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讲义 详细版 72页

  • 1005.50 KB
  • 2022-08-17 发布

哲学讲义 详细版

  • 7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哲学讲义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一、二、三课)一.考点要求:1.理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2.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3.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4.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5.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6.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7.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8.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9.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二.考点击破考点1.理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1)人们对以及的总的看法和,就是世界观。(2)哲学与世界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①区别:世界观,但是一般人的世界观是,是零散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哲学是的的世界观。②联系:哲学也是世界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是的的世界观。(3)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活动。源于对人们对的追问和对的思考。(4)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     方法论,方法论     世界观。哲学是       与      的统一。考点2.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                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      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      和         。哲学是对           和      的概括与      。(2)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       ,具体科学的进步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了                        。注:哲学不是为具体科学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代替的说法是不对的。辨析:哲学是“科学之母”(或“科学之科学”)。考点3.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考点4.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        的关系问题)72/72\n哲学讲义判断: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2)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                         的   标准。凡认为         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           的,就是唯心主义。判断: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 的问题。也就是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的标准。注:休漠、康德、庄子等是不可知论的代表。他们的主要观点有:考点5.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①              ②③              注: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正确的,但是只有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点6.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1)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                     。                      (2)唯心主义的分类(依据对意识的理解不同):72/72\n哲学讲义①                        。②                        。注:观念≠理念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的观点是主义观点考点7.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1)马哲产生的阶级基础是                      (2)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                      (3)马哲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其中主要是            和            。考点8.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三个统一)(1)第一次实现了的有机统一;为什么?(2)实现了的统一;为什么?(3)实现了基础上的的统一。为什么?结论: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它使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注: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称为科学的哲学或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注:实践观点在马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离开实践,就不能科学完整地理解马哲。(参见:P21相关链接)考点9.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在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72/72\n哲学讲义三.释疑解惑(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2)承认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作用就是唯心主义(3)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的世界观。(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5)哲学都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四.典例解析:例1.哲学基本问题在人们的现实活动中表现为:A.人与人的关系B.社会与自然的关系C.人与世界的关系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例2.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从总体上看,黑格尔哲学体系属于: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例3.“疑邻偷斧”的故事,说的是有一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便怀疑是邻居家的孩子偷了,他看那邻居的孩子走路的样子、说话的神态等一举一动都像是偷斧子的。后来他的斧子找到后,再看那邻居家的孩子,怎么也不像偷斧子的了。故事中丢斧子的人犯的错误属于:A.唯物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五.反馈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   )A.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B.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世界观体现方法论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D.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影响,相互决定2.下列关于哲学.世界观.具体知识之间联系的正确说法是(   )A.哲学是世界观和具体知识的统一B.哲学就是科学的世界观和具体知识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D.哲学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具体知识3.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科学B.哲学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D.哲学是对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回答4-5题4.恩格斯的上述论断指出了()A.一切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B.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和唯心主义的荒谬性C.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5.之所以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因为它是()A.唯物主义者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B.唯心主义者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72/72\n哲学讲义C.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根本标志D.所有哲学必然遇到而且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6.下列说法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是( )A.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B.“形存而神存,形谢则神灭”C.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D.“物是观念的集合”7.富贵在天,生死由命这是属于(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8.“西气东输”工程是根据我国资源分布不均,各地发展不平衡所做出的重大能源调配政策。它蕴含的哲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B.唯心主义的新表现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认识总是不断升华的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这种方法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0.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正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彻底唯心主义和不彻底唯心主义D.自然唯心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11.下列对马克思主义特征认识正确的是(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实践的观点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科学性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阶级性④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革命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显著特征是(   )A.阶级性B.革命性C.实践性D.科学性1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不足之外主要在于(  )A.把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等同于哲学的物质概念B.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C.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D.否定了意识能反作用物质中国明代的王守仁在一次春游时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据此回答第14题.14.下列说法,与王守仁的观点相一致的是(  )①我思故我在②气者,理之依也③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④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⑤存在即被感知⑥物是观念的集合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④⑤⑥  D.①③⑤⑥15.“正是有了我和我的意识,才有了地球”“没有地球哪有我们的意识呢”这两种观点( )①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②第一种属客观唯心主义思想③第二种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④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④  D.②③72/72\n哲学讲义1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细胞学说  B.英国古典哲学  C.德国古典哲学   D.自然科学1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人类认识发展结出的丰美硕果。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有机结合     B.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有机结合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有机结合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18.“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A.无产阶级的利益同社会发展规律、历史前进的方向是一致的B.哲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不一致的      C.哲学的科学性决定它的阶级性D.无产阶级的哲学是没有阶级性的,是全人类的哲学19.列宁把唯心主义哲学称作是“一朵不结果的花”,是因为( )①唯心主义包含某些合理的思想 ②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作用 ③以唯心主义为指导也能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④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二、简析题:20.材料一:王守仁.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偏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材料二: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先有此理,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还在这里……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1)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二者有什么共同点?(2)材料二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很有影响,试列举他体现在哪些方面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考点要求:1.理解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72/72\n哲学讲义2.理解哲学的运动概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3.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二.考点击破考点1.理解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3)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客观存在哲学上的物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永恒的、不灭的;而物质的具体△物质≠事物形态是暂时的,看得见摸得着、可生可灭的。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多数与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二)世界的物质性↗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前提是承认自然的客观性,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1)因为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人类社会是物质的,③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所以,世界是物质的。△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承认人类社会的客观性(2)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方式}。判断:①世界是物质的世界。√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③世界的本质是物质。√④世界是物质的。√⑤世界的统一性存在于它的物质性√⑥世界统一于物质√⑦世界是物质世界。×考点2.理解哲学的运动概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一)哲学上的运动概念及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不是“的”↖(1)运动概念: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变化≠发展事物≠物质(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此处强调的是“运动”不是强调“物质”,但相对于物质而言。唯物主义。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载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此处强调的是“物质”,不是强调“运动”,但相对于运动而言③离开了运动谈物质和离开了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二)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1)运动是无条件的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72/72\n哲学讲义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2)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化;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主义。△P32下克拉底鲁语: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诡辩论。僧肈语、芝诺语:只承认(夸大)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是内在的,不是外表现象的,人无法直接考点3.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感知,只有靠理性思维去把握。(一)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和普遍性       规律一定是联系,但联系不一定是规律(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指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         物质≠事物不是外力强加的不是偶然的是相对稳定,不是恒定△规律不等于规律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不是规律本身。不变,也不是变化无常如: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万有引力规律及其表现形式。(2)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它不能被 创造 ,也不能被 消灭 。△不能被改造,改变!(3)规律的普遍性是指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  在其 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 都是有规律的。△规律、守则、法律、理论(主观)≠规律(客观)△规律并非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二)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 ,而不能 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我们就能体会到规律对我们的意义。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 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要求的方法论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三)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1)人们可以 认识 和 把握 规律;(2)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利用规律  ,  改造客观世界   ,造福人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二者是统一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前提);72/72\n哲学讲义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个方面:(1)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计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取得预期目的。(2)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的发生、破坏作用或范围,使人们少受或免受其害,变害为利。三.释疑解惑(1)自然规律、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人为的世界是主观的。×(04广东卷)△引申:“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2)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造和消灭,是永恒不变的。√×(3)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2)(3)△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但不等于规律是无条件的、永恒不变的。①规律的存在并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当条件具备,规律就存在并发生作用;反之,规律就无法存在和发生作用。规律还会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的变化而变化。②正因为规律的条件性,才使得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③我们应当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中把握规律,按变化了的规律办事。(4)规律有好坏之分。×规律的客观性说明规律本身无好坏之分。只是人们认识、把握、遵循和利用的程度与性质有高低好坏之分。四.典例解析:例1: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指( C  )A.万事万物的特性B.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C.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D.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总和例2:下面选项中能够反映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是( B  )A.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B.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C.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D.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例3:人与规律的关系是( A  )A.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C.规律的客观性服从人的主观能动性72/72\n哲学讲义D.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改变和创造规律例4:下列关于物质、运动、静止三者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C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C.物质世界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例5:“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主要说明(B)相对于物质,强调运动  A.运动离不开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D.运动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例6:材料一:由于几十年来大规模开发北大荒,致使黑龙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87亿吨地表水随之流失,湿地面积由上世纪50年代的3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4490平方公里。材料二:2005年10月17日,神舟六号安全“回家”。我国有关负责人透露,2007年前后,中国航天员将实现太空行走。除了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以外,在2009年至2012年,我国还将发射目标飞行器,实现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为未来建立永久太空站打下基础。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世界观(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材料一中由于大规模开发北大荒,致使黑龙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就体现了这一点。(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材料二中神六“回家”、实行太空行走以及实现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都体现了这一点。五.反馈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2007年是塑料诞生一百周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A.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物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 (D) B.人们有意识地创造人工自然物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物的规律  C.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人造物可以脱离天然物而存在  D.人类通过实践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其打上人的烙印 2、我国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目标,坚持五个统筹。此前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过程,证明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阶段。这体现了:(C)72/72\n哲学讲义A.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B.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C.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D.社会客观性与自然界客观性相关;3、2008年9月10日当地时间10时25分(北京时间16时25分)左右,第一束质子束流贯穿整个大型强子对撞机,现场科研人员一片欢呼。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10日正式启动,将第一束质子束流注入27公里长隧道内的对撞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钱思进教授当天在位于日内瓦郊区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这具有里程碑意义,为在前所未有的对撞能量下取得新发现奠定了基础。”:(A)A.人类可以根据自然物属性、规律,利用、改造自然,造福人类;B.人类可以根据需要创造物质;C.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客观性;D.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可以无所不能;4、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共处,就应该:(D)A.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B.不再依赖、利用自然C.最大限度向自然索取D.既承认自然客观性,又适度利用、改造自然5、2007年8月18日,第9号超强台风圣帕在我国福建登陆,虽然沿海军民、政府在防灾、减灾方面努力很大,但福建、浙江、江西仍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可见:(A)A.自然界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具有客观性B.人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人们可以认识、利用规律,化害为利D.人类可以对自然现象产生影响6、“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7、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其哲学依据是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B)8、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静是不动没有,静是动也没有。”这告诉我们(C)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B、世界上的事物具有相对静止性C、世界上一切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9、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观点(D)A、夸大了物质运动B、否认了相对静止72/72\n哲学讲义C、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D、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10、2006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客观地说,有的领导干部也确实把问题的症结认清了,把解决问题的思路理清了,在认识的层面展现了应有的领导水平。但要求了不等于落实了,规划了不等于实施了,指出了不等于解决了。求真了还要务实。从唯物论的角度看,材料中的“求真”是指(A)  A.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看到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C.找出物质和意识的区别    D.探究生命的起源11、哪里失去了求真务实,哪里必然丧失生机,遭遇厄运,受到惩罚。这是因为(D)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B.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  C.规律能够被人们把握和利用  D.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12、求真务实不能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彼时的“真”不能代替此时的“真”,彼事的“实”不能代替此事的“实”。其中的哲理是( A )  A.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B.事物运动的方式是永恒不变的  C.真与假或虚与实是交织在一起的      D.事物的运动变化是不可捉摸的(二)简析题13、2007年夏季我国淮河流域发生1954年以来大洪水,与1998年抗洪救灾提出的“严防死守”、“人在堤在”的口号不同,政府主动使洪区群众转移,躲避洪水。台风袭击时,政府也由过去“抗击台风”转向迁移群众到安全区域,躲避台风。通过抗击自然灾害思路的转变,减少了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材料中抗灾思路的转变是怎样体现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的?答:(!)自然界是独立于人和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人类产生后,自然界及其规律仍然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2)自然规律是客观的,不可违背。洪水台风有其自身规律,对待自然灾害,要从其本身属性和规律出发,而不是违背其自然规律。抗击自然灾害思路的转换,说明人们纠正不科学的意识,尊重自然规律。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一.考点要求:1.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了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3.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4.理解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5.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7.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二.考点击破72/72\n哲学讲义考点1.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起源看,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不仅是  自然界长期发展    的产物,更重要的是 劳动   的产物,是社会 的产物。△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映特性;△一是产生的生物前提:生物的反应形式△劳动和社会交往在意识产生中的作用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考点2.了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即 人脑特有机能  。 人脑 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注:大脑≠人脑生理基础≠来源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活动刺激的反射活动实现的。其中,在语言刺激下产生的反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所特有的。“电脑思维”与“人脑思维”的区别:是否具有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社会性物质基础不同考点3.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从内容上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   。(1)意识的内容来源于 客观存在,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2)意识的本质是  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3)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 人脑存在的反映 。上帝,神怪等观念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 虚幻的、歪曲的 反映,不是人脑中自生的。注:意识离不开物质,但物质可以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注:方案,政策,宗教观念,理念,法规,规划等都是属于意识。判断:意识就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有正确错误之分意识的定义:是物质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考点4.理解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为什么?从意识的起源看,:从意识的生物基础看,;从意识的内容看,;从意识的作用看,意识能动作用的大小及其发挥程度,离不开物质的运动及其规律的制约72/72\n哲学讲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推动作用。△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承认前者必须同时承认后者,否则就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承认后者必须承认前者,否则就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但二者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物质的决定作用是基础性、第一性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性的,要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把二者的地位等同起来,也会陷入唯心主义。考点5.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表现、原因)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意识反映物质)世界。表现为:第一:意识活动具有 目的性 和 计划性 ;(不同于动物无目的本能活动)第二:意识活动具有  主动创造性  和 自觉选择性 ;即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 ,而且能够把握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不仅能够反映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 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不同于动物的适应性活动)“意识是一面镜子”的观点是错误的。△世界上只有 尚未认识  之物,没有  不可认识       之物。△P39“专家点评”就”个人”“人们”而言,认识是有限的;个人/人/人们≠人类就“人类”而言,认识又是无限的。认得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②人能够能动地 改造 世界。(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表现为:意识对改造    客观世界,具有指导 作用;即人通过 实践 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物质的东西,新东西(物质具体形态)≠物质意识对于  人体生理活动  具有 调节 和 控制 作用。△辨析: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面对经融危机,面对我国前进中的困难,“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唯物论:意识的能动作用,辩证法:发展的趋势及其方法论的要求。注:不能认为意识对客观事物就有促进作用,因为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有促进作用,而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发展则产生阻碍作用。72/72\n哲学讲义定义决定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意识属性能动作用正确定义认识(反映)世界错误与静止运动促进的关系改造(反作用)世界阻碍树立正确的意识,发展先进文化,定义抵制错误意识(手机网络黄色信规律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号)抵制腐朽落后文化。属性考点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是什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劳动的依据。△以客观存在和运动变化发展的食物及其规律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立足点和依据,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科学的理论使我们的行动指南,不是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为什么?①原理依据: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的要求;②重要性:它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2)怎样做?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否认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③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物意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P41探究:答案已报△党支部带领村名支付①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厨房;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72/72\n哲学讲义①政治生活:党的性质、宗旨、地位、作用、执政方式△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消费、的唯物依据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考点7.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 必须尊重规律 ,而不能 违背 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我们就能体会到规律对我们的意义。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 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 和 把握   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利用规律  , 改造客观世界 ,造福人类。(3)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统一的。一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前提),另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既要反对否定主观能动性的形而上学观点,又要反对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规律的客观性质月主观能动性,但规律的客观性不受主观能动性制约。三.释疑解惑1.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正确实践促进错误阻碍2.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割。①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②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知识是人脑对唔知道反应,必须依赖于物质,离不开物质。②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3.理解“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4.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①主观能动性是相对于规律的客观性而言。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相对于物质的决定作用而言。③意识反作用包含在意识能动作用之中,其外延要小于意识的能动作用,指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从事实践活动,使客观世界发生变化。5.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①共同点:二者都是辩证唯物只一点方法论,都是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要求,都把客观存在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②侧重点不同: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讲的是主观思想和客观实际的关系,强调主观符合客观,思想符合实际。实事求是讲的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要求人们按客观规律办事。72/72\n哲学讲义第二,前者侧重于物质决定意识,后者侧重于规律的客观性。四.典例解析:【例1】近几年来,约有7000条新词产生,诸如外资企业、知识经济、经济特区、电子邮件、多媒体、软性、信用卡、再就业等。从哲学上看,这一事实说明:BA.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D.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例2】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是因为:DA.意识可以改造客观事物B.意识的能动作用使事物向正确方向发展C.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D.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例3】2006年12月,科学家通过比较火星探测飞船在过去7年中对火星表面相同地点拍摄的照片,提出一个大胆的推断——火星上现在就可能存在生命所必需的液态水。这一科学探索活动表明:AA.人类能够在实践中认识自然B.自然界的变化不可能受人类的影响C.人类能够在实践中改造自然D.自然界随人类意识变化而变化【例4】“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意识就反映什么”。这个观点表明:A.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A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D.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例5】要改变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地方政府应当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这其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源泉和目的C.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D.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五.反馈练习(一)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著名心理学家奥瑞·利欧斯说:“如果你对周围的任何事物都感到不舒服,那是你的感受造成的,并非事物本身如此。能够对感受进行调整,你就可以在任何时候都振作起来”。这段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D)A.事物的存在并非是客观的B.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C.事物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主观感觉D.人的主观意识具有能动性2.在蚂蚁界,一窝蚂蚁多达万只,但多而不乱,各司其职、分工明细:蚁后的任务是产卵、繁殖;工蚁负责建造、觅食、运粮、育幼等;雄蚁负责与蚁后繁殖后代;兵蚁则负责抵御外侵、保卫家园。对于这种既没有谁挑肥拣瘦,也没有互相扯皮、内耗,大家配合默契的行为,有人认为某些动物还是有意识的。认为某些动物有意识的观点(B)  A.肯定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否认了只有高等动物才有意识的观点3.《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手枪;《封神榜》写尽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这是因为(C)  A.意识活动没有主动创造性B.人们的意识无法反映未来  C.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D.人的意识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4.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8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正是在长期的历史比较中,考虑选择我们党作为自己根本利益的代表,作为国家和民族复兴的领导力量。中国人民的举动主要体现了意识活动的(B)  A.目的性和计划性B.自觉选择性 C.主动创造性D.重复性72/72\n哲学讲义5.近几十年来,人们在做了大量的工作之后,对人类能否征服癌症这个问题的回答越来越肯定了,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癌症生物系主任马克思·艾塞克斯预测:大约再过五十年到一百年,人类将摆脱癌症这个恶魔。这表明(C)  A.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  B.人们的意识活动欠缺计划性和目的性  C.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D.人类的认识能力过于有限6.在电脑的控制下,机器能够自动调节,导弹能够自动命中目标。因此,有人认为,电脑是有意识的。这一观点(D)①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否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③否认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④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D.②③7.许多成功者有这样一句经验之谈:“脑子决定步子”。这句话主要强调了(C)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D.意识可以决定物质8.为进一步把学习研究宣传科学发展观引向深入,由中宣部理论局主办,人民网理论频道承办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网上座谈会”于2006年7月18日在人民网召开。我们之所以要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是因为(A)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有了科学发展观,就能促进事物的健康发展  C.关于发展的观点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9.鲑鱼生活在海里,却要游到内河源头去繁殖,行程常达上千公里,一路上,它们不吃不喝,迎接一个个严峻挑战,在瀑布或河流落差大的地方,它们必须一次次地奋力跳跃,往往伤痕累累,甚至撞死在石头上,还有数不清的天敌磨刀霍霍在等候着它们的到来。但它们从不畏惧,更不后退,历尽千辛万苦,千难万险,九死一生,终于到达目的地。下列对鲑鱼上述活动的评价正确的是(C)  A.它们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它们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C.它们的行为是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   D.它们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10.“大坝横跨长江天堑,电能照亮半个中国,万吨巨轮直达重庆,下游六省再无水祸”,自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建成后,三峡将按照人们的意志发挥巨大效益的美好前景再次吸引了国人的注意。这表明(B)  A.人们的主观意志可以决定一切  B.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C.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产生巨大的效益  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11.上题材料还充分说明(A)①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②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造客观世界③人们利用规律的前提是服从规律④人们可以改变规律,使其服从人们的需要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  D.②③哲学思想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很多成语、谚语、俗语、诗歌、寓言故事里都包含了深刻的哲学道理。据此回答12—14题:12.“画饼不能充饥”包含的哲理是(D)①意识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②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③物质和意识是有区别的④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72/72\n哲学讲义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③④1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A)①属于唯物主义观点②属于唯心主义观点③说明意识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④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⑤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A.①③B.②④C.③⑤D.②⑤14.“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的哲理是(B)①梦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留下的印象,以梦的形式剪接组合而成②梦境的素材在客观世界都能找到③梦是一种意识活动,但归根到底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④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15.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龙这种动物,人们却常看到龙的形象,并以“龙的传人”而自豪。这一情形表明(A)①有的意识不是对物质的反映②意识通过对现实材料的加工,可以创造出新的形象、新的概念③能动地反映外部世界是意识的重要特点④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它能在一定条件下能动地创造出某种物质A.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6.人脑是一个由大量神经细胞组成的极其精细的神经机构。其中的神经细胞计达150亿个之多。这些神经细胞,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如看书、写字、绘画、闻味、唱歌等等,都有相应的神经细胞来负责。当你挥拍打乒乓球时,球来往如梭,眼睛看准了球的方位,视神经以每秒120米的速度把情况报告给大脑,脑迅速在千分之一秒内作出反应、判断,又通过运动神经把命令传达到胳膊、手和腿,于是球被准确地打了回去。这表明(C)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③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④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7.在圆满完成13天的太空任务后,“发现”号航天飞机于美国东部时间2006年7月17日9点14分(北京时间21点14分)安全返回地球,降落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发现”号航天飞机成功发射与安全返回说明(D)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②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③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18.据《泰晤士报》2006年7月14日报道,曾以拥有日本最神圣的科学研究中心而自豪的筑波市现在拥有了一座世界上最糟的风力发电站。这个已经运作12个月的风力电站耗电量是发电量的43倍。原来,筑波全年的平均风速只有2.5千米/小时,而建立风力发电站所需要的平均风速为15到20千米/小时。这给我们的启示是(B)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②要把高度的工作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④人不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19.在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中,从95号的媚(Am)开始,后续的20多种元素均是人造元素。这一科学事实说明(D)A.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意识也可以反过来决定物质B.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受到了冲击C.在现代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已不再重要了D.意识的力量带来了物质的成果72/72\n哲学讲义20.2006年7月13日,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一致决定,将中国河南省的殷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殷墟以甲骨文、青铜器皿等考古发现,向人们展示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把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这说明(C)A.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B.意识是感觉的综合体现C.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D.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二)简析题:21.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正式通车。在建设青藏铁路过程中形成的“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永远激励我们拼搏进取,勇创一流。据此,有人认为“有了高昂的精神状态就能促进客观事物发展”。请你对此观点加以评析。答;1.意识能动作用——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材料(合理性)2.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材料(错误性)3.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材料(错误性)4.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起作用(错误性)22.某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陲,风景秀丽,四季如春,但资源贫乏,基础产业薄弱,科技和教育事业都比较落后。根据这种状况,该地区制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建立了绿色经济产业带、民族文化特色区等。几年的实践经验证明,这一战略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1)该地区是针对什么来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的?*总结性,概括性,哲学高度(2)如果你是这个地区的负责人,你会根据什么来制定你所管辖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具体性,可操作性,材料的有效性23.节约已成为当今时代的热门话题,建设节约型社会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下面是两位中国工程院士对节约的谈话摘录。甲院士:要节约资源,要反对重复建设。比方发展旅游业,有些地方的政府领导人就“好心办了坏事”,他们的初衷是发展经济,但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资金不足、交通不便、景点单一等情况,只凭局部的、片面的、静止的信息来进行投资决策,结果“花了大钱,搞了个摆设”。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一些“政绩”,在景点开发方面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导致投资冲动,形成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乙院士:建设节约型社会,不是说我们不要消耗。社会要发展,人们要生活,没有消耗是不可能的。问题是怎么消耗,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到在发展中进行资源节约,要坚持在资源节约中提高经济效益,而不是相反。联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地方政府在旅游区的建设方面,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实践具有全面性,整体性,变动性(1)当地的整体和多方面的实际出发,不能以局部或片面的事实作为决策的依据(2)从当地不断变化的实际出发,不能静止的看问题,不能从主观出发。(2)运用唯物论的相关知识,谈谈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正确性。72/72\n哲学讲义1.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加快建设性社会,要从我国资源环境所面临的现状和能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面临的这一实际出发。2.发挥主观能动性,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条件出发,加快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是尊重客观规律,从能源资源的客观实际出发的必然选择。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考点要求: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2.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4.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二.考点击破考点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1)实践的定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其有两层含义:(人们是主体,客观世界是对象,不是改造客观世界,也不是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物质性”少了也对。)其一,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不能直接的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而是通过指导实践才可以。;实践的基本形式;;(2)实践的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构成要素(指实践的主体,时间段手段和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的制约,是客观的。△不是纯粹的观念活动和认识活动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能动性的活动。△不是动物的本能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但也存在盲目的实践。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的内容水平规模都不同,都受到72/72\n哲学讲义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实践具有单个人的特点,包括个人的实践活动。但不是彼此孤立的个人活动,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实践的三个特点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论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征。考点2.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从无到有。认识的源泉≠认识的途径△可以说来源、唯一来源,不可以说一个来源,来源之一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由旧而新。根本动力、主要动力、第一动力≠唯一动力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可以说标准,唯一标准,不可以说一个标准,标准之一。认识本身不能检验自身的正确与否,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只有处于主观与客观交汇点的实践才能检验。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的根本任务认识的≠认识的根本目的(最终)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马克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注:1.分清认识的来源和获取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获取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就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它们都是实践的产物。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必须从两个角度来思考:一实践决定认识;二认识指导(反作用)实践.原理:why基础、决定实践认识反作用、指导正确促进错误阻碍72/72\n哲学讲义方法论要求:立足实践,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考点3.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1)真理的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结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主观符合客观,不是客观符合主观即正确意识,正确认识(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说明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里的“客观性”是指正确性,真理(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真理只有一个)属于意识(认识)范畴,其形式是主管的,内容与本质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其内容是客观的。△为什么说“真理面前人人”平等?P471.含义、最基本属性2.第二段△“有用即真理”是实用主义的真理,它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3)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应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真理就会转化成谬误。(侧重在空间上)(4)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侧重在时间上)(5)真理和谬误界限不容混淆。真理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表明: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行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真理和谬误有本质的区别,有严格的界限,不容混;二者有相伴而行,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二者既对立有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任何真理都是结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周有一个,在一定条件下,真理是正确不移的,因此,真理具有绝对性;但真理又是有条件的、具体点,并不断向前发展、深化;所以,真理具有相对性。考点4.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1)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为什么?)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A.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身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72/72\n哲学讲义B.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C.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认识—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因为:A.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B.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C.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③认识具有上升。认识过程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认识运动的“循环论”和“直线论”都是错误的。(2)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的哲学依据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人们对月球、火星,地震、病毒等的认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观的认识过程:片面发展科学发展△时间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三.释疑解惑1.把握实践的含义的注意两点。1.实践的人为主体,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不能等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2.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人的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人脑接受外界信息并进行加工。贮存的过程,它并不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所以认识活动是主观领域的活动。2.不能说实践既是客观活动,又是主观活动。1.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又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实践活动并非单纯的主观活动,实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活动,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3.不能说实践是社会性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72/72\n哲学讲义√×4.“认识的来源”并不等于“获取认识的途径”。略5.怎样理解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论他的出身、社会地位、职业状况等如何,只要他的认识与客观实际社会相符合,他就拥有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能混淆。6.有用的就是真理吗?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能够真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获得成功,因此,是“有用“的。2.但“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因为每个人的”有用“的标准是不同的。“有用”就是真理是以主观需要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否认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认了真理是客观性,是错误的。7.怎样理解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事物是具体的,既包含共性,又具有个性,必须如实反映具体事务的具体实际,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统一。(空间上)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情况,必须如实反映事物变化了的实际,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历史的统一。(时间上)8.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的区别与联系。区别:1.含义不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真理是;科学理论是真理性认识的系统化。2.认识和理论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真理、科学理论更深刻更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联系:1.它们都来源于实践,都是属于主观范畴。2它们.的内容都是客观的,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们的形式都是主观的。3.科学理论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理论,是真理性的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都属于认识。四.典例解析:【例1】(2004年江苏卷)“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名言是指()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例2】(2010年江苏卷)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了72/72\n哲学讲义A.实践的观点B.革命的观点C.阶级的观点D.历史的观点【例3】(2010年江苏卷)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A、运动时无条件的、绝对的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例4】(2010年江苏卷)有图漫画《你的心境》所体现的哲理是A、人们在意识指导下自发改造客观世界B、意识是脱离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C、意识在特定条件下决定和控制客观对象D、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例5】(2010年江苏卷)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例6】(2006年江苏卷)辩析题: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比劳动更重要。五.反馈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2008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08年物价涨幅目标控制在4、8%左右。这个指标创出最近5年来年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调控目标的新高。2008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在8%左右。这是我国连续第4年把这一目标定在8%左右。这表明A、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2、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①农民种地②科学家进行科学试验③工人做工④教师讲课⑤学生学习⑥经济体制改变⑦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A、①②③④⑥B、①③④⑥⑦C、①③④⑤⑥D、①③⑥⑦3、对实践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①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具有客观物质性,因而实践是客观的②实践是一种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③实践是一种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④实践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⑤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⑥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A、①②③④B、①③⑤⑥C、①②⑤⑥D、①②⑥4、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体现的哲理是()72/72\n哲学讲义①认识是变化发展的②理论与实践应该相结合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读书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①②③B、①③C、①②D、①②③④5、伟大的实践催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又必须随着实践的不断变化而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深深扎根于当代中国的沃土,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引下,我们必将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目标。据此回答上述材料体现了()A、科学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B、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C、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之一6、2008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哲学上看,体现了()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③真理性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④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7、实现2008年经济工作目标和任务,必须坚持好字优先。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再到“好字优先”,这体现了()①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统一的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③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④8、下列对于认识和真理的说法,错误的是()①认识是一个过程,而真理是不变的②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③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④认识是感性认识,真理是理性认识⑤真理是认识,认识不一定是真理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②④D、③④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72小时的气象预报可以和25年前36小时的气象预报一样可靠。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天气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据此回答9-10题9、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其哲学依据是()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10、“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D)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成分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二)、简析题材料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8年要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好字优先”。材料二: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着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现出来。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72/72\n哲学讲义结合材料从认识论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变化,并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解决思路。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认识要不断深化。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始终存在,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严重性。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要解决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必须形成对两者关系的正确认识,并以此为指导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限制人口数量,保护并节约资源,开发可再生资源,以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三)探究题省淳中高三(2)班同学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探究学习。下面是该班某小组同学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搜集的部分资料。材料一:某乡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农民的素质偏低;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等。农民期盼着新农村建设,领导好似早已成竹在胸,但“新农村”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很多人都不甚了了。有的认为是建新房,有的认为是城镇化。材料二:2006年11月2日《光明日报》载文指出,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犹如春风化雨,给古老的中华大地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兴未艾,全国各地在建设新农村时特别需要注意求真务实。(1)如果你是某小组的成员,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写出研究课题名称,并说说准备用哪些方法开展课题研究。课题名称:提高农民素质对新农村影响的研究、关于某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环境的研究、关于城市规划的思想应用到新农村建设之中的研究等。方法:走访、问卷调查、座谈、网络、报刊资料、分组讨论等。(2)简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需要注意求真务实的哲学依据1.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求真务实。2。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换,这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求真务实。3.人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作为认识的基础,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这要求我们能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实践中检验发展真理。(3)请你就材料一中的问题对该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三条合理化建议。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72/72\n哲学讲义3.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农民为本,研究农民的现实需要,充分尊重其意愿,着眼农村发展前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4.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考点要求:1.了解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2.理解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说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二.考点击破考点1.了解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及时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考点2.理解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联系含义:指事物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注:不是指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而必须是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才能是联系。事物同周围事物的联系时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脱离这一条件,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二)联系的属性及其方法论要求(1)联系的普遍性①联系普遍性的含义(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周围”不能少,联系是有条件的)每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和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②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辨析: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两个事物都必然有联系。“联系是普遍的”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任何两个事物都必然有联系”是错误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只有在一定条件下两个事物之间才能建立联系。72/72\n哲学讲义(2)联系的客观性①联系客观性的含义(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注: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客观的。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活动才能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②方法论:要从事物的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也不能无视甚至破坏客观联系)注: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注:可以说“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不可以说“改变或创造联系”,因为联系是客观的。(3)联系的多样性①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②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P56探究活动:①“废旧电池是通过哪些环节危及人类健康的?”②“结合所学的哲学原理,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引申经济生活P22上“我们应如何对待塑料餐盒”“如何解决白色污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具体的。任何事物的联系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没有抽象的,无条件的联系,当条件改变时,方式也要发生变化。考点3.说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①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A.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B.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①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A.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72/72\n哲学讲义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可以决定整体的功能。(强调部分)B.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强调整体)*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要求(指导意义):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侧重整体)①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发展(侧重部分)注:整体处于主导地位━要求立足全局;部分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功能发挥,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可以决定整体的功能━要求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辨析: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有序合理时正确,无序欠佳时错误)三.释疑解惑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所以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正确错误,改为“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2、联系是客观的,这就是意味着人们无法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正确错误3、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局部功能之和。错误4、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正确错误5.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对整体有决定性作用,所以,部分有时决定整体。正确错误6.整体是共性,错误是个性。都错,整体是部分组成的,共性不由个性组成,而是富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四.典例解析:例1:(2010年江苏高考)200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这对于加快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的提升,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具有重要意义。这表明A72/72\n哲学讲义①搞好局部有利于推动整体的发展②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实行调控③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④政府努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例2:(2009年江苏高考)2009年京沪高铁投资600亿元,这将带动200万吨钢材和1200万吨水泥的需求,提供近6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带动沿线地方的建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消费等。这表明C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③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例3:(2007年广东高考)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映了AA.联系的多样性B.联系的客观性C.联系的主观性D.联系的普遍性例4:(2007年江苏高考)中共中央多次强调,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在哲学上体现了C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内在联系B.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C.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D.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例5:假如一只水桶的桶边由长短不一的多块木板拼合而成,其容量只能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若要增加水桶的容量,首先必须加高最低的那块木板。这说明DA.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B.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C.全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局部是矛盾的次要方面D.全局和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例6: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德通过对当时已有的几何学知识的搜集、鉴别与梳理.以其独创的公理化方法,完成巨著《几何原本》,使零散的知识由此系统化为演绎的知识体系,实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创新。欧几里德实现原有几何知识的系统化,说明C①事物本身的联系具有系统性②联系的系统性根源于主观创造③事物之间的系统联系是自我呈现的④科学理论是对事物联系系统性的创造性反映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五、反馈练习(一)、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美国最大银行花旗集团2008年1月15日公布,该行在去年第四季度巨亏98.3亿美元。受此影响,全球股市集体大跌。这体现出                        (  B )A.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B.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联系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整体的变化会影响到部分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这种观点主要看到了事物之间联系的  (  B )72/72\n哲学讲义     A.多样性       B.客观性      C.条件性      D.普遍性3.“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句古语说明                                                          (  D )     A.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发展进程          B.局部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     C.要解放思想,敢于开拓新境界            D.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4.人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实际情况,设计和制造的机器人以它的灵敏性和更好的环境适应性深受人们的青睐,它可以帮助人们做家务,它可以独立操作生产程序,它还可以深入险地排除工程故障,甚至做一些人不能做的事情。这些事实说明     ( C  )     ①机器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替代人进行某些意识活动      ②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④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5.《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从哲学角度看,“和合故能谐”体现了                 (  B )     A.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B.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D.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6.城市建筑不协调,有些建筑个体不顾城市的整体,个性过于张扬,不能形成良好的城市形象;有些城市在建设规划中,不尊重自然山水,往往让人们有山不见山,有水不见水。这两种城市给我们的启示是                                      ( C  )   A.要正确处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B.要重视部分的作用   C.要树立整体观念,确定最优方案  D.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7.“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  D )     A.自然界是客观的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D.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着的8.“学不可以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这一古语体现的思想是  (B   )     A.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D.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二)、简析题9.近年来,对待孔子的思想,网民们发表了很多各抒己见的看法:有人一味推崇,认为应当弘扬孔子所倡导的诚信、礼仪等传统文化;有人坚决反对,认为孔子的思想内容含有很多封建礼教,不适合当今的时代和社会潮流。2010年9月28日海峡两岸青年学生在北京共同举行了祭孔大会,共同传成、光大儒家文化。72/72\n哲学讲义针对网民们对待孔子思想的不同看法,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谈谈你的认识。1.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要求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对待孔子的思想要全面的认识,我们应当弘扬孔子思想中对我们和谐社会建设有借鉴意义的内容,舍弃其中不适合当今时代和社会潮流的内容。网民们一味的推崇和坚决反对的看法都是片面和不正确的。2.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其实质是“扬弃”,我们要坚持辩证否定观,对待孔子的思想,既不能简单肯定,也不能简单否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网民们一味的推崇和坚决反对的看法,都属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应予以反对。10.材料一:2008年9月28日,我国航天员在顺利完成首次空间出航任务后安全返回,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载人航天的圆满飞行,与广大航天工作者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是分不开的。神舟七号此次飞行,技术难度非常大,状态变化非常复杂,针对此种情况,航天人制定了组织实施的具体措施,胜利实现了“准确入轨、正常运行、出舱活动圆满,安全健康返回”的目标。www.ks5u.com材料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充分显示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的巨大威力。广大航天人自觉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的原则,确保了各个环节运转的高效有序,为任务顺利实施提供重要保证。(1)结合材料用辩证唯物主义联系观分析中国航天事业取得成功的原因?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整体统率部分,又离不开部分,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向观念,又要搞好局部。正是由于广大航天工作者,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成就了伟大的航天事业。(2)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1,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起促进作用。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11.2006年6月,国务院发表的《中国的环境保护》白皮书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保护环境,认为保护环境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多年来,中国政府将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1)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我国政府将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是事物普遍联系的体现。72/72\n哲学讲义(2)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保护环境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因此,应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考点要求:1.了解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2.理解发展的实质,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3.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4.了解量变、质变的含义5.说明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二.考点击破考点1.了解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联系与发展的关系:区别:含义不同联系:联系是事物发展的基本条件,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事物失去可联系就不能发展,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也是不能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和基本观点。考点2.理解发展的实质,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发展的普遍性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中。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二)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是并不是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P63专家点评)注:划分新旧事物的标准:1.是否符合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必然趋势)2.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考点3.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1)为什么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循环论和直线论为什么都是错误的?(2)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A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的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增添了为旧事物所的`````新内容。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B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C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72/72\n哲学讲义①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A新事物发展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B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C旧事物在开始时较强大,因而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2)事物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关系原理及其指导意义:①原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哲学道理(世界观和方法论)不等于哲学原理(世界观)②方法论: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长大;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克服困难,取得事业的成功。考点4.了解量变、质变的含义(1)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状态:量变与质变(2)量变的含义: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事物量变过程中显示的状态有统一,相持,平衡,静止等;质变的含义: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质变的状态有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量变的形式:(1)数量上的增减,场所的变更。(2)构成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具有一致性)考点5.说明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1)辩证关系原理:①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不同的状态。*认为事物的发展只属于质变,不属于量变的观点是错误的。②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就没有发展)辨析:任何量变都会引起质变。(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质变一定是由量变引起的。(2)但并非有了量变,就一定会有质变,量变必须达到一定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72/72\n哲学讲义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误区:质变一定比量变重要(合理性,错误性)辨析:发展就是质变,质变就是发展。(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1)发展是一种质变,但质变不仅包括发展,也包括事物的倒退与下降,旧事物暂时代替新事物。(2)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但并非所有质变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向上的质变才是发展。④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的质变基础上开始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误区:“事物的发展经过一次量变到质变就完成”是错误的。(2)方法论要求:①坚持适度原则。要保持事物性质不变,必须将量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②重视量的积累。既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又要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③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急于求成”是激变论,“优柔寡断”是庸俗进化论。两者都是形而上学的量变质变的两种表现形状。*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原理的哲理的句子:(ABCD)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B。锲而不舍,金石可镂。C.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D。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释疑解惑1、质变等于发展2、事物的发展就是直线式前进的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4、运动、变化、发展运动变化发展图示一:图示二:运动变化量变发展质变蜕变*误区:(1)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运动变化也就是发展。正确错误72/72\n哲学讲义(2)运动,变化是量的变化,发展实质的变化。不一定正确四.典例解析:【例1】胡锦涛指出:“要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段话主要体现了:CA.事物发展的曲折性B.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C.与时俱进的发展观D.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例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体现了:BA.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B.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例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这句话的哲学依据是:B①量变的积累可以引起质变②恶与善本身是不同质的事物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相互转化A.①③B.①④C.①②D.②③在我国医学领域,一种革命已悄然而至。长期以来以“心死亡”判定死亡的标准将被“脑死亡”取代。“脑死亡”不再仅是一种理念,而且已经有了首次的实践。当然,其中必然有阵痛,有疑惑,但这毕竟是科学和理性的选择,是对人的生命的最大尊重。据此回答例4—5题:【例4】“脑死亡”代替“心死亡”体现了:CA.新事物和旧事物是根本不同的B.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东西C.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D.发展是显著的运动、变化【例5】在“脑死亡”代替“心死亡”的实践中,必然有阵痛,有疑惑。这反映了:BA.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B.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不可能一帆风顺C.新事物的前途是光明的D.旧事物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例6】(09海南)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人类对地球家园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也越来越严重,人们通过“地球日”“地球一小时”等活动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是因为(D)①环境的人为恶化有一个从逐渐量变到根本质变的演变过程②环境的人为恶化是一个不可逆的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③环境的改变是人类不断征服自然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④环境的改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例7】(09北京)医学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的身体健康与其血液PH值有关,如图9所示。(A)72/72\n哲学讲义APH值在7.35和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BPH值在6.8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CPH值在6.8和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DPH值在7.35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例8】(08天津卷)200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也称作“大部制”改革。“大部制”改革是1982年以来我国第6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我国的行政机构改革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体现了(C)A.发展是循环往复的过程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例9】(08江苏卷)下列诗句中蕴含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B)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②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例10】(09重庆)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多次试验、反复比较,经历放权让利、承包制和股份制改造等阶段,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巩固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材料蕴含的哲理有(A)①事物的发展要经历量的积累过程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③对社会关系的变革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④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要从根本上改变旧的生产关系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五.反馈练习(一)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原有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逐渐分化,产生了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等6个方面人员在内的“新的社会阶层”。上述材料反映了(C)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C.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D.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2.某地农民刊登广告,聘请城里下岗职工到农村去就业,得到一些下岗职工的热烈响应。这表明(C)①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②农村比城市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途径③72/72\n哲学讲义实现再就业必须转变思想观念④城乡差别已不复存在A.①②B.①③④C.①③D.②③④3.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所面临的世界每天都在不停地变化着,但这种变化不一定是发展。下列各种现象属于发展的是(D)①某企业蒸蒸日上,经济效益不断提高②某县长贪污受贿,成为人民的罪人③某地因过度开垦而导致荒漠化日益严重④某地农民采用新技术,产值不断增加,收入不断提高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4.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滩”。这段话告诉我们(D)A.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作用于客观B.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的C.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D.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5.没有循序渐进的过程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任何知识都是无法学到手的。这说明(D)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B.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C.量的积累比质的变化更重要D.学习知识的过程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6.“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共同蕴涵的哲理是(B)A.抓住时机,促成质变B.要重视量的积累C.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D.要重视事物的质变7.由于人们观念上的差异,人们对墙体和屋面的保温性能并不关注,不少地方节能型房屋的推广进展缓慢。这告诉我们(C)A.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B.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C.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D.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8.2006年7月25日提交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河南交通安全条例》,将增设“轻微违法行为,警告后予以放行”条款。这一消息透漏后,立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议,有人认为,“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小小蚁穴,就能毁掉千里堤坝,一次次小的轻微的交通违法就可能发展到大的交通事故。上述认识的哲学依据是(D)A.客观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任何微小的变化最终都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C.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D.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导致质变的发生9.下列名言中,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包含同一哲理的是(D)A.一夫当关,万夫莫开B.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矣C.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D.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10.下列对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原因的理解,正确的有(D)①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②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③新事物符合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④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72/72\n哲学讲义A.①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②11.在下列成语中,能够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是(B)A.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B.绳锯木断,水滴石穿C.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12.1949年4月,在中国革命取得重大胜利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既表达了彻底革命的精神,也具有很强的哲理性。“人间正道是沧桑”表明了(D)①自然界的发展是客观的        ②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过程③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A.①②B.②③C.①④ D.②④13.“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体现的哲学要求是(A)A.要善于抓住机遇,促进质变的发生B.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C.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D.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扶持新事物的成长14.浪费能源对环境、社会、经济的危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对浪费能源进行法律制裁,很难得到社会大众的理解和认可。社会大众对处罚浪费能源的认识(B)A.看到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忽略了量的积累会导致事物性质的变化C.正确地认识了质变对事物发展的意义D.反映了意识对实践发展具有阻碍作用15.2006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1966年邢台地震后,我国开展了地震研究和预报工作,其间既有辽宁海城地震预报成功的喜悦,也经历了唐山地震挫折的痛苦;我国防震减灾工作40年来的发展道路可谓是艰难重重,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绩令人瞩目。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表明(D)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 ②地震的发生规律是客观的③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④地震灾害是能够彻底消除的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③16.有时做事情没有机遇是不行的,但是有的人在机遇面前却瞻前顾后、畏缩不前,最终贻误时机,前功尽弃。这种做法的错误在于不懂得(B)①促进事物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②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的③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受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影响④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A.①②③B.①②C.③④D.②③④17.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央就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一些文件也有类似提法。2006年,中央又一次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过程说明(B)A.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B.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C.新事物最终必定要战胜旧事物D.旧事物还有可能重新压倒新事物72/72\n哲学讲义18.犹太人有句名言:没有卖不出去的豆子。卖豆子的农民如果没有卖出豆子,可以加水让它发芽,几天后就可以卖豆芽;如果豆芽卖不动,干脆让它长大些卖豆苗;如果豆苗卖不动,可以移植到花盆卖盆景;如果盆景卖不动,那么就把它移植到泥土里,几个月后,它就会结出许多豆子。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B)A.遭遇人生挫折是偶然的B.要正视前进道路上的曲折性C.把握人生机遇是必然的D.要正视社会环境的复杂性19.1928年,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经过从动物实验到人体实验的长期反复过程,1942年,青霉素成为人类战胜病菌的有力武器。但是,青霉素不能治疗结核菌等病菌的感染。之后,人们又发现了金霉素等,形成了抗菌素家族。这表明(D)①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②新事物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③新事物在与旧事物的斗争中成长④新事物的发展要经历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0.200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纪念日。香港回归祖国是香港发展史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从哲学上讲,这个“转折点”就是(D)①量变②质变③内因④发展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1.下列变化属于量变的有(A)A.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从0ºC上升到99ºCB.社会制度的更替C.新物种代替旧物种D.一个人从违纪走上犯罪道路22.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D)A.事物的变化是前进还是后退B.事物的数量是增还是减C.事物的变化是大还是小D.事物的性质是否发生了根本变化23.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到磁悬浮列车,动力越来越大,运力越来越强,速度越来越快。这表明(D)A.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B.新事物是旧事物矛盾演变的结果C.事物的任何变化都是根本性质的变化D.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24.“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句话从哲学上启示我们(A)A.思想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B.对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C.认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成为依据D.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事实为依据(二)简析题:25.庞加莱猜想是国际数学界长期关注的一个重大难题,被列为七大“数学世纪难题”。一百多年来,许多杰出的数学家都在致力于这个猜想的研究工作。2006年两位中国学者在《亚洲数学期刊》2006年6月号上发表了题为“庞加莱猜想和几何化猜想的完全证明:汉密尔顿一佩雷尔曼关于RICCI流理论的应用”的论文。论文的发表宣告了这一世界难题的破解。上述材料蕴涵了哪些哲学道理?(多角度+格式)(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72/72\n哲学讲义(2)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人们认识事物运动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26.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于是个人创业成为一些大学生的选择。但“188人创业,95人死掉,只有少数人可以摇摇晃晃地走过去。”这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真实写照。正是由于成功率不高,大学生创业广受争议。其实,能选择自主创业,其进取精神就令人钦佩,即使失败,这段经历也是人生宝贵的财富。重要的是,大学生在创业时,要有足够的抗“击打”能力,要做好承受失败和挫折的准备。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更应该抓住时机,提高自己,适应环境。不要无所事事,不要抱怨,等待和迷茫都是没有用的。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哲学知识回答:(1)大学生创业为什么容易遭遇失败和挫折?*新事物的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但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大学生虽然有较高的理论文化素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但也存在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估计不足等弱点和缺陷。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意义认识不足,支持不够,这些都容易导致大学生的创业失败。(2)假如你是一个创业者,谈谈你将如何对待创业中可能遭受的失败和挫折。*坚信前途是光明的,树立克服困难和挫折的信心,对可能遭受的失败和挫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接受挫折和考验,在曲折的发展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要结合创业的需要,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应对各种困难的能力和水平。*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妥善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对自己创业的支持。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考点要求:1、了解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2、理解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3、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4、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5、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考点击破考点1.了解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1)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联系,发展,矛盾的关系)72/72\n哲学讲义(2)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注: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误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因此,矛盾越多越好。(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斗争的关系推动着事物不断变化和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矛盾越多越好。(2)矛盾是事物内部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事物包含多少矛盾,这些矛盾如何推动事物发展都是事物······考点2.理解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注:*矛盾是一种联系,既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既有普遍性,又有客观性,但联系不等于矛盾,只有反映事物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联系,才是矛盾。(联系不等于矛盾,联系不等于规律)*哲学上的矛盾与日常生活中的矛盾是抽象与具体,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矛盾双方不可分,矛盾的双方不是两个事物,而是既对立有统一的两个方面,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统一性)*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不能只看到对立,看不到统一,反之亦然。(2)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性)①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合二而一”)②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一分为二”)可见,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3)矛盾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关系:①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寓于”即“存在于”)72/72\n哲学讲义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4)对立统一原理的方法论要求: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全面的观点(坚持一分为二的方法)。P68页探究!(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看到对立)辨析: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两个方面,一是优点,一是缺点。正确错误*不能将矛盾的双方理解为优点和缺点。*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考点3.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要求:(1)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2)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全面的观点(坚持一分为二的方法)。(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表现: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区别不同事物)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区别不同阶段)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性。(区分不同矛盾和矛盾的不同方面)*矛盾的特殊性也包括同类事物的不同状态,本质和属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矛盾的特性包含着普遍性,普遍性不包含特殊性注: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启示(要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强调特殊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强调普遍性)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不是少数与多数的关系。*整体与部分之间不存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少数不一定是多数中的少数,多数与少数之间不存在这种关系。(4)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要求:遵循“特——普——特”的方法,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72/72\n哲学讲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剖麻雀先试点,再推广具体运用抓好典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考点4.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①含义: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不是主导),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处于丛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但有影响),这就是次要矛盾。②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①方法论要求:既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重点,中心,关键,核心,牛鼻子,又要统筹兼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主次矛盾是针对复杂事物而言,不是针对任何事物,就复杂事物而言,主要矛盾只有一个,次要矛盾大于等于一个。(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①含义: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不是决定)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简言之,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主要矛盾的主、次方面发生变化,事物的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对立,斗争)②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统一,同一)③方法论要求:分清主流与支流,既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性质,本质,主流,主体),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注:比较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关系类别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区别外延不同相对“许多矛盾”而言,一般只有一个“同一矛盾”而言,主次方面都只有一方内涵不同主、次矛盾指“矛盾体”,可称为“一个”或“一种”,内部又含主、次方面主、次方面指“矛盾侧面”,只能叫“一方”或“方面”72/72\n哲学讲义作用不同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常用在“办事情”,解决问题上,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怎么找出问题关键决定事物性质。常用在“看问题”上,用于评价利弊,优劣,功过等识别依据“重点”、“中心”、“关键”、“突出任务”、“核心问题”、“放在首要地位”、“重中之重”、“第一要务”、“首要任务”、“牛鼻子”等“抓主流”、“辨方向”、“识大局”(分析形势)、“判断性质或本质”、“占主体”等方法论要求要求做工作要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但又不忽视一般要求看问题要把握本质和主流但又不忽视支流联系复杂事物包含着许多矛盾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而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都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分析主次矛盾关系原理和矛盾主次方面时,要看清关键词,要注意是分析一个矛盾的两面还是多个矛盾中的突出矛盾。如:分析加入WTO的利弊应该用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原理;分析我国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应该用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①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②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4.两点论与重点论是密切联系的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全是重要等于不重要。考点5.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原理。(2)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普”与“特”不能颠倒,仅仅坚持矛盾普遍性还不能解决矛盾。(3)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4)重要性(意义、作用):72/72\n哲学讲义①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世界上一切事物千差万别的原因?P74上②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认识矛盾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解决矛盾,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决定了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同。问题:为什么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原理,地位,意义+反面说明(5)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区别与联系区别:前者的理论依据是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属于唯物辩证法。后者的理论依据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属于辩证唯物论。联系: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就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真正坚持从实际出发。这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时事热点:(1)在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上,发展中国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2)政府职能的转变(3)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货币政策附一:关于矛盾的相关知识(1)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2)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构成一事物区别它事物的特殊本质是该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4)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5)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6)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7)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观点不等于矛盾分析法附二:关于矛盾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矛盾分析法)对立统一原理矛盾普遍性原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一分为二的方法)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矛盾特殊性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遵循“特殊—普遍—特殊”的方法,坚持共性与个性结合主次要矛盾关系原理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矛盾主次要方面关系原理看问题分清主流与支流,着重把握主要方面72/72\n哲学讲义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三.释疑解惑1、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不能认为事事有矛盾,就是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个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两上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一个统一中,就不能构成现实的矛盾。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构成矛盾关系(如教师与学生)。2、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永远不能解决的。不能认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是永远不能解决的。只要实事求是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等科学的方法,就能正确地分析和解决矛盾。1、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4、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5、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四.典例解析:例1:(08北京卷)为了维护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稳定,宏观调控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这体现了(D)A.事物之间存在互为因果关系B.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C.部分决定整体,整体影响部分D.不同质的矛盾要用不同质的方法解决  例2:(08北京卷)在传统京剧表演中,同一类型角色的表演有大体一致的程式,就像唱歌、奏乐要遵循一定的乐谱一样。京剧演员在表演中要遵循一定的程式,又要努力创造富有特色的角色。这一艺术要求蕴含的哲学道理是(C)A.矛盾普遍性是特殊性的前提B.矛盾普遍性是特殊性的表现  C.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D.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例3:(09天津)丝瓜俯视南瓜说:“我的藤蔓很长,可以爬得很高。清晨能看到朝阳冉冉升起,傍晚能看到夕阳徐徐落下。”南瓜说:“我的果实很重,无法爬到高处。但我依托着泥土,感到踏实和温暖;也能观察到身边细微的变化。”下列说法中与该寓言寓意一致的是BA.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D.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例4:(08上海卷)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下列成语不能体现这个方法论的是(B)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欲擒故纵,声东击西C.因时制宜,因地制宜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例5:(08广东卷)“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说明(B)  A.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B.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  C.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矛盾的同一性D.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矛盾的普遍性例6:72/72\n哲学讲义(08江苏卷)古有一父.为解决家中鼠患,买了一只猫。猫抓老鼠的同时,却也偷吃鸡,其子甚怨。父道:“宁无鸡也不能无猫,因无鸡不会挨冻受饿,而无猫,则会挨冻受饿。”遂其子不再怨。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B)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例7:(09江苏)“5.12”汶川大地震后,温加宝总理在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多难兴邦”一词蕴含的哲理是(B)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②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例8:(09全国Ⅱ)美国科研人员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只青蛙放到沸水中,青蛙触电般立即窜逃出去;又将青蛙放放凉水中,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温度变化,却没有立即跳出去而逐渐丧失逃生能力。这种现象被称为“青蛙效应”。人可以避免“青蛙效应”在于能居安思危,并因“思所以危”而“安”,其哲学道理是(D)①认识“危”的条件、根源和前景是实现“安”的必要前提②认识“危”的必然性,则可以安之若泰、泰然处之③认识“安”与“危”的依存、贯通关系,顺应和迎接安危转化的趋势④认识“安”与“危”的包含、转化关系,努力实现转危为安和趋安避危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例9:(09全国Ⅰ)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从灾难到进步,其中体现的深刻哲理是(B)①“灾难”和“进步”作为矛盾双方,包含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②“灾难”向“进步”转化是无条件的,体现了矛盾双方的互相贯通③“灾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进步”转化,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④“灾难”促进“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些外因的决定作用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五.巩固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先进典型的经验值得推广,放到哪里,哪里就出成果。”这个看法(C)A.懂得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B.懂得按规律办事是成功的前提C.不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不懂得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2006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体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据此回答2—3题。2.《决定》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这告诉我们(A)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B.办事情要善于抓主要矛盾C.分析问题应坚持联系的观点D.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3.《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这体现了(C)72/72\n哲学讲义A.要善于抓主流B.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C.要善于抓主要矛盾D.要按规律办事4.“你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因此,当人们选择职业时,应尽量选择适合自己性格特点的工作。这告诉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C)A.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B.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C.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要善于抓住重点和关键全面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非常重要。“金无足金,人无完人”,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因而自暴自弃,或者认为自己十全十美,从而固步自封,都是不对的。回答5—6题。5.“金无足金,人无完人”这句话主要体现了(D)A.想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抓中心抓重要B.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两点论,即任何事物都有优点和缺点D.对任何事物都要坚持一分为二6.“再先进的人也有缺点,再后进的人也有优点,何必还要分先进和后进呢?”这种说法(A)A.片面强调矛盾双方的统一,否认了矛盾双方的对立B.片面强调了矛盾的普遍性而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C.片面强调了主要矛盾而否认了矛盾的次要方面D.否认了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以及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7.2006年11月18日,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提出的构建和谐亚太的主张得到广泛赞同,被写入会议的主要文件——《河内宣言》。构建和谐亚太,这里的“和谐”,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主要是(C)A.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B.矛盾具有斗争性C.矛盾具有同一性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8.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活的灵魂是(D)A.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B.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C.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的是(C)A.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B.矛盾的普遍性C.矛盾的特殊性D.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联结表现在(D)A.普遍性就是特殊性B.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C.普遍件是特殊性的总和D.普通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100年前的10月24日,奥地利人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可舒施尼做梦也没有想到,到塑料袋100岁生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据此回答11—12题。11.上述材料体现的哲理是(C)A.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条件的B.事物具有不可知性C.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D.真理和谬误往往没有区别12.通过对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研制,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舒施尼那种“最糟糕的发明”将会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继续为人类造福。这说明(B)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C.矛盾双方是相互对立的D.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风波添烦恼,只缘矛盾来捉弄,它是庸人爱自扰。”读诗回答13—14题。13.从哲学上看,此诗的错误在于(C)A.承认了矛盾的普遍存在B.看到了现实生活中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72/72\n哲学讲义C.幻想没有予盾,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D.肯定了矛盾的客观性14.吸取诗人的教训,我们应该(B)A.承认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的看问题C.认真研究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使事物向好的方面发展D.在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15.唐代柳宗元在《敌戒》诗中写道:“敌存灭祸,敌去召过。”意思是:有敌人存在可以促使人们去消除祸患;没有敌人,则往往使人丧失警觉,从而导致错误。说明敌人存在是坏事也是好事,没有敌人是好事也是坏事。可见(B)A.人们不要过分认真地去区分什么好事或坏事B.好事和坏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C.好事和坏事是相对而言,没有绝对的本质的区别D.各人所站的立场不同和各人的需求不同,对好事和坏事的标准就不同16.《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指出:“对于正常的宗教活动要依法保护,对种种貌似宗教实为诬术和伪科学者要给予彻底揭露;对于受愚弄蒙蔽的群众要耐心地给予科学引导、教育和帮助;对打着宗教旗号危害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活动要坚决依法打击。”这段话哲学理论依据是(B)A.对主要矛盾要做具体分析B.矛盾具有特殊性,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C.抓住主要矛盾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D.对于敌我矛盾要做具体分析17.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区别在于(A)①前者反映了复杂事物中诸矛盾的不平衡性,后者反映了具体矛盾中矛盾双方的不平衡性②前者要解决的是工作的重点和关键问题,后者要解决的是事物的主流、支流和性质问题③前者要分析的是不同事物之间诸多矛盾的关系,后者分析的是同—事物矛盾双方的关系④前者和后者都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二)、简析题18.大凡那些在事业上达到巅峰而后来跌入低谷的人,其失败之由往往并非短处所致,而恰恰是长处为他挖掘了人生“陷阱”。请运用矛盾的观点简述这一观点的合理性。(1)矛盾具有普遍性,这就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即对自己要一分为二。不能因为有短处而自卑,也不能因为有长处而骄傲自满,故步自封。(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矛盾的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改变了。因为长处使自己获得过成功,就骄傲起来,忘乎所以,不知不觉便使“长处”变为“短处”。说明长处可以转化为短处,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同时也说明我们要善于分析矛盾,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1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正视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正视矛盾:合理性,矛盾普遍性的要求用说服教育的方法:片面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解决矛盾:合理性,矛盾是发展的动力,只有正视矛盾解决矛盾,才能······72/72\n哲学讲义20.《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我国城镇生活垃圾年产量过亿吨,历年的垃圾堆存量达60亿吨;城镇垃圾年产生总量每过八年就翻一番;全国660多座城市中,有200余座处于垃圾包围之中……垃圾是害也是宝,关键在于如何处置。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实行“绿袋子工程”,将垃圾分类处理,实现了变废为宝,较好地处理了垃圾污染问题。(1)上述材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道理?体现了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的道理。注:分清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2)结合上述材料和第一问的结论,说明我们如何都能变废为宝?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条件不同,转化的结果也不同。我们要使垃圾变废为宝,必须解放思想,进行创新,创造新的条件,对垃圾进行科学分类处理,从而实现废物不废、变废为宝。辩证否定观形而上学否定观自身的否定外力的否定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联系和发展的中断和停止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关于创新的错误观点1.创新就必须否定传统2.只要创新就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3.创新就是否定一切4.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创新(实质≠要求)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一、考点要求:1、理解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3、理解创新的社会作用二.考点击破考点1.理解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1)辩证否定含义: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实质是“扬弃(≠抛弃)”。注:辩证否定既把新旧事物区别开来,又把它们联系起来。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不是对同一因素又肯定又否定。考点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72/72\n哲学讲义(1)辩证的否定观的原理要求树立创新意识。(即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是辩证否定观。)注:也是辩证法的本质要求(2)怎样树立创新意识?①要求我们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不仅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②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符的成规陈说,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注:P76上探究P77探究创新在内容上包括理论创新(先导)、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动力)、文化创新(得力支持)等考点3.理解创新的社会作用⑴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why:a更新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b提高了劳动者素质,c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⑵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why:abp79)⑶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why:aP79下,bP80上)⑷总之,创新促进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急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注:创新的哲学依据:唯物论,认识论P81~83: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基本观点根本观点分歧根本分歧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承认矛盾1.联系观与孤立观的对立2.发展观与静止观的对立3.全面观与片面观的对立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矛盾误区:凡辩证法都是正确和科学的1.辩证法和唯物论相结合,就是唯物辩证法,它是正确科学的72/72\n哲学讲义2.辩证法和唯心论相结合,就是唯心辩证法,比如黑格尔辩证法,他的辩证法是对的,但唯心主义是错的。三.释疑解惑1、辩证的否定是人对事物的否定,是外力对事物的毁灭。2、创新就必须否定传统。3、只要创新,就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4、创新就是否定一切。5、辨证否定的实质就是创新。四.典例解析:例1:(09天津)人民公园是天津市仅存的清代私家园林。该公园改造方案曾计划拆除砖砌围墙,引起社会各界热议,市民纷纷建言献策,网友踊跃发帖讨论。有关部门认真听取意见,汲取合理建议,决定遵循中式园林习制,不拆围墙,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重塑昔日江南园林景观。人民公园改造方案的制定过程是(A)A.肯定与否定的统一B.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C.量变与质变的统一D.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例2:(09江苏)下列对辩证否定的理解,错误的是(D)A.辩证的否定是“扬弃”B.辩证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D.辩证的否定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例3:(09广东)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确定为当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这说明(D)A.新出现的事物总比旧事物优越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发展就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D.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要墨守成规五、反馈练习(一)、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06年7月3日光明网载文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呢简要说来,就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这体现了(A)A.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B.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坚持与发展是完全统一的D.规律是客观的,具有不可违抗性2.2006年7月14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书本是知识的宝库,是人类获得智慧的重要来源。但是如果迷信书本,变成本本的奴隶,思维就会陷入僵化,创造性就会受到阻碍。所以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上述观点表明(B)①书籍和实践都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②必须反对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对待书本知识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④要坚持用辩证否定观对待书本知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孔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对知识的态度体现的哲学观点是(C)①一分为二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辩证否定即“扬弃”④谦虚好学,不耻下问A.②③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④4.邓小平同志有两句名言:一句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句是“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72/72\n哲学讲义。也就是说,要具备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大胆地向前闯,大胆地去实践。这表明(B)A.创新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要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的束缚C.要敢于否定一切权威  D.要敢于突破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制约5.早期的电灯泡,在灯泡使用不久后,灯泡内部就发黑。开始人们认为是其中的空气引起的,把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定在尽可能地把灯泡内部抽成真空,可是发黑问题仍然存在。后来,米尔兰博士提出向灯泡内充入某种气体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实验,最后确定用氩气替代真空,解决了灯泡发黑的问题。上述材料表明(A)①否定与肯定是辩证的统一②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③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螺旋式上升的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6.2006年7月14日,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指出,条条  大路通罗马,培养学生得有多样化的思维方式。我们中国家长常强调“小孩要乖”。乖,意味着对现有秩序的默认。而创新则是要打破惯性思维,锻炼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模式。“乖小孩”一般情况下会缺乏(B)A.对权威和书本知识的尊重B.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C.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作风D.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力7.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表明(B)A.科技创新推动着人类文化的进步   B.创新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动力C.发现问题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创造性想象是理论创新的基础8.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今天的深圳已经处于较高的发展平台,面临的任务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需要在实践方面进行更大力度的先行探索,对于理论创新突破的要求也显得格外迫切。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关系是(B)①实践探索是理论创新的最终源泉  ②实践探索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先导③理论创新对实践探索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④理论创新是实践探索的目的和归宿A.②③B.①③C.②④D.①②③④9.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不讲继承,搞历史虚无主义,发展就失去前提和基础,民族的长处和特征就难以保持。现实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段,不讲发展,不研究与时代结合,传统文化就失去生机,也不可能很好地继承。上述观点表明传承民族文化就要(D)①对其坚持肯定与否定、克服与保留的统一的态度②维护其纯洁性,防止受西方文化的影响③通过发展创新维系其旺盛生命力④对其进行“扬弃”,批判和克服其糟粕,弘扬和发展其精华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0.重庆市丰都县是民间传说中阴曹地府所在之处,素以“鬼城”著称。为了弘扬“鬼文化”,丰都政府正斥资2.3亿元对鬼城进行全新规划包装。据称工程完工后,游客不仅可进人“鬼城迷宫”体验“地狱酷刑”,更可以进“浮沉街”体验“生死轮回”等异类刺激。对此认识正确的是(C)A.鬼文化经过“扬弃”可以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B.发展鬼文化符合市场经济规律C.鬼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应予以批判D.鬼文化符合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11.2006年7月14日72/72\n哲学讲义《北京现代商报》载文强调,推陈出新永远是商家纵横商海的法宝。从生活与哲学角度看,其依据是(D)①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②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辩证否定③新事物是旧事物积极因素的总和 ④创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12.2006年6月30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史,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史,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这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表明(D)①创新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②创新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③创新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④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和实践的推进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3.2006年6月28日《光明日报》载文指出,在人文社会科学的演进轨道中,人们尊重学术权威,但却不会承认其拥有神圣至尊的垄断地位;人们尊重主流学派的学术观点或理论模式,但却不会将之奉为完美无缺的绝对真理。上述观点体现了(C)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否定观   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③.人类社会是永恒变化的物质世界  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A、①B、①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14.湖南卫视的超级女生节目火爆异常。对此有人认为超女现象的存在是对青少年的毒害,是对教育的极大破坏。而有人却认为“超女”合乎娱乐潮流本身发展的要求,其选拔方式反映了公众对“自由、民主、参与、公平、公正、公开”的渴求。在你看来,下列对“超女”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D)①.从当今时代和社会条件来说,“超女”有存在的理由②.既不能简单地全盘否定,也不能简单地全盘肯定,应辩证分析③.“超女”具有暂时性,最终会让位于更高阶段的事物④.对“超女”的否定只能依赖于外力作用A、①B、①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15.中国成语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下列成语中体现辩证否定原理的是(A)①.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④.弃其糟粕,取其精华A、①④B、①②③④C、③④D、①③④16.人们对光的本质的认识,最初是微粒说,它成功地解释了一些光现象,但说明不了光的衍射、干涉和它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慢等现象,因而产生了波动说,但波动说解释不了光电现象,后来又被认为光是微粒性和波动性的统一的波粒二相说所代替。人们对光的本质的认识过程体现了(B)①.对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  ②.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③.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④.理论创新对实践具有重大指导作用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④17.2006年6月30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只有根据发展着的实践进行理论创新,并运用理论创新的成果指导新的实践,才能不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这表明(C)①.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基础,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目的②.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④.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A、①②③④B、③④C、②③④D、①④72/72\n哲学讲义二、简析题1、辩证否定就是肯定旧事物中的矛盾主要方面,否定次要方面。注:肯定旧事物中什么?否定什么?主要方面一定合理吗?次要方面一定不合理吗?2、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由五个拟人化的娃娃形象组成,统称“福娃”,分别叫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五个名字的读音组成谐音“北京欢迎您”。同历届奥运会吉祥物相比,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在设计思路和手法上都有创新和突破。在设计思想上,北京奥运会吉祥物首次把动物和人的形象完美结合。历届奥运会吉祥物的创作有三种思路,一是以举办地受到喜欢的某一种动物为原型进行创作,如汉城奥运会的虎等;二是从举办地古老文化的原始元素中提炼加以演变而成,如雅典奥运会的雅典娜和费沃斯;三是完全创新的形象,如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科比”。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创作则是首次把动物和人结合起来,强调了以人为本、人与动物、自然界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创作思路上是全新的。(1)运用哲学知识,材料是如何体现创新精神的。(2)你对创新的作用是怎样理解的?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一、考点要求:1、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2、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3、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4、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5、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6、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7、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72/72\n哲学讲义二.考点击破考点1.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二者的含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先于社会存在,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考点2.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考点3.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①两者的含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②两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72/72\n哲学讲义(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www.ks5u.com考点4.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1)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②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考点5.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1)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的发展的直接动力。(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注: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说是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只是某些方面和环节还不够完善。(3)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注:我国的基本矛盾≠我国的主要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不再是我国的主要矛盾,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可能激化。注: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考点6.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对人民群众含义的理解。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体是劳动群众。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具有不同的内涵。在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包括:全体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算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2)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①地位: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②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72/72\n哲学讲义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方法论意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考点7.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群众观点及其要求:①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②群众观点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①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②群众路线的地位: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三.释疑解惑1、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同步发展。3、劳动群众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知识分子创造社会精神财富。5、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总是一致的。四.典例解析:【例1】在1978年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出生时,整个世界争论不休,“不合伦理”的诅咒声一度铺天盖地。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试管婴儿”已经是很正常的事。人们观念的变化说明了:D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D.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例2】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体现的唯物史观道理是:CA.一切从实际出发B.物质决定意识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D.发展的观点【例3】我国原有政府管理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2004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政府职权,更好地发挥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职能。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这体现了:BA.政府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C.社会是物质的D.社会是变化发展的【例4】下列对人民群众的认识,正确的是:C①人民群众指广大劳动群众②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③72/72\n哲学讲义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国家范围不同④人民群众在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范围不同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例5】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通过群众讲故事来搜集素材。这说明了:D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③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④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例6】(09安徽)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A)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②生产方式变革社会性质的变化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④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例7】(09江苏)在我国农村改革中,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选了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创办了第一批乡镇企业,被称为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AA.社会历史的创造者B.物质财富的创造者C.社会变革的引导者D.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例8】(09福建)197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签定了“分田到户”的“秘密协议”,从此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场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这说明(C)A.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B.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D.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例9】(2010江苏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国之所以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因为D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C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思想意识决定的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例10】(2008江苏卷)为调整我国法定节假日制度,国家有关部门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例如:召开多次座谈会,听取和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及有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将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在网上公布,约155万网民参加了民意调查。经广泛调研和深入论证,国务院于2007年12月16日 正式颁布了修改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2)上述材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道理?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可以附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选择的标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72/72\n哲学讲义五.反馈练习(一)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冷战结束后,世界人民普遍渴望和平、安宁和发展,期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但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并未退出历史舞台。美国多次公开阻挠欧盟取消对华武器禁运,这就是冷战思维的一种典型表现。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反映了(B)A.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不同的反作用D.任何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2.清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荣辱倒错,是当前各种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说明(B)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B.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C.以耻为荣、以廉为耻的荣辱倒错的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D.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3.由于经济地位的区别,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常常有所不同;由于具体利益的差异,人们的愿望和要求往往不尽一致。一项措施出台很难使所有人同等受益,总会有人赞成有人不赞成;一个人在改革中不可能始终受益,难免有时满意有时不满意。上述材料说明(C)①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②社会意识不可能统一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社会意识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4.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要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力发展,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农业生产力就要(A)A.调整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B.把农业发展作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中心C.对现有生产关系进行彻底变革D.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突破旧的观点和客观规律的束缚5.“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点上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98页)。上述观点表明了(D)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反作用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④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6.2006年7月16日,胡锦涛主席在出席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时提出:“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福祉。”但建设和谐世界绝不是一两代人可以完成的,需要世世代代的潜心探索和艰苦奋斗,其间充满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矛盾和斗争。这反映了(A)A.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B.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只能靠阶级斗争实现C.量的积累必然导致质变的发生D.人类社会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7.2006年7月1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在长达572/72\n哲学讲义年的时间里,十万筑路大军凭借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巧妙运用现代科技,书写了这一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青藏铁路的奇迹表明(C)①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②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践成功的决定因素③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④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8.胡锦涛于2006年6月12日至13日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努力为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A)A.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B.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根本性变革C.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的决定力量D.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大发展9.邛崃市羊安镇汤营村是四川省西部一个普通村庄。2005年10月,该村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组建了汤营三联农业公司,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农民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被称为新农村建设的“汤营模式”。上述材料表明了(B)①社会制度的变革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③必须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④创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0.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从哲学上看,“以人为本”体现了(A)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③唯物史观的要求      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1.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下列不属于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歧的是(C)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是否承认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是否承认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2.上题材料表明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A)A.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B.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3.自2006年4月1日起,我国对消费税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进行调整,新增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税目……调整消费税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可以合理地调节消费行为,间接引导投资流向。其中蕴涵的哲理是(D)A.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B.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C.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决定作用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14.“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B)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15.从柏拉图的《理想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到康有为的《大同书》,都描述了一种美好的、终极的理想社会。这种思想(B)72/72\n哲学讲义A.肯定了人类社会存在的客观性B.没有科学地表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C.反映了一种倒退的社会历史观D.正确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16.看人间,哪一寸土地不是人民开,哪一片庄稼不是人民栽,哪一间房屋不是人民盖,哪一部机器不是由人民来制造,哪一种商品不是由人民来生产。这说明(B)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B.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17.“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这一观点()A.错误。抹杀了英雄人物在历史创造中的作用B.正确。认为人民群众都是英雄人物C.正确。坚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错误。否认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18.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都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智慧、经受检验,都要依靠人民群众付诸实践、取得实效。这体现了(C)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②认识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9.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共建共享理论本身所蕴涵的道理是(B)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②人民群众可以创造真理③人民群众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A.①③     B.①④C.①③④   D.①②④20.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主要缺陷在于(A)A.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了唯心主义B.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了唯物主义C.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D.进一步追溯了人们从事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21.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集中到一点就是要(C)A.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B.一切对人民群众负责,向人民群众学习C.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密切联系群众,一切服务群众22.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符合的哲理是(B)A.任何整体都是由部分构成的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C.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D.人民群众是思想的源泉23.“一言可兴邦,一言可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B)①否认历史规律性的唯意志论②辩证唯物主义观点③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④历史唯物主义观点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二.简析题24.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说明坚持“以人为本”的哲学依据。1.人们群众的作用及要求2.树立群众观与路线的意义:只有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以人为本,才能保证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才能保证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成功,才能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72/72\n哲学讲义3.价值选择与判断的标准(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说明怎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1.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3.正确方法25.有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请你对此观点加以评析。答: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并且,良好的精神生活的形成也需要一个长期建设的过程。因此“有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就立刻会带来精神生活的提高”是错误的3.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6.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循守旧的意识、闭关自守的意识、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意识、不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意识等,已经受到很大冲击。与此同时,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大大加强了。而这些意识的增强又鼓舞、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知难而进,去夺取学习和事业上的成功。材料二: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人们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增长才干、开拓创新。同时也该清醒地看到,市场经济活动中出现和存在的东西,并不都是积极的、健康的、合理的。对于错误的、丑恶的东西,必须给以抵制、批评和纠正,不能漠然视之,更不能忍。(1)上述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2)根据问题(1)的结论,结合材料中的事实,谈谈你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一、考点要求:1、了解哲学意义上的价值2、理解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72/72\n哲学讲义3、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4、理解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5、 坚持在劳动和奉献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价值和价值观的关系(区别:价值是物质属性和主体需要之间的特定关系,属于客观范畴;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形成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属于主观范畴联系: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才会形成的价值观。)二.考点击破考点1.了解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考点2.理解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1)人的价值的内涵: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2)人的价值的评价: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其中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今天,就是看为社会、人民贡献了什么。所以说,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考点3.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1)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注:哲学上的三观是什么?(2)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注:正确的价值观与错误的价值观都有导向作用,但性质不同。考点4.理解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1)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客观要求、客观标准、客观依据)。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各种价值观,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2)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了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追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而不同;往往会因人而异;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注: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72/72\n哲学讲义考点5. 坚持在劳动和奉献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1)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只有在奉献中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注: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2)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3)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实现人生价值,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指引。注:①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三句话”):①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客观条件:基础主观条件:关键辨析:“时势造英雄。”因此,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有良好的社会条件。1、时事指客观条件2、(正确性)客观条件是基础3、(错误性)主观条件是关键三.释疑解惑1、价值观(正确的)对人生与社会起着促进作用2、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社会对个人的满足与尊重。(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3、价值判断和选择因人而异,没有客观标准(客观标准和最高标准)4、人生价值的实现在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性、错误性)5、金钱越多,人生价值越大。(金钱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条件下,金钱仍充当着商品交换的媒介。合法取得金钱,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物质条件,忽视和否认金钱的重要性是不科学的正确的金钱观是…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和贡献,金钱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更不是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四.典例解析:【例1】(2006年江苏卷)胡锦涛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ABCD)A.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B.对人们行为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C.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根本利益D.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例2】(2006年全国文综Ⅰ72/72\n哲学讲义卷)据报道,著名歌手丛飞,资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超过150人,累计捐献款物达300多万元,而自己生病却拿不出足够的住院费。他生前立下遗嘱,捐献角膜,奉献出最后的爱心。丛飞的事迹之所以深深地感动国人,是因为他(B)①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了自我价值②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否定了自我价值③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肯定了自我④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否定了自我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例3】(2006年天津文综卷)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发明人、两院院士王选教授曾说过:“一个献身科学的人注定要比常人多吃苦,他必然会失掉常人享受的许多乐趣,但他也能得到常人所享受不到的很多快乐。”他的话表明(D)①从事科研工作更能实现人生价值②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满足③献身科学的人更能实现苦乐转化④人生的价值不应以个人的得失作为标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例4】(2006年文综重庆卷)价值是人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下列属于哲学价值判断的有D①田野上的花儿开了②这些花儿很漂亮③山上的果树挂满了果实④这些水果真香甜A.①②B.②③ C.①④ D.②④【例5】(2006年文综全国卷II)“不买最好的,只买最贵的”,这句话反映了一部分人的消费心理,经济学家称之为“炫耀性消费”。消费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下列选项中体现消费观与人生价值观正确关系的是A①消费方式是人生价值观的外在表现②消费品位折射着人生的价值追求③炫耀性消费扭曲了人生的价值④炫耀性消费提升了人生的价值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例6】(08山东卷)20.为世界奉献一后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把庄严承诺和爱国热情化为奉献奥运、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材料中“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表明(B)  A.庄严承诺是爱国主义的重要标志B.投身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C.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D.奉献社会的目的是为了彰显自我价值 【例7】(2010江苏卷)“权为民用,纵然是清风两袖,自当流芳百世传佳话;利为己谋,即便有豪宅千倾,也会遗臭万年殃后人。”这副对联给我们的启示是CA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B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价值观指引C个人应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D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例8】(08广东卷)40.材料3:大灾之中有大爱,每当灾难来临之时,总有平凡之人的非凡之举让我们感动。比如雪灾中高速公路处于瘫痪状态时,众多旅客被困途中,沿途涌现出很多无私奉献、热心助人的平凡人,在这些平凡人的身上表现出人间可贵的真情实义。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  (2)结合材料3论述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P137【例9】(2006年广东卷)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72/72\n哲学讲义丛飞,一个普通的艺术工作者,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义演数百场,从事义工服务时间达到数千小时,累计捐款捐物价值达300多万元,无私帮助失学儿童、孤儿、残疾人近200人,而他和家人却过着简朴的生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决定捐献出自己的眼角膜,把光明留给了人间。在丛飞病逝以后,某网站上的网民对他的行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人认为,牺牲自己和家人的利益去捐助他人,并不值得颂扬。也有人认为,丛飞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典范.是应大力颂扬的,因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请运用人生观、价值观的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两种观点的正误和正确态度)答:1、人生价值必须通过人与人、个人与社会关系中去实现,个人对社会责任和贡献是首位的。“牺牲自己和家人的利益去捐助他人,并不值得颂扬。”的说法,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2、丛飞在奉献于社会的同时,实现了自己服务他人的理想,个人也因此获得了社会的尊重和满足,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3、两种看法体现了不同的荣辱观,要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五.巩固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上的“价值”的构成要素是(C)A.个人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B.客观事物的有用性C.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的有用性D.个体的人和社会的人2.下面对于人的价值观的认识中,错误的是(B)A.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B.有的人有价值观,有的人没有价值观C.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导向作用D.人们的价值观不是一成不变的3.我国当前开展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赏员干部是优秀的,但也有少数干部贪污腐化。这说明(A)A.价值观对人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B.社会存在决定价值观C.价值观决定社会存在D.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4.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有重大意义,表现在(B)①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②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③为我们提供一把解决一切价值问题的“万能钥匙”④有助于防止在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中出现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5.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形式的基础是(D)A.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正确认识B.人们业已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C.人们选择的目标的实现程序D.社会实践6.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因此(C)A.要以自己的利益为核心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B.力争求同存异C.要求人们明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能够分辨对错D.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可以得出相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7.“历史上把那些为共同目标工作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称之为最伟大的人物;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这段话表明(A)A.劳动着并为社会作贡献的人是最幸福的人B.劳动着的人是最伟大的人C.人们的社会地位和需要不同,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同D.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大多数人的利益8.一位哲学家说过,生存是一种伟大的使命,每一个都不是“法定幸运的人”。生命的价值在于奋斗,奋斗使生命更具有价价值。一个幸运的人应该是经过奋斗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这就是说(C)A.经过奋斗,每个人都可以为社会作出贡献B.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全面提高个人素质C.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强不息,奋发拼搏72/72\n哲学讲义D.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有理想信念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9.2007年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4周年。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时才有力量。”这句话说明BA.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B.个人和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C.个人活动影响社会发展  D.个人活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2006年1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叶笃正院士、吴孟超院士荣获2005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据此回答10—11题10.党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表彰在科学领域作出贡献的科技专家,这体现了C①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②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③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主要是物质贡献④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1.叶笃正、吴孟超两院士几十年如一日,分别在大气研究和肝胆外科手术方面作出了巨大成就,启示我们AA.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实现人生价值必须重视自我价值C.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对立统一的D.人生价值的实现没必要同社会需要相结合在工厂工作了近二十年的鲍碧茹下岗后,决定学习编织中国结。她跑遍全市新华书店买了几乎所有能找到的有关编织中国结的书籍,在家里钻研。她按着书上的方法一遍遍地编,一遍遍地拆,编了拆,拆了编,手上都磨出了茧。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根小绳,在她手中能变出几十个花样。她终于攻克了自主创业的第一道难关。运用相关知识,完成12-14题。12.上述材料说明(D)A.实现人生价值要把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结合起来B.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C.个人素质越高,其人生价值就越大D.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具有百折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13.创出一番天地的鲍碧茹,时刻不忘处于困境中的下岗职工,总想着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仅2002年一年,经鲍碧茹培训的下岗女工就超过1000人,她们中的有些人已成功实现了再就业。近年来,鲍碧茹先后被评为“新世纪好妈妈“、”巧手妈妈之星“和“北京市再就业明星“。这说明(C)A.个人活动受社会发展的制约B.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包括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两种形式C.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D.个人只有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满足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14.鲍碧茹的事迹表明,下岗职工再就业,既需要政府和各种社会服务机构予以政策支持和信息引导,也需要广大下岗职工及时转变观念,从自身条件出发,寻找和创造再就业机会。这告诉我们(C)A.物质和意识是相辅相成的B.个人和社会是不可分割的C.人生价值的实现,既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又需要个人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D.量变必然引起质变(二)、简析题15.2005年5月17日,媒体的一则新闻报道“圆明园将园内福海湖心岛出租给私人”,引起人们对圆明园的广泛关注和质疑。5月21日72/72\n哲学讲义,圆明园又被指在园内建有高级别墅出租,这使得圆明园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圆明园曾经遭受了太多血与火的磨难,承载了太多的民族和历史屈辱。因此,有专家指出,不管是出于什么理上,园内出现上述行为都令人难以接受,都是在把国家的文物和公益性资产当成工具来为部分人谋取利益,都将对圆明园这一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造成不良影响。请运用价值观有关知识对圆明园的上述出租行为进行简要评析。(价值观的作用及其标准)72/7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