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00 KB
- 2022-08-1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农学院2006年工作总结2006年,在校党委和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各职能处(室)的大力支持下,农学院紧密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和2006年学院工作目标任务,在人才、科研、改革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经过全院上下的共同努力,基本完成了2006年的各项工作任务。现简要总结如下:一、主要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一)人才工作2006年,学院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强院战略的首要措施,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采取引进、培养、外聘等多种方式,加强了人才队伍建设。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从以色列海法大学和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引进了宋卫宁和李中安2名优秀回国人员;派出了李军等4名骨干教师国外学习,4名专业课教师国内进修;新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名,有2名具有硕士学位教师补充到实验队伍中;青年教师中,有9人获得了博士学位,4人获得了硕士学位;马翎健等3人获得学校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支持,薛吉全教授、邱凌研究员获得学校推广专家支持计划支持;2名外聘教师的外聘手续已经办结。(二)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1.学科建设与管理完成了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种子工程、植物资源学等4个学科的“十一五”和“211工程”建设论证工作;完成了作物学一级学科的评估;完成了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两个博士点基金申报工作;遴选了贾志宽等2名学科带头人,宋卫宁等3位博士生导师、刘孟君等8位硕士生导师\n;学院坚持每周五下午召开学术报告会,年底拟出版学术报告优秀论文集。2.学科平台建设成功申报了小麦遗传改良和超级新品种选育校创新团队,并以此为主体申报了教育部创新团队。2006年9月,小麦育种工程研究中心获教育部建设立项。完成了遗传学科教学与科研实验室的整合。3.研究生培养与管理修订了作物遗传育种等9个硕、博士专业的培养计划。制定了2007年硕、博士招生计划;完成了66名硕士生、14名博士生的招录工作;完成了校院二级管理下36名硕士生、30名博士生的论文盲审、答辩、学位授予工作;招收推广硕士32名,毕业推广硕士56名;开设了21门硕、博士课程。(三)本科教学工作1.教学基本建设获批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部,农业部“十一五”规划教材4部,出版校内自编教材4部;获批校级精品课程1门;申报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2.教学管理与改革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落实了13个专业的77门次教学任务;学生试卷、毕业论文等教学档案齐全、管理规范;教学实验园区运行良好,种植、收获作物标本35种723号,接纳学生实习4140人次;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率82%,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率100%,学生评教优秀率18%,无不合格;验收结题了2003年立项的63项教学改革项目。3.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环境安全体系通过了ISO14001认证。实验室新制定各类制度11个,新增开放实验室2个,实验室完全开放运行,“遗传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获批成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n(四)科研推广与科技创新1.科研推广项目与到位经费2006年申报科研推广项目20类190项。其中科研项目150项,推广项目40项;在研项目16类150项,其中科研项目120项,推广项目30项;全年到位经费1477.1万元,其中科研经费1257.1万元,完成了目标任务的93.1%,推广经费220万元,完成了目标任务的73.3%。2.成果与奖励全年共审定(认定)农作物新品种25个。其中5个小麦新品种、1个棉花新品种、1个玉米新品种通过陕西省审定,小麦新品种“西农9718”通过国家审定,17个芸豆品种通过全国小宗粮豆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有12项成果获奖。其中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陕西省农业科技推广奖2项,中国优秀专利奖1项;获国家专利14项。其中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项,申请受理国家发明专利10项。3.论文与专著公开发表论文175篇。其中SCI收录6篇,完成了目标任务的40%,一级学报发表66篇,核心期刊发表103篇;出版著作13部,科教影视著作2部。4.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获得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署(ACIAR)合作研究项目1项;4人次参加国际生物节水会议等国际会议,承办国家小宗粮豆优势区域布局规划会等国内学术会议3次,承办了2006年陕西省遗传学会年会;先后邀请国内学者为学院师生作了3次学术报告;接待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俄罗斯4批16名外国专家学者来院访问;有7人前往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捷克等5个国家考察学习;20多人次参加了国内学术会议。5.成果转化与推广\n转让品种使用权3项,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3个。小麦新品种西农979快速推广与产业化与新西北种业公司合作,被列入陕西小麦种子统供项目,并与西瑞粮库、老牛、富粉等面粉厂签订2007年优质小麦购用协议60余万吨。王辉、薛吉全荣获全国农业科技入户先进个人。(五)学生工作1.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以党建带动团建,加强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面上稳定;辅导员全部入住学生公寓;班主任民主评议最低得分29分,平均39.24分。积极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多种形式进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批学校思政项目7项,发表学生工作论文3篇,建立了2000-2006年度农学院大学生特殊群体档案和大学生诚信档案。2.校园文化和学生综合素质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主办了50余项活动,参加了60余项活动,获校级以上团体奖10项,个人获奖70多项;学院荣获“五四红旗团工委”,“科技创新优秀组织单位”称号。3.奖、助、贷、勤工作一年来,共有172名学生享受各种无偿资助,资助比例达19.5%,资助金额达328975元;享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278人,占全院学生的31.48%;提供了勤工助学岗位52个。4.就业工作2006届毕业生共考取研究生67人,占毕业生总数的35%。本科生初次就业率92.4%,研究生初次就业率92.9%。(六)党建工作\n1.党的组织建设学院继续坚持执行《农学院院领导接待学生制度》,设立“院领导接待日”,并在学院网站上增设了“院长、书记信箱”,保证了上下信息的畅通。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慎重发展,改善结构”的原则,发展学生党员,目前学院大学生党员249人,占学生总人数的22%,高年级设置党支部100%,已达到了校党委提出的“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要求。2.党风廉政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学院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重点抓,办公室具体抓好日常工作,以树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教书育人,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的师德风尚为目标,深入开展了“倡导文明新风,创建文明校园”、“争先创优”评选和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等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年来,学院先后有6人次获“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校就业先进个人”、“陕西省优秀学生干部”、“陕西省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七)管理工作领导班子团结协作,召开了3次民主生活会,11次院务会;学院政务公开,管理民主,重大事项实行公示制度;管理制度健全,领导廉洁自律。自筹办学经费160万元,争取社会奖助学金2000元;学费、住宿费收缴率达91%。制定了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规范了仪器设备的申购、审批、验收、登记入库程序,完成了国资全面清查工作,仪器设备的帐、物、卡相符率100%。重视新闻宣传工作。联系了中央电视台、\n科技日报、陕西日报、科学时报等新闻媒体播放、刊登学院科研成果、专家事迹等22条;校内新闻网、校报刊载学院新闻56条;学院网页改进4次,更新及时、内容丰富准确,共上传动态性消息474条,相对固定内容380条,新闻宣传和网站建设工作获学校“先进单位”称号。校院综合治理成绩突出,申报了学校先进单位。二、重要改革完成情况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新论证工作正在进行中。依托作物遗传育种和旱地农业工程两个研究平台,组建了作物遗传育种和旱地农业工程两个创新团队。创新团队的建设,正在推动教学科研实质性融合。为了优化科教人员队伍结构,学院鼓励45岁以上或者具有25年以上工龄的工人内退,共有48位工人办理了内退手续。三、存在问题与建议1.师资队伍中,缺乏在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人才,特别是缺少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的人才。培育、引进在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顶尖人才是今后一段时间人才工作的重要任务。2.30岁以下年轻教师明显偏少,人才断层即将形成。3.受晋升职称、津贴发放等因素的导向,教师教学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建议学校给予重视。4.学院包干经费总额仍然偏少,津贴发放压力大,事业运行经费明显不足,请求学校在2007年能给予充分考虑。5.校内科研用地严重不足,有些科研基本设施还未到位,棉花所三原站的科研、生活条件亟待改善,建议学校在2007年给予支持。四、2007年工作计划1.\n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结构,挖掘现有人才潜力,加快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2.巩固现有学科,凝练学科方向,加强作物遗传育种和旱地农业工程两个创新团队建设,提升研究水平。3.建立本科教学评估长效机制,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积极申报国家、教育部教材编写任务,加强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建设。4.整合科研力量,加大国家重大项目的申请,力争到位科研推广经费1600万元,力争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10项,在一级学报和核心期刊以上发表论文200篇,SCI收录10篇,出版编(专)著5部。5.抓好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心理素质和道德规范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继续抓好学风建设、贫困学生资助和日常管理工作,确保学生面上稳定。6.加强师生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工作,抓好党的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7.强化科学管理、科学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完善学院网站建设,争取使网络成为学院信息传递的主渠道,加大科技成果的宣传力度,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农 学 院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