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7 MB
- 2022-08-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生活与哲学》复习\n历史唯物主义(第四单元)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哲学的概况★(第一单元)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第二、三单元)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价值观★\n哲学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哲学的概况\n(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名言:(理解)哲学是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例(了解)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例\n1.生活与哲学的关系(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就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①哲学是一种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其本义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上述两点表明哲学并不神秘,哲学就在我们身边。\n(一)世界观、哲学区别:1.含义: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特点:世界观是零散的、自发形成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自觉形成的。3.存在: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不是人人都有的.(二)联系①哲学与世界现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②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三)错误倾向①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②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注意哲学与世界观都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n1.区别: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2.联系①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②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注意: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n1.区别: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本质和规律。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2.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3.错误倾向(1)把哲学看作是“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2)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注意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n(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哲学是时代的产物。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2)只有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注意:并不是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家可能是真理的发现者,也可能是谬误的制造者。\n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例:\n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3)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例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1)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2)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n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的区别和联系基本形态区别联系观点进步性局限性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本原是水、火、土、木等具体的物质形态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三种基本形态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在总结自然科学的成就上,丰富发展了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n基本形态区别联系观点进步性局限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客观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本质规律,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把自然观和历史观在辩证法的基础上有机结合起来不能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历史局限性,但也不能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顶峰。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三种基本形态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n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的联系和区别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不同点相同点主观唯心主义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王守仁——心外无物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本原是人的主观精神二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在先,物质在后,意识决定物质客观唯心主义黑格尔——绝对精神;朱熹——理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成是世界的本原和主宰,现实世界都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n误区警示误区一:唯物主义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的观点都是错误的。(1)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这一根本问题上看,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是正确的;而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物质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是错误的。(2)但是,从哲学发展史看,无论是旧的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有其错误的一面。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相结合,缺乏辩证的思想,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变化发展的物质过程,也不符合客观实际,也是错误的;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才是科学的、正确的。(3)唯心主义在其发展中与辩证法相结合,认为物质世界在精神世界的决定下,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尽管其观点仍然是唯心主义的,但已包含了辩证的合理的正确的内容。因此,我们不能说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二者在形式上是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但二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误区二: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是完全一致的。\n注意:正确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这“两个对子”的关系①区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两者的分歧是围绕着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展开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回答世界“怎么样”的问题。②联系: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在哲学史上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么与唯我主义相结合,要么与形而上学相结合。历史上存在过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也存在过辩证唯物主义;存在过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也存在过辩证的唯心主义;既有唯物的辩证法,也有唯心的辩证法等。要正确揭示世界本原,不仅要坚持唯物的观点,还要坚持辩证法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n1、(2010高考·全国新课标卷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解析】A本题考查考生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理解。“形者,有生之本”是唯物主义观点,B、C、D项均是唯物主义观点;A项是唯心主义观点,符合题意要求。2、(2010年高考·山东卷25)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②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③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解析】A本题以儿歌歌词为背景,考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知识。歌词的改动反映了“星辰闪耀”“常春藤缠绕”是上帝还是科学,故①③说法正确。②④与题意无关。真题训练\n3、(2010年高考·江苏卷2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解析】C本题考查考生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理解。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之分,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是不可知论。4.(2009·江苏,25)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我思故我在”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B项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ACD三项均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故本题选B项。\n5.(2009·广东,25)“我看到苹果的颜色和形状,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就形成对苹果的认识,所以苹果的存在就是我的感觉的相加。”这种观点属于认识论上的()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6.(2008·广东文基,14)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①可知论和不可知论②一元论和二元论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7.(2008·广东理基,60)将冰凉的手伸进一盆温水感觉到水热,将湿热的手伸进去又感觉到水凉,于是有人认为“物是感觉的集合”。这种观点A.机械唯物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8.(2008·江苏单科,26)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A.心外无物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C.理在气先D.存在就是被感知BBBB\n1.(了解)产生的条件:(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有其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2.(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例:3.(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n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和方法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误区警示误区一: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误区二: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旧哲学既有唯物论也有唯心论,既有辩证法也有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误区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过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随着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发展,是不断接受实践检验的开放性的科学理论,它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永远也不会过时误区四: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群众路线。\n1、(2010年高考·江苏卷26)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了A.实践的观点B.革命的观点C.阶级的观点D.历史的观点【解析】A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故A正确。2.(2008·江苏单科,27)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了A.联系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真题训练\n(理解)世界的物质性。★(理解)运动★(理解)规律★(理解)意识★(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及其方法论★辩证唯物论最重要的三个原理★\n1、(2010年高考·江苏卷35)重视和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碰撞激荡的多元文化,为了进一步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依据。【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建设学习型政党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②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建设学习型政党就是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n物质意识辩证关系含义运动和规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起源:生理基础:本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反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辩证唯物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体系再现\n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正确理解物质的概念(1)从物质的含义可以看出物质具有的属性:①客观实在性。②可知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①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联系:物质是从各种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具体物质形态是物质的表现。②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区别:物质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人创造、改变和消灭。\n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n易错提示:误区一: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是一样的。注意:这个说法不准确,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性。\n1.(2008·四川文综,30)2007年是塑料诞生一百周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A.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物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B.人们有意识地创造人工自然物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物的规律C.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人造物可以脱离天然物而存在D.人类通过实践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其打上人的烙印DD\n哲学上运动的概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离不开运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离不开物质)③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或者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n运动和静止时辩证统一的,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含义不同: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的含义,一方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②特点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1.运动、静止区别:2.联系:3、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不能分割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n1、(2010年高考·江苏卷2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A.运动时无条件的、绝对的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解析】A考查运动的特点。选项带有迷惑性。变化不等于发展,B表述不准确;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C错误;D与题意无关。2、(2008·上海单科,14)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B\n★注意: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人可以改变、改造和消灭规律。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n1、(2008·江苏单科,28)“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答案D解析本题要准确理解引文的意思,“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即有规律,D项符合题意。2、(2008·宁夏文综,22)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其哲学依据()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答案B解析复合式选择题须把每一个题肢都分析清楚,①③符合题意,②④表述错误,故选B。\n3、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及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回答18~19题。18.(2008·重庆文综,31)农艺师打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答案C解析人的理性不能为自然界立法,故A项错误;人可以改变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但不是前提条件,前提条件改变了,规律本身就变化了,故B项错误;思维活动是客观的,故D项错误。\n4、(2010高考·全国新课标卷39)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极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百老汇”、“好莱坞”等知名文化品牌,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国: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和韩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迅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有人据此认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对于我国部分省市落实文化强省(市)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也许是不可多得的“良机”。运用哲学知识,对材料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简要评析。(12分)【答案】经济不景气时,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美日韩的例子也说明了该推断有一定合理性。规律是事物的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经验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不同于规律。把有限的经验提升为普遍的规律,是不严谨的。\n什么是意识(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①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②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意识就是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的本质: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n易错提示:误区一: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注意:意识的内容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误区二:意识是人脑的产物。注意: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误区三: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注意:不能将意识表述成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为人脑与动物的大脑,在构造上有本质的区别,动物的大脑只对客观事物作出本能的反应,而没有思维意识,只会利用自然界中现成的东西。所以正确的表述应该是“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误区四:现实生活中没有鬼神,但却有鬼神观念,可见,错误的思想意识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注意:在客观世界中,本来没有上帝鬼神,但在宗教中却有上帝鬼神观念,从本质上说,宗教的鬼神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n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原理内容:①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反作用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注意: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地位是不一样的。物质的决定作用是前提和基础,是第一性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性的,意识的能动作用要受到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2)方法论要求:(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主干整合\n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意识活动又对人体的生理过程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丧失斗志。注意: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意识的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③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注意:意识的反作用必须通过实践,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n1、(2010年高考·山东卷24).图7既可以看成正在对视的两个人,也可以看成一个酒杯。这表明A.运动是客观事物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B.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题决定的C.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而有选择的D.人们的认识活动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解析】C本题以漫画形式考查考生对意识的理解,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本题中,首先要弄清楚这是对一事物的不同看法,反映了意识能动的认识作用,故选C项,排除A、D项;意识、认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故B项说法错误。2、(2010年高考·江苏卷28)有图漫画《你的心境》所体现的哲理是A.人们在意识指导下自发改造客观世界B.意识是脱离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C.意识在特定条件下决定和控制客观对象D.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解析】D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从漫画及说明中可以看出,漫画反映的是意识对人的反作用。\n3.(2009·全国Ⅱ,31)胡杨树生长在中国西北浩瀚的沙漠中,它扎根深,抗干旱,迎风沙,耐盐碱,生命力极强。人们赞美它“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称其为“英雄树”,誉之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精神象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①可以激发人昂扬的精神状态,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积极的反作用②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相对独立性③可以调动人的精神能量,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特殊决定作用④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A4.(2009·广东,24)“我们要坚强,不要哭,要保持清醒,保持体力”。四川某中学生在地震废墟下鼓励同学们坚持待援,最终他和同学们一起配合救援人员得以脱险。这体现了()①面对灾害人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②面对灾害人们应该相互合作③团结互助可以战胜自然④团结互助可以减少损害A.①②B.①④C.①②④D.①②③C\n5、(2010年高考·江苏卷24)为了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了“双百”人物的评选活动。2009年9月10日,评选出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任务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双百”人物都具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坚定的道德信念、忠诚的爱国之心和忘我的奉献精神。这表明A.理想信念对“双百”人物的成长起决定作用B.世界观是人们自觉形成的哲学理论体系C.世界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D.培养道德模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解析】C本题为综合考查。《文化生活》与《哲学生活》的结合。A、D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进行分析但是表述错误;B、C从哲学角度分析。\n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哲学依据: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要性: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怎样作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的,规律具有客观性。①这是我们做好各项事业的基本要求;②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1)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依据。(2)辨证地把握客观实际。(全面把握客观实际,在变化发展中把握客观实际、在普遍联系中把握客观实际)(3)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4)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5)我们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n1、(2010年高考·安徽卷10)图1漫画《招聘》启示我们A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要勇于挑战和敢于创新C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D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析】D此类题型是高考常考题型之一,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读懂漫画说明的涵义。此类题型考查考生解读与获取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漫画《招聘》中的招聘者设置了过高的标准,使被招聘者无法逾越,因此启示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A、B、C项与题意不符。2.(2008·广东文基,15)以下选项中最能表现主观能动性的是()①天意从来高难问,人生由命非由他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③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④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B解析①是客观唯心主义,③是发展的观点,②④符合题意。\n3.(2008·广东理基,61)我们既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而真正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这体现了()A.机不可失,时不再来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C.筚路蓝缕,以启山林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答案D解析“埋头拉车”喻指实事求是,“抬头看路”喻指解放思想,D项符合题意。4.(2008·四川文综,29)在维生素摄入问题上应有的科学态度是()A.根据身体需要确定维生素摄入量B.根据别人经验确定维生素摄入量C.根据个人感受确定维生素摄入量D.根据最新研究报告确定维生素摄入量A\n1.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2.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规律是客观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n1.(2008·海南单科,23)辨析题:有一本被誉为“思考致富的巅峰之作,人生励志的丰硕成果”的畅销书,名叫《只要敢想你就行》。请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辨析“只要敢想你就行”这一命题。答案①这一命题强调敢想、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一定合理性。在既定的条件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克服困难、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往往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②但要取得成功需要许多条件,如果只是敢想,并不具备相应条件,也不会取得成功。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按规律办事,如果违背规律,只凭主观愿望蛮干,不仅不能成功,还会招致更大的失败。④对这一命题要结合条件作具体分析,防止陷入夸大或否定主观能动性的误区。解析此题为辨析题,是借用生活中人们常用的一句激励性语言从哲学角度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辨析题一定要注意从合理性与局限性两个角度作答,此题宜先将“想”上升到哲学语言“发挥主观能动性”,指明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成功的必要性,肯定其合理性;然后指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离不开一定的客观条件、离不开对客观规律的尊重;最后得出结论,避免陷入误区。\n材料三:在浙江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成为能动的经济创造力;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全面进步,成为巨大的社会凝聚力。我们要坚持和发展“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新时代“浙江精神”运用《生活与哲学》有关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识,结合材料三,说明坚持和发展“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浙江精神的必要性。(10分)\n参考答案①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奋进。坚持“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4分)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我们应积极促成新事物的成长。“勇于创新”的浙江精神体现了辩证的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发展浙江精神正是其内涵的必然要求。(3分)③立足浙江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坚持和发展浙江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能够使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取得成功。(3分)\n材料一: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简称“国十条”)。会议认为,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会议确定,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热点透视\n材料二:图一中国宏观调控变奏曲\n图二2008年一年期存款利率和CPI走势\n结合材料一、二,谈谈当前我国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哲学依据答:(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同时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我国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在当前特殊经济环境下作出的决策,也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防止经济萎缩。(2)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又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客观条件,及时调整财政和货币政策。(3)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我国调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由实践的需要决定的。(4)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要针对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经济形势,采取的相应政策实施宏观调控。\n材料一:甲村三面环山,既无区位优势,又无产业基础,原是当地典型的贫困村。上个世纪90年代村民纷纷外出谋生,村里出现土地抛荒现象。1999年村支部书记创办农业科技开发公司,从每个村民手中集中四分之一的土地总计500亩连片统一经营。农民以承包土地流转参与分红,公司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创出了规模种植、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模式。2002年,公司出资并调动村民在荒山上栽种果树,创建干杂果基地,增加农民收入。2006年,村里还建立了农民科技培训中心和村民夜校,改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久动力。(1)运用《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简述甲村脱贫致富的过程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10分)\n参考答案①坚持以客观实际作为行动的依据。甲村根据土地抛荒的实际,从村民手里集中土地统一经营,并遵循市场规律创出了现代化农业生产的经营模式。(3分)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利用客观条件,求真务实,解放思想。甲村大胆创新,实行土地经营权流转,探索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并利用三面环山的条件,变荒山为果园。(4分)③在变化发展中把握实际。甲村根据本村在变化发展中的不同阶段与特点,通过集中土地创办公司,开发荒山,建立农民科技培训中心和村民夜校等,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推进新农村建设。(3分)你认为这个答案完不完整?\n目前我国虽然实现了总体水平的小康,但各种社会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为此,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建设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经济和谐、区域和谐、城乡和谐、人的和谐、生态和谐以及经济社会和谐等内容。其中最主要、最紧迫的任务是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建设和谐社会,要正确认识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和形势、外部环境和历史机遇。要以客观规律为唯一指针,防止主观决策、领导意志和经验主义,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寻找社会和谐进步之路。材料中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构思,是怎样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n[解析]该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的理解,要求学生把辩证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用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中来。该题是对1997年高考第38题的克隆。当年的那道题成为经典,材料被编入教材,并成为以后高考说明的例题,成为模仿的对象[答案]①中央根据我国实现小康进程中的现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部署和要求,体现了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②建设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体现了从整体上把握实际(或:体现了全面的把握实际)。③建设和谐社会要以客观规律为唯一指针。防止主观决策、领导意志和经验主义。体现了尊重客观实际,反对从主观出发。④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寻求社会和谐进步之路,体现了从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出发。\n材料一:当前的就业形势紧张主要有以下原因:长期以来我国过度依赖一般性加工业的发展,加上高校扩招和专业设置不合理,带来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增长缓慢;随着外贸出口的减少和经济下滑,大量低素质劳动者加入失业大军,出现人才就业的下移,硕士生与本科生争夺岗位、本科生与专科生争夺岗位、专科生与农民工争夺岗位的现象;就业渠道单一和就业观念不适应变化,出现城市就业压力大于农村、东部就业压力大于西部的现象,甚至出现数千人争夺一个公务员岗位的情况。请运用辨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当代大学生应怎样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8分)\n参考答案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大学生要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切实转变就业观念,既要积极就业,又要积极创业,选择职业要考虑社会需要,拓宽就业渠道,到基层、中西部和农村就业。②意识能动性突出表现在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大学生就业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结合自身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提高就业竞争力。\n(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说明)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n(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的客观性决定的。同时,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的社会性是指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实践的历史性是指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1.实践的基本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实践的特点\n1、(2010年高考·上海卷17)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实践性是指A.正确阐明整个世界发展最普遍的规律B.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C.有效提供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D.以认识客观世界为目的【解析】B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的理解能力。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故B正确。2.(2009·上海,22)当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许多国家传播时,世界各国通力合作,严加防范,以抗击这一流感的蔓延和肆虐。这种实践活动是一种()①客观的物质活动②纯粹主观的活动③自觉能动的活动④社会历史的活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C\n①我们要重视实践,积极参加实践活动。②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作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注意: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大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方法论要求:\n1、(2010高考·全国新课标卷21)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而实践提供的新的认识工具促进了认识的发展,故②③正确。①说法错误;④说法绝对化,木星探测实践能否如期成功取决于能否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n2、(2010高考·广东卷34)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解析】B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前一句出自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颜元。颜元认为,纸上谈兵的学问不是真学问,只有经历过实践历练出来的才是真学问、真本事。故前一句片面强调实践。后一句“将学全看在读上”,则片面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故选B。3、(2010年高考·江苏卷29)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解析】B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题干表明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此相同的是B项。A表明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C表明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表明的是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n4、(2009·四川,31)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西医外科手术都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进行的,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甚至会导致昏厥、休克和死亡。实现“刀下无痛”,一直是医学界的梦想之一。一代又一代的医生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地减轻病人外科手术的痛苦,但效果都很有限。直到化学止痛剂一氧化二氮和乙醚的发现、成功使用和推广,医学才真正进入无痛手术时代。上述材料说明()①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②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③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④获得正确的认识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A5.(2008·上海单科,15)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一事例说明()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C\n6.(2008·海南单科,15)在今天,“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理念,不仅激励人们在体能上刻苦训练以追求超越,更激励人们通过体育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来实现这种超越。体育科技的发展,体现了人类对自身能力认识的发展,推动世界纪录不断被刷新,这表明()A.认识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实践的不断发展B.认识具有自我超越的内在力量,并成为实践发展的动力C.认识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永无止境D.认识到的真理总是在认识发展中不断被否定A7.(2008·上海单科,22)中国改革开放史是一部思想解放史。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这说明()①实践是由理论派生的②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③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④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B\n8.如果你对大人们说:“我看到一幢用玫瑰色的砖盖成的漂亮的房子,它的窗户上有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出这种房子有多么好。必须对他们说:“我看见了一幢标价十万法郎的房子。”那么他们就惊叫道:“多么漂亮的房子啊!”(选编自圣·德克旭贝里《小王子》)回答16~17题。17.(2008·重庆文综,30)大人与小孩对同一幢房子有不同理解,这是由于()A.认识对实践具有依赖性B.实践与认识具有差异性C.实践与认识具有一致性D.实践水平决定认识水平答案A解析大人与小孩的不同理解是由于二者的生活阅历、实践经验等不同得出的不同结论,强调不同的实践有不同的认识,B、C、D三项不符合题意。\n9、(2010年高考·安徽卷38)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某校高三(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世博”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政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管一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而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乙同学:上海世博会是低碳世博。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理念贯穿于上海世博会方方面面。如世博会的照明全面采用半导体照明(LED),既不减少亮度又节省能源百分之九十;安徽管的建筑和装饰大量采用了节能环保产品;安徽将利用世博会推广发展低碳经济的招商项目,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低碳世博”。请用实践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探究活动的认识。(8分)【答案】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选择“走进世博、聚焦安徽”这一主题进行探究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文化世博”、“低碳世博”的认识来源于探究活动,对世博会的认识在探究活动中又得到了深化。\n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真理的含义,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一种认识符合客观对象就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①真理的内容具有客观性,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②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得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对象会有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3)真理是具体的。(4)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n1.(2009·全国Ⅱ,30)中国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做题为《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演讲,指出:“我之所以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就是因为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这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带来巨大发展的肯定,其中包含的深刻这里是()①认识对象在变化发展,不能囿于静止的观点而无视其变化②认识对象的改变,必然引起人们认识的改变③看问题观点的改变,是认识结论变化的前提和基础④看问题观点的不同,会导致对客观事物判断的差异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2008·江苏单科,31)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但是,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真理是()①因人而异的②具体的③有条件的④客观的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答案D解析读懂题干,从中提炼有效信息,即真理不是绝对的、永恒的,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①错误,④未体现,故D项正确。B\n\n\n人们的认识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是在不断发展中超越自身。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们追求真理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①认识主体的限制:人们认识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受立场、观点、方法和知识水平的限制、思维能力、生理素质限制。②认识客体的限制: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本质的暴露要有过程,决定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经过实践、认识,再认识再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①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的无限性②认识的主体:人类世代的延续性③认识的基础: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认识经历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人们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n1.(2009·安徽)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回答13~14题。13.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2.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圆球体”、“扁球体”和“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回答下题。6.(2008·山东文综,23)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是()A.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B.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C.意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D.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CB\n3.(2008·宁夏文综,23)“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答案D解析“气象预报”属于一种认识,“仍然不精确”说明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③④符合题意,①②表述错误,应选D。\n4、(2010高考·福建卷39)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孟子·尽心下》“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谭嗣同《仁学》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坚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时间,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突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的深入而不断丰富。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n【解析】本题以“两会”提出的人们生活有“尊严”为素材,体现的是党和国家重视民生的民本思想。本问考查哲学模块,题型为体现类,解答是要结合材料-论据-论点对应作答。本题知识点非常明确,即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然后根据材料一,从古代民本思想到党的“以人文本”思想的变化作答。【答案】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孟子到唐太宗再至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③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n5、(2010年高考·天津卷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世博会自诞生以来,一直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世博会是展示台:上海世博会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多元的世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世博会是大课堂: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世博会是助推器:1933年荧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1933年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言创新型经济的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结合材料,用哲学中有关认识的观点,说明世博会为什么能“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10分)【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目的。“展示台”、“大课堂”、“助推器”等材料分别体现了上述原理。②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新驿站”等材料体现了上述原理。\n6.(2009·江苏,31)2009年4月以来,从墨西哥蔓延开来的流感,最初被诊断为猪流感。后来,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研究发现,这种流感病毒实际包含猪流感、人流感和禽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于是将这种新型流感改称为A(H1N1)型流感,我国称之为甲型H1N1流感。随着研究的深入,诊断技术不断改进,防治手段逐步完善,疫苗研制加速推进。国外疫情一经发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为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力开展防控工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卫生部、农业部专门制订并下发了诊疗方案和应急预案。各级地方政府及时采取措施,严格执行疫情零报告制度、指定定点收治医院、成立防控和救治专家组等,切实做好防控工作。对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过程体现了有关人类认识的哪些哲学道理?(6分)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n唯物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联系的根本内容、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3.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树立创新意识★考点扫描\n构成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含义特点整体部分关系特征状态量变质变辩证关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分析法内容动力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世界观辩证法知识框架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世界的状态怎么样总特征核心永恒性(发展观点)特点两分法关系运用普特关系看问题含义对立统一观点一分为二孤立静止片面看问题体系再现\n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系统优化的方法。★联系的观点\n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方法论要求:①这要求我们注意把握联系的多样性。②联系多样性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联系的条件性)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方法论要求:①联系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联系的可变性)(3)联系的多样性注意: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n1、(2010高考·全国新课标卷23)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中华鲟被誉为“活化石”。2009年10月4日,我国某研究所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实现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这是人类在保护这一濒危物种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从联系的观点看,人工繁殖中华鲟的成功说明①离开了人为事物的联系,自然事物的联系就不能实现②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能引导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④离开了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作用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B人工繁殖中华鲟的成功说明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的、本质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故②③正确。①错误,联系是客观的;④不合题意,题干强调的是需要发挥主观能动,而非强调联系客观性的制约。\n2、(2010高考·福建卷36)北极熊变瘦了!科学家说,由于污染增多,污染物进入北极熊体内使其体型缩小;全球气候变暖,海洋冰面减少,北极熊要花费更多的能量猎食,这样就限制了它的生长。下列选项中与“北极熊减肥”现象所蕴含哲理相一致的是①水集鱼聚,木茂鸟集②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③上律天时,下袭水土④物我一体,心物一体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解析】A本题旨在通过典型素材,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北极熊减肥”现象体现的是根据气候变化,主动做出调整,以适应环境,求得生存,体现的是联系的条件性,①③符合。②体现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体现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n3.(2009·江苏,30)2009年京沪高铁投资600亿元,这将带动200万吨钢材和1200万吨水泥的需求,提供近6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带动沿线地方的建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消费等。这表明()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③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特点,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不管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据此可以排除②③,故选C项。4.(2008·全国Ⅰ,30)灾害一般是在各种不利因素同时出现时发生的,对人们生产、生活各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这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①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任何事物都可以是某一特定事件的原因或者结果②联系是多样的,因此应该全面地认识与事件有关的各种联系③联系是客观的,因此事件的发生与人的活动无关④联系是有条件的,因此应该注意具体地分析事件发生的各种条件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D解析自然灾害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说明了人类和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①是错误的,不能说任何事物都是某一特定事件的原因或结果。③是错误的,自然灾害的发生与人的认识和实践有着密切联系。②④符合题意。\n5.(2009·广东,40)根据下述材料,运用哲学常识回答问题。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世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态问题。答案(1)从联系的普遍性看,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利用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类没有重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是孤立存在的有直接关系。(2)从联系的客观性看,地球生态系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从事物客观联系中把握事物,不能肆意掠夺、破坏自然。(3)从联系的多样性看,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千差万别,人们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忽视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这加剧了地球生态环境的危机。\n6.(2009·四川,39)交通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古今中外,人们都十分重视交通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国民经济各部门存在密切联系。据测算,建设1公里高速公路要消耗钢材500—1500吨、水泥4000—12000吨,平均消耗沥青1900吨。新增100亿元投资科带动400亿元的投资规模。在建设周期内每亿元高速公路建设可创造就业岗位3900个。2009年,我国铁路建设投资6000亿元,消耗钢材3000万吨、水泥1.2亿吨,可创造600万个就业岗位,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可达1.5个百分点材料二交通运输时制约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四川省针对其在西南地区的区位特点和省情,在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过程中,着力打造贯通南北,链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2008年四川省境内新开工铁路建设项目投资规模1087亿元,开工建设高速公路项目总投资767亿元。2009年四川省交通建设预计完成投资580亿元。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说明四川省打造西部部综合交通枢纽的正确性。答案(1)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四川省针对其在西南地区的区位特点和省情,发挥交通建设的带动的作用,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了事物的联系。(2)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四川省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将会创造新的优势,进一步推动四川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n7、(2010高考·北京卷38)你熟悉互联网,但你了解物联网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和感受奇妙的物联网世界吧。(1)如图11所示,在互联网基础上诞生的物联网,向我们展开了一幅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联系的新图景。与自在事物的联系不同,物联网实现的联系是一种什么联系?(2分)这种联系是如何建立的?(4分)【答案】①人为事物的联系。②这种联系是人们按照实践的需要,在实践中,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起来的。\n(1)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2)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原理内容:(1)两者相互区别:①含义不同.②整体和部分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2)两者相互联系:①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②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方法论要求:\n(1)掌握系统优化方法必须做到三个方面: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②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结构。系统各要素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③要注重系统内部优化的趋向。整体功能不是部分的功能的简单相加。(2)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1.系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1)系统的概念: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2)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势。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n1、(2010年高考·江苏卷30)200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这对于加快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的提升,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具有重要意义。这表明①搞好局部有利于推动整体的发展②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实行调控③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④政府努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解析】A本题以《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这一热点为背景,综合考查经济、哲学知识。从题干可以看出,是江苏沿海促进长江三角地区发展,是部分对整体的作用,①符合题意,③与题意不符。规划是国务院以经济手段进行调控,②错误,④正确。2、(2009·上海,13)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以汉字的“人”作为核心创意,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又呼应了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理念。海宝的设计运用到了综合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A.从整体到部分B.从部分到整体C.从个别到一般D.从一般到个别B\n3.(2008·广东单科,25)在创建卫生城市活动中,某小区居民全员参与共建文明小区。居民举止与社区文明的关系体现的哲学原理是()A.部分影响整体B.部分依赖整体C.部分与整体相互转化D.部分与整体同等重要、不可分割4、(2008·宁夏文综,21)“100-1=0”被一些管理学家奉为定律,意在提醒人们防止因1%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100-1=0”蕴含的哲理是()①部分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决定于部分的性质②整体决定部分,部分的作用取决于其在整体中的地位③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关键部分的功能关系整体的成败④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部分的作用有时大于整体的作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AC\n3、(2009·全国Ⅱ,39)材料三国时期的荆州地区包括现在的湖北、湖南部分地区。这一区域位于我国经济梯次发展战略的中部。为统筹区域经济发展,近年来国家推进“中部崛起“战略,确定其为重点开发区域,拟加大对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财政投入,从而使该地区面临吸纳资源、资金和人才的绝好时机。同时,东部发达地区进入产业升级换代的新阶段,也使该地区具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在“中部崛起”战略的指导下,位于该地区的甲地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表3三次产业产值比重表(%)运用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结合材料分析三国时期的荆州地区在当时和现在所处地位的不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78全国28.247.923.9甲地5130192007全国11.348.640.1甲地29.733.536.8答案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影响整体;而各个部分之间的地位是不平衡的。三国时期荆州地区因其重要战略地位而成为整体中的关键部分,制约全局的形势,是兵家必争之地。整体统率部分,任何部分的发展都离不开与整体及相关部分的联系。现在荆州地区的发展受国家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影响,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为该地区带来发展的有利条件;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n材料四中国农村改革之乡——安徽风阳县小岗村在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瞄准市场,按照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发展蘑菇、花本、葡萄种植业.形成了一定规模和效应,并涉足旅游、加工制造等新兴产业,掀起了二次创业热潮;聘请农业科技人员对农民进行生产技术培训,推动了种植业发展再上新台阶;成立行业合作社,统一购买原料、提供技术指导、签订单,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扩大了销售渠道;帮助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申报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创建地理标志产品,使农产品顺利打入市场,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1)根据材料,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小岗村的发展对深化我国农村改革的启示?(12分)(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小岗村的发展变化对深化我国农村改革有何哲学启示。(12分)\n答:①遵循市场规律,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3分)②推广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育新型农民。(3分)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3分)④树立市场意识、品牌意识,转变经营观念,加强科学管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3分)\n(2)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小岗村根据自身特点,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3分)②坚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统一起来。小岗村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同时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规律,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3分)③坚持联系的观点和系统优化的方法。小岗村把产业与市场,公司与农产等联系起来,并带动其它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3分)④坚持改革创新的观点。创新发展模式,使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3分)(注:如从其他角度回答,如发展观点、抓主要矛盾、坚持群众的观点等,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n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某校高三同学围绕“改革开放30年”的课题,进行了综合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情景一:通过阅读资料,同学们发现,改革开放3o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十分迅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国际含融危机席卷全球,对我国经济与杜会发展的影响日益显现的背景下,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们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应对危机要“牵牛鼻子”不能按照“言人摸象”的逻辑“摸象鼻子”。提振经济是当前应对危机的“牛鼻子”,却不是“象鼻子”。(1)运用《哲学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应对危机要“牵牛鼻子”而不能“摸象鼻子”?(12分)\n参考答案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应对危机我们要集中力量抓主要矛厝,牵住经济发展这个“牛鼻子”。这样才能增强抵御危机的能力,进而促进社会各顼事业发展。(6分)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提振经济只是应对危机的关键部分,只有从国家全局的高度出发,从整体着眼,统筹兼顾,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6分)\n材料一:据载人航天火箭系统顾问黄春平介绍,“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原计划在2007年下半年发射,但最终延期到2008年10月。发射计划延期的原因是:与“神舟五号”、“神舟六号”不同,“神舟七号”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宇航服和气门闸。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宇航服和气门闸扮演着重要角色。宇航服和气门闸的研究进度决定了“神舟七号”的发射时间。(1)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分析“神舟七号”推迟发射的原因所体现的道理。(7分)①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居于主导地位,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起决定作用。(3分)“神舟七号”要实现太空行走,在整体航天计划的各项工作中,宇航服和气门闸是整体攻关项目中的部分,这两个环节在整个项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宇航服和气门闸的研究进度决定了“神舟七号”的发射时间,这正体现了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性能的影响。(4分)\n材料二: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物质基础,也不能缺乏精神支柱。作为一个公民,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1)请利用生活与哲学中唯物辨证法的知识,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发展先进思想文化(6分)参考答案: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先进文化,既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要放眼世界,加强对外思想文化交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展先进文化要立足国情,找出本国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的差异性.辨证的否定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先进文化,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在继承创新中发展文化(其他方面只要言之有理也可给分)\n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发展的实质,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量变、质变的含义。★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n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认为事物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注意: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倒退的、下降的运动变化不是发展。1.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1)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正是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构成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2.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3.发展的实质。4.原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n\n\n\n方法论要求:(1)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幼,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牙,促使其成长壮大。(2)同时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n(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2)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3)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走向灭亡。(4)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原因:\n(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事物本身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2)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3)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因而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此,新事物的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原因:\n(1)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2)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3)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量变和质变的含义:\n方法论要求:(1)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的原有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原理:(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2)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注意:①并不是所有量变都会引起质变,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②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但有了质变并不一定就有发展。③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上,形而上学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否认量变,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激变论)。另一种是否认质变,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庸俗进化论)。\n1、(2010高考·浙江卷31)历史学家可以记录和重述已经发生的事情也可以预测未来。他们预测未来的客观基础有①未来世界多变,但并非杂乱无章②过去发生过的事,未来必定也会发生③未来会发生的事,过去或现在必有端倪④距离过去或现在不远的事,变化一定不会太大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C世界是变化发展的,但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故①入选;②说法绝对化;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故③入选;④说法绝对化。2、(2010年高考·上海卷21)碘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但“一刀切”补碘会使有些人摄碘过量。作为非缺碘地区,上海市场增售无碘盐,市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调节摄碘量。材料体现的哲理有①事情要把握度②看问题要力求全面③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④做事情要突出重点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A本题考查考生对发展观点、矛盾观点的理解、运用能力。补碘不搞“一刀切”,市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调节摄碘量,③正确;碘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但“一刀切”补碘会使有些人摄碘过量。①②符合题意。④与题意不符。真题演练\n2、(2009·重庆,30)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多次试验、反复比较,经历放权让利、承包制和股份制改造等阶段,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巩固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材料蕴含的哲理有①事物的发展要经历量的积累过程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③对社会关系的变革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④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要从根本上改变旧的生产关系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4、(2009·全国Ⅱ,28~29)美国科研人员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只青蛙放到沸水中,青蛙触电般立即窜逃出去;又将青蛙放入凉水中,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温度的变化,确没有立即跳出去而逐渐丧失逃生能力。这种现象被称为“青蛙效应”。回答5~6题。5.青蛙效应”说明的关于事物发展状态的哲理是①事物变化发展的实质是引起质变的量变②事物的质变是由渐进的量变引起的③事物的质变就发生在无形的量变之中④事物的不显著的量变可以向质变转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AC\n5、.(2009·北京,33)医学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的身体健康与其血液PH值有关,如图9所示。()A.PH值在7.35和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B.PH值在6.8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C.PH值在6.8和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D.PH值在7.35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答案A解析根据图表的内容,实际上它将人的健康分为几种性质不同的状态,分别是健康,非健康,死亡三种,然后PH的值在这些状态之间的变化都是量变,因为事物的性质没有变。而从健康到非健康,从非健康到死亡这些变化才是事物的质变,所以根据此我们判断上述说明只有A是正确的。\n6、(2008·江苏单科,32)下列诗句中蕴含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②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答案B解析做好本题须准确理解题肢中每句诗所蕴含的哲理,然后再与题干结合分析,①③符合题意,②体现了联系的观点,④体现了矛盾的观点,故B项应选。7、(2008·海南单科,21)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答案A解析B、C、D三项不蕴含量变引起质变的哲理,唯A项符合条件。\n8、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中施肥浇水凭经验和感觉。某教授对传统经验进行系统分析,去伪存真、总结概括,研究、开发出“基于模型的精确作物管理技术”,指导农民定时定量科学种田,取得了少施氮肥、增产增收的显著成效。回答16~17题。16.(2008·全国Ⅱ,30)定时定量科学种田取得显著成效,说明①量的积累必然推动事物的发展②量的积累不一定引起质的变化③适度量变才能推动事物发展④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B解析①是错误的,量的积累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才可能推动事物的发展。②不符合题意。定时定量,少施增效,说明③④符合题意。\n9、(2010高考·广东卷37)材料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咖啡”、“芭蕾”、“沙发”等一些外来语已被汉语成功吸纳。近些年来,“OK拜拜”、“雷人”、“粉丝”、“介素虾米东东”等用语渐趋流行。对于外来语、网络语、中英文混用语,有人认为这是使用者个人的自由,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无须干涉;有人则认为这是语言使用的游戏化、粗鄙化.是对汉语规范性、纯洁性的侵蚀和亵渎.必须取缔;也有人认为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符合汉语发展的内在规律,再决定取舍。(2)结合材料二,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6分)【答案】①发展具有普遍性。汉语也是不断发展的。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陈代谢是汉语发展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③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符合汉语自身发展规律的新的语言要素,具有强大生命力。④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汉语在其发展中总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的争议也表明对新生事物也有一个认识过程。⑤做好量变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要积极积累、吸收符合语言发展内在规律的新元素,为促进汉语进一步的发展做好准备。(16分)\n\n①并不是所有量变都会引起质变,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②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但有了质变并不一定就有发展。③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上,形而上学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否认量变,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激变论)。另一种是否认质变,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庸俗进化论)。注意:\n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n(1)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2)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n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1)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与斗争性。①矛盾的同一性(统一性):矛盾的同一性(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矛盾的斗争性(对立性):★原理: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即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要求一分为二地全面地看问题\n1、(2010年高考·天津卷9)与漫画《路向何方》哲学寓意相一致的是A.旁观者清当局者迷B.失之东隅收之桑榆C.差之毫厘谬以千里D.祸兮福倚福兮祸伏【解析】D漫画《路向何方》是说每一个方向都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哲学寓意是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A项的哲学寓意是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本身。B项哲学寓意是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认识到事物在曲折中向前发展。C项哲学寓意是告诉我们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真题演练\n2、(2010年高考·上海卷20)到“十二五”末,本市人口年龄结构失衡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为此,有关部门提出,应加快研究和推行多种养老模式,以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推进社会进步,材料体现的哲理有A.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B.矛盾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C.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D.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解析】D本题考查考生对信息的解读与获取能力。“本市人口年龄结构失衡的矛盾”促使“加快研究和推行多种养老模式”,故D符合题意。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A错误;矛盾是客观的,B正确;C说法错误。\n3、(2009·天津,4)丝瓜俯视南瓜说:“我的藤蔓很长,可以爬得很高。清晨能看到朝阳冉冉升起,傍晚能看到夕阳徐徐落下。”南瓜说:“我的果实很重,无法爬到高处。但我依托着泥土,感到踏实和温暖;也能观察到身边细微的变化。”下列说法中与该寓言寓意一致的是A.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D.一叶障目,不见泰山4、人可以避免“青蛙效应”在于能居安思危,并因“思所以危”而“安”,其哲学道理是()①认识“危”的条件、根源和前景是实现“安”的必要前提②认识“危”的必然性,则可以安之若素、泰然处之③认识“安”与“危”的依存、贯通关系,顺应和迎接安危转化的趋势④认识“安”与“危”的包含、转化关系,努力实现转危为安的趋安避危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BD\n5、(2009·江苏,27)“5.12”汶川大地震后,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多难兴邦”一词蕴含的哲理是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②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和事物发展的途径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多难”可以“兴邦”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但并不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①错误;③正确;在国家兴旺的过程中少不了磨难,故“多难兴邦”也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但并没有体现事物发展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故③错误;④正确。故本题选B项。\n6、(2009·广东,34,不定项)下列选项蕴涵以矛盾的同一性的是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②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③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④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面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7、(2009·全国Ⅰ,29)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从灾难到进步,其中体现的深刻哲理是()①“灾难”和“进步”作为矛盾双方,包含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②“灾难”向“进步”转化是无条件的,体现了矛盾双方的互相贯通。③“灾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进步”转化,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④“灾难”促进“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些外因的决定作用。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B解析②的说法错误,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而不是无条件的,④的说法错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不能起决定作用,所以本题只能选B。C\n8、(2010高考·浙江卷40)全国法律法规对行政裁量权规定了一定的范围和幅度,但有的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执法基准,这为行政机关滥用行政裁量权提供了可能。比如,道路交通法第99条规定,机动车行驶超速的罚款从200元到2000元,执法人员应根据案件实际情况合理做出处罚。而在实践中,出现了诸如本应罚款300元,执法人员却因素质、心情等原因处罚1000元的现象,群众对此非常不满。规范行裁量权,为政府权利设限,增强政府共公信力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在这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主动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规范行政量权的办法。经过一段时间,这些地方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将上了一个台阶。规范行政裁量权的做法得到了群众的普遍的认可,政府权威进一步提高。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说明地方政府对权力自我设限的做法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提高了政府权威的道理。(10分)【答案】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政府的权威和权力既对立又统一。行政机关裁量权过大易导致权力滥用,甚至滋生腐败,损害其威望和公信力。行政机关对权力自我设限,虽然会缩小行政裁量权的自由度,但能够使权力运行更公开、透明、规范,工作效率更高,群众更加认可政府。因此,地方政府对权力自我设限,不是削弱而是提高了政府的权威。\n注意:(1)不能说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2)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但并不是矛盾越多越好。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事物包含矛盾多少,矛盾如何推动该事物的发展,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并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因此,并非矛盾越多越好。矛盾的普遍性及其指导意义原理:(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2)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方法论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n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矛盾的特殊性及其指导意义(1)原理内容(含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表现: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3)方法论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n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①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②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1)我们想问题和办事情要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从特殊性中概括普遍性,在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地位\n1、(2010高考·北京卷27)孔子对不同问“孝”的人回答不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上述问答表明①“孝”的内涵不具有共性②“不孝”的表现大体相同③“孝”的要求要体现个性④“孝”的方式应因人而异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D本题主要考查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阐释问题的能力。“孝”要因人而异,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典型体现,不同的回答体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孝”一一共性,故排除①②,当选D2、(2010年高考·江苏卷31)针对中小学办学中存在的偏离国家课程计划、片面追求升学指标、学生在校集中学习时间过长等问题,2009年6月江苏省教育厅颁布了深入人心的实施素质教育的“五严”规定。这表明A.制度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B.理论创新决定实践创新C.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解析】D本题考查考生对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能力。江苏省教育厅颁布的“五严”规定是依据中小学中存在的问题而做出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表现,故D正确。A、B、C不合题意。真题演练\n3、(2009·上海,23,不定项)社会学家费孝通对处理好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有这样的设想与心愿;“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有()A.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B.事物的矛盾具有普遍性C.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D.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D4、(2009·四川,32)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西医外科手术都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进行的,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甚至会导致昏厥、休克和死亡。实现“刀下无痛”,一直是医学界的梦想之一。一代又一代的医生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地减轻病人外科手术的痛苦,但效果都很有限。直到化学止痛剂一氧化二氮和乙醚的发现、成功使用和推广,医学才真正进入无痛手术时代。今天,麻醉剂已经广泛运用于外科临床手术,但据医学统计,仍有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二的病人麻醉失败。这表明A.矛盾双方的统一是无条件的B.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C.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D.矛盾的特殊性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B\n5、(2009·福建,35)在社会实践活动期间,某校组织学生前往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参观,村干部向同学们生动地介绍了小岗村改革开放的历程。“小岗村的历史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缩影”。从中同学们可以领悟到哲学道理是A.事物发展的前途都是光明的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D.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答案B解析从题干中看出“小岗村的改革”是矛盾的特殊性,“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普遍性,中国的改革开放通过小岗村的改革展现出来,“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缩影”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故B项正确;其余各项均不符合题意。6、(2009·安徽,9)中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一是“取类”,把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集中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类性,“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二是“比象”,在对“类”有了认识之后,“因而伸之,触类而长之”。中医“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包含的哲理是A.把握主要矛盾才能抓住问题关键B.从整体着眼才能把握局部的性质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D\n7、(2009·重庆,3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近年来,为促进渝东南民族地区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重庆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出台《关于加快渝东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每年安排5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其特色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市人大常委会做出关于批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自治条例》的决定,审议通过《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并对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市政协多次到该地区调研,形成的多项提案被市政府采纳。材料二 表3渝东南民族地区的特色与优势例举摘选自:2007年、2008年《重庆年鉴》和《重庆经济年鉴》材料一、二是如何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道理的?答案(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各区县的经济发展符合本地的实际。(2)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要树立全局观念,搞好局部,促进重庆城乡一体化发展。(3)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重点,发展特色经济与优势产业。\n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辩证关系原理:(1)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原理内容:(1)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在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与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辨证关系总的方法论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n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区别存在前提复杂事物中同一矛盾中地位作用处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事物性质数量主要矛盾只有一个,次要矛盾有多个同一矛盾中,矛盾主次方面都只有一个方法论要抓重点,又要统筹兼顾既要全面,又要抓主流联系①都是矛盾的特殊性情形。②主要矛盾中也存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复杂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③两者共同构成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原理依据。解题指导在具体的题目中,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区别两者:①分清主次矛盾侧重于从办事情的角度来讲;分清矛盾主次方面侧重于从把握事物的性质(看问题)的角度来讲;②在材料中,主要矛盾通常表述为“重点、中心、关键、突破口、中心、重中之重”等,而矛盾主要方面通常表述为“主流、本质、实质、优势、九个指头”等。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别与联系:\n1、(2008·山东基本能力,2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闪烁着辩证法思想的光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蕴含的哲学道理依次是①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看问题要一分为二④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②④①③D.②①④③答案D解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的是量的积累,福祸的转化是指矛盾双方的转化,“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是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指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2、(2008·江苏单科,33)古有一父,为解决家中鼠患,买了一只猫。猫抓老鼠的同时,却也偷吃鸡,其子甚怨。父道:“宁无鸡也不能无猫,因无鸡不会挨冻受饿,而无猫,则会挨冻受饿。”遂其子不再怨。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重在理解题意,为解决“鼠患”,“宁无鸡也不能无猫”,突出了“猫”的重要性,但“鸡”又是不可无的,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皆不符合题意。真题演练\n3、(2009·上海,36)面对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我国外交工作贯穿一条主线即全力为确保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服务。去年下半年以来,外交部门协同国内有关方面大力加强经济金融外交工作,积极为国内经济发展营造有利外部环境。同时,我国积极开展高层外交,推动国际对话与合作。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分别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峰会和世界经济论坛2009年会等国际会议.全面介绍中国应对危机的重大举措,表达了中国与各国携手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诚意与决心,也表达了中国为妥善解决热点问题和全球性问题作出新贡献的诚意与决心。运用“重点论”和“两点论”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须简述原理,然后结合材料分析说明)。答案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在错综复杂的外交工作中强调“贯穿一条主线”坚持了重点论,同时强调“与各国携手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和“妥善解决热点问题和全球性问题”,是对外交工作统筹兼顾,坚持了两点论。全球性金融危机形势下的外交思路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n4、(2010年高考·天津卷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世博会自诞生以来,一直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世博会是展示台:上海世博会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多元的世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世博会是大课堂: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世博会是助推器:1933年荧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1933年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言创新型经济的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某中学组织开展“参与,让世博更美好——志愿者服装样式设计”活动。在设计过程中,有些同学认为应突出美观,有些同学则强调实用。如果由你设计,你会突出美观还是强调实用?请说明理论依据。(5分)【答案】①突出美观或强调实用,坚持重点论。② 主张美观和实用的统一,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n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创新的社会作用。★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n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唯物辩证法的辩证否定观(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①含义: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②特点:1)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2)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③实质: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辨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2)方法论要求:\n(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①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向导。②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的社会作用:\n1、(2010高考·浙江卷29)2004年以来,中国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形成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今天,中国已步入高铁时代,并正在成为高铁技术输出国。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表明①创新就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②创新的过程必定是“扬弃”的过程③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④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人类思维的变革A①② B②③ C④① D ③④【解析】B本题以我国新技术的发展为载体,考查对创新的理解。创新是“扬弃”,是既否定又肯定,故①错误, ②正确;从材料看,中国通过创新,取得了技术成果和生产力发展,而未涉及生产关系和人类思维的变革,故③正确,④不合题意。真题演练\n2、(2010年高考·山东卷28)材料二近年来,《沂蒙》、《南下》等“红色”影视剧,从新的角度诠释革命英雄人物,顺应了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2010年山东省“两会”期间,如何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透视《沂蒙》、《南下》等影视剧的成功,有人认为“没有否定就没有创新,创新就是否定”。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评析该观点。(5分)【答案】①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②《沂蒙》等“红色”影视作品的成功,既是对传统影视作品中不合理因素的否定,同时又是对其合理因素的肯定、继承和发展。因此,创新不仅仅是否定,但没有否定就没有创新。\n(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唯物史观\n(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①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的性质不同,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也不同。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注意:(1)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n(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n(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①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②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n(1)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2)特点:非对抗性的矛盾。(3)解决的方式:社会主义改革①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③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注意:社会主义改革决不是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的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n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2)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n(了解)哲学意义上的价值。(理解)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了解)价值观的含义(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理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了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与阶级性。★(理解)价值冲突与评价标准★(运用)坚持在劳动和奉献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价值观:\n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哲学意义上的价值:(1)人的价值的内涵: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②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有者。③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同时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2)人生价值的评价:①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②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③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人的价值的内涵和评价:\n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注意: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n(1)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n(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①内涵: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②意义:一是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倾向;二是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阶级性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与阶级性:\n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真正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的要求)(1)总的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2)具体要求:①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②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③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利益没有冲突时,要把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价值冲突和评价标准:\n(1)根本途径: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和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2)客观方面:正确利用各种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3)主观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如何实现人生价值:\n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唯物史观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认识是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统一人的价值的内涵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实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n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n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辨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n第四单元: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历史唯物主义\n1.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2.哲学不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3.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n1.“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象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n24.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而提出的。可见,真正的哲学A.都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B.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升华C.都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D.都是具体科学赖以发展的基础\n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2.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3.宇宙是由元气所构成的物质实体,气者,理之依也,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n1.王守仁说: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心外无物。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6.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n26.王守仁的“心外无物”与朱熹的“理生万物”的共同点是A.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形而上学C.认为思维能够反映存在的可知论D.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唯心主义\n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主要区别在于A.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B.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C.坚持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D.坚持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D\n下列不能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是①“形存而神存,形谢则神灭”②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③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④“物是观念的集合”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