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50 KB
  • 2022-08-18 发布

农学概论复习材料(参考版)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农学概论复习材料(一)一、名词解释(5对10个,每题2分,共20分)1、农业: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2、农业资源:农业资源是指农业活动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3、光周期:光周期指白昼与黑夜时间长度的交替。4、光周期反应:指作物生育过程因光周期变化而引起生育期长短变化的现象5、活动温度:是指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日平均温度。6、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最低温度之差7、活动积温:是指作物全生长期内或某一发育时期内活动温度的总和。8、有效积温:是指活动温度减去生物学最低温度所得的差数之和。即有效温度的总和。9、作物的需水量(蒸腾系数):蒸腾系数指作物每形成1克干物质所消耗水分的克数10、作物需水临界期:就是指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这一时期缺水或水分过多,对作物生育和产量影响很大11、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12、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它是通过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13、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质的变化,有时这种过程是可逆的14、“S”形生长过程:作物个体的生长、作物群体的建成和产量的积累以至作物的组织、器官和细胞均经历前期生长较缓慢、中期加快、后期又减缓以至停滞衰落的过程。15、作物生育期:从籽实出苗到作物成熟的天数。16、作物生育时期: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生理特性呈现显著变化的若干时期。以花芽分化(穗分化)为界限17、作物营养生长:器官根、茎、叶的生长18、作物生殖生长: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全年作物总收获面积耕地种植指数=--------------------×100%耕地面积19、生物产量:指作物在整个生育期间,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质的总量。这个总量通常是指地上部分总干物质的总量。20、经济产量: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的数量。21、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22、复种:在同一田块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23、复种指数:是指全年农作物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复种指数=(全年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24、单作:在同一田块上只种植同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也叫清种、纯种、净种。也称平作。25、间作:在同一田块于同一生长季内分行或分带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夹作、间种。26、混作:同一田块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混种。27、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的后期于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套种、串种。28、化感作用:是指一种活体植物(供体)产生并通过挥发、淋溶、分泌和分解等方式向环境释放某些化学物质,从而影响周围其它植物(受体)的生长和发育的化学生态学现象。29、连作:是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采用相同复种方式称为连作。耐长期连作的作物有:水稻、麦类、玉米等,耐短期连作的作物有:豆科绿肥、薯类作物等;忌连作的作物有:豌豆、蚕豆、花生等30、轮作:是在同一田地上在不同年际之间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种类作物或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31.间苗和定苗:.通过间苗、定苗可确定田间植株密度,同时可淘汰弱苗病苗杂苗,保留优良健壮的幼苗。通常在苗出齐后达到一定高度时进行。32.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组织培养是用植物某一部分的组织或细胞,通过人工无菌离体培养,产生愈伤组织,诱导分化成完整的植株,或产生人类所需要的有效物质33.短日照作物:.一般起源于低纬度地带,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只有当某一时期的日长短于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在一定范围内,缩短日照时间能促进开花,在长日照条件下则不能正常开花的作物。.34.种子:指用来繁殖下一代作物的播种材料,包括有胚珠发育而成的真种子,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根茎类作物用于繁殖的营养器官。35.发芽.:指胚根伸出种皮形成种子根或营养器官的生殖芽开始生长的现象。包括吸水膨胀、萌动和发芽3个过程。发芽率是指能发芽的种子占供试种子的百分率,发芽势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一般为3天)的发芽率。36.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够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等生态因子的能力。37.土体构造农田土壤的土体构造,自上而下可依次分为表土层、心土层和底土层,其中表土层又可分为耕作层和犁底层。38.引种:广义指把外地或国外的新作物、新品种或品系以及研究用的遗传材料引入当地。狭义是指生产性引种,既引入能供生产上推广栽培的39.作物产量。指收获的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数量,也称经济产量。包括单位面积的产量,即单产,一定面积的产量,即总产。40.经济系数。指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41.作物品质:指产量器官,即目标产品的质量。粮食作物的品质包括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等,经济作物的品质包括工艺品质和加工品质等。42.品种1)品种是人类长期劳动的产物;2)品种应具备遗传稳定性和形态一致性;3)品种必须符合生产的需要43.作物的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称为作物的一生,所经历的时间(天数)为作物(全)生育期。如,禾本科的小麦可分为\n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双子叶作物的棉花可分为苗期、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等。44.选择育种:指以品种内的自然变异为材料,根据育种目标选择单株,从而获得新品种或改良原有品种的方法。包括大田选株(穗)、株(穗)行试验和产量比较3个环节。45.杂交育种:用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为亲本,通过有性杂交,经基因分离、重组创造异质后代群体,从中选择优良个体,并进一步育成新品种。46.杂种优势利用:杂种优势指2个基因型不同的亲本杂交所产生的杂种一代(F1),在各方面比其双亲都表现优越的现象。为了利用这种优势,人们制定了各种选育、制种的程序和方法。这种选、育、制、用的全过程,成为杂种优势利用。47.诱变育种:指利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诱发作物产生变异,然后从变异群体中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个体,进而育成新品种的方法。二、填空1.根的种类。根主要起固定植株、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根可分为初生根、次生根、不定根3类。2.叶的形态。叶主要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也可分为子叶和真叶。3.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禾谷类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是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每穗平均结实粒数和每粒平均重量,3者的乘积就是单位面积的产量。其他作物也有各自的构成因素。4.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产量是各构成因素之积,因素间有一定的制约和补偿关系。5.良种繁育的任务一是生产优质种子,实行品种的更换和更新;二是防止品种混杂退化,保持良种种性。6.良种繁育的程序按原原种、原种和良种3级程序进行。7.加速良种繁育的方法一是提高繁殖系数;二是加代繁殖。8.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土壤水分,土壤养分,土壤空气和土壤热量。9.灌溉技术:地面灌溉、地下灌溉、喷灌、滴灌。10.我国种植制度的特点:一是土地利用率高,复种指数高;二是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次之;三是种植方式多种多样。11.土壤培肥的技术——合理轮作——施肥养地——秸秆还田——种植豆科绿肥12.目前生产上采用的杂种制种方法有:1)人工去雄、授粉制种;2)利用雄性不育系制种;3)化学杀雄制种;4)利用自交不亲和性制种;5)利用标记性状(基因)识别杂种。此外还可利用三倍体杂种优势和无性繁殖作物的杂种优势。13、关于作物的分类A、按作物用途与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u粮食作物(foodcrops):禾谷类作物(cereal)、豆类作物(legume)、薯类作物(tuberous)u经济作物(economiccrops),又称工业原料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嗜好类作物、其它作物u其它作物:嗜好作物,如烟草、茶、咖啡、可可等;调料作物,如茴香、胡椒、肉桂等;染料作物,如红花、蓝靛、茜草等;特用作物,如桑、漆、橡胶等。C、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分类(1)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不同分为:——喜温作物(10℃)——耐寒作物(1~3℃)(2)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不同分为:——长日照作物(日照变长时开花)——短日照作物(日照变短时开花)——日中性作物(对日照长短没有严格要求)(3)根据作物对CO2同化途径的特点分为:——三碳(C3)作物——四碳(C4)作物D、按农业生产特点分类(1)按播种期可分为:春播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冬播作物。(2)按收获期可分为:夏熟作物、秋熟作物(3)按栽培季节分为:冬季作物——秋冬播种、次年春夏收获。夏季作物——春夏播种、秋冬收获。(4)按播种密度和田间管理可分为:密植作物和中耕作物。(5)按耕地种类可分为:旱地作物和水田作物。14.农业资源的分类:Ø农业自然资源:土地、气候、水、生物等Ø农业社会资源:劳力、技术、资金、信息、交通等15.合理密植的原则;农业环境(光照、温度、土壤酸碱度等、作物营养临界期、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作物收获、贮藏等);16、土壤培肥技术有哪些?——合理轮作、——施肥养地、——秸秆还田、——种植豆科绿肥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论述题(共25分)1、农业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哪四个时期,试述各个农业时期的主要特征。①原始农业:工具:粗制的棍棒、标枪、没有磨制的石器工具;原始农业的发展阶段,工具:弓箭,打磨制作的石器;出现了种植业和畜牧业②古代农业:——生产工具:铁制工具(铁犁、马拉条播机、中耕机等)——耕作技术:轮作制(二圃制、三圃制等);农牧结合——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整地播种、育苗移栽、中耕除草、灌溉施肥)——生产动力:人力、畜力;很少使用商业能。③近代农业:生产工具:农业机器(工作机—动力机)u生产动力:机械力代替畜力或部分代替畜力u生产技术:大量化肥、农药的施用(农业化学和合成化学对农业生产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作物良种选育。u耕作技术:停止休耕、轮种,实行连作;粗放到集约④现代农业:生产工具的主要特征:智能化和机械化(举例)u农业生产技术:杂交育种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生物反应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基因操作技术、细胞融合技术)u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n2、举例说明光照强度理论在农业生产上有何应用?(至少写6点)1.合理密植要选用较耐阴的作物,也就是光饱和点低的作物。2.果树的整枝修剪。3.杂草防治。4.麻类作物应该密植。5.棉花不宜密植。3、光周期反应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①引种:短日照作物南种北引,一般表现开花期推迟,生育期延长;北种南引,则生育期缩短,开花期提早。长日照作物正好相反,南种北引,生育期缩短,开花期提早;北种南引,开花期推迟,生育期延长。②栽培:根据作物品种的光周期反应特性确定播种期。(福建双季稻的例子说明下)③育种:作物育种实践中,不同亲本材料的生育期可能不一致,往往需要调节播差期,或者采用人工光周期诱导,促使亲本花期相遇。4、简述作物生长与发育的关系。首先,生长和发育是统一的。①生长是发育的基础。②发育又促进新器官的生长。其次,生长和发育又是一对矛盾。①生长快而发育慢:有时营养生长过旺的作物往往是影响开花结实,如“贪青晚熟”。②生长受到抑制时,发育却加速进行,例如在营养条件不良情况下,作物提早开花结实,发生“早衰”。4、“S”型生长过程在生产上的应用。第一,各种促进或抑制生长的措施,都应在生育最快速度到来之前应用。(例:矮壮素控制小麦拔节)第二,同一作物的不同器官通过生育周期的步伐不同,生育速度各异,在控制某一器官生育的同时,应注意到这项措施对其他器官的影响。(例:拔节前对稻麦施肥,穗和节间)第三,作物生育是不可逆的,在作物出苗至成熟的整个过程中,应当密切注视苗情,使之达到该期应有的长势长相。第四,S形曲线可以作为检验作物生长发育过程是否正常的依据之一。5、作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①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②营养生长反过来又会影响生殖生长。营养生长过旺或营养生长不良都会影响生殖生长,从而影响产量。6、试述提高作物产量潜力的措施。(1)培育高光效的品种(2)降低呼吸消耗(3)改善栽培环境和栽培技术:培肥地力,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状况;合理密植,合理灌溉;(4)合理安排茬口:充分利用生长季节,采用间、套作和育苗移栽等措施,提高复种指数,使一年中在耕地上有尽可能多的时间生长作物(延长光合时间)(5)提高光合效率:补施CO2,人工补充光照等。7、简述作物布局的原则。(1)满足人类社会需求是作物布局的前提(2)服从作物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的基础(3)获得经济效益的高低决定了作物布局的可行性(4)生产条件改善与经济发展促进作物布局不断调整8.复种的意义:1.复种的增产作用增加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年产量;缓和作物争地的矛盾;利于稳产2.复种的效益原理(复种对资源的集约利用):a复种对光能资源的集约利用b复种对热量资源的集约利用c复种对水资源的集约利用d.复种对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9.复种为什么会增加作物产量:复种适合与我国人多地少的特点,是我国农业增产的重要途径,它的主要作用:一是增加作物有效播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二是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地面覆盖,减少径流冲刷,保持水土;三是有利于解决作物之间的争地矛盾,使“粮径饲”作物全面发展,农牧结合,增加农民收入。但是,如果复种运用不当也可能带来地力消耗过大及经济效益等问题。10、复种的技术。(1)作物组合技术①充分利用冬闲田和夏闲田增种一季作物②利用短生育期作物替代长生育期作物③利用作物的再生习性,发展再生种植(2)作物品种搭配技术①生长季节富裕地区——生育期较长的品种②生长季节紧张的地区——早熟高产品种(3).争取生长季节发展复种技术:改直播为育苗移栽;合理运用套作技术;合理运用免耕播种技术,减少农耗期;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打叶、喷施乙烯利等促熟技术;运用作物晚播技术(增加播量和密度)11.间混套作的意义:增产作用;增效作用;稳产保收作用;协调作物争地矛盾12.间套作的增产原理:1..充分利用生长季节。2.充分利用光能。3.改善通风条件。4.充分利用土壤养分。5.增强群体抗灾、抗逆性。6.边行优势。13.间套作的技术要点1.选择适宜的作物和品种。2.确定合理的田间配置。3.加强田间管理。14、轮作的作用。A协调、改善和合理利用茬口,起到培肥地力的作用B有效减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C有利于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经济效益15、连作的危害。A土壤养分偏耗,影响土壤养分平衡,限制产量的提高B有毒物质积累,(在土壤,引起自我毒害的作用)C土壤物理性质恶化,肥料利用率下降D病虫草害加重E土壤微生态恶化16、作物田间管理有哪些内容?①查苗补苗:及时查补,预先留苗,移密补稀,间密留稀。②中耕培土:作用:除草、松土、保湿、增肥③杂草防除④病虫防治:1、虫害2、病害17、从农业角度出发,有哪些措施可以防治病虫害?农业防治:(1)选用抗耐病虫品种(2)水旱轮作(3)改良土壤、深耕洒白(4)规范农事操作(5)除草灭虫,杂草是害虫早春产卵的主要场所,是幼虫向作物迁移为害的桥梁(6)合理施肥、灌水(7)做好大田卫生管理   生物防治:(1)利用生物农药。如性诱剂、苏云金杆菌等。(2)利用天敌。如利用瓢虫、草蛉、猎蝽等捕食蚜虫;利用烟蚜茧蜂寄生蚜虫等。 物理防治:(1)人工器械捕杀。(2)性诱集和诱杀。(3)捕捉幼虫。18农学的地位与作用:农学的地位与作用依赖于农业的地位与作用。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因为:1)农业是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2)农业是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3)农产品是出口换汇的重要物资。农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大田作物,因此农学的进步对于种植业、农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19作物品质的评价指标形态指标。指根据作物产品的外观形态来评价品质优劣的指标。如禾谷类作物籽粒的大小,棉花纤维的长度等。理化指标。指根据作物产品的生理生化分析结果评价品质优劣的指标。如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玉米自立的赖氨酸含量,甘蔗、甜菜的含糖量等。食用品质。指蒸煮、口感和食味等的特性。\n营养品质。主要指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维生素含量和微量元素含量等。工艺品质指影响产品质量的原材料特性。如棉纤维长度、细度、整齐度等。加工品质指不明显影响产品质量,但对加工过程有影响的原材料特性。如糖料作物的含糖量,油料作物的含油率等。20.优良品种必须具备5个特点:1)丰产性,既要有较高的物质生产量和经济系数,又要有合理的产量结构;2)稳产性,是丰产性的基本保证,应该对当地的主要病虫害和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抗性;3)优质性;4)早熟性,有利于多数种植,有利于避免或减轻灾害;5)广适性,要求品种能适应较大地区范围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以及不同的栽培条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