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01 KB
- 2022-08-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就是:“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又指出:“我要在本书中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合同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为什么政治经济学要义研究生产关系为其研究对象呢?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我们知道,人们要生存,就要吃饭、穿衣、住房,就需要各种生活用品,但是,要得到这些东西,就要经过人们的生产活动,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民族,如果停止了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所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其他方面的活动。这就是说,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依赖于生产活动。因此,我们说:“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正因为如此,物质资料的生产就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②、生产过程三要素 人们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人的劳动:就是指劳动者运用自己的体力和脑力改变自然使之适合人类需要的活动,或者可以说是劳动力的支出,也可以说是劳动是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这一要素是进行生产的主观条件。 劳动对象:就是指被劳动加工的一切东西。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界原来就有的东西,如,原始森林中的树木,地下埋藏的矿石化石油等;另一类是以被人们加工过的东西,这一类也叫原材料,如织布厂用的棉纱,化工厂用的催化剂等。 劳动资料:也叫劳动手段,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来改造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即除劳动对象以外的一切物质条件。它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建筑物、道路、河流、仓库等。在劳动资料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是人类控制自然能力的尺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正如马克思所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 从上述三要素,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一个生产过程,都是人使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我们把它们统称为生产资料,它是进行生产的客观条件。政治经济学基础知识——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发展以及研究对象等内容。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包括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以及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等内容。中心是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包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征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等内容。重点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生产、实现理论和垄断资本主义理论。\n第四章、资本的运行。包括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扩展等内容。第五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等问题。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运行基础,调控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内容。第七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包括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趋势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等内容。哲学基础知识——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一、世界的构成及其本质二、自然界是客观的三、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意识的本质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意识的本质二、人的主观能动性。三、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一、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三、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用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第一节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三、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第二节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一、量变和质变二、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三、学会掌握适度原则。第三节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二、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三、正确看待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关系第四节事物及其发展是对立的统一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第一节\n实践出真知一、实际是认识的基础二、认识的辨证过程三、真理及其指导作用第二节把现象作为认识入门的向导一、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二、分析偶然性,揭示必然性三、把握因果联系,正确认识事物第三节科学的逻辑思维方式一、归纳和演绎二、分析和综合从生产活动出发认识社会历史第一节生产活动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一、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三、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一、生产力的含义及其构成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四、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和生产关系的反作用第三节社会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第一节人生的基本问题一、人是社会的人二、正确处义与利、苦与乐、生与死的关系第二节人生价值的取向一、价值和人生价值二、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三、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第三节人生价值的实现一、人生价值实现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二、人生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三、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人生理想。第一节正确看待人生理想一、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二、理想对人生的重要作用三、青春是理想闪光的黄金时代第二节选择科学的人生理想一、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二、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第三节为实现人生理想而奋斗一、投身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生理想的根本途径二、艰苦奋斗是实现人生理想的阶梯\n单项选择题第1题构成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总和是指A各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总和B生产、分配关系的总和C生产、分配、消费关系的总和D—定阶段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方面生产关系的总和d第2题在几个社会经济制度中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是A剩余价值规律B价值规律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D按劳分配规律b第3题社会生产力物的因素是指A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B劳动资料和劳动工具C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D劳动资料和劳动手段a第4题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是A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B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领袖的学说c多项选择题第1题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A是一切社会经济形态中都起作用的规律B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和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基本规律C是推动历史上社会生产方式更替的规律D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最终决定作用E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中,必然表现为阶级斗争和对抗abcde第2题生产关系是A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人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B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C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D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发生的人们之间的关系E首先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们结成的相互关系abde第3题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说明A人们不能创造经济规律B人们不能违反经济规律C人们不能消灭经济规律D人们不能改造经济规律E人们不能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abcd第4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A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生产关系总是矛盾的主要方面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E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的性质bd第5题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A是生产的前提和生产关系的基础B包括生产资料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C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D决定着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E也要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种关系体现出来abcde\n解释题第1题劳动资料劳动资料,又称作劳动手段,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建筑物、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第2题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劳动对象有两类:一类是未经人的加工但已纳入生产过程的自然物;另一类是经过人的劳动加工过的物质资料,称为原材料。第3题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在一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第4题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反映着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第5题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的总和。讨论题第1题从事经济工作为什么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同时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①经济规律定义。②经济规律的客观性。③人们可以认识经济规律,利用它为社会服务。第2题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定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的有机统一和结合,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二者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详细阐述)第3题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为什么要联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定义。两者对立统一的关系。其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只有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进行才能说明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变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才能全面深入地揭示生产关系运动的规律。第4题概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础习题集①经济规律定义。②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经济规律,但是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③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凡是按经济规律办事时,经济建设就能顺利发展;违背经济规律,经济建设就出现问题。第5题怎样正确认识社会生产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①\n生产力定义。②构成生产力的因素。③生产力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水平和发展的要求,这是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共有的规律,是最基本的经济规律。问答题第1题什么是经济规律?它与自然规律有何不同?①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质。②经济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体现在:一是经济规律总是同人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二是经济规律是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三是人们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受到利益关系的限制。第2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②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诸关系的总和。第3题为什么说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①它决定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②它决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性质;③它决定产品的分配形式。第4题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首先,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其次,物质资料生产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总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第5题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①生产力主要是由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和生产工具两项要素构成。②生产力的要素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有紧密的联系。③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者,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就能大大增强改造自然的能力。第一章单项选择题第1题通货膨胀是指A商品供不应求,物价上涨B商品短缺,发行大面额的纸币C纸币发行量不能满足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D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d第2题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a第3题赊购到期还债的货币执行的是A价值尺度的职能B流通手段的职能C贮藏手段的职能D支付手段的职能d第4题货币的基本职能是A贮藏手段和价值尺度B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C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D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b第5题资本主义社会最简单、最普通和最基本的关系是A阶级关系B商品交换关系C金钱关系D竞争关系b多项选择题\n第1题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过A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B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相对价值形式E货币价值形式abcde第2题简单商品经济包含着一系列内在矛盾有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B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矛盾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D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E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acde第3题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A为自由贸易开拓了统一的国内市场B解除了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C使手工业行会进一步发展D为自由劳动力队伍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abd第4题货币的出现使A价值形式发展为最完善的价值形式B商品交换的内部矛盾更进一步发展C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外化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D商品世界出现两极,一极是各种使用价值,一极是货币E商品生产者之间发生了普遍联系acde第5题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B价值寄于使用价值之中C价值的存在必须以使用价值存在为前提D使用价值的存在可以不以价值存在为前提E没有价值的东西必定没有使用价值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础习题集abc计算题第1题某种商品在去年供求一致,每件商品的单价为1元。今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共生产了1万件商品,但社会需要1.5万件商品。试计算:①今年该商品的单位价格为多少?②单位商品的价格与价值背离多少?①1.2元②价格高于价值0.4元第2题假定某生产部门,工人每天劳动8小时。原来每小时生产12.5件产品,每件商品价值25元,现在该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若商品原料价格可忽略不计,试计算:①现在单位商品的价值为多少?②每天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有何变化?①12.5元②不变第3题今年全社会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为1400亿元。其中赊销商品价格总额为350亿元,到期支付总额为400亿元,互相抵消的支付总额为250亿元,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次数为8次,发行纸币总量为200亿元。试计算:①今年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多少?②货币的贬值程度有多高?①150亿②货币贬值后每元值0.75元解释题第1题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人类通过自发的社会活动来调节经济过程、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第2题通货紧缩\n是指流通中的货币量不足,引起货币升值,物价总水平大幅度持续下降的现象。第3题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具有一定技术专长才能胜任的劳动。第4题自然经济自然经济是指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态,即自给自足的经济。第5题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能力或效率。它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一是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讨论题第1题为什么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①简单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使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的私人性,而社会分工又使其劳动具有社会性。②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归根结底是为社会的劳动,但首先必须进行私人劳动,因此必然产生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个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③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决定着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第2题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确定的?劳动生产率对商品价值量有何影响?①同类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定义。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②不同类商品的价值量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必要的简单劳动的量决定。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总是指生产某种商品的具体劳动效率,只引起同一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数量发生变化,而不改变其价值总量,因此,必然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其社会生产率成反比。第3题怎样正确认识商品及其二因素?①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②商品使用价值定义。使用价值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③商品的价值定义。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第4题货币是如何起源的?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商品的价值是通过价值形式得以表现的。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因此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发展的长期历史过程中自发地产生的,是商品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是商品价值形式的完成形式。它的本质不外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第5题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和货币流通规律有何关系?①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关系:在商品交易市场上,不仅有商品流通,同时还有货币流通。商品流通引起货币流通,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并且是为商品流通服务的。②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决定于流通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这就是货币流通规律。商品价格总额又取决于商品价格水平和待流通的商品量。货币流通规律公式。\n③纸币流通规律:纸币代替贵金属,纸币的流通量必须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量相一致。④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量时,则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贵金属货币量就会减少,结果必然引起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现象,叫做通货膨胀。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础习题集问答题第1题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①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的规律。②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取决于流通中待售商品的数量、待售商品的价格水平和一定时期内同一货币单位的流通速度三个因素。公式表示: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待实现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同一货币平均流通速度)。③货币流通规律在金属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作为支付手段时其计算公式要发生相应的调整: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价格总额-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同一单位货币平均流通次数。第2题怎样理解商品二因素?它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怎样?①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②使用价值是物的有用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④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第3题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什么?①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②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有以下作用:一是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二是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第4题为什么说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①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般人类劳动才能形成价值。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的一种社会形式。②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是,只有当有用物作为商品时,才具有价值。所以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第5题怎样认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①货币的起源。第一,孤立的一个商品只有和其他商品交换时,才能被其他商品表现出来。第二,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三,货币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②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第二章单项选择题第1题反映预付资本(平均)增殖程度的经济范畴是A利润率B剩余价值率C利息率D平均利润率d第2题上海“新世界”商场的股票,某月某日每股价格为13.30元。该股票价格是A股息的资本化B按股票面额代表的债务数额C股票所代表的投入企业实际资本价值货币表现D按股票面额可从公司赢利中分得的一部分利润额\na第3题相对剩余价值是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C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的时间获得的D各部门资本家竞争的结果b第4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A改变了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本质B改变了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形式C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D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资本属性b第5题商业资本家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后,商品生产价格就成为A生产成本+产业利润+商业利润B所用资本+产业利润+商业利润C生产成本+商业利润+平均利润D生产成本+企业利润+利息a多项选择题第1题平均利润率形成的原因主要有A生产价格的形成B资本自由转移C劳动力自由转移D部门之间的竞争E部门内部的竞争bd第2题从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资本家的A可变资本是雇佣工人劳动的产物B原始资本是雇佣工人劳动的产物C追加资本是雇佣工人劳动的产物D预付资本是雇佣工人劳动的产物E不变资本是雇佣工人劳动的产物第3题超额剩余价值是A个别企业的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和目的B个别企业资本家,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C以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为源泉的D暂时的E在新技术普遍采用后就消失了abcde第4题平均利润是A单个资本的预付资本与平均利润率的乘积B平均利润率形成后,每个企业的利润率都是相等的C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表现为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D每个企业、每个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与本部门、本企业创造的剩余价值在量上完全一致E全社会资本获得的平均利润与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量上完全相等#日志日期:2007-11-14星期三(Wednesday)晴推荐指数:复制链接举报窗体顶端第5题资本主义工资A实际上是劳动力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B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即表现为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C掩盖了工人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区分D掩盖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E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abcde\n计算题第1题假定工人劳动力日价值为6元,每小时劳动创造价值为1元,工作日为12小时,当劳动力日价值下降为3元,剩余价值率上升还是下降?m'由100%上升到400%第2题某资本家雇工1500人,工作时间每天10小时,m'=105%。为加重剥削,每天延长两小时。求:①一般情况下每个工人每年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②一般情况下资本家每天无偿占有工人多少剩余劳动时间?③劳动延长时间后资本家无偿占有多少劳动时间,m'?④这是一种什么剥削方式?①1780.5小时,1869.5小时②7683小时③10683小时/天,m'=146%④绝对m生产第3题某企业原有资本100万元,c:v=3/1,m′=150%。现有资本210万元,c:v=9/1,m′=180%。计算:①原有资本中的c、v、m各为多少?②现有资本中的c、v、m各为多少?③如果工人的工资不变,每年1200元,那么有机构成提高后雇工人数是增还是减?①c=75万,v=25万,m=37.5万②c=189万,v=21万,m=37.8万③-33人第4题若产业资本20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4/1,剩余价值率为100%。预付资本价值一次全部转移到产品中去。有商业资本150万元参加利润平均化。试计算:①社会平均利润率?②产业资本家向商业资本家出售商品的价格?③商业P?①18.6%②2372.09③27.91第5题根据美国官方公布的资料:1958年制造业工人工资额占本行业国民收入的份额为35%,从1958-1970年,该行业工人工资增长85%。国民收入增长了112%试计算:①1970年工人工资占本行业国民收入的份额为百分之几?②1970年的剩余价值率是多少?①30.5%②227.9%解释题第1题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第2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第3题商业资本商业资本就是独立化的商品资本。它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独立的资本形式,是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攫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第4题资本主义地租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为取得土地经营权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由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它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者凭借其土地所有权取得的一种收入,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n第5题垄断价格是指垄断组织在销售商品或购买生产资料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分为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讨论题第1题怎样理解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①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形成。②生产价格的形成是平均利润形成的结果,但它并不否定价值规律,而只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而已。其理由是:第一,社会商品价值总额必然和社会的生产价格总额相等。第二,从各个生产部门看,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可以高于或低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但从全社会看,整个资产阶级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仍然等于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第三,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取决于价值的变动,两者变动方向也一致。第2题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来源是什么?m来源仍然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①机器只能作为劳动资料发挥作用。②自动化条件下劳动者的范围在扩大。③个别企业资本家获得超额m,其来源是这些企业工人劳动生产率特别高的劳动。④如果自动化在整个社会得到普及,则全体资本家可获得更多相对m,这仍是由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评论人:洞中仙评论日期:2007-11-1416:016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础习题集第3题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重大意义何在?①理论上,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是劳动价值学说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科学地解决了劳动价值论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这种现象之间的矛盾。②实际上,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第4题为什么说平均利润率的变动趋势是逐渐下降的?①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是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解释。②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并不意味着资本所有者所得的P的下降。因为P的决定因素有两个:一是利润率,另一个是资本量。③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并不是直线的,而只是表现为一种趋势。第5题如何正确认识垄断价格与价值规律的关系?①\n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价格来实现的。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为了保证最大限度利润,依靠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规定和控制的市场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②垄断高价是垄断资本家集团在高于商品生产价格甚至价值以上出售商品时的市场价格。垄断低价是垄断资本家集团在低于商品生产价格或价值购买生产要素时的市场价格。③垄断价格与生产价格或价值的背离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因为垄断组织不可能无限制地提高其商品的销售价格或降低其所需原材料的购买价格。第一,垄断价格受到商品的供求关系和社会购买能力的限制;第二,垄断价格会受到竞争的限制;第三,垄断价格归根结底仍然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④总之,垄断价格仍然要以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商品的价值为基础,而且也要符合市场供求关系的要求,由价值规律来调节和控制。问答题第1题成本价格对资本所有者有什么实际意义?成本价格也称生产费用,是由资本所有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加可变资本构成的。其意义在于:①它是资本所有者经营企业赚钱或亏本的界限。②它是企业竞争能力大小的重要体现。第2题什么是资本有机构成?它为什么有不断提高的趋势?①资本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的构成所决定并反映着它的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C∶V表示。②在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资本所有者为了取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在竞争中取胜,要不断采用新技术,使资本技术构成趋于提高,所以资本有机构成也必然有不断提高的趋势。第3题劳动力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构成劳动力价值的生活资料价值包括: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维持劳动者家属子女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③劳动者受教育训练的费用。它的决定还包含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第4题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①平均利润是在部门之间的竞争中形成的,这种竞争是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来进行的。②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使各部门之间的利润率逐渐趋于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③平均利润率形成之后,使投在不同部门的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即平均利润。第5题为什么说相对剩余价值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①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②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可以使社会商品价值普遍降低,消费资料的价值也必然降低。这样,可以降低劳动力价值,从而使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第三章单项选择题\n第1题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A决定要素B起点C物质基础D原因c第2题垄断资本国际化A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矛盾B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C对资本主义经济生活没有什么影响D导致社会主义的因素自发产生b第3题资本输出的根本目的是A完全代替商品输出B帮助落后国家发展民族经济C获得高额利润和利息D阻止落后国家自然经济瓦解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讲义第一章导论 (本章论述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发展和研究对象)考试大纲: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要点讲解: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其中“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通过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可以看到整个资本主义活生生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揭示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是马克思实现经济科学革命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最终形成的重要标志。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两个具体条件(易考选择题) ⑴、实践基础(社会条件):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矛盾的激化为研究政治经济学提供了丰富的条件,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形成并日益尖锐化;⑵、阶级基础(阶级条件):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呼唤着政治经济学的出现。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 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和空想社会主义(英国、法国)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思想和理论来源。(易考选择题)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并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剩余价值问题,但并没有揭示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到19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开始走向庸俗化,把资本主义看做是自然的永恒的制度。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萨伊,他抛弃了劳动价值理论,宣扬所谓的“三位一体公式”\n,认为劳动、土地和资本共同是价值的源泉。(易考辨析题) 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抨击资本主义,但反对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寄希望于资产阶级自觉接受他们的改良方案,以实现社会变革,这无疑是一种与虎谋皮式的幻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因为它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指明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易考选择题),这种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之间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分析法)、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可以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发展变化规律。 通过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说明一种社会形态被另一种社会形态代替的历史必然性,是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中对对立统一规律的杰出运用。 运用量变和质变规律研究经济问题,重在分析局部的量变对经济发展过程产生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发展,表面上看起来是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但实际上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并蕴涵着新的内容。例如,资本主义所有制否定了劳动者的所有制,而社会主义所有制又否定了资本主义所有制,要求重新建立劳动者所有制,但资本家否定的是个体劳动者的私有制,而社会主义否定之否定后的要重新建立的所有制是劳动者的公有制。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看作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评价社会经济制度主要看其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以上三句话易考选择题)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 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真理是相对的。“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一方面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另一方面,它批判地吸收了各种经济学说中的科学合理成分。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说的,“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见未来,我们不主张树立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是:⑴、唯物史观;⑵、剩余价值理论。(易考选择题)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根本变革;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变革。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列宁对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贡献是,资本主义可以分为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 毛泽东对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贡献是,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以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n 邓小平对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贡献是,构筑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在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如创造性地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而不是区别社会经济制度性质标志的理论观点,从根本上破除了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他还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初级阶段等理论,把政治经济学推到新的境界。(邓小平在经济领域的最大贡献是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存在市场经济,此知识易考选择题)步入21世纪,我国在政治经济学学科发展方面的重大贡献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根本原因在于它内在的本质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科学性;(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开放性;(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发展性。 政治经济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首先,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其次,要勇于实践,作出新探索,总结新经验,提出新理论。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借助于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以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活动。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从事其它活动的先决条件。无论哪个社会,只要停止物质资料生产,人类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从事教育、政治、科学等其他活动,社会就会因此而灭亡。正如马克思说的,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易考选择题) 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包含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和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关系的过程。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中生产的性质、对象、水平和规模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性质、对象、水平、结构和规模,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它们既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交换和分配是中间环节。四个环节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四环节”易考选择题) 根据社会分工不同,可以把经济产业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现代社会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服务领域同样纳入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视野,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领域中经济关系分析的逻辑和方法,同样可以用于服务领域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即生产力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⑴、人的劳动;⑵、劳动对象;⑶、劳动资料。人的劳动就是劳动力的支出,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是三要素中能动的、首要的决定因素。人类劳动的特点在于行为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所有的劳动产品都不过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产物,是物化的知识力量。劳动对象就是人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劳动对象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自然物,如矿石、煤炭等;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过的物质,如钢材、棉纱等。经过劳动加工的劳动对象又叫原料,随着社会的进步,劳动对象呈不断增大和扩展的趋势。一切原料都是劳动对象,但劳动对象并不都是原料。劳动对象既可以是自然物,也可以是劳动的半成品,也可以是人或其他抽象物,如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或者说是学生的头脑——知识或思维。 劳动资料又称作劳动手段。是使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联系起来的媒介物。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建筑物、道路、仓库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人类社会对于自然界能动作用的能力和人们征服自然力、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标志,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生产工具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程度的测量器。”各个经济发展时代的区别是以生产工具的革命为标志的。(易考选择题) 以上三个要素中,劳动者起着能动的主体作用,构成生产的主观条件。劳动者的劳动可以称为活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合称为生产资料。构成生产的客观条件。可以把生产资料称为死劳动或物化劳动。任何劳动都必须具备这三个基本要素。随着社会生产和劳动过程的发展,在这些简单要\n素的基础上会逐渐加入某些新的要素,如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等。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就是诸多要素在一定形式下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物质产品的过程。信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既具有劳动对象性质,又具有劳动资料性质,如需要处理的信息属于劳动对象,利用的信息属于劳动资料。任何物质资料生产包括都包括两个方面——劳动过程和社会过程。劳动过程是指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作用表现为生产力;社会过程是指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过程。这种过程表现为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不是研究生产的技术层面,而是研究生产的社会层面,即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物,而是研究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然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在一起,并且作为物(生产力)的表现形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谋取物质资料(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五种社会形态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方式。2、生产力是人的因素(劳动者)和物的因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的总和,是人们利用、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是以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为核心的、包括运输体系、能源动力体系、信息传递体系,以及生产组织、劳动管理体系在内的庞大系统。生产力的核心问题是劳动者用什么样的劳动资料生产他们所需要的物质资料。人类对自然力的征服,不仅带来了自然的后果,而且也在人类社会自身之内带来了社会的后果。即劳动不仅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而且劳动还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生产力的基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生产力具有物质性。生产力是在人类劳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客观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生产力具有社会性。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人类生产活动不可能是个别人的行为,而是一定群体的社会活动。根据在生产力系统中存在和作用的不同方式,可以把它的构成因素分为实体性因素、渗透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实体性因素是指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渗透性因素是指科学技术、信息、教育、管理等,它们没有实物形态,是通过渗透在实体性因素中而发挥作用;社会性因素是指与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有关的因素,组织与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的高低。社会生产的发展,必须通过劳动时间的节约而得到实现,这个规律适用于一切社会,不会因为社会制度的变化而消亡。3、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称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生产关系,生产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生产关系,这三个名词表达的是同一范畴。(注意:在生产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才是生产关系)现实经济生活中,生产关系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行为规则体现出来的,可以把它称为经济制度,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生产关系与经济制度是一对等价的概念。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3)、产品分配形式。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易考选择题)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体系,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n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从表面上看,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人对物的占有关系,实质上它是通过对物的占有而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从根本上决定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是体现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志。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具有层次性,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本质层次和运行层次两方面的内容,即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本质层次: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层次的生产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其核心和基础。制度的演变有两种形式;改良与革命。改良是制度的量变过程,是在保持制度根本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对某些方面进行调整,使制度更加趋于完善。革命形式是指制度的质变过程,特征是废除旧的原有制度,建立新的制度。 运行层次(表层层次):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中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经济体制由两个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经济形式的安排,主要指经营方式,另一部分是经济管理体制,主要指价格、信贷、劳动工资的管理等等。一定的经济运行体制以一定的所有制为基础,一定的所有制通过一定的经济运行机制来得到实现。 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明确建立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以及采取什么形式(经济体制),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条件。(易考选择题) 从哲学角度看,生产关系是一般范畴,而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具体范畴,一般总是寓于具体之中。因此生产关系的好坏、先进或者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具体的经济体制来决定的。凡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就是好的,是先进的,相反凡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制度或经济体制必然是两种可能,一种是落后的、陈旧的生产关系,它自然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一种是这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是“超前的”关系,它同样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中国1958年的“大跃进”及后来的“一大二公三纯”就是典型的例子,这种超前的经济制度改革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挥作用有两个层次: 一是生产关系的性质;二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尽管经济体制在根本上是由生产关系和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的,但经济体制毕竟有一定的独立性,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对生产力的发展独立发挥作用。要使生产关系能够充分发挥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都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如果一种生产关系从其性质上看是先进的,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它的具体形式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那么这种先进的生产关系也不能有效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在中国,重视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内容和途径。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在于明确建立怎样的生产关系并采取怎样的形式才能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易考选择题)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易考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和新旧生产关系更替的依据。 在各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层次的生产力水平,政治经济学依据的是该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因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首先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研究生产关系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揭示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探索实行怎样的生产关系以及采取怎样的具体形式和运行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和\n消费方面生产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体系。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生产关系时,不是研究它的表面现象,而揭示生产关系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即研究各种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政治经济学必须联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如果孤立地、纯粹地研究生产关系,就容易把不同社会制度的区别仅仅归于生产关系,这样就陷入了历史唯心论的泥潭。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及上层建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政治经济学不能脱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而应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一定社会制度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易考辨析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表现为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它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研究生产关系必须研究生产力,或者说是在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原因和依据,才能正确判断某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才能科学地揭示经济发展的规律性。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两者是有机结合的统一,共同构成了一个社会的生产方式。 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与该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反过来又对生产力和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甚至决定作用。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并不是说科技构成了生产力的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之外的另一独立性要素,而是指科技同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相结合,就可以:⑴、提高劳动者的素质;⑵、提高劳动资料效率;⑶、提高对象质量并扩大范围;⑷、提高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水平。科学技术成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在于转化。用发展的眼光看,科技在人类社会中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人类不仅利用科技改善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而且也在改造客观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没有否定“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命题,恰恰相反,是从更高层次上揭示了科技和劳动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易考辨析题) 当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首先,生产力发展日趋集约化。表现为生产力因为科技、信息的作用而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其次,生产力发展日趋全球化。当代社会专业分工协作日益加深,资本、技术、信息、人才在范围内流动,任何国家要实现生产力的现代化,就必须选择市场经济为自己的发展模式,因为只有市场经济才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力、货畅其流,最大化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的作用要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才能得到贯彻和实现,经济规律是经济机制的内在依据,经济机制则是经济规律贯彻和实现其作用的具体表现。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1)、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里讲的经济条件包括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市场条件等等。\n (2)、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无论人们对它认识或不认识,它都会按照自己的要求发挥作用。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可以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1)、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2)、人们可以研究各种经济条件下经济规律的作用,结合现存的经济条件,选择和利用经济规律中对自己有利的实现形式;(3)、人们可以通过改变现存的经济条件,来限制某些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经济规律也有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点: (1)、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只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而自然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2)、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离不开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而自然规律可以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3)、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关系表现为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因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总会直接和一定阶级、社会集团的利益相联系。经济规律的类型: (1)、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矛盾运动规律;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消费需求上升规律等; (2)、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共存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等; (3)、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规律等。在一个社会体系中,同时存在多种经济规律,这些规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社会的经济规律体系。(易考选择题)本章常见错误点拨: 考生需注意分清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来源这三个知识点。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指用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研究政治经济学,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说,其理论基础是辩证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如果考选择题,其答案是生产关系,不要选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当然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但生产力本身并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本章命题预测: 本章属于非重点章节,出题的频率不高,一般考核选择题。复习重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规律”的内涵及联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确的论断)与科学技术决定论(错误的论断)容易以辨析题的方式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