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考要点 14页

  • 71.14 KB
  • 2022-08-18 发布

历史学考要点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1)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籓屏周“)(2)内容:1.分封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2.被分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3.被分封的对象: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3)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从而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制度(4)评价:加强统治,扩大统治区域,潜伏割据隐患2.宗法制(1)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内容:1.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2.基本原则:父子相传,兄终弟及。3.规定大宗与小宗关系。族内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王是天下大宗。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3)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及影响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及影响(1)内容:1.在首创皇帝制度,确定勒皇位世袭,皇帝独尊和皇权至上的特征。2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即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处理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和太尉(管理军务)。诸卿分掌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3.在地方上推郡县制。(2)影响:形成中央到地方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进行统治。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沿用,并不断加强与完善。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封国逐渐威胁着中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5.三省六部制隋唐朝:确定勒三省六部的管理体系。1.三省: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执宰相之职。2.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3.作用: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制约和监督,削弱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为历朝所沿用6.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实行察举制;2魏晋南北朝时采用九品中正制;3.隋文帝废纸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开始的办法选官;4.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形成;5.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度。7.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n宋太祖通过三个措施加强中央集权。1兵权:“杯酒释兵权”把兵权收归中央,设立禁军;2行政:派文兵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3.财政:地方赋税大部分交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勒唐末五代以来籓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8.元朝的行省制度1.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直辖河北、山西、山东;地方设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拥有行政、经济、军事大权。2.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3影响:行省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勒多民族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9.宰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1丞相胡惟庸骄擅权;2.相权过大,威胁皇权(2)结果:1.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国家政事,直接对皇帝负责。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从此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10.内阁的出现1.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奠定基础)2.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明成祖确定内阁制度)11.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清雍正帝为办理西北事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军国大事全部有皇帝裁决,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12.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可里改革的只要影响(1)梭伦改革影响: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2)克利斯提尼改革影响:基本铲除了旧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扩大,雅典民主确定起来。(3)伯利克里改革影响: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13.《十二铜表法》和《民法大权》的地位(1)《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这也是罗马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权益。(2)《民法大全》: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子查士丁尼组织编写,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14.罗马法的影响1.对罗马: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利于社会纠纷,缓解社会矛盾,稳固了帝国统治。2.对后世: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3.局限性: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定与发展\n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15.《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和影响(1)内容:它明确的条文,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它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2)影响: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否定了军权神授;议会权力日益超过了王权,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君主立宪制确定起来。16.英国的责任内阁制(1)形成:1721年,下议院多数党领袖沃尔波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责任制内阁作为国家的行政机构开始逐渐形成。(2)特点:1.由国王任命下议院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内阁成员与首相共进退;首相握有行政大权,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事实上是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2.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3.国王“统而不治”只起维系联邦纽带的作用,而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3)组成:英国议会中早期出现资产阶级政党的稚形辉格党和托利党。19世纪,分别演变为自由党和保守党。20世纪20年代后,工党和保守党成为议会的两大政党。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7.美国1787年宪法(1)内容: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和总统制。把国家权力分为三部分。立法权归于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司法权归于联邦法院。三权分立,相互制约,防止专制的出现。(2)评价: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发展18.法国共和体在法律上正式确定的标志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制定19.德国立宪政体正式确定的标志178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0课鸦片战争20《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只要内容(1)1842年《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2100万银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上海、宁波五处为通商口岸;4.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2)1858年《天津条约》:1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2.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3.赔偿英法巨额白银;4.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5.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3)1860年《北京条约》:1.承认《天津条约》有效;2.增开天津为商棹;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4.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银两。21.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门户。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严重的伤害;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人民反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n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22.金田起义的时间、天平天国定都的时间和地点金田起义:1851年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并定都于此,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23.《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内容: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建立产品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目的是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评价:1.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2.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的思想结晶;3.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2)《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提出内容:1.想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2.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3.开设新式学堂。评价:1.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2.迫于当时形式,未能实行。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24.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1.平壤战役;2.黄海战役(主力尚存,但日本控制了黄海制海权);3.辽东战役;4.威海卫战役(李鸿章“避战求和”,北洋舰队全军覆没)。25.《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万两;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棹;4.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到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26.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1900年6月27.《辛丑条约》的只要内容1赔款:清政府赔款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2.划界: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3.占地: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到山海关沿线的战略要地;4.惩官员: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5.改衙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28.《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马关条约》:是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1.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2.新的通商口岸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3.允许外国在华投资办厂,扩展勒列强对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在条约的刺激下,各国纷纷在中国土地上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5.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2)《辛丑条约》:给中国造成了严重危害;1.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使中国税收被列强控制;2.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3.中国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至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4.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勒对清政府的控制;5.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6.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第13课辛亥革命29.中国同盟会的成立\n1905年.孙中山,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为总理,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创办机关刊物《民报》,其政治纲领后来被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性质:近代中国第一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意义: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30.武昌起义时间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民国成立:1912年与安东尼,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国旗为五色旗。3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1)主要内容:1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2.国内各名族统一平等;3.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4.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5.确定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6.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2)历史意义: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宪法》体现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等民主原则,具有反对封建制度的进步意义。3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也产生勒比较广泛地影响。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33.五四运动的时间及其历史意义(1)爆发时间:1919年5月4日。(2)意义: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2.在运动中,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传播勒马克思主义。3.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34.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成立条件:1.经济来源: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利用战争间隙得到发展;2.阶级基础: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日益相结合;4.组织基础:1920年以后,陈独秀,李大钊开始进行建党活动;5.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2)成立的标志: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的召开。(3)会议的内容:通过勒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4)性质:新型工人阶级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政党。(5)影响: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35.中国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36.北伐战争的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持37.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时间和领导人\n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领导人周恩来、贺龙等。秋收起义:1927年9月,领导人毛泽东。38.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1)内容:1.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2.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3.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2)意义: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素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共指明了前进的方向。39.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1)内容:1.纠正勒博古等人“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2.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2)意义:1.结束了“左”思想错误在中央的统治;2.事实上确定勒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二道正确领导;3.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第16课抗日战争41.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被侵略东北,东北三省沦亡。(2)卢沟桥事变:1937年7与7日,日本全面侵华开始,也是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42.抗日战争中的重大战役1.淞泸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43.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记1.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军民30多万人;2.1942年初,潘家峪惨案;3.在中国东北成立“七一三部队”,用活人做细菌实验。44.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国内)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国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第17课解放战争45.重庆谈判主要矛盾:中日民族矛盾转变为美帝主持的国民党发动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矛盾。蒋介石:迫于国内要求和平的压力,内战准备尚未完成。中共:代表人民,努力争取和平民主,揭露美蒋阴谋,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时间:1945年8月—10月,签订《双十协定》,内容: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名权利等。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问题还是未能达成协议。意义: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主动,在人民面前表明勒争取和平的诚意,迫使国民党如果再发动内战,在政治上陷入被动地位。46.战略反攻开始的标志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解开战略反攻的序幕。47.三大战役名称及其影响三大战役: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影响:国民党的主力基本消灭,为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48.渡江战役的意义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4月23日解放军南京,统治中国22年二道南京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n4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意义1.中国百年来屈辱分裂的历史结束,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2.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名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3.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胜利。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50.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和意义(1)标志:1848年2月发表《共产党宣言》(2)意义:是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成科学,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51.巴黎公社成立的意义1.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的尝试。2.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3.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52.二月革命的结果推翻了俄国沙皇专制统治,革命后出现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53.“四月提纲”的主要内容1,。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2.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的打击勒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主义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3.十月革命江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第六单元现在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5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内容:1.通过《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2.它还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3。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为副主席。会议定了国都、国旗、国歌,采用公元纪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还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56.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1)内容:1.大会通过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委员会委员长。大会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n(1)影响:基本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5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2)含义: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自治区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力。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后来新中国成立了五个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县。(3)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5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方针和主要成就(1)法制建设方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民主建设方针:1982年中共确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3)主要成就:1.平反冤案假错案——刘少奇平反。2.1982年修订宪法,形成以宪法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重新召开各级人大代表会议和政协会议。3.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4.1998年颁布《中国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59.《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1984年颁布,该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体现了个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60.《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198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长委员会通过。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改变了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员会干部的作法,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61.“一国两制”(1)背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2)形成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由邓小明提出;1984年——人大六界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方针,“一国两制”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3)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4)意义:这是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决策,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62.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及其意义(1)时间:1997年7月,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12月,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2)意义:证明了“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洗雪了中国的百年国耻;促进勒中国在统一大业上迈出了一大步;为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63.九二共识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第七单元现在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n64.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楚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在华的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65.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的影响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的问题的基本准则。66.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1)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在日内瓦举行二道国际会议。(2)万隆会议:1955年,在万隆举行的亚非国际会议上,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67.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1)原因:中国国家地位日益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力量及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美国霸权衰落。(2)标志:1971年,第26界联合国代表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包括安理会常理事国席位。(3)意义:美国长期实行二道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68.中美关系正常化合中日建交(1)中美关系正常化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实行敌视政策,双方处于对立状态;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美国的霸权地位面临着苏联的严峻挑战,长期敌视中国的政策也难以继续下去;中苏两国关系不断恶化,苏联构成对中国安全的直接威胁。2.标志: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2)中日建交的背景、标志1.背景:受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2.标志:1972年9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3)影响: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许多西方国家也纷纷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出现一个和中国建交的热潮。69.新时期我国外交建树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2.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亚太经合组织。3.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2001年上海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正式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n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70.“冷战”的含义和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1)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2)表现:(美)政治:1947年杜鲁门主义。经济:1948年马歇尔计划。军事:1949年北约组织成立。(苏)政治:欧洲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经济: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华约组织。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7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1)背景;1.二战后,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i型你的优势地位;2.西欧各国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摆脱美国的经济、军事控制,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3.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为合作提供了条件。(2)过程:1.1951年,《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2.1957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3.1967年.三大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3)意义:1.随着实力的增强,欧共体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2.在政治上,欧共体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3.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剥削,不得不调整它的对欧政策72.战后日本的崛起(1)原因:1.推行民主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2.美国的扶植3.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了大门4.日本政府制定出合乎国情的经济战略方针,加强政府投资,重视科技与教育。(2)表现: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3)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73.不结盟运动兴起(1)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这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2)影响: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74.苏联解体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欧盟:西欧开始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迈进,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日本:激励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俄罗斯: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与美国相匹敌的军事力量,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好转,国际地位有了很大的改善。中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国家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n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1.我国的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2.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3.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单位。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4.与落后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第二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4.商周制铁业、唐宋治瓷业、汉唐丝织业发展的主要表现(1)商周治铁业1.商周时代:青铜制造进入繁荣时期,代表作有司母戍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2.西周晚期:已有铁器。(2)唐宋制瓷业1.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越窑的秘色瓷器极为名贵。2.宋朝:制瓷业技术大放异彩,出现五大名窑。(3)汉唐丝织业1.西汉:长安东西织室有数千人。“丝绸之路”的开通。2.唐朝:丝织技术一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4.元朝清时期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元朝:民间织纺能收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明朝:明中期以后,纺织、制瓷、矿业等兴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的主导地位;花楼机的使用。明朝:江南一些手工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5.商人的来历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业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6.交子、商帮。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一些地区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帮群体,叫做“商帮”。7.两宋城市发展的表现1.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2.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3.全国出现十座较大的市镇。(著名的四大名镇有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和朱仙镇)4.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业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督。8.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定(1)奴隶社会(夏商周三代):土地国有制——井田制。\n(1)封建社会: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地主所有制)1.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出初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2.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封建土地私有制。9.重农抑商1.原因:(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农业是封建经济的核心,战国时期是封建制度确定时期,商业发展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富商大贾操纵市场物价。这些都不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影响社会进步。(2)演变:1.战国首创: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农本商末”,限制工商业发展。2.汉代大规模推行:汉武帝推行货币官丨、盐铁酒专卖、官营贩物、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3.明清固守:明太祖“厚本抑末”,雍正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同时,明清两代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以致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评价:“重农抑商”政策保障了农业的发展,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对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但在封建社会晚期破坏了正常的商业经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经济发展,违背历史发展潮流,造成了中国的落后。10.“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自卫作用,但防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不利于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5课开辟新航路11.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1)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抵达好望角。(2)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到达印度。(3)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在西班牙主持下率船队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新大陆。(4)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及船队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进行了首次环球航行。12.地理上大发现的历史影响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使世界连接成一个整体,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稚行开始逐渐形成。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了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历史上称这些变化为“商业革命”,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封建地主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13.17世纪“海上马车夫”\n1581年,荷兰赢得了国家独立;17世纪,荷兰已经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当时其拥有的船只超过1.5万艘,商船数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因此荷兰人有“海上马车夫”之称。14.18世纪中期英国确定世界殖民霸权18世纪中期,英国相继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最终确定了世界殖民霸权,逐步建立起自称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15.早期殖民侵略带来的影响1.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血腥财富和巨额原始资本,大大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2.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宽,也促进了技术革命的到来。3.给广大的亚非拉地区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造成了近代亚、非、拉广大地区贫穷和落后,东方历史进程的距离被大幅度地提高了。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16.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17.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进入到了“蒸汽时代”。2.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存状态,工厂制度的产生,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理念的传播,都改变着我们的生活。3.工业革命促使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4.工业革命还带来社会经济结构形式的变化,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国际化大生产初见端倪,工业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导。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18.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1.电力的广泛使用(发明: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等)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内燃机为动力制成了汽车和飞机)3.化学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塑料、炸药、人造纤维)4.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19.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改变了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出现了垄断组织2.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先进的物质条件。3.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4.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20.洋务运动(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2)内容:1.打着“自强”旗号,前期创办军事工业(曾国潘-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2.打出“求富”旗帜,后期兴办民用工业(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3.筹划海防,建立海军(北洋、南洋、福建);4.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3)影响:1.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2.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成才,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御作用3.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n2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背景: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2)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3)人物:一些官僚、地主、商人。(4)地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5)代表: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漅丝厂、天津的以来来傫机器磨坊。(6)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行业、地域分布不均匀。第10课22.19世纪末、1912-1919、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原因(1)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1.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中国自然经济,2.清政府放款对民间办厂的限制。(2)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的原因: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2.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3.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4.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3)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较快发展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年)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采取发展经济的措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23.近代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与束缚,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主要因素。2.政局动荡3.科技落后,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24.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和主要成就(1)时间:1953-1957年。(2)主要成就:1.生产力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设投产。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2.生产关系方面:国家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254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