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当代美国哲学 13页

  • 87.00 KB
  • 2022-08-17 发布

整理 当代美国哲学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3.16第一讲当代美国哲学ContemporaryAmericanPhilosophyH3-302阅读参考:《美国哲学史》(第三卷),涂纪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二十世纪英美哲学》,张庆熊周林东徐英瑾,人民出版社《实在、心灵与信念——当代美国哲学概论》,陈嘉明,人民出版社导言第一节当代美国社会一、民主运动复苏各种人权运动:黑人运动、女性运动、反种族歧视运动二、对外从二元过渡到多元政治多国间的权利制衡三、经济上抑制通涨、扩大社会福利政府权利的反思四、多元文化格局外来移民大量涌入、全球化趋势加快五、中产阶级形成城市的扩张、家庭观念的变化、教育、职业六、科技发展迅速出现边缘学科、学科分支不断细化、专业性增强第二节当代美国哲学概况一、美国哲学特点偏重科学哲学、政治哲学,亲近于多元主义英美哲学与欧陆哲学形成区别(分析哲学、实用主义VS存在主义、解构主义、解释学)区别中的融合(罗蒂与波恩斯坦等人的后现代主义、现象学运动与实用主义的融合)二、主要哲学分支分析哲学(新实用主义、语言分析学派)科学哲学(历史学派、科学实在论、反实在论)道德哲学政治哲学三、在世界哲学中的地位美国哲学从殖民时期到19世纪末,基本上依附于西欧哲学、特别是英国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形成了独立的哲学体系,如实用主义、人格主义和自然主义。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在语言哲学、科学哲学、心灵哲学等领域引领哲学的发展,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研究的中心。第三节历史渊源一、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Positivism)逻辑实证主义是分析哲学的一大支派。在20世纪20-30年代产生较大影响。由于二战的原因,一些主要的逻辑实证主义者移居美国,占据了美国各大高校的讲堂。\n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大体可概括为:①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知识进行逻辑分析,特别是对科学语言进行分析。②坚持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强调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以消灭形而上学。③强调一切综合命题都以经验为基础,提出可证实性或可检验性和可确认性原则。④主张物理语言是科学的普遍语言,试图把一切经验科学还原为物理科学,实现科学的统一。二、现象学和存在主义(PhenomenalismandExistentialism)现象学的创始人是胡塞尔。20世纪初传入美国。而存在主义则可追溯到克尔凯郭尔,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传播。现象学不是一套内容固定的学说,而是一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它所说的现象既不是客观事物的表象,亦非客观存在的经验事实或马赫主义的“感觉材料”,而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内的存有”。存在主义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诚实。三、实用主义(Pragmatism)实用主义是美国本土产生的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皮尔士、詹姆斯和杜威。实用主义试图走在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中间,主要持多元论的观点。其主要论点有:1、强调知识是控制现实的工具,现实是可以改变的;2、强调实际经验是最重要的,原则和推理是次要的;3、信仰和观念是否真实在于它们是否能带来实际效果;4、真理是思想的有效果的活动;5、理论是一种工具,是否有价值取决于是否能使行动成功。四、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20世纪70年代,后现代主义传入美国,并且迅速发展起来。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批判了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整体、中心、同一性等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立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最终走向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3.23第二讲当代美国哲学ContemporaryAmericanPhilosophy第一章新实用主义第一节奎因的整体论一、经验论的两个教条1、经验论传统简介唯理论(idealism)VS经验论(empiricism)唯理论认为天赋观念是知识的基础,它不仅包括数学和逻辑的命题,而且也表现为某些关于经验事实的知识。经验论认为逻辑和数学的命题是先天必然真理,综合命题是后天的偶然命题。洛克的白板说和双重经验说:心灵是一块“白板”。经验分为感觉和反省。感觉是心灵被外物刺激而产生观念,观念是心灵自身对刺激的反作用,心灵也反思自身的活动。《人类理智论》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除了我们用感官所感知的事物之外,还有什么可感的对象呢?并且,在我们自己的观念或感觉之外,我们究竟能感知什么呢?要说一个个观念或它们的复合不被感知而存在,那岂不明明白白是背理的吗?”(《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512-513)《人类知识原理》休谟的怀疑论:“最生动活泼的思想还是抵不上最迟钝的感觉。”经验的对象是知觉,知觉的对象是印象和观念,观念是对印象的忠实摹写,所以经验的最终来源是印象。一切命题或者是先天的分析命题(关于观念之间的关系“凡人皆有死”\n),或者是后天的综合命题(关于事实知识的命题,通过新的知觉把一个观念与另一个观念结合起来);数学和逻辑命题属于分析命题,一切经验科学的命题属于综合命题。怀疑实体的存在;怀疑因果关系。《人性论》1、康德哲学调和唯理论和经验论,避免经验论的怀疑论和唯理论的独断论。“哥白尼革命”“理性必须挟着它那些按照不变的规律下判断的原则走在前面,强迫自然回答它所提出的问题,决不能只是让自然牵着自己的鼻子走。”先天综合判断:“先天”不是个时间上的概念,而是个逻辑概念,即普遍必然性。分为:一数学命题(1+1=2,直线是两点间的最短距离),二自然科学的基本命题(一切物体都有重量,一切原因都有结果),三形而上学命题。人为自然界立法:“范畴是这样的概念,它们先天地把法则加诸现象和作为现象全体的自然界之上。”“自然界的最高法则必然在我们心中,即在我们的理智之中。”2、逻辑经验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拒斥形而上学;反对康德式的先天综合判断证实原则:对于分析命题通过语词意义的分析和演绎推理,对于综合命题通过经验的验证来理解其意义。“理解一个陈述和知道它的证实方法是一回事……为了理解它的意义,我们必须看一下它是如何被证实的和如何被否证的。”——石里克3、经验论的两个教条1951年奎因发表《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把逻辑经验主义的证实原则归结为两个教条。第一个是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区分。第二个是还原论。分析命题的标准仍然要诉诸经验“单身汉是没有结婚的男人”关于事实命题的意义不可以还原为记录直接经验的语句“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二、意义的整体论1、意义与语言系统、概念系统“意义不是心理的存在;它主要是行为的特征。”——杜威场合句“occasionsentences”、固定句“standingsentences”“固定句与场合句的区别在于,对于固定句来说,当我们在后来的场合再次询问受问者时,受问者可以重复他原来的由当下刺激所做出的同意或反对;对于场合句来说,只有在提供当下的刺激的同时才能做出同意或反对。”2、“博物馆的神话”批判传统的指称“reference”理论语词与外部事物之间并没有固定的对应关系3、译不准定理概念系统不同的两种语言之间彻底翻译(radicaltranslation)的不可能性“gavagai”的例子三、本体论的相对性1、何物存在?“Whatisthere?”2、“柏拉图的胡须”“飞马(Pegasus)不存在”即“不存在一个X,使得X是马,并且是会飞的。”3、本体论的承诺“存在就是成为一个约束变项的值。”“‘有些狗是白的’是说有些是狗的东西也是白的,要使这个陈述为真,‘有些东西’\n这个约束变项所涉及的事物必须包括有些白狗,但无需包括狗性或白性。但是,当我们说有些动物学的种是杂交的,我们就做出承诺,承认那几个种本身是存在物。”存在是相对于语言的第三讲当代美国哲学第二节戴维森的真理论1、变异的一元论1、事件的本体论在本体层面上来说,对同一行为的不同描述是如何产生的?是事件两个事件有同样的原因和结果就是同一事件“布鲁特从背后刺杀恺撒。”“布鲁特刺杀恺撒。”“那里存在一个事件,这事件是恺撒被布鲁特刺杀的事件,并且是一个进入恺撒背后的事件。”2、事件因果性的规律物理事件:“雅克从楼上摔下来。”(A)“雅克把腿折断了。”(B)A和B之间并没有因果联系式的严格联系。不能说“如果某人从楼上摔下来,他将折断他的腿。”但是可以用物理学来对句子进行严格的处理。“如此这般年龄的一个人从如此这般一个高度在如此这般一个角度摔倒在如此这般一个地板上,他将折断他的腿。”心理事件:意向行为并没有超出因果层次“约翰娶玛丽是因为她富有。”3、心理事件不存在严格规律不存在“凡是在任何人有如此这般的信念和欲望,以及如此这般的条件被实现了时,他将以如此这般的方式去行动。”正是由于人的信念、欲望、感情、恐惧、希望等并不是特定可还原的,更不能在事件的层面上固定下来。要确定一个人是否具有一种特定的信念,必须考虑合理性、融贯性等,而这种考虑方式并不适合于物理事件。二、真理论和意义理论二、语义学试图做什么?“语义学的目的是给出任何有意义的表达式的意义。”这里“有意义的表达式”指的就是语词,其困难在于把语义学与词典的功能等同。于是戴维森把“有意义的表达式”更改为“独立地有意义的表达式”,在这里,指的是语句。考虑这样的句子:1、“她是一位好演员。”2、“她是一位讲英语的演员。”A和B意义的区别在于谓词的不同。但是从B可得出:“她是讲英语的。”而从A却无法得出“她是好的。”来产生上述的不同。戴维森认为上述不同来自于结构。所以,他得出结论:语句的意义依赖于它们的结构,语义学的最终目的也就是揭示“逻辑结构”。1、真理和意义结合在一起一个传统的观点:我们不能完全理解一个语句,除非我们知道它的真值条件。(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塔尔斯基)塔尔斯基的真语句:“‘雪是白的’是真的(在英语里)当且仅当雪是白的。”塔尔斯基的真语句不可应用于自然语言,因为自然语言包含着不可化简的索引表达式。例如:“那本书过去被偷。”根据字面无法确知语句是真还是假。戴维森:“X”的意思是P。\n“那本书过去被偷”在英语里作为被p在t(潜在地)所讲的话是真的,当且仅当被p在t所指明的书是在t之前被偷的。其中X是对象语言,P是元语言。说话者懂得“……是真的”这个概念和元语言的语句关系、句子结构,就能够应用元语言翻译对象语言。与塔尔斯基的不同在于:把“真的”当作已经得到理解,用其来解释对象语言。“塔尔斯基为了说明真理概念而假定翻译概念,我则想通过假定对真理概念的局部解释来说明翻译概念。”三、彻底的解释理论第一节意义和信念意义与信念的循环论证假设德国人科尔特说:“Esregnet.”什么理论可以告诉我们:当科尔特“在正确的条件下”讲“Esregnet.”这句话时,他是讲天下雨。如果科尔特说“Esregnet.”时天在下雨。那么我们就获得一个经验的证据:“科尔特属于日耳曼语言共同体并且科尔特认为在星期六中午‘Esregnet’是真的并且中午科尔特近处在下雨。”根据戴维森的意义理论:“‘Esregnet’在德语里当被x在时间t说出时是真的,当且仅当在t时x近处在下雨。”原则:除非我们能够把一个生物的讲话和行为解释为揭示了一组按我们自己的标准大多是一致的和真的信念,否则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把这个生物算作有理性的、有信仰的或说了任何东西。第二节概念图式与经验内容概念图式:是对感觉材料赋予形式的范畴体系,是个人、文化或时代赖以延续而不受具体的时空场景的限制的一些观点。概念图式的相对性语言与概念图式戴维森反对概念图式与经验内容的二元划分3、整体论的解释理论要解释一个特定的话语,就必须构造一种对潜在的无限众多的话语作出解释的理论。因此,对特定话语所作的解释的证据,必须是对说话者或说话团体的全部话语作出解释的证据。意义、命题和信念对象等之所以在解释语言行为中具有合法的地位,这只是因为我们可以表明它们在构造一种适当的理论中起着有益的作用。奎因与戴维森1、整体论奎因经验主义的整体论直接影响了戴维森建立一种整体论的意义理论,只不过前者的目的在于研究自然语言,后者要改进自然语言。2、彻底的解释与彻底翻译的不确定性都认为存在是内在于语言的,奎因认为不同语言之间翻译总无法排除不确定性,戴维森以真观念为起点,提出用元语言翻译对象语言。3、真理与理解奎因提醒我们注意理解的不可靠性和相对性,戴维森强调理性可以判断的确定性。第四讲当代美国哲学第二章语言分析学派第一节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1、言语行为2、奥斯丁言语行为理论简介\n“说话就是做事”:我们借助于语言表达来完成各种各样的行为表达语意的行为与完成语旨(illocutionaryforce)的行为、意义与完成语旨的区别,奥斯丁关注于后者描述方面的多义性:词汇的多义性:Star,王老五……结构的多义性:XistmitdemFreundvonY,denervorigeWochekennengelernthat,insTheatergeganggen.行为式的多义性以行为动词来表达语旨,以消除行为式的多义性执行句(performatives)与记述句(constatives)之间只有程度差别没有本质差别:“我警告你火车来了”、“我猜火车来了”、“我说火车来了”、“火车来了”三种言语行为:1)表达语意行为(locutionaryact):陈述出语句的意义2)完成语旨行为(illocutionaryact):表达说话者说出语句的态度和意图3)取得语效行为(perlocutionaryact):对听话者产生影响,产生预期效果2、塞尔论言语行为与命题言语行为是语言交流的最小单位“语言交流的单位,并不像通常认为的那样是指号、词或语句,甚至也不是指号、词或语句的标记,而是在言语行为的完成中构造出或者说出这些指号、词或语句。把某些标记看作一个信息,就是把它看作一个构造出来的或说出来的标记。更加精确地说,言语行为就是在一定条件下构造出或者说出一个语句标记,而言语行为……就是语言交流的基本的或最小的单位。”任何言语行为都包含有一个命题成分和一个语旨成分:F(p)三种言语行为:1)命题行为(propositionalact)2)以言行事行为(illocutionaryact)3)以言取效行为(perlocutionaryact)3、言语行为和意义通过说出一个语句完成一种言语行为,就是这个语句的意义功能得到实现。意义与意图有关意义与惯例有关意义与语境有关4、指称的原则1、存在的原则(theaxiomofexistence):指称的对象都是存在的。塞尔主张把真实的存在与虚构的存在区别开。“金山不存在。”2)同一的原则(theaxiomofidentity):如果一个谓词对一个对象是正确的,那么它对于任何一个与这个对象相同的事物来说也是正确的。“亚里士多德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形而上学》的作者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3)识别的原则(theaxiomofidentification):如果说话者指称一个对象,那他就能够向听者把这个对象从其他各种对象中识别出来。要求:一,这个语词包含对某个唯一的对象来说是真实的谓词;二,这个语词在一定语境说出来,能够为这个对象提供用实物、动作或索引词表示的观念;三,这个语词说出后能够提供一种由索引词标记和摹状词组成的混合物,使人们能够把这个对象识别出来。“温家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任总理。”1、“中文屋论证”以及心脑问题1、关于“心”的基本观点\n心:不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构成我们精神生活的思想、情绪和经验的序列。四个特征:1)意识性:是人类特定存在的中心事实。2)意向性:人的心理状态一方面指向外在世界的对象和事态,一方面指向心理状态本身。3)主观性:感觉和意识的私人性。4)因果性:意识对身体和物理世界的因果影响。2、批判强人工智能观点强人工智能:人脑是一台数字计算机,人心是一种计算机程序,心与脑的关系是程序与计算机硬件的关系。“中文屋的论证”:反对强人工智能,计算机程序只是语法的,而心不仅仅是语法的,心是语义的。3、意义的内在论意向内容从何而来?来自于对意向内容的满足条件产生自觉的意识。我如何可能具有一个以“我喝水”为内容的渴望呢?使我的欲望成为一个想喝水的渴望的事情是,当且仅当我喝水时,渴望才会被满足。我如何可能具有一个以“恺撒渡过了卢比孔河”为内容的信念呢?使我的信念具有“恺撒渡过了卢比孔河”的内容的事实是,当且仅当恺撒渡过了卢比孔河时,信念才会得到满足。4、心脑问题的前提与结论四个前提:1)脑产生心;2)语法不足以满足语义;3)计算机程序是完全以它们的形式的或语法的结构来定义的;4)心是有心理的内容,具体说来具有语义的内容。四个结论:1)任何计算机程序自身不足以使一个系统具有一个心灵;2)脑功能产生心的方式不可能是一种单纯操作计算机程序的方式;3)任何其他事物,如要产生心,应至少具有相当于脑产生心的那些能力;4)对于任何可能制作的,具有相当于人的心理状态的人造物说来,单凭一个计算机程序的运算是不够的,这种人造物必须具有相当于人脑的能力。第二节克里普克的因果指称理论一、因果指称理论第二节关于名称的理论密尔把名称分为专名和通名。专名是个别事物的名称,通名是一类事物的名称。专名只有外延(指称),没有内涵(含义)。通名既有外延,又有内涵。弗雷格和罗素认为,专名既有指称,又有含义。专名的含义是由限定摹状词定义的。专名是伪装的限定摹状词。维特根斯坦认为名称有指称而没有含义,命题有含义而没有指称。在关于专名的理论方面,克里普克试图恢复密尔的观点。第三节指示词与必然性克里普克把名称和摹状词统称为指示词(designator),并且区分了固定的指示词(rigiddesignator)和非固定的指示词(non-rigiddesignator)。在一切可能世界里都指示同一个对象的,就是固定的指示词。否则就是非固定的或偶然的指示词。这并不是指固定指示词指示的对象在一切可能世界里都存在,而是只要是该对象出现的场合,该指示词都必然地指示这个对象。例如:“尼克松”是固定指示词,“1970年的美国总统”是限定摹状词。第四节历史因果命名理论\n应该区别一个名称被确定的方式和它的含义。一个专名之所以具有固定的指示作用,并不是因为它包含着什么含义或者其指示的对象的特性。而是在命名活动中,名称和对象之间就建立了联系,而后随着名称的传播,它就像一个链条一样传播开来。这个历史的因果链条保证了名称对对象的固定指示。链条得以建立的条件是,名称的接受者用这个名称指示与名称的传播者用这个名称指示的同一个对象。对于通名来说,这一点也是一样的。第二节命名的两种方式命名的第一种方式是直指,第二种方式是借助于摹状词来确定所指的对象。例如:“尼克松是1970年的美国总统。”但是“尼克松”这个名称与“1970年的美国总统”并不是同义的。只是借助于对象的偶然特性来确定所指的对象。所以对象的偶然特性,或者怎样来确定所指对象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那条实际存在的因果链条。克里普克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分析了语言的环境与“包围着”语言的行为的重要性。它既不属于语义学范畴,也不属于奥斯丁和塞尔所研究的范围。第三节私人语言从私人感觉到私人语言维特根斯坦反对私人语言的论证。《二十世纪英美哲学》P174私人语言具有三个特征:(1)这种语言中的个体词指称只有说话者知道的东西;(2)这种语言中的个体词指称说话者自己的直接的私人感觉;(3)别人不能理解这种语言。总的说来,就是没有任何外在参照系的语言。语言是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把词汇排列组合而成的,语法规则是语言共同体的成员在实际使用语言的过程中通过习惯或约定建立起来的。公共使用为个人是否遵守语言规则提供的参照,否则认为遵守规则与遵守规则就没有任何区别了。克里普克同意维特根斯坦的观点,语言的使用无法脱离使用者之间的相互参照。正如关于名称的因果链条,对于个体来说,无法确定一个固定的指称。6、比较塞尔的指称原则第一节存在的原则(theaxiomofexistence):指称的对象都是存在的。塞尔主张把真实的存在与虚构的存在区别开。“金山不存在。”2)同一的原则(theaxiomofidentity):如果一个谓词对一个对象是正确的,那么它对于任何一个与这个对象相同的事物来说也是正确的。“亚里士多德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形而上学》的作者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3)识别的原则(theaxiomofidentification):如果说话者指称一个对象,那他就能够向听者把这个对象从其他各种对象中识别出来。要求:一,这个语词包含对某个唯一的对象来说是真实的谓词;二,这个语词在一定语境说出来,能够为这个对象提供用实物、动作或索引词表示的观念;三,这个语词说出后能够提供一种由索引词标记和摹状词组成的混合物,使人们能够把这个对象识别出来。“温家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任总理。”克里普克和塞尔的区别是因果指称理论和摹状词理论之间的区别。更深层的区别在于,关于事物的特征理论。克里普克反对这种类似的特征理论。即,任何摹状词所表现的事物特征在形而上学方面都是偶然的。例如:“狮子是四条腿的大型哺乳类动物。”其中,一方面,“四条腿的”并不是必然的。一只三条腿的狮子在经验方面并没有任何矛盾。另一方面,假设我们发现一种动物具有狮子的所有特征,但是却不是哺乳类动物。根据特征理论,我们会得出结论,有一些狮子是爬行动物。事实上,我们实际的结论会是这动物不是狮子。特征理论又失效了。所以,对于克里普克来说“黄金是黄色的金属”并不是一个分析命题,将来的研究完全可能得出结论“黄金是蓝色的金属”。一、先验偶然命题与后验必然命题2、二元区分的迷雾\n自近代哲学以来就把先验的、必然的、分析的与后验的、偶然的、综合的区分开。数学、逻辑命题都是先验的分析命题,经验科学的命题是后验的综合命题。康德提出先天综合命题。他之所以用“先天的”代替“先验的”,是因为他强调的是命题的普遍必然性。分别有数学命题、自然科学的基本命题和形而上学命题。范畴先天地把法则加在现象上形成种种综合命题。康德反对的是把综合的与偶然的划上等号。奎因反对分析与综合的区分,分析的也可能是后验的、偶然的,例如:对于命题S“P是Q”。如果S是分析命题,有三种可能:第一,当且仅当P被定义为Q;第二,当且仅当P和Q可以相互替换而又不影响命题的真值;第三,当且仅当S根据语义规则是真的。定义是语言团体的语言习惯,互换性是被定义所规定的,语义规则不能提供适用于一切语言的普遍的标准。奎因反对的是把分析的与必然的划上等号。克里普克要反对的是把先验的与必然的、后验的与偶然的划上等号。这直接反对康德的观点。2、先验性和必然性先验的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而必然性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概念。分析的既是先验的、又是必然的。把先验的与必然的划上等号是错误的。例如,数学知识也可以由经验知识而得到。关于某个自然数是质数的认识,是依赖于计算机的成果,因此是依据于物理学的法则。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说,不依赖于经验而具有质数的知识是可能的,但是问题仍然存在,对于谁是可能?对于谁是必然的?这里就不再是认识论领域的问题,而是形而上学领域的问题:世界是否可能是另一种样子?3、后验必然命题人们先验地知道这种条件句:“如果P,那就必然P。”“如果这张桌子不是冰做的,这张桌子就必然不是冰做的。”其前提“这张桌子不是冰做的”是后验地知道的,但其结论却得到了一个行而上必然的命题。4、先验偶然命题维特根斯坦说过,只有一件东西,人们既不能说它是一米长,也不能说它不是一米长,这件东西就是巴黎的那根标准米尺。命题“标准米尺在时间t0时是一米长”是不是必然真理?克里普克认为它不是必然真理。即使根据定义,标准米尺在时间t0时是一米长,这个命题也不是必然真理。因为,定义并没有说“一米”与“尺子在时间t0时的长度”是同义的。我们只是通过规定“一米”是某个长度的固定指示词(一次命名活动)来确定“一米”的指称。对于命名的人来说,这一命题是先验地知道的,但是它在行而上是偶然的。三、可能世界理论第二章语句的模态和事实的模态奎因以来,认为只有语句的模态而没有事实的模态。“9这个数是奇数。”在一切可能世界为真,因而是必然的。“太阳系的行星数是奇数。”并非在一切可能世界为真。即模态的变化,可能性和必然性的转变发生在语言描述的层面上。克里普克的因果命名理论肯定了事实模态的存在。第三章跨世界的同一性问题(problemoftransworldidentity)——本质大部分语言哲学家把意义概念当作是本质概念在现代的继续。克里普克却认为意义和本质是分离的。对本质的研究是经验科学本身的任务。“在什么条件下,我们现实世界中的某个事物与另一个可能世界的某个事物是相同的?”指称的对象,也就是指示词的承担者是可能世界无法放弃的财产。尼克松可能不是“1970年的美国总统”,但是尼克松不可能不是“尼克松”。水可能不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甚至可能不是“H2O”,但是水不可能不是水。3、实在论\n通过历史因果链条传递的就是指称对象的实在性。心灵所把握的语词意义和事物特征都不足以确定或者传递这种实在性。这是一种外在于心灵的关于世界本身的实在论。如此一来,就避开了实在论最难解的问题:心灵如何正确地反映世界?或者心灵如何与世界相符合?这一实在论构想在普特南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第六讲1、历史学派与新历史学派历史主义与逻辑主义:应该动态地研究科学发展的历史还是静态地分析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理论与观察:有没有可以脱离理论而完全中立的观察语言?3)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一、波普尔-库恩之争1、科学知识的进步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吗?逻辑经验主义把科学发展看成是真理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这实际上是一种理论“还原论”(reductionismoftheory)。而波普尔则提出“不断革命论”(theoryofuninterruptedrevolution)的发展观,也即新的理论代替旧的理论,实际上是一种“代替论”(replacementtheory)。库恩提出的科学革命,牵扯到科学理论结构的转变,可一看被成是一种更极端的“代替论”。2、证实与证伪逻辑经验主义提倡证实,也就是归纳。波普尔却主张证伪,这事实上是演绎逻辑的一种形式,是否定后件的推理,因此具有逻辑必然性。如果H则E非E所以非H例如:如果“一切天鹅都是白色的”,那么“天鹅t也是白色的”。“天鹅t不是白色的”。所以“一切天鹅都是白色的”为假。理论内容越普遍、内容越精确,可证伪度越高。例如:所有行星的运行轨道是封闭的圈。(1)所有天体的运行轨道是封闭的圈。(2)所有天体的运行轨道是椭圆的。(3)理论经受的检验越多,确证度越高,可证伪度越高。3、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建立在“试错法”(methodoftrialanderror)基础上的知识发展观P→TS→EE→PProblem→Tentativesolution→Errorelimination→ProblemP1→TS→EE→P2第一步,科学开始于问题P1;第二步,针对这个问题,提出尝试性的解决方案或者尝试性的理论;第三步,各种理论和解决方案之间互相批判,接受经验的检验,排除错误,留下新理论;第四步,新理论被证伪,出现新问题。4、库恩反对重建科学发展过程波普尔是在用超历史的规范方法论来探讨科学发展的动态过程,也是一种凝固的静态分析。库恩认为方法论规则也受历史条件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制约,随着“范式”的不同会发生根本性的转换。波普尔和库恩的争论事实上是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在科学哲学领域之中的争论。这一点在哲学史上表现为:休谟:自然科学是以归纳的和非合理的方法进行研究的。卡尔纳普:自然科学是以归纳的和合理的方法进行研究的。\n波普尔:自然科学是以非归纳的和合理的方法进行研究的。库恩:自然科学是以非归纳的和非合理的方法进行研究的。二、“范式”理论1、什么是“范式”范式(paradigms)来自于希腊文,表示“共同显示”,是对现象领域的一种共同的直观的基本态度。类似于心理学家所说的“格式塔”(gestalt)。其含义包括范式、规范、模式、模型、范例等。库恩指出,“按照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个公认的模型或模式”。可以理解为“家族相似”。它说明了在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东西,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在内。它为一种科学研究传统提供了模型。它也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库恩认为“专业母体”(disciplinarymatrix)可以更好地表达范式所要表达的观念。专业是一个专门学科的实际工作者共同掌握的那种东西,母体由各种各样条理化的因素所组成,而每一个因素又需要加以进一步的说明。范式决定了什么问题是研究者认为重要的和意义重大的问题,哪些解决方法被认为是允许的。库恩在后期的研究中,用“词典”(lexicon)来取代“范式”的概念,并且用“语言共同体”来取代“科学共同体”。2、范式的特性为什么我们看不懂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因为范式的根本特性是“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范式的转变意味着科学家对世界根本看法的转变,这是一种类似于心理学家所说的“格式塔”(gestalt)的转变。也就是科学家所约定的世界之间是互不相容的。“不可通约”概念来自于数学,指两个数之间不能被同一个整数除尽。例如:等边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长和斜边。它强调没有共同的度量单位。“不可通约性”也是“不可翻译性”(untranslatability)。我们能够解释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或牛顿的理论,但是并不等于可以把它翻译为现代汉语。因为其中有些名词是无法翻译的。与奎因一样,库恩持工具主义的真理观。即,范式只是处理世界的不同工具,是不同科学共同体的信念,本身没有真假之分。最早进入范式的是天文学,它的第一个范式是托勒密的地心说。然后是力学,第一个范式是亚里士多德的力学。其次是化学,第一个范式是炼金术。社会科学至今还没有一个进入范式。三、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1、前科学时期(范式还没有建立)→常规科学时期(范式建立)→反常和危机时期(范式被动摇)→科学革命时期(建立新的范式)→新的常规科学时期……是积累与革命、肯定与否定、建设与破坏统一的发展过程同时收敛式的思维和发散式的思维处于矛盾和平衡之中在常规科学时期,科学的发展对于波普尔所说的证伪和反例具有着相当程度的免疫力。而库恩用一句话就反驳了波普尔。因为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没有反例的理论,那么如果证伪主义是正确的,一切时代的一切理论就都受到了驳斥并且必须被屏弃。“常规科学的进步”包含着两个异质的成分:得到改进的核心扩展的建立和应用范围的扩大。例如:气体动力学的发展使力学的应用范围扩大。2、范式的三种免疫力库恩吸取了奎因整体论的思想,强调范式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不能够被单个的事实证实或证伪。第一,面对难以驾驭的经验保持稳定性。理论核心扩展的失误中,经受考验的不是理论而是人的能力。第二,面对预期的应用领域保持稳定性。把出现问题的应用领域排除出预期的应用领域。例如:牛顿力学不适用于光学领域。第三,面对结构核心的基本定律保持稳定。理论对其基本定律具有内在的解释标准,无法从经验上进行驳斥。例如:“力”与“质量”的概念在牛顿力学中是由牛顿第二定律所规定的,力=质量*加速度。\n3、科学革命的例子科学史上的三次大危机:托勒密天文学在16世纪发生的危机;18世纪化学中拉瓦锡提出氧燃烧理论的危机;物理学中19世纪末相对论提出之前的危机。新的范式在旧范式的常规解题活动宣布失败之后涌现出来。“在一次科学革命之后,科学家是在一个不同的世界里工作。”第一节简评1、理性与非理性科学的非线性发展和科学革命说明在历史上,人们通过同样的理性原则设立的理论如今却被当作不合理的或错误的,没有人能够保证当今的科学理论在将来不被当作不合理的。也就是说人没有办法区分“合理的”与“不合理”。在探讨科学的发展历史时,同样无法找到一种理性的依据和方法。历史的突变和范式革命的偶然性为理性主义关上了大门。2、常规科学与非常规科学常规科学带来了科学知识的积累和探索领域的扩展。然而真正导向科学思维方面进步的却是非常规科学。第一章理论与观察没有任何一种观察不包含着理论的成分。而理论的影响最终使不同的观察之间具有了不可通约的性质。这是对经验主义的一种批评。第二章目的与过程科学的发展进化如同生命的进化一样,重要的是发展的各个阶段是否对自然提供了更加深入、细致的认识,而不是追求一种确定的终极目标。第七讲三、历史学派与新历史学派第二节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知识论第二章理性与非理性1、理性的实质性意义与常规性意义理性的实质性意义在于人们一旦接受一种观点,就不能接受与之对立的另一种观点,否则就是非理性的。理性的常规性意义在于人们应当坚持已经确立起来的规则或程序,否则就是非理性的。理性的两种意义本身都是非理性的第一节科学内部的非理性不预先弃置理性,就不会有进步。构成科学的真正基础的思想之所以在今天得以存在,只是因为存在着偏见、奇想、激情之类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反对理性,并且被允许为所欲为。第二节科学与非科学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是人为的,不利于知识的进步。首先,科学历史上的许多伟大成就来自于当今我们所说的非科学。其次,当代社会把科学的权威盲目扩大,甚至应用到一些不适宜的领域。最后,科学成为绝对的意识形态,造成了社会生活的严重扭曲。因此,费耶阿本德提出建立一种“自由社会”,也即“所有人在其中都有平等权利和接近权力中心的平等机会。”各种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具有平等的发展空间,人们得以最大化地了解各种可能性从而对真理有所判定。4、理性与实践唯心主义者认为理性指导实践,并且不依赖于实践。自然主义者认为理性的内容和权威来自于实践。费耶阿本德认为理性与实践不是两种不同的东西,而是同一个辨证过程的两个组成部分。理性揭示了简单的、容易产生的形式,实践把这些形式淹没在众多的偶然性之中。\n第二章无政府主义知识论第二节批判传统科学方法论传统的科学方法论规则主要是逻辑实证主义总结的(1)理论与事实相符合的原则、(2)观察命题与理论命题严格区分的原则、(3)发现的逻辑与辩护的逻辑相区分的原则、(4)相继理论的逻辑连贯性原则。还有批判理性主义总结的(5)证伪的方法论原则、(6)理论从问题开始的原则、(7)不准增加特设性假设的原则。对于(1)、(5):科学史上没有任何理论是绝对与事实相符合的。对于(2):没有任何一种观察不包含着理论的成分。理论之所以同证据不一致,并非因为它不正确,而是证据已经被玷污。对于(4):这是个不合理的要求。人们无法保证旧理论的正确性,也就不能要求新理论一定要与旧理论一致。而且这种一致性充其量只能保留旧理论而不是较好的理论。第三节反对方法继承了库恩对波普尔的批判,科学不遵循任何普遍的规范性方法,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事业。从而提出了“怎么都行”的口号。费耶阿本德说“‘怎么都行’,并不表达我的任何信条。它是对理性主义的困境的一种幽默的概括。如果你想要一个永恒不变的准则,如果你离开原则就不能生存,我可以给你这个原则。它将是空洞的、无用的和荒唐的。——但它是一个原则:‘怎么都行’。”第三章相对主义1、相对主义的作用结束绝对真理观的统治地位,它并不意味着要接受谬误,而意味着对那些不幸陷入谬误中的人给以人道的待遇。各种传统之间没有好坏,理性并不是传统的仲裁者,而是传统或传统的一个方面。只有处于一个传统的内部并且与其他传统进行比较时,才能看出这个传统是否合意。1、与政治相对主义和哲学相对主义的区别政治相对主义主张所有传统都有平等的权利,一个传统在社会中的基本权利来自于是否有人按照这个传统来生活。费耶阿本德认为传统本身无好坏,只有通过其他传统来观察一个传统才对其价值有所断定。哲学相对主义认为所有的传统、理论、观点都同样为真或同样为假。费耶阿本德认为永远无法跳出传统做出这样的真假判断,所持的传统改变后真值判断必然发生变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