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50 KB
  • 2022-08-17 发布

论巴门尼德“存在”哲学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论巴门尼德“存在”哲学论巴门尼德存在哲学  一些学者有选择地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摘取部分文字解读出实践本体论。这样的解读忽视了原著上下文的语境,枉顾马克思哲学创始人的本意。下面就实践本体论的立论依据,逐一商榷。  一、抽象的、孤立的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主要针对黑格尔  实践本体论者立论的第一个根据,就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那句话: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1]。  通读引文上下文我们可知,这是在批判形而上学和黑格尔。马克思反对把人化自然与自在自然的边界看做是恒定不变的,无视人类实践能力的发展,无视实践范围的不断扩展和加深,从而否定自在自然不断地进入人类实践的范围,转化为人化自然,马克思反对的是人的实践不能触及自在自然这样的形而上学观点。这样的表述并不是说那些人类实践没有涉及的原始自然或者自在自然对人类都是无意义的,可以排除在统一世界之外的。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确承认自然界是人的本质,但是,在黑格尔那里只是抽象的自然界,这种自然界实际上是与真实的人相分离的,是一种观念上的思想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本文由.L.收集整理,因而也就是一种虚无飘渺的东西。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把人限定在意识的范围内,来观察人自身的衍生物自然界,也就是把人看成是自我意识的等同语。就在说完这句话之后,马克思紧接着写道:正像自然界曾经被思维者(指黑格尔)禁锢于他的这种对他本身说来也是隐秘的和不可思议的形式即绝对观念、思想物中一样,现在,当他把自然界从自身释放出去时,他实际上从自身释放出去的只是这个抽象的自然界只是自然界的思想物。显而易见,这种抽象的实际上是一种思想物的自然界在现实世界中是没有的,当然对于现实的人说来也就是无。马克思在这里使用这样一个也字,正是因为在卡尔马克思看来,由黑格尔虚构出来的抽象的绝对理念如果是无,那么由绝对理念衍生出来的抽象的自然理所当然也是无。可见,马克思的这句话的本意并不是说人的实践范围之外的天然自然对人类来说是无、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实践本体论的支持者对马克思的这一表述的理解,曲解了马克思本意。  二、实践离不开人并且实践必然源于并依赖于物质\n  实践本体论者立论的第二个依据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指出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2]。  实践本体论者对世界的本体认识,是以实践和主体为基本点来确定的。当然,这种界定是有其积极的意义的,强调了主体在现实世界表现出来的积极作用,却也存在一个严重错误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一个与人的主体相关联的现实世界,并非物质第一性。在世界的本质中,人类的主体性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实质是一种主体性哲学,最终滑向历史唯心主义。因为在实践本体论者的视野里,存在就是实践中的存在,本体正是实践着的本体。持有这样的观点实质上就是坚持物质依赖于主体(人)而存在,客体世界依赖于主体(人)而存在,几乎将物质看做是人的主观感觉的派生物。  实践本体论者正是过度夸大实践的作用与地位,不适当地把实践当做世界的本体,进而走向否认唯物主义普遍原则的错误道路。实践本体论将人作为出发点,将物质和精神合二为一,聚于实践一体,强调周围世界与人类不可分割,其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马克思把实践看做社会的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实践总离不开人,人是实践的人,实践是人的实践,换言之,人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在本质上是人的。因此马克思又把实践称为客观的活动。按照这样的理解,显然的,实践本体论者把马克思所说的感性活动感性劳动解释为无目的的感性实践亦即只有实践才赋予实在以意义,离开实践自然界便不存在没有成立的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化的物质活动,人是实体、主体、是实践活动的承担者、载体,实践则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机能和存在形式。实践同物质是有原则区别的,无法等同。物质是自然的始源存在,而实践充其量是人工世界的形成始源,而人工世界原初也是源于物质的。既然实践也源于并依赖于物质,那么,实践就无法成为本体。其次,既然人也是整个物质世界大系统的组成部分,而实践又离不开人,那么,实践也必然源于并依赖于物质。尽管人是主体、是实践的物质承担者、载体,因为实践并不是在人之外独立存在的实体(本体),而是依附于人这个物质实体而存在的人的本质属性,是人所特有的机能和存在形式,所以也不能由此推理出实践是本体。  三、人类社会生活之外是极为重要的自然界\n  实践本体论者立论依据之三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八条。马克思哲学是以具体的、感性的实践活动作为出发点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八条中这样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实践本体论者据此认为,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起着基础和核心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哲学就是实践本体论。  物质实践的发展和进步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进。实践是物质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虽然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但不要忘却,物质却是人类社会之基础,是整个世界的终极基础;实践固然可以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据,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据却是物质,物质是整个世界发展的终极依据。因此,物质才是世界的本原、本质。实践不能成为世界的本质,是因为实践并没有先于人类和人类社会而存在,未产生人类之前(当然人类的实践亦未产生),物质自然界本来就已经存在;实践的确是我们人类实践活动、感性世界的基础,却无法成为无限世界的基础,自然界的先在性是无可否认的,无限的物质世界并不是由人类的实践创造的;实践的确如马克思所说的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却不是整个世界的本质,物质世界所拥有的客观实在性是比实践更为深刻的本质。因此,实践不能成为世界的本原,实践不是世界的本体或本质。  仅仅凭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就推理出实践本体论,恰恰忽视了在人类社会生活之外极为重要的自然界,而这感性世界之外的天然自然界。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感性世界之外的天然自然界对于人类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第一,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无限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人口数量在不断地增加,现存感性世界的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生存空间的有限性,都迫使人类不懈地探索天然自然界,人类认识永远不会停止,人类的实践也永远不会停止。第二,自然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或有利或有害。人类社会的发育水平、生存状况根本上依赖于物质生产,而创造物质财富所必需的资源、自然资料是来自天然自然界的。人类趋利避害,却始终不能脱离自然界。认为感性世界之外的天然自然界对人是无,对人没有意义,将天然自然拒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围之外,把本来是紧密联系着的感性世界与天然自然界人为地割裂分离开来,表现在思维方式方面是孤立的、片面的,形而上学的。  四、当然,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会保持着,\n  实践本体论者立论依据之四是《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人化自然的思想。马克思写道:他(指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3]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它哪怕只中断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会很快没有了。[4]  实践本体论者把人化自然绝对化,声称没有人类的实践,就没有非人化自然、物质。众所周知,人类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实践确实改造了和改造着客观世界,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就没有社会存在,没有文化发展和进步。但是,我们绝不能据此推理,实践就是整个世界的本体。因为现实的、历史的、具体的人的实践,总是以物质条件(准确讲,是具体的物质条件)为前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说完上述人化自然一番话之后,紧接着写道:当然,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会保持着[5]很多实践本体论者对强调自然界优先地位的这句话往往视而不见。我们既要坚持自然界的基础地位,又要强调人类实践的创造性。尽管人类对自然界能够改造能够利用,但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实践能力始终无法突破自然界为我们设定的前提、界限和条件。自然史表明,自然界的产生早于人类社会的产生,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早已总结出经验与教训:要想成功地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前提是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绝不能单纯从一己愿望出发;如何确定实践的出发点和选择实践的方式是实践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人类的力量不是表现在对自然界的征服与统治,而是表现在对自然界的热爱、敬畏、保护,表现在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与协调,表现在能够准确地认识自然规律、合乎伦理地利用自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