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础知识 12页

  • 84.50 KB
  • 2022-08-17 发布

哲学基础知识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哲学基础知识第一课  一切从实际出发1、什么是物质?为什么说世界的本质是物质?(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首先,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第一,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第二,人类社会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不会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只能根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去利用自然物。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人们改造自然物活动的基础,只能是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而这些则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都是首先肯定自然的客观存在,并服从自然的属性与规律的结果。)其次,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第一,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二,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们既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由诸多客观因素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生产关系只能由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来客观决定,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随意来选择,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第三,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 是客观的,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阶级斗争规律、价值规律等都是客观的。    总之,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它们的存在与发展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整个世界是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因此,我们说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2、什么是意识?从主观上看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A、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B、意识的内容不是来源于人脑,而是人脑对客观存在反映,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第一、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第二、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第三、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还是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至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可见,任何意识都根源于物质,其内容归根到底来自于客观事物。总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2)从主观上看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要原因是:①立场不同②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③知识构成不同3、什么是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错误的思想意识?二者的区别是什么?(1)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意识为正确的思想意识。歪曲地反映客观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意识为错误的思想意识。(2)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作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作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4、为什么说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如何力求使意识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1)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早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  (2)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正确地认识世界。5、什么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具体有哪些表现?(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1)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的行动,用一种物质的东西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就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12\n(2)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正因为如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6、什么是物质和意识?二者的关系怎样?(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7、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必须符合客观?(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2)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②它是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③它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④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8、我国现阶段最大的实际是什么?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有何重大意义?(1)最大的实际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第一、正确认识把握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第二、正确认识把握基本国情,是科学制定和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10、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观是什么?二者的根本分歧何在?(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心主义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2)根本分歧是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本质,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两大哲学派别的根本依据)。1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中有哪两大基本派别?(1)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2)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它对世界的看法,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看法,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它对社会历史的观察也是既唯物又辩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它不仅科学地解释了世界,而且科学地指出了人们应该怎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3、青年学生如何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①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②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放在本国情上。③客观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发扬认真精神。④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第二课  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1、什么是联系?如何理解事物的联系?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是普遍的。①任何事物内部各个部分、各要素各环节是互相联系的。②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③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客观的,即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联系虽然是客观的,但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创造必要的条件,改变事物的联系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什么是因果联系?它具有什么特点?两种现象为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因果联系。特点:①原因和结果是先行后续的关系②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3、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怎样?认识和掌握因果联系有何重要意义?(1)①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不能混淆。②12\n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种情形是在此为因,在彼为果,反之亦然。另一种情形是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2)意义:①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②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4、什么是整体和部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怎样?它对人们的实践有何重要意义?(1)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指组成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其发展全过程的某一阶段。(2)①二者的内涵不同,不能等同。②二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第一,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第二,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第三,当部分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③二者又有联系,第一,二者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第二,二者又相互影响,整体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第三,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3)意义:①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5、什么是运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怎样?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物质和运动不可分。首先,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其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18、什么是静止?它指的是哪两种情形?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怎样?(1)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2)静止的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3)二者的关系在:①二者含义不同(略)。②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6、什么是发展?如何正确把握发展概念?怎样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发展的实质)。把握发展概念注意两点:第一要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第二,要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即判断一个事物是新还是旧,要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无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3)事物是变化发展,因此,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做到一点:第一,要把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第二,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第三,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7、什么是规律?它具有哪些特征?(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2)特征:首先,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联系。其次,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再次,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8、简述人和规律的关系(1)规律是客观的。①是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人们不能创造、消灭规律;③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人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要遭到它的惩罚。(2)人们在规律而并非无能为力,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9、规律和规则的关系怎样?12\n(1)区别:①含义不同。规则是人们制定出来的供大家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②性质不同。规则是主观的,人们可以制定修改、废除它。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制定、修改、废除它。(2)联系:一个正确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10、什么是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二者的关系怎样?实事求是是指人们办事情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关系:二者是统一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第三课  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1、什么是矛盾?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它有两种情形: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正确理解把握矛盾含义要注意三点:第一,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不可分割。第二,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第三,不能把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2、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学习矛盾普遍性原理有何重要意义?矛盾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意义: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揭露矛盾。其次,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因此,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3、矛盾特殊性的含义、表现及其方法论意义是什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特殊性表现在:首先,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其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再次,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方法论意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什么是具体问题分析?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它是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其重要性在于: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5、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怎样?学习这一原理有何重要意义?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中包含有普遍性。第二,二者在不同场合可以是变化的。意义:第一。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即认识事物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如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第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12\n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6、什么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二者的关系怎样?学习这一原理有何重要意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关系:①主次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②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意义:①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②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7、什么是矛盾的主、次方面?二者关系怎样?这一原理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关系:二者对立统一。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意义: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8、什么是两点论和重点论?二者的关系怎样?两点论:是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关系:二者紧密相联,是统一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9、矛盾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哪些?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②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③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第四课 正确认识事物发的原因、状态和趋势1、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运动?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因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什么是内因和外因?二者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或二者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1)内因: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事物的外部矛盾。(2)作用:①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二者缺一不可。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③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它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④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方法论意义: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1)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2)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我们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3)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我们扩大技术引进,要从本国实际出发,关键是对先进技术加以消化和吸收,把引进和开发、创新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优势。我们利用外资,必须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量力而行,使之有利于加速我国的技术改造,壮大民族经济。坚持自力更生和扩大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二者有机结合。12\n4、什么是量变和质变?二者的关系怎样?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对我们有何指导意义? (1)量变: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这是量变引起质变的另一种情形。)(2)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3)意义:①要坚持适度原则②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③要重视量的积累5、什么是新事物?为什么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其方法论意义是什么?(1)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2)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因为: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的成长壮大。②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③在社会领域里,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新事物的成长决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的成长一般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这是因为:第一,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第二,旧事物决不会自行消亡,为发维护其自身的地位,它总是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的成长壮大。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  总之,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方法论意义:首先,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6、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各是什么?(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2)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状态(3)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7、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表现在哪几方面?其最根本的分歧是什么?二者各自的根本观点是什么?怎样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1)分歧:①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②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③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2)最根本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3)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在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就是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反对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观察和处理问题。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1、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人具有自觉能动性。它包括相互联系着的三个方面。第一,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所说的“想”。首先表现在人不仅能了解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表现在人的认识具有预见性、创造性,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指导人们的活动。 第二,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做”。第三,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2、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之所以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因为:第一,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隐藏在现象之中。第二,事物不会自动江中人的需要。第三,12\n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必然会遇到困难、挫折甚至失败。3、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客观规律和          客观条件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还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4、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因为:第一,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看,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二,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为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第三。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材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前提。其根本途径是参加实践。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即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5、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其中第二次飞跃意义更伟大。6、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7、认识具有无限性。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上的认识,就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8、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逻辑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运用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这是由事物的客观性质所决定的。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只有对各要素进行周密的分析,才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地认识事物。但“只分不联”,就会导致就会导致孤立、片面地看问题。分析不仅要分析每一个要素,还应分析各要素之间联系,找出本质性的东西,在整体中把握各个要素。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只有对事物各要素从内在联系上加以综合,才能正确地认识整体客观事物。综合不是简单机械的相加,而是要抓住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与规律。分析与综合是密不可分的,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要在综合指导下深入分析,又要在分析基础上综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其核心是矛盾分析方法。合理的科学想象,立足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人思维而潜能,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极为有益。创新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善于发现问题。第二,要敢于超越。第三,务必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第四,要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第五,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第六课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1、什么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二者的关系怎样?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12\n第一,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第二,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2、什么是哲学上说的价值?什么是价值观?它有何导向作用?价值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价值观是人们断定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第一,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第二,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指向就不同。第三,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3、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和错误的价值观?现阶段衡量我国人民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是什么?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是正确的价值观。反之是错误的价值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成为现阶段衡量我国人民价值观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4、我国现阶段应提倡和奉行的什么样的价值观?其主要内容是什么?我国现阶段应提倡和奉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诣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5、为什么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或新时期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首先,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次,它正确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和关系。(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二者相互促进而共同发展。)再次,它是我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力量源泉。总之,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正确价值取向。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的关系怎样?(或为什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或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已经过时的观点是错误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在解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时,集体主义的作用是:它一方面促使各种经济法律和法规的贯彻使国家整体利益得以保障,使个人和集体的合法利益得到实现;另一方面,它要求各市场利益主体必须服从国家大局,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去处理相互之间的矛盾,以便实现各自的利益,克服地方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个人主义,保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与集体主义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12\n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关系和矛盾,都需要运用集体主义进行调节。7、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总的要求是: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首先,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第一,要尊重人。第二要主动关心人。第三要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其次,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小团体主义是只顾局部利益,不顾全局利益的思想。其主要表现是:脱离实际,急功近利,只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出发,为了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牺牲长远的全局的利益。实质上是极端狭隘的个人主义。其危害极大,它会涣散人心,带来社会不稳定,妨碍现代化建设的正常进行。)再次,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思想体系。它是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其危害极大:第一,从出发点看,它对人们的思想产生极大的腐蚀作用。第二,从结果看,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残酷斗争,危害社会稳定。第三,会导致人们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信仰危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第七课  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1)人的属性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前提条件,是人与其他动物的相通之处。人的社会属性表现在:第一,人是社会的产物。第二,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第三,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社会性是人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属性,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这是因为:第一,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是人类特有的属性;第二,人的社会属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在阶级社会里,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人的阶级性。(2)“人性自私论”,从理论到实践都是错误的。第一,它违反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第二,它错误地把动物的“自保性”混同于“人性自私”。第三,它错误地把个人正当利益与“自私”混为一谈。第四,也不符合历史和现实。2、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首先,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就能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有大小之分。其次,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表现在: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个人活动还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区别,不能等同。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总之,个人与社会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青年学生应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成才条件,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综合素质,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3、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1)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必须通过个人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双重关系,才能得到正确的说明。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即通常所说的“索取”和“回报”。(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是因为:第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第二,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第三,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一切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在于他们12\n他们对社会的贡献)  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对社会的精神贡献。在一定的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这是因为先进的事迹、高尚的情操能够教育和激励人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奋发努力,开拓进取发,创造出比先进人物本身多得多的物质贡献。(3)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要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要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科学和文化发展水平。其次,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第二,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第三,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4)要实现人生价值,还必须走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只讲索取不讲贡献的误区。贡献与索取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贡献是索取的基础。只有为社会作出了贡献,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才能毫无愧色地从社会那里索取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同时,个人获得了应该得到的东西,得到社会的尊重,才能更好地工作和劳动,作出更大的贡献。4、选择崇高的社会理想(1)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我们所说的有理想,主要是指有科学的、崇高的社会理想。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2)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第一,它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第二,它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第三,它是人生的精神支柱。(3)共产主义理想体现了无产阶级和人类的根本利益,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得出的科学结论,是一百多年来共产主义运动实践实践证明了的客观真理,因此,它是人类最崇高、最进步、最科学的理想。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4)高理想和共同理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基础和必经阶段;实现共同理想,必须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5)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首先,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其次,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我们对社会理想的追求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对职业理想的追求应该符合实际。只有这样才可能把理想变为现实。(6)要把社会理想或职业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而从主观方面来说,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动性,特别需要艰苦奋斗,只有在奋斗中才能实现理想。今天我们仍然要发杨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因为:第一,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第二,它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第三,它是由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的。(艰苦奋斗不仅是一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更重要的是一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第八课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1、实践的特征(1)实践的含义: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活动。(2)实践的特征:第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活动是由实践的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有机结合而构成的。坚持实践的客观性,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第二,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第三,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2、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12\n(1)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即: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和科学实验实践活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2)生产实践及其作用:生产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处理人和自然界关系的活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一,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第二,生产实践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第三,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这一基本观点,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劳动观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发展社会生产,促进社会全面进步。(3)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及作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包括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各阶层、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包括对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革等等。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第一、社会关系的调整与变革能够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第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主要地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活动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第三,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之后,人们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进行改革。(4)科学实验及其作用:科学实验是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按照一定目的,运用特殊的设施和手段控索事物规律性的活动。它既包括改造自然的实验,也包括改造社会关系的实验。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这种作用大体上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方式是通过科学实验建立科学理论,进而指导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另一种方式是由科学实验中获得应用型成果,直接应用于物质生产活动中。3、实践对认识具有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2)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总之,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1)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2)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认识的最终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在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正确与否,靠人的主观认识无法证明。(2)认识的对象不会“不言自明”。(3)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这样,实践过程就成为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的桥梁。一般来说,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5)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非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4、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主要是说劳动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12\n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首先人民群众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为人们从事一切精神生产提供了物质前提。其次,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再次,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突出表现在社会变革时期。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人民群众所起的作用是通过进行改革、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的。5、同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1)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就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主要做到:相信群众、依靠、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2)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对青年学生来说,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就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具体要求:(1)青年学生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参加社会实践,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虚心向工农群众学习;(2)在“情、理、行”三方面来一个彻底的转变: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最高标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工农群众服务。6、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1)认识世界就是正确认识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我们所要了解的具体对象。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2)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①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两者相互联系,互相促进。②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在改造主观世界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处于核心的地位。改造主观世界还要求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和劳动技能。③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关系:A、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B、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C、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3)要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无论是改造客观世界,还是改造主观世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也是个人在社会中进行的活动,因而实践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统一的基础。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科学的统一,是我们应当追求的世界观境界;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正确统一,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是我们应当追求的人生观境界。1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