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50 KB
- 2022-08-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希腊哲学简史笔记【绪论】哲学的本性——是一种批判性的理论思维和一种对世界(包括社会和人本身)的一种终极关怀,学习和研究哲学的最根本目的就是掌握一种批判性的理论思维方式和确立一种关于终极实在的高尚情操。哲学史——黑格尔说:“哲学史的本身就是科学的,因而它本质上就是哲学这门科学。”“哲学是理性的知识,它的发展史本身就应当是合理的,哲学史本身就应当是哲学的。”历史上的哲学体系各自都以人类精神发展的某一特性、区别或它的发展的某个阶段作为基础和原则,把它们发展成一个全体,以片面表现全面,以部分表现全体,以有限表现无限,因而任何一个哲学体系都存在着内在矛盾。这一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这个哲学体系被摧毁,并过度到以另一个更为广泛的原则为基础的哲学体系的诞生。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许多古代民族都有自己的圣贤、先知和宗教家,但只有极少数古代民族拥有哲学家,其中比较公认的是希腊、印度、中国。哲学与文化——黑格尔认为:时代精神是一个贯穿在所有各个文化部门的特定的本质或性格,哲学是对时代精神实质的思维,并将此实质作为它的对象,而它各种文化形态都是在与哲学有内在联系的精神领域,表现那同一的精神原则。而涉及的文化部门有政治、宗教、科学、历史、艺术、神话、技术、风俗、社会生活、物质享受等等。文化最一般的规定在于人类创造活动与创造成果的总和。\n【第一章︰导论】希腊哲学的母体——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宗教几乎总是居于一切上层建筑的顶端,对其他上层建筑领域发生支配性的影响;各种意识形态和文化形式被纳入宗教观念系列之中,具有宗教的色彩。希腊宗教在哲学产生以前是希腊民族精神的代表,在哲学产生以后是希腊民族精神的底蕴。简言之,希腊宗教是希腊哲学的母体。希腊宗教可以区分为四个时期:第一,史前时期,主要是公元前2000年起,到以荷马史诗为标志的时代为止;第二,从公元前900年到公元前500年,始于希腊人的殖民扩张,终于被波斯人的侵略;第三,从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前338年,包括希腊历史的最伟大的那个世纪,终于喀罗尼亚尼亚战役和马其顿霸权的建立;第四,希腊化时期和希腊罗马时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希腊人信奉的不是单一宗教,而是无数种宗教。后来,在各种主要社会因素的作用下,奥林波斯教逐渐成为希腊城邦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正统宗教。“神圣家族”作为奥林波斯教的主要对象,反映了希腊古典社会最正统的一面,宙斯象征着希腊民族的统一,公正和法律;赫拉象征着合法婚姻;雅典娜象征着智慧和城邦文明;阿波罗象征着光明和音乐;阿瑞斯象征着勇敢和战斗;阿弗洛狄忒象征着商业繁荣;赫淮斯托斯象征着手工工艺;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反映着希腊人的社会政治理想。\n在希腊古典时代,日益官方化的奥林波斯教是一种贵族性浓烈的宗教。对于普通平民来说,它并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天神在平民们的心目中颇有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因此只能敬而远之,而狄奥尼索斯教就是一种富有平民性的宗教。狄奥尼索斯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但它到了古典时代迅速崛起,广泛传播,崇拜酒神狄奥尼索斯。发展到后来此教有被奥林波斯教融合的迹象,狄奥尼索斯被纳入神圣家族,也有一些城邦尊他为保护神。与此同时,在该教内部也有一些人作了使该教利益规范化的努力,从而使该教演变成为奥菲斯教。总而言之,希腊民族精神在进入古典时期以前主要是以宗教观念的形式得到表现的,作为正统宗教的奥林波斯教的神灵观念代表着希腊民族精神的一极,象征着希腊民族精神的主导面,体现着作为一个整体的希腊民族的理想和追求。而奥菲斯教一类的民间宗教则以另一类神灵观念代表着希腊民族精神的另一极,象征着希腊民族精神的次要的一个层面,体现着作为个体希腊人的精神解放的需要的情感需求。【早期希腊哲人】米利都哲人——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但他们既没有哲学家团体式的组织,也没有固定的讲学场所,只因为它的代表人物都在米利都城邦活动,后人就将他们称作米利都学派。泰勒斯:泰勒斯是当时希腊世界的名人,被称为“七贤”之一,在泰勒斯的塑像下有这样一段铭文:“这里长眠的泰勒斯是最聪明的天文学家,米利都和伊奥尼亚的骄傲。”\n据史料记载,泰勒斯是第一个研究天体并且预言日食的人;第一个测定太阳从冬至到夏至点的运行历程;已经知道把一年分成365天,把一月分成30天;发现了小熊星座;最先把埃及几何学研究引进希腊,他本人发现了许多命题。希腊哲学始于泰勒斯得到了大多数哲学史家的公认。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亚里士多德认为:泰勒斯之所以得到这种看法,也许是由于观察到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滋养,而且热本身就是从湿气中产生,并靠湿气来维持。泰勒斯还认为万物都有灵魂,灵魂是一种引起运动的能力阿那克西曼德:据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载,他第一个发明了日晷指时针,将它安装在拉栖代蒙的日晷上,用以测定冬至、夏至和昼夜平分法;他还造了一个计时器。他又是第一个画出陆地和海洋轮廓的人,并且造了一个球体。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但是水是无定形的,也就是万物的本原是无定形的。对于世界的产生,他是这样描述的:宇宙产生时,热的和冷的胚芽从本体中分离出来,从这种胚芽中生长出一团火球,围绕着包围大地的空气,就像树皮围着树木一样。当这个火球破裂和断裂开来成为几个环形物时,日月星辰就产生了。阿那克西美尼:一说他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一说是巴门尼德的学生。他以为万物的本原是气,气是无定形的,气就是呼吸、生命、灵魂,甚至是神。当气均匀分布时,是看不见的,但是冷、热、湿和运动,却使他显露出来。三位独立的思想家——\n是赛诺芬尼、毕泰戈拉、赫拉克里特,在以往的希腊哲学史著作中,赛诺芬尼被视为爱利亚学派的创始人,毕泰戈拉是毕泰戈拉学派的祖师爷,赫拉克里特也被归到伊奥尼亚学派。赛诺芬尼:赛诺芬尼是第一个留下有无可辩驳的相当数量著作的哲学家,他的著作留存至今的有118行诗。他的思想启发并影响了巴门尼德,所以他是爱利亚学派的先驱。在其著作中,提出这样一些想法:有一个在诸神和人中间最伟大的神,它和荷马赫西奥德所说的诸神不同;它不像荷马和赫西奥德所说的神那样飞来飞去,干预人间事务,但它有心灵和思想,知道世上的事,能依靠心灵左右事情的进程;它没有生灭,也没有和人一样的形体和器官。毕泰戈拉:他来到克罗顿之后,很快就吸引了一大批门徒,组成了毕泰戈拉盟会,这就是早期的毕泰戈拉学派,它是一个从事宗教科学政治等各种活动的组织。从公元前6世纪末的古代希腊开始,一直到公元前3世纪的古代罗马时期,存在长达八百年之久,其发展分为大致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公元前六世纪末到公元前四世纪前半叶,这个时期又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毕泰戈拉和他的门徒,后期是公元前五世纪末到公元前四世纪前半叶的毕泰戈拉学派;第二时期是希腊化时期,作为一个学派到公元前1世纪,已经消亡,但他们的影响继续存在,主要是在亚力山大里亚科学的发展中发挥作用;第三个时期是公元前1世纪重新兴起到公元三世纪。在这一时期融入柏拉图学派。主要思想是提出了灵魂净化的思想,并且据史料记载毕泰戈拉是第一个使用“哲学”的思想家。赫拉克里特:说到他流传下来的著作,是一组题为‵论自然‵\n的连续性论文,分为三篇论述,第一篇论宇宙,第二篇论政治,第三篇论神学。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宇宙则是永恒的火,这团火的运动变化造就了宇宙万物。他还用河流来比喻万物的流变,“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踏进同一条河流的人遇到的是不同的水流”“我们踏进又不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在又不在”。并且他认为万物的变化是按照一定的尺度和规律进行的。赫拉克里特的对立统一思想的体现:第一,事物或其性质的循环相继或变化,如生死,醒梦,老少等;第二,因经验主体的变化而引起的相对性,如海水是最纯洁的,又是最不纯洁的;第三,价值的相对性,如正义与不正义,善与恶等;第四,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爱利亚学派】早期希腊思想家确实已经敲开了理性思维的大门,但是第一个真正迈入理性思维的人是爱利亚学派的哲学家巴门尼德。爱利亚学派与米利都学派一样,既没有有形的组织,也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学界一般认为爱利亚学派的思想先驱是我们前面已经说过的赛诺芬尼。主要代表人物有三位:巴门尼德,学派奠基人;芝诺和麦里梭则起着捍卫、修正和发展巴门尼德的理论的作用。巴门尼德:巴门尼德所处的时代,希腊人尚不知散文为何物,韵文和诗歌是巴门尼德表达思想的唯一形式。巴门尼德在残篇八中阐述并论证了“存在”的五个特征或属性:第一,“存在是没有生成,也没有毁灭。”第二,存在是一,是连续不可分的。“所有的存在者都是在一起,是一,是连续的。”\n第三,存在是不动的。“但是存在没有运动,它被禁锢在强大的锁链之中,没有开端,没有停止。”第四,存在像个球体。“但存在有一个界限,它在各个方面都是封锁的,就像一个滚圆的球体…”巴门尼德上述阐述和论证从今人的眼光看开并非合理或者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但是我们确实看到在他的长诗中已经不自觉地运用逻辑推论,他对“存在”的阐述与论证缔造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存在论”。其次,从思维方式看,巴门尼德具有开创性意义。希腊思想发展到巴门尼德这里,已经迈入了理性思维的门槛,其主要表现就是形式逻辑在思考中的不自觉的运用。最后,从思维内容的抽象程度来看,希腊哲学始于巴门尼德。从巴门尼德以后,希腊哲学明确地突破了对现象的描述而进入了本质层面的认识。策勒尔谈到巴门尼德时说:“这位极端的一元论者,由于把人类的理智不自然地分成两个对立的官能,赋予其中一方以至高的地位而牺牲另一方;由于他支持一种只能为思维所理解的抽象的存在,而无力排斥感觉世界,这样他就为形而上学的二元论铺平了道路,这种二元论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得到它最完整的表达形式。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就是希腊哲学中第一个本体论学说,在此意义上,巴门尼德的存在论是希腊哲学的开端,是第一个希腊哲学体系,而此前早期思想家的思想观点都是希腊哲学预备期的产物。\n芝诺:芝诺的论证集中在反对多和反对运动两个方面。现存的四则残篇中有三则的主旨是“反对多”,有一则主旨是“反对运动”。芝诺有四个关于运动的论证:二分法,阿喀琉斯,飞矢不动。第一是说,运动不存在,因为一个运动的物体在到达目的地以前首先必须达到全路程的一半。在达到全程一半之前,又必须要完成一半的一半,如此延续,乃至无穷。所以,芝诺得出的结论:运动者永远不能越过无限分割的路程达到目的地。第二个是所谓的阿喀琉斯的论证。最快的人永远追不上最慢的,因为追赶者必须首先跑到被追赶者的出发点,因此最慢者必然永远领先。著名的希腊运动员阿喀琉斯与一只乌龟赛跑,乌龟先爬一段路;当阿喀琉斯跑完这段路程时,乌龟又向前爬了一段路程;当阿喀琉斯跑完这段路程时,乌龟又向前爬了一段;一追一爬,乃至无穷。所以芝诺得出结论:阿喀琉斯永远追不上乌龟。第三个论证是上面说过的飞矢不动。它是从时间是由瞬间的总和这个假设中得出的。飞矢在一段时间里通过一段路程,这段时间可以被分割成无数的瞬间;在每一瞬间箭矢都占据着一个位置,因此箭矢是静止不动的;也就是说,他停住在这段路程各个不同的位置上,而不是从一个位置飞向另一个位置。第四个论证是关于运动场两排物体的论证。每排由大小相等、数目相同的物体组成,各以相同的速度按照相反的方向通过跑道,其中一排从终点开始排到中间(B),另一排从中间排到起点(C),还有一排整体处于起点与终点这段距离的中部(A)。\nA1A2A3A4B1B2B3B4C1C2C3C4从B4到A4的时间与C1到A1的时间相等。但是B系列相对与A系列只移动了两格,C系列相对与B系列移动了四格。芝诺的这些论证我们在实际从可以得出是错误的,但是错在哪里?芝诺的四个论证都是建立在空间和时间都可以无限分割的前提之上。前两个论证强调作为运动必要条件的空间的无限可分,即不连续性,从而运动成为不可能。后两个论证强调作为运动必要条件的时间的无限可分,即不连续性,从而使运动成为不可能。由于芝诺只看到了时空的无限可分的一面,而忽视了时空不可分的一面,否定了时空的连续性,从而在思想上得出运动不可能的结论。芝诺的悖论至少告诉我们,不能满足与感官对于运动的确认,而要在思想上理解和把握真理。芝诺的出色指点是辩证法,他是爱利亚学派的大师,在他那里,爱利亚学派的纯思维成为概念自身的运动,成为科学的纯灵魂,他是辩证法的创始者。麦里梭:麦里梭认为存在是永恒的。并且他认为只有无限才是完善的,强有力的。他认为,存在不仅仅是永恒的、无限的、同一的,而且是完满的、完善的、充实的、健康的、没有痛苦和悲伤的。【自然哲学】此陈述的是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出现的一批自然哲学家,如何消除巴门尼德创立的“真理世界”与“意见世界”\n之间的僵硬对立,沟通自然本原和生灭变易的现象世界,求得自然界多样性的统一,是摆在这批自然哲学家面前的首要任务。最先朝这方面尝试的是恩培多克勒、阿拉克萨戈拉、德谟克利特,由于他们都试图用若干终极原则来解释变易,将他们称之为多元论者。恩培多克勒:在政治上属于奴隶主民主派,积极参加和维护了奴隶民主制的政治活动。恩培多克勒对各类自然现象作了大量的观察和解释,在天文、气象、生物、生理、医学等方面都有许多贡献。但他很像传说中的毕泰戈拉,把科学思想和宗教混合起来,给人造成了一种行巫术的印象。据说他最后纵身跳进埃特纳火山口而死,罗素说他的人格是“哲学家预言家科学家和江湖术士的混合体”亚里士多德在其《智者篇》中说,他是修辞学的创立者。他写过很多主著作,但有可靠证据的只有两首诗:《论自然》、《净化篇》。前者论述自然哲学,现存残篇111则,后者阐发宗教思想,现存残篇42则。恩培多克勒的观点被称为四根说,即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由四种“根”组成,这一观点打破了以往的一元论,首次提出了多元论。世界是由水火气土四种本原组成,天神宙斯是火,天后赫拉是气,爱多纽就是冥神哈德斯,是土,奈斯蒂是西西里水水神,是水。至于万事万物如何由这四种本原产生,\n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爱和恨这两种力量在四种元素之间发生作用的结果。他将全部宇宙的演化的历史描述为:爱和很两种力量在斗争中此起彼伏,轮流消长,造成四种元素的分离和结合,这是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过程。,每个周期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爱的力量占主导地位。整个宇宙是一个滚圆的混沌球体,在球体中一切都混合在一起。第二阶段:恨的力量崛起。恨从外层边缘侵入球体,将爱的力量向球体中心压迫,造成各元素从绝对混合中分化。“恩培多克勒主张,以先最先从太阳中分离出来,其次是火,在火以后分离出来的是土;而在土被旋转力量过分压缩时,土中就喷出水来,而气从水中蒸发出来。第三阶段:恨的力量达到顶峰,占据主导地位。由元素结合的一切物体都解体了,各种元素相互处于绝对分离状态,每一种元素自己聚集在一起。第四阶段:爱的力量重新崛起。爱的力量又从中心点扩张开来,将恨的力量向外层边缘驱压,各种不同的元素又重新结合起来,形成另一个自然和生命世界。阿拉克萨戈拉:他接受了巴门尼德“存在不能从非存在中产生,也不能变为非存在”的学说作为种子说的前提。他主张任何事物都不能从虚无中产生,每一事物只能靠同类事物来养育,同类事物由同类事物来聚增。他的种子学说中,种子的抽象含义是一切事物的起源:首先,种子在数量上和种类上都是无限,宇宙在开初时的万物生无限微小的种子。其次,种子是可以无限分割的。第三,种子包含着万物的成分,现存的每一个种子也包含宇宙中一切东西的成分,一切包含一切。种子以其内部包含的最多的、占优势的成分决定他的性质。\n阿拉克萨戈拉的本原论另一重要内容是他的“心灵说”。气主要作用是阐明事物运动和生成的原因。德谟克利特:对早期希腊思想家的自然学观点进行综合与概括,作理论上的提升和建构,建立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备的自然哲学体系,这是德谟克利特的主要贡献。人们一般认为:留基伯已经提出了原子论哲学的基本框架,而原子论的系统理论是由德谟克利特完成的。德谟克利特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积极从事各种学科的活动,通晓当时人类知识的每一分支。德谟克利特认为宇宙的本原就是原子和虚空,原子和虚空是万物的本原,存在是充实的原子,非存在是虚空,但它们都是实在的,就实际上存在这点说,存在并不比非存在更为实在,原子并不比虚空更为实在。由于原子本身的差异,以及原子在虚空中的结合和分离,产生万物和自然世界。德谟克利特在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提出物体的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的问题。客观物质是由原子和虚空组成,原子具有的形状和大小是物体的固有性质(第一性质),而冷热颜色味道等感觉性质(第二性质)则是由第一性质派生出来的,并且因主体条件不同而具有相对性。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是这样产生的:各种形状的无限数目的原子在无限的虚空中运动,它们在那里聚集,互相作用,就形成一种漩涡运动。原子在漩涡中彼此冲撞,向各个方向转动,\n彼此分开,同类相聚。由于原子数量之多,由于他们形状大小造成轻重有别,以及不同的运动方向,就不能在漩涡运动中保持平衡,轻的物体像筛扬似的被抛向外层虚空,其余较重的就集结着陷向漩涡中心,因为运动的合力,紧密地结合成为最初的一团球形,他像一层壳,逐渐凝固,形成大地。抛向外层的物体也不断有自由物质和新的原子依附上去,分别形成一团团紧密的物体,形成日月星辰。我们人类所处的这个自然体系就是原子运动的必然结果,他进而认为: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像人类所处的原子漩涡运动所生成的世界,在宇宙中有无数个。无数个世界产生了,又分解还原为无数个原子。总之,无限的宇宙中有无数个世界在生灭不息。一切世界,一切事物都是要灭亡的,他们的运动生灭都有其必然性,有一定的原因,只有运动的原子是永生不灭的。【智者运动】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在雅典和其他城邦陆续出现了一批自称为智者的职业教师,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普罗狄科、希庇亚、安提丰、塞拉西马柯、克里底亚等人。他们以雅典为活动中心,活跃在希腊各城邦。他们收费授徒,传授修辞、演讲、辩论、诉讼的技能以及有关城邦治理和家政管理的知识。他们顺应时代的潮流,提出了许多有关人类社会、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神关系,以及道德评价方面的新观念,提高了公民的文化素质,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哲学史上称之为智者运动,这是西方思想史上最早发生的一次启蒙运动和人本主义思潮。修辞学:修辞学的范围很广泛,文辞的修饰\n、正确的语法、铿锵的音韵、崇高的风格都是修辞学的研究对象。词源学、语法学、音韵学、论辩术、演讲术都是修辞学的分支。古希腊人对语言技能十分重视,有无运用语言的技能是一个人有无智慧的重要标志。做好一个演讲者和行动者是自荷马时代以来每一个希腊人的雄心。这些智者,不仅在今人所谓的语言学的范围内研究名称问题,而且也涉及如何正确运用语言揭示事物的性质或本质。语言的本质、语言与实在的关系、语言的能指与所指等问题都被涵盖在名称的正确性这个主题之下,所以称智者为西方最早的语言哲学家一点不过分。普罗泰戈拉划分了名词的三种性,区分了动词的时态,把语句划分为希望、提问、回答和命令四种类型,另一种说法是划分为叙述、提问、回答、命令、转述、希望和召集七种类型。另一位智者阿基达玛斯也做了类似工作,把语句划分为肯定、否定、疑问和介绍四种类型。普罗狄科则以研究同义词著称。语法是语词的构成和变化规则以及组词成句的规则的总和。智者时代的思想家对名称正确性的研究是古希腊民族辩证思维的起始。因为一方面,研究语词必然涉及概念范畴的辩证本性;另一方面,研究语法为人们按照正确的思维形式去思考问题奠定了基础。除了名称的正确性外,智者还花大力气研究了运用语言的各种技能和方法。主要有反证法、论辩术和演讲书。反正法就是运用对立的明天进行论证的方法。最先运用反证法的是爱利亚学派的芝诺。而芝诺的同时代人智者普罗泰戈拉揭示了反正法的理论基础。\n论辩术就是争论的技艺。城邦制度给自由民提供了广阔的论辩场所,神谕式的布道已经不能政府所有听众的心灵。“普罗泰戈拉是第一个采用所谓苏格拉底式的讨论方法的人”。他第一个指出怎样发难、驳斥和提出命题,最早进行辩论比赛;并写了一本论辩术的书,题为“论辩的技艺”。演讲术就是在各种常说发表讲话的技能,是修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者演讲有两种:一种是长篇大论,文情并茂,激动人心,把一个发挥得淋漓尽致;一种是即席作答,用精炼锋利的语言,陷对方于迷乱。恩格斯在概括各个时代哲学家的思维方式时曾从总体上把古希腊哲学的思维方式概括为朴素辩证思维,把西方近代哲学的思维当时概括为形而上学思维,把黑格尔哲学的思维方式称作辩证思维。普罗泰戈拉:罗泰戈拉堪称智者的首席代表。有记载说他早年在德谟克利特门下学习,从30岁开始从事智者的职业,共达40年。他们的著作很多,但可靠的有《论真理》、《论神》、《论相反论证》这三部,这些著作已全部佚失,仅存残篇12条和一些后人的记述。普罗泰戈拉最著名的哲学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柏拉图在引述了他的话后,接着说:“他的意思岂不是在说,你我都是人,因此事物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对于你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接下去他又以风为例:“有一阵风吹来,我们中间的一个人感到冷,另一个人感到不冷,或者一个人感到有点冷,另一个感到非常冷。”普罗泰戈拉的看法不是“风本身是冷的或者不冷的”,所谓的“呈现”就是“感觉到”,所谓的“感觉到”就是“存在”。\n普罗泰戈拉的命题具有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特征。着眼于现实,追求眼前对自己有用的能实现的目标,置价值考虑于真假问题之上,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由此提炼的以价值目标为核心的感觉主义、相对主义和怀疑论是他们哲学思维的最高准则。格思里说:“我们可以做出结论,普罗泰戈拉持极端的主观主义立场,按照这种意见在感觉背后不存在任何不依存于感知的实在;感觉存在没有什么差别,人们所各自的印象的裁判者。”普罗泰戈拉是西方人文主义的先驱。高尔吉亚:有记载说他曾向恩培多克勒学习过修辞学、医学和自然哲学。他的《论非存在和论自然》的著作中力图建立三个相互关联的命题: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即使存在某物,人们也不可能把握;第三,即使把握了,人们也无法加以表述,告诉别人。关于无物存在。高尔吉亚首先证明非存在并不存在。他说:“首先,非存在并不存在,因为如果非存在存在,那么它必定是同时既存在又不存在。就它被认为非存在而言,它是不存在的;但既然它是非存在,那么它又是存在的。可是某物同时既存在又不存在是荒谬的,因此非常非存在并不存在。再者,存在也是不存在的。因为如果有存在,那么他或者是永恒的,或者是生成的,或者既是永恒的又是生产的。既存在又非存在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存在与非存在二者都是存在的,那么二者就等同了,都可以看作是存在的。同样道理,二者也可以看着是不存在的,因为既然承认分存在并不存在,而存在又是和非存在同一的,那么存在也就是非存在了。\n关于即使存在某物,人们也不可能把握。即使某物存在,它也是不可认识的,是人们无法想象的。进一步推论:如果被思想的东西是不存在的,那么存在的东西就是不能被思想的,但是这个推论必须证明“被思想的东西不存在”。这一事实显而易见。因为如果被思想的东西存在,那么所有的东西只要一想到,它便存在了。所以被思想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再者如果被思想的东西是存在的,那么非存在的东西就不能被思想,然而许多不存在的东西都被想到了,因此存在是不能被思想的。它的中心思想:所谓真实的事物都是相对于某种特定的感官说的,想到的东西则是相对于思想的器官而言的,它们都是人们头脑中的东西,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假如有什么存在,那一定是不能想象的,只要他想到了,或者推论出来,那就一定是非存在的东西。关于即使把握了,人们也无法加以表诉,告诉别人因为,如果存在的东西是在人以外的存在物,即视听或其他感官的对象,可见的东西是由视觉来把握的,可听的东西是由听觉来把握的,而不是相反,如果这样,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所视所听的东西告诉别人呢?我们用以传达的东西是手段是语言,但语言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因此我们告诉别人的仅仅是语言,而不是真实的存在。普泰戈拉主要体现了智者的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哲学原则,高尔吉亚的三个命题则体现了它的怀疑论得原则。“智者学说不仅以其哲学的怀疑主义使人们怀疑科学的可能性,而且以其相对主义理论及其某些成员彻底的个人主义从根本上动摇了宗教、国家和家庭的现存的权威。【苏格拉底】\n苏格拉底说古希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一种对哲学的崭新理解开创了希腊哲学新的纪元。他倡导哲学的变革,体现了时代的精神。他拥有巨大的人格魅力,终身不渝地恪守哲学理想和道德原则,不惜为此英勇献身,成为后人仰慕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活动,使希腊哲学真正雅典化了。雅典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哲学中心,而哲学成为雅典城邦的品牌。苏格拉底使哲学的主题从自然转向人,这是哲学史上的一种定论。亚里士多德指出了苏格拉底在哲学上的贡献。从消极方面说,苏格拉底否认了以往的自然哲学;而从积极方面看,苏格拉底运用归纳和定义的方法,建立了伦理学。原则与方法:宗教圣地德尔菲神庙的墙上铭刻着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他说:“必须先察看了自己作为人的用处如何,能力如何,才能算认识自己。”这是苏格拉底对“认识你自己”的最一般的解释。克里底亚说:“我几乎要说,节制的本质就是认识自己,在这一点上我和那位在德尔菲神庙刻下“认识你自己”这句铭文的神的看法一致。苏格拉底在讨论中认可了克里底亚的新定义,然后提出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这种自我认识的对象是什么,亦即自我认识是否可能;另一个问题是这种自我认识对人的实践生活是否有益。苏格拉底把“认识你自己”作为它的哲学的主要问题。智者已经说人的万物的尺度,\n但在苏格拉底看来,由于他们没有弄懂人自身究竟是什么,也就不能对这个命题有正当的运用。因为人之所以为人不能仅仅归结为他有感觉和欲望,而应当归结为人有灵魂,能够追求善。人之为人就在于灵魂的求善。要完成认识你自己的任务就要研究人的灵魂。唯有灵魂才是理性与智慧的所在地。而将自制这种美德植入灵魂之中,就是苏格拉底所谓的治疗灵魂。知识作为知识应该有一种绝对永恒的本质,这就是绝对的美、绝对的善,就是普遍的定义、本性或本质。伦理学的首创:伦理学说苏格拉底哲学的主干部分,伦理学又称道德哲学。按照今人的理解,伦理学与道德是不同的。道德是指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伦理是指社会的人际应然关系,对这种应然关系的概括就是道德规范,而道德则是主体对道德规范的实践和内化,即主体的德行和德性。伦理更侧重于社会,更强调客观方面,道德则更侧重于个体,更强调内在操守方面。“美德即哲学”是苏格拉底哲学的基本命题。苏格拉底说,很显然正义和其他一切美德都是智慧。因为正义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美好的,凡认识这些的人绝不愿意选择别的事情;凡是不认识这些的人也不可能将它们付诸实践。所以智慧的人总是做美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好的事情,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既然正义和其他美好的事都是美德,很显然正义和其他一切美德便是智慧。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明确肯定了理性知识在人的道德行为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赋予道德价值以客观性、确定性和规范性,这就是在古希腊哲学中首次建立起一种理性主义的道德哲学。\n理性知识对于形成美德,规范道德行为,无疑起着主导作用,以此批评智者主张个人情感欲望支配一切行为固然正确,但是人的意志和欲望也是形成道德品性和情操的重要因素,正当的欲望、坚韧的意志、良好的习惯、高尚的情感、审美的激情等等都能陶冶美德。苏格拉底否认灵魂的非理性部分,排斥一切意志和情感的道德价值,是有片面性的。小苏格拉底:小苏格拉底学派主要有麦加拉学派、昔尼克学派、居勒尼学派。首先是麦加拉学派。其创始人是欧几里德,他致力于研究巴门尼德的作品,后来人们把他的追随者称作麦加拉学派,然后又称作论辩派,再晚年的时候还称作为辩证论者(因为他们使用问答方法进行辩论)。麦加拉学派还有欧布里德、斯提尔波、狄奥多罗、菲罗。这个学派一直延续到公元前三世纪,其逻辑思想由斯多亚学派继承和发展。他们的学说是至善只有一个,它永远是一,是相似,也是相同.黑格尔评论说:“麦加拉学派是最抽象的,他们死盯着善的定义不放.麦加拉学派的原则就是单纯的善,单纯形式的善,单纯性的原则,……麦加拉学派的任务是认识规定、共相;这个共相,他们认为是具有共相形式的绝对,因此绝对必须坚持共相的形式.”麦加拉学派在逻辑方面有许多贡献.有悖论的研究、命题逻辑的、模态逻辑的研究。麦加拉学派逻辑思想直接影响了后来斯多亚学派的逻辑思想,被逻辑史家称为“麦加拉——斯多亚学派”麦加拉学派提出了一批悖论,其中最著名的有“说谎者”、“幕后者”、“有角者”、“谷堆”、“秃头”等等。“说谎者”\n的原形是古希腊克里特岛的厄庇美尼德的一个论断——“克里特人都是说谎者”。欧布里德把它改造为:一个人承认自己是说谎者,那么他在说谎还是说真话?对这个问题有两种回答:如果他是在说谎,那么他不是说谎者,他说的是真话;如果他说的是真话,那么他是说谎者,他说在说谎话。昔尼克学派:昔尼克学派亦称之为犬儒学派。他的创始人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安提司泰尼,由于他常常在白猎犬运动场的距离大门不远处与人交谈,因此有人认为犬儒学派就得名于此。属于昔尼克学派的有第欧根尼、克拉底、希帕基娅、莫尼摩、庇翁、凯尔基达等人。安提司泰尼同苏格拉底一样崇尚理智。他主张:美德是一种行为,不需要许多词藻和学识;智慧的人是自足的,因为他拥有一切其他的善的东西;缺乏名誉同痛苦一样是善的;智慧的人在公众活动中不受法律的指导,只受美德指导。从这些主张可以看出,安提司泰尼将智慧善和美德视为一体,认为美德就是满足于节制、简约和自律自足的生活。在逻辑方面,安提司泰尼最早为陈述或断言下定义:“陈述就是指出某物曾经是或者现在是什么的句子。”事物的普遍本质上绝对自身同一的,A就是A,不能用任何其他属性去陈述A。亚里士多德提出批评说:“安提司泰尼过于简单地声称,事物只能由一个关于它自身的陈述来指谓——一件事物只能有一个对应的陈述。根据这种观点,就不能有矛盾,也就不能有错误的陈述了。而实际上,对一事物不仅可以用它的本质来陈述,也可以用其他属性来陈述。\n在伦理学方面,安提司泰尼的建树虽然不多,但却开创了一种潮流。他主张善即顺应自然,因此要满足于最简单的生活需要,节制物质欲望。然而他自己并不能将此主张贯彻到底,因为他毕竟还有一个家。而第欧根尼则通过观察老鼠的生活方式体悟到了自己适应环境的方式。他披着一件斗篷,背着一个装食物的口袋,无论走到何处,想吃就吃,想睡就睡。他说自己夏天钻进大桶里在滚烫的沙子上打滚,冬天则常常抱着盖满雪花的雕像,用各种方式使自己习惯艰苦生活。他有一天看到一个小孩用手捧水喝,他便把水杯从口袋里拿出来扔了,还说:“一个小孩在生活简朴方面打败了我。”第欧根尼是一个彻底的、极端的、纯粹的犬儒,是后世犬儒的典范。在他的影响下,“犬儒派奉行苦行主义,长发、赤足、身穿破烂不堪的短外套,肩背一个破皮袋子,手里拿着根象征权杖的木棍或者拐杖。他们以乞食为生,随遇而安,渴了喝点清水即可。白天在大街上、市场上、在体育场等一切有人群的地方游荡,与人交谈或者辩论,不时把严厉的斥责、不失幽默的嘲笑、尖刻的讽刺无情地抛向路人。晚上则睡在神庙或者大街上,以天为被,以地为床。”以反文明反社会为其行为特征的昔尼克学派一直延续到罗马帝国,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研究。居勒尼学派:其创始人是阿里斯提波,在行为方式上,阿里斯提波奉行的原则与昔尼克学派的苦行主义相反,他认为有理性的人应该在现实的人事中追求个人的快乐和享受。奢侈、浪费、争辩、酗酒、嫖娼,构成了阿里斯提波的生活基调。\n居勒尼学派一直延续到亚历山大时代。阿里斯提波的学生有他的学生阿勒特、埃希俄普、安提珀特。阿里斯提波的伦理原则是:快乐是善。在西方伦理学中,居勒尼学派最先论述了快乐论的原则,具有深远的影响。第欧根尼·拉尔修没有单独讲述阿里斯提波的伦理思想,但提到整个居勒尼学派所坚持的学说:“有两种状态,即快乐和痛苦,前者是一种和谐平畅的状态;后者是一种粗糙难受的状态。”“快乐的状态令人惬意,痛苦的状态令所有的人反感。”“快乐是一种内心体验,不能只归结于视听感觉,如我们愉快地听到模仿呻吟的声音,但是现实的呻吟是会引起痛苦的。”“目的和幸福不是一回事。目的是特殊的快乐,幸福则是所有特殊快乐的总和。”“既是快乐是最不体面的行为也是善。因为即使行为是反常的,无论如何,其作为结果的快乐仍旧因其本身是可欲的,因而就是善的。”快乐论的哲学基础上感觉主义的认识论。居勒尼学派的基本原则是感觉,感觉被当成真与善的标准。【柏拉图】柏拉图是希腊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天文学家、大教育家,原名阿里斯托克勒,他的体育老师见他体魄强健,前额宽阔,就把他叫做柏拉图。他的思想对西方哲学和文化理念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柏拉图认为,只有在正确哲学的指导下才能分辨正义和非正义,只有当哲学家成为统治者,或者当政治家成为真正的哲学家时,\n城邦治理才能是真正公正的。这就是他在《国家篇》中提到的一个重要思想,即所谓的“哲学王”,让哲学家治理国家,或让统治者成为哲学家。我国的希腊哲学家范明生先生将柏拉图的对话分为三期:一,早期对话:《申辩篇》、《克里托篇》、《普罗泰戈拉篇》、《高尔吉亚篇》等等。这些对话属于所谓的“苏格拉底的对话”,他们的主要论题和方法主要属于苏格拉底,其哲学内容主要作为苏格拉底和智者的思想内容来引用,但也包括柏拉图在写作中掺入的部分思想。二,中期对话:《克拉底鲁篇》、《美诺篇》、《斐多篇》、《国家篇》、《会饮篇》等等。这个时期柏拉图已经摆脱苏格拉底的影响,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对话所表现的哲学内容可视为柏拉图的思想。三,后期对话:《巴门尼德篇》、《智者篇》、《政治家篇》等,与中期思想相比,这个时期柏拉图的思想发生显著的变化,是对中期思想的修正、发展和更新。除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在著作中很少以崇敬的口吻谈到其他哲学家,唯有巴门尼德是个例外。他在《泰阿泰德篇》中借苏格拉底之口说:“巴门尼德在我眼中,就如荷马所说,是令人敬畏的。”柏拉图的型相论在理论框架上直接源于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唯一的,而柏拉图认为,每一类同名的事物都很有型相,有无数类同名事物就有无数个型相,由此展开对型相关系的探讨。柏拉图的型相论一般被分成前期、中期、后期\n。早期对话反映的是苏格拉底的思想,虽承认可感个体事物的存在,但要求从可感事物,特别是从种种具体的道德行为出发,获得关于一般的定义,但并不清楚关于一般的存在方式,也不明白这个一般到底是什么,一般与个别到底是什么关系,在中期对话中,柏拉图开始在可感事物及可见事物之外设置了一个客观的、独立的、永恒不变的世界,并使前者从属与后者。后来随着辩证法思想的发展,柏拉图越来越意识到这样的解释会带来种种无法克服的困难,因此在晚期对话中对中期型相论做了改进,提出了所谓的“通种论”学说。型相论的最高形态就是“通种论”型相实在论就是柏拉图的本体论学说。其之所以能够发挥长远的影响不在于柏拉图提出了“型”和“相”这样的本体,而在于他确定了一个求真和求实的基本思维模式。任何有时空限制的在者都不是本质,驱除了时空的限制方能达到本质。柏拉图中期对话中的相和晚期对话中的型都是独立存在的实体,而非依附于某个实体的属性。柏拉图的“型相论”发展到“通种论”并没有使他转换实在论的立场,在他看来,最大的种仍旧是实体,具体独立的存在,有其产生、灭亡或持续的原因。柏拉图指出真正的存在不能没有变化、没有生命、没有灵魂、没有思想,因此必须承认“存在”有理性,有生命,有灵魂,能够运动;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一切都变动不居,那么又会将理性排除在存在之外,因为若没有静止,便没有这种静止的、同一的对象,理性也就无从产生和存在。知识论与辩证法:知识论的理论旨趣在于为特定的知识主张和知识观\n念辩护和证明,它力图证明知识是真的和客观的,力图为知识的真理性和客观性提出了一个永恒的基础和标准。1)知识是灵魂追随事物的运动。2)美德即知识。3)知识就是被捆绑在心灵中的真意见。4)知识就是回忆。苏格拉底在《美诺篇》中说他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于是美诺提出了一个两难推理:“一个人既不能试着去发现他知道的东西,也不能试着去发现他不知道的东西,因为他既然知道,就没有必要再去探索;他也不会去寻找他不知道的东西,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甚至不知道自己该寻找些什么。柏拉图认为灵魂本来就有某种知识,但后来忘记了,处于不被察觉的状态,再要将他回想起来,察觉它,也就等于重新发现他,这就是回忆。5)知识是灵魂认识过程中的某种特定状态或部分。柏拉图在《国家篇》中将原来的知识和意见的两分发展成为理性、理智、信念和猜测四个部分。运用辩证法去探求知识是柏拉图哲学的根本方法。柏拉图的知识概念表明:理性总是比感性知觉更优越和更正确,感性知觉并不能给我们提供知识,而只能提供意见。柏拉图的辩证法是西方哲学史上辩证法的最早形式,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可以说第一个在哲学讨论中使用“辩证法”这一术语的是苏格拉底,而在哲学著作中第一个使用辩证法这个术语的则是柏拉图。通过对柏拉图相关论述的搜集、整理、鉴别和分类,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辩证法的含义大致有三类:\n第一,柏拉图把辩证法的目标确定为获得型相与本质。辩证法就是人们获得确定的真理性认识的整个过程。辩证法的对象是美和善的型相。研究辩证法的目的就是通过纯粹思想去把握善的型相。第二,为了确保获得的知识确定可靠的,是真理而不是谬误,柏拉图研究并实施了辩驳、假设、集合与划分等逻辑方法,从理论上作了初步的总结。辩证法就是能够认识真理的最理想、最优秀、最高尚的方法,这是柏拉图辩证法的方法论含义。辩驳是柏拉图最先运用的方法。他把辩驳的主要功能说成是“精神助产”,他认为用辩驳的方法进行推论可以帮助人们摆脱思想上的困惑,进而去认识真理,成为最优秀的人。假设法是假设整个命题是整个思维过程的开端;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或者是从这个命题引出结论。或是排斥与此不一致的其他命题,由此获得一个命题群。这个被假定的命题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他是整个体系的起始,也是讨论过程中相对持久的稳定部分。柏拉图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对假设法作出具体论述的人,他自觉地总结了运用假设法的程序,强调了检验假设的重要性。他说过:“对于最初的假设,即使充满自信,也需要再次清楚地进行检验。”当然柏拉图对假设法的认识具有严重的缺陷。这主要表现在提出假设后,只强调进行逻辑论证,忽视了实践的证实。他也不懂得假设必须从事实材料出发,必须根据已被证实了的事实,反而错误地用假设去担保所假设的命题的正确性。柏拉图在晚期对话中所推崇和运用的主要方法是集合与划分。所谓集合就是“作一个概要的理解,把众多散乱的“种”\n置于一个型相之下,使得人们无论想说明什么都可以根据定义来弄清楚”他认为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是有秩序的,他们之间的联系是种属关系。种存在于属中,也存在与具体事物之中。种是由属组成的,属则是由具体事物组成的。客观世界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与多,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辩证的划分能够实施,其根据就在于此。划分的依据是“自然的秩序”,而不是主观的想象。划分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随意的。在柏拉图的心中,辩证法是集合与划分的连续运用的过程,两者都是不可分离的,但又是有重点的。第三,柏拉图认为辩证法是研究“存在”本身的一门学科。是哲学中最重要但也最困难的部分。政治伦理:有学者称:“柏拉图的学问可成为综合性的,亚里士多德的学问则可称为分科性的。”此话不虚,除了他的实在论、知识论、辩证法,柏拉图还在宇宙论、自然哲学、社会、政治、伦理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柏拉图是一位经世致用的哲学家。他探究了城邦国家的起源。他认为社会或国家的起源不仅仅是因为人们为了抵御野兽侵袭而群居,而在于我们每个人都不能自己自足,相对于我们的需要来说,每个人都缺乏许多东西,由于有种种需要,我们聚居在一起,成为伙伴或帮手,我们把聚居地称作城邦或国家。我们的需要是城邦真正的创建人。这是西方国家学说中最早的“互助论”思想。\n柏拉图认为一个理想的城邦国家应该由三个等级的社会集团成员组成。第一等级是统治者;第二等级是卫士;第三等级是被统治者,包括农工商和其他服务者。柏拉图的理想城邦国家以正义为其伦理基础和治国原则,正义是最根本的,他保障着国家的体制与稳定,它最能使我们的国家好。确定了正义的基础后,柏拉图提出了三项主要的制度设计。第一,以德治国,通过教育培养人的美德,从而达到国家的良好治理。第二,在统治阶层实行财产公有。在统治阶级中做到男女平等,子女共有。到柏拉图后期,随着他实践政治理想的西西里之行遭到失败,他的思想也发生一些变化。在被人们称作“第二理想国的《法律篇》中,柏拉图完成了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他综合了以往的思想,把重心转到法治上面来,论述了立法原则、国家起源、政体比较、官吏任命,具体拟定了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文化、宗教、婚姻、遗产在内的一整套完整的法律制度。这是西方第一部关于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的著作,在西方法学和法律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对后来的罗马法也有较多的影响。【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哲学理论思维的一个高峰,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恩格斯称之为古代“最博学的人物”。他出生于希腊北部的斯塔吉拉,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最有天才的学生,他17岁进入柏拉图学院学习,直到37岁才离开,前后长达20年。柏拉图说:“亚里士多德踢开了我,正如小雄驹离开生养它的母亲一样。”似乎对亚里士多德很不满;而亚里士多德则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著作有《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n、《论题篇》、《辩谬篇》、《形而上学》、《物理学》、《政治学》。逻辑与本体论:创建系统的逻辑理论是亚里士多德的一大功绩,是他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建立,是希腊古典时期哲学自觉反思人的理性思维而结出的硕果,标志希腊科学理性精神的升华,奠定了西方分析理性的传统。伦理学与政治学:亚里士多德是逻辑学和政治学这两个相对独立学科的创立者或奠基人。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哲学家有丰富的伦理学思想,但对伦理学的学科知识缺乏系统的建树,而亚里士多德则从伦理学的宗旨、原则出发,提出了以德性论为主干内容的伦理学知识体系。亚里士多德把研究伦理学的宗旨和目的确定为人生的至善与幸福。他认为:“一切知识,一切抉择都是追求某种善,善的事物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些是外在的善,另一些称为灵魂和身体的善,我们说灵魂的善是主要的、最高的善。幸福就是实现善的活动。至善、幸福、德性的合一,使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被称作至善论、幸福论、德性论的伦理学。亚里士多德把德性确定为伦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德性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智的,一类是伦理的。理智德性大多由教导而生成、培养起来,所以需要经验和时间。伦理德性则由风俗习惯沿袭而来。因此把习惯一词的拼写方法略加改动,就有了伦理这个名称。德性就是中间性,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简言之,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德性就是一种能够做出合乎中庸原则的道德选择的优秀品质。\n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主要内容是对城邦和个人的各种伦理德性的具体讨论。他的《尼格马科伦理学》具体细致地论述了希腊传统的各种伦理德性,其中最重要的有:勇敢、节制、公正、友爱。勇敢是古代希腊最受广泛尊重的美德。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三种人,怯懦的、鲁莽的和勇敢的,三者都与同一对象有关,但品质却是各不相同。有的是过度的,有的是不及的,有的则恰得中间,做了应该做的事情。节制涉及快乐与痛苦。节制是在快乐方面的中间性,节制就是把快乐与痛苦控制在适中的地步,节制过头就是冷漠,节制不足就是的放纵。公正在希腊古代被视为最重要的伦理德性,接近善。公正在各种德性中不仅是首要的,而且是统摄、包括其他德性,公正的主要含义就是以德待人,以维护他人的和整个城邦社会的幸福为主要目标。友爱虽然不是古希腊四大美德之一,但颇受重视。友爱产生有三个原因:善、快乐、对他人有用。与此相应,友爱分为三种:以善为目的的友爱、以快乐为目的的友爱、以实用为目的的友爱。以善为目的的友爱只发生在善良者之间。而那些因为快乐和有用而做朋友的人,可能是一些无赖之人,也可能是些善良之人和邪恶之人,也可能既非善良也非邪恶之人。\n以德性伦理为基础,亚里士多德也系统地研究了政治问题,从而使政治学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知识。柏拉图深入研究过城邦问题,而亚里士多德的贡献在于把它落实为一门学科。如果说柏拉图的城邦学说(《国家篇》)以思辨的理性主义见长,那么亚里士多德的城邦学说则以实证的科学研究见长。亚历士多德所做的工作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对他那个时代流行的政治理论进行反思,提出一种“自然目的论”政治哲学理论;二是对历史与现实中的政治事件进行批判,并且进行制度设计,提出改进措施。通过对城邦政体的研究,亚里士多德总结道:我们把正确的政体分为三类,即君主制、贵族制、共和制;这类政体又有三类相应的变体:僭主制或暴君制是君主制的蜕变,寡头政体是贵族政体的蜕变,平民政体是共和制的蜕变。这中分类早就有了,但亚里士多德高明之处就在于提出判断政体的本性就要看统治者是以公民的共同利益还是以统治者的私利为目的。亚里士多德提出,为了避免极端政体,切实可行的出路是由中产者执政。亚里士多德学派: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35年重返雅典,创建吕克昂学园。吕克昂学院有一处有顶盖的走廊,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学生在那里边散步,边讨论哲学问题,后人就将亚里士多德学派称之为漫步学派或逍遥学派。吕克昂学院一直延续到罗马时期。【斯多亚学派】历史上的希腊化时期以喀罗尼亚战役和亚历山大东征为开端。与此相应,希腊哲学的发展也进入一个新阶段,即所谓“后亚里士多德时期”。希腊化时期涌现的哲学流派主要有:斯多亚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怀疑学派,在理论旨趣上,希腊晚期的各种哲学普遍具有伦理化、实用化倾向。哲学与宗教的界限、哲学思维与神学思维的界限消融了。学界常把希腊晚期哲学的基本性质确定为折衷主义。\n所谓折衷在希腊古典时期指的是哲学方法和研究步骤,即对现有理论、思想、观点作选择,古代哲学家们也还没有区分折衷这个词的贬义和褒义。折衷主义这个术语在18世纪得到广泛应用。法国著名哲学家狄德罗对折衷主义大加赞赏,他说:折衷主义者是这样一种哲学家,他把偏见、传统、古训、舆论、权威,简言之,控制民众心灵的一切东西,都踩在脚下,敢于为自己思考,返回最清晰的一般原则,检验他们,讨论他们,除了通过他自己的体验和理性获得的证据外,什么都不承认,从所有经过他不加崇敬和偏见分析过的哲学中为他自己造成一种特殊的属于他自己的哲学。斯多亚学派:斯多亚学派所希腊化时期诞生的主要哲学流派之一,是整个希腊化时期影响最大的派别。斯多亚学派的创始人是塞浦路斯的芝诺。他的派别一开始叫做芝诺派,后来由于他和他的弟子经常在一条有绘画的柱廊里讲学和讨论,于是这个学派便得到了画廊派的称号。学界通常把斯多亚学派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从芝诺开始,到第欧根尼、安提帕特为止,属于早期。一般说来,芝诺创立了整个斯多亚学派的体系框架和基本内容,而他否认后继者们又做了大量的添加和补充,使之臻于完善。柏拉图学园的赛诺克拉底第一次将哲学正式分为三部分:逻辑学、物理学和伦理学。在哲学的组成部分上,芝诺及其后继者坚持了这一划分,并用各种明喻表达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人将哲学比作一只动物:逻辑学是骨骼和筋腱,伦理学是肉,物理学是灵魂\n;有人将哲学比作一个鸡蛋:逻辑学是蛋壳,伦理学是蛋白,物理学是蛋黄;有人将哲学比作一个果园:逻辑学是果园的围墙,物理学是土壤和果树,伦理学是果实。克林塞斯将三个部分进一步划分:逻辑学是修辞学和辩证法,伦理学分为严格意义上的伦理学和政治学,物理学分为严格意义上的物理学和神学。在哲学组成部分的秩序问题上,克律西普把秩序定为:,逻辑学、伦理学、物理学,结束于神学。斯多亚学派的逻辑学的研究把形而上学、知识论、语言学的内容都包含在内,在认识论方面他们主要研究了感觉、概念、真理的标准。他们坚持感觉、知觉是知识的来源,概念是在感觉、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不可抗拒的知觉”真理的标准。知识到了晚期,一些斯多亚学派发生改变,才认为“只有理性的概念,才是真理的检验标准。”在物理学方面,斯多亚学派认为宇宙是有限的、球形的,地球处于中心。宇宙之外无物存在,因为宇宙是所有物体的总和。宇宙由天体演化活动创造,终有一天会被重新吸入产生他的宇宙之火中。在宇宙大火中,宇宙产生四种元素(土、气、火、水)。火即是宇宙的本原,独自经历毁灭与再造,又作为一种被造的元素。斯多亚学派区分了两种本原:被动的本原和主动的本原。被动的本原是指没有规定性的特体,它是不动的和不成形的,但能接受一切运动和形式,主动的本原指内在于被动本原中的理性和逻各斯。这种理性的力量是能动的,在宇宙发生过程中它也就是宇宙之火,是支配世界的神的力量。斯多亚学派的伦理学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要观点:人类生活要以自然为基本参照,自然是将我们引向德性和幸福的惟一源泉。\n哲人没有激情,因为激情是人类的脆弱;哲人远离虚荣,因为他们对他人的判断漠不关心;哲人不会悲伤,因为悲伤是灵魂的非理性的退缩;哲人与神相似,因为他们内心有神圣的东西;哲人是唯一的祭司,因为他们把自己的研究作为祭品;哲人要参政,因为他们要遏制邪恶;哲人不仅是自由的,而且还是国王,因为王权不受责罚的统治,只有哲人才能胜任。罗马斯多亚学派:塞涅卡、爱比克泰德、马克·奥勒留是罗马斯多亚学派的主要代表。塞涅卡是古罗马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修辞学家,最重要的文章有:《论天命》、《论坚定》、《论愤怒》、《论仁慈》、《论幸福生活》、《论闲暇》、《论行善》。塞涅卡在拉丁文学中复兴路哲学的主题,使斯多亚主义学说通俗化和人性化,倡导一种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这是塞涅卡对斯多亚学派的主要贡献。塞涅卡像许多斯多亚主义者一样持有泛神论的观点,在他看来,神就是自然,自然就是神,两者是可以划等号的。但塞涅卡同时又是一神论者,他说:你可以叫自然神、命运神或财神,所有这些都是神的一个名字,或同一个神履行不同的权力。正义、正直、谨慎、勇气和节欲都是一位神不同的优秀品德,都是同一个神灵,无论你同意哪一个,事实上你同意的都是一个神灵。以神为道德伦理学说的前提,这是塞涅卡伦理学的一大特点。人生神创造出来的。人虽然赤裸裸进入自然界,但神在造人时,赋予人两样特有的东西,这就是理性和相互友爱。理性是知识也是智慧,同时又是可知、容忍的力量。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单个的人离开群体不能生存。所以,神教导人们相互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n、相互友爱。塞涅卡拥有丰富的人道主义思想,主要表现在他对奴隶问题的看法上。以往大多数哲学家赞成对奴隶进行残酷的统治,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奴隶是主人的工具、财产、牲畜。而塞涅卡认为,奴隶也是人,如果人们轻视奴隶,那是不正确的,因为奴隶究其最终根源来说,他和奴隶主、自由人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神。轻视奴隶不仅是不正确的,而且非常危险。如果主人轻视、虐待奴隶,势必导致奴隶对主人的不忠,甚至会谋杀主人。如果把他们当作朋友友好对待,和睦共处,那么奴隶也会对主人好,对主人行善。传统观点认为奴隶不能对主人行善,这是因为把人的行善能力建立在人的身份地位高低之上,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塞涅卡是罗马帝国时期斯多亚学派的精神领袖。在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中,塞涅卡的平等博爱思想都被用来作为推翻封建主阶级的思想武器,普世博爱的思想至今仍有生命力。爱比克泰德是罗马斯多亚学派的另一位代表,向其他希腊晚期的哲学家一样,把哲学视为培养美德与治疗精神疾病。别人评价他俨然是上帝的仆人和使者,是一位充满真诚的虔敬的道德鼓吹者。有三个主题贯穿爱比克泰德的全部教导:人的自主能力与范围,正确运用表象,自我的完善与社会责任。爱比克泰德把人的自主能力具体化为“运用外部表象的能力”“外部表象以四种方式对我们产生:或者事物是如此,而它看上去也是如此;或者事物并非如此,而且看上去也并非如此\n;或者事物是如此,但看上去却并非如此;或者事物并非如此,但看上去确实如此。所谓运用外部表现的能力也就是表示“赞同、选择“欲求与避免”、“选择与拒绝”、“判断与赞同”是爱比克泰德哲学训练的三个领域。和拒绝”。爱比克泰德认为,欲求和避免涉及人的激情,选择和拒绝涉及人的责任,判断和赞同涉及逻辑。第一方面的训练,其目的在于使人达到一种不动心的状态,亦即以美好的感情取代激情,而正是在这种美好的情感状态中蕴含着人的社会责任,包含着人对其同类的正确的内心态度。爱比克泰德的伦理学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伦理学。因为它的本性就是爱自己的利益甚于一切。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是罗马斯多亚学派的最后一位著名代表。马可·奥勒留在戎马倥偬之际,曾用希腊语撰写《沉思录》,但这些思想并不是思辨性的,而只是教人如何从事一切道德修养。斯多亚学派诞生于希腊化时期的发端之际,历经300年的发展以后拥有了大量信奉者,成为罗马帝国的“官方哲学”,但是,这种地位的形成与中国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同,并没有行政力量的介入。纵览斯多亚学派的整个兴衰,应当说她是在一个百舸争流的场景中脱颖而出的一个哲学学派。【伊壁鸠鲁学派】公元前311年,伊壁鸠鲁率领一批门徒来到雅典,他购买了一座房子和一座花园,以此为基地开展讲学活动。这是伊壁鸠鲁学派诞生的标志。从那以后,这个学派一直延续到罗马帝国时期,是希腊晚期哲学的最主要流派之一。伊壁鸠鲁学校的花园大门上刻着这样的题词:\n“客人,你在这里将生活得很好,这里将给你幸福,最高的善。”他的学校被人们称为“伊壁鸠鲁花园”,他的学生则被称为“来自花园的哲学家”。伊壁鸠鲁是一位多产的哲学家,他的著作总量达三百余卷,超过以往任何作家。《论自然》、《论准则》、《论生命》、《论目的》等等,但是保存下来的比较少。伊壁鸠鲁认为哲学不是消遣的手段,哲学的高尚使命是通过对自然和人的认识,医治人的精神疾病,从而达到自我意识。伊壁鸠鲁的哲学分为三个部分:准则学、物理学、伦理学,准则学生物理学的前提,准则学与物理学合在一起称为伦理学的基础,伦理学是则是整个哲学体系的中心。准则学:伊壁鸠鲁的准则学是一种感觉主义的认识自然的原则和方法,他从一切人都有感觉这一事实出发,断言感觉是由外在于人的客观事物引起的,因此,客观世界上感觉的来源。他说:“当某样东西从外物进入我们时,我们不只是看见它们的形状,而且还想到它们的形状。尽管感觉有可靠与不可靠之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们关于对象的知识都是从感觉中产生的,离开了物体发出的流射就不能获得事物的形象。人的认识绝对离不开感觉。感觉是知识的来源,但感觉并不等于知识。任何一个感觉都不能回答某物是什么这个问题。能回答这个问题的是判断。人们在下判断之前,要对所获得的各种感觉进行区分,形成“先觉”。\n所谓先觉,他们是指一种领悟、见解、观念,或是思想上积累的普遍念头,亦即经常呈现的对外在物体的回忆。伊壁鸠鲁所说的先觉大体上是指表象。由于反复感知相同的感性事物,人的思想能够重现认识对象的形象。先觉本身是清晰的,但若我们用语词赋予它的意义与对象不同,就会产生错误。语词的多义性和模糊性是人们认识发生错误的另一个原因,因此在考察问题时,要在最初的意义上使用语词。感觉、先觉、判断(发表意见)构成了伊壁鸠鲁认识过程的三个环节。黑格尔对此评论说:“这是一个琐屑浮浅的过程;因此它只是停留在感性意识的最初的阶段上。”真理的标准问题是伊壁鸠鲁准则学的中心内容。感性知觉是真理的标准,思考若不以感觉为依据,就会成为谬误的根源。先觉也是真理的标准,用先觉检验意见有两条原则:(1)证实原则。将先觉与感觉进行比较,做出判断。(2)不矛盾原则。与清晰的先觉一致的意见是真实的,与清晰的先觉矛盾的意见是错误的。感觉自身的可靠性又如何证明呢?对此,伊壁鸠鲁提出了两个论据:(1)感觉是一种直接的认知,是不证自明的。(2)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驳倒感觉,理性不能成为感觉的评判员,因为理性本身完全依赖于感性。物理学:物理学即自然哲学。\n原子论是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核心理论,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我们的感觉证明了在我们之外的物体的存在。一切物体,乃至整个宇宙,都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的。原子内部无空隙,但原子之间则有虚空,否则原子就无法运动。虚空也是存在的。一切原子具有同一的质,但在形状、大小和重量上各不相同。原子的运动、排列、组合产生复杂物体,决定了复合物的一切特性。原子的结合组成无数的世界,每个世界都是有始有终的,而一切世界的总和是无始无终的。常识还告诉我们,可见的有形物体都是可分的,不过我们不要去设想一个有限物体里能有无限多的部分,如果我们设想物体无限可分,那么就会导致物体的销毁。所以物体有两种:一种是可分的复合物,另一种是不可再分的简单物。复合物的分解不是销毁成为非存在,而是分解为某种简单的不可再分的东西。这就是原子。万物的始基就是这种不可分的有形体的存在物。伊壁鸠鲁详尽地论述了原子的各种性质,他认为,原子主要有以下性质:第一,原子的数目是无限的,宇宙的无限性决定了原子数目的无限性。第二,原子的形状各异。各种原子都是由“微小的部分”组成,他们之间形状的差别多得数不清。第三,原子有重量。德谟克利特只承认原子的体积和形状伊壁鸠鲁加上第三种性质即重量。第四,原子的重量和虚空的缺乏抵御使原子向下以相等的速度运动。原子偏斜运动的理论意义在于:原子的偏斜运动使得原子之间产生了复合、结合和凝聚,其结果就形成了世界、世界的一切部分和世界所包含的一切东西。他不仅解释了原子的相撞,也解释了物体的组成和解体的动因。伊壁鸠鲁认为,物体的性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物体必然具有的性质,如形状、大小、重量、颜色、气味、冷热、干湿等;另一种属物体偶然具有的性质,称作“偶性”,如奴役、贫困、战争、富裕、和谐等。\n伦理学:伊壁鸠鲁伦理学的理论出发点是:幸福快乐是人生的目的,求乐避苦是人与一切生物的本性。而感触是伦理道德领域内的判断标准。感触有两类:一类是快乐,一类是痛苦。凭借这些感触我们作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决定。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得到快乐,应以感触为标准来判断一切善行。简言之,感触是道德选择与道德评价的标准。伊壁鸠鲁有一句名言:“肚子快乐是一切善的开端和根源,连智慧和修养也必须归因于它。”古今批判者大多将此解释为精神快乐依赖于肉体快乐,沉溺于吃喝。于是,“肚皮哲学”的雅号成了伊壁鸠鲁哲学的别称。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不受饥渴是一切善行的开端和基础,一切精神的快乐均与肉体有关。伊壁鸠鲁把追求幸福看成一个发展的过程。他把完满的快乐等同于肉体的无痛苦和精神的无纷扰。但这样的快乐境界他自己看来也是无法达到的。他说,如果我们能够经常达到静态的善,我们就成了神而不需要任何东西了。因此,人们所能追求到的快乐实际上都是动态的,离开了这些动态的快乐,就无法感受到善。以静态的快乐为目的,以获得动态的快乐为手段。道德选择是理智的功能,理性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这方面。人有了理智就能自由自在地选择最快乐的生活。伊壁鸠鲁说:“只有清醒的理性才能使我们得到这种幸福生活,考察一切选择和抛弃的理由,驱除众人的哪些最能蛊惑灵魂的意见。宁可有理性而不幸,不愿无理性而幸运。反被判定为最好的行为,都是遵从理性正当地作成的。\n伊壁鸠鲁主义衰落的外部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是罗马帝国建立以后的新形势不利于伊壁鸠鲁主义的进一步传播;其次是基督教的兴起和上升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从而使包括伊壁鸠鲁学派在内的整个希腊哲学走向终结。【怀疑主义】除了斯多亚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希腊化时期兴起的主要学派还有怀疑主义。他们在理论上有重大分歧,但是又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达到理想哲人的所谓宁静的不动心的境界。怀疑主义是一个以皮浪学派为起点,由若干处于不同时期的具有怀疑论倾向的哲学派别组成的一大流派。在思想路线上,怀疑论者都坚持不可知论,认为事物的本性是不可知的,不可理解的,所以对任何事物只能是不置可否的“悬搁判断”。皮浪学派:皮浪的生活与他的学说一致,他从不逃避任何事物,不做任何预见,而是直面一切危险,无论是撞车、摔跤、被狗咬还是其他,总之,他从不让感觉武断地断定什么。皮浪不问世事的生活方式吸引了很多人,慢慢地他就有了一些追随者或学生,甚至连伊壁鸠鲁也对皮浪的生活方式十分敬重。这就是皮浪派的缘起。另外人们依据他们恪守的原则将皮浪派称为考究派、怀疑派、阿颇勒提派等。\n皮浪坚持了一种高贵的哲学,这种哲学所采取的形式就是不可知论和悬置判断。他否认事物有高贵和不高贵、公正和不公正之分。因此在更普遍的意义上,他认为没有什么东西真实存在,指导人们行为的只是风俗和习惯;因为没有任何事物依其本性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根据这些我们可以设想:皮浪认为事物是不可知的,即不好又不坏,既不是正义,也不是非正义的,人们的道德判断仅仅是一种意见,因此应该完全消除信念,搁置判断。“不动心”是皮浪主义哲学的宗旨。皮浪的学生中最重要的可能是蒂孟,蒂孟指出如果人们想要达到幸福,必须关注这样一些事物:(1)事物在本质上是什么样的;(2)我们对他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3)如果人们持有这种态度,将会面临什么。皮浪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是:第一,你必须清楚这样一个事实,即事物本身即不好也不坏;第二,你不应当对他们采取某种态度,就好像他们是好的或者坏的似的;第三,如果你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它们,你将会抛弃你所有的焦虑而获得幸福。皮浪的怀疑论既反对感性事物的直接真理性,也反对伦理生活的直接真理性,但不是反对作为思想内容的直接真理性,像以后进一步发展出来的那样。学园派的怀疑主义:阿尔凯西劳是中期学园的奠基人。从他开始,怀疑主义因素开始滋长起来,再往后到了新学园的奠基人卡尔涅亚得那里,学园派走向怀疑主义,强调对判断的悬疑,强调或然性,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但学园派的怀疑主义是学园派内部的一种发展,而不是在皮浪主义的影响下导致的一种全盘改宗。皮浪主义的理论化与系统化:怀疑主义的理论有“十式”和“五式”两个版本。关于十式:第一种论证\n涉及动物的感官和感觉。动物的行为、特征、感官各不相同,感觉也不同,对相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反应。因此对诸如此类的分歧要悬置判断。第二种论证涉及人的感觉和生活方式。同样的生活方式对一个人有害,却对另一个人有益,可见要悬置判断。第三种论证涉及感官之间的差异。同一物体在不同的镜子中也显得形状不同。由此可见,呈现的事物并不比不同的事物更是这个事物。第四种论证涉及人的不同状态。人处于健康、疾病、睡眠、清醒、年轻、衰老等不同状态,所处的状态不同,他们所获得的印象也多种多样,即使是精神失常者也不违反自然。第五种论证涉及习俗、法律、信仰、学说和条约。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价值判断,遵守不同的习俗和法律。第六种论证涉及事物之间的混合和分有,没有什么东西是纯粹的自身。第七种论证涉及距离、位置、地点、方位,由于这些因素的变化,大的事物会显得很小。方的东西会显得很圆,平滑的东西会显得粗糙,笔直的东西会显得弯曲。因此离开这些因素要认识这些食物是不可能的,他的本性是不可知的。第八种论证涉及事物的性质和数量。第九种论证涉及常见、奇特或罕见。第十种论证涉及相互关系,即轻与重、强与弱、大与小、上与下。以上十种论证的共同点在于诉诸认识的主观性、不确定性、不可靠性。“五式”包括以下:第一种是一件分歧。无论是哲学还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张,充满纷争,混乱不堪,无法统一。\n第二种是无穷倒退。为了提出某种主张就要提出根据,而这些根据本身又需要有根据,根据的根据又要有根据,这样就会无穷倒退,达不到任何根据,由此可见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作为出发点,必须保留判断,不加同意。第三种是相对性。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凭借自身来把握,只能凭借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来把握;可是其他事物也要凭借其他事物,每一个都要凭借另一个。因此,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把握。第四种是假设。有人认为人们有权认定一个无需证明、只需承认的东西作为原则,可是其他人也有权把与之相反的东西假设为无需证明、只需承认的东西。这样一来,两个假设都同样有效。因此所有确定的东西都是假设。第五种是循环推导。为了证明某事物要使用其他事物,而这个被用着证明的事物本身又需要从被证明事物中借用证据。阿格里帕的“五式”反映了怀疑派在论证进展中的高级意识的出现。在这种意识看来,不仅不能把感性存在当作真实的东西,而且也不能把思维中的存在当作真实的东西;然后更进而有意识地辨明这个被认为真实的东西其实是虚妄无实的;最后则以普遍的方式。不仅否定了这个或那个感性事物或思维对象,而且有教养地认识到一切都不是真的。“五式”旨在反对独断论哲学,这些比方乃是反对理智哲学的强有力的武器。怀疑论者用他们这些比方一方面反对通常意识,一方面以伟大的智慧反对哲学反思的原则。\n积极的哲学本身之中便具有怀疑论的否定方面,怀疑论并不是与他对立的,并不是在它之外的,而是它自身的一个环节,然而是它的真理性中的否定方面,而这是怀疑论所没有的。拉丁哲学:古罗马共和国末期,希腊哲学开始融入拉丁文化。以西塞罗为主要代表的拉丁知识分子,开始大力诠释希腊哲学,并努力创建拉丁民族自己的哲学。在社会政治学方面,西塞罗认为:治理国家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关于国家的定义,西赛罗说:“国家乃人民之事业,但人民不是人们某种随意聚合的集合体,而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这种联合的首要原因主要不在于人的软弱性,而在于人的某种天生的聚合性。”这个国家定义包含了与共同利益有关的制度及社会群体生活的要素,有着契约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色彩。关于国家的体制,西塞罗阐述了三种传统的政治体制: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并从他们所具有的内在缺陷的角度对这三种政体进行描述和评价。三种政体形式都有缺陷:在君主制中,公民不享有政治权利,不参与公共决策,因此他们无法享有实际上的政治权利。在贵族制中,人民缺乏真正的、确确实实的自由,特别是无权自由地选择地方行政官,并没有人能保护权利免遭贵族的滥用。在民主制中,政治权利的平等本身就是不正确的,因为他不尊重人的尊严,不允许人们享有他应用有的高于他人的荣誉或权力等级。\n法律的起源于性质:西塞罗在他的早期著作中曾区分过自然法、成文法、习惯法,习惯法中包含着从自然法中派生来的某个原则,并通过成文法得到加强,成文法是以书写的形式规定所希望之事,或是命令,或是禁止。西塞罗认为:“法律不是人的思想的产物,也不是由任何人规定的东西,而是某种凭借关于允许或禁止的智慧管理整个世界的永恒之物。因此,人们习惯上说,神的心灵是最初的和最终的法律,它的理性通过推动和约束来指导万物。因此,由神明赋予人类的法律理应受到赞扬,因为它也就是贤明的立法家用来提出允许或禁止的理性和心灵。”正义观方面,西塞罗把社会正义规定为:“宽恕所有的人,关心人们,给予每个人所应得,不侵吞祭神之物、国家财产或他人之物。”犹太希腊哲学:所谓犹太希腊哲学指的是在亚历山大东征以后,从犹太教思想与希腊哲学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中产生出来的一种带有明显融合“两希文化”特征的哲学。【奥古斯丁】奥古斯丁既是哲学家,又是神学家。在他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中,神学与哲学浑然天成,珠联璧合。他有机在融合了基督教的核心信仰和柏拉图主义哲学,为基督教思想体系的最终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深远影响遍及西方中世纪及近现代的各种哲学和神学。一、我疑故我在。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斯西方近代哲学的始祖。他的哲学体系的第一明天就是“我思故我在”众所周知。然而,比笛卡尔足足早了1000多年,奥古斯丁就已经提出过一个形式和内容都与笛卡尔第一命题非常相似的明天——“我疑故我在”。奥古斯丁说:“\n谁曾怀疑过他自己的存在、记忆、理解、意欲、思考、知道和判断呢?须得明白,即使他怀疑自己的存在,他也存在;如果他怀疑,则他记得他为何怀疑;若他怀疑,他便理解他怀疑;若他怀疑,他希望确定;若他怀疑,他便是在思想;若他怀疑,他知道他还不知道;若他怀疑,便是在判断他不应轻率地同意。在他著作中,还提到了“我错故我在”、“我爱故我在”、“我知故我在”、“我希望故我在”、“我受骗故我在”一类相似的命题。一、奥古斯丁对内在意识确定性的证明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否定向外探求的道路获取确定性认识的可能;第二,肯定向内寻求的道路,把确定性赋予人的内感觉。恰如他所说:“别往外走;回到你自身;真理自在人心”。奥古斯丁指出人类获取知识有两条路:一类是意识通过身体感官去感知,一类是意识通过自身去感知。奥古斯丁按照确定性的程度,对人类所能获取的知识作了一个划分。他谈到了感官之知与“我思”之知;前者最不确定,后者是最为确定的;前者可能出现幻觉、错觉,而后者是怀疑派都绝对无法怀疑的。在奥古斯丁看来,生命和灵魂是无法用外在的感觉去把握的,而只能诉诸内在的感觉。内感觉是奥古斯丁驱除怀疑论的工具。怀疑主义从感性知识的不确定性出发,发展到怀疑一切的地步,近乎疯癫,甚至提出“也许你在做梦,并不知道它,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梦”。他强调,即使那些怀疑论者能否认知觉内容的外在现实性或者至少认为知觉内容的外在现实性不可确定,他们也不能怀疑到感觉本身的内部实在性.\n一、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奥古斯丁有关上帝存在的证明文在在他的著述中比比皆是,但究其根本特点就是从“我在”的确定性推导出“上帝在”的确定性,奥古斯丁神哲学的上帝论建立在他的形而上学的基石之上。从个体的变动推导出上帝的永恒,从个体的有限推导出上帝的无限,从个体心灵的三一结构推导出三位一体的上帝,这就是奥古斯丁上帝论的基本证明。奥古斯丁说:“我所说的三个方面是:存在,认识和意志。我存在,我认识,我愿意:我有意识、有意志;我意识到我存在和我有意志;我也愿意我存在和认识。”时间意识与历史观:奥古斯丁认为,时间不是某种哦实体,而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属性,这个世界与时间具有同一个开端。所以上帝是永恒的,时间与被创的世界一同随着上帝创造世界运动变化的万物而产生。唯有上帝是处在时间之外永恒不变的存在,而世界从一开始便是时间中的存在,并始终处于永恒与时间的巨大张力之中。上帝所创造的被造物的运动变化是时间得以产生的前提。奥古斯丁认为,正是面对事物先后继起的秩序,人们才察觉到时光的流逝。那么,事物的先后继起的秩序本身是否就是时间?或者说时间就是事物的运动呢?对于这个问题,奥古斯丁虽然反复强调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时间得以产生的前提,但他坚决反对将时间等同于事物运动的本身,而是肯定时间是人的思想对事物运动的度量。奥古斯丁说:“我们通过感觉来度量时间,只能趁时间在目前经过时加以度量:已经不存在的过去\n,或尚未存在的将来又何以加以度量?”感觉唯一可觉察的是现在,“如何永久是现在,便没有时间,而是永恒”。那么有过去和将来,它们又存在于何处呢?奥古斯丁说,无论它们在哪里,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它们只能是现在。所以,存在与现在的过去和将来,并不是过去和将来的事实,而是关于它们的思想。就此而言,时间乃是思想的“延展”。奥古斯丁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只是时间得以产生的基础而不是时间本身,并且是在事物有生成的开始意义上肯定时间有起点,在运动永远存在的意义上肯定时间永远存在,而不是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