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1.59 KB
- 2022-08-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学校代码10530学号201510010008分类号B259.9密级公开硕士学位论文《列子》政治哲学研究学位申请人林媚指导教师刘启良教授学院名称哲学系学科专业哲学研究方向中国哲学二零一八年五月二十日\nResearchofLenZi'sPoliticalPhilosophyCandidateLinMeiSupervisorLiuQiliangCollegeDepartmentofPhilosophyProgramPhilosophySpecializationChinesePhilosophyDegreeMaster’sDegreeUniversityXiangTanUniversityDateMay20,2018\n\n摘要《列子》全书气伟而采奇,其思想首尾呼应,自成一体。其涵盖天地、容纳古今、寓意后人的思想体系和精深内涵,使《列子》一书成为道家学派的不朽之作。《列子》从哲学的高度确立天、地、人三道相结合的理论体系,在继承先秦道家政治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其政治哲学强调了应用性和主动性,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一套长治久安的理论。本文以《列子》文本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前人的研究基础,对学术界关于《列子》真伪研究的过程进行了梳理,对列子的主要思想进行了概括,重点研究了《列子》一书所涵盖的政治哲学思想内容及特点并对其政治思想的现代化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文章从《列子》“道法自然”和“至虚为宗”的理论基础入手。通过对其政治哲学运思理路的研究,发现《列子》的政治哲学是以天地万物的形成、发展、变化规律为基础,对人生的价值与社会政治进行的思考。它视“无为”为最高作为。它以寓言故事和圣人之言的方式,对“道”与“利”、“强”与“弱”、“时机”与“变通”、“持身”与“治国”、“均”之术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展现其政治设想。通过《列子》描会的理想社会与其对现实社会的态度进行比较,分析其思想的矛盾性。通过对《列子》政治哲学的特点及价值的分析与研究,探讨《列子》政治哲学对现代政治改革及社会发展的启示意义。《列子》一书中所谈的“虚无”、“无为”、“因循”等,归根结底都是面向现实政治,以“治天下”为目的。它不同于传统的道家学说,其政治哲学是积极、入世的黄老道家学说。它把传统道家的价值趋向从玄虚拉回到现实,肯定人和社会价值,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人文精神。通过对其政治哲学的深入研究发现其政治思想精髓,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列子》;道;政治哲学;无为而治。I\nAbstractLenziisamagnificentandmarvelouswork.Histhoughtsareself-contained,correspondingatthefirstandthelast.Becauseitsideologicalsystemandprofoundconnotationcoversheavenandearth,accommodatingancientandmodern,meaningposterity,LenziispraisedastheimmortalworkofTaoistschool.Fromtheheightofphilosophy,LenZiestablishesatheoreticalsystemofcombiningthethreeaspectsofheaven,earthandman.OnthebasisofinheritingthepoliticalthoughtofTaoisminthePre-QinDynasty,thephilosophicalhasfurtherbeenperfected.Duetoapplicationandinitiativeofpoliticalphilosophy,histheoryprovidedasetoflong-termstabilityforthesocietyatthattime.Inthispaper,basedonpreviousstudy,Thetheoryof"authenticity"of"LenZi"issortedout.andthemainideasofLenZiisgeneralized.Thecontentsandcharacteristicsofthepoliticalphilosophycoveredbythe"Liezi"havebeenemphaticallystudied,andthemodernizationvalueofitspoliticalthoughtisdeeplydiscussed.ThearticlestartswiththetheoreticalbasisofTaoandvacuity.Throughthestudyofhispoliticalphilosophyandunderstanding,itisfoundthatthepoliticalphilosophyof"Liezi"isbasedonthelawofformation,developmentandchangeoftheuniverse,andthevalueoflifeandsocialpoliticsareconsidered.Governingbynon-interferenceisregardedasthehighestact.Inthewayoffableandsage,itexpoundsthepoliticalconceptionofTao"and"profit","strong"and"weak","opportunity"and"flexibility","holdingontooneself"and"governingthecountry",andthetechniqueof"both",andpresentsitspoliticalvision.BycomparingtheidealsocietydescribedbyLieziwithhisattitudetotherealsociety,thecontradictionofhisthoughtsisanalyzed.Basedontheanalysisandstudyofthecharacteristicsandvaluesofthepoliticalphilosophy,theenlightenmentofthepoliticalphilosophytothemodernpoliticalreformandsocialdevelopmentisdiscussed."xu","governingbynon-interference"and"causalcircle"inthebookareallorientedtowardsrealisticpoliticsandaimat"governingtheworld".ItisdifferentfromthetraditionalTaoism,anditspoliticalphilosophyispositive.ItdrawsthevalueoftraditionalTaoismfrommetaphysicstoreality,affirmsthevalueofmanandsociety,andshowsastronghumanisticspirit.Itisstillofgreatsignificancetothedevelopmentofthesocietytofindouttheessenceofhispoliticalthoughtthroughthedeepstudyofhispoliticalphilosophy.KeywordsLenzi;Tao;politicalphilosophy;governingwithoutactionII\n目录第1章引言..............................................................................................................11.1选题的意义.....................................................................................................11.2国内外研究现状.............................................................................................11.3选题的背景.....................................................................................................21.3.1列子人物简介及其思想评价.................................................................21.3.2《列子》成书背景..................................................................................31.3.3《列子》一书真伪问题..........................................................................4第2章《列子》政治哲学阐述与分析....................................................................62.1列子政治哲学的理论内容.............................................................................62.1.1《列子》政治折学的理论基础——“道”与“虚”..........................62.1.2列子政治哲学的理论核心—“无为而治”........................................92.2《列子》政治哲学的理论设想....................................................................112.2.1君臣之道...............................................................................................112.2.2治世之道...............................................................................................152.2.3理想之国...............................................................................................19第3章《列子》政治哲学的特点..........................................................................223.1“因循为用”的入世精神............................................................................223.2“儒道互补”的初探....................................................................................223.3现实与理想的双重性...................................................................................233.4“以人为本”思想的进步性........................................................................24第4章《列子》政治哲学的现代价值思考..........................................................264.1列子“无为而治”对发展人民民主的启示意义.......................................264.2“重道轻利”对社会风气的引导作用........................................................264.3《列子》政治哲学的现代社会性道德价值................................................28结语..........................................................................................................................30参考文献..................................................................................................................31致谢..........................................................................................................................33个人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34III\n第1章引言1.1选题的意义唐天宝元年是《列子》一书历史地位的最高点,它与《老子》、《庄子》、《文子》列选为国子学,士人习之即可应试“道举”。至清代以来经古史辨学派对诸多古籍考辨之后,指伪托情况之严重,几乎令我们对古籍的研究仿徨而无所适从。大有身置伪劣造假工厂之感。按郑良树先生的话说,“古籍辨伪工作越‘热①忱’,我们就越‘无书可读’了。”然而,随着马王堆汉墓大批竹简帛书的出土,让许多曾经被学者判定为伪造古籍纷纷得以平反。因此,我们不能因古籍的成书不明而节减对其的研究。关于《列子》的思想价值,不少学者认为,今本《列子》书中保留了古《列子》的残篇,需要认真对待。如钱穆先生所说,《列子》“有先秦遗言,要在择②慎而取耳。”王叔崛认为,今本《列子》各篇之文,非特多出自先秦,且多保③存先秦诸子之书,是书之可贵,决不以其晚出而抹杀也。目前,《列子》一书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多以辨伪、校勘、人生观为主。很多重要问题或无人关注,或研究不够。正是出于此,通过对《列子》政治思想的梳理,笔者认为其学说是在先秦道家思想基础上的超越和发展,它的政治哲学不是复古主义,而是有着“道儒兼宗”的色彩,它对道家与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因时而用做出了新的探索。“无为而治”不是《列子》最早提出来的,但它的理念相比前人更注重社会底层人的生存状态,它直面人的本性需求,对定义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见解。在中国古代虽没有民主之制,但道家《列子》思想中有比其他人更多的民主因素,可供我们借鉴。1.2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内研究现状最早涉及《列子》思想的是胡适先生的1919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在此书第七章研究了先秦杨朱的思想,《杨朱篇》被胡先生当做了主要材料,另外七篇的思想没有涉及。在他之后,又有刘大杰、冯友兰和萧公权先生对《列子》的思想进行了研究。到八十年代以后,有关《列子》哲学思想的著作和论文研究明显增多。如:1988年任继俞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1986①《疑古与复古—论古籍辨伪的方向》收入郑良树著.《诸子著作年代考》,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②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北京中华书局年,176-177页③王叔崛著.《慕庐论学集》,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1\n年由严北溟、严捷合著的《列子译注·前言》,两位先生对《列子》的哲学思想作了深入研究。比较有分量的学术论文有1986年牟钟鉴先生的《对列子的再考辨与再评价》,和1995年许抗生先生的《列子考辨》。在包佳道2006年发表的《列子个体生存方式及其当代价值》中认为对个体生命存在的独特价值取向是《列子》哲学的生命所在。戴建平2002年发表的《列子自然观初探》、朱英坤《列子的和谐观及其现代价值》认为《列子》一书包含了丰富的自然观的内容,代表着我国古代自然观发展的一个阶段。孔毅于2005年发表的《列子政治思想的伦理意蕴》指出《列子》的政治思想具有浓郁的伦理意蕴。2011年张敏的硕士论文《列子哲学思想研究》中有涉及《列子》对理想治世的构建和对现实政治问题的解答。台湾学者对《列子》的研究有:周世辅先生民国六十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黄公伟先生民国七十年出版的《道家哲学系统探微》,杨汝舟先生1983年出版的《道家思想与西方哲学》张成秋先生1983年出版的《先秦道家思想研究》等几部哲学史著作中都有章节涉及到《列子》哲学思想的研究。肖登福先生1984年出版的《列子探微》涉及了辨伪研究,严灵峰先生1900年出版的《列子辩诬及其中心思想》除了辨伪研究也对《列子》的哲学思想进行了研究,是一部影响较大的研究《列子》的学术著作。二、国外研究现状日本山口义男1976年出版了《列子研究》一书,其书总结与推定《庄子》的部分内容有取于《列子》,详见该书页569及书中池田末利之序文。1981年9月东京明治书院出版的日本小林胜人的《列子研究》中作者对《列子》一书持非伪书论的立场。西方接触并研究《列子》这本书也非常早,1887年,巴尔弗.弗雷德里克的“APhilosopherWhoNeverLived”发表在《中国要籍解题》上,文章介绍了《列子》这本书和列子其人,以及一些辨伪内容。相对于辨伪和思想研究,西方对《列子》书的翻译起步也比较早。1912年,英国翟林奈(LionelGiles)写有《列子译注》(TaoistfromtheBookofLiehTsu:TranslationfromtheChinesewithIntroductionandNotes),同年,福柯·安东(ForkeAnton)又发表了《杨朱的纵欲观》(YangChu’sGardenofPleasure)一文,专门研究杨朱哲学。二十世纪以来西方研究者关注最多的则是杨朱思想。1.3选题的背景1.3.1列子人物简介及其思想评价2\n列子,姓列,名御寇。(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之间),战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活动时间在老子之后,庄子之前,是传承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列子一生研究道德学问,聚徒讲学,弟子众多,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曾师从老商氏、关尹子、壶丘子、伯高子等人。列子一生静心修道,不追求名利,在郑国长期隐居达四十年之久,被后人称为贵虚学派(列子学)的创始人,主张静、虚、无为。其思想深受古代帝王推崇,唐天宝元年被唐玄宗封为“冲虚真人”,北宋加封为“至德”。在《庄子》中多处描写了列子的事迹,其列子学派对战国中后期产生了深远影响。列子的思想以“贵虚”为主,他注重人自身的修养与发展,从根本上将万物等同起来,从道的高度来俯视生死,肯定人自身存在的价值,这是其思想的可贵之处。《列子》一书设置了一个由天道推及人道的渐进过程。其提出的宇宙生成四阶段理论,其中有关宇宙与天体的学说比西方提出的更早。列子通过万物生灭变化的规律推演出物质并非恒常不变,永恒不变的只有使物质产生生灭变化的规律,既“道”。人与万物一样,在“道”的作用下生灭存亡,流转不息。例子虽然强调人与万物等同,但它把人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宇宙的附属物。通过对生化论与万物等同概念的思考,列子的思想最终走向了贵虚。他认为遵循天道的规律,世间万物终将走向消亡,又终而复始,贵虚即一无所求,看透一切,超然处世。在《吕氏春秋·不二》与《尸子·广泽》中,两书皆载“列子贵虚”,而列子自认为"虚者无贵"。主张只有忘却了有、无才能达到彻底的虚,才能消融所有的等级差别,从而达到没有轻重贵贱的概念;其主张“类同”说明事物的本质是没有差别的,内外之分也是没有意义的。人们通常把天上和人间看做是一幻一真,事实上真与幻之间是没有差别的。觉与梦、是与非、生与死最后都将归于虚无。汉代刘向将列子的思想归源于黄帝老子,是道家的思想,秉承清虚无为,讲究修身养性,合于六经。列子对生命坦然达观,在政治上继承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战国策.韩策》中有提到列子,其中有记载韩国史疾出使楚国,楚王问他“研究的是什么道术?”史疾回答说我研究的是列子关于抵御敌寇的学说。楚王又问“你崇尚什么?”史疾回答说我崇尚正名。这里说的崇尚正名从本质上来说指的是自然规律。1.3.2《列子》成书背景《列子》一书的传世在历史上几经周折,颇为不易。最早,有关“《列子》八篇”的记载是在东汉班固所撰的《汉书·艺文志》里。《列子》为列御寇之弟子或后学所辑录,后散落于民间,直至西汉年间,经刘向搜集二十篇残篇,校定3\n整理之后定为八篇,并写有《列子书录》说明此整理过程上书至成帝。到西晋时期经永嘉之乱,《列子》一书再度飘零、散佚,后由东晋时期的张湛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加以补全,才得以留传于世。对整理经过张湛在《列子注》中有详细说明:张湛收集了其父张嶷保留的三卷,江南任扬州刺吏的表亲刘正舆家保留的四卷,及远亲赵季子家寻得的六卷,一共十三卷《列子》残稿。在这基础上,张湛才得以“参校有无,始得全备”,重新校注、编辑了《列子》八篇。《列子注》中对这三家存有《列子》一书也做了说明,这三家所存之稿最早都是在山阳王家中抄录《列子》一书而得来。据严灵峰先生推断,咸宁三年(公元107年)蔡邕“召①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有机会看到皇宫秘府中的刘向校定的古《列子》,并抄阅收藏,最后将它送给山阳王家的王粟。张湛的《列子序》提到张嶷、刘正舆和傅颖根几位王氏外甥在王家所抄录的《列子》是蔡邕相赠,其来源清晰,有史料可证,可见王家是真有其书,也为张湛校定《列子》的真实性作了旁证。1.3.3《列子》一书真伪问题《列子》的真伪考辨一直是《列子》一书研究的核心问题。前人在此方面做了很多宝贵的工作。唐代由柳宗元首开先河,质颖《列子》有后出的思想,但在总体上认为《列子》少伪作,并给予了比较高的评价:“[其文辞类庄子,而尤②质厚,少伪作,好文者岂可废耶?”在此之后有姚际恒、何治运等人对《列子》都持“疑古”立场。受晚清疑古思潮影响,二十世纪初对《列子》的考证进入证伪阶段,梁启超指《列子》有佛家思想,是张湛集道家之言所拼凑而成。胡适指书中“杨朱不及见梁称王”为最不可信的论据,系后人所撰。马叙伦更是列举了二十条理由证明《列子》为伪书,堪称《列子》证伪研究的大成之作,杨伯峻从汉语史角度论述《列子》是魏晋人所作。季羡林从重文的角度证《列子》成书于魏晋是张湛所作,张永言从词汇史等方面论证,认为《列子》系伪书,近年来论述《列子》为伪作的属程水金与冯一鸣的《列子考辩述评与列子伪书新证》最具代表性。其采用客观实证的方法指《列子》出于《庄子》之后,并指《列子书录》非刘向所作。主张《列子》非伪书的代表也一直存在,较早的有日本汉学家武内义雄1920年撰写《列子冤词》,文中直指出马叙伦所用之论据具有双面性,不甚可靠,日本山口义男1976年出版的《列子研究》一书中推定《庄子》内容有取于《列子》,日本小林胜人1981年出版《列子研究》一书,亦对《列子》持非伪书论的立场。严灵峰1900年出版的《列子辨伪及其中心思想》分析认为是《庄子》将《列子》①宋范哗.《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575页②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年,287页4\n的内容攘为己用。主真论中最具代表的属马达2000年出版的《列子真伪考辨》一书,该书37万字,针对杨伯峻的辨伪论举出例证138条,进行了严密论证,论证了《列子》非魏晋人伪作。该书从先秦诸子所书的特点、汉语史、思想史、文学史等不同角对《列子》非伪书做了一次全面的总结研究,为主真派的有力之作。本世纪以来为《列子》翻案的研究也有了新的发展,陈广忠在2001年出版的《中国道家新论》一书中辟专章《列子非伪书考》,三辨《列子》真伪,从古语词方面论证《列子》为真,有力回答了杨伯峻的汉语史伪书论。刘建国2004年出版的《先秦伪书辨正》一书中也专开《列子伪书辨正》一章,书中对马叙伦的二十条《列子》伪作理由进行了逐条批驳。该书不同于多数人对《列子》一书孤立论述其真伪,而是对《尚书》、《背子》、《穆天子传》、《管子》、《文子》在内的大量先秦古书都做了详尽的辩证工作,使《列子》的辨伪建立在一个更为坚实的基础上。从20世纪中期起,《列子》为魏晋人“伪托”之作,几成定论。这种观点对《列子》的研究产生了严重影响,中国历史悠久,古籍的完整传承实属不易,许多古籍亡佚后再出现的状况屡见不鲜,更多的是亡佚后就永远的消失了。我们对古籍是应该秉执严谨的治学态度,但不能抱着“宁可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的态度。《列子》一书的真伪,目前尚不能定论,但其价值确是客观存在的。结合前人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列子》基本保留了先秦道家列子学派的思想脉络,其文句可能有后人增补修订的成分,其主体应当被看作是一部先秦子书。但本文不以辩伪为研究中心,只选取《列子》有关政治哲学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5\n第2章《列子》政治哲学阐述与分析关于政治哲学的研究人们已经从事了几千年,但政治哲学的概念直至20世纪初才逐渐流行于学术界,学术界将之定义为研究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念体系的学科。简单来说,它是一门实用的科学,它的目的不是单纯的思考,也不只是表述,而是提供建议。本文从《列子》文本出发,意在分析书中所包涵的政治思想的起源、本质、规律、规范、手段和目的等内容。2.1列子政治哲学的理论内容《列子》一书开篇就对道与虚的内涵进行了阐述,“道”化生万物,且独立永存。道的存在让人感觉不到,也没有显示其能力,但世上没有它不知道的,也没有它做不到的。要循道必守虚,要守虚就必需是有无两亡,去除了所有差别,也就没有了轻重贵贱之分。万物是自然而然地生成,所有的生命都是无意中从天地之间偷盗而来,时间一去不返,生死如过客往来,生命中的一切最终都将随死亡归于虚无,掌握了虚的本质,即懂得了道的妙用。这是《列子》全书的纲领,也是《列子》政治哲学的源头。2.1.1《列子》政治折学的理论基础——“道”与“虚”2.1.1.1“道法自然”《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之源。“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①之谓玄德”道生育万物却不占有它,蓄养万物却不依靠它,使万物成长却不主宰它,这是道的最高品质,称之为“玄德”。老子将“道”看作世界的本原,道平等的对待万物,它能生万物、养万物,使万物成长、孕育,可治理万物、亦可让万物受到危害、消亡,这就是自然规律。《老子》由“道”能演化世间万物的自然规律进而推出人道的规律。提出,在现实人的世界里,行事要遵循自然规律②才能与大道归一。老子的“无为则无不治”、“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等等都是表达同一个意思。行事不妄为,遵循万物的内在规律,顺应客观态势就能达到成功。教育人们通过自然现象的变化,学习其恒久不变的道理。庄子对道的理解与老子的观点相同,持万物化生是顺应自然的过程。“贵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③为巧。”,指万物化生是无意识、无目的、无任何世俗之巧的自然而然的过程。①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13页②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352页③陈鼓应.《庄子》中华书局,1983年,36页6\n它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庄子》否定儒家礼乐教化对人的约束。认为人的本性就是人的自然之性。提出人类应依照自身的天性生活,顺应世俗,随遇而安,逍遥自得。但他的无原则的处世态度相对消极。《列子》同样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的思想。认为“道”是可以生化万物①的不生不化者。“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列子认为,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有始也有终的,仅有不生不化的“道”可以永远存在,且往复循环,这种往复循环不可穷尽没有边界。道是世界形成和变化的本源,它最开始没有任何形象,经历了四个阶段:太易阶段、太初阶段、太视阶段和太素阶段,从而成为“浑沦”,再从“看见犹如没有看见,听见犹如没有听见”的“易”发展为“一”,最后形成天、地的万物。列子强调“万物皆出于机,皆②入于机”。指出这一切都缘自于“道”,但是它们并不是“道”特意安排的,天地万物都是随自然的变化而变化的。《列子》的宇宙论模式是物质循环运动的、充满生命力的,没有任何神秘性的决定静止的力量,《列子》对“道”的理解有着西方本体论的涵义,是在前人基础上的一种超越。《列子》把“道”作为宇宙的本体有两层涵义:一是本体涵义,认为道独立永存,把道看成一个绝对的本体。将道能生化万物的功能和不生不化的本身区分而论,二是生成涵义,指道生化万物的过程是自然而然,没有任何人为因素的,万物自然而然地生化轮回,生息盈亏。同时,《列子》将“不生不化”的道作为宇宙本原,在解决有无之辨和研究本原问题上提供了新的思想。在有、无两者关系上,《列子》认为是由无生有,而不是由有无生。天地万物由“道”化生,而“道”本生是虚无的,“道”又能生万物,即一切都是从无到有。③“形动不生形而生影,声动不生声而生响,无动不生无而生有。”强调动是生成无的前提条件,有恃无而生,并非是“无中生有”。在“生”、“死”问题上,《列子》也从“道法自法”的规律中给出了解释。“生者,理之必终者也。终者不得不终,亦如生都之不得不生。而欲恒其生,画④其终,惑于数也。”除了“道”可以永存,一切有形之物按照自然法则都必将终结,终结与存在都是不得不为之,想使生命成为永恒,妄图阻止这种终结是不明白自然的法则,亦不可成为实现。况且“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⑤安知不生于彼?”正如死与生,恰如一去一回。今天的死去又怎知不是在另一个地方诞生?《列子》借此告知人类,生死乃自然规律,应淡然处之。不遵从自然规律的妄为也不可能成功。①叶蓓卿.《列子·天瑞篇》,中华书局,2011年,6页②叶蓓卿.《列子·天瑞篇》,中华书局,2011年,8页③叶蓓卿.《列子·天瑞篇》,中华书局,2011年,11页④叶蓓卿.《列子·天瑞篇》,中华书局,2011年,11页⑤叶蓓卿.《列子·天瑞篇》,中华书局,2011年,15页7\n列子的“道不生不化,万物自生自化”的天道观,放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就是自然生存法则,让百姓不受任何人为因素的干扰,遵循自然规律,自由自在的享受生活。与《列子》的天道观相对应的政治思想就是“无为而治”。2.1.1.2“至虚为宗”《老子》的治道之要是“虚静”。表达保持“虚”才能产生万物。“致虚极,①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指出,一直保持着无我无想的境界才能到达虚空的极限。既使有众多纷乱的头绪,也自然明白其根本的原由,即归复于道。老子的治世之道是圣人不讲仁慈,对万事万物一视同仁,任由事物自生自灭,最终达到“无为而治”。《庄子》在《应帝王》中表达对列子“贵虚”之义的理解是恢复真朴:告诫世人不要被一切外物所负荷,不要被无知禁锢了思想。要保持一种纯粹的状态,纯朴地安然于天命。做到对世事不藏于心,不受外物干扰,面对任何事物才能应对自如。《列子》对虚的理解与老子有些许不同,从着眼处看,老子之“虚”是视静为万物之本,要求知其道而守其身,老子在静虚之间更重视“静”。列子的“贵虚”的含义是“空”,将一切看透,一无所求。是发自于对等同万物及生化论的思考而一步步推演出来的。与老子相比较,《列子》对人的探寻更具有本体论意义。从两人的宇宙论也可看出不同:老子是为生化之源命名,《列子》是以万物转化为规律。《列子》主张万物等同,强调人的本体意义,以“雕孫复朴,块然独以形立”说明人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而不是宇宙的附属物。在看待生死问题上,《列子》从道的角度阐明万物最终的结果都是消亡,所以世人不要把宝贵的时光浪费在繁杂的纷争上,更应该花力气去探寻道的真谛。首先,《列子》认为“虚”是“道”的根本性质。“《黄帝书》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牡。玄北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故生物者②不生,化物者不化。”阐明了道是因为虚才得以化生万物。《列子》反对因人为干涉失真性道德后再靠仁义来教化的行为,认为恢复已被仁义毁损的真性是不可能的。《列子》的“虚”强调去除一切人为干扰,从源头上入手,在变化之前维持清静与虚默。《天瑞篇》中有提到“贵虚”的对话:“或谓子列子曰:‘子奚贵虚?’列子曰:‘虚者无贵也。’子列子曰:‘非其名也,莫如静,莫如虚......③弗能复也。’”张湛诊释为:“虚”无影无形无贵贱之分,是人为的干扰才有了贵贱之分,有目的地为贵虚而虚,不是真正的“虚”,悟守虚静、万物归空才①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版,56页②叶蓓卿.《列子·天瑞篇》注译,中华书局,2011年2页③叶蓓卿.《列子·天瑞篇》注译,中华书局,2011年19页8\n是得道的真谛。列子之贵虚——非贵虚之名而是贵虚之实,认为只有唯静唯虚才能存其本性,保其本真,内守其神。若因强取物而兴起欲望、使竞心、就会被物所役,那么其精神将不自由,近而失去本真。其次,虚心待物,循道而为。通过列子学御风而行的故事说明,要想实现遇物无滞的境界,不仅要忘形养神,还要应理处顺。只有做到虚心待物,等同物我,①才可能如“竟不知风乘我邪我乘风乎”一样,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达此境界后方能认识到物的本意,人之生命和身体是顺应自然而来我们应保全它,不能因为外物不是我天生所有,就随意摒弃。不能违背自然之理而执着于外物,否则就②是“横私天下之身,横私天下物”。具体来看,修养必须要做到“壹性,养神”才可以实现“心无逆顺,物我两忘。”对此,《列子》一书中应用了商丘诚信、津人撮舟和佝偻承蜩等多则寓言故事加以证明。同时,书中又借海上沤乌、列子之齐、杨朱之沛、赵襄子狩猎等多章故事强调,人不仅仅要将内心的虚静凝独加以保持,还应在应物处世上不能忘记“含其德”,真正实现与世无违。正因如此,在列子的治世理想中,除了对人自身的内在修养要求之外,还得有孔子、墨子等圣贤之人对待万物的仁义思想,两者共同作用,才会出现“四竟内,皆得其利”的局面。如此,才可能真正实现天下大治。《列子》的“贵虚”思想体现了其政治哲学的运思理路是始于天地万物的形成和发展变化,进而对人生价值与社会政治进行的思考。这一思想对应的政治主张即“清虚无为”。在书中,国民、神人、鬻子、守柔之术和笼愚之智等故事都蕴涵了此思想。2.1.2列子政治哲学的理论核心—“无为而治”2.1.2.1《列子》政治哲学中“无为”的内涵第一,“无为”的首要含义是无私。无私的含义最早又是体现于老子理解的道之中:道生育万物却不占有它,蓄养万物却不依靠它,使万物成长却不主宰它,这是道的最高品质,称之为“玄德”。道的这种最高品质即是无私的表现,无私也是道家学说中圣人的特质之一。“不横私天下之身,不横私天下之物者,其唯③圣人乎!”此为《列子》书中所理解的圣人的无私,即不强行占有属于天下的身体,也不强行占有本属于天下的外物。书中将身与物等同看做是天地的造化,最终也将归还于天地,所以不要存有私心,并且将一切占有外物的行为看做是得罪。这一思想的提出是因为古代现实政治的混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执政者的私心私欲所造成的,因此,执政者消除私欲是实现无为的基础,心存天下,才能①叶蓓卿.《列子·黄帝篇》中华书局,2011年32页②叶蓓卿.《列子·朱杨篇》中华书局,2011年201页③叶蓓卿.《列子·杨朱篇》中华书局,2011年201页9\n达到无为。而达到无私的方法,就是做到心无杂念,即执守虚静,保全自然本真的状态,即“道”的状态。《列子》的政治哲学继承了老子“无为”的含意,主张执政应做到不循私情,不存私心,不与民争利。第二,“无为”即顺应自然,不妄为。《列子》书中主张执政顺应自然之性。处事以顺应自然规律为原则,不用人力加以干预,辅助事物的自身发展,不为了谋取个人的利益而违背客观的规律。书中以黄帝因“忧天下之不治,竭聪明,进①智力,营百姓”而弄得自己“焦然肌色軒黯,昏然五情爽惑。”的寓言故事,说明现实政治中正是因为执政者费尽心机的有为,盲目行政,才会使人性混乱、丢失本真、导致社会产生动荡和危机。将“无为”用于政冶可保全人的自然之性,从而激发人的潜能,营造盛世。②第三,“不扰民”是“无为”的内容。从老子主张的“以无事取天下”可见执政需谨言慎行,行政不朝令夕改,政治上的稳定是保全人民安定的基础,只有人民不受干扰,才会安居乐业,国家才能日益强大。2.1.2.2达到“无为”的方法第一,持守虚静。书中列子学道的故事提到“唯默而得之而性成之者得之。③知而亡情,能而不为,真知真能也。认为只有持守虚静才能够的体察到人的本性,通理而无情,能干而无为,可谓真正的智慧与真正的能干。又借亢仓子之言:④“我体合于心,心合于气......其自知而已矣。”,道出了守虚的具体方法,形体、心智、精神一一契合,最后精神又契合于虚空,则感觉不到形体的依附,即能察觉到极其细微的形物、声响和干扰,这并不是身心有所感觉,而是自然而然的知道了。其实这表达的是修身的一种方法,虚空就是人的最后归宿,人最后将回归于天地间,带不走一切身外之物,明白了这一点则看空一切,达到无欲无求方能洞察到事物的本质,一切道理自然显于面前,一切行为即合于大道。⑤第二,“无为而无不为”。《列子》政治哲学中的“无为”其本意并非什么都不干,它表达的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态度和执政方法,以“无为”的态度去“为”,更以清虚无事的方法去“事”。《列子》书中多处讲到“无为”是治国之根本。⑥“生之所生者死矣......而味味者未尝呈皆无为之职也。”认为正是道的“无为”才使万物得以生成。但万物却不知是自然的“无为”让它得以生成,这就是“不知治之治”即“无为之治”。为了达到无为的为也是一种有为,这种有为的关键①叶蓓卿.《列子·黄帝篇》中华书局,2011年②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156页③叶蓓卿.《列子·仲尼篇》中华书局,2011年112页④叶蓓卿.《列子·仲尼篇》中华书局,2011年93页⑤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版,178页⑥叶蓓卿.《列子·天瑞篇》中华书局,2011年6页10\n在于是否遵循事物内在规律。违背事物发展的“有为”会导致事物正常发展受阻、造成社会矛盾纷争的现象产生;相反,顺应事物规律的有为就是让人感觉不到的有为,即达到了“无为”。具体而言,执政依民之情,民才会心无逆顺,才感觉不到自己是被统治者,进而视国家为乐土。2.2《列子》政治哲学的理论设想《列子》的政治哲学是由天地万物间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推衍而来。通过观察道的规律研究其方法,通过明白虚的本质强调修身,由道与虚在现实政治中的延展组成了一个天人合一的政治体系。《列子》政治哲学的设想来源于道家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但又与其它道家学派有所不同,它对儒家的忠信礼义(这里指本原本意义上的忠信礼义),持包容赞成的态度,这充分体现了《列子》政治哲学具有兼取各家之所长的开放式治学特征,是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延伸与发展。2.2.1君臣之道①“无知也,无能也,而无不知也,而无不能也”,“至言去言,至为无为”②。意在:“看起来没有智慧,没有能力,但实际上又无所不知,无所不为,最好的语言是没有语言,最高的作为则是没有作为,同别人比试心机,那是很浅薄的行为。”这是《列子》所营造的政治生态,它反应了《列子》希望规范和引导人们的政治行为的理念,应该说,这是比较精巧的统治术。2.2.1.1“明道而内守其道,知稽度之道,重道而轻利。”“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身长则影长,身短则影短。名也者,响也;身③也者,影也。”《列子》将人的名声比作回音,将人的举止比作影子,借身与影、言与声的关系说明人的言行会影响它的名誉,人的举止会招人效仿,进而提出修身需谨言慎行。所谓圣人的先知先觉都是从观其言论便知其回响,观察历史以预知未来而得出的。掌握言行的标准在于自身,而验证效果的则在于他人。“汤武爱天下,故王;桀封恶天下,故亡,此所稽也。稽度皆明而不道也,譬之出不由门,行不从径也。以是求利,不亦难乎尝观之《神农有炎》之德,稽之虞、夏、④商、周之书,度诸法士贤人之言,所以存亡废兴而非由此道者,未之有也。”作⑤者从汤武、桀封等历史经验出发,提出稽度之道,告诫执政者要重视自身之度,①叶蓓卿.《列子·天瑞篇》,中华书局2011年6页②叶蓓卿.《列子·黄帝篇》,中华书局2011年49页③叶蓓卿.《列子·黄帝篇》,中华书局,2011年,207页④叶蓓卿.《列子·黄帝篇》,中华书局,2011年,207页⑤稽度:考核标准的意思11\n为世人之典范,明道而内守其道,并强调这是国家繁荣与灭亡的原因所在。此外,通过列子学射与晋国除盗的寓言故事,说出了为国之道的关键所在:执政者不但要关注国家的兴废存亡,更重要的是探寻造成国家存亡的内在原因。不被现象所迷惑而能知其根本,透过现象认识到本质,突出对事物所以然的认识才能明白国之所存之根本是什么,从本质上去寻求解决之道才是长久之道。①《列子》对“所为问道者为富。今得珠亦富矣,安用道?”的疑问作出了解答:人如果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和动物有什么区别?为了争夺食物相互斗争,胜利的一方控制一切,这也不过是禽兽的行为罢了,干的是禽兽的勾当,怎么可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人不尊重自已,危难和耻辱就在不远处了。《列子》首先把“富有”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进行了区分,进一步说明了学道与守道的目是为了精神上的富有,是生而为人的内在要求。从而提出了重道轻利的观点,强调“道”是根本,利益次之。2.2.1.2“观身治身而治国,身治而国不乱。”“贵身”是先秦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列子》一书的主要思想。这里的“身”不仅仅指人的身体,它还包括生理及心理,有自我的涵义,可理解为身心一体。老子十分重视“身”在政治上的作用,指出欲治国先要贵己之身,再由自己推及他人,以达贵他人之身的目的。《庄子》对老子的“贵身”思进行②了发挥和阐释,提出“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庄子表达了要想治国先从治身开始,强调治国是贵身、治身的余绪。《列子》继承了老子的贵身思想,在《说符篇》中借楚庄王与詹何的对话明确提出身与国的关系是本与末的关系即身是根本、国是末端。詹何曰:“臣未尝③闻身治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詹何以此告诫楚庄王要治国必先修身,凡事不可舍本逐末,本未治好,光治末,是始终不达目的的。指出执政者应该消除私欲、是非、利害,善于治理自己的内心,以达到虚静的状态。《列子》书中还列举了梦中悟得至道的黄帝,貌充心虚的南郭子,不觉天地之有无的华子,“荣辱不惊”的龙叔,心神一体的亢仓子,这些人都是道家理想人物的塑造。他们的心中摒除了私欲杂念,持守虚寂,独来独往不受任何干扰。在《列子·杨朱篇》中借公孙朝、公孙穆反驳子产“夫善治外者,物未必治,而身交苦;善治内者,物未必乱,而性交逸。以苦之治外,其法可暂④行于一国,未合于人心;以我之治内,可推之于天下,君臣之道息矣。”之言,指出善于治外事者,外事不一定能治理好,相反可能损伤了自已,善于修内者,①叶蓓卿.《列子·黄帝篇》,中华书局,2011年,207页②郭庆藩.《王孝鱼点校庄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12,96页③叶蓓卿.《列子·说符》,中华书局,2011年,225页④叶蓓卿.《列子·杨朱》,中华书局,2011年,186页12\n外部事物不一定会混乱,却一定可以使自己的性情安逸。费尽心机的有为政治不一定符合人的心意,并且只能施行于一个国家,但无为之政如果能够得到推广,连君臣之道都可以免了。《列子》还从等同物我的角度批判了为一己私心而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是“得罪”,提出执政者应该严以修身,以圣人、至人的精神境界为榜样,达到“不横私天下之身,不横私天下之物”。书中还对孔子的乐天知命进行了新的解读,借孔子“乐天知命有大忧”的话,说明了传统儒家的诗、书、礼、乐已发挥不了其济世勘乱的功能,因为现实的“乐天知命”不同于古时的“乐天知命”,今天的诗、书、礼、乐是被人利用,变成了统治者打着仁义的旗号却不干仁义之事的执政工具,认为只有将内心的那一分虚静保持住,做到“无知无乐”,方能达到“真知真乐”的境界,才可对纷纭莫测的时局泰然处之。与此同时,为了将圣人与注重外在细节、仅凭感观判断是非的凡俗区别开来,书中提出了判断圣人的标准:圣人通融于大道,重在修身,在内则形体、心智、元气、精神一一契合,最后归于虚空;在外治世,可达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这与《大学》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论不谋而合,都是由贵身推及治国。2.2.1.3民顺其性,不出所位“顺性”即顺从自然本性。首先要淡化民众“有其物,有其身”的重利之心,让民众能安于平淡,回归本性,成为固守自身常态自然生活的人。其次,强调人不要被外物所累:“生民之不得休息,为四事故: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①为货......此之谓顺民也。”《列子》认为因为生活中的“寿、名、位、货”而使人违背了自然本性,不得自由,只有做到不逆命、不矜贵、不要势、不贪富,才能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从而获得内心的自由。再有,就是各安其居,各安其乐。书中有一段孔子与穿越瀑布之人的对话:孔子曰:“何谓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也”答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②然而然,命也。”其意为:出生于高地则安心于高地,即安于本然,成长在水边而练习于水边,即习而成性,不知道为何这样做而做,就称之为顺应自然天命。以此表达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应该顺其天性、不出所位方能达到成功。《列子·天瑞篇》对自然界的辨证关系及人道的平衡关也做出了精彩的论述:天地的运行,不是阴既是阳;圣人的教讹,不是仁既是义;万物的本质,不是柔则是刚;万物的转化是按它所适宜的功用而行,不能破坏了其内在的平衡,不能超出它所担负的职责。对不同社公分工,不同职业而使人形成的不同生活常态,书中是持保持态度的。并例举了农夫、帝王、富人因目力所见的不同,而产生体感的不同,说①叶蓓卿.《列子·杨朱篇》,中华书局,2011年,202页②叶蓓卿.《列子·黄帝篇》,中华书局,2011年,46页13\n明随意改变人之常态反而会“心痛体烦,内热生病”,得出只有做到“顺应本性,不出所位”才能所有人有所安、有所美,社会才不出现矛盾与纷争的结论,从而与大道合一,达到大治。由此可见,《列子》一书更注重个人的体感,重视个体差异性,对事不一概而论,更偏向于保存人的本性不被破坏。这一思想的提出是基于整个社会平衡的考虑。但从个体层面出发,这一思想无助于个体价值的突破。2.2.1.4君臣关系《列子》一书在群臣关系上并没有从隶属关系的角度去分析。而是着重强调了信任和忠义。表达了正确的君臣之道应该是君要了解臣,臣要尽忠于君。反之,国君如不了解臣子,必不能将臣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以发挥其长处,而臣因不合其位导至不能尽其力、守其职,君臣之间如果没有忠义之信国家将难以治理。书中通过两个故事描述了不正确的君臣之道:一为柱厉叔与莒敖公之间君不知臣的故事。书中对柱厉叔在君不知臣的情况下,还坚持以死尽忠,以期羞辱不知臣的国君的行为进行了评价。认为柱厉叔为人处事的标准不合于正道,他没有从行为上区别对待被理解与不被理解,这无助于国君的洞察事理,是消极的为臣①之道。柱厉叔没有掌握“人爱我,我必爱之;人恶我,我必恶之。”的法度之理,仅仅因为不被理解心生恨意从而不顾惜自己的生命行为,实不可取,也非正确的君臣之道。二为列子饥而不食郑子阳所赠之栗的故事。通过故事说明为臣之道不要被表像所蒙弊,应了解事物的本质知其所以然,从而获得化解之道。列子因为认识到国相赠予其粟不是因为真正的了解他,而是听从了别人的建议,对于赠粟之事流于表象,于是没有接受君主的赠予,最终得以免于灾祸。由此说明不正确的君臣之道会有毁灭性的灾难。此外,对臣子如何自保《列子》书中也有表述:其一、免三怨。社会上爵位高、官职大、俸禄厚的三种现象,容易引起人的三怨:爵高者招同行忌妒;官职大者招君主防范;禄厚者责任即重,稍有差池则引火上身。并由此提出以平常之心、博爱之心来免除三怨:爵位越高越要谦虚,越保持对别人的尊重。官位越大,处事越小心,不存傲慢之心。待遇越丰厚,越要存助人之心,去帮助更多贫穷的人。能做到这样,再大的官再高的位都能安然处之,并造福一方。其二、不争有利之物而保全其身。书中主张不争夺厚利之物,特别是君王封予的土地,因为君王封予的土地一般都是众人共羡、共争之厚利,长久的保全之道就是不取世人共争之利。书中对三怨之理的阐述可谓为人处事之最高哲理。体现了作者洞悉世事的超人智慧。①叶蓓卿.《列子·说符篇》,中华书局,2011年,207页14\n2.2.2治世之道2.2.2.1举贤任能,以诚治国如何获得人才、如何有效地使用人才,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执政者值得深思的问题,该问题在哲学上表现为名实关系的考察。在《列子》一书的思想体系中,儒道两家的思想在“举贤任能”方面都有其正面价值。①“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治理国家,不能仅凭一个人的力量。个人的贤能,只能让一个人的才智发挥作用;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能够识贤辅佐,让更多的贤人发挥其才能。这是《列子》用人之道的中心思想。首先,择贤是第一步。择贤不能不以貌取人,因为贤人有可能淹没在地位卑贱的人群中,这需要②执政者惠眼识才。如书中善于相马的九方皋就是“担纆薪菜者”,因为贤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和着入点与常人不同,他们更善于洞悉事物的本象。书中九方皋将一匹黑马说成黄马,是因为从他的视角看到的是“天机”,是事物的内在而非其外形,所以识别贤人的关键在于区分“表象”与“实质”,也就是明白“名实”的关系。其次是知贤用贤。一是明白贤人在现实政治中有教化百姓的示范作用。《说符篇》中对于国家苦盗之现象,郄雍依靠自身特殊才能来识别盗贼并不能消灭所有的盗贼,反而招来了杀身之祸,应验了“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③之古语。借此说明要做到国家无盗的根本方法是在于教化民众,使民众有羞耻心,通过贤人自身完备的德行来示范和教化民众。这也是古代社会移风易俗的重要内容之一。此任贤以施教化的思想与儒家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④格。”的“以德治国”思想有相通之处。二是择贤辅佐的执政需要。之所以称为贤臣除了自身完备的德行还应具备超人的智慧。将贤臣善于洞察事物本质的智慧用于治国,可谓事半功倍。此外,《列子》在忠、信、礼、义等方面都有结合发展儒家思想的意思。由⑤书中的“人而无义,唯食而己,是鸡狗也”。可见作者将“义”摆在首位,视“义:为做人之根本,否则就与禽兽无二,认为做人行事如果不讲义字,不但不能赢得别的人的尊重,还会危害到自己的生命。《列子·黄帝篇》中由商丘不惧水火的故事,引用孔子评价:胸怀至诚之人,可以感动天地、鬼神、万物,与大道重合,纵行天下也无违逆之人。商丘深信此理,怀有至诚之心,处事自然不会受阻。由此比喻执政者如果能心怀至诚之心,即可合于六道,在上感动天地鬼神,①叶蓓卿.《列子·说符篇》,中华书局2011年,210页②叶蓓卿.《列子·说符篇》,中华书局,2011年,223页③叶蓓卿.《列子·说符篇》,中华书局,2011年,216页④叶蓓卿.蒋沛昌.《论语今释》,岳麓书社,1999年,96页⑤叶蓓卿.《列子·说符篇》,中华书局,2011年,207页15\n在下教化黎民百姓,国家方能得到治理。2.2.2.2以人为本治理国家第一,执政要因民之性。《庄子》强调治理国家不能凭执政者一人的作为,应该君无为而民自为。淮南子的《泰族训》、《主术训》等篇章中要求君主清净无为,治理天下要顺民之性,不能易民之性。《列子》一书对民之性、民之俗做①出了更为具体分析:“农赴时,商趣利,工追术,士逐势,势使然也”。提倡执政者应根据士农工商四民之性的特点因势而为,不要忤逆其意,也不用有意去迎合,对四民皆保持一视同仁,一切顺其自然。这样才能使民众感觉国君的执政行为对自已没有什么影响,视国君为同类,才不会生叛逆之心,从而安于本分,②以国家为乐土。“然农有水旱,商有得失……命使然也。”又以其天命观教化百姓,告诉百姓任何行业都有其风险,成功与失败都是命运造成的,让百姓明白在从业的选择上,也应该顺任自然,安于本份的道理,对于收获的多少都应淡然处之。第二,执政要顺民之俗。“上以为政,下以为俗”是《列子》书中呈现的执政理念之一,体现出作者希望以多样性的执政措施来保持国家民族传统的传承。《汤问篇》中描写了南方、中原、越国、楚国、秦国各地人民的风俗习惯,指出民风民俗是在不同人文地域环境下“默而得之,性而成之”,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主张执政者应该站在百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能仅凭偏好,抑制自己不喜欢的,推崇自已认同的。应该依民俗、顺民风来制定不同的政策。习俗的存在就有其存在的理由,它是当地人长期的生活习惯所形成的大家普遍接受的行为规范,它符合当地人民的价值观,是自然形成的,也是制度的最初表现。顺民之俗对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使各民族合谐共处有着积极的意义。第三,执政要以民为重。“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③伯成子高不愿损害自己利益来利天下,也不愿损天下利益来奉养自已。人人都不损己,人人都不利天下,天下就可以太平了。这里所指的“天下”并不是名人政客嘴巴里天花乱坠的仁义道德、世界和平、公共利益、国家利益等等,“人人”就是“天下”,“天下”就是“人人”。人人为己、人人利己,则是利天下,天下治矣。对于此观点,从古至今有许多不同看法,韩非子在《韩非子·显学》里暗指杨朱是降北之民,指责他“畏死远难”。分析《列子》书中之所以会有这种④观点,和他“持后而处先”的观点有关,也包涵了其重视生命,提倡万物平等的思想。逃危避难是人的本性,百姓为了君主的荣耀、为了各方割剧势力的利益①叶蓓卿.《列子·力命篇》,中华书局,2011年,175页②叶蓓卿.《列子·力命篇》,中华书局,2011年,175页③叶蓓卿.《列子·杨朱篇》,中华书局,2011年,193页④指对事物应透过表面看到本质16\n去葬送生命,就是值得的吗?况且损害一已之利就能必免国家的灾难的到来吗?书中所对杨朱的思想描述不能单纯的理解为利已主义。这种思想是立足于尊重每一个生命的观点上,他的利已是以不损害别人利益为前提的,蕴涵着社会性道德的萌芽。分析该书所表达的因民之性、顺民之俗、以民为重的执政理念,目的是在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产生变化时,主动承接各民族风俗,章显执政者的爱民之心,使国家权力的运行更加顺畅,以利于实现其政治价值。同时,书中提倡重民生、重平等的执政理念对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对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积极作用,是相当开明的执政理念。2.2.2.3持胜之道在于以强为弱在对待强、弱的观点上,道家与儒家不同,道家主张柔弱。老子特别强调柔弱的重要性,在《老子》的第三十六、第四十三、第七十六章等多处都强调柔弱可以战胜刚强,老子从事物的两面转换规律入手,认为表面的“柔弱”是潜在力量的表现;《淮南子》对弱、强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说明,认为长期静守柔弱,就可以达到刚强一样的效果,并且可以战胜刚强者。《列子》一书沿袭了上述观点,主张奉行柔道。《列子·黄帝篇》中提到:天下有常胜与不常胜的两种方法,柔弱代表常胜,刚强代表不常胜。并引上古鬻子、老聃之言加以阐述:以柔弱统治国家,会让人感觉不到有人在统治。这叫做不刻意取胜而自然取胜,不刻意统治而自然统治。又通过描述孔子力大,但他不愿靠力大出名,墨子善用兵法,但他不愿凭兵术出名,说明善于保持胜利的人总①是将自己的强大视为弱小。该书还引用了“赵襄子使穆子攻翟城的故事”。进一步阐述此理。赵襄子没有因一日攻两城而高兴,反而产生了如何保持胜利之忧愁,并借此故事说明,世上最难的不是取得胜利,而是保持胜利,治理国家不能只取其一时之强,关键在于掌握持胜之道,即要以强为弱,应认识到事物的转化规律。以此提醒统治者,不明持胜之道者终将被人所役,治国不仅要重视武力强胜,更要重视内在的道德修养,用德行教化百姓,以强为弱,从而达到持胜之道。2.2.2.4不恃勇力、化解勇力治理国家②书中引用了老聃的话:“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通过观察事物的自然规律得出事物过于强大就会走向消亡的结论,并借此告诫执政者在处理对外关系时不要以自身强大而逞强好斗,要善于示弱。这与“以强为弱”同理,是以强为弱思想的具体实践。国家的常胜之道不是逞强好胜,而是有勇但不持勇而骄,真正①陈广忠.《淮南子》中华书局,2012年,89页②叶蓓卿.《列子·黄帝篇》中华书局,2011年,61页17\n的强是不外露的,要想达到目的必须先隐藏其目的。依靠刚强战胜比自己弱小的国家,等到弱小的国家成长起来,自已就危险了;依靠柔弱战胜了刚强,说明其存在无限的潜力,是真正的强大。此理用于应付天下,即可达不是有意战胜却自然就已战胜之境界。《黄帝篇》中借惠盘向君主宋王进谏的故事说出化解勇力之道即为明德之道。惠盎说自已有化解勇力的道术,掌握了这道术可使有勇之人不敢刺之,使有力之人不敢击之。这道术的作用是使人没有行刺的念头,并且存有爱护和利于他人的想法。其实这道术实指明德之道,只有实行明德之道才可教化①人心,使国家长治久安。该故事中“莫不驩然皆欲爱利之”的思想与儒家的“爱利之心”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2.2.2.5以“均”治理国家《列子》思想中的“均”体现的是一种执政手段。它与多数思想家谈的财富分配上的“均”不同。书中提倡执政应顺应人的自然之性,去除人为因素的干涉,从而达到社会和谐。“均”指均衡之术,是为了达到“无为而治”的一种执政方法。《列子》“均”的思想是从老子那发展而来。作者从詹何谈其钓鱼之术开始谈“均”。喻指执政与钓鱼一样,首先要做到心无杂念,专心至致才可能让鱼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上钩。“手无轻重”是让鱼没有察觉的方法。我们仔细观察一下钓鱼就可得知,因为水的流动和浮力使得鱼铒是很自然的悬浮在水中,只要不人为的去提起鱼线,鱼铒和飘浮在水中的其它物质一样,看不出区别,所以鱼才会把它当普通食物一样吞下去,你才有可以成功的钓鱼上钩。相反,如果你总是关心鱼有没有上勾,不断的拉扯鱼线观察,那么鱼就会发现这个铒不同于其它食物,就不会去咬铒。这个比喻很形像的说明了“均”的含义。执政者治国如果能像钓鱼一样,不去“动手均”不去有意安排和干预百姓的生话,那么百姓就像鱼以为钩馆“犹沉埃聚沫”也就自然而然的进入执政者安排好的社会秩序中。掌握了平衡之术才能保持“均”的状态,“均”之术,内可修心,外可应事。2.2.2.6“以智笼群愚”治理国家②《列子》“以智笼群愚”的故事与《庄子·齐物论》中“朝三暮四”为同一个故事,但表达的重点却不同。庄子意在说明事物的同一性。表达无论事物的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始终只有一种。洞察不到事物本质就会被事物的表像所蒙蔽。以此告诫人们要放开计较得失之心,因为人的生与死、得与失都是一时的,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列子》是将事物的同一性应用到政①叶蓓卿.《列子·黄帝篇》中华书局,2011年,68页②叶蓓卿.《列子·黄帝篇》中华书局2011年,66页18\n治实践中。将此故事中养猴之人比做圣人,将百姓看作猴子,以养猴人的智慧去笼络和欺骗猴子。让猴子在名与实都没有损失的情况下却能主宰它们的喜怒。联系书中《朱杨篇》对人性弱点的分析,可见该书为执政者提供了掌握人性“畏威、畏人、畏刑、畏鬼”的弱点就能找到支配他们的方法,这是《列子》“以智笼群愚”的真正含义。依百姓的喜好与恐惧去统治他们,在名与实都没有损失的情况下,国家自然就可按执政者的想法去运行。这种善于洞察人心,并加以利用的统治之术亦是为达“无为而治”提供的执政方法。2.2.2.7治国当因时《说符篇》中通过对施家与孟家儿子所学相同,应世后所得却不同的故事,①得出“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的结论。由此比喻治理国家应撑握时机,执政之术也要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因为对与错,是与非都是相依而存,不是一成不变的。之前采纳的,有可能现在被废弃,现在废弃的以后可能还会被采纳。智者更善于观察时机,抓住机遇,以应事变。不懂得此道者,就算拥有孔子的博学多才、姜太公的善用兵法,也不会获得成功。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对采用儒学治国而导致国家陷入困境的检讨,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儒学是指被统治者加以利用之后成为奴役人的工具的学说,并非指包涵仁、义、礼、智、信等内涵的儒学。2.2.3理想之国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都有心系政治、关爱民生的情怀,在他们寓意深长的文字里都能找到对世俗、政治的观点。书中通过神游、梦幻等方式虚构了华胥国、终北国和列姑射山三个幻想的国度,在这三个国度里即没有阶层、也没有压迫、每个人得以依照天性自由地生活,体现了作者将精神世界与物质享受相结合的美好愿望。但它们又都是理想层面的产物,可望而不可及。其目的是通过现实与理想相比较,隐微地反映出现实社会中人们精神世界的各种痛苦,三个理想之国都包涵了对自然人性的保存,反对人为干扰的因素,表达了作者希望通过实行“无为而治”所达到的理想社会效果。《列子》的作者是理想主义者,其理想世界,既有幻想,又有现实的可行性。剔除其中消极的成份,可以发现其对构建社会制度所提供的积极因素。2.2.3.1华胥国、终北国和列姑射山华胥国——淡化了一切喜痛哀乐的自然之国。书中描写的华胥国是一个没有等级,没有君主官长的国家,百姓都保全了初生时的纯和之气,人们无欲无求,一切听凭自然发展,既不迷恋生存,也不厌恶死亡,所以没有意外和夭折。个人①叶蓓卿.《列子·说符篇》中华书局2011年,213页19\n身心同外物融合一致,所以不惧水火,遇物无滞,百姓没有喜爱与憎恨,也没有畏惧与忌讳。腾于空中犹如踏在实地上,睡在虚无里犹如躺在床上。云雾遮挡不了他们的视线,雷霆也不能影响他们的听力。美与丑不能迷惑人心,高山深谷亦不能阻挡他们的脚步。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人们游走于世间就如同神游一样。终北国——平等自由的合谐之国。终北国是大禹治水时迷失道路,误入的一个地方,它临近北海的北边,终北国疆哉辽阔,一望无际,那里一年四季没有风雨霜露、花草树木,也没有鸟兽虫鱼。国土四方一马平川,周围环绕着崇山峻岭。国家中央有一座类似小口陶罐模样的山,山名叫壶领,山顶有一滋穴,穴中有泉水不断涌出,泉水醇甜、香气宜人,共分为四股水流在全国曲折萦回,滋润着每一寸国土,终北国气候温和,没有灾害人们不用织布也不穿衣,人人都长命百岁。人们性格委婉和顺,气质谦和,不存竞取之心也无猜忌之性。老少同居共处,不分君与臣,男女爱恋的平等自由,人们繁衍无数,人丁兴旺,世间只有喜悦没有痛苦,大家结伴而歌,整日不停。人们困饿都是饮用泉水即可恢复如初。终北国的描写主要宊出人性的纯良及平等自由的社公风气,淡化了物质生活。列姑射山——神仙居住的世外桃源。列姑身山在入海口的河洲中,山上有神人居住,神人吸清风、饮雨露,不食五谷,心灵如平静的渊泉,形体似处女。神人不亲不爱,但神仙圣人都愿意臣服于他;他不威不怒,忠厚诚实的人都原意供他役使;他不施不惠,却使得世间物质富足。那里总是阴阳调和,日月常明,四季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人间没有夭折,人们顺其自然的繁衍后代,万物都没有灾患。2.2.3.2《列子》理想社会的特征通过对《列子》一书所描写的华胥国、终北国和列姑射山,可见其构建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消除了一切烦恼的社会,那里的人们都保留了初生时的纯和之气,意志专一。《列子》的理想社会并不是比照原始社会的情景,它所表达的是注重和谐平等、重视精神自由、向往天人合一的境界。一、无君臣之别。《列子》的理想社会里都没有等级观念,没有君臣之别,是一个自然、朴素、万物平等的世界,这符合道家的传统思想。书中无君臣之别的设想,是来源于其至虚为宗的思想。世间如果没有阶级,也就不存在压迫;如果没有战争,也就没有死亡;除去了利,自然就没有了害;消融了万物之间的差别,人们就可以依本性而生活。理想社会对物质的描写并不多,更多的是描写一种精神境界,体现了该书反对专治,反对现实社会对人思想的禁锢,更看重人类精神的自由与解放。20\n①二、无仁义礼教。“其在婴孩,气专志一,和之至也。”书中认为人的本性如婴儿一样是无欲无求没有竞争之心的。是儒家将“仁”变成为政冶服务的工具,用来区别亲疏贵贱,维护宗法等级制度。这正是制造人性虚伪、社会矛盾的根本原因。如果没有儒家所谓的仁义礼教,人们素朴的人性得以保全。没有了繁复礼节,没有了利害纠纷,没有了男女之别,没有了尔虞我诈,人与人之间得以和谐相处,整个社会将处于安谧祥和之中。三、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物我一体就是《列子》“贵虚论”中等同物我的观点,指的是视物如我,人和万物没有区别,都是一个生命个体。把人与大自然、宇宙看作是一个整体。彻底的将身心完全融入大自然中,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因为外物在人眼中与自己没有区别,所以对人、对物,既不爱惜也不畏忌,更无私欲杂念,完全与大道合一。①叶蓓卿.《列子·天瑞篇》中华书局,2011年,13页21\n第3章《列子》政治哲学的特点黄老道家学派萌芽于战国初年,成形于战国后期,至汉初大盛,以老子的“道”为宗旨,兼取各家思想。它不同于老庄道家的传统风格。根据对《列子》政治哲学内容的研究,可见《列子》的政治哲学虽传承于老子,但其思想摒弃了早期道家思想中消极的因素,既主张“虚者,道之常者也”同时还强调“因者,君之纲也”。具有黄老学的特征,由书中所表现出的对世俗社会的热心关注、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以及对社会之主体人的客观认识,使得《列子》的政治哲学突显出多种特征。3.1“因循为用”的入世精神《列子》的政治哲学在保持传统道家哲学基础上又强调其客观性意义,注重“因循为用”的可操作性。善于因循“虚”而使事物归结于圆满,一切目的都是为了事物的达成。以无为的方式去作为,“无不为”是“无为”的必然结果。以虚无为理论基础以顺应自然为实用原则。因为事物没有既成不变之势,也无常存不变之形,所以能够探求万物的情理。不做超越物情的事,也不做落后物情的事,因万物的变化和不同的时机而改变应对的方法,才能够成为万物的主宰.《列子》不同于老子的贵身长生、也不同于庄子超越生死的逍遥。对于生死《列子》踏踏实实地落在人间,不求任何虚幻,持“我身非我有”的观点,生则顺之,死则捐之。看透了这一点,《列子》对人道的理解则更为客观务实。从《列子》的宇宙论可看出,它先把人看做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与宇宙中的天、地、并列起来,摆脱了原始道家的“有”与“无”的范畴,更偏重于从“有形”与“无形”来构建宇宙的本原。赋予宇宙论更大的整体性和可把握性。其重视社会价值,也重视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价值。其一切对自然规律的探索都是为了应用于人类社会,产生社会价值。《列子》对自然规律的把握加上对社会之主体人的分析,使《列子》的政治哲学有着强烈的入世精神和可操作性。3.2“儒道互补”的初探《列子》的政治哲学既继承了道家老子的自然无为又吸收了儒家本原的礼乐教化,是实用的现实政治治术。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从不同的向度组成了《列子》的政治哲学系统。作者用道家之无为来调和儒家之有为,是对解决现实政治问题的方法探索。《仲尼篇》中以孔子与颜回的对话引出“乐天知命”也有其忧,孔子推崇诗、书、礼、乐是为了治理天下,并流传后世,可这种政治主张在自己有生之年并没22\n有实现,现实社会中被统治者用来奴役人的纲常礼教对治理混乱的社会并没有成效,究其原因是现在的乐与知并非古人所谓的乐与知。由此可见,《列子》并不否定古人所谓的诗、书、礼、乐对治世的作用,所以得出“《诗》、《书》、礼①乐,何弃之有?革之为何?”对传统的诗、书、礼、乐持不应放弃和改变的态度。道家讲修身治世,儒家同样也讲修身治世,《列子》没有像早期道家一样,绝圣弃智,自我封闭。而是对符合自己学说理论的部分予以吸收,将儒学中“仁爱”、“明德”、“忠义”等内容融合在自己修身治世的理论中,重视义理的阐述,忽视学派的界限。取儒家崇尚有为,积极致力于治世的一面达到与道家互补的效果。3.3现实与理想的双重性《列子》的政治哲学中并存着现实性和理想性。他在批判现实政治的同时又主张执政者克制一己私欲,用无为的手段让百姓自然而然进入设定好的政治秩序之中。《列子》一书中对当权者是持宽容的态度。《周穆王篇》中有描写周穆王花光国库用华服、美食、女子取悦化人,为西极化人建中天之台的故事。对这样虚耗民力的行为书中不仅没有像庄子那样激烈的批判周穆王,反而认为周穆王几乎达到了神人的境界。对齐国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的故事也有别于庄子的观点,庄子视田成子为盗国之贼,作者对田成子治国却颇有赞赏之意。对于瓜分晋国之一的赵襄子,《列子》亦持赞赏之意。而《列子》所描写的理想社会却是无君臣之别、无阶级之分的,《列子》这种对君权所呈现出的矛盾性,从而导致其政治哲学呈现出理想和现实并存的双重性。《汤问篇》在齐桓公是否去终北国的问题上,也体现了其政治哲学双面性。管仲与隰朋的建议分别代表理想与现实,书中最终选择了像征理智、现实的隰朋的建议,劝阻齐桓公留在现实社会,放弃去终北国的想法。这则寓言故事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体现了作者思想对立面的交锋。作者清楚的知道,没有君臣之别的终北国是不现实的,与其去追求那不可能实现的理想,不如尽情享受现实生活中富庶的物质给人带来的感官快乐,领略礼义章服之盛美。因此《列子》并没有否定国君的存在价值,并创造了“惠盎见宋康王”、“詹何与楚王论治”、“杨朱见梁王”等几个贤人向国君讲述治国之道的寓言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希望能遇见圣主明君,采纳其治国之术。《列子》政治哲学中理想与现实并存的矛盾,体现了作者处于一种既不满意①叶蓓卿.《列子·仲尼篇》中华书局,2011年,90页23\n现实政治现状又无法脱离它的两难境地,最后不得不向现实的政治体制妥协。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理解,《列子》要求执政者以圣人、至人的精神为百姓做出示范,①要求执政者做到“不横私天下之身,不横私天下之物”,甚至是“公天下之身,②公天下之物”。如果执政者真正达到了这个高度,那么有君主和无君主对于民众来说就没有什么区别了,理想就成为了现实。许多人评价《列子》思想零乱,笔者认为这是《列子》对现实和理想的真实呈现,他的目的是一致的,儒家也好道家也好,理想也好现实也罢,其目的只有一个——为了实现天下大治。3.4“以人为本”思想的进步性“不以天下利易其胫一毫”的学说是作者“贵已”思想的诠译。伯成子高不愿损一毫来利天下,也不愿损天下益来奉养他。人人都不损己,人人都不利天下,天下就可以太平了。《列子》一书所表达的是关乎一个社会的道德问题,它直面人的本性,将社会性道德落到了实处。《列子》之所以会有这种观点,基于他重视生命,提倡万物平等的思想,每个人都会对死亡产生恐惧,这是与生俱来的,生命本没有贵贱之分,非主观意愿的去为谁而死,是对生命的不尊重,任何因利益驱使而剥夺别人生命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中国的传统道德正是以社会为本位的,很早就开始关注并强调国家、群体的价值,过份强调整体利益而忽视了个人利益。试想一下没有个体哪来的国家?所以,杨朱的思想并不能单纯的理解为利已主义。他是站在尊重每一个生命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他的利已是以不损害别人利益为前提的,是一种彻底、直白但又温和、退让避世的利已主义。它从现实社会强调人的义务转向了对人的权利的肯定与追求,重新树立起一个全新的价值标准。《列子》的价值标准在对抗当朝的封建宗法制度、有着非凡的意义。他引导人们重视自身个体与利益,这对人的初步觉醒及其理论形态的发展,有着历史的进步意义。如果把《列子》的这种思想放入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中,我们便可以看到其极为珍贵的现实意义。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为执政者服务受执政者制约的,是“口惠而实不至”的政治空话。《列子》书中真正关注的是将正当的个人利益建立在社会道德基础之上,重视人的一切权利和价值、重视人的独立人格和自我实现精神,以达到人在政治上的自治。书中这种观念是天赋人权、生而平等的“人本思想”的萌芽,与当今推崇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相契合。分析杨朱学说消亡的原因,其学派尖锐的观点可能因触及到当权者的利益而没有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在那个年代属于异端“邪”说,在封建社会,执政者们①叶蓓卿.《列子·朱杨篇》中华书局,2011年,201页②叶蓓卿.《列子·朱杨篇》中华书局,2011年,201页24\n往往采取诱战政策,诱以功名利禄或强行压迫百姓参与战争。《列子》书中意在呼吁人民不被统治者以利诱,同时也呼吁统治者重治民生,抨击现实社会人奴役人的不平等性、对促使人民自我觉醒有着积极作用,充分体现了其思想的进步性。25\n第4章《列子》政治哲学的现代价值思考《列子》的政治哲学强调修身与治世,其“天人一体”的政治智慧,“投隙抵时”的政治技巧,“先迕后合”的洞察力,隐于大道的均衡之术等等,让我们感叹于古人智慧的同时更应当思考其治世之术历经千年风雨之后是否对当今社会仍具有现实价值。4.1列子“无为而治”对发展人民民主的启示意义道家的“无为”,可理解为“简”政的具体表现。“无为而治”的内涵对政权的“松绑”有着现实意义。“君无为、臣有为、民自化”是列子“无为而治”的具体内容,其中的精神内涵对发展人民民主,释放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有借鉴作用。列子的“无为而治”是在重视民生的基础上,强调对人性的回归,强调人回归到最本真的状态,最放松的状态,社会回到最自然、和谐的状态。进而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如果社会达到了这种状态,在自由、公平、宽松的环境下,人的潜能才可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来,只有人得到了解放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但是,从辨证的角度来看,“无为而治”政治理念有其不足之处,它过分强调了人的自治能力,从而忽视了作为个体的人的自身道德差异性和政治参与的宏观调控功能;它注重由内而外的管理方式,而并未反思由外而内的政治管理的积极作用。行政要达到“简”需制订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再结合由“无为而治”思想所营造出的宽松社会环境,充分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对《列子》“无为而治”思想要加以批判地继承,继承其有利于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但不可否认的是“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是当今社会发展人民民主的重要思想来源,它在充分调动企业和社会创新上有着积极的作用,借鉴“无为而治”的内省哲学能让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让政府更好的归位于服务人民、从而让市场发挥更大活力、让群众在良好体制的保证下受益更多。“无为而治”思想是当代中国政治改革中不可忽视的塑造力量。4.2“重道轻利”对社会风气的引导作用我国文化在不断的转换和发展,这种转换与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我们在前人文化思想基础上反思现代生活,是为了民族更长远的发展。“稽度皆明而不道也,譬之出不由门,行不从径也。以是求得,不亦难乎?”①前人的验证与法度都已明确,行事却不去遵循这些规律,就好比外出不走大门,①叶蓓卿.《列子·说符篇》中华书局,2011年,207页26\n走路不沿着道路一样,这样去追求利益,不是很难吗?《列子》书中的这番话表明了不遵循规律去追求利益的途径本身就是错误的,也不可能顺利。生活中这样的列子随处可见:高速发展的制造业、旅游业、餐饮业,对外随意排放的污染物、陡增的生活垃圾、自然资源的过分消耗、因为利益肆意改造生存环境,导致我国自然环境的极速破坏,截止到2005年,据中科院测算,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到2015年止,全国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而有限的清水资源还在继续被滚滚排放的污水破坏,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70多万平方公里;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如此惊人的数据在警示我们,人类为追求利益无视自然规则,大肆改造自然,为此已付出惨重的代价。环境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在逐利的路上越走越远,回过头来才发现,这正是古人所云的“出不由门,行不从径也。”发展经济建设应该建立在自然与和谐共处的基础上。只有抱着“类无贵贱之心”、减少个人的物质欲求、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以世界最初的自然状态为标准来发展经济,我们才能收获大自然所赠予的财富。①“所为问道者为富。今得珠亦富矣,安用道?”的疑问放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深思。随着物质水平的普遍提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显得犹为重要,我们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今天,道还有什么用处呢?对此,列子作出了问答:夏桀与商纣只看重利益而轻视道,导致身死而国亡,生而为人,如果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为利益相互斗争,胜利的一方控制一切,这也不过是禽兽的行为罢了,干的是禽兽的勾当,怎么可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人不尊重自已,危难和耻辱就在不远处了。从书中的回答可以看出,其对富有的定义并不单指物质方面,更多的是强调精神方面。此处的“道”指的是人之安生立命之道,国之所存之道。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要有强大的物质基础,更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是理想、是信仰、是操守、是品格,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所能达到的精神高度。新中国成立近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一代又一代人的价值观发生了许多改变。社会上道德滑坡、信任危机、信仰淡化等现象的出现严重干扰了社会次序,当下腐败“窝案频发”,“裸官”数量惊人,人们热衷“市场”崇拜“经济”,出现了“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求助者面前冷漠的“看客”等等现状。让我们在试图描绘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过去时,不禁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①叶蓓卿.《列子·说符篇》中华书局2011年207页27\n这一切都是重利轻道所代来的后果,就像《列子》书中所说的“大道以多歧亡羊,①②学者以多方丧生”、“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大道因为有太多岔道而使得羊丢失,治学的人因为有太多途径和方法而迷失了方向。只有回归到相同的本原上去,返回到一致的观点上去,才不会迷失方向。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历史和文化的文明古国,我们不是没有道可循,纵观历史,人心浮动、思想混乱、污浊的社会风气也可成为亡国的推手。我们不能因为发展经济就唯利是图,贪一时所获,而不念长久之积。古人为什么说身治则国治?因为国之根本在于人,人之根本在于其精神,万物终将归于虚无,唯精神永存。修身是对自我的最高要求,修身是民族精神的内在延续,是一切发展的内在动力。重视一已修身能获得别人的尊重,拥有伟大民族精神的国家才能获得世界的尊重。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列子》书中重道轻利的思想为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为引导良好社会风气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当代学者更应该吸取古人思想之精华,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守护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4.3《列子》政治哲学的现代社会性道德价值现代社会性道德即“公德”,最是1902年梁启超所提出来的,现代法治要建立在公德的基础上,它是维持现代生活的共同原则、秩序、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规范社会生活,保障个人权益。现代社会性道德价值主要包含的是政治社会价值。《列子》提倡“身治则国治”、“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③也”。书中的这番理论内涵深刻,其充分重视个人的权利、价值、独立人格和自我实现精神,认为社会道德的构建应该以人的个人利益为前提,《列子》政治哲学强调对身心的治理,身治则国治是推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书中反对邓析及子产为了名誉以抑制本性为代价,体现出传统的修身观上的进步意义。肆意所好并非对欲望的无限追求,而是注重个体本真欲求,强调千人千性,提倡保真率性,给人的本性需求以精神抚慰。这一思想最大的特点是在不损害他人的基础上的自身幸福追求,由身治扩展为国治,从尊重世俗幸福和生命的基点出发,将民生放在首位去治理国家,《列子》一书所表达的这种由内而外的政治次序,是社会性道德萌芽的初期体现。④“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的本质是它所处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的道德水平高低,完全取决于他所生存的社会环境。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取决于这个社会的公平程度和自由程度。公平与自由的水平,其实就是市民社会的①叶蓓卿.《列子·说符篇》中华书局2011年234页②叶蓓卿.《列子·说符篇》中华书局2011年234页③叶蓓卿.《列子·朱杨篇》中华书局,2011年,193页④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1961年版,14页28\n发育程度。市民社会越是发育成熟,就越是公平自由。西方发达国家的国体比我们差。但是,他们的市民社会发育到足以抗衡和制约他们的政治国家。而中国的市民社会尚处于发育阶段,所以,我国的国体好只是一个方面,关键是公民社会要得到充分的发育。营造宽松的修养生息的环境,让自由和闲暇造就一个思想和创新的大国,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基础。《列子》所说的“体之一毛”和“断若一①节”,并不是指量的多少,它代表的是一个原则,一个通用不可逾越的原则,(体之一毛与断若一节对于身体来说本质是一样的,同是身体的一部分。)如今的社会正是缺乏这种对待原则的态度,社会制度体制下可变通的事物越多,它的原则性就越差漏洞就会越多。在现代化的今天,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早已提上日程,我国全民道德素养正在逐步提升,但受地域、环境、经济的影响,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是不同的,由这种差异所造成的个人道德素养的差距所产生的矛盾与不公正现象会伤及遵守原则的人,会动摇“社会性道德”的唯一性与公正性。要杜绝这种现象,不能仅靠人的自觉性来弥补,而因依靠公正、公平、不可逾越的制度原则来修正、引导、规范个人的道德水准。只有在加思想道德建设和完善的制度原则共同作用下,社会文明程度才会提高。才能促进市民社会的发育成熟。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列子》在那个战乱频繁的社会背景下,其尊重个人权力与价值,重视个体生存、利益、幸福的人生态度的觉醒是何其珍贵。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三个代表”思想在治国方略上的重要体现。当今社会的主题在于“如何使利益不同但又交集的个人能够和谐的共同生活”,从理论角度来看可以理解为道德之真的问题,是解决人对人的问题,对②此,《列子》作出了回答:“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对道德之真的追求即他的政治追求——天下大治。从《列子》的思想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待事物的态度是多么的明晰和坚决,这份对原则的坚持正是肃清当今社会不正之风的强劲力量。这份坚持的态度是保证“社会性道德”标准的唯一性,让“社会性道德”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规则,让法律以“社会性道德”为基础,让中国传统道德价值,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①叶蓓卿.《列子·朱杨篇》中华书局,2011年,193页②叶蓓卿.《列子·朱杨篇》中华书局,2011年,193页29\n结语《列子》一书以其独特的思想文化价值,尽显道家风流之一端。此书如老子之学的羽翼,使黄帝之道粲然复见,通过对《列子》一书的研读,深感于作者微言妙理中的启迪后人之意,领会其兼取各家之长的开放式治学思想。通过研究可见,《列子》政治哲学的运思理路是依天道而定人事,视“无为”为最高作为,通过“投隙地抵时应事无方”的智慧,掌握均衡的技巧,使政治行为隐藏于自然之中,从而与大道合一。《列子》在自身理想与现实社会的矛盾中探索,最终归复于务实,彰显出古代文人的政治担当。其尊重个体权力、重视社会价值、强调修身慎行的观点,对构建合谐社会都有着重要意义。其“无为”的妙用,虽然经历了千年的风雨变化,却一直隐藏于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之中,从不曾褪却光芒。金克木1990年发表的“道、理”?《列子》一文中,曾这样评价:“《老子》是给特殊人讲的哲学,《庄子》是给读书人讲的哲学,《列子》是给平常人讲的哲学。”确实如此,《列子》其辞旨纵横,如木叶干壳,飘忽于天地之间,无所不至。此文所探讨的只是其思想的一小部分,由于本人才薄智浅可能并未达其深意。欲借此抛砖引玉,以期推动《列子》研究的全面进步和深入开展。30\n参考文献专著类[1]叶蓓卿.《列子》[M].中华书局,2011年[2]杨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3]肖登福.《列子探微》[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人民出版社,1961年[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47年[6]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M].中华书局,2006年[7]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中华书局,1984年[8]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商务印书馆,2003年[9]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0]陈鼓应.《庄子》[M].中华书局,1983年[11]张耿光.《庄子全译》[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12]郭庆藩.《王孝鱼点校庄子集解北京》[M].中华书局,2012年[13]陈广忠.《淮南子》[M].中华书局,2012年[14]蒋沛昌.《论语今释》[M].岳麓书社,1999年[15]杨洪注.《中庸大学》[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16]丁原明.《黄老学论纲》[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17]吕不韦、关贤柱.《吕氏春秋全译》[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18]张成秋.《先秦道家思想研究》[M].台湾中华书局,1971年[19]钱穆.《先秦诸子系年》[M].北京中华书局年,2001年[20]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21]曹文柱.中国社会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22]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23]贺昌群.《魏晋清谈思想初论》[M].商务印书馆,1999年[24]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M].中华书局,1998年[25]王叔崛著.《慕庐论学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26]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册)[M].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70年[27]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28]俞越著.《诸子平议》[M].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29]马达.《列子真伪考辨》[M].北京出版社,2000年[30]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M].长春出版社,2007年[31]陈寿.《三国志》[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32]宋范哗.《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31\n期刊类[1]李文锋.《尸子》辑轶本[J].当代学术论坛,2008(3)[2]管宗昌.从《列子杨朱》看杨朱的思想[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7(6)[3]魏义霞.《列子》梦幻哲学释义[J].延边大学学报,2012(6)[4]谭家健.列子的理想社会[J].中国文学研究,1999(3)[5]马达.《列子》非张湛所伪作[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7(1)[6]万俊人.政治伦理及其两个基本向度[J].伦理学研究,2005(1)[7]王兴尚.论《列子》的生命哲学及其对古典道家思想的扬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03(4)[8]柴文华.《列子杨朱篇》伦理思想臆评[J].学术交流,1990(6)[9]王强模.《列子》的学术价值[J].贵州大学学报,1993(3)[10]牟钟鉴.对《列子》的再考辨与再评价[J].文史哲,1986(5)[11]管宗昌、杨秀兰.《列子》研究综述[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2)[12]陈鼓应.杨朱轻物重生的思想--兼论《杨朱篇》非魏晋时伪托[J].江西社会科学,1996(6)[13]彭自强.《列子》的名实观[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5)论文类[1]张敏.《列子》哲学思想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11年[2]杨孟晟.《列子》考辨及思想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3]晋娜.张湛《列子注》与魏晋玄学[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8年[4]郎文春《列子》思想初探[D].[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14年[5]宋海燕.《列子》思想及其文学价值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扬州大学,2014年32\n致谢时光冉冉,岁月如梭,我在湘潭大学三年的学习时间即将结束。回想这三年的求学经历,我受益颇多。湘潭大学哲学系以其朴实、严谨的学风影响着我,在各位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使我不断成长。在此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我谨向所有关心、爱护、帮助我的家人、老师、同学表示感谢。本文是在导师刘启良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首先引导我,在自已的兴趣上选取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我喜欢道家哲学,初读《列子》即被其中的寓言故事和思想内容所吸引,大胆之下选择《列子》作为我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然而,随着我不断的深入学习和研究,着实发现研究《列子》困难重重,古文功底和哲学修养是我最大的缺漏处。但是,导师尊重并积极鼓励我尝试研究,指出他对《列子》的独到见解,打破我认识、研究视角的局限性。对于我遇到的疑惑和难题,导师耐心指导,逐一解惑。三年期间,导师渊博的知识、广阔的视野、学者的风骨以及待人宽厚包容的态度对我影响深远。再次向我的导师刘启良教授表达学生深深的感谢和祝福!此外,感谢中哲全体老师,正是系里开明畅言的冶学风气让我对中国哲学的兴趣欲发浓烈,感谢王向清老师、陈代湘老师、方红姣老师、王丽梅老师、徐建勇老师在我论文的开题和完成过程中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王丽梅老师作为班主任对我生活上的细心关怀和学习上的悉心指导,正是因为各位老师对我的关爱和教导才让我能得以顺利完成这三年的学习。再次向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同学们,在我每次不知所措的时候给予我帮助,感谢我的小师妹谢艾乐同学与我探讨论文并给出意见,感谢所有同学在学习之外给我提供的帮助。因为这个团结友爱的集体,让我渡过了愉快的三年校园生活。真心祝愿每位同学们都能在未来收获自己想要的生活。林媚2018年5月33\n个人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1]林媚.中国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在“家”文化中的体现[J].《青春岁月》,2018年(上):22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