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爱欲哲学 39页

  • 1.76 MB
  • 2022-08-17 发布

柏拉图的爱欲哲学

  • 3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分类号:密级:UDC:学号:405009715014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柏拉图的爱欲哲学PlatoonEros陶紫薇培养单位(院、系):人文学院哲学系指导教师姓名、职称:余友辉副教授申请学位的学科门类:哲学学科专业名称:外国哲学论文答辩日期:2018年答辩委员会主席:曾建平评阅人:2018年6月5日I\n\n摘要摘要柏拉图是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图的思想历经千年而经久不衰,蕴含着一股深厚恒久的生命力。另外,在柏拉图那里,爱若斯(Eros)首次成为哲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被详细阐发在《会饮》、《斐德罗》、《斐多》等经典名篇之中。《会饮》和《斐德罗》中强调了爱欲的本质、对美本身的窥见及爱的阶梯式攀登,而《斐多》中强调了对知识最为敏感的哲人之天性和灵魂之永恒。在这些名篇中,柏拉图告诫人们,只有哲学家爱欲的对象,才是那种值得普遍渴望永远拥有的对象;使这种最高的好成为有死者的不死追求,对于哲学而言就是最高的爱。同时,通过探寻柏拉图爱欲的奥秘,揭示柏拉图爱欲哲学的本质特征,进而去洞悉哲人的生活以及哲学的人生意义,去思考哲学家如何去拥有“至善”,人又如何过好这一生,力争把柏拉图爱欲思想的深刻内涵更本真地还原出来。为解决现代人的有关“爱欲”的困惑,为更好实现对柏拉图爱欲哲学的认识,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关键词:爱欲本质;爱欲特征;爱的超越与实践I\nABSTRACTABSTRACTPlatoisoneofthegreatestphilosophersandthinkersintheWest.Plato'sthoughthaslastedforthousandsofyearsandhasenduringvitality.Inaddition,inPlato,Eroshasbecomeanimportantconceptinphilosophyforthefirsttime,bythedetailedanalysisinthe"Symposium","Phaedrus"and"Phaedo"andotherclassics.In"Symposium"and"Phaedrus",ItwasemphasizedintheErosessence,seeingtheloveandclimbingtheladderofthebeautifulitself,andin"Phaedo"itwasemphasizedtheknowledgethatismostsensitivetothephilosopher'snatureandsoulforever.Intheseworks,Platowarnsthatonlyphilosophers’Erosobject,isthatthegeneraldesireobjectforforever;thehighestgoodisthepursuitofimmortality,forphilosophyitisthehighestlove.Atthesametime,throughexploringthemysteryofPlatoniclove,itrevealstheessentialfeaturesofPlato’sloveinphilosophy,andthentothephilosophers’lifeandphilosophicalinsightintothemeaningoflife,tothinkabouthowtohavea"good"forphilosophers,andhowtolivethisrealandgoodlife,andstrivetotheprofoundconnotationofPlato’sthoughttorestoremoregenuineloveout.Inordertosolvetheperplexityof"Eros"ofmodernpeople,tobetterrealizetheunderstandingofPlatoniclovephilosophy,Iwanttomakesomecontributiononthisway.KeyWords:theessenceofEros;characteristicsofEros;transcendenceandpracticeofloveII\n目录目录摘要............................................................................................................................IABSTRACT......................................................................................................................II第1章导论.................................................................................................................1第2章柏拉图式爱欲的本质.....................................................................................9第3章柏拉图式爱欲的特征..................................................................................143.1爱在美中孕育.............................................................................................................143.2爱在美中攀升.............................................................................................................153.3爱之迷狂对灵魂的滋养.............................................................................................18第4章柏拉图式爱欲的启示..................................................................................244.1爱是一种超越.............................................................................................................244.2爱是一种实践.............................................................................................................27结语.........................................................................................................................31致谢.........................................................................................................................32参考文献.....................................................................................................................33III\n第1章导论第1章导论柏拉图是古希腊的哲学三圣贤之一,他的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在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哲学等很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除此之外,柏拉图哲学的另一个显著特色是,他独特地把“爱欲”当作了哲学研究对象,使之成为自身的一个独特概念,甚至是本质的概念。对爱欲的探究,构成了柏拉图哲学本质性的一部分,与他的形而上学理念论遥相呼应,最终直指对“理念中的理念”——善理念和美理念的追求和领悟。柏拉图的爱欲哲学一方面与哲学的爱智慧紧密相联,直接阐述了对理念、对美和善的爱;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对我们日常爱欲观的审视和提升。而在我们现实的日常中,往往对柏拉图真实的爱欲观有所误读。在西方哲学史上,柏拉图的《会饮》是对“爱”进行形而上学讨论的很早的哲学著作,在柏拉图的《会饮》中,对“爱若斯”的认识过程和得出的爱若斯本质,都在西方哲学史和人类文明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论是柏拉图作为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区分现象和理念,建立起他的“理念”世界,从而实现的哲学本体论转向,还是柏拉图对爱的类型(身体之爱和灵魂之爱)和爱的生育(身体生育和灵魂生育)哲学讨论,都能在柏拉图《会饮》中找到较为清晰的知识脉络或者思想萌芽。柏拉图就人们都愿意“永远地拥有美的东西”的假设来奠定他的爱若斯本质,就人们的爱欲活动“身体生育和灵魂生育”来解释爱若斯的目的,其目的是“在美的东西里生育”。柏拉图之伟大,就在于他深刻地抓住了人类的爱欲本质。每个瞬间的美确实是很吸引人的,但是柏拉图为什么如此向往永恒的美呢?人们或者更应该做的是,在把握每个瞬间的美的基础上,实现拥有持续一生的美。柏拉图通过自己的爱欲思想,对智慧进行着无穷地追求和渴望,形成了一种思想上强劲的内驱力,那种渴望的冲动是如此单纯真实,对知识的渴求是如此的痴迷向往。如果我们要搞懂哲学意义上爱的本质,那么我们就应该从柏拉图开始,从柏拉图的爱欲著作开始。因此,对柏拉图爱欲哲学的研究所带来的积极意义,1\n第1章导论不仅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柏拉图哲学,理解他的形而上学理念论,理解他对善和美的思考,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角度,使我们能够从中窥见柏拉图理解人性和日常人类生活的独特方式。21世纪以来尤其是2010年以后,学界明显加强了对柏拉图哲学的重视,一股“翻译热潮”席卷而来,“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系列丛书特别是其中的“柏拉图注疏集”便是最好的明证。这套丛书收集了大量当代西方柏拉图研究学者最前沿的专著和论文集,由国内众多学者合力译出。与柏拉图爱欲这一视域密切相关的译著有梁中和翻译的斐奇诺所著的《论柏拉图式的爱》,刘小枫翻译的《柏拉图的<会饮>》、《柏拉图的<斐德若>》、《柏拉图的<斐多>》,史毅仁翻译的《柏拉图的<王制>》,邱立波翻译的列奥·施特劳斯所著的《论柏拉图的<会饮>》,戴晓光翻译的伯格所著的《柏拉图式的迷宫—<斐多>的义疏》,黄瑞成翻译的施莱尔马赫所著的《论柏拉图对话》,刘晨光翻译的艾伦·布鲁姆所著的《人应该如何生活—柏拉图<王制>释义》等等。在这些著作中,都明示或暗示了这样一种观点:柏拉图哲学旨在强调的是“灵魂的返乡”、“爱欲的本质”、“至善的通达”,阅读柏拉图著作的首要和最终目的是成为哲人。国内目前关于柏拉图爱欲哲学问题的研究较多,从刘小枫、王太庆、王晓朝等多位学者对柏拉图的《会饮篇》和《斐德罗篇》等译本中就可以看出,柏拉图爱欲思想的地位以及国内学者对柏拉图爱欲思想著作的关注。同时,学者李丽丽的《柏拉图爱欲思想研究》一书,就对柏拉图的爱欲思想做出了专门研究,全书主题限定在柏拉图爱欲观念范围内,这种专业性的研究在国内算是比较少有的。王太庆先生的《柏拉图对话集》(商务印书馆出版)译本较好,里面有柏拉图几乎全部的对话,包括《会饮篇》。朱光潜先生的《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译本对话十分灵活,以文艺理论题材为主。此外王晓朝先生译的《柏拉图全集》里,也有《会饮篇》。张师竹、张东荪先生的译本《柏拉图对话六种》包含了《斐德罗篇》,不过这译本太早,语言近乎文言,不易读。另外刘小枫先生的《柏拉图注疏集》中的《会饮篇》,不仅有流畅的翻译,还有值得参考的解读,以带注疏的柏拉图作品为主体,亦收义疏性质的专著或文集,适合细读,也是我主要参考的译本。刘小枫的《柏拉图四书》中,雅典民主政制是苏格拉底谈论“爱欲”问题2\n第1章导论的政治语境,在他看来,民主政制的根本困难在于个人的德性是否齐一,谈论“爱欲”是为了揭示民主政治原理的难题:民主政制只会开放“爱欲”的奇异和自由,而不区分高贵与低劣的爱欲,也就谈不上培育高贵的德性。“爱欲四书”(《普罗泰戈拉》《会饮》《斐德若》《斐多》)恰好构成一部整全而又生动的苏格拉底传,他付出自己的生命时间对青年孜孜以论灵魂与爱欲,意味着灵魂的德性比灵魂的自由更重要。“爱欲四书”中灵魂的“爱欲”问题是柏拉图所有作品的基础,或言柏拉图思想的基础。李丽丽的《柏拉图爱欲思想研究》中,本书的主旨就是根据柏拉图关于爱欲与友爱的几篇对话——《会饮篇》、《斐德罗篇》和《李思》(《吕西斯》)——来研究柏拉图的爱欲思想,这也是较少有的专门针对柏拉图的爱欲思想进行深入研究的著作。本书是以柏拉图的爱欲思想为研究的对象,只在与爱欲相关的方面涉及柏拉图爱欲哲学的其他内容,比如对善的理念和美的理念的理解、对灵魂和神的看法等,都是为了理解柏拉图的爱欲思想服务的。因此,全书既没有对日常生活中的爱的探讨(除非是在与柏拉图的爱欲观念相互对照以得出有益的启示的意义上),也没有对柏拉图哲学的其他内容进行研究(除非在与他的爱欲思想密切相关的意义上),全书主题限定在柏拉图爱欲观念的范围内。理解柏拉图的爱欲观念不能离开当时的社会背景,即当时的城邦盛行男风,这也是本书开篇的内容,用了一章的篇幅来研究古希腊现实的爱,即古希腊爱欲的社会生活图景。可是,我们发现柏拉图是用神话来言说爱的,不重视他的神话的运用,不理解神话的寓意,就无法把握柏拉图的爱欲观念。在《会饮篇》中是通过爱的攀登的神话来讲述爱者是如何实现对智慧的爱的,在《斐德罗篇》中是通过灵魂马车的神话讲述了灵魂对美善的回忆,这种回忆的过程也就是爱与被爱共同追求智慧和哲学的过程,从爱欲神话的理解进到爱欲哲学的理解,这也就是书中第二章关于爱欲的神话到第三章从爱欲神话走向爱欲哲学再到第四章爱者对被爱者的爱欲的一个进阶过程,这也是本书的核心部分,是需要我着重学习的章节。接下来,通过对柏拉图爱欲和亚里士多德友爱的相互比照,进而让柏拉图的爱欲看得更清楚,这就是书中第五章从爱欲到友爱。最后一章现代人爱欲的滥觞则是结合现代生活中爱的现实,从爱和欲、爱和友爱的关系来进行研究,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全书对爱欲的实质性内涵阐释得很饱满,以及最后对现代人爱欲的境遇和拯救也很有启迪作用,柏拉图的爱欲指向的是美3\n第1章导论善,在爱人和情人之间发生的是凭借美来孕育生殖,这是一种精神生产力的体现,是智慧的创造和延续,爱追求的是哲学,哲学家追求智慧,智慧是对真和善的把握,智慧又是最美的事物,爱智与爱美善是统一的。如果说人不能直接通达美善,但人的出路在于可以通过爱智来实现对美善和德性的追求,最后,柏拉图的爱者在美的指引下,经过不懈的攀登,达到了美的本体,孕育出了真实的德性,用哲学来诠释爱欲,又从爱欲这一起跳点来奠定自己的理念论哲学的基础,所以对柏拉图爱欲思想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当然,对于李丽丽的这本《柏拉图爱欲思想研究》,我应该提炼式地进行反复学习。当然,针对柏拉图的爱欲思想,我们除了学者的经典著作参考外,还有一些优秀的期刊和学位论文,值得学习。田书峰《柏拉图<会饮>中的爱欲与理念学说》(2017)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第3期,该篇文章分析了《会饮》中的六篇颂辞,并揭示苏格拉底口中的爱欲本质和美之理念,详略得当,有条不紊,尤其是对六位人物的颂辞的逻辑描述,对本文第2章柏拉图式爱欲的本质阐释起到了很大的帮助。王柯平《爱美欲求与善好生活——柏拉图“阶梯喻说”新解》(2017)哲学研究第8期,该篇文章从审美和目的论角度来重释柏拉图爱欲哲学的阶梯喻说,通过爱美欲求和爱美益智来趋向善好生活,文章精致,立场鲜明。这篇期刊对本文第3章柏拉图式爱欲的特征诠释,尤其是爱在美中攀登那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王璐《试论柏拉图理想人格思想》(2017)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该篇论文主要从柏拉图理想人格思想入手,着重在柏拉图理想人格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塑造途径中,强调了灵魂的净化和爱欲的升华,强调了哲学教育。哲学教育作为人格塑造的“主曲”,犹如一场精神的“朝圣之旅”,是一种能够改善灵魂状况的神圣的迷狂,一旦心智凭借爱欲辩证法的力量“突然看到”了“善的相”(存在),先天受损的灵魂便能痊愈,进而到一种由“爱若斯”主导的真正生命形式之中,从而孕育出真实的美德和真正的知识,产生出受神所宠爱的状态,达到理想人格的境界。吴慈荷《论柏拉图<会饮>中的爱若斯》(2014)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该篇论文从柏拉图《会饮篇》的爱分为肉身之爱和灵魂之爱开始阐述并分析两者关系,随即升华到爱的生育,即分为肉体生育(身体延续)和灵魂生育(精神4\n第1章导论延续),进而论述上升之路和下降之路,正如柏拉图在《会饮篇》中写的,一个人要循着正确的途径认识接近爱若斯,引导人们从喜欢美的形体,到喜欢美本身,能在美的形体中生育,更能沿着对美的不懈追求,拥有美的理念本身。这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一般人对柏拉图爱欲观念的误读。罗兴刚《柏拉图的第三条路线:“爱欲”作为“真意见”的“居间”教诲》(2012)哲学论丛理论月刊,本文是通过探讨柏拉图的理论来源中赫拉克利特以及巴门尼德的中间路向的影响因素,以及他自身的哲学建构中的分有说、通种论等种种建构,描绘柏拉图弥合二分世界的可能与努力。通过探究苏格拉底论真意见对知识的形成的作用以及爱欲的教诲对柏拉图哲学的影响,可以看到柏拉图从追问知识是什么到追问知识如何可能的转变,从而描绘出柏拉图哲学中的第三条道路——爱欲。“爱”这个“精灵”,使得神和人之间有了往来,人正是因为这样的“爱”之居间性存在,正是在这种爱欲的居间性引导的教化中柏拉图真正的完成了他的属人哲学的构建。本篇论文的构思新颖,启发较大。同时,国外关于柏拉图爱欲哲学问题的研究也比较多。主要是从列奥·施特劳斯、康纳、纳斯鲍姆、G.R.F.Ferrari、GabrielRichardsonLear等人的书及文章中进行了解和学习。美国学者列奥·施特劳斯能从表面看似琐屑的事物中洞悉最极致的意味,这种能力在解释《会饮》时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其所著的《论柏拉图的<会饮>》中,直击爱若斯的自然本性和经验,充分解析着柏拉图的爱欲。从柏拉图的开放性本身——即断言人并不拥有智慧,只能追求智慧,极尽全力去理解人类的知识是不完美的,人类的知识充其量只能有进展,不会有终结。同时指出,柏拉图某种程度上主张,人的自然本性,以及某种程度上整全的自然本性就是爱欲,在所有在一起的形式中(即便连性方面的在一起也考虑在内),哲学成了爱欲论的最高形式,任何共同的、带有某种尊严的智识活动也因此变成了爱欲的最高形式。美国学者大卫·奥·康纳教授的《爱是光着脚的哲学——古代智慧与现代爱情》中,爱是怀疑还是信任,爱起于偶然还是必然,爱源出于个人还是社会,康纳教授的意图既不是提供陈腐旧说,也非刻意猎奇,而是借着对古代经典的仔细阅读,勾勒出前现代哲人对爱情的看法。书中共有八个章节,即弱小的人与强大的神,躲避爱情,毁灭爱情,爱让我们免于分裂,生生不息的爱情,爱5\n第1章导论情涅槃,威尼斯的爱与死,愿景或幻境,书中通过电影和经典作品的阐述表达,以渗透到柏拉图的爱欲哲学中,手法新颖,脉络清晰。美国学者玛莎·纳斯鲍姆的《善的脆弱性——古希腊悲剧和哲学中的运气与伦理》中,提出了一个较为新颖的观点,认为柏拉图的《会饮篇》从爱欲观上进一步发展了他在《理想国》和《斐多篇》中提出的核心哲学观念:对普遍之物的爱和追求,但另一方面又开始了对具体之物的价值的某种反思;而他的《斐德罗篇》则更是根本上变革了他更早的观念,认识到特殊性的情感和欲望对哲学普遍之知的真实价值。但这观点并未得到学者们的普遍认可,一般人们仍集中关注于柏拉图爱欲观对他哲学理论的发展而非改变。UniversityofCaliforniaBerkeleyPress出版的RichardKraut编辑的《TheCambridgeCompaniontoPlato》(剑桥指南:柏拉图)一书中,这是由很多学者分篇章写的,书中第八篇是学者G.R.F.Ferrari的《PlatonicLove》(柏拉图式的爱),文中主要是根据柏拉图的《会饮篇》和《斐德罗篇》来阐释柏拉图的爱欲思想,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解说了一下会饮中其他人的想法,TopraiseEros,then,istopraiselove。重点在第二部分,苏格拉底-狄奥提玛的教诲,Love,itturnsout,isasearchforthegood。每个人都追求德性与善,因为它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同时每个人都想要快乐和幸福。因此,狄奥提玛区分了agenericEros(一般的爱若斯)和aspecialEros(独特的爱若斯)。爱的独特性是对某具体事物的热爱,而普遍性的爱是对美的本体的爱即对thebeautifulitself(美本身)的爱,如文中说的“爱的独特性表现在对相爱的那个人的欲求,而爱的普遍性是对激发人类行为的善的追求”。“一般而言,爱不仅仅是对善的爱,也渴望一直拥有善,但渴望一直拥有善有两个意图,一个是为了善一个是为了不朽”,从而在“thebeautiful”和“thegood”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而后,狄奥提玛让我们接受了“theloveofwisdom”(爱智慧)的观点。“但这是一个选择性的事实,哲学家才能发现最美的事物”,我们还将得出对美的灵魂的爱远高于对美的肉体的爱,这是文中爱的攀登的过程。最后一部分就是对《斐德罗篇》中爱的阐释,灵魂回忆说,对智慧、美德、至善的迷狂。文章最后也总结道:在这两种情况下,柏拉图需要爱的陈辞并把它转向他的形而上学的优势上。在《会饮篇》中,这一陈辞是“爱促进美德”。在《斐德罗篇》中,“爱是迷狂的”。这两篇的对话、限制、成就的差异源自于此。6\n第1章导论BlackwellPublishingLtd出版的GerasimosSantas编辑的《TheBlackwellGuidetoPlato’sRepublic》(布莱克韦尔指南: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中,这也是由很多学者分节写的,书中第六节是学者GabrielRichardsonLear的《PlatoonLearningtoLoveBeauty》(柏拉图论学习爱美),文中主要是根据柏拉图的《理想国》来讨论学习爱美的重要性,分为五个部分,BeautyandGoodness(美与善),PatternsofBeautifulPoetry(美好诗歌的模式),HumanExcellentandtheStandardofPoeticBeauty(人类卓越和诗意美的标准),MoralPsychology(道德心理学),LoveofBeautyandBeingJust(爱美和正义)。文章中提出了美与善之间,与诗歌之间,与人类卓越,道德心理以及正义之间的联系,“从正义的角度来看,学习爱美的意义何在呢?”从柏拉图《理想国》的正义观下去思考爱美的意义所在。根据苏格拉底所说,“Goodnessisthestandardortargetofbeauty.”(善是美的标准和目的)爱以美为指向,因为世界上存在着美,所以才有爱。一种是作为本原的“美本身”,即理式的美,一种是作为它的影子的形体的美。柏拉图的“分有说”不是物理的过程,是心理的过程,是他所说的“回忆”和爱,“分有”是通过“回忆”和爱来实现的。柏拉图曾多次肯定音乐、绘画、雕刻、建筑以及各种工艺制作的美在于“和谐”,甚至人的美,他也认为离不开理智、意志与情感之间的“和谐”。但人的美不限于“和谐”,更重要的是要有“心灵”,人的“心灵”是更高一层的美,而后是人的“行为制度”,“智慧”,“至善至美”即美本身。“至少在《理想国》中,正义的人对美的爱是贯穿着勇敢的,它以人类和一切的和谐美为乐,因此它不是灵魂较低部分的纯粹利益”,回到《理想国》,苏格拉底迎接挑战的精神或许使我们可以重新考虑格劳孔所认为的美是不公正的。对真正真实的美的学习,是我们通往公平、正义、节制、智慧的自救道路。柏拉图追求的爱欲是怎样的呢?为什么这么认为呢?为何以“爱欲”的角度作为柏拉图自己哲学的一个起跳点呢?柏拉图又是怎样从个人情爱出发一步一步走向自己所追寻的智慧之爱、理念之爱呢?选择解读柏拉图的爱欲哲学是因为它对人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寻。《会饮篇》的基本主题就是爱欲,这是人最本能的性质,也可以说是生命最原始的冲动。柏拉图的爱欲哲学,会让我们更加了解我们自己,认识我们自己。对此问题的研究,我们应弄懂柏拉图所向往热衷的爱欲,再接着要掌握明白他是怎么一步一步地实现7\n第1章导论自己的爱欲观,通过什么理据论证自己的爱欲是更好的更丰富的和更富有见识的。这不仅让我们的理念丰富还能更好地影响后世的哲学,更好地指导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爱情观。同时,在这个物质发展飞速的时代,人们往往十分浮躁地看待世界,往往会由于一种思想的缺失而感到迷茫,只求结果不看过程。现实生活中爱欲的滥觞亟需拯救,人们对柏拉图的爱情观需要修复,对爱情的理解需要进一步地深化。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在不断追问爱情的本质,他认为那就是对幸福、对美、对善的渴望与追求。人一生都在追寻爱,那么追寻的爱的活动又是什么呢?首先是最低层次的,即在美的东西里面生育,借由肉体的生育达到美的永恒和不朽;其次是要求成名,要求流芳百世的欲望,这样做是为了品德的不朽,是渴望永恒的另一种更高尚的形态。然而,这种不朽还不是最高层次的不朽,但是人必须经过前两个阶段,才能发现他一直追寻的最崇高的美,一种永恒的、同一的、纯粹的和永不改变的美,前两个阶段都是为这一阶段做准备与铺垫的。在这一阶段,人才真正接近了美的共相,这是不变的光源,以至于我们会发现,迄今所有被觉察的美好事物都是它的浮动的反射光,这是精神能达到的不朽境界,而爱神所赋予的渴求这种美的力量能使人不停地对此种不朽进行探索。这种对美的追求,也是对善的追求,对高贵德性的追求,精神上对美和善的追求又高于肉体上对美和善的追求。因此,对柏拉图爱欲哲学问题的研究,有其重要的深刻的实际意义。8\n第2章柏拉图式爱欲的本质第2章柏拉图式爱欲的本质“柏拉图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他留下了三十余篇对话,为我们了解他的思想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应当承认,我们对这份宝贵遗1产的研究是不够的,也缺乏实事求是的评价。”这一较早的评述对现在来说仍然是适用的;而就柏拉图的爱欲思想而言,误解易读更是丛生,这不禁让我们去思考什么才是柏拉图意义上的爱欲。柏拉图的爱欲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去爱?爱对于我们又有何意义?无数个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令人目眩神迷。在柏拉图理性的知识建构中,爱若斯(Eros)首次成为哲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他看来,爱若斯不仅在希腊的城邦生活中与公民的德性教化息息相关,而且更与智慧、美的理念、静观沉思的生活有关。在柏拉图的《会饮》(Symposium)2中,前五位讲者对爱若斯的颂辞就表达出了爱若斯在希腊城邦生活中的教化作用,这五位不同的讲者代表了当时来自希腊社会的不同阶层的智慧,揭示了爱若斯的不同面相。但根据苏格拉底的看法,前五位讲者有关爱若斯的颂辞并没有充分地将爱若斯的自然本性揭示出来,只是强调了爱若斯的某个方面,尤其是强调爱若斯作为对美的欲求与德性或美少年的德性教化之间的联系,并未把握到爱欲的本质。苏格拉底这样评论前五位的颂辞:“可是现在看来,一篇好颂辞好像并不是这样,要把一切最优美的品质一齐堆在所颂扬的对象上,不管是真是假,纵然假也毫无关系。我们的办法好像是每个人只要做出颂扬爱神的模样,并不需要真正颂扬他。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在我看来,你们是费尽气力把一切都归到爱神身上,说他是这个样子的,产生了这样的效果,以此显示出他是最美的、最出色的;但这只是在无知之徒看来如此,绝非在有识之士眼中显示。所以说这是一篇富丽堂皇的颂辞。可是我答应跟你们颂扬爱神的时候并不知道要用这样的方式。因此那只是口头应允,并3非衷心应允。请诸位允许我告辞吧,我不能做这样的颂辞,我根本不会。”这么看来,苏格拉底认为这五位讲者并未将爱若斯的真正本性揭示出来。1俞吾金:《试论柏拉图哲学的基本特征》,复旦学报。1982年,第2期。2分别是斐德罗(Phaidros)、泡萨尼亚斯(Pausanias)、厄里克西马库斯(Eryximachus)、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阿伽通(Agathon)。3[古希腊]柏拉图.会饮篇[M].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5月,198E-199B。9\n第2章柏拉图式爱欲的本质4按照斐德罗的颂辞,他认为在爱欲者和被爱欲者的关系与追求美德之间存在着5一种必然联系,阿基琉斯与阿尔克斯提斯就是最好的明证。但是,问题是,一个爱欲关系是如何促成对于美的欣赏而不只是造成混乱或者无序?而对于美的欣赏又是如何导致一个人做出高贵的行动而不是简单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欲望冲动?所以,接下来,第二位讲者泡萨尼亚斯在自己的颂辞中提出必须对爱若斯进行区分,赞颂的究竟是哪种爱若斯,因为爱若斯分为粗俗的属民的爱若斯和高贵的属天的爱若斯。只有属天的爱若斯关心的是如何在被爱欲者身上造就智6慧和德性,因为这才是恒定不变的东西。第三位讲者厄里克西马库斯虽然同意7泡萨尼亚斯的看法,即一个爱欲者与被爱欲者的关系正果应该是前者能在后者的灵魂里产生出智慧与德性,但是,他指出,为培养一个人在爱欲关系中的德性和智慧,这需要爱欲者具有专业知识,就如在医术、健身术和乐术的情况一8样。而一个专业的爱欲者就具有关于节制和正义的知识,提升我们在神明和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然而,这种和谐是指关于什么的和谐?这个问题并不清楚,于是,第四位讲者阿里斯托芬认为要回答爱若斯为什么具有这种治愈和和谐功能需要首先对人的本性和其需求有所了解。按照他所讲述的神话,人的起源是一个球形的巨人,完整无缺,力大无比,对神明们构成威胁,于是被宙斯从中9间分开,从此,一半就永远在寻找使他完整的另外一半,找到后便永远都不想10分开。所以我们的幸福在于寻找另外一半,并与之合一成为一体的状态。但是,成为完整的一体是为了什么?阿里斯托芬也无法回答火匠神赫发斯托斯提出的11问题:“世人哦,你们想要从对方为自己得到的究竟是什么啊?”如果人们渴望的是永不分开的一体,那么火匠神赫发斯托斯可以满足人们的心愿:将他们4《会饮》178A6-180B8。5忒提斯的儿子阿基琉斯与帕特罗克洛斯互为知己,互有爱慕之情,在特洛伊与希腊的一场战争中,帕特罗克洛斯被赫克托尔杀死。后来,阿基琉斯决心为自己的同伴爱友复仇,尽管他从母亲那里知道,一旦他杀了赫克托尔,自己也得死,如果不杀,就会平安回家,颐养天年,但是,他依然选择替他复仇,不仅敢为他的爱友死,而且敢于紧随已经断气的爱友而去。这就是爱若斯的力量,他能够让阿基琉斯做出这样的自我牺牲的美德之举。至于阿尔克斯提斯,她是伯利阿斯的女儿,她的丈夫阿德墨托斯命定早逝,阿波罗将掌管命运的神灌醉,说服命运之神让阿德墨托斯摆脱早死之命。命运之神提出一个条件,必须有一人愿意为他偿命。他的父母虽都年迈苍苍,但也不愿意为他一死,唯有他的妻子愿意为他一死。神们看后甚为感动,遂让她起死回生。这也是爱若斯的力量,才让阿尔克斯提斯做出如此感天动地的壮举。6《会饮》183E1-6。7《会饮》185E-188E。8《会饮》188D5-9。9《会饮》190B-E。10《会饮》191D。11《会饮》192D。10\n第2章柏拉图式爱欲的本质12永远熔铸在一起。这种对于完整的一体的渴望仍然是基于当下的缺乏,所以,人需要一种能区分出哪些是我们的真正匮乏的知识或智慧。第五位讲者阿佳通批评前四位讲者没有把爱若斯的本性讲出来,他认为爱若斯之所以产生出那么13多积极的好处,他本身必然是对于美以及善事物的欲求。但是,他也没有回答为什么欲求美的爱欲引向创造善的事物,而不是占有呢?苏格拉底对前五位所做的关于爱若斯的颂辞感到差强人意,那么原因并不是在于他们的颂辞完全是错误的,而是他反对把人间的所有好的赞誉之辞搬过来强加给爱若斯。苏格拉底在《会饮》中,首先提出爱神是对某某的爱。“一个人既然爱一件东西,就是还没有那样东西;他盼望它,就是盼望他现在有它,14或者将来有它。”其次,苏格拉底提出爱欲是对他所欠缺的东西的爱,是对美15的爱。在施特劳斯看来,苏格拉底在此明显抽掉了对属己之物的爱,而这点必须放在——真正的颂辞必须集中于最高贵、最美的事物,忽略有欠高贵的事物——条件下才有意义。如果存在像哲学这类东西,或者说如果存在对真理的爱,那这种东西这种爱更接近对美的爱,而非对属己之物的爱。人们有可能认为这种爱不如对美的爱吗?施特劳斯的意思不是要人切断自己对属己之物的爱,只是想表达,与某种更高的、不跟属己之物有那种关系的事物比较起来,它的地位是次要的。当苏格拉底论证着爱不可能是对属己之物的爱时,首先,不可能有对自己父母、兄弟和姐妹的爱欲;乱伦性的爱欲不可能存在。其次,不可能有对自己妻子的爱欲,且第三,不可能有对自己城邦的爱欲;第四,不可能有对性满足的爱欲。欲望和满足不可能同时出现。第五,如果说只有不美者才可能爱美的事物,那只有不美的人才有爱欲。第六,诸神既不美也不善。第七,16人们不可能区分美的与丑的爱欲,不可能区分高贵爱欲与低贱爱欲。苏格拉底在讲述一般问题的领域里,对属己之物的爱导向意识形态;对美的爱则导向真17理。通过女祭司狄奥提玛的口吻,苏格拉底继而得出爱神不是神,因为他缺少18美的东西和好的东西,爱神是一个大精灵,介于神与凡人之间。苏格拉底继续12《会饮》192E。13《会饮》194E4-198A1。14《会饮》200E。15《会饮》201A。16[美]列奥·施特劳斯.论柏拉图的《会饮》[M].伯纳德特编.邱立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第247页。17[美]列奥·施特劳斯.论柏拉图的《会饮》[M].伯纳德特编.邱立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第248页。18《会饮》202E。11\n第2章柏拉图式爱欲的本质说出狄奥提玛告诉他的有关爱若斯诞生的神话:“当初阿芙洛狄忒诞生的时候,诸神举行宴会,出席的有智谋女神梅蒂的儿子丰饶神波若。他们宴饮结束时,匮乏神贝尼娅来向他们作节日例行的行乞,站在门口。波若多喝了几杯琼浆,就走进宙斯的花园,昏昏沉沉地睡着了。贝尼娅由于贫乏,很想和波若生个孩子,于是和他睡在一起,怀下了爱若斯。爱若斯也成了阿芙洛狄忒的随从和仆人,因为他是在阿芙洛狄忒的生日投的胎,19生性爱美的东西,而阿芙洛狄忒是很美的。”柏拉图的神话揭示了爱神的本质,即爱神是既不美也不善的。爱神不是神,是一个精灵,是人和神沟通的媒介,把人的祈祷祭礼由人传给神,把神的旨意2021传给人。苏格拉底就自称是这样一个通神的人。作为哲学家,苏格拉底是自足的,这里的爱神却时常处在生灭流转当中,资源不断地流进和流出,几乎没有一刻他能保持住什么,因此,他永远既不穷,也不富。也许,生灭财富已被哲学家置之度外了,面对死亡,没有人像苏格拉底那样坦然。但是,是什么使得哲学家活得自足,死得那样坦然呢?是对哲学的爱。爱神虽然不美不善,但他不能甘心于目前这种状态,而要像他的母亲一样,抓住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所谓的改变,就是追求美善,自己永远占有美、拥有善。也许柏拉图认为这种需要是每个人都有的。爱神恰恰是这样一位哲学家,他抓住的唯一的生命稻草就是哲学,对于哲学,他不是全知,但更不是无知。无知的人不知道自己的无知,更不会去追求哲学,这样爱神就介于知与无知之间,成为爱智慧的哲学家。爱若斯作为中间性存在,他是哲学自身的化身,是哲学家的自我镜像,是哲学22自身的隐喻。作为一种神灵,爱神都只能处于一种不尴不尬的中间位置,何况人呢,因此他未免把人的爱欲看得过高了。爱神并不一定来到每个人的身边,只有本身像爱神或爱神的母亲的人,才有追求美善的热情,才有一种与命运抗争的力量,23才有改变命运、接近美善的勇气。可是,柏拉图告诉我们,追求美善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施特劳斯曾提出:“在柏拉图看来,人有一种自然能力,一种24未经训练的能力,可以触及真理。没这种能力的人就不成其为人。”19《会饮》203C。20《会饮》203A。21《会饮》79A-D。22田书峰.柏拉图《会饮》中的爱欲与理念学说[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7年第3期(总第9期)。23李丽丽.柏拉图爱欲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第93页。24[美]列奥·施特劳斯.论柏拉图的《会饮》[M].伯纳德特编.邱立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年112\n第2章柏拉图式爱欲的本质在柏拉图的哲学中,爱欲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按照柏拉图的本体论,世界分为可感世界和可知世界,可感世界是生灭无常的,而只有可知世界才是不生不灭的永恒世界。依靠感觉而获得的印象只能成为影像和意见,依靠理性而获得的才是真正的知识,是真正的存在。而按照灵魂三分法,欲望和激情的部分明显低于理性部分,所以,欲望和激情并不能引人进入知识,或者达到本体的理念世界,这种特权显然是灵魂的理性部分的特权。但问题是,既然欲望和激情并不是那么靠得住,为什么柏拉图还是对欲望与激情的最强烈形式的表达——爱欲这么念念不忘,甚至还对爱欲的化身——爱若斯如此赞誉有加,将其25视为人神之间的中介,赋予爱若斯这么重要的哲学意义?这就让我们进而思考爱欲的特征。月第1版,第253页。25田书峰.柏拉图《会饮》中的爱欲与理念学说[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7年第3期(总第9期)13\n第3章柏拉图式爱欲的特征第3章柏拉图式爱欲的特征3.1爱在美中孕育爱若斯的天性朝向是对善和美的东西的欲求。“一般来说,凡属于对于好东26西、对于幸福的企盼,都是每个人心中最大的、强烈的爱。”那么,欲求善与27美又是何故呢?“其目的在于在美的东西里面生育繁衍”,按照狄奥提玛的说法,爱若斯欲求属于自己的善美或幸福的方式是借着在“美中孕育”。因为生育28是永生,因为在会死的凡人身上正是生育可以达到永恒的、不朽的东西。所以说,爱若斯追求善美或幸福就决定了爱若斯的行动和目的。我们追求的不仅是好的东西,而且是不朽的东西,爱所盼望的就是永远拥有好的东西,那爱也必然是奔赴不朽的。孕育,在这里依然是一个关于哲学的隐喻,身体的孕育是灵魂孕育的象征,身体的孕育是生出像我们一样的后代,而灵魂的孕育则是生出美丽的诗歌辞赋,美丽的城邦法律,美丽的各种学问知识,这就明显地呈现为一种不间断的上升。“爱在美中孕育”,即悄然地从肉体的生育之限制中脱颖到文化、艺术和精神的更广阔的领域中,继而引领取向真正的理性之美的坦途。所以说,爱欲是对美的爱,但却是实现孕育目的的过渡阶段。而只有少数人有能力进行这种理性的知识建构,这种生育是一种诗性的比喻,同时柏拉图也将那种精神性的生育视为更高等级的相似活动或同等活动。因为对于柏拉图而言,自然的生育不过是相同的永恒形式和理式的再生产,因此,也是有死者中相同的永恒形式和理式29的不死性。人之所以要起这种生殖的欲望,是因为凡人的生命不像神那样始终如一,不管在他的身体方面,还是在心灵、思想和知识方面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正因为这样,为了使自己不朽,就想创造一个新的来代替旧的。这就是为什么动物和人都有保护自己后裔的本性,因为这个与他相似的生命是他自身生命的延续,他只能以这种方式来获得不朽。26《会饮》205D。27《会饮》206E。28《会饮》207A。29[美]施莱尔马赫.论柏拉图对话[M].黄瑞成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第237页。14\n第3章柏拉图式爱欲的特征“凡是可朽者都是依这个方式去绵延他们的生命,他们不能象神灵的东西那样永久前后如一不变,而是老朽者消逝之后都留下新的个体,与原有者相类似。苏格拉底,凡是可朽者在身体方面或其他方面之所以能分享不朽,就是这30个方式,依旁的方式都不可能。”然而,任何生育之所以易受感动的原因完全在于美,也就是说,在其特殊的生命与存在中,整体之和谐显然可以视为天生固有的同一个因素。因此,对创生于美之中的爱的描述,同时也是对哲人之作为的总体描述;为了特别指出哲人的位置,需要确定知识哲人之爱及其目标与其他爱的举止和特点之间的关系。智慧是事物中最美的,而爱神以美为他的爱的对象,所以爱神必定是爱智慧的哲学家。爱欲的对象是美,而最高的美只有最高的哲学修养才能见到,那么苏格拉底就是一个具体的例证,体现了真善美三者的统一。相较于多数人的卑贱生活,苏格拉底是个哲人,尽管像神一样,却也是一个游走于众人之中的人。所以,他所描述的应当并非是纯粹的存在和智慧的本质,相反是智慧在现身于世的人的有死生命中的生命现象。因为,这明显是柏拉图全部哲学解释的主要观点:智慧本身吸引着有死者,但作为一种变化和自我拓展之物,智慧表明它本身要听命于时间。所以,哲人的生命并不执着于智慧,而是努力寻求智慧,并抓住每一个激发点,他在整体时间和整体空间中的31追求是在有死者中实现不死。这也就道出了哲人的本质生活。“美国文明之父”爱默生,他不仅仅是思想家,更是哲学家,尤其是一位对柏拉图推崇备至的哲学家。他认为:“柏拉图的美德概念是达不到的,除非通过对神圣本质的直接观32照。”哲人穷极一生都在爱着美,追求善,通达智慧,在美中孕育以美为对象的理念知识——真正的德性,这是那个在自身上、在自身里的永远,是唯一类型的东西,其他一切美的东西都是以某种方式分沾着它,当别的东西产生消灭33的时候,它却无得亦无失,始终如一。3.2爱在美中攀升那我们该如何来理解柏拉图所说的美的理念自身呢?柏拉图在《会饮》中30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8页。31[美]施莱尔马赫.论柏拉图对话[M].黄瑞成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第236页。32爱默生著:《代表人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47页。33《会饮》211B。15\n第3章柏拉图式爱欲的特征提到,爱善、爱美、爱智慧是同一的活动,因而“善的相”也就是“美本身”。34灵魂唯有凭借“爱欲”的引导才能最终“突然看到”它,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知识同时也是关于它的知识。女祭司狄奥提玛紧接着对“美”进行深入描绘,用这样的话来描写美本身:“一个人如果随着向导,学习爱情的深密教义,顺着正确次序,逐一关照个别的美的事物,直到对爱情学问登峰造极了,他就会突然看见一种奇妙无比的美。他的以往一切辛苦探求都是为着这个最终目的。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它不是在此点美,在另一点丑;在此时美,在另一时不美;在此方面美,在另一方面丑;它也不是随人而异,对某些人美,对另一些人就丑。还不仅此,这种美并不是表现于某一个面孔,某一双手,或是身体的某一其他部分;它也不是存在于某一篇文章,某一种学问,或是任何某一个别物体,例如动物、大地或天空之类;它只是永恒地自存自在,以形式35的整一永与它自身同一;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泉源,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但是那些美的事物时而生,时而灭,而它却毫不因之有所增,有所减。总之,一个人从人世间的个别事例出发,由于对于少年人的爱情有正确的观念,逐渐循阶上升,一直到观照我所说的这种美,他对于爱情的深密教义也就算近于登峰造极了。这就是参悟爱情道理的正确道路,自己走也好,由向导引着走也好。先从人世间个别的美的事物开始,逐渐提升到最高境界的美,好像升梯,逐步上进,从一个美形体到两个美形体,从两个美形体到全体的美形体;再从美的形体到美的行为制度,从美的行为制度到美的学问知识,最后再从各种美的学问知识一直到只以美本身为对象的那种学问,彻悟美的本体。”36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属神的“美本身”绝非是在主体之外与主体对立的某种抽象概念,而是内在于灵魂之中的“本真常驻者”,是灵魂的本性,人的原3738初自然,“是神秘情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正是由于“美本身”的存在,人才能够实现灵魂的净化与升华,获得新生。正如柏拉图借由狄奥提玛之口所说:“亲爱的苏格拉底,这种美本身的观照是一个人最值得过的生活境界,比其34刘小枫编著:《柏拉图四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第249页。35这就是所谓“绝对美”,它涵盖一切,独一无对无待。36[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5月,第249页。37参见《斐多》,75C-76E。38赵敦华著:《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50页。16\n第3章柏拉图式爱欲的特征他一切都强。如果你将来有一天看到了这种境界,你就会知道比起它来,你们的黄金,华装艳服,娇童和美少年——这一切使你和许多人醉心迷眼,不惜废寝忘餐,以求常看着而且常守着的心爱物——都微不足道。请想一想,如果一个人有运气看到那美本身,那如期本然,精纯不杂的美,不是凡人皮肉色泽之类凡俗的美,而是那神圣的纯然一体的美,你想这样一个人的心情会像什么呢?朝这境界看,以适当的方法凝视它,和它契合无间,浑然一体,你想,这对于一个凡人是一种可怜的生活么?只有循这条路径,一个人才能通过可由视觉见到的东西窥见美本身,所产生的不是幻相而是真实本体,因为他所接触的不是幻相而是真实本体,你没有想到这个道理吗?只有这样生育真实功德的人才能39邀神的宠爱,如果凡人能不朽,也只像有他这样才可以不朽。”在这条形而下趋向形而上的攀升之路上,全部进程都是由感性而理性,由个别事物而普遍概念,由部分而全体。全体就是纯一永恒的绝对美,是美的止境,爱的止境,也是哲学的止境。到了这个境界,主体(观者)和对象(所观40境)就契合无间,达到统一。这里的七类美也被喻为七阶梯,象征着认知与修为的七层次。相应地,爱美者凭着自然本性——爱欲——越是向上攀登难度就越大。首先在第一阶,爱美者会钟爱某一特定形体的美,关注更多的是悦目的身体及其带来的快感,同时关注着真诚的友谊及其相应的情份;步入第二阶时,所爱对象是两个形体之美,爱美者根据美的形式发现了两种形体美具有某种同源性;登上第三阶时,爱美者见到所有形体之美,拓宽了悦目之美的视阈,发现了所有形体美的形式共通性,掌握了一把开解所有形体形式美的钥匙;踏上第四阶时,爱美者欣赏到第四类美,不再是人的身体,而是人的心灵之美,爱美者赋予心灵美的价值高于其赋予形体美的价值,心灵的美侧重于内心世界的修养和塑造;再进一步,爱美者登上第五阶,体察到第五类美,即遵纪守法和法律礼仪的美,在此领域,美在实质上等同于正义、公正或善治,有利于构建遵纪守法和公正有序的城邦生活;随之,爱美者登上第六阶,感悟到知识的美,这是各门知识或科学汇成的“美的汪洋大海”,在凝神观照之际,会欣喜地欣赏到“各种各样的、美不胜收的言辞和理论”,由此收获到“哲学中许多丰富的思想”,过上以理智为本位的沉思生活,进而上下求索追求完善;最后,爱美者登上梯顶,发现了“美本身”(美的本质),领略到美自体的永恒、完整、绝对、39[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5月,第250页。40[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5月,第305页。17\n第3章柏拉图式爱欲的特征41纯粹等特征,理解了美之为美的真正原因就在于分有了美自体的光韵。圣哲苏42格拉底之所以能够将四大美德集于一身,终生实践,至死不渝,其奥秘就在于他恍若神明般地看到了“美本身”,从而蜕变成了活的“爱若斯”。爱若斯将能够注视或观看这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美本身当作自己向上攀升的最高的目的,这也是哲学家的使命。在柏拉图这里,爱欲是向理念世界的攀登。因为有美相伴,这个过程不那么艰难,也不那么枯燥,而且充满了创造的乐趣和挑战的意味。这种攀登,从最低的地方——山脚下——开始,也就是从可见世界中美的形体开始。这是因为爱的对象是美善,在可见世界中的都是美善的摹本,是不完美的,因此是无法让柏拉图的爱停留于此的。这也就是当以某个人为爱的对象时,我们要从最高处着眼,即要审视他的灵魂。我相信这也是柏拉图所赞许的,因为人的灵魂43比身体高贵,应该得到人更多的珍视和关照。所以真正的爱若斯是通向真理之途的媒介,是上升到美之理念的动力,也是走出洞穴的助力。不仅由身体美之愉悦,经由任何特殊的或形形色色的、更高的事物之愉悦,直到永恒美之无中介的愉悦,这种美会展现于按此秩序加以训练并变得敏锐的眼睛之前,而不再关注特殊和个别之物;而且,由自然的生命生育,经由正确的表象和公民德性的生育,直至对那种远远超越了所有个别高超技巧的直接知识的参与,这种知识只会使人幸福,其中包括了所有其他好。我们可以看出,真正的德性就是有关美的理念的知识,沉思或静观美的理念就44等同于产生或孕育真实的德性,这不是两种行动,而是一种行动的两个方面。3.3爱之迷狂对灵魂的滋养爱和美是永远结合在一起的,没有美就没有爱。这种爱只能由美在人世的仿影引起,对于美,人的视力和灵魂的眼睛是最敏锐的。美本身释放出最吸引人的力量,使得每个观照他的人都凝视、出神。对于这个美的仿影,如果用哲学的爱去爱,就能达到一种哲学的迷狂。柏拉图在《斐德若》以及《会饮》篇中提到“爱善、爱美和爱智慧是同一活动……作为爱的目标的真善美是统一的”41王柯平.爱美欲求与善好生活——柏拉图“阶梯喻说”新解[J].哲学研究,2017年第8期。42分别是智慧、勇敢、节制、正义。43参见柏拉图:《法篇》727D-E。44田书峰.柏拉图《会饮》中的爱欲与理念学说[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7年第3期(总第9期)。18\n第3章柏拉图式爱欲的特征45,美德不是一门专门知识,“而是一种灵感,至善是通过迷狂产生给我们的,46是被一种神圣的天赋分配给我们的”。由此可见,爱欲的阶梯上是充满着善和美的,是一种对生命的引导,一种能够改善灵魂状况的神圣迷狂。柏拉图在《斐德罗》中将这一攀升通过灵魂马车比喻形象地展示给我们。《斐德罗》的神话详细地描述了灵魂在附到肉体上以前随神周游诸天时的景象。灵魂之所以能够向高飞升,飞到神的境界,这是因为灵魂本身是一种协合的动力,有一对飞马和一个御车人。这对飞马和这个御车人虽然不像神的飞马和御车人那样能够始终完全地协调一致。但是,在灵魂附到肉体上之前,经过御车人艰难地驾驭,两者还是能够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的。这样就使人的灵魂可以追随神,向着那天外的境界高飞,因为人的灵魂也是长着羽翼的。如果灵魂是47完善的,羽毛丰满的,它就飞行上界,主宰全宇宙。而且,羽翼的本性是带着沉重的物体向高飞升,升到神的境界的,所以在身体的各部分之中,是最近于神灵的。灵魂的这部分就像神灵的一样,也要靠美、善、智来滋养,遇到与之48相反的品质就要遭毁损。因此,不管是神的羽翼还是人的灵魂的羽翼,都要靠这种品质来滋养成长。这种品质只能在天外的真理大原上找到,那里长着灵魂49的最高尚部分所需要吃的草。因此,灵魂要费尽心力到达真理的大原,从那里获得营养。对于柏拉图来说,那个世界是哲学和理念的世界,是永恒不变的,而且位于天体之外才能关照得到。关于宇宙想象的成分,在柏拉图晚期的对话《蒂迈欧》当中,显得越发突出明显。在那里,他似乎看到了人的根,人的根是在天上,而不是在地上。“灵魂的最高级部分乃是神给予人作为指导者。它居住在我们身体的顶部,把我们的视野从地上提升而向着天体的无限性。它好像是一棵根不在地上而在天上的树。确实是这样,因为灵魂出生时乃是神把神圣部分置50于人头或本位中,使整个身体挺直向上。”人随着神向天外世界的迸发就是向自己的本来状态的回复,这个本来的状态是灵魂在进入肉体以前,随神在天外所看到的景象。我们不禁感叹,这个天外的世界给予人无限的遐想,在这个天外的世界来谈人的事,似乎是在人的最初状态下来重新塑造人。这个塑造的过45赵敦华著:《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50页。46爱默生著:《代表人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52页。47参见柏拉图:《斐德罗》246C。48参见柏拉图:《斐德罗》246E。49参见柏拉图:《斐德罗》248C。50柏拉图:《蒂迈欧》90A。19\n第3章柏拉图式爱欲的特征程不能没有迷狂,也即神赐的迷狂。在《斐德罗》中所呈现的灵魂的居所(从灵魂在这里吸取营养这个意义上可以称为居所),是最高的。对于神们来说,由于载神的车马是听调度的,所以上升起来很容易,而且当不朽者们到达绝顶时,51还要进到天外,站在天的背上,随着天运行,关照天外的一切永恒的景象。灵魂在随神周游诸天的时候,由于受到马的拖累,所以在飞升上界时不能像神的车马那样顺畅。这样,御车人能否对马进行有效地教练,最后灵魂的马车能否协调一致将决定灵魂自身的命运——是下沉化为肉身还是待在上界,永远与神在一起。虽然,柏拉图在灵魂和肉体的关系问题上,极力地排斥肉体以及肉体感官,但是在灵魂回忆这个问题上,他却无法排除感官知觉的作用。因为他说,“如果一个人听到、看到或者以其他方式觉察到一件东西的时候,不仅知道那件东西,52而且觉察到某个别的东西”,由这个东西引起对另一个东西的回忆。但柏拉图在前面却说,人的视觉和听觉没有一点真理性,这两种感官都靠不住,其他的53都不如这两种,就更不用说了。如果一个人看到的某样东西都是不真实的,那么何况这样东西引起的对另一样东西的回忆?但他还是举出由类似的东西和不类似的东西所引起的回忆。不类似的,比如竖琴和人,类似的例子比如画像临摹等。但是,最强最美的回忆是由美引起的,美是可见世界呈现给我们的最耀眼的事物,是最能刺激我们的视觉的东西。因此,只有美所引起的回忆才是最真切的,也是最直接的。爱者与爱者之间也有不同。有的对美很迟钝,不能从观照人世间叫作美的东西,而高升到上界,到美本身。他把自己沉浸在肉欲中,既没有忌惮,也不54顾羞耻。只有对于上界还怀着敬心向上张望的人,在尘世遇到一个美的仿影,有神明相,他就先打一个寒颤,彷佛从前在上界挣扎时的惶恐再来侵袭他。他凝视这美形,于是心里起一种虔敬,敬他如敬神。当他凝视的时候,寒颤就经过自然的转变,变成一种从未经验过的高热,浑身发汗。他从眼睛接受到美的放射体,因它而发热,它的羽翼也因它而受滋润,羽翼在久经闭塞之后又生长51参见柏拉图:《斐德罗》247B。52参见柏拉图:《斐多》73C。53参见柏拉图:《斐多》65B。54参见柏拉图:《斐德罗》250E。Hackforth认为,这里表明了柏拉图对异性爱欲的态度,它与只追求快乐的同性爱欲同样不值得提倡,也没法与他自己所描绘的同性之间的哲学爱欲相媲美。尽管这样,要禁绝男人与女人之间的所有性爱是不可能的,对于城邦来说也是不利的。(参见Hackforth,Plato’sPhaedrus,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52,p.98)20\n第3章柏拉图式爱欲的特征55起来了。这就是情人在凝视爱人之时,所发生的一种自然的过程,柏拉图用一种物质的有形的东西来解释,也许是有道理的。因为爱首先是写在眼睛里的,一个人爱另一个人,最不能隐藏的就是他的眼睛。当他在注视的时候,就开始喜欢了,他从这种注视当中,得到了无比的兴奋和满足。当他的目光不肯离开的时候,他就是在爱了,他的眼神同样也舍不得离开半刻。而当他在注视中已经忘了自我的时候,他就是在深爱了。如果看不到他的对象,他就日不能安寝,夜不能安睡,只盼望着再看他的爱人一眼。哪怕一想起爱人的美,他就可以把思念的苦痛消化大半了。这就是爱,总是从注视开始。之所以欲求那个人的到来,是想永远注视着他,这样就能解脱爱者的思念,并且从对爱者的美的凝视里,获得滋润羽翼的情波。没有这种情波的滋润,羽翼就干枯滞涩住,这些滞涩住的幼毛和情波融在一起,就像脉搏一样跳动,每一根幼毛都刺戳它的塞口,因此,灵魂遍体受56刺,疼得要发狂。那么,能解除这情人的苦痛的只有爱人的美,从这美中吸取情波,原来那些毛根的塞口就都开起来,他吸了一口气,刺痛已不再来,他又57暂时享受到极甘美的乐境。但是,这种对羽翼的滋养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爱人不在身边,就感觉苦痛、干涩,爱人一来,就使羽翼的毛孔张开,从对爱人的注视中吸取了营养。因此,有爱的人,彷佛被看成疯狂的人,这种疯狂表现在对爱人的极度渴望,渴望他回到他的身边,让爱人在他的目光中沐浴和嬉戏,只有这样才能给情人带来快乐。爱人在身边,他会欢天喜地,但暂时的别离,居然也让他难以忍受,落落寡欢。在苏格拉底这里,这种治愈的方式只有美和善,而不是单纯58地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而美少年就代表了这种美和善,对美少年的爱就能治愈情人的疼痛。这个在人世间美的真实仿影,有若神明相,让灵魂追忆起自己曾经追随过的某位神,努力使自己尽量类似那个神,也使他的钟爱者类似那个神。在爱中,爱人对他的所爱是被动的,不知其所爱为何物,只不过受到了情人的59熏陶,就像看了别人的沙眼,自己也得了沙眼一样。这种爱若斯,就等于把神的世界的秩序带到了人间,使人间也获得了类似神的世界的秩序。55参加柏拉图:《斐德罗》251B。56参见柏拉图:《斐德罗》251D。57参见柏拉图:《斐德罗》251E。58参见柏拉图:《斐德罗》252B。59参加柏拉图:《斐德罗》255D。21\n第3章柏拉图式爱欲的特征柏拉图认为我们的灵魂原本是属神的,不朽、正义、完善、自己是自己运动的原因,但却因失去其羽翼而坠入尘世,依着于凡俗的肉体以至于成为可朽60的、不完善的。因而实现真正的哲人生活的关键就是要尽可能得超凡脱俗,从根本上改变灵魂的状态,恢复它的本性。在《斐多》中,灵魂在生前就要远离肉体,不自觉地演练接近死亡的状态(死亡练习)。这样在灵魂离开肉体的时候,才能走得干净利落,才能接近永恒的理念,进入一个跟自己一样不可见的、神61圣的、不朽的、智慧的境界,这样就会永远与神在一起,获得幸福。“哲学家的思想始终依据真实事物的本性,由于他所立足的领域的光明,他从不会被人62轻易察觉,因为大众的灵魂之眼没有能力承受对神圣事物的洞见。”也就是说,大众的灵魂状况与哲学家有着根本区别,哲学家由于恢复了灵魂的羽翼,从而能以一种真实的视野维度重新审视我们的世界。此外,柏拉图认为灵魂有能力承受一切的恶和所有的善,唯有走灵魂上升的路,追求智慧和正义,才能最终63达到至善。也就是说,真正的哲人所追求的是一种灵魂状况、生活方式,只有通过灵魂的净化与升华,他才能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虚幻走向真实、从愚昧走向智慧、从罪恶走向正义、从不幸走向幸福、而这个超凡入圣的过程也就是从“意见世界”走向“知识世界”,亦即“真理世界”的过程。见到真理最多的灵魂会在第一代里就附到一个人的种子,这个人注定成为一个爱智慧者、爱美者,或是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和哲学家获得了同样的尊荣,而且,只有爱智慧的哲学家或是以哲学的爱去爱少年人的,如果他们的灵魂维持这样的生活三次不变,到三千年满了,才可以恢复64羽翼,高飞而去。而此外的一切灵魂,却没有这样的幸运,仍然要接受审判,在生之巨轮中挣扎。之所以哲学家能够摆脱生之轮回,是因为他们专注于对真理大原上的光辉景象的回忆。因为哲学家是由神灵凭附的,他们就靠这种回忆来滋养灵魂,使灵魂的羽翼重新获得生长。由于经常专注于这种回忆,而漠视凡人所重视的,因此被人指为迷狂,这种迷狂就是哲学的迷狂。以哲学的爱去65爱美少年的人,则是一种爱情的迷狂。苏格拉底在临刑前能够保持镇定,就是因为他内心的信念,即一个真正的60参见《斐德若》,245D-247E;另见《斐多》,75C-80D。61参见柏拉图:《斐多》81A。62参见《斐多》,65D。63参见《王制》,621C。64参见柏拉图:《斐德罗》249A。65参见李丽丽,《柏拉图爱欲哲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87页。22\n第3章柏拉图式爱欲的特征哲人,只有在死亡——灵魂与肉体分离——之后,才能专心地研习哲学。因为灵魂与肉体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是不纯粹的,而不纯粹的东西是没法研究纯粹66的事物的。也就是,对于理念这种纯粹的事物,只有灵魂也同时达到了纯粹的状态——与肉体彻底的分离——才能认识。一个人对哲学的追求就是死亡的演练,练习使灵魂不受肉体的拖累和诱惑,回到灵魂自身,思考那真正的存在,这就是灵魂的净化,没有经过净化的灵魂是无法研习哲学的。真正的哲学家毕生都在做着死亡的准备,经过这种练习,习惯于尽可能地处在接近死亡的状态中。这样,当死亡来临的时候,如果哲学家表现得惊慌失措、悲不自胜,那就67是不可理解的了。爱欲不是厉害的打算或是肉欲的满足,而是由神灵凭附的迷68狂,从人世间美的摹本窥见美的本体所起的爱慕,灵魂借以滋长的营养品。这正是哲人所生活的追求,对智慧的追求,对死亡的练习。这个“爱若斯”在真地看见了美本身后一定不会孕育出虚假的德性或德性的虚假,而是一定会孕生出真实的德性,且成为受神宠爱的人。66参见柏拉图:《斐多》67B。67参见柏拉图:《斐多》67D。68[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5月,第297页。23\n第4章柏拉图式爱欲的启示第4章柏拉图式爱欲的启示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方式在上演柏拉图爱欲的戏剧,但是,它与我们总是保持着或远或近的距离。这个距离是我们不愿意跨越的,那是时空的距离,也是历史和不同的生命体验的距离,我们无力跨越。马克思曾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69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亦体现在对时代的反思和塑造上,“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出了问题,哲学家们难逃其咎。”70柏拉图的爱欲哲学,会让我们更加了解我们自己,认识我们自己,重新发现我们自己。在我们现如今这个物质发展飞速的时代,人们往往十分浮躁地看待世界,往往会由于一种思想的缺失而感到迷茫,只求结果不看过程,往往会因为真相的深入而感到畏惧,只看表象不提本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爱欲的滥觞亟需拯救,人们对柏拉图的爱情观同样亟待修复,对爱情的理解需要进一步地深化,对美善的理解需要进一步地提升。4.1爱是一种超越爱欲是我们的自然本能,不能也不应被禁绝,这就如同一种内驱动力。爱是一种超越,可以是对自我的超越,对城邦国家的超越,也可以是对时代的超越。我们知道,哲学家对肉体及其欲望的藐视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肉体是各种欲望的根源,它追求欲望的满足所带来的快乐,而为了满足身体的欲望,各种争斗、战争和革命的发生就是不可避免的。71因此,如果身体对于哲学家研究哲学造成了妨碍,那么灵魂的净化只能通过与肉体的分离来实现。正如苏格拉底毕生所践行的这样一种演练:苏格拉底经常打赤脚,甚至冬天在冰上行军的时候亦复如此。72弃绝身体感官的需要,还有比这更甚的吗?他可以在想到一69马克思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一卷,人民出版社,第220页。70张志伟:《21世纪哲学能够做什么?》,广西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71参见柏拉图:《斐多》66C。72参见柏拉图:《会饮》174A、220B。24\n第4章柏拉图式爱欲的启示个问题的时候,随时停下来,像着迷一样站着不动,一站就是半天甚至一整天。73在自己所创造的世界里沉迷不能自拔,还有比这更深的吗?阿尔卡比亚徳怀着极大的信心,以为自己的身体对于任何一个成年男子都是一种吸引,相信对苏格拉底也不例外。恰恰在苏格拉底这里,他几经努力——可以说步步为营,苏格拉底仍然纹丝不动,与苏格拉底睡这一夜,就像与自己的父亲或兄弟睡了一夜,74对哲学的爱欲如此之旺以至于吞没了对身体的欲望之火。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既是死亡哲学的践行者,也是爱欲哲学的典范,这两种践行哲学的方式统一在一个人身上,说明了哲学家生为哲学而生,死也为哲学而死(哲学就是死亡的演练),爱为哲学而爱,这种爱欲贯穿了哲学家的生生死死,之所以能够实现爱欲的不朽,是因为他对哲学的爱欲。75苏格拉底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只有两者——他和哲学,这个世界既是他和哲学的结合(灵魂与哲学的结合),也使他与哲学分离,这就需要把身体拒斥在门外。但是,这个世界真正建立起来却是在灵魂和肉体分离之后,既然这样,我们何不缩短这个旅程,直接奔向更好的存在——获得更好的神的庇护?不过,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真正的哲人愿意死,但是不能提前对自己下手,只能等待神的召唤,神不允许的时候我们不能自杀。虽然身体是灵魂的监狱,但我们却不能自行越狱逃跑,这个学说很玄妙,不易理解。76它的深奥之处在于,哲人在生的每时每刻都在演练着死的状态,而且也准备和意愿着死亡的来到,因为那意味着灵魂与肉体的分离,可以专心于哲学,那是他们的福祉之所在。那为什么我们不能决定这个死亡的将临呢?这是格贝提出的问题。77因为在我们之上有神,他是我们的主人,没有主人的允许,我们就了断自己,是不明智的。一是会引起神的怒气;二是离开了神,虽然获得了自由,但是,没有神的庇护,我们不如从前生活得好,因此作出这种选择是愚蠢的。78在苏格拉底看来,一个人首先要关注的不应是身体和财产,而应是自己灵魂的至善至福,因为财富并不能带来美德,而真正的美德(善)却可以带来财富和其他一切福祉,对个人和国家都是如此。79在灵魂三分又表现出的四大美73参见柏拉图:《会饮》174D、220C。74参见柏拉图:《会饮》219D。75参见李丽丽,《柏拉图爱欲哲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57页。76参见柏拉图:《斐多》62B。77参见柏拉图:《斐多》61D。78参见柏拉图:《斐多》62D—E。79参见《申辩》,30b。25\n第4章柏拉图式爱欲的启示德中首当其冲的便是智慧,并且,“不是热爱智慧的部分,而是其整全。”80同时,对智慧的疯狂意味着彻底忘我。精于算计的人永远不会忘我。疯子——无论为好东西还是坏东西疯狂——都忘我。这种忘我可以只是低的,但也可以高于任何算计。因此,爱欲中有一种彻底的忘我,一种对属己之物的彻底遗忘。这样,爱欲中便有了一种美的要素,哪怕这要素以这种有限的形式表现出来。值得一提的是,柏拉图认为节制绝非是要我们消除一切欲望,例如对真理、真知的渴求,对爱欲、爱情的渴望这类合法的欲望应坚决予以保留,但对于所有阻碍灵魂上升的私欲尤其是感官享乐则应予以抵制,并以灵魂的理智原则战胜私欲成为真正的“自己的主人”。81由此可知,爱是一种超越,对自我向善向上的超越。苏格拉底在《理想国》中便提出“哲学王”的观点,他向格劳孔证明,僭主是最不幸福的人,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且总是继续渴望变得可憎,即僭主是最不自足的人,完全依赖外在的事物而充满焦虑;其次,僭主式的生活不是最快乐的生活,灵魂的三部分中的每一部分都有它自己的特别快乐,知晓所有三种快乐的人,将是何种快乐是最大快乐的最佳裁判,然而,只有哲人知晓所有三种快乐,而哲人选择了哲学的快乐;由此,僭主的快乐完全与痛苦混杂相连,而哲学的快乐是纯粹的,僭主的快乐不真实,因为它们与生成(becoming)相连,而生成自身在某种程度上不真实,哲人则依恋存在(being),因而他的快乐是真实的。82只有哲学是纯粹的快乐,是自足的,不需要利用别人。在柏拉图笔下,爱的超越性则是哲人对这一神圣秩序地有意识认知和追求,而爱的最终目标是要抵达静观世界本原的哲人境界。所以,爱是一种超越,作为哲学王对城邦的超越,哲人站在更高的格局,探寻着政治的最善和众民的幸福。爱欲暗含着对死亡的超越,对死亡的否定。这就是美(高贵)。一切让人高贵的东西都与人对贫乏自我的超越有关。最可见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自我牺牲形式是接受死亡,是愿意赴死。83作为有情人的有情人,在毫无所知的情况下接受死亡。《雅歌》中有这样的话:“爱如死之坚强。”又如《牡丹亭》中的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80参见《王制》,475b。81参加《王制》,430e-432a。82[美]艾伦·布鲁姆.人应该如何生活—柏拉图《王制》释义[M].刘晨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年10月第1版。83[美]列奥·施特劳斯.论柏拉图的《会饮》[M].伯纳德特编.邱立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第282页。26\n第4章柏拉图式爱欲的启示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就是爱的本质,否则它就不是爱。爱欲暗含了对死亡的否定,它要以死亡为前提。若是不考虑死亡,就无法理解爱欲。如果活着就是死去,那么活着也是再生。这是一个人的再生,也是一个时代的再生,超越着这个时代所赋予的。有时,我们不禁发现,只有面对虚拟事物时,我们才会更好地思考,而对真实的生活,却往往随波逐流。似乎在虚拟与“我”之间,留有一段自由徜徉的空地;而面对真实,却太多束缚。我们自身的痛苦与欢乐、我们心上人的痛苦与欢乐,有时因为离得太近,反而不能看得仔细清楚,正如书本太靠近眼睛,字无法被看清一样。84在我们这个时代,书本、电影、电视、歌剧讲述了太多的故事,他们如同老师,帮助我们更好地看清自己。每一个故事就是一面镜子,这比急切、枯燥的自我反省要好得多。我们如何能在投入哲学的有限时间里取得更大的进步?在哲学的殿堂里,我们并不苛求赢得桂冠,而是希望哲学能开阔我们看待世界的视角,丰富我们处理世事的方法。这也可以理解为,这是哲学的一种特殊使命。哲学,犹如落在坚硬地面上的锄头,刨开思维的土层,新的东西便会生长出来。没有什么能像哲学那样不安定,也没有什么能像爱情那样给人以希望,思考爱情,便是为了更好地去实现生命里的某种超越吧。4.2爱是一种实践因为现在,人们所理解的美善只与身体相关,这是欲的一种表现,而不是爱,爱的对象是心灵才能关照得到的。这个时代不是我们不需要爱,是我们不会过心灵的生活,忘记了关照我们的心灵,忘记了去思考人应该如何过一生。每个瞬间的美是很吸引人,同时向往永恒的美和善,是更幸福的事情。而这是可以去实践的一生,这是可以去抵达的美好生活。柏拉图积极倡导“人向神生成”这一道德哲学观念,旨在激励人们以神为样板,努力育养非凡德性,最终成为经世济民的‘哲学王’或德行卓越的完善公民。”85他强调,从“属人”走向“属神”的德性生活。柏拉图深信“哲学家——他的最高的个人幸福会在对真理宁静沉思的生活里找到——如果时机来临,84[美]大卫·奥·康纳.爱是光着脚的哲学——古代智慧与现代爱情[M].练培冬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第1版,第1页。85王柯平:《人之为人的神性向度——柏拉图的道德哲学观》,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27\n第4章柏拉图式爱欲的启示作为一个政治家和立法者,其天职就是要贡献他的最佳年华为同胞服务做出崇高的牺牲。”86换句话说,理想的至善人格是这样一种人,他追求真理和正义,旨在提高人类的福祉。在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中,“善的相”,亦即“美本身”就是真正的“存在”;同时把《王制》中的“灵魂转向说”、《斐德若》中的“迷狂说”以及《会饮》中的“爱欲”思想加之“努斯”等概念融贯到理想的至善人格的塑造上,将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以及神学统一起来。指出理想人格是指一种“生命的轮回”、形而上的“灵魂返乡”,最终目标是通过精神的第二次“突然飞跃”——“顿现”这一方式来达到对“善的相”(存在)的认识(合一),从而转变成“美且年轻”的苏格拉底式的圣哲,孕育出真实的美德和真正的知识,实现理想的人格。87而这离不开爱的实践智慧,通过实践可以孕生出的最善之人格。诗人和哲学家所追求的都是知,一种是对人的知,对世俗的知,从这种知当中,才能思考并作出深刻的批判,进而抨击世俗,揭露人性,才能赢得观众的笑声和认同;另一种是哲学家追求的知,即苏格拉底所谓的“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一个真正的哲学家毕生都在追求的就是知,但首先是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因为根据狄奥提玛,哲学家和爱神都是处在知和无知之间,在这两者之间保持张力;不管哲学家是通过死亡——灵魂和肉体的分离——来实现,还是通过爱欲来实现,哲学家永远都处在这样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之中。88人生在世,真正难的是逃避罪恶。但柏拉图认为,罪恶的真正根源并不在于一个人自身,而在于他灵魂中的缺陷,在于“无知”,倘若他能追求真知,修复灵魂,便能过上最幸福美好的生活,这就是正义。89因而,成为一名真正的哲学家,达到智慧和美德的圆满状态就是要使他最终看到“善的相”从而拥有真正的“知识”。这也就是说,在柏拉图那里,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是高度统一的,真知的人在美德的任何方面都是最优秀的。90诚然,这条通往真知的道路万分艰难费力,但实实在在是人生在世时就能抵达的,例如柏拉图的老师——圣哲苏格拉底就是这样一位知行合一、真善一体、德行圆满的哲人典范。86A.E.泰勒著:《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9页。87王璐.试论柏拉图理想人格思想[J].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88李丽丽.柏拉图爱欲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第173页。89参见《理想国汉译辨证》,王扬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4页。90徐学庸先生指出:柏拉图意谓哲学家虽然专注在哲学智慧,但并非一群活在象牙塔中的人,他们具有明智;柏拉图并无理论与实践智慧之分,故拥有“相”的知识或可促使哲学家将其所知的典范,直接实践于生活经验。参见《理想国篇——译注与诠释》上卷,徐学庸译注,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505页。28\n第4章柏拉图式爱欲的启示柏拉图的爱欲思想,不只是爱情问题更是哲学问题。他的欲望是一种思想的内驱力。欲望,可以爱智慧,可以爱理念,可以爱理性。爱欲不仅是一种欲望,而是一种独特的欲望,包括男女情爱,柏拉图的特点是,他把对智慧的爱与追求和情人间的情爱关联在一起。爱欲放在哲学上,一方面是固然如此指爱,另一方面是思想的驱动力。欲望,是有一个哲学的含义,有一个思想的内驱力在里面。不要光把它局限于男女之爱,太狭窄了,而是应该去思考它是如何上升到形而上学的哲学问题。柏拉图的爱欲,正因为欲望,爱欲和知识有了某种关联。黑格尔谈爱情,是谈一种男女之间的爱,一种相互对等的爱建立起人的自我意识,通过他人的尊重,通过承认他人也承认了自己的独立和自由,同时也承认了对方。所以,通过主流辩证法辩证到一个独立的个人。但是在柏拉图那里,是不存在这种对等性的。《会饮》中的爱者和被爱者是一种不对等的,爱者是处于一个更高的位置,是一个在追求的状态,而被爱者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的受引导的状态,而当这个年轻人长大以后再去爱别人,他爱的不是原来爱他的那个人,两者之间没有一种反馈,而是一种传递。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柏拉图的爱欲是和知识有关的,不是相互对等的个体之间的爱,而是一种可以说是单纯的冲动,这种冲动是可以针对任何东西,所以它才不只是针对人,才会导向对真理对知识的渴望。我们总是试图找到最好的自己,总是不安分地为之追求。一个真正的自我应该是什么样的,要知道,这个真正的自我,绝不是激进的个人化的自我。在苏格拉底与斐德罗的对话中,苏格拉底试图回想起的自我,是比往常看到的自我更好的自我。爱情让人变得比平时更好,同时,它也让人变得更加真实。爱情的社会性本质,并不是爱的一种威胁,而是实现爱情的必要条件。在爱情这种社会化了的视角中,爱情中总有其模仿性,是对一种自我的模仿——这种自我,是比你没有爱情时的自我更高的自我。哲学始于好奇,爱的问题尚待分晓,但我们始终相信,哲学能提供给我们任何想要的帮助,让我们在现世现实的生活中,去更好地看待已赋予我们的一切美好,去勇敢践行生命智慧的馈赠。所以,在这物质高度发展的现今,不要让你的心灵遗落,提高哲学修养,塑造理想人格,获得至深的学问,了悟美的奥妙,洞识美的本体,抵达至善(最丰富的生活)。苏格拉底通过神性之智慧去直观“神性的美自体”,育养“真正的美德”,赢得“神性的爱欲”。在理想条件下,真正的爱美者将会拥有所有资质,成长为真正的爱智者或柏拉图心目中的真正哲学家。这一切将使真正的爱29\n第4章柏拉图式爱欲的启示美者上达思想启蒙与澄明的顶点,使得“真正值得一过的人生”愿景成为可能,使得我们可以成为更好的自我的愿景成为可能。30\n结语结语基于对柏拉图式爱欲的好奇和热爱,本文通过对柏拉图的爱欲经典著作进行学习研究,尤其针对柏拉图的《会饮》、《斐德罗》和《斐多》等经典名篇,不断地展开对爱情的思考之旅,踏上对柏拉图爱若斯的思考之路。在这些有关爱欲对话的名篇中,包含了关于爱的有趣的哲学争论,但这些争论始终只是一个庞大故事的冰山一角。我们只有看到更完整的、更广阔的全貌,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争论的真正内涵。在探寻柏拉图爱欲奥秘的过程中,把柏拉图爱欲哲学的本质、特征揭示出来,进而去洞悉哲人的生活以及哲学的人生意义,去思考“人又如何过好这一生”的大问题,力争把柏拉图爱欲思想更加本原更加丰富的深刻内涵挖掘出来,即对美本身的窥见,对爱的阶梯的攀登,对智慧的追逐,对至善的拥有,不断成就那份柏拉图心中最高的爱——哲学。本文通过对柏拉图爱欲思想的层层梳理,只单方面地主要地从柏拉图的爱欲经典著作入手,并在哲学逻辑思维上有所欠缺,这也就使得本文显得有失公允。当然,本文作者以后若有机会会对柏拉图的爱欲思想做更进一步地研究,以求进一步梳理柏拉图爱欲思想的脉络,深入理解柏拉图爱欲思想的精髓。31\n致谢致谢在论文完稿之际,谨对在本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给予我帮助的老师、同学、亲人以及在参考文献中出现的国内外众多从事柏拉图研究的学者、译者,致以最衷心的感谢!特别要感谢我的导师余友辉教授!我对柏拉图的爱欲哲学的兴趣始于导师余友辉教授的精彩课堂和日常交流,正是在导师对柏拉图“爱的海洋”的深刻讲解,让我对柏拉图的爱欲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满心的热爱。从论文的选题到开题报告的撰写,再到最后论文的结构、内容甚至于标点符号的完善,他都不厌其烦地给予了我一次次的悉心指导。在承担繁重的教学和学术项目的情况下,他依然会主动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这种亦师亦友的情谊定会让我铭记并感激一生!无论是对待学术的上进严谨还是治学工作中的勤勤恳恳还是为人憨厚友善的品行,余老师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感谢所有在课堂上授课予我的老师,谢谢每一位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爱岗敬业的态度;感谢这三年来与我互勉互励的诸位同学,谢谢每一位同学的关心和照顾;感谢我的家人,谢谢他们作为我最坚实的后盾。在南昌大学哲学系三年的学习中,自己成长了很多,收获了很多,感知了很多,一步一步走向更好的自己。我相信这三年里所接受的指导和教诲,不仅对我在校期间的学习有所帮助,而且对我今后的人生发展都有很大的助益。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一生是不值得一过的”。我很庆幸自己在南昌大学的三年学习时光,庆幸自己遇到了一位位优秀和善的老师。三年时光一晃而过,虽是哲学系硕士毕业,但学生仍感觉自己学问尚浅,哲学思辨能力有待提高,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仍需精进学习。在此再次对指导我学习的老师,陪伴我成长的同学表示感谢。最后衷心地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专家和教授,辛苦了!32\n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古希腊]柏拉图.会饮篇[M].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5月.[2][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的会饮篇[M].刘小枫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3][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5月.[4][古希腊]柏拉图.裴洞篇[M].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6月.[5][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对话录之一裴多篇[M].杨绛译.辽宁出版社,1999年12月.[6][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1月第1版.[7][美]列奥·施特劳斯.论柏拉图的《会饮》[M].伯纳德特编.邱立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8][美]伯格.柏拉图式的迷宫—《斐多》的义疏[M].戴晓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9][美]施莱尔马赫.论柏拉图对话[M].黄瑞成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10][美]艾伦·布鲁姆.人应该如何生活—柏拉图《王制》释义[M].刘晨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年10月第1版.[11][法]马特.柏拉图与神话之境从黄金时代到大西岛[M].吴雅凌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12][美]玛莎·纳斯鲍姆.善的脆弱性——古希腊悲剧和哲学中的运气与伦理[M].徐向东陆萌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13][美]大卫·奥·康纳.爱是光着脚的哲学——古代智慧与现代爱情[M].练培冬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第1版.[14]刘小枫.王有所成:习读柏拉图札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10月第1版.[15]刘小枫.柏拉图四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11月第1版.[16]李丽丽.柏拉图爱欲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17][美]艾·弗洛姆.爱的艺术[M].李健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1月版.[18][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4月版.[19][英]特里·伊格尔顿.人生的意义[M].朱新伟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20][英]罗素.幸福之路[M].刘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6年8月第1版.[21]周国平.人与永恒[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22]田书峰.柏拉图《会饮》中的爱欲与理念学说[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7年第3期(总第9期).[23]王柯平.爱美欲求与善好生活——柏拉图“阶梯喻说”新解[J].哲学研究,2017年第8期.33\n参考文献[24]王璐.试论柏拉图理想人格思想[D].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25]刘小枫.苏格拉底的爱欲与民主政制——关于柏拉图的“爱欲四书”[J].南海学刊,2015年6月.[26]董春莉.探究爱的超越与永恒——柏拉图《会饮》伦理思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27]唐竹沁.对柏拉图《会饮》中爱欲的解读[D].中央党校外国哲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28]吴慈荷.论柏拉图《会饮》中的爱若斯[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29]赵超.爱的哲思——历史与自然之间[D].中国政法大学学位论文,2015年3月.[30]孙源希.柏拉图的爱与哲学[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5月.[31]邱实.柏拉图的《会饮篇》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6年6月.[32]王鹏飞包利民.人生三爱、哲学、幸福——从柏拉图的《吕西斯》谈起[J].道德与文明,2014年.[33]罗梦颖.爱欲、哲学和婚姻——普鲁塔克与柏拉图的爱若斯形象比较[J].思想战线,2014年2月.[34]罗兴刚.柏拉图的第三条路线:“爱欲”作为“真意见”的“居间”教诲[J].哲学论丛理论月刊,2012.[35]李丽丽.《会饮》中的诗与哲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年1月.[36]阎国忠.柏拉图:哲学视野中的爱与美——一种神话学的建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7月.[37]唐敏.第俄提玛的最高爱欲教诲——柏拉图《会饮》210a-212c释义[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月.[38]范楚蓉.爱欲、美、哲学——《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读书札记[J].文学评论,2012年10月.[39]杨修志郭瑾.柏拉图哲学的爱情观探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11月.[40]牟春.柏拉图《会饮》篇中的矛盾与张力[J].兰州学刊,2009年06期.[41]吴雁飞.“柏拉图式的爱”之真谛[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42]吴华眉杨立蛟.爱的对象与渴望——柏拉图《会饮篇》爱欲理论解析[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8月.[43]郭洪体.Eros与苏格拉底——阅读《会饮》[J].兰州学刊,2007年09期.[44]RichardKraut.TheCambridgeCompaniontoPlato[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2.10.[45]Barney,TadBrennanandCharelesBrittain.PlatoandtheDividedSelf[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2.3.[46]GerasimosSantas.TheBlackwellGuidetoPlato’sRepublic[M].BlackwellPublishingLtd,2006.1.[47]G.R.F.Ferrari.TheCambridgeCompaniontoPlato’sRepublic[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7.6.34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