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5.44 KB
  • 2022-08-18 发布

农学论文的写作格式、流程与写作技巧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农学论文的写作格式、流程与写作技巧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筒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一一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一一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一一引言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一一材料和方法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一一实验结果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虛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n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一一讨论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一一结语或结论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一一参考文献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n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九)论文一一致谢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论文一一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例:播期对直播稻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播期对直播稻干物质生产特征和光合生产特征的影响。【方法】丛中熟中粳、迟熟中粳和早熟晚粳3种类型具有代表性的4个水稻品种(含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两种)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试验,过直播稻干物质的积累、分配、运转及叶面积、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以为材料,通过一试验,对一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1)无论是从单茎还是群体来看,拔节、孕穗、抽穗、蜡熟和成熟期的干物重均随播期的推迟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且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差异愈加明显。(2)随着播期的推迟,播种期至拔节期和拔节期至抽穗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占成熟期总干物质积累量的比例呈一定的上升趋势,抽穗至成熟期则呈一定的下降趋势,各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随播期的推迟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下降趋势。(3)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单茎叶重和单茎鞘重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单茎茎重呈先增后减再增的趦势,单茎穗重则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随着播期的推迟,单茎叶重和单茎鞘重在孕穗期和抽穗期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下降趋势,蜡熟期差异很小,成熟期呈略微增加的趋势,单茎茎重和单茎穗重在各时期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下降趋\n势。(4)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生育中后期的叶、茎、鞘、穗各部分所占的比例与其干物重的变化趦势一致;随着播期的推迟,叶比例和鞘比例在孕穗期呈略微的下降趋势,抽穗期变化不大,蜡熟期和成熟期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上升趋势,茎比例在孕穗期和抽穗期呈略微的下降趋势,蜡熟期呈略微的增加趋势,成熟期呈一定的下降趋势,穗比例在孕穗期呈略微的增加趋势,抽穗期变化不大,到蜡熟期和成熟期则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下降趋势。(5)随着播期的推迟,叶、茎和鞘的输出量、输出率和输出物质转化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下降趋势。(6)随着播期的推迟,叶面积指数拔节期相当,孕穗期、抽穗期和蜡熟期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下降趋势,成熟期略微下降,播种期到拔节期、拔节期到抽穗期和全生育期的的光合势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下降,抽穗期到成熟期有所下降,差异不显著。(7)随着播期的推迟,群体生长率播种期至拔节期呈极显著的上升趋势,拔节期至抽穗期差异不显著,抽穗期至成熟期呈极显著的下降趋势,净同化率播种期至拔节期和拔节期至抽穗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抽穗期至成熟期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结论】播期对直播稻光合物质生产特征具有较大的影响。较迟播而言,早播具有前期物质生产量适宜,中后期积累旺盛,干物质总量大且分配合理,运输转化效率高,抽穗后光合生产能力强的特点。引百【研究意义】作物生产能力和同化物向经济器官运转能力是作物产量形成的两个关键因素[1]。水稻产量形成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过程[2]。因此,研究水稻干物质及光合生产特征对揭示水稻产量形成和高产、稳产群体调控具有重大意义。【前人研究进展】多年来,对于水稻群体光合物质生产积累与分配的问题前人做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杨从党等[3]研究认为,在云南生态条件下种植水稻,中后期能容纳较高的叶面积系数,群体生长速率较高,使花后物质生产量大,且花后物质运转量也较高。江立庚等[4]研究认为,水稻干物质积累总量随N、P、K和Si积累总量的增加呈直线增加,其相关系数早季和晚季均迗极显著水平。同时N、P、K、Si积累的平衡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干物质积累量随NBI(养分平衡指数)直线增加,随NDI(养分偏离指数)直线下降。李华等[5]研究认为,内2优6号对水分胁迫较II优7954敏感,\n中度水分胁迫下内2优6号干物重平均下降22.0%。水分胁迫使II优7954干物重高于对照,轻度胁迫处理平均高8.4%,中度胁迫处理高4.7%,水分胁迫抑制内2优6号茎鞘物质向籽粒运转,促进II优7954茎鞘贮存物质向穗部运转。【本研究切入点】近年来,直播作为不推自广的水稻轻简栽培方式,面积有逐年增大的趋势,然而其不高产、不稳产的特点严重制约着中国的粮食增产,并直接影响着中国的粮食安全[6-12],而播期一直是研究水稻品种产量等温光特性比较便捷的途径[12-15]。不难发现,前人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品种类型、生态区、肥料、水分等单一因子进行的[3-5,16-18],而对于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在不同播期条件下直播栽培的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的研究报道较少,更缺乏科学系统的比较分析。【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立足里下河地区,以中熟中粳、迟熟中粳和早熟晚粳3种类型具有代表性的4个水稻品种(含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两种)为材料,在高产栽培管理条件下,通过分期播种试验,对直播稻干物质的积累、分配、运转及叶面积、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以明确不同播期条件下不同类型品种直播稻干物质生产及光合生产特征,为直播稻播期的科学选用以及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讨论3.1不同播期直播稻的干物质生产稻谷产量等于干物质积累总量与收获指数的乘积,其形成是植株个体、群体干物质积累、分配、运输与转化的结果。不同播期使直播稻植株个体和群体的生长处于不同的气候生态条件下,从而对养分和温光等资源的利用不同,必然会对个体和群体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在高产水平条件下,多数研究较一致的认为产量与成熟期干物质积累总量及拔节至抽穗期和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关系密切,而与拔节前的干物质积累量及收获指数关系不明显[20-23]。笔者前文[24]已有结论指出,各类型品种直播稻的产量均随播期的推迟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下降趋势,本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播种期至拔节期和拔节期至抽穗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占成熟期总干物质积累量的比例呈一定的上升趦势,而抽穗至成熟期则呈一定的下降趋势,尽管如此,上述3个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却随播期的推迟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下降趋势。可以看出,不同播期条件下引起的直播稻产\n量的下降与播种至拔节期、拔节至抽穗期和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趦势,有明显的正相关,此结果与前人研究结论有所不同。原因可能在于,前人的研究是以获得高产、超高产为目标,在当地水稻前茬腾茬允许的最早的播期条件下通过调整施肥量、栽植密度、水分管理等栽培措施得出的试验结果,而本文是在其它条件均在高产条件下,通过改变直播播期来研究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适应性等得出的结论。至于为何播种至拔节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占成熟期总干物质积累量的比例呈一定的上升趦势,而此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却显著的下降,可能由于迟播处理分蘗期正处于温度逐渐上升,光照日益充足的时段,能够更好地满足水稻分蘖对生长环境的温光要求,此时的分蘗更为旺盛,分蘗数量较多,故其所占比例有一定上升趋势,本试验另有研究表明,迟播导致各生育阶段的温光资源利用减少,各时期总干物重显著减少,故出现比例上升而量下降的现象。此外,直播稻本身的生长特性亦可能是原因之一,有待进一步研究。3.2不同播期直播稻的干物质分配、运输与转化水稻籽粒的灌浆物质一部分来自抽穗后的光合产物,另外一部分来自叶茎鞘贮藏物质的再分配。前人研究表明,高产水稻一般前中期叶茎鞘等器官贮藏的光合产物多,后期光合产物分配于穗部的比例大,且叶茎鞘的贮藏物质能较多地运转到穗部[25]。本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叶比例和鞘比例在孕穗期呈略微的下降趋势,差异不显著,抽穗期变化不大,蜡熟期和成熟期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上升趋势;茎比例在孕穗期和抽穗期呈略微的下降趦势,差异不显著,蜡熟期则呈略微的增加趋势,差异不显著,成熟期呈一定的下降趋势;穗比例在孕穗期呈略微的增加趋势,差异不显著,抽穗期变化不大,到蜡熟期和成熟期则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下降趦势。赵全志等[26]研究认为,高产水稻在灌浆前中期茎鞘物质输出较多,到灌浆后期回升也较多,后期茎鞘物质一直向外输出是低产的表现。杨建昌等[27]、庄宝华等[28]和马莲菊等[29]在对不同材料水稻的干物质运转研究中,也都发现茎鞘干物重在抽穗后有回升的现象。张洪程等[30]对产量迗13.5t*hm2的杂交粳稻超高产群体特征研究中也得出茎鞘干重在灌浆后期有二次增重的结论。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叶和鞘干物质的输出量、输出率和输出物质转化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下降趋势。茎干物质由于蜡熟期后还有一个再次充实增量的过程,把其干物质的输出转运分成表观和最大两种表现\n形式。表观输出量、输出率及输出物质的转化率均是负值,说明各品种类型各播期处理都有物质二次充实回升现象,且随播期的推迟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差异迗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最大输出量、输出率及输出物质的转化率随播期的推迟亦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的下降趋势。这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3.3不同播期直播稻的光合生产光合生产是水稻产量的源泉,叶面积、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等都是表征群体光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关于水稻的光合生产,前人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李杰等[19]研究认为,不同种植方式水稻拔节前叶面积指数基本相当,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手栽稻显著低于机插稻和直播稻,但由于手栽稻播种至拔节期经历的时间长,其光合势明显高;抽穗后手栽稻的叶面积指数大且衰减速度慢,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明显高于机插稻和直播稻,为其后期物质生产能力的提高奠定了生理基础。魏海燕等[31]研究认为,氮高效类型水稻品种物质生产与积累具有“前稳、中小、后高”的特性,即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具有适宜的叶面积、光合势和群体生长速率,物质积累具一定优势,但其占全生育期总积累量的比例较少;有效分蘖临界叶龄至拔节阶段,无效分蘖发生少,叶面积指数、光合势、群体生长速率低,物质积累也不具优势;拔节以后,具有良好的群体质量,叶面积增长较快,群体光合势和生长速率加大,物质积累优势较为明显。杨建昌等[32]和吴桂成等[33]研究均认为超高产水稻群体的有效叶面积率和高效叶面积率均显著高于高产群体。而关于播期对不同类型品种直播稻的光合生产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各类型品种在拔节期的叶面积指数相当,在孕穗期、抽穗期和蜡熟期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下降趋势,到成熟期时有略微下降,但差异不显著;播种期到拔节期、拔节期到抽穗期和全生育期的的光合势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下降,抽穗期到成熟期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显著;群体生长率播种期至拔节期的表现为极显著的上升趋势,拔节期至抽穗期差异不显著,抽穗期至成熟期呈极显著的下降趋势;播种期至拔节期和拔节期至抽穗期的净同化率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抽穗期至成熟期则呈明显的下降趋势。4结论随着播期的推迟(在试验设置的播期范围内),各类型品种直播稻各时期的\n群体干物重明显减少,各阶段的物质生产能力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下降趋势。较迟播而言,早播能使直播稻光合物质在各器官间的分配更为充沛与合理,运输转化率升高,光合生产前弱后强,主要表现为光合势、群体生长率与净同化率在生长前期(抽穗前)虽有所下降,但后期(抽穗后)明显增加,为后期的物质生产能力及产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超高产春玉米冠层结构及其生理特性摘要:【目的】研究超高产春玉米群体冠层结构和功能特性,揭示超高产形成的生理机制,为春玉米超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金山27为供试品种,设超高产栽培(SHY)和普通高产栽培(CK)2个处理,于2009年和2010年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测定超高产春玉米冠层结构及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与普通高产栽培相比,超高产栽培春玉米叶面积指数大,在生育期上表现为吐丝之后更为明显,在叶位上表现为棒三叶最为突出;不同叶位的叶倾角超高产栽培均小于普通高产栽培,而叶向值均大于普通高产栽培,在棒三叶表现最为明显;随着生育时期的推移,超高产栽培与普通高产栽培光合势的差幅增大;吐丝期和乳熟期,两种栽培模式间净光合速率的差异不显著,但冠层光合能力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吐丝后40d内,超高产春玉米叶片S0D和P0D酶活性总体上高于普通高产栽培,而MDA含量低于普通高产栽培。【结论】超高产栽培春玉米叶面积指数高,群体光合势大;叶倾角小、叶向值大,冠层结构合理;叶片SOD和POD活性强,MDA含量低,衰老缓慢,净光合速率相对较高,冠层光合能力强。在合理的栽培技术调控下,超高产春玉米群体结构与个体功能实现了协同增益。【研究意义】玉米持续增产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超高产技术的研究对进一步提升玉米单产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1-2]。叶片光合速率和酶活性是反映玉米生理功能的重要指标,对个体产量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3-4]。而冠层结构直接决定群体光合势的大小,并对叶片光合速率产生重要的影响[5-6]。因此,研究超高产玉米群体冠层结构、生理特性,揭示超高产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前人研究进展】关于玉米的冠层结构和生理特性,国内外\n的研究开展较早[7-10]。2005年,国家玉米研究中心把玉米“超高产”指标定义为产量彡15000kg•hm-2或比相同生育期生产主栽对照品种增产20%,自此,中国众多学者围绕此产量水平对超高产玉米冠层结构和生理特性展开研究。王志刚等[11]、王俊秀等[12]认为超高产玉米叶面积指数大,叶片功能期延长,叶倾角小,株型紧凑,群体内光分布较为合理。黄智鸿等[13]指出,超高产玉米叶片保护酶活性(P0D和S0D)显著高于对照,而叶绿素和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叶片衰老延缓。宋红凯等[14]表明超高产玉米光合速率大,光合作用强。桑丹丹等[15]也提出,超高产春玉米花粒期不同层位叶片POD活性表现为下位叶〉穗位叶〉上位叶;CAT、SOD活性表现为上位叶〉穗位叶〉下位叶。乳熟期不同层位叶片净光合速率表现为上位叶〉穗位叶〉下位叶。【本研究切入点】前人对玉米冠层结构和生理特性的研究,多是基于某一重要影响因素,难以系统地揭示超高产群体的结构和功能特性。【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当前生产中主推高产栽培模式为对照,以合理密植、优化肥水管理和深松改土等综合措施下形成的超高产栽培模式为基础,系统研究超高产栽培下春玉米冠层结构和生理特性,旨在揭示超高产形成的生理机制,为春玉米超高产栽培提供理论指导。1.3测定项目与方法1.3.1叶面积指数(LAI)分别在拔节期(JS)、大喇叭口期(TS)、吐丝期(SS)、乳熟期(MK)和成熟期(MS)测定,每处理取样3株,3次重复,单叶叶面积=长乂宽X系数(系数为0.5-0.75,未展开叶片系数为0.5,展开叶片系数为0.75)。以叶面积指数变化动态建立模拟方程求得LAT35的持续天数。1.3.2叶向值(LOV)将叶片分为3层,棒三叶为中层,其上为上层,其下4片叶为下层。每处理5株,3次重复。计算公式为:LOV=ie(Lf/L)/nZ=l7式中,0为叶倾角,Lf为叶基部到叶片最高处的长度,L为叶片全长,n为叶片数。1.3.3群体光合势和净同化率群体光合势LAD(m2•d.hnf2)=[(L1+L2)/2]x(t2-11);净同化率NAR(g.m-2•d-l)=(Wt2-Wtl)x(lnL2-lnLl)/(LAT2-LATl)/to式中,L2、LI分别为t2、tl时间的叶面积;Wt2、Wtl分别为t2、tl时间的干物质重,\nt为两次测定时间间隔天数。1.3.4光合速率(Pn)分别在吐丝期和乳熟期,用Li-6400型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在10:00-12:00测定穗位叶的光合速率(Pn,,olC02*m-2•s-1),每次测10株。1.3.5酶活性的测定从吐丝期开始每隔9d于上午9:00取样,共取样5次。每小区选取具有代表性植株的上层叶(穗上第4叶)、穗位叶及下层叶(穗下第4叶)各2片,及时放入冰盒带回实验室,洗净叶片表面的尘土和污物并用吸水纸擦干,去除叶脉,取叶片同一部位进行酶活性的测定。SOD活性用NBT光化还原法[16],POD活性用愈创木酚法[17],MDA含量用硫代巴比妥酸法[18]。1.3.6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各小区测产面积为30m2,人工脱粒后测鲜粒重和含水率,并折算成含水率为14%的产量。同时,测定各小区内有效穗数,并分别取10穗测定穗粒数及千粒重。1.3.7数据处理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作图,运用DPS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结果2.1冠层结构2.1.1群体LAI变化动态图1显示,超高产栽培和普通高产栽培春玉米LAI均在吐丝期迗最大值(2009年分别为7.42和6.39,2010年分别为7.87和6.93),超高产栽培LAI>5的持续天数为72和74d,普通高产栽培为60和62d。成熟期超高产栽培LAI仍维持在3.0以上,而普通高产栽培则降至2.0以下。从吐丝期到乳熟期,超高产栽培下降了7.0%和7.9%,普通高产栽培则下降了10.9%和9.3%;1:育軻WGrawthnXiKUW.明,tshocXiHRH.msJUiA熟明.hHJSSSSdks^stage.MKMllionjIISMmnryThescr.easbei^w从乳熟期到成熟期,超高产栽培下降了53.4%和58.0%,普通高产栽培下降65.2%和76.5%。说明生育后期超高产栽培LAT下降速度较普通2.1.2不同叶层LA1变化动态超高产春栽培和普通高产栽培春玉米不同叶层LAI均为棒三叶以下〉棒三叶\n〉棒三叶以上(表3)。超高产栽培在吐丝期和乳熟期各层位LAI都大于普通高产栽培,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与普通高产栽培相比,2009年和2010年超高产栽培棒三叶LAI在吐丝期分别增加了26.4%和21.6%,乳熟期分别增加了23.7%和21.5%;其次是棒三叶以上叶,吐丝期分别增加了15.0%和14.4%,乳熟期分别增加了19.9%和16.3%;最小的为棒三叶以下叶,吐丝期分别增加了9.9%和8.7%,乳熟期分别增加了18.9%和11.0%。表明超高产栽培下,棒三叶及其以上表3不同种植模式下春玉米各层位叶面积指数Table3Leafareaindexofeachlayerofspringmaizeindiffeientmodelsofcultivation年份生竹时期处理痄三叶上痄三叶痄二叶下YearStageTreatmentAbovethree-earleavesThree-earleavesUnderthi-ee-earleaves2009吐越期CK147±012bB178±013bB314±025bBSSSHY169±020aA225±O09aA345±019aA乳熟期CK136±OlObB185±023>B248±017bBMKSHY163±O16aA2Z9±030aA295±0:4aA2010吐找•期CK160±013bB189±021bB344±021bBSSSHY183±O20aA23O±O13aA374±020aA乳熟期CK147±011bB190±0llaA291±018bBMKSHY171±014aA231±017bB323±O18aA数裾后不同人、小写字付分别农示同衍k同一年度钱培悦式叫比较差分达001、005W齐水F同Differentcapitallettersandsmalllettersinthesameitemcomparebetweenmodelsofcultivationatsameyear±owsignificantlydifferentatthe001and005probabilitylevels,respectivelyThesameasbelow叶高光效的光合生产体系的建立,是实现超高产的因素之一。2.1.3叶倾角与叶向值表4显示,超高产栽培各层位的叶倾角均小于普通高产栽培,尤以棒三叶为甚。叶向值则表现为超高产栽培大于普通高产栽培,在棒三叶和棒三叶以上叶表现更为明显。超高产栽培叶倾角小、叶向值大,改善了群体的受光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群体密度增加造成个体受光变差的问题。表4不同栽培模式下春玉米叶倾角和叶向值Table4Leafangleandleaforientationvalueofspringmaizeindifferentmodelsofcultivation年份Year处理Treatment冲乂叶上Abovethree-earleaves•:叶Three-earleaves橡三叶下Underthree-earleaves叶倾ffjLeafangleC)叶向值Leaforientationvalue叶倾角LeafangleO叶向fftLeaforientationvalue叶傾傳LeafangleO叶向fftLeaforientationvalue2009CK1026080±371bB5499±\35bB2455O29±O34bASHY90706ftkl60aA1876352±301aA2305488土:05aA2010CK996187土291bB2175354±3ZlbB2545123±1ZlbASHY8571O2±356aA1726423±461aA2365579±325aA\n2.1.4光合势如图2所示,超高产栽培下春玉米各生育阶段光合势均高于普通高产栽培,二者光合势差值随生育期的推移而增大。2009年和2010年,吐丝期-乳熟期,超高产栽培分别较普通高产栽培光合势高20.7%和12.0%,差异迗显著水平;乳熟期-成熟期,超高产栽培较普通高产栽培分别高34.2%和34.3%,0050005000503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