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9.00 KB
- 2022-08-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一.哲学专业简介(一)内涵哲学专业,是与哲学学科(一级学科)连在一起的一个专业。在我国比较著名的综合性大学,都设有哲学专业。该专业大都隶属于哲学系。在有些师范大学(学院),哲学系和哲学专业不像综合性大学的哲学系和哲学专业那样独立,而是隶属于某个院,如文学院、人文学院或法学院等等。一般来说,哲学专业(哲学系)同社会学专业(社会学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有些大学的哲学专业和社会学专业是相互渗透的。另外,虽然宗教学是从属于哲学一级学科的一门二级学科,但是因为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有的大学(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还专门开设了宗教学专业。有些大学则把逻辑学和美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来设置。在我国,哲学一级学科下面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含西方哲学、东方哲学等)、中国哲学、美学、逻辑学、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等二级学科。哲学二级学科的划分,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的意味,其标准不是完全统一的。例如,中国哲学和外国哲学,是按照地域来划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按照学派来划分的,而美学、逻辑学、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等,则是按照各学科所涉及的专题和领域来划分的。哲学学科的上述划分,对我国哲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有着直接的影响。哲学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上述各二级学科的内容。当然,在我国各大学的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类课程,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构成了哲学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的核心。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哲学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哲学史课程,二是哲学原理课程,三是部门哲学课程。哲学史课程包括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等;哲学概论、哲学原理类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部门哲学包括美学(艺术哲学)、逻辑学(逻辑哲学)、科学技术哲学、自然哲学、伦理学、文化哲学、语言哲学、心灵哲学、政治哲学、社会(历史)哲学、宗教哲学等等。有些大学还非常注重哲学的“应用性”,开设了“管理哲学”、“决策哲学”等应用性哲学课程。哲学专业一般还为学生开设高等数学、心理学、自然科学史、物理学、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进展等课程,其目的在于使哲学专业的学生对自然科学以及诸如数学等“形式科学”有一定的了解。(二)特点同其他所有专业相比,哲学专业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哲学专业具有高度的理论性。哲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它的高度的理论性是由哲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思维方式规定的。哲学同所有具体科学不同,它的研究对象是包括人在内的世界整体,或者说,它试图从整体上来研究世界,提供一套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为了从整体上、根本上求得对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哲学家们总是要构造、使用许多抽象的概念,建立形形色色的哲学体系,这就很自然地增加了哲学的理论色彩。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他并且认为,要锻炼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哲学史),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哲学的高度的理论性并不排斥其实践性和应用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古典哲学家们确实从总体上倾向于将哲学作为一门“纯粹”的理论科学来加以建立。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中把哲学规定为“自由的科学”..\n.,认为它的目的首先并不在于实践或具体的应用。他对于哲学的这种见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整个西方哲学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至于马克思在其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以往的哲学家只注重“解释世界”。但是,自从马克思建立他的新世界观以来,实践的观点在哲学中的地位便突出出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哲学,马克思本人明确规定,哲学不仅要“解释世界”,更要“改变世界”。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的哲学学科当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因此,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和核心的我国的哲学专业,也很自然地具有实践的性质。在哲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密切联系当代社会实践的变化,关注时代的变迁。2、哲学专业具有彻底的反思性和批判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就是一种反思。哲学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生在内的世界整体的思考,往往并不是直接进行的,而是要经过具体科学这一“中介”。换言之,哲学是在综合和概括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科学知识来把握作为整体的世界的。不仅如此,哲学还不断的对自己的思想本身进行反思,不断地追问自己理论的基本前提或预设。反思性是同批判性连在一起的。哲学反思的过程,也就是哲学家按照一定的思维程序,从一定的逻辑前提出发,对以往的哲学理论进行批判的过程。反思性和批判性决定了哲学特别注重创新。反思性和批判性也规定了哲学往往在比较具体科学更为根本、更为深刻的层次上讨论问题。此外,在所有学科中,哲学是与自己的历史发展(哲学史)联系得最为密切的一门学科,这也是同哲学的彻底的反思性和批判性相关联的。从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哲学史就是历史地展开了的哲学。3、哲学专业具有最大的统摄性或综合性。严格地说,哲学既不属于自然科学,也不属于人文或社会科学,当然也不是纯粹的思维科学。在古代,哲学曾经和所有其他学科混为一体,密不可分。自近代以来,哲学同各门具体科学逐步分化开来,具体科学取得了自己相对的独立性。今天,要想建立一种既包罗一切具体科学、同时又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哲学体系——“科学之科学”——当然是非常困难了,但是,哲学的统摄性或综合性并没有因此而丧失。哲学的统摄性或综合性主要表现在:它虽然不能代替具体科学或宗教、艺术等意识形态,但是,它往往表现出了对所有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综合,或至少涉及具体科学当中许多带根本性地问题。同时,哲学也往往在深层次上对宗教、艺术等意识形态产生作用和影响。哲学往往是从求真、求善和求美三个维度来展开对包括人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思考的,因此,哲学一级学科所包含的各二级学科,或者哲学专业所开设的各门主干课程,也大体上反映了哲学研究的这三个维度。例如,逻辑学、科学哲学等以求真为主,伦理学、道德哲学等以求善为中心,美学和艺术等则属于求美的学问。(三)历史与现状在世界上,哲学这门学科尤其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形而上学,具有古老的历史。同样,哲学作为大学里开设的一个专业,也有相当长的历史。在西方,自近代作为学术研究之大本营的大学创办以来,哲学专业一直就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我国的情况也有相似之处。近代以来,不仅出现了一大批专门研究中外哲学的人,而且在大学里出现了哲学系和哲学专业。解放以前,在云南昆明,“西南联大”..\n.就聚集了一大批当时最杰出的哲学家,而且招收哲学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哲学类课程。这说明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的大学就有了哲学专业。解放以后,我国许多著名的大学,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等,一直把哲学专业作为重点专业来加以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哲学专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我国有20多所高校设置了哲学系或哲学专业。还有一些学校虽然没有哲学专业,即没有招收哲学专业学生,但是拥有一大批哲学教学和科研人才,设有哲学硕士点甚至博士点。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等高校建立了专门培养哲学人才的“基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哲学系还建立了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全国各高校的哲学类硕士点和博士点越来越多。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等一些著名的工科院校,也表现出了对于哲学乃至一般人文学科的高度重视,相继恢复或成立了哲学系。在师范类院校中,不仅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等名牌师范大学设有哲学专业,其他地方师范大学也都表现出了对于哲学专业的重视。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成立的。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创建于1996年,正式成立于1997年,其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马列主义教研室中的哲学教研室和1960年成立的政治教育系中的哲学教研室。1998年招收第一届哲学专业本科生。湖南师范大学哲学学科在此以前已有了很好的发展基础。1986年,设立了伦理学硕士点。1993年,建立了伦理学博士点。2004年设立了伦理学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获得了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目前,哲学系共有教师42人,其中教授、研究员或编审26人,副教授8人,讲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含在读博士生)27人,博士生导师15人。唐凯麟教授是全国知名学科带头人,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本系拥有全国重点学科学校(伦理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伦理学研究所或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湖南省重点学科2个(伦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本系与“两课部”共建)、湖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中心1个(公民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湖南省重点建设课程1门(马克思主义哲学)、湖南师范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个(伦理学)、湖南师范大学重点建设学科1个(外国哲学)。哲学系具有非常雄厚的科研和教学能力,自2000年以来承担了19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和40余项省级科研课题,出版100多部学术论著(含译著)和教材,发表论文600多篇,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成果奖目前,哲学系不仅承担了本系本专业的教学任务,而且承担着学校两门公共课程,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思想道德修养”,它们都是学校的核心课程。此外,还承担着政治系政教专业的哲学类课程。在教学中注重创新和改革,如课程开设方面增设了“哲学概论”等新的课程,率先实行“导师制”即由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专门对哲学系本科生进行学习和生活上的指导。此外,注重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注重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有多位教师多次获得省级和学校各类教学成果奖。(四)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哲学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哲学专门(研究)人才。同时培养具有良好的哲学素质和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并具有较强的应用技能(计算机、英语、书法、应用文写作等)和实践活动能力,能够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企业等部门和单位从事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哲学专业的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理论和历史;具有一定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的相关知识;..\n.掌握哲学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治学方法和相应的社会调查能力;了解国内外哲学界的发展动态和前沿或热点问题;了解国内外重大的社会实践问题和社会发展动态;具有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初步能力;具有较好的演讲、辩论、写作能力;英语水平达标,通过英语四级考试;计算机水平达标,通过计算机定级考试,能够运用计算机处理文字;积极锻炼身体,通过体育达标考试,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和谐的心灵结构(五)学习指导学好哲学专业的基础是认真阅读哲学经典著作。哲学专业学生应把大学四年的绝大部分时间,放在阅读经典著作上。这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也包括中外其他哲学经典著作。在阅读经典著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将精读和泛读相结合。要舍得花很多的时间认真读懂1-2本经典名著。在读书的过程中一定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研究以往的哲学家是从什么角度出发、提出什么问题或怎样解决问题的。把读书主要看成自己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要注意把读书同自己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以及当代社会实践中的一些重大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这就是说,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别人的书籍之中,研究别人是怎样解决同类问题的。虽然本科阶段的学习不是以研究为主,但是在读书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有批判和研究的意识。认真地把握和领会以往的哲学家说了什么固然重要,它是展开进一步研究的前提,但是,哲学的学习不允许有对权威的盲目的迷信。在高年级阶段,要敢于尝试开展一些专题研究。兴趣是学好专业的最好的向导。要注意培养自己对哲学专业或哲学学科的兴趣。在低年级时不妨阅读一些哲学家的传记,或者如《苏菲的世界》、《西方的智慧》等通俗性、趣味性的书籍。不要以非常功利和世俗的观念来看待哲学,把它归结为“无用之学”。认识到哲学在一切学问和整个人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哲学对于人类生活、当然也包括个人生活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认识到哲学在我们精神生活中的现实性和它对物质世界的无形的影响,这就会极大地调动我们学习哲学、学好哲学的热情。始终记住:没有无用或不重要的专业,只有没有学好因而自己不会用的专业。在学习过程中须注意有开阔的视野,不要满足于读纯哲学著作,还要读些科学、艺术、宗教、或其他应用类书籍。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相互之间的讨论和争鸣,切忌自我封闭和自我孤立。讨论既可以在同学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展开。(舒远招)..\n.二哲学专业课程设置举隅湖南师范大学哲学专业课程设置课程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总学时总学时分配学分数开课学期周学时备注讲授实验(践)公共必修课1054200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40301025210542004毛泽东思想概论54302423210542006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70363425210542007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361224154次讲座10542010计算机基础及应用(一)72403231410542011计算机基础及应用(二)72403232410542014大学英语(一)727241410542015大学英语(二)727242410542016大学英语(三)727243410542017大学英语(四)727244410542018高等数学(一)515132310542021大学语文515131310542022大学体育(一)363611210542023大学体育(二)363612210542024大学体育(三)363613210542025大学体育(四)363614210542026健康教育1818126次讲座10542027军事理论与训练3周2110542028公益劳动2周1专业必修课基础课程10542031教育学343423210542032心理学515132301011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686842401011002经济学原理515133301011003政治学原理515134301011004管理学原理515132301011005社会学515131301011006法学概论515133301011007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6851署期32301011008普通逻辑学515131301011009伦理学原理5151313主干课程01012010哲学概论6868434..\n.01012011中国哲学史(一)686845401012012中国哲学史(二)343426201012013西方哲学史(一)686844401012014西方哲学史(二)343425201012015马克思主义哲学史515136301012016现代中国哲学343426201012017现代西方哲学515136301012018美学原理515135301012019学年论文1601012020毕业论文6周6801012021教育实习或社会调研6周68课程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总学时总学时分配学分数开课学期周学时备注讲授实验(践)专业限选课01013022科学哲学导论515135301013023宗教哲学导论515136301013024形上学导论343427201013025认知科学导论343423201013026哲学方法论343424201013027哲学专业英语515135301013028马哲经典导读515135301013029中哲经典导读343426201013030西哲经典导读343426201013031哲学前沿专题讲座343428201013032科学技术概论343424201013033当代中国伦理问题研究343423201013034社会哲学343424201013035政治哲学3434242弹性素养限选课专业素质拓展01014036艺术学概论343427201014037史学概论343427201014038文化学概论343427201014039人学概论343426201014040世界艺术简史3434262专业研究基础01014041大学英语(五)343427201014042综合政治理论343427201014043马哲研究专题343427201014044中西哲研究专题343427201014045伦理学美学研究专题3434272教师教育课组01014046现代教育技术基础3428626201014047多媒体教学设计与操作68343436301014048心理咨询与教育343424201014049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论683434363专业任选课01015050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343424201015051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34342520101505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专题343426201015053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专题343426201015054先秦诸子哲学专题343427201015055宋明理学专题343427201015056希腊罗马哲学专题343427201015057德国古典哲学专题343427201015058分析哲学343428201015059存在主义哲学343428201015060经济伦理学343427201015061政治伦理学343427201015062生态伦理学3434242..\n.01015063生命伦理学343428201015064生态哲学导论343428201015065文化认识论343425201015066科学社会学343427201015067文化管理学3434282三哲学专业主干课程介绍1、哲学概论课程介绍课程编号:01011212课程类别:必修课先修课程:无(但要求学员们具备哲学史常识)内容概要:(1)哲学概论课程概述(开设历史、基本特点和主要目的、主要论题、学法建议和读物推荐);(2)哲学对象(哲学家们对哲学对象的三类划定、对哲学对象的整体—历史型划定、哲学对象的特性、西方哲学的三次转向与哲学对象的演变、哲学基本问题新探);(3)哲学分类(哲学家们的哲学分类、哲学分类的规则和视点、哲学分类体系的建构、各门哲学分支简介);(4)哲学派系(哲学派系概观、各门哲学分支中的主要派系、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机械法);;(5)哲学功能(哲学家们关于哲学功能的见解、哲学的学术功能、哲学的人生功能、哲学与人文精神培育);(6)哲学素质(哲学素质概说、哲学素质的要求、哲学素质的培养);(7)哲学思维和哲学话语(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和主要方法、哲学话语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类型、为哲学思维和哲学话语一辩);(8)哲学品格(哲学品格概说、认知性的哲学品格、实践性的哲学品格)。教材:杨方《元哲学初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94页。参考书目: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82、118—124、209—236页。R.笛卡尔《谈谈方法》,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60页。I.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38、160—185页。G.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导论部分),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114页。E.胡塞尔《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吕祥译,载:倪梁康编《胡塞尔选集》(上卷),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83—143页。B.罗素《逻辑原子主义哲学》,苑莉均译,载:B.罗素《逻辑与知识(1901—1950年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11—341页。L.维特根施坦《逻辑哲学论》,郭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20—97页。M.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导论部分),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47页。张东荪《科学与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192页。冯友兰《新理学》,载:冯友兰《贞元六书》(上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20、151—166页。孙正聿《哲学通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72页。王德峰《哲学导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8页。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6、355—412页。..\n.胡军《哲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38页。F.PaulsenIntroductiontoPhilosophy(thepartofIntroduction),trans.byFrankThilly,NewYork:HenryHoltandCompany,1930,P.1-50.H.SidgwickPhilosophy:ItsScopeandRelations,London:MacmillanandCo.Ltd.,1902,P.1-247.K.JaspersTheWaytoWisdom:AnIntroductiontoPhilosophy,trans.byRalphManheim,NewHavenandLondon:YaleUniversityPress,1950,P.7-197.R.WolffAboutPhilosophy(Chapter1),EnglewoodCliffs(NewJersey):PrenticeHallInc.,1995,P.1-35.G.PersecepePhilosophy:AnIntroductiontotheLaborofReason(PartOne),NewYork:MacmillanPublishingCompany/Toronto:CollierMacmillanCanada,1991,P.1-74.M.VelasquezPhilosophy:ATextwithReadings(Chapter1),Belmont:(California):WadsworthPublishingCompany,1998,P.3-71.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编号:01012001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PrinciplesofMarxistphilosophy)课程类别:必修选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内容概要: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实践与世界,社会及其基本结构,世界的联系与发展,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环节,社会发展的过程和动力,从客观辩证法到主观辩证法,认识的本质、结构、过程,真理和价值,认识与思维方法、文化和社会现代化,人的本质、自由和全面发展。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四版)参考书目:谭希培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郝立新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简介课程编号:01012015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类别:选修选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内容概要:马克思恩格斯世界欢的转变,马克思异化劳动学说,马恩批判自我意识,建立新世界观基础,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建立新世界观,马恩创立唯物史观,马克思批判蒲鲁东,恩格斯对马哲的系统论证,恩格斯对辩证自然观的阐述,《起源》对唯物史观的贡献,《费尔哈证》对马哲产生,发展的总结,恩格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阐发,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发展,《哲学笔记》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斯大林对马哲的贡献与局限,毛泽东对马哲的主要贡献,邓小平对马哲的丰富和发展。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黄楠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参考书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中、下册,(黄楠森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n.4中国哲学史课程简介课程编号:01012011课程名称:中国哲学史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内容概要:通过对从孔子到孙中山哲学思想的讲授,介绍中国古代哲学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程,揭示中华民族哲学思辨的历史演进和形上追求,梳理先哲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重大问题的追寻、思考与回答,从中找出中国哲学发展变化的规律、中国哲学思辨的特点、中国文化的价值追求以及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内核。总结中华民族哲学思维的经验和教训,评价中国哲学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梳理和弘扬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吸收民族的生命智慧和高尚情操,启迪学生的哲学思辨,提高学生的哲学素养。教材:《中国哲学发展史》张怀承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参考书目:《中国哲学史》,萧萐父李景全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哲学史》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冯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诸子集成》中华书局出版5、西方哲学史课程介绍课程编号:01012013课程名称:西方(欧洲)哲学史(Ahistoryofwesternphilosophy)课程类别:专业必修先修课程: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内容概要:本课程主要讲授从古希腊哲学开始,经过中世纪经院哲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早期欧洲近代哲学、18世纪法国哲学一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德国古典哲学为止整个西方(欧洲)哲学发展的历史线索。其中包括古希腊诸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近代弗兰西斯•培根、笛卡尔、斯宾诺莎、洛克、休谟、莱布尼茨、卢梭、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诸多大哲学家的思想。本课程教学注重把握西方哲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尤其是力图把握从西方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之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渡的历史必然性,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一场极为深刻的哲学变革。本课程对西方哲学史上各哲学家的思想的介绍,涉及到他们的认识论、方法论、本体论、价值论、历史观、自然观等多方面的内容,尤其注重阐释不同哲学家的哲学思维方式和方法。教材:冒从虎主编《欧洲哲学史》(上下卷),南开大学出版社参考书目:赵敦华著:《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陈修斋、杨祖陶著:《欧洲哲学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全增嘏主编:《西方哲学史》(上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63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n.四主要公共必修课程学习指导(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类学习指导(二)、大学语文课程学习指导(三)、大学英语课程类学习指导(四)、高等数学课程类学习指导(五)、大学计算机课程类学习指导(六)、大学体育课程类学习指导(七)、教师教育课程类学习指导 五哲学专业实践教学(一)哲学专业社会调查和实践1、社会调查概说社会调查研究是在收集有关社会现象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料的分析、综合以阐明社会状况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活动。它包括调查与研究两部分内容:调查指了解客观情况,收集事实和数据;研究指对调查所得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从现象中探寻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社会调查研究有如下作用:以经验事实为依据来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描述社会生活的实际“是什么”;了解社会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预测社会现象的发展趋势。社会调查研究有如下目的:得出科学的理论认识以指导社会实践;为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提供客观依据和理论指导;在实践中检验政策、计划和理论。社会调查研究要遵循如下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有三个层次;即方法论、基本方式和具体方法方法论指调查研究的指导思想和一般原则;基本方式指调查研究的具体方式;具体方法指调查研究中应用的手段、技术和工具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西方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论有实证主义派和人文主义派。前者注重用自然科学的定量化方法进行精确分析和客观解释;后者强调社会现象的主观性与独特性,注重用直觉、实地体验和主观解释的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说明与解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质与量相结合的观点。2、社会调查的主要类型社会调查研究可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许多类型。按社会调查研究任务的性质,可划分为理论性调查研究和应用性调查研究;按调查研究对象的范围,可分为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个案调查;按作用和目的可分为探索性调查、描述性调查和解释性调查;按调查研究的时间性,可分为横剖式调查研究和纵贯式调查研究;按调查的基本方法,可分为统计调查(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蹲点调查);按调查题目的范围,可分为综合性调查与专题性调查等等。哲学专业的调查研究,主要应选择理论性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探索性调查、专题调查等类型。..\n.3、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社会调查研究的全过程可划分为五个相互联系的步骤,即确定研究课题、提出研究假设、设计调查研究方案、收集资料(即进行调查)、整理和分析资料、撰写调查研究报告。4、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常用的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有如下几种:(1)问卷法这是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表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的调查方法。它常与抽样调查相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应用十分广泛的收集资料的方法。问卷表有两种类型:自填式问卷表和访问式问卷表。问卷表的结构要完整,一般要有封面语指导语、问题及答案、编码等几个部分。问卷法的优点是节省时间、人力、物力、;便于回答者填答;有很好的匿名性,可避免访问偏见;调查结果便于定量处理和分析。缺点是:要求回答者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不能保证填答的环境与质量;回答率和回收率难以保证。(2)量表与测验法量表法是运用事先设计好的量表调查人们的主观态度的方法。常用的态度量表是总加量表(也叫特克利量表)。其基本形式是绘出一组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对每一问题表明是否“同意”、“不同意”或“不表态”;然后根据每个人的回答来记分,每个人在所有问题上的得分相加所得的总分,可用来衡量其在某一态度上的倾向性。运用量表法可测验对象的能力与成就、需要与动机、态度与价值观、世界观等内容。此外,还有调查人们社会关系特征及群体特征的社会计量法;调查社会舆论与群众意见的民意测量法。以上测量方法都简便易行、收集信息快、应用领域广泛、资料的信度和效度高、可以推论总体状况等优点;但收集的信息有简单化、表面化、缺乏深度等缺点。(3)访问法这是通过与调查对象交谈获得资料的调查方法。有结构式访问、无结构式访问、个别访问、集体座谈、直接访问、间接访问等各种类型。访问法的优点是:不仅可以了解广泛的社会现象,而且可深入探讨较复杂的社会现象的因果联系与内在本质;问卷回收率高;也可提高工作的可靠性。缺点是:容易产生各种访问偏差;访问成本也高;有些问题也不宜于当面询问。(4)观察法这是通过亲自观察了解、收集有关资料的调查方法。有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结构式与非结构式观察、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等类型。观察法能看到事物的全貌及其发展的全过程;可以体验到当时当地的情况及气氛;收集的资料较全面、深入,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简便易行,灵活性大。这是其优点。但观察法也有其缺点:收集到的资料多为定性资料,很难分类整理和统计;观察者无法判断对象是否具有典型性或代表性,观察所得的结论很难推论到全局;观察过程易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各种偏差。5、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1)对资料进行审核与整理..\n.审核的原则是:真实性、标准性、准确性、完整性。对于观察访问记录、问卷表等第一手资料,要检查、核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适用性、有无逻辑错误、是否完整、可靠等。对于书面文献和统计文献等第二手资料,要注意核实文献的来源、背景、编写的时间、真伪性、可信性、指标的定义和分组的标准等。审核之后,要对原始资料进行简化、分类汇总,使之更加条理化、系统化。资料汇总的技术有两种,即手工汇总与计算机汇总。汇总的结果一般用统计图表来表达和说明。(2)对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统计分析即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资料进行定量分析以揭示事物内在的数量关系、规律和发展趋势。它要以定性分析为基础,包括描述性统计和推论性统计两部分。统计分析还可分为单变量分析、双变量分析和多变量分析等等。(3)对资料进行理论分析这是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借助抽象思维对资料进行加工制作,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由此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论分析常用的方法有:比较法、因果发行法、结构--与功能分析法、角色分析法等。(4)撰写研究报告或哲学论文调查研究报告是用文字的形式将某项调查研究的过程及其结果表现出来,告诉读者对所研究的问题是如何调查的、取得了哪些结果,并对如何运用这些结果来解决问题提供某些建议。研究报告可分为普通调查报告、学术研究报告、学位论文等类型。六哲学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一)哲学专业毕业论文概说写作论文,既是对自己学识、能力、专业水平的一种检验,也是迫使自己更深入地研究某些问题、进一步提高学识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和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在大学生各阶段写作的论文,其要求是不一样的。大学三年级通常要求写作学年论文。这是初级论文,因此选题不宜太大,涉及的面不宜过宽,篇幅也不能太长,一般在六七千字左右。但应在较好地理解、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尽可能写出一些新的看法和认识,即有一定的新意。大学四年级则要求写毕业论文,其题目可以大一些、深一些;理论性和学术价值更强一些;篇幅应在15000字左右。要求作者对所研究的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新意,在论据和论证上能反映出较高的学识水平和学术根底。当然,一篇毕业论文不可能反映大学四年所学的全部知识,但应反映出作者运用大学四年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本学科某一问题的学识水平和科研能力。(二)哲学专业毕业论文指导1、论文的特点从外在形态看,一篇完整的论文包括题名、内容提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构成要素。但从内容和本质上看,学术论文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学术性学术是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它往往以专业或学科的形式表现出来。论文的学术性也就是它的专业性,这是它与一般的社会理论文章和政治理论文章的根本区别所在。也就是说,学术论文只能把学术问题当作自己的论题,把学术成果当作自己的描述对象,把学术见解当作自己的核心内容。哲学专业是一个很大的学科群,大致包括八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或西方哲学)、中国哲学、逻辑学、美学、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宗教学、。哲学专业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就是以上学科中的某一问题。明确这一点,才能使论文具有学术性。..\n.(2)、创造性写学术论文不能简单地重复学术界众所周知的观点和知识,更不能抄袭和复制别人的观点,必须创造性地解决某一学术问题。当然,创造有大小之别,水平有高低之分:大至开创一门新学科,建立一个新学派;小至推翻一个旧的观点,发现一条有价值的资料等,都可以视为有创造性。学术论文的创造性一般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论题新:能提出前人没有研究过的新课题;或能提出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或能提出有待发挥和深入探讨的课题;或能提出说法不一、有待研究的课题等。材料新:能提出他人没用过、自己挖掘整理出来的材料;或是对他人用过的材料能作出新的解释;或能校正某些以讹传讹的材料。方法新:能从新的角度、层面思考和解决问题;或能创造性地借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本学科的问题。见解新:能就课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能深化前人有学术价值的观点;或能校正旧说之误等。一般认为,新的学术见解是构成学术论文独创性的核心。一篇论文,只要观点新,无论论题新旧,都具有创造性。作为在校的大学生,如能在以上四个方面的某一个方面写出一点新意,也可视为有创造性了。(3)、理论性学术论文尤其是哲学论文,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它不能停留在对事实现象的罗列,而是依靠理性思维,站在哲学理论的高度去审视客观事物或他人的理论,从而揭示寓于其中的哲理或理论间的内在联系。因此,论文的表现形态是由概念、判断组成的推理体系,一般事实在论文中将失去其感性的生动性,而浓缩为一般性的概念与判断。论文的基本框架是逻辑的,它以中心论点为核心,以并列或递进的分论点组成严密的逻辑体系。论文理论性的强弱,是作者理论修养与学识水平的直接反映。(4)、科学性学术论文固然要有独创性,但其独创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如果离开科学性去标新立异,那就失去了写作学术论文的意义。学术论文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思想方法科学: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研究问题。论述科学:思路清楚、层次分明、逻辑结构合理、语言简练、文字通顺。结论科学:结论经得起理论上的推敲和实践的检验。(5)、思想性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论文,通常还具有思想性,这是由其所研究的内容决定的。这种思想性,也就是它为阶级、国家、社会、民族、人类服务的属性。对于具有阶级性的内容,则表现为论文的阶级性。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能缺少“终极关怀”,不能不关注阶级、国家、社会、民族和全人类的命运与前途,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2、论文的选题选题对于论文写作十分重要,许多学者说,选好题目是论文成功的一半。所谓选题,就是确定论文所要研究的对象和要解决的问题。通常也就是拟定论文标题的过程。(1)、选题的方法..\n.写学术论文,必须自己发现和提出选题。如何发现和提出适当的选题呢?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发现通说的不完备和难以自圆其说;发现某个问题别人没有研究或研究得不够,可以进一步发挥、丰富和补充;发现理论与实践(现实)之间存在某些矛盾;运用新视角、新方法观察传统命题或权威观点而有新的理解和心得;关注并分析学术热点问题而产生自己的看法;对社会实践和现实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有自己的想法等。从上述方面入手,是我们发现和确定选题的基本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尽管同学对这些方法了如指掌,却仍然感到选题困难。究其原因,是同学们对本学科学术研究的现状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不能用科研意识把自己学过的专业知识调动起来,因而找不到科研的“切入口”。克服这一困难的具体方法,就是较系统地浏览、阅读有关的专业索引和文摘。索引是揭示文献外表特征或内容特征的检索工具,有篇目索引(如《全国报刊资料索引》)、专题性索引(如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印的《复印报刊资料选汇》)、著者索引、内容索引等。文摘是以简明扼要的文字摘述文献的主要内容、报道最新研究成果、查寻文献线索的工具,如《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查阅索引和文摘,可以在短时间内较直观地了解该学科的研究对象以及学科发展和研究成果的现状,并从中发现自己选题的范围与内容。需要强调的是,查阅资料(索引、文摘、论文)是写论文必不可少的环节。有些同学懒于动手动脑,或以资料少而学生多为借口,不去仔细查阅上述资料,只是翻一翻几本教材。须知这样做是绝对不能选好论文题目,也是写不出好论文来的。(2)、选题的原则要确定好论文的题目,通常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价值性原则:任何学术论文的选题,都应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否则就是白写了。一般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判断选题是否有价值。一看该选题在本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每个学科研究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有宏观的、微观的;理论的、实践的;历史的、现实的;重要的、一般的;基础的、前沿的;研究得较深入的、尚待深入研究的等。这些课题在本学科中的地位和意义不一样,但都是应该研究的问题。凡选题属于其中某一问题,都可视为有学术价值。二看选题对现实生活的意义。有一些选题,在理论上也许不会有较大创新,但对于指导当前的实践、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因而,也是具有价值的。三要估计自己对该选题能否有所创见或写出新意。估计能,就是有价值的,否则就是没有价值的。知识对口原则:选题要与自己的知识结构一致。任何专业都是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每一体系都由专业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一般基础知识构成。每个人所擅长的专业知识不同,所要求和形成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一般基础知识往往有较大差异。尽管同是哲学专业学生,由于各人的专业爱好和重点不同,他们的知识结构还是有某些差异的。因此,确定选题时,必须注意该题目的知识和理论要求是否与自己的知识结构一致。只有二者一致,才有利于充分发挥自己的理论优势,做到扬长避短,使文章写得充实、丰满。如果选题超出自己知识结构的范围,就会事倍功半,文章写得吃力、空洞,费力不讨好。感兴趣原则:选题的内容尽量是自己平时感兴趣的问题。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总会对某些问题感兴趣些,因而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和思考;或积累了较多的资料;或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如以此类问题作为论文选题,不仅可提高写作的积极性,能使自己孜孜不倦地深入钻研下去;而且,由于有较多的材料和思想准备,实际上相对延长了写作时间;因而更有可能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提高论文的理论价值。..\n.大小、难易适中原则:题目大小和难易程度要适中。写学术论文,题目有大有小。大的选题,涉及面广,研究的头绪多,要解决它,需要较多的时间、精力、篇幅和知识积累。对于初写论文的大学生来说,一般难以把握,写作中往往出现蜻蜓点水式的面面俱到,文章空洞无物。但是选题过小,又容易束缚思想,无法尽情发挥,甚至失去了学术价值。因此,选题的大小以适中为宜。在实际操作中,同学们往往很难找到大小适中的选题,不是题目太大,就是题目太小。这种情况下,可采取如下补救措施:若选题过大,力不从心,可选择一个特定的理论视角加以限定,这样会写得充实些、丰满些,这就叫大题目做小文章。若选题过小,则必须层层深入、步步展开,在具体论述中尽量扩充文章的广度和深度,这就叫小题目做大文章。不过,对于初写论文者来说,选题还是以偏小或适中为宜。选题的难易与选题的大小有一定的联系,即大题目相对较难,小题目相对较容易。但二者并非完全一回事,因为难易问题还包括作者的主观感觉在内。同样一个选题,有人感到写作起来很容易,有人则感到很难。因此,选题的难易是对选题的内容与主观感受综合反映。作者应从这两方面的结合上掂量选题的难易。总的原则是,选题既不可太难,也不可太容易。太难使人无从下手,完不成任务,那就写不成论文;太容易使人感到垂手可得,写起来没意思,不能反映学术水平,论文的学术价值也不高。因此,选题的难易程度以适中为宜,形象地说,以“跳一跳能摘下果子”为宜。3、论文的撰写选题确定之后,就要集中时间和精力进行艰苦细致的研究,着手撰写论文,可按如下程序进行。(1)、进一步收集和研读资料在选题的过程中,实际上已开始了收集和研读资料的工作。但那只是初步的,只是宏观上的、大致的了解或估计;多数只是掌握了某些书名、篇目,对其中内容并未详知;而且,资料的数量还是有限的。因此,题目确定之后,还要下大力气收集和研读资料。尽可能齐全地收集到与选题相关的全部资料。写学术论文,要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不能主观臆断、凭空想象。只有占有充分的资料,才可能写出有分量的论文。在哲学专业的论文写作中,由于论文所属的分支学科不同,选题不同,收集资料的范围、途径、方法亦有所不同。但无论怎样,资料的占有都必须是充分的,即尽可能把一切相关的资料统统搜集到。例如,我们要研究老聃的哲学思想,弄清它究竟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就应尽量收集到如下资料:老子的原著《老子》,包括流传下来的各种不同的版本。如王弼的《道德真经注》、河上公的《老子道德经》、傅亦的《道德经古本篇》,还有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等。学术界关于老子哲学思想的研究综述。学术界关于老子哲学性质的单篇论文。学术界关于老子哲学思想的其他论文。《老子》一书问世后,学者们对它的注释、译解、诠释等资料:从韩非的《解老》、《喻老》到王弼、河上公的注释,到王夫之的《老子衍》、魏源的《老子本义》以及今天的《老子》译注本等等。关于《老子》成书年代的研究资料,如《史记·老子列传》,清代汪中的《老子考异》以及《庄子》、《吕氏春秋》、《韩非子》中涉及老子本人及其思想的论述等,关于《老子》一书对其他学派的影响的资料等等。..\n.上述资料可分为三类:其中第一是直接材料,它是与选题密切相关,可能写进论文中去的材料。其中第二、三、四是间接材料,它们能使作者较快的了解学术界的不同观点及研究的进展状况。其中第五、六、七可说是背景材料,能使作者了解原著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影响,了解它们有助于论述的准确性。当然,这种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互相交叉和相互转化的。但知道它们的大致类型,便于收集资料时分清轻重缓急,提高工作效率,防止本末倒置。认真研读资料。资料收集齐之后或在收集的过程中,就要认真研读资料,并注意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抓住重点精心研读。对于上述直接资料或最基本的资料,必须精心地、反复的研读。如对于《老子》的原文,要逐字逐句读懂弄通,领会其本来含义和精神实质。有些同学写论文,不认真研读直接材料(第一手资料),却一头扎入间接材料(第二手资料)之中,仅凭后者就做起文章来,这是舍本求末的做法,是写不出好文章的。第二,分析各家观点以资借鉴。在掌握原作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还要认真研读间接资料和背景资料,以便了解他人的研究成果,并通过分析、比较、鉴别,了解各派的观点的分歧及其正误偏颇所在,从中得到启发,形成自己的看法。第三,要善于进行创造性思维。写学术论文,本身是一件创造性的工作,是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必须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尤其要把发散性思维和集中式思维有机的结合起来;把类比思维和移植思维辩证地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灵感、顿悟或思想火花,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才不至人云亦云。第四,及时提炼、整理自己的观点,并作好笔记或卡片。经过对资料的细心研读和艰辛的思考,我们便对研究的对象从无知到有知、从少知到多知;使自己的认识从无序到有序、从表层到里层、从现象到本质;这样便慢慢地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学识“水平也由此得到提高或升华。对于这些见解和观点,要及时捕捉,及时提炼,并分门别类或按论文的逻辑框架予以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同时,要及时做好笔记或卡片,以便行文随时取用,因为人的记忆力总是有限的,“最强的记忆也比不上最淡的墨水”;并且,研读过程中产生的灵感、顿悟或思想火花往往是一闪即逝的,不随时记下来往往会失之交臂;做笔记或卡片还可以促进自己更深入地思考问题,使思路更清晰、层次更分明、观点更透剔、精辟。(2)、构思谋篇、编写论文提纲认真研读材料并有了心得之后,就可以着手构思论文的框架、编写论文的提纲了。常发现有些同学,提纲还没编写好就急忙写文章,须知这是万万要不得的。这好比某位蹩脚的建筑师,房屋的架子还没立好就着手装饰墙壁、天花板,恐怕没有不出问题的。编写论文提纲的过程也就是安排论文结构或框架的过程。只有通过编写提纲,才能进一步理顺思路,使文章主题鲜明、中心突出、层次清楚、逻辑严谨、首尾照应,使各部分详略得当、材料各尽其用、各得其所、避免重复或缺漏;也可使自己动手写作时,做到胸有成竹、思路流畅、一气呵成,不走题跑调。一篇完整的论文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构成。编写提纲主要是确立各层论点(观点)及初步选配论据(材料)的过程。论点即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看法和主张,它们在文章中起统帅材料的作用,并直接决定论文的逻辑结构及其学术价值。论文的论点一般包括三个层次,即:总论点,这是文章所要阐述的总观点或中心观点,往往通过论文标题表现出来;总论点下面有若干分论点,即各节的中心观点,往往通过各节的标题表现出来;分论点下面又有若干小论点,即节中的小观点或具体材料。总论点、分论点、小论点三者之间应有严密的逻辑联系:小论点为分论点服务,分论点为总论点服务。..\n.把各层次的论点按这种树形表列出之后,还要选择合适的材料来支持这些论点。这些材料可以是具体事例、统计数字;可以是经典作家或某些名人的语录,也可以大党和政府重要文件中的某项内容等等。在具体操作上,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将论据附在各论点后面,一般一个论点有一两个论据就可以了。论据既可以用来证明小论点,也可以用来说明分论点甚至总论点。但从总体上看,更多地是用来说明小论点。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论点是分论点的论据即材料,分论点就是总论点的论据和材料,只要全部小论点都有充分的论据,总论点也就能够成立了。有了由总论点、分论点、小论点构成的框架体系,又有了支持论点的论据,那么论文的提纲就编写好了。(3)、起草论文初稿,并反复修改、定稿有了比较满意的论文提纲,就可以动手写初稿了。写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论文的体例1987年,我国公布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规定学术论文由前置部分、主体部分、附录部分、结论部分及其下属的若干子项组成。根据此规定,我校也制定了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规范,哲学专业的学术论文写作必须遵守此规定。第二、酌情安排写作顺序如果是短篇论文,最好先从开头写起,接着写本论、结论。这样便于以开头为向导,做到胸有成竹,以指导论文其他部分的写作。如果是长篇论文(一万字以上),可以先从本论写起。写好本论、结论后,再回过头来写开头部分,这样更能切合论文的全部内容,更好地做到首尾照应。第三、在论证上多下工夫所谓论证,就是用一个或几个已知的真实判断来证实另一个判断真实性(或虚假性)的逻辑推理过程。最常用的论证方法有演绎论证法、归纳论证法、类比论证法。其中演绎论证法又包含引证法、反证法、排除法、归谬法、定义法、释义法等方法;归纳法包括例证法、全举法、因果法等方法;类比论证法包括喻证法、比较法等方法。这些论证方法各有其特点及其适用的最佳场合。我们要根据写作的需要,合理地选用这些方法,以便更好地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使论文具有慑服人心的说服力。如果说编写论文提纲是提炼论点和寻找论据的过程,那么起草论文主要是运用逻辑方法进行周密论证的过程,它直接关系到论文能否写成以及写得怎么样。因此,只有集中时间和精力,在论证上狠下工夫,并且一气呵成地写到底,不使思路中断,才能写出较为满意的初稿。第四、边写边修改提纲写初稿一般按事先拟定的提纲写下去,但在写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原先的提纲有不尽合理之处,这就需要对原先的提纲进行修改。如上所述,起草过程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这一过程往往能发现原定大小论点之间以及平行论点之间的某些缺失,并通观新的、更具创见性的论点及更为合理的逻辑结构。这种情况下,就要对原先提纲中的个别或部分论点及结构体系进行修改,而不要受其束缚。同时,起草过程中往往会发现有些材料并不能作为理想的论据,需要寻找新的材料;而写作中涌现的新观点、新想法也需要材料的支持。因此,写作过程中免不了要继续去收集、挖掘新的材料。只有一边起草文章,一边修改论点和收集新的材料,才能写出令人满意的论文。第五、反复修改,最后定稿..\n.论文初稿写好之后,还要认真修改。其任务主要是:第一,进一步明确论点、突出中心:看中心论点是否明晰、突出,各从属论点是否恰当,观点与材料是否统一。第二,进一步调整结构、理顺层次:看层次是否清楚,组成是否完整,逻辑结构是否严谨。第三,进一步锤炼语言、优化论证:不仅对病句和错别字进行必要的修改,而且要使语言精练、准确、言简意赅;在锤炼语言的过程中,也使逻辑推理更科学、更有说服力。反复修改满意后,则可誊清定稿,做到文面整洁,行款格式即标题、署名、提行、附注等都符合规范。七、.哲学专业考研指南1、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专业名称及研究方向考试科目备注010101马克思主义哲学01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史0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03马克思主义人学04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①101政治②201英、202俄、203日任选③3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④416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含原著选读)复试笔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综合同等学力考生加试科目:①西方哲学史②中国哲学史010102中国哲学01明清哲学02道家哲学①101政治②201英、202俄、203日任选③3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④417中国哲学史复试笔试科目:中国哲学原著选读同等学力考生加试科目:①中国古代史②普通逻辑学010103外国哲学01近现代德国哲学02西方科学哲学03西方人生哲学04西方政治法律哲学05西方艺术哲学①101政治②201英、224德任选③313西方哲学史④418现代西方哲学复试笔试科目:西方哲学综合同等学力考生加试科目:①西方近现代史②中国哲学史010105伦理学01伦理学原理02中国伦理思想史03西方伦理思想史04应用伦理学①101政治②201英、202俄、203日任选③3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④419伦理学原理复试笔试科目: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考生加试科目:①经济学原理②政治学原理010106美学01美学原理02中国美学史03西方美学史04应用美学(环境、旅游、音乐、绘画美学)①101政治②201英、202俄、224德、225法任选③313西方哲学史④420美学原理复试笔试科目:世界艺术史常识(含文学、音乐、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的历史常识)同等学力考生加试科目:①哲学概论②艺术概论..\n.010107宗教学01宗教学原理02佛教研究03道教研究①101政治②201英、202俄、203日任选③3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④421宗教学概论复试笔试科目:佛教综合同等学力考生加试科目:①中国哲学史②西方哲学史010108科学技术哲学01科学哲学02科技社会学03科技伦理学①101政治②201英、202俄、203日、224德、225法任选③313西方哲学史④422科学技术史复试笔试科目:科技哲学综合同等学力考生加试科目:①普通逻辑学②科学技术概论2、哲学专业考研指南(彼1)、知己知,百战不殆首先,要了解全国各个院校哲学专业的招生计划。考生了解招生单位的招生计划有两种途径:一是向招生单位索取招生专业目录,各招生单位的年度招生计划和招生专业目录一般在上一年度的上半年拟定,招生专业目录在九月份前后公布,届时考生可索取或邮购。有些招生单位每年第四季度在《光明日报》上刊登招生广告,考生也应注意这方面的消息。第二条途径是于报名期间内在报名点查阅。报名点都设有招生目录阅览室,并与报名期间开放,考生可在当时查阅。招生专业目录一般包括招生单位名称、代码、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招生单位的系(所)、专业、研究方向、导师姓名、及职称、招生人数、学习年限、外国语的语种、业务课考试科目及其覆盖面等内容。其次,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你将报考的第一志愿单位、专业、导师与历年报考人数等情况。了解这些情况的途径有多种多样:可直接与招生单位研招办了解,也可以通过该单位的同学、朋友或在读研究生了解。主要了解你所报考专业历年报考人数,录取分数线、专业课考试科目、有无特殊要求(如对专业、外语、性别、婚姻状况、户口所在地等方面的要求),待了解清楚后再决定自己的报考专业。最后,要慎重选择第一志愿。不同院校的同一专业,甚至同一学校同一专业但不同导师,报考人数存在很大差别,考生要根据所掌握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综合判断,确定自己报考的第一志愿单位和专业。一般来说,考生要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情况熟悉、且对两门专业课考试有一定优势的院校和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另外,有的招生单位(或导师)对第二志愿考生录取兴趣较小,所以,第二志愿作用有限,考生一定要慎重填好第一志愿,争取一举成功。(2)、哲学学科招收研究生的主要专业目前,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招收硕士生学位的学科和专业较多。哲学这一学科就涵盖八个专业,而不同的专业又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在哲学这一学科中,可招收研究生的专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中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2005年我校取得了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下面对这几个专业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和说明。..\n.马克思主义哲学该专业主要培养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教学工作或行政管理工作的人才。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社会哲学等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发展的历史,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外国哲学该专业涉及面较广,包括印度哲学、日本哲学、韩国哲学、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东西哲学比较等研究方向。其中,印度哲学、日本哲学、韩国哲学主要研究印、日、韩哲学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及主要特点;西方哲学(包括现代西方哲学)主要介绍欧洲哲学的主要哲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与实质;东西哲学比较则是从哲学范畴、哲学思维方式、哲学理论等方面辨别东西方哲学的异同,探讨东西方哲学各自的特色和发展脉络。中国哲学该专业主要研究自秦汉至近代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出现的哲学流派、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和哲学思想、涌现的主要哲学家揭示及其基本主张,揭示中国哲学曾经并且将对中国历史所产生的影响,阐释中国哲学未来发展的命运。该专业主要培养从事中国哲学理论研究、教学工作等方面的人才。逻辑学这是一门研究思维的科学,以思维的逻辑形式、逻辑规律以及逻辑方法为研究对象。目前,逻辑学已发展为分支众多的庞大体系。根据研究角度的不同,可分为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现代形式逻辑已同数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发生了广泛的联系,其研究方法已在许多科学领域中得到应用。该专业设有传统形式逻辑、符号逻辑、辩证逻辑、应用逻辑、中国逻辑史、西方逻辑史等研究方向。伦理学该学科主要研究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揭示人的行为规范的基本原则,从而为人们提供一套不同于法律的调控规范。该专业目前设有伦理学原理、道德心理学、应用伦理学、中国伦理思想史、西方伦理思想史等研究方向。该专业主要培养从事伦理学理论研。美学该专业下设美学原理、西方美学史、中国美学史等研究方向。美学原理主要研究美的本质、美的类型、审美的特点等内容,而中西美学史中西美学思想形成、发展的基本线索、发展过程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美学主张。该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美学理论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承担某项专业工作的人才。宗教学宗教学是研究宗教的起源、本质、特点及其在历史上的影响和作用的一门学科。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我国的宗教有佛教、道教等。该专业主要招收基督教、佛教、道教等方向的研究生。科学技术哲学..\n.科学技术哲学也称自然辩证法。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和科学方法论。前者涉及数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后者主要研究科学发现的逻辑、科学发展的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该专业目前招收科学方法论、生态哲学、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科学的社会研究、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等方向的研究生。(3)、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考研是一个充满竞争的过程,因此,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在学习上下一番苦功夫。于是,如何进行复习准备对每位考生来说便至关重要。以下就专业课方面谈谈如何复习的问题,以供参考。按规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试科目除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外国语两门公共课外,还有两门专业课程的考试。一般来说,两门专业课不由全国统考,而由招生单位自行命题,因此,不同的招生单位对专业课的考试具有不同的要求。从表面看,这种千差万别的命题样式会增加专业课的复习的难度,但由于专业课的考试内容一般是覆盖大学本科五门或五门以上的主干课程,因此相对于报考本专业的学生而言,这又是相当容易的。因为,大学四年的主要时间就是与哲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打交道,同时,国家教育部还规定了各招生单位在专业课命题时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见考研一般概况)。因此,对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只要平时对所有的专业主干课程有牢固扎实的基础,考研时在专业课的复习方面并不需要花很多时间。但复习过程中,专业课仍应引起重视。如何进行专业课的复习呢?从时间上来说,宜早不宜迟。专业课的复习最好在报名前,能够系统地复习一到二遍。因为,在最后的复习阶段,政治、英语课程的复习会占去大量的时间,届时专业课的复习只能穿插进行,可以说挤不出完整的时间来系统地复习。具体来说,专业课的复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应尽早把握你将报考的招生单位对专业课考试的要求。在研究生考试中,各招生单位对于专业课考试的要求各有不同,因此,在着手准备专业课时有必要了解你将报考的招生单位在这方面的要求。有两条途径可以了解招生单位的招生计划:一是在每年9月份前后向你想报考的招生单位索取或邮购该单位的的招生专业目录,招生目录上一般对专业课考试科目都有具体要求;索取或邮购招生专业目录,做得越早越好,这样有利于你在较长时间里对专业课做好充分的准备。二是在每年11月份报名期间内去报名点查阅各招生单位的招生简章。(2)根据所报考的专业学校往届的专业课试卷,对该校的专业课考试有大致了解。任何事物都有规律可言,如果能发现这些规律并按规律制定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那么就会大大提高成功的机率,专业课的复习也不例外。为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不妨向各招生单位索取或邮购你所报考专业的专业课在近三年内已考过的试卷,根据这些试卷分析报考的单位各门专业课的题型、题量、难易程度、前后几年变化的趋势;并了解哪些内容是常考必考的、它以什么形式出现,哪些是属于拔高题、其分量一般有多重、容易出在什么方面,哪些内容常常包含着小技巧,自己应该如何把握等等情况。这样,着手准备时就有一个大体计划,应考时面对试题也有所准备。(3)按所报考专业学校指定的教材,以点带面地进行复习。在高等学校里,教师所用教材有很大的灵活性。不同学校所编的同一学科的教材,其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同一学科的教材在不同大专院校里是不尽相同的;对于哲学专业的教材而言,甚至有些基本观点也会存在差异。因此,尽量了解该招生单位所采用的教材,按指定教材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因为,每个学校的教学大纲及要求必然是其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反映,而报考专业课的试题一般是按各招生单位的教学大纲自定的。..\n.所谓以点带面地复习,就是根据往届试卷所出现的内容进行复习,有重点地复习,当把这些内容掌握后,就会觉得考研的专业课似乎并不难。这时自己就会信心倍增,也会大大地提高自己复习的兴趣和效率。但请注意,现在所掌握的内容是以前所考的,它只是我们每个考生起码应具备的知识,要考好专业课,这还不够。这就要求考生在重点复习的同时,还必须全面的复习,也就是说,在复习时不能仅仅涉猎往届的试题范围,要尽量拓宽自己的思路,多做些准备,以备不测。对面的把握其实也不难,内容也都在指定教材上,所以,应该从已掌握的内容开始,向尽可能宽、尽可能广的方向辐射。这种辐射也不是漫无边际、毫无目标的辐射,而是有目标的,那就是以全面掌握教材内容为目的。(4)有可能的话,可以与报考单位的指导老师、研究生取得联系。与导师取得联系,聆听导师的指导和教诲,从而了解指导老师对专业课的具体要求和建议;通过与该招生单位的研究生的联系,了解报考该专业注意事项,吸取他们成功的经验教训。八哲学专业参考书目及专业文献检索指南(一)哲学专业学生必读书目(注:大致按哲学二级学科分类,但因为学科分类标准不统一,二级学科的图书有很多交叉。为了使学生在开始学习哲学时对哲学能够有一个总体上的了解,我们列举了部分元哲学方面的书目。书目以原著为主,教材为次。)1、元哲学:何·奥·加塞尔:《什么是哲学》吉姆·汉金森:《哲学》孙正聿:《哲学通论》麦基:《思想家》赵鑫珊:《哲学与人类文化》马修斯:《哲学与幼童》尼采:《哲学与真理》里查德·泰勒:《形而上学》莱斯泽克·柯拉柯夫斯基:《形而上学的恐怖》2、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恩格斯:《反杜林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哲学笔记》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n.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实践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四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中国哲学:孔丘:《论语》老子:《老子》庄周:《庄子》孟子:《孟子》荀子:《荀子》韩非:《韩非子》《周易》墨翟:《墨子》董仲舒:《春秋蘩露》王充:《论衡》僧肇:《肇论》慧远:《弘明集》范缜:《神灭论》惠能:《坛经》周敦颐:《太极图说》周敦颐:《通书》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张载:《正蒙》朱熹:《朱子语类》朱熹:《四书集注》陆九渊:《陆九渊集》王守仁:《传习录》黄宗羲:《明儒学案》王夫之:《张子正蒙注》戴震:《孟子字义疏证》谭嗣同:《仁学》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上下两卷)4、西方哲学: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奥古斯丁:《忏悔录》笛卡儿:《形而上学的沉思》..\n.霍布斯:《利维坦》洛克:《人类理解论》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休谟:《人性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康德:《实践理性批判》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黑格尔:《精神现象学》黑格尔:《哲学全书》黑格尔:《小逻辑》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费尔巴哈:《未来哲学原理》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尼采:《权力意志》柏格森:《创造进化论》孔德:《实证主义概论》穆勒:《功利主义》斯宾塞:《社会静力学》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罗素:《西方哲学史》或《西方的智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萨特:《存在与虚无》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詹姆斯:《实用主义》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两卷)5、逻辑学:亚里士多德:《工具论》弗兰西斯·培根:《新工具》贝拉·弗格拉希:《逻辑学》S·F·巴克尔:《逻辑原理》R·J·克雷切:《大学生逻辑学》金岳霖:《逻辑学》..\n.宋文坚:《逻辑学》刘壮虎:《逻辑演算》威廉·涅尔、玛莎·涅尔:《逻辑学的发展》周云之、刘培育:《先秦逻辑史》6、伦理学和宗教学: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圣经》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汉斯·昆:《基督教大思想家》谢扶雅:《宗教哲学》施莱尔马赫:《论宗教》施莱尔马赫:《基督教信仰论》7、美学(含几部文学作品):亚里士多德:《诗学》休谟:《论审美趣味的标准》伯克:《论优美和崇高》狄德罗:《论美》康德:《判断力批判》谢林:《艺术哲学》黑格尔:《美学》丹纳:《艺术哲学》尼采:《悲剧的诞生》克罗齐:《美学原理》科林武德:《艺术原理》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杜威:《艺术即经验》阿多诺:《美学理论》卢卡奇:《审美特性》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但丁:《神曲》薄加丘:《十日谈》拉伯雷:《巨人传》歌德:《浮士德》曹雪芹:《红楼梦》《鲁迅选集》《莎士比亚选集》8、科学技术哲学(含科学技术史):江天骥:《现代西方科学哲学》莱欣巴赫:《科学哲学的兴起》..\n.石里克:《自然哲学》亨普尔:《自然科学的哲学》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波普:《猜想与反驳》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费耶阿本德:《反对方法》费耶阿本德:《自由社会中的科学》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的纲领方法论》拉卡托斯:《证明与反驳》普特南:《理性、真理与历史》夏佩尔:《理由与求知》劳丹:《进步及其问题》劳丹:《科学与价值》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爱因斯坦文集》丹皮尔:《科学史》梅森:《自然科学史》李约瑟:《中国科技史》(选读一册)(二)哲学专业重点书目介绍1、《哲学通论》《哲学通论》(孙正聿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是国内建国以来第一部较完整地论述哲学本身的著作。全书通过对“哲学究竟是什么”的问题所作的多角度、多侧面的考察、探讨及解答,系统地阐述了哲学的自我理解、哲学的思维方式、哲学的生活基础、哲学的派别冲突、哲学的主要问题、哲学的历史演进、哲学的修养与创造,比较全面地论证了哲学的对象、性质、内容、变革与功能等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作者突出了恩格斯的这一基本的哲学论断,强调哲学的基本问题既不是思维,也不是存在,更不是思维与存在的问题,而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性质是前提批判,即对实践批判活动与精神批判活动的前提批判。这种多样的前提批判最后归结为理论思维的哲学前提的自我批判,即对既定的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理解的建设性批判,对构成不同样式的思想的根据、标准、尺度的反思性批判。哲学的内容就是对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进行前提批判时所形成的对真、善、美的人类解放的新理解。哲学的功能与价值就是通过对实践批判活动和精神批判活动的前提批判,特别是理论思维的哲学前提批判活动,为人类日常生活、科学活动、艺术审美、宗教信仰等等提供“安身立命之本”和“最高的支撑点”,奠立人类生活活动最深层的意义根基。总之,这本书内容广泛丰富,文笔流畅优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一部哲学专业学子及其他爱智者登入哲学殿堂的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入门著作。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n.《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85年4月)是马克思世界观形成时期的极为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在这里,马克思批判地考察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了黑格尔哲学的成功与错误,以异化劳动理论为理论核心较为系统而综合地阐述了关于政治经济学、哲学和共产主义的新思想,确立自己的基本立场和未来的研究方向。首先,马克思认为,“劳动是生产的真正灵魂”,所有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都必须以既定的经济事实为出发点,但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却把劳动当成结果,只关注对劳动或生产本身贪求的竞争的研究,对劳动的异化的实践与行动的研究,因此只是异化状态的改善而已。马克思认为,真正的政治经济学应该把劳动当成前提、原因本身进行分析、批判。劳动是一切问题的秘密。其次,共产主义运动是对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与否定,从而也就是对私有财产关系的扬弃与否定,剔除经济活动尤其是货币的非人的神秘面貌,还之以真正属于人的、社会的本质力量。一方面,异化劳动的构成必须联系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与发展来解决。另一方面,异化劳动的扬弃与否只有在人与人之间异化关系的改变中才能实现。最后,马克思批判地分析了黑格尔哲学,指出其巨大贡献与严重的错误。黑格尔看到了人的真实的异化的存在状况,从而给出异化劳动“批判的一切要素”,这是费尔巴哈所未注意到的。马克思从黑格尔的完全否定和批判的外表形式出发,批判了黑格尔辩证法的非批判的实证主义与唯心主义—抽象的绝对理念的实体的异化。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写的一份笔记,后经恩格斯的修改,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首次发表。全文共11条,大体可分为总论、分论和结论三个部分。第1、2条为总论,主要阐明新、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以社会实践为前提和根本出发点,是否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马克思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点在于不了解实践活动在认识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对一切客观事物只是从“客体的直观形式去理解”,从而使其哲学具有消极直观的性质。唯心主义虽然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同样不懂得真正现实的实践活动。马克思还指出,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3至9条为分论,主要批判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提出唯物史观的一系列重要观点。马克思首先批判“环境决定论”,提出实践是环境和人相互改变的基础。他也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提示了宗教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根源—社会的阶级对立和阶级矛盾,提出消灭宗教的根本途径—实行社会变革。他还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看法,即脱离社会实践来孤立地抽象地考察人,不懂得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提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它由各种社会关系决定,是具体的历史的;阐明了社会生活的本质,提示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认为社会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基础,社会实践决定社会意识。最后两条为结论,提示了新旧哲学不同的阶级基础、本质特征及历史使命,提出了新哲学的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n.《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对其以前所提出的基本原理的总结和发展,概括了新的世界观的主要思想。第一次从根本上批判了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第一次在人类学史上对人的本质作了科学规定,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4、《反杜林论》《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是恩格斯在同反动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杜林的论战中,阐述马克思学说的一部伟大著作。是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产物。在引论部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杜林的《哲学教程》是纯粹的欺人之谈:在《分类。先验主义》和《世界模式论》中,围绕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在自然哲学部分,围绕物质的存在形式问题,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和运动观;在道德和法部分,批判了杜林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阐述了道德和法的阶级性和历史性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辩证法部分,驳斥了杜林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攻击。在政治经济学篇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观点和唯心主义先验论方法,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其中,第一章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第二——四章系统地批判杜林经济学体系的基础和原则——唯心主义暴力论;第五——六章着重批判杜林的分配价值和工资决定价值等谬论,说明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第七——九章分析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和剩余价值的产生;第十章由马克思执笔,批判杜林在经济学史方面的反历史主义错误,科学评价了有关经济学派的思想和人物。在社会主义篇中,系统阐明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批判杜林的反动社会主义。前两章主要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经济根源和基本内容;后三章主要批判杜林以历史唯心主义为基础的反动社会主义,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分工、商品倾向和国家、宗教、教育等理论。5、《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4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书中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与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社会历史条件,并对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系统的论述。本书第一章主要批判分析黑格尔哲学,论述德国古典哲学在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和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和历史作用,揭示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及其体系与方法的矛盾,黑格尔学派的解体过程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德国古典哲学两条路线斗争中取得的重大胜利。第二章的中心思想是评述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并论述了十八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三章主要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和资产阶级人性论的对立。本书第四章中心思想是论述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来源,形成的自然科学前提和完成的哲学中的革命性变革,特别着重阐明唯物主义历史观。最后在结束语中恩格斯论述了1848年前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待理论的态度,哲学斗争与现实的阶级斗争的关系及哲学的党性。6、《哲学笔记》..\n.《哲学笔记》(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56年10月)是列宁在1895-1916年期间研读哲学著作和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时所写的摘要短文、札记和批注的合称。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摘要和短文;第二部分是关于书籍、论文和书评的的札记;第三部分是批注。它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主要涉及唯物辩证法、哲学史、自然哲学等方面的问题。它的中心内容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哲学笔记》堪称集中反映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成就的杰作,它以全面阐发包括认识论在内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为重点,大大地推进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部分收载了列宁研读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诺埃尔的有关哲学著作所作的摘要。在这些摘要中,列宁对唯心主义辩证法等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造,创造性地探讨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各方面问题,探索了辩证法的思想渊源,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第二部分收载了列宁在1903—1916年关于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各种书籍、论文和书评的短篇札记。内容涉及哲学史、各种哲学流派、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马克思、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等等。最后一部分是列宁所作的批注。这些批注表明了列宁对普列汉诺夫等人著作的深刻研究。总之,该书是一部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富于创造性的哲学著作,是列宁留给我们的宝贵哲学遗产7、《实践论》《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3月)毛泽东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而写的著作。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题为《实践论》。该文正式发表于1937年7月。毛泽东在文中指出,唯心论和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实践论》深刻地论证了认识对于实践的依赖性,强调了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作用,认为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而且是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它阐明了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重新回到实践之中,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认识发展的道路和规律。按照《实践论》的观点,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全部的认识论,即知行统一观。8、《理想国》《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8月)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是他对话体著作中《国家篇》的单行本,是他关于政治、伦理、哲学、教育、文艺等多方面论题的一部综合性著作,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中期的理念论思想。该书采用对话体形式,全部对话围绕三条线索展开:(1)关于公道(正义)的讨论;(2)对于理想国的构思与设想;(3)围绕理想国的执政者“哲学王”提出一系列有关哲学的问题。全书共分为10卷。第1卷提出贯穿全书的两个问题,即什么是正义及正义是否优于非正义;后面几卷则探讨了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与实现正义的途径,把正义与非正义作了较。柏拉图认为正义就在于“人人都做自己的事情而不做一个多管闲事的人”。为了达到这一定义,他引出了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德,并从国家与个人两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n.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他把公民分为三个等级:最高等级是监护者,其次是辅助者,又叫武士;最低一级是农工商人。而奴隶则不被当人看待。他用神话规定这些等级的界限和天生的本性,并从品德上进行区分,从人的心理特征方面论证三个等级的合理性与永恒性。他主张“共产”,取消家庭,实行“共妻共子”制度,主张男女平等。总之,他的理想国的根本原则是正义。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王统治的国家才能成为正义和免于动乱的国家。因为哲学王是公民中最有才能的和经过严格训练的人,具有最高的知识素养,通晓哲学,对事物有一种理性表现能力,又是理智和最高道德的化身,一心用理智和辩证法来规范国家。在构造理想国和探讨哲学王的培养过程中,柏拉图阐述了他的理念论、教育等方面的问题。柏拉图的理想国反映了他所代表的奴隶主贵族反对奴隶民主派的倾向和复辟要求,它不过是“埃及种姓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是贵族奴隶主的理想政体。9、《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12月)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主要是亚里士多德在不同时期所撰写的有关宇宙本体(实体)理论的论文、讲稿和笔记的汇集。虽然本书主要是关于宇宙本体的论述,但在书中也有许多铺垫性的论述。首先,亚里士多德概叙了古希腊诸先哲思想并进行综合和评议;其次,亚里士多德对哲学的主题进行了阐述,并进而列举了十三类主题。在对哲学的主题进行阐述之后,亚里士多德探索了哲学研究的范围、学术的分类以及实是;同时,亚里士多德对物质与通式(形式),潜能与实现进行了论述,认为潜能是尚未实现的现实,实现是实现了的潜能,而物质是潜能,形式是实现。亚里士多德在此书中也论述了本体的学说,认为可感觉事物的物质底层自身称为本体。所以,物质为潜在本体,形式为实现本体。最后,是该书的重点,论述宇宙的总因,在此提出了“原动者”、“至善”等范畴,认为“善”在宇宙间是在万物之上,为万物作安排的。10、《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论》(TheSocialContrant)(何兆武译,红旗出版社,1997年3月)又译为《民约论》,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本书体现了卢梭的一个重要思想即天赋观念论。本书把自由和平等看作人类最大的善,而社会契约能使人类从不平等的自然状态过渡到文明状态,获得真正的平等。本书共分为四卷,分别讨论“人类是怎样从自然状态过渡到政治状态”、“立法”、“政府的形式”以及“巩固国家体制的方法”。该书认为国家应是人们“自由协议”的结果,是人们订立契约出让自己的一切权利给集体以获得自由和平等的社会。人们的这种转让并不是奉献,人们仍是意志的主权者,法律是共同意志的表现,立法权只能属于人民,政府只是共同意志的执行者。总之,本书的中心思想是:人是生而平等的,人们要获得自由平等的社会必须通过自由协议达成社会契约形成国家。如果人们的自由为强力所剥夺,便有革命夺回自由的权力。《社会契约论》中的民主思想影响深远,本书被誉为“人类解放的第一个呼声,世界大革命的第一个煽动者”。11、《人类理解论》..\n.《人类理解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5月)的作者——洛克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唯物主义经验论的杰出代表。《人类理解论》是他花费20年心血凝成的一部哲学巨著,是他一生追求真理的最高结晶。《人类理解论》共4卷69章,大致可分为破和立两个方面。破的方面,就是他所说的要清理那些堆在知识路上的垃圾。其中包括批判天赋观念论(第一卷);清除学术上使用暧昧含糊的说法和牵强附会的社会言词(第三卷);反对不适当运用理智,使它超出了固有的范围(第四卷)。立的方面,主要是对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所做的正面阐述,集中在第二、三、四卷里。全书的中心思想是论述“人类知识的起源、确度和范围,以及信仰的、意见的和同意的各种根据和程度”。就是说,洛克在这本书里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是:认识的起源和途径;认识的等级;认识的可靠性;认识的范围等等。围绕他所确立的主题,全书可以分为白板论(即破天赋观念论)、观念论、知识论三大部分。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一书中,详尽地论证了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的基本原则,从而把唯物主义经验论推向了新的阶段。第一,洛克指出,要解决一般哲学的形而上学以前必须探讨人类理解力,这就在西方哲学史上提出了理性批判研究的问题。第二,洛克把哲学从纯粹思辨的梦境带到了反对旧传统的战场,力图扫除认识真理道路上的各种障碍,其中最大的障碍即天赋观念论,从而在白板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知识论。第三,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系统地探讨了人类知识的起源、确实性等一系列问题。同时,洛克的这一著作也存在着一些无庸讳言的缺陷:首先,他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带有很大程度的不彻底性。其次,洛克对辩证的认识过程并不理解(虽然偶尔也闪过辩证思想的火花)。再次,洛克虽然竭力否认上帝观念的天赋性,但又踌躇于神学藩篱之中。《人类理解论》对后来哲学的多方面影响,奠定了洛克在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这是无可怀疑的事实。12、《人性论》《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4月)是英国著名作家休谟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他提出一切科学都要以“人性”为研究对象,各门具体科学只研究“人性”的某一方面,哲学则是从总体上来研究“人性”的,“人性”是“一切科学的唯一稳固的基础”。该书的出版标志着休谟经验论、怀疑论思想的形成。在该书中,休谟认为人性由理智、情感和道德诸方面构成,由此该书分为三大部分:“论理智”、“论情感”、“论道德”。第一部分论述了他的经验论和怀疑论或不可知论思想,这是他《人性论》的哲学基础。后面的两部分是人性论的展开。第二部分论证了情感源于原始的苦乐感觉及因果关系在情感中的作用以及情感与意志的关系。第三部分论述了道德的基本原则是“同情”,“同情”是道德和人为的法的正义与非正义的行为和判断的原则。最后,他阐述了其社会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自然及核心是财产的私有及其永恒,自觉揭示了社会历史内在的必然矛盾,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从而打破了对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盲目崇拜。由于感觉经验论的局限性造成了个人的孤立的抽象性和社会普遍原则的抽象性的割裂,休谟认为人与社会的一切联系都是偶然的,以情感为转移的,因而找不到人与社会统一的真正原因,从而限入“悲观主义”。其实,这一部分“论道德”(伦理学)是他全部哲学的归宿。13、《纯粹理性批判》..\n.《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3月)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写的一本关于认识论的著作。本书分为两部分:“先验原理论”和“先验方法论”。“先验原理论”是从消极方面说明认识不能超越“现象世界”,知性概念不能作超经验的使用。“先验方法论”则是从积极方面论证“理念”的意义,阐明对“本体”必须依靠信仰,说明建立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形式条件。康德认为以往的认识论都是要求知识符合对象,而他要实现认识论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要求对象符合知识。为了避免独断论(未对理性进行审判之前就断定理性有能力认识世界)和怀疑论(看不到理性的作用,对什么都怀疑)的错误,克服经验论(强调认识的经验来源,倡导经验归纳法)和唯理论(强调认识的理性来源,倡导理性演绎法)各自的片面性,他认为要对人的认识能力即理性本身进行批判考察,目的是建立“科学的形而上学”。他认为真正的科学知识包含两个因素:一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先天形式;二是能增加新的内容的后天经验材料,这也是知识的两个来源,科学知识就是用先天的形式去综合统一后天的经验材料而形成的,它在逻辑上表现为一种“先天综合判断”。他的认识论的中心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他用了四个可能对它们加以表述:纯数学知识何以可能?纯自然科学知识何以可能?一般形而上学何以可能?科学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康德把人的认识能力划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阶段,并分别进行了具体论证。在“先验感性论”中,他主要阐明了感性知识是由人的先天直观形式(时间和空间)整理和综合由对象刺激感官引起的感觉材料而得到的,回答了纯数学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在“先验分析论”中,他阐述了知性知识是由先天的知性范畴去综合统一杂乱的感性表象而获得的,回答了纯自然科学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在感性和知性阶段,人们的认识都没有超出经验的范围,人们认识到的只是事物的“现象”。理性则要求超出经验的范围运用知性范畴去认识现象世界之后的“本体界”即“自在之物”,结果陷入先验幻相和“二律背反”之中,因为本体界(像灵魂、世界、上帝这样的理念)超出了经验的范畴,是人的认识能力所不能及的世界,故一般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要建立科学的形而上学,必须限定理性的作用,防止理性运用知性范畴去规定超验的东西。综合起来,本书提出的问题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到底有多大。通过对现象与物自体的区别,康德为人的认识能力进行了划界,认为人只能认识现象界而不能认识本体界,这样就陷入了不可知论。但他认为人的认识过程就是主体运用先天形式整理综合后天经验材料的过程,从而突出了人的主体能动性。14、《小逻辑》《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7月)是黑格尔哲学体系大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黑格尔晚年逐渐成熟的哲学体系的形成。其“绝对理念”与辩证法思想在这本书里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本书主要包括“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四个部分。黑格尔把“存在论”中的质、量、度作为论证的事实基础;把“概念论”中的“绝对理念”作为论证的最终结果,其基本思路是探讨思维与存在的绝对统一的问题。本书最突出的是讨论了“理念”问题。依照黑格尔的观点,“绝对理念”就是思维与存在的绝对同一,“理念”不仅是一切客观事物发展的起点,也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归宿。在《小逻辑》中黑格尔将西方亚里士多德以来的理念哲学发展到了顶点。..\n.本书四篇三章都是按照辩证法的方式来论证的。其基本思路是辩证法的正——反——合三段论。而这一思路正是黑格尔辩证法哲学的基本精神,它一直为后人所仿效。15、《法哲学原理》《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是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所撰写的有关客观精神的哲学著作。它的基本论点是:“客观精神”主宰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人类社会历史的运动不过是“客观精神”的表现。所谓客观精神即“法”,“法”即“自由意志的定在”。意思是说,“法”是自由的实现。为所欲为的任性的自由,是主观的、偶然的、抽象的。真正的自由是受客观的、具有普遍性的东西即“法”的限制的自由。所以,自由只有在“法”中才是现实的。在该书的序言中,黑格尔提出了三个著名的论点:我们不像希腊人那样把哲学当作私人艺术来研究,哲学具有公众的即与公众有关的存在,它主要是或纯粹是为国家服务的;合理性与现实性相等同公式,即“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这样,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妄想一种哲学可以超出它那个时代,这与妄想个人可以跳出他的时代,跳出罗陀斯岛,是同样愚蠢的。黑格尔把法的发展分为抽象法、道德法和伦理法三个阶段。抽象法学说的核心是论证私有制的合理性。私有制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人们占有财产也不是为了满足个人主观的需要,而是客观精神规定的权利,是自由意志的最初的实现。在道德法中,黑格尔先后批判了康德的唯动机论和超功利主义,论证了动机和效果、道德和幸福的辨证统一;同时还批判了康德的主观主义的善良意志学说。伦理法包含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三个环节。家庭是直接的伦理精神,家庭的基础是婚姻;市民社会是指在现代世界中形成的社会,实指资本主义社会;在伦理法中,黑格尔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进行了辩证唯心主义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劳动分工的二重性;并认为国家是家庭和市民社会的统一,是伦理法的实现,即国家既不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也不是人们相互契约的产物,而是理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实现。16、《基督教的本质》《基督教的本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1月)是德国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于1841年发表的。在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名著中,费尔巴哈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系统地阐发了他的无神论思想,提出了“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这一著名论题,从而完成了近代德国对宗教的批判。本书用分析化学的方法揭示基督教和宗教的本质,证明了宗教的超自然的神秘完全是以自然的真理为基础的,目的在于将神学还原为人本学。费尔巴哈说:“上帝就是人的本质,被看作最高的真理。属神的本质不是别的,正就是属人的本质,或者,说得更好一些,正就是人的本质。”人将自身的绝对的本质即理性、意志、爱分离出去,集中于上帝一身,从而使上帝成为全知、全能、博爱的主宰者。费尔巴哈由此揭示出“上帝乃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此外,费尔巴哈还考察了基督教的基本立场,揭露了宗教神学的种种矛盾,指明了宗教神学的不真实的本质。费尔巴哈虽然批判了“上帝”的基督教,却把“爱”看成是拯救世界的万能上帝,从而陷入了“爱的宗教”的泥坑。17、《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11月)是叔本华的代表性著作,该书集中反应了叔本华的哲学思想。..\n.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可用以下几句话来描述:人生即意欲(或称意志)的表现,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渊薮;而且人生却又总是去追求这种无法满足的渊薮,所以,人生即是一大痛苦。叔本华的哲学以及一切细节,都在其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有充分的说明。本书由四篇构成,分别是:世界作为表象初论;世界作为意志初论;世界作为表象再论;世界作为意志再论。主要讲述了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四个主要方面,这就是:唯我主义唯心论,唯意志论哲学体系,反理性主义哲学立场和悲观主义人生观。叔本华哲学对后来许多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如尼采、托马斯·曼、瓦格纳等人,以及后来的马赫主义、实用主义、生命哲学甚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都有一定影响。经久锤炼的思想永将是人类文化的精华。18、《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尼采著,严溟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8月)是一部象征性的哲学诗,是尼采创作力的颠峰表现。全书用散文诗写成,在字里行间,你能体味到一股不可抗拒的提升力不断冲击你整个心灵。在这部书中,尼采借一个理想的人——查拉斯图拉宣讲自己的思想,所以查拉斯图拉可以说是尼采的化身。此书的主题是批判,攻击传统的理性主义哲学和以基督教神学为基础的世俗道德,告诫、启示人们应当重估一切价值,使自己成为独立的个体,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克服普通人的信念和习俗而成为超人。具体来说,全文的思想脉络是这样的。首先是前言,这是一部结构极为完善的寓言:过了十年隐居生活的查拉斯图拉,一天早晨突然心血来潮向太阳道出自己的理想--以照耀人们为乐。为了贯注他的理想,他径自下山,向世人宣布上帝已死,并宣称超人的诞生,然而世人并没有理会他。孤独的他就必须寻求一个活的真正的自己的“共同创造者”。之后,尼采便进入正文的论述。正文分为四个部分,均由短篇和警句构成。第一部分的论旨是孤独的个体应掌握自己的命运。个体不能希冀他人的帮助,更不能期望超自然的上帝的帮助,因为上帝已死,他希望人们成为超人生活起来。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张扬权力意志。他认为世俗道德已使人们具有“谦卑”和“驯服”的劣性,也形成了复仇、嫉妒的恶习,他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以图宣扬一种新的价值观念。第三部分的主题是“永远循环论”。孤独的个体无论走到哪里体验到的只是自己,这样个体超越善恶之外,于是人生活的世界只是偶然的、机遇的,存在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和目的。“万物方来,万物方去”永远循环。在轮回中存在着生命上升和完善的可能性,世界本身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起来。因此,它实质是一种“酒神信仰”。第四部分是考察接受教诲的后果,结果除了查拉斯图拉自己外,没有人按照其理想看待尘世。不过他坚信超人即将来临,于是查拉斯图拉再次转向尘世,寻找超人并使他尽善尽美。他走出洞窟,强健且焕发,如旭日出自于黑暗的群山中—至此全文结束。19、《单向度的人》《单向度的人》(张峰、吕世平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是马尔库塞一部读者最为广泛的著作。这部著作标志着马尔库塞思想的又一次转折。这次转折表现在,他对现代文明特别是美国文明的批判主要依据不再是弗洛伊德的文明理论,而是黑格尔哲学的主题--人类解放的先验理性原则。这部著作的基本思想是:在发达的工业社会里,批判意识已消失殆尽,统治已成为全面的,个人已丧失合理批判社会现实的能力。所谓“单向度的人”,就是丧失这种能力的人。..\n.在《导论》中,他指出我们所处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无对立面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批判已经瘫痪。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机制把一切力量统一协调起来,甚至把对立者也统一起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改变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结构和功能。接着,他分三个部分进行了阐述。第一部分对单向度的社会即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当代社会凭借科技进步创造了一个富裕的社会,然而这个社会却是异化的、畸形的、单面的社会。第二部分是对“单向度的思想”的分析批判。他认为这种使用形式逻辑,偏向于语言的哲学思想不能使人们具有对社会环境进行合理批判的功能,反而有助于使心灵活动和社会现实中的活动得到协调。第三部分是对摆脱上述“单向性”的出路所作的分析。他对现代西方思潮中标榜的“中立”进行了分析批判,指出这种所谓的“中立”立场背后出现的哲学思潮窒息人的实质,并针砭他们无病呻吟式的烦琐而脱离现实的研究方式。他认为要摆脱这种社会制度恢复人的全面本性,不能以传统的抗议方式和手段。革命的任务应由一种拒绝合作的“亚阶层”即哪些没有被现实资本主义制度同化的,在意识中把握了自己的激进力量来承担;具体说,主要是指一无所有的学生、失业者、无组织工人、流浪汉和知识分子,其中,知识分子起着决定作用。总之,本书的目的就是要找出这个时代及发达工业社会的病症,恢复人的全面本性。20、《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是罗素1941年在哈佛大学“洛威尔”讲座的讲演集。他用逻辑分析法处理传统的哲学问题,表明逻辑分析法是研究哲学的科学方法,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视角。罗素认为传统哲学家们胡诌世界的本质,对世界作出不令人满意的陈述。许多传统哲学问题用我们的知识手段无法解决。传统哲学蔽于迷信并依赖先天推理,这是在哲学中采用科学态度的主要障碍。他提出了逻辑原子论哲学。希望用“零碎的、详尽和可证的解说代替只因某种诉诸现象而产生的庞大而未经验的概括。”真正的哲学问题,可归纳为逻辑问题,这是哲学的本质。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知识的核心问题是关于外部世界的实在性。他把逻辑分析的方法运用于哲学,力图证明感觉经验构成外部世界知识的基础。“在每一个哲学问题中,我们的研究都是从可以称之为‘予料’的东西出发的。”予料可分为硬予料和软予料。视觉、触觉、听觉和知觉得到的当下事实及逻辑规则,是硬予料,它们是关于世界的知识的出发点。罗素还通过分析人们为什么会从一个事物想到一系列感觉经验,得出事物是服从物理学定律的那些各种外观的系列。在该著作中,罗素还运用逻辑分析方法讨论了连续理论、无限性问题、原因这个概念及其在自由意志问题上的运用。21、《存在与时间》《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87年12月)是世所公认的存在主义巨著。全书围绕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存在”主题展开,明确指明,哲学的目标是揭示、说明、思索、追问存在本身的意义,观察、领会、选择、理解、通达存在意义本身。从“此在”(人)切入这种追问,揭示活动当中,以现象学方法通达存在意义境遇,让存在意义自身显现,敞开与澄明,实现对存在意义的哲学领悟。存在问题的哲学唤醒。日常生活中的自明的“存在”..\n.本身不是、也不属于似乎是取所发源的存在者的世界。在现象中,世界所现身的不是存在者、经验之物、科学对象,而是存在者自身的先验的、超越的前提:世界的现象学结构的本质存在,使存在者之被规定为存在者的存在。所以,该存在不能以科学的、日常的、甚至概念的方式去把握、推理和论证、类比,他本身也不是一个不必分析与深究的自明的问题,而只能是以不同于以上所述的方式去把握,即以一种“本己的概念方式”、对世界的现象学把握的人类的先验的人类的方式去把握。这样,存在才能以它自身的本真的方式而非以存在者的方式绽开自身纯粹的超越意义。基础存在论,对“此在”的详尽分析。这是探询存在问题所面临的第一大任务。此在之为此在,就在于我们的存在总是以某种方式领悟存在。只是这种领悟总是以一种非本真的方式表现出来:日常状态中的特定的存在方式。此在易于从存在者世界领会自身之为存在者的存在,比照着非此在的存在者的理解模式来理解自身的存在者的经验内涵,并视这种结果为存在者的存在意义。这是一种非本己的存在理解方式的根本误解。可是,此在也不能以别的理解方式、设计揭示其最初也最普通的存在方式:“在世界之中存在”的生存状态或本质结构。存在不能离开世界与此在的日常结构,而是二者所先验地构成的存在的此在的现象学结构。此在在这个存在现象学结构中现身、领会、陈述、解释、言谈、沉沦等。只有这样,此在才能在烦中展开与自身的关系,并在自身存在的可能性中领会自身存在的真实意义,在忙里自觉亲近自身,从日常生活抽出自身回到存在真理的源泉:无蔽的澄明之境。在时间中阐释性地规定此在之存在的超越境遇。在原则上,此在是以当下存在方式领悟、领会自身,并展开和调节存在意义的各种未来的领会、领悟的无限可能性。然而,此在本身的历史性存在容易使对存在的理解堕入一种传统的理解。由传统引导,从传统中吸取决心决断的动力和诗情画意,从而此在以一种相对于此在当下存在的根本上非本真历史的此在本体论理解异化模式单纯博学地领会自身。此在的存在者存在绝对被而获得一种虚假的不朽。走出这困境的唯一选择是:揭示这种关于存在意义传统解释的历史性,揭示其间的成就与根本的迷误,唤起此在及其当下存在的真正的历史感,明了认识、领会传统存在论及其相应基本概念的理解范围与根本的、原则性的理论界限,并以这种方式开创此在之存在意义在时间性、历史性语境中的创造性的生存论解释:关于存在的绝对时或绝对历史的理解。22、《存在与虚无》1943年出版的《存在与虚无》(陈宣良译,三联书店,1987年3月)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让-保尔·萨特建立起自己存在主义哲学体系的标志性巨著。这本书后来被公认为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之作。萨特的思想深受德国哲学家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影响,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与海德格尔的存在本体论是《存在与虚无》一书的理论基础。萨特拒绝了传统哲学主客分离的二元论,企图用现象学的一元论取代之,萨特认可了现象学还原。存在物可以还原成一系列显露存在物的显象。显象并非掩盖存在物真正“本性”的表皮,它背后并没有什么存在物的“本质”。显象是存在的尺度。这样我们就得到了现象的观念。现象是什么就绝对是什么,它就是像它所是的那样的自身揭示。它是它自身的绝对表达。萨特认为存在可以分为两种: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就是现象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是绝对的、没有理由的、没有原因而且没有必然性的,它是其所是。自为的存在就是意识的存在,也可以说是人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具有超越性,它是在时间流逝中存在的、永远处在运动变化中。它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它完全是自由的、主动的、不断否定、突破自身的。在萨特看来,人的存在就是自由。..\n.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如何统一呢?萨特认为,意识的存在起初并不存在,它在给自在的存在以意义时使自己得以存在,绝对的自在的存在在意识作用下不断虚无化,变成连续不断的显现过程。这时候,自在的存在就从自为的存在那里获取了意义。实际上,自为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她就是自在与自为的综合联系。萨特由此建立了“人学本体论”,自在的存在只能从人的意识那里得到解释与阐明,成为有意义的与充实的存在。人是宇宙的中心,人注定是自由的,人是让自己使世界存在的人,也是使自己成为存在的人。人对此是有责任的,这种绝对的责任是人的自由的结果的逻辑要求。不论人做什么,人在任何一刻都摆脱不了这种责任。因为人是自由的,人必须自由地作出选择,这种选择具有人为性。在人为性的选择中,人赋予对象以意义,人必须同时对自己的选择承担全部责任。人就是各种价值判断赖以存在的那个存在;人的自由终究使人意识到自己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世界赖以存在的虚无。23、《逻辑哲学论》《逻辑哲学论》(郭英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8月)是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主要著作,主要讨论事实、命题、逻辑、思想与世界的相互关系。本书第一部分旨在建立起一种世界本体论。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的基本组成是事实而不是物。“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不是事物的总和”,“世界是由事实以及这就是一切事实这个情况来决定的”。它的意思大致相当于说,化学物质都是原子构成的,原子(类似于事实)是由基本粒子(类似于事物)构成的,但对于研究化学变化而言,原子就是进行研究的最基本构造单元。与此类似,原子事实就是人类进行思维、认识世界的最基本成分。原子事实以下的组成部分对人类的思维而言是支离破碎的,不能构成思维的基本要素。在逻辑空间中的事实就是世界,这意味着,人面对的世界就是思维所能探讨的世界。第二部分,维特根斯坦进行了认识论的考察,讨论了命题的意义与认识问题。他认为,事实的逻辑形象就是思想;语言或命题是经验事实的形象,它们描绘经验事实。并认为,“我们为自己创造事实的形象”,物也与形象的要素一样是相互结合起来的,形象与它所描画的东西共同具有描画的逻辑形式,形象就是这样与现实联系起来的。第三部分论述复合命题与逻辑的。他认为命题意义的“形象”说只能直接应用于基本命题;对于复合命题,维特根斯坦建立了他的真值函项理论,列出了自己的真值表。维氏认为,“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基本命题是其本身的真值函项),“一切命题都是对基本命题作真值运算的结果”。在这里,维氏提出了一套判断命题真假的方法。第四部分是维特根斯坦的一段对现代逻辑的论述。维氏承认逻辑的超验性。罗素认为这其中的数论部分只能解决有穷数问题。第五部分论述哲学观。维氏认为真正说来哲学正确方法如此:“除了能说的东西以外,不说什么事情”,“一个人对于不能说的事情就应当保持沉默”。但他未能将其哲学贯彻到底,至少,逻辑的超验性是无可说出的。对此,他作了补救,他认为,理解他的人通过弄清他的这些命题,然后越过这些命题,排除这些命题。“那时他才能正确的看世界”。24、《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7月)在众多的关于西方哲学史的著作中,美国学者梯利所著的一部可以算是出类拔萃的。梯利在本书中对哲学的理解是:哲学史旨在有联系地阐述那些为解决存在问题或使人们了解我们的经验世界而作的各种尝试。由这一理解出发,作者抓住“有联系地”..\n.这一根本,力求把每一种宇宙观放在它适当的背景之中,把它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把它同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文化的、政治的、道德的、社会的和宗教的因素联系起来,使它与它的时代紧密结合。同时,作者又着眼于每一种宇宙观产生的历史背景,把它同它直接的前身和后继的体系相比较,突出人类文明在各个不同阶段所取的的进展;着眼于每一种宇宙观存在的时代背景,把它同它同一时代的其他体系相比较;突现人类文明在各个阶段所展现的成就。作者又抓住“阐述”这一特征,认为哲学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哲学最好的评论者,不能单从现在的成就和今天的标准来褒贬它,注意让哲学家本人摆出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评论。因此,本书的研究方法是历史的和批判的。本书在结构的处理方面采用的是时间和问题两条线索交错进行的叙述方法。全书分为三大篇,分别叙述希腊哲学、中古哲学和近代哲学。其中希腊哲学分为十小篇。每小篇根据问题的展开程度又分为若干章节。在每一大篇中,各小篇基本上是以这一时期的每个时代哲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为主题。因而两条线索实际上是合二为一的。但在一个时代,哲学可能有多个主题,每个主题又可能有多个方面,作者对此分别阐述,并行发展,在相互联系中进行各个哲学流派之间的对比,从而显现出整个时代的脉络。本书的这种写作方法,使得整个哲学史看来纵横有致,脉络分明。本书在内容的处理方面中心突出,同时又力求全面、详尽、真实。在每个时代哲学都有其中心问题。作者在介绍每个时代的哲学家时都尽力围绕这一中心而展开,使得鱼龙混杂的哲学派别之争主调鲜明,轻重有次;也使得哲学家本来庞大的体系显得问题明晰,层次分明。但是,作者并不因为这一先入为主的时代主题而损害其史学的原则,他在叙述每个时代主要哲学家的同时,并不忘记介绍哪怕是最细枝末节的思想,只要它真正有价值。至于材料的来源,正如作者在绪论中所指出的,基本的是原始资料,同时研究第二手资料。这使得本书史料详尽而真实,令人信服。本书还有另一不菲的价值是每一篇章之后所列出的参考书目。这些书目几乎包括了研究该篇章所提问题的所有有价值的著作。因而本书又几乎等同于一个哲学史的索引书库。25、《论语》《论语》(《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54年)是我国伟大思想家孔子言行思想的一本书。它是在孔子死后,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忆孔子的言行编篡而成,其中也有一部分记载了孔子弟子的言行。在古代,它是儒家的主要经典,今天也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材料。《论语》是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过深远、持久影响的典籍之一。《论语》一书总体上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体系:1、《论语》较少言“天”和“天命”。“天”出现过二十处,“天命”只有三处,而且“天”大多为感叹用语。2、《论语》中“礼”出现了七十多次,反映了孔子对“礼”的重视。但“礼”并非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范畴。3、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在《论语》中出现过一百零九次。“仁”作为最高道德原则,统率“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等道德规范。4、《论语》树立了以孔子为榜样的儒家的理想人格。《论语》中用大量篇幅谈论以君子为修养的标准人格。张岱年曾以“标仁智以统礼乐”来概括孔子思想的特点,此可谓《论语》一书的要旨。..\n.26、《老子》《老子》(《老子校读》,张松如,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年)一书的作者是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人,春秋事情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所处的春秋末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诞生的大变革时期。此时争论的中心是天道观问题,老子把“道”作为最高实体范畴,第一次提出了关于“道”的学说。老子认为“道”是普遍存在的,是天地万物产生、发展的总根源,是人们为人处事的最高原则。老子对“道”的规定中,体现了精神和物质两重性,这两重性说明“道”是一种精神和物质没有明确区别的混沌状态,是有和无的统一体;同时,反映出老子哲学具有唯物与唯心的双重倾向。老子发现了对立统一的矛盾原则,并用此揭示出事物存在是相互依存的,而不是孤立的;他提出“反者道之动”的思想,认识到了对立面是可以发展和互相转化的,具有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提出了天道自然的思想,提出了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因而在中国哲学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27、《墨子》《墨子》(《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54年)是墨家的著作。墨家创始人墨翟习惯上又称为墨子。墨子是鲁国人,其生平事迹暂无法详考,他大概出生在孔子去世的前后,死在孟子出生的前后。现存的《墨子》15卷只有53篇,佚18篇。《墨子》认为,认识来源于众人“耳目之实”,“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见莫闻,则必以为无”,这就否定了孔子“生而知之”的观点。墨翟进一步提出“取实予名”、“察类明故”的观点,认为只有根据事物的实际情况,明了客观事物的原因或行动的目的,才能得到与事物相称的名称。为了检验人们认识的正确与否,墨翟提出了著名的三表。在社会政治上,墨翟提出以“兼以易别”为核心的一套主张。他的主张概括为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兼爱、非攻、天志、明鬼等十事。在实施时,要根据实际需要行事,如对政治上昏乱的国家,要讲尚贤、尚同;对贫弱的国家则要讲节用、节葬,等等。他的非命、天志、明鬼等主张反映出否认天命,承认鬼神存在的哲学思想。《墨子》中在伦理思想方面提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并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实现这一宗旨的基本原则。墨子提出“兼以易别”,主张用“兼相爱,交相利”的道德原则取代“别相恶,交相贼”。墨子认为,社会成员在经济、政治地位上虽然贫富有别、贵贱有等,但作为道德主体是平等的,彼此的道德行为是对等互报的,如能“爱人若爱其身”,就会使彼此利益“兼”而不“别”,交相爱利。墨子认为,为天下兴利除害是一切道德行为的目的,也是道德价值之所在。道德之所以“贵”,正在于“义可以利人”;反之,“亏人自利”则是“不义”。由此他提出了一条“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的行为准则,把“利人”还是“亏人”作为判断善、恶的主要标准。《墨子》伦理思想中的功利主义倾向虽然以利人、利天下为特点,但并不排斥个人之利。《墨子》从强调功利出发,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首先提出了“志”、“功”这对范畴,认为对行为的道德评价,应“合其志功而观焉”,有将动机与效果统一起来的思想因素。《墨子》一书中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最早提出了名实必须相符的思想。墨子在《非攻下》中指出,今天下之诸侯,“..\n.有誉义之名,而不察其实也。此譬犹盲者之与人,同命白黑之名,而不能分其物也。”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墨子》一书记载了对一些自然现象所进行的比较详细的观察,研究了自然物体的存在方式,物体的结构,物体存在与属性之间的关系,物体的运动与静止,从而抽象出一批反映自然事物的概念。《墨子》对自然事物的认识注重从可测量性、可观察性的角度出发,这是对自然物体、自然现象进行科学认识的起点。28、《孟子》《孟子》(《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54年)是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主要经典文献之一,也是研究孟子思想的基本史料。《孟子》七篇以仁义为核心,以性善论为基础,在道德规范、道德作用、道德来源、义利观及修养论等方面进一步发展了孔子思想。仁义之道。《孟子》开篇叙述孟子劝梁惠王:“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解释道:“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且“仁”、“义”是统一的。“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继而提出“爱人”原则,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政说。仁政的基础是圣人。在他看来,“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君子只要从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就可以实现仁政。实行“仁政”,就要“制民之产”,“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就要选贤使能。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之性就是人所特有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心理,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且“仁、义、礼、智根于心”。性无有不善,但恶的出现是由于环境浸染和主观不努力,使丧失良心所致。“富岁子弟多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降才尔殊也,是所以陷溺心者然也”。去利怀义说。仁义是处理人伦关系的基本准则,那么人们行为时就要“去利怀仁义”,只要“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就可王,就能做到“舍生而取义”。尽心说。孟子看来:“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为此,孟子提倡“寡欲”,“养心其善于寡欲”,主张“反求诸己”,强调“知耻”、“思诚”29、《四书集注》《四书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南宋朱熹编著。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一。《四书集注》全称《四书章句集注》,是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作的注释。朱熹经过精心构思,把《大学》、《中庸》排在《论语》、《孟子》之前。他认为,《大学》乃“初学入德之门”,是进入道德领域的门户;《中庸》则是“孔门传授心法”,是儒家相传的思想原则。因而此二书须首先学习。..\n.《四书集注》对所注的四部书作了一定整理,对《大学》下的工夫尤大。朱熹以程颐的《改正大学》为底本,将《大学》分为“经”一章,“传”十章。“经”是总论,“传”是对基本内容“三纲领”(“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进行解释。同时,朱熹还增补了一段文字,即所谓”补大学格物致知传“。在注解方面,朱熹对《论语》、《孟子》二书,态度比较审慎,对《大学》、《中庸》二书,态度则比较开放,直抒胸臆的文字较多。当然其注释并不以简单讲清原文意思为满足,而是巧妙地把自己的哲学观点贯穿于其中。《四书集注》突出地阐发了朱熹的理一元论。他认为,有一个最高的天理存在,一切事物的属性都由它所赋予。如对“天命之谓性”,他解释说:“命,犹令也。性即理也。天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正因为天理是最高存在,所以一刻也不能脱离。如对“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注解说:“道也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所以存天理之本然,不可离于须臾之顷也”。“诚”是《中庸》中提出的重要概念,朱熹把“诚”解释为天理的属性,以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如对“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他解释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诚之者,未能真实而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即“诚”是天理固有的本然属性,而达到“诚”,则是人们立身行事的当然归宿和目标。对于“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朱熹认为,“格物”指“即物穷理”。他强调“格”物工夫的积累,从而达到“一旦豁然贯通”的境界。“致知”,即“致吾之知”,是推及心中固有的知识,而达到无所不知。在道德修养问题上,朱熹强调身体力行和坚持不懈。如他在解释“贤哉回也”时就写道:“学者但当从事于博文约礼之诲,以至于欲罢不能而竭其才,则庶乎有以得之也。”《四书集注》还论及仁政思想。如它在解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时说“民富,则君不能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有茗深言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也。为上人者,所宜深念也。”《四书集注》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清时期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30、《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是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先生很有影响的专著。该书是一部以哲学问题为纲叙述中国哲学发展过程的力作。作者力图对中国古典哲学作一种分析的研究,将中国哲学中所讨论的基本问题探寻出来,并参照西方哲学及印度哲学,加以分类与综合,然后叙述关于每一个问题的思想学说的演变过程。因此,全书打破了一般以历史顺序为线索来建构中国哲学的框架,代之以一种新的分专题形式,同时兼顾以历史顺序为线索的方式来组织结构,令人耳目一新。全书分为绪论、主要内容、结论和补遗几大部分。在绪论中,作者阐述了自己对中国哲学的一些基本看法,并对中国哲学的范围、特色及其发展过程作了简要的概括。其中对于中国哲学的六大特色的阐述,甚为精辟。结论中的“中国哲学中之活的与死的”..\n.更是对于学习中国哲学的人大有启发。由于该书从写成初稿到出版重印的时间跨度达四十多年,因此,作者对部分观点作了修正,并在书后附上了补遗部分,充分反映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全书的主体部分可分为宇宙论、人生论、致知论三大部分。宇宙论可分为二部分:一、本根论或道体论,即关于宇宙之最究竟者的理论。二、大化论,即关于宇宙历程之主要内容之探究,如变易与常则、反复、两一、大化性质等;人生论部分是作者特别强调的部分,充分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特色。人生论又分为四部分:一、天人关系,即关于人与本根之关系,人在宇宙中之位置的论究。二、人性论,即关于人性之研讨。三、人生理想论或人生最高准则论,即关于理想生活之基本准则之理论。四、人生问题论,即关于人生的各种问题,如义与利、兼与独、损与益、动与静等之讨论。此部分较宇宙论为详,作者认为,中国人生之立论步骤常是:由宇宙论而讲天人关系,进及于性论,再由性论而讲人生之最高准则;人生最高准则确立之后,便推衍其原理以讨论人生各问题。作者认为,中国哲学中知识论及方法论与西方哲学相比颇不发达,但亦决非没有,因此,在全书主体部分的第三部分专门论及了致知论,分为两部分:一、知论,即关于知之性质、可能、表准之理论。二、方法论,即关于求道之方,名言与辨等理论。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每一部分的前面均作了一个“引端”,对该部分作了一个总概,如宇宙论中以“中国宇宙论之发生”,人生论部分中以“人生论在中国哲学中之位置”,致知论部分中以“中国哲学之致知论”为引端;并且,在每一个专题论述完后均作了小结性的综述,使人读来觉得逻辑性强,此为该书又一特色。另外,该书引证中国当代哲学的原始资料极为丰富,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读者定会感觉到这一点。31、《工具论》《工具论》(《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一卷,苗力田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是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演绎逻辑的专著,是亚里士多德论述逻辑问题的著作的汇集,包括《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辩篇》、《辨谬篇》。其中《范畴篇》研究了概念、范畴和定义问题,《解释篇》研究了命题及其种类和关系问题,《前分析篇》和《后分析篇》研究了推理和证明问题,《论辩篇》和《辨谬篇》研究了辨论的方法以及如何驳斥诡辨的问题。在逻辑发展史上,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全面系统地对逻辑学进行研究的人。他所建立的以对词项(即概念)的研究为基础的演绎逻辑系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演绎逻辑系统。《工具论》因集中了亚里士多德论述逻辑问题的主要思想,成为逻辑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32、《逻辑学》《逻辑学》(三联书店,1961年)是我国逻辑界前辈金岳霖先生积其逻辑研究方面的成果写就的一本介绍传统形式逻辑和现代形式逻辑的通俗读物。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作者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对传统的演绎逻辑作了详尽的分析并对传统演绎逻辑的不足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第三部分是对新式逻辑(即现代演算逻辑)的介绍,第四部分是关于逻辑哲学方面的问题,主要讨论了逻辑与逻辑系统的性质。该书的特点是把传统形式逻辑和现代形式逻辑贯通了起来,撇开归纳逻辑的内容,只就演绎逻辑进行分析,这样就可以对演绎逻辑的新旧系统及其优缺点作详尽的介绍。通过该书读者可以对演绎逻辑的全貌有一个整体的把握。33、《美学原理》《美学原理》(朱光潜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11..\n.月)是克罗齐的第一部著作。该书不仅讨论了是普通的美学问题,还着重阐述了美学在整个哲学中的地位,审美活动与其它心灵活动的区别和关系。其美学思想主要围绕“直觉”与“概念”这两个范畴而展开。克罗齐认为知识有两种形式:直觉的知识(表现品)和理性的知识(概念)。直觉给我们的是这世界、是现象;概念给我们的是本体、是心灵。没有在表现中对象化了的东西就不是直觉,还只是感受和自然的事实。心灵只有借造作、赋形表现才能直觉,但直觉与表现是有分别的错觉,如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已存在人们心中,但人们却不能把它表现出来;或者说它们本来不存在人们心中或本来贫乏。因为如果那些人真有伟大的思想,他们就理应已把它们铸成恰如其分的美妙响亮的文字表现出来了。对于美学中的内容与形式,克罗齐认为,在审美的事实中诸印象借表现的活动得到形式和阐发,诸印象再现于表现品,所以审美的事实就是形式,而且只是形式,但并不能就此断定内容是多余的。这如同把水放在不同形状的器皿里就会产生不同的美感,但如果没有水,空瓶就会缺乏立体感一般。克罗齐认为真正的审美方式是抽去自然界事物的外在的和历史的实在性,使它们单纯的形象离开实际存在而呈现,即用艺术家的眼光去观照自然,自然才现得美。同时,还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同样的自然事物或事实就可以随心情不同,现得有时有表现性,有时毫无意味;有时表现这个,有时表现那个;愁惨的或欢欣的,雄伟的或可笑的。最后没有一种自然的美,艺术家碰到它不想设法稍加润色,自然的美是稀有、零乱、含糊变动的,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心情喜好去涂抹它,变为人工的美,从中可看出情感在审美中的作用。34、《精神现象学》《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4月)是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阐述辩证法理念哲学观的首部纲领性巨著,黑格尔自称为哲学体系的导言,马克思称之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的诞生地和秘密”。该书是进入黑格尔哲学殿堂的大门,是理解黑格尔哲学的钥匙。它总结前此哲学的研究成果,并宣布未来哲学大纲。首先,他强调,哲学应该从主体与客体的绝对统一性出发。这种绝对的统一性并非是无差别的僵死实体,而是主体的活的实体。它产生差别,克服差别,在此基础上重建自身与扬弃了的差别的统一性,实现自我,认识自我,并在这种活动中发展自我,主体是一个原本潜在地活跃着的实体。整个的外在世界不过是绝对统一性自身发展的外部表现。所以,对绝对统一性的把握不是理智的无中介的直观,而是有其不同必然环节或阶段的哲学研究活动。概念的辩证法逻辑的系统化展开,其中任一环节或阶段的真理性存在就在于其否定性地内在包含着所有其他环节或阶段于自身的过程中。这个过程的现实化就是人类意识之趋向“绝对统一性”理念的漫长而曲折的跋涉,其中跋涉的饿每一步都是必不可少的。《精神现象学》就是复现这个跋涉的过程,意识主体与意识客体对立由最初的直接性一直到最终的绝对统一性的所有环节、阶段、形式的系列,是人类意识、个体意识与意识自身的胚胎发生史的缩影。其次,黑格尔强调作为主体的实体的这种辩证运动过程,无非只是实体自身的外化、异化为对象并最后扬弃异化对象回到自身的自我认识过程,也就是理念实体如何实现自身存在的绝对的合理性。主体与客体、意识与对象、类与个体的在理念领域的根本的绝对统一性,成为黑格尔哲学体系及其所有内部环节的基本哲学思想和概念的逻辑观。黑格尔以此构造了内容前后一致的理念逻辑的哲学体系。..\n.最后,本书的矛盾表现为“潜蕴着的自身还不明白的和神秘化的批判”(马克思语)。这就是对它所经历一切的中介性、过程化态度。在任一个阶段、环节、形式中,都存在着对前一阶段、环节、形式的根本的极端的否定和扬弃作为自身运动、发展和向更高阶段、环节、形式过渡的基础。因此,任一环节自身都只是处于永远的消逝过程中的中介地位,贯穿于这些环节中的实体(主体)作为这些环节的目的、目标引导着这些环节向理念实体自身回复;这两种趋势相互冲突,形成该书的基本旨趣和哲学的内在冲突;最后以后者的胜利包含和吞没前者为自己内在活动着的要素而实现理念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我意识,建立理念论的哲学观。35、《自为的人》《自为的人》(万俊人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是美国著名思想家、心理分析学家、文化人学家埃里希·弗罗姆撰写的一部有关伦理学的著作。在本书中,弗罗姆以心理分析学家的独特视角重新确定人道主义伦理学的有效性,讨论伦理学问题、规范问题和价值问题,以引导人们实现自我和潜能。本书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五点:通过与权力伦理学、主观主义伦理学的比较,提出并确论了作为一门“生活艺术之运用”的“人道主义伦理学”;明确地将“人学”作为人道主义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以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新的伦理学方法”,系统地阐述了他关于人性、人格、良心、快乐、幸福、价值及价值判断等一系列重大伦理学理论问题,对人的存在的两分性和历史两分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他的“品格学”的理论体系,对人的品格类型,气质及其历史构成进行分析;阐述人的道德力量依赖于“人成为他自己”。36、《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杜汝楫、邱仁宗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7月)是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撰写的一部有关社会历史理论的著作。书中的基本论点是:历史命运之说纯属迷信,科学的或任何别的合理方法都不可能预测人类历史的进程。在该书的序言当中,波普扼要地把他对历史决定论的反驳概括为以下五个论题:人类历史的进程受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我们不可能以合理的或科学的方法来预测我们的科学知识的增长;所以,我们不可能预测人类历史的未来进程;这就是说,我们必须摒弃理论历史学的可能性,即摒弃与理论物理学相当的历史社会科学的可能性。没有一种科学的历史发展理论能作为预测历史的根据;所以历史决定论方法的基本目的是错误的,历史决定论不能成立。波普所说的历史决定论究竟指什么?他的回答是:历史决定论是探讨社会科学的一种方法,它假定历史预测是社会科学的主要目的,并且假定可以通过发现隐藏在历史演变下面的“节律”或“模式”,“规律”或“倾向”来达到这个目的。把社会科学的任务看作是揭示社会进化的规律,以便预言社会的未来,这个观点或许是历史决定论的核心。波普对历史决定论的批评主要有以下几点:历史决定论所谓的历史规律其实并不存在,因此历史决定论所谓的历史预测并不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预测,而是基于直觉的“历史预言”,历史决定论是“无根”的。他认为,历史之所以不存在规律,是因为历史事件是一次性的、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因此,我们决不可能从中“概括”或“抽象”出所谓的普遍规律。当历史决定论把趋势看成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时候,他们也就把历史趋势和历史规律混淆了。历史决定论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宿命论”。波普认为,从表面上看,大多数历史决定论者具有十分显著的“能动主义”..\n.倾向,他们完全承认,我们的愿望和思想、梦想和推理、恐惧和知识、兴趣和精力,都是社会发展的力量。但是,历史决定论却相信人们的愿望和计划一般来说是“不合理(不符合历史规律)”的,也是不能实现的。只有立足于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我们的行动才具有合理性,也就是说,“社会助产术是我们所能有的唯一的完全合理的活动,唯一能以科学的先见之明为根据的活动。”历史决定论对社会变革的解释和设计具有“乌托邦”的性质。这就是说,历史决定论往往是从整体上来理解社会变革的,而不主张采取渐进的技术。换句话说,历史决定论喜欢革命,而不是改良。它往往希望从根本上来改造社会整个结构,因而充满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幻想。37、《猜想与反驳》《猜想与反驳》(傅季重、纪树立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8月)是当代西方著名科学哲学家和社会哲学家卡尔·波普的重要的科学哲学著作之一。卡尔·波普(1902-)是奥籍犹太人,后定居英国,1965年被授予爵士称号,继尔又任英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现代的西方科学哲学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的逻辑实证主义,此后从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一直是一枝独秀。波普打开一个新思想新学说的空前繁荣的局面并居于中枢地位。《猜想与反驳》是波普于1963年完成的一部极有影响的科学哲学著作。全书由导论、猜想、反驳及附录四部分组成。在这四部分中,除第四部分附录是若干条技术性的注释外,其余三部分大都是由涉猎知识论,科学论、真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史和社会科学史等领域的文章和讲演组成,包含着许多值得探讨的见解。文章虽然涉猎极广,但大都论及一个简单的论题,即“我们能够从我们的错误中学习”。就此形成了一个关于知识及其增长的理论。这个理论既是一个理性的理论,也是一个经验的理论,也即全书的主题:通过猜想与反驳,不断清除错误而使知识得以增长。38、《真理与方法》《真理与方法》(迦达默尔著,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4月)是哲学诠释学的经典著作,论述与人类的诠释学经验相适应的认识和真理概念,一种非自然科学理性方法的哲学真理观、哲学诠释学真理观。第一,以真理问题在艺术经验里的呈现为出发点,阐释艺术经验中的真理的非主体性、非方法论倾向与超科学性所导致的独特的真理体验。在这过程中,游戏是艺术真理的主体本身,即游戏参与者在其中的自我表现或自我表演,以及观赏者对这种表现或表演的真切的感受、欣赏并提升其为理想。游戏者与观赏者的游戏统一,是作品进入此在之中而展现自身的真正存在,是使作品真正再造或复活的真正原动力。所以,在绘画艺术创作或欣赏活动中,作为死去或先在的原型,只有在这创造、欣赏活动中,才能恢复自己并同时展现、表现自身意向地潜在的游戏本性,即使原型与模本共同出场的原型与创作者或欣赏者相互交流的活动,扩充作品原型本身之托于模本的无限的存在意义。所以,艺术作品(诗、画、乐、剧)的存在意义和真理就在于欣赏者(广义的创造者)对它的表现、理解、解释中,以及这种表现、理解、解释活动在时间意义上的无限中介过程中。第二,探讨精神科学领域的真理问题的发生与本质。在精神科学活动中,理解者、解释者面对着历史流传物的真理的表现、理解、解释。在自己所在先已有的理解、解释、表现的“视域”基础上,理解者、解释者必须实现在时间与空间意义上的自己视域与其他视域相交融的“视域融合”..\n.,使理解者、解释者与历史流传物的理解统一活动无限地进行。其中,在某一既定时刻与某一具体的空间境况下,理解统一活动都表现为一既非理解者、解释者的主观行为又非历史流传物本身的客观行为而同时又是这两者的关系统一体、“效果历史”事件及相应的意识。对这种效果历史的反思,成为研究、描述历史流传物自身的存在意义的基础与价值前提。效果历史、视域融合、关系统一理解活动的无限性即是向问题的永远存在的开放,构成历史本文、历史流传物的意义理解的窗口:问题视域。理解并回答问题本身不仅是一种效果历史事件,而且同时支持新的问题,实现问题视域本身的扩展。精神科学的真理本质就是永远处于“悬而未决之中”的“关系问题的逻辑”,理解者、解释者面向历史流传物的永恒的不可穷尽的问答之流。第三,诠释学经验在语言主线中的哲学转向、本体论的扩展,形成哲学诠释学真理观。艺术经验、精神科学的理解、解释、表现活动的完成和实现,存在于语言及其表达中。语言并非只是完成其符号形式的能指职能,而更根本的是,语言使世界得以理解、解释、表现并因此继续存在,艺术经验中欣赏者(创作者)与作品之间的游戏关系、欣赏(创作)活动统一体、精神科学中效果历史事件与意识的存在意义只能敞开于语言本身中;人拥有世界,世界掌握着人,其真实性就在于语言的中介王国中;语言不只是人自己,也不只是世界自身,而是人与世界理解、解释、表现关系的具体中介物,是世界的无限相对性的存在意义之彻底而绝对自明的绽露、显示、开展与解放;“能够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是世界绝对明晰的存在意义的界限,也是在世之人的自由的范围、视域和绝对限度。问与答,理解、解释、表现的研究,语言活动本身的无限过程性存在,才是非自然科学理性的,与人类的诠释学经验相适应的哲学诠释学真理观:对世界存在的理解、解释、表现的语言问答活动逻辑的真理的指明。39、《纯粹现象学通论》《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真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12月)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奠基之作,居胡塞尔著作之首。该书作为胡塞尔纯粹现象学的导论,其实质相当于先验现象学的基础。作为原定三卷一套系列著作的“首卷”,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表明了胡塞尔晚年的基本思想:对处世为学之根本的意识理性的绝对严格的现象学批判、考察。第一,自然主义态度。在这种态度中,人对世界的研究,或者以外在的物理现象为对象,或者以内在的心理现象为对象,或者以历史现象以至文化现象为对象,并以此出发解释整个自然的存在,进而或者从世界的设定出发,或者从无可怀疑的内在的心理自明之物出发说明人类的一切活动。这些从对象作为对象本身出发进行解释和说明的结果只是对象自身的循环性解释和说明,充其量也只是把这一切解释、说明归之于经验主体的心理与感觉的首要的自明性基础。这是胡塞尔所反对的。第二,以现象学还原法进入先验主体性领域。这种方法明显地表现为对自然主义的悬搁,即人类思维不对对象及经验主体的心理与感觉的现实存在与否作判断,而只是寻求它们现实存在与否之作为某事实得以可能的意义前提、根基。这种意义点蕴含于世界当中及人类一切行为活动的内部,作为上述悬搁的产物,它凸显出其为人类一切活动的稳固的根据和世界事实的存在意义。它应该是对世界事实反思剩余物的再反思的剩余物—先验主体性存在。由此方式,新的意义世界,先验主体性领域面向主体打开自身。在这个领域内,人自身始终坚持现象学还原的悬搁的态度时,开拓世界及人自身的存在意义。..\n.第三,现象学的一般结构及本质世界。在彻底坚持现象学还原时,所待开拓的存在意义就是世界及其中的人的存在意义。世界、人作为对象获取它们自身的不可怀疑的、必然的、绝对的意义,就是它们之为意向对象的这个侧面;这个侧面构成先验意识的客体侧,其意义地位的产生、发展、充实与完善在于先验主体的先验给予或原初证明活动,即作为意向作用的先验主体的先验主体侧。这两个方面构成现象学的一般结构:先验意识的意向性一般结构。其中,意向对象所呈现的世界与人的意义的产生就在于意向作用中,也即先验主体之于意向对象的直观或看的活动。由对意向对象的感性直观和范畴直观的直观结果及各自内部不同要素彼此之间的不同比例的综合联结而成两个平行的系列,形成对对象的存在意义的先验构建(构造)与先验充实活动,真正奠立了关于世界与人存在意义的彻底绝对的无限的本质世界。可见,世界与人的存在意义,就是纯粹意识的先验意向性活动,是作为先验主体性领域内各全面展开的绝对的直观的本质世界。此外,该书还展开了现象学最一般问题系列的观念及相应的研究路线与方法。当然,有史家认为,该著作只是胡塞尔现象学的原则性、纲要性论述。40、《科学革命的结构》托马斯·库恩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历史主义的最主要代表。他在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年)中提出科学革命的动态模式,引起西方强烈反响。作为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库恩对科学的理解不同于逻辑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提出了独特的关于科学革命的理论。在该书中,他着重探讨了三个问题:标志科学成熟与否的“范式”理论;科学发展的动力和规律性;科学的真理标准。对这三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和阐释构成了该书的内在逻辑线索和主要内容。库恩认为,“范式”是构成科学成熟的基本标志,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共同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它们为科学家们提供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心理学上说是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信念;某种自然观(包括所谓“形而上学假定”)。一门科学必须同时具有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范式才配称为科学。库恩提出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模式,即科学革命的途径,就是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不断交替,表现为前科学—反常与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如此反复,以致无穷。当新的范式建立后,科学革命时期就结束了,又进入了新的常规科学时期,科学研究在新的范式下,继续积累前进。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库恩采取的是不可知论和实用主义的态度。他抛弃了波普尔重视的经验基础,认为科学范式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受社会历史和心理因素制约的信念,没有一个普遍的评价标准,中立与错误的界限完全消失了。他还认为,不同的范式互不相通,不可比较;新旧范式的更替仅是信念的“更替”,不是认识的深化,科学的发展没有任何的客观进步性可言。总之,库恩的科学哲学具有独到的合理成分和较多的辩证法。他的范式理论是现代科学的整体性观点和方法在科学哲学上的表现。但是他错误地把范式理论看成是主观心理的东西,导致不可知论和非理性主义,这是他的偏颇之处。41、《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92..\n.年)是现代新儒学先驱梁漱溟撰写的一部关于东西文化差别的哲学著作。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如何是东方化如何是西方化(上,下);西洋、中国、印度三方哲学之比较;世界未来之文化及我们应有的态度;补遗共有六个部分。在绪论中,作者反驳了无从研究等论点,并分析了什么是东方文化、什么是西方文化。上篇论及西方文化及其科学色彩和德谟克拉西精神。对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了比较,认为西洋生活是直觉运用理智,中国生活是理智运用直觉,而印度生活是理智运用感觉;同时,认为中国、印度文化重视人生。西方哲学主要论及罗素与柏格森,印度则以佛教思想为主,中国以孔子为典型。然后论及了未来经济改变后的文化、见解及态度变迁,作者对未来文化加以推测,并从三方面即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加以说明,提出我们应有的态度是再创讲学之风。补遗中收录了《东西民族根本之差异》、《印度泰戈尔谈话》等十篇文章。本书是梁漱溟的讲演录,为复兴孔学,他溶合了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佛教唯实论和中国儒家哲学。他在本书的思想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意欲决定一切的宇宙观。他认为整个世界是生命的延伸。意欲决定生活和宇宙,宇宙不过是“意欲”的产物和表现。意欲也即“现在的我”,“已成的我”是物质世界,所谓生活就是用“现在的我”对“已成的我”的奋斗。梁漱溟极端夸大了意志、自我的作用,从而陷入了唯意志论和唯我论。第二,唯识学的知识论。这是梁漱溟进行三方哲学之比较采用的方法论工具。他认为,一切知识由“现量”(感觉)“比量”(理智)和“非量”(直觉)构成,而感觉和理智却不能认识宇宙流动,只有生活的直觉才能。而中国古代哲学就是用直觉的方法,故将在最近的未来复兴。梁漱溟企图以这种主观认识论来论证中国古代文化的复兴是不能成立的。第三,意欲决定文化的文化观。梁漱溟认为,生活不过是无尽的意欲。人类意欲有三种,故形成三种不同的文化。一是西洋人“向前的要求”,产生了德谟克拉西和科学的异彩;一是中国人“调和持中”的态度,人与人得以和谐共处;一是印度人“禁欲的态度”强化精神超脱。第四,尊孔主义。梁漱溟认为,人类文化发展应按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三个步骤发展,人类文明初,西洋人正合时宜。而现在西洋社会阶级对立,人情冷漠,因而人类文化要由西洋态度改为中国态度,“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中国文化也就是孔家哲学,复兴孔学尤为必要。梁漱溟指出了“全盘西化”的片面性,却又陷入了保守主义。42、《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2月)是冯友兰于1947年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后经过整理于1948年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出版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和南斯拉夫的译本出版,在欧美的影响较大。《中国哲学简史》以历史进程为线索展开对中国哲学的研究。此书的主要特点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它以历史进程为划分标准确定中国哲学发展的主要阶段,改变或摈弃了以往的划分标准。特别表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哲学阶段的划分上,他运用了一些新概念,如新道家、新儒家,并以新的方式来解释他们的思想源源,其中新道家是指复兴的道家哲学,而新儒家却是由先秦的儒家与道家、道家与印度佛学结合的佛学、道教几种综合而成的。由此,他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分为三个阶段。..\n.第二,突出了整体性与流变性。阐明了中国哲学的产生、发展及其与西方文化进行交流的整个过程,对中国哲学作了一个全貌式的概括分析。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而且,哲学是对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思潮,是对特定的生活环境的反思。冯友兰还认为,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思想的主流,这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也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它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第三,“出世”与“入世”是中国哲学的精神。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要解决的问题是使两者统一,达到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第四,它预测了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冯友兰认为哲学很可能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必须与世界文化接轨,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逻辑不严密的思维方法,采纳西方的以“假设的概念”的方法论,形成清晰的思想。(三)专业文献检索指南1、文献与哲学文献资料与文献大家知道,无论进行任何研究,都需要一定的资料。所谓资料,又称材料,就是为解决一个特定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包括有关的事实、数据、科学理论,以及科学假说,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等。资料是科学研究的先导和对象。可以说,科学研究过程就是搜集资料、分析资料、选用资料的过程。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创见。而资料是提出创见的必要条件。科学研究是在已掌握的一定资料的基础上提出某个新问题,确定为研究课题,再进一步收集大量有关资料,然后分析探寻他们的内在本质联系,形成对全部资料的总的认识和评价,即自己解决课题的论点,进而选用具有代表性的资料来论证和表达这种认识和看法。这就是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始终建立在资料上,始终离不开资料。所以研究工作,实际上就是研究资料的工作。要获得充分的资料,除研究者直接实践外,更多的是要学习和吸收前人和他人提供的资料,即充分利用文献资料。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仅文献数量急剧增加,而且文献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所以现在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裁体(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册》)。载体是指可保存和传递的无生命的固体物质,除纸张外,还有甲骨、金石、竹木、缣帛(jianbo)、胶片、磁带、光盘等记录方式有文字、图形、符号、代码、声频、视频等。不论采用什么记录方式,也不论记录在什么物体上,只要记录有知识,它就是文献。也就是说,文献不仅包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科学报告档案等常见的纸面印刷品,还包括有事物形态在内部的各种材料。在哲学、社会科学界用习惯上,文献和资料几乎是同义词,常常在文章中连称为文献资料。2、哲学文献的特点哲学文献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美学等方面的文献。与科学技术文献相比较,哲学文献有自己的特点:(1)源广类多,交叉互渗。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因此,哲学文献与自然科学文献及社会科学文献都有关联。理论界有“文史哲”..\n.不分家之说,概括地表明了哲学与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从文献内容来看,除哲学专业图书和报刊外,哲学资料往往散布在非哲学专业的书刊中。针对这种情况,在查找哲学文献时,既要查阅本学科的文献,又要搜索相关学科的文献。(2)使用寿命长,老化速度慢。各门具体科学所研究的是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新的发明、发现不断出现,科技知识的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知识老化速度不断加剧,因而科技文献有效使用期限短,老化速度快,淘汰率较高。但哲学所研究的是世界的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任何时代都不可能说达到了哲学的顶峰。因此,在哲学研究中,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当今各门具体学科的发展,概括、总结科学发展的新成果,这是哲学发展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哲学对象的认识始终处于一个不断深化、反复认识的过程中,过去的研究成果往往不能为新的研究成果所取代,而且对今天乃至对将来的研究仍有借鉴作用和指导作用。所以,对于哲学研究来说,既要吸收今天的研究成果,包括哲学的和具体科学的研究成果,又要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即使是错误的结论或已失去效用的成果,也都是哲学研究所需要的资料。孔子距今天已2500年,但我们仍在研究孔子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这说明,哲学文献使用周期长,老化速度慢。(3)具有阶级性。哲学属于上层建筑,在有阶级的社会中,哲学文献是具有阶级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哲学文献时,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分析、鉴别,去伪存真,剔除糟粕,吸取精华。无论是今天的文献资料,还是前人的文献资料,都不能无条件地兼容并蓄,而要有原则地进行筛选,尽量选用有独创见解的、科学性较高的资料,摈弃那些人云亦云、琐屑而庸俗的部分。3、文献检索概念所谓文献检索,就是按照工具书所指引的路程从庞大的文献集合中迅速而准确地找出符合特定需要的文献资料的操作过程。科学的文献检索方法,不仅可以帮助你迅速准确地查找到有关某一专题的文献条目(即书目和论文篇目),而且可以查找到文献中有关某一专题的数据、观点、事实经过等。4、文献检索的工具文献检索的工具是指那些供查找文献出处、资料线索和具体资料的书刊。通常分为检索性工具书、参考性工具书和语文性工具书。检索性工具书有目录、索引、文摘三种,他们是进行文献检索中最常用的工具,它们分别是以不同的方式记录文献的外表特征和内容特征,为读者提供文献出处、文献信息和内容线索。目前,世界各国出版的书目、索引、文摘等检索性书刊的数量很大,我国编印的这类书刊也越来越多。目录包括书籍目录(书目)、刊期目录、报纸目录,以及其他的文献目录。目录著录文献的名称、作者、出版时间、出版处所、收获情况等。因此,从文献或作者姓名你可以查到所需要的文献。如《全国中书目》(年刊)《全国新书目》(月刊),报道国内每年或每月出版的书籍。索引有多种,如专门索引、字句索引、主题索引、篇名索引等。索引报道的是多种或一种文献内部的具体内容,如人名、地名、字、句、主题、刊名、篇名等,并指出它在文献中的准确位置。索引本身虽然不能直接向读者提供所需文献,但却能够准确地提供文献资料的线索。如《中国社会科学文献题录》有八个分册,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分册,双月刊,收录全国科学报刊上新发表的哲学论文题目。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印的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月刊,收录了我国报刊新近发表的哲学论文题目、作者、出处,并全文复印了部分有代表性的论文。《全国伦理学论文著作目录索引》,收录了..\n.1976至1989年我国出版和发表的有关伦理学的著作和论文。《国外社会科学论文索引》,双月刊,索及各主要国家的期刊。文摘是原始文献的浓缩,概括的陈述其主要内容,并注明出处,目的在报道新的科学著作。我国现已有一百多种文摘,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有《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月刊;《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月刊;《经济学文摘》等。参考性工具书,主要是指专业性词典、百科全书、年鉴、统计资料汇编、综述以及各种手册、指南、人名录等,它们能为读者提供所需要的具体资料,如专业术语的解释、人物背景材料、地理情况、事件经过、统计资料、会议动态、科研动态、国内外各种机构的情况等。专业性词典,是提供某一学科的术语、名词的严格的科学定义,以及比较全面系统的学科知识。如《简明哲学词典》、《论理学词典》等。百科全书以词典形式排列,荟粹各科学的专业术语、重要名词、知识性条目(包括人名、地名、物名、书名、事件名称等),分别加以详细地、系统地叙述和说明,并且往往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博采众说,全面综述一个概念、一种学说的演变过程和各派观点。正由于百科全书收录资料广泛又系统,科学性又强,所以常常为人们检索和利用资料时首先查考的对象。如《中国大百科全书》、《不列颠百科全书》等。年鉴,是会辑一年内的重要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按年度出版的连续性出版物。要了解某一学科或某一社会领域在一年的进展情况,查阅年鉴可一目了然。如《中国哲学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等。综述,也是一种重要的参考工具书,它对某一科学或某一专题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加以系统地概述,摘录一个时期内的有关文献的内容,客观地叙述各派观点,并标明各文献的出处。例如,《建国以来哲学问题讨论综述》一书,1983年出版;《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问题争鸣综述》一书,1992年出版。它们从新中国成立到书出版之时,对我国理论界关于哲学问题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争论的各派观点,作了全面、系统、客观的概述。综述能使读者了解学述发展动态,又能起到文摘、索引的作用,为检索某一专题文献提供了线索。手册,是一种汇集经常需要参考的文献、资料和专业知识的参考工具书。这类工具书有的称为指南、便览、大全、必读,入门等。如《读书手册》、《父母必读》、《编辑工作手册》、《党委工作大全》等,为读者提供一定的基本知识和资料,或为专业人员提供一定的知识和资料。由于手册能简明扼要地为渎者提供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的最基本最实用的知识,给读者带来极大的方便,因此,它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和科学研究中的良师益友。语文性工具书,主要是指各种语文性的字典,词典等,其功能用于扫除阅读和科学研究中遇到的语言文字障碍。工具书的编排方法工具书之所以能使读者从庞大的文献集合中查找到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就是由于他有一套独特的编排方法,把所收录的条目组织成一个方便查找的系统。因此,为了利用工具书迅速、准确、全面的查找到所需资料,就必须了解他的编排方法。无论工具书的有多少,其编排方法大两类:一是按文字的字顺编排;包括形序法、音序法和号码法;二是按内容编排,包括分类法、主题法等。..\n.形序法:是根据汉字的字型、结构、笔画数目、基本笔形来编排,又分三种:部首法、笔数法和笔画法。音序法:是以汉字的读音以及表示这些读音的语音符号的顺序来编排条目的方法。我们现在常用的汉语拼音字母排列法,以及古代的声部、韵部排列法,都属音序法。号码法:又称笔形代码法。它将汉字分成若干个笔形,并为每种笔形配上一个固定的的数字(即代码),将每个字的几个笔形代码连接为一个号码来代表各字。四角号码是目前最流行的一种笔形代码法。分类法是将同类事物集中在一起并分门别类加以组织的方法。如古代的四部分类法,将图书分为经部、史部、学部、集部共四部类。现代的科学体系分类法,就是以现代科学分类为基础的图书分类法。主题法是一种以规范化的自然语言作为文献主题标识符号的编排方法。这种方法利用从文献资料中抽选出来并能代表文献内容的实质的主题词作为检索标识。并按条目的自顺排列,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检索系统。为了避免词语的多义性,制定了规范化的《汉语主题词表》,作为标引和检索文献的标准词汇。5、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及其研究资料的检索查找经典著作的篇名出处当需要学习或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篇文章,但不知原文在全集哪一卷,或篇名不详,只知大意,此时需要查找原文,可通过经典作家的全集索引或选集索引工具书找到原文。这类工具书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篇名字顺索引》、《列宁全集索引》、《毛泽东著作、言论、文电目录》等。查找经典作家的文句出处解决这一类问题最方便的工具书是文句索引,如《〈马克思恩格斯选〉短语速查手册》,通过它可以迅速查到四卷选集中的任何一句话。例如,要查找恩格斯说的“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这段话,其方法是:第一步确定短语,此段话可看作三个短语;第二步在本手册“首字目录”中查到该短语首字“正”字;第三步查该短语的尾字,查到以“正”字开头,以“民族一样”结尾的条目,后面注明的4-285-12,就是选集的卷数、页数和行数。按照此线索即可找到原文。还可以利用主题索引来查找文句,只是复杂些,虽不如文句索引查得快,但也一定可以查到。查找经典作家关于某一专题的论述除了利用有关的专题汇编之外,主要是利用主题索引。例如,我们要查找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主问题的论述,利用《马恩全集名目索引》,以“民主”为主题词,可以查到全集中所有有关民主问题的论述的线索,根据这个线索在全集中找到原文。同样《列宁全集索引》、《毛泽东选集索引》中都有这种主题索引。马克思主义研究论著的查找各国理论工作者撰写了大量论述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可供我们参考。查找这些资料的工具书有:《研究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和生平论著目录(1983年出版),收录了研究马恩著作和生平的论著532部的书目、论文1438篇的篇目。《毛泽东的智慧》(上下册,1993年出版),收录了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各类论著,分类编排,既有研究论著索引,还有观点综述以及重要研究著作与论文的摘录与评价。..\n.6、关于哲学文献资料的检索哲学名词术语的查找这是经常遇到的检索问题,也是大家最熟悉的。查找名词术语的解释、定义以及演变情况,主要是利用综合辞典和专业辞典以及人名辞典。如《哲学大辞典》、《认识论辞典》、《伦理学大辞典》,《哲学小百科》、《道德百科全书》和各国的大百科全书等。这些参考工具书选录了中外古今哲学上的术语、学说、学派、人物、著作、组织、事件、会议等方面的词目,释义丰富详尽,各派观点兼收并纳,有的还附录不少实用资料。哲学论文的查找我们研究某个课题,必须参考他人的研究论著,搜集有关这一课题的资料。查找近期报刊的哲学论文,首先可以考虑利用的工具书有:大型检索性刊物《中国社会科学文献题录》的分册《马克思主义·哲学》(双月刊),大型复印报刊资料的《哲学原理》(月刊),以及附载于《国内哲学动态》杂志的《全国主要报刊哲学论文索引》(月刊)。其次,还可以利用专题索引,如:山东大学编印的《全国主要报刊哲学资料索引》,索及1949-1979年哲学论文13000余篇;北师大编印的《孔子研究论著索引》,索及1900-1983年国内报刊上发表的研究孔子的论文及专著。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印的《中国哲学年鉴》、《世界哲学年鉴》,连续反映我国和世界各国哲学界各年的研究情况和进展、新书选介、论文选介、发展动向等,对我国研究哲学有重要参考价值。7、计算机检索简介计算机检索是传统的文献检索方法与现代化的先进设备相结合的产物,它既是计算机应用的一个广阔领域,又是文献检索手段的一次划时代的革命。我国计算机文献检索的研究工作70年代才开始,但发展很快,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特别是科技方面,不仅引进了国外发行的文献磁带和光盘,而且自己编制的数据库一年比一年增多。可供检索国内哲学社会文献的光盘也逐渐多起来。各大型情报单位、高校图书馆不仅普遍实行了脱机检索服务,而且联机检索也开始普及起来。全国各大城市设置了50多个国际联机检索终端,可检索世界上有名的五大系统:美国洛克希德飞机公司的DIALOG系统,美国系统发展公司的ORBIT系统、美国书目服务公司的BRS系统,欧洲共同体的ESA--TRS系统,德国国际科技情报网络系统STN.要实现计算机文献检索,首先要进行文献信息的存贮,即建立机检数据库。由专业人员对搜集的一次文献进行主题分析、写出文摘、抽出关键词,并对得出的二次文献进行分类、给出文献号。记下文献出处、各种、文献类型等。这些工作基本上是手工完成的,然后把这些信息形式转换为机读语言,以数据的形式输入计算机,经过计算机加工处理后,以一定的结构存入计算机的外部存贮介质(如磁带、光盘等)中,变成计算机可读文献,即机读数据库。目前这种机检数据库有相当一部分是根据手工纸面印刷形式的文献检索工具书刊转换而成的。..\n.计算机检索的原理,是用户的检索提问标识与存贮在磁带(或光盘)上的文献特征的标识进行机械比较,如果两者完全重合或存贮的标识包含了提问标识,就叫命中,该文献就是用户所需要的。计算机检索过程,首先是用户提出所需要检索的课题,并分析课题,选择合适的文档(即数据库),选用规范化的主题词,然后编制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逻辑式(即检索提问式)并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进行处理,并与以存贮在计算机外部存贮介质上的文献特征的标识进行比较和匹配,最后,将符合提问要求的文献资料按读者所要求的格式输出,提供给用户。目前最先进的国际联机情报检索系统,当查询系统确定后,用户只要坐在远离主机的终端屏幕显示器前,操作键盘,输入检索指令不断进行人机对话,只需十分钟左右,即可查出某一专题所需文献资料,而且查找的范围可以达到上千上万篇,包括许多国家、多种语言写成的文献。计算机检索是文献检索的发展方向。但是计算机检索不可能完全代替手工检索,而且没有手工检索的基础,他也不可能实现。目前,手工检索工具仍占主要地位,即使将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也会是互相并存、互相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