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概论离线作业答案 30页

  • 80.00 KB
  • 2022-08-18 发布

农学概论离线作业答案

  • 3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农学概论》课程作业答案第一章绪论简答题:1.广义的农学包括农业科学的全部领域,主要有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农业经济科学、农业生产科学和农业管理科学等,可以理解为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科学。中义的农学是指农业科学中的农业生产科学,主要包括种植业生产、养殖业生产、林业生产等方面。狭义的农学是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科学,即研究农作物尤其是大田作物的生产理论和生产技术。2.(1)研究对象的特殊性(2)农学技术的实用性(3)农学基础的广泛性3.(1)作物生产具有严格的地域性(2)作物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3)作物生产具有有序性(4)作物生产具有连续性(5)作物生产系统具有复杂性论述分析题:1.在于不断提高作物的生产效率,即提高作物单产和减少生产中的消耗。(1)提高作物单产。一是要增加投入改善作物的生活条件,缩小现实产量与潜在产量的差距。二是培育高产新品种,提高作物的产量潜力。三是加大管理力度,不断提高作物的管理水平。(2)减少生产中消耗。\n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名词解释1、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简答题1、大田作物(不包含园林学科领域)分为3部分9个类别。(1)粮食作物:①禾谷类作物。②豆类作物。③薯类作物。(2)经济作物:①纤维作物。②油料作物。③糖料作物。④嗜好类作物。⑤其他作物。(3)饲料及绿肥作物。2、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生产技术水平和社会需求等。3、(1)东北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2)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3)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4)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5)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橘区(6)华南双季稻热带作物甘蔗区(7)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8)川陕盆地稻玉米薯类柑橘桑区(9)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10)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区4、长日照作物指在某一生育时期中要求日照连续超过12小时以上时,才能通过发育阶段正常开花结实的作物,如小麦、大麦、油菜、萝卜、甜菜等。短日照作物在某一生育时期中要求日照连续在12小时以下,才能顺利通过发育阶段正常开花结实的作物,如水稻、棉花、大豆、玉米、高粱、谷子等。论述分析题\n1.(1)禾谷类作物主要有稻谷、麦类、玉米等。亚洲的谷物面积占世界总谷物面积的47%~48%,欧、非、北美洲约占15%~19%。总产以中国、美国最高,印度的收获面积最大占14.3%。小麦是世界栽培面积最大的谷类作物,小麦适应范围广,北半球欧亚大陆和北美洲为主产区。中国为世界栽培小麦产量最大的国家。栽培的麦类作物还有大麦、燕麦、黑麦等。稻谷是世界第二大栽培谷物。主要集中分布在温暖湿润的东南亚季风地区,欧洲和大洋洲很少种植。中国为世界最大稻谷生产国。印度稻谷收获面积居世界第一,但单产和总产不高。泰国和日本以生产优质稻米著称。玉米为世界第三大谷类作物。以亚洲和北美洲为主产区,大洋洲最少。美国为世界最大的玉米生产国,总产量占世界玉米总产的40.3%。中国居第二,约占世界玉米总产的17.9%。(2)豆类作物豆类作物分布遍及世界各大洲,以亚洲和北美洲种植最多。豆类作物包括大豆、蚕豆、豌豆、小红豆等。美国是大豆栽培的最大国家,总产量达世界总产的1/3。(3)薯类作物薯类包括马铃薯、甘薯、木薯等,集中分布于非洲、亚洲和欧洲,其中马铃薯主产国为俄罗斯、中国、印度和美国,甘薯主产国为中国。(4)油料作物\n油料作物为世界第二大类作物。各大洲均有油料作物种植,以亚洲和美洲为主。大豆、油菜子、花生和向日葵为世界四大油料作物。大豆以美国为最大生产国,巴西居世界第二,中国现为世界第三。2003年油菜子总产量以中国居第一。加拿大油菜子收获面积为世界第二,印度居第三。花生以亚洲和非洲为主,中国、印度、尼日利亚为世界最大的花生生产国。世界向日葵面积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乌克兰、印度、中国和罗马尼亚等国。(5)纤维作物棉花是最主要的纤维作物,主要分布于中国、印度、美国、巴基斯坦、巴西等国家。中国为世界最大的产棉国。印度收获面积居世界第一,总产居第二。埃及为主要的长绒棉生产国。麻是重要的纤维作物,其中亚洲分布97%,麻以黄麻、红麻、亚麻为主。(6)糖料作物全世界糖料作物收获面积其中2/3为甘蔗,1/3为甜菜。甘蔗以亚洲和南美洲为集中产区,巴西、印度为最大的甘蔗生产国。甜菜产于温带,主产国有白俄罗斯、德国、意大利等。(7)饲料作物全世界饲料作物以牧草为主。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为牧草主产区。牧草作物主要有禾本科和豆科两类。(8)嗜好类作物\n全世界嗜好类作物主要包括烟草、茶叶、咖啡、可可等。其中烟草主产国有中国、巴西、印度、美国、津巴布韦、土耳其、印度尼西亚等。茶叶栽培以亚洲为主,中国、印度、巴基斯坦、肯尼亚为主要产茶国。咖啡、可可栽培主要分布于赤道两侧地区,南美洲的巴西、哥伦比亚是世界最大的咖啡生产国,非洲的科特迪瓦、埃塞俄比亚、赤道几内亚等国以生产咖啡、可可著称。(9)园艺作物园艺作物包括果树、蔬菜和观赏作物。果树作物分布呈明显的气候区域。以苹果为例,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美国、土耳其、波兰等国的温带地区;以香蕉、椰子为例,主要分布于南美洲、东南亚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以柑橘为例,主要分布在中国、巴西、美国、墨西哥、尼日利亚、西班牙的热带、亚热带地区,而桃、梨、葡萄等广泛分布于亚热带、温带地区。蔬菜栽培分布较为广泛、分散,中国、印度、美国为最大蔬菜生产国。观赏作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气候区域。荷兰是世界上以出口全年观赏植物而著名的国家。2.(1)非洲撒哈拉以南农业区该区包括东非、西非、中非、南非的广大地域。作物分布适应于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咖啡、可可、棉花、花生、油棕、茶叶、剑麻等。粮食作物种类很多,咖啡产量仅次于南美洲,可可产量居世界第一位。(2)北非西亚农业区\n该区包括北非的埃及、利比亚等以及西亚的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伊朗等25个国家和地区。作物分布适应于亚热带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和亚热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的棉花、柑橘、葡萄、烟草、橄榄、土豆、椰枣以及谷物等。(3)东南亚与南亚农业区该区包括中南半岛的缅甸、泰国等,太平洋的群岛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作物分布适应于热带季风森林气候、热带季风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森林气候的稻谷、棉花、麻类、油菜子、花生、甘薯、香蕉、菠萝、甘蔗、椰子、橡胶、油棕以及林木等。(4)拉丁美洲农业区该区包括中美洲的墨西哥、南美洲各国。作物分布适应于热带雨林和草原气候、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亚热带草原气候的玉米、小麦、稻谷、大豆、棉花、可可、咖啡、甘蔗、柑橘、香蕉、香瓜、烟草等。(5)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农业区作物分布适应于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小麦、大麦、燕麦、稻谷、玉米、棉花、猕猴桃、苹果等。(6)北美农业区该区包括美国和加拿大。作物分布适应于温带海洋气候、热带大陆气候、亚热带森林气候、地中海式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的小麦、燕麦、玉米、油菜子、棉花、向日葵、葡萄、柑橘、烟草、苹果、甜菜、大豆等。(7)西欧、北欧和南欧农业区\n该区包括法国、英国、挪威、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26个国家和地区。作物分布适应于温带海洋气候、温带大陆气候、亚热带地中海气候的小麦、马铃薯、葡萄、橄榄、玉米、甜菜、稻谷、柑橘等。(8)东欧和西伯利亚农业区该区包括俄罗斯、保加利亚、波兰、乌克兰等国。作物分布适应于温带大陆气候、温带海洋气候、地中海气候、亚寒带森林气候的小麦、大麦、燕麦、向日葵、马铃薯、甜菜、玉米、黑麦、橄榄、棉花等。(9)中西亚农业区该区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作物分布适应于亚热带陆地气候、温带陆地气候的小麦、稻谷、玉米、棉花、甜菜、烟草、葡萄、红麻等。(10)东亚农业区该区包括中国、日本、俄罗斯(亚洲部分)、蒙古等国。作物分布适应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陆地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等的稻谷、玉米、小麦、油菜子、花生、棉花、麻类、甘蔗、甜菜、大豆、甘薯、马铃薯、烟草、茶叶、柑橘、苹果、梨等。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名词解释1、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它是通过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作物的生长包括营养体生长和生殖体生长。2、指作物一生中,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表现在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最终导致植株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的形成。3、作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n4、作物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5、在作物生产实践中,把作物从出苗到成熟之间的总天数称为作物的全生育期,即作物的一生。6、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呈现显著变化的若干时期。7、作物生长发育对温度高低和日照长短的反应特性。8、作物的顶芽生长占优势的现象。9、作物群体的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据的土地面积的比值。10、表示作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之间的关系。11、在同一时间内某些器官呈有规律的生长或伸长。12、指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即经济系数等于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之比。13、作物全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总量,一般不包括根。14、经济产量是指所收获的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数量。15、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16、指同一地块上的作物个体群。作物群体可分为单一群体和复合群体两类。17、制造营养并向其他器官提供营养的器官或部位,如进行光合作用的成长叶片、进行矿物质吸收和转化的根等。18、消耗利用或储藏营养的接受部位或器官。19、植物光合作用所积累的有机物中所含的化学能占光能投入量的百分比。\n20、作物生产中目标产品的质量,具体包括其利用质量和经济价值。21、根据作物产品的外观形态来评价品质优劣的指标,包括形状、大小、长短、粗细、厚薄、色泽、整齐度等。22、根据作物产品的生理生化分析结果评价品质优劣的指标,反映了经济产品的化学成分。23、主要取决于产品的营养成分及其含量,主要是指蛋白质含量、氨基酸含量、维生素含量和微量元素含量等。24、指蒸煮、口感和食味等特性。25、指影响产品质量的原材料特性。26、指不明显影响产品质量,但对加工过程有影响的原材料特性。简答题1、(1)营养生长期是生殖生长期的基础。营养生长是作物转向生殖生长的必要准备。如果没有一定的营养生长期,作物通常不会开始生殖生长。因此,营养生长期作物生长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生殖生长的优劣最后影响到作物产量的高低。一般地说,只有根深叶茂,才能穗大粒满。但是作物营养生长期过旺或过弱,都会影响生殖生长,导致产量不高。(2)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彼此间会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竞争的关系。例如,小麦在拔节时,茎秆在伸长,幼穗也在发育时期。这时叶片制造的光合产物和根系吸收的营养物质既要满足茎秆的生长,又要保证幼穗发育的需要。因此,这时增施孕穗肥和适当灌水,有良好的增产效果;但是如果施肥灌水过多,则造成茎叶徒长,植株倒伏,籽粒反而不易饱满。\n2、作物的根、茎、叶在营养物质的分配上是互通有无、相互联系的。根供给地上部分水分、无机盐,同时,根还合成某些有机物质和激素供地上部分需要。而地上部分又为根系提供光合产物和维生素、生长素等生理活性物质。“根深叶茂”就充分反映这种协调关系。3、种子休眠的原因有:①种皮厚,透气差。②胚未发育完全。③后熟作用未完成。④抑制物质的存在。解除方法:对于种皮厚、透性差的种子,可采用机械摩擦、加温或强酸等处理方法。因胚发育不完全和后熟作用引起休眠的种子,常采用层积法、变温处理和激素处理等方法解除其休眠。对于因抑制物质的存在引起休眠的种子,可采用水浸泡、冲洗、低温等方法解除其休眠。4、作物产量包括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两部分。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全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总量,一般不包括根。经济产量是指所收获的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数量。作物产量按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产品数量计算,构成产量的因素是单位面积上的株数和单株产量。作物种类不同,其构成产量的因素也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单株产量构成上的差别。5、作物品质形成既受遗传因素的制约,又受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等因素的影响。(1)作物遗传背景。(2)环境生态因子。①光照。②温度。③水分。④土壤。⑤大气污染。(3)作物栽培技术。①播种质量。②施肥。③灌溉。④收获。(4)作物病虫害。①病害。②虫害。论述分析题1.\n源流库的形成和功能的发挥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⑴从源与库的关系看,源是库形成和充实的物质基础。源、库器官的功能是相对的,有时同一器官兼有两个因素的双重作用。⑵从库、源与流的关系看,库、源的大小对流的方向、速率、数量都有明显的影响,起着“拉力”和“推力”的作用。⑶源、流、库在作物代谢活动和产量形成中构成统一的整体,三者的平衡发展状况决定作物产量的高低,是支配产量的关键因素。2.(1)挖掘作物的产量潜力。当光合面积大,光合能力高,光合时间长,光合产物消耗少,加之光合产物分配利用合理时,就能获得高产。因此通过各种措施和途径,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辐射能,不断提高光合生产率,形成尽可能多的光合产物,是挖掘作物生产潜力的手段。(2)提高作物光能利用效率。①选育高光合效率的品种。②增加光合面积。包括合理密植和改变株型。③延长光合时间。包括提高复种指数、延长生育期、补充人工光照。(3)降低作物消耗。(4)提高经济系数。在作物生产实践中,通过合理的栽培耕作措施给作物创造适宜的生长条件,增加光合产物向经济器官转移分配,提高经济系数是实现高产的重要途径。第四章作物生长与环境条件名词解释1\n、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照强度成正比,但到达一定强度后若继续增加光照强度,会发生光氧化作用使与光合反应有关的酶活性降低,光合作用的效率开始下降,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2、植物光合作用的同化产物与呼吸作用所消耗的物质达到平衡时所接受的光照强度(光合速率=0)。3、是指植物通过感受昼夜长短变化而控制开花的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4、指作物的生命过程中的三个基点温度,即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5、作物某一生育时期或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6、对高于作物生长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的累积,即对大于或等于生物学零度的日平均温度的累积。7、日平均温度与作物生长下限温度之差的累积。8、土壤是地球岩石圈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9、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10、指在CO2、水分、土壤肥力、农业技术措施全部适宜的条件下,由当地辐射和温度所决定的最高作物产量。11、指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包括吸湿水和膜状水。12、指土壤有效水的下限,即当作物因根系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性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也称为凋萎系数或萎蔫点。13、在当地气候条件下,当达到最佳水分供应时,作物旺盛生长的田间蒸散量被称做作物需水量,也称田间最大蒸散量。14、指作物形成一个单位重量的干物质所消耗水分的重量。15、指某种养分缺少或过多时,对作物生育影响最大的时期。\n16、在不同时期所施用的肥料对增产的效果有很大的差别,其中肥料的营养效果最好的时期。简答题1、农业生产中常采用一些栽培措施调节土温与气温,以保证作物生长发育处于适宜的温度条件。常采用的措施(1)灌溉措施。(2)耕作措施。①松土与镇压。②垄作。(3)覆盖。①地膜覆盖。②秸秆覆盖。③染色剂与增温剂。论述分析题1.水分利用效率一方面由产量高低决定,另一方面由水分投入的多少来决定。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只有在充分挖掘作物产量潜力的同时,减少水分的投入,即进行节水灌溉,才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保障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1.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实现农田水分的高效利用。通过各种工程技术手段,包括兴修水利、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造灌溉设施等,达到高效节水的目的。2.利用农艺措施,提高产量,减少水分消耗。根据不同农业区的自然、经济特点,合理调整作物的种植结构,选用耐旱作物及节水品种,采取合理施肥、灌溉技术,蓄水保墒技术,地膜和秸秆覆盖技术等,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1)建立与区域水资源相适应的种植制度。(2)选育抗旱性强的品种。(3)发挥自然降水的生产潜力。(4)培肥地力,实现水肥耦合。(5)化学制剂保水节水技术。3.建立节水灌溉制度。把有限的灌溉水量在作物生育期内根据不同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需水量和需水关键期进行最优分配,建立节水灌溉制度。\n第五章作物种植制度名词解释1、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和种植方式的总称。2、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与配置的总称。3、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种植或收获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4、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5、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多行)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6、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为混种。7、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于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8、在同一田地上按照一定顺序,在不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作物组合的种植方式。9、是在同一田地上多年不变地种植同一种作物或作物组合的种植方式。10、在连续种植作物过程中,前后作物的相互衔接和相互影响的关系。11、指栽培一种作物后所表现出的影响后茬作物生长的土壤生产性能,是由栽培作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管理措施对土壤共同作用的结果。\n简答题1、种植制度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布局与种植方式的综合。它包括作物布局、复种、间套作、轮作与连作等内容和技术,是解决种什么作物、各种多少、种在哪里、怎么种等种植业生产中的重要决策问题,是对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种植业生产的全面安排。2、一个合理的种植制度,应做到因地制宜、趋利弊害、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合理利用社会经济资源,促进种植业与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协调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单位耕地面积的年生产力,保护和改善资源和环境,持续增产、稳产,并提高经济效益。3、(1)作物布局是种植业较佳方案的体现。(2)作物布局是农业生产布局的中心环节。(3)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与组成部分。4、(1)生态适应性是基础。(2)社会需求是目的。(3)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是重要条件。(4)经济效益是根本动力。(5)用养结合、综合平衡,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5、(1)有利于增加播种面积与作物年产量。(2)有利于缓和各类作物争地矛盾,促进全面增产。(3)有利于稳产抗灾。6、(1)作物组合与品种搭配技术。(2)采用育苗移栽技术。(3)运用套作技术。(4)促早播早发和早熟技术。7、(一)减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二)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三)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四)经济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n8、(1)物理技术。采用烧田熏土、蒸气消毒、激光处理及高频电磁波辐射等进行土壤处理,杀死土壤病菌、虫卵及草籽,消灭土壤中的障碍性微生物,减少土壤毒质,可使连作受害减轻。(2)化学技术。以新型高效低毒的农药、除草剂进行土壤处理或种子处理,可有效地减轻病虫草的危害,并收到显著的增产效果。对于连作造成的土壤营养偏耗、养分不平衡的现象,可以通过及时补充化肥和有机肥的办法加以有效地控制。(3)品种更换。选用抗病虫的高产良种,并实行有计划的品种轮换,可有效地避免或减轻某些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4)农业技术。通过合理的水分管理,冲洗土壤毒质及实行水旱轮作,改变农田生态环境,均可有效地防止多种连作危害的出现。论述分析题1.\n(1)沿海经济发达区。面向国内、国外两大市场和资源,发挥区位、资金和技术等优势,创建资金、技术和劳动集约型的优质化高效农业生产系统。(2)中部粮棉油主产区。一是在稳定提高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国家级大宗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建设,以确保全国大宗农产品市场稳定的基础上,大力调整粮食品种和品质结构,压缩普通品种,发展适应加工需求的优质、专用品种和无公害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二是立足粮食优势,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建成全国最大的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粮食转化增值和农民增收。三是立足粮食和畜产品优势,大力培育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3)大城市郊区。一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二是完善农产品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三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四是以美化环境为重点,积极推进生态农业与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4)西部生态脆弱区。一是强化基本农田和人工草地建设,以提高土地承载力,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加快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步伐。二是大力发展具有传统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建设专业化、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三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和畜产品加工业,把特色初级产品变为特色加工产品,增加附加值,形成区域经济支柱和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体系。2.协调复合群体内的各种矛盾,充分发挥种间互补作用,抑制或削弱种间竞争作用,从而提高整个复合群体的生产力。(1)作物类型及品种的选配组合。合理选择不同生态位的作物和品种或人为创造不同生态位条件。(2)田间结构配置。①密度与行株距。提高复合群体种植总密度,增加有效光合面积是间套作增产的中心环节。主作物(往往就是高位作物)多采用宽窄行种植,在保持密度与单作相当的情况下适当缩小窄行距和株距,然后在其宽行间根据地力条件间作若干行副作物。②行比与幅宽。一般高位作物的行数易少、幅宽易窄,以增加边行,发挥边行优势;矮位作物行数易多、幅宽易大,以减少边行劣势。③带宽。高位作物占种植计划的比例大而矮位作物又不耐阴时,两作物都需要大的幅宽,因此易采用宽带种植;反之,易采用窄带种植。(3)作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技术。①适时播种,保证全苗间套作。②加强水肥管理。③控制作物株型。④综合防治病虫害。⑤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3.按\n作物的构成分类,可分为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为主的,以饲料作物为主的,以多年生植物为主的种植制度。按降水与灌溉程度分类,分为干旱地区种植制度,半湿润地区或无湿润区,无灌溉种植制度,灌溉旱地种植制度和水田种植制度。⑴人多耕地少,土地利用率高,复种指数高达156%。是世界上复种面积最多的国家。⑵作物组成中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饲料作物多年生牧草在耕地上所占比例少。⑶种植方式多种多样,单作与间套作、轮作与连作均有分布,连作换茬比较灵活。第六章作物育种与种子产业名词解释1、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某个群体。2、良种是指在一定地区和栽培条件下能符合生产发展要求,并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3、是将异地的优良品种(或品系)或具有某些优良特性的类群引入本地作为育种素材或直接推广利用的育种措施。4、系统育种法就是采用单株选择法,优中选优。5、杂交育种是通过两个遗传性不同的生物体进行杂交获得的杂种,继而对杂种后代加以培育选择,创造新品种的方法。6、采用两个亲本(一为母本一为父本)进行一次的杂交,用甲×乙表示,又有正交(甲×乙)和反交(乙×\n甲)的组合方式。在没有细胞质遗传的情况下,正交和反交的效果是相同的。7、采用两个以上的亲本进行多次的杂交,称复合杂交或复交。8、两个亲本杂交后,子一代再与双亲中的一个亲本进行的杂交,称为回交。9、两个遗传性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第一代(F1),其生长势、生活力、抗逆性、产量、品质等方面都比双亲优越,这种现象叫杂种优势。10、利用物理或化学的因素诱导作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发生遗传变异,然后,通过人工选择,从中挑选有利变异类型,培育出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良品种,这种方法称为诱变育种。11、也称空间诱变育种,是利用返回式航天器或高空气球所能达到的空间环境对植物(种子等)的诱变作用以产生有益变异,在地面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作物育种新技术。12、种子产业是以作物种子为对象,以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良商品化种子为目的,以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和管理技术为手段,集种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管理于一体的产业整体。13、指由专门的权威机构对新育成或新引进的品种能否推广和能在什么范围内推广等作出权威性结论。14、指在保持品种种性的前提下,有计划地、迅速地、大量地繁殖优良品种的优质种子或苗木的技术。15、种子检验是指应用科学、先进和标准的方法对种子样品的质量进行分析测定,判断其质量的优劣,评定其种用价值的一门科学技术。\n16、是指一批种子所属品种、种或属与文件(品种证书、标签等)是否相同,是否名符其实。17、是引导种子商品从供种者到最终种子用户的种子生产经营单位的整体活动过程。简答题1、植物学上的种子是指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有性繁殖器官。而农业生产上的种子即作物生产上所说的种子泛指用于播种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包括植物学上的三类器官。第一类:真种子,植物学上所指的种子,它们都是由胚珠发育而成的,如豆类、油菜等。第二类:类似种子的果实,它们是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如禾本科的颖果。第三类:进行无性繁殖的根茎类,如甘薯(块根)、马铃薯(块茎)等。2、作物品种一般应具有新颖性、特异性、整齐性、和稳定性等四个特性。一般将作物品种分为下列四种类型:自交系品种、杂交种品种、群体品种、无性系品种。3、⑴认清当前品种存在的问题,并预见未来;⑵根据生产条件和需求确定具体目标性状;⑶考虑品种搭配,满足生产的不同需求;⑷明确主攻方向。4、⑴引种⑵系统育种⑶杂交育种⑷杂种优势利用⑸诱变育种⑹生物技术育种5、⑴远缘杂交作为一种手段,能引入不同种、属的有用基因,为创造农作物新品种和新类型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⑵\n通过远缘杂交培育出了更高产的优良新品种;⑶通过远缘杂交提高了品种的抗病虫害的能力;⑷通过远缘杂交获得了雄性不育系,为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了理想的遗传工具。6、⑴人工去雄;⑵化学杀雄;⑶利用自交不亲和性;⑷利用雄性不育性;⑸利用标志性状区分真假杂种。7、⑴机械混杂;⑵生物学混杂;⑶不良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⑷选择作用;⑸遗传基因的继续分离和基因突变。8、(1)必须使用经过审定的品种,而且是经过种子检验符合标准的良种;(2)根据品种的特性,合理选择和使用良种;(3)良种合理布局和搭配;(4)良种与良法相配套;(5)注意品种的更新和更换。9、良种繁育是指在保持品种种性的前提下,有计划地、迅速地、大量地繁殖优良品种的优质种子或苗木的技术。良种繁育主要有两方面的任务:一是迅速大量繁殖优良品种的优质种子。二是防止品种混杂退化,保持良种种性(遗传性),提高品种纯度。10、我国目前主要作物的良种繁育体系可分为两类。①对于稻、麦等自花授粉作物和棉花、油菜(白菜型油菜属异花授粉)等常异花授粉作物的常规品种,刚通过审定时,由育种单位提供原种或育种家种子,由种子公司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和供种。②玉米、水稻等杂交制种,则要求有严格的隔离条件以及技术性强等特点,可实行“省提、地繁、县制”的种子生产体系。论述分析1.\n(1)良种是种植业赖以延续的基础。(2)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进产品品质。(4)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5)提高抗逆性和适应性,扩大种植面积。(6)缩短或改良生育期,改进耕作制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7)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2.存在的问题:远缘杂交与品种间杂交相比,由于亲缘关系远,杂种内部矛盾更大,后代分离更多样化,杂交不易成功。因此给育种工作带来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⑴杂种生活力弱;⑵不育或育性低;⑶后代性状分离大、时间长、不易稳定。克服的方法:⑴适当增加杂种后代的选株数量和选育代数;⑵采用适当的品种进行复交或用亲本进行回交;⑶此外还可以利用F1的花粉进行离体花粉培养,对克服远缘杂交后代分离也有效果。3.我国种子产业的发展我国种子事业发端于19世纪末期。解放前我国只有少数农业试验场和农业推广试验站从事主要作物引进示范推广,基本上无成套的种子生产体系。新中国建立以来,随着农村土地改革和互助合作的发展,适应当时自给自足传统农业的需要,我国初步建立了一些种子生产制度和体系。新中国种子工作的发展,大体分为四个阶段:1.“家家种田,户户留种”阶段(1950-1957年)。2.“四自一辅”阶段(1958-1977年)。3.“四化一供”阶段(1978-1995年9月)。4.种子产业化(1995年9月以来)。第七章作物生产技术名词解释1、通过农具的机械作用调节土壤理化特性和肥力因素的措施。\n2、土壤能够同时的不断的供应和调节作物生产发育所需的养分、空气和热量等生态因子的能力。简答题1、⑴土壤水分:自然界中的水分通过降水、灌溉、地下水上升等途径进入并保持在土壤中,便成为农作物吸收水分的主要来源;⑵土壤养分:土壤养分是土壤肥力中最重要的因素;⑶土壤空气:土壤空气存在于未被液态水占据的土壤孔隙中,随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旱地作物要求耕地层的空气容量在10%-15%;⑷土壤热量:作物在各个生育阶段都需要一定的土壤温度,土壤温度也影响土壤水分的汽化,凝结以及空气的对流和养分的转化。2、⑴清选;⑵晒种;⑶种子消毒①石灰水浸种;②药剂浸种;③药剂拌种;⑷硫酸脱绒;⑸种子包衣;⑹浸种催芽。3、⑴合理密植能协调产量构成因素;⑵合理密植可建立适宜的群体结构;⑶合理密植能保证适宜叶面积。论述分析1.⑴明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⑵灌水洗盐;⑶放淤改碱;⑷种稻改碱;⑸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⑹植树造林,建立护林田带;⑺对碳酸和重碳酸较多的盐碱土,可采用施用石膏或其他化学改良剂来降低盐碱程度;⑻秸秆还田。第八章植物保护\n名词解释1、就是研究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发生与流行规律及其预防与防治措施的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其主要任务就是要控制病、虫、草等的危害,保证农作物高产、稳产、优质;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身体健康。2、指那些危害人类目标植物,并能造成显著损失的生物,包括植物病原微生物、寄生性植物、植物线虫、植食性昆虫、杂草以及一些鸟类和兽类等。3、是指有害生物大量危害人类目标植物,给人类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4、昆虫在胚后发育过程中,从幼虫转变为成虫,不仅体积增大,而且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也发生一系列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发育期,这种现象称为变态。5、昆虫的卵或若虫,从离开母体发育到成虫性成熟并能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简称一代或一化。6、是指昆虫从越冬虫态越冬后复苏开始,到翌年越冬复苏前的全过程。7、作物外部形态的不正常表现。8、作物被病原物寄生或受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产生的不正常。9、作物病部有时伴生病原物的结构。10、由病原生物引起,该病原生物能够在植株间传染,也称侵染性病害。\n11、也称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由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引起,该类病害没有病原生物参与,在植株间不会传染。12、是指侵染性病害从寄主植物的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整个过程。简答题1、⑴卵期;⑵幼虫(若虫期);⑶蛹期;⑷成虫期。2、⑴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⑵病原物的传播;⑶病原物的初侵染与再侵染。3、⑴休眠性: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大多数杂草种子形成了休眠的特性,即当种子成熟后的数月内即使外部环境条件满足发芽要求时也不发芽。⑵早熟性:杂草的营养生长期较短,并能根据环境的变化缩短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使杂草在短时间内就能成熟结实。⑶多产性:杂草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其繁殖方式分为种子繁殖和营养繁殖两种类型。4、⑴抑制杂草的光合作用;⑵抑制杂草的呼吸作用;⑶干扰杂草的蛋白质代谢,阻碍氨基酸和核酸的合成;⑷破坏杂草体内生长素平衡;⑸抑制植物微管和组织发育。论述分析1.⑴植物检疫:主要任务有三条:①禁止危险性病、虫、杂草随着植物及其产品由国外输入和由国内输出;②把国内局部地区已经发生的危险性病、虫、杂草进行封锁,并采取各种措施,尽快将其消灭;③\n当危险性病、虫、杂草已传入新的地区,应立即采取各种紧急措施,就地彻底消灭。⑵农业防治:①选用抗虫或耐虫品种;②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③加强栽培管理;④改变害虫生态环境。⑶化学防治:常用的杀虫剂种类很多,按作用方式可以将杀虫剂分为触杀剂、胃毒剂、内吸剂、熏蒸剂、忌避剂、拒食剂、引诱剂、不育剂和生长调节剂等。⑷生物防治:①以虫治虫;②以微生物治虫;③以激素治虫。⑸物理机械防治:①捕杀:利用人力或简单器械,捕杀有群集性、假死习性的害虫;②诱杀:利用害虫的趋性,设置灯光、潜所、毒饵等诱杀害虫;③阻杀:人为设置障碍,防止幼虫或不善飞行的成虫迁移扩散;④高温杀虫:用热水浸种、烈日曝晒、红外线辐射、高频电流等,都可杀死种子中隐蔽危害的害虫。第九章作物生产现代化名词解释1、作物生产现代化是指传统作物生产转变为现代作物生产的过程,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指在作物生产中以机械动力代替人力和畜力,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在能够使用机械操作的地方都使用机械操作的过程。3、\n就是设施栽培,是指借助一定的硬件设施通过对作物生长的全过程或部分阶段所需环境条件进行调节,以使其尽可能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技术密集型农业生产方式。4、是指数据库、人工智能、模拟模型、决策支持、遥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作物生产理论和技术相结合,实现作物生产和管理的自动化、科学化。简答题1、⑴多目标;⑵产业化;⑶标准化;⑷安全化;⑸生产者素质现代化;⑹与城镇化相互促进;⑺重视可持续发展。2、(1)发展阶段(建国初期~1978年)。(2)停滞萎缩阶段(1978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3)自主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4)完善与探索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3、⑴缺乏强有力的法规和经济政策调节措施;⑵某些关键环节发展滞后;⑶农业机械利用率不高。4、(1)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前提。(3)发展品牌农业的必由之路。(4)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5、(1)遥感技术;(2)数据库技术;(3)农业专家系统;(4)精确农业;(5)数学模型;(6)农业自动化技术;(7)互联网络;(8)多媒体技术。6、⑴农产品尤其是粮食数量不足的问题依然严峻;⑵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农产品品质和生产过程令人担忧;①农药的大量使用和滥用,对环境和人类生活构成严重威胁;②化肥的大量使用和滥用,对环境和人类生活构成严重威胁;\n⑶转基因生物的应用,使作物生产的安全化又面临新问题。论述分析1.(1)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2)保护性耕作技术。(3)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4)薯类生产机械化技术.(5)油菜、花生、茶叶等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6)机械化旱作节水技术。(7)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加工技术。(8)高效植保机械化技术。2.我国设施栽培的类型主要是塑料中、小拱棚,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和现代化温室。栽培的作物以蔬菜、花卉及瓜果类为主。设施栽培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①总体水平特别是科技水平低。②设施水平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③机械化水平低。④设施栽培技术不配套。⑤设施生态环境恶化。我国设施栽培发展总的趋势是:将在基本满足社会需求总量的前提下协调发展,着重于增加设施栽培种类,提高质量,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系列化,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技术和设施体系;重视现有技术和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大规模商品化生产。具体表现为:①我国设施栽培技术路线,将按照符合国情、先进、适用的方向发展,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技术体系。②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蔬菜、花卉提出了多品种、高品质、无公害的强烈要求,因此设施栽培的主要趋势是提高水平、提高档次。③在已形成的集中成片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向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高档化以及外向型发展。\n3.(1)水资源优化利用。①高效节水技术精细化。②农业高效用水工程规模化。③农业高效用水管理制度化。(2)农药、化肥的合理利用及科学管理。①加强综合防治,充分发挥农药以外其他防治手段在有害生物治理中的作用,减少农药用量。②贯彻落实农药法律、法规,确保安全用药。③加强农药新品种研制和开发,大力发展生物防治药剂。④推广农药使用的新技术和新方法。⑤确定农田施肥限量指标,建立新的肥料管理与服务体制。(3)农业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①利用害虫暴发的生态学机理作为害虫管理的基础。②充分发挥农田生态系统中自然因素的生态调控作用。③发展高新技术和生物制剂,尽可能少用化学农药。(4)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科学利用。(5)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种植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4.从种植业生产过程分析,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及其管理等方面的清洁生产技术。(1)产前;①良种繁育;②种子检验;(2)产中;①节水节肥的综合管理技术体系;②生物防治病虫草害技术;③无公害农药应用技术;④防治残膜污染技术;⑤有机物循环利用技术。(3)产后;①作物秸秆氨化技术;②污水自净工程技术。\n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