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政治哲学 4页

  • 56.91 KB
  • 2022-08-17 发布

孔子的政治哲学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摘要:“孔了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十分重要的人物,他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产,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德政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主体是仁礼学说,核心也是仁礼的范畴,最重要的是孔子希望用道德的政治建立“天下有道”的社会。关键词:仁礼徳政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为政以德”,建立“天下有道”的社会了,我觉得孔了思想总结起來具体的办法冇三种。一、治国的前提在于君子要严于律己。“为政需正己”,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已,正己才能正人。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所以孔子主张统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了〃,这样,为政者起表率作用,就会上行下效,自然就会政通民和国家得治。为政者首先是要道德高尚,必须〃以德治国〃即孔子所说的〃为政以德〃,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孔子用天彖比喻政治生活,领导者如果实行徳治,民众就会像众星围绕北极星一样自动围绕着你转。在这里孔了强调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而孔子本人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有人问孔子说:〃子奚不为政?〃孔子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孔子就是用道德来感染众人的,因此,孔子虽然没有在世俗政治上拥有权力,但在精神上却是一个领导者,孔子也正是希望那些在世俗政治上拥冇权力的领导者也能像他一样,通过高尚的道德來感染民众。其次,领导者要带头走正道,为民众做表率作用。鲁国贵族季康子曾经向孔子请教治国的方法,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领导者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除了上述这些品徳以外,从政者还必须勤勉忠诚,言行一致,举止端庄。孔了曰「居Z无倦,行Z以忠「(《颜渊》)〃先Z劳込”,“无倦〃(《了路》)。也就是说在位不松弛懈怠,执行政令要忠心,要带头、勤勉,办事不要松懈。从政者必须温良恭俭让。陈子禽向子贡问道,"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Z。〃(《学而》)也就是说孔了來到一国就一定会知道这里的政事,就是因为先生冇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五种美德。同时还要眼光远大,依次而进。子夏当了莒父的县长,向孔子请教怎样理政。孔子说:”无\n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即要求人们处理政务不要图快,贪图眼前利益,图快反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贪图小利反而办不成大事。而应眼光放远,依次而进。另外,孔了还认为在处理政务吋应当慎重,要深入实际,多听多见,了解实情,以免犯错误。即所谓"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为政》)二、治国的正确方略一一“以德治国〃。1>重教化,轻刑罚。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冇耻且格。〃(《为政》)在这里,孔子举出两种不同的治国方针一一以政令和刑罚为核心的〃法治〃与以道德和礼仪为核心的〃德治〃。孔子在比较这两种治国方针后认为法治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I佃〃徳治〃比“法治〃更有优越性,因为德治能使民众有知耻Z心,从而在心中树立一个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的荣辱观,这样民众在做某件事之前就会先用自己的荣辱观去衡量这个行为,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符合礼法的决定。通过德治,民众不仅明白了是非,而口也会了解到领导者的用心良苦,从而达到“有耻且格〃的目的,这就是孔子的徳治思想2、讲究信用,爱护人民。子贡曾经问孔子如何为政,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说:〃去兵。〃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子冋答:“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孔子认为〃信〃是治国的最基本的因素,是高于经济和军事的,他这番话说明了”取信于民〃在以德治国中的重要性。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即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认真对待政事,并讲究信用,取信于民。同时还要节省俭用,爱护人民,役使人民要不违背农时。只有这这样才能处理好君主与人民的关系。3、富民,教民孔子认为,如果人民在经济上得到富足,就会追求安逸的生活,而人之所以为人,不仅要有物质上的欲望,更要有精神上的提高,这也是领导者进行〃徳治〃的一个重要方而,所以必须对民众推行教化政策。冉冇曾经陪着老师孔子到卫国去,孔了说:"庶矣哉!\n〃冉有问老师:〃既庶矣,又何加焉?〃孔了说:〃富Z。〃冉有又问:"既富矣,又何加焉?〃孔子说:〃教之。〃(《子路》)这章就是讲,民众在物质生活需求上得到满足之后,就要进行孔子所谓的〃教〃,即教化,使民众在精神上有一定的提高,其最终的目的,就是希望每个人都保持自身的品德,从而达到”以徳治国〃政治理想。三、治国的根本在于“仁礼〃。孔子讲领导者要以德治国,而以德治国的方法是贯彻以“仁〃为核心的政治理念。“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屮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可见,〃仁〃是离我们不远的。孔子对“仁”的解释,最精彩的莫过于对子贡、颜渊、仲弓、子张和樊迟这五个学生的讲解。了贡问孔了什么是“仁”,孔了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仲弓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阳货》)子张又问孔子“五者”是什么,孔子说「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樊迟还有一次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仁爱》)由此可见,孔子的“仁'的核心是“爱”和“礼”,要以爱心对人,时常替别人着想,要以礼法克制自己,行为言语耍谨慎,类似现代政治理念中的“以人为本",孔子在这里看似是在教育自己的学生做人的方法,而实际是他的一种政治设想,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孔子讲的“君子”有两层意义,孔子教他的学生做有德之人,即“君子二他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如果端正了口身的行为,从政还有什么困难呢?孔了认为这种人就应该走上领导岗位,而由这些拥有“仁"的君子來行政,就必然会实行仁政。孔子政治思想屮的治国工具是“礼"。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国,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即要治理好国家,君主必须像个君主,臣子必须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这一思想虽然反映了孔了的宗法伦理观念,但在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伦理纲常确实起到了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事实上,在阶级社会里,不论处于什么时代都\n需要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否则国将不国,政将不政,社会将混乱不堪。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以“人伦纲常'‘治国呢?孔子冋答子路的问题时作了说明,子路问孔子:“卫国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皿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当然孔了也认为,重视伦理纲常的作用也不能脱离礼让。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冇?不能以礼讣为国,如礼何?”(《里仁》)即用礼让的精神治理国家,国家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人伦纲常的礼才能得以保证。在这里礼让成为维系人伦纲常的精神纽带。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只有将仁与礼结合,才能引领社会归于正道。参考书目:钱逊《论语》读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01章笑力《论语新读》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06-0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