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00 KB
- 2022-08-1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吕氏春秋》和《管子》农学思想比较探究 [摘要]《吕氏春秋》和《管子》都是我国先秦时期百科全书似著作,其中均包含了各具特色的农学思想,本文从主观目的、农业科学、农业管理及农业经济思想四方面对该两本著作中的农学思想进行了比较,并将之概括整理以向读者介绍。[关键词]《吕氏春秋》;《管子》;《重农思想》中图分类号:B229文献标识码:A农业是中国古代基础性的生产部门,先秦思想家从各自的角度对农业都有过各自的论述,并且还曾性形成过以许行为代表的重农学派,重农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充分发展,甚至被奉为许多国家争霸图存的指导理论,而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对重农论述较为系统详尽的即是《管子》和《吕氏春秋》,两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出发点对农业思想进行了阐述。1主观目的不同9\n《吕氏春秋》由秦国宰相吕不韦主编,其编撰的目的在于总结历代政治得失,从而为即将统一天下的秦国提供制度即思想方面的支持,从而使得大一统之后的秦国可以千秋万世统治下去。因此,《吕氏春秋》脱离了春秋战国争霸图存的形势来讨论重农与治国,并非为富国强兵,兼并天下服务。《吕氏春秋》对于即将统一天下的秦国而言更具有可行性,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而服务。譬如《吕氏春秋.上农》载:“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吕氏春秋》的目的即是希望将国民约束在土地生产要素之上,从而便于政府的统治。《管子》描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国相管子的言行事迹,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争霸成功的诸侯王,《管子》所记录的思想,绝大多数都与齐国的争霸目的有关。而其中的重农思想属法家学派的,强调将重农与富国强兵联系。譬如《管子.四时》称:“五谷蕃息,六畜殖,而甲兵强。”即一个国家粮食充足,牲畜繁衍不息,则这种国家的军事力量也一定强大。《管子?权修》称:“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故地不辟则城不固。”即一个国家若不重视农业生产则粮食会不足,国民就会营养不良,于是国民就无力征战,也无力守城。长此以往则国家会非常危险。可以说是赤裸裸的体现了其争霸强军的目的。2农业科学思想9\n《吕氏春秋》的农业科学思想带有很强的道家思维,强调顺应天道,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从事农业生产需尊重客观规律,土地肥力、天时即客观地理环境等。《有始》篇云:“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众耳目鼻口也,众五谷寒暑也,此之谓众异,则万物备也。”在作者看来,人的耳目口鼻,自然界的五谷生殖和寒暑变化,尽管表象“众异”,但都是万物齐备的“大同”条件。《审时》篇指出:百姓从事农业生产,一方面需要“为之者人也”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也必须服从“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的自然环境,关于气候,《吕氏春秋.贵信篇》解释道:“春之德风,风不信其华不盛,华不盛,则果实不生。夏之德暑,暑不信,其土不肥,土不肥,则长遂不精。秋之德雨,雨不信,其谷不坚,谷不坚,则五种不成。冬之德寒,寒不信,其地不刚,地不刚,则冻闭不开。”通过这种“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序意》)《吕氏春秋》倡导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农业发展观。《管子》亦重视农业生产必须尊重规律,不过《管子》更强调人力的作用,且应针对规律兴修水利,引导农民进行农作物的耕种的种种思想。并且《管子》还十分注重农业生态的保护。9\n《管子》中记录了非常详细的土壤分类学思想,《地员》篇将《九州之土》分为三种:“上土”、“中土”、“下土”,此后再根据每种土地的特性又将每一种土地分为六种,上等土分为“五粟”、“五沃”、“五隐”、“五壤”、“五浮”,中等土分为五怷、五纑、五壏、五剽、五沙、五塥,下等土分为五犹、五壮,五殖,五觳、五舄、五桀,共有18类,每一类土壤又进一步细分为5种,计有90种,这就是所谓的“九州之土,为九十物”,形成了“等-类-种”的土壤分类体系,同时还根据土壤级别,列出了每种土壤适合种植的农作物。而农业灌溉即水利思想则集中体现在《度地》篇中,其中详细介绍了建坝、引水、蓄水、防旱等等相关措施。而农业生态思想则比较分散,见诸于《轻重甲》、《立政》、《八观》、《禁藏》等等篇章中,譬如《禁藏》篇即有称:“当春三月……毋杀畜生,毋拊卵,毋伐木,毋夭英,毋拊竿,所以息百长也。”《管子?八观》说:“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上述思想,客观上对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等起到了积极作用。3农业管理思想《吕氏春秋》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主张,这些主张行政色彩较为浓厚,体现出强烈的国家管制主义色彩,这与《吕氏春秋》中岁奉行的黄老哲学大异其趣。实则也是为了秦国的长治久安服务,目的是希望社会稳定,便于政府对民众的统治。9\n《上农》篇限制一切有可能影响农业生产的习俗活动,“不作师徒,庶人不冠弁,娶妻、嫁女、享祀不酒醴聚众。”并且严令:“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若老百姓从事农业生产有不力的情形,政府甚至可以没收其家产:“若民不力田,墨其家畜。”如此强而有力的农业督促措施其本质是为秦国统一天下之后的长治久安而服务的。《管子》中体现的农业管理措施主要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利于国家人口的增长,民众财富水平的增加。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富国强兵。《管子》认为财富的增长,一定是土地的人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两者若可良性互动,则“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小问》),因此政府对农业的管理其目的就是加强土地和人力二者的积极互动上,而土地和人力就是管理的重点,《管子》提出的措施有:1、均地分力,相地衰征,即根据劳动力的数量按户分配土地,国家对土地征收的赋税亦需根据土地的肥力征取。“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国语.齐语》)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稳定农业劳动力。2、奖励勤农,抑制兼并。“民之能明于农事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山权数》),即对善于农业生产的人给予高额奖励。而对于缺少农业生产资料的农民,政府予以一定的支持,“夷疏满之,无食者予之陈,无种者贷之新。”《揆度》 4农业经济思想9\n《吕氏春秋》崇尚黄老之学,内含无为而治的思想,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思想。《序意》篇云:“盖闻古之清世,是法天地。……天曰顺,顺维生;地曰固,固维宁;人曰信,信维听。三者咸当,无为而行。行也者,行其理也。行数、俪共理,平其私。”《吕氏春秋》主张“法天地”、“无为而行”。依据该种思想,《吕氏春秋》设计的模式是:将小块的上等地分配给无地农民,但农民并不具有其产权,之后强追农民进行耕种,若农民耕种不力,则可以没收其牲畜和粮食。即政府拥有土地的产权,但是该土地分与农民,每年由政府按收成征收一定比例的粮食,其余部分归耕种农民所有,该种运作模式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并不需要国家特殊的宏观调控措施。《管子》则非常强调宏观调控,重视粮食经营,调节流通,控制价格。如何管理宏观经济,《管子》的核心思想可以归纳为:“衡、权、势。”“衡”即价格调节市场供求的功能;“权”指以权衡利弊取胜;“势”指依据不同的经济环境采取相应的对策。9\n所谓“衡”指的是“以轻重御天下之道”《管子.山至数篇》,他认为“君守其流”“物动则应之”,即政府控制市场流通领域,再根据供需即价格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坚持“以利相守”的原则,比如政府尽量囤积粮食,等到价格涨到20倍时,抛售粮食换取百万黄金,则政府若干年不需要向老百姓收取赋税,这就叫做准衡之术。在管子的世界里面,“衡”的重要性可以与粮食、货币并列,是治理国家稳定天下的重要工具。《管子.山数篇》称:“人君操谷、币、金、衡而天下可定也。”如上所述,《管子》主张国家应该利用市场价格权衡轻重、揆度优劣从中取胜。“权”是指控制机制,“彼重则见射,轻则见泄,故与天下调。泄者,失权也;见射者,失策也。”“天以时为权,地以财为权,人以力为权,君以令为权。”(《管子.山权数》)。管子认为,一国物价贵,他国就会相其争相出售其货物;一国物价贱,则他的货物就会流出国外,所以国君应调节物价防止货物外流,而且国君可以通过对粮食以及货币的掌控,控制物价,吸纳具有战略意义的货物流入国内,从而达到富国及削弱他国的目的。他还向齐桓公提出了三条措施:第一、利用梁山和掖县一带的特产来换取粮食储存在国库,该政策实行五年则粮价可提高十倍;第二、从五年的粮食储备中拿出两年的储备雇人采铜铸造货币,以之调节物价;第三、根据各诸侯国物价涨落行情相应调节国内物价,防止货物外流,并且吸纳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外物资。9\n“势”是《管子》中另一重要概念,管子将五种不同的国家地理环境称为“五势”,根据“国之五势”提出国家控制粮食储备的对策:“山区之国要有三分之一的粮食储备,多水之国也要有三分之一的粮食储备,山区平原对半之国要有十分之三的粮食储备,地多积水之国要有十分之二的粮食储备,田地漏税之国要从诸侯国取得粮食储备,需以女工织物和百工制品换取粮食。”这被管子称为“准时五势之数”根据“准五势之数”以稳定国家政局。5结语综上所述:《管子》的农学思想,更多体现的是“进取”,而且其中的农学思想甚至被上升到“农战”的高度。直接是为富国强兵,称霸天下的目的而服务的。并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获得了成功,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吕氏春秋》的农学特点是守成,其农学思想更多的是为服务于统一天下之后的秦帝国的长治久安。目的是为了增产、安民,使民众奉公守法,安于农耕。二者的农学思想都带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其中的体系化及理论化都不够严密,尽管如此,此二者对于奠定各自时代的农学基础,指导后世的农事,为人类的农业文明都做出了积极贡献,这也使得《管子》、《吕氏春秋》在中西方农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参考文献:[1]吕不韦.吕氏春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9\n[2]许汝贞.《管子》和稷下学者的人地和谐观[J].管子学刊,2005,3.[3]孔嗣发.国学中的经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乐爱国.管子的科学思想[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作者简介]王沙力,贵州毕节人,毕节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