是唯一的,不变的。(2)巴门尼德:认为“是者”是世界的本原,“是者”的性质包括不生不灭、连续性、圆满性。4、元素学派:主要代表有:(1)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认为水火气土是组成万物的根,爱使四根结合而生成万物,恨使四根分离而导致万物灭亡。(2)阿拉克萨戈拉的“种子说”: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3)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5、早期自然哲学家的贡献:(1)他们认为自然是非人格的本原,世界万物依其自然本性而变化,并不受外在的神的任意支配,开启了西方文化的科学传统。(2)他们研究的问题有的成了此后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并影响西方形而上学的发展。(3)早期自然哲学已显示了古希腊哲学的思辩特点,这种思辩特点成为西方哲学的思维传统。二、中国古代宇宙论(一)又叫“本根论”。中国古代宇宙论并没有象古希腊宇宙论那样转向科学层次。主要派别有:1、气论:代表人物有孟子、庄子、宋代的张载等人。认为气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气一元论”。中国哲学的“气”与古希腊阿拉克西美尼的“气”比较接近,但含义更广、更复杂。2、太极阴阳论:主要是《周易》。认为阴阳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实际上是一种二元论。3、五行论:认为“金、木、水、火、土”五行是构成万物的元素,五行相生相克。4、缘起论:这是佛教理论的基石。“缘起”就是一切事物所赖以生起的因缘。缘起论实质是关于事物间的因果关系的理论,它不承认世界上有什么唯一的、不动的本原,而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因缘和合的。(二)中国古代宇宙论的特点1、最大特点是强调变化。2、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3、不承认世界之外有另外的“创造者”或人格神,认为一切都是自身演化的结果。这是无神论传统。4、缺陷是:始终缺乏以追求普遍必然性为其天职的科学精神。三、现代宇宙论与自然哲学1、现代宇宙论:(1)主要特点:\n一是完全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如宇宙论模型总是诉诸一定的数学公式,需要科学实验的支持。二是主要从方法论和认识论角度提出问题。三是现代宇宙论提出的哲学问题看起来都是无解的。(2)现代宇宙论提出的主要问题:首先,现代宇宙论是描述的科学,还是解释的科学?其次,现代宇宙论主要是靠观察进行研究,还是靠理论进行研究?观察天文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的区别。其三,宇宙论学者建立起来的宇宙模型是实在的,还是观念的?2、自然哲学“自然”的含义:一是“本性”或“天然”,二是“天地万物”。在亚里斯多德那里,“自然”指的是事物的内在根据,不是“物之集合”意义上的自然界。近代以来,“自然”不再象征着内在根据,而是被看成由各种自然物组成的一个物的集合体,这样,自然就是纯粹的外在性,自然就变成了自然物。自然哲学就变成了自然科学。 第二节本体论本体论在哲学领域中的地位很高,无论认识论、伦理学、美学以及其他任何哲学门类,都有某种本体论作为它们的基础,大致指示着其发展方向并规范着其研究内容。一、“是”与“是者”:从“是”这个角度来说,本体论也可叫“是论”。1、“是”是语言的逻辑界限(系词“是”的作用和地位):有语言才能有思想,有逻辑才能进行思想,只有靠逻辑才能在思想中建立抽象的“同一性”,而要进行思想,首先就要对事物进行分类,要分类就要用到系词“是”,没有系词“是”,就不可能有普遍性的推理形式,在日常语言中就很难符合逻辑的表达和理解,更难建立纯形式性的逻辑系统。所以,“是”是语言的逻辑界限,在这个界限内,语言和思想就有逻辑,就能够清楚明白,在这个界限外,语言和思想就没有逻辑,就不能够清楚明白。2、“是”与“是者”的含义:(1)第一个把“是”作为哲学重要问题的是巴门尼德,他对“是”与“不是”即真与假进行了区分。他认为哲学就是研究“所是的东西”即“是者”。(2)亚里斯多德第一次明确地将“是者”确定为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并对“是”进行了逻辑分析,认为它的逻辑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作为判断的联结词。形式是“S是P”。主词和谓词分属于两类不同的范畴,主词所属的范畴是“实体”,谓词所属的范畴是属性,就他们的关系而言,实体是独立存在的,属性是依赖于实体才能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是者”的中心含义就是实体。第二,指示主词自身。在一个判断中,有些主词只能作主词使用,如专有名词,有些主词则既可以作主词,又可以作谓词,即通用名词。如“人是有理性的”和“苏格拉底是人”,人既是主词,又是谓词,而苏格拉底只能作主词。同样作为“是者”,个别事物是“第一实体”,种和属是“第二实体”。第三,表示被定义的概念与定义的等同。定义与判断不同,判断中主词和谓词不能互换,如“天是蓝的”是判断。而定义中主词和谓词却可以互换,如“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是定义。所以在定义中,“是”表示的是等同关系。亚里斯多德通过对系词“是”的逻辑分析,最终将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归结为“是者”,并赋予它以实体范畴的含义。3、“是论”的影响(1)“是论”是本体论的原初形式,也是本体论之为本体论的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内容,“是论”制约着西方哲学的发展方向。(2)“是论”是建立在形式逻辑基础上的,所以西方哲学的一个传统就是概念论哲学,这种概念论哲学的特点是以求是为终极目标,以概念体系为表述形式。二、“在”与“在者从“在”这个角度来理解,本体论也可以叫“存在论”。\n1、“在”是语言的语言界限(“在”的地位和作用):对一个事物,可以说它“在”,也可以说它“是”,我们说这个事物“在”的时候,只是指出了这个事物自身的同一性,除此以外就不再有别的意思。但我们说一个事物“是”的时候,其实已经开始认识这个事物了(说它是什么,也就否定它不是什么),这样,这个事物就不再是单纯的“在者”,而已经变成了“是者”。人们靠“是”来逻辑地科学地认识这个世界的,实际上,人们只能认识“是”,所谓“在”并不在人们的认识范围。虽然人们不能认识“在”,但人们却不可避免谈论“在”,也就是说“在”在语言的语言界限之内,还没有超出语言的语言界限,尽管它已超出了语言的逻辑界限。虽然“在”不能认识,但可以领会,可以理解。领会、理解和认识是两种不同的对待事物的方式:理解是在语言的逻辑界限之外进行思想;认识是在语言的逻辑界限之内进行判断和推理。理解无需定义具有抽象同一性的概念;认识必须使概念保持抽象同一性。理解可以通过不断地循环往返加深理解;认识中,概念的循环定义和推理被认为是无意义的。理解可以通过内心体验和现象直观来领会事情本身(即在者之在);认识只能通过外在经验和逻辑推理去掌握是者之是(即本质之是)。所以“在”虽然不是逻辑经验性认识的对象,却是非逻辑经验性理解的对象。“是”是一种逻辑经验性认识的对象;“在”是非逻辑经验性理解的对象。2、“是者之是”与“在者之在”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这个世界实际上存在两个:一个是“是者”的世界,它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探求存在的真谛;一个是“在者”的世界。它以循环论证的或艺术的形式探求存在的真谛。“是者”追求的目标是存在的普遍必然性,借着工具理性可以导向科学;“在者”追求的目标是存在的自由自在性,,借着价值理性和艺术实践,可以导向道德和审美。由于西方语言中,是和在是同意个词汇,所以,西方哲学家一直把“是者”和“在者”混为一谈,一直把“在者”这个“自在之物”当作“是者”看待,所以,具体的活生生的“在者”一律在理性的规范下变成了僵硬的抽象的“是者”,人和自然的关系也由“理解”的双向关系变成了“认识”的单向关系。3、“在论”的意义(1)“在论”同样是本体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出现了科技异化所造成的能源危机、生态环境的被破坏等全球问题,从“在”的角度而不是单纯从“是”的角度来理解“一般存在者”的内涵意义更大。(2)从“在”的角度来理解“一般存在者”,就是主张“返回事物本身“。人们面对任何一种存在时,必须解除以往人类强加于它的任何概念、判断、推理等“先入为主”的东西的束缚,直接面对事物本身,把“在者”作为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3)“在论”作为本体论的一种,它的作用有两个:一是重新清理存在的地基,以“在者”超越“是者”。这对于建立更加完整的经验性知识体系具有某种间接的范导作用;二是面对当前科技异化的严酷西安市,重新强调精神价值和艺术的作用,以“在者之在”超越“是者之是”为心灵的精神家园寻找安身立命之所。三、“无”与“道”1、“存在”与“非存在”存在包含两个层次:绝对的存在和相对的存在。非存在也包含两个层次:绝对的非存在和相对的非存在。相对的存在和相对的非存在实际上指的都是我们所处的西安市世界和我们人类自身。西方人认为,只有绝对的存在才是永恒不变的、普遍必然的和善的,所以哲学的对象和人生的意义乃是以追求绝对的存在为目的的,这样一来,表现在本体论上,就是主张存在先于非存在。2、有与无:\n这是中国哲学中的一对重要概念,是从老子开始的。在老子那里,有是指天地万物等具体存在,而无则包含三种不同内容:一是指个体事物中的空虚部分,如房屋只有中间空了才有用。二是指个体事物未有之前。三是指超越一切个体事物的最高本原,如“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佛教也讨论有无问题:认为万物既“非有”,也“非无”,万物都是不真实的,故非有,万象已经显现出来了,又“非无”。有和无可以相互转化,“有无相生”。中国哲学的“存在”不象西方哲学那样有三级(绝对存在、现实世界和绝对非存在),它只有中间的现实世界这一级,所以,有也不是真有,无也不是真无,而人只有既不执着于有,也不执着于无,才能达到人生的圆满境界。佛教讲的空也是这个意思。这是存在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3、道论的意义按照老子的观点,超越了有无对立的“无”就是“道”。道是一种既超越现实世界也超越“名”的世界的最高存在(1)老子道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从宇宙论和本体论的角度说,道是宇宙万物的创生者:“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二是从宇宙万物的本性来说,道是世界万物的终极本质或自然规律。“道常无为而无不为”。(2)道论这种本体论的致思方向是非存在优先于存在,而西方哲学无论是“是论”还是“在论”都是肯定存在优先于非存在的。(3)道论的意义:一是它拒绝所谓的绝对存在而只承认现实世界的存在,因而认为世界的一切存在物都是平等的,这样一种“生态哲学”有利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它主张“有先于无”,因而养成了中国人处世为人的达观性格和逍遥山水的心态;三是它主张一切皆变,贯穿了辩证法思想。四是道论的消极意义:缺乏科学意识,存在某种避世主义,个人滑头主义倾向。 第三节自我论自我论实际上就是人学本体论。一、可能生活1、必然真理:在哲学上,把通过逻辑的和数学的推理方式获得的确定结论,称为必然真理。莱布尼茨最早区分了必然真理和偶然真理,也可以说是推理的真理和事实的真理。推理的真理是必然的,它的反面是不可能的;事实的真理是偶然的,它的反面是可能的。2、因果关系(1)有的哲学家相信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生都有其原因,认为因果原则显而易见是真实的。(2)有的哲学家就认为世界上不存在因果法则。休谟认为,因果关系不过是两个事件相继出现,这种现象多次重复而在人的心灵中形成的联想“习惯”,因此,因果关系本身既无客观实在性,也没有必然性。(3)现代哲学家认为,关于因果关系的陈述是一种条件叙述,是一种经验上的习惯。(4)对因果关系解释的几种观点:一种是把因果关系的形成归结为人的主观化情感活动,对自然界的拟人化的想象,相信自然界存在某种“力”和“”;另一种是从社会秩序出发解释因果关系。自然界秩序或和谐,与社会秩序或和谐相类似,原因和结果必须相当。3、决定论与自由(1)决定论——意味着承担普遍的因果联系,承认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不是被决定的。(2)自由——是个人的自我决定及免受他人干预的状态。(3)人既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人的自由是有限的。(4)宿命论:把宇宙间发生的一切解释成某种神秘的迷信的力量预先决定的结果。人在这种神秘的力量面前毫无自由可言,只能听它摆布。如“死生有命,富贵在天”。(5)非决定论:并不是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有原因的,人是自由的。(6\n)强决定论:就是主张自由与决定的不相容性,按此观点,决定论排除一切形式的自由,因而人是不自由的,或者说,自由不过是人的一种幻觉。强决定论与宿命论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7)弱决定论:就是承认自由与决定论的相容性,它并不否认事物的因果关系,一定程度的自由是可能的,弱决定论与非决定十分接近。二、身心关系1、心与身身是指身体、肉体的东西;心是指精神、思想、意识。思想是通过人的大脑进行的,没有大脑就不能思想。但大脑属于身的一部分,没有大脑,就没有思想,有了大脑也不一定有思想,大脑只是提供了思想的一种物质基础,它不过是思想的一个必要条件,如果缺少了其他东西,仍然不能思想,同时进行思想的,也不是大脑本身,大脑作为思想的物质基础,只是提供了思想的客观能力,它并不实际进行思想。2、心理事件与物理事件(1)心理事件:表现为意识性的经验或体验、感受,属主观性的东西。(2)物理事件:表现为一个空间上的和时间上的过程,属物质性的东西。(3)心理事件与物理事件第一,心理事件没有公开的可观察性,只有私人性、自我隐蔽性和内在性;而物理事件具有公开的可观察性。第二,心理事件没有空间上的可测量性,不能明确测定它的空间位置;物理事件有空间上的可测量性,能够明确测定它的空间位置。3、一元论与多元论(1)唯心论一元论(奥古斯丁):真正存在的只有一个“心”(精神),肉体只是在十分偶然的情况下才被与心联系起来,身体消失了,心还在,只有人到死时,灵魂才能摆脱肉体。(2)唯物论一元论(德谟克利特):对人而言,存在的只是身,即大脑和肉体,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东西,思想、情感归根结底都是物质性的,人的肉体死亡时,所有这些东西将随之消失。(3)二元论:身和心同时存在,实际上是不可分离的,共处的,他们都在现实中存在并通过某种方式互相作用。柏拉图、笛卡尔都持这种观点。三、人的同一性1、自我这个概念的看法:有的哲学家不同意“自我”这个概念:休谟就对自我这个概念进行了批判,认为完全是少数哲学生造出来的抽象词汇,从理论推理的逻辑层面上进行了否定。佛教的释迦牟尼也反对这个概念,是从人生意义的诠释层面上进行的否定。2、自我的本质自我是关于自身存在意识的一个名词表达,把自己当作意识的对象,与他人或物相区别时,就用自我这个概念。从字面上理解,自我就是指那个叫做我自己的或我自己个性的东西的持续存在,是一个表达身心同一性的哲学范畴(它与“本我”有区别,“本我”是一个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即没有把自己当作意识的对象时使用的概念,与“本人”相类似。“本我”可以转化成“自我”,“自我”也可以转化成“本我”)。3、自我的特征:(1)“我”的不变性。自我可以指我的任何东西,我是思想的东西,而不是思想本身,我是行动的东西,而不是行动本身,我的思想、行动是经常变化的,但我作为这些东西的拥有者却是恒常不变的,另一方面,我们的肉体在随着时间的变化,但它的基本结构、总的特征还是保持着,同时“我”这个概念也保持着一贯性和不变性。(2)肉体的持存性。只要我活着就始终存在我的肉体,我的肉体和我的生命存在实际上同一的,即使改了名,我还是我。我可以跟与的过去决裂,但不能跟我的肉体决裂。(3)经验的实在性。自我不是经验,但却离不开经验,就象一块大理石雕塑的人形,他不是大理石,但离不开大理石。自我提供了人的一生的持续性和一贯性,但这种持续性和一贯性的内容却来自经验,这些经验都是“我”的经验,而不是任何其他人的经验。(4)“我”\n的私人性。不具有公共性。一方面,我只有具有私人性,我才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我的所有的同一性,都强化着我的私人性,我的私人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自我是一个非自然的概念。自然是自发性的,而自我是自觉性的,自然是空间上可观察的,而自我是在空间上不可观察的。在自然界中,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而自我却是以独立的自觉的有选择的表现它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第二,自我是一个非分享的概念。自我也具有内在的隐蔽性,不能与他人分享。经验是有类似性的,但不可能完全相同的,感情可以交流,但不可替代,思想可以理解,但理解的思想终究不是与你原本的思想完全一样。第三,自我是一个返回性的概念。这个特点在人的内省活动方面表现得最明显。人与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人的意识总是转向自身,而动物却不能做到这点。 综合练习一、填空题1、古希腊宇宙论又叫(),主要探讨世界的()问题。(自然哲学、本原)2、恩培多克勒认为水火气土是组成万物的根,()使四根结合而生成万物,()使四根分离而导致万物灭亡。(爱、恨)3、早期自然哲学已显示了古希腊哲学的()特点,这种()特点成为西方哲学的思维传统。(思辩、思辩)4、在亚里斯多德那里,“自然”指的是事物的(),不是()意义上的自然界。(内在根据、“物之集合”)5、()在哲学领域中的地位很高,无论认识论、伦理学、美学以及其他任何哲学门类,都有某种()作为它们的基础,大致指示着其发展方向并规范着其研究内容。(本体论、本体论)6、()是语言的逻辑界限。(“是”)7、第一个把“是”作为哲学重要问题的是()。(巴门尼德)8、()第一次明确地将“是者”确定为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并对“是”进行了逻辑分析。(亚里斯多德)9、()是本体论的原初形式,也是本体论之为本体论的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内容,()制约着西方哲学的发展方向。(“是论”、“是论”)10、“是论”是建立在形式逻辑基础上的,所以西方哲学的一个传统就是()哲学。(概念论)11、西方哲学主张存在()非存在。(先于)12、中国哲学主张非存在()存在。(先于)13、自我论实际上就是人学()。(本体论)14、()认为因果联系是一种习惯联想。(休谟) 二、辨析题1、气论、太极论、五行论、缘起论。2、一元论和二元论3、决定论与非决定论4、强决定论与弱决定论5、物理事件与心理事件6、“是”与“在”、“无”7、“是论”、“在论”、“道论”8、“理解”和“认识”9必然真理和偶然真理10、身与心11、自我与本我 三、简答题1、试述“是论”的内容及其影响2、试述“在论”的内容及其影响3、试述“道论”的理论内容及其意义4、简述亚里斯多德对“是”的逻辑分析。5、简述“自我”的特点。 四、分析题(本题要求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答案不求一致,凡能自圆其说者,均可得分,尤其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分析和体会。)1、休谟和佛教都对自我的存在持否定态度,你赞成这种观点吗?请说明理由。\n2、请用你自己的语言,说明你对自我与情感、肉体、思想和意志之间关系的一般看法。  第四章认识论教学重点:经验论、唯理论和批判论的基本原理。教学难点:现代认识论的基本流派及其区别。理解本章的枢纽:认识的起源、本质、对象在传统认识论和现代认识论中如何被确定并加以讨论。 学习要点:认识论和形而上学一起构成了哲学理论的核心和基础,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问题的理论,它探讨人类认识的起源、本质、界限、认识经验与认识对象的关系等与人类认识密切相关的最一般的理论问题。第一节传统认识论传统认识论是指相对于现代认识论而言的,以近代哲学为代表的哲学认识论。近代哲学第一次形成了真正的认识论研究传统。在传统认识论研究中,首先关注的是认识路线问题:是以经验为认识的根据,还是以理性作为认识的根据,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构成了传统认识论研究的基本内涵。一、几个概念1、理性:从直观意义上,主要是指人的理智通过抽象或推理把握事物类的特性和一般性的能力。从狭义上讲,理性就是人的抽象思维能力的代名词。从广义上讲,理性就是指与非理性相对而言的,运用思维的原则或法则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能力。思维的原则或法则主要有:(1)演绎推理: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2)归纳推理:从个别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感官的观察和经验的推理,得出一个具有或然性的一般结论的过程。2、经验:在直观的意义上,就是借助人的感官所获得的关于作为认识对象的事物的感觉和知觉。大致可分为感知、内省和直觉:(1)感知:是指通过人的感官所获得的关于外部对象的经验。人的感官是人用来感知外部世界的窗口,但人的感知本身存在着种种局限。(2)内省:是指我们自己在某一时刻、某一场合或某一情景中的所思、所想、所感等内在的经验体验。感知是对外部对象的体验;内省是人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3)直觉:是一种以感知和内省为基础,但又突破了感知和内省限制所形成的关于认识对象的即时的、敏捷的、直接的观念。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具有特殊作用。但要注意,直觉不过是一种在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把握方式,离开了经验的基础,就很难解释直觉的性质及其生成,直觉主要是一种“体验性”认识,实质上是对熟悉的事物的经验的“再认”,所以不要过高估计直觉的可靠性。二、经验论1、代表人物:洛克、贝克莱、休谟等人,大都是英国哲学家。2、基本观点:(1)认为知识来自经验。洛克认为经验是认识的唯一基础,而且是完全独立自足的基础。他批判了笛卡尔的“天赋观念”,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最初是一块“白板”,是感觉经验使白板获得了思想内容。白板获得的思想内容统称为观念,可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贝克莱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2)经验提供的知识具有可靠性。具有普遍意义的“共相”概念必须以经验为前提才能得以成立。“共相”不能作为人独立的对象来想象,如对“三角形”进行思维时,总是与某一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三角形相联系。(3)他们并不否认经验需借助逻辑推理才能形成“共相”或与共相相类似的一般概念或普遍原理,即并不否认数学、逻辑知识的有效性,但坚持认为推理本身不过是经验的一种结果。3、经验论的作用:\n(1)较好解释了人们的常识性认识,体现了其与经验科学基本精神的内在联系,对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2)经验论哲学对绝对主义或独断论的怀疑和批判,对深化关于科学理论基本性质的认识,具有启发作用。4、经验论的缺陷:(1)把理性与经验完全对立,否认或过分贬低理性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符合认识发展实际;(2)由对因果关系的经验性分析,而得出否认认识必然性的结论,有失偏颇。因果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所具有的必然性是客观存在的。(3)经验论由追求知识的确定性出发,却得出了知识相对性的结论,最终导向了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如休谟。三、唯理论1、代表人物: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人,大都是法国哲学家。2、基本观点:(1)认为知识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依存理性的,而不是后天的,依存感觉经验的。主张认识的先天性。(2)并不否认认识中感觉经验因素的存在。(3)自觉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哲学思考,运用怀疑方法来考察与认识相关的所有知识。3、唯理论的作用:(1)唯理论在认识研究中弘扬了人的理性,确定了人的认识主体地位,推动并引导了近代哲学注重主体的倾向。(2)对经验论哲学局限性的批判具有积极意义。4、唯理论的局限性:(1)把“我思”作为认识的起点,这必须以承认思维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过程为先决条件,但他们对自我意识的证明是缺乏根据的。(2)他们对数学和逻辑知识所具有的普遍必然性的信念,也是一种缺乏根据的独断。(3)他们对经验作用的贬低和忽视,也不符合认识发展的实际。四、批判论1、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康德2、批判论的含义:批判论是一种力图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的对立,运用对立统一的方法对经验和理性的认识作用加以分析和解决的认识理论,即康德的先验综合判断。3、基本观点:这种理论认为,现实的认识活动是人的先天的理性与后天的感觉经验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认识的形式是先天的理性赋予的,另一方面,认识又不能脱离经验,因为超出经验范围的认识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离开对理性和经验的综合统一,就不可能正确解释和说明认识的起源和基础问题。4、几个基本概念:(1)批判:康德的批判主要是对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前提进行反思和辩证分析的一种哲学方法。(2)分析判断:从逻辑形式来看,分析判断是谓词包含在主词中的判断,如“圆球是圆的”,分析判断不能带来新知识,是独立于经验的。(3)综合判断:是谓词不包含在主词中的判断,如“某些物体会发光”,综合判断能带来新知识,综合判断是(4)先天综合判断:既能增加知识的内容,又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判断。康德认为数学判断就是先天综合判断,如“2+3=5”,它既是先验的即非来自经验,同时又是综合的。康德认为先天综合判断对于认识是最重要的判断形式,因为它是认识的普遍必然性的有力保证,即认识客观性的有力保证。5、康德“先天综合判断”理论的作用:(1)康德的批判论把传统认识论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真正确立了认识主体的地位,把理性主义传统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被经验论和唯理论分割开的认识形式和认识内容在他的先天综合判断理论中得到了统一。(3)它对认识论研究深层矛盾的揭示,对现代认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6、康德“先天综合判断”理论的缺陷:(1)没有真正解决经验和理性的统一问题。(2)在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问题上留下很多矛盾,这些矛盾直接导致了他的不可知论,认为认识主体只能认识现象,“物自体”\n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物自体”是不可知的。 第二节现代认识论现代认识论是指传统认识论之后的认识论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认识论已转向作为认识成果的知识的研究,所以,现代认识论就等同于知识论。一、观念论1、含义:观念论是把观念作为认识对象加以研究的认识理论,实际上是一种研究关于认识者与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理论。2、基本观点:就是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没有关于存在或对象的意识,就谈不上有所谓的存在想。3、代表人物和理论形态:(1)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论”;(2)黑格尔的“绝对观念”理论;(3)洛克的观念理论;(4)英国哲学家布拉德雷的观念论;(5)英国哲学家布兰夏德的观念论;4、几个概念:(1)观念:观念是指被心灵所知觉和思想的一切感觉、印象、概念乃至情感。观念是作为被直接认识的对象,即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之间的最重要的“中介”而被引入认识论研究。(2)内在关系学说:是现代观念论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是指一个对象所处的所有关系都是基于它的本性,也正是这些所处的关系使他们联系的事物产生差别,不是一种认识策略,而是一种根本的逻辑原则。二,实在论1、含义:(1)“实在”的含义:实在既是相对现象的概念,又是相对观念的概念。在实在论看来,实在实在是指事物本身的真实存在性,是独立于主体或主体知觉、观念而存在的东西,实在不能由现象决定,实在永远超出我们从现象出发所做的一切探究努力的范围。(2)实在论的含义:就是关于实在的一般理论。在现代认识中,实在论是作为观念论的对立面出现的。2、实在论的理论形态:(1)理性实在论:是指那种坚持认为理性是世界的本质或唯一真实的存在,只有理性才是知识的唯一对象的理论。笛卡尔以来的几乎所有的唯理论哲学,都属于这种理论。(2)经验实在论:又称客观经验实在论,是从普遍的经验原则出发,强调物质世界或物理对象实在性的理论。又分以下几种理论形态:常识实在论、新实在论和批判实在论。(3)常识实在论:是指客观经验实在论对朴素实在论的击沉和发展。一般说来,朴素实在论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未经分析和批判的实在论信念。现代常识实在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哲学家摩尔。具有经验直观性的弱点。(4)新实在论:是现代认识论研究中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哲学流派。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观点:一是直接呈现说: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所认识到的任何对象,都不需要经过中介而能被直接认识到。对象直接进入了人们的意识。二是外在关系说:观念论的“内在关系说”相对应。新实在论认为,认识中所体现的关系,包括逻辑关系,都是外在关系。外在关系是指关系并没有进入关系项的定义之中,因而关系具有一种不以它的关系项为转移的实在性,即关系项之间以及关系和关系项之间都不具有必然性的关系,各自具有相互独立存在的意义。(5)批判实在论:他们普遍认同关于“认识对象独立存在”的这一实在论的基本观点,但反对“直接呈现说”,认为认识主体必须通过某种认识中介的作用,才能与认识对象发生认识关系。他们建议借鉴科学的成果,建立“科学实在论”的哲学理论。三、分析哲学1、含义:分析哲学就是认为语言是哲学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研究对象,全部有意义的哲学问题都可以归结为语言问题;哲学的基本方法就是语言分析,而哲学的任务就是通过语言分析弄清楚包括日常语言、哲学语言等在内的各种语言的意义。\n2、语言的转向:这是指由近代哲学认识论研究向现代语言哲学研究所实现的哲学主体的转换,最终目的是实现哲学的语言化。通过这一转向,实现与传统哲学的“决裂”。3、元哲学的研究:是指把哲学变成一种“基础性”的研究,所有的哲学问题都可以被语言问题所取代,都可以进行“语言批判”,通过“语言批判”,重新确立思想的界限,正是这种语言批判,为整个哲学设立了许多新的理论前提。4、理想语言学派:(1)理想语言学派强调,所谓语言分析,实际上就是逻辑分析,哲学研究要自觉以现代逻辑为基础,以现代数理逻辑为工具,分析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命题。(2)早期代表是逻辑实证主义,代表人物是石里克。(3)提出了确立经验意义的可证实原则:认为一切命题,只有被经验所证实,这个命题才有意义。意义问题成为分析哲学所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5、日常语言学派:他们反对理想语言学派试图通过改造语言来实现“语言批判”的任务,希望通过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日常语言来达到语言批判的目的。因此强调要通过对日常语言的分析建立新的意义理论。他们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其用法”。6、分析哲学的作用:(1)“语言批判”对传统哲学问题的反思和清理,促进了哲学的发展;(2)分析哲学以对知识的结实和分析取代传统认识论对认识起源、过程等问题的研究,对后来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7、分析哲学的不足:不仅没有解决传统哲学问题,而且还引发了许多新问题。四、实用主义1、代表人物:皮尔士、詹姆士、杜威、刘易斯。全是美国人,实用主义是独具特色的美国哲学流派。2、主要观点:(1)一切能引起一定实际效果或行为习惯的语词或概念都是有意义的——这就是“皮尔士原则”,实用主义的一般原则。(2)实用主义不问事物的过程、方法、手段,只问结果,由具体效果来决定一切。(3)实用主义真理观:有用即真理。(4)检验理论是否有价值,要看他们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的。(5)概念论实用主义学说:明确提出了认识与价值的统一。3、评价:实用主义立足于现代行为主义,不仅对传统经验论进行改造,把经验主义原则贯彻到底,而且重视实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认识与价值的统一,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实用主义普遍具有的工具主义立场,模糊或抹杀了真理的界限,内在相对主义立场,给认识论的研究造成了很多困难。 第三节中国认识论一、儒家认识论1、认识的对象是“自然之天”和“道德之天”。“自然之天”属于理,是外在于人的一种客观性原则;“道德之天”属于性,是内在于人的一种主观性原则。所以,认识就是“穷理”和“尽性”。“穷理”的结果就是成为“智者”;“尽性”的结果就是成为“仁者”。现实生活中有人偏重于“穷理”,有人偏重于“尽性”,所以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2、认识的方法和途径:有两条:一是“自诚明”:即从道德入手,可以进一步通向知识;二是“自明诚”:即从知识入手可以进一步通向道德。诚:是指由尽性之学所得到的道德;明:是指由穷理之学所得到的知识。3、知识的性质和限制:儒家哲学过分重视伦理知识而有意无意地忽视科学知识,在知识问题上,主要倾向是实践理性而不是理论理性。理论理性是指人们以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去追求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实践理性则强调的是知识的践履性或实用性,这种知识是不具备普遍必然性的特点的。\n二、道家认识论1、两种不同的认识路径:为道和为学“为学”是指平常的认知方式,它的认识对象是现象界的一切事物,这些知识必须靠人们与外界交往、日积月累才能获得,所以,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是指对道的认识,无法用普通的认知手段加以把握,甚至无法用语言加以描述,所以必须采取与“为学”相反的方法,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减少知识,即“为道日损”,减少一切主观的认知成分和情感因素,使主体主动融于宇宙之中,与大道化为一体。2、两种体道方式:坐忘和心斋坐忘就是超脱形体的局限,消除各种贪欲和智巧,从个体小我通向宇宙大我。就是抛弃感性和理性,用开放的心灵直接去拥抱整个宇宙,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某种精神状态。心斋是要求心中无知无欲,达到虚静的状态。这时人就只有精气而无杂质,精气是透明而能容纳外物的,这样你就可以物来顺应,通达万象而无碍了。坐忘和心斋其实都是指人的一种直觉的体认工夫,坐忘主要是通过“离形去知”而达到,心斋则是通过养气而达到。3、认识的性质与局限:道家认为,一般知识具有不可靠性,因为生有崖而知无崖,外界对象变换不定,利益立场不同而不能建立共同标准,语言不能完全描述真理。所以,他们主张超越语言和认识的界限,直觉宇宙大道本身。三、佛教认识论1、认识的对象和可能佛教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复合现象,是人的认识器官攀缘、接触外境而产生的结果。“根”是指人体的器官、机能或能力。“六根清静”,“眼不见心不烦”。“境”是指感官和心所知觉所认识的对象,也叫“尘”,“看破红尘”。“识”即主观认识。认识必须具备这三个因素,任何一方都没有独立的自性。2、认识的方法:冥想直观就是直接把握、体悟外物的本性或本质。佛祖在菩提树下的悟道,就是冥想直观的结果。3、认识的性质与限度:佛教认为,人的认识有两个层面:一是俗谛,即世俗的经验,二是真谛,即超越世俗经验的真理。佛教认为,世俗的知识都是有局限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所得的知识都不是绝对的真实。这带有神秘主义和直觉主义气息。 综合练习一、填空题1、在传统认识论研究中,首先关注的是()问题:是以()为认识的根据,还是以()作为认识的根据,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构成了传统认识论研究的基本内涵。(认识路线、经验、理性)2、现代认识论是指传统认识论之后的认识论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认识论已转向作为认识成果的()的研究,所以,现代认识论就等同于()。(知识、知识论)3、分析哲学就是认为()是哲学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研究对象,全部有意义的哲学问题都可以归结为()问题。(语言、语言) 二、辨析题1、经验和理性2、感知、内省和直觉3、分析判断、综合判断和先天综合判断4、观念和概念5、观念与实在6、理性实在论和经验实在论7、常识实在论、新实在论和批判实在论8、内在关系学说和外在关系学说9、理想语言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10、“自诚明”和“自明诚”11、“穷理”和“尽性”12、“为道”和“为学”13、“坐忘”和“心斋” 三、简答题\n1、认识论中的“批判”是什么意思?与日常语言中的批判有何区别?2、实在论中的实在主要有哪些基本含义?3、简述“语言的转向”发生的理由。4、试讨论哪些是实用主义的认识论原则。5、试分析认识与价值的关系。6、试分析佛教的冥想直观。 四、分析题(本题要求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答案不求一致,凡能自圆其说者,均可得分,尤其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分析和体会。)1、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举例说明。2、请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直觉”的含义,尝试利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来分析“直觉”在认识中的作用。  第五章伦理学教学重点:结果论和非结果论的区分以及各自最基本的理论流派的特点。教学难点:道德与行为、道德与价值的关系,以及道德的客观性与相对性。理解本章的枢纽:“是”与“应当”的关系及其引出的问题。 学习要点“伦理学”可从不同的角度给它下定义,常用的定义是指为人的生活依据的一种符号或一套原则,而哲学家则是把伦理学当作一种关于道德问题的研究来看待,所以又叫“道德哲学”。第一节道德总论一、道德与行为1、“是”与“应当”的区别:“人们实际做了什么”与“人们应当做什么”是有区别的,“人们实际做了什么”是一个事实判断,是认识论的问题,而“人们应当做什么”是一个道德判断,是道德研究的问题。这就是“是”与“应当”的区别。2、道德只存在于人的行为和行动中。伦理学只能产生于维持人类生存需要的那些人的行为或行动中,离开了人的生存需要,就不能结实道德存在和道德概念产生的缘由。一个人的行为只有关系到他人的时候,才有道德不道德的问题,才有应当不应当的问题。3、道德是一个“实现”的概念。即一个人的行为只有完成了,“实现”了,才会关系到他人,才会有善与恶的区分,没有实现,还是纯思想、意识的东西,没有外化出来,只能是私人的想法,就无所谓道德问题。二、道德与价值1、事实判断:关于对事实的陈述,是指那些可能或已经发生的事情、事件、事态所做的陈述。任何事实判断都是在经验、感觉上可以证实的。2、价值判断:是关于事物的看法、评价,是指对某事物在性质上是不是善的、好的、应给予肯定的所作的陈述。通常用“应该”“应当”这类词来描述。价值判断总是建立在一定的事实判断的基础上。3、影响选择、确定价值的因素(依据和标准):(1)持久性:人们在确定某事物的价值时,总把持久性而不是暂时性摆在首位。如职业选择、教育等。(2)幸福性:人们做一件事情,总是尽可能争取幸福而避免痛苦,把有无幸福性作为价值选择的依据。(3)卓越性:这是在最深层次上引导和影响人对事物价值选择的评价因素。(4)建设性:建设性的作用是加强沟通,增进交流,促进事物的整体和谐。(5)自主性:自主性意味着一切选择都是自己作出的,一切价值都是我们经过思考后认可的价值。三、道德与道德观1、道德是社会性的:任何道德标准都是不同利益、不同处境、不同想法的人或人群组织相互妥协的结果。2\n、道德评价的相对性:道德与价值联系在一起,价值评价具有主观性,所以对道德的认识就带有相对主义性质。道德评价标准因人而异,因社会而异,不存在所有人都一致的认同的道德。任何道德都是相对于具体时间、地点、个人和环境而言的。3、道德评价的客观性:尽管道德具有相对性,但在一个社会仍存在一个最为起码的行为准则或道德标准,即对在这个社会的所有人、对各种不同的文化和社会来说都必须遵循的普遍的道德标准,这就是道德评价的客观性。 第二节道德哲学道德哲学是一种关于义务和价值合理性问题的哲学研究。它的任务一方面是说明人本身应遵从何种道德标准,才能使我们的行为做到道德上的正确;另一方面是说明我们应当发展一种怎样的德行,才能使我们的人格达到道德上的善。一、结果论结果论是指这样一种道德理论,即在考察一种行为是否道德时,应以这一行为的最终结果或效果为其基本的判断标准。有两种理论形式:1、利己主义:它相信,如果人们想要达到道德,他们就必须假定自己的行为结果能够给自己带来益处,强调利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信条,把行为的利己取向视为天经地义。但在现实生活中,利己主义将引起不同主体间利益的冲突,还将在道德建议方面引起混乱。所以,大多数伦理学家都相信,利己主义作为一种实际生活的道德原则,基本上是无法实现的。2、功利主义(1)含义:功利主义是指,一种行为如果在道德上是正确的,只有当且仅当这种行为能够为所有受这种行为影响的人带来最好的结果时,才是可能的,而且,这种结果在任何其他以这种方式来行为的人那里表现出来也是如此。即如果我们想要达到道德,我们就应当假定自己的行为是能够为与这种行为有关的各方带来益处,(2)代表人物:英国哲学家边沁和穆勒(3)基本形式:一是行为功利主义:即是指一个称得上是道德的行为,应当是能够与这种行为有关的人带来最大幸福的行为。即人们应当采取那些能够促进最大多数的最大可能的幸福的行为。二是规则功利主义:是指一个能称得上是正确的行为,是那种符合给一切相关者带来最大利益的规则的行为。他首先要弄清楚,哪些规则是最大化地有益于这个行为所及的所有人的。二、非结果论非结果论是指一种行为的道德与否取决于事实,而不是结果。非结果论把道德看作是一种先天的、绝对的东西,即一种不受任何经验性结果影响的,与人的欲望或功利无关的,预先规定着人的行为的一般原则。代表性的理论形式有:1、圣谕论:是指无论何时何地一个人只应当做那些符合上帝旨意的事,凡是符合上帝神圣命令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行为,否则就是错误的行为。这种理论把道德的根据外移于人以外的精神存在,把道德看作是由某种超自然的至善之物决定的东西。又分为:(1)“经典派”圣谕论:即他们认为道德的行为就是那些在宗教典籍中训示的行为。(2)“人性派”圣谕论:即他们坚持道德法则是由上帝颁布的,体现的是上帝的旨意,但道德的获得并不依赖于对上帝的信仰,人的本性先天就被纳入了上帝安排好的道德秩序,人只要按照自己的自然本性生活,就能体现上帝关于善的行为应该是怎样的旨意。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2、义务论:与圣谕论相反,它把道德内置于人的理性观念,把道德看作是由理性的意志决定的,出于人的自觉的一种善的行为,即不计功利、不讲结果的,纯粹由一种义务感或动机决定的善的行为。代表人物是康德。康德认为,判断一个行为是不是道德上正当的,关键是看它的动机,而不是看它的结果。 第三节应用伦理学应用伦理学就是把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真实的而不是想象的道德决定的伦理学理论。一、安乐死1、含义:安乐死是指无痛苦的、有尊严的死亡或仁慈杀死的意思。\n2、几种不同性质的安乐死:(1)志愿的安乐死:即患者自己希望去死,且也表达了此愿,也称为“仁慈助死”。(2)非志愿的安乐死:患者当时并不希望去死,但他的这个愿望被忽略了。这等同于谋杀。(3)无志愿的安乐死:即患者当时处于无意识状态,不能提要求,只能由其他人来实行结束患者生命这一行为,即未获得患者的许可,又称为“仁慈杀死”。3、对安乐死的不同看法:(1)基督教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对安乐死的正当性提出质疑。(2)康德伦理学理论的看法:义务原则不能接受安乐死这一杀人事实。但另一方面,如果这种要求是患者自己提出的,且无他人帮忙就做不到的这点时,这种结束生命的行为就没有不正当了。(3)功利主义者的看法: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他们把安乐死这一行为的可能后果来判断这一行为在道德上是否正当。二、自杀1、含义:自杀这里被限定为一个人自己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即自己动手杀死自己。2、支持自杀的理由:(1)如果一个人觉得生命对于他来说已经是一种难以承受的重负,通过自杀来退出生活的竞技场,未尝不是可以接受的选择;(2)如果一个人发现自己的生命已经没有继续活下去的任何价值和意义,自杀是他能够做到的最后一件保持尊严的事情;(3)如果自杀是一种能够避免发生更大的过失的较小过失,这种过失可以原谅;(4)尽管人的生命是上赐予的,作为上帝馈赠生命这个礼物的主人,有权支配属于自己的东西,即有权结束自己的生命;(5)那种认为自杀是滥用上帝对我们信任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6)在自卫杀人的情况,杀死他人都不被认为是一种过失,那么,自杀就更不应该求全责备。3、反对自杀的理由:(1)自杀是懦弱行为,自杀者是用这一方式掩盖自己害怕面对生命的挑战;(2)自杀与趋利避害、延年益寿的人的自然本性相冲突;(3)人们决不能为了避免肉体上的恶而选择道德上的恶。(4)尽管人有权力支配上帝赐给人生命这一礼物,但并不等于人就能够滥用这种权力。(5)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杀生,但并不等于我们就有权利自杀。(6)自卫权利是上帝造物之初就赋予人的一种自然权利,而自杀不是上帝赋予的。三、流产(略)四、自卫1、含义:自卫是指为了保护无辜而杀人。2、侵犯是指用武力或试图用武力攻击他人的行为,只有攻击意图而无外部实际动作,不能称为侵犯。3、自卫正当性的条件:第一,动机只能出于自卫;第二,武力只能是在受到攻击时使用;第三,武力只有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才能使用;第四,自卫不能超出限度。假如侵犯者已经被你击昏,你就不要把他打死。五、影视暴力(略)六、同性恋(略) 综合练习一、填空题1、道德是一个()的概念。即一个人的行为只有完成了,才会关系到他人,才会有善与恶的区分。(“实现”)2、价值判断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的基础上。(事实判断)二、辨析题1、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2、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3、行为功利主义和规则功利主义4、圣谕论和义务论5、“经典派”圣谕论和“人性派”圣谕论三、简答题\n1、如何理解“是”与“应当”二者之间的关系?2、影响选择、确定价值的因素有哪些?3、简述利己主义的基本内容3、简述功利主义的基本内容四、分析题(本题要求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答案不求一致,凡能自圆其说者,均可得分,尤其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分析和体会。)1、在某些文化类型中,食人、杀婴或人祭等现象被视为正常。试用逻辑和证据论证或驳斥要接受这种道德价值为道德的东西的论点。2、如何区分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以怎样的论证最终在理论上取代了利己主义而成为广泛被接受的结果论道德哲学理论的?功利主义自身又存在哪些基本的理论弱点?3、义务论与功利主义看待行为道德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哪里?你支持义务论的道德主张还是功利主义的理论观点?试用逻辑和证据说明。4、试列举支持或反对安乐死的理由。5、以为男子有很长时间的家庭暴力史。在一次他于酒后滥施暴力的过程中,他的妻子为了保护自己和两个孩子不受到伤害,用当时随手抄起的一根擀面杖击打他的头部,导致他休克死亡。这位女士的行为是道德的吗?请说明你认为这种行为是道德或不道德的理由。6、试列举支持或反对影视暴力的理由。7、动物权利在当代越来越被认真地看待。真的有动物权利这种东西吗?你支持还是反对把动物权利与人的权利相提并论?请详细说明你的理由。 第六章美学教学重点:艺术哲学和艺术理论教学难点:美学总论理解本章的枢纽:审美主观论与客观论的对立,以及艺术本体与艺术诠释问题。 学习要点美学是关于美和艺术问题的价值研究。它的内容有两部分组成:审美哲学和艺术哲学。第一节美学总论一、审美体验与审美判断1、审美的含义:广义上说,审美是指人在欣赏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时所感觉到的一种经验。狭义上说,审美就是指审美体验,是一种以体验为基础的判断活动。2、审美体验:是指审美活动中人的精神通过感官而与客体形式或结构之间建立起来的某种愉悦性欣赏联系。人是审美的主体,审美对象是客体,既可以是自然物,也可以是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即艺术作品。(1)审美体验的“内容倾向型”定义:从体验的内容即我们倾向获得的东西这一点来定义审美体验,把审美体验维系于某种外物的属性。这个定义把审美体验理解为是一种既与体验的样式无关,也与体验的结果无关的东西。这主要是从客观方面来看的。(2)审美体验的“影响倾向型”定义:把人的审美体验与他的注意力受到的吸引联系起来,把审美体验看作是出于人的情感对纯粹美的需要而在注意力方向上对意识对象所作的积极主动的选择和调整。这主要是从主观方面来看的,即对同一事物的体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验。3、审美判断:是指在一定的审美活动中,一个人所作的关于某个事物美的判断,即意味着要对一个事物究竟是美还是不美作出意识上的判断。要对一个事物作出美不美的判断,前提是这个事物能够进入人的注意力的视野,审美兴趣是审美判断的前提条件。从这个角度看,审美判断主要是一个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概念。审美判断有两个特点:一是它要有判断的条件,即引起感觉反应的条件。如果客体没有引起人的兴趣和欣赏,它就不会被人所选择而成为审美判断的对象。二是它不受规则的约束,规则对人的审美判断不发生作用。即审美判断是一种超脱束缚的、不受规则约束的自由意识活动。4、审美态度:是指人在自己的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由一定审美判断决定的审美趋向。对审美态度,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解释:\n(1)叔本华认为,审美体验就其本质来说是人的一种发自自我深处的、寻求形而上学超越状态的生命活动,不可能把审美体验与审美态度分离开来。(2)英国哲学家贝尔认为,审美情感中,不可能没有审美态度的介入。(3)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把诗歌看作是对“存在的解蔽”,即通过诗歌,人的自我得以向外部世界开放,使人的心灵获得某种解放。(4)德国哲学家布洛赫认为,审美体验是心理性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他创造了“心理间距”的概念。但也有美学家不承认审美态度的存在。二、客观论与主观论主要是讨论美的本质究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问题。1、客观论:认为事物的美是由客观自身的属性决定的,是一种与主体意识无关的东西。美与人的感觉无关。认为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有效性,审美判断与个人的好恶无关,审美客观论是与理性主义联系在一起的。2、主观论:认为美不是起源于事物的属性,而是起源于人的心灵,是一个主观概念,而不是客观概念,否认存在普遍一致的审美判断。休谟认为,美并不存在于被欣赏对象的身上,而只存在于欣赏者的眼中。审美主观论的理论基础是经验主义。3、主观论在美的主观性问题上提出的理论论证:(1)主观性论证:所谓美具有主观性,是指审美判断,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属于个人审美趣味和情感偏好的范畴,不可能在具有不同历史、文化和生活背景的个人之间建立起共同的判断标准。(2)非认知性论证:美学主观论者认为,审美活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主体感受性的体验活动,不能把它等同于人类追求客观真理的认知活动。认知的目的是与外部实在取得一致,而审美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主体的情感需要。三、美学源流1、古希腊柏拉图的美学观:柏拉图认为,美学不应该纠缠于研究什么是美,什么是不美的问题,而应该研究美之为美的原因或理由。他把美分为经验的美与观念的美。经验的美是指通过人的感官而获得的关于事物美的感受,而观念的美是指人的思想中那些不变的一般的美的概念。2、休谟的美学观:他认为美并不存在被欣赏对象身上,而在欣赏者的眼中,他否认有先天的一般观念的存在,他推动了美学客观论向主观论的转化,很好地解释了审美嗜好与感官嗜好的关系。3、康德的美学观:康德主要是对审美判断的客观性进行了论证。这个论证是建立在他的“先天综合判断”基础上的,他认为审美判断是否有客观性,归根到底应回到人的认识与对象的关系问题上来。他认为美就是以自己的纯形式必然地使任何人都不计利害而感到愉悦的东西,由于美摆脱了利害性关系制约的精神性纯形式,因而具有普遍的必然的性质,不以任何个人的主观好恶为转移。4、当代的美学观:现代美学更多继承的是休谟主观经验主义的美学思想。最有影响的是分析美学流派。他们从自己的分析哲学前提出发,对客观论美学的基础进行逻辑和语言上的分析,由此否定了美是客观的这一传统形而上学美学观念。他们认为“美”一词其实是一个无意义的虚构的形而上学概念,根本否认有美的特质这样一种东西存在,审美判断基本上等于是一个情感判断,否认审美判断是描述性。5、中国美学:西方的美学是知识型、逻辑型美学,而中国美学是直觉型、顿悟型美学,具有观照超验和经验、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特有方式。中国美学在审美实践上,表现为“意境”这个概念的创造和运用。意境就是意义之境,凡是与人的审美判断有关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都是统虚实、合有无的特点。统虚实就是指由想象而产生的意象境界;合有无就是指虚实相间的艺术形式。化景物为情思,变物象为意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得意忘形”就是这样。\n 第二节艺术哲学艺术哲学是对艺术的维度和定义、艺术作品的美学特质、以及艺术理论的美学建构等与艺术有关的内容进行专门研究的学问。通常包含三个不同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艺术的不同理解维度的研究;二是关于艺术的定义的研究;三是关于艺术理论的研究。一、艺术与美学1、审美特性:是指一种有可能给人们提供更多的感受性,能够更好和更有效地锻炼和发展我们的鉴赏力和识别力的东西。审美特性带有明显的知觉性的特点。2、艺术本体:是指艺术作品的根据和基础,什么样的东西才称得上是一件艺术作品。3、艺术诠释:诠释实际上就是解释,是识别一件作品的意义的批评活动的功能。艺术诠释就是对艺术作品的解释。对艺术作品的诠释的争论有两个:一是动机论和非动机论的争论:动机论认为,艺术作品的意义与作者的动机是同一的,作品的意义就是作者的意义。非动机论认为,作品的意义是独立的,它客观地存在于作品自身之中,并且在概念上与作者当时究竟怎么想的毫不相干。二是一元论与多元论的争论:一元论是指对于一件艺术作品来说,只有一种诠释是正确的。多元论是指对于一件艺术作品不可能只有一种正确的诠释,在现实中存在着多种多样能够满足合法性条件的关于该艺术作品的诠释。二、艺术表现艺术表现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模仿、表现和意义。1、模仿:模仿就是模拟,艺术形式都是对现实生活的模拟,如绘画、舞蹈、音乐、戏剧等。人类最初时就是用模仿。2、表现:是指用一个东西来代表另外一个东西,而这种代表也得到了观者的认可。模仿是从属表现的,是表现的一个子范畴,即表现包含有模仿的意思。抽象派绘画就是用表现手法来传达意义。3、意义:是指一个事物要想被当作一件艺术作品来看待,只有在它向人们传达了某种含义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即它必须有一个主题,并就这个主题说了些什么。但是要注意,作品的“意义”是作者赋予了它以某种意义,或者是读者欣赏者“发现”了它的意义。三、艺术表达1、表达:艺术哲学所说的表达是指作者通过作品向观众或读者传达自我的某种情感,所以艺术哲学所说的表达,是与某种属人的特性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寓情”和“移情”两个特点。“寓情”是指艺术作品里蕴藏了作者的情感,而“移情”是通过某种媒介将艺术作品里的情感传递给观众或读者。2、指示:是象征的一般形式,是一个东西拥有另外一类东西的属性,并且它与另外一类东西发生联系时所起的象征作用。它不同于表现。拥有相关属性是指示的一个必要条件。艺术家在表达某种东西时,他就把这种东西指示给观众。3、隐喻:是相对于字面的,用来指示隐藏在字面意思后面的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某种属人特性的概念,即藏在字里行间的意思。 第三节艺术理论一、艺术定义艺术是什么?有的传统艺术定义认为,“艺术是美的本质的模仿”,还有的认为“艺术是情感的沟通”。这些定义过于简单。当代艺术哲学中,以下几中艺术定义比较影响:1、家族相似论:首先是维特根斯坦提出来的。是指一个家族中的各个成员之间有着这样那样的相似之处,但他们决不是都在某一点上表现出完全相同,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家族相似。并不是所有哲学家都认同这个定义。2、惯例论:主要代表人物是当代美学家乔治.迪奇。他认为“艺术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惯例的安排。”所谓“惯例的安排”\n是指某些东西所以被作为艺术作品来看待,是因为他们在一整套惯例或制度系统的联系中占据了一定位置的缘故。实际上就是说,艺术就是被那些在这一方面拥有权威身份的专业人士看中而被冠之以“艺术”名头的任何东西。这种观点也受到了批判。3、意识形式论:主要代表是英国美学家克利夫.贝尔。意识形式论是一种把艺术判断看做是自足自律,不受日常情感影响,与一切伦理和社会方面的关切无关的,纯粹用于表达意义的形式性的东西。这种观点有的人同意,有的人反对。二、艺术作品1、如何从人工制品中区分艺术作品?这就要弄清楚什么是艺术作品。要对艺术作品下定义,首先要辨识艺术作品的身份。要辨识艺术作品的身份,要具备艺术作品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但这又比较困难。所以对艺术作品下定义比较困难。2、由于对艺术作品的定义比较困难,那么我们转而尝试通过诠释来解决问题:即艺术作品内含了作者的什么意思,向读者、观众、听众传达了什么情感。这里就出现了先锋派与传统艺术的区别,反叛艺术与主流艺术的区别。3、对艺术作品的探讨,出现了动机论和诠释论的分歧:(1)动机论往往集中关注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时的动机问题,而忽视了文本与阅读者之间的互动性联系。(2)诠释论:是指这样一种观点,即在一定意义上,艺术作品是公共的,是与它们的批评性诠释联系在一起的,一旦它们被创作出来,艺术家就失去了对它们的批评和诠释的垄断权,而艺术批评关注的,主要是作品本身的意义,而不是它的起源。三、艺术形式艺术形式是艺术作品欣赏中的一个关键要素,要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要处理好形式与内容、形式与功能、形式与欣赏的关系。1、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对大多数人来说,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不可分离的,离开了内容就无所谓形式,离开了形式当然也就没有内容。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有些人认为是表现形式与意义的关系,有些人则认为是样式与质料之间的关系,把内容就等同于“意义”和质料。这些看法都是传统思辨方式给内容下的定义。总的来看是形式与内容不可分离。现代分析美学则通过日常语言分析来克服内容定义中的矛盾,认为内容就是艺术作品表现的那些东西。引入表现来说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但许多艺术作品有形式却没有所谓的表现内容,这同样不能解决其内在的关系。那么,人们就撇开内容来给艺术形式下定义,认为艺术形式是艺术作品的一些关系的陈述,即形式的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作品的艺术形式就是一部作品不同要素之间所有关系的总和。2、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从描述性的角度来讨论艺术形式问题,而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则是从解释性的角度来讨论艺术形式问题。按照功能解释,作品的艺术形式是能够使作品的意义和目的得到提升和实现的东西,艺术形式担负着提升或实现作品的目的和意图的功能。3、形式与欣赏的关系4、艺术形式是艺术欣赏的一个重要方面,“欣赏”不仅具有喜欢的意思,还有“理解”的意思,所以艺术欣赏主要是一种“构思欣赏”,即理解形式选择是如何实现了艺术作品的意图和目的。 综合练习一、填空题1、狭义上说,审美就是指审美(),是一种以()为基础的判断活动。(体验、体验)2、要对一个事物作出美不美的判断,前提是这个事物能够进入人的()的视野,()是审美判断的前提条件。(注意力、审美兴趣)3、(\n)推动了美学客观论向主观论的转化,很好地解释了审美嗜好与感官嗜好的关系。(休谟)4、西方的美学是知识型、逻辑型美学,而中国美学是()、()美学,具有观照超验和经验、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特有方式。中国美学在审美实践上,表现为()这个概念的创造和运用。(直觉型、顿悟型、“意境”)5、审美特性带有明显的()的特点。(知觉性)二、辨析题1、审美体验与审美判断2、审美体验的“内容倾向型”定义与“影响倾向型”定义3、美的本质的客观论与主观论4、艺术诠释的动机论和非动机论5、艺术诠释的一员论和多元论6、模仿和表现7、表达、指示和隐喻8、艺术表现与艺术表达9、艺术定义的家族相似论、惯例论和意识形式论三、简答题1、审美判断究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请分析审美兴趣与审美判断之间的关系。2、试说明美与主观的关系。3、与历史上的美学相比,分析美学有什么不同的特点?4、简述康德的美学观。5、简述中国美学的一般特点。“意境”是一个怎样的概念。6、试分析艺术形式的功能性解释和描述性解释的不同点。四、分析题1、请联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分析艺术与美学的一般关系。2、人们是如何把艺术作品从其他人工制品中区别出来的?请分析其中涉及到的几对矛盾。 第七章当代哲学教学重点:新儒学与后现代主义哲学教学难点:解释学理解本章的枢纽:新儒学各家的区别与共性,以及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颠覆。学习要点:第一节解释学解释学是一门关于理解、翻译、解释的学问,即关于“寓意解释”的理论,是关于理解与存在关系的哲学理论。一、狄尔泰1、背景:在狄尔泰所处的时代,自然科学开始居于主导地位,哲学面临失去相应地盘和自身存在合法性的空前挑战。哲学等人文科学是否象自然科学那样可靠?哲学等人文科学出现了理论危机。2、主要观点:(1)他反对把人文科学向自然科学趋同或靠拢的实证主义做法,希望通过深入研究人文科学得以确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基础,建立与自然科学并驾齐驱的人文科学。(2)他认为要确立人文科学的统一基础,这就是“精神的世界”或“客观精神”。(3)他认为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就是解释学的方法,因为精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使用直接观察方法的。解释方法是比自然科学方法更基本的普遍方法。(4)他坚持解释的整体性和历史性的方法论意义。人文科学所面对的世界,永远是被解释的世界。\n(5)他认为,人文科学的意义就在于以解释的方式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价值,明确自己的目的。狄尔泰的解释学理论没有超出方法论和认识论性质的研究,属于传统的解释学的范畴。二、伽达默尔其代表作是《真理与方法》1、理解与解释的区别:(1)理解是此在的存在方式,不是主体的行为方式。任何理解活动都不是从“零”开始的,都是以“前理解”为基础的。“前理解”就是指,相对于每个具体的理解活动而言,此在对于自身和世界的存在就已经有了非明确的未表达出来的“先入之见”或“前概念”。(2)解释是在通过总结过去,明确现在基础上面向未来的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也就是说,解释就是使“先入之见”或“前概念”更加明朗化的过程。2、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是一种本体论的解释学。他认为哲学解释学就是探讨人的一切理解活动之所以可能的基本条件。3、他从艺术、历史和语言三个领域探讨了哲学解释学的主要问题:(1)从艺术领域:他认为,艺术作品的意义,不在艺术作品本身,也不在艺术作品与它的原型或所描述对象之间的关系,而在于艺术作品的展现过程。艺术作品的真理和意义,只存在于对它的理解和解释之中。所以,艺术作品的意义永远是无法穷尽。(2)从历史领域:他认为,历史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一方面,历史是人的历史,是人的存在的基本“舞台”,另一方面,历史是作为“先入之见”构成了理解的基本前提,所以历史不可能是人的主观创造。他提出了“效果历史”这一概念,用来说明对历史作出的主观理解,同时也是历史造成的客观效果。他认为历史是理解的前提,又是理解的产物。(3)从语言领域:他认为,解释的对象首先是语言的对象,人类只有通过语言才能理解存在,语言表达了人与世界的一切关系。他提出“语言就是世界观”。三、哈贝马斯1、他同意狄尔泰把解释学的方法看作是适用于社会科学的基本方法,但他把解释学中的理解看作是基于交往联系的一种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既是一种经验交流,更是一种已在日常语言中形成某种固定意义的两种思想框架之间的对话或沟通。2、他的解释学的立场是反对的立场,认为哲学解释学是一种批判运动。3、他的解释学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他的解释学方法是为了满足“社会批判”或“意识形态批判”的需要而阐发的。四、解释学的意义1、积极意义:(1)它突破了传统语言分析方法的局限,把对理论、思想的理解和解释放到历史视野中去,有助于实现理论与历史的有机结合;(2)它对多元文化传统、多元化方法的强调,对消除“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具有积极意义,解释学的方法与中国古代的经学方法有许多相通的地方,对于开展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2、不足之处:(1)解释学方法自身具有“解释学循环”的弊端;(2)解释学方法过于思辨,立场过于独断。 第二节新儒学一、儒学的发展阶段及其背景1、发展阶段:先秦儒学、宋明儒学(理学)、当代新儒学(五四以来的)2、背景:(1)先秦儒家所面临的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孟上承周文教化并将礼仪法规转化为人们自觉的道德实践,奠定了儒家内圣之学的基调。(2)宋明儒学面临的是佛道泛滥,儒学衰微的局面,程朱、陆王通过对佛道的吸纳和扬弃,重建孔孟道统,将儒学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3\n)当代新儒学面临的是西风东渐,传统价值分崩离析的社会大变局,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牟宗三等人在尽力吸收西洋哲学精髓的基础上,弘扬、发掘、重建传统儒学。二、梁漱溟1、代表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此书的出版开启了当代新儒学运动。2、他是一位儒学实践家:20世纪30年代在山东进行了“乡村建设实验”,想通过重建儒家生活世界来建立新中国,再通过建立新中国来复兴中华文明。3、他创造了“意欲”概念,来说明宇宙及生命的存在本质。4、他把世界文化分为三种模式:(1)西方文化模式:“以意欲向前的要求为其基本精神”,由此产生的生活态度是永不满足的自我奋斗。它着力解决的身(物质)的问题。(2)中国文化模式:“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精神”,由此产生了自我调和、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它着力解决的是心(道德精神)的问题。(3)印度文化模式:“以意欲反身向后的要求为其基本精神”,由此产生了自我禁欲的生活态度。它着力解决的是生命的归宿问题。5、他认为解决中国文化危机的正确途径是:(1)排斥印度文化,丝毫不能容留;(2)全盘承受而又根本改造西方文化,既适当调整西方文化;(3)西方文化与儒家文化在现实的时空点上相结合。三、熊十力1、熊十力的思想与梁漱溟的思想的区别:(1)梁漱溟的思维趋向是中国现实伦理秩序的重建。熊十力则是国人之终极关怀、精神家园的重建。(2)熊十力重视本体论的研究,重抽象理论研究,为儒学构筑了一个本体论的哲学体系。梁漱溟则重实践,重道德说教。2、熊十力的本体论哲学体系的观点:(1)体用不二,性相一如:体即本体,用即功用,性即法性,也就是本体,相即法相,也就是功用。体用、性相不可分离。(2)翕辟成变,生生不息:翕和辟是一对矛盾,是共存于本体之中,不可分离,但辟为主,翕为从。他反对唯物论把“心”消纳于“物”,也反对唯心论把“物”消纳于“心”,认为心和物两者相反相成。(3)明心见性,直觉证会:中国儒学向来把天命等同于人性,他认为,要认识天命、天性,只能靠直觉体验,不需要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环节。四、冯友兰1、代表作:《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统称“贞观六书”标志新理学哲学体系的建立。2、冯友兰与熊十力的异同:同:力图为儒学寻求一个形而上学的哲学基础。异:熊十力借助了《周易》和唯识学的方法;冯友兰则借助了西方的新实在论和程朱理学的方法。3、冯友兰新理学的特色:(1)在方法论上,强调逻辑分析和直觉体认的统一。(2)在本体论上,强调以“真际”解释、成就“实际”。他认为,世界分为“实际”与“真际”两个层面,“实际”是由具体事物组成的现象界,“真际”是由理和大全组成的本体界。真际在逻辑上先于实际,是实际的根据,是实际的主宰,因为理是指决定某种事物之所以成为某种事物的原因或根据。一方面,理是事物的原型,事物是理的摹本,两者是体用关系,另一方面,理是事物追求的目标,事物是理的分项,一旦离开了理,任何事物都是不可想象的。(3)在价值论上,强调通过“觉解”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觉解”实际上就是“觉悟”的意思。虽有直觉的特征,但是具有纯粹理性的精神。他把不同个体的人生境界由高到低分成四类:一类是自然境界:一味顺应自然,依本能行为做事。小孩算是这一类。一类是功利境界:意识自我的一部分,依生物之理行事。普通人算是这一类。一类是道德境界:对人的社会性有所觉悟,依道德规范来行事,这种人就是贤人。\n一类是天地境界:能体认真际,完全觉悟宇宙大全,与天地同乐,这种人就是圣人。五、牟宗三1、代表作:《认识心之批判》、《道德的理想主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现象与物自身》、《圆善论》、《心体与性体》、《佛性与般若》、《才性与玄理》。他会通中西,圆融古今,完成了对中国儒学的创造性重建,建立了庞大的缜密的哲学体系即道德的形而上学体系。2、道德的形上学:牟宗三哲学的精神是吸收了西方哲学主要是康德哲学加以改造和重构的陆王心学。他借鉴并改造了康德有关区分“现象和物自身”的理论,在康打败那里,“物自身”是一个存在但不可知的客观存在。但牟宗三认为,“物自身”是一个有着高度价值意味的概念,即是一个伦理实体、道德实体,人们可以通过“智的直觉”来认识。3、儒学三期说:第一期是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学铸造期:特点是积极的丰富的建设的综合的。第二期是宋明儒之彰显绝对主体时期:特点是较为消极的分解的空灵的。第三期是当代新儒学,其基本内容是“三统”说。4、儒学“三统”说:即道统、学统和政统。道统即道德宗教,孔孟所开辟的人生宇宙之本源。学统即发展科学。政统即民主政治。5、儒学“三统”说的理论价值牟宗三不比他之前的新儒学普遍带有强烈的反科学的情绪,他认为儒学如想复兴,中国文化如想重建,就不能忽视学统和道统这两个方面。牟宗三虽肯定科学和民主对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但他更强调科学与民主的发展不可采取外的“加添法”,而必须经过民族文化的自我调整,也就是从民族文化生命的内部开现出来,即学统和政统应由道统开出。 总来说,重建儒学有两条思路:一条是借鉴西方哲学,用西方哲学来系统解释中国哲学,主要是冯有兰,另一条是发掘中国哲学本身的优势,发展中国哲学,主要是牟宗三。  第四节后现代主义哲学从时间上看,后现代主义用现代中国语言来说,就是现代主义,而“现代主义”就是近代主义。一、基本特征:1、从理论风格看,它具有激进的反传统倾向;2、从理论形式看,它立足于现代哲学“语言的转向”来阐明自己的哲学主张;3、从理论特征看,反基础主义和反本质主义是它最显著的特点。二、代表人物:利奥塔、福柯和德里达(一)利奥塔1、代表作:《后现代主义——关于知识的报告》2、基本观点:(1)他认为,后现代主义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对构成全部现代知识论传统的核心问题进行反思和具有后现代意义的理论重建,必须对知识的本质重新加以认识。(2)他认为后现代社会,科学并不代表知识的整体。(3)他指出,在后现代社会里,科学知识是一种话语或“语言游戏”。(4)他指出,在后现代时代,关于知识合理性的叙述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就是“宏大叙述”的失信。“宏大叙述”主要是指诸如精神辩证法、意义解释学、人类的解放学说、财富的创造学说所有这些启蒙运动以来的思辨型或解放型叙述。“宏大叙述”的失信,标志着“现代合理性”的解体。(5)他认为,后现代社会的突出特征是社会联系呈现出高度的语言性。(二)福柯:法国人1、代表作:《什么是启蒙》、《癫狂与文明》、《词与物》、《监督与惩罚》等。2、总的来说,福柯的理论探索,可以归结为从“权力和知识”\n的语境出发,对理性及其主体所做的反思和批判。从知识考古学到知识系谱学研究,他为我们展现了与现代性理论完全不同的“世界图景”,目的就在于告诉我们不可能获得关于世界的完整的客观的独立的画面,不存在等待我们去发现的客观规律和普遍真理。(三)德里达:法国人1、解构主义:就是要对一切既存的理论、价值、文化乃至社会所有具有结构或本质特征的东西进行质疑和发起挑战,进而最终达到彻底或全面颠覆的目的。解构主义是后现代主义思潮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思潮。德里达是领军人物。2、“逻各斯中心主义”:“逻各斯”被认为是所有思想、语言和经验的基础,有点象中国哲学的“道”。“逻各斯中心主义”就是指以逻各斯为中心的哲学本体论,这种本体论的突出特点在于把观念、意义、实在的法则等作为思想和认识的中心,并看作是存在于一切知识或事物之中的永恒不变之物。3、德里达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他认为,“逻各斯中心主义”唯一的具体存在形式就是“在场的形而上学”,“在场的形而上学”之所以确立,根本在于它是以二元对立的逻辑为基础的,所以,他立足于“语言的转向”,以对“言语中心主义”的解构,实现对这些所有二元结构的彻底解构。 综合练习一、填空题1、解释学是一门关于理解、翻译、解释的学问,即关于()的理论,是关于理解与存在关系的哲学理论。(“寓意解释”)2、狄尔泰认为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就是()的方法,因为精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使用直接观察方法的。(解释学)3、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是一种()的解释学。(本体论)4、哈贝马斯的解释学具有()和(),他的解释学方法是为了满足“社会批判”或“意识形态批判”的需要而阐发的。(“实践性”、“开放性”)5、梁漱溟的()出版开启了当代新儒学运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6、()创造了“意欲”概念,来说明宇宙及生命的存在本质。(梁漱溟)7、熊十力与梁漱溟不同,他重视()的研究,重抽象理论研究,为儒学构筑了一个()的哲学体系。(本体论、本体论)8、冯友兰借助了西方的()和程朱理学的方法来重建儒学。(新实在论)9、牟宗三吸收了西方哲学主要是()加以改造和重构的陆王心学,完成了对中国儒学的创造性重建,建立了庞大的缜密的哲学体系即()的形而上学体系。(康德哲学、道德)10、后现代主义哲学,从理论风格看,它具有激进的()倾向;从理论形式看,它立足于现代哲学()来阐明自己的哲学主张;从理论特征看,()和()是它最显著的特点。(反传统、“语言的转向”、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11、利奥塔认为,在后现代时代,关于知识合理性的叙述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就是()的失信。(“宏大叙述”)12、总的来说,福柯的理论探索,可以归结为从()的语境出发,对理性及其主体所做的反思和批判。(“权力和知识”)13、()是后现代主义思潮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思潮,()是领军人物。(解构主义、德里达)二、辨析题1、理解与解释三、简答题1、试论解释学与建立人文科学方法论之间的关系2、试比较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解释学观点的异同。3、“宏大叙述”对于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分析有何意义。4、什么是解构主义?其主要方法是什么?5、简要说明“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基本含义和理论作用。\n6、试分析梁漱溟关于东西文化比较的逻辑及其结论。7、试论述牟宗三的“儒学三期说”与“儒学三统说”的基本含义及其理论价值。四、分析题1、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说明解释学的方法论意义。2、用自己的语言来比较分析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牟宗三哲学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分析题:1、结合自己所学的哲学知识,分析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区别。2、试分析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会通的必要性。3、试分析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会通的可能性。结束语中西哲学的会通与发展教学重点:中西哲学的会通的可能性教学难点:中西哲学的会通的困难 从历史上看,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是在相互隔绝的环境下独立发展起来,这就造成了两种哲学在话语形式和逻辑特征方面的重大差别。自西方哲学传入中国以来,中西哲学的会通就一直是中国学者热烈谈论的话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中西哲学会越来越相互吸收、会通,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袄芈蒇袇螀芇蕿蚀聿芆艿蒃肅芅蒁螈羁芄薃薁袆芃芃螆螂芃莅蕿肁节蒈螅羇莁薀薈袃莀艿螃蝿荿莂薆膈莈薄袁肄莇蚆蚄羀莇莆袀袆羃蒈蚂螂羂薁袈肀肁芀蚁羆肁莃袆袂肀薅虿袈聿蚇蒂膇肈莇螇肃肇葿薀罿肆薂螆袅肅芁薈螁膅莃螄聿膄蒆薇羅膃蚈螂羁膂莈蚅袇膁蒀袀螃膀薂蚃肂腿节衿羈腿莄蚂袄芈蒇袇螀芇蕿蚀聿芆艿蒃肅芅蒁螈羁芄薃薁袆芃芃螆螂芃莅蕿肁节蒈螅羇莁薀薈袃莀艿螃蝿荿莂薆膈莈薄袁肄莇蚆蚄羀莇莆袀袆羃蒈蚂螂羂薁袈肀肁芀蚁羆肁莃袆袂肀薅虿袈聿蚇蒂膇肈莇螇肃肇葿薀罿肆薂螆袅肅芁薈螁膅莃螄聿膄蒆薇羅膃蚈螂羁膂莈蚅袇膁蒀袀螃膀薂蚃肂腿节衿羈腿莄蚂袄芈蒇袇螀芇蕿蚀聿芆艿蒃肅芅蒁螈羁芄薃薁袆芃芃螆螂芃莅蕿肁节蒈螅羇莁薀薈袃莀艿螃蝿荿莂薆膈莈薄袁肄莇蚆蚄羀莇莆袀袆羃蒈蚂螂羂薁袈肀肁芀蚁羆肁莃袆袂肀薅虿袈聿蚇蒂膇肈莇螇肃肇葿薀罿肆薂螆袅肅芁薈螁膅莃螄聿膄蒆薇羅膃蚈螂羁膂莈蚅袇膁蒀袀螃膀薂蚃肂腿节衿羈腿莄蚂袄芈蒇袇螀芇蕿蚀聿芆艿蒃肅芅蒁螈羁芄薃薁袆芃芃螆螂芃莅蕿肁节蒈螅羇莁薀薈袃莀艿螃蝿荿莂薆膈莈薄袁肄莇蚆蚄羀莇莆袀袆羃蒈蚂螂羂薁袈肀肁芀蚁羆肁莃袆袂肀薅虿袈聿蚇蒂膇肈莇螇肃肇葿薀罿肆薂螆袅肅芁薈螁膅莃螄聿膄蒆薇羅膃蚈螂羁膂莈蚅袇膁蒀袀螃膀薂蚃肂腿节衿羈腿莄蚂袄芈蒇袇螀芇蕿蚀聿芆艿蒃肅芅蒁螈羁芄薃薁袆芃芃螆螂芃莅蕿肁节蒈螅羇莁薀薈袃莀艿螃蝿荿莂薆膈莈薄袁肄莇蚆蚄羀莇莆袀袆羃蒈蚂螂羂薁袈肀肁芀蚁羆肁莃袆袂肀薅虿袈聿蚇蒂膇肈莇螇肃肇葿薀罿肆薂螆袅肅芁薈螁膅莃螄聿膄蒆薇羅膃蚈螂羁膂莈蚅袇膁蒀袀螃膀薂蚃肂腿节衿羈腿莄蚂袄芈蒇袇螀芇蕿蚀聿芆艿蒃肅芅蒁螈羁芄薃薁袆芃芃螆螂芃莅蕿肁节蒈螅羇莁薀薈袃莀艿螃蝿荿莂薆膈莈薄袁肄莇蚆蚄羀莇莆袀袆羃蒈蚂螂羂薁袈肀肁芀蚁羆肁莃袆袂肀薅虿袈聿蚇蒂膇肈莇螇肃肇葿薀罿肆薂螆袅肅芁薈螁膅莃螄聿膄蒆薇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