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50 KB
- 2022-08-1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学习点滴听课 一、把握老师授课思路。 这句话经常听到,但又难以做到,切不可把它当成废话。把握思路就是揣摩老师是怎样引入问题,从哪几个角度切入课程内容的,怎样叙述事件经过的,意义是从哪几个角度谈的。在课堂上,老师经常会用到的方法就是设“疑”: ①以疑导入,制造悬念。如讲“美国内战”时,用“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为什么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会再次爆发一场大规模的国内战争?这场战争对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还是消极影响?”等问题导入,那我们就要明白,下面将要学习的内容就是要围绕内战爆发的原因、经过、作用、性质、影响等方面,进行学习。 ②\n历史学习点滴听课 一、把握老师授课思路。 这句话经常听到,但又难以做到,切不可把它当成废话。把握思路就是揣摩老师是怎样引入问题,从哪几个角度切入课程内容的,怎样叙述事件经过的,意义是从哪几个角度谈的。在课堂上,老师经常会用到的方法就是设“疑”: ①以疑导入,制造悬念。如讲“美国内战”时,用“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为什么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会再次爆发一场大规模的国内战争?这场战争对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还是消极影响?”等问题导入,那我们就要明白,下面将要学习的内容就是要围绕内战爆发的原因、经过、作用、性质、影响等方面,进行学习。 ②\n历史学习点滴听课 一、把握老师授课思路。 这句话经常听到,但又难以做到,切不可把它当成废话。把握思路就是揣摩老师是怎样引入问题,从哪几个角度切入课程内容的,怎样叙述事件经过的,意义是从哪几个角度谈的。在课堂上,老师经常会用到的方法就是设“疑”: ①以疑导入,制造悬念。如讲“美国内战”时,用“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为什么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会再次爆发一场大规模的国内战争?这场战争对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还是消极影响?”等问题导入,那我们就要明白,下面将要学习的内容就是要围绕内战爆发的原因、经过、作用、性质、影响等方面,进行学习。 ②\n历史学习点滴听课 一、把握老师授课思路。 这句话经常听到,但又难以做到,切不可把它当成废话。把握思路就是揣摩老师是怎样引入问题,从哪几个角度切入课程内容的,怎样叙述事件经过的,意义是从哪几个角度谈的。在课堂上,老师经常会用到的方法就是设“疑”: ①以疑导入,制造悬念。如讲“美国内战”时,用“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为什么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会再次爆发一场大规模的国内战争?这场战争对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还是消极影响?”等问题导入,那我们就要明白,下面将要学习的内容就是要围绕内战爆发的原因、经过、作用、性质、影响等方面,进行学习。 ②\n历史学习点滴听课 一、把握老师授课思路。 这句话经常听到,但又难以做到,切不可把它当成废话。把握思路就是揣摩老师是怎样引入问题,从哪几个角度切入课程内容的,怎样叙述事件经过的,意义是从哪几个角度谈的。在课堂上,老师经常会用到的方法就是设“疑”: ①以疑导入,制造悬念。如讲“美国内战”时,用“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为什么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会再次爆发一场大规模的国内战争?这场战争对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还是消极影响?”等问题导入,那我们就要明白,下面将要学习的内容就是要围绕内战爆发的原因、经过、作用、性质、影响等方面,进行学习。 ②\n历史学习点滴听课 一、把握老师授课思路。 这句话经常听到,但又难以做到,切不可把它当成废话。把握思路就是揣摩老师是怎样引入问题,从哪几个角度切入课程内容的,怎样叙述事件经过的,意义是从哪几个角度谈的。在课堂上,老师经常会用到的方法就是设“疑”: ①以疑导入,制造悬念。如讲“美国内战”时,用“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为什么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会再次爆发一场大规模的国内战争?这场战争对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还是消极影响?”等问题导入,那我们就要明白,下面将要学习的内容就是要围绕内战爆发的原因、经过、作用、性质、影响等方面,进行学习。 ②\n讲中设疑、质疑。如讲“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的胜利”时,老师会提出疑问“为什么封建落后的埃塞俄比亚能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意大利?”讲“海地独立”时,老师会启发学生思考:“海地为什么能战胜法国这一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等等。这样,老师不断设置疑问,如果我们注意到这些问题并能够跟上的话,我们的思维就会处于亢奋状态,激发了课堂情趣,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联系分析,获取正确而深刻的认识。 二、注意记笔记和听课的关系。 课是什么时候都要听的,但听课并不意味着必须使用手背后、脸冲着老师、耳朵竖起来那种听法,我在很多时候就是一边记笔记一边听课,这不同于一心二用。很多同学记笔记时耳朵就“闭”上了,至于老师说什么则一概不清楚,这不是正确的方法,手动是手动,脑动是脑动,分别对待,两不耽误。学习能力的培养 谈到能力的培养,一些同学对课本不以为然,甚至有人提出“抛开教材上历史课”的口号,认为只要精选几本习题集,埋头于题海进行习题大战就会见成效,还一味挖掘一些理论要求过高且与政治课过于靠近、答案随意性较大的内容进行训练;材料解析题训练的重点放在那些生涩难懂的古文上。结果,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因使学生缺乏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而事倍功半。这种片面的做法,也违背了历史科的多功能性和历史科的规律,即使像1996、1997年那样难易适中的考题,通过这种方法训练的考生也难取得理想的成绩。须知,课本是知识的载体,而能力的培养,又是从基础抓起的。没有全面准确的历史基础知识,无法谈能力的培养。况且,历史教材本身也包含一些隐性知识,要挖掘出这些知识,只有完全熟悉了教材,才能悟出其中真谛。隐性知识的挖掘,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将起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不仅不能冷落课本,而且对课本一要读懂,二要读精,三要读深。读懂,就是对课本中段与段、节与节、章与章、图与文之中一些内在联系要读明白,要挖掘历史概念的外延与内涵,寻找历史事件的起因即根本原因与具体原因、外因与内因、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对一些注释内容也要领会。读精,就是要善于归纳总结。读深,就是要读深课本,这实际上是要挖掘课本里的一些隐性知识、实现知识迁移。隐性问题的答案语言往往不是课文中的原话,因此,要根据课文内容精选一些题目练习,把训练贯穿于教材与课堂之中,一方面让课本知识延伸,另一方面让历史思维向深层发展。 一、把握整体,树立全局观念。 全局意识思维“支架”,将之托起的是对历史环境的分析。世界历史趋同存异,无不与历史环境变迁息息相关。那些曾占据世界显著位置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历史环境所促成,所造就。运用历史环境分析法有两个关键“切入口”: (一)追溯历史环境变迁的源头,探讨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 (二)从历史环境变迁中,探讨重大历史现象的多向性。西方殖民扩张,是近代世界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到19世纪末,殖民主义具有明显的“双重使命”特征。要紧扣历史环境的变迁,将殖民体系的形成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运动密切地结合起来,知道殖民主义既相当于“刽子手”,又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工具”,动摇了东方各国“传统社会”的根基。 二、历史联系方法。 列宁在《论国家》中指出,用科学眼光观察问题,“最可靠、最必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在历史学习中,运用基本的历史联系分析法的出发点与归宿是贯注其间的全局意识,根据不同的深度和广度,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历史事物在运动中的内部联系;一类是历史事物间在运动中的相互联系,此类又分“横向”和“纵向”两种,举例说明如下。 ①\n主题明了,发掘内在。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具普遍意义的伟大事件。19世纪的世界,是在法国大革命的旗帜下度过的。法国大革命的主题是什么,内在精神体现在哪里,这正是历史联系所要贯串下来的要旨。课本对法国大革命及其延伸的叙述,紧紧扣住摧毁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这一主题。法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以激烈的方式,冲击法国及欧洲,由启蒙思想的流行,到各种政治模式的试验,有急进,有倒退,给历史留下艰难曲折的记录。君主立宪、共和与帝制交替表演,为世界历史所仅有,直到19世纪70年代,法国才克服封建复辟的危险,进入平稳的历史发展时期。深究法国的政治斗争与反复变化的原因,可以清楚看到,民众的广泛发动和法兰西民族的爱国精神,同法国缺乏坚强的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加之法国封建势力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以及封建欧洲的背景,构成了法国政体演变的长期性、曲折性和斗争的激烈性。从世界近代历史演进的广阔范围来看待法国政治变迁的丰富内涵,不难发现它的普遍意义。 ②横向比较,深化启发。课本对工业革命的叙述,由英国开始,兼顾法、美、德、俄、日,有相当的理论深度。此一叙述格局,为比较诸国工业革命的异同提供了依据。学习要通过横向历史联系,获得历史启发。英国为什么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美国和德国何以后来居上,法国进展却相对缓慢,俄国始终滞后,日本怎样急起直追,从中看到各个国家经济发展道路的基本走向和经济模式的大体框架,这都是学习时应当深化的问题。 ③\n历史比较,是体现历史全局意识的重要途径。上述五国工业革命的比较,是横向历史联系的一个重要视角,给世界史学习大大地拓宽了思路。比如,与西方列国比较,日本的工业革命启动在前,原始资本积累的主要来源在后。在甲午战争为起点的以后10年间,日本经济获得迅猛发展,工业起飞的资本来源是战争赔款。甲午战争,日本从中国得到的战争赔款,是当年日本财政收入的8倍。“那笔钱除了少量地用于伤亡官兵的抚恤金外,全部用于工业建设。毫无疑问,它对日本工业化是决定性的。”(注:《日本原始积累的来源》,《光明日报》1997年3月1日。) ④纵向关联,体察潮流。新课本对国际关系的叙述,作了较大的补充,维也纳体系、凡尔赛体系、雅尔塔体系跃然纸上,构成国际关系史的骨架。这三大“体系”可以在学习中作多种关联性的“裁剪”,对历史潮流作多侧面的观察,形成生动的历史联系。比如,民族觉醒就是其中的重要一脉。 附:⑤\n逆向对比,怀疑一切。以马克思“怀疑一切”的学习为榜样,不唯书,不唯师,勇于提出与课本、教师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展开讨论,使自己产生探索的兴趣。它应用起来就像数学的反证法,假设某历史事件不发生,或产生的结果完全相反,考虑它可能导致的结果。以“滑铁卢战役”为例,假设拿破仑胜了,你认为第一帝国还会覆灭吗?波旁王朝还会复辟吗?经过思考,我们会发现,“滑铁卢战役”的胜负是偶然的,但历史是必然的。由于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还很强,帝国内部还有“反动派”在捣乱,英国不希望出现一个能与之抗衡的强大先进的法国,所以即使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获胜,他还会在“滑‘铜’卢战役”、“滑‘钢’卢战役”中失败。通过这种逆向思维,我们就会对拿破仑的战争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⑥\n剪辑规律,照章办事。历史发展有其规律性。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能为预示未来发展的方向提供借鉴,能帮助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例如,无论上中国史还是世界史的内容,首先我都要求学生重视其目录,明确课本内容中的社会发展规律。另外,重大历史事件,我们都可从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如分析中国古代历次农民起义的原因时,虽然引起起义的直接原因各不相同,但其根源无非是:(1)残酷的刑法,沉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2)土地高度集中;(3)自然灾害等等。 三、提高兴趣 这点就在于各人的悟性了。笔记 笔记千万不要随意,更不要照搬老师的板书。至于记的类型要依各人喜好、以及你记笔记的目的而定。以我为例,我希望我的笔记能成为“第二教材”,即便不看书,看了笔记也能将重要、主要知识点网罗一空,但这不是脱离教材,而是要在复习时方便,不必一会儿翻书一会儿看笔记。目的明确以后,我就要求我的笔记内容丰富,条理清晰,主次分明。 内容,除了记常规内容外,我还在笔记上记一些小专题,并以“△\n”标注出来。例如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土地问题的解决办法、19世纪不同年代的工人运动特点等等,这些都是老师在授课时都点明了的,随手记上就可以了,而且也用不了多大篇幅,挑一块笔记上的空地就可以了。 条理,目的在于将复杂知识简明化,充分体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时间发展和空间立体多维的特点,把握历史概念各个要素间的联系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充分刺激我们的视觉系统,减轻记忆负担,发挥联想能力,构成形象、直观、具体的知识体系。举例,“工业革命”的意义洋洋洒洒近百言,按书上的表述很难记。 这只是我的喜好,笔记不一定要记得全,有些同学以为记得全就好,这是错的,弄不好什么都记不住还倒搭功夫,得不偿失。这样还不如只记框架,复习时自己往里添东西,可能效果更好。知识点记忆 一、原因、意义 (一)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分析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建立、规模、发展、性质和变革,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归根到底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和发展的要求;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即表现为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表现为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任何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分析法:经济基础指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生产关系的所有制形式,生产中人的地位和关系以及分配形式等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和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其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更,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其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或所破坏的经济基础的情况:当它所服务和维\n护的是先进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而所破坏的是落后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它就以社会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反之,它就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3、阶级性质分析法: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阶级斗争,即便是社会主义社会,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范围内仍然存在着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有阶级的社会中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阶级社会里,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实现旧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前进。国家政权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由此可见,分析“根本原因”可从国家政权和政权所属的社会阶级性质入手。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分析法: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其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此外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等。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即人们对社会的物质生产、经济关系和社会发展的过程的反映。包括政治、法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科学、宗教、哲学等社会观点和思想体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因而一切重要历史现象产生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都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只要能正确地透视当时的社会存在,就一定能找到各种社会意识产生和发展的根源。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二)分门别类法 “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他事情发生的条件,在哲学上与“结果”相对,组成辩证法的一对范畴。从现象和本质分,原因有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从矛盾方面分,原因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从主客观方面分,原因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1、根本原因:是指在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种原因中,起决定性作用,影响全局并处于支配地位的必然性的原因。一般应从历史事件的本质的、深层次的因素去分析,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本性、内因等方面。 \n 2、直接原因: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直接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原因,又称为近因。“直接原因”往往是表面现象的一种。“导火线”是指直接原因中促成事件在某一特定的地点和以某种特定的方式爆发的偶然因素。所以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少许区别。 3、主要原因:指在各种原因中最重要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主要原因是相对于次要原因而言的。 4、主观原因: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因素,分析主观原因时,要分辨出与它对应的客观原因。 5、客观原因:指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在因素。 意义的记忆方法与原因类似,再提一种“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即把一些繁杂的内容进行概括、浓缩,提炼成几个要点,使我们能提纲挈领地掌握其重点。而如果将要点扩展,又能呈现出历史内容的原貌。 例,启蒙运动的影响,书上表述是(我先择每段的要点): (1)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2)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3)启蒙运动还陆续传播到世界其它地区,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启蒙思想家们的许多著作也逐渐被介绍到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激励着那里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如果这么记的话,任务很繁重,为减轻负担,我将其浓缩成“‘斯李发’\n(人名)启动推土机”,这是“思理法启动推促激”的谐音,分别代表上文几个加框字。 二、其它知识点记忆 (一)歌诀记忆法 历史年代、历史朝代、政权名称或某一朝代的封建帝皇等,用一般方法学生也难记住。有的则可编制成歌诀的形式。如记战国七雄各国的方位可编为: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再如唐之后的五代十国名称则可编为: 五代:梁、唐、晋、汉、周,前面加上后。 十国:南、北、汉、闽、楚、吴, 南唐南平前后蜀, 还有吴越毋疏忽。 (二)联想记忆法 对容易混淆的历史事件,年代、概念,记忆时则可采取联想的方法加以区别。例如阿拉伯帝国在我国史书上称大食。三个哈里发国家分别称为黑衣大食、绿衣大食、白衣大食。同学们死记硬背,常常弄错。我这样叙述:巴格达哈里发国家地处沙漠附近,沙漠地区气候炎热,人们被太阳晒的墨黑,因此称为黑衣大食;开罗哈里发国家地处尼罗河下游的三角洲,土地肥沃,庄稼葱绿,所以称之为绿衣大食;而科尔多瓦哈里发国家地处大西洋东岸,远眺大海,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故称白衣大食。这样三个国家的地理环境和国家名称一联系,很容易地就记牢了。 (三)图示记忆法 用各种图表、图形进行历史知识的记忆。这种记忆法最形象、直观,记忆效果就会更好。例如”殖民主义罪恶”中的“三角奴隶贸易”可用以下图示进行记忆: 这一图示能帮助理解一节课的中心内容。 (四)比较记忆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所谓比较,就是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异同。例如,公元前594年,雅典梭伦实行改革扩大了奴隶制统治的基础;同年,中国春秋时期的鲁国实行“初税亩”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瓦解。再如,457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而中国在公元前475年的战国开始就已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早了近1000年。 比较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如把中国古代历次农民起义所提出的口号相比较,认识到农民斗争的水平在不断提高。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作比较,认识到中国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还有可把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和过程作比较,把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戍变法进行比较等等。 (五)重复记忆法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学时教师应该:第一,在课堂中指导学生抓重点,攻难点,反复强调历史诸因素。创造各种条件,让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内容、性质、意义、因果等要素牢牢地印在学生脑海中。第二,课后练,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叙述课堂所学的内容,完整地回答课文后面的问题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所提出的问题。第三,单元练,即对学生进行单元复习,对部分教材内容进行重点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第四,综合练,就是某一断代史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综合复习和训练。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把所学知识分类归纳、比较、分析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评价,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记忆、表达、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帮助记忆的方法很多,决不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以最便捷的方法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记忆效果。 \n 三、时间 (一)趣味法 有趣味的知识学生印象就深刻,记得也牢。因此,采用讲述历史故事,引用诗、词、对联,编造谜语或用谐音等方法,使自己产生一种新奇的感觉,以引起兴趣,可提高记忆效果。例如记“商鞅变法“学生用“欠三壶酒”的谐音来记前359年这一时间,都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二)离奇法 联想得越离奇,知识记得越牢。例如法国大革命时期各派别的统治时期: 1789年7月—1992年8月君主立宪派7月14日是标志,为法国国庆日……持续3年 1792年8月-1793年6月吉伦特派…………………………………………持续1年 1793年6月-1794年7月雅各宾派…………………………………………持续1年 看右边三个数字,竖着看,三派统治时间之比为3:1:1,可联想起“3·11马德里恐怖爆炸案”。看左边月份,搁在一起是:788667,就3个数,快速念两遍就记住了。 (三)音符法 将7以下数字看成简谱,按照对应的音念,例如:24632146,念作:refalamiredofa\nla。 记的是几次民族解放运动的时间。 1857年-1859年持续2年……印度民族大起义……………………………2 46年后……………………………………………………………………46 1905年-1908年持续3年……印度民族解放运动…………………………3 1882年……………………………埃及抗英斗争………………………………2 1881年……………………………苏丹马赫迪大起义…………………………1 1894年……………………………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4 1896年……………………………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胜利…………………6 看右边竖着的数字,只需念refalamiredofa\nla,记住每个数字的意义,再记住一个起始年份1857年就可以了。这样几次大的民族解放运动就很容易把握。考前复习 近几年的历史高考,由于强调了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所以试题中要求学生回答历史事件的过程、内容即回答“是什么?”的相对减少,而要求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观象产生的背景要素(含原因、条件等),即回答“为什么?”以及“如何评价?”(含性质、特征、作用、影响等)的试题则大量增加。所以要注意看这些东西。 培养规范答题的能力。 高考试卷是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检阅,学生最终也必须通过答题来展示自己对知识掌握和知识运用程度。因而,高备考复习中,针对高考要求强化答题训练是必要和有效的。 近年来,高考更为强调学生的答题规范性,这在第二卷答题卡上得以突出表现。以往的第二卷上只是留足答题的空白,只要是“点”到了,那怕是“颠三倒四”的答题,也都是可以得分的。而时下的高考第二卷对学生规范答题的能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更高。比如部分题目就预先根据题目的要求设定的答题的角度和格式,学生就必须按部就班地答题,力求“一一对应”。比如有一道关于“贞观之治”的试题,答题卡设置为:“答:①、出现的原因:②、评价:”。结果就有同学“下笔如飞”,一咕脑地把“评价”也答入了①中,结果造成失分。我以为,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的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训练中注重对题干的分析,引领学生理清层次,设置答题的结构;其二、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多分点,力求“条理清晰”;其三、要求学生注意语言的逻辑性,切忌杂乱;卷面要整洁,切忌脏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