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4.47 KB
- 2022-08-1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29卷第3期2010年6月农业科技管理ManagementofA画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v01.29,No.3Jun,2010文章编号:1001-8611(2010)03-0001-03我国农学基础研究发展综述丁麟(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81)摘要:目前,我国的基础研究特别是农学基础研究普遍存在低水平、重复化,缺乏对某个专业长期、系统的研究规划的问题,导致我国具有前瞻性、高附加值的基础研究工作缺乏,与国际同行在基础研究的信息交流与协作的深入性不够,也致使我国的有关农业科研成果不能尽早为世界所了解并得到认可。农学基础研究必须着眼尖端领域、着眼未来,才能最有效发挥我国农业科技特长并参与国际竞争。关键词:农学;基础研究;自主创新;投入机制TheSituationandTrendoftheBasicAgronomyResearchinChinaDingLin(InstituteofAgriculturalInformation,Chinese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Beijing,100081China)Abstract:ThereareproblemsinbasicresearchincurrentChina,such嬲lowlevel。repeatandpoorarrangementoflongtermandsystematicresearch.Alltheseproblemsleadtoseldomofprospectiveandhigh-aid-valueresearches.Exchangeandcooperationwithinternationalcol一蜘Wagnotenough,whichmadeagriculturalscienceachievementsinChinahadnotbeenknownandrecognizedbytheworld.Agriculturalbasicstudiesshouldhythest陀蝎onhighteehandfuture,onlybythesecanourstudiestaketheadvantagesandcompetewithotherc㈣一tries.KeyWords:Agronomy;Basicresearch;Initialinnovation;Investsystem中图分类号:S-0文献标识码:A1我国基础研究的简要发展历程基础研究是指为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及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和理论性工作,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Ⅲ。科学基础研究的每一重大突破,往往都会对科学技术的创新、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产生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基础研究在我国经过长时期的艰难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大大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某些领域已进入国际前列。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无疑将大幅度提升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启动“攀登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等项目建设,一大批丰硕成果不断涌现,一大批科研人才不断脱颖而出,我国科研的国际地位逐步提高。这些充分证明了基础科学研究将会促进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新的世纪,情形也会一样。带有源头创新特点的基础科学研究,肯定也会给人类文明的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因此,要着眼长远来超前部署基础研究,这是持续自主创新的保障,离开了深厚的基础研究储备,自主创新也会成为无源之水。基础研究是科技进展的先导,增强国家发展的后劲,我们不仅要大力加强应用研究,而且要高度重视基础研究。近年来,围绕我国的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我国学者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基础研究,涌现出大批成果,其中一些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些则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引领作用121。在有关基础研究的文献方面,对我国学者在国际上发表的科学论文进行计量分析,统计结果显示,中国科技论文数量和影响不断提高。2007年,主要反映基础研究状况的SCI收录中国作者论文为9.48万篇,比2006年增长4.6%,所占世界份额上升到7.5%。按论文篇数排序,排在世界第3位。论文被引用次数从2002年的第19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13位I圳。对收稿日期:2010—03—24作者简介:丁麟(1975一),男,博士研究生,助研,副处长,主要研究方向:竞争情报。\n·2·农业科技管理第29卷主要学科领域2000~2008年论文数、引文数、高被引论文数和热点论文数等指标的综合分析表明,中国在主要学科方面全部进入前25名,其中,数学、材料科学、化学、工程技术、物理学在基准线水平之上,地学和计算机科学处于基准线水平,生命科学整体上还处于基准线水平之下,但已出现强劲增长势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基础研究近年来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各种基础研究成果的诞生,大大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特别是某些基础研究领域已位居国际前列。在农学基础研究方面,如农作物高产抗虫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航天育种技术、高产杂交技术等,这些基础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无疑将大幅度提升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5】。可以说,基础研究是实现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都需要基础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和途径。目前,基础研究不断向新的深度和广度拓展,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渗透、交融日益深化,导致深层次的矛盾不断显露、新的生长点和学科领域不断涌现、方法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预示着新的科学革命正在孕育之中161。2我国农学基础研究发展概况2.1农学基础研究的概念农学基础研究,是指对基础农学学科中以作物遗传育种、作物生理生化、栽培与耕作、植物病理以及作物病害等为典型代表的基础学科的研究,以及相关水平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等基础性研究。农学基础研究的根本目的是研究并提出农业生产与推广应用领域的发展政策,整合并优化农业科研体系的所有资源,扩充农业理论研究范畴,促进农业基础研究与现代信息技术、生物基因技术、情报研究技术等充分融合,促进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有效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生态安全,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业效益。2.2农学基础研究的地位与作用农学基础研究在农业研究领域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农业应用科学和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石,更是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蓬勃发展的原动力。农学基础研究作为农业科学各个领域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指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信息技术、生物经济由新兴的热点迅速转入深层次研究,并且各国间的竞争程度达到了白热化阶段。农学基础研究在这些焦点研究领域的带动下,不断产生新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极大地加快了科研的进展与突破,一个又一个新兴领域被不断挖掘出来,展示出了其巨大的市场价值和强大的发展潜力【7】。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各国对自然资源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对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则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途径。世界范围内的基础学科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国对相互间的基础学科发展情况了解与掌握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农学基础研究的提出与不断完善,将大大促进现代农业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农学基础研究与其他学科包括信息技术、情报技术等的协同与融合,将会为农学基础学科的发展与革新,以及农学基础研究的创新、应用的拓展,提供全新的途径和崭新的研究领域。有研究表明,与目前高度工业化的国家相比,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基础学科的发展对正在踏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所产生的冲击要大得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农业历史的国家,农业科技的发展在最近20年里势头迅猛,农业科研领域在全世界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然而,特殊的国情使我们在农学基础研究方面不仅面临着人类共有的问题,而且有着自身特有的关注焦点【8】。由于我国在政治体制、工业化程度、科学和经济发展水平、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观念以及文化背景等诸方面,与其他国家存在差异,因此,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已经加入了WTO、面临着国际经济与科技竞争日益加剧形势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建立一套拥有自身特色的农学基础研究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不能过分依赖海外学者,中国要在基础研究方面产生世界级大师,必须探求自己的研究方向,走出自己的道路。同样,中国的农学基础发展与研究也要走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道路,在基础学科研究特别是农学基础学科领域的研究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如果一个社会将自己的科研投入仅仅局限于技术转化,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由于缺乏旨在发现新的知识和新的现象的基础研究,也就没有什么可以转化的成果了,技术的发展生根于基础研究之中。2.3农学基础研究面临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对于基础研究,特别是农学基础学科发展的系统研究的重视度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是这种基础性研究不能为学科发展提供具体的规划,而且目前国内学者在研究手段以及一些体制上还存在许多问题,致使深入研究面临着诸多困难。同时,在对农学基础研究战略布局与相关政策建议方面,国内学者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n第3期丁麟:我国农学基础研究发展综述·3·分歧。过去,中国一直倡导技术引进而对基础研究有所忽视,学术界也一直为是否值得大力投资基础研究而争论不休【9】。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一轮的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全方位的高速发展,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成为各学科发展健康与否的衡量手段。与此同时,这种持续快速增长的模式伴随而来的问题也逐渐凸显,甚至在某些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如某些学科基础研究力量薄弱,一味追求快速增长而实现的所谓成果却纷纷成为“空中楼阁”。由于没有基础实力的支撑,很多项目半途而废,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有限的资金被浪费。虽然我国的经济已经实现了飞跃发展并连续多年保持10位数左右的GDP增长,特别是平稳渡过了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刻,但是国家依然要高度关注如何经济与合理地使用各种资源,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面临的诸多“瓶颈”问题急需从基础层面上探求学科发展的可能性与余地,急需从科技的角度提出破解的思路与方法【10】。虽然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五”以来,农学基础学科研究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品种资源、遗传育种、基因改良、生态修复、栽培耕作等农学基础学科科研成果不断获得国家和国际大奖,为我国农业科技立足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的农学基础研究却始终缺乏一个明确的、系统的整体战略发展规划,而且对发达国家在农学基础学科研究的侧重点以及相应学科研究的投入重点方面也知之甚少。因此,对世界主要国家的农学基础学科发展水平进行系统分析,并且对我国现阶段农学基础学科的布局与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已经成为确保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的当务之急。基础性研究是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基础与前提,在当今时代,农学基础科学发展也必须实现理论创新、手段创新。如何实现上述目标,对其学科发展的水平及趋势进行系统地、定量地分析将成为主要的手段fllI。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公众对基础科学的理论与发展缺乏深入了解,因此,更无法理解农学基础研究对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意义。而媒体更多的只是片面重复西方基础学科发展的有关观点,甚至一些媒体违背科学而不负责任地新闻炒作,将基础研究变成了对科技成果猎奇的场所。为了争夺发稿时间和产生轰动效应,媒体多关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