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00 KB
- 2022-08-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探讨中观哲学论中观哲学论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中观哲学论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世界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 哲学产生于生活世界,而生活世界实质上是一个观的世界。人之观多种多样,大体而言,可分为“以我观物”与“以物观物”两类;与此相对应,人的生活世界其实可以分为“有”的世界与“无”的世界。有的世界是人类共有的现象世界,而无的世界则是人类共通的形上世界。中观哲学试图调和有的世界与无的世界的对立,认为宇宙万物以“外在关系”而相互联系时,则生成有的世界,此即“一即一切”;当宇宙万物以“内在关系”相互连接时,则生成无的世界,此即“一切即一”。因此,一即一切与一切即一其实是中现哲学的一体两面。中观哲学不仅是认识论,而且是存活论,它源自于人类的“生命十字架”的展开方式。人类既需要从中观的角度来审视与了解自身,同时也需要运用中观之智来克服人类面对的两个世界的紧张与对立。 关键词 中观哲学 生活世界 外在关系 内在关系 简介 胡伟希(1948-)男,湖南省长沙市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A 0439-8041(2008)07-0046-07\n 在全球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世界上各大文明都有各自的哲学传统,这已是学术界的共识。那么,中国哲学作为世界上源远流长的一种哲学传统,其根本特征到底在哪里呢?要回答这个理由,必须从对世界的“观”说起。哲学是对于世界或者存在的一种“观”,而中国哲学的观相对于西方哲学观而言,可以称之为“中观”。假如将中国哲学墨于世界哲学之林来考察,可以说,中国的这种中观哲学其实提供了哲学家族中的一种范型。 一、世界从“观”开始 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中,胡塞尔首次提出生活世界的概念,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始终在先被给予的、始终在先存在着的有效世界,但这种有效不是出于某个意图、某个课题,不是根据某个普遍的目的”,相反,“每个目的都以生活世界为前提。就连那种企图在科学真实性中认识生活世界的普遍目的也以生活世界为前提”。在胡塞尔眼里,生活世界是一个先于科学世界而出现的世界,具有认识论上的本源性。海德格尔进一步发展了胡塞尔的说法,强调生活世界是一个“此在”\n的世界;到了哈贝马斯,则提出生活世界是一个互为主体性的世界。总之,无论他们心目中的生活世界具体所指是什么,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生活世界是人的世界。人的世界与生活世界其实就是一回事情。 什么是人的世界呢?人的世界是有“观”的世界。这里所谓的“观”是指“人观”。《周易·系辞传上》云:“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凶吉”,“(圣人)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可见,在中国古典哲学的语汇中,“观”被理解为人观察与理解宇宙万事万物的活动与策略。现在人们通常把观与见联系起来,将观(察)理解为见(闻)。其实,“观”与“见”大不相同。见是观的结果,受观的方式影响与制约;由于观的方式不同,其所见也就不同。而以见代替观,其用法也大有玄机。魏晋时期,钟会到嵇康隐居地看望他,嵇康问钟会看见了什么,钟会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这所谓“闻所闻”、“见所见”就不怀好意。假如他毫无成见,如实地来观察一番的话,应该说“观所观而来”才对。而由于“闻所闻而来”,在未来以前就已经有所闻,预先有了偏见,当然就不能“观所观而去”了。 人之观多种多样,大体而言,可分为“以我观物”与“以物观物”两类。所谓以我观物,是预设了“我”(无论是作为个体的“小我”还是作为人的类存在的“大我”\n)的在场,故一切是从我的眼中、各种感觉器官中得之(其实也包含有各种成见:“闻”)。所谓以物观物,是指没有主体出场,完全站在物的立场上的一种观。理由是:这如何可能? 后期海德格尔在讨论存在理由时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存在是把自己展示为“表现出的存在物的出场”。这里,存在是作为存在的表现物而出场的。他还指出:为了从存在物中看出存在,需要借助于一种称之为“哲学现象学”或“本体论现象学”的策略,来从存在者观照出存在来。而这种哲学现象学或本体论现象学的策略在认识过程中暂时“悬置”了认识主体,其实可以理解为一种“物观”的策略。当然,在海德格尔的哲学文本中,他始终未使用“观”这个词汇,但这不等于说他否认以物观物的策略。他说:“哲学以响应方式存在,响应乃是与存在者之存在的声音相协调。”这里的“响应”就有“物观”之意。然而,在中国哲学文本中,却有大量关于这种物观策略的文字说明。例如,老子哲学称之为“玄览”、“静观”;儒家哲学称之为“德性之知”;大乘佛教称之为“现观”。等等。而在很早就出现的儒家经典《周易》中,就出现了“观卦”,对于“物观”中存在者如何呈现存在的样式作了分解的说明。《易传》更是将物观称之为“大观”,认为“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n(《像上》)。看来,对于中国传统哲学而言,观主要是指物观。这从观的原始义中也可得到说明:“观”的象形字是一只猫头鹰,它在夜间活动,眼睛瞪得大大的,保持着对周围事物的“警觉”状态。无独有偶,认为哲学的使命也是对存在的追问的黑格尔,当他说“猫头鹰到了黄昏才起飞”时,也包含着对存在的追问需要有一副描头鹰的眼睛的意思。伽达默尔认为,真正的物观无须有眼睛,而必须通过对事物的“倾听”。这种“倾听”也是一种警觉,也就是物观,它与传统的仅仅是借助感官来感知事物的方式迥异。 通过“我观”与“物观”呈现出来的世界是两种完全不中观哲学论由.zbjy.收集,如需论文可联系我们.同的图景:“我观”的世界是一个“有”的世界。在这个“有”的世界中,不仅呈现出形形色色的这这那那,而且事物与事物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事物之间的差别,在柏拉图哲学中称之为“相”,在科学家眼里称之为“性质”。为了认识这些事物之间的差别及联系,人们运用形式逻辑的策略将各种事物加以归类,分别为种类属差,而且认为这些事物之间的联系遵循因果律。这种“我观”的世界图景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称的现象界。另一方面,宇宙的万事万物尽管彼此之间存在差别,但是,从“物观”的角度来看,这些差别形式却并不代表事物的真正存在。换言之,客观事物之存在以及它们的“分别相”只是存在的“表象”\n,事物与事物彼此之间作为存在而言并无差别。也就是说,“物观”看到的是事物存在之本身。就“存在”而言,不仅万物平等。而且万物在“了无自性”的作用上曰“无”。这种“物观”中呈现出来的“无”的世界,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本体界”。 长期以来,西方哲学家的形而上学讨论的是“有”的世界。这种“有”的世界,柏拉图称之为“理念”,康德视之为“物自体”,在黑格尔哲学那里是“绝对理念”。这些称谓不同,无非是指现象界背后的最高本体,是现象界之存在的“根据”。而中国传统哲学一直以“无”的世界作为哲学探究的重点。在儒家哲学中,这种“无”的最高境界是仁,道家哲学称之为“无”,而大乘佛学则称之为。‘空”。它中观哲学论由.zbjy.收集,如需论文可联系我们.中观哲学论由优秀站.zbjy.提供,助您写好论文.形形色色的万物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按照种类属差的分类原则来划分的,即“一即一切”;而当我们从内在关系来看万物之间以及万物与整个宇宙的关系时,它们之间就不是种类属差的关系,而是物物平等的关系,即“一切即一”;而且,这里“一”的含义也不同于前者。如果说前者的“一”是实体性的,这种实体性的“一”可以称之为“有”的话,那么,这里的“一”则是非实中观哲学论由.zbjy.收集,如需论文可联系我们.体性的存在,严格来说,是“无”。故而,外在关系的“\n一即一切”,是“有”生万物,或反过来说,万物统一于“有”;而对于内在关系来说,一切是一,是指万物统一于“无”。此处的“无中观哲学论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中观哲学论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世界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一种方式,由于无视人与外部世界的区别,以及无视外部世界中各种事物之间的差别。它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无差别、无区分、也无“真假”的混沌世界。虽然无真假,但是,这个世界对于人类来说仍然是有价值与作用的。这就是,由于人在这个世界中体会到宇宙的同一性,他才会感到他不仅是这个无边无尽的宇宙世界中的一分子,而且可以与这个”,是指“无分别”,也即是金岳霖所说的“道无生灭,无新旧,无加减,无终始,无所谓存在”。因此,虽然同称之为“宇宙”,但外在关系的“一”(物质的宇宙)与内在关系的“一”(道的宇宙)却有明显区别。对于外在关系的宇宙来说,它无论如何之大,不出时空之外;而对于内在关系的宇宙来说,它却是超时空的存在。金岳霖在强调这种内在关系的“宇宙”(大全的宇宙)与外在关系的“宇宙”(称之为“天文学家的宇宙”)的区别时说:“宇宙’是全,‘全’\n表示整体。宇宙不仅是时空架子而且包含有时空架子里所有的一切。时空架子是宇宙底部分,而宇宙不是任何东西底部分。就宇宙之不是任何东西底部分而言,这里的宇宙不是天文学家所量的宇宙。天文学家所量的宇宙,无论其直径多么长,总不是包罗万象的宇宙。能够说直径多么长的宇宙根本不是‘全’,它总是某时期内的‘世界’,所以总是一部分。包罗万象的宇宙不是手术论所能表示的,而天文学家所量的宇宙是手术论之所表示的。‘宇宙’不仅是全而且是大全。宇宙不可以有外。宇宙既是全,既是至大不可以有外的全,当然只有一宇宙,这就是说,宇宙当然是唯一的,宇宙虽然唯一,可是,它并不特殊。” 四、生命的十字架之真 人类对存在的认识有两种:有与无。人之所以会有这两种观以及具有两种把握世界的不同直觉能力,归根结底,乃由于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十字架”的方式:在这个十字架中,人处于两条直线的交点。从这点可以往横的方向看,也可以往纵的方向看。此分别即为有观与无观。但是,人除了往上下左右看周围的宇宙万物之外,作为理性的动物,还可以“反观”\n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然而,当人反观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时,也可以有两个角度:一是从横的角度看。这时,人会发现自己是宇宙万物中的一种,他与这周围世界中的万事万物有形形色色的差别。换言之,他看到的,是人与周围世界的区别。这区别点最大的在哪里?就是人是“零”,而周遭世界的万事万物是零之外的其他数字。这是人与世界形成主客关系的根源。但人还可以从纵的角度看。这时,由于宇宙中万事万物都与他一样处于“零”(在横坐标上为“零”)点上,因此,他看到的是周遭世界与他的同一,即周遭世界的万事万物也与他一样是零。这不是说周遭的万事万物与他没有差别,而是说,这些差别是非本然的,或者只是外在的区分。就本然相而言,人与他周围的宇宙万物是同一的。此即我们上面所说的无观中获得的无相。 概言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是处于十字架的中心。处于这种中心或者说两条直线的交叉点,就决定了人与宇宙万物打交道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让自己处于横坐标上,他不仅看到他与周围世界的区别,而且他打交道的方式,是尽可能地确立与巩固他自己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差别,也尽可能地确立与巩固周围其他事物之间的差别。另一种方式是让自己处于纵坐标上,这时,他会忽视或者看不到他与周围世界的差别;或者即使看到了,也不认为这些差别有那么地重要。他专注的,是他与周围事物之间的同一性。而且,当他将自己与周遭世界置于这种纵坐标中时,他会尽力发展与维持他自己与周遭万事万物的这种同一关系。\n 人与周遭世界打交道的这两种方式,不仅在方式策略上有极大不同,而且,它们会产生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前一种方式,由于强调人与外部世界的差别以及宇宙万事万物之间的区别,因此出现了主客二分法以及注重区分事物的种类属差的分类原则,科学策略由是而生,形式逻辑也由此而起。总之,在横坐标中,人的周遭世界,也包括人自身,是一个科学的世界(广义的科学);而后一种方式,由于无视人与外部世界的区别,以及无视外部世界中各种事物之间的差别。它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无差别、无区分、也无“真假”的混沌世界。虽然无真假,但是,这个世界对于人类来说仍然是有价值与作用的。这就是,由于人在这个世界中体会到宇宙的同一性,他才会感到他不仅是这个无边无尽的宇宙世界中的一分子,而且可以与这个宇宙世界同一与合一,从而,产生出一种有所归属的满足。换言之,由于这种与宇宙万物的合一感,他会知道他不只是茫茫宇宙中一个匆匆的过客,而且会与宇宙本体相始终而永恒。正是这种与宇宙的同一感才使人类之存在获得一安身立命之所,并且获得了去进一步探究这个终极价值与作用世界的动力。人类的作用世界由是而生,文学艺术甚至宗教也由是而起。\n 在现实中,有与无世界的对立与冲突往往会给人类生活带来痛苦与不幸,甚至成为人类生活中烦恼的根源。因此,长久以来,人类思想活动的一项努力,就是设法去调解这两个世界之间的紧张与对立。然而,这可能吗?从以上的十字架之喻可以看到,人与周围世界打交道的两种方式有其不得不然。这是由于:人从其本性来说是二元性的动物。这所谓二元性,是说人一方面是生物体,为了维持这个生物体的存活与发展,他不得不将自己置于宇宙世界的这个横坐标上,以一种横观的方式来看待世界万物以及他的同类乃至自身。这种横观的观物态度与方式最终导致了技术的发明以及科学的发现,使人类征服与制约自然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从而,在“物竞天择”的自然界存活斗争中,人类远远处于地球上其他物种的上风。但另一方面,人又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体,这种精神存在关心的是,人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等等这类宇宙终极理由。为了寻找这些宇宙终极理由以及生命存在作用与价值理由的答案,世界各大文明传统通过宗教不约而同地发现了宇宙同一性原理。以及生命终极存在之依据。而这种答案之获得与求证,就在于人将他自己置于宇宙的纵坐标中,以一种纵观的角度来看待宇宙万物与人自身。看来,正是人的这种二重性存在决定了人能够站立在宇宙十字架的中心,并且获得了有与无这两种不同的观物方式,以及发展了他自身与宇宙万物打交道的两种不同方式。这两种方式,我们分别称之为天人相分以及天人合一的方式。\n 人类生来就不得不背负这种生命的“十字架”\n。人类要想寻找出一种一劳永逸地解决有与无、人的生物性存活与精神性存活的冲突与对立的方案,看来也注定徒然。然而,从中观思维来看,人类也用不着悲观。也许,十字架既是人类生命不得不承受的负担,却也正彰显了人类生命之伟大与庄严。正是由于这两重坐标的存在,人类才得以创造出一个既不同于其他动物、也不同于神的生活世界;而人间的种种伟业,包括科学发现、文学艺术,乃至于经济、政治种种人类文明的创造也才获得累累硕果。而且,也正因为有这两个世界的冲突与紧张。人类的生活才过得不至于那么地平淡:人类要想出种种办法与方案,使两个世界的冲突得以暂时地缓和与化解。而中观哲学要告诉我们的是: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两个世界的冲突与紧张虽无可能,但暂时性或替代性的筹划却仍然可能。这就是:当人类站在横坐标上运用他自己的知的能力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们同时也可以站在纵坐标上看待世界。反过来。当我们躺在纵坐标的沙发上似乎不食人间烟火地在以无观眼光审视世界时,不要忘记人类的精神沙发上终究躺着的是我们自己的肉体之躯。这也就意味着:在横坐标上的人类物质创造与对宇宙万物的利用,要接受纵坐标的导引;而纵坐标上的精神驰骋,也应当时时回顾大地。横坐标与纵坐标看似对立,实乃相反相成,关键要保持两者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平衡。也许,这才是中观之智。 责任编辑 常山客 盛丹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