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推类与中国古代农学 7页

  • 984.96 KB
  • 2022-08-18 发布

论推类与中国古代农学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论推类与中国古代农学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刘邦凡一、什么是推类丰富的中国古代逻辑大致可以分为墨家逻辑、正名逻辑和论证逻辑三个传统,但处于主体地位的还是墨家逻辑,中国古代逻辑的基本内容也主要体现在墨家逻辑之中。正名逻辑,以名家、儒家的正名思想与推知方法为主线,直指宋明理学的正名逻辑思想与方法。论证逻辑,以王充的论证理论和方法为主体,主要是关于认识事物的辩证思维与方法。墨家逻辑,以类概念为基础和推类为基本方法,主要推理成分是名、辞、说,主导推理范式是推类,经墨家的集之大成,成为中国古代逻辑成就最高的主体部分。什么是推类?首先,推类首先是以类为基础。一方面,中国古代文化的类概念,不仅仅指相似、相!象∀、有、相同或相等,而且相异或不相同或不有的不类也是不类之类。张山、李市、王悟都是能制造工具的,所以他们是一类###人;猪儿、狗儿、猫儿、树、石头等等就是非人类的一类。简单地说,相同是同类,相异也是异类。另一方面,必须指出,类概念在很多情况下,是作为行动与行为来实现其义的,是作为一个动词出现在具体语句中。同时,在中国古代文化文献中,类有诸如推类、类推、比类、类比、类同等多种含义。总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类与同异、有无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类,首先是事物间同异关系的概括,但主要指类别、类同或不类。其次,推是以类为基础的推理,但不等同类比推理。什么是推?墨家已经说得十分清楚:在诸其所然未者然,说在于是推之。也就是说,推是从已知到未知的思维过程。中国古代的推类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领域中,展现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丰富多彩的形式,有系统的、属性的平行推类、形态推类、属性推类,有同构对应(天人同构、心物同构、人神同构)的以类度类,也有将心比心、以己度物(人)的推类,更有因果关系的因果推类,有同类相推(以类取)、也有异类相推(以类予)等。因此,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推类不等同于西方传统逻辑的类比推理,所谓的类比推理是单向性的,即基本形式就是从个别到个别、从特殊到特殊,依据的只是事实、实指、同类,而推类是多维多向的,是一种事物现象按照另一事物来本文得到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现代归纳逻辑的创新功能与应用及其认知基础研究(课题编号为:05JZD0008)和河北省教育厅首批百名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持人:刘邦凡)的资助。1\n理解的综合思维过程,这样综合思维既有非理性的比附、同构,更有理性的困果分析、演绎论证。与推类相比较,类比概念很少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出现,类比是一个现今使用的通常用语,是类比方法的缩语,其涵义不外是指:由个别场合的知识推出另一个有关个别场合的知识的思维方法。事实上,推类不仅含义宽泛、方法多样、运用灵活、没有固定的模式,而且从本质上看,推类强调的类同理同的理的一致性或贯通性以及推理过程的合理性,推类关键在于理的推通,所有的推类首先是要求知类,类同才能到达理同。因此,推类不等于现今语词类比或比类。这样,所谓推类就是一种以类为基础,从已知到未知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过程(思维模式)在形式上具有类比推理的特征,在内容上则更具有演绎推理的性质,是一种中国古代文化所固有的综合推理形式。农学是我国古代科学自成体系的学科,有着丰富而系统理论与方法。这些的理论与方法的形成固然受到多方面、多层次的影响,但从本文后论可以看出,推类对中国古代农学理论与方法的建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样的影响,积极方面是占主要的。二、比类、类以合类是中国古代农学理论编撰的基本方法所谓比类,可以简单理解为比较和分类。比类是推类的基本方法,比类多与取象联系在一起。类以合类也就是:以类为基础,以类为出发点,然后推以类之。其具体步骤是:首先建立一个类,这个类可能是一种方法,也可能是一个结构、规范,然后,给出能用此类的问题;其次,根据类所提出的方法、标准、要求,使用比较、比照等方法进行阐述。比类和类以合类在∃齐民要术%等我国著名农书中被称为编排撰写的基本方法。比类的第一步是辨类。我国古代农学产生与形成的基础是生物各类及其自然状态的分辨与选择,即辩类。而中国古代文化中推类思维可能最早就起源于中古人们对于动植物及其自然环境的辩类。同时,辩类方法在中国古代农学著作中得到普遍应用。例如,∃尚书&禹贡%将九州土壤分为白壤、黑纹、黄壤等种类,∃管子&地员%进一步将土壤分为18种类型;∃尔雅%更是对生物进行了详细的分类,释草100多种、释虫80种,还有释木、释鱼、释鸟、释兽等几十种。辩类的前提是观察,辩类的发展是推类和援用。这在后世的∃胜之书%、∃齐民要术%、∃陈农书%和∃王祯农书%等著作中,得到广泛应用。贾思勰就说: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及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由此看来,∃齐民要术%希望编辑的内容是从耕种到农产品加工,涉及农业生产及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其编撰思想看,主要是为了告诉平民百姓一些生产生活所必需的技术方法,凡与生产无直接关系的,均不在编录之列。正如他在自序中说: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正是在这种重农思想的支配下,∃齐民要术%的编排顺序就从耕地之整治开始,对农作物栽培、果蔬的栽培、畜牧养殖及农产品加工等作了详细介绍。贾思勰在自序中说:采捃经传,爰及歌谣。本书共搜集收录古代典籍150余种,征引歌谣30余条。所征引之典籍完全是涉及农业生产知识的内容,因此,在搜集资料方面,贾思勰很下一番功夫。另外,引用的资料,占整部书的近三分之一,可见引用之多之广,但这部分资料不是一古脑儿的文字堆砌,他对这些内容按先后次序、详略程度进行了精心编排。一般情况下,对一些植物的名称、来历、产地、种类、特性等放在篇名下正文前作简要叙述,对一些技术方法的补充、解释等2\n放在正文中或正文注中进行详细阐明,这样有利于后人对所述技术方法的理解和对一些植物沿革等情况的了解,也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线索。∃齐民要术%主要按照种植的顺序、技术运用的顺序采用叙述的方法对农业生产技术给予全面的介绍。这种梳理方法的逻辑思路就是比类、类以合类。不仅如此,∃齐民要术%虽然涉猎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比较繁杂,但作者根据比类、类以合类的方法,对各部分内容进行有层次、有类别的论述与编写。全书10卷的内容,依据其农本思想,首先从种植开始,即农作物的栽培,依次为蔬菜栽培、果木栽培、畜牧养殖、食品加工。对10卷的内容记述也有详有略,特别是前6卷,采用了详细叙述的编写方法,几乎每篇都加了相当多的注释。第7至第9卷采用了简要的编写方法,内容、方法直截了当。第10卷采用粗略的编写方法,对于非中原所产物品只列出名目,记录它们的特殊怪异之处。如和豆仅记为∃交州记%曰:!木豆,出徐闻。子美,似乌豆。枝叶类柳。一年种。数年采。∀前6卷的内容主要是农业生产的内容,因为古代人们对农业非常重视,所以,就编写得比较详细,如∃大豆第六%,首先在标题之下用小号字引用古代和当代的著作,说明大豆在一些书中的称谓、产地等。对每一引用的资料都注明了出处。再往下为正文,对大豆种植的时间、地的肥瘠要求、如何播种、收割等作了系统的叙述,最后是作者引用对大豆种植方法的经传材料,这部分材料可以说是对大豆种植方法等内容的补充。事实上,∃齐民要术%的整个文本的论述都体现了类以合类的方法论。从行文来看,∃齐民要术%每一篇的内容在结构上都可以分为题解、作者自己的本论以及引论三个部分。如在每篇的开头对该部分将要讲述的动植物进行说明时,∃齐民要术%多依据儒家典籍中的农学名物知识予以解释或辩析各种农业名词术语,而且这类在篇题下面所出现的名物知识几乎在每篇中都有,这类农学名物知识即相当于每篇的题解部分;题解之后接着就是本论部分,这是作者自己的调查访问和农业实践所得;本论部分的下边就是引论部分,即大量地引用先前文献对有关农学知识进行充分地说明和解释的部分,而在这部分所被引用的先前文献之中,儒家经典则是占据了相当大的分量。∃齐民要术%在具体行文内容中所体现出的这种研究方法特征可以通过∃齐民要术&种柿%、∃齐民要术&种木瓜%和∃齐民要术&种椒%来说明:种柿∃说文%曰:柿,赤实果也。∃广志%曰:小者如小杏。又曰:枣,味如柿。晋阳,肌细而厚,以供御。王逸曰:苑中牛柿。李尤曰:鸿柿若瓜。张衡曰:山柿。左思曰:胡畔之柿。潘岳曰:梁侯乌木卑之柿。柿,有小者,栽之;无者,取枝于刺根上插之,如插梨法。柿有树干者,亦有火焙令干者。∃食经%藏柿法:柿熟时取之,以灰汁澡再三度,干令汁绝,著器中,经十日可食。种木瓜∃尔雅%曰:木瓜。郭璞注曰:实如小瓜,酢可食。∃广志%曰:木瓜子可藏。枝可为数号,一尺百二十节。∃卫诗%曰:投我以木瓜。毛公曰:也。∃诗文疏%曰:叶似奈叶,实如小兼瓜瓜,上黄,似著粉,香。欲啖者,截著热灰中,令萎蔫,净洗,以苦酒、豉汁、蜜度之,可案酒食。密封藏百日,3\n乃食之,甚益人。木瓜,种子及栽皆得,压枝亦生,栽种与桃李同。∃食经%藏木瓜法:先切去皮,煮令熟,著水中,车轮切,百瓜用三升盐,蜜一半渍之。昼曝,夜内汁中,取令干,以余汁密藏之。亦用浓木元汁也。种椒∃尔雅%曰:木毁,大椒。∃广志%曰:胡椒出西域。∃范子计然%曰:蜀椒出武都,秦椒出天水。按今青州有蜀椒种,本商人居椒为业,见椒中黑实,乃遂生意种之。凡种数千枚,止有一根生刀子圆虫占椒栽,合土移之于坑中,万不失一。∋∋∃养生要论%曰:腊夜令持椒卧房床旁,无与人言,内井中,除温病。上面三段引文中,黑体字部分是作者的本论,黑体字前的部分是题解,黑体字后的部分是引论,这样的题解、本论及引论结构,成为∃齐民要术%论述的基本结构。不谋而合的是,这样的论述思维模式与同时期的我国古代著名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注%(刘徽)的论述思维模式很是相同。这说明,同时期科学研究的学术思维模式有共同性或共通性。不仅如此,刘徽∃九章算术注%的论述思维模式影响了后世整个中国古代数学,而∃齐民要术%论述思维模式同样产生了这样的效果,∃齐民要术%之后农书无不采用与∃齐民要术%相类似的论述思维模式。总之,∃齐民要术%的编撰,无论选取的资料,还是论述的内容等都采用比类、类以合类的方法来编排与撰写,开创了农书编辑的新体系,为我国后世农书的编写者多效仿,对我国古代农学理论体系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三、易数推类是阐述中国古代农学理论的思维范式易数推类有着丰富繁缛的形式,有各种具体组合形式与推类模式,其中主要包括三才、阴阳、气论、五行运演等。这些推类模式在中国古代农学理论都有体现。尤其是三才推演成为中国古代农学理论诠释的基本思维模式。1、三才思维范式在中国古代农学理论阐述中的体现∃易传%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系辞下%)所谓三材之道(三材即三才)就是把宇宙万物归纳成不同层次而相互制约的三大系统,三大系统构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老子曾指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他认为道、天、地、人是宇宙间四种伟大的存在。人的活动要因地制宜,用地要根据天时的变化,变化有其存在于自然界的规律性。道是天地自然最根本的总规律和总过程,它贯通和统摄天、地、人三大系统。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在论述农业问题时,都把天、地、人作为立论的依据。∃管子&禁藏%中说: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故风雨时,五谷实,草木美多,六畜蕃息,国富兵强。∃吕氏春秋&审时%在谈到农作物的生长与天地人关系时说: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认为农业生产系统是由生物有机体(稼)、生存环境(天地)和人的社会生产劳动(人)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和综合作用所构成的。两汉魏晋南北时期,以三才论为指导思想的农业生态观又有了新的发展。∃淮南子&主4\n术训%中把上因天时,下尽地利,中用人力作为群生遂长,五谷蕃殖的重要条件。贾思勰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三才论宇宙观与方法论。∃齐民要术&种谷%论述道:凡谷,成熟有早晚,苗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米味有美恶,粒实有息耗。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在这里,贾思勰认为粮食谷物成熟有早晚,苗秆有高矮,产量有高低,品质有好坏等,不同谷物的生长有不同特点和规律,不同的土地、山、泽也因不同的特点而适合于不同谷物的生长,因而要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指出种庄稼必须遵循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加上人的力量,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违反自然规律,则会劳而无获。∃齐民要术%中始终贯彻着天、地、人三者和谐统一的思想,这也是我国传统农学思想史上占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贾思勰将这一观点贯彻到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2、气化范式在中国古代农学理论阐述中的体现气论应用到古代农学中,首先是用来阐述古代农学的时气现象。如二十四节气就是以中气或节气为基础。用阴阳二气消长论一年十二月气候变化,创造了卦气说。关于气象与万物的滋生的抽象总和,最早的文献资料是∃尚书&洪范%的五庶征:曰雨、曰炀、曰奥、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叙,庶草蕃芜。一极备凶。∃尚书大传%解释说:雨以滋物,炀以乾物,暖以长物,寒以成物,风以动物,五者各以其时,所以为众验。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十二纪%以阴阳为轴,把表现自然界时序变化特征的气作为具体内容,论述四时之气的变化与作物生长收藏、农作物丰歉的关系。譬如:∃孟春纪%云: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合同,草木繁动。∃季春纪%云:是月也,生气方盛,阴气发泄,牙者毕出,萌者尽达。∃仲夏纪%云: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生死分。∃仲秋纪%云:是月也,日夜分,杀气浸盛,阳气日衰。∃孟冬纪%云:是月也,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天地不通,闭而成冬。以上所述四时推移而导致气的变化轨迹为:阴阳消长:天地气合,阴气发泄,阴阳气争,阳气日衰,气闭成冬。生命周期:萌动###生长###发育###成熟###收藏。汉代望气家用气的颜色来推断岁所宜作物、农业丰歉。如:正月朔旦,四面有黄气,其岁大丰,此黄帝用事,土气黄钧,四方并熟。有青气杀黄,有螟虫。赤气大旱,黑气大水,正朝占岁星,上有青气,宜桑,赤气宜豆,黄气宜稻。王充∃论衡&商虫篇%提出了虫由风气所至,虫之所生,必依温湿,而温湿之气,常在春夏。东汉∃四民月令%则用卦气说来解释害虫的发生:五月芒种节后,阳气始亏,阴慝将萌(慝,恶也,阴主杀也,故谓之慝)夏至后垢卦用事,阴起于初,湿气升而灵虫生矣,暖气始盛,虫,并兴。这里说明了阴的特性主成、主杀,其作用使作物收藏成熟。汉代孟喜继承∃易传%的说法,以坎、震、离、兑四正卦分主四方四时,又依据气的变化以卦爻配节气,形成了十二月卦,这就是卦气说。由十二月卦演绎出二十四节气,由此又形成了七十二候。七十二候详细记录了古人随节气变化,对各种自然现象的说明。它们与卦体结合形成了一个显示大自然运行节律的体系。以此说明节气和农事的配合。气化论不仅用来解释农时天气,也应用到施粪壤地上,产生了地(土)气和粪气等概念。气应用到土壤耕作上,可作为确定耕作时宜标准。又所谓土气震发,农正呈祥,春地气通,可耕田的说法。由于把气应用到土壤中,使土壤被看作是一个活的生命有机体,因为土壤像人5\n6\n*附表三:日本文化时期及年代时期时期界限历史时期公元600年至今大和时期公元300-600年晚期公元100-300年弥生期中期公元前100-公元100年早期公元前300-公元前100年末期公元前1000-公元前300年晚期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000年中期公元前3600-公元前2500年绳纹时期早期公元前5300年-公元前3600年开始期公元前7500-公元前5300年萌芽期公元前11000-公元前7500元旧石器时代公元前11000年以前*由井川#史密斯文(1980)表一改写(上接6页)或时至而气未至,则造化发生之理因之也。另外,天人感应的推类观念在古代农学著作中也有所体现。在∃淮南子%中,已经可以看到把天人感应作为普遍原理的苗头,但它对类推的普遍适用性仍然有所保留。到了董仲舒,他抛弃了∃淮南子%的犹豫和审慎,径直认为天人感应是天地间的普遍法则,既是天道,也是人道。这样一来,农学在其理论阐述中把天人感应作为最高的推类前提。参考文献:(1)刘邦凡:∃论推类逻辑与中国古代科学[J]%,∃哲学研究%,2007(11)。(2)赵敏:∃中国哲学与古代农学%,∃船山学刊%,2002(2)。(3)陆宜新:∃齐民要术的编撰特色%,∃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1)。(4)胡行华:∃经学方法与古代农书的编纂###以∃齐民要术%为例%,∃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4)。(5)盛邦跃:∃试论(齐民要术)的主要哲学思想%,∃中国农史%,2000(3)。(6)李根蟠:∃陈农书%与三才理论与(齐民要术)比较%,∃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7)张一仪:∃对(齐民要术)的哲学思考%,∃农业考古%,1998(3)。46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