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与哲学教案 78页

  • 2.36 MB
  • 2022-08-17 发布

人生与哲学教案

  • 7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第一课时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第一课时,学习唯物主义“关于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的观点,引导学生形成能从主客观条件出发的人生态度,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从哲学知识角度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的根本要求,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从解决人生问题的出发点来说,本课的核心内容是以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为指导,为帮助学生做好人生选择、增强自信自强的意识、走好人生路奠定理论基础。教学重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根据客观实际选择人生道路。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人生的客观实际。●学情简要分析中职生正值青春期,随着身心状态的巨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突出、独立精神的加强,认知水平也有很大提高,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能力、对事物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创造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可能达到较高级的水平;情感变得丰富细腻;意志力逐渐成熟。但知识基础比较薄弱,部分中职生有失落和自卑感,个别中职学生惰性和厌学心理较重,感恩心和责任感不强等。由于他们生活经验有限,看事物做事情往往不能从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出发,不能做出人生的正确选择,从而影响自身的成长和人生发展。●教学目标分析认知目标:了解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的重要意义和措施;理解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和基础。情感态度观念目标:学生能够正视现实,尊重规律,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主观行动,做出人生选择的人生态度与观念。运用目标:学生能够把握客观实际,判明自身主观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人生选择的基本能力。●课堂教学过程【创境激趣——直面生活感受人生选择】理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选择”关系着未来的发展,“选择”关系着未来的方向,对与错都是自己的选择,关键是要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哲学家萨特说过:“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不选择的自由”。这位大师的话道出了这样一个哲理:人生处处有选择,但究竟要如何选择才是正确的呢?如何正确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呢?肖斌的父亲是个足球迷,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未来的足球明星,为此他把儿子送进一家有名的足球学校。经过几年的刻苦训练,肖斌的球踢得有模有样了,但在一场校内的训练比赛中,他不幸被同伴踢伤,伤势非常严重。医生告诉他的父母:别再让孩子踢球了,他的身体条件已经不再适应大运动量的体育活动,再练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肖斌的母亲想让儿子退出足球学校,但父亲认为,很多足球明星都曾受过重伤,不是有人靠顽强的意志恢复了身体,又重返赛场吗?于是,父亲决定让肖斌休养一段时间再回学校踢球。不幸的是,肖斌在比赛中又一次受伤,伤的是同一部位。这一次,肖斌再也没能站起来……[问题思考](1)上述事例对我们正确进行人生选择有什么启示?(2)让我们先看一下教材中案例王莉丽的选择。(视频播放事例)【引思明理——合作学习领悟客观实际】可以分组进行合作探究。学生阅读教材王莉丽的案例。合作学习思考问题一:(1)有人认为,人生选择具有自主性,所以人生选择就是想怎么选择就怎么选择?(2)结合王莉丽的事例,说明人生选择为什么不能只靠主观意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得出下列结论:人生选择是人们在人生历程中,在追求人生价值中,根据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在多种可能性中所做的选择和确定的活动。人生选择体现了人的自我觉醒与人的主观意志和愿望,体现了人的价值追求。人生选择具有自主性。但是,人不是仅仅依靠自己的主观意志就能对人生道路做出正确选择的。案例一: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军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北)相遇。宋军的数量小于楚军,处于劣势。但是宋军占据了河边的有利地形,在楚人还没渡完河的时候,宋军已经列阵完毕。公子目夷建议说:“彼众我寡,我军获胜的希望不大,不如趁现在楚军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我们发动截击,完全有把握扭转劣势。”宋襄公不听,他认为截击正在渡河的对手是不道德的,于是就约束全军不得出击。待楚军渡过泓水、正在慌忙列阵的时候,公子目夷又建议道:“我们趁敌人还没有列阵完毕,掩杀过去,还有希望获胜。”宋襄公又拒绝说:“要等敌人列阵完毕,我军才能出战。”很快,楚军排列完毕,严阵以待,宋襄公这时候才下令对楚军发动全线进攻。他自己亲自驾着兵车,车上飘扬着“\n尊王攘夷”的大旗,杀向楚国的中军。一场大战下来,宋军惨败,宋襄公精锐的中军全军覆没。宋襄公本人也在乱军中被砍伤了屁股,亏得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等人拼死搭救才逃回商丘。宋国在泓水之战中损失惨重,国势从此一蹶不振。就连齐孝公也趁火打劫,借口宋国没有参加由陈国发起的颂扬齐桓公的盟会,起兵伐宋。宋国开始沦为大国的附庸,在楚国、晋国等大国之间艰难摇摆以求生存。宋襄公的霸国梦自此彻底终结了,而他本人也因这次战争的伤势而去世。一个人不从实际出发,可以葬送一个国家的前途,宋襄公大概就属于这类人。案例二:一只秃鹰飞过王宫,看见王宫中的一只黄莺十分受国王宠爱,于是就问黄莺:“你是怎么得到国王宠爱的?”黄莺回答说:“我到王宫后,唱歌十分动听,国王非常喜欢听我唱歌,于是十分喜欢我,就经常拿珍珠来打扮我。”秃鹰听了,心中很是羡慕,它想:“我也应该学学黄莺,这样说不定国王也会喜欢上我的。”于是它就飞到国王睡觉的地方,开始叫起来。正好国王在睡觉,听了秃鹰的叫声,感到十分恐怖。就叫属下去看看是什么东西在叫。属下回来报告说是一只秃鹰不知道为什么在叫。国王感到十分愤怒,就吩咐手下去把秃鹰抓来,并命令拔光秃鹰的羽毛。秃鹰浑身疼痛、满是伤痕地回到鸟群中,它恼羞成怒,到处对别的鸟儿说:“这都是黄莺害的,我一定要报仇!”合作学习思考问题二:(1)结合案例一,说明宋襄公为什么会失败?案例二中秃鹰不受欢迎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给我们什么启迪?(2)归纳上述两个案例的结论,其哲学依据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归纳出以下结论: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教材“存奶请客”一例,强调违反客观规律的后果。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其哲学依据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案例三: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1935年赴美留学。10年后成为当时一流的火箭专家。当钱学森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他毅然选择了回到中国。美国海军部次长曾经恶狠狠地说:“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他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钱学森回国遭到了百般阻挠,但他毅然决然认为自己应早日回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经过不懈努力,1955年8月,他终于回到了祖国。案例四:在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的黑暗年代,鲁迅抱着医学救国的热情东渡日本留学。当他从电影中看到中国人被日寇砍头示众、周围却挤满了看到同胞被害而麻木不仁的中国人的情景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为不幸的”。他毅然弃医从文,立志用手中的笔来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的灵魂。个人的理想重要还是民族的振兴重要?鲁迅选择了后者。在那“风雨如磐暗故园”的时代,这样的选择又是何等伟大。合作学习思考问题三:(1)钱学森和鲁迅在人生选择上有什么相同点?(2)他们能够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做出新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迪?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钱学森和鲁迅在人生选择上的相同点是:要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就要自觉地服从社会和人民的需要,使我们的选择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要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就要从自身的客观实际出发。人生的客观实际,首先是指人生具体的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人生的客观实际,还包括个人的主客观条件。这是我们做出人生选择和采取人生行动的依据。人生的客观实际还指人生的不同阶段所具有的不同特点、情况和问题。不同的人生阶段的选择,就要符合不同人生阶段的特点。要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还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才能把握好自己的未来。【体验导行——生活践行做出正确选择】1.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很多岔路口摆在我们面前,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只有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顺利到达胜利的终点。请列举你在生活中处在十字路口,甚至是“米字路口”时,你做出了怎样的选择?你这样选择的理由是什么?思考自身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并填入下列表格。(1)你的专业选择是什么?(2)你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是否考虑到上述因素?我拥有的优秀品质体质学业基础家庭我可以依靠的技能和才能专业的社会需求\n2.某中职学校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圆梦未来”规划职业人生活动。老师在引导学生规划职业人生时先举了一个例子。瑶瑶从小的愿望就是做一名模特儿,初中毕业后到职业学校上了模特班。可她发现同学们的个头儿都比自己高,并且比自己漂亮。她想:“我拿什么与人家比呢?”考虑到自己心灵手巧,对色彩和款式比较敏感,于是她改学了服装设计。由于发挥了自己的优势,瑶瑶屡次在校内外举办的比赛中获奖,毕业后供职于一家服装设计公司,工作得很开心。结合上述材料,运用从实际出发的知识,谈谈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附:板书设计\n第二课时物质世界的多样统一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第二课时,学习唯物主义“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观点,让学生理解现实物质世界发展的多样性和人生未来的不确定性为人生道路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学会在多样可能性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路,善于选择,在选择中学会正确取舍。从哲学知识角度看,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事物发展都是通过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来实现的。从解决人生问题来说,本课的落脚点在于人生总有一条道路适合我们自己,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使人生发展中最好的可能性转化为人生发展的现实。为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选择、发挥自己的优势、创造精彩人生奠定理论基础。教学重点: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教学难点: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学情简要分析中职生正值青春期,随着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突出、独立精神的加强,认知水平也有很大提高,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能力、对事物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创造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可能达到较高级的水平;情感变得丰富细腻;意志力逐渐成熟。但知识基础比较薄弱,部分中职生有失落和自卑感,个别中职学生惰性和厌学心理较重,感恩心和责任感不强等。由于他们生活经验有限,看事物做事情往往不能从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出发,不能做出人生的正确选择,从而影响自身的成长和人生发展。●教学目标分析认知目标:了解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理解人生有多种选择,在人生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情感态度观念目标:学生能够正视现实,人生无论何种选择都有可能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自强不息,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精彩人生的信念和态度。运用目标:学生能够学会从客观根据和条件出发,在人生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中善于选择,在选择中学会正确取舍,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发展道路。●课堂教学过程【创境激趣——直面生活感受人生选择】人生处处有选择,但究竟要如何选择才是正确的呢?如何正确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呢?让我们先看两个故事。有两个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又都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了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本来想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到,不然真掉进了火坑。本来想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会失去一次致富的机会。  于是他们在售票处相遇了,便互换了票。 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很好。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纯净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常有免费品尝的点心。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看厕所可以赚钱,甚至,弄盆凉水让人洗脸也可以赚到钱。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都可赚到钱。偶然的机会,他在建筑工地装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向难得见到泥土而又爱花的上海人兜售。当天他往返6次,竟赚了50元钱。一年后,凭“花盆土”,他竟然在大上海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  在常年走街窜巷中,他又有一个新发现:一些商店楼面亮丽而招牌暗黑,一打听才知道,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不负责洗招牌。他抓住这个商机,买了些人字梯、水桶和抹布,办起一个小型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清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个打工仔,业务也由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  前不久,他乘火车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空啤酒瓶,就在递瓶时,两人都愣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曾经换过一次火车票。【引思明理——合作学习领悟客观实际】可以分组进行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1.两个人外出打工,从上述情境中可以看出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什么特点?2.结合上述事例,说明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与人生选择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得出下列结论:人生道路不是只有一种选择,有多种可能性。物质世界多样性的统一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的客观基础。事物发展是可能性向现实性不断转化的过程。但在一定条件下,多种可能性中只有一种可能性会转化为现实性,且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根据和条件。阅读教材第11页,合作探究二:1.张立勇成才的道路上都有哪些不利的因素和有利的因素?2.张立勇是怎样创造积极条件使人生发展中的可能性转化为人生发展的现实性的?16\n3.结合张立勇的事例说明“天无绝人之路”的道理。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归纳出以下结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根据客观实际,这些客观实际状况对我们成长利弊皆有,要善于选择,学会正确的取舍,没有条件要积极创造条件,使人生发展当中最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天无绝人之路”说明了天生我材必有用,总有一条道路适合你。阅读教材第13页案例,合作探究三:1.孔子、陈景润和鲁迅的故事共同说明了我们在选择人生道路时候应注意什么?你怎样理解“适合的就是最好的”这句话?2.总结两个打工人中去上海的打工人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孔子、陈景润和鲁迅在人生选择上的相同点是:充分发挥出了自己的优势,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从而创造出了精彩的人生。去上海的打工人善于选择,在选择中学会了正确的取舍,勤劳勤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人生发展之路。【体验导行——生活践行做出正确选择】思考自身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并填入下列表格。并思考:1.你的专业选择是什么?2.你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是否考虑到上述因素?我拥有的优秀品质体质学业基础家庭我可以依靠的技能和才能专业的社会需求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学生选择学科专业时要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我,一个是社会,看看社会需要什么?国家需要什么?自己的兴趣、特长如何?青年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成才条件,努力掌握知识和技能,加强思想修养,就能成就一番事业。结语:物质世界是统一的、多样的,它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所有人生选择都只能建立在客观对象的多样性基础上,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去做选择。任何一种选择和决断最后都是由人作出的。不同的人由于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人生理想,以及人的理性、意志力、自尊心、文化素质等社会因素的不同,决定了人生选择的不同。人生选择是人的自我觉醒的表现,是对自身价值的肯定。能不能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是影响人一生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关键时期的选择对一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青年人在人生选择面前应力求做到科学、正确,迈好人生每一步。附:板书设计16\n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第一课时积极行动实现人生发展●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一课时,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的观点,引导学生体会人生必须敢于行动、善于行动,才能创造出成功的人生。从哲学知识角度看,坚持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是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本质是物质的要求,人生贵在行动的重要哲学依据。从解决人生问题的出发点上来说,本课的核心内容是人生行动决定人生发展,人生贵在立即行动,帮助学生明确要珍惜生命,增强自觉行动的效率,为帮助学生走好人生路、实现成功的人生奠定理论基础。教学重点: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人生贵在立即行动。教学难点: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学情简要分析中职生正值青春期,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突出、独立精神的加强,认知水平也有很大提高,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能力、对事物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创造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可能达到较高级的水平;情感变得丰富细腻;意志力逐渐成熟。但知识基础比较薄弱,部分中职生有失落和自卑感,个别中职学生惰性和厌学心理较重,感恩心和责任感不强等。由于他们生活经验有限,看事物做事情,往往不能从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出发,从而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从而影响学生的成长和人生发展。●教学目标分析认知目标:了解物质运动有关知识,了解人生行动的特点、意义,了解人生行动的制约因素,理解人生与行动的关系。情感态度观念目标:人生行动决定人生发展,人生贵在立即行动,充分发挥人生行动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增强人生行动的效率。运用目标:运用所学知识,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用积极的行动构筑辉煌的人生。●课堂教学过程【创境激趣——直面生活感受人生发展】前面第一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道路。知道了客观实际是我们走好人生路以及对自己的人生进行选择的前提和基础,并且明白了我们这个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而物质世界又是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而正是物质世界的这种多样性和统一性决定了我们人生多种选择的可能性。俗话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每个同学的人生道路都是广阔的,我们每个同学都可以拥有灿烂的人生、光明的前途。而我们这种灿烂的人生、光明的前途的实现,不仅需要我们选择好,更要行动好。当我们在面对人生多种可能性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固然重要,但只有选择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付诸行动,才能实现人生的目标。(播放邓亚萍的故事)邓亚萍,河南郑州人,前中国女子乒乓球队运动员,1983年入河南省队,1988年被选入国家队,1997年退役后进修个人学业;其运动生涯中,获得过18个世界冠军,邓亚萍是第一个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球手,曾获得4枚奥运金牌,被誉为“乒乓皇后”,是乒坛里名副其实的“小个子巨人”。邓亚萍与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忘年之交的故事曾被传为佳话。邓亚萍是2001年北京申奥团成员之一,北京申奥形象大使;2009年4月16日,邓亚萍就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2010年9月26日,邓亚萍任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兼人民搜索网络股份公司总经理。16\n童年的邓亚萍,因为受当时身为体育教练的父亲的影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她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体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拍换成了铁拍。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心理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小小的她,每闪、展、腾、挪一步,都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她从不叫苦,不喊累!负责训练的父亲,有时心疼得掉眼泪。付出总有回报,由于邓亚萍的执着,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如果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满贯,那么取得清华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和剑桥博士毕业,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项大满贯。”——邓亚萍邓亚萍1997年退役进入清华大学,2001年拿下学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英国诺丁汉大学,2002年12月12日,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2008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被正式授予经济学博士学位。邓亚萍用求学路上一路奋斗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世界冠军求学的悬梁岁月……由此可见,人生行动,对我们的人生之路是非常重要的,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要深刻懂得这一道理,就要学习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写出题目: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一、积极行动实现人生发展我们共同看下面的名言和诗句:你能否说出空白的地方?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___________;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________;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______;赵翼:李杜诗篇百口传,______;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____才得以存在、生活”。【引思明理——合作学习领悟物质运动】可以分组进行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说明上述名言诗句体现了物质和运动的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得出下列结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凡是运动,都有物质作为它实在的基础和承担者,没有物质的运动和没有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思议的。故事:法国巴黎的报纸上登过一则广告,上面写道:“每个人只要花25生丁(100生丁等于1法郎=1.2666RMB元),就可以得到既经济又没有丝毫疲惫痛苦的旅行。”有个人按照广告刊登的地址寄去了25生丁。不久,他收到一封回信:“先生,请您安静地躺在床上,并且请牢记:我们的地球是在旋转着的。在巴黎的纬度——北纬49度上,您每昼夜要跑数万公里。假如您喜欢看沿路的美好景致,就请您打开窗帘,尽情地欣赏星空的美丽吧!”这个故事就是说明一个道理,物质是运动的,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因为物质是主体,而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所以说,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因而,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物质在运动中生存和发展,人也一样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人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生行动,人在行动中塑造自己,在行动中获得发展,在行动中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人生的有限时间,积极行动,立即行动。欣赏漫画“一万个零抵不上一个一”。16\n合作探究二:这幅漫画的哲学寓意是怎样的?给我们什么启迪?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归纳出以下结论:人生贵在行动,积极进取,敢于行动,不怕失败。上述名言和漫画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人只有在行动中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材料:杨澜的故事我做电视已经17年了,中间也经历了许多挫折。比较大的,就是2000年在香港创办阳光卫视,虽然当时是抱着一个人文理想在做,至今我也没有后悔,但由于商业模式和现有市场规则不是很符合,经历了许多事业上的挫折。这让我很苦恼,因为我觉得自己已经这么努力了,甚至怀孕的时候,还在进行商业谈判。从小到大,我所接受的教育就是:只要你足够努力,你就会成功。但后来不是这样的。如果一开始,你的策略、你的定位有偏差的话,你无论怎样努力也是不能成功的。  后来我去上海的中欧商学院进修CEO课程,一位老师讲到一个商人和一个士兵的区别:士兵是接到一个命令,哪怕打到最后一发子弹,牺牲了,也要坚守阵地。而商人好像是在一个大厅,随时要注意哪个门能开,我就从哪出去。一直在寻找流动的机会,并不断进出,来获取最大的商业利益。听完我就心中有数了——我自己不是做商人的料。虽然可以很勤奋地去做,但从骨子里这不是我的比较优势。  在我职业生涯的前15年,我都是一直在做加法,做了主持人,我就要求导演:是不是我可以自己来写台词?写了台词,就问导演:可不可以我自己做一次编辑?做完编辑,就问主任:可不可以让我做一次制片人?做了制片人就想:我能不能同时负责几个节目?负责了几个节目后就想能不能办个频道?人生中一直在做加法,加到阳光卫视,我知道了,人生中,你的比较优势可能只有一项或两项。  在做完一系列的加法后,我想该开始做减法了。因为我觉得我需要有一个平衡的生活。我不能这样疯狂地工作下去。所以就开始做减法。那么今天我想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懂得市场规律的文化人,一个懂得和世界交流的文化人。在做好主持人工作的同时,希望能够从事更多的社会公益方面的活动。所以可能在失败中更能认识自己的比较优势。当然我也希望大家付出的代价不要太大就能了解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缺陷所在。  这一辈子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长。  合作探究三:结合杨澜的人生事迹,说明人生贵在立即行动的意义?总结怎样正确做到立即行动、敢于行动?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人生的有限时间,积极行动,立即行动。要立即行动,就要敢于行动,不怕失败。敢于行动,就要做到选择决断之勇、克服困难之勇和坚持到底之勇。只有积极进取,敢于行动,人生才能发展,人生之路才能不断延伸。敢于行动,还要求我们做到善于行动,即发现事物运动的规律,掌握行动的方法,才能使行动获得成功。【体验导行——人生贵在立即行动】如果你想锻炼身体让身体更加强壮,请从今日开始,立即行动!如果你想读一本文学书籍提高文学修养,请从今日开始,立即行动!如果你想成为一名营销专家,请从今日开始准备,立即行动!如果……请从今日开始,立即行动!结语:播种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成功。建功立业的秘诀就是:立即行动!只要你活着,当“立即行动”这个暗示从你的下意识心理闪现到你的有意识心理,要你去做你所应当做的事时,你就该立即行动,并坚持到底,这可以使你成为一位卓越的成功人士。   成功的秘诀就是“行动”。自我发动法则实际上就是一句自我激励警句:“立即行动!”无论何时,当“立即行动”这个警句从你的下意识心理闪现到有意识心理时,你就该立即行动。附:板书设计16\n第二课时把握客观规律善于行动●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课时,学习唯物主义“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的观点,学生能从事物运动的规律性的原理中认识到要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学会把握规律,善于行动,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从哲学知识角度看,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从解决人生问题来说,本课的落脚点在于要遵循事物固有的规律,懂得努力探索、认识和把握人生行动规律,找到科学的方法,为人生成功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教学重点: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把握规律,善于行动。教学难点:规律的内涵;把握规律,善于行动。●学情简要分析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点,从知识基础、思维能力、疑难困惑等方面来分析。(略)●教学目标分析认知目标:了解物质运动及规律的有关知识,了解人生行动的特点、意义,了解人生行动的制约因素,理解人生与行动的关系。情感态度观念目标: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生行动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增强人生行动的效率。运用目标: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用积极行动构筑辉煌人生。●课堂教学过程【创境激趣----直面生活反思敢于行动】案例一: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自称“圣神皇帝”。民间传说,一日武则天在花园赏雪,忽然有花开的清香扑鼻而来,原来是腊梅开了。武则天大悦,下了一道谕旨,令园中各花跟腊梅一样为她开放。百花仙子迫于武则天的权势,不敢违抗。只有牡丹仙子坚强不屈,拒不从命。第二天一大早,各处群花大放,真是锦绣乾坤,花花世界。仔细看去,只有牡丹含苞未开。武则天大怒,认为她平时待牡丹最厚,牡丹却如此负恩,传令将牡丹贬去洛阳。所以天下牡丹,至今惟有洛阳最盛。毕业于花卉培植专业的中职生齐韵,通过仔细研究,懂得了花开取决于日照、温度,可以创造或破坏花开的条件,提前或延后花开,让鲜花按照人们的愿望开放。她培育的牡丹花经常销售一空,不预定都买不上,她用辛勤的劳动装扮着家园,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案例二:枸杞,俗称“明目子”,果实含有胡萝卜素、抗坏血酸等多种营养成分,长期服用可以生精治虚,补肾明目,益寿延年,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曾赞美:“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宁夏出产的枸杞被载入新中国药典,在明清时期曾作为贡品进献宫廷,被当地人称为“红宝”。但宁夏枸杞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却遇到了新问题。一段时间以来,宁夏枸杞的生产处于放任自流状态,龙头企业缺失,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经销者,一家一户种植几亩枸杞,小打小闹,很难将产品推向大市场。信息闭塞的农民往往是跟着“感觉”走,价格看好时就扩种,价格跌落便不顾一切地挖毁,结果是产业品牌难保,龙头不举,流通不畅,生产大起大落。“红宝”成为农民的“伤心果”。当枸杞在国内外需求日益增长之际,宁夏人发现,国内各地枸杞市场80%以上打出的是“宁夏牌”16\n,而宁夏的枸杞产量实际上不到全国的20%。10多年前,当海南亮出红宝口服液招牌时,宁夏人似乎觉得那是一件遥远的事。但枸杞新型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供不应求的天津枸杞糖衣片,每公斤价值上万元……面对“自家养鸡,蛋生旁门”的状况,宁夏人做出了不甘落后的抉择。首先,集中精力建成了“宁夏红”、“圣杞乐”、“早康”等上规模、上档次的枸杞深加工厂家;接着,分别打出各自的名牌产品,冲出宁夏,走入国内沿海地区,乃至打到海外市场。如今,宁夏建立枸杞加工、营销企业100多家,形成了枸杞酒、枸杞籽油、果汁等10大类50多种产品。此外,产品深加工由传统的医药加工向功能饮品、化妆用品方向转化,枸杞深加工产品的种类和领域越来越丰富,提升了枸杞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驶入产业化快车道后,宁夏枸杞的前景令人艳羡:枸杞已由药用转向食用保健为主,市场拓展到了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伤心果”变成了“黄金果”。【引思明理---合作学习领悟客观规律】可以分组进行合作探究。合作思考问题一:(1)从哲学角度看,武则天作为皇帝为什么也不能令牡丹在冬天开放?说明齐韵可以让鲜花按照人们的愿望开放的道理。(2)宁夏枸杞成为“伤心果”的原因是什么?“伤心果”又怎样变回了“黄金果”?给我们成功行动、善于行动方面怎样的哲学启迪?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得出下列结论:敢于行动不等于成功行动(板书)。敢于行动如果盲目行动,冒险蛮干,不顾客观规律,这样的行动不会成功,材料中武则天下谕旨令百花开放违背规律,只会事与愿违。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板书)宁夏枸杞成为“伤心果”的原因是没有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伤心果”又怎样变回了“黄金果”的原因也是遵循了客观经济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会获得成功。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固有:本来、本身就存在;本质:和现象相对,是内在的但却表现于外的,例如:苹果落地、水向低处流,向空中抛一个物体又落回到地面,这都是什么?这都是现象,而这背后蕴藏着什么本质呢?就是我们提到好多次的万有引力。必然:和偶然相对,一定如此会发生的;社会发展的趋势必然从低级到高级。稳定:是必然的表现,是说规律出现的重复性、普遍性。例如:自然界春夏秋冬的运行就反映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必然联系。自古及今,年年如此。农作物的生长、我们每个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等都反映着不同生命运动的规律。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是可以被人所认识和利用的,实现人生理想,必须努力探索、认识和把握人生行动规律,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认识指南和行动向导。案例三:南朝的祖冲之,在当时极其简陋的条件下,靠一片片小竹片进行大量复杂的计算,一遍又一遍,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做了无数次失败的经验,总共试用了6000多种纤维材料,最终才确定用钨丝来做灯丝,提高了电灯的使用寿命。法国作家小仲马,不靠他父亲的名气,决定用自己的实力取得一番成就,他一次次地往报社寄稿,却都被退了回来,但他没有因此而失望,仍继续创作,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著成了成名之作《茶花女》。案例四:有一个青年画家,画出来的画总是很难卖出去。于是他到一位当时很有名气的大画家那里求教。他问大画家:“我画一幅画往往只要一天不到的时间,可为什么卖掉它却要花上一年?”大画家沉思了一下,对他说:“请倒过来试试。”年轻人不解地问:“倒过来?”“对,倒过来!要是你花一年的工夫去画,那么,只要一天工夫就能卖掉它。”“一年才画一幅,这有多慢啊!”年轻人惊讶地叫出声来。大画家严肃地说:“对!创作是艰辛的劳动,没有捷径可走的,试试吧,年轻人!”青年画家接受了大画家的忠告,回去后,苦练基本功,精心搜集素材,周密构思,用了将近一年的工夫,画了一幅画。果然,它不到一天就被卖掉了。合作思考问题二:结合上述实例,请你谈一谈上述人物是如何做到把握规律善于行动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归纳出以下结论:人生行动要以把握客观规律为前提。行动的方法是否科学,行动能否成功,关键是要遵循客观规律。人生行动只有遵循和利用客观规律,才能找到科学的方法,才能取得成功。我们要善于行动,就要把握规律,掌握方法,学会做事,克服盲目性。16\n第一,做任何事情都要确立目标。目标会使“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相统一。第二,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准备。准备要精心、周到,包括对对象的理解、做事情的条件、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等。第三,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顺序。要养成按照时间顺序做事的习惯。第四,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始有终。人生行动是做人和做事的统一。我们在人生行动中要善于认识和把握规律,遵循并利用规律,会干、巧干,才能把工作做好,才能达到预期目的。【体验导行---把握规律善于行动】策划:圣诞节促销方案。在圣诞节即将到来之季,快乐派幽默玩具连锁总部以“相约圣诞,惊喜无限”为主题,为提高“快乐派”幽默搞笑玩具在圣诞节期间的销售量,增加全国各地加盟商的经济效益,特推出此次圣诞促销活动。活动时间:12月11日—12月26日。活动内容:请补充完整。活动反思:怎样实现圣诞节的促销活动?策划圣诞节的促销活动有哪些规律可循?结语:善于行动,就是要学会做事,就是要按照事物的法则去做事,这样才能取得成功。任何人都不可能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善于行动。即坚持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善于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走好人生每一步。附:板书设计第三课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第一课时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第一单元“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的第三课“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的第一课时,是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自觉能动性的内容。本课时的重点是自觉能动性的特点和作用。本课的难点是自觉能动性的特点。●学情简要分析16\n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来看,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学习过很多关于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知识,也知道很多这方面的事例,为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知识奠定了基础。从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看,中职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具有了很强的观察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理解本课知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看,学生可结合现实生活中自己所知道的或自己经历的实际事例理解本课所学知识,并且做到学以致用。●教学目标分析1.认知目标理解自觉能动性的特点和作用;知道如何发挥自觉能动性,创造自己的人生。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人具有自觉能动性,使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旺盛的斗志,积极投身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中去,在拼搏奋斗中成就精彩人生。3.运用目标结合人的意识的自觉能动性原理,列举生活实例,说明人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对自己人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课堂教学过程16[创境激趣]材料:马云说:“创业不是空想,如果你不去把这事情变成现实,那么什么都是浮云。如果你愿意从今天开始改变自己,一点一滴去做,那就不是浮云。”“我希望大家既要有激情,更要有耐性。我们既要有像兔子一样的速度,但要有像乌龟一样的耐力。”问题思考:结合材料,谈谈我们该如何发挥自觉能动性,创造自己的人生?学生:略[引思明理]1.人生发展不能“等靠要”课件呈现漫画:1616问题思考:这两幅漫画反映了什么现象?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结论:人生发展不能等靠要,自己的路只能自己去走,要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加强学习,不断完善自身,坚定信心,自强不息。课件展示资料:16\n没有人能保证你的未来,但你现在的所作所为必将构成你的未来,想改变未来,请从现在开始做起。焦虑没有任何帮助,行动才能改变现状。——张大奎(脑瘫计算机博士)162.自觉能动性的特点及其作用(1)自觉能动性的特点视频:《自强不息的美丽女孩:刘岩》看视频,思考刘岩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略归纳:自觉能动性的特点①思想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种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②人可以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③人的自觉能动性还表现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课件展示资料:在德国莱比锡召开的2013国际超级计算大会上,世界超级计算机TOP500组织正式发布了第41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榜,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以峰值计算速度每秒5.49亿亿次、持续计算速度每秒3.39亿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位居榜首。2010年11月17日,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河一号以每秒4700万亿次的峰值速度和每秒2566万亿次的持续速度,在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中位居第一,中国人首次站到了超级计算机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三年之内,两度问鼎。该校“天河”高性能计算创新团队一次次创造着让世界震惊、令国人骄傲的科技奇迹。奥秘何在?该校计算机学院政委刘学民说:“把五星红旗插上世界科技高峰,是‘天河人’始终追逐的超算梦。”在天河二号攻关的日子里,每天晚上天河楼的灯火都是彻夜长明。“周周5加2,天天白加黑”,成为科研人员的工作常态。为了突破系统规模扩大带来的稳定性问题,他们经常把自己封闭起来攻关,潜心研究,直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天河二号的研制过程中,每当遇到技术瓶颈时,大家总是群策群力,集智攻关,以至于很多设计思想、创新点子说不清到底该属于谁,成果即便获奖,也只能署少数人的名字。面对荣誉得失,大家总是胸怀坦荡:“能参与这样大的国家工程,我们感到无比自豪。”问题思考:阅读材料,运用自觉能动性的特点的知识,思考“天河二号”团队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天河二号团队之所以能创造如此巨大的成绩,是因为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大家群策群力,潜心研究,集智攻关,才使得他们一步步迈向成功。这启示我们,只有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才能取得事业和人生的成功,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2)自觉能动性的作用材料一:乔布斯说:“活着就是要改变世界!”16\n当人们发现,从包装、电池到产品外形、材料到使用感受等各个方面,苹果都带来了无与伦比的体验时,人们开始体验到什么叫“美”。乔布斯之所以如此受人崇敬,就在于他做出来的这些如此优雅的产品,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丽。材料二:爱迪生原本只是个没上过几天学的报童,后来却促进了全世界工业化的进程。几乎每天,他都在实验室认认真真地工作18个小时,甚至连吃饭、睡觉都在那里。可他从来不觉得辛苦,他说:“我从未虚度过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天对我来说都是快乐的。”阅读材料,思考材料中的事例对我们的人生发展有何启示?学生: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只有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成就一番事业!归纳:自觉能动性的作用①人生的存在和发展都是自觉能动的过程。②人生发展过程是把自己的潜能变成现实的过程。要充分发现和挖掘自身的潜能,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③人生意义也是在发挥自觉能动性的过程中实现的。3.自强自立,创造人生课件展示材料材料一:余生将致力于慈善的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曾说:“我认为太多钱(指自己的财产)对孩子们毫无益处。他们只能拿到我的财产中的一小部分。孩子们要寻找自己的道路。”“他们必须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然后上班。”材料二: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材料三:2003年,马云创建淘宝网的时候,曾经预言:20年后,中国将是网上购物的世界。当时有人嘲笑他说的是“疯话”。但是马云不畏人言,顶着重重压力,克服重重困难,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着,奋斗着……如今,淘宝网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网络零售商圈,阿里巴巴集团更是被传媒界誉为“真正的世界级品牌”,马云也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位登上美国权威杂志《福布斯》封面的企业家。马云说过:“做任何事,必须要有突破,没有突破,就等于没做。”正是这种创新精神和不懈地努力、奋斗,使马云带领他的团队创造了许多商业传奇。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发挥自觉能动性,创造自己的人生?学生:材料一启示我们,人生的发展不能等靠要,要独立生活;材料二启示我们要自强不息,不懈努力方可取得成功;材料三启示我们要有创新精神,勇于探索,与时俱进!归纳:如何发挥自觉能动性,创造自己的人生?(1)要创造自己的人生,就要学会独立生活。(2)要发挥自觉能动性,创造自己的人生,就要积极进取、自强不息。(3)要发挥自觉能动性,创造自己的人生,还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体验导行]视频:《俞敏洪:像树一样成长》附视频文字:16\n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和阳光但是长不大人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人么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产生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过了,而来怜悯你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地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你自己成长起来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活着、死了都有用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追求的人生志向和成长的标准。问题思考:结合俞敏洪的演讲,运用自觉能动性的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取得人生的成功?学生:略结束语:成功不是等待!只有行动才能让梦想变成现实!行动吧!追梦人!第二课时自强不息,走好人生每一步●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第三课“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的第二课时,是运用辩证唯物论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引导学生脚踏实地,自强不息,走好人生路。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是客观规律和自觉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学情简要分析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来看,在第二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客观规律的知识,为理解和掌握本节课重难点奠定了基础。从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看,中职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具有了很强的观察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理解本课时知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看,学生可结合现实生活中自己所知道的或自己经历的实际事例理解本课所学知识,并且做到学以致用。(结合专业特点略)●教学目标分析1.认知目标:了解人生发展不能好高骛远,理解客观规律与自觉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明确脚踏实地、积极进取、走好人生每一步对人生发展的意义。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自觉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旺盛的斗志,积极投身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中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促进人生的发展。3.运用目标:运用客观规律与自觉能动性关系原理,能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及人生发展,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自觉能动性相统一,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指导人生发展。●课堂教学过程16[创境激趣]视频:《秦静:成功源于脚踏实地》16\n问题思考:视频中秦静的创业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略。[引思明理]1.人生发展不能好高骛远ppt:展示漫画及材料材料一: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一次演讲中向大学生们提出建议,希望他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不要眼高手低,要脚踏实地专心做事,多拥有一些实践经验。他说:“当我们看求职者的简历时,我们会专门留意他们有多少时间是在不辞辛苦地专心做事。”材料二:作为一名中职毕业生我非常自豪,我想对中职生学弟学妹们说,一定不要自己瞧不起自己,因为只要你努力,行行都能出状元;只要你努力,在这个社会上都能做出一定的贡献。这点我在自身的岗位上深有体会,不但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还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一个工人能获此殊荣,也证明了国家对一线工人的重视,我希望在你们当中能够涌现出更多超出我的人。——王洪军漫画:1616\n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人生需要发挥自觉能动性,不断积极进取,树立远大理想。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要从实际出发,好高骛远会使人不切实际,难以取得人生的成功。2.客观规律与自觉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课件展示雾霾天气的图片及资料:2013年10月30日,沈阳市区的建筑物矗立在浓雾中。10月30日早晨,沈阳市气象局发布大雾橙色预警,沈阳市区出现能见度低于200米的浓雾。大批高楼在浓雾中只露出楼顶,宛若“空中楼阁”。结合材料,分析雾霾现象的出现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启示: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课件展示资料:2013年6月20日上午,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在远离地面300多千米的天宫一号为全国青少年带来神奇的太空一课。太空授课之“太空称重”:航天员的表演给同学们带来了疑问:失重环境下,太空中航天员想要知道自己是胖了还是瘦了,该怎么办呢?“质量测量仪”派上了用场,这是从天宫一号舱壁上打开的一个支架形状装置。聂海胜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轻轻拉开支架,一放手,支架便在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原位。测量结果表明,聂海胜的质量是74千克。王亚平解释说,天宫中的质量测量仪,应用的是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质量乘以加速度。实验中设计了一个弹簧能够产生一个恒定的力,还设计了一个系统测出加速度,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算出身体的质量了。哲学启示:客观规律与自觉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离开客观规律发挥自觉能动性是盲目的,而在客观规律面前否定人的自觉能动性的作用,则是消极的。举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3.脚踏实地,积极进取,走好人生每一步课件展示资料:“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梦在前方,路在脚下。自胜者强,自强者胜。广大青年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习近平结合材料,谈谈我们该如何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归纳:如何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1)要走好人生路,既要有远大的理想,又要脚踏实地,切忌好高骛远。(2)要走好人生路,还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支撑,做到自信自强。[体验导行]1.视频:《小矮哥的财富传奇》问题思考:结合视频中“小矮哥”的致富故事,谈谈我们该如何走好人生路。2.我国每年开展由团中央、全国学联组织的“大学生自强之星”评选活动。2013年,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激励广大青年学生自立自强,奋发成才,进一步挖掘、宣传在校大学生积极进取、拼搏奋进的感人事迹,在青年学生中树立一批勤奋学习、不畏困难、勇于进取的先进典型,引导更多的学生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继续开展此活动。78\n收集整理大学生自强之星的人物事迹。并讨论交流:他们是如何自强不息走好人生路的?开一次主题班会,并将上述内容呈现在班级板报上。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第一课时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在知识体系上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内容,围绕联系的观点,教材介绍了联系的含义、普遍性、客观性。教材内容共设三目,第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人无法脱离社会群体而独立存在→人际交往是个人身心健康的需要→人际交往是实现自身发展的条件和必经之路。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人不能孤立封闭地生存和发展,人际交往对个人身心健康和实现自身发展有重要作用。第二目的逻辑顺序是: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普遍的→联系是客观的。最后得出结论: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要把握事物的客观联系。第三目的逻辑顺序是:人际关系无处不在→要从社会普遍联系中考察人和认识人→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学情简要分析中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基层工作,工作环境中要处理的人际交往较多。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本单元唯物辩证法观点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学生渴望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但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发现有的同学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逃避、激化矛盾等问题。(结合专业分析略)●教学目标分析1.认知目标:能举例说明人际交往对个人身心健康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能说出联系的含义,能识别普遍联系、客观联系,能描述自身的人际交往并识别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角色;能举例说明世界在联系中存在、人生在联系中发展。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确立联系的观念,树立整体意识、集体意识,乐于交往。3.运用目标:能使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活实例,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分解复杂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定位,融入集体生活,处理好自己与家长、老师、同学、朋友等的人际关系。●课堂教学过程【生活情境启迪】团队合作游戏:无敌风火轮1.道具要求:报纸、胶带2.场地要求:在教学楼前的空旷场地3.游戏时间:10分钟左右4.项目规则(1)各组(每组10人)统一在风火轮内站好,由裁判统一发布口令出发;(2)行进途中,风火轮必须垂直地面,不能将所提供的报纸剪裁、折叠,报纸必须紧密相连;(3)所有组员必须在圈内,身体的任何部分不得直接接触地面,如有违规接触地面的组员,取消比赛资格;(4)行进过程中若风火轮断裂,必须在原地修复,在裁判许可后才可以继续行进。此时队员可以接触地面但不能阻挡他组行进的路线,否则将被取消比赛资格;(5)出发前,所有风火轮不得超出起点线,以风火轮全部通过终点线为项目截止时间;(6)完全服从裁判。游戏结束后,返回教室,请各组派代表谈感受。教师引入到第四课课题(或者此游戏在课外活动进行)。【哲理启迪感悟】1.人不能孤立封闭地生存和发展78\n师:有一首叫《朋友》的歌中唱到:“谁能够划船不用桨,谁能够扬帆没有风向,谁能够离开好朋友,没有感伤……”亚里士多德说:“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现代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与人交往,都要和他人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脱离社会群体而独立存在,人生的成长与发展、成功与幸福,无不与他人的交往密切相连。今天让我们首先来认识一对好伙伴、好朋友,她们相互扶持的感人事迹,被拍成了电影《不能没有你》。镜头:“我们的名字是王峥、周婷婷,分别患有视障、听障,大学就读于辽宁师范大学。上大学期间,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上困难重重,这时学校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纷纷向我们伸出了温暖之手,让我们和大家一样正常学习,并享受着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当时班上就我们两人是残障学生,但我们却能够互补。我们一个成了对方的眼睛,一个成了对方的耳朵,彼此从对方身上找回了失去的另一半世界。为了向世人证明,我们能和健全人一样学习、一样生活,我们携手组成了“你帮我看、我帮你听”的海伦·凯勒号“联合舰队”。《东方时空》、《实话实说》等多家媒体先后报道了我们的故事,使我们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许多好心人纷纷来信,向我们提供了治病的信息,鼓励我们好好学习。”如今,正在美国留学的周婷婷再创辉煌,荣膺《中国妇女》时代人物的荣誉称号;大学毕业后,王峥到沈阳市残疾人联合会工作,随后调到省残联工作,短短5年的工作时间,热爱工作的王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成为省残联最年轻的理事。讨论:请结合周婷婷和王铮的事例,或者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人际交往对个人身心健康有什么作用。生:略。师归纳:人际交往是个人身心健康的需要。通过交往,可以获得友谊、支持和理解,增强自我价值和力量,减少孤独和失落感;如果缺少人际交往,没有交流和倾诉的对象,会增加人的挫折感,引发内心的矛盾与冲突,从而带来一系列不良的情绪反应。而不良的情绪作用于生理活动,将会成为各种疾病的催化剂。展示材料:很多人只知道比尔·盖茨是一个电脑天才,引导了信息社会发展的潮流,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交往能力在他成功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在比尔·盖茨成功的过程中,他的交往能力起了很大作用。盖茨一共结交了三位对他来说至关重要的人。第一个关键人物是威尔金斯,IBM公司的前任董事。盖茨的母亲与威尔金斯曾经共事过,她把自己的儿子介绍给他。当时,年轻的盖茨刚刚从大学里出来,毫不出名,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威尔金斯的重视。但盖茨毫不气馁,他积极热情地向威尔金斯宣讲自己的技术,终于打动了威尔金斯,威尔金斯开始关注起他的计算机技术了。之后,由于威尔金斯努力推荐,年仅20岁的盖茨迈出了他事业发展的第一步——在世界最强的IBM计算机上安装自己的“DOS操作系统”。如果当初盖茨没有得到这一份订单,就不可能会有今天的微软公司。可以说,与威尔金斯的交往成为盖茨事业的起点。第二个关键人物是艾伦,他是盖茨事业上的合伙人。在微软公司刚刚起步的时候,盖茨需要一个合作伙伴一起创业。他很快就发现朋友艾伦是最好的合伙人。艾伦不仅具有与盖茨一样的电脑天赋和扎实的编程能力,性格更加外向的他承担了大部分的管理工作,使盖茨有更多的精力去开发使微软一举成名的“Windows操作系统”。所以,比尔·盖茨是这样评价艾伦的:“他是我最好的朋友,也是我最重要的合伙人,没有他,就没有微软公司的发展壮大。”第三个关键人物是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鲍尔默。鲍尔默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在许多大公司任高级行政管理人员。在一次晚会上盖茨与他相识,随后两人结为好友。这时盖茨急需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管理者来帮助自己,于是盛情邀请鲍尔默出任微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在鲍尔默的努力下,视窗软件如期上市,并且他还在视窗系列软件开发推广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为盖茨在事业上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用盖茨自己的话说:“在我人生发展的过程中,我幸运地结交了一些挚友,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师:三位关键人物在盖茨的成功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感想。78\n归纳:人际交往是个人学习社会知识、生存技能和文化,实现自身发展的条件和必经之路。每个人都不可能靠单打独斗把事情做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社会上取得成就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心理学家们做过一次调查,发现那些在人生发展中能够取得很大成就的人,不仅有超强的个人能力,他们大都还具有豁达、乐观、有亲和力等积极情绪,容易与别人交往,受到大家的拥戴,善于使用集体的力量取得成功。有的人虽然个人能力很突出,但往往有着偏执、狭隘、消极、拒绝合作等性格上的弱点,不仅很难取得成就,还会因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不被别人理解,郁郁不得志。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师:刚才同学们提到盖茨和他的三位关键人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归纳:(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师:你能否举出一些事物之间存在联系的具体事例?生:整个自然界是一个复杂联系的生态系统,我们生物课上学过生物链。师:是不是只有在自然界中存在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相互关系呢?同学们还能举其他例子说明吗?生:地震、低温、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一个地方发生了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洪水是一种自然灾害,容易造成山体滑坡,阻碍交通,影响人们的出行安全,同时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等社会问题。师:怎么理解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生:人作为一个有机体,是由内部各个器官组成的,如果重要的器官出现疾病,纵使有充足的阳光、水分等,也无法存活。计算机由主机、键盘、显示器、鼠标等组成,离开其中的一部分,就没法正常运行。(教师注意把学生答案归纳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三个角度;注意引导学生寻找事物的内部联系,而非仅仅停留在现象的联系。)刚才同学们从方方面面列举了事物之间存在联系的具体事例,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事物,它与周围任何事物都没有联系的?归纳:(2)联系是普遍的。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外部)②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内部)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整体)师:联系是普遍的,对于我们做事情有什么启示呢?归纳: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师:我们说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是不是就等于世界上的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呢?你能否举例说明呢?生:略。镜头一:今年入汛以来,我国气候异常,多个地区创下降水量、高温历史极值,造成较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新趋势,专家建议,要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完善应急预案,同时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和“减缓”两手抓。(问):为什么会出现全球变暖?我们愿意让它发生吗?我们能否改变它?生:人类砍伐树木、破坏植被、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引起了全球变暖。师: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极端气象事件发生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这个结论是被国际上广泛认可的。我们不愿全球气候变暖,不愿自然灾害增多,可它发生了,这说明联系又有什么特点呢?(3)联系是客观性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镜头二:78\n据不完全统计,从春秋时期到清代,我国日食观测记录达1000多次。但由于古人科学认知力的局限,日食这种异象总被误认为不祥之兆。“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诸侯置三麾,陈三兵三鼓;大夫击门;士击柝,充其阳也”,从这段记载可知,当时古人敲门击鼓祈求太阳快快复圆。上海交大科学史专家江晓原教授说,就古人理解,日食之所以发生,乃上天意志干预人间、警示君王,而“日不食、星不悖”才是“太平盛世”。问: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现象?生:电脑算命,幸运数字等等。师: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客观的,刚才我们分析的那些是人主观臆造的,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原理。问:事物按照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分为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自在事物先于人类存在,它们中的种种联系在人类产生前就存在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为事物的联系呢?是主观还是客观的?展示运动场图片问:我们很多同学喜欢参与健身运动,为什么运动赛场的设计东西向跑道短,南北向跑道长呢?生:略。师:这是因为运动赛场具有方向性的缘故。正规的足球场,一般都是南北走向。因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故太阳总是东升西落。假设足球场是东西走向,如果在上午比赛,日出东方,则整个上午太阳都在偏东的方向,太阳光就会直射向东进攻的运动员,把运动员的眼睛照得眼花缭乱;如果在下午比赛,日落西山,则整个下午太阳都在偏西的方向,太阳光就会正对向西进攻的运动员,把运动员的眼睛晒得直冒火花,运动员就不敢往上看,这当然会影响运动员的比赛。因此,只有足球场是南北走向的时候,太阳光才是从运动员的侧面照射过来的,运动员才能避免受到太阳直射,不至于影响到比赛。同样的道理,田径运动场也应该是南北走向,这样南北向的跑道就长些,东西向的跑道就短些,尽量避免运动员在东西方向上受太阳光的影响。另一方面,如果运动赛场是南北走向,那么东西方向看台观众的视线是均衡的,因为观众可以均衡地看到两端的比赛情况,所以在东西方向应该布置更多的座席,而南北方向的座席应该相对布置少一些。这样一来,东西两个方向留出来的空间就肯定多些,南北两个方向自然留出来的空间就少些。另外,东西两头高还可以尽量遮挡一部分上午和下午的太阳,最大程度地减少太阳光对运动员的干扰。师:从运动场的设计来看,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因为人与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够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归纳:(4)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师: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是怎样坚持联系的客观性的呢?生:2011年3月28日,世界自然基金会倡导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得到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响应,该活动旨在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地球气候变化。我国的北京、上海、香港等许多城市也加入到这一活动中。这是我在网上查阅的图片。这张拼版照片显示的是鸟巢、水立方关灯的过程。市民在青岛五四广场上摆出一小时“60”分钟的造型参加“地球一小时”活动。当晚8时,青岛市西起团岛,东至奥帆中心,包括沿海一线在内的市内四区的景观灯全部关闭,为星光“让路”。归纳:(5)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师: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植树造林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于我们来说,随手关灯、纸张双面使用、尽量少开车等良好习惯,都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贡献。问: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不能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去代替事物的真实联系。那么是不是人们在联系面前就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了呢?78\n生:不是的。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但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在经济发展造成资源环境等问题后,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今天提倡的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模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归纳:(6)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以积极态度正确看待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镜头三:财会专业的李明在学校期间,一直努力学习,专业课金老师看他基础知识扎实又踏实肯干,就推荐他到某大型企业的财务部实习。有一天,金老师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从这个男生所在的实习单位打来的。电话里,一位工作人员对他说:“你们为什么要派李明来呢?”金老师感到很惊讶:“因为他是我们这里专业成绩最好的学生啊!”那位工作人员也很惊讶:“是吗?可是我们一点都看不出来,只觉得这个人很难相处。”原来,这个男生虽然有着良好的专业知识,但因为他很少和别人沟通,连与别人相处的基本常识都没有。在财务部里,大家都期待他能够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贡献出来,和大家一起把报表做好,可是他性格很孤僻,不善于合作,每天一到财务部,就一个人坐在电脑前,也不和别人说话。大家在一旁看着,不知道他在忙什么,想问他,看到他很专心的样子又不好打扰。一连几天过去了,大家都不知道他在搞什么名堂,不知道该怎样与他交流,只好给他的老师打电话,要求调换一个沟通能力强的人来实习。师:为什么专业成绩突出的李明在实习单位并不顺利呢?请你分析原因并帮他出出主意。生:略。师: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要求我们在人生发展过程中不能只看到自我,而看不到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自我封闭、自我满足。既要重视个体对集体和社会的价值,也要充分看到集体、社会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对待人际关系上,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就会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反之,以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就会形成消极的人生态度。不同的人生态度会对人际关系造成不同的影响。镜头四:小时候的基辛格,并不是一个很擅长与别人相处的人,他总是喜欢一个人拿自己的锡偶玩具士兵做排兵打仗的游戏。母亲觉得他太过孤独了,就指着窗外那些正在一起玩的小伙伴,问他:“孩子,你为什么总是一个人玩呢?”小基辛格想了想,指着地上的锡偶玩具,说:“可是,我觉得一个人玩很有意思啊!”母亲想了想,没有再说什么,出了房间,小基辛格又低头一个人玩去了。过了一会,母亲带了五六个孩子回来,他们每个人的手里都拿着自己心爱的玩具,有汽车、马车、大炮,还有舰船……几个孩子把这些玩具摆开,分成两派,玩起了作战游戏。小基辛格看到了,觉得很有意思,母亲就对那些孩子说:“为什么不让小基辛格一起参加呢?”伙伴们毫不犹豫地说:“来吧,欢迎加入!”于是小基辛格拿着自己的锡偶士兵也兴致勃勃地加入到了伙伴们的行列中。基辛格长大后,先是成为一名国际关系专家,继而又成为美国的国务卿和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他始终都认为,童年的这次经历对他的改变非常大。正是这次经历使他体验到了与别人相处时的快乐,而长大以后,他也愿意通过自己积极的努力把更多的快乐带给别人!师:请试着分析人际交往态度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谈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人际交往态度去营造人际关系?生:略。师: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还要求我们看到人际关系对个人的不同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人的日常生活和人生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会产生消极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联系与一般自然物的联系不同,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能够主动进行选择。人际交往关系渗透着人的目的性、能动性。人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社会交往关系,而是可以能动地选择与什么人交往,不与什么人交往,从而促进和推动自己人生的健康发展。【实际体验升华】师:我们师生能走到一起,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同学们想过没有,茫茫人海中自己究竟认识多少人?78\n统计你认识的同学、老师、亲戚,以及通过其他方式(如微信、微博、QQ、Email等)可以结识的人数。这就是你的人际网络。你还有没有特别想结识但还没有结识的人?怎么才能如愿以偿?在正常的人际交往条件下,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我们用数学方法来验证一下。向你的人际网络发出“我想认识李娜”这个信息,可能覆盖多少人?如果你的人际网络是150人的话,通过6个人的人际关系网络可能达到的人数是150的6次方,等于11390625000000,即1.139*10的13次方(约10000亿)。即使消除一些重复的节点,这个数字也远远超过整个地球人口65亿的若干倍。这就是“六度分隔理论”,是一位专门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家发现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世界上一个个独立的人,通过自己的关系纽带互相交织,继而形成一张庞大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它对我们从哲学上研究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有什么启发?人际交往关系作为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最高形式,它可以改变、决定身处这种关系中的个人。要认识一个人,只看他的外貌等身体特征是看不出来的,可靠的办法是听其言观其行,全面考察他的社会交往、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全面了解一个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也就认识了这个人的本质。从普遍联系中考察事物、认识事物,也从社会普遍联系中考察人和认识人,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请课后选取自己QQ或微信中的3位好友,回顾并简要记录你们之间交往过程的美好点滴,和同学们分享。第二课时在复杂多样的联系中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在复杂多样的联系中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知识体系上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内容,围绕联系的观点,教材介绍了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教材内容共设三目,第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人际和谐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传统→人际和谐的基本阐释→人际和谐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人生发展不能没有人际和谐。第二目的逻辑顺序是:联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联系的复杂多样性的要求。第三目的逻辑顺序是:会共处的关键→尊重差异、尊重别人的做法→学会交友,建立真正的友谊。教学重难点: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全面地看待人际关系,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创造快乐人生。●学情简要分析通过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的基本认识,为本课时该原理应用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学生对人际关系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初步认识,但对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还比较欠缺。●教学目标分析1.认知目标:能说出人际和谐的特征;能够识别“益友”和“损友”;能识别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能知道在人际交往中人际和谐的作用;能努力营造人际和谐环境,促进人生发展。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3.运用目标:能使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学会交友,努力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创造快乐人生。●课堂教学过程【生活情境启迪】展示各地“邻里节”照片小敏是某中职学校烹饪专业的学生,擅长做糕点、面点。最近,她们家所在的社区正在举行邻里节。让我们跟着小敏去看看吧。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社会学专家认为,由官方主办的邻里节能够对邻里关系的改善起积极作用,但它更多具有姿态和导向意义,“和谐邻里”的达成,还要靠社区日常多组织活动,靠居民打开“心锁”78\n,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本着互谅、互助、互敬、互信的态度,去建构温馨和谐的邻里关系。小调查:你熟悉你们家的邻居们吗?你期待怎样的邻里关系?1.人生发展不能没有人际和谐多媒体展示: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和”字。 师:对于“和”,同学们是怎样理解的?请列举出包含有“和”的思想俗语、成语。生:略。引导学生认识到:人际和谐是中国的宝贵文化传统。“和”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和”即矛盾的协调统一,包括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讨论:有人认为“和谐就是没有差别和分歧”,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你谈谈对人际和谐的认识。师归纳:(1)和谐不等于不承认差别和分歧,“和而不同”的观念是对人际和谐的基本阐释。一个乐队,想要演奏出和谐美妙的音乐,需要使用十几种乃至几十种不同的乐器,各奏其乐,各发其声,从而汇成宏大动听的交响乐。反之,如果乐队中都使用同一种乐器,其单调乏味是可想而知的。再比如,用乱石砌墙、碎石铺路,一块块乱石奇形怪状,一块块碎石各不相同,但墙一旦砌成,风格和谐统一,路一旦铺就,犹如一体天成。现场采访:你认为受欢迎的人包含哪些品质?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现场采访,对象是老师和同学。讨论、思考得出人际和谐的特征:(1)平等相处。(2)宽松的人际环境。(3)相互真诚信任。(4)友善与关爱。在学生逐步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审视我们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和谐的表现、不和谐的表现,面对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应该怎样做?故事展示:微笑的力量思考与探究:主人公依靠什么使自己化险为夷?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学生思考,教师总结:(1)人际和谐是个人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2)人际和谐有利于人的自我实现。学习借鉴他人的长处,自我完善;获得社会知识、经验和社会能力;促进信息交流和信息的共享;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和支持,自我价值的实现。2.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镜头:废品价格折射经济冷暖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各类废品的回收价格都在下降,废旧金属和塑料等都接近甚至低于历史低位。业内人士认为,废品回收价格的涨跌不仅与上下游的制造业和消费领域紧密相连,从废品回收行业的角度来看,全球经济的好转还有待时日。目前国内废纸行业受到“内外夹攻”:一方面国外经济形势不好,废纸价格持续下降,几乎和国内废纸价格持平,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品质更好,造纸行业将更多采购国外废纸,挤占了国内废纸的交易份额;国内经济也面临发展困难,不少客户都在减少生产,进一步缩小了需求。宝城期货金融研究所的相关研究人员说,废品回收看上去价值不高,但实际上废品价格的涨跌和制造业、消费领域都有紧密的联系,和全球期货市场也有直接联系,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全球经济的变化趋势。探究问题:我国居民卖废品和国外经济形势不好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一现象说明联系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什么事例来印证联系的这一特点?生1:国外经济形势不好,导致购买力下降→出口企业产能过剩,产品卖不出去→原材料生产企业没有了销路,产品大量积压降价抛售→废品处理和回收企业卖不上价只得压价收购→78\n老百姓觉得废品不值得卖当垃圾扔掉。师:这位同学运用了相关的经济知识,分析得条理清晰、准确。这说明联系有什么特点呢?生2: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事物的联系可以分类为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生3:无风不起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牵一发而动全身;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唇亡齿寒……都能体现出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一特点。师: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于我们认识事物有什么启示?生1:要求人们想问题、办事情时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比如,我们学习要考虑自己和老师的关系,分析自己各科的优势和不足等。生2:我们应对金融危机,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我国有哪些优势和劣势,还要和其他国家合作应对。生3:我们要看到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归纳:(1)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方法论要求:要善于发现事物间的复杂联系,区分多样性联系的不同特点,提高认识事物的洞察力。对事物复杂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既要抓住内在的、本质的、主要的和必然的联系,也不要忽视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和次要的联系,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正确地、深刻地认识和改造事物。3.学会共处,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镜头:有两个男生,毕业于一所著名的工科院校,而后又同时到一家研究所做研究工作。其中一个男生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毕业时各门课的成绩都在85分以上。到了工作岗位,他加班加点,刻苦钻研,很快就成为单位里的技术骨干。另一个同学成绩一般,,业务能力较弱,工作了两年之后,单从业务的角度来讲,要远远逊于他的同学。就在这时,单位承接了一个重要任务,并为此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组。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需要有一个能干的组长来带领大家一起工作,学习成绩好的男生一心想竞聘这个项目组长的位置,积极写了自荐信,他自信凭着自己的技术,一定可以胜任这个职位。然而,当最后的任命传达下来的时候,却让这个男生失望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新任命的组长却是他的同学!这个男生感到受了伤害。晚上,他一个人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翻来覆去睡不着:“我有哪里做得不对呢?”为什么上级最终没有任命这个男生做组长呢?答案就是这个男生的合作能力很差。他虽然技术出众,是业务上的骨干,但他的性格太好强、自负,和别人一起工作的时候,总想着压人一头。同事们一起搞设计,他总觉得自己做的就是最好的,不爱和别人交流,不听取别人的意见。别人一提出意见,他就不高兴,使脸色给他们看。同事们都觉得他很有才干,就是太喜欢单打独斗了,是个钻研的好料子,但不适合做领导工作。而他的同学却正好相反,性格开朗,善于沟通,能够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愿意与别人合作,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经常和大家打成一片,很受欢迎,虽然业务能力弱一些,但组织管理能力却很强。上级考虑到要管理这样大的项目,一个合作、沟通能力太差的人可能不适合,于是就指派了他的同学。讨论:从联系复杂多样性的角度,说明我们应如何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生:略。活动:走出孤独,主动交往,点滴回忆刚进入我们这所学校时,你觉得孤独吗?你是怎样走出这种状态的? 生:略。师归纳:只有主动交往,自觉地投身到社会生活中,扩大自己的社会关系,才能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活动:出谋划策联系本人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说说自己和父母家人、同学、老师相处的矛盾和困惑,对于矛盾你是如何解决的?对于困惑,请其他同学出谋划策,给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78\n让学生在与他人分享的过程中,知道要与人和谐相处、和谐共事的道理。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在彼此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和谐相处。活动:播放歌曲——许志安的《真心朋友》 思考:在你的人生中,你需要并拥有这样的真心朋友吗?你认为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心朋友?生:略。师:对待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交友原则和技巧,学会交友,找到自己的真心朋友、一辈子的朋友,获得快乐人生。名人名言展示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友谊,友谊只能用忠实去巩固它。                                                       ——马克思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妨臣,则贤臣不至。——荀况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雨果单独一个人灭亡的地方,两个人在一起可能得救。           ——巴尔扎克课堂小结: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人际和谐是我们人生幸福和快乐的重要保证。就像雨果所讲的:“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让我们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去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幸福的人生。【实践体验升华】请以小组为单位,为学校或所在社区设计一期人际和谐的宣传展板。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第一课时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生过程[教学目标]1.认知:了解人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理解发展的实质和状态,明确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重要性。2.情感态度观念:认识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重要性,正确把握发展的实质和状态,增强积极进取、谋求人生发展的自觉性。3.运用:学会正确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过程]创境激趣(配合教材中“杨东平的事迹”,分析理解人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道理。)杨东平——四川省泸州市小蜜蜂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1999年10月,杨东平辞去建筑工地的工作,回到泸州创办了泸州市江阳区小蜜蜂家政服务中心。杨东平看到国家重视“三农”问题,倡导建设和谐社会,而自己的工作正好迎合了这个大环境,于是主动与泸州市各县区劳动局联系,合作培养大批农民和下岗工人成为保洁员。这个行为让杨东平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更多支持,他本人也先后得到多次表彰,现在还是沪州市的政协委员。6年的时间,小蜜蜂做成了泸州家政第一名。后来,他的业务还做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2009年,获“全国农村致富带头人”称号。结合上述事例,说明人生是不可能一成不变的。引思明理案例一;展示人类生产工具的演变图78\n案例二:从手机的发展史看信息交流和沟通技术演进的步伐170多年前,美国人摩尔斯在一次旅欧学习途中,萌发了将电磁学理论用于电报传输的想法,于1844年5月24日发明了“摩尔斯电码”。摩尔斯的电报机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1875年6月2日,贝尔做实验时,不小心把硫酸溅到了自己的腿上。他疼得只好对另一个房间的同事喊道:“沃,快来帮我啊!”而这句话正是通过实验中的电话传到另一个房间接听电话的沃特耳里,这成为人类通过电话传送的第一句话。1973年4月的一天,一名男子站在纽约街头,拿出一个约有两块砖头大的无线电话,并开始通话。这个人就是手机的发明者马丁,当时他是摩托罗拉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这是当时世界上第一部移动电话。与现代形状接近的手机诞生于1987年,其重量大约750克,与今天仅重60克的手机相比,像一块大砖头。此后,手机的“瘦身”越来越迅速。1991年,手机重量为250克左右。1996年秋,出现了体积为100立方厘米、重量100克的手机。此后,又进一步小型化、轻型化,1999年手机重量就到了60克以下。手机的体积越来越小,但功能越来越多。以前的手机是用来通话的,现在的手机是用来享受的。今天,手机可以是相机、游戏机、音乐播放器、信用卡、电影院……手机带来的不仅仅是通信方式的改变,更是生活方式的变革。案例三:展示交通工具的变化图[问题思考]结合上述案例说明发展的实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不能把任何运动、变化都看成是发展。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关键是看这个事物是否符合客观发展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评析漫画“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理解科学发展观是在正确认识事物发展规律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的发展观念。(教师总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求我们要把世界上一切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善于发现和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对于自己的人生,也要有发展的观念,用科学发展观做指导,力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分析事例,理解发展的状态)事例一:数字惊人的业余时间78\n人的一生中除去1/3的时间用于工作;1/3的时间用于休息睡眠,还有1/3的业余时间。业余时间看起来很零散,但细算起来,是很惊人的。如果你今年20岁,到60岁退休,40年中就有116800(40×365×8)个小时的业余时间。假如,每天平均只拿出两小时来有计划地从事某一项研究或某一种事业,40年中也有29200个小时。相当于3650个工作日,整整10年。事例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关于应聘的故事:有家招聘高级管理人才的公司,对一群应聘者进行复试。尽管应聘者都很自信地回答了考官们的简单提问,可结果却都未被录用,只得怏怏离去。这时,有一位应聘者,走进房门后,看到了地毯上的一个纸团。地毯很干净,那个纸团显得很不协调。这位应聘者弯腰捡起了纸团,准备将它扔到纸篓里。这时考官发话了:“您好,朋友,请看看您捡起的纸团吧!”这位应聘者迟疑地打开纸团,只见上面写着:“热忱欢迎您到我们公司任职。”几年以后,这位捡纸团的应聘者成了这家著名大公司的总裁。(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只要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从点滴小事做起,注意把这些业余时间运用好,足以使我们干出一番事业来。体验导行积极进取谋求人生发展。人生是不断变化的,人生要想发展,要想成功,就须不断地改变自己,不断求新、求变。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谋求自身的发展。作为中职生,必须要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人生充满希望,既要客观地认识自己,乐观地接受自己,又要勇敢地挑战自我,超越自己,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谋求人生发展。“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句话包含了哪些哲学道理?给我们哪些人生启示?请大家运用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请合作搜集细节决定成败的事例,展示成果,并说一说从中受到的启发,与大家共同分享。第二课时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顺境和逆境[教学目标]1.认知:了解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理解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顺境和逆境的辩证关系,明确以积极心态面对人生的境遇。2.情感态度观念:能学会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逆境,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3.运用:能使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人生发展中的逆境和顺境,提高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分组:以抽签的方式确定双方辩题,选出辩手发言,各自准备辩论材料。在课堂辩论环节,碰撞思维火花。2.搜集材料:学生分组查找本校本专业优秀毕业生的故事,重点了解他(她)在成功路上遇到的不同的境遇(或者搜集自己敬佩的成功人士的事迹),有条件的可以制作成PPT。3.课前调查:通过了解学生在这些问题上的看法,为本课的教学掌握第一手资料。同时,为体验导行环节提供素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创境激趣:Flash动画欣赏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78\n伴随着这首熟悉的音乐,我们一起漫步在人生的道路上。在这条路上,我们难免会跌倒和彷徨。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阳光,就一定会有乌云;有晴天,就一定会有风雨,但是经历过风雨的天空才会绽放出美丽的彩虹。人的一生就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的过程,顺境和逆境是人生的两种必然境遇。阳光总在风雨后,只要你坚定信念,勇敢等待,那么我们的世界终将充满阳光!学生分组展示材料: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班级学习小组日期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组员案例分析甲乙成功人士的经历中有哪些顺境?在顺境面前,(他)她是如何做的?成功人士经历了哪些挫折或逆境?他(她)是如何面对逆境的?引申探讨中职生应如何面对生活中的逆境?中职生应如何面对职场中的逆境?引思明理:引导组织学生围绕成功人士的事例,说明“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从某一成功人士的经历,引导学生分析“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组织辩论活动,就“顺境更有利于成功”还是“逆境更有利于成功”两个观点展开辩论。突破“以积极心态面对人生境遇”的教学重点。辩论时,学生可能会更多支持“顺境更有利于成功”,此时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认识到逆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积累丰富人生经验、催人奋进。逆境,对于成功同样能产生积极作用(见“教学参考资料”)。教学中要进一步挖掘某成功人士的例子。提出思考的问题:他(她)是怎样成功的呢?经历了三个过程:直面了人生的境遇——顺境、逆境;正确把握了人生境遇和对自己的有利条件,成功实现了由逆境转化为顺境;成就了人生的梦想。引领学生把握顺境和逆境的辩证关系。展示“逆境时,你如何反应?”的事例(见“教学参考资料”),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拥有的成长环境,家庭、学校、社会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有哪些不利条件?这些顺境和逆境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作用?体验导行:任选自己崇敬的一名成功人士的事迹,总结他们如何对待顺境和逆境,并写出心得体会。(板书设计)78\n发展的途径任何事物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用发展的观点看人生人生态度顺境逆境顺境和逆境是辩证统一的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保持健康的人格有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任何情况下保持必胜的信念第六课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第一课时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从哲学知识体系看,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就是矛盾的观点。从学生的人生发展线索看,指向的是学生人生发展动力的问题。所以,本课时的核心是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强调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人生矛盾,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第一课时“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要求我们认识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能够用矛盾的观点和方法论积极面对和解决人生矛盾,促进自身发展,同时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学重点:积极面对和解决人生矛盾,促进自身发展。这是第一课时的落脚点,也是运用辩证法的矛盾观点来解决人生问题的有机结合点。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对待人生矛盾,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积极的态度有利于化解矛盾,消除对立,从而在解决矛盾中推动人生发展;而消极态度,因为害怕矛盾,所以会激励掩盖矛盾,回避现实,把结果归结为命运不济,消极听从命运的安排。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正值青春期,在人生发展中有许多烦恼、困惑,如何引导学生用矛盾分析法来正确面对和解决人生中的各种问题就成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互相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内部有差别和不同,矛盾双方在力量上不均衡,二者的斗争必然会引起事物的自身调整、变化和发展,又由于矛盾的双方在一个事物的统一体内,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斗争导致转化,转化是斗争的结果。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由于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健全,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情分析:78\n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都亲身体验到了人生中矛盾问题的存在,对矛盾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但是部分中职生由于升学的挫折,容易以偏概全,不能正确面对人生矛盾。有的同学甚至还会产生消极的人生态度,厌学、放弃努力、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等。辩证法的矛盾观理论性较强,内容抽象,中职生的知识基础薄弱,逻辑思维能力不健全,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中职生正值青春期,有很多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之处,如何面对和解决自身的烦恼,就成为学生亟需解决的问题(结合专业分析略)。教学目标:1.认知:了解人生发展中的矛盾不能回避,理解矛盾的概念与矛盾的基本属性;理解内外因的辩证关系。2.情感态度观念:树立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3.运用: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案例:科技应用的两面性(或网络是把“双刃剑”)。提问:怎样正确看待科技运用的两面性?说明凡事都有两面性,这是矛盾。我们不能否认它、回避它。我们应该学会正确看待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驾驭矛盾,推动和实现人生发展。学习新课一、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1.人生发展中的矛盾不能回避说一说人生发展的困惑:以小组为单位,2分钟时间内讨论并记录当前自己面临的人生发展中的种种困惑。提出问题:这些困惑说明什么哲学道理?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的一生是在不断产生矛盾和解决矛盾中度过的。生活本身充满矛盾,人生就是一个必定要经历各种各样矛盾的历程。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运用教材中的案例,分析人类与流感之间的抗争,说明流感病毒的不断变异与人类不断研制出新的流感疫苗之间存在对立与斗争,最终促进了公共卫生事业得以发展,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文明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也日益深入人心。(1)矛盾含义:哲学上把事物自身包含的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区别于成语“自相矛盾”,哲学上的矛盾是唯物辩证法所说的辩证矛盾,成语“自相矛盾”是逻辑上的矛盾。(2)矛盾双方的辩证关系:漫画:“剪”与“不剪”78\n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原因。矛盾双方既是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对立是统一中的对立,统一是对立中的统一。由于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统一性相互联结,对立的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才推动了事物向前发展。因此,矛盾(既对立又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3)矛盾的特征:A.矛盾的普遍性。事事有矛盾:矛盾存在与一切事物之中。时时有矛盾: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头脑风暴:我们身边存在着矛盾的事物或现象学生小组竞赛活动:1分钟之内,以列举的生活中矛盾的事物或现象最多为胜。说明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B.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和事物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活动:猜猜他是谁?(列出一些班里同学的特征,让大家判断是哪位同学)问题:大家是根据什么把他们区分开来的?幻灯片:蚕的成长历程(卵→幼虫→蛹→蛾子)。通过学生身边同学的不同特点和蚕的成长历程,说明矛盾具有特殊性。(4)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第一,坚持两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地和全面地看问题。分析图片:“下雨好不好”78\n说明要全面看待事物,就要掌握两点论的分析方法,即对任何事物都要坚持两分法,既要看到矛盾的一个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另一个方面。认清事物的两个方面,有利于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事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第二,坚持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促进事物的发展。案例:网络是把“双刃剑”。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正确面对网络“双刃剑”问题?我们应该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限制其负面影响,可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对网络运营商的法律约束,实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而不能因为害怕互联网的负面作用,而禁止网络的发展运行。这说明在对待事物的发展上,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只有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正确方法,促进事物的发展。3.积极面对和解决人生矛盾,促进自身发展案例:蔡桓公讳疾忌医的故事。(1)积极面对矛盾:A.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矛盾不会因为我们惧怕它、回避它而消失,也不会因为我们任意夸大或缩小而改变。B.我们必须敢于承认矛盾,正视矛盾,积极地面对它,不能害怕、回避和掩盖矛盾。(2)用矛盾观点正确分析和解决人生道路上的矛盾A.全面分析矛盾的两个方面小组讨论活动:人无完人,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自身的优缺点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案例:孔子与弟子的故事说明因每个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等的不同,个体存在着差异,我们在成长中应该学习他人成功经验的普遍性内容,而不能复制他人的具体成功方式中一些具有特殊性的东西。视频:刘伟的别样人生。思考:刘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说明我们在面对人生困难矛盾时,不同的态度会有不同的结果,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正视生活中的矛盾,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全面认识和协调处理矛盾的不同方面,积极化解矛盾,消除对立,在解决矛盾中推动人生发展。而消极的态度是害怕矛盾,掩盖矛盾,表现为两种极端相反的倾向:一种倾向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简单化和偏激,排斥不同,激化矛盾;另一种倾向是回避矛盾,把一切归结于命运,消极地听从命运的安排。所以,换一种态度,就会换一种人生。思考:我们应该以何种态度面对我们人生发展中的困惑?课堂总结:幻灯片,师生一起进行课堂学习内容小结,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课知识。布置课后作业:如何消除网瘾,进行调查研究后写一篇小短文,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第二课时坚持内外因结合,促进人生发展教学内容分析从哲学知识体系看,本课时的核心是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告诉我们的是人生发展不能只靠外部环境,强调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求我们用内因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正确处理自身努力和外部条件的关系,促进人生发展。第二课时是第一课时的升华。教学重点:正确处理自身努力和外部条件的关系。78\n这是第二课时的落脚点。内外因辩证关系在人生问题上的应用就是要正确处理自身努力与外部条件的关系。学生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才能理解个人成长中为什么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这样才能正确对待机遇,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正确分析外因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解决个人成长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人生发展。所以,这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外因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发展原因的重要哲学原理。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是事物内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外因的辩证关系的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学情分析通过第一课时矛盾基本观点的学习,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由于中职生身心还不成熟,生活阅历有限,看问题往往具有片面性。学生在处理有关人生发展的问题时,往往过分注重外部原因,不重视内因的作用,所以需要帮助学生运用内外因原理解决个人成长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人生发展。教学目标1.认知:了解内因与外因的含义;理解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及其对人生发展的作用。2.情感态度观念:树立立足自身主观努力的信念。3.运用:学会用内外因原理正确分析自身努力与外部条件的关系。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二、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人生发展幻灯片:丁俊晖的故事提问:(1)促成丁俊晖成功的原因都有哪些?(2)只有家人、经纪人、赞助商的帮助能否带来他的成功?1.人生发展不能只靠外部环境说明任何具体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多种矛盾引起的,有事物内部的矛盾,也有事物外部的矛盾。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外部条件,但仅有优良的外部条件是远远不够的,还依赖于他自身优秀的素质和刻苦的训练。2.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1)内外因的含义事物的发展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概括起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部原因(外因),另一方面是内部原因(内因)。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幻灯片:小鸡的出生老师结合幻灯片讲解内外因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2)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教师结合幻灯片,说明:A.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78\nC.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探究揭秘:内外因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问题内因外因鸡蛋可以孵出小鸡牛奶变质方仲永5岁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到了20岁却变得平庸无奇,“泯然众人矣”机遇总是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同班的同学,在大致相同的条件下受教育,有的进步很快,有的进步较慢案例:《成功的钥匙》思考:(1)你怎样看待《成功的钥匙》?(2)你认为成功的真正钥匙应该是什么?填空:成功的钥匙=  +  + +  + + +  ……案例中的学生、推销员、员工及丈夫都将不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外因,而忽略了内因,由此导入新课。3.正确处理自身努力和外部条件的关系(1)要重视内因的作用: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个人素质。(2)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重视外部环境对于个人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人生成功=自身努力+外部条件。学习了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处理自身努力与外部条件的关系,一方面要努力争取和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展自己,把握机遇,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内,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马加爵案例的启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我们要想成功,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认识、主观努力。榜样力量:优秀毕业生职业发展成功的内外因分析。要求:分组搜集优秀毕业生事迹,分析优秀毕业生成功的原因,用内外因原理分析这些条件原因在其职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无数成功的人生都在说明: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促进人生发展,创造出自己理想的人生。课堂总结:幻灯片,师生一起进行课堂学习内容小结,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课知识。布置课后作业。第七课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第一课时在实践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教学内容分析78\n【本课时内容的地位】本课时是第七课《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的重点内容。就全书来说,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认识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提高人生发展能力要坚持认识与实践相统一,既要重视书本科学知识,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才能不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逻辑线索】本课时的核心是在实践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先是点明人生发展的各种能力只能从社会实践中产生,进而阐述实践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作用,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正确的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最后强调中职学生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既要重视书本科学知识,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才能不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本目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而有些学生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存在一些片面看法。一讲实践,往往认为就是单纯的行动;一谈认识,往往又认为是单纯的认知;对于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实践和认识哪个重要,往往有非此即彼或者无法统一的认识和做法。所以,引导学生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做到把实践和认识相结合,做到真正的知行统一,提高人生发展能力,有一定的难度。(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确处理好读书与实践的关系。本目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时的落脚点。主要引导中职生明确实践在提高人生发展能力中的决定作用,人的认识、人生发展的各种能力,只能从社会实践中产生。引导学生理解读书是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必备的,但又不能仅限于读书,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取得人生的成功。●学情简要分析1.从知识基础上说,中职生对本课时有关能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知识,有一些了解。但他们的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理论知识面相对较窄,对这些知识了解较浅,尤其是对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存在理解上的难度。2.从身心特点上说,中职生具有好奇心,但缺乏主动思考探究的精神,因而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习惯于接受,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都比较弱。3.从生活经验上说,中职生长期处于家庭和学校的生活之中,与社会接触较少,社会经验严重不足,对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生活方面的了解较少,对理解人生发展能力和必须在实践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缺乏全面和深刻的社会生活方面的体验和认识。●教学目标分析1.认知了解实践和认识的含义;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理解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2.情感态度观念通过教学,增强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道理的认同,初步形成知行统一观,注重实践,善于总结,努力学习,崇尚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3.运用列举生活实例,阐明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课堂教学过程【创境激趣】播放视频《“蓝领专家”孔祥瑞》,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2页“蓝领专家”78\n孔祥瑞的事例,思考下列问题:审视“蓝领专家”孔祥瑞的成长历程,说一说他的各种技能是从哪里来的,并说明理由。设计意图:设置的问题是引导学生从“蓝领专家”孔祥瑞的成长历程得出,人生发展能力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引思明理】让学生思考或讨论上述问题,并回答。采用对话教学,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教师总结一:每个人的能力不同,从而影响了人生的发展。人生发展的各种能力都不是先天形成的,只能从社会实践中产生。“蓝领专家”的人生历程告诉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能力、锻炼成才。课件展示:一、在实践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1.能力和才干不是天生就有的(1)每个人的能力不同,从而影响了人生的发展。(2)人生发展的各种能力只能从社会实践中产生。(3)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能力、锻炼成才。教师总结二:1.“蓝领专家”孔祥瑞把工作岗位作为课堂,把生产实践作为教材,把设备故障作为课题,把身边拥有一技之长的工友作为老师,勤奋学习、不断钻研。他所掌握的与设备有关的机械原理、液压、电工、材料等方面的知识和各种技能都是来源于生产实践,都是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摸索增长的,充分反映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孔祥瑞把在生产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产中,指导自己的工作,在实践中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逐渐成长为一名专家。这充分反映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3.“蓝领专家”的人生历程告诉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我们要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就必须既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又要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坚持认识与实践相统一。课件展示:2.实践出真知(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唯一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出真知。(2)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3)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4)既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又要在实践中提高认识水平。【体验导行】让学生联系教材第82页“蓝领专家”孔祥瑞的成长历程和第85页的事例,结合自己的专业和未来人生发展,谈谈自己如何提高人生发展能力。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事例,审视自己,采用对话教学、风暴式教学,通过师生共同讨论设置的问题,使学生理解不能割裂实践和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基本原则要求我们,提高自己的人生发展能力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既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又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提高认识水平。教师总结: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1)中职学生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2)中职生要积极投身实践,努力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增长才干。(3)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就要同劳动群众相结合。【课后拓展】依据自己的人生目标,结合自己的生活和专业,制定一个读书和实践相结合的计划,并按计划实施。78\n第二课时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快乐●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内容的地位】本课时在上一课时学习实践和认识的统一观点的基础上,进而学习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认识是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的,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生活中讲,在上一课时懂得了只有坚持认识与实践相统一才能不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进而明确人生发展的各种能力是在实践和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升华的,只有努力做到知行统一,才能不断追寻成功、真正实现人生的成功。本课时的核心是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快乐。先是指出成功与失败伴随着人生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然后阐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决定了人生发展的各种能力是在实践和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升华的。最后强调追寻人生成功必须努力做到知行统一。【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1)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这是本课时的哲学观点,中职生受年龄阅历和知识面相对狭窄的影响,往往只会看到过去或者现在人们对事物的实践和认识,不清楚其中的曲折过程。而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发展着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又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表现为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所以,引导学生理解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个难点,结合人生发展进行理解也有难度。这是教学难点。(2)追求人生成功必须努力做到知行统一。这是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也是本课的落脚点。把马克思主义知行统一观与解决人生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掌握此问题,不仅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学习哲学的作用,更能自觉运用哲学指导行动。同时,如何帮助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失败与成功、如何把知行统一观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有一定难度。●学情简要分析1.从知识基础上说,中职生的知识面比较窄,对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缺乏足够的理解能力,在认知上比较片面浅显。2.从身心特点上说,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学习基础较弱,但具有较高的情商,具备一定的人际沟通意识和能力,兴趣点较广,在某些领域上的知识面也比较开阔,不拘泥于形式。3.从生活经验上说,学生对失败与成功既有一些了解,也在自己的生活、学习中有所体验,大多数人只是缺乏正确的态度和深刻的认识。另外,对所学的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和认可,基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对未来的人生选择有了一定的思考。(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分析略)●教学目标分析1.认知:理解成功与失败的关系,领会用知行统一的观点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2.情感态度观念:明白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决定了不断提高人生发展各种能力是在实践和认识循环往复中不断总结升华的;深化成功的内涵,鼓起追求成功的勇气。明确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人生发展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的重要作用,树立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追寻人生成功的观念。3.运用:列举生活实例,运用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的道理,阐明失败与成功是相互转化的;学会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人生发展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追求成功、实现成功。●课堂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调查搜集。学生阅读教材,搜集资料、调查、访谈。可以从三类人物来调查搜集,体现全面性。78\n①根据班级人数,或议题内容的需要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出组长一人。组长负责小组内同学的分工与活动的开展和管理。②搜集:各组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介搜集古今中外成功人士包括自己专业领域成功人士在取得成功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如何面对困难、克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的,并分析其中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原因和方法。③访谈:访谈自己的父母、亲戚、朋友。请他们谈谈自己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如何面对困难、克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的,并分析其中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原因和方法。④调查:围绕教材有关在知行统一中追寻人生成功的内容制成调查表,到自己或学校所在的社区、村或者父母、亲戚所在的企业,也可以到街头或者本班及其他班级,进行调查,然后进行统计并分析其中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原因和方法。【课堂过程】设计意图:采用“成果展示-----合作研讨----体验践行”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在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中,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探究、讨论,提升思想认识。导入新课:人生发展不可能时时处处都顺心如意,当遭遇失败挫折或陷入低谷时,我们应该客观看待成败,认真总结得失,努力做到知行统一、勇于实践,就一定会取得人生道路上的成功。第一个环节: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课前分配的搜集、调查或访谈的成果。第二个环节:合作研讨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成果,引导学生合作研讨:1.为什么人生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失败和挫折呢?2.我们应该怎样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实现人生成功呢?通过师生探讨,教师最后总结:1.正确对待失败与成功(1)成功与失败伴随着人生的发展。(2)成功与失败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1)人们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2)实践发展永无止境,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也永无止境。(3)人生发展的各种能力是在实践和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升华的。3.追寻人生成功必须努力做到知行统一(1)正确对待人生发展道路上出现的失败,学会让失败变为成功之母。(2)必须终身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3)必须在实践与认识相互作用和统一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快乐。第三个环节:体验践行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的案例,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能够从贴近自己的事例中取得经验与教训。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七部委决定:在全国开展学习10名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先进事迹活动,他们分别是:“铁人式好工人”王为民、“工人专家”李斌、“模具新秀”李凯军、“金牌工人”许振超、“油井女杰”束滨霞、“创新尖兵”罗东元、“焊接巧匠”高凤林、“采机神医”栗俊平、“精准操作手”唐建平、“革新高手”鲁宏勋。搜集整理他们的事迹,摘录他们的成才感言;选取其中一个写出自己的推介意见和感悟,说明如何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开一次主题班会,并将上述内容呈现在班级板报上。【课后拓展】78\n参考本节课所学内容,查找自身在知行统一方面的不足,制定一份合理可行的学习与行动计划并付诸实施。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第一课时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既是对前一课“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的深化,同时又是后一课“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导入和铺垫,围绕本单元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核心,侧重强调提高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方法,着重阐述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识别假象,把握本质,明辨是非。自觉运用哲学观点正确指导自己的生活,把握事物的本质,提高人生发展能力。教学难点: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学情简要分析知识基础: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在本门课程的前期学习中,初步掌握了唯物论及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与方法,尤其是本单元第七课的学习,学生明确“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发展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过程”,因此,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身心特点: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区分事物的真相与假象、现象与本质。生活经验:学生生活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生活中,几乎每天都可以从媒体及身边接触到一些上当受骗、假象误导的案例,所以对于真相与假象、现象与本质有初步认识了解。(结合所学专业特点略)教学目标分析1.认知目标:了解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理解明辨是非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作用。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是非分明,明确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3.运用目标:学会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课堂教学过程请同学们考虑:以上漫画说明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补充:漫画说明现象和本质不是等同的,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我们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学习新课:一、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1.认识事物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教师运用课件展示案例“谷粒何以变成谷堆?”思考:国王犯这个错误的原因是什么?78\n引导学生认识,对现象的认识只是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某些方面、某些片段,这种认识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程度比较低。有些时候事情的表面并不是它实际的样子。国王的错误就在于仅仅凭借感觉就作出了决定。认识事物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2.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个别多变的东西,可以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学生进一步讨论漫画: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苹果落地”是现象,可以通过我们的眼睛观察到。“万有引力”是本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二者紧密相联,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尽管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但都是由本质决定的,都是本质的外部表现。比如:我们说班里哪个同学品质不错,往往是通过他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的。同样道理,一个人的每一个言行都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表现了他的品质。3.把握本质,不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它们都是对事物本质的表现,都是客观的。不能把真象当作正确的认识,把假象当作错误的认识。查一查:成语“声东击西”指的是什么意思?“声东击西”是说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别,“声东”是假象,“击西”是真象,其本质是迷惑敌人,保存自己。又如,“欲擒故纵”“围魏救赵”“项庄舞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亦同属此理。教师引导: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同样的问题,有人只能看到一些现象却不会把握其实质。而人的认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们能否科学地认识事物、正确地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努力做到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呢?首先,要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全面把握事物的各种现象现象是入门的先导,认识事物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要做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就必须全面地占有丰富的、大量的感性材料,综合事物的各种现象,不能道听途说,不能仅仅看到一些局部的、个别的现象,就轻率地对事物的本质下结论,更不能被事物的假象所蒙蔽。常言道:“眼见为实”,结合教材案例,小天使亲眼所见的现象是不是真实可靠的?为什么?其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大量的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案例分析: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有一次往东方的一个地方去,半路上看见有两个10岁左右的小孩在路边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于是就让马车停下来,到跟前去问他们:“小朋友,你们在争辩什么呢?”其中一个小孩先说道:“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近一些,中午时离我们远些。”另一个小孩的看法正好相反,他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远些,中午时才近些。”先说的那个小孩反驳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那么大了。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东西看起来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自然也有很好的理由,他说:“太阳刚升起来时凉飕飕的,到了中午,却像是火球一样使人热烘烘的。这不正是远的物体感到凉,而近的物体使人觉得热的道理吗?”两个小孩请博学多识的孔子来做“裁判”,判定谁是谁非。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把能言善辩的孔老先生也难住了,因为当时自然科学还不发达,很难说明俩小孩所执理由的片面性,也就不能判断他们的说法谁是谁非了。分析思考:究竟什么时候太阳离我们近一些?是不是仅凭我们的眼睛去观察就能得出结论呢?教师归纳总结:要掌握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方法,必须要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小组讨论:78\n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极大的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的生活。然而一些人却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所谓“科学算命”,利用信息网络传播不健康的内容,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影响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分析说明:(1)我们应当如何正确认识这种所谓的“科学算命”?(2)中职生应如何明辨是非,抵制庸俗的、低级的网络诱惑,文明上网?教师引导:学会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识别假象,明辨是非。把握事物的本质,必须把现象作为认识入门的向导,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有哪些不良诱惑?我们应如何自觉抵制这些不良诱惑?实际运用:(1)社会生活非常复杂,存在是非混杂、鱼目混杂、真假混淆的情况。我们在生活中做许多事情都离不开价值判断,都要讲一个善恶是非。因此,如何分辨善恶是非,就是做人的首要的问题。它要求我们学会理性分析,掌握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方法,识别假象,把握本质,明辨是非。请搜集整理一些生活中,有关是非、善恶、真假方面的案例,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指导自己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2)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是学习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后,有的同学对此产生了怀疑,认为:“耳听不一定为虚,眼见也未必为实”。那么,你是如何看待以上这两种观点的呢?请分别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耳听不一定为虚,眼见也未必为实”为辩题,组织一次辩论会。第二课时学会识别假象,明辨是非1.莫被假象迷惑双眼教师播放视频“海市蜃楼”。教师引导:我们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不为假象所迷惑课件展示:社会中的真假难辨。医生给病人看病,必须识别病情表现出来的一些假象,才能对症下药;公安人员侦破案件,必须识别案件现场表现出来的一些假象,才能找到真正的犯罪嫌疑人;消费者购买商品,必须识别假冒伪劣商品,才能购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应聘工作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必须识别合同中的一些不合理的甚至带有诈骗性质的现象,才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学生明确:学会识别假象,学会透过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2.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复杂性教师课件展示讲解故事“慈善家的谎话”“古堡擒凶”。理解认识到: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事物是复杂多样并且不断变化的,往往是真象和假象混杂,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同在。小组讨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成语的含义以及给我们的启示。3.擦亮明辨是非的“慧眼”课件展示:在我们的生活中,天天都发生着许许多多的事情:◆有的人主动护送迷路的老人;有的人仗势欺人,欺负弱小。◆有的人自觉捡起地上的垃圾扔进垃圾箱内;有的人随意践踏草坪,污损洁净的墙壁。◆有的人为寻找丢失物品的失主在路边苦等;有的人顺手牵羊拿走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有的人为了国家的安宁,昼夜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有的人为了自己的痛快,搅得四邻不安。◆有的人为了百姓的生计废寝忘食,任劳任怨;有的人为了升官发财投机钻营、费尽心机。◆有的人奉公守法,主动缴纳税款;有的人虽有千万财产,却偷税漏税。明辨是非、认识事物的本质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78\n明辨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只有明辨是非,区分善恶,辨析真假,才能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才能抵制诱惑,扬善抑恶,做一个正直善良、遵纪守法的人。小组讨论:◆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极大的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的生活。然而一些人却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所谓“科学算命”,利用信息网络传播不健康的内容,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影响着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分析说明:(1)我们应当如何正确认识这种所谓的“科学算命”?(2)中职生应如何明辨是非,抵制庸俗的、低级的网络诱惑,文明上网?教师引导,学会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识别假象,明辨是非。把握事物的本质,必须把现象作为认识入门的向导,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有哪些不良诱惑?我们应如何自觉抵制这些不良诱惑?◆不良诱惑:(1)好友小丁邀你上课期间去网吧玩游戏。(2)朋友请你吃糖(实际是软性毒品),并帮他贩卖。(3)有人向你出售黄色书刊。(4)为了上网,朋友要你帮忙向低年级同学勒索。(5)星期六,朋友邀你搓麻将赌博。(6)有人向你散发“传销”材料,并邀你加入。(7)一位母亲声泪俱下地对记者说,“网吧是个迷潭,网聊、网恋就像两条毒蛇一样,缠住了我们的孩子。”(8)一名经常上网的学生说:“自己也知道上网不好,花钱费力,可上网有瘾,自己管不住自己,老是想着惦着。”◆认清不良诱惑的危害:  (1)损害人的身体,毒害人的心灵,危害人的身心健康。  (2)使人不思进取,放弃美好追求,影响个人进步和发展。  (3)使人无视法律的尊严,损害他人和社会,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法技巧:(1)避开诱因。把引起诱因的实物收藏起来,避开诱因;还可以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同学交流,主动地避开诱因。 (2)学会拒绝。用技巧婉言谢绝来自朋友的邀请,提高自制力。  (3)联想后果。遭遇不良诱惑时,想象不能抵制不良诱惑可能带来的恶果,以提醒自己远离不良诱惑。  (4)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兴趣爱好,才不会觉得空虚、无聊,才会脱离低级趣味,远离不良诱惑。  (5)专时专用。将自己可支配的时间进行周密合理的安排,专时专用,使自己的生活有序、充实,从而增强抵抗力。(6)请人监督。请同学、朋友、老师和家长等监督自己的行为。在他们的不断鼓励、鞭策下,战胜不良诱惑。(7)请学生自己写一句拒绝“黄、赌、毒、网瘾”和“传销”等不良诱惑的警示语。如:怯懦的人被不良诱惑征服,弱智的人沦为不良诱惑的奴隶。勇敢的人敢于战胜不良诱惑,聪明的人总能想出各种办法抗拒不良诱惑等等。◆拒绝不良诱惑,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用科学的态度、坚强的意志、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方法摆脱它们的干扰,避免其对自己的伤害。第九课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提高人生发展能力78\n第一课时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提高人生发展能力【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容,人们通过科学的思维方法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高人生发展能力,这是对上一部分内容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运用。【学情分析】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要充分发挥小组协作学习的作用,互相取长补短,弥补知识欠缺理解力差的缺点;课上持久注意力较差,要变化不同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充分利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教学目标】1.认知:了解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性;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的特点、作用;掌握如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2.情感态度观念:提高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意识。3.运用:提高利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科学思维符合形式逻辑的要求;培养辩证的思维方法,提高人生发展能力。2.教学难点:科学思维符合形式逻辑的要求。【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案例分析法【课时安排】1学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归纳知识要点。阅读教材内容,从四个方面分析问题并形成文字:①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的含义。②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作用。③科学思维方法的特点。④如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人生发展能力。2.搜集有关科学思维方法的资料。要求学生阅读文本内容或通过网络查找,找出所有有关科学思维的经典名言,形成文字并加以理解。二、课堂学习案例导入:互动游戏导入如果在一分钟之内,同时发生了下面五件事:电话铃声响了,门铃响了,孩子哭了,开水壶开了,暴风雨来了而阳台上晒满了衣服。这时假如你在现场,你会怎么办?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后,出示几种选择。学生A:我会先去提水壶,要不水壶就会爆掉。再拿起电话,随后打开门让来人抱孩子,最后跑到阳台上收衣服。学生B:先抱起孩子----因为孩子最重要,再做其他的事情。学生C:我会先开门,让进来的人帮我提水壶、抱孩子、收衣服,我去接电话。哪种效果最好,你倾向于哪一种?为什么?讨论后的总结: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所做出的选择就会有所不同,事情的结果也会大相径庭。在学校生活中,为什么大家同学多年,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学习环境,同样的勤奋努力,学习的效果会大不相同,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思维的方法不同,要提高人生发展能力,需要我们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人生发展能力。要点解读78\n: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对本课教材进行知识解读,全班分为三个小组,自主选择一项预习内容,进行总结展示,分别明确:什么是科学思维;掌握科学思维的重要性;科学思维的特点;如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负责讲解的小组对于其他组提出的质疑,要在组内合作商议的基础上给出恰当解释;如果不能释疑,则在小组间进行交流,老师引导得出结论。学生进行充分的合作学习和交流后,师生共同进行主要问题的归纳总结。问题1: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问题2:A.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重要作用。B.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有重要作用。问题3:A.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必须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B.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要求我们要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正确运用形式逻辑。问题4: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要求我们要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拓展理解:在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和设置的情境对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拓展深化。1.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必须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问题设置: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阅读,学生概括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2.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要求我们要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正确运用形式逻辑人们认识事物、表达思想,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案例分析1:某甲,好吃懒做,却善于狡辩。一天,某乙调侃甲:“你整天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怎么致富?娶妻?”某甲狡辩:“懒人自有懒福!难道你不知道吗?中国人民都是勤劳的,我是中国人民,我怎么会懒惰呢”?某乙无言。你是某乙,你会怎么说呢?参考:“中国人民都是勤劳的”中的“中国人民”是一个集体概念,它并不是确指某一个中国人,而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性。而在“我是中国人民”这句中的“中国人民”,它是一个个体概念,即我是中国人民当中的一员的意思。虽然上述两句话中都有词语“中国人民”,但它们的意思却是不一样的。某甲是“偷换概念”,或者混淆概念。只要我们澄清概念,明确其内涵与外延,就足以堵住诡辩者的口。案例分析2:以下五个事件,都是与求职有关的事情。依据常识与逻辑,对其进行排列。(1)面试;(2)岗前培训;(3)上岗工作;(4)通知录取;(5)申请工作参考:依据常识与逻辑,求职者一般先是申请工作,获得了面试的机会,面试如果合格,所申请的单位来通知录取,求职者获得了工作机会,经岗前培训后,才上岗工作。案例分析3:一个年轻人想到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里去工作,爱迪生接见了他。这个年轻人满怀信心地说:“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质。”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呢?”年轻人哑口无言。请问:这个年轻人为什么被问得哑口无言?参考:这个年轻人的想法,自身包含着不可克服的逻辑矛盾。“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质。但“万能溶液”作为一种溶液,必须有器皿能够盛放,即至少要有一种器皿不为这种溶液所溶解。“万能溶液”并非能够溶解一切物质。78\n科学的思维方法,要求我们在思维的过程中要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和推理合乎规则,不能够自相矛盾,不能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也不能转移命题或偷换命题。3.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要求我们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阅读并小组抢答问题:(1)什么是辩证思维方法?(2)辩证思维方法的本质和核心?(3)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归纳总结:辩证思维就是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和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法,从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案例分析1:我国古老的医书曾经记载这样的故事:有个患头疼病的樵夫上山砍柴,昏头昏脑,一不小心碰破了脚趾头,出了一点血,但头却不疼了。他当时不以为然,后来头疼病发作,又无意碰破原处,头又不疼了。两次经验引起了他的思考,头疼要医脚。中医针灸穴位中的“大敦穴”,据说就是这样被发现的。问题:我们平时说“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是什么意思?“大敦穴”的发现以及作用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小组讨论交流.人体的各个生理系统是互相联系着的整体,医生在治病时要懂得从整体上了解患者的病情。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用片面的、静止的、孤立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而应该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案例分析2: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有关辩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典故或事例,并进行课堂展示讲解。A.东汉宦官蔡伦造纸术的发明B.吸水纸巾的发明C.爱因斯坦的“波粒二象性”说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仅要认识事物的某个部分、某个方面、某个阶段,还要认识发展变化着的事物的整体及发展趋势,不仅要看到事物的这个方面,还要看到事物的另一方面,用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思考问题,把握事物的本质。案例分析3:学生把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搜集的反映科学思维重要性的名言与大家分享,并讲述对名言的理解。迁移运用: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以下要求进行辩证思维训练,大胆发挥想象,设计最佳方案。传说宋真宗在位时,皇宫曾起火。一夜之间,大片的宫室楼台变成了废墟。宋真宗派丁谓主持修缮工程。当时,要完成这项重大的建筑工程,面临着三个大问题:第一,要运来大量新土;第二,要运来大批木材和石料;第三,需要把大量的废墟垃圾清理掉。请小组合作设计出一套施工方案。参考:丁谓研究了工程之后,制订了这样的施工方案:首先,从施工现场向外挖了若干条大深沟,把挖出来的土作为施工需要的新土备用,于是就解决了新土问题,其次,从城外把水引入所挖的大沟中,于是就可以利用木排及船只运送木材石料,解决了木材石料的运输问题。最后,等到材料运输任务完成之后,再把沟中的水排掉,把工地上的垃圾填入沟内,使沟重新变为平地。课堂小结学生归纳总结:小组合作共同归纳本节课的知识要点,画出知识结构图,请其中一个小组代表在黑板上板书;小组轮流发言在课堂上交流学习了科学思维方式对自己的启示,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教师的归纳总结:1.知识总结78\n人人都有思维,不同的人采取的思维方式不同,得到的结果就会不同,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培养辩证的思维方法,以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2.能力评价对小组合作表现和个别学生表现分别作出评价。从学生搜集和筛选资料的能力、问题理解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进行鼓励和肯定,同时提出建议和要求。布置作业1.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前搜集的有关科学思维的名言的理解分析。2.学校要进行“职教好声音”的海选活动,请各小组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制定一个筹划方案,使活动收到良好效果。板书设计科学思维的含义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提高人生发展能力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科学思维的作用提高人生发展能力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科学思维的特点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培养科学思维的方法第九课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运用科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石家庄市第一职业中专学校李楠[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理解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创新的重要作用,了解现代青年如何培养创新能力。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理解创新的重要作用,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学生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使命感和责任感。3.运用目标: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学会运用科学思维进行创新活动。[教学重点]1.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2.现代青年如何运用科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3.中职生如何培养创新精神[教学难点]现代青年如何运用科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学情分析]中职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十六、七岁,正是思维活跃的年龄,他们喜欢张扬个性,喜欢与众不同,有自己新颖、独特的想法,想创新,但缺少的是理论和方法的指导。(结合专业特点略)[教学过程](课程导入)蛋卷冰激凌的产生以前的冰淇淋是用纸碟子装的,吃起来很不方便。1904年,一个叫欧内斯特•78\n汉威的小贩,获准在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上设摊出售查拉比饼。这是一种很薄的鸡蛋饼,可以同其他甜食一起食用。在他所摆的小摊的旁边,是另一个用小盘子卖冰淇淋的摊子。一天,他俩的生意都特别好。卖冰淇淋的小摊把盘子用完了,而小摊的前面还站着许多顾客,眼看就要失去赚钱的大好机会,把卖冰淇淋的小贩急坏了。欧内斯特•汉威也在一旁替他着急,一急之下,汉威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查拉比饼趁热时卷成一个圆锥形,而等它凉了以后便用它来代替盘子盛冰淇淋,这一应急措施出乎意料地大受顾客们的欢迎,而被人们誉为“世界博览会的亮点,”这也就是蛋卷冰淇淋这一“老少皆宜”的可口食品的由来。(提出问题)蛋卷冰淇淋的产生什么因素发挥了决定作用?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故事启迪)蛋卷冰淇淋的诞生,是汉威根据情况,随机应变的结果。因此,当你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时,不妨试着根据具体情况改变一下思考方向,说不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好点子。1.创新并不是神秘的事情创新的涵义。案例: 紧腿裙与可口可乐瓶1923年的一天上午,美国某玻璃瓶厂工人路透的久别女友来看望他。这天,女友穿着时兴的紧腿裙,实在漂亮极了。这种裙子在膝部附近变窄,凸出了人体的线条美。约会后,路透突发奇想:为何不把又沉又重的可口可乐瓶设计成这种紧腿裙的式样呢?于是,路透迅速按照裙子样式制作了一个瓶子,接着作为图案设计进行了专利登记,然后将这种瓶子设计带到可口可乐公司。可口可乐公司的史密斯经理看了大为赞赏,马上与路透签订了一份合同,约定每生产12打瓶子付给路透5美分。这就是可口可乐饮料现在所用的瓶样。目前这种瓶子的生产数量已经达到760亿只,路透所得的金额,约值18亿美元之巨。路透欣赏女友漂亮的裙子,想到改变又沉又重的可口可乐瓶形状,是灵感思维使他的灵感创新思维发挥了作用。  创新遍布人类的方方面面,包括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等。(2)创新并不神秘案例故事:个性鼠标垫登陆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http://castic.xiaoxiaotong.org/index.aspx)发明、创新有时并非那么神秘、高超和常人之所不能企及,只要抓住灵感突现的一刹,谁都可以发明创新。 针对菜刀的食品粘刀问题,有人模仿剪刀的刀刃口,加厚刀身,单面磨刀刃,彻底解决了食品粘刀这个几千年以来令人麻烦而讨厌的问题。接着,又在刀背上增加了一个类似斧刃的凸出,用以砍、剁骨头,增加了菜刀的适用范围,极为方便实用。这项创新竞出自一个小学生之手。让学生看一看我们同龄人他们的创新作品,从而总结出:创新并不神秘,就在我们身边,我也行!(3)创新需要我们具有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广大青年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广大青年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勇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为了创新创造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要有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在立足本职的创新创造中不断积累经验、取得成果。---摘自习总书记2013年五四讲话2.创新思维的特点及作用(1)创新思维的涵义。人们在实践中有所发展、有所发明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风靡欧洲的“斜口杯”据报载,有一次,日本的营销人员在一家饭店观察到“老外”饮茶,由于欧洲人的鼻子较大,当茶水少于半杯时,鼻子便碰到杯沿上,若想喝完茶水,必须仰起脖子,既不方便,也有失欧洲人的绅士风度,日本营销人员回国后,研制生产了“斜口杯”,风靡了欧洲市场。78\n(2)创新思维的特点①思维方向的求异性。即从别人习以为常的地方看出问题。②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是指思维结构灵活多变,思路及时转换变通的品质。③思维进程的突发性。即思维在时间上以一种突然降临的情景标志是某个突破的到来,表现一个非逻辑性的品质。④思维效果的整体性。即思维成果迅速扩大和展开,在整体上带来价值的更新。⑤思维表达的新颖性。事例:吉尔福特的“非常用途测验”:在八分钟之内列出红砖的所有可能用途。某一学生说:盖房子、盖仓库、建教室、修烟囱、铺路、修炉灶等。所有这些反应,都是把红砖的用途局限于“建筑材料”一个范围之内,缺乏变通。另一学生说:打狗、压纸、支书架、打钉子、磨红粉等,这些反应的变通性较大,多数是红砖的非常用途。因此后者的创新能力比前者高。英国图书馆搬迁大不列颠图书馆可是世界上藏书数一数二的大图书馆.据说大不列颠图书馆要从旧馆搬到新馆,搬迁预算费用为300万英镑!一个馆内管理员听说后,就向馆长保证说:如果把这事包给我,只要给我150万英镑就可以了,并且保证在规定时间内把全部图书按要求搬运完毕.馆长说:如果你能按规定要求搬完图书,按你所说,给你150万英镑,搬迁剩下的费用全部给你个人.这么大的事,口说无凭,立字为证.第二天,这位管理员打出了这样一个广告:自即日起大不列颠图书馆借阅图书一律免费,但一定要在规定时间内到新馆送还.广告打出后,读者借阅踊跃,在规定时间内,旧馆内90%以上的图书就移到了新馆,剩下的图书用车搬完,整个费用还没用去10万英镑!这样140多万英镑的钱就进入了这个管理员的口袋.也就是说,这个管理员只是用了一下自己的智慧,就轻松的赚到了一笔巨款!“买一赠一”的故事美国宣传奇才哈利在十五六岁时,在一家马戏团做童工,负责在马戏场内叫卖小食品。但每次看的人不多,买东西吃的人更少,尤其是饮料。  有一天,哈利的脑瓜里诞生了一个想法:向每一个买票的人赠送一包花生,借此吸引观众。老板不同意他这个荒唐的想法,哈利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作担保,恳求老板让他试一试。于是,马戏团演出场地外就多了一个声音:“来看马戏,买一张票送一包好吃的花生!”在哈利的叫卖声中,观众果然比以往多了几倍。  观众们进场后,小哈利就开始叫卖起饮料。而绝大多数观众在吃完花生后觉得口干,都会买上一杯,一场马戏下来,营业额比以往增加了十几倍。如果你选择B,恭喜你,你答对了,因为图形B是唯一全部由直线构成的图形。有些读者可能选择图形C,你也答对了!因为图形C是唯一不对称的,因此C是正确答案。图形A也是一株因为图形A每一点都是连续的,因此A是正确答案。至于图形D呢?它是唯一由直线和圆弧组成的,所以D也是正确的。图形E呢?它是唯一的非几何图形,因此也是正确答案。换句话说,由于观点不同,它们都是正确的答案。(3)创新思维的作用:创造性思维是现代新思维的主要特征。提倡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对于重塑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3.提高创新能力必须运用科学思维的方法(1)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实质:创新能力是指通过创新活动、创新行为而获得创新性成果的能力,实质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78\n(2)创新能力对当代青年的意义:21世纪的竞争,实质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竞争。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强弱,将决定他将来的发展前途。(3)如何培养现代青年的创新能力:①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②掌握思维创新的方法。首先:掌握增强创新能力的方法:及时抓住灵感、会“胡思乱想”、环境刺激、扩大思路。其次:学会把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结合起来。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发散思维案例:铅笔的用途1983年,一位在美国学习的法学博士普洛罗夫在做毕业论文时发现:50年来,美国纽约里士满区一所穷人学校圣·贝纳特学院出来的学生犯罪记录最低。  普洛罗夫在将近6年的时间里进行调查,问一个问题:“圣·贝纳特学院教会了你什么?” 共收到了3756份回函。在这些回函中有74%的人回答,他们在学校里知道了一枝铅笔有多少种用途,入学的第一篇作文就是这个题目。   当初,学生都知道铅笔只有一种用途——写字。后来都知道了铅笔不仅能用来写字;必要时候还能用来替代尺子画线;还能作为礼品送朋友表示友爱;能当商品出售获得利润;铅笔的芯磨成粉后可以做润滑粉;演出的时候可以临时用来化妆;削下的木屑可以做成装饰画;一枝铅笔按照相等的比例锯成若干份,可以做成一副象棋;可以当作玩具的轮子;在野外缺水的时候,铅笔抽掉芯还能当作吸管喝石缝中的水;在遇到坏人时,削尖的铅笔还能作为自卫的武器等。贝纳特学校让这些穷人的孩子明白,有着眼睛、鼻子、耳朵、大脑和手脚的人更是有无数种用途,并且任何一种用途都足以使我们成功。聚合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聚合思维从不同来源、不同材料、不同层次探求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方法。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收敛性思维方式,与发散思维相对应。聚合思维案例:1960年英国某农场主为节约开支,购进一批发霉花生喂养农场的十万只火鸡和小鸭,结果这批火鸡和小鸭大都得癌症死了。不久,在我国某研究单位和一些农民用发霉花生长期喂养鸡和猪等家畜,也产生了上述结果。1963年澳大利亚又有人用霉花生喂养大白鼠、鱼、雪貂等动物,结果被喂养的动物也大都患癌症死了。研究人员从收集到的这些资料中得出一个结论:在不同地区,对不同种类的动物喂养霉花生都患了癌症,因此霉花生是致癌物。后来又经过化验研究发现:霉花生内含有黄曲霉素,而黄曲霉素正是致癌物质,这就是聚合思维法的运用。(4)中职生应如何培养创新精神:①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享受生活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重视实干、重视实践是科学创新的基本要求。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意识地观察和思考一些问题,通过这种日常的自我训练,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和大脑灵活性。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尝试用创造性的方法解决实践中的问题。结合前面提到的“个性鼠标”的事例说明创新是在实践中实现的。学生讨论(略)师生共同总结:要相信“创造力是人人都有的”,要敢于去做别人没想过、没做过或者做过却没成功的事。要以科学精神面对失败,认真找出失败的原因并探索新的道路,使失败变为成功的阶梯和创造的源泉。②培养自信心,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冒险精神,是形成创造力的必要条件结合教材所给材料,讨论王洪军创新的事迹对同学们有什么启发?学生讨论(略)师生共同总结:创新要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③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激发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提出问题:如何敢于质疑?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首先,要敢于对一些保守的习惯和传统产生怀疑。其次,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书本知识、迷信权威。最后,要敢于和善于提出各种问题。78\n教师总结: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我们要养成质疑的习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在认真学习和思考的同时又持一种科学质疑或批判的精神,敢于走自己的路。第十课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第一课时人生发展必须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主要讲述了人生发展必须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确立的人生目标要看得见、摸得着、要切合实际;以及在人生目标指引下如何促进个人成长、推动历史的发展。学情简要分析对于中职生而言,大部分学生是有自己的人生目标的,但是,部分学生对树立什么样的人生目标、人生目标对个人成长究竟有何作用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教学目标分析1.认知目标理解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的意义,认识到人生目标与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的关系。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通过认识人生目标的意义,引导学生领悟到目标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明白人生的发展离不开目标,从而激发学生树立正确人生目标的意识,自觉地把个人成长纳入社会发展之中,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3.运用目标运用社会发展规律性的原理,正确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能在正确目标的引领下促进个人的成长。教学重点1.明确人生发展需要设立目标的重要性2.正确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教学难点1.如何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2.如何在人生目标的指引下促进个人成长、推动历史发展。教学方法启发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课堂教学过程古希腊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向人们提出了实现成功的三点建议:首先,要有一个明确可行的构想,即目标;其次,用任何可行的方式来达成目标;第三,调整一切方法达到成功。他突出强调了确立目标对人生发展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性。古今中外,所有成功人士的经历也印证了这一点:确立人生目标非常重要。人生发展必须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但并不是所有人生目标都能实现。确立和实现人生目标必须符合历史发展规律,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为什么人生的发展必须要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一、人生发展必须有明确的人生目标1.人生发展不能没有目标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下面我们来分享两个精典的案例:【案例1】哈佛精英的人生轨迹教师归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通过对“哈佛精英人生轨迹的跟踪调查”的案例了解,我们知道,他们25年后的生活状况其实在25年前就已经注定了。其实,他们日后生活品质的天壤之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另一些人不清楚或不是很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案例2】绝不认命!修鞋嫂自学成故宫葡语讲解员78\n分享、归纳:丈夫出事后,朱桂栀想带儿子回四川老家时,房东的一句话让这个农妇决心留在北京努力打拼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单靠修鞋和捡废品远远供养不了孩子上学及她们的生活开销。在一次修鞋时,她遇到了一个四川老乡,如今在故宫做讲解员,月收入4000多元。朱桂栀一想要是能当上故宫讲解员,不仅能还清债务,还能给儿子交学费。经过再三合计她决定选一门小语种----葡语。对没有什么基础的朱桂栀来讲,学葡语着实不易。在这期间有无数次的退缩,有无数次的鼓起勇气,孤注一掷。儿子的成绩是她的动力,儿子的懂事是对她莫大的鼓舞。学葡语路上的艰辛让很多人动容,也让我们钦佩。为了了解故宫,她花60元买了一张票,中午连饭也没吃,下午闭馆时仅走完珍宝馆和后三宫的一小部分。为了省门票钱,到了晚上,她悄悄躲起来蜷缩在树下草地上又冻又饿地准备熬过长夜。可最后还是被保安发现了,听了朱桂栀的解释后,在场的人却惊呆了,大家觉得太不可思议了。2006年6月,她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故宫一名葡语讲解员。她的工资加提成最多时一个月拿到了8000多元。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巴西利亚大学计算机专业。我想问下同学们:是什么改变了朱桂栀母子的命运?大家讨论、教师归纳:是目标,是坚定不移的人生目标。有了目标,人生就有了意义,有了方向,有了追求。没有目标,生活将是盲目的、没有意义的。2.人的动机、目标与历史规律的关系(1)人的动机必须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教材中的事例)人们活动的动机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实现。人的动机正确了,就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2)人生目标应该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案例1】周恩来早在中学读书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志在四方”的人生目标,正是这一正确的人生目标,支配他朝着正确的目标前进,并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作出了杰出贡献,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爱戴。【案例2】打工妹在逆境中开始的财富唐洁17岁离开家乡,历经十多年打拼,在深圳有了一家年收入五百多万元的贸易公司。然而,2008年的时候,因为一个新的财富发现,突然放下这一切,一个人回到老家。原来,家乡大片撂荒的土地让唐洁看到了商机,她想做的就是好好利用这些土地搞有机蔬果和生态养殖。2011年,唐洁在家乡牵头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现在,已经有五十多家农户跟着她一起养殖土鸡。唐洁和当地以及周边的三十多家酒店、餐馆都建立了合作关系,养殖基地一年出栏三万多只土鸡,加上社员出栏的一万多只,合作社一年销售额达到四百多万元。除了养殖土鸡,唐洁还有两千多亩地种下了果树。核桃可以达到年产量400万斤,葡萄可以达到100万斤,枇杷可以达到120万斤,预计三年内贮备走深加工这条路。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上面两个案例对你有什么启示?教师归纳: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人生目标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一致,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融,这样的目标不仅能实现,而且还会促进和推动社会的发展。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个人实际的人生目标才是正确的,才能够走向人生成功。中职生要把自己的人生目标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结合起来,通过自己对人生目标的不懈追求,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3.在人生目标的指引下促进个人成长、推动历史发展78\n【案例1】有这样一个故事,撒哈拉沙漠中,有一个小村庄叫比塞尔。它在一个只有1.5平方公里的绿洲旁,从这儿走出沙漠一般需要三昼夜时间。可是在英国皇家学院的院士肯.莱文1926年发现这个小村庄前,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沙漠。据说,他们不是不愿意离开这个地方,而是尝试过很多次都没能走出来。开始,肯.莱文雇了一个比塞人,让他带路,走了十天,大约800英里的路程,结果在第十一天又回到了原地。后来,肯.莱文又雇了一个叫阿古特尔的青年,他告诉这个青年,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最亮的星星走,就能走出沙漠。结果,三天之后,果然来到了大漠的边缘。事实说明,没有确定的方向就不能走出沙漠。【案例2】尼克·胡哲名言----“上帝在我生命中有个计划,通过我的故事给予他人希望。”----“人生最可悲的并非失去四肢,而是没有生存希望及目标!人们经常埋怨什么也做不来,但如果我们只记挂着想拥有或欠缺的东西,而不去珍惜所拥有的,那根本改变不了问题!真正改变命运的,并不是我们的机遇,而是我们的态度。”----“人生的遭遇难以控制,有些事情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你可以阻止的。你能选择的不是放弃,而是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生活。”----“你不能放弃梦想,但是可以改变方向,因为你不知道在人生的拐角处会遇到什么。”----“即使是我生命中最糟糕的事情,对于别人依然有着非凡的意义。”----“没手,没脚,没烦恼。”----“如果你失败了,再站起来。”----“如果别人没有给你奇迹,你就去成为奇迹。”教师归纳:无论是人生发展的道路,还是社会前进的道路,都是由目标导引的。我们要在人生目标的导引下促进我们个人的成长,从而推动历史发展。明确人生目标,就有了人生前进的方向。人生目标可以使人明确前进的方向,激发人的潜能,对人的发展具有鼓舞和激励作用。有了目标,内心的力量才会找到方向。人生成功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只有确定了明确的人生目标,才能让我们的活动在多样的选择和干扰中有了聚焦的方向,引导我们朝着具体的目标一步一步地前进,避免走弯路和错路。明确人生目标,就有了人生发展的动力。明确人生目标,就有了人生成功的保障。第二课时实现人生目标必须符合历史规律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主要讲述了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的意义,以及需要学生认识到人生目标与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的关系。教学重点是了解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到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要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学情简要分析中职生毕业就要就业,因此大部分中职生都有自己的短期或长期目标,但是,对于什么样的目标能顺应历史的发展,什么样的未来目标能得以实现,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教学目标分析1.认知目标:了解不是所有的目标都能实现,理解社会历史发展基本规律,认识到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要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通过认识人生目标的意义,领悟到目标的设立必须要看得见、摸得着、要切合实际。正确的目标对个人成长很重要,要有树立正确人生目标的意识,自觉地把个人成长纳入社会发展之中,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实现人生目标。3.运用目标:运用社会发展规律性的原理,正确确立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教学过程展示78\n创境激趣:运用教材“杀龙妙计”的寓言故事,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不是所有人生目标都能实现?引思明理:二、实现人生目标必须符合历史规律1.不是所有的人生目标都能实现(分析讨论教材中“杀龙妙计”的寓言)教师归纳: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要求的动机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如果个人的人生目标与社会发展规律相违背,则根本无法实现。因此,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要求。2.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课件展示邓小平的名言: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较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引导学生思考三个问题:(1)邓小平的这段话论述了什么问题?通过学生的发言归纳总结,邓小平的这段话一是说明了社会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必然会代替旧的社会制度。二是说明了社会历史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总趋势。(2)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必然会代替旧的社会制度?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透过扑朔迷离的历史现象,就会发现历史发展并不仅仅是年代的流转、朝代的更替,而且隐藏着一定的规律……”。通过阅读得出两个结论:一是社会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二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其他一切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运用教材“相关链接”的图“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提出问题引入教学:“决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因素是什么?”在讲清楚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些概念的基础上,教师要讲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师归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3)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第三个问题:人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者,个人和社会发展之间是什么关系?既然社会历史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总趋势,那么作为个人如何顺应历史潮流,在社会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3.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实现人生目标通过阅读“徐向前和胡宗南两人的不同命运”的故事,思考哪些因素影响着人生目标的确立?教师归纳:社会环境、社会发展规律影响着人生目标的确立。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要确立人生目标就要认清中国社会发展规律、趋势与要求,要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出发,结合自己的实际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人生目标。中职生在选择专业时就要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晓明同学十分羡慕能在大型会议上作同步打字的速录师们,在报考中等职业学校时他选报了速录专业。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他勤学苦练,利用课余时间练习打字。同时,他还时时提醒自己:一个优秀的速录人员也要具备秘书的能力。于是,他努力学习了许多与文秘相关的知识,重视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毕业前夕,某事业单位招聘文秘人员,晓明同学积极应聘。踏实的工作态度和优秀的速录成绩使他脱颖而出,顺利被该单位录用。78\n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晓明同学在选择专业时就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打好坚实的基础。这样,当机会到来时,就能够抓住机会,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实现人生目标需要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一只新组装好的小钟放在两只旧钟当中。两只旧钟“滴答”、“滴答”一分一秒地走着,其中一只旧钟对小钟说:“来吧,你也该工作了,可是我有点担心,你走完3300万次后,恐怕便吃不消了。”“天哪,3300万次。”小钟吃惊不已。“要我做这么大的事?办不到,办不到。”它非常失望地站着。另一只旧钟见了说:“别听他胡说八道,不用害怕,你只要每秒钟‘滴答’摆一下就行了。”“天下哪有这样简单的事?”小钟高兴地叫起来,“只要这样做,那便好极了,好,我现在就开始。”小钟很轻松地每秒钟“滴答”摆一下,不知不觉中,一年过去了,它摆了3300万次。哲理简析:在一个大目标面前,我们常常会因为目标的遥远和艰辛感到气馁,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在一个小目标面前我们却往往充满信心地完成。有些急功近利的人,一开始就给自己订下大目标,天长日久,当他发现目标离自己仍很远时,就常常会自卑而放弃努力。其实,每一个大目标都可以分成无数个小目标,你实现了每个小目标,你认认真真做好了每一件事,大目标也就离你不远了。如果你在为你的愿望和梦想感到悲观失望时,那你就读一遍上面小钟的寓言。走完3300万次的目标就是每秒钟“滴答”摆一下,道理竟是那么简单。体验导行:确定了人生目标后应有个人的发展计划,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结合学习本课后的感受和自己的成长经历,制作一份手抄报“我人生路上的目标”。学会制定正确的人生目标:目标的制定可采取三级目标制;长远目标是若干年后想要达到的成就;中期目标可作为刚毕业后的目标;短期目标可定在一年之内。在定中短期目标时要做到心中有数,难度应符合“跳起来,摘桃子”的标准。第十一课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第一课时正确处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主要阐释了如何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是按照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辩证关系----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的逻辑线索进行说明的。中职生只有确立正确的个人理想,把个人梦与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成长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为社会做出奉献,从而实现个人梦想。这是本课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点,也是本课的重点。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是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社会理想起主导作用,是个人理想的归宿和基础。【教学目标】1.认知:了解人生不能没有人生追求,了解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理解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明确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之中的道理。2.情感态度观念:人生理想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增强把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之中的自觉性,顺应潮流,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3.运用:自觉地把个人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习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论述的视频(或展示图片),提出思考的问题:什么是“中国梦”?为什么说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它与我们每个人的梦是什么关系?学生交流各自的理想,讨论回答。〈新课讲授〉一、正确处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1.人生不能没有理想追求:根据同学们交流的各自的理想,共同归纳出理想的定义: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学生分析)展示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讨论理想的作用。78\n2.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辩证关系提出学生讨论的三个问题:(1)什么是个人理想?有哪些分类?(2)我国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什么?与“中国梦”是什么关系?(3)为什么说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通过播放采访中国首位飞天女航天员刘洋的视频对话,引导学生思考谈体会。)教师归纳总结:一方面,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着个人理想,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导向;另一方面,社会理想以个人理想为基础,个人理想体现着社会理想。3.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共同理想之中(资料分析)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一名成长为医学博士的职高生的心路历程(见教学参考资料)同时提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有关论述。想一想:中职生应该如何将自己的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体验导行)1.班级同学4人为一小组,合作完成一份主题为“我的中国梦”的手抄报。要求:(1)结合本专业实际、自身实际;(2)内容丰富,图文并茂;(3)组内成员分工明确。2.每人准备写一份“我的梦•中国梦”的演讲稿。要求:结合个人专业实际;运用所学道理;字数在600字左右。第二课时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教学目标】1.认知:了解理想不能是空想和幻想,理解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2.情感态度观念:通过对理想和现实辩证关系的认识,增强奋斗意识,明确在奋斗中将理想转化为现实。3.运用:自觉地把个人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在奋斗中将理想转化为现实。【教学过程】(创境激趣)车厢里的充实人生1970年出生的江苏常州公交集团驾驶员邵开成,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邵开成把“保证乘客安全,让他们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上班、回家”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他认为,每天能为这么多人服务,自己感觉活得很充实。邵开成行车10多年,从未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也无一起乘客投诉。他积累下来的“三三四四”工作法,被常州市公交集团公司定名为“邵开成工作法”,并广泛推广。行车安全:“三稳”(起步稳、行车稳、停车稳)。邵开成说,握着方向盘,想着一车人,作为公交驾驶员,自己最大的任务就是开安全车。邵开成每天提前半个小时上班,为的是对车辆安全部件和车厢设施进行仔细检查。为了“三稳”,行车中他全神贯注,不敢有丝毫懈怠。倾情服务:“四多”(在服务乘客上,多说一句,多看一眼,多想一些,多体贴一些)。邵开成说:“多说一句,就多一些与乘客的交流。”“多看一眼,就是要做到发现问题在先、服务在先。”“多想一些,事实上就是心里多装一些车上的乘客。”“多体贴一些,体现在点滴小事中,如下雨天尽可能靠近站台,让乘客少淋些雨;拐弯时速度放慢,让乘客少些摇晃……”面对矛盾:“四个一样”。公交车厢是个小社会,磕磕碰碰是难免的事。邵开成对自己提出要求:不论乘客态度好坏,服务态度一个样;不论车上人多人少,规范操作一个样;不论车辆运行正常与否,服务质量一个样;不论情绪好坏,服务要求一个样。思考:(1)邵开成是如何在平凡岗位实现自己的理想的?(2)我们应如何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引思明理)1.理想不能是空想和幻想理想不是幻想和空想,具有实现的必要的现实条件,经过奋斗最终是可以实现的。而空想缺乏现实客观条件,根本无法实现,幻想有一定客观基础但是达不到实现的条件。2.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略)78\n案例故事:姜燕是一名酒店管理专业的中职生,自营一家四星级以上的大酒店是她的梦想。毕业时,她签约了本市一家很有名气的大酒店,但是上班后却发现单位安排她做餐饮服务人员。她心里很苦恼,认为自己是学酒店管理的,应该成为一名出色的酒店管理人员,从事这样的工作简直是对自己才能的浪费。她很不情愿地坚持了一年后就离开了,以后又换了三家单位,可仍不是很理想,不是工作条件不好,就是待遇太差。她在等待、抱怨、寻觅中过了两年,仍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结合上述事例,谈谈我们应如何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3.在奋斗中将理想转化为现实(1)必须立足于现实,踏实肯干。图片展示职业学校学生在实习及实际工作中认真工作的场景,使学生感受到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就是踏实做好每一件事,切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光说不干。(2)必须从点滴做起,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通过展示在第十届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品,使学生感受到理想的现实要从现在做起。(体验导行)(1)访谈:你的家乡过去或现在一定出过不少名人,他们的事迹记载于史册,流传于民间,你可以查阅有关资料,也可直接走访一些著名人士或长辈,了解他们在中学时代的理想是什么,当然也可以直接走访部分中学生,了解他们目前的理想。将访谈内容整理出来,谈谈如何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2)收集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名人、岗位明星、榜样人物事迹。并交流讨论:他们是如何将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发展中,如何创造条件克服现实困难实现个人理想的?(3)搜集各方面信息,分析当前社会的职业环境和需求,为自己的远大理想制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分别设计出长期目标、近期目标,三年计划、十年计划等,使理想能够化整为零,真正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第十二课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第一课时实现理想离不开坚强的意志教学内容分析内容地位:本课时是十二课的第一课时,阐述了意志的涵义、意志的作用、理想信念和意志的关系;教育学生要坚定理想信念,磨炼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意志教育极为重要。教学重点:理解理想信念对人生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理想信念和意志的关系;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磨炼坚强的意志。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磨炼坚强的意志。教学目标:认知方面:了解实现理想离不开坚强的意志,理解理想信念与意志之间的辩证关系。情感态度观念方面:认识坚强意志和坚定信念对实现理想的重要作用,增强坚定理想信念和坚强意志的自觉性。运用方面:坚定理想信念,磨炼坚强意志。学情简要分析授课对象是中职二年级的学生,在知识方面对理想信念和意志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缺少系统的学习。有些学生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大部分学生缺乏目标,把理想信念看做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在生活方面,因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受到家长溺爱等原因,做事缺乏坚持和意志力。需要培养和锻炼坚强的意志。课堂教学过程创境激趣配乐故事《独臂英雄的故事》。根据故事,讨论说明理想的实现离不开坚强的意志。78\n引思明理1.活动体验,体悟意志具体做法:教师播放2首曲子,学生平举胳膊,保持不动,坚持下来的为胜利者。活动后,学生谈感悟,师生总结什么是意志。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状态和自觉能力,即人的思维过程见之于行动的心理状态和自觉能力。意志和行动紧密相连,称为意志行动。2.案例分析,明晰意志作用播放视频《感动中国----钱伟长》片段,让学生根据视频讨论意志的作用。师生总结:意志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坚强的意志是行动的强大动力,是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意志是人生发展的精神支柱。实现理想离不开坚强的意志。3.讲述故事,感悟理想信念与意志学生小组合作学习(1)说一说:体育名将等名人成长成功的故事。故事带给自己的启示。启示从两个方面引导:一是有理想信念,二是有坚强意志。(2)分享自己的理想。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理想。通过合作探究,学生明确:理想和信念既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理想是人们为自己确立的奋斗目标和方向,信念是人们对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目标表现出来的孜孜以求、不懈奋斗的意志力(这是区别)。理想是信念的延伸和体现,信念是理想的基础和支撑(这是联系)。教师多媒体展示案例,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一壶沙子变成了一壶清冽的水浩瀚的沙漠中,一支探险队在艰难地跋涉。头顶骄阳似火,烤得探险队员们口干舌燥,挥汗如雨。最糟糕的是,他们没有水了。水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信念,信念破灭了,队员们一个个像塌了架,丢了魂,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队长。这可怎么办?队长从腰间取出一个水壶,两手举起来,用力晃了晃,惊喜地喊道:“哦,我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沉甸甸的水壶从队员们的手中依次传递,原来那种濒临绝望的脸上又显露出坚定的神色,一定要走出沙漠的信念支撑他们踉跄着,一步一步地向前挪动。看着那水壶,他们抿抿干裂的嘴唇,陡然增添了力量。终于,他们死里逃生,走出茫茫无垠的沙漠,大家喜极而泣之时,久久凝视着那个给了他们信念支撑的水壶。队长小心翼翼地拧开水壶盖,缓缓流出的却是一缕缕沙子。他诚挚地说:“只要心里有坚定的信念,干枯的沙子有时也可以变成清冽的泉水。”(2)第一千零十次推销凡是去过肯德基的人,都会看到店门口有座塑像,一位外国老人,身穿白西装,态度和蔼可亲,他就是桑德斯上校。他是全世界最大的速食炸鸡连锁店的创办人,一个65岁才开始创业的人。桑德斯上校退役后,身无分文,拿到平生第一笔救济金只有105美元。他问自己:我到底还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呢?我还能对人们做些什么贡献呢?他冥思苦想,突然想起自己有一份秘方,那是一种炸鸡的秘方,人人都可能喜欢它。我何不把这份秘方卖给哪家餐馆,教他们如何制作?在后来的两年里,桑德斯驾着自己那辆“老爷车”,穿着那身白西装,足迹遍及美国的每一个角落,逢人便叫卖他的秘方。他被拒绝了1009次,直到1010次,才听到一声“同意”。多少年后,肯德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炸鸡连锁店。78\n小组展示交流,教师总结升华:追求一种理想,意味着坚信这种理想是正确可行的,而这种坚信本身就是一种信念。信念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和理想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一种状态。理想信念对人生成长有着重要作用(板书)。它在人生实践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意志不是自然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锻炼培养和多方面的打造。锻炼意志包括哪些方面?许多成功者都经历过刻苦锻炼以形成顽强意志的过程。请学生阅读教材关于刘宏的故事,思考应当如何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讨论总结: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养成积极向上的性格;掌握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参加各种必要的社会实践;学习各方面的道德楷模;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自身的修养等。体验导行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专业特点,确立理想,制定实现理想的计划和锻炼意志的计划,并实施。我的姓名-----------出生于-------年------月------日一、我的理想1.我要成为一个------------------------------2.我要做成----------------------------------3.我要过------------------------------------二、我三个月的目标是(----年----月----日至----年----月----日)1.-----------------------2.-----------------------3.-----------------------三、我六个月的目标是(----年----月----日至----年----月----日)1.-----------------------2.-----------------------3.-----------------------四、我一年的目标是(----年----月----日至----年----月----日)1.----------------------2.----------------------3.----------------------以上是我对自己生命所做的----------------,我要付出我全部的-----------------来实现它。我---------------,我一定能成功!课后延伸:你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请拟定加强自身责任意志的计划。第二课时实现理想要敢于担当教学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本课时是十二课的第二课时,阐述了实现理想离不开责任担当,理想的实现和个人责任有密切的关系。责任的的含义;理想信念和责任之间是密不可分、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自觉的责任是实现理想必须具备的主观条件,勇于承担责任,是实现理想的必要条件,是坚定信念、实现理想的精神动力;教育学生要加强修养,承担起社会责任。教学重点:理解理想信念和责任的关系;加强修养,承担起社会责任。教学难点:加强修养,承担起社会责任。因为许多中职生缺乏责任意识,不愿担当,教育学生成为一名勇于担当的人,有难度。教学目标:(1)认知:了解责任的含义,明确敢于担当是实现理想的必备品质,理解理想信念与意志之间的辩证关系。(2)情感态度观念:树立社会责任感,敢于担当责任。(3)运用:坚定理想信念,加强修养,敢于担当,做一个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人。78\n教学方法: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课堂教学过程创境激趣:师:配乐故事《采油工人代旭升的故事》。生:根据故事,讨论说明实现理想离不开责任担当。师总结引出课题。引思明理:实现理想要敢于担当(板书)责任心小调查。师下发调查问卷,学生回答:1.你认为社会志愿者服务是一种高尚的服务吗?()A.是B.一般C.不是D.没想过2.你愿意当一名无报酬的义务志愿者者吗?()A.非常愿意B.愿意C.不愿意D.不考虑3.你对中职生勤工俭学有什么看法?()A.非常赞同,自己也会这样做B.赞同,但自己怕辛苦没有打工C.一般,不赞同也不反对D.反对,认为这样很寒酸4.你对父母为了子女今后的生活(包括买房、存款、找工作)一切包办的看法?A.挺好,应该的,那是父母的义务B.可以,不喜欢但还是接受了C.反感,那样不能使自己得到锻炼D.无所谓5.你认为工作难找与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差有关吗?()A.必然有B.说不好C.不认为D.没想过6.你认为以下哪一点更利于你在工作中的发展?()A.美丽的外表B.高学历C.能说会道D.较强的责任心7.当你看到学校的水龙头没关紧时,你会自觉关上吗?()A.会,因为水是不可再生资源,人离不开水B.不会,因为那不是我的责任8.你认为学校的荣誉与我们有关吗?()A.没关,那是学校老师的事B.有关,我们也是学校的一员C.没想过,不太确定9.你认为你做得到尽心尽力为他人服务吗?()A.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B.不能,自己的事还没有做好呢C.想做但因种种原因没做成1.实现理想离不开责任担当(板书)师:大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小到“班级的荣誉便是我的荣誉”,都是责任的细化和具体要求。如何理解理想的实现与个人的责任的联系?生:每一个人都应当懂得自我约束、自我监督,承担自己言行所造成的后果,即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理想及价值负责。师:一个有了崇高理想的人,也应当是一个高度负责的人。PPT展示故事:78\n在1922年美国国庆日前夕,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搞到了一些禁用的烟火爆竹,其中包括一种威力巨大的鞭炮,叫做“鱼雷”。一天下午,他走到一座桥边,朝桥边的砖墙放了一个“鱼雷”大鞭炮。一声巨响,让男孩神采飞扬,可就在这时,警察来了,把男孩带走,去了警察局。警察尽管认识这个男孩以及他的父亲,但他依然严肃地执行对烟火的禁令,判定男孩交14.5美元的罚金,当时14.5美元可以买145只母鸡,这可算是一大笔钱。这个男孩自然交不起,只好由父亲代交。父亲说:“钱,我可以先借给你,但一年后还给我。”从此,小男孩就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他做了许多零工活才还清欠爸爸的那笔罚金。学生四人一个小组进行角色扮演:一人做导演,一人扮演父亲,一人扮演小男孩,一人扮演警察。 学生看表演,谈感悟。学生分享感悟,师总结:一个人要敢于担当责任,敢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2.理想信念与责任的关系(板书)师:人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家庭负责、对将来的职业负责,尤其要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只有这样,才能既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又取得人生的成功。(1)对自己负责:情境再现:上实训课,A同学不愿意多练怕脏怕累;B同学认真观摩老师示范认真苦练。学生表演,学生谈感受。(2)对家庭负责:多媒体视频----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师:2013年11月8日,中央电视台举行了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全国人民为这些少年的责任心感动。他们用稚嫩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扛起家庭的责任记住这些坚强、孝顺、乐观、自强、有责任心的好孩子:路玉婷、龙花、邵帅等。(3)对集体负责:小品:实训课。学生根据实训课情况编排小品。爱护实训设备,注意实训安全等。(4)对他人负责:多媒体展示----生命的最后一分钟大连市公交双层巴士司机黄志全,行车途中突然心脏病发作,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他做了三件事:把车缓缓地停在路边,并用生命的最后力气拉下了手动刹车闸;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地下了车;将发动机熄火,确保了车和乘客的安全。他做完这三件事,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这只是一名平凡的司机,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所做的一切也许并不惊天动地,却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人民牢牢地记住了他的名字。(5)对祖国、对社会负责:播放视频----2013年最美消防队员师:最美消防队员美在无私,美在奉献,美在敢于担当,随时准备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赴汤蹈火,奉献青春。3.加强修养,承担起社会责任(板书)师:我们中职生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勇于担当,(1)视频:少年强则中国强。(2)谈谈在实训课上怎样按“7S管理”的要求去做。(3)评一评,班里哪些同学做事认真负责,把他们的名字连同他们的照片贴在光荣榜上。【本课小结】理想的实现与个人的责任有密切关系。实现理想要勇于担当。自觉的责任和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都是实现理想必须具备的主观条件。我们要加强修养,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取得人生的成功。课后延伸:你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请拟定加强自身责任锻炼的计划。78\n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第一课时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明确义利关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教材从义利标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出发,落脚在情感价值目标“反对拜金主义”、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上。【学情简要分析】二年级的学生面临着实习就业,心态容易浮躁迷茫。社会各种不良现象对学生身心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本课教学对于修正学生的认识,为学生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具有重要作用。【教学目标】1.认知:(1)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2)利己和利他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2.情感态度观念:(1)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2)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运用:(1)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利己与利他的关系,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2)在服务社会、关爱他人中实现人生的发展。【教学重点】1.正确处理利己和利他的关系。2.个人和社会、集体的关系问题。【教学难点】1.利己与利他是统一的。2.在服务社会、关爱他人中实现人生的发展。【教学方法】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安排】1学时。【教学过程】案例导入新课第一步,介绍案例:小李是一位软件工程师,刚从一家软件公司离职,来到另一家公司面试。他非常想得到这份工作,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对面试官的提问对答如流。他看出面试官对他的表现非常满意,但他知道这个职位有很多人在争取。为了坚定面试官对自己的意向,他提出可以拿出自己在原公司时开发的应用程序,相信对新的公司会有价值。(课件显示)第二步,提出问题:假如你是面试官你会录用小李吗?为什么?(课件显示)第三步,引导学生讨论,人生发展始终伴随着利益关系,人不能不利己。但是,自己利益的实现不能脱离社会,脱离他人,更不能以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课件显示)当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怎么正确处理利己和利他的关系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回答的问题。新课讲授一、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课件显示)1.人生发展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课件显示)78\n损人利己的生活事例(课件显示)学生对这些现象比较熟悉,容易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老师介绍案例:学生听到这个案例会很义愤填膺,老师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得出结论:人生活在世界上,不能没有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生活资料,不能没有自己的利益追求,但是不能以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课件显示)“盲人点灯”案例(课件显示)有一个盲人走夜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灯笼。别人看了很好奇,就问他:“你眼睛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灯笼呢?”盲人说:“我提灯笼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看到我、不会碰到我。”为别人照路,也照亮自己。孟子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帮助别人,实际上就是帮助自己。这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因果报应,而是做人的根本。(课件显示)学生通过案例总结出:利己与利他是统一的。(课件显示)教师分析:人生的利益是在社会关系中实现的,事实上,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利益的实现都离不开他人,利己与利他是统一的。把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割裂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一个人要想得到发展,就要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谋福利。(课件显示)在此基础上展示案例:小于,某中专学校建筑装饰专业毕业,22岁开始创办建筑装饰公司,短短几年在业内就已小有名气。他说自己成功的秘诀就是一心为客户着想。拿到一个工程项目,如果选择廉价材料和报酬低的工人,短时间自己可能获利,但结果是失去更多的机会;反之,多为客户着想,严抓质量,客户满意了,就会口口相传,带来更多的客户,自己的利益也就得以实现,达到企业与客户的“双赢”。(课件显示)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现代竞争,不再是“你死我活”,而是更高层次的竞争与合作,现代企业追求的不再是“单赢”,而是“双赢”和“多赢”。(课件显示)由此案例让学生理解“互利双赢”的现代理念。2.人的本质是社会的人人每天都需要要喝水、吃饭,需要阳光、空气。(课件显示)师生通过图片对人的自然属性进行小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课件显示)与其他生命一样,人类也有生老病死,人总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课件显示)师生通过图片对人的自然属性进行小结: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前提条件,是人与其他动物的相似或相通之处。(课件显示)狼孩的故事(课件显示)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的阿拉斯加州,护林员发现了一个吃狼奶长大的女孩劳拉。这个8岁女孩用四肢爬行,用狼的语言在狼群里尽情“交谈”。鲁查努的故事(课件显示)巴西也曾有一个名叫鲁查努的三岁的孩子,出生后一直被关在一个竹笼子里,每天和三只狗做伴。这个孩子脸色苍白,不能睁眼,不会站立,不会讲话,只会爬,发出汪汪的狗叫声,还像狗一样耷拉着舌头。让学生对比狼孩的故事和鲁查努的故事回答问题:(1)劳拉8岁时的生活习惯如何?鲁查努的生活习惯如何?(课件显示)(2)劳拉和鲁查努都是人,为什么不能像人一样生活呢?(课件显示)(3)劳拉和鲁查努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课件显示)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1)8岁的劳拉用四肢爬行,用狼的语言在狼群里尽情“交谈”。78\n鲁查努脸色苍白,不能睁眼,不会站立,不会讲话,只会爬,发出汪汪的狗叫声,还像狗一样耷拉着舌头(2)人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学会穿衣、吃饭等劳动技能和语言交往的能力,离开了社会,人就无法进行这些正常的社会活动。(课件显示)(3)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离不开社会。人一旦离开社会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课件显示)结论:人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人更是社会的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它揭示了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殊本质。人不能脱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孤立地存在。人只能在社会中生存,任何人都不能孤立地生活在世界上,个人只有在与他人的结合中才能保证自己的存在,只有在与他人结成的各种关系中,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个人与社会都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个人利益的满足离不开社会利益的实现,社会利益也不能脱离个人利益的需要而独立存在。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课件显示)3.在服务社会关爱他人中实现利己与利他的统一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图片。(课件显示)分析: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他人与社会,他人与社会是实现利己的重要手段,要获得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要坚持利己与利他的统一。案例一:丛飞的感人事迹(课件显示)他是深圳著名的歌手,是著名歌唱家郭颂的关门弟子,每场演出费高达万元,家里却一贫如洗,他只有一个女儿,却是178名贫困孩子的“代理爸爸”。他在10年的时间里,参加了400多场义演,捐赠钱物近300万元,300万在那些大碗明星的眼里也许只是九牛一毛,但那是丛飞的全部家当,为了那些孩子他竟然还欠了17万的外债。  为此,丛飞有了三个名字:“疯子”“傻子”“精神病”,他的第一个妻子也因此跟他离了婚。丛飞,一个歌者,一个好人,他的精神感染着我们,他的故事感动着我们!教师分析:作为社会的人,仅仅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是不够的,还要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热情地关心、帮助他人,积极地服务社会,这不只是个人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是个人自身发展所必须。案例二:两个钓鱼高手(课件显示)两个钓鱼高手一起到鱼池垂钓。这两人各凭本事,一展身手,隔不了多久的功夫,皆大有收获。忽然间,鱼池附近来了十多名游客。看到这两位高手轻轻松松就把鱼钓上来,不免感到几分羡慕,于是都去附近买了一些钓竿来试试自己的运气。没想到,这些不擅此道的游客,怎么钓也是毫无成果。话说那两位钓鱼高手,两人个性根本不同。其中一人孤僻而不爱搭理别人,单享独钓之乐;而另一位高手,却是个热心、豪放、爱交朋友的人。78\n爱交朋友的这位高手,看到游客钓不到鱼,就说:“这样吧!我来教你们钓鱼,如果你们学会了,每钓到十尾就分给我一尾,双方一拍即合。教完这一群人,他又到另一群人中,同样也传授钓术,依然要求每钓十尾回馈给他一尾。一天下来,这位热心助人的钓鱼高手,把所有时间都用于指导垂钓者,获得的竟是满满一大箩鱼,还认识了一大群新朋友,同时,左一声“老师”,右一声“老师”,备受尊崇。同来的另一位钓鱼高手,却没享受到这种服务他人的乐趣。当大家圈绕着其同伴学钓鱼时,那人更显得孤单落寞。闷钓一整天,检视竹篓里的鱼,收获也远没有同伴的多。启示:当你帮助别人获得成功——钓到大鱼之后,自然在助人为乐之余而得到回馈。这么美好的事情,有谁不愿意干呢?教师分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个人与社会都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体现在社会关系中就是个人利益,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体现在社会关系中就是社会整体利益。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个人利益的满足离不开社会利益的实现,社会利益也不能脱离个人利益的需要而独立存在。(课件显示)损人利己事例:蟠龙湖出现数千斤死鱼(课件显示)2013年10月,河北省石家庄市风景优美的蟠龙湖(也称八一水库)西处不断散发出阵阵恶臭,一些游客与当地村民发现,在蟠龙湖西端岸乡小区附近一处水域出现大面积的死鱼,大煞景区风景,同时,游客与当地村民担心数量如此庞大的死鱼会给蟠龙湖水质造成污染。教师分析:个人争取自己的利益,不得以侵占、损害他人的正当利益为手段。如果无视和损害他人利益、社会利益,只顾追求个人利益,虽然会一时达到利己的目的,但也会使人在社会交往中失去信任,最终损人又害己。课堂小结:一、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1.人生发展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2.人的本质是社会的人3.在服务社会关爱他人中实现利己与利他的统一第一,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第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第三,反对损人利己。第二课时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教学目标认知:了解人生发展不能只顾个人利益,理解利己和利他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情感态度观念:正确处理人生中义与利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运用: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公与私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义利观、金钱观。(教学过程)活动导入游戏“闪光的彩球”,通过游戏让同学们理解个人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第一轮游戏规则:每组选出一位代表参加游戏。各组的代表手持彩球的末端,当老师喊“开始”后,各位选手同时把彩球从瓶中拉出,第一位拉出彩球的选手为胜。获胜的选手所代表的小组加分。第二轮游戏规则:每个小组选出5名队员参加游戏。5名队员在4秒钟内把彩球全部从瓶中拉出的小组为胜。获胜的小组加分。教师小结:78\n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告诉我们:我们个人要想成才,必须具备成才的个人条件和社会条件,应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成才条件,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以便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分清什么是公与私、义与利,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讲的主要内容。二、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课件显示)1.人生发展不能只顾个人利益(课件显示)孙茂珲的事迹(略,课件显示)。在人民利益和个人利益面前,孙茂珲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用生命诠释了当代青年人的义利观。结合孙茂珲的感人事迹,谈谈在义与利发生冲突时,你会做出何种选择?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人在社会活动中会遇到义与利的考验,人生发展过程中,还会遇到公与私的冲突,即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面对义与利、公与私的矛盾时,一方面,要正视个人的合法利益,满足个人正当合理的要求,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公与私利益关系发生矛盾的时候,要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不能只顾个人利益,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将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作为价值选择的出发点。(课件显示)在实际生活当中,片面强调“义”或“利”和片面的强调“公”或“私”都是错误的。要处理好义利和公私之间的关系,首先就需要了解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2.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课件显示)“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这样问弟子。孤零零一滴水,论份量只能以毫克计,体积也微乎其微,风能吹干它,阳光能晒干它,其寿命能有几何?弟子回答不出来。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大海里去。”(课件显示)教师分析:个人是组成集体的细胞,集体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努力;集体则是个人生存的依靠,是个人成长的园地,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离不开集体。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课件显示)三峡库区移民图片。(课件显示)集体和个人是相互依存的,集体存在和发展了,个人利益才有可能实现。集体利益得不到巩固,就没有个人利益可言。集体是个人发展的空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只有集体利益得到巩固,才有个人利益可言。漫画(课件显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个人的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不能只顾个人利益,其他一概看不到。3.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课件显示)中职营销专业毕业的小周,在家乡经营一家小商店。由于当地社会风气不好,一些管理部门利用职权到他的商店吃、拿、要,又加上假货泛滥,他的生意陷入困境。有人劝他,想要赚钱就要找些不正当的门路。这一切使得他的良知备受折磨,他不愿意靠歪门邪道,可不这样又似乎难以为继,他陷入深深的困惑中:难道要生存,就得把自己变得丑恶吗?学生结合案例与实际生活讨论:义和利是否等值?结合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义利观?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课件显示事例“救人也要讲价钱吗?”一中学生在“三无”游泳池游泳时不幸溺水,岸上有人竟然提出救人要1000元,但游泳池经营者只出价200元,讨价还价之际,溺水者失去了生的机会……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它会导致人与人之间损人利己、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不顾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最终道德沦丧、物欲横流,危害国家,最终危害自己。学以致用78\n(1)怎样选择自己的职业是每个中职学校的学生都要思考的实际问题。在一次讨论会上,以下几位同学的发言颇具代表性。甲说:人各有志,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己设计自己”,与别人无关。乙说:我们选择职业时,应服从社会的需要。丙说:当前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能赚钱的职业就是好的。我认为选择理想的职业要和时代同行,无论选择哪种职业,关键看它能够多赚钱。你用所学知识评价三位同学的观点。(2)在处理人民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问题上,有以下几种观点:“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公私兼顾,先公后私”“公私兼顾,先私后公”“假公济私,损公肥私”。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第十四课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第一课时人生价值贵在奉献●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是第十四课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的第一课时,是历史唯物主义中人生价值观的重点内容。当学生开始关注自我、思考人生时,需要正确的价值观指导,需要认清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故本课时在知识的把握和情感的提升上都是重要的内容。本课时的逻辑线索是人生价值不在自己获得多少——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社会贡献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两个方面——要正确看待奉献和索取的关系教学重点、难点:1.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2.社会贡献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学情简要分析中职学生渴望被当作一个成年人来看待,对于这个世界也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和看法,希望老师和家长能够尊重他们的意见而不是一味说理。学生有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和富有时代感的偶像。此前,通过较长时间的哲学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哲学思维能力和理论理解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是非观念和价值判断,但对于如何衡量人生价值,如何处理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奉献与索取的关系缺乏理论认识,对于自觉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缺乏认可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教学目标分析认知目标: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分析和对问题的讨论,了解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情感态度观念目标: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分析和对相关名言的解读,自觉形成热爱劳动、积极奉献的意识。运用目标:通过体验导行的冲突选择,学会正确处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自觉地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课堂教学过程(创境激趣---直面生活感受哲学)你认识这两位传奇人物吗?活着就为了改变世界——乔布斯像雕塑一样活着——尼克胡哲问题:人该怎样活着?结合他们的传奇人生,谈谈你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引思明理---合作学习领悟哲学)探究活动一:1.典型人物:乔布斯78\n材料一:乔布斯为地球留下什么……他为地球人留下了最早的图形化操作系统  他为地球人留下了设计精美的苹果电脑  他为地球人留下了音乐播放器iPod  他为地球人留下了智能手机iPhone  他为地球人留下了应用程序商店  他为地球人留下了平板电脑iPad  他为地球人留下了“为用户创造需求”的设计理念  他为地球人留下了“设计产品如做人”的理念他为地球人留下了设计产品时的“简单与专注”理念  他为地球人留下了“说不”的勇气  他为地球人留下了对“工作的意义”的理解  他为地球人留下了“人比资金更重要”的研发理念  他为地球人留下了对“坚持到底”的理解  他为地球人留下了“永远记住你将会死去”的名言  他为地球人留下了“遵从你的内心和直觉”的人生感悟材料二:乔布斯获得的个人财富苹果公司年薪为象征性的1美元拥有550万股苹果股票,价值为20亿美元左右拥有迪士尼7.4%股权,价值约45亿美元 问题:乔布斯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2.问题讨论:马克思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马克思所说的“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指的是什么?二者有何关系?3.名言赏析:分析下列名言,体会其中的人生哲理你若要喜欢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无论一个人的天赋如何优异,外表或内心如何美好,也必须在他的德性的光辉照耀到他人身上发生了热力,再由感受他的热力的人把那热力反射到自己身上的时候,才能体会到他本身的价值。——莎士比亚不能在我生命里实现人之所以为人,我对不起自己;在为人的生活里不能实现我之所以为我,我对不起生命。这个原则我们应该时时放在心里。——徐志摩我评定一个人的真正的价值只有一个标准,即:看他在多大程度上摆脱了“自我”,他摆脱了“自我”,又是为什么。——爱因斯坦4.探究小结: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78\n探究活动二:1.典型人物:乔布斯问题:结合探究一的两则材料分析,哪个方面更能体现乔布斯的人生价值?为什么他在苹果公司的年薪仅为象征性的1美元?2.问题讨论:有人说:“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是看其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又有人说:“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是看自己获得了多少。”我们应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呢?3.名言赏析:分析下列名言,体会其中的人生哲理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的聪明人、出色的诗人,但他决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马克思我们活在世上不是为自己而向生活索取什么,而是试图使别人生活得更幸福。——奥斯勃幸福在于为别人生活。——列夫·托尔斯泰一个真正的人,应该为人民用尽自己的才智、专长和精力,再离开人间。不然,他总会感受到遗憾,浪费了有限的生命。——曹禺4.探究小结:社会贡献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是衡量一个人有没有价值或价值大小的基本标志,个人是通过对社会的奉献来体现自己人生意义的。探究活动三:1.典型人物:尼克·胡哲:像雕塑一样活着!(看视频)问题:为什么尼克·胡哲被称为“像雕塑一样活着”,他对社会的贡献体现在哪里?2.问题讨论:有人说,衡量人生价值,物质贡献比精神贡献更重要。你赞成上述观点吗?为什么?3.探究小结: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归根到底是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两个方面。探究活动四:1.典型人物:烟台91岁老人刘盛兰拾荒18年资助上千名学生78\n刘盛兰慢性肾衰竭住院期间,很多陌生人来探望他。一位义工对刘盛兰说:你帮了那么多学生,现在你老了,我们就都是你的儿女。问题:通过刘盛兰老人的事例,你体会到奉献和索取是什么关系?2.问题讨论:有人说,一个人的贡献越多,索取越多,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对等关系。你赞成上述观点吗?为什么?3.探究小结:正确看待奉献和索取的关系。奉献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索取是个人从社会的索要和获取。人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用者。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是创造、奉献与索取、享用的统一。(体验导行——生活践行运用哲学)活动一:学校公告栏同时贴出两则启示。启示一:招募学校志愿者协会招募义务家教,为困难家庭子女和病残儿童义务进行课外辅导。时间安排在周末或假期。启示二:招聘学校创业社团招募员工,有可观薪资。工作时间:周末或假期。面对这两则启示,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活动二:中职学生可以怎样为兴校振邦做贡献?第二课时在劳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是第十四课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的第二课时,同样也是历史唯物主义中人生价值观的重点内容。当学生开始思考人生时,需要正确的价值观指导,认清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明确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后要落实到行动上,在劳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故本课时是本课内容的重要落脚点。本课时的逻辑线索是人生没有不劳而获——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78\n我们要在诚实劳动中创造人生价值。教学重点、难点:1.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2.我们要在诚实劳动中创造人生价值。●学情简要分析此前,通过较长时间的哲学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哲学思维能力和理论理解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是非观念和价值判断。中职学生已经开始接触社会,规划自己的人生。他们可能要更早地踏上工作岗位,通过劳动创造人生价值。但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他们是否真的认可劳动的价值,坚定在劳动中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学目标分析认知目标:通过图片、视频、名言等明确劳动既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也是体现人的本质力量、提升主体能力的活动。情感态度观念目标: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分析,坚定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在诚实劳动中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意识。运用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自觉地学习和培育劳动技能和职业道德,在劳动中创造人生价值。●课堂教学过程(创境激趣---直面生活感受哲学)材料一:千万富婆竟做环卫工人余友珍是湖北的一位普通农民,因为拆迁赔款而成为千万富翁,现在有17套房子,这样一位身家上千万的农民却每天起早贪黑的做环卫工人。而她之所以这样坚持的理由就是希望能够给子女做个好的榜样。余友珍的子女现在都是普通的上班族,每个月领着普通的工资。千万富婆为什么选择做环卫工人,作为母亲,她想用行动给子女传递怎样的信息?材料二:视频“李嘉诚的一分钟自我介绍”李嘉诚的一分钟的自我介绍,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有何启示?通过以上两则材料的分析,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人生没有不劳而获。(引思明理---合作学习领悟哲学)探究活动一:教师出示图片和相关名言,让学生总结出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劳动和人,人和劳动,这是所有真理的父母亲。——苏霍姆林斯基真理从辩论中来,幸福从劳动中来。——谚语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任何一项劳动都是崇高的,崇高的事业只有劳动。——卡莱尔结合以上材料,说明为什么“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劳动在人的价值实现中有何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把人与其他动物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人通过劳动改变自然,创造属于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劳动是体现人的本质力量、提升主体能力的活动。劳动是人类有目的的、创造性的活动,正是这种活动,才把人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又把二者统一起来。劳动是人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人类社会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与人类社会。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劳动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条件。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源于全体社会成员辛勤劳动的积累。78\n探究活动二:视频一:状元360视频二:“油条哥”刘洪安结合视频,请谈谈如何在劳动中实现人生价值?劳动和奉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必经途径。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在社会实践中积极能动的劳动创造过程。所以,只有诚实劳动才能更多地奉献社会,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论我们以后在哪个工作岗位上,都要秉承劳动奉献的精神,脚踏实地、不断创新,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做出新贡献。(体验导行——生活践行运用哲学)中职生职业规划设计竞赛一、指导思想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设计活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强化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就业观、创业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成功者”的心态,形成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二、活动主题认知真实自我,把握职业方向,规划精彩未来,实现人生价值。第十五课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第一课时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一、教学内容分析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种种原因会陷入片面发展的误区,这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对学生进行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走出片面发展的误区,成为德能兼备全面发展的职业人。从教材第五单元“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的主题来看,教材第五单元人生问题的核心是正确把握人生价值。而本课中的全面发展也是围绕着实现人生价值这个核心来展开的,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而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人的全面发展。人自身全面发展是人自我价值的体现,也是实现人的社会价值的基本条件。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教学难点是成为德能兼备的全面发展的职业人。二、学情简要分析首先,本课是全书的最后一课,通过前面14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哲学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用哲学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本课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知识是能够理解的。其次,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能全面发展,中职学生同样也追求全面发展。但由于职校学生综合素质偏低,往往是考不上高中才上的职校,对自己信心不足,自我控制能力差,因此往往容易陷入片面发展的道路,这样对其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努力成为德能兼备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实现自身全面的发展。最后,学生对全面发展从小就有自己的理解,一直以来他们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家长和学校也是努力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对于全面发展学生是非常熟悉的。可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们往往又会出现片面发展的情况。这些问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从理论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要努力实现全面发展,克服片面发展。中职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的正确观点和方法的指导,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三、教学目标分析1.认知目标: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3.运用目标: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正确处理片面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四、课堂教学过程【课前准备】78\n预习本课内容。【教学过程】案例导入一、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对于人生发展的影响?17岁硕博连读神童退学的启示 1983年出生的魏永康2岁就掌握了1000多个字。1991年10月,8岁的魏永康就跳到了县属重点中学。13岁时,魏永康又以高分考进湖南湘潭大学物理系,成为当地公认的“神童”。在大学4年里,魏永康的妈妈一直都在学校陪他。魏妈妈说,为了让孩子专心读书,所有的家务事情她都自己做了,包括给魏永康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为了不耽误永康吃饭的时候看书,他读高中的时候,魏妈妈还亲自给他喂饭。2000年,17岁的魏永康考上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这一次魏妈妈不能跟在他身边了。魏永康离开妈妈,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他想去天安门玩,大冬天都不知道换衣服,穿着单衣、趿着拖鞋去天安门逛了一圈。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魏永康感到实在不能适应没有妈妈照顾的生活。2003年8月,已经上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从中科院肄业回到了老家。2004年,魏永康曾经几度离家出走,最长的一次走了39天。结合案例,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谈谈“神童”魏永康的事例对我们中职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有什么启示?加深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从而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教师点评:魏永康走过的这段人生历程,委实启人深思。“神童”虽具有超越同龄儿童的智力,但他首先是“儿童”,同样需要遵循儿童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同样需要在与外界的社会交往中汲取养分。而在魏永康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却发现,他的童年生活被人为地“割裂”,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伙伴,没有课外书,也没有玩具。人生路上那些美丽的、欢乐的、悲伤的、复杂的、温暖的、坎坷的际遇,也统统与他“无缘”,而这些正是孩子健康成长所不可或缺的社会土壤。1.走出片面发展的误区人只有走出片面发展的误区,实现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实现个人的自由发展。我们一定要走出片面发展的路子,实现各方面的全面发展。2.人的全面发展及实现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发展条件在相互促进中实现和谐的整体的发展,是克服了发展的片面性,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它强调的是人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我们来看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全面发展的案例:全面发展的林志颖华语小天王林志颖17岁出道,以神话般的速度迅速红遍亚洲及整个华语世界!18岁登上香港红磡开唱,是首位全部以国语歌曲入主红磡的歌手,同时成为有史以来在红馆开唱最年轻的歌手,并且在当年(出道后仅仅一年)完成世界巡回演唱会,记录至今无人能破!堪称奇迹!其所到之处,都会引起空前的轰动,被媒体誉为“娱乐圈最神的神话”!并且有“十年之前没有林志颖,十年之后也绝不会有第二个林志颖”这样惊人的论断!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林志颖现象”,影响力可见一斑。成为台湾本土偶像的鼻祖,第一位真正的小天王!同时也是华人世界中唯一一个获得“国际杰出青年”奖的人!在歌唱、影视、赛车、企业、慈善等方面,均创造了无数无人能破的成就和记录!林志颖集职业赛车手、歌手、演员、企业家、摄影师、摩托艇手(新的挑战)、台湾78\n网络协会身兼数职的要员、美国/内地/台湾众多官方形象及公益代言人等等多重身份于一身。跨界之大、涉及领域之多,令人惊叹。他科技头脑一流,是台湾网络部门的要员,身兼数职:台湾网路协会常务理事、台湾网路资讯中心网域费率委员会委员、台湾网路资讯中心网域董事。另外,泛珠三角“超级跑车协会”荣誉会长、中国艺术家协会创会理事长、财团法人关怀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新网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是他的职务。结合案例,谈谈林志颖的事例对你有什么启示?我们中职学生应该如何实现全面发展?教师点评:林志颖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偶像,而我们知道林志颖更多的是因为他是个演员、歌唱得很好,按说林志颖这两点已经做得很好了,可是他却并没有满足。而是做到集职业赛车手、歌手、演员、企业家、摄影师、摩托艇手(新的挑战)、台湾网络协会身兼数职的要员、美国/内地/台湾众多官方形象及公益代言人等等多重身份于一身。更难得的是每个身份都做得很好,真正体现了全面发展。我们也要向林志颖学习,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那么请大家思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有哪些呢?课件展示:(1)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有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它所创造的社会物质条件为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人全面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的全面发展,首先要得到衣食住行的满足。因此,离开生产力的发展讲人的全面发展,是不切实际的。但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并不直接等于人的全面发展。如果仅以经济增量为目标,为生产而生产,就会牺牲人的全面发展,造成各种危害,使发展不可持续。绿色GDP能够反映经济增长水平,体现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程度。绿色GDP占GDP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对自然的负面效应越低,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度越高。(2)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需要有和谐的社会环境。人只有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中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人的才能的发挥离不开他人,离不开社会和集体。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来了动力和活力,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又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加强,必将给人们创造出更多的自由时间和活动空间,为人们按照自己的天赋、特长、爱好在科学、文化、艺术等领域自由进行活动和创造,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爱好,实现个性充分发展创造出更为优越的条件。(3)个人的身心和谐、协调发展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条件,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个人的身心和谐,简单地说就是自己与自己相合。它包括三个“平衡”,首先是心理平衡,即在顺境和逆境中,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第二个“平衡”是生理平衡。伦理平衡是第三个“平衡”,就是要修身,要淡泊名利。人生中,能做到身心和谐,就能比较充分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5条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国家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和谐的环境,正是要培养出身心和谐、协调发展的全面的人。我们中职学生一定要把握机遇,成为一个德能兼备的职业人。3.做德能兼备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我们先看一个德能兼备职业人的案例。教师播放视频:B超“神探”贾立群B超“神探”贾立群他,从医36年,接诊患儿30多万人次无一漏诊误诊;他,确诊疑难病症7万例,挽救两千危重患儿生命。他就是北京儿童医院超声医生贾立群,以精湛医术、高尚医德、亲民医风在患儿家长和业内同行心中镌刻下了“贾立群B超”品牌。多年来,由于贾立群主任诊断比较准确,每当碰到疑难病例的时候,医生们都会在B超单子上注明要做“贾立群B超”。传来传去就有了“贾立群牌B超”78\n的说法。贾立群主任承诺,只要不出差,24小时,随叫随到。最多的一次,一晚上被叫起来19次。为了能给更多的孩子做上B超,贾立群主任已经有20多年都吃不上中午饭了。饭都是晚上七八点下班后才吃。 30多年来,贾立群主任经常加班加点,也经常忽略了家人。一次,为了一个小孩做肾脏穿刺,孩子特别胖,哭闹得厉害,图像看不清楚。贾立群主任就一边哄着孩子,一边用探头引导着肾内科医生小心地进针。不知不觉地,2个多小时过去了,窗外一直下着瓢泼大雨。最后穿刺成功了,才突然想起来,他的7岁的儿子放学后还在汽车站等着接呢。当贾立群主任飞跑到车站,看见儿子还站在大雨里等着呢,浑身都浇透了,连书包里都灌满了水。我们中职学生要以贾立群医生为榜样,成为德能兼备的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人。中职学生如何成为德能兼备的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人?首先,要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教师提问: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什么?教师点评: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做一个德才兼备的职业人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千万不要做违背职业道德的事情。其次,要加强专业技能学习,提高动手能力。我们中职学校的学生必须学好自己的专业技能知识,拥有一技之长,将来才能顺利就业,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再次,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清华馒头僧张立勇,29岁,清华大学食堂厨师。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民工,张立勇自学英语十年,获得国家英语四六级证书,在托福考试中获得630分的高分,他也因此受到媒体的关注,一时间英语神厨、馒头神、清华扫地僧成为他的代名词,张立勇成为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张立勇出生在江西赣南的一个小山村,因为家庭贫困,读到高二就辍学到广州打工,尽管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但他还是会抽出时间来学习英语。1996年,张立勇经亲戚介绍进入清华食堂成了一名切菜工,清华园也成为他实现梦想的乐土。张立勇每天早晨四点钟起床,每天坚持自学七八个小时,有的时候学到凌晨一两点钟。张立勇的坚持得到了回报,2004年,他拿到了北京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国际贸易本科文凭,终于圆了迟到10年的大学梦。2004年10月,张立勇获得了共青团中央颁发的中国青年学习成才奖。通过张立勇的事例,你学到了什么?教师点评:我们现在拥有的学习环境比张立勇要好得多,我们有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安心读书,不用为了生计奔波,可是我们有没有做到张立勇的勤奋呢?希望我们所有同学从今往后,一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养,成为德能兼备的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人。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条件。同时和个人的努力和追求也是分不开的。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兴趣是分不开的。因此个人要想全面发展还有追求个性自由。体验与探究:1.收集几个全面发展的名人的案例,思考并分析他们为什么能做到全面发展,我们中职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全面发展。2.我们中职学生要想成为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人,应该怎么做?用所学过的原理解决以上问题。小结:今天我们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希望我们自觉地指导实践生活,在创造中感悟美好人生。第二课时在社会发展中实现个性自由教学内容分析78\n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生往往一味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自由的发展,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这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对学生进行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个性自由与社会束缚的关系,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从教材第五单元“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的主题来看,教材第五单元中的人生问题的核心是正确把握人生价值。而本课中的个性自由发展也是围绕着实现人生价值这个核心来展开的,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而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人发挥个性自由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真正的个性自由正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把握人的个性自由,在职业活动中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教学难点是在职业活动中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学情简要分析首先,学习了人的全面发展,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人的发展的知识,人不仅需要全面发展还需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施展才华,显示自己的独创性,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的发育,知识的扩展等因素的影响,中职学生对家长、对教师的崇拜开始逐渐减退,转而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情感体验,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敢说敢干,渴望成功,只要有适宜的环境条件,他们就会积极地投身其中,充分地展示自我。因此中职学生具有强烈追求全面发展和个性自由的意识和体验。但由于职校学生往往自我控制能力差,一味地追求自由,而容易忽视个性自由与社会束缚的关系。这样又不利于其自身能力的发挥和未来的成功。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处理好社会约束与个性自由的关系,成为德能兼备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实现自身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最后,学生对全面发展和个性自由从小就有自己的理解,个性自由是中职生一直积极努力争取的,同时他们又认为他们的个性自由,在生活中受到家庭、自身、社会环境的制约甚至是打击,因此就出现与父母闹矛盾、不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从理论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个性自由,帮助学生认识到自由不是无拘无束,自由也要遵守社会规章制度。中职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的正确观点和方法的指导,这样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教学目标分析1.认知:了解个性自由不是无拘无束的,理解个性自由与社会约束的关系,正确把握人的个性自由。2.情感态度观念:尊重个性,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3.运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正确处理个性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关系,自觉在职业活动中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课堂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启发思考)教师展示漫画(不遵守交通规则的漫画)在日常生活中,你认为有自由吗?在你看来自由是什么?有这样一则故事:一棵刚栽下的小树,被束缚在木桩上,它感到很不自在,气愤地指责木桩说:“老东西,你为什么要束缚我,剥夺我的自由?”(见教材P196)你怎么看待小树的自由和约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怎样看待人生自由。1.个性自由不是无拘无束(1)自由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木桩的束缚是为了帮助小树扎稳根,增强抵御风的能力,扶持它茁壮正直地成长,“在束缚下成长”。(2)自由和约束是不可分的。人可以摆脱和克服某些条件的限制,但不能克服所有条件的限制。一个人一旦失去约束,不管是什么人,都会轻易将他击败。生活中不能没有约束。2.个性自由与社会约束任何个性自由也不能脱离社会的束缚,如果不顾社会的束缚,一味的自由,最终只能是毫无自由。个性自由的条件:78\n一方面,任何人的个性自由应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另一方面,任何人的自由都不能影响别人的自由。任何个人自由都必须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前提。教师提问:以上漫画说明什么?教师点评:任何人的自由都不能影响别人的自由,这样才能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小组讨论:教师播放视频:北京第39例甲型流感患者带病活动频繁在世界共同抗击甲型H1N1流感的时候,留学生在网上发起暂时不回家的倡议书;大部分从国外回国人员自觉自我隔离。然而,北京输入性甲型H1N1第39例患者,自加拿大抵京后不仅未按相关建议要求自我隔离,相反带病在京频繁活动。而北京的首例患者在确诊之前,除了打车前往医院就诊,与出租车司机有过近距离接触之外,一直在家里呆着,与她的母亲在一起。而且,为了防止意外,她把打车的票据一直保留着,方便找人。正是由于患者这种极高的自觉意识,在她被确诊之后,需要隔离观察的只有两人:她的母亲和出租者司机。而且因为她保存着票据,出租车司机很快就被找到了,为隔离工作节约了大量的寻找时间。全班分组讨论:从自由与约束的辩证关系来看,归国人员应该不应该自我隔离?为什么?教师点评:北京输入性甲型H1N1第39例患者不顾别人,只想着自己的自由,事实上是妨碍了别人的自由,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而北京的首例患者在确诊之前却严格隔离自己,尊重了别人的自由,也赢得了社会的尊重,我们中职学生更是应该做一个尊重他人和社会自由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性自由。课堂活动:小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个人自由妨害影响到别人自由?全班分为若干小组,列举桃林个人自由妨害影响到别人自由的行为,并以此为戒,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3.在职业活动中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们中职学生未来一定会成为一名职业人,作为职业人来讲,每个人应根据一定的条件来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在职业活动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自我。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实现人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呢?教师展示案例:把自己推到前台他是一位不幸的少年,因为身材矮小,总是被别人忽视。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开展小发明比赛,但是班级小组推荐的名单里没有他。于是他找到老师表示愿意参加比赛,老师尽管有些怀疑,但仍然答应了他。几天后,他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无尘电动黑板擦,这个作品不仅在学校获了奖,还在市里获得一等奖。上中学的时候,他的身高只有一米多一点。一次,电视台、教育厅、省科协举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他经过长时间考虑后,给电台打去电话,擅自决定代表自己的学校报名参赛。结果他设计的电动车防滑带获得此次大赛一等奖,为学校争得了荣誉。2003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举行一次"全球儿童文化论坛",在全球每个国家选择一名14岁以上的青少年儿童赴巴塞罗那参加活动,这一次,他又主动报了名,并被列为候选。然而,全国共有120名候选青少年,从中只能挑选一人。组织方把120人分为12个小组,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演讲。他没有被小组选上。当其他选手在台上侃侃而谈的时候,他再也坐不住了,悄悄地靠近一位工作人员说:"叔叔,你能不能帮我喊一下台上的主持人?"主持人走近他的身边,他小声对主持人说:"尽管没有人推选我,可我觉得我有这个能力,您给我一次机会,我会还您一份惊喜!"主持人和评委沟通以后,决定让他上台试一试。这一试,他成了中国唯一的入选者!2004年3月,他接到了联合国的正式邀请,5月12日,身高只有1米2的他,作为中国唯一的代表站在了国际论坛上,他的演讲赢得了场内持续热烈的掌声。这年12月,法国著名儿童动画片"天线宝宝"制作中心专程赶到了中国,为他拍摄专题片。他的名字叫姚跃,安徽省合肥市三十八中一位16岁的残疾少年。78\n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不同的人对我们的认识和看法是不同的。我们不可能令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喜欢你、欣赏你。事实上最了解你的人只有你自己。所以,我们每一个人要充分认识自己的每一方面,给出自己客观的评价。别人的评价只是一个参考,我们要想完善自己,首先要自己充分认识自己。作为中职学生,我们要加强学习和实践,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提升认识规律、运用规律的能力,提升自身的人生发展能力,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体验与探究李斌、许振超等是当代工人的杰出代表。他们爱岗敬业、勤奋刻苦、无私奉献、勇攀高峰,创造出了一流的工作业绩。国家授予他们“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大力表彰他们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做出的突出贡献。(1)你了解上述列举的人物的事迹吗?将你查到(或了解)的他们的事迹介绍给大家,并结合他们的事迹说明人生价值的内容及内在联系。(2)假如你要走上社会,成为一名劳动者,你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7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