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00 KB
- 2022-08-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小学个案现象哲学浅析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以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为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是从世界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源事物,获得本源事物和非本源事物的知识,建立事物一元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满足人类提高思想认识能力、解决思想认识问题需要的本源事物。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在大学学习中,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会了我们挖掘、构造、强化和改造人的思想(自我的和他/她人的);规范和批判人的思维方法,进而养成高效的思维习惯;指导、反思和检验人的具体思考和实践行为,进而达到个体和社会的自我否定、主客统一,实现个人的有效实践、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生命的延续。这样一门学科,让我们在认知上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指导实践,下面就结合哲学中唯物、唯心的一些基本原理对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小学教育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具体现象进行一下简要的分析,旨在以哲学的视角为解决小学教育上的问题提供帮助。不久之前学校组织去小学做见习教师,有幸参与其中,为期一周,\n主要任务是给正式在职教师做一些辅助性工作,第一次对小学教育实际情况有了一些初步认识,工作与学习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如小学生心里健康问题、教育奖惩问题、教育职责问题等。下面对这其中比较常见的、具有探讨价值的一个案例进行简要分析。案例:我跟的班级里有这样一个学生,男,9岁,小学三年级。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格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人际关系很差,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要不就咬人。很多被欺负的同学来告状,屡教不改,让班主任老师极其头疼,几次找过家长。分析:此种现象在小学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班级里总会存在一个或几个麻烦比较多的学生,也就是常说的小孩子不懂事,招摇生事,小孩子的欺负人、打架大多不会对其他人造成很大的人身上的伤害,但是此现象对其品德的形成,对其将来的发展,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带来的干扰是不容忽视的。对此应用哲学进行剖析,唯心论给我们的启示是:行为是意识的反应,孩子年龄较小,性格可塑性很强,学生的这种行为必然是学生错误意识的一种反应,错误的意识总是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案例中不难发现孩子存在着一种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想法,对他人受到的伤害毫不在乎,并以此为乐,表现自己,炫耀自己,然而这使他和同学们越来越疏远,变成令人厌恶的一个,不愿和他接触。从而在把握了此案例的根本之后,解决此问题重点也就是需要让该生有正确的认识,问题到这里先别急着停下,姑且让我们继续进行分析下。\n唯物论中指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应。于此,我们想到,究竟是什么让孩子形成了这种错误的认知呢?小学生的成长坏境无外乎家庭和学校,于此先来研究一下家庭环境对其的影响,经过与班主任老师的交流后,得到了一些相关的家庭环境信息。该生从小跟奶奶在老家生活,爷爷病故,父母工作繁重,很少能见到父母,因此对父母缺少依恋。而奶奶对他百依百顺,言听计从,过于宠爱、放纵。如此娇惯的环境下,渐渐使他形成了蛮横任性的性格。同时,在班主任与该生家长的沟通交流中,发现该生父亲怕孩子吃亏,不断教育要他回击欺负他的人,不能惧怕别人,打坏了人会给他赔,但决不能被欺负。因此,渐渐地,他由一个被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欺负他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霸气傲慢、持强凌弱者。小时候在这样一种生活环境下,也难免会出现这种性格。现在继续来考察一下学校教育方面的环境。行为霸道、令同学反感,自然向老师打小报告的人不少,偶尔还会出现打架的事情,那么老师是怎么处理的呢?继而又发现这样一种奇怪现象的存在,每次告状的人也或多或少会被老师数落,被指责要多看看自己的错误,打架的双方处罚通常是一个接接一个的被批评,一般不会出现老师不追究一方责任,一点也不会被批评的情况。\n唯物论中,阐述到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而在这一现象中,老师的处理方式体现了一种按规律办事的思想,两方发生矛盾必然是两方都有过错,因此发生矛盾的两方学生必须都要接受惩罚。这种对规律的认识如果放在理性强的成年人身上确实无可厚非,但是当他用来判别不成熟的小学生时却是应该慎重使用的,这也是哲学中所讲的真理的条件性原理。如此做一个假设,打架双方一方属于无力去闹,另一方去告状,之后却也被老师批评、责难,那么老师错误的处理方式也形成了一种规律,被学生所认识到,无理取闹的一方相对于另一方并没有吃亏,于是他以后依旧可以这样做,事情用暴力来解决很直接,而且反馈给他的仍不过是这样一种结果而已;另一方则被欺负,之后仍旧被老师批评,于是直接回击的方式才是真正有效地办法。这样一种规律就被学生接受认识,并且实践起来。如此一来影响将是多么不好。因此如唯物论中所体现的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老师需要重视处罚决策,杜绝给学生在学校生活成长环境方面不良的影响,同时给该生带来错误认识的家庭坏境根据规律的原理同样可以用于给该生带来正确的认识,据此原理找家长进行沟通,协同教育无疑是必须要采纳的,正如那句富含哲理的话“解铃还须系铃人”。\n如此本案例的分析也就告一段落,哲学源于生活,是生活的艺术,本文简单的对小学教育中的现象进行了浅显的分析,不足之处还请指出,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示,对解决实际问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