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50 KB
- 2022-08-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岳阳市外国语学校老师龚道桂教学目标:知识:①识记:运动、相对静止、规律的含义。②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③运用:列举实际事例,结合相关哲理,讨论如果“承认运动的绝对性,而否认静止的相对性会导致的结果,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世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列举实际事例,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能力: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的错误。教学重难点: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含义;人和规律的关系。难点:如何理解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学情分析:高二文科班绝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潜能生偏多,成绩不理想,学习困难,考试失误较多,分析能力有待提高;但学生有想学好的积极性.教学方法:多媒体手段,老师讲解,学生探究、学生表演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直接用多媒体展示五种基本运动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说明:(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师问:什么是运动?学生答略。2、运动的含义:3、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问题探究1:放“刻舟求剑”的图片。问:这个楚国人为什么找不到他的剑?这个成语故事反映了什么样的哲理?(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P31问题探究2: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为什么?学生答: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载体。(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运动离不开物质)师: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P32问题探究3: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此话错在哪里?学生讨论: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这只是相对地球来说他没有发生位置的运动,但是地球一直在转动,大雁塔、故宫也在地球上围绕着太阳转动。反思: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虽然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但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4\n4、什么是静止?学生齐读: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师:从静止的含义中看出: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议一议: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正确。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克拉底鲁:“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错误。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学生表演:模拟法庭:张三向李四借钱并立字据。一日,李四向张三要钱,张三振振有词地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了,我没欠你的钱,李四气得打了他一顿。二人闹到县衙,县官问张三:欠债还钱,乃天经地义,你为什么借钱不还?张三把他的理由又陈述了一遍。县官听了觉得很在理,又问李四,为什么要打人?李四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经不是打他时候的我了,我没打他!县官只好不了了之。同学们,你们能断这个案子吗?3个学生表演,说明了张三和李四理由不成立,否认相对静止,是狡辩诡辩。老师归纳运动和静止的关系。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区别: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2)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反对两种错误观点:一是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二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过渡)老师:既然物质是运动的,那么物质的运动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二、运动是有规律的P33问题探究4、人类根据什么发现并制造出新的元素?学生:元素周期变化规律。老师:说明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那么什么是规律?引出规律的概念。学生背诵规律的定义。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老师着重讲解“规律”的定义,这是难点。①规律是联系,但联系不一定是规律,因为规律是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②固有的联系:即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具有的联系。不是从外界强加给事物的,不是主观臆造的联系。例万有引力定律是自然界本身固有的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发展固有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联系成为社会发展固有的规律。③必然的联系:即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的联系必然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必然要发生的联系。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偶然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联系。看《守株待兔》的图,思考:故事中的宋人为什么被人遗笑千年?学生:宋人把偶然的联系当成必然联系。下列哪些属于规律?(1)人往高处走,水往底处流(2)日夜更替(3)种豆得豆(4)一年四季的变化(5)苹果落地(6)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7)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8)生物体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9)商品价格时涨时落(10)喜鹊叫喜,乌鸦叫丧4\n(1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12)万有引力规律答:(6\7\8\12)复习提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什么?学生答。老师: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P33课堂探究5:(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学生: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否则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P34探究6: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否被看作是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学生举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工程、西电东送、地震预报等。归纳第二个意义: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课堂小结)世界是物质的(上一框),物质是运动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动和静的统一,规律有客观性普遍性,要求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但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课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认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B、承认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C、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D、夸大了物质的运动2、“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观点A、正确反映的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将会导致不可知论C、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D、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3、物质、运动、规律三者间的联系是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C、世界是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规律是客观的D、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4、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这些话说明()A、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可以由人的主观意识决定B、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社会规律不具有客观性C、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客观性D、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二、“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如何理解恩格斯这一论断?4\n。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