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9.00 KB
- 2022-08-1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泰戈尔教师所在系:农学系讲授课程:土壤肥料学教师姓名:田秀平教师职称:教授天津农学院教务处制\n天津农学院教案课程名称土壤肥料学学分3.5总学时:63学时讲课:63学时上机:学时实验:学时课程类别(√)理论课(√)公共课()必修课()实验课()专业课()院级任选课()授课年级05农学1、2班授课专业农学专业教学目的和要求《土壤肥料学》是农艺教育专业及植物种植类各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学习各门专业课程之前必修的一门先导性课程。《土壤肥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把《土壤肥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技能及其最新成果和实用的高新理论与技术等,简明、清楚、准确、系统地介绍给同学们,使同学们掌握《土壤肥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够运用课堂学到的知识,分析、解决今后学习、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为学好后继的专业课打下基础,也为学习其他种类植物的栽培提供帮助。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全面掌握土壤和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理论与原理,能够具备土壤农化测试新技术、土壤评价新技术、土壤利用改良规划新技术、植物营养诊断技术、肥料合理使用技术等多种技能,为学好植物生产、环境科学等专业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农业生产、管理与发展服务。教学重点、难点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土壤与肥料的基本概念;形成土壤母质的主要成土矿物、各种风化过程的作用结果;粒径对矿质土粒的矿物组成与化学组成的影响及掌握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和利用改良的基本原理;土壤结构性的评价尤其是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的调节作用;对粘结性、粘着性及可塑性的理解;土壤物理机械性与耕性的关系;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及区别;土壤水分的形态学;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分运移的基本规律及调节措施;土壤空气组成特点及土壤的通气性;土壤热容量、导热率对土壤热量状况的影响及土壤空气与热量状况的调节;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的概念及与土壤养分的缓冲容量的关系;掌握土壤胶体及性质;掌握土壤吸附保肥性及阳离子的交换作用;土壤酸碱性及氧化还原状况的概念及调解;土壤供肥性的调节。重点掌握土壤形成因素对土壤发育的影响及土壤主要的成土过程。\n教材和参考书1、使用教材:陆欣主编,《土壤肥料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2、主要参考书:黄昌勇主编,《土壤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朱祖祥主编,《土壤学》,农业出版社,1983年林成谷主编,《土壤学》(北方本,第二版),农业出版社,1996年王荫槐主编,《土壤肥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年陆景陵主编,《植物营养学》,中国农大出版社,1994年\n课程名称土壤肥料学授课周次第1周1次授课方式讲授+提问+启发+举例章(节)名称§.绪论课时4教学目的本章通过讲授土壤、土壤肥力和肥料的基本概念,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及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近代本学科发展简史。加深学生对土壤和肥料的内涵及农业生态系统中重要作用的深刻理解。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状况。教学重点掌握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土壤、土壤肥力与肥料的基本概念。教学难点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通过简单介绍土地与人口的关系,引出本节内容。二、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目前土壤退化问题。三、课堂教学过程1、自我介绍2、点名3、介绍学习本课程的注意事项1)本课程的地位;2)难易度;3)应如何对待4、通过简单介绍土地与人口的关系,引出本节内容。5、详细讲解绪论的各部分内容(如下)绪论第一节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及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节.增加作物的抗性,促进作物早熟。土壤与肥料的基本概念(重点讲土壤概念、土壤组成及土壤肥力的概念)①土壤的概念第三节土壤肥料科学发展概况(重点讲以下4个学派)(一)农业化学学派(二)农业地质学派(三)土壤发生学派(四)土壤属性学派第四节土壤肥料工作的任务(简单介绍)四、课后作业1.简述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2.土壤为什么是具有再生作用的自然资源?3.如何正确理解土壤肥力的概念?4.简述肥料的概念、类型及各有何特点?5.农业化学学派,农业地质学派及土壤发生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n课后记课程名称土壤肥料学授课周次第2周2次授课方式讲授+举例说明+实物章(节)名称§1土壤矿质土粒课时4教学目的通过学习,要求了解岩石及其基本特性;理解由矿物岩石至形成母质的过程中;了解不良质地土壤利用改良的基本原理,为利用改良不良质地土壤提供理论依据。掌握形成土壤母质的主要成土矿物的各种风化过程的作用结果;掌握粒径对矿质土粒的矿物组成与化学组成的影响及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和利用改良的基本原理。教学重点形成土壤母质的主要成土矿物的各种风化过程的作用结果。粒径对矿质土粒的矿物组成与化学组成的影响及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和利用改良的基本原理。教学难点主要矿物、岩石风化特点、产物;怎样区别不同类型的母质。矿物质土粒的机械组成和质地分类的关系。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提出问题:为什么土壤矿物质土粒构成了土壤的“骨骼”?从简单地学内容开始导入本课。二、学生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形成土壤母质的矿物、岩石矿物;岩石的风化作用与土壤母质等内容。学生重点预习粒径对矿质土粒的矿物组成与化学组成的影响及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和利用改良的基本原理。三、课堂教学过程第一章土壤矿物质土粒第一节形成土壤母质的矿物、岩石一、主要成土矿物(用实物重点介绍成土矿物)二、主要成土岩石(每个岩石举1个例子,如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第二节矿物岩石的风化作用与土壤母质一、风化作用的概念及类型二、土壤母质形成及我国的主要成土母质(从运输动力讲解母质的类型)第三节土壤矿物质土粒的组成与特性一、粒径对矿物质土粒的矿物组成与化学组成的影响(重点强调土粒越粗,养分含量越低)二、矿物土粒的大小分级――粒级与粒级分类(结合图表讲解)三、矿物质土粒的机械组成(颗粒组成)和质地分类(结合图表讲解)四、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和利用改良\n(结合实际、并以提问形式进行讲解)四、课后作业1.简述风化作用的概念、类型、特点。2.试述岩石、母质、土壤三者的区别与联系3.矿质土粒和土壤质地是如何分类的?4.试述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间的关系?5.如何对不同质地的土壤进行改良和利用?课后记课程名称土壤肥料学授课周次第3周3次授课方式讲授+举例说明+启发+提问+讨论章(节)名称§2土壤有机质课时4教学目的学生应了解土壤有机质概念、来源和类型。掌握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及影响因素,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性质,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与管理。让学生认识到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教学重点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及影响其转化的因素,土壤腐殖质特征,有机质的作用及调节原理及途径。有机质的作用及调节原理及途径。教学难点腐殖质形成的过程,腐殖质的分离,有机质的作用及调节原理及途径。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由土壤的组成及重要性,提出问题,切入主题。二、学生课前准备学生课前预习本次课内容,重点预习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及影响其转化的因素。学生课前预习本次课内容,重点预习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及影响其转化的因素,土壤腐殖质特征,有机质的作用及调节原理及途径。三、课堂教学过程第二章土壤有机质第二节土壤有机质一、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及组成(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及类型(以灰化土为例进行启发式讲解)(二)土壤有机质的组成与性质(提问形式讲解)二、二、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重点讲解)(一)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二)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三)三、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提问的形式进行启发讲解)第三节土壤腐殖质一、腐殖质组分的分离(结合图进行讲解)三、三、腐殖质的性质(重点讲述内容,举例、提问)第四节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调节(以全班讨论形式讲解)\n四、课后作业1.试述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2.有机质对土壤肥力有哪些贡献?3.生产实践中采用哪些措施提高土壤的有机质?4.土壤腐植质的性质及组分?课后记课程名称土壤肥料学授课周次第4周4次授课方式讲授+举例说明+启发章(节)名称§3土壤孔性、结构性与耕性课时4教学目的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土壤孔隙的影响因素及其调控;土壤中结构的概念、类型及对土壤肥力和生产性能的影响。重点掌握土壤比重、容重的概念,孔隙的概念、类型;土壤结构性的评价尤其是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的调节作用;对粘结性、粘着性及可塑性的理解;土壤物理机械性与耕性的关系。教学重点土壤结构性的评价尤其是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的调节作用;对粘结性、粘着性及可塑性的理解;土壤物理机械性与耕性的关系。教学难点各级孔隙的计算及土壤比重和容重的区别;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机制;土壤水分对土壤粘结性和可塑性的影响。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提出问题“土壤为什么渗水?”学生回答“有孔系”。进行本次课的讲授。二、学生课前准备预习本次课的内容,重点预习土壤比重、容重的概念、土壤孔隙的影响因素及其调控。三、课堂教学过程第三章土壤孔性、结构性与耕性第一节土壤孔性一、土壤孔隙性(提出问题“土壤为什么渗水?”引出土壤孔隙的概念,再讲土壤孔隙性,重点讲解土壤孔隙的类型,强调适合作物生长的土壤孔隙大小)二、土壤相对密度和容重(通过讲解土壤相对密度和容重的测定方发强调两者的区别)三、土壤孔性的影响因素及其调控(通过启发、提问进行讲解)第二节土壤结构性一、土壤结构的类型及其特性(图片讲解,并通过实验一学生采土样时加深印象)二、土壤结构的评价(只讲团粒结构的肥力作用)三、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举“豆腐脑”、“明矾净水”“蚯蚓“等例子讲解)四、土壤结构的改善与恢复(通过启发、提问进行讲解)\n第三节土壤物理机械性与耕性一、土壤物理机械性(举例、启发式讲解粘结性、黏着性和塑性)二、土壤耕性(重点讲概念及其含义,简单介绍压板,讨论式讲解耕性的改良)四、课后作业1.何谓土壤孔隙?土壤孔隙可分为哪几级?2.土壤比重和容重有何区别?3.影响土壤孔性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调控?4.简述土壤结构体的类型及其评价。5.生产实践中采用哪些措施创造团粒结构?课后记课程名称土壤肥料学授课周次第5周5次授课方式讲授+举例说明+启发+提问章(节)名称§4土壤水课时4教学目的本章通过对我国目前水资源现状特点的分析概述,了解水资源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着重介绍土壤水的形态学以及土壤含水量等基础知识。阐明土壤水分的运动规律以及田间水分的平衡。通过本章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土壤水的能量观点,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分运移的基本规律及调节措施,以便有效地指导生产实践。教学重点土壤含水量表示方法及区别;土壤水分的形态学;土壤水的能量观点;水分特征曲线。教学难点水分常数;液态水的有效性;土壤水分的能态学。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从介绍水分在农业生产上重要作用及水资源短缺引入本次课内容。二、学生课前准备自学水资源现状特点和水资源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重点预习土壤水的能量观点;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分运移的基本规律及调节措施。三、课堂教学过程第四章土壤水简单介绍水分在农业生产上重要作用及水资源短缺。第二节土壤水的基础知识一、土壤水分的表示方法和测定技术(重点讲解土壤水分的表示方法,简单介绍测定技术)二、土壤墒情(结合实际生产简单讲解)了解经典烘干法的方法及特点。第三节土壤水分研究的形态学与能态学一、土壤水分研究的形态学特征与性质(一)土壤水分的保持(二)土壤水分类型及性质(重点讲述)\n二、土壤水分的能量概念(一)土壤水势极其分势(通过举例、理论联系实际重点讲述)(二)土壤水吸力三、土壤水分的有效性(提问式讲解)第四节土壤水分的运动规律一、液态水的运动(采用饱和水和非饱和水的对比法讲解)二、气态水的运动(要求学生说出实际生产中两种水是气态水运动的结果)第五节土壤水分状况及水分平衡(重点讲述土壤水分的调节)四、课后作业1.土壤含水量有哪些表示方法?2.简述土壤水分的类型及性质。3.什么是土水势、水吸力?二者有何区别?4.如何合理地调节土壤的水分状况?课后记课程名称土壤肥料学授课周次第6周6次授课方式讲授+举例说明+启发+讨论章(节)名称§5土壤空气与热量状况§6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6.1土壤保肥性和供肥性与植物生长§6.2土壤胶体及基本特性课时4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学习,目的让学生了解土壤空气与热量状况的调节。、土壤空气的更新过程及其机制;阐述土壤热来源、热性质、土壤的热平衡和温度变化的规律以及土壤空气和土壤温度对作物生长、土壤肥力的影响。掌握土壤空气的组成的特点;掌握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的概念及与土壤养分的缓冲容量的关系;掌握土壤胶体及性质;硅氧四面体,硅氧片;铝氧八面体,铝氧片的概念;高岭石,蒙脱石和水云母的性质。教学重点土壤空气组成特点及土壤的通气性;土壤热容量、导热率对土壤热量状况的影响及土壤空气与热量状况的调节。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的概念及与土壤养分的缓冲容量的关系;土壤胶体及性质。教学难点土壤的通气性,土壤热容量、导热率对土壤热量状况的影响。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由无气体不成土壤”导入土壤空气与土壤的关系及土壤空气的重要性,切入主题。二、学生课前准备学生自学土壤空气及热量状况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预习土壤热容量、导热率对土壤热量状况的影响及土壤空气与热量状况的调节。重点预习土壤组成特点及土壤的通气性;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的概念及与土壤养分的缓冲容量的关系;土壤胶体及性质。三、课堂教学过程第五章土壤空气与热量状况第一节土壤空气及其更新(提出问题“土壤中O2低于大气?CO2\n高于大气?为什么还有变化幅度?通过回答讲解土壤空气组成及更新。补充土壤呼吸强度的概念)第二节土壤热性质及土壤热量平衡(重点讲热容量、导热率和热扩散率)2.土壤的热量状况第三节土壤空气与土壤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讨论式讲解)第六章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第一节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与植物的生长(结合农业生产测土施肥实际进行讲述)第二节土壤胶体及其基本性质一、土壤胶体的种类(重点讲解层状铝硅酸岩矿物)二、土壤胶体的基本构造(强调双电层构造)三、土壤胶体的性质(通过举例、回忆无机化学内容进行讲解)四、课后作业1.与大气组成相比,土壤空气有哪些特点?2.简述土壤空气更新的方式。3.土壤热特性包括哪些?这些因素对土壤热状况有何影响?4.如何调节土壤的热量状况?5.土壤空气及温度对植物生长有何影响?6.土壤胶体有何特性?简述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课后记课程名称土壤肥料学授课周次第7周7次授课方式讲授+举例+启发+讨论章(节)名称§6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6.2土壤的吸附保肥作用§6.4土壤的供肥性§6.5影响土壤供肥性的化学条件课时4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影响土壤供肥性及影响土壤供肥性化学条件。掌握土壤阳离子的交换作用及影响因素;土壤盐基饱和度及土壤养分有效性的条件;土壤酸碱性及氧化还原状况的概念及调解;土壤供肥性的调节。教学重点掌握土壤胶体及性质;掌握土壤吸附保肥性及阳离子的交换作用;土壤酸碱性及氧化还原状况的概念及调解;土壤供肥性的调节。教学难点土壤胶体的电荷来源;专性吸附的概念;土壤水解性酸;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通过复习上次课土壤胶体,土壤电性等基本原理。导出土壤吸附保肥作用。二、学生课前准备学生重点预习土壤阳离子的交换作用及影响因素;土壤盐基饱和度及土壤养分有效性的条件。\n三、课堂教学过程第三节土壤的吸附保肥作用一、土壤的吸附性能的一般概念二、土壤阳离子吸附与交换作用(通过本人试验讲述阳离子的交换作用和专性吸附的区别,重点讲解阳离子交换作用、特点及影响因素)第四节土壤的供肥性一、土壤的供肥能力土壤的供肥性(结合土壤供肥实际讲解)二、土壤养分的有效化过程(举例讲解离子的饱和度效应、互补离子效应)土壤养分的有效化过程三、土壤供肥性的调节(讨论式讲解)土壤供肥性的调节第五节影响土壤的供肥性的化学条件一、土壤溶液的组成和浓度(简单介绍)二、土壤酸碱反应(结合图表重点讲解土壤酸度和碱度、结合施肥讲述土壤酸碱性对土壤养分及作物生长的影响)三、土壤的缓冲性(提问形式讲解)四、土壤氧化还原反应(重点讲述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四、课后作业1.南方土壤一般保肥能力比北方土壤弱,为什么?2.如何进行土壤供肥性的调节。3.简述土壤酸碱性类型,如何调节土壤的酸碱性?4.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对作物生长有何影响?课后记课程名称土壤肥料学授课周次第8周8次授课方式讲授+举例+提问+启发章(节)名称§7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课时4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学习,让学生了解自然土壤剖面构造,理解我国土壤分布的规律性。掌握掌握主要成土过程及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系统。教学重点重点掌握土壤形成因素对土壤发育的影响及土壤主要的成土过程。教学难点土壤主要的成土过程。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总结上节课内容,提出土壤发生学派的主要观点,引入土壤形成因素。二、学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土壤类型为什么千差万别?”引出土壤形成因素。三、课堂教学过程第七章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第一节土壤形成因素与过程一、土壤形成因素(详细讲述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因素,简单介绍人为因素)\n二、主要成土过程(结合土壤类型进行讲述)三、自然土壤剖面构造(结合图片讲解)第二节我国土壤分类一、我国土壤分类概况(学生自学)二、我国现行土壤分类系统的分类原则(举例讲述)第三节土壤分布的规律性一、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一)土壤的纬度地带性(结合图片讲解)(二)土壤的经度地带性(结合图片讲解)二、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结合图片讲解)四、课后作业1.试述土壤形成中影响因素及其作用。2.简述土壤主要的成土过程。3.阐述我国现行土壤分类系统。4.简述我国土壤分布的规律性,试举例说明。课后记\n教师所在系:教务处讲授课程:土壤肥料学(07农学)教师姓名:杨黎芳教师职称:助理研究员天津农学院教务处制天津农学院教案\n课程名称土壤肥料学学分3.5总学时:63学时讲课:63学时上机:学时实验:学时课程类别(√)理论课()公共课()必修课(√)实验课()专业课()院级任选课()授课年级07农学1、2班授课专业农学教学目的和要求《土壤肥料学》是种植类各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土壤肥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把《土壤肥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技能及其最新成果和实用的高新理论与技术等,简明、清楚、准确、系统地介绍给同学们,使同学们掌握《土壤肥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够运用课堂学到的知识,分析、解决今后学习和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为学好后继的专业课打下基础,也为学习其它种类植物的栽培提供帮助。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全面掌握土壤和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理论与原理,能够具备土壤农化测试新技术、土壤评价新技术、土壤利用改良规划新技术、植物营养诊断技术、肥料合理使用技术等多种技能,为学好植物生产等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重点、难点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土壤与肥料的基本概念;形成土壤母质的主要成土矿物、各种风化过程的作用结果;粒径对矿质土粒的矿物组成与化学组成的影响及掌握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和利用改良的基本原理;土壤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的调节作用;对粘结性、粘着性及可塑性的理解;土壤物理机械性与耕性的关系;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及区别;土壤水分的形态学;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分运移的基本规律及调节措施;土壤空气组成特点及土壤的通气性;土壤热容量、导热率对土壤热量状况的影响及土壤空气与热量状况的调节;掌握土壤胶体及性质;掌握土壤吸附保肥性及阳离子的交换作用;土壤供肥性的调节。重点掌握土壤形成因素对土壤发育的影响及土壤主要的成土过程。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养分的吸收的机理及影响养分吸收的环境条件;植物的营养临界期与最大效率期;合理施肥的四大基本原理的内涵;植物的氮素营养、土壤中氮的转化过程及主要氮肥品种的性质与合理施用;植物的磷素营养、土壤中磷的转化过程及磷肥的性质与合理施用;植物的钾素营养及主要钾肥品种的性质与施用技术;主要微量元素肥料的合理施肥技术;有机肥料的作用、粪尿肥、厩肥、堆肥的性质与合理施用;主要复混肥料的种类、性质与合理施用及掺合肥料的配制方法。教材和参考书1、使用教材:陆欣主编,《土壤肥料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2、主要参考书:黄昌勇主编,《土壤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陆景陵主编,《植物营养学》,中国农大出版社,1994年;沈其荣,《土壤肥料学》,高教出版社,2001年。\n课程名称土壤肥料学授课周次第9周1次授课方式讲授+多媒体章(节)名称§8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8.1植物营养及其养分吸收§8.2影响养分吸收的环境条件§8.3植物营养特性课时4教学目的通过讲授植物的营养成分及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元素种类;植物对根系养分的吸收机制;叶面营养及其作用;影响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环境条件及植物不同生育时期的营养特性,使学生掌握植物营养的特性,为指导施肥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教学重点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及标准;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及叶部吸收的作用;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环境条件;植物的两个施肥关键时期:营养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教学难点根系吸收、运输离子态养分的机制;介质中的养分浓度对养分吸收的影响;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由植物的组成,可知灰分元素包括几十种矿质元素,提出问题,从而切入主题。二、学生课前准备通过提问植物是如何吸收养分的?进入本次课内容讲授。三、课堂教学过程第八章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第一节植物的营养成分及其养分吸收一、植物的组成二、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三、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的一般功能四、植物的根部营养五、植物的叶部对养分的吸收第二节影响养分吸收的环境条件一、介质养分浓度二、光照与温度三、土壤水、气状况四、土壤酸碱性与氧还状况五、营养介质离子间的相互作用第三节植物营养特性一、植物营养的多样性二、植物不同生育期的营养特性三、植物营养与根系特性四、课后作业1.阐述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三条标准。2.简述植物是如何吸收养分的?3.阐述影响养分吸收的环境条件?4.植物不同生育时期表现出哪些营养特性?课后记1.增加提问的比例,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采用互动法,吸引学生注意。课程名称土壤肥料学授课周次第10周1次授课方式讲授章(节)名称§8.4合理施肥原理§9植物的氮素营养与氮肥§9.1植物的氮素营养§9.2土壤氮素及其转化课时4教学目的通过讲授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及施肥量、施肥时期施肥方法的确定,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目的;氮与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关系极大,被认为是“生命元素”,本节通过讲授氮的生理功能以及土壤中氮的转化过程,认识调控氮素营养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报酬递减律的中心思想及对施肥的指导意义;施肥量、施肥时期施肥方法的确定;掌握氮的生理功能;氮素营养失调的症状。教学难点报酬递减律;植物对氮的吸收和同化;土壤中氮的转化过程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植物的遗传特性是其施肥的依据;而外界环境条件是决定肥料施用技术和肥料利用率高低的重要因素。外界环境条件主要有:光照、温度、水分(气候条件)、通气、反应、养分浓度、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土壤条件)等。简要回顾上节课所讲的内容: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切入本节内容。二、学生课前准备提问:在施肥实践中有哪些原理指导施肥?三、课堂教学过程第四节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一、养分归还学说二、最小养分律、限制因子律及报酬递减律三、施肥量的估算与施肥时期、方法的确定第九章植物的氮素营养与氮肥第一节植物的氮素营养一、氮在植物体内的质量分数、分布与种类二、植物对氮的吸收与同化三、植物氮素营养失调症状及其丰缺指标第二节土壤中的氮素及其转化一、土壤氮素的质量分数与来源二、土壤氮的形态三、土壤氮的形态转化四、课后作业1.施肥的基本原理包括哪些内容?分别叙述。2.作物缺氮会表现出哪些症状?课后记1.增加提问的比例,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采用互动法,吸引学生注意。\n课程名称土壤肥料学授课周次第11周1次授课方式讲授+多媒体章(节)名称§9.3氮肥的种类、性质及施用方法§9.4氮肥的合理施用§10植物的磷素营养与磷肥§10.1植物的磷素营养§10.2土壤磷素的及其转化课时4教学目的本节通过讲授各类氮肥的性质、施入土壤后的转化和有效施用技术掌握氮肥的合理分配和施用技术,以提高氮肥的利用率;掌握磷营养失调的症状及土壤磷素存在形态与转化教学重点氮肥的合理分配和施用技术;磷营养失调的症状;土壤中的磷素的转化固定。教学难点氮肥的合理施用技术及磷的生理功能。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由我国氮肥生产的发展历史,切入主题,讲解氮肥的种类、性质与施用,进而讲授氮肥的合理施用技术。二、学生课前准备课前上网查询氮肥合理施用技术及我国磷肥发展的历史三、课堂教学过程第三节氮肥的种类、性质及施用方法一、铵态氮肥二、硝态氮肥三、酰胺态氮肥第四节氮肥的合理施用一、氮肥利用率二、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第十章植物的磷素营养与磷肥施用第一节植物的磷素营养一、植物的磷素营养二、磷的生理作用三、植物对磷的吸收四、植物磷营养失调的外部症状及丰缺指标第二节土壤磷素的及其转化一、土壤磷的质量分数、形态及有效性二、土壤磷的转化及固定四、课后作业1.铵态氮与硝态氮肥各有什么特点?2.如何提高氮肥的利用率?3.磷缺乏作物会表现出哪些症状?4.试述磷在土壤中的固定机制。课后记尽量收集不同类型的氮肥品种和作物缺磷的彩色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课程名称土壤肥料学授课周次第12周1次授课方式讲授+多媒体章(节)§10.3磷肥的种类、性质课时4\n名称§10.4磷肥的合理施用§11植物的钾素营养与钾肥§11.1植物的钾素营养§11.2土壤中钾素及其转化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各类磷肥的性质、施入土壤后的转化和有效施用技术;掌握磷肥的合理分配和施用技术。钾是“品质元素”。本节讲授钾营养功能;作物钾缺乏和过剩的不良影响;钾对作物品质的影响;土壤中的钾素的转化与平衡。教学重点过磷酸钙的性质;在土壤中的转化及施用技术;钾的营养功能;钾失调的症状。教学难点磷肥施入土壤后转化的机理;植物对钾的吸收的机理;土壤中的钾素的转化与平衡。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通过课堂提问磷的生理功能及磷营养失调的外部症状,引入磷在土壤中的转化及磷肥的种类。二、学生课前准备预习磷肥的种类,重点掌握过磷酸钙的性质、在土壤中的转化与合理施肥技术。三、课堂教学过程第三节磷肥的种类、性质一、水溶性磷肥的种类性质与施用技术二、弱酸溶性磷肥的种类性质与施用技术三、难酸溶性磷肥的种类性质与施用技术第四节磷肥的合理施用一、磷肥的合理分配二、提高磷肥利用率的途径第十一章植物的钾素营养与钾肥第一节植物的钾素营养一、植物体内钾的质量分数、形态与分布二、钾的生理功能三、植物对钾的吸收四、植物钾失调的症状及其丰缺指标第二节土壤中的钾素及其转化一、钾的质量分数与形态二、土壤中钾素的转化及平衡四、课后作业1.简述过磷酸钙的性质及施用方法?2.试述提高磷肥利用率的措施。3.不同形态的钾在土壤中是如何转化的?课后记本章小结:1.植物的磷素营养2.土壤中的磷素及其转化3.磷肥的种类、性质及其施用(重点是过磷酸钙)4.磷肥的合理施用(掌握)课程名称土壤肥料学授课周次第13周1次授课方式讲授+多媒替章(节)名称§11.3钾肥的种类、性质及施用方法§11.4钾肥的合理施用课时4\n§12植物的微量元素营养与微肥§12.1植物的硼素营养与硼肥§12.2植物的锌素营养与锌肥§12.3植物的钼素营养与钼肥§12.4植物的锰素营养与硼肥教学目的钾是“品质元素”。本节通过讲授钾肥的种类与性质,以明确合理分配和施用钾肥的目的。本节主要讲授微量元素硼、锌、锰、钼的生理功能、缺乏的症状与诊断技术,以做到科学、合理地施用微量元素肥料。教学重点主要钾肥的性质与钾肥的合理施用;硼、锌、钼的生理功能;掌握典型的营养失调的症状。教学难点不同微量元素缺素症状的鉴别。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由油菜缺硼“花而不实”等的图片入手,讲授微量元素的营养作用。问题:果树的“黄叶病”是缺乏何种微量元素而造成的?二、学生课前准备预习钾肥的种类及不同钾肥的施用方法;启发学生自主思维,查阅微量元素硼、锌、锰、铜、钼、铁的生理功能。三、课堂教学过程第三节钾肥的种类、性质及施用一、氯化钾二、硫酸钾三、硫钾镁肥四、草木灰第四节钾肥的合理施用一、土壤的供钾能力二、作物的需钾特性三、施用技术第十二章植物的微量元素营养与微肥第一节植物的硼素营养第二节植物的锌素营养第三节植物的钼素营养第四节植物的锰素营养四、课后作业1.如何合理施用钾肥?2.植物缺硼有哪些主要症状?3.锌有哪些生理功能?4.简述影响土壤锌有效性的因素?课后记1.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本节的重点、难点。2.仔细观察不同作物钾素营养失调症状的表现,以便掌握。课程名称土壤肥料学授课周次第14周1次授课方式讲授+多媒体章(节)名称§12.5植物的铁素营养与锌肥§12.6植物的铜素营养与钼肥§12.7微量元素肥料的合理施用课时4\n§13有机肥料§13.1有机肥料概述教学目的本节主要讲授微量元素铜、铁的生理功能;微量元素缺乏的症状与诊断技术;以及如何合理地施用微量元素肥料。简述有机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教学重点铁的生理功能及其典型的营养失调的症状;有机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教学难点不同微量元素缺素症状的鉴别。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我国有机肥料的总量达18~24亿吨/年,其中含N700多万吨、P2O5500多万吨、K2O1000多万吨,相当于我国化肥产量氮肥的1/3、磷肥的2倍、钾肥的50倍,有机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二、学生课前准备有机肥料有哪些种类?有何作用?三、课堂教学过程第五节植物的铁素营养与锌肥第六节植物的铜素营养与钼肥第七节微量元素肥料的合理施用第十三章有机肥料第一节有机肥料概述一、有机肥料分类及特点二、有机肥料的作用四、课后作业1.简述植物缺铁和铁过剩有哪些症状?2.简述植物微量元素缺乏的诊断方法有哪些?3.根外喷施微量元素肥料应注意哪些问题?4.怎样合理施用微量元素肥料?5.有机肥料主要分为几类?在农业生产中有何作用?课后记1.课后总结本节内容。2.利用彩色图片,效果会更好。3.总结本章的重点、难点(Zn、Mo、B、Fe)。课程名称土壤肥料学授课周次第15周1次授课方式讲授+多媒体章(节)名称§13有机肥料§13.2粪尿肥和厩肥§13.3秸秆还田与堆肥§14复混肥料课时4\n§14.1复混肥料及其发展方向教学目的介绍人粪尿、家畜粪尿、厩肥和堆肥的性质和合理施用方法,为合理利用资源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途径;简明复混肥料的意义及发展方向。教学重点人粪尿合理贮存的方法;厩肥的合理施用,堆肥堆制的原理。教学难点堆肥贮存过程发生的变化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由复混肥料的概念引伸出复合肥料的分类方法,结合举例,说明复混肥料发展动向。二、学生课前准备有机肥料有哪些种类?有何作用?三、课堂教学过程第一节有机肥料概述一、有机肥料分类及特点二、有机肥料的作用第二节人粪尿和厩肥一、人粪尿二、家畜粪尿三、厩肥第三节秸秆还田与堆肥一、秸秆还田二、堆肥第十四章复混肥料第一节复混肥料及其发展方向一、复混肥料概述二、复混肥料的简况及发展方向四、课后作业1.简述粪尿肥的主要成分及贮存、施用的方法。2.堆肥积制过程中有哪些变化?3.复混肥料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课后记总结各类有机肥料的种类、性质与施用技术。课程名称土壤肥料学授课周次第16周1次授课方式讲授+多媒体章(节)名称§14.2复合肥料的主要品种和性质§14.3复混肥料的肥效与施用课时4\n教学目的介绍常见复混肥料的种类及施用方法,并掺合肥料的配制进行详细介绍。教学重点复混肥料的类型及优点;二元复合肥料,以掌握磷酸铵、硝酸磷肥的性质和施用;肥料混合的原则。教学难点各类复混肥料的性质与施用;混合肥料配制的计算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由目前化肥工业多元化发展,结合举例,说明掌握肥料混合技术对于生产实际的作用。二、学生课前准备预习复混肥料,了解复合肥料的类型。三、课堂教学过程第二节复合肥料的主要品种和性质一、磷酸铵系复合肥二、硝酸磷肥系复合肥第三节复混肥料的肥效与施用一、肥料混合的原则与计算二、复混肥料的肥效与施用三、复混肥料的施用四、课后作业1.肥料混合的原则有哪些?2.如何有效地施用复混肥料?五、课程复习。课后记课程复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