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4.12 KB
- 2022-08-1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绪论一、名词解释农业:是指人类通过农业技术措施,充分利用自然和经济条件,调整农业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人类生活所需产品的生产活动以及附属于这种生产的各个部门的统称。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即是指人类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间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并在人为和自然共同支配下进行农副产品生产的综合体。农学:广义的农学是指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类科学,包括农业基本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农业经济科学、农业生产科学和农业管理科学等。狭义的农学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一类科学,它涉及到作物学、园艺学、土壤学、植物学和植物保护学等学科。二、问答题1、农学概论研究的内容是什么?2、农业的组成农业是由农业生物、农业生物赖以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发生遗传变异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产劳动三部分组成。3、农业生产的实质是什么?•\n农业生产的实质是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传递的过程,包括初级生产(第一性生产)和次级生产(第二性生产)。•初级生产的实质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这是一个复杂的光化学反应及生物化学反应。(光合反应)•次级生产是通过动物生产实现物质的转化,植物性蛋白到动物性蛋白。4、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什么?•农业生产受生物学规律支配。•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与季节性。•农业生产具要连续性。•农业生产是综合性生产。5、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是被人类驯化了的自然生态系统,因此它既保留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一般特点,又具备很多人类改造、控制、调节、干扰甚至破坏所带来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1.系统受人类的调控;2.系统自身稳定性差;3.系统净生产力较高;4.系统的开放性更强;5.系统受双规律支配。6、农业的发展农业作为古老的产业,有上万年的发展历史。从历史的角度,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把农业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发展形态。7、农学的特点1.系统的复杂性2.技术的实用性3.生产的连续性4.作物生长的规律性5.明显的季节性6.严格的地域性第一章一、名词解释土壤土壤肥力自然肥力与人为肥力潜在肥力与有效肥力\n土壤生产力土壤质地(土壤的颗粒组成)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土壤质地分类(土壤颗粒组成分类)原生矿物:直接由熔岩凝结核结晶而形成的原始矿物,是岩石组成中原来含有的矿物。次生矿物:岩石在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中,由原生矿物进一步风化后再重新形成的矿物。土壤质地:各种不同粒级的颗粒在土壤中的相对含量,称为土壤质地或土壤颗粒组成。土壤质地分类:根据不同粒级的颗粒在土壤中的含量比例,可把土壤划分为许多类,这种土壤分类的方法,称为土壤质地分类或土壤颗粒组成分类。二、问答题1、土壤形成的因素(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所以土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土壤肥力的发生发展过程。自然土壤在母质、气候、生物(植被)、地形和时间(陆地年龄)等五大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通过岩石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而形成的。只有在地球上出现生物,尤其是出现绿色植物后,土壤的形成才具备了产生的条件。2、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土壤提供了植物生活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1.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具有极大的接触面,在土壤和植物之间进行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强烈影响,因而土壤是植物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2.土壤能够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3、土壤质地改良的方法?•\n土壤单粒相对比较稳定,要改变山区林地和大面积绿地的土壤质地不容易,一般是尽量作到适地适树(草)。在小面积苗圃或绿地上,则可采用一些方法来改良土壤的质地。石砾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石砾可提高土温,增加大孔隙,有利于通气透水,增加土壤渗水量,减少地表径流,这对粘土尤为重要。•石砾增加根系的摩擦,使其不易老化,从而提高根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土壤质地改良方法:1)掺沙掺粘,客土调剂:达到3泥7沙或4泥6沙的壤土质地范围。2)翻淤压沙或翻沙压淤。3)引洪漫淤或引洪漫沙。4)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5)种树种草,培肥改土。4、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间关系如何?•质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常常是决定土壤的通气,蓄水,保肥,保温和耕性的重要因素。沙土壤土土壤性质兼有粘质土和砂质土的优点,并克服了它们的缺点\n,具有良好的水、肥、气、热状况和协调能力,是植物生产最理想的土壤。既发老苗,又发小苗。黏土质地类型砂土壤土粘土蓄水力弱居中强养分含量少居中多保肥力较差居中较强土温变化较快居中较慢通气性良好居中不良透水性好居中较差耕作容易居中不易5、为什么要对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调节?l土壤空气过分流通,会造成有机质分解速度过快,易引起土壤有机质和有机氮的贮量降低,使养料很快消耗或淋失,导致土壤性质变坏。l土壤通气不良,使有机质难于彻底分解,会造成土壤供应养料不足,而且嫌气分解中生成的还原性物质对作物生长有害。l\n理想的状况应该是土壤中的好气、嫌气分解能够同时进行,这样既能使土壤中保持有适当的有机物质,又能使作物有足量的有效养料可以吸收利用,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等营养元素处于适当的平衡状态。6、简述有机质的转化过程?•各种动植物残体进入土壤后,会进行各种复杂的变化,但是总的来说包括两个过程:矿质化过程腐殖化过程土壤有机质矿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有机物质,在土壤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在通气条件不同的情况下进行。•矿质化过程为植物和土壤微生物提供养分和活动能量,影响土壤性质,并为腐殖化过程提供物质基础。l好氧条件下的分解通气良好,微生物活动旺盛,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和含N、P、S等有机化合物,能很快被彻底分解,分解为作物易于吸收利用的矿物质成分,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放出大量能量。l嫌氧条件下的分解通气不良,水分过多或温度较低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活动受到限制,有利于嫌气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机质分解作用慢又不彻底,使土壤中有机酸不断积累;极厌氧条件下会产生CH4、H2等还原性气体。土壤有机质腐殖化过程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这一过程称为腐殖化过程。腐殖质形成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养分积累过程。有机质腐殖化过程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微生物将有机残体分解成简单的有机化合物,一部分转化为最终产物,另一部分遗留下来;同时微生物自身活动又产生新的合成产物和代谢产物。这两类物质是腐殖化过程的物质基础。第二阶段:在微生物作用下,上述物质缩合成腐殖质。\n7、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怎样?1、提供植物生长需要的养分,为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活动提供养分和能量有机质矿化分解后,养分释放出来。同时是微生物活动物质能量来源。(1)养分较完全植物生长所需养分N:80~97%,平均95%;P:20~76%;S:38~94%为有机态,由有机质提供。(2)提高养分有效性SOM矿质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腐殖化过程中产生的腐殖酸,一方面促进土壤矿质养分溶解释放养分;另一方面可以络合金属离子,减少金属离子对P的固定,提高P的有效性。(3)提高酶活性,促进生长SOM通过刺激生物活动而增加土壤酶活性,直接影响土壤养分转化过程;腐殖酸是一类生理活性物质,能够加速种子发芽,增强根系活动,促进作物生长,也可增加(过氧化氢)酶的活性。2、改善土壤理化性质1)其粘结力比砂土强,比粘土弱,从而避免砂土松散结构状态,和避免粘土形成坚韧大块。2)促进团粒结构形成,使土壤透水性、蓄水性、通气性及根系生长环境有良好改善。3)改善土壤热量状况。腐殖质颜色深,能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热,同时有机质分解时也能释放热,因此有机质在一定条件下能提高土壤温度。8、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因素(一)土壤生物的组成与活性1.土壤动物促进植物残体的破碎和运输2.真菌可促进木质素的分解3.细菌和放线菌可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二)土壤特性1、质地:粘粒含量越高,有机质含量也越高。2、PH值:中性较好,PH为6.5-7.5。\n3、水分:最适湿度为土壤持水量的50-80%。低洼、积水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4、通气性:通气不良易有机质累积。5、温度:最适宜温度大约为25-35℃。(三)植物残体的特性1、物理状态a.新鲜程度;b.破碎程度;c.紧实程度。多汁、幼嫩绿肥易于分解,磨细粉碎易于分解。2、C/N比a.有机物质组成的碳氮比(C/N)对其分解速度影响很大。以25或30:1较为合适。b.C/N降至大约25:1以下,微生物不再利用土壤中的有效氮,相反由于有机质较完全的分解而释放矿质态氮。9、土壤肥力与土壤生产力的关系土壤生产力: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基础,内因)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外因)所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肥力只是生产力的基础,而不是生产力的全部。肥力因素基本相同的土壤,如果处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表现出来的生产力也可能相差很大。外界条件——土壤所处的环境,包括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灌溉、耕作、栽培技术、管理等)。u东北黑土肥力高,但气候条件差,一年一熟,单位面积作物产量并不高;u海南岛砖红壤肥力低,但气候条件优越,水稻一年三熟,总产量高。所以,为了充分发挥土壤的生产力,既要大力培肥土壤,又要重视农田基本建设(如平整地块、修建渠道、开沟排水、筑堤防洪、营造防护林等),改造土壤环境。第二章一、名词解释\n1.土壤密度2.土壤容重3.土壤孔隙度4.土壤结构5.土壤结构性6.土壤结构体二、问答题1、土壤容重的实际应用价值有哪些?(1)计算土壤总孔度总孔隙度(%)=(1-容重/密度)×100(2)推知土壤的松紧状况(3)计算工程土方量n土壤重量=土壤体积×土壤容重在土工建设或土地整理工程中,有2000m2面积应挖去0.2m厚的表土,其容重为1.3t/m3,n应挖去的土方为:2000m2´0.2m=400m3,n土壤质量为:400m3´1.3t/m3=520t(4)估算各种土壤成分储量根据容重和土壤成分(有机质、可溶性盐、各种养分、各种污染物等)的含量,来计算该成分在土体中的储量。例:1亩(666.7m2)农地的耕层(厚20cm),容重为1.15g/cm3,有机质含量为15g/kg,全氮量为1.5g/kg,求1亩耕层土壤含有机质多少千克?氮储量多少千克? 有机质:666.7×0.2×1.15×1000×15×10-3=2300kg 氮储量:666.7×0.2×1.15×1000×1.5×10-3=230kg(5)计算土壤储水量、灌水(或排水)定额假设土层厚度1m,土壤质量含水量25%,容重为1.3t/m3,求1亩土壤中的储水量。n1亩厚度1m土层中的储水量=666.7m2×1m×1.3t/m3×25%=216.7t\n2、土壤孔隙有哪几类?土壤孔隙可分为非活性孔隙,毛管孔隙和通气孔隙3、影响土壤空隙性的因素有哪些?(1)土壤质地:n沙土的总孔隙度小,一般为30-40%,以大孔隙居多;n粘土的总孔隙度大,一般为50-60%,且以小孔隙为主;n壤土总孔隙度居中,一般为40-50%,大小孔隙比例较为适当。(2)土壤排列松紧与土壤结构v一定容积土壤中,土粒排列紧密的,孔隙度低,排列疏松的,孔隙度高。v具有团聚性(即细小土粒结合成大的团粒)的土壤,总孔隙度高。(3)土壤有机质:v土壤有机质本身疏松多孔,又是团聚体的胶合剂,能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所以,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孔隙性良好。(4)土壤层次:v不同的土壤层次,其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紧实度等均不同,故孔隙状况各异。一般表土孔隙度大,孔隙状况好。4、为什么说土壤团粒结构是农业上宝贵的结构?培育良好结构的有效途径是什么?\n1.团粒结构土壤的大小空隙兼备v团粒具有多级孔性,总的孔度大,即水、气总容量大,又在各级(复粒、微团粒、团粒)结构体之间发生了不同大小的孔隙通道,大小孔隙兼备,蓄水(毛管空隙)与透水、通气(非毛管孔隙)同时进行,土壤空隙状况较为理想。2.团粒结构土壤中水、气矛盾的解决v在团粒结构土壤中,团粒与团粒之间是通气孔隙(非毛管空隙),可以透水通气,把大量雨水甚至暴雨迅速吸入土壤。v团粒结构土壤又有大量毛管空隙(在团粒内部),可以保水,这种土壤中的毛管水运动较快,可以源源不断供应植物根系吸收的需要。3.团粒结构土壤的保肥与供肥协调v在团粒结构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强烈,因而生物活性强,土壤养分供应较多,有效肥力较高。而且,土壤养分的保存与供应得到较好的协调。4.团粒结构土壤易于耕作v团粒结构土壤,由于团粒之间接触面较小,粘结性较弱,因而耕作阻力小,宜耕时间长。5.团粒结构土壤具有良好的耕层构造v团粒结构的旱地土壤,具有良好的耕层构造。肥沃的水田土壤耕层则有一定数量的水稳性微团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水气并存的矛盾。培育良好团聚体的途径1)增施有机肥2)实行合理轮作3)合理耕作4)改变灌水方式,减少淹水时间地下灌水(滴灌)优于喷灌,优于细沟流灌,优于大水漫灌。5)石灰、石膏施用酸性土施用石灰,碱土施用石膏。6)土壤结构改良剂A)人工合成高分子聚合物如:乙酸乙烯脂和顺丁稀二酸的共聚物(VAMA),水解聚丙稀晴(HPAN\n),施用耕层土重0.01%,>0.25mm团聚体由10.9%增加至30.1%,施用耕层土重0.1%,>0.25mm团聚体增加至82.9%。如:聚乙稀醇(PVA)施用耕层土重0.05%,>0.25mm团聚体0~10cm土层由7.49%增加至38.5%,10~20cm团聚体由4.3%增加至17.6%。B)自然有机制剂:醋酸纤维、树脂胶、胡酶酸盐、沥青制剂。C)无机制剂:硅酸钠、膨润土、沸石、蛭石,其中膨润土的膨胀性强,减少稻田渗漏,其他几种能够增强土壤通透性。5、土壤三相比第三章一、名词解释土水势吸湿水吸湿量膜状水毛管水毛管断裂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夜潮作用冻后聚墒萎蔫系数二、问答题1、土壤水在土壤中有何重要作用?●土壤水分影响土壤的养分状况●土壤水分影响土壤的通气状况●土壤水分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土壤水分影响微生物活动●土壤水分影响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和耕性2、土壤水分的类型3、影响土壤水分的有效性的因素。1)土壤质地•土壤质地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土壤的表面积和孔隙系统的性质决定的。•壤土>粘土>沙土2)土壤结构•团粒结构土壤孔隙度大,含水量高,毛管孔隙发达,因此有效水含量高,如团聚体发育好的东北黑土。\n3)土壤有机质•有机质本身的持水量很大,更能促进良好土壤结构的形成,多施有机物质,可以扩大有效水范围。•有机质能增强土壤的渗透性,有利于土壤接受降雨,可增加土壤的实际含水量。4)土壤层次•由于不同土层的结构,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结构等均不相同,所以有效水含量范围有较大差异,一般是表层土壤有效水含量高于下层。4、土壤水总是从含水多的地方向含水少地方运动,这种说法正确否?为什么?不正确5、冻后聚墒和夜潮作用的机理是什么?土壤中的水汽总是从温度高、水汽压高处向温度低、水汽压低处运动,当水汽由暖处向冷处扩散遇冷时便可凝结成液态水,这就是水汽凝结。夜晚水汽由暖处向冷处扩散遇冷便凝结成液态水称为夜潮。冬季表土冻结,水汽压降低,而冻层以下土层的水汽压较高,于是下层水汽不断向冻层集聚、冻结、使冻层不断加厚,其含水量有所增加,这就是“冻后聚墒”现象。第四章一、名词解释土壤通气性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率土壤热扩散率二、问答题1、土壤空气与大气在组成上有什么差异,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2、土壤的热特性有那些?各自如何影响土壤温度状况?土壤热容量的影响因素v含水量愈高的土壤,提高等同温度所需的热量愈大。n农村育秧,白天放干水,晚上灌满水。v沙性土热容量比粘重土壤小n沙性土白天升温较快,通常叫“热性土”。n粘重土壤含水量高,升温较慢,称“冷性土”。\n土壤导热率的影响因素1)当土壤干燥缺水时,土粒间的孔隙被空气占领,导热率小。当土壤湿润时,土粒间的孔隙被水分占领,导热率增大。2)导热率与土壤容重成正比。因为容重小时,土壤疏松、孔隙度高,空气含量多,所以土壤的导热率低,反之则高。土壤的热扩散率(土壤导温率)的影响因素土壤质地和含水率对热扩散率的影响3、土壤空气对作物生长有何影响?(一)影响种子的萌发v种子萌发需要温度、水分、O2。O2把种子贮存的养分氧化分解,释放出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v种子萌发要求氧浓度>10%。vO2含量不足时,代谢不能正常进行,有时产生酒精,有机酸,对种子有毒害作用。(二)影响根系发育\nv大多数作物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根系长、颜色浅、根毛多,吸收能力强;缺O2土壤中的根系则短而粗,颜色暗,根毛大量减少,吸收能力弱。v根系生长需要氧:氧浓度<9~10%,生长受阻;<5%时,发育停止。(三)影响根系吸收功能v通气不良时,根系呼吸作用减弱,吸收养分和水分的功能降低,特别是抑制对K的吸收,依次为Ca、Mg、N、P等。v影响养分的形态和有效性(特别是多价元素,如:Fe)。(四)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养分状况v通气好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养分和矿质养分释放快,固N作用强。通气性差,养分释放慢,反硝化作用变强,N损失,固N作用减弱。v土壤空气中CO2的增多,使土壤溶液中CO32-和HCO3-的浓度增加,有利于土壤矿物质中的Ca、Mg、P、K等养分的释放,但过多的CO2会使O2的供应不足,抑制根系对养分的吸收。v嫌气条件下产生有机酸、H2S,对种子和植物根系有毒害作用,水稻土壤溶液H2S达0.07mg/kg,水稻枯黄,稻根发黑。(五)影响作物抗病性v土壤通气不良,使土壤中产生还原性气体,如H2S能抑制土壤酶(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化酶等)的活性。v缺O2时,会使土壤酸度增大,利于致病霉菌发育,使作物生长不良,抗病力下降。4、土壤通气性如何影响土壤肥力?如何调节?v通气性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n种子萌发、根系呼吸、根系吸收功能v通气性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土壤养分的转化n通气良好,好氧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迅速;n通气不良,有机质分解缓慢,并产生还原性有毒物质。v影响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n通气良好,土壤呈氧化状态;n通气不良,土壤呈还原状态。\n土壤通气性的调节措施v施用有机肥:培育良好的土壤结构和耕层构造,提高土壤的总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v质地:改良过粘过沙的土壤质地,提高土壤的通气性。v深耕:雨后及灌水后及时耕锄,防止表层土壤板结和形成结皮。v灌溉与排水:合理灌排,调节土壤水分状况。5、土壤温度对作物生长有何影响?如何进行调控?1.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一般植物根系在2-4℃时开始生长,10℃以上生长旺盛,超过30-35℃生长受阻。不同植物适宜根系生长土温不同:小麦12-16℃、玉米24-28℃、豆类22-26℃、水稻30-35℃。温度低,受冻害,呼吸作用弱,根系生长受抑制,吸收养分能力低。温度高,呼吸作用旺盛,不利碳水化合物积累,根系发生木质化至根尖,根毛区减少,降低吸收水分、养分的能力。2.影响种子的发芽出苗不同作物适宜种子萌发的温度不同,在适宜温度内,温度越高,种子萌发速度越快。小麦、大麦1-2℃时15-20天,5-6℃时6-7天,9-10℃时2-3天萌发;谷子萌发温度为6-7℃;玉米萌发温度为10~12℃;高梁萌发温度为12-14℃。3.影响植物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水稻,温度过低生殖生长延迟,温度过高营养生长期缩短。4.对其他肥力因素影响,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土温影响土壤的化学、物理变化过程,影响有效养分的释放。土壤温度的调节措施v翻耕松土n可以提高地温v灌溉排水n夏季灌溉可降低土温,排水可使土温升高。v施用有机肥料n有机肥料可以提高土壤的吸热性。\nv广泛采用多项措施调节土温n遮阴,盖塑料地膜,压紧土壤,熏烟,设风障等。v施用土面增温剂n有机合成酸渣剂,棉籽油脚制剂,沥青制剂等,可调节土温。第五章一、名词解释土壤结持性土壤粘结性土壤粘着性土壤塑性土壤外摩擦力土壤内摩擦力土壤抗剪强度土壤压缩土壤压实土壤坚实度二、问答题1、结持性包括哪三种类型?其影响因素是什么?影响土壤粘结性的因素(1)水分:a非粘闭土壤:即疏松土壤(如结构好的土壤、沙性土壤、疏松土壤)。粘结力:主要受水膜弯月面力决定。(曲线C)b粘闭土壤:即土粒紧密排列的土壤(压实土壤、大土块等)。粘结力:主要受分子内聚力和水膜弯月面力的双重作用。含水量多时,水膜弯月面力影响大;含水减少时,内聚力增加,弯月面力也增加,粘结力迅增。土壤粘结力随含水量的减少而迅速增加。(2)土壤质地土壤质地越细,土粒间分子引力越大,水膜越多,粘结性越强。(3)阳离子种类、有机质含量Na+使土粒分散,增加粘结性;Ca2+使胶粒凝聚,减少土粒接触面积,降低粘结力。腐殖质增加砂土粘结力,减少粘土的粘结力。影响土壤粘着性的因素(1)土壤含水量:含水少时,粘着性小,含水增多,粘着性增大。随土壤水分进一步增加,水膜加厚,吸水力减小,粘着强度降低。当含水量增多至土壤成流体状态时,粘着性消失。\n(2)土壤质地:土粒越细,粘着性越强。(3)农机具材料的性质:农机具所用材料的亲水性,影响土壤的粘着强度。亲水性强,易粘着,反之不易粘着。(木料易粘着,塑料不易粘着)(4)土壤有机质含量、结构性:有机质多、结构性好的土壤,粘着性低。影响土壤塑性的因素土壤质地和矿物种类:粘粒含量小于15%的土壤无塑性,随粘粒增多,塑性下限增加较少,上限增加较多,故塑性指数增加,塑性增强。2:1型膨胀型矿物(蒙脱石类)塑性最大,2:1型非膨胀型(水云母类)次之,1:1型矿物(高岭石类)最小。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可使土壤塑性上、下限都增加,但对塑性指数无大的影响,这有利于土壤耕作(因为提高土壤塑性下限,就扩大了适于耕作的土壤含水量范围)。2、不同结持性对土壤耕作的影响如何?土壤粘结性与土壤耕作的关系粘结力大,耕作时易形成大土块,即使经耙耱也会形成小于0.25mm的团聚体,破坏土壤结构。粘结力增加农机具对土壤作用的阻力和附着力。土壤粘着性对土壤耕作的影响粘着性强时,增加耕作阻力,降低耕作质量。生产中采用表面光滑、摩擦系数小、亲水性差的农机具材料,降低土壤含水量都有利于提高耕作质量。土壤塑性对土壤耕作的影响在土壤塑性范围内耕作,土粒滑动使土壤粘闭,易形成大的垡条,干后形成大的土块,降低耕作质量,不利作物生长。另外,在土壤塑性范围内耕作,因机械压力而产生塑流,易陷车。同时,土壤的粘结力、内摩擦力很小,机械易打滑。避免在土壤的塑性范围内耕作。3、什么是土壤抗剪强度?影响因素有哪些?影响土壤抗剪强度的因素1.土壤质地:土壤越粘重,抗剪强度越大。2.土壤容重:容重越大,土壤越紧密,土粒咬合越大,抗剪强度越大。\n4、什么是土壤压缩与压实?简述产生土壤压实的原因及土壤压实对土壤耕作和作物生长的影响。土壤压实的原因过度耕作:耕作机具都有压实土壤的一面,超出需要的过度耕作是压实土壤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土壤过湿时耕作:在土壤塑性状态时耕作最易被压实。农机具的接地压力太大:正常情况下,播前整地、播种、镇压的接地压力应小于5-6N/cm2,而夏、秋耕为10-15N/cm2。而目前拖拉机轮胎的接地压力为8-16N/cm2,播种机轮子为12-19N/cm2,收获机(康拜因)为18-23N/cm2。压实对土壤和作物生长的影响①压实的土壤空气少,通气差,蓄水少,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受抑,有效态养料少。②压实的土壤渗水性差,遇大雨易产生径流,引起土壤冲刷。③压实的土壤结构被破坏,土粒紧密结合,易板结。④土壤粘结力、抗剪强度等增加,从而增大耕作阻力。⑤压实的土壤作物出苗缓慢,不整齐,植株生长慢,矮小,根系浅而不发达,易产生畸形块根。⑥减产。5、防止土壤压实的主要方法有哪些?采用适当排水措施,平整地面,减少局部积水或土壤过湿;避免在塑性范围内耕作土壤;改进农机具设计,减少接地压力;推广适合的少耕法、免耕法,减少耕作次数。第六章一、名词解释土壤耕作: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少耕法\n:少耕法是一种以重型耙或旋耕机为手段进行的表土作业,改变传统翻耕作业方式,减少土壤搅动量,可以减少土壤流失程度的耕作方式。免耕法:免耕法又称零耕作,直接在前茬地上播种,作物播种前和播种后的整个生长期间不采用传统土壤耕作措施进行作物生产的一种耕种方式。二、问答题1.土壤耕作的主要目的是什么?1.改良土壤结构2.创造和保持良好的土壤耕层构造和表面状态3.清除杂草、翻埋肥料和防治病虫害2.土壤耕作的主要机械作用是什么?土壤耕作对土壤的机械作用主要有4个方面:碎土,翻土,压土,混土。碎土是把土壤碎散成各种大小的团聚体。翻土――将表层土壤翻到下层,下层土壤翻到上层。压土――使土壤紧密,减少大孔隙比例。混土――把整个耕作层的土壤混合,均匀一致。3.土壤耕作分哪两大类?基本耕作措施和表土耕作措施各有哪些类型?耕翻、耙地、中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土壤耕作措施可分为基本耕作措施和表土耕作措施两大类。基本耕作措施主要有:翻耕、深松耕、旋耕。表土耕作措施有耙地,耱地(耢地),中耕,镇压,起垄,作畦。翻耕的作用:翻土可将原耕层上层土翻入下层,下层土翻到上层;松土使原来较紧实的耕层翻松;碎土犁壁有一曲面,犁前进的动力使垡片在曲面上破碎,进而改善结构,土壤松碎成团聚体状态(水分适宜时)。耙地作用:松土、碎土、平整、混肥、灭茬、除草等;中耕作用:松土、破除板结、除草、保墒(减蒸失、纳雨水)、增温等;主要是消除杂草。4.少耕法、免耕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本题答案摘自豆丁文档,老师课件没找到)\n理论基础:1.作物残余物在地面覆盖,有利于渗水,保水,抗冲击,减少土壤结构的破坏;2.中耕要求种床紧实,行间疏松;3.根系腐烂后,在不动土壤的情况下,即可形成通气孔道,其物理性好。5.少耕法和免耕法有何优缺点?少免耕的优点和作用1)防止土壤侵蚀,扩大土地利用土壤结构紧密,加之表面残茬、秸秆覆盖,防蚀能力强。2)保持土壤结构,提高保水保肥能力不搅动土层,结构未破坏,毛管孔隙比例高;地表覆盖,接纳雨水,防止蒸发;秸秆还田多,土壤有机质积累多,分解弱。3)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4)节约时间,争取季节.少免耕的缺点1)病虫草害加重需要高效、低毒、低残留除草剂、杀菌剂、杀虫剂等;2)施肥问题化肥面施,流失严重,需专用机具;残茬、绿肥和有机肥不能翻埋;3)土壤问题结构变紧;表层富化,下层贫化;4)作物问题作物容易早衰、倒伏。\n第七章1.作物种子与作物品种的概念?一个优良品种应具备哪些条件?一、种子的概念植物学的种子:指由胚珠发育而成的繁殖器官。作物生产上的种子:直接用来作为播种(栽植)材料的植物器官都称为种子。二、品种的概念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需要人工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种群体。品种不是植物学分类的一级单位,它可以属于某一特定的种或亚种。2.育种的主要目标是什么?高产、稳产、优质、多抗和适应性强是目前国内外育种的总目标,也是现代农业对良种的普遍要求。但要求的侧重点和具体内容,常因地、因时、因作物种类而异。3.作物育种的方法有哪些?育种的基本方法:基因(性状)重组或创造变异:l杂交育种:亲本优势互补l诱变育种:辐射诱变、化学诱变、航天(诱变)育种。l系统育种:利用自然变异l基因工程:基因克隆与转化l体细胞杂交:原生质体融合选择变异:选优去劣l单株选择法、混合选择法l分子标记辅助选择4.杂种优势利用(杂交种)和杂交育种有何异同?相同点:杂交优势利用(杂交种)同杂交育种一样,需大量收集种质资源,选配亲本,进行有性杂交、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申请品种申定。不同点:\n杂交育种是杂交后自交纯合,选育纯系品种。每年从生产田或种子田内植株上收获种子,即可供下一年生产播种之用。杂种优势利用是先选育纯合的自交系(纯系),然后自交系间杂交,形成杂交种供生产田播种。杂交种不能在生产田留种,每年必须专设亲本繁殖区和杂交种种子生产(制种)区5、何为良种?良种繁育的程序是什么?良种是指在一定地区和栽培条件下能符合生产发展要求,并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包括品种品质和播种品质两个方面的含义。良种繁育的程序与体系:6.种子检验主要内容有什么?品种真实性和纯度鉴定依据形态、生理生化、遗传学特征鉴定田间鉴定、室内鉴定净度分析发芽试验、生活力测定水分测定:种子含水量测定名词解释报酬递减律\n报酬递减律是一个经济学上的学说,一般表述是:从一定土地上所得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在逐渐减少。即最初的劳动和投资所得到的报酬最高,以后递增的单位投资和劳力所得报酬是渐次递减的。最小养分律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是土壤中那个相对量最小的有效养分,无视这个限制因素,即使继续增加其它营养成分,也难以提高产量。限制因子律增加一个因子的供应,可以使作物生长增加,但是遇到另一生长因子不足时,即使增加前一因子也不能使作物生长增加,直到缺乏的因子得到补充,作物才能继续增长。1.简述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环境条件。一、光照能量的供应:吸收养料需要能量,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度大,吸收的能量多,养分吸收也多;酶的诱导和代谢途径上需要光照、硝酸还原酶的激活需要光;蒸腾作用:光可调节叶子气孔的开关,而影响蒸腾作用。二、温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增加,呼吸作用加强,植物吸收养分的能力也随着增加。植物根系要求适宜的土壤温度为15-25℃。三、水分水分对植物养分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可加速肥料的溶解和有机肥料的矿化,促进养分释放;另一方面释放土壤中养分,并加速养分的流失,所以雨天不宜施肥。但是钾肥在不正常气候条件下的肥效远远超过正常年份,这是由于钾能增强作物抗胁迫性。四、通气通气有利于有氧呼吸,也有利于养分的吸收,因为有氧呼吸可形成较多的ATP\n,供阴阳离子的吸收。反之,土壤排水不良,呈嫌气状态,作物吸收养分少,甚至根部还有外渗,排水通气后才能恢复,施肥常结合中耕除草,促使作物更好地吸收养分,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五、土壤状况在酸性反应中,植物吸收阴离子多于阳离子;而在碱性反应中,吸收阳离子多于阴离子。六、养分浓度植物对土壤溶液中某些养分的吸收速率,决定于该养分的浓度,这种关系不是直线关系,而是一种渐近曲线。七、离子间的相互作用离子间的拮抗作用:指某一离子的存在能抑制另一离子的吸收。离子间的协助作用:某一离子的存在能促进另一离子的吸收。维茨效应:外部溶液中Ca2+、Mg2+、Al3+等二价及三价离子,特别是Ca2+能促进K+、Br-的吸收,根里面的Ca2+并不影响钾的吸收。但维茨效应是有限度的,高浓度的Ca2+反而要减少植物对其它离子的吸收。八、耕作管理耕作制度:传统耕作、免耕或少耕可改善土壤条件、节省能源,提高表层土壤的养分含量和生物活性。水浆管理:灌溉可以提供部分养分,排水和渗漏损失养分。施肥:应注意用量和比例、副成分、副作用、肥料形态、位置和方式。2.简述有机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1.提供作物所需的各种矿质养分和有机养分。养分全,后效长,含有植物生长必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包括氮磷钾钙镁硫和微量元素,是一种完全肥料。有机肥料在分解过程中通过矿化作用将其含的养分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供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2.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v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v通过提供有机碳源,可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v提高土壤中难溶性磷和微量元素有效性。v提高土壤阳离子代换量,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和对pH的缓冲能力。\nv减轻土壤侵蚀。3.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v多个田间试验的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料对农作物有良好的增产作用。v配合施肥技术与常规施肥方法比较:可提高小麦、玉米中蛋白质(2.0%~3.5%)、氨基酸(2.5%~3.2%)、面筋(1.3%~3.6%)的含量。v降低蔬菜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提高维生素C含量。v提高大豆中粗脂肪(0.56%),亚油酸(0.31%)和油酸(0.92%)含量。4.补给和更新土壤有机质v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n有机质含量决定于形成和分解量的消长比。n形成量决定进入土壤中有机质的数量和腐殖化系数,一般在0.2~0.5%。5.提高微生物和酶活性Ø带入大量有益微生物,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加酶措施”。Ø有机肥料为土壤微生物提供大量新鲜有机质,使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加速土壤养分的释放。Ø有机肥料中含有多种有机酸和酶,促进微生物繁殖,还可产生多种有机酸和酶,因而能增加土壤难溶性养分的释放。6、减轻环境污染,净化环境。3.判断作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依据是什么?1.如缺少某种营养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生活史;2.必须营养元素的功能不能由其它营养元素代替;3.必须营养元素直接参与植物代谢作用。第八章一、名词解释病害:作物受到病原物侵袭,造成形态、生理和组织结构上病变,并影响正常生长发育、甚至局部坏死或全部死亡的现象称为病害。非传染性病害\n:也称生理性病害或非寄生性病害,由不良物理或化学因素诱发。非传染性病害可能诱发传染性病害。传染性病害:也称寄生性病害,由生物病原物诱发的病害,大多数病害属传染性病害。二、问答题1.昆虫口器分为哪几类?三类,1、咀嚼式口器:取食固体食物。2、吸收式口器,取食液体食物,虹吸式口器和舐吸式口器吸食暴露在物体表面的液体物质,刺吸式口器和锉吸式口器吸食植物体内的汁液或吸食动物体液。3、嚼吸式口器:兼食固体和液体两种食物。2.昆虫体壁分为哪几部分?昆虫的体壁由内向外可分为底膜、皮细胞层、表皮层三部分。3.昆虫体壁的功能是什么?昆虫的体壁起着高等动物皮肤和骨骼的作用:1、控制体内水分的蒸发;2、特殊的结构与化学组成能阻止异物侵入,起保护性屏障作用;3、决定并支撑虫体体形,保护内脏,内陷形成的“内骨骼”可供肌肉着生;4、着生各种感觉器官和腺体,是内外信息交流的屏障;5、营养成分的贮存库。4.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方法是什么?1、植物检疫:是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传播蔓延,保障农业生产和保证对外贸易顺利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2、农业防治技术:深翻地、合理轮作和间作套种、规模种植3、物理机械防治技术:利用各种物理手段或机械设备来防治作物病虫害的技术。4、生物防治技术:利用有益生物或生物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杂草等有害生物的方法。5、化学防治技术:利用化学药剂防治作物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从而保护农作物的方法。\n第九章一、名词解释种植制度: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作物布局: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复种:复种是指在同一田块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间作:在同一田块上,同一生长期内,成行或成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夹作、间种。分条状(直行)间作和带状间两种。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的后期(收获前)于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套种、串种。种植模式:种植模式是指一个地区在特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为了实现农业资源持续利用和农田作物高产高效,在一年内于同一农田上采用的特定作物结构与时空配置的规范化种植方式。混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在同一生长期(季节)内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为混种。连作:同一田块,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轮作:同一块田地,有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茬口: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单作:在同一田块、一季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也叫清种、纯种、平作、净种。二、问答题1、作物布局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答:1.作物布局是种植业较佳方案的体现者;2.作物布局是农业生产布局的中心环节;3.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与组成部分;4.作物布局是我国融入世界农业体系的需要。2、决定作物布局的因素答:1.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作物生态适应性是指在某一地区,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自然生态条件相吻合的程度);2.农产品的社会需求及价值因素;3.社会的发展水平3、轮连作的定义答:轮作,同一块田地,有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连作,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的种植方式,也叫“重茬”。\n4、轮作的作用及意义答:合理轮作有助于抑制杂草及病虫害,也有利于改善植物养分的供给,防止土壤流失,降低水资源的污染,因此,作物轮作是可持续农作制度的一项核心内容。1.协调、改善和合理利用茬口,调养地力;2.防除或减轻病虫草害;3.有利于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经济效益。5、茬口特性的形成答:影响茬口特性形成的因素有三个方面:1.时间因素2.生物因素3.栽培措施因素6、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答:1、忌连作的作物2、不耐连作的作物3、耐短期连作的作物4、耐连作的作物7、连作的危害及消除途径答:连作危害:1、土壤养分偏耗2、有毒物质积累3、病虫草害加重4、土壤微生物种群单一化5、土壤酶活性降低。消除途径:1、化学技术:补施化肥,平衡施肥;用现代的植保技术解决病虫害的防除问题;2、农业技术:更换品种,不同品种的生物特性不同,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连作受害轻;土壤耕作;合理灌溉;3、物理技术:即土壤的激光处理技术等。8、连作的应用答:1.连作的必要性:(1)社会需要决定;(2)资源利用特征决定;(3)经济效益决定;(4)作物结构决定2.连作的可能性:(1)作物耐连作特性允许连作(2)新技术推广应用允许连作9、作物布局的原则答:1.以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为根本目的;2.以作物生态适应性为依据;3.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达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10、复种的作用答:1、增加作物播种面积,提高耕地年生产力;2、优化种植业结构,缓和作物间争地矛盾;3、有利于耕地用养结合,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4、增强农业生产的稳定性,提高劳动就业率11、间、混、套作的意义答:1.提高光能利用率;2.充分的利用水分和养分;3.减轻病虫害及其它自然灾害12、间、混、套作的技术要点\n答:间混套作增产的关键是作物之间的互补,因此间混套作技术的选择以强化互补,弱化竞争为基本要求。1.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和品种2.科学设计田间配置3.合理运用生长发育调控技术第十章一、问答题1.简述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又称感温性、感光性)是指作物必须经历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进行花芽分化或幼穗分化,进而才能开花结实的特性。作物的这种感温和感光能力是在经过一定时期的营养生长后才具有的,这一营养生长时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作物的这一特性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性。2.什么叫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者之间关系如何?作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称为营养生长;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称为生殖生长。两者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1.营养生长期是生殖生长期的基础;2.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两者矛盾大,要促使其协调发展;3.在生殖生长期,作物营养生长还在进行,要掌握得当。应搞好作物早期管理,促进植株生长健壮,并防止营养器官的早衰,为开花结果打下良好基础。营养生长过旺,则茎叶徒长,消耗大量的养分,因得不到足够的养分,致使禾谷类作物空瘪粒增多,容易发生倒伏和贪青晚熟。棉花等作物会发生大量落花、落果、贪青晚熟。增施磷、钾肥,合理施用氮肥和控制水分供应,有利于生殖器官的生长。当生殖器官生长过旺时,容易引起植株早衰。以营养器官为主要收获物的作物,如麻类、烟草和叶菜类蔬菜等,需要促进营养器官的生长,抑制生殖器官的形成和生长。生产上常常通过供给充足的水分和增施氮肥,加大种植密度、摘除花芽等措施来促进营养器官的生长。3.什么是作物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n作物在整个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有机物的总量,即整个植株(一般不包括根系)的干物质全量称为生物产量。组成作物体的全部干物质中,有机物质占总干物质的90%~95%,其余为矿物质。因此,光合物质生产是作物产量形成的基础。经济产量是指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数量。由于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主产品不同,不同作物所提供的产品器官也各不相同。同一作物因利用目的不同,产量概念也随之变化。如玉米作为粮食作物时,其产量是指籽粒;作为饲料作物时,其产量包括叶、茎、果穗等全部有机物质。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称为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即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率。在正常情况下,经济产量的高低与生物产量成正比,尤其是收获茎叶为目的的作物。收获指数是综合反应作物品种特性和栽培技术水平的一个通用指标。4.解释作物的品质、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工艺品质和加工品质。作物品质是指收获目标产品达到某种用途要求的适合度。对提供食物的作物,其品质主要包括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等方面;对经济作物而言,其品质主要包括工艺品质和加工品质等。同一作物因产品用途不同,对品质的要求也不同。如大麦作为饲料作物栽培时,要求蛋白质含量高、淀粉含量低;而作为啤酒大麦栽培时,则要求淀粉含量高、蛋白质含量低。又如,大豆籽粒用于榨油时,要求脂肪含量高;用于做豆腐时要求蛋白质含量高。再如,油菜籽油作为工业用油时,要求芥酸含量高;但作为食用油时,要求芥酸含量必须低。作物的食用品质是指蒸煮、口感和食味等特性。例如,大米的食用品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淀粉的理化性状,如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胶稠度、胀性和香味等。又如,小麦面团因有面筋而能拉长延伸,发酵后加热又变得多孔柔软,小麦的食用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面筋的特性,如麦谷蛋白和麦醇蛋白的含量及其比例等。作物的营养品质主要是指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维生素含量和微量元素含量等。一般来说,有益于人类健康的成分丰富,如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含量越高,则产品的营养品质就越好。\n作物的工艺品质是指影响产品质量的原材料特性。例如,棉花纤维的长度、细度、整齐度、成熟度、强度等。烟叶的色泽、油分、成熟度等外观品质也属于工艺品质。作物的加工品质是指不明显影响加工产品质量,但又对加工过程有影响的原材料特性。例如,糖料作物的含糖率,油料作物的含油率,棉花的衣分,向日葵、花生的出仁率,稻谷的出糙率和小麦的出粉率等,均属于加工品质性状。5.简述生态环境对作物品质的影响?(1)光照光照不足会严重影响作物的品质。例如,南方麦区的小麦品质差,其原因之一就是春季多阴雨,光照不足引起的籽粒不饱满,籽粒容重低。(2)温度对禾谷类作物来说,灌浆结实期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降低粒重,影响品质。例如,水稻遇到15℃以下的低温,会降低籽粒灌浆速度;超过35℃的高温,又会造成高温逼熟,影响品质。棉纤维的发育需要较高的温度,日平均温度低于15℃,就不能伸长,低于21℃,还原糖不能转化为纤维素。棉花的“秋桃”一般品质较差,主要与温度下降有关。(3)水分作物品质的形成期需水量大、耗水量多。如果此时遭遇水分胁迫,一般都会明显降低品质。我国北方小麦灌浆后期常遇干热风天气,如果供水不足,就会严重影响粒重。相反,水分过多,则会抑制根系的生理功能,从而影响地上部的物质积累和代谢,降低品质。研究认为,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一般与降水量或土壤水分含量呈负相关。成熟期过多的降水会降低面筋的弹性,以致降低面包的烘烤品质。(4)大气污染随着工业的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大气污染不仅会对作物产量造成巨大损失,对作物品质也会造成极大的影响。Heagle等(1998)研究了臭氧和二氧化碳对大豆品质的影响,证明提高臭氧浓度会降低种子中油酸的含量,而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则会增加油酸的含量;种子蛋白质含量不受臭氧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5)土壤\n通常肥力高的土壤和有利于作物吸收矿质营养的土壤,常能使作物形成优良的品质。如酸性土壤施用石灰改土,可起到明显提高作物蛋白质含量的作用。营养元素中,硝态氮和硫酸钾对烟叶的产量和品质有良好作用,铵态氮和氯化钾有提高烟叶中蛋白质含量和降低燃烧性的不利影响。6.在作物生产中如何采用适宜的栽培措施来改善品质?(1)种植密度和播种期对于大多数作物而言,适当稀植可以改善个体营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物品质。播种期不同,植株生育和物质形成所遇到的温、光、水等条件也不同,这些条件的变化会对作物的品质产生很大的影响。(2)施肥一般认为施用较多有机肥时,作物品质较好;过量施用化肥,作物品质较差,而且会因化肥中的有毒物质残留影响人们的健康。作物品质对微量元素的反应,取决于土壤元素中的丰缺程度、各种元素的互作和氮、磷、钾大量元素的供应状况。(3)灌溉根据作物需水规律,适当地进行补充性灌溉,能改善作物的品质。对于大多数旱地作物来说,追肥后进行灌溉,能起到促进肥料吸收、增加蛋白质含量的作用。特别是当干旱已经影响到作物正常的生长发育时,进行灌溉补水,不仅有利于高产,而且有利于保证品质。(4)生长调节剂在作物的生育过程中,喷施生长调节剂一方面可以提高产量,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品质。例如,利用乙烯利的催熟作用,对早熟棉花和一年两熟地区棉花采用乙烯利于盛花后30~40d进行喷雾,可以加速棉铃早熟吐絮,减少烂铃和霜后花,提高部分棉铃的铃重和品质,增加霜前花的产量。(5)收获\n适时收获是获得高产优质的重要保证。禾谷类作物大多数在蜡熟或黄熟期收获产量最高、品质最优。例如,小麦不同收获时期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趋势为蜡熟中期>黄熟期>迟收5d>迟收10d>迟收15d,干、湿面筋含量也表现相同的变化趋势。第十一章一、问答题1、作物播种期由那些因素决定?作物播种期主要由气候条件、栽培制度、品种特性、病虫害发生情况以及种植方式等因素确定。2、播种方式有那些?撒播:水稻、油菜育苗;条播:小麦、牧草(确定行距);点播(穴播):棉花、玉米、蚕豆(确定行、株距);精量播种是点播的发展。3、什么是种植方式,主要有那些类型?(课件无答案)单作、套作、间作、连作、混作4、育苗与移栽技术有那些?水稻、甘蔗和烟草等作物以育苗与移栽为主。其方式主要有:(1)露地育苗(湿润育苗、营养钵育苗、方格育苗等);(2)保温育苗(农用薄膜育苗);(3)增温育苗(温床育苗、电热温床育苗等)。5、什么是种植密度?几种主要农作物的合理种植密度是多少?种植密度是指作物群体中每一个个体平均所占营养面积的大小。它决定作物群体的大小,影响作物的群体结构。玉米的最适密度范围是4-8株/m2,高粱是10-16株/m2,水稻和小麦是250-300株/m2。6、什么是植株配置方式?植株配置方式有那些类型?植株配置方式是指每一个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营养空间的大小及形式、行间和株间的距离等。实质上是指作物群体的均匀性问题。(1)撒播,植株个体分布不均匀;(2)条播,宽窄行法和等行距法等;\n(3)穴播,宽行窄株法、行穴等距法、宽窄行法等7、塑料薄膜覆盖的作用有那些?提高了作物的出苗率;促进近地表土层内根系的生长和生理功能;加快作物苗期的地上部生长速度,增长叶面积,提高光合效率;加快作物生育进程,促进早熟。8、什么是精确农业?精确农业技术包括什么?精确农业是基于农田小区作物生长环境差异性,实施变量投入的生产管理技术。包括:3S技术、作物管理决策技术、田间信息采集技术、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技术、变量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