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历史学基础讲义 207页

  • 450.03 KB
  • 2022-08-18 发布

考研历史学基础讲义

  • 20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考研历史学基础讲义中国古代史第一章中国历史的开端第一节中国远古时代的人类(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粗糙、一百余万年至一万年、三百余处遗迹、群婚->班辈婚T族外婚一、旧石器时代早期(猿人)1>元谋人:1965>云南元谋、170万年2、蓝m人:陕西蓝m、80万年至60万年3、北京人:1927、房山周口店龙骨山、70万年至20万年、直立行走、用火二、旧石器时代中期(智人/古人,二、三十万年至四、五万年)1、大荔人:陕西大荔县甜水沟,20万年。2、丁村人:山西襄汾县,10万年。3、许家窑人:山西阳高县,10万年。4、长阳人:湖北长阳县。5、马坝人:广东曲江县。三、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期智人/新人、氏族公社开始产生)1、山顶洞人:1.8万余年、黄种人特征、骨针(缝纫)、燧石(人工取火)2、河套人:氏族公社(新石器时代)由狩猎、采集到锄农业、畜牧业;磨制石器使用广;陶器发明、使用。一、仰韶文化新石器中期;河南淤池县、公元前5000年一前3000年、黄河中游;半坡遗址。同期另有长江下游河姆渡、黄河下游大汶口、东北辽宁红山文化。母系氏族公社二、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新石器晚期;1928、山东章丘龙山镇、5000—4000年。长河下游则有良渚文化:1936年,浙江余杭县良渚,玉器为主,5000——3700年。工具进步;家畜种类增多;制陶术进步,冶铜业出现。至晩期母权制让位于父权制,父系氏族公社开始形成。与夏、商文化有继承关系。\n第三节中国远古社会的传说时代一、盘古二、三皇伏羲、有巢、燧人、神农(炎帝)、女姻;黄帝三、五帝黄帝、颛顼(音专须)、帝害(音酷)、尧、舜。禅让制。四、练习题——名词解释1、旧石器时代;2、北京人;3、山顶洞人;4、氏族公社;5、仰韶文化;6、龙山文化;7、半坡遗址;8、丁村人(☆)第二章夏商西周(★★☆☆☆)第一节夏朝的考古发掘和文化遗址—、王城岗遗址201比纪70年代后期;河南登封告成镇;相当于夏朝早期,位置与偶都阳城”的地望相合。二、二里头文化1959;河南偃师;介于河南龙山文化与先商文化之间。宫殿遗址;铜渣(青铜时代);玉器;酒器;水井遗址。第二节夏朝的巩固和发展一、国家的出现1、破坏禅让:禹传位于益,禹子启夺位家天下。2、设立官职:六卿。3、设立刑法4、设立军队第1页5、设立贡赋制度二、少康中兴及夏的强盛1、少康中兴:笫三代王太康(启子)荒淫,兄弟争位,东夷有穷氏首领羿夺取王位。太康弟仲康孙少康在有虞氏部落积聚力量,重新夺冋王位。2、夏朝强盛:少康子杼向东用兵,征服东夷,夏进入盛世。三、夏朝灭亡第十四代君主孔甲、第十七代君主桀第三节商族的起源一、商的先世1、地区:黄河中下游的部落2、始祖:契母简狄吞玄鸟卵生契二、商朝建国1、汤灭夏:鸣条之战;伊尹助汤灭夏,放逐汤之孙(第川任王)太甲,太甲悔过复位。2、商建国:都于亳(今河南商丘)第四节从盘庚迁殷到武丁中兴一、盘庚迁殷1、屡次迁都:盘庚之前四次迁都,可能与地力耗竭有关。2、定都于殷:第19代王盘庚第五次迁都,自此至灭亡未再迁徙。\n3、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了盘庚所迁之殷,称为殷墟。商又称殷商。二、武丁中兴第22任王。武丁统治50余年,四处用兵,获得胜利,成为最强盛的时期。第五节周族的兴起和灭商一、周族的历史1、活动地区:渭水中游黄土高原。2、祖先:始祖后稷(名弃);公刘;古公亶父;季历(古公子);姬昌(文王,季历子)。二、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牧野(今河南汲县北)之战,商王纣自焚,商亡。第六节西周后期的社会矛盾及其灭亡一、西周前期的政治1、周公摄政2、管蔡之叛二、西周中期社会危机的加剧1、与周边各族的冲突:南方:前980年昭王伐荆楚失败;西北:穆王伐犬戎,收效甚微;东南:穆王伐徐偃王,灭徐,受到很大损失。2、商、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一、商的制度和社会结构1、甲骨文:发现于19世纪末,1928年开始发掘。2、政治制度:A:商王(余一人):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相结合,晚商父死子继。B:文官:尹-多尹/百僚-多宰、小臣;武官:亚、月比。第2页C: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一、夏的社会经济开沟池引水或排水;《夏正》;传说铸造铜器。二、商的社会经济1、农业A:农具:耒耕,木石器为主。B:谷物:禾、黍、稷、麦、稻。C:六畜2、手工业A:青铜冶铸业:铜器使用范围广。司母戊大方鼎。B:纺织业:织物有麻布、丝织品绮、刺绣。C:陶瓷器:以白陶为主;最早的瓷器;玉器加工发达。3、商业商业萌芽。海贝可能为交换媒介。小商人出现。三、西周的社会经济1、井tn制(★★★★★)A:形式:土地分为方块,有公田、私田。\nB:地租:农民在公田上为天子、贵族劳作,实即劳役地租。另外提供贡献及倨役。C:衰落:西周后期宣王时代。2、农业A:农具:主要为双齿耒和铲状耦。B:耕作方式:耦耕。C:人工灌溉:D:使用绿肥和制造堆肥:E:农作物:主耍为黍、稷,同种作物分不同品种;桑、麻普遍。3、手工业A:官府手工业:“百工”以冶铸青铜器为主。青釉陶器°B:民间手工业4、商业国家垄断,rtr质人”管理市场,交换媒介为贝和铜块,商品为宝货、兵器、牛马、丝帛和奴隶。第九节夏、商、西周的文化一、夏文化(参二里头文化)二、商文化1、天文、历法:日蚀、月蚀的记载;较完善的历法,有闰月。2、文字:甲骨文单字在4千字以上。3、宗教迷信:占卜盛行。4、艺术:饕餐(音贴四声)纹。三、西周文化1、礼乐:周礼繁绸,有吉、凶、军、宾、嘉五礼。乐有专门职官“乐官"管理。第3页2、宗教:不像筒代那样神秘。祭祀天神、地祇、人鬼。3、学校:国人乡里中设学校,称庠。4、典籍:《尚书》、《逸周书》中的一些篇章;《诗经》;《周易》。5、天道观:强调天命与德。后者包括敬天、孝祖、保民。6、科学技术:A:星宿的记载:《诗经》屮有星宿名,记前776年的一次月食的月日干支。B:地图:各专用地图由专门职官掌管。C西周最早装置圭表,可以测定太阳年的长度。7、文字:A:《金文编》:容庚编,收录新中国成立前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近3000个单字。B: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近五百字,鼎铭记述周宣王诰诫,是--篇完整的册命,反映西周晚期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事实,対研究当时的政治历史有重要的价值。C:智鼎:中国西周中期的青铜器。为贵族智(或释舀)所做的礼器。1778年清代学者毕沅所得,晚清毁于兵火,仅存有铭文拓本,存380字。铭文共3段。第一段记述周王命習继续祖考,任卜官之职。笫二段记述怨先用“匹马朿丝",后改用“金(铜)百钳",向贵族效父赎买5名奴隶之事,是发现的记载西周奴隶价格的唯一史料。四、练习题(1)名词\n1、二里头文化;2、少康中兴;3、盘庚迁殷;4、周公;5、宣王中兴;6、甲骨文;7、金文;8、井出制;9、国野制;10、国人暴动/共和行政;11、司母戊大方鼎;12、毛公鼎;13、师舫鼎;14、<朕也;15、裘卫铜器;16、旨鼎;17、宗法制;18、有亡荒阅(朱著59页)。(2)问答1、夏国家形成的标志。2、商、西周的社会结构。3、西周的宗法制与井田制。4、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国家机构)。第三章春秋战国(前770、前476、前221年)第一节春秋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剥蚕抽丝)一、生产力的发展1、铁器的使用:春秋末至战国初,广泛使用铁器,锻造“熟铁”,冶铸“生铁雹可以深耕。2、牛耕的使用:3、施肥、人工灌溉的发展:楚孙叔敖修建芍陂;灌溉工具有“桔糠”。4、农学著作出现:《管子•地员篇》记载土壤知识;《吕氏春秋》强调深耕熟耨。5、农产量提商:魏国平常年景亩产1.5石。二、水利工程的兴修(战国)1、魏惠王开大沟:引河水入圃田泽,又引Z到大梁。2、魏襄王邺令西门豹开渠引漳水灌溉邺地3、秦昭王用蜀郡守李冰开都江垠4、秦用郑国开郑国渠三、IB制、税制的变化(井IB制崩溃的过程)1、春秋的变化A:从换土易居到辕田制(在自己小片田地上分区休耕)。B:从共耕公出到废弃公出。C:从劳役地租发展到实物地租。前645年,晋“作爰HT(把土地赏赐给百姓);齐桓公“相地而衰征”;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公私土地一律按亩征税,表明承认私田合法),前590年鲁“作丘甲”(兵役、军赋负担者由国扩大到野)。2、战国的变化A:实行授田(行田)制:对象为平民;性质为国有;数额为百亩B:农民承担[□租和力役:[□租为十一,并交刍稿。四、手工业、商业的发展1、手工业战国官府手工业分工细密,有木、铜、玉、陶等工种;冶铁、纺织、煮盐、漆器发展、发达。民营手工业。2、商业第4页A:商人:春秋出现独立富商;战国商业交换兴盛,商贩为业者相当多;B:金属货币:春秋开始铸造金属货币;战国各国均有自己的货币形式,楚“郢爰”。C:度量衡:战国时期各国度量衡渐趋一致。D:高利贷资本活跃:\nE:城邑成为交换中心:春秋为政治中心,战国为政治、商业中心的合一。五、城市的发展临淄、武阳/燕下都、呈15、陶。第二节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一、改革、变法的背景1、经济的发展2、兼并战争的发展二、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春秋)1、经济方面:发展农业,相地而衰征;加强对冶铜、制铁、纺织等手工业的管理;设市场,加强控制市场物价。2、政治体制: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其国而伍其鄙”制。在“国冲设二十乡,其中工乡三、商乡三、±(包括•军士、农民)乡十五。士乡又分成三个部分(五乡为一军,共三军,桓公与国、高二卿各帅一军),这叫“垒其国”;在“野(鄙)”设置五属,叫“伍其鄙”。各级设官治理,严格实行士、农、工、商分区定居制,不许杂处、迁徙,四民各行其业。3、军事方面:军政合一,国民以军事编制组织起來,设轨、里、连、乡、帅五级制。全国三帅(即三军)由桓公、二卿统帅。结果:为桓公称霸打下了基础。三、鲁国宣公“初税亩”(春秋)按亩征税的出赋制度,这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履亩而税,按出亩征税,不分公m、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初税亩的实施,增加了财政收入,适应和促进了新生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四、魏、楚、齐、韩的改革1、魏文侯用李悝改革A:作《尽地力之教》:鼓励与强迫结合,推行“平汆法”,保护农民。B:废除官爵世袭制:C:编纂《法经》:保护王权,加强专制。2、楚悼王用吴起变法A:摧毁贵族势力,废除公族中疏远者的特殊待遇。B:撤无能、无用、不急之官。C:迁贵族开发边地。3、齐威王用邹忌变革4、韩昭侯用申不害改革以“术"为核心,加强君主对臣下的控制,提高行政效率。五、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注意相关史料)1、变法前秦国的状况A:经济发生变动:初租禾B:国乱、兵弱、主卑\nC:以夷狄之国被歧视,无法参预中原各国盟会。2、公元前356年变法(以厉行法治、强化君主集权为主)A:什伍连坐制:互相监察,互相告发。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生产粟帛多者可免除保役;怠惰或弃木逐末籍没为奴。C:拆散大家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豐D:奖励军功:平民立功可得爵,宗室无军功,不能収得贵族身份。3、公元前350年变法(注重于制度建设)A:废井田,开阡陌,行授田。B:普遍推行县制。C:统一-度量衡。商鞅方升。D:革除戎狄旧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居。4、意义与影响A: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成为即将出现的大一统专制政体的社会基础。第5页B:重农抑商政策成为历代王朝的基本国策。C:新的授田制客观上助长了土地私有化的趋势,为以后土地兼并埋下了伏笔。六、官僚体制的建立(即改革、变法的结果)1、相、将分职制度2、郡县制的产生(注意史料)3、官吏任免制度4、符、玺管理制度5、俸禄制度6、上计制度(朱著133页)7、爵位、封君制度:爵位不能世袭;封君只享衣食租税,不治民。第三节春秋战国社会等级关系的变化一、春秋以前的社会等级1、贵族阶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2、平民阶层:庶人、手工业者、商人3、奴隶阶层:官府奴隶、家从诸侯割据到秦统一一、春秋大国争霸(东周迁都洛邑)1、尊奉王室:郑国率先“挟天子以令诸侯",郑庄公成为最早称霸的国家。2、春秋五霸齐桓(管仲)、宋襄、晋文/重耳(狐偃、赵衰)、秦穆四公加楚庄王(孙叔敖);或者:齐、晋、楚、吴、越。第6页A:葵丘之会:前651,齐桓公会诸侯,天子派人前往,桓公成为霸主。B:晋楚相争:前632年,城濮之战,晋确立霸业。前597年邺(音必)之战;前575年鄢陵之战。C:弭兵盟会:前579年,有宋国华元弭兵之议。前546年,宋向戌提议,召开弭兵盟会。晋、楚的仆从国朝晋朝楚。D:吴(伍子胥、孙武)越(范蠡、文仲)争霸:前506年,吴王阖闾陷楚都郢;前494年,伍员助夫差灭越;在评(扬州附近)开凿运河,连接江、淮;前473年,越灭吴,成为霸主。\n3、争霸的历史意义(三促进):A:促进统一B:促进新旧制度更替:有助于新势力的发展。C:促进民族融合(从民族大迁徙、大交流考虑)华夏之名在西周已出现,指中原主体居民;四夷则指较为落后的四邻。春秋时期,四夷势力增大。春秋争霸主要是代表华夏的齐、晋与代表四夷的楚、秦相争。争霸过程屮,四夷小国被各大国消灭,楚国也向华夏集团靠拢。争霸对华夏共同体的发展壮大起了重大作用。春秋战国Z交,进入屮原的戎狄大部融入华夏族,楚国也不再被视为蛮夷。华夷Z争使华夏族吸收了新血液,到秦统一,形成了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二、战国七雄的兼并战争1、战争的特点A:性质:统一战争。B:规模:巨大。C:方式:由车战发展为步战为主,骑战为辅。弩、云梯和水战时的钩拒均已发明。D:防守:修筑长城。E:军事理论:《孙膑兵法》、《尉缭子》、《司马法》、《六韬》。2、七国兴衰A:魏的强盛:魏惠王时最强。公元前341年魏齐马陵之战,魏败,势衰。B:徐州相王:前334年,惠王与齐威王相会徐州,互尊为王,共分霸业。C:合纵连横:代表人物为公孙衍、张仪、苏秦。南北相连,“合众弱以攻一强";各国与秦、齐之一东西相连,“事一强以攻众弱覽前318年,魏公孙衍最早发起合纵。D:齐燕之战:燕王哙让位于大臣子之,引起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和科技一、百家争鸣的背景1、社会变动,促使人们表明态度,提出主张;2、士/知识分子为各阶层代言人;3、文化普及;4、国君礼贤下士(稷下学宫),学术空气自由;《汉书•艺文志》有“九流十家”之说。二、孔、孟、荀的儒家思想1、孔子与儒家学派孔子整理六经,教授学生,思想反映在其弟子整理汇编而成的《论语》中。A:“仁叩勺观念:“仁"是其哲学体系的核心,道德最高准则。B:政治观点:“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为政以德”。“正名”。C:天道观:敬鬼神而远之,更注重人事。D: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启发式;因材施教;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2、孟轲(孔子之孙子思的学生)邹人,《孟子》。A:性善论:推而广之,可改造客观世界。B:仁政观:“有恒产者有恒心SC:民本说:“民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雹D:政治上主张温和改良,反对激进改革。3、荀况(稷下首领)赵人,《荀子》。第7页\nA:自然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雹B:性恶论:用礼义和刑罚加强统治。C:政治观:实行法治,加强集权;“量能授官”,“有功必賞,有罪必罚”。王霸结合,德法并用。D:民本思想:“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三、墨翟的墨家思想鲁人,一说宋人,创立墨家学派,领袖称“巨子”,著作为《墨子》。1、兼爱:反对“仁爱“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2、非攻:谴责兼并战争。3、尚贤:主张贤人任官。4、尚同:自下而上服从领导。5、节用:反对厚葬和礼乐。6、尊天事鬼:7、认识论:三表法。四、老、庄的道家思想1、老子《道德经》。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德道经》;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帛书,字数约为今本《老子》的三分之一。“道"为其哲学核心。A:辩证法思想B:相对主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雹C:无为而治:小国寡民。2、庄周宋国蒙人,代表作为《庄子》。A:相对主义: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由认识者主观偏见决定。B:政治观点:否定是非善恶。C:生活观念:“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安时而处顺S五、名家辨别名实关系,以逻辑学为探讨对象。惠施“合同异";公孙龙“离坚白"、“白马非马”。六、阴阳五行家阴阳五行说是一种以阴阳两气及五种元素解释宇宙万物构造和发展变化规律的学说。出现于西周末年,到战国时代发展成一个思想体系,产生了阴阳五行家。《礼记•月令篇》是代表作。它和天文、历法、气象、生物、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齐人邹衍将之发展,创立了“五德终始说”,用来解释朝代兴替的原因,适应新的统一王朝的政治需要。后来秦始皇就采用了这个学说。七、兵家齐国孙武与《孙子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学术史及世界军事学术史上占有突出地位。齐国孙膑著有《孙膑兵法》,1972年从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发现。八、文化1、史学:A:《尚书》与《周易》(春秋)B:《逸周书》(春秋)C:《春秋左传》:注释本有西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D:《竹书纪年》:魏国编年体官史,公元279年汲郡人不准盗魏襄王墓时发现。E:《战国策》:2、文学\nA:《诗经》(春秋)B:楚辞:屈原:《离骚》、《天问》3、艺术湖北随县曾国君主墓中出土战国初年编钟。九、科技1、天文历法《甘石星经》2、司南:3、医学:长沙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中的《素问》、《灵枢经》;扁鹊4、《墨经》:《墨子》中的六篇,探讨了物理学和数学方面的一些概念。5、建筑机械春秋时期鲁国公输般。十、练习题第8页(1)名词1、都江堰;2、郑国渠;3、初租和4、初税亩;5、《法经》;6、上计;7、葵丘之会;8、弭兵盟会;9、徐州相王;10、合纵连横;11、长平之战;12、九流十家;13、《左传》;14、《甘石星经》;15、胡服骑射;16、马陵之战;17、三家分晋(2)问答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试述商鞅变法的秦汉第一节秦统一专制集权国家的建立(一篮子理论)一、秦王朝立国的指导思想1、前期法家A:术:郑国人屮不害强调君主统治的权术。B:势:赵国人慎到强调君主的权威。C:法:卫国人商鞅强调“法''是治国的根本手段,“以刑去刑”。重法指导下的改革促进了秦的强盛,但忽视道德与老化(软性政策),使社会处于高速动转、高度紧张中,缺乏调节和弹性,容易导致国家崩溃。2、杂家治国方针的尝试吕不韦召集门人编写《吕氏春秋》,“兼儒、墨,合名、法",内容兼及哲学、政治、历史、社会伦理、自然科学各方面。哲学上受道家影响较大,主张法天地,顺自然。政治观点更复杂,即赞同法家进化历史观,希望用战争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以法治国,因时变法;又吸取了儒家爱民思想,提倡行德政、用贤人,具有反专制的倾向。说明吕不韦认识到,即将建立的统一王朝,仅有法家理论远远不够,尚须兼综儒、道。吕不韦被杀,其政治主张被束之咼阁。3、韩非法、术、势并重的思想A:发展的历史观:仁义适用古代,当今依靠暴力和法治。B:法、术、势并重:实行专制主义的准则。C:人性恶:“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D:禁止百家:文化专制主义;“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的政治思想偏激、冷酷,缺乏回旋余地和灵活性。这些策略全部实行的结果,导致秦\n王朝速亡。但其思想也为新出现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王朝提供了理论依据,不乏实用性。秦亡后,历代王朝的政策大多是“阳儒阴法”、“儒表法里”。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皇帝名号2、三公九卿制3、废封建,立郡县史料(附)丞相细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第。’‘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讎,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三、整齐制度: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的活动之一1、根据:受到了阴阳家的影响。阴阳家是战国“百家争鸣"中的一个重要学派,代表人物为齐国的邹衍。对“五行”说加以发展,认为万物由五种元素构成,五种元素又与历代上的朝代相对应,相生相克,循环不已,称为“五德"°周为“火”,秦代周应为“水匕宣扬合法性。“水邛寸间上代表冬季,颜色尚黑,数字尚六,属阴,主杀。2、内容A:补充、修订法令:《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系治狱案例的汇编)。统一后,以此为基础,制定通行全境的法律。《龙岗秦简》保留了其中的部分内容。B: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书年"、“傅籍”、“更籍”、“使黔首自实出”。第9页C:统一文字D:统一度量衡E:统一货币四、焚书坑儒: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的活动之二五、南征北讨: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的活动之三1、征匈奴:蒙恬击匈奴,收“河南地”,修长城。2、讨南越:“百越”是长江下游直至南海交州湾沿海地区居民的泛称,又称“百越"。屠睢讨南越,战死;监禄开灵渠,沟通湘水与漓水;始皇设南海、桂林、象郡,遣人前往戍守,开发江南。六、其他措施: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的活动之四1、销兵器,铸铜人2、坏城防,去险阻3、迁豪强,实关中4、修驰道,通四方5、行封禅,天授命6、巡郡县、示威强\n7、刻石碑,颂功徳七、秦的急政与灭亡1、急政表现A:赋役繁重:男子服兵役至少两年,徭役频繁。开疆拓土,修阿房宫、骊山陵。B:法网严密,条目繁杂,百姓动辄得咎法繁于秋荼,纲密于凝脂”。C:秦二世残暴:始皇死,赵高与李斯密谋矫诏杀其长子扶苏,立幼子胡亥为皇帝。2、秦朝的覆亡A:陈胜、吴广起事:前209年,“大楚兴,陈胜王”;“张楚雹B:项梁、项羽起事:“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巨鹿Z战C:刘邦起事: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D:秦朝灭亡:刘邦入关,二世出降。E:楚汉相争:项羽分封18诸侯,混战爆发。刘邦自汉中占领关中。前202年,垓下之战。史料: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Z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将帅横行,以服外国,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汉承秦制与“文景之治"一、汉承秦制(思考秦的制度)1、继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A:皇帝专权B:以丞相为核心的官僚体制C:郡县制D:御史监察制E:官吏考核制度:上计。2、继承秦的法律制度A:《九章律》:以秦律为主,在六章基础上增《厩》、《户》、《兴》三章。B:《张家山汉墓竹简》:出土于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内有《二年律令》、《奏献书》。前者为吕后二年以前发布的汉初律令的部分内容,共有27种律和一种令;后者是议罪案例的汇编,其中有汉高祖时郡县上报廷尉的16件疑难案例。反映汉初法律大量继承了秦律的内容,只是量罪处刑较秦缓和。3、继承秦的户籍与赋役制度A:户籍:年龄、体貌、更籍、财产。B:赋役:出租。“至秦则不然,,”,田租、口赋、盐铁Z利二十倍于古。,”,汉兴,循而未改”。4、继承秦的兵制A:中央军:南、北军分别由卫尉、中尉统领。B:地方军:材官和骑士由郡守、郡尉掌管。C:兵役:“(秦)用商鞅之法,,,,,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汉兴,循而未改。"5、历法“(秦)自为为获水德,乃以十月为正,色尚黑。汉兴,方纲纪大基,庶事草创,袭秦正朔。”二、文景之治1、对秦政的反思第10页陆贾著《新语》,将秦亡原因归结为暴政,认为以暴力得天下,必须改用宽缓手段治理天\n下。《无为篇》、《至徳篇》是“无为而治”方针的总结,其汉武帝与西汉的强盛一、削弱王国势力1、诸侯王的状况A:异姓诸侯王:七个。只有长沙王得以保留。B:同姓诸侯王:辖地39郡,中央只有15郡。中央任命丞相,王国自置御史大夫以下官吏,自征租赋,自铸货币,自行纪年。文帝即位,同姓王势力更大。2、文、景削弱诸侯王的措施及结果A:众建诸侯:贾谊《治安策》;文帝16年(前164年),分齐为六,淮南为三。B:削藩策:晁错;景帝3年(前154年)削藩。C:七国之乱:吴王刘湧为首,“诛晁错,清君侧”。周亚夫。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的斗争。继续损黜王国官制及职权,诸侯王不治民。中央集权巩固。3、武帝的措施A:推恩令:主父偃。B:左官律与附益法:淮南王刘安、衡山王赐被告谋反,武帝颁此律。C:酎金律:结果:“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对中央威胁解除。统一集权国家得到巩固。二、削弱丞相权力1、武帝前丞相的权力:曹参与惠帝;申屠嘉与文帝;田粉与武帝。2、由列侯为相到拜相封侯:公孙弘3、中(内)朝官的形成(注意史料题):入宫侍从左右,参预决策,与外朝对应。霍光录尚书事。于是中朝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师丹、太中大夫谷永(孟康F1:“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俱上书曰,”,三、设刺史,察地方1、监察区的划分:13州部。2、刺史的地位与监察标准:六条问事3、司隶校尉:最初率官徒“捕巫蛊,督大奸猾雹后罢兵,察三辅、三河、弘农。四、任酷吏、严刑法1、迁徙、打击豪强与游侠。第11页郅都、宇成;张汤、杜周。朱家、剧孟、郭解。2、律令的繁杂:惠帝时、叔孙通撰《傍章》。武帝时,张汤撰《越宫律》,是警卫宫禁的法律规定;越禹撰《朝律》,是诸侯百官朝会制度的法律规定。律令359章、大辟罪409条1882事,死罪决事比(死罪判例)13472事。五、加强中央军力1、汉初的军队A:兵役和徭役结合:男子服兵役两年。服役一月,称“更卒”,或在本县,或在外地,称“践更不愿服役的可纳钱300,使人代役,称“过更二B:地方军:材官、楼船、骑士称正卒;都试。发郡国兵用虎符。C:中央军:北军守京师,多由三辅选调,由中尉率领。南军卫皇宫,多由郡国选调,称卫士,由卫尉率领。另有郎中令率领的侍从皇帝的郎。\n2、武帝增加中央军力A:八校尉:建屯骑、步兵等七校尉,常驻京师,统于原有的屮垒校尉,隶于北军。B:期门、羽林军:选三辅、陇西、天水等六郡“良家子',充当,归郎中令掌管。为名将摇篮。将从军战死者的子孙养于羽林军中,称“羽林孤儿”。六、统一货币1、西汉前期的币制:货币混乱,大小不一,私家盗铸,影响交换,不利于国家统一。2、武帝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屮央。铸五铢钱,禁私人盗铸,取消郡国铸钱权利,令水衡都尉所属的钟官、辨铜、均输三官负责铸五铢,又名“三官钱”。行用700年。七、凳盐铁和实行均输法、平准法1、盐铁专营:大盐商东郭咸阳、大铁商孔仅主持,在各产地设盐铁官,隶属于大农。2、均输法:调剂运输,由桑弘羊主持。郡国设均输官。3、平准法:平稳物价,在京师设平准官。八、算缗与告缗1、算缗:主要针对商人征收的财产税。2、告缗:杨可主持告缗,杜周处理案件。九、行察举,立太学1、汉初任官制度A:任子B:费选2、察举的渊源A:孝弟力田:惠帝以來实行。B:诏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文帝实行,对象为官吏。3、察举制的推行A:察举制的内容:元光元年(前134年)实行,最初由董仲舒提议。一年一举,郡国各举孝、廉一人。“元光元年臣瓒F1:'以长星见,故为元光。’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师古曰:'孝谓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汉书•武帝纪》)B:升迁方向:先在郎署任职,再迁尚书、侍中等,或外迁县令、长、丞、尉。4、特举公卿郡国举茂才、贤良方正、文学等。另有上书拜官法,出千秋上书言事,由郎超升为丞相。5、立太学太学学生可免除本人徭赋,随五经博士受业。学成考试后,按等第隶用。令郡国皆立学校官,建立地方教育系统。蜀郡太守文翁。6、作用另有征召制。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霸王道杂之”1、背景2、武帝与窦太后的斗争武帝采纳卫绍之议,罢黜“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的贤良。窦太后则把鼓吹儒学的官员赵绡、王臧下狱。武帝设五经博士,儒家经学在官府中更加齐备。\n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田盼为相,排斥黄老刑名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延揽儒生数百人。4、影响5、霸王道杂之第12页儒表法里:武帝“D:第三次战役:元狩四年(前119年);卫青、霍去病;临瀚海,匈奴主力远徙西北。占领逆方以西至张掖、居延I、可的大片土地,河西走廊安全。E:建亭障烽燧,开渠屯田:令居至敦煌;敦煌至盐泽(罗布淖尔)。张掖居延戍卒遗存的简牍文书,迄今发现者达三万余枚,称居延汉简。F:恢复和亲:宣帝甘露元年(前53年),呼韩邪单于归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王嫡嫁呼韩邪。汉匈百余年的战争真正结束。2、通使西域A:西域概况:玉门关、阳关以西,包括今新疆及中亚部分地区。天山以南有几十个小国,主要有楼兰、龟兹、疏勒、于闻、焉耆、莎车等。以北为乌孙人建立的政权。更西的中亚诸国有大宛、大月氏、大夏等。B:张骞通西域:建元三年(前139年)至元朔三年(前126年);“凿空雹元狩四年(前119年)至元鼎二年(前115年);中亚诸国使者来到长安。西域、中原连为一体,交通线即“丝绸之路”得以开辟。C:与匈奴対西域的争夺:元封三年(前108年)王恢破楼兰,赵破奴破姑师。太初元年(mJ104年)、三年,李广利击大宛。D:设立机构:征大宛后,在轮台、渠犁设使者校尉领护,这是在西域设行政机构的开始。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设西域都护,治乌垒城,护南北道各国,诸国与汉的臣属关系至此确定;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在车师设戊己校尉,管理屯出和防务。3、南平百越A:百越概况:东瓯(浙江)、闽越(福建)、南越(广东)。半独立政权,为汉藩属。B:对百越的用兵:建元三年(前138年),东瓯遭闽越所攻,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一、武帝晚年政策的转变与“昭宣屮兴"1、统治后期的社会危机:豪强;自耕农;“沉命法”2、巫蛊之祸与轮台罪己诏:征和二年(前91年);江充(兴利)、太子刘据(守文)。四年,武帝否决在轮台屯田建议,下诏罪己。富民侯田千秋;赵过代田法。3、昭宣中兴:霍光史料: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儿矣。然秦以Z亡,汉以Z兴者,孝武能尊先王Z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选第13页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2,武帝后元二年)二、元、成、哀时期社会危机的加剧1、外戚专政,官吏敛财:王氏、张禹、董贤2、商人势力膨胀\n3、自耕农破产:有七死而无一生4、农民、铁官徒起兵:申屠圣、苏令等人。5、限田、限奴婢之议:哀帝时师丹提出。孔光、何武。三、王莽改制1、上台的背景A:谶纬盛行。“谶”是用诡秘之语暗示“天命叩勺一种预言,往往附有图,亦称图谶。“纬”与经相对,专指假托孔子之名用诡秘语言解释经书的著作。B:易代思潮盛行:甘忠可。“陈圣刘太平皇帝”;“太初元将SC:复古思潮盛行:恢复上古礼议制度。2、王莽篡位A:家庭背景B:个人条件C:篡位过程:平帝元始元年(1年),号安汉公;四年,宰衡;五年,立刘婴为帝,自为“假皇帝''、“摄皇帝”。居摄三年(8年),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3、王莽改制A:“王田”、“私属,制B:“五均、赊贷与六莞"政策:在六城市设五均司市师,收工商业税。五均加专营为六莞。C:更改币制:先铸错刀、契刀、大钱、小钱等新币,又颁行“宝货"。D:统一度量衡:E:改官名、地名F:在处理边疆关系方面,大肆更张。改王为侯,改玺为章,改高句丽为下句丽。4、改制失败第五节刘秀与东汉初期政治一、刘秀称帝1、绿林、赤眉起兵A:绿林军:王匡、王凤;22年,立刘玄为帝,更始政权;昆阳Z战;23年灭新莽。B:赤眉军:樊崇;刘盆子;25年入关中,灭更始。28年,被东汉军击溃。2、刘秀起兵A:舂陵军:后归入绿林军B:在河北的发展:击败邯郸王郎;铜马帝;25年称帝于鄢(音浩,河北柏乡)。3、统一全国A:平定北方:建武五年(29年);睢阳刘永;渔阳彭宠。B:平定西方:建武九年;陇西隗嚣;河西窦融。C:平定西南:建武十二年;巴蜀公孙述。二、东汉初期的政治1、政权的性质刘秀起兵依靠豪强大姓;士族大姓的政权;家族、宗族势力发展。2、加强屮央集权的措施A:退功臣进文吏:云台;功臣可任边将,但在京师仅以列侯奉朝请。B:抑制外戚:马援不得列入28将。明帝令外戚互纠;章帝后兄窦宪因买田受责。C:限制宗室诸王:“阿附蕃王之法明帝之兄楚王刘英自杀,明帝穷治此狱。D:扩大尚书台权力:尚书令、仆射、左右丞、六曹尚书郎;“录尚书事”(注意史料分析题)。“秦时,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谓之尚书。尚犹主也。汉承秦置。及武帝游宴後庭,始用宦者主中书,以司马迁为之。中间遂罢其官以为中书之职。至成帝建始四年,罢中\n书宦者,又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通掌图书、秘记、章奏之事及封奏,宣示内外而已,其任犹轻。至後汉则为优重,出纳王命,敷奏万机,盖政令之所由宣,选举之所由定,罪赏之所由正。斯乃文昌天府,众务渊薮,内外所折衷,远近所禀仰。故李固云:“陛下之有尚书,犹天之有北斗。斗为天喉舌,尚书亦为陛下喉舌。斗斟酌元气,运平四时;尚书出纳王命,赋政四海。’‘令及左丞,总领纲纪,无所不统。仆射及右丞,分掌廩假钱谷。汉初,尚书虽有曹名,不以为号。及灵帝以侍中梁鹄为选部尚书,於是始见曹名,总谓之尚书台,亦谓之中台。大事八座连名,而有不合,得建异议。"(《通典》卷22《尚书省》)“後汉章帝以太傅赵熹、太尉牟融并录尚书事。尚书有录名,盖自熹、融始,亦西京领尚书之任,犹唐虞大麓之职也。和帝时,太尉邓彪为太傅,录尚书事,位在三公上,汉制遂以为常。每少帝立,则置太傅录尚书事,犹古冢宰总己Z义,薨辄罢Z。”(《通典》卷22《录尚书》)第14页E:加强监察机构:将御史大夫屈下御史中丞改任御史台长官,专掌监察,与司隶校尉、尚书令并重,并专席而坐,号曰“三独座"。又置司隶校尉,东汉后期的政治危机(注意“政治")一、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始于章帝去世以后)1>专权的实质:皇权强化导致。2、专权概况A:和帝:窦宪;郑众。B:安帝:邓太后、邓哮;李闰、江京;皇后阎氏、阎显。C:顺帝:孙程杀阎显;皇后父梁商、兄梁冀。D:桓帝:梁冀连立冲、质、桓三帝,势焰熏天。“自卖人雹延熹二年(159年),桓帝联合单超等五宦官诛梁冀。五侯。二、清议与党锢1、士大夫集团的形成A:经学官僚世家的形成(上层、领袖):有威望、影响。袁、杨二氏:四世三公。B:学生数量的扩大(下层):官、私两途。聚集京师,影响舆论、干预政治的潜在能力可观。C:选官制度的影响:察举:“年少能报恩考”。征辟:门生、故吏与举主的关系。2、清议A:含义、标准及作用:士大夫对当世人物的品评。郭泰;许劭、许靖与月旦评。儒家伦理道徳。影响士大夫的进退。士大夫伪装高行。“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高笫良将怯如鸡,清白寒素浊如泥。”清议的中心在太学。B:清议成为与宦官集团斗争的武器:激浊扬清的特点容易染上政治色彩。攻击腐败与罪恶,赞扬干犯权贵者。刘穆、太学生刘陶;皇甫规、太学生张凤。3、党锢之祸A:第一次:延熹九年(166年),李膺杀术士张成。200余士人。党人放归故里,禁锢终身,不得出游为官。清议更盛。三君、八俊等。皇甫规自请连坐。B:第二次:灵帝建宁元年(168年);窦武、陈蕃:李膺下狱被杀,死者百余人,因牵连而死、徙、废者六七百人。熹平五年(176年)州郡禁锢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史料:逮桓灵之闲,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婵直之风,于斯行矣。(选自范晔:《后汉书》卷97《党锢\n列传序》)第七节汉代的社会结构一、地主阶层1、西汉的地主A:构成:皇帝、诸侯王、列侯在辖区与封域内,有租税之入作为“私奉养”。少府、水衡都尉收入巨大。军功地主是重要组成部分。B:兼并土地:前期很少大地主,中期以后,兼并开始严重。三四百顷甚至千顷。宁成、董贤。社会危机加剧。2、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朱著267页)A:刘秀度田的失败:建武15年(39年)。两目的。欧阳歙、张假“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处处并起,攻劫在所,害杀长吏。郡县追讨,到则解散,去复屯结。"(《后汉书•光武帝纪》)度出在形式上成为定制。B:地主FH庄:南阳樊氏。崔崑《四民月令》是地主经营FH庄的家历:种植作物广泛;生畜种类多;手工业包罗万象;纺织业;制造业;学校。自给自足,闭门为市;宗族、亲戚、宾客提供劳动,也是武装力量。“豪人Z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仲长统传》)反映土地兼并和小农经济破产的加深。积极作用:生产经验的总结,生产技术的运用,个体自耕农难以做到。史料:第15页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妓)(伎)乐,列乎深堂。宾客待见而不敢去,车骑交错而不敢进。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选自范晔:《后汉书》卷97《仲长统传》引《昌言•理乱篇》)二、农民阶层1、自耕农A:名籍B:负担:算赋、口赋、更赋C:生活:农产品价低,生产资料价高。地主、商人压价。D:结果:破产。成为流民、佃客或佣工。2、佃农与雇农在汉代,雇佣不占重要地位。佣工人身受一定束缚。庸、奴连称。佃客。三、商人阶层1、大商人西汉政策限制商人,但大商人势力很大。大盐铁商、大贩运商、大子钱家。莞盐铁后,转而经营加工制造等大手工业,经营屯积和高利贷。“以末致财,以本守官、商合一。2、小商人由农民或城市贫民转化而来。无法突破政府抑商政策。“七科谪”有四科谪发商人及其子孙。四、奴婢1、奴婢政策(与经济发展有关)A:西汉B:东汉:西汉后期以來,奴婢问题严重。光武帝六次颁布释放奴婢诏令。“卖人法”、“略\n人法”。杀不得减罪,灼依法治罪,免被灼者为民。意义。2、奴婢来源A:官奴婢:罪犯及家属;私奴婢;俘虏。B:私奴婢:破产农民;自卖与掠卖。官奴婢转化而来。3、奴婢的使用家秦汉社会经济的发展(注意南方经济)一、铁农具、牛耕的普遍使用和农业的发展1、铁农具、牛耕广泛使用A:铁农具:汉初,屮原以外;武帝时,国家垄断,传播迅速。各地出土各种农具。东汉出土的数量远超西汉。犁禅更便于深耕。大型禅普遍。曲柄锄、大镰。一牛挽犁代替耦犁。B:牛耕:二牛一人的犁耕法出现。武帝以后传到西北。楼传到辽阳一带。东汉初任延将牛耕传到九真真假假王景将牛耕传播到氏江流域,进而到珠江流域。2、农业生产的发展A:生产技术:赵过“代E法”。B:水利工程:武帝时,关中形成水利灌溉网。白渠沟通泾、洛。井渠。中原水稻。北方凿井灌溉普遍。最重要的工程是治理黄河。东汉王景、王吴治理黄河成效显著。关东及长江以南,陂池灌溉工程续兴建。邓晨、鲍昱、杜诗。王景修复芍陂。马臻修山阴镜湖。C:谷物加工工具:两汉之际出现水碓。东汉末年,出现翻车、渴乌。3、农产量的提高西汉垦田数827万顷,人口5956万。东汉垦田数略少,隐匿所致。二、手工业的发展1、金属制造业A:冶铁:西汉冶铁遗址以河南巩县、郑州最大。煤的使用。“淬火法东汉发明“百炼钢铁器出土远超西汉,南方;兵器均为铁制。杜诗推广水排。和帝罢盐铁之禁,私人重开冶欠铁制器,铁器可私造。B:铜器手工业:武帝时,铜器制造主要属少府和蜀、广汉等郡工官,也有私人作坊。器物种类繁多,以铜镜为主。东汉时,长江以南发达。官府作坊不及私人作坊兴盛。2、丝织业临淄、襄邑官营作坊供皇室。长安东西织室。提花机出现。东汉时,北方丝织业继续发展,末年,成都织锦发达。3、漆器西汉出自蜀、广汉;加鑒金扣或银扣,称“扣器”。出土许多。分工精细,有十儿个工种。东汉漆器第16页有发展。4、造纸业蔡侯纸。5、其他煮盐、制陶、造船、造车、酿洒。东汉画像砖表明巴蜀地区利用火井煮盐。6、劳动者的身份官营作坊为吏、卒、刑徒、官奴婢和少数佣工;私营作坊主要为僮仆、佣工。三、商业的发展\n1、商业中心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番禺为全国都会。地方都会。互相之间交通发达。船、车为主要交通工具。东汉北方都会仍发达。豪强操纵大商业,放高利贷。除钱币外,绻帛谷物兼具货币职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增长。2、商品种类奴隶;高利贷成为重要行业,称为子钱家;“辜榷S商业交易中一种包揽政府买卖的独占行为。3、对外贸易陆上:沿丝绸之路与西域交易。海上:番禺。东汉官僚凭权势与西方贸易。四、经济区域的变化市包扌舌关中在秦汉的农民起义一、东汉后期的社会危机1、自然灾害严重2、农民赋税沉重3、政治腐败:灵帝开西邸卖官。二、黄巾大暴动1、形式以道教的一支太平道为组织形式。因尊奉《太平清领书》/《太平经》而得名。张角称“大贤良师”。单位为方。口号。2、起兵中平元年(184年),马元义。以黄巾为标志。张氏三兄弟。同时,巴郡人张修以五斗米道为组织形式领导暴动,称“米贼广宗之战。3、结果第十节秦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一、匈奴1、南、北匈奴建武24年,匈奴日逐王比被拥立为南单于,袭用祖父呼韩邪称号,请求内附。从此分为南北二部。南匈奴与东汉和平相处,逐步转向定居和农耕,向东、南迁徙。2、东汉与北匈奴的和战北匈奴控制西域,骚扰东汉。“合市”;“度辽营”:屯兵五原,隔绝南北联系。明帝永平16年(73年),汉攻北匈奴。窦固、耿忠。“宜禾都尉S和帝永元元年(89年),窦宪、耿秉再击匈奴,班固刻石而还。匈奴向西远徙。东面的鲜卑占据匈奴故地。二、班超在西域的活动明帝派窦固大败匈奴后,东汉着手恢复与西域诸国的政治关系,这种情况下,班超奉命出使西域。永元三年(91)班超出使西域,他的任务就是打通被北匈奴势力役属的南道,班超得到鄱善、于阖、疏勒等国的支持,杀掉匈奴使者,控制了南道。和帝永元三年(91),北道的龟兹降于班超,汉以班超为西域都护,驻龟兹。至永元六年,班超控制了焉耆。至此,班超出使西域后,西域五十余国摆脱了匈奴的奴役,纳于东汉都护的统辖下。永元九年(97),班超副史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到达波斯湾,班超之子班勇曾任西域长史,撰写《西域记》,是我国最早专门记述西域各族和中亚各国情况的重要文献。三、羌族1、西汉时期分布在西海(青海)。武帝击走匈奴,置四郡,羌人与匈奴联系隔绝。汉曾征服羌人,设\n护羌校尉。宣帝时赵充国攻羌胜利,置金城属国纳羌。一部分羌人内徙金城、陇西,与汉人杂居。2、东汉时期汉羌冲突成为民族关系的焦点。羌人暴动主要有三次,分别发生于安、顺、桓三帝,主要出现于河西、陇西、关屮地区。与羌作战,耗费了东汉大量力量,成为衰落原因。四、乌桓、鲜卑第17页均为东胡支系。东汉设护乌桓校尉。檀石槐。五、西南各族《白狼歌》是研究西南民族历史和语言的宝贵资料。六、对外关系与朝鲜关系:汉初燕人卫满在平壤建朝鲜。武帝设真番、临屯、斥浪、玄菟四郡。光武帝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遣使;“汉倭奴国王金印S卑弥呼统治的邪马台国。第十一节秦汉的思想、文化和科技一、思想1、董仲舒的思想(《天人三策》、《春秋繁露》)A:天人感应论B:天不变道亦不变(形而上学宇宙观)C:更化的政治主张D:大一统学说E:阴阳、刑德说F:评价2、经学和谶纬A:经今古文之争:刘向《七略》;王莽刻“石经”;熹平石经:灵帝嘉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险参校诸体文字经书,以隶书书写经文及校勘记,镌刻石碑,立于太学,是古代早早的官定经书版本。《说文解字》;郑玄。B:谶纬之学:中平元年(56年),光武帝定其为法定经典。《白虎通徳论》:阴阳五行和谶纬的混合物,今文经学的主要论点。3、桓谭《新论》与王充《论衡》4、佛教与道教时间。楚王刘英。《牟子理惑论》。窄融造佛像。宫崇与《太平清领书》。张陵与五斗米道。二、文化1、史学与文学《史记》、《七略》、《汉书》、《东观汉记》;《古诗十九首》;枚乘与汉赋、乐府民歌与《孔雀东南飞》;《说文解字》2、绘画与雕刻山东嘉祥县武梁祠东汉画像石。三、自然科学1、天文历算《周髀算经》、《九章算术》、24节气、太阳黑子;张衡“浑天说S2、农学\n《氾胜之书》与区种法、《四民月令》。3、医学《黄帝内经》;淳于意;《五十二病方》;张机(医圣)与《伤寒杂病论》;华佗与五禽戏。4、地理学:马王堆三号汉墓中三幅帛地图: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5、纸的发明赫蹶;灌桥残纸;蔡侯纸。6、化学的起源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四、练习题(1)名词1、《吕氏春秋》;2、约法三章;3、《九章律》;4、《二年律令》;5、《新语》;6、算赋口赋;7、七国之乱;8、左官律;9、附益法;10、酎金律;11、屮外朝;12、算缗告缗;13、盐铁会议;14、居延汉简;15、凿空;16、昭宣中兴;17、霍光;18、清议;19、党锢Z祸;20、征辟(音必);21、七科谪;22、刘秀度田;23、《僮约》;24、代田法;25、五斗米道;26、班超;27、董仲舒;28、《七略》;29、《熹平石经》;30、《白虎通徳论》;31、《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封诊式》);32、巨鹿之战;33、楼船材官;34、文景之治;35、践更、过更;36、《治安策》;37、推恩令;38、六条问事;39、《傍章》、《越宫律》、《朝律》;40、察举制;41、任子与贾选;42、西域都护;43、河西四郡;44、五属国;45、王田私属制;46、六莞;47、舂陵、绿林、赤眉军;48、三独座;49、《四民月令》;50、子钱家与辜榷;51、《太平清领书》(《太平经》);52、《西域记》;53、经今古文之争;54、《新论》;55、《论衡》;56、《东观汉纪》。(2)问答第18页1、韩非的思想对秦有何影响?2、秦始皇是怎样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3、汉对秦的施政措施及方针有何继承和发展?3、西汉政府削弱王国势力的措施。4、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5、简述武帝的经济政策。6、简述武帝的文化政策。7、简述汉朝与西域的关系。8、评价汉武帝。9、王莽改制为何失败?10、刘秀在政治上有何措施和政策/刘秀是如何巩固东汉政权的?11、简述东汉后期政治上的危机。12、汉代的小农。13、东汉时期地主田庄的特点。14、汉代农业经济有何发展?15、简述董仲舒的思想。16、简述班马异同。第五章魏晋南北朝\n第一节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曹操统一北方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乱A:董卓之乱:B:东西对立:190年;关东军C:主要割据者:二袁、曹、二公孙、吕、二刘、孙、韩、马。2、与北方割据者的战争青州兵;200年袁曹官渡之战;207年北伐乌桓蹋顿单于,统一北方。3、统一北方的原因A:“挟天子以令诸侯S196年迎献帝。B:屯田制:“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C:唯才是举:“治平尚徳行,有事赏功能D:军事才能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三国鼎立的形成A:赤壁之战:208年。B:刘备据益2、鼎立的原因A:经济B:地理C:军事D:人才第二节魏蜀吴三国的政治与经济一、曹魏的政治与经济(220年代汉建魏)1、新制度的出现A:屯田制:民屯:196年;枣祇、韩浩;许昌;典农中郎将/校尉、都尉;大司农。军屯: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度支都尉。B:士家制C:租调制:D:九品屮正制E:官制改革:第一,中央设中书监、令常管机要,草拟诏令,分尚书省之权,为隋唐三省六部制萌芽。第二,地方州牧制度固定化,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度。刺史成为管辖地方的行政官。且自此刺史多带将军号,不带者称“单车刺史”,州级军政大权集于一人,助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割据。2、北方经济的恢复A:水利:在清水南开凿白沟,北凿平虏、泉州二渠及新河。白沟为隋代永济渠的基础。B:灌溉:芍陂。C:经济的恢复:韩暨改良冶铁技术,将马排、人排改为水排。第19页3、政治局势的发展变化A:对士族的重用与打击:陈群、何夔;孔融、杨修、魏讽B:司马氏与曹氏的斗争: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淮南三叛;265年司马炎灭魏建晋。\nC:大族势力的发展:赐租牛客户制的出现;九品中正制的变化。史料:庚申令曰:“议者或以军吏虽有功能,德行不足堪任郡国之选,所谓'可与'使贤者食於能则上尊,斗士食於功则卒轻于死,二者设於国则天下治。‘未闻无能之人,不斗之士,并受禄赏,而可以立功兴国者也。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论者之言,一似管窥虎欤!”(选自《三国志》卷1《武帝纪》注引《魏书》)二、蜀国的政治和经济(221年)1、政治A、荆、益集团的联合B:南中之战:西南夷;降都督;马谡2、经济司金中郎将;火井煮盐;织锦。3、北伐祁山;马谡;五丈原。曹真;司马懿。4、蜀亡(265年)蒋琬、费祎、董允;姜维。钟会、邓艾。三、吴国的政治和经济(229年)1、孙吴的建立及其与山越的斗争A:建立过程:建安15年(210年),步鹭招附士燮;次年,徙都。24年,占荆。B:征讨山越:嘉禾三年(234年),诸葛恪进攻丹阳,虏十万人。2、三吴经济的发展A:原因:北方技术与流民的进入;山越人出山。B:表现:尝试开湖为皿。民间副业为绩麻。会稽郡的铜镜制造业、青瓷业。破冈渎。武昌为冶铁屮心;侯官为造船屮心;卫温、诸葛直到夷州;朱应、康泰出使南海。C:新资料:长沙走马楼吴简。3、江南大族的兴起(顾、陆、朱、张)A:世袭领兵制B:复客制C:势力发展的一般表现:“僮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4、孙吴灭亡(280年)孙皓;王濬。第三节西晋的短暂统一及其政治经济问题一、政治、经济问题1、户调式A:占田制:太康Z治B:户调制:九品混通C:品官占[□荫客制:“又制户调之式: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其诸边郡或\n三分之二,远者三分之一。夷人输賓布,户一匹,远者或一丈。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外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男女年十六已上至六十为正丁,十五已下至十三、六十一已上至六十五为次丁,十二已下六十六已上为老小,不事。远夷不课FH者输义米,户三斛,远者五斗,极远者输算钱,人二十八文。其官品第一至于第九,各以贵贱占田,品第一者占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三品四十顷,第四品三十五顷,第五品三十顷,第六品二十五顷,第七品二十顷,第八品十五顷,第九品十顷。而又各以品之高卑荫其亲属,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宗室、国宾、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亦如之。而又得荫人以为衣食客及佃客,品第六已上得衣食客三人,第七笫八品二人,笫九品,”,一人。其应有仙客者,官品笫一第二者仙客无过五十户,笫三品十户,笫四品七户,笫五品五户,第六品三户,第七品二户,第八品第九品一户。”(《晋书•食货志》)2、九品中正制计资定品,只重门第,不重乡议(徳行),导致士族垄断政治。3、统治集团腐化刘毅;何曾、石崇、王恺。《钱神论》。“风俗淫僻,耻尚失所,”,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髙,而笑勤恪。”(干宝《晋纪总论》)4、宗王权重军事都督区:统管一州或数州的军事。第20页5、民族危机严重五胡;六夷;汉化的过程;与西晋的矛盾;“徙戎论”。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316年)1、八王之乱:291——306年。2、永嘉之乱:310年,宁平城之战。第四节十六国与南北对峙(07:十六国的兴亡和南北对峙局面的出现;07上一节为“九品屮正制的建立及其意义”)一、十六国的割据1、从西晋灭亡到前秦统一(了解各族政权的汉化情况:《简史》P117—118页)A:汉与前、后赵:304年刘渊在离石建汉;318年刘曜在长安建前赵;319年石勒在襄国建后赵。刘琨。B:前凉:301年张轨建。张龛。C:前燕:奠基者慕容廃;337年慕容鋭(音晃)在龙城称燕王;352年慕容俊在屮山(河北定县)称帝,后迁邺城。D:代国:338年什翼犍建代。E:成汉:304年李特在成都建立政权,306年李雄称帝。F:前秦:351年苻健称天王,建都t安。苻坚与王猛于376年灭掉最后两个国家前凉和代,统一北方。统一原因:政治上维护士族特权;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思想上,提倡儒学。2、北方的再分裂与北魏的统一A:四燕(关东):384年慕容垂后燕都中山;385年慕容冲西燕都长子(长治);398年慕容德南燕都广固(益都);409年汉人冯跋北燕都龙城。B:后秦与大夏(关中):384年姚萇后秦都长安;姚兴。407年赫连勃勃大夏都统万(陕西横山)。C:西秦与四凉(河西走廊)D:北魏(山西):386年拓跋珪代国/魏都盛乐(和林格尔);参合陂之战。439年,灭北\n凉,统一北方。3、统治特点A:胡汉分治B:统治残暴C:争战不休二、东晋政权的政治1、政权的建立(317年定都建邺)A:南方士族平定江南之乱:石冰、陈敏、钱于會:周圮。B:王与马共天下(史料):王导;王敦之乱;晋元帝司马容、刘隗、刁协。2、流民南迁(军事力量)A:规模:按籍贯、按宗族。分布于江、淮之间或长江中下游沿岸,以扬州最多。B:侨州郡县:黄、白籍。C:土断:桓温主持的庚戌土断成效最大。3、大族把持政权(政治力量)A:庾氏主政:苏峻、祖约之乱。B:桓温擅权C:谢氏当轴4、孙恩、卢循起兵:399——11年5、桓玄、刘裕的篡夺:403年桓玄逼晋帝退位,建楚。刘裕灭楚复晋,420年灭晋建宋。三、南北之间的战争1、东晋北伐A:祖逖北伐:313年。B:庾氏北伐:鄱鉴;蔡谟。C:桓温北伐:桓温于347年灭蜀。褚裒;殷浩。354年第一次北伐进入关中;356年第二次收复洛阳;369年第三次桁头大败。D:刘裕北伐:2、前秦南进——[肥水之战(383年)A:南北局势:桓冲;谢玄;刘牢之;北府兵。B:瀝水决战C:南胜北败的原因:从民族矛盾角度考虑。四、南朝政治第21页1、宋的政治和南北战争A:元嘉Z治:宋文帝统治时期。B:南北战争: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宋北伐;王玄谟、庞法起。北魏南侵;魏太武帝;瓜步之役。C:地方与屮央的矛盾:宋孝武帝设典签,加强对方军政的控制。2、齐的统治(479年)萧道成;“却籍":清检士籍,不合者一律改正;唐寓之。3、梁武帝的统治(502年)\nA:统治措施:协调统治集团各阶层利益;对待宗室诸王宽和;增设文武官位;大兴儒学,崇奉佛教(三次舍身同泰寺)。B:对北方的战争:天监四年(505),萧宏北伐;13年,筑寒山堰。中大通元年(529年),陈庆之奉元颠北上,攻入洛阳,后败归。C:侯景之乱:萧绎称帝于江陵;王僧辩;陈霸先。萧密与后梁。4、陈朝的统治(557——589年)南方土豪的兴起。吴明彻攻北周。陈叔宝。第五节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与寒人的兴起(系07大纲两节合并:东晋门阀政治;南朝门阀的衰落和寒人的兴起)一、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1、东晋以前的士族A:独尊儒术培养出大批士人。B:东汉创业依赖大姓:世代通经,长期把持高官。C:曹魏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形成门阀士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封闭性。2、东晋门阀政治的鼎盛A:高门士族主政,皇权衰弱。B:士族内部有高下之别。C:士族有特权3、南朝门阀政治的衰落A:政治上的点缀品:鄙薄武职、脱离军权。(新增)B:士族独占清流美职(宦):不耐烦剧,不担任重要行政职务。(新增)C:士庶不通婚(婚):注意沈约弹王源资料D:士庶不交游(以上两项导致封闭)(新增)E:士族重族谱侯景之乱与士族衰落的关系。史料:自宋氏失御,礼教雕衰,衣冠之族,日失其序。姻娅沦杂,罔计厮庶。贩鬻祖曾,以为贾道。明目腆颜,曾无愧畏。,”,风闻东海王源,嫁女与富阳满氏。源虽人品庸陋,胄实参华。,”,而托姻结好,唯利是求。玷辱流辈,莫此为甚。,”,窃寻璋之姓族,士庶莫辨。,,,,王满连姻,实骇物听。,,,,臣等参议,请以见事免源所居官,禁锢终身,辄下禁止视事如故。(选白萧统:《文选》卷40《弹事》沈约奏弹王源文)二、寒人的兴起(南朝以后)1、寒人的概念2、兴起的背景3、兴起的表现A:成为将帅,主掌军事。B:出任典签,监视诸王。C:出任中书通事舍人,执掌政柄。D:土豪洞主,遍及南方。三、政治制度的变化(中央集权的强化)1、尚书省东汉设台,曹魏设省,东晋相沿,南朝转化为一般办事机构。2、中书省长官为监、令;出纳帝命,起草诏书、政令,按受尚书省奏事。\n3、门下省长官为侍中;西晋始设,南朝沿袭,备顾问应对,拾遗补阙,分屮书之权,有“宰相便坐”之称。4、秘书省长官为监;南朝设,掌典籍图书。5、集书省有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各四人,南朝设,掌侍从左右,献纳得失,省阅奏书,有封驳权。以上机构对皇帝集权有利,为隋唐三省六部制确立打下了基础。第22页笫六节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东汉以來南方社会经济的进步(《史纲要》P117—118页)1、原因北人南移,技术南传;南方各族成为编户。2、表现农耕、蚕桑、水利、手工业。人口增长。调荆、扬米赈济屮原。孙吴时期行政区划的变化:扬州由3郡分为8郡,属县由40个增至近80个;豫章郡分为7个郡级行政区,属县由21个增至58个。二、两晋以后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1>原因A:流民南下。北方生产工具和技术与南方水FH种植经验相结合。B:南方政权的措施:大批行政机构设立在南方山地。沿江设置政治、军事机构。C: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2、田庄经济A:地主田庄:刘宋"占山护泽令S由建康和太湖到会稽郡。别墅、屯封。自给自足,放高利贷。孔灵符:谢灵运。仙客、部曲与奴隶。B:寺院经济:有资产、劳动力。脱离户籍。经营高利贷。与政治势力的结合。3、农业A:精耕细作技术得到推广:区种法;水稻种植用烤田法。B:中原农作物在江南大量种植:麦、菽C:水利兴修:湖田为后世“坏田''的滥觞。D:粮食产区增多:三吴,隋大运河的开凿;会稽;丹阳;江陵。4、手工业A:丝织业:普遍。刘宋江南织工到日本。B:冶铁业:水排冶铁。横法钢。谢平善做刚朴,称为“屮国绝手”。陶弘景与“灌钢法”。C:造船业:南康、建安、晋安。二万斛。D:青瓷业:E:造纸业:压光与染色是新成就。藤纸。5、商业A:商业城市:建康;江陵:商品的转运站;成都;襄阳、寿春;番禺。B:商品:草市、输估与散估(商业税)、承包商的出现。C:货币:三、南方经济发展的局限性发展不平衡。三吴地区获得了巨大进步,但长江流域的各地区并非均呈上升趋势,上游的益州及屮游地区的江汉平原,总体上衰退,湘江流域亦未能保持汉代的上升趋势,岭南、\n福建虽有发展,总体上相当落后,江南腹地开发更有待时口。史料:1、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嬴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僅之患,以故的(zi)M(yu)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选自《史记》卷129《货殖列传》)2、江南之为国盛矣,虽南包象浦,西括邛山,至于外奉贡赋,北魏统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一、北魏前期的统治1、道武帝A:政治上,依汉族官制设官分职,解散部落组织。B:经济上,将中原百姓迁至平城,计口授田。C:地方上,实行宗主替护制,承认汉族宗主在当地的势力和特权(《简史》第121页)。D;文化上,收集儒家经典,置五经博士,设太学。反映北方民族向小农变化的历史趋势,宏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2、民族矛盾严重A:与少数族的矛盾:统一战争又是民族征服战争。与柔然的战争。盖吴起兵。第23页B:与汉族的矛盾3、太武帝A:政治上,任用汉族士族:崔宏、崔浩;神塵四年(431年)征召中原士族。北凉士人,汉族势力增长。B:经济上,与民休息,减轻农民负担。C:文化上,以道教为国教,寇谦之为天师,接受“太平真君皇帝”称号;倡儒学;禁佛教(灭佛)。D:鲜汉冲突:450年崔浩国史之狱(《简史》第121页)。二、孝文帝改革(前期冯太后主持,48——86年)1、政治方面A:吏治改革:官吏任职年限按治绩;颁行俸禄制。B:三长制:废宗主都护制,设邻、里、党三长,控制基层。2、经济方面A:均[3制(北魏末年的社会矛盾一、政治的腐败1、霸占良田2、买卖官职3、比阔斗富4、崇尚佛教僧祗户与佛图户(翦著第204页)。前者相当依附农民,后者相当奴隶。二、自耕小农的破产1、租调繁重2、兵役、徭役频繁三、鲜卑族的内部矛盾1、北方六镇2、六镇兵将地位的变化A:镇户:与罪犯同伍,受镇将欺压。\nB:镇将:朝廷南迁,重文轻武。张彝事件。四、各地的起兵1、六镇起兵A:起兵经过: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破六韩拔陵在沃野镇起兵。葛荣在河北起兵B:尔朱荣掌权:528年“河阴之变”。2、关陇起兵胡琛在高平镇;莫折大提在秦州。3、起兵的作用具有反汉化倾向,最终导致民族融合。五、东、西分立1、东魏、北齐的政治A:东魏、北齐之立:高欢起兵;企图弥合民族矛盾;534年,建东魏,都邺城。550年其子高洋废魏建齐,577年为北周所灭。第24页B:鲜汉矛盾:括户;士族地位的下降。杨术音;祖班。C:鲜卑人的汉化:河清均田。2、西魏、北周的政治A:西魏、北周之立:宇文泰平定关陇,535年建西魏,都长安。557年其子宇文觉废魏建周。3、隋代周及统一中国战争性质:统一战争。史料:1、魏末丧乱,宇县瓜分,役车岁动,未遑休息。兵士军人,权置坊府,南征北伐,居处无定。家无完堵,地罕包桑,恒为流寓之人,竟无乡里之号。朕甚愍之。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选自《隋书》卷2《高祖纪》开皇十年五月诏书)2、初置,以成丁而入,六十出役,其家不免征徭。通计旧府六百三十三,河东道府额亚于关中。河北之地,人逐渐逃散,年月渐久,逃死者不补,三辅渐寡弱,宿卫之数不给。(选自《唐会要》卷72“府兵,,条)3、天宝八载五月九日,停折冲上府下鱼书,以无兵可交。至末年,折冲府但有兵额,其军士、戎器、六驮、锅、幕、棋粮并废。(选自《唐会要》卷72“府兵”条)第九节北朝时期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参王仲荤《魏晋南北朝史》下册笫637—638页)(07大纲此节上为:北魏府兵制的建立及其特点)一、北魏前期的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卷入)二、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的重大推动作用三、六镇起兵的影响(少数民族的参加)四、东魏、北齐境内的鲜汉矛盾与斗争五、西魏、北周的改革1、改革内政A:宇文泰采苏绰Z议,制定计账和户籍制度。B:颁布六条诏书。C:用人不限门资,对门阀势力进行限制。\n2、改革均口制度3、创立府兵制A:性质:与周礼六官结合。B:机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将军。C:兵源:由豪强充任扩至富家子弟,最后-•般贫下户均可入兵。府兵不入户籍,另立军籍。D:意义:使中央集权在军事上有了进展,政府在编户外控制了一些农民,对北周实力的加强及统一有作用,也为隋唐府兵奠定了基础。“初,魏孝庄帝以氽朱荣有翊戴之功,拜荣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荣败后,此官遂废。大统三年,魏文帝复以周文帝建屮兴之业,始命为之。其后功参佐命,望实俱重者亦居此职。自大统十六年已前,任者凡有八人。周文帝位总百揆,(三六)都督中外军事。魏广陵王欣,元氏懿戚,从容禁阀而己。此外六人,各替二大将军,分掌禁旅,当爪牙御侮之寄。当时荣盛,莫与为比。故今Z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每大将军督二开府,凡为二十四员,分团统领,是二十四军。每一团,仪同二人。自相督率,不编户贯。都十二大将军。十五日上,则门栏陛戟,警昼巡夜;十五日下,则教旗习战。无他赋役。每兵唯办弓刀一具,月简阅之。甲槊戈弩,并资官给。"(《北史》卷60《李弼等传》附录)“(魏大统)九年(543年),太祖以邙山Z战,诸将失律,上表请自贬。,”,于是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周书》卷2《文帝纪》下)“建徳二年(573年),”,改军士为侍官,募百姓充之,除其县籍。是后,夏人半为兵矣。”(《隋书》头子4《食货志》)4、周武帝灭佛574年周武帝下诏禁断佛、道两教。5、释放奴婢六、北方各族的大融合1、各族融合的表现南北朝末期,入塞各族在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和汉族基本一样。融合有各族人民友好交往屮的相互影响,也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少数族也带来了优秀的思想文化,为汉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2、边境各族A:柔然/芮芮/蠕蠕:阿那環;北魏劲敌;554年灭亡。第25页B:高车/丁零/敕勒:546年,突厥击败高车,成为其附属国。C:突厥:五世纪屮叶,被柔然征服。六世纪以后,势力壮大,552年,阿史那土门建立汗国,灭柔然,破吐谷浑,领土范围急剧扩大。六、民族融合的成果为大一统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基础,催生了强盛的隋唐王朝。第十节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和科技一、玄学和宗教1、魏晋玄学(《老子》、《庄子》、《周易》称三玄)A:JI!现的原因:第一、儒学的繁琐、虚诞;第二、曹操唯才是举否定了儒教的绝对地位;刘劭《人物志》;第三、《易》学义理有待变革,出现子探讨《易》学的新潮流。B:玄学发展的儿个阶段:第一、何晏、王弼;调和儒、道。第二、嵇康、阮籍;“越名教而任自然第三、向秀、郭象;名教即自然;阮瞻“将毋同\nC:对玄学唯心论的反对:杨泉《物理论》;裴《崇有论》;鲍敬言“无君论雹D:玄学与佛教的融合:东晋以后;孙绰《道贤论》。E:清谈:2、佛教的发展A:发展原因:士大夫阶层;普通百姓;佛教与玄学有相通处。B:名僧:佛图澄(后赵)、弟子道安(前秦)、弟子慧远(南方领袖);鸠摩罗什(后秦,主持译经);法显《法显传》(又称《佛国记》)。C:名作:梁沙门释僧佑《弘明集》;释慧皎《高僧传》。唐分别有《广》、《续》。3、范缜《神灭论》4、道教的发展东晋葛洪《抱朴子》;梁代陶弘景。北魏宼谦之。二、文化1、史学与地理学《后汉书》、《三国志》、《华阳国志》、《洛阳伽蓝记》、《水经注》、《禹贡地域图》。2、文学《世说新语》、《文心雕龙》、《诗品》、《文选》。3、艺术顾恺之《女史箴》、陆探微、张僧繇,《古画品录》。最早石窟在新疆;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山石窟。梁鹄;钟繇(楷书);卫堪、索靖(草书);二王。4、自然科学刘徽注《九章算术》;祖冲之《缀术》。王叔和《脉经》;葛洪《肘后百一方》;陶洪景《本草集注》。贾思勰《齐民要术》。5、机械制造三、练习题(1)名词1、官渡之战;2、士家制;3、租调制;4、赐租牛客户制;5、走马楼吴简;6、世袭领兵制;7、复客制;8、九品混通;9、占田荫客制;10、徙戎论;11、八王之乱;12、“王与马共天下13、土断;14、王敦之乱、苏峻之乱;15、祖逖北伐;16、北府兵;17、却籍;18、侯景之乱;19、典签;20、部曲;21、湖田;22、输估、散估;23、国史之狱;24、雁臣、25、僧祗户、佛图户;26、河阴之变;27、六条诏书;28、府兵制;29、《人物志》;30《崇有论》;31、清谈;32、法显;33、《抱朴子》;34、《水经注》、35、《洛阳伽蓝记》;36、宗主督护制;37、将毋同;38、关东军;39、赤壁Z战;40、夷陵之战;41、九品中正制;42、单车刺史;43、高平陵政变;44、五胡;45、宁平城之战;46、参合陂之战;47、侨州郡县;48、瓜步之役;49、宗主督护制;50、河阴之变;51、周武灭佛;52、三玄;53、《神灭论》;54、《弘明集》、《高僧传》;55、《禹贡地域图》;56、《齐民要术》(2)简答1、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2、曹魏在制度方面与此前有何不同?3、试述西晋户调式。4、西晋灭亡的原因是什么?5、试述门阀政治兴衰的过程。\n6、南朝时期寒人兴起的表现是什么?7、南方经济的发展。8、评价孝文帝的改革。9、六镇起兵的原因及其影响。10、北朝时期北方民族融合是怎样完成的?第26页11、试比较瀝水之战、灭陈之战的性质。12、试述魏晋玄学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变化。第六章隋唐五代第一节隋朝的统一及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07大纲:隋朝的统一及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1、杨坚篡周杨坚是关陇集团上层军事统帅,又是皇亲国戚,北周后期控制朝政。尉迟迥、王谦、司马消难等举兵反抗,杨坚将其平定,于581年篡周建隋。2、统一南北589年灭陈,儿百年的分裂就此结束。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1、改革官制A:废六官,设五省:尚书、高潁又以人間課輸,雖有定分,年常徵納,除注恒多,長吏肆情,文帳出沒,復無定簿,難以推校,乃為輸籍定樣,請遍下諸州。每年正月五口,縣令巡人,各隨便近,五黨三黨,共為一團,依樣定戶上下。帝從之。自是姦無所容矣。”(《隋書》卷24《食貨志》)D:整顿钱币和度量衡第27页2、社会经济的繁荣A:农业的发展:人口增长,垦田巨增。B:仓储丰实:构筑粮仓,除官仓外,还下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共立义仓,作为地方赈灾之用。C:手工业:安济桥/赵州桥D:商业:长安两市,洛阳三市。3、营建东都和开凿大运河开运河的目的:政治、经济、军事。通济渠、山阳渎/和沟、永济渠、江南河。四、农民起义和隋朝灭亡1、隋文帝时期社会矛盾的积累由“开皇之治”到危机严重。2、隋炀帝暴政和社会矛盾激化A:赋役繁重B:刑法苛暴C:穷兵默武:612年征高丽。3、农民起义\nA:王薄起义:611年于长白山(山东章丘)B:瓦岗军:崔让、李密。616年李密称魏公。C:河北义军:617年窦建徳在乐寿县(河北献县)称长乐王,交年,改称夏王。D:江淮义军:杜伏威、辅公祐。E:杨玄感起兵:613年,隋吏部尚书。4、隋朝的灭亡618年,卫士首领宇文化及发动兵变,缢杀炀帝。李渊在长安称帝,王世充称帝。结局和影响(朱著426——27页)。第二节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1、太原起兵:李渊出身关陇贵族,官至太原留守。617年反隋,次年称帝建唐。2、统一全国A:西北对手:割据金城(兰州)的爺举、鮮仁杲;割据武威的李轨;割据马邑(山西朔州)的刘武周。620年将其全部消灭。B:中原对手:李密(瓦岗军);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阔)。623年确立在中原的统治。C江南对手:杜伏威。624年长江下游及岭南之地尽为唐朝所有。628年全国统一。二、贞观之治1、玄武门之变:626年2、贞观Z治的原因A:对隋朝覆亡的反思:君臣论证,提出两条政治原则:第一、“为君之道,先存百姓第二、保证百姓的基本生存条件。《贞观政要》B:轻徭薄赋,发展生产。C:不问门第,任人唯贤。D:从谏如流,集思广益。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E:重视地方吏治,慎择刺史。F:法令严肃,信赏必罚。G:民族政策开明。3、贞观之治的表现A:经济发展。贞观四年,米粟每斗不过三四钱。B:社会秩序安定。C:民族矛盾缓和。“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D:君臣和睦,政治清明。第三节唐朝对隋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07大纲:唐朝相关制度对隋朝的继承和发展)一、均田制(与北魏联系)1、授出对象丁男、中男(18岁);老男、残疾人、寡妇。按官授田代替北魏奴婢、耕牛、有夫之妇皆fflo自耕农、中小地主占优。2、授田数额3、授田种类第28页4、宽乡、狭乡规定\n5、买卖规定6、授田本质7、意义二、租庸调制(注意杂徭)1、租庸调制:输庸代役2、户籍制度(手实与计账)三、三省六部制1、三省A:知政事官。三省长官为宰相,在政事堂议政;贞观时,其他官员加带“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为宰相。高宗时固定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仆射须带此职方可为宰相。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事机构,堂后设吏、枢机、兵、户、刑礼共五房,不仅有决策权,还对尚书六部进行对口领导,常握了一部分行政权力。B: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中书舍人是主要办事官员。拟诏令C:门下省:长官为侍中;上行下达、政务处理的枢纽。侍中成为执政事笔的首相。可驳正中书所拟有违失的诏令,封还重拟,称“封驳"。给事中负责日常工作,与中书舍人、御史组成“三司二审查天下冤滞;给事中甚至有权在中书所草诏令上进行涂改,驳归中书重写,此称“涂归雹所拟诏令合格后,由侍屮向皇帝进呈“画敕”,表示认可。D:尚书省:长官为左、右仆射,首脑部门为都省,是上下行文书运转的枢纽,对以官文书运行为主要形式的政务进行监督和管理,不是对官文书进行批准。“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Z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贞观八年,仆射李靖以疾辞位,诏疾小廖,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而'平章事'之名盖起于此。其后,李绩以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谓同侍中、中书令也,而侗三品'之名盖起于此。然二名不专用,而佗官居职者犹假佗名如故。自高宗已后,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师、中书令则否。其后改易官名,而张文瑾以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同三品'入衔,自文瑾始。永淳元年,以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入衔,白待举等始。白是以后,终唐之世不能改。"(《新唐書》卷46《百官志》)2、六部A:机构设置:每部设四司,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本司''与“子司B:与九寺五监的关系:两系统职掌互有重复,实际职能有异。一为政务机关,一为事务机关。3、御史台(监察、谏浄)为最高监察机构,长官为御史大夫,下设侍御史(台院);殿中侍御史(殿院);监察御史(监院),负责中央和地方的监察工作,合称三院。另在东都洛阳设御史台,称东都留台,简称东台或留台。4、地方行政机关A:州(玄宗时一度改为郡):长官为刺史。B:县:县令。C:乡、里:里有里正,为最基层单位。D:道:唐太宗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分为十道,玄宗时为十五道。系监察机构,由巡察使、按察使等对地方官吏工作进行检查、监督。\n四、学校与选官制度1、学校A:中央官学: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属国子监。二馆:弘文馆属门下、崇文馆属东宫。招生对象:主要为官僚子弟、留学生,庶民占少数。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和各科专门知识为主。B:地方官学:C:私学:2、选举做官必须考试,再到吏部参加傩选,通过身、言、书、判考试。释褐试A:门荫入仕。唐朝前期是高级官吏的重要来源。B:杂色入流。流外入流是低级、中级官吏的主要来源。C:科举。五、府兵制(资料)1、西魏、北周的府兵制第29页以鲜卑人为骨干,单立户籍,与民户分治。2、隋朝的府兵制汉人成份增加,民族色彩趋于消失,“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账,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3、唐前期的府兵制(《简史》161〜162页)(新增)A:组织结构:领导机构为左右卫、左右武卫等十二卫,东宫六率是次要机构。基层单位:折冲府,由折冲都尉和果毅都尉统领,下有团、旅、队、火等。B:分布:C:征兵原则:“财均者収强,力均者収富,财力又均先収多丁。”成丁入,六十免。D:义务和权利:不承担赋役;番上,自备兵甲。遇战作战,战毕归农。E:兵将关系:F:奖励制度:立功授予勋官。G:衰落:玄宗吋的长从宿卫(骑)、长征健儿。募兵制取代府兵制。4、府兵系统外的军队A:兵募:临时募行,称为“征人”。拣点标准与卫士同。B:蕃兵:C:禁军:“北门四军”。南衙(十二卫驻守)与北衙(禁军驻守)。六、法制1、律令格式A:律:惩罚犯罪行为的刑法典。B:令:正面规定的规章制度条例。C:格:对皇帝制敕形式不断颁布的禁令汇编,相当于律的补充与变通。D:式:各种章程细则,补令所不及。2、《唐律疏议》高宗时在《贞观律》基础上由长孙无忌、李勣修成《贞观律》,永徽三年(652年)对此律\n做注释,形成《唐律疏议》。十恶;八议。3、《唐令拾遗》及《补》笫四节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政治一、高宗时时期的政治1、立武则天为皇后二圣。2、打击关陇集团3、打击山东旧族《氏族志》:唐太宗为刊定姓氏而修撰。《姓氏录》(勋格)。4、边疆政策西北擒沙钵罗可汗,灭西突厥,统治西域;东北平百济、灭高丽。5、后期政策的转变边疆防守,内地无为而治。史料:1、初,太宗尝以山东士人尚阀阅,后虽衰,子孙犹负世望,嫁娶必多取贤,故人谓之卖昏。由是诏士廉与韦挺、岑文本、令狐徳蕖责天下谱谍,参考史传,检正真伪,进忠贤,退悖恶,先宗室,后外戚,退新门,进I口望,右膏粱,左寒峻,合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为九等,号曰氏族志,而崔干仍居第一。帝曰:「我于崔、卢、李、郑无嫌,顾其世衰,不复冠冕,犹恃旧地以取贾,不肖子偃然自高,贩鬻松欖,不解人间何为贵Z?齐据河北,梁、陈在江南,虽有人物,偏方下国,无可贵者,故以崔、卢、王、谢为重。今谋士劳臣以忠孝学艺从我定天下者,何容纳货旧门,向声背实,买昏为荣耶?太上有立徳,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其次有爵为公、卿、大夫,世世不绝,此谓之门户。今皆反是,岂不惑邪?朕以今日冠冕为等级高下。」遂以崔干为第三姓,班其书天下。(选自《新唐书》卷95《高俭传》)2、髙宗时,许敬宗以不叙武后世,又李义府耻其家无名,更以孔志约、杨仁卿、史玄道、吕才等十二人刊定之,裁广类例,合二百三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帝白叙所以然。,,,,各以品位高下叙之,凡九等,取身及昆弟子孙,余属不入,改为姓氏录。当吋军功入五品者,皆升谱限,培绅耻焉,目为「勋格」。(选自《新唐书》卷95《高俭传》)二、武则天统治时期的政治690年,武则天即位称帝,建号周。1、打击李唐拥护者684年徐敬业起兵;688年李冲起兵。2、求访人才第30页A:发展科举:首创皇帝亲自策问举人的殿试;扩大科举录取人数;“南选”成为经常制度,使岭南、福建等边远地区的人才得到入仕机会。B:设立“自荐”与“试官”制度。(正额无法安置者)。狄仁杰、姚、宋、张九龄。3、奖励臣民言事设铜甌(音軌);周兴、来俊臣、索元礼。4、继续推行屯田,劝课农桑。5、西部边疆屯田6、击败吐蕃,夺回安西四镇\n7、评价(张著第157页)三、唐玄宗与开元盛世1、唐玄宗登基A:武则天以后的政治斗争:斜封官造成官员冗滥。B:玄宗发即位:712年。2、开元初年的政治经济措施(姚崇、宋的作用)A:矫正官员冗滥现象:罢斜封官,严格控制官吏的蚀选,特别重视县令选任。颁布《整饬吏治诏》,开元末修订《大唐六典》作为行政法典,规定各级机构的建制、职权范围及编制,实行官员定额制,从法律上杜绝冗官滥吏,以保证行政效率。。B:重视地方官人选:地方官有业绩者可调任京官,规定“不历州县不拟台省”,强调地方官员的政治和文化素质。C:抑制食封贵族:封户租调由封家征收改为政府统一征收,封家不得向封户催索或放高利贷;子孙承袭实封的,户数减十分之二。D:兴修水利,保护和发展农业生产。E:检H1括户,限制土地兼并。F:重视教育文化的发展。学校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学生增多;整理、编纂图书;优待文学之士。3、开元之治(张著第158页)笫五节唐前期的社会经济一、农业1、耕地、人口2、工具曲辕犁;筒车。3、水利工部水利司、都水监;《水部式》:对河渠、灌溉、舟楫、桥梁以及水运等事做出法律规定。4、复种技术北方两年三熟;南方稻麦复种。5、粮食产量6、人口的增长:天宝十四年(755年):户8914709;口52919309。二、手工业1、私手工业纺织业的中心在河北、河南。瓷器:邢州白瓷;越州青瓷;景德镇。扬州铜镜。2、官手工业(唐三彩)役使对象有奴婢、番户、杂户及刑徒、流徒,但更主要的是强行征调的各地工匠和丁夫。后者分短番匠与和雇匠。短番匠每年服役二十天,也可纳资代役。和雇匠rti政府出资招雇,又分为明资匠(短期雇工,一年三个月)、长上匠(长期雇工,终年雇用)。3、茶叶贸易的兴起4、城市、商业和交通A:城市:长安城的坊、市。扬州、益州。农村集市贸易的发展:草市、虚市、野蚕市。B:交通:政府设驿站,私人设邸店。第六节“安史Z乱”与藩镇割据(07大纲此节前为:唐中叶政治、军事、社会各领域发生的变化)一、开元、天宝时期的政治、经济措施\n1、面临的问题A:土地兼并B:赋税繁苛C:庄园发展:租给农民耕种,租种者称为“庄客”、“田客S依附性弱。D:边疆形势日趋严峻,原有镇戍镇不足以应付,军费紧张。2、改革措施第31页A: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唐初三省六部体制分工明确,职掌固定,无弹性。后随形势的变化,有些事情无部门负责,只得奏请皇帝。高宗武后吋,设“北门学士S武则天吋交中书省处理。武则天时出现“使职二玄宗时采纳张说建议,改革。下设五房,掌庶政。中书门下成为最高决策机构。B:检括户口。唐前期在正役和杂徭之外,另有“色役”,不服役者纳资,称“资课”。色役可免征行,纳资后可不上番。不少人冒充色役。宇文融括户。C:改变地税、户税征收制度。唐前期地税作为义仓用,户税非定制。玄宗时按丁征收租庸调不再适用,改地税按户等征收为按亩;户税为定制,按户征收。D:实行回造纳布与和汆制度。开元25年(737年)。E:改革兵制。土地兼并导致农民无法承担兵役。募兵制发展:开元年间,无论京师宿卫、边镇戍兵乃至地方武力基本上被募兵制代替。开元11年(723年),根据张说的建议,京师宿卫由募士承担,号长从宿卫,后改称“攒骑二边镇戍兵自737年行招募制,戍兵称为“长从兵"或“长征健儿S749年,折冲府无兵可征,政府下令停止对府兵的征发,至此,府兵制废除。另一变化是:边疆形势的发展导致节度使的出现;武则天时实行屯防制度;开元初年,沿边设九个节度使和一经略使。节度使兵多财厚,形成内轻外重局势。“夫所謂方鎮者,節度使之兵也。原其始,起于邊將之屯防者。唐初,兵之戍邊者,大曰軍,小F1守捉,F1城,F1鎮,而總之者F1道。,”,此自武德至天寳以前邊防之制。其军、城、镇、守捉皆有使,而道有大将一人,曰大总管,己而更曰大都督。至太宗时,行军征讨曰大总管,在其本道曰大都督。自髙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Z节度使,然犹未以名官。景云二年,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白此而后,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及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犯京师,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两京。肃宗起灵武,而诸镇之兵共起诛贼。其后禄山子庆绪及史思明父子继起,中国大乱,肃宗命李光弼等讨之,号'九节度之师久之,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新唐书》卷50《兵志》)二、安史之乱1、背景A:胡人出任边将:开元末,李林甫为相,为专宠固位,杜绝节度使入相之途,奏请用胡人为节度使。胡将团结不同部落胡人,形成集团。B:安禄山与杨国忠的矛盾。2、叛乱经过天宝]4年(755年)起兵;次年正月,称帝洛阳,号大燕,攻陷长安。马嵬驛之变。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张巡、许远。763年被平定。3^后果三、藩镇割据(史料:见张著第171页)1、割据的原因由平叛力量与反叛力量及唐王朝维持均衡导致。\n2、割据类刑A:河北地区型:河朔三镇(成德、魏博、卢龙),独立性最强。B:中原、西北型:依附和游离,半独立。C:东南、西南型:基本忠于朝廷。3、藩将与部属的关系牙兵。4、政府对割据者的战争德宗朝泾原兵变。宪宗朝获得较大成果,淄青、淮西藩镇平定,河朔纳地归命,称“元和中兴5、割据的影响史料:1.高祖、太宗之制,兵列府以居外,将列卫以居内,有事则将以征伐,事已各解而去。兵者,将之事也,使得以用,而不得以有之。及其晚也,土地之广,人民之众,城池之固,器甲之利,举而予之。何虑于英始也深,而易于英后也忽,如此Z异哉?岂其弊有渐,驯而致之,势有不得已而然裁?方镇之患,始也各专其地以自世,既则迫于利害之谋,故其喜则连衡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又其甚则起而弱王室。唐自中世以后,收功弭乱,虽常倚镇兵,而其亡也亦终以此,可不戒哉!(选自《新唐书》卷64《方镇表序》)2.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谓Z姑息Z政。(选自《新唐书•兵志》)(新增)★★★★四、宦官专权(以下大纲无,07大纲有)1、典掌军权第32页玄宗时宦官高力士管小事,不掌军权。肃、代时李辅国(尚父)、程元振、鱼朝恩典禁军;代宗曾诛杀后者,不令宦官典兵。德宗时任宦官为“左右神策护军中尉”,典神策军,此后形成定制,控制了中央军事力量。2、参预机要宪宗任宦官为“左右枢密使”,与“左右神策中尉"合称“四贵豐3、监军五、官僚士大夫对宦官的斗争(南衙北司之争)1、永贞革新(二王八司马事件)805年;顺宗时;王叔文、王怀。2、甘露之变六、牛李党争(“去河北贼非难,去此朋党实难1、首领牛党:牛僧孺、李宗闵。李党:李徳裕。2、原因并非基于不同政见,主要是争权夺利。3、持续时间40年。翰林院的出现:武则天令“北门学士"居屮用事,参决百司表奏。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玄宗以中书省不能及时完成众多的诏令起草任务,成立翰林学士院,负责一部分诏书的起草\n工作。德宗泾原兵变避难外地,中枢机务委命翰林学士陆贽,一日诏书数百,皆由他斟酌起草,称“两税法与唐后期的经济一、盐铁使第五琦、刘晏的改革1、第五琦758年,肃宗采纳他的建议,于产盐区设盐院,实行権盐制度。2、刘宴第五琦榷盐法的弊端:广置专卖机构并增派官吏管理,使机构臃肿,经营管理费用增多,影响纯收入。刘宴自代宗大历元年(766年)至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对原盐法进行改革,其他方血也有突破:A:改革盐法:精简原机构,把政府统购统销改为政府在产盐地统购食盐,以榷价批发给商人,再由商人运行各地零售,将政府从繁琐的食盐运销事务中解脱出来。即避免了多设盐官扰民之弊,也使收入大增。B:整顿漕运:采用此前裴耀卿的分段转输法。C:行常平法,平抑物价。二、杨炎的两税法1、原因A:租庸调制无法维持。B:安史乱后赋税征收无常规,杂税林立,导致社会骚动。2、两税法的内容(徳宗建中元年)“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屮,以贫富为差。"A:根据财政支岀定出总税额。B:按丁壮、财产定户等。C:分夏秋两次征收。D:取消租庸调、杂税、杂徭,丁额不废。E:依户等纳钱,依E亩纳米粟。F:无固定住所的商人依收入征1/30o3、意义及弊端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农业重点在南方:陆龟蒙《耒耙经》记载,江南农具颇为发达。湖m耕地面积扩大天下大计,仰于东南。”说明粮食生产己居全国首位,漕运粮食成为维系政权的命脉。2、手工业A:纺织业:吴越成为纺织中心。荆州、宣州也成为重要产地。岭南棉织业发达。B:造纸业:重要产地多分布在南方。第33页C:造船业:用橄榄糖代替船钉造船。D:茶叶生产:大量种植茶树,徳宗后,茶税成为重要税收。3、商业A:城市:长安、洛阳外,“扬一益二=苏州。广州设市舶使,后建市舶使院,管理对外贸易。明州则为对日贸易的重要港口。B:夜市的出现:扬州打破了坊市区分的旧制,出现了夜市。C:僦柜(柜坊)与飞钱:僦柜代客商保管财物,并凭贴或信物替存钱者支付款项,以此收取柜租。飞钱称亦称“便换”,产生于宪宗时,是我国最早的汇兑制度,办法:簡人在京城把钱交给地方某道设在长安的进奉院,或者交给某军府、使节、某富家,凭文券再到指定地\n方取现钱,从而解决了长途搬运大量铜钱的困难。D:农村屮的草市、虚市、野市出现。第八节唐后期的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07大纲此节为:“唐朝末年的社会问题S此节前另有:“唐后期统治阶级的隋唐的民族关系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07大纲两节的合并)一、民族关系1、与东突厥的关系A:唐以前的突厥:起源于新疆准卩葛尔之北,后向东迁徙。北齐天保三年(552年),阿史那土门创立突厥汗国。隋开皇三年(583年),被隋打败,分裂为东、西二部。东突厥因居唐之北,亦称北突厥。高祖与突厥的关系:B:唐初征突厥:唐朝建立之初,向其称臣,与其“互市”。贞观三年(629年);李靖、李勣;薛延陀、回纥配合;擒颉利可汗,东突厥亡,大批突厥人迁到大漠以南。唐置羁縻府州。“天可汗”、"参天可汗道”。C:东突厥再兴及其与唐朝的关系:高宗时期,东突厥骨咄禄再次建国,称“后突厥覽默啜可汗被武则天封为“迁善可汗蔦农业化程度较高,向唐朝借种子、农具等。以和睦为主。互市规模可观。天宝三年(744年)为回纥所灭。2、与回纥的关系铁勒人的一支,生活在今色楞格河一带,臣服于突蹶。元和四年(809年)回纥向唐请吏名为“冋鹘唐末汗国崩溃,一部降唐,一部西迁,至西州者形成维吾尔族。3、与吐谷浑的关系青海、甘肃一带。隋炀帝曾灭之,隋末复国。贞观九年唐败慕容伏允,其子慕容顺即位,太宗与之和亲。唐高宗吋为吐番所并。4、与吐番的关系A:吐蕃概况:六七世纪之交建立政权,王称赞普。B:与唐的和亲: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制定《十善法律》。文成公主入藏。景云元年(710年),金城公主嫁尺带珠丹。安史乱后,一度攻占长安。唐穆宗时,双方订立盟约,称“长庆会盟后吐蕃发生内乱,导致瓦解。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张仪潮起兵反吐蕃,河西、陇右十余州归唐。5、与西域的关系第34页A:与西突厥及西域诸国的战争:西域诸国受西突厥控制,不利于新疆一带统一及丝路的畅通。贞观14年(640年),侯君集征西域,降高昌,以其地置西州,并于交河城设安西都护府。到648年,西域大部统一于唐,唐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又在疏勒、焉耆、于闻设镇,合称“安西四镇四镇成为经营西域的军事基地,对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显庆二年(657年)灭西突厥。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分安西都护府天山以北地区为北庭都护府,治在底州。6、南诏八世纪统一云南。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唐德宗封异牟寻为南诏王。7、渤海满族的祖先,活动在长白山、黑水地带。A:粟末軌關:首领大祚荣在698年建立政权,726年唐封其为渤海郡王。B:黑水隸碣:722年任命其首领为勃利州刺史,725年在其地设黑水军,次年又设黑水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n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1、与朝鲜、日本的交往A:朝鲜:贞观19年,攻高丽未克;总章元年(668年),李、篩仁贵灭高丽,设安东都护府。新罗派留学生;崔致远《桂苑笔耕集》。白居易诗到新罗。新罗学者薛聪创造“吏读"法,用汉字作为咅符来标记朝鲜语的助词、助动词等,帮助阅读汉文。B:日本:小野妹子。631年第一批遣唐使,共派岀12次;《井真成墓志》。吉真备(科学);空海(创真言宗)编《文镜秘府论》。平假名、片假名。阿倍仲麻吕(晁衡)与李白关系。鉴真。tl僧园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2、与中亚各国的关系昭武九姓。怛(咅达)逻斯之战。杜环与《经行记》。3、与南亚各国的关系玄奘与《大唐西域记》;义净与《南海寄归隋唐的思想、文化和科技一、宗教1、佛教佛教史上最早的宗派为天台宗(法华宗),创始人为智见(音己),《法华经》。法相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在武则天时兴起,前者创始人为法藏(《华严经》);后者分为南北两派,慧能在南,神秀在北。密宗(真言宗)。净土信仰分为弥勒净土与阿弥陀净土,后者在民间最流行。武宗灭佛。2、道教唐初道在佛之上,武氏时佛在道之上。玄宗时编订《开元道藏》;设生徒考试。上清派(茅山宗)是主流。张万福、杜光庭整理科仪,贡献巨大。3、袄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上述宗教自波斯传來。A:袄教:又名拜火教,北朝时传入,唐时兴盛。许多地方设有袄祠。政府设有萨宝教,是专门管理袄教的机构。B:摩尼教在武周吋传入中国,回纥助平安史之乱,又传入回纥,回纥人于768年在长安建寺。C:景教:基督教的一支。638年太宗诏许景教僧阿罗本在长安建寺;高宗时又允许在各州建寺院,统称波斯寺;玄宗时易名为犬秦寺。现存《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叙了景教在唐代传播情况。D:伊斯兰教:主要由长安、广州、扬州等地大食商人传入。二、思想和学术1、《五经正义》:唐太宗令孔颖达等撰写,解释五经经义。高宗时撰成,完成了五经内容上的统一。此后,注释儒经必须以此为标准,科举考试亦必须准此答卷,不许自rh发挥。《五经定本》亦为唐太宗令颜师古撰写,是一部考订五经文字的书,后颁行全国,成为官定统一课本。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在郑覃主持下,刻成了《开成石经》,进一步完成了五经在文字上的统一。2、韩愈与《原道》等论文3、李翱与《复性书》4、柳宗元与《封建论》4、刘禹锡与《天论》三、史学与地理学《史通》、《唐六典》、《通典》、《西域图记》、《元和郡县图志》、《海内华夷图》第35页\n四、文学古文运动。俗讲与变文五、艺术昭陵六骏。大足石窟。阎立德、立本;吴道子;展子虔。敦煌莫高窟。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六、科技僧一行。巢元方《诸病源侯论》;孙思邈《千金方》;王烹《外台秘要》;苏敬《唐新本草》(世界上笫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雕版印刷与《金刚经》(现存最早印刷品);《陀罗尼经》(国五代十国的政治和经济一、五代的更替1、后梁、后唐和后晋907年朱温废唐自立,建后梁。923年李存勖建后唐,定都洛阳。936年石敬塘创立后晋,向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947年为契丹所灭。2、后晋与契丹的斗争打谷草:辽兵进入华北和中原后,将领们常以牧马为名,纵兵四出劫掠,夺取财物,俘虏奴隶,称“打谷草”。3、后汉和后周947年刘知远创立后汉。951年郭威所创。4、北汉刘知远弟刘崇创立,与后周并立。是十国中唯一在北方的国家。二、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三、南方的九个割据王国(注意南方经济的发展:朱箸1一17页)1、吴和南唐A:两者的更替:杨行密建吴。李昇灭Z,建立南唐。B:农业生产的恢复:2、吴越农业的发展钱錫(音流)创立。“营田都”;“捍海石塘”。设“撩湖军”治西湖和太湖。3、前蜀和后蜀王建创前蜀,为后唐灭。孟知详创后蜀。4、楚马殷在湖南。不收商税;奖励种桑。5、闽创立者为王潮和王审知兄弟。6、南平(十国屮最弱小的一国)高季兴在荆州所创。“无赖子S7、南汉刘隐在广东创立。四、后周时的统一趋势1、后周的改革(太祖郭威、世宗柴荣)A:经济:开垦荒地;减轻田租;兴修水利。B:政治:改善吏治,赏罚严明;听取意见。C:灭佛:废除寺庙,令僧人还俗从事劳动,禁止私度僧尼。D:军事:整饬军纪,整编禁军。2、统一方案的探讨\n令臣下撰《平边策》。王朴主张先易后难,先南后北。3、改革的作用五、练习题(1)名词1、玄武门之变;2、《贞观政要》;3、租庸调制;4、手实与计账;5、都省;6、本司与子司;7^三司;8、释竭试;9、杂色入流(流外入流);10、长从宿卫与长征健儿;11、律令格式;12、《唐律疏议》;13、十恶八議;14、《唐令拾遗》;15、二圣;16、《氏族志》与《姓氏录》(勋格);17、斜封官;18、《水部式》;19、唐三彩;20、短番匠、明资匠、长上匠;20、坊市;21、北门学士;22、中书门下;23、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24、河朔三镇;25、牙兵;26、泾原兵变;27、元和中兴;28、神策军;29、刘宴;30、僦柜与飞钱。31、衣冠户;32、回鹘;33、松赞干布;34、天可汗;35、长庆会盟;36、安西四镇、北庭都护府:37、怛逻斯之战;38、《大唐西域记》;39、武宗灭佛;40景教;41、《五经正义》;42、《史通》、《唐六典》、《通典》、《元和郡县图志》;43、《千金方》;44、縻羁府州;45、《茶经》。46、《经行记》;47、朝集;48、南选;49、大索貌阅;50、输籍定样;51、义仓;52、封驳与涂归;53、马嵬之变;54、永貞革新;55>廿露之变;56、袄教、景教、摩尼教;57、《開成石經》;58、《封建论》;59、打谷草;60、回造纳布与和汆。第36页(2)问答1、试述“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及表现2、简述唐代中央政治体制的概况和特点3、简述北魏以来均ED制的发展变化及其作用。4、曹魏至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有何变化?5、西魏至唐府兵制有何发展变化?6、魏晋隋唐吋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其表现为何?7、评价武则天。8、唐玄宗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大纲无)9、安史之乱发生的背景及其后杲。10、藩镇割据是怎样形成的?其对以后历史有何影响?11、评价唐朝的民族政策。12、简述五代十国割据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13、评价周世宗的改革。14、与唐前期相比,屮期宰相制度有何演进?(大纲无)15、“开元盛I片是怎样形成的?其表现如何?第七章宋、辽、西夏、金、元第一节宋、辽、西夏、金的政治制度(07大纲为:“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一、宋1、北宋的建立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于960年建立。陈桥兵变。978年灭掉南方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南唐(后主李煜),979年灭北汉,全国统一。2、北宋的制度(史料:见张著19K192——193页)A:欲实现的目标:防弊B:收权——原则之一。第一,稍夺其权。第二,制其钱谷。第三,收其精兵。\nC:分权——原则之二。笫一,分割宰相“同屮书门下平章事''的权力,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设枢密使、三司(盐铁、户部、度支)使(总管财政,长官三司使称为“计相”,机构称“计省"),以分军权和财权。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第二,削弱地方长官的权力。十五路,每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安抚司、提举常平司;监司(除安抚司外的三司合称);通判;十五第三,官、职、差遣分离制度。第三,禁军不再设最高统帅,罢工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及侍卫马步军正副都指挥使,把禁军两司(殿前司、侍卫司)分为三衙/三司,即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D:重文轻武——原则之三。第一,收夺高级将领兵权;次一级将领用资望较浅之人,且加更调。更戍法(禁军驻屯地点每隔儿年更换一次,将领不动,“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第二,大行募兵之法,招无赖为兵。第三,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3、结果和影响史料一:1、太宗尝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选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A宗淳化二年八月)2、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选自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3、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命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I'可,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选自苏洵《嘉佑集》卷1《审势》)(新增)★史料二:今屮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选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9,至和二年四月)二、辽1、辽朝的建立耶律阿保机于916年称帝,建都临潢,称上京。2、辽朝的制度(“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A:胡汉分治:北面官(官署设于皇帝牙帐之北)与南面官(设于牙帐南)。B:地方官,草原民族实行部族制,设节度使;汉人和渤海人设州县。C:头下军州(斡鲁杂):由宗室、外戚、大臣和所属部族首领中立有战功的人,以其所分得的或所俘第37页获的人口设置的。从事农耕者,既向头下军州的贵族交纳实物地租,亦须向政府交纳课税。D:四时捺钵制。四时各有行在之所,成为国家政治中心,又称“行朝”。E:世选与科举制并行,但以前者为主。后者仅针对汉人,前者包括契丹贵族和汉人大姓。史料: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不以名乱Z,其兴也勃焉。太祖神册六年,诏正班爵。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Z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选自《辽史》卷47《百官志》三)三、西夏1、西夏的建立党项人元昊(其父李继迁)于1038年建立,建都兴州城。2、制度:\n仿宋官制: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三避开使和御史台,地方设州郡和蕃落两套机构。军事方面既保留部落兵制,乂加强对其控制。这套官名在西夏另有“蕃号"官称。中后期开设科举。四、金1、金朝的建立女真(即黑水•碣)人完颜阿骨打抗辽,于1115年建立,定都会宁府(黑龙江阿城县南),称上京。1125年,灭辽。2、金朝的制度A:初期制度:中央为勃极烈辅政体制(中央辅政会议成员);地方为猛安谋克制。B:熙宗改制:学习北宋,在中央建立三省六部制。天眷元年(1138年),改燕京枢密院为行台尚书省,又改定官制,史称“天眷新制覽C:海陵王改制:1153年,海陵王迁都于燕京,称为中都大兴府。标志统治重心的转移。废罢屮书、门下二省,仅保留尚书省为最高机构。其他官制也进一步规范化。将猛安谋克移入中原、华北、陕西、陇右之地,名之为“屯[□军"(翦著第41——15页)。通检推排:金世宗时,以“均赋税"为名,勘查民产。执行官吏“往往以苛酷多得物力为功”,每次通检推排之后,赋税都大幅增第二节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一、宋朝的社会结构和赋税徭役(无)1、社会结构A:闰年图:宋太祖即位初,下令各州县重新编造版籍,以后各州每逢闰年统计一次,向户部呈报,作为摊派赋役的依据。B:主户:占有土地向政府缴纳两税的人户。分五等,比例最大者为第五等。C:客户:指农村仙客,向主户交租有“定额”、“分成”两种,比较普遍的是后者。D:坊郭户:城镇民户的称呼,按财产分为十等,以定差科。2、赋税徭役三冗:冗官、兀兵、冗费。A:两税:支移和折变。B:丁口之赋、杂变之赋(沿纳):前者以丁身为对象;后者以牛皮、盐为对象,又称沿纳。C:差役:最低等者免役,其他按资产分轻重。D:影响:诡名寄产:把土地假称献纳给僧寺、道观;诡名子户:把自家的土地和人丁分散成许多户头。二、北宋前、中期的农民起义(无)1、王小波、李顺起义(993年)聘买务(翦著第388页)。“均贫富駕大蜀政权发行了农民政权最早的货币——应运元宝(铜钱)和应运通宝(铁钱)。2、北宋中叶的社会矛盾及起义A:矛盾:土地集屮。冗兵冗官。岁币。B:起义三、庆历新政(宋仁宗年号)(前年已考)1、主持人:范仲淹。2、内容:十个方面(朱著39页)。\n四、王安石变法(神宗熙宁年间,1069年)1、出发点以富国强兵、扭转积贫积弱趋势为目的,富国强兵则以理财为先务,理财则首重开源,其次节流。2、内容(张著第198—200页)A:富国类——农业:第一,青苗法。第二,募役法。第三,农田水利法。第四,方出均税法。第38页B:富国类——商业:第一,均输法。第二,市易法。设“市易务S第三,免行法:免去东京各行商铺承担供应官府需求的任务,改为交纳“免行钱",由官府用以购买所需物品,此法杜绝了官吏从中勒索渔利之弊,朝廷收入亦有增加。C:强兵类:第一,保甲法。第二,将兵法。D:培养人才类:第一,改革科举。第二,整顿学校,在太学实行“三舍法”(外舍生一>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和宋金对峙一、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1、与辽的和战A:双方早期的战争:宋方:封桩库。979年,攻幽州,髙梁河大败。986年,三路进攻,失败,称为“永熙北征二辽方:1004年南侵,冠准主张抗击。B:渲渊之盟:1004年。C:后期宋攻辽。在此之前,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大臣富弼拒绝了辽割地要求,每年增加一定银、绢作为补偿;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沈括又挫败了辽人占地的企图。12世纪禄,宋与金订立“海上之盟”,共同攻辽。2、与西夏的和战庆历四年(1044)四年,宋夏和议。二、宋与金朝的对峙1、金灭北宋A:海上之盟:1120年,宋欲借助金收复燕云十六州,与金相约夹攻辽。B:靖康之难:1125年金灭金后,攻宋,包围开封。靖康元年(1126年)8月,再度南下,攻破开封,次年北宋灭亡。2、南宋的建立1127年,徽宗第九子赵构即位于南京(河南商丘),用主战派李纲为相,宗泽为开封留守。3、南宋与金对峙局面的形成A:朝廷的妥协:主和派汪伯彦、黄潜善当权,排挤主战派。并将京师从应天迁往扬州。金将兀术追击,宋高宗等沿海一路逃至定海。金军北返,定都杭州。B:南宋军民対金的抵抗:韩世忠在建康东北的黄天荡阻截金军。西线吴玲、吴璘兄弟在陕西击败金军。金立刘豫为齐帝,统治河南、陕西地区。王彦“八字军”C:绍兴和议:绍兴11年(1141年)。4、南北对峙形成后的宋金关系A:海陵王南侵:绍兴31年(1161年),失败。宋收复两淮。B:隆兴北伐的失败及“隆兴和议S宋孝宗隆兴元年,起用张浚主持军务,北伐,失败。二年,宋金签订和议。C:开禧北伐与“嘉定和议”:宁宗时,1206年,韩促(音托)胄。\n三、宋与其他边疆各族的关系壮族人侬智高反宋:11世纪40年代。四、南宋的政治(无)1、钟相、杨幺起义湖湘。“等贵贱,均贫富岳飞。2、南宋内政第39页A:秦桧:削兵;议和。开南宋权相专政之渐。B:韩促胄:庆元党禁(张著第223页)。C:史弥远:历相26年,最长。端平更化:史弥远死宋理宗亲政,从端平元年(1234)年起,陆续召冋被史弥远罢职的一些理学名臣,提高二程和朱熹等理学家的地位,并罢黜史党羽,史称端平更化。D:贾似道:公田法(翦箸第422页)。第四节宋代经济的繁荣一、租佃关系的发展(张箸第269-271页;朱著第48—9页)第一,唐前期自耕农比例较大,取代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部曲佃客制。同时相对自由的契约租佃关系逐渐增多(吐鲁番文书)。第二,唐屮期,均出制瓦解,大土地所有制也采取租佃制经营方式。第三,宋朝时,国家承认土地转移让渡,租佃制更发达。法律上规定客户、主户,租佃必须办手续。对主客的关系规定详细。第四,元朝租佃制北方不如南方发达,南方继续发展,租佃制居支配地位。(新增)★★二、农业1、水利的兴修熙宁变法。熙宁年间,修水利10793处;治理黄、汴、漳等河;江浙区域的捍海堰与捍海石塘;福建路的木兰陂。2、垦田两浙土于出;河东、湖、闽山出(梯出);沿海涂田、海田;江河海滨沙出。1021年可达7亿余亩。3、生产工具复杂多样。龙骨翻车;踏犁;秧马;4、农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多样化占城稻。西瓜。茶树:淮南地区种茶农户众多,被称为“园户12世纪初,福建路的木棉;13世纪,江南开始裁种,很快普及。甘蔗:明(宁波)、福、广、汉(广汉)、遂(四川遂宁)等州种植,称“糖霜户5、农耕技术宋太宗命令北方推广水稻,把战、占城稻引种到江淮,长江以南丘陵地区推广种植北方作物。江南稻麦种植普及,闽、广有双季稻。三、手工业的发展1、矿冶业北宋北方以煤铁开采为主,南方以有色金属冶炼为主。还开采石油。2、纺织业丝织业最发达。四川和两浙水平最高,北宋时婺州(浙江金华)发展成新的丝织业中心;南宋在苏州、杭州主、成都三个官营织锦院各有织机数百台。机户与生产者。棉织业开始出现。3、制瓷业\n北宋五窑:定(河北曲阳)、汝(河南汝州)、官(开封)、钧(河南禹州)、哥(浙江龙泉)。景徳镇。青、白瓷。外贸商品。4、造纸业量:普遍。原料:广泛。“印花笺”;采用两色套卬。四大刻版卬刷中心。5、造船业南宋泉州南门设有巨大造船厂,制远航海船;《江帆山市图》。6、工匠身份的变化(朱著53页)四、商业1、集市(草市、墟市、坊场)2、城市经济夜市。完全突破坊、市;打破黑、白。3、对外贸易北宋在主要口岸设市舶司;对外商货船按全部货物比例进行抽解,又称''抽分",因时期不同比例也有很大变化。南宋:日本“道元缎子"、“大灯金・(音兰)”是南宋丝织品。最西在非州中部的东海岸。4、纸币的出现和大量发行北宋:宋真宗初年,川川,交子。交子务。南宋设行在会子务,正式发行会子,通行东南各路。川引、淮交、湖会、东南会子系在特定地区行用的纸币。钞引。5、行会称“行S店主、工匠和学徒。第五节元代的统一及其影响一、蒙古建国(无)1、蒙古的崛起前身“蒙兀室韦雹1204年,铁木真统一草原;1206年,在斡难河被推为大汗,号成吉思汗,大蒙古第40页国建立。2、完善国家制度A:千户、百户封授制度:贵族功臣世袭统领,军事组织与行政单位的合一。意义。B:怯薛护卫军制度。C:创建蒙古文字:《元朝秘史》。D:颁行法律与设置司法长官:《大札撒》与札鲁忽赤。E:分封子弟:西道诸王(张著第244页)。二、蒙古的对外征服战争(无)1、向南方的扩张A:与金作战。对归降的军阀、官僚授予官职,许其世袭,称“世傍,(张著第236页)。1232年,钧州之战消灭金军主力;1234年,金亡。B:攻打南宋:南宋曾主动攻击,但惨败,史称“端平入洛”(张著第221页)。蒙古攻宋在氏江屮游襄阳受阻;上游则攻入成都。宋将军政治所迁至重庆,以余琉为安抚制置使,负责四川防务。1258年,大汗蒙哥被射死在合州钓鱼城(今四川合川东)。合州长官先为后王坚、张珏。1273年,襄阳失陷;1276年,占临安:1279年,陆秀夫与宋帝在崖山投海,宋亡。文天祥。\n2、向西方的拓展A:第一次西进:1218-1223年,成吉思汗亲自出征,灭西辽、花剌子模,势力扩充到中亚细亚。回撤后,于1227年灭西夏。B:第二次西进:1235—1241年,窝阔台在位时,攻占了斡罗思,并直逼今波兰、匈牙利。C:第三次西进:1253—1258年,蒙哥在位,战败黑衣大食,克巴格达、大马士革城,势力扩展到西南亚。。3、对外征服的影响(张著第239页)三、元朝的建立1、忽必烈上台与蒙古国的分裂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即汗位;1264年,与其争位的同母弟阿里不哥投降。2、四大汗国的独立钦察汗国(俄罗斯);伊利汗国(西亚);察合台汗国(中亚);窝阔台汗国(新艦)3、蒙古国转变元朝的标志(汉法的推行;张著第245页)A:建立年号、国号:中统、至元;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大哉乾元”)。B:建立汉式官僚机构:C:定都汉地:大都;原藩开平为陪都,加号“上都D:发展农业,尊崇儒学。四、大一统的重建(巩固统一的措施)1、中央机构A:屮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最高长官为屮书令,下设左三部吏、户、礼,右三部兵、刑、工。B:枢密院:掌管军事,长官为院使。只有四怯薛由皇帝或亲信大臣节制,不归枢密院管辖。C:御史台:掌监察,最高长官为御史大夫。D:宣政院:主全国释教及叶蕃地区军民Z政,系元代新创。2、行省的设立(史料:张著第246页)共10个行省。首都附近由中书省直辖,称“腹里雹3、对边疆控制的强化(因地制宜进行管理)A:漠北:宣慰司都元帅府,后为岭北行省;B:东北:民族复杂,设辽阳行省。C:吐蕃:由宣政院直接管辖,下分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官员由宣政院或帝师(忽必烈尊奉喇嘛教萨迦派法王八思巴为帝师)推荐。D:设澎湖巡检司。E:西北:4、军事A:宿卫系统:由怯解军和侍卫军组成。B:镇戍系统:以种族差异和征发地的不同,分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探马赤军以蒙古人为主体,包括色目、汉人在内的一支先锋部队。5、法律A:札撒:成吉思汗时代的法令,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典。B:《至元新格》: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编成,是第一部法典。C:《元典章》:元英宗时编成,共分60卷,10类373SoD:《至正条格》: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年)6、设置驿站和急递铺\n第41页7、平定叛乱A:李頊之叛B:海都、乃颜之叛史料: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元代行省制度第七节元朝的民族政策一、四等人制度(史料)1、概念: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2、四等人的地位和待遇A、政治方面B、军事方面C、地方监察方而D、法律地位E、军事防制方面F、其他方面3、四等人制的精神和实质A:区分蒙古、色目人和汉族人两大集团。B:在汉族人中制造分裂。C:对少数投附较早的汉族军阀、官僚家族视为“国人雹D:南人中的地主可武断乡曲,蒙古人中的下层百姓破产流亡。史料:时有制:“蒙古、色目人殴打汉人、南人者不得复。”西域流户数人因恃以为暴,所过掠财畜,辱妇女,民束手不敢拒,相惊若寇。(选自高启:《高太史凫藻集》卷5《元胡松墓志铭》)二、新民族的形成与民族融合1、蒙古族统治者大力推动本民族文化的建设,在待遇上将原漠北蒙古列入第一等。元中后期,漠北诸部族已习惯于将“蒙古”作为其总称。2、回族的形成3、诸族与汉族的融合周边民族涌入宋元的科技与思想文化(07大纲上一节为:元末的农民战争)一、科技1、火药、火器的出现与发展9、10世纪之交彼使用。南宋与金作战,使用“霹雳炮”,金用“铁火炮”、“震天雷”。管形火器(划时代的进步);突火枪与子窠。伊斯兰教各国人学制火药、火器。2、刻版印剧的盛行与活字版的发明3、指南针沈括《梦溪笔谈》。4、天文学北宋人苏颂、韩公廉所制天文钟(水运仪象台),编有《新仪象法要》。郭守敬与《授时历》(元)\n第42页5、医学针灸与铜人。熟药自北宋开始大量制作和应用,一大进步。6、农学王桢与《农书》(元)。元政府编有《农桑辑要》。7、数学秦九韶与《数学九章》。8>地理学元朱思木《舆地图》二、思想1、北宋时期宋学的形成及发展宋朝是新儒学(韩、李对旧儒学的改造)建立并蓬勃发展的时期,亦名“宋学覽神宗时进入昌盛期。北宋早期主要有王安石/划公学派、司马光/温公学派,其后以周敦颐、张载、二程为主要代表。A:周敦酸:宇宙本源为太极,太极动静生阴阳,阴阳立天地。思想上具有理学的雏形,宣传儒家的道统论,使用“理"这个概念。提出“主静''的修养方法,“主静”即“无欲二B:二程:周敦颐的学生,因是洛阳人,其学被称为“洛学覽哲学体系核心是“理”,“理”先于气而存在,它不仅是白然界也是社会的最高原则,“君道”、“臣道”、“父道”、“子道啷是理的体现。“灭私欲,存天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C:张载:陕西人,故称其学为“关学”。强调气为万物本源,认为气、太虚即宇宙以及万物是同一实体的不同状态。他为理学奠定基础,主要表现在:一是认为每个人都有“天地之性”与“气质Z性”,分别是善恶的来源,只有加以修养,才能变化气质,从而提出“立天理”、“灭人欲”的命题。2、南宋吋期的理学思想A:朱熹理学(宋学在南宋的发展):师承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编定《四书章句集注》、《小学》。B:陆九渊(心学):“鹅湖之会”。C:陈亮、叶适(事功学派)。三、宗教1、佛教宋有“五家七宗”之说;“语录寫2、道教《道藏》。徽宗亲注《道徳经》。宋道教可分为宋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07大纲为:宋元时期的海外交通)一、宋对外交流1、海外贸易的发展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设市舶司于广州,以后又在一些沿海城市设市舶司或司舶务。周去非《岭外第43页代答》。\n2、与高丽的交往宣和五年(1123年),出使高丽的徐兢撰成《宣和奉使高丽图经》。3、与日本的交往4、与南亚各国的交流赵汝适《诸蕃志》对来中国贸易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有相当详细的记载。二、元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忽必烈曾发动对日本、安南(越南北部)的战争,除此而外,和平是元朝中外关系的主流1、与欧洲的交往马可.波罗与《行记》;中国旅行家列班•扫马(西文名字)于1287年到欧洲(法国),为中国历史上的首次。1336年,顺帝派出16人的使团出使罗马教廷,到阿维尼翁;教士马黎诺里受命回访。后因奥斯曼帝国崛起于西亚,贴木儿帝国崛起于中亚,小欧交通阻断,交往中止。东欧的钦察、西亚的伊利儿汗国与元朝关系密切,沟通性强。2、与东南业各国的交往周达观《真腊(柬埔寨)风土记》。3、与非洲各国的交往成宗时期,遣使赴索马里、摩洛哥等地采办珍兽;汪大渊《岛夷志略》。摩洛哥伊本•拔图塔于顺帝时到中国,后由泉州返回,著有《伊本•拔图塔游记》。三、练习题(1)名词1、殿前都点检;2、陈桥兵变;3、三司使(计相);4、三衙;5、二府;6、监司;7、通判;8、北面官与南面官;9、头下军州(斡鲁朵);10、捺体制;11、勃极烈制;12、猛安谋克;13、屯出军;14、主、客户与五等户;15、支移折变;16、丁口之赋与杂变之赋;17、诡名寄产与诡名子户;18、市易务;19、三舍法;20、《三经新义》;21、元丰改制;22、元佑更化;23、蜀洛朔党争;24、造作局与应奉局;25、西城括田所;26、永熙北征;27、瀆渊之盟;28海上之盟;29、八字军;30、绍兴和议;31、隆兴和议;32、开禧北伐;33、嘉定和议;34、庆元党禁与端平更化;35、公出法;36、抽分;37、交子务与行在会子务;38、端平入洛;39、腹里;40、驿站和急递铺;41、五户丝;42、郭守敬;43、《农书》;44、鹅湖之会;45、事功学派;46、《营造法式》;47、《文献通考》、48、《金石录》;49、《通志》;50、古文运动;51、更戍法;52、通检推排;53、闰年图;54、庆历新政;55、哲宗绍述;56、靖康之难;57、《大札撒》与札鲁忽赤;58、宣政院;59、澎湖巡检司;60、探马赤军;61、《元典章》与《至正条格》;62、《梦溪笔谈》;63、《资治通鉴》;64、《续资治通鉴长编》;65、《太平御览》;66、市舶司。(2)问答1、北宋建立Z初,在制度建设上有何措施?影响如何?(可分儿个小题)2、试述辽朝的胡汉分治制度。3、评价王安石变法。4、宋代经济较之此前有何发展变化?5、成吉思汗是怎样完善蒙古国制度的?6、简述蒙古帝国对外征服战争,并对其进行评价。7、忽必烈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8、元朝在巩固大一统局面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效果和意义如何?9、简评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n10、元朝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11、如何认识元朝时代的民族歧视政策与民族融合的关系?12、唐宋时期南方是怎样成为全国经济重心的?13、简要评述唐宋时期租佃制的发展概况。(张著第265—273页)第八章明清(前期)第一节明初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07大纲为:朱元璋与明代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屮央”与“专制"之别)一、明朝的建立(无)1、元末农民起义组织、发动者为白莲教徒。2、朱元璋崛起及其建立明朝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北伐檄文:“驱逐胡虏,恢复中华「1268年,在应天府称帝,建立明朝。元亡,明改大都为北平。第44页二、改革制度——加强专制集权统治的活动之一1、地方制度A: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两京(北京、南京)十三司。B:都指挥使、布政使、提刑按察使合称“三司”。互上统属,归辖于中央各部门。C:府、(州)、县。基本以府统县;州分直隶州和属州,长官称知府(知州)、知县(知州)。2、中央制度A:废相:1380年胡惟庸案。B:六部上承皇帝:吏部为首。C:1382年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专职弹劾百司,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与六部尚书合称“七卿D:设六科给事中:稽查各部,凡大臣章奏发下,分类抄出,对违误加以驳正。与十三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官”或“言官”OE:撤大都督府,分其权为五。所管仅为军籍和军政,不能直接统率军队,没有各级武官的选授权。F:设郑和下西洋与“南倭北虏”第45页(07大纲“郑和下西洋”与“南倭北虏问题”两节的合并)一、郑和下西洋从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宗宣德八年(1433年),共七次下西洋。“三宝太监”二、南倭北虏问题1、明初边鴉形势北元。倭寇;产生于元朝。2、与鞭靶、瓦剌的战争A:極勒与瓦剌:北元瓦解后,“非元裔”的鬼力赤夺取汗位,去元国号,称蒙古,明朝人称为“勒革扌',在漠北。瓦剌在漠西。B:与蒙古的战争:永乐时进攻。仁、宣两朝转为防御,沿长城(边墙)设九个防御重镇(九边)。英宗时,瓦剌统一漠北;1449年土木堡之变(也先、王振);1457年被俘的英宗返冋,发动“南宫复辟"(朱著228页)。世宗嘉靖年间,鞭頼俺答汗成为最大势力,侵明,庚戌之变;穆宗隆庆五年\n(1571年),隆庆和议;此后,与其妻三娘子一直与明保持友好关系;“归化”(呼和浩特城)。3、倭患与明后期沿海形势A:“海禁”政策与倭患的严重:海禁始于明太祖,嘉靖初年因“争贡Z役"历行海禁,罢市舶使司,绝口本贡使。走私集团与倭寇勾结,倭宼重要将领以华人为主,与此前倭寇不同。B:戚继光抗倭:嘉靖末年,取得胜利。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开放海禁,史称“隆庆开关C:援朝战争:神宗万历年间;丰臣秀吉;邓子龙、李舜臣。D:郑芝龙割据东南沿海(明末):4、西北与西南边疆(无)A:西藏:明朝前期喇嘛教中兴起格鲁派,俗称黄教,创立为宗喀巴。中期,黄教领袖通过“灵童转世”产生。俺答汗皈依黃教,奉索南嘉错为“达赖喇嘛”,后其曾孙成为达赖中唯一的非藏族人。黄教另一位领袖尊号班禅。B:西南:改土归流。笫三节明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张居正改革(07大纲为:明中叶的社会危机与改革)一、社会危机的加重1、宦官专权A:太祖对宦官的限制B:成祖对宦官的倚重:“二十四衙门“。C:英宗以后宦官专权:自王振始。第一,司礼监通过“批红”权控制朝政。第二,控制待务机构。宪、武一度于东厂外增设西厂、东林与复社—、东林党的形成1、背景皇帝不问政事;行政效率低下;吏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化。第46页2、形成万历32年(1604年),被革职的顾宪成与高攀龙等人,在他的故乡无锡东门东林书院讲学,抨击时政,成为舆论中心,东林党因此得名。成员:官僚士大夫。二、东林党议1、其他党派浙党:沈一贯。宣党:汤宾尹。昆党:顾天峻。齐党与楚党阉党:熹宗天启时,诸党与阉宦的合并2、东林党与诸党的斗争A:争国本:B:京察与廷推:C:三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3、东林党与阉党的斗争A:杨涟弹劾魏忠贤:\nB:阉党的反击:将东林党逐出朝廷,主要人物逮捕入狱。《东林点将录》、《同志录》为阉党所编东林党人名单。《三朝要典》则为阉党代表官方对三案所下定论。C:崇祯为东林党昭雪:杀魏忠贤,毁《三朝要典》。4、评价三、复社1、复社的形成天启年间,东南地区知识分子经常以文会友,研习举业,并以社团形式出现,多达儿十个。崇祯元年(1628年),江南士人张溥、张采等将当地一些研习科举时文的文社合并组织为“复社”,取“兴复古学”义。遍及七省,多达2000多人。2、复社的政治活动A:与阉党残余的斗争:“小东林”B:与其他政治势力的斗争:马士英、阮大钺。崇祯末,受攻势力稍衰。C:清军入关后的分化:或抗清,或参加农民军,或著书立说(黄宗羲、顾炎武)。南明权臣阮、马继续打击。顺治九年(1652年)被取缔。第五节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一、基督教三次来华1、唐代景教。唐武宗灭佛,景教亦受排斥。宋时景教基本灭绝。2、元代天主教(也里可温教)。3、明清入华的媒介为耶稣教会,系反宗教改革的宗教组织,势力主要在南欧。随葡萄牙、西班牙的扩张而来。二、耶稣会士在中国的传教(明朝)1>会士来华最早来到中国的会士是方济各,1552年至澳门。万历八年(1580年),罗明坚等一部分耶稣会士來到澳门。罗明坚、利玛窦;组织第一个耶稣会传教团在广州定居下來。2、利玛窦在中国的传教A:来华时间:1582年抵达澳门,次年入内地;1601年到北京至1610年去世。B:传教手段:学术传教,适应中国习俗,迂回施加影响。第一,取汉姓,号西泰。第二,用儒家思想论证基督教义。第三,传教时尊重中国伦理纲常、祖先崇拜。第三,为収悦中国人,特意调整经线,将中国绘入地图。C:效果:与中国士大夫关系良好,传教较顺利。与李贽三次会而。去世后,天主教徒在中国多达2500名;万历末,1.3万;崇祯屮,3.8万。清初顺治七年(1650年),15万。三、会士在中国的活动及其受阻(清代)1、历法之争德国人汤若望出任钦天监;杨光先。2、《皇舆全览图》的绘制康熙时,比利时人南怀仁任钦天监。3、对传教的限制\n康熙末年,认为活动危害了统治;教士反对传统礼俗。雍正时,除规定留京效力者外,其余俱安置澳门,令其回国。乾降、嘉庆时,制订西洋人传教治罪条例。第47页四、西学东渐的表现传教士带來了科学知识,主要有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物理学、火器制造等。1、数学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欧儿里德《儿何原理》;李z藻与Z合译《同文算指》。2、天文历法徐光启聘用传教士主持修历法,成《崇祯历书》。3、机械工程学与物理学教士熊三拔著《泰西水法》,介绍西方水利学知识。汤若望著《远镜说》,介绍光学知识。4、地理学利氏绘制、李之藻刻印《坤舆万国全图》。需要注意,中国文化也被介绍到西方。利氏将《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意大利。比利吋教士金尼阁译《五经》。欧洲启蒙思想家莱布尼兹、伏尔泰等曾从儒学中吸收资料。器物和艺术品也传到欧洲,引起“中国热”,并出现专门研究中国的“汉学”家。五、会士传教的特点1、走上层路线2、随从屮国风俗,以减少宣教阻力3、介绍西方科学知识,以此为门径,取信于士大夫,达到引人入教,徐图发展的目的。第六节明末农民战争一、社会危机1、吏治腐败,财政崩溃2、加派赋税(三饷)3、贫富分化严重二、起义经过1、初期阶段A:陕西起兵:崇祯元年(1628年),高迎祥。张献忠在延安B:荥阳大会:八年。李自成提出“联合作战,分兵迎击”的作战方略。2、中期阶段A:张献忠扫荡江北:城市贫民与世仆参加,是显著特点。B:李自成转战川陕:C:起义受挫:十一年,明抽调辽东主力围剿。李自成在潼关战败,入商雒山。张献忠在湖北“受抚”。3、高级阶段A:再举义兵:十一年冬,清军入关。三饷。张献忠起于谷城,李自成突入河南。B:建立政权:十六年,在襄阳称新顺王;次年,在西安建立政权,定国号为大顺。张献忠在武吕称大西王;在成都建立政权,国号大西。C:明朝的灭亡:4、最后阶段\nA:李自成在北京的措施:设机构,开科举,铸钱币,追官赃。刘宗敏统领“比饷镇抚司”。B:抗清及其失败:吴三桂败李自成于山海关。顺治二年(1645年),潼关战役再次失败,李死于湖北通山县九宫山。次年,张献忠战死于川北西充凤凰山。三、起义特点1、规模大,时间长2、新口号的提出(李岩)A:贵贱均田:针对土地兼并提出,反映农民要求。B:平买平卖:城市政策,反映工商业者的要求。C:迎闯王,不纳粮:四、失败原因1、战略失败可以先占江南,补充实力。先占北京,直接面对清军。2、清军强大3、骄傲轻敌,腐化堕落(进京后)4、流寇主义作风严重(张献忠特别突出)5、追赃助饷打击面过大第七节清军入关与清初的社会矛盾一、清军入关1、女真的统一及后金政权的建立A:女真三部:海西、建州、野人。第48页B:建州三卫:洪武四年1371的,明在东北设定辽都卫指挥使司。八年改为辽东都指挥使司。永乐元年(1403年)设建州卫,任命其首领为长官。永乐十年,又置建州左卫,正统七年,从建州左卫中分置建州右卫,遂有“建州三卫”之称。1411年设奴儿干都司。宣德七年(1432年)及次年所立《敕修水宁寺碑》、《重建永宁寺碑》,记述了奴儿干都司创建的经过和明廷官员对奴儿干宣谕镇抚的过程。C:建州女真的强大:八旗制度(努尔哈赤创立)。包衣。E:建立后金:万历44年(1616年),在赫图阿拉创立。2、后金(清)对明朝的战争A:萨尔浒之战:七大恨告天。万历47年,明派杨镐征金,部将杜松大败。后金于1625年迁都沈阳,改称盛京。B:宁远之战:熹宗天启六年(1626年)。袁崇焕。努尔哈赤战死。C:清朝的建立: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改国号为“清”,女真名为“满族”。清太宗。D:松山Z战:崇祯14年(1641年)。皇太极。洪承畴被俘降清。明亡大局已定。3、清军入关1644年,山海关之战,起义军败,清入关,权力掌握在顺治叔父多尔衮手中。二、清初的社会矛盾1、清入关后的政策与措施A:严明军纪,争取向附。B:笼络汉族官僚,扩大政治基础。C:宣布减赋免税,巩固社会基础。D:剃发令E:圈地\nF:强迫汉人“投充”和严屮“逃人法”。为所圈土地积聚劳动力。2、江南人民的抗清斗争剃发令与嘉定三屠(张著笫339页)3、南明的搞清斗争A:弘光帝(南京):1645年,扬州十日:史可法。弘光帝被处死。B:鲁王、唐王:前者为张国维所立(绍兴);后者为郑芝龙所立(福州)。郑芝龙降清。C:桂王:瞿式耕所立(肇庆),活动于华南和西南。农民军将领李过、郝摇旗与明将何腾蛟联合抗清,形成笫一次抗清高潮。夔东十三家军。4、李定国、李来亨的抗清系张献忠部将。与桂王联合,东南沿海一带张煌言等配合,形成第二次高潮。5、郑成功的抗清及其收复台湾以厦门、金门为根据地抗清。顺治16年(1659年),与浙江张煌言配合,发动了一次反攻,直达南京近郊。18年,登陆台湾,赶走荷兰殖民者。第八节清代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一、平定三藩与统一台湾1、平定三藩之乱1673年反叛,1681年平定。2、统一台湾(施琅)1683年统一台湾,设一府三县。二、与蒙古准嶋尔部的斗争及土尔扈特部的回归1、准嶋尔部概况明清之际,蒙古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清入关前,漠南已归附清。厄鲁特分为准嚼尔、和硕特、土尔扈特、图尔伯特卩q部。康熙时,准嚼尔部占有天山南北,与清争夺外蒙古(即漠北)和西藏的斗争。2、康熙与准喝尔部的战争A:乌兰布通战役:康熙29年(1690年),康熙亲征。嶋尔丹失败。B:多伦会盟:为结束喀尔喀蒙古的内部纷争,加强蒙古部族与中央的关系,康熙三十年(1691年)在多伦诺尔举行喀尔喀蒙古会盟,密切了内外蒙古与屮央的关系,使嚼尔丹叛国分裂势力在政治上陷入孤立(朱著315——316页)。C:昭莫多战役:35年,兵分三路西征,再次将其击败。其侄策妄阿拉布坦自立。嶋尔丹卒。D:驱准保藏:和硕特部由青海入藏,与达赖、班禅建立联合统治,并接受清朝册封。十八世纪初,两者矛盾激化,策妄阿拉布坦乘机入藏,杀拉藏汗(和硕部首领)。清以胤祯指挥保藏战争。59年,清军夺回拉萨,行达赖六世册封典礼,控制了西藏。雍正初年,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又在青海发动叛,被年羹尧镇压。3、雍正、乾隆与准喝尔的战争A:打败喝尔丹零(策子):雍正五年(1727年)。第49页B:打败阿睦尔撒纳(策甥):乾隆22年(1757年)。4、土尔扈特蒙古重返祖国1771年,渥巴锡率部族俄罗斯长途跋涉,历经半年回到中国。三、与“回部"的战争1、平定大、小和卓木维吾尔聚居区称为“回疆”,清初为准瞩尔征服。准平后,首领回归故地,策划建立独立的\n伊斯兰汗国。乾隆24年(1758)平定。2、平定张格尔大和卓之孙以中亚浩罕国为根据地,受英国支持,潜入回疆,策动叛乱。清于道光六年(1826年)将其平定。四、与苗疆、大小金川的战争1、征服苗疆雍正13年,苗民起兵反抗清官吏的暴虐。清平定。2、大、小金川战役3、改土归流五、与沙俄的战争1、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彭春、萨布素;康熙24年(1685年)、25年,两次围攻雅克萨。28年签订条约。2、《布连斯特界约》与《恰克图条约》雍正六年(1728年)签订,划定两国中段边界线,以恰克图为两国贸易的商场。3、《恰克图市约》乾隆57年(1792年),规范双方贸易,双方在边贸中均获得利益。六、清朝的疆域本部18省;5个将军辖区(盛京、吉林、黑龙江、乌里雅苏台、伊犁);2个办事大臣(西藏、西宇);康乾盛世一、政治制度的发展1、秘密立储制度雍正所创。2、密折陈奏制度康熙时出现,雍正时扩大使用范围。3、中央机构A:议政王大臣会议(国议)B:南书房:康熙时挑选翰林院儒臣到南书房当值,备顾问咨询,具有一定的辅助决策功能。C:军机处:其渊源为雍正七年(1729年)所设军需房,系因对西北用兵而设。后演变为军机处。明发与寄信“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人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议奏。康熙中,谕旨或命南书房翰林撰拟。是时南书房最为亲切地,如唐翰林学士掌内制。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傣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降宗门内,选内阁屮书Z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簷曝杂记》卷1“军机处”条)“谕旨之特降者曰内阁奉上谕;因奏请而降者口奉旨;其因所奏请而宣示不外者亦曰内阁奉上谕;交内阁传抄者谓之明发;令军机处处,不由内阁传抄者谓之寄信,外间谓之廷寄。”(吴振械《养吉斋丛录》卷4)“军机处有廷寄谕旨,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而承后撰拟进呈;发出,即封入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铃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曰马上飞递者,不过tl行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tl行里数,或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并有六百里加快者。即此一事,已为前代所未有。机事必颁而后由部行文,则已传播人口,且驿递迟缓,探事者可僱捷足先驿递而到。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同上卷1“廷寄”条)“军机挑取章京,旧只内阁保送中书,继而亦有六部司员。工部虽保送,而司员邀用者独\n少,盖以衙门次序在后故也。"(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1)D:理藩院E:内务府:清特设的专管宫廷皇室事务的机构,长官为总管大臣,由满族王公担任。4、地方行政组织A:省:各省设巡抚一名,总揽一省军政、民政,但偏重于后者,原则上受总督节制。每两到三省(有的地方仅一省)设总督一名,比巡抚事权更重,以负责军政为主,兼管民政。原明朝三司中的都指挥使司废,其他两司居于督、抚之下。第50页B:府:平级的有直隶州、厅。设知州。厅设同知或通判。C:县:平级的有散州、散厅。D:保甲制度5、《大清律》的制定顺治元年(1644年)修律,四年完成,承袭了《大明律》的基本B:摊丁入亩(地丁合—):雍正二年(1724年)C:“火耗”与“耗羡归公”:雍正二年。6、兴修水利康熙时任命靳辅治理黄河;治永定河。康、乾修鱼鳞石塘。三、文化政策1、文字狱与文化专制A:康熙朝两案:康熙二年(1663年),庄廷•《明史》案;50年,戴名世《南山集》案。B:雍正朝数案:查嗣庭案。曾静案;《大义觉迷录》。C:乾降朝的文字狱及禁毁书籍:借编修《四库全书》之机销毁。2、笼络士大夫A:开特科取士:博学鸿儒科。B:尊崇程朱理学:3、开局修书A:《古今图书集成》:雍正时修撰。现存最大的古代类书。B:《四库全书》:乾隆时修撰。纪旳。《四库全书总目》。丛书。四、边疆成就五、盛世下的危机(附)1、人口压力乾隆五年(1740年),1.4亿;27年,2亿;55年,3亿;道光20年(1840年),4.1亿。2、吏治腐败3、秘密宗教会社与反清活动A:林文爽起义:民间秘密宗教主要有白莲教和天地会。乾隆51年(1786年)台湾天地会首领林文爽起义,53年始将其镇压,乾隆将此与其他九次战役共同列为自己的“十全武功”。B:白莲教起义:1796年,经历九年,发源于川、楚、陕三省交界地区,参加者主有流民与棚民。C:天理教(白莲支教)起义:嘉庆18年(1813年)。第十节清前期的边疆与民族政策一、宏观政策与制度1、政策主旨“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雹2、中央主管机构\n理藩院同于六部,专门负责边疆民族事务管理;最初只管理蒙古,后将新疆、西藏事务也纳入其内。3、笼络上层人物4、开驿站,设关卡前者在聚居区,后者在边境。二、对蒙古的管理1、设立盟旗制度A:旗制:在原有社会组织基础上再予分割,一部分多旗;仅有少量部得以原部编为一旗。长官称札萨克,由政府任命当地王公担任,可世袭,但须经批准。B:盟制:康熙30年,与漠北、漠南各部王公贵族在多伦会盟,确立对漠北蒙古的正式管辖;保留三大部首领汗的称号,以下则改用清朝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行政上依例编旗。后平定漠西,亦编旗。若干部“会盟”的传统,编旗之后地区相邻的旗也形成会盟单位,即称为“盟雹盟长由皇帝指定第51页札萨克中的一人担任,监督诸旗。2、宣扬“满蒙一体”联姻。尊崇南、北蒙古的两大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章嘉呼图克图。3、效果乾隆36年(1771年),土尔扈特部回归中国。三、对西藏的管理1、改组地方政府“卩葛夏”驱准保藏后,用当地上层人物协助达赖、班禅治藏。2、设驻藏大臣两员,监督当地政务。3、颁布《西藏善后章程》与《钦定西藏章程》、“金瓶掣签”制度。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四、对新疆的管理1、设立机构伊犁将军总领天山南北军民事务;其他重要城市设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等职。2、对维吾尔社会采用原有的“伯克”制度原为贵族世袭,清朝定其品级,由官方委任,使掌维吾尔民政。五、对东北地区的管理1、设三将军2、将当地少数族编旗六、对西南地区的管理改土归流。大规模推行始于雍正四年(1726年)。七、效果和评价第十一节明清对外政策与朝贡贸易(07大纲为:明清海外政策与朝贡贸易)一、西方殖民者的东来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07大纲为: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化)一、发展经济的措施1、明代\n2、清代a:停止圈地,实行“更名nrb:规定贵族和地主不得“增租夺佃”,劝喻在荒年时减租,在法律上改善雇工地位。第52页C:摊丁入亩: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宣布将全国丁赋总额固定,以五十年上报的丁数为准征收,此外多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采取彻底“摊丁入亩”的征收丁银办法,把固定下来的五十年丁即人丁2462万、丁银355万余两,以与具体丁户相脱离的方式全部摊入田赋银屮征收,称“地丁制”。对农民和无地的“市民”、“乡民”、“佃民”都有积极影响,国家对其人身束缚削弱。“(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二月壬申)谕大学士九卿等:朕览各省督、抚奏编审人丁数目,并未将加增之九,尽行开报。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若按见在人丁加征钱粮,实有不可。人丁虽增,地亩并未加广,应令直省督、抚,将见今钱粮册D:制瓷业:吹釉法代替刷釉法。E:手工业部门的繁多:苏杭丝织业、松江棉纺织业、景德镇制瓷业、佛山铸铁业、四川煮盐业。注意:政府控制的行会的存在压制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则为家庭手工业。3、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及发展A: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第一,明代江南某些城镇以织绢为生的机户愈来愈多,有的完全与农业第53页分离。棉纺织业方面,有的农民把织布作为专业。第二,专门从事农业经济作物生产,供应手工业需要。第三,原料产地和手工业地区的地域分工日益明显。第四,除个体经宫的手工业者外,出现了更多的雇工。B: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苏州丝织业出现拥有织机数十张、雇佣工人数十上百名的手工场主(机户),也有完全脱离了生产资料,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织工双方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没有人身依附性。类似关系在其他行业屮也存在。c: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江南大机户拥有织机更多,矿冶业雇佣劳动规模高于明朝。包买i商更加活跃,通过借贷、预付原料、供应织机等方式控制小生产者,将其变成在家工作的雇佣工人。E:行会手工业工人的齐行叫歇:为摆脱朿缚。东家行与西家行。D:评价:翦著第516、571页;张著第374页。四、商业1、明朝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A:农村副业的产品及手工业品大量进入市场。B:商业资本活跃:徽商、西商(山西、陕西商人)、江右商。C:工商业城镇兴起:不平衡,除两京外,分布在江南、东南沿海和河两岸,江南最繁华。D:白银使用更为广泛:银租;政府开支;代役银(班匠银)普遍出现。2、清朝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的发达A:西北商业城市出现B:北京为全国贸易中心:“里馆”与“外馆”:专门接待从蒙古来京的客商。C:明代的卫所与清代的八旗、绿营制度一、明代的卫所制度1、卫所机构与编制每卫5600人,长官为指挥使,辖五个千户所(千户);下辖十百户所(百户);下辖两总旗;下辖五小旗。卫统属于各省都指挥使。全国共设16都司,另三司为:辽东、大宁、万全。部分千户所直录于都司,称守御千户所。全国共设329卫,京师密集。2、卫所种类\nA:实土卫所B:非实土卫所C:羁縻卫所:设于边疆民族聚居区,长官由民族首领充任。3、卫所士兵性质另立户籍,称军户。来源:从征、归附、谪发、垛集。军户中必有一人在卫所服役,称证军'';其余子弹称“余丁”或“军余正军死,余丁替;无余丁,勾取其族人顶替,称“勾军4、卫所经济军屯为经济支柱。每名屯军领一份屯地,属官田,屯粮征收数额高。超经济强制。保证了军储供应。5、卫所性质A:寓兵于农,兵农合一。B:非战吋编制,为驻防体系。平吋训练,遇战由朝廷命将充总兵官,抽卫所精锐出征,战毕将领归还总兵印绶,军士返回卫所。6、瓦解明中期。第一,军士地位低、负担重、受欺压,逃亡现象严重。第二,军屯制度破坏,屯地、屯粮缺额严重。最终行募兵制,军费开支成为财政负担。二、清代的八旗制度1、八旗的种类努尔哈赤死后,大批蒙古、汉人降附,按同样形式编制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部数达24旗,但仍泛称“八旗”。任何族属编入八旗后,统称“旗人”,从而形成满族共同体。2、上三旗与下五旗满州八旗创立Z初,努尔哈赤自统两黄旗,子、侄、孙统其余六旗。清初规定,八旗中的两黄旗和正白旗归皇帝控制,称“上三旗”,其余五旗由诸王、贝勒统辖,称“下五旗雹雍正时,将下五旗首领“固山额真"(旗主)改为“固山昂邦”(旗的大臣),不得世袭,确认了皇帝对下五旗的绝对领导权。3、八旗特点前期兵民合一,既以旗统兵,亦以旗统民。入关后,改从人丁中挑初兵员。重点发展满州八旗,其他第54页两八旗很少扩充,后又令部分汉军“出旗为民4、八旗的布防A:禁旅八旗:驻守京畿。B:驻防八旗:驻守地方。重要驻防区设将军,其次有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5、八旗衰落A:最初待遇优厚,清中叶,旗下人口日增,旗兵粮饷难以养活家族:政府对策:第一,令汉军出旗为民,减轻八旗人口压力。第二,不时颁发赏赐。三,适度增加兵额。四,组织旗人屯荒。B:旗兵腐化。四、清代的绿营制度1、绿营组织受总督节制,各省又设提督,为绿营兵长官。提督以下有总兵、副将、参将等。A:标:总督、提督、总兵所领。驻于各省要冲之地。B:协:副将所统。\nC:营:参将至守备所统。D:汛:千总、把总所统。以上三种分驻各省其余地区。2、地位与待遇人数多,地位低,被八旗监督。粮饷低于八旗,并承担杂役。3、衰落入关之初,战斗力较强,平定三藩时发挥过重要作用。清中叶,训练废弛,作战能力下降。嘉庆初镇压白莲教时,已不堪征战,清廷另行招募乡勇。以后乡勇成为清朝主要军事力量,绿营被逐渐裁汰,最终瓦解。第十四节明清的思想、文化和科技一、学术思潮的演变1、心学崛起与发展A:王守仁:对程朱理学的反动,发展、完善陆九渊心学体系,有“陆王心学”之称。第一,强调“心即理”;第二,鼓吹“致良知S第三,倡言“知行合一S以B:黃宗羲:《明夷待访录》。C: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疏学风,强调博学多闻和实证研究。《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D:颜元与戴震:3、考据学/朴学的发展A:考据学的兴起:一批学者反对心学空谈,致力于用考据方法整理和研究古代文献,形成了被称为“汉学”、“朴学"的新学风。始于顾、黄,为清朝学术的开山。阎若琥的《古文语尚书疏证》,采用考据学,证明古文尚书为伪书。胡渭的《禹贡锥指》、《易图明辨》,在辨别古书真伪和提倡疑古精神上有贡献。B:乾嘉学派:乾隆、嘉庆年间,考据之风更盛,发展为专门的学问,被称为“乾嘉学派",也是整个清代学术的主流。分吴、皖两派,前者以惠栋为代表,后者以戴震为领袖。C:局限性:脱离现实,于时无补。为学术而学术,与高压政策有关。4、今文经学的出现嘉庆、道光间,反对考据学,讲经书“微言大义”,对其进行发挥,对后來的维新变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二、史学《永乐大典》,谈迁《国榷》,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黄宗羲《宋元学案》、《明儒学案》,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官修《明史》,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赵翼《廿二史札记》,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章学诚《文史通义》。三、文学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两拍。四、科技李吋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宏祖《徐霞客游记》。历算家有王锡阐、梅文鼎。五、建筑与艺术第55页六、练习题(1)名词1、三司;2、胡惟庸案;3、《大诰》;4、空印案与郭桓案;5、锦衣卫与东厂;6、隆庆和议;\n7、归化;8、隆庆开关;9、格鲁派(黄教);10、二十四衙门;11、票拟与批红;12、大礼仪;13、东林党;14、争国本;15、三案;16、《东林点将录》与《同志录》;17、复社;18、利玛窦;19、荥阳大会;20、比饷镇抚司;21、萨尔浒之战;22、宁远之战、松山之战、山海关之战;23、嘉定三屠与扬州十日;24、夔东十三家军;25、三藩之乱;26乌兰布通战役与昭莫多战役;27、改土归流;28、《尼布楚条约》;29、《布连斯特界约》与《恰克图条约》;30、《恰克图市约》;31、议政王大臣会议;32、更名田;33、摊丁入亩;34、《大义觉迷录》;35、博学鸿儒科;36、《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37、盟旗制(札萨克);38、海禁;39、迁海令;40、十三行(牙行);41、《防范夷商规条》;42、耗羡归公;43、包买商;44、齐行叫歇;45、班匠银;46、陆王心学;47、《明夷待访录》;48、考据学(朴学)与乾嘉学派;49、《廿二史札记》、《廿二史考异》、《十七史商権》;50、《文史通义》;51、六科给事中:52、通政使司;53、赋役黄册;54、鱼鳞图册;55、八股文;56、靖难之役;57、奴儿干都司;58、土木堡之变;59、南宫复辟;60、一条鞭法(十段锦);61、京察与廷推;62、三饷;63、建州三卫;64、剃发令:65、多伦会盟;66、密折陈奏;67、南书房与军机处、明发与寄信;68、驻藏大臣;69、《西藏善后章程》、《钦定西藏章程》;70、金瓶掣签制度;71、伊犁将军;72、伯克制度;73、下三旗与下五旗;74、绿营兵;75、《读通鉴论》;75、《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76、《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2)问答1、明代初年加强屮央集权的措施。2、明代在边疆方面面临着怎样的局势?采取了怎样的政策?3、张居正改革。4、简述明朝内部的党争。5、试述明清吋期耶稣会士传教的特点及对西学东渐的影响。6、明末农民战争的特点及失败原因。7、试述清军入关后的社会矛盾。8、清朝在治理边疆方而取得了怎样的成就?9、康乾盛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10、清朝是怎样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的?11、清朝民族政策有何特点?效果如何?12、清朝对西方国家来华贸易釆取了怎样的政策?影响如何?13、清代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14、清代手工业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15、简述明清的军事制度第56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世界史概述第一部分主要的参考书目1、吴于窿、齐世荣主编:《世界史》(6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最重要)2、朱寰:《世界屮古史》,吉林人民岀版社,1985年。3、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参考资料》,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年。\n4、周一良、吴于廛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商务印书馆(古代■近代),1978年。(较重要,主要对付史料分析题)5、王荣堂、姜德吕主编:《世界近代史》(上、下),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6、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李世安主编:《世界小通史》,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8、王建吉等:《世界上古屮世纪史学习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9、朱龙华:《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0、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1、2分册,商务卬书馆,1985年。(较重要,同前)11、世界现代史组编写:《世界现代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二部分世界史的特点及掌握方法世界史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国家地区多、差别大。因此,显得内容庞杂,线索多,不容易掌握和记忆。尤其对古代的历史,时间久远,学生一般疏于记忆,不熟悉。而对于近现代史,史实又太多,国家繁杂,也难于记忆,感觉零乱,掌握困难。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依据一条线索来记忆世界历史。具体来说:(1)世界古代史主要是关于世界文明古国的历史,是讲人类奴隶制社会的历史发展情况。人类最古老的奴隶制文明都在东方,有四大国家:中国、埃及、印度和巴比伦,此外,在欧洲还有两个奴隶制文明:一个古希腊文明和一个古罗马文明。中国除外,我们找一条主线就可以记住这段历史:依照这五个古文明产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忆。B|J,埃及——巴比伦——印度——希腊——罗马的顺序。欧洲的两个奴隶制文明虽然并不古老,但是它们是封建制和资本主义产生的发源地,而且是人类最典型的奴隶制度,所以很重要。(2)世界中世纪史是讲人类封建制产生、发展的历史。因此,以这条主线來串起欧洲、亚洲、北非等地区封建主义发展的历史。其屮,欧洲与亚洲的封建制又不相同。而欧洲大陆乂与英国不同。欧洲大陆乂以法国最典型。欧洲的封建制与基督教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基督教神权政治。因此,欧洲封建制的完善是与基督教神权的崛起与衰落联系在一起的,即充满了君权与教权的斗争,期间还贯穿着城市商品经济的产生、崛起对封建君权的影响与作用。然而在亚洲则不完全如此,亚洲的君权强大。在东亚和南亚,君主一般是独立于宗教权威之上,但西亚的伊斯兰教国家除外,他们是政教合一的政权C典型的是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3)世界近现代是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因此,围绕这条线索,我们可以将资本主义产生最早的欧洲国家的历史串起來,从经济上的发展影响到资产阶级政治夺权,从而诞生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的诞生又进一步促使它们向外进行殖民扩张,又将前资本主义地区(指亚、非、拉美等地)强行拉入资本主义发展轨道。结果乂导致这些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乂再次出现殖民地半殖民地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资本主义国家之I'可的矛盾问题,于是出现了近现代复杂的国际关系和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围绕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最后演化出了人类历史上的二次世界大战。市于1917年诞生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因此,现代世界历史的线索发生变化。围绕现代社会主义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Z间的关系这条主线,出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战胜国与战败国之I'可、殖民地半殖民地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发展变化,从而演绎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战胜国处理战败国,到后來对付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历史,同时也演绎出社会主义苏联与资本主义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斗争的历史。以至最终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当代史可以冷战的产生到结束为主线。围绕冷战的起源、正式产生到高潮再到结束,可以将苏东社会主义阵营与英美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关系变化,以及他们各自的内政外\n第57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交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整体。与这两个阵营相联系的第三世界的历史也随发生。当代史最后就以苏东剧变,冷战结朿而终结(1991年)。下面各章节就是依据不同的线索來分别讲解从古代到当代的世界历史世界古代史第一章史前人类第一节人类的进化(非重点)一、从猿到人的漫长演进1、人与动物的区别:根本区别在于劳动,人会制造工具,而动物不会。其次在于人的脑量多于动物的脑量以及人与动物的外貌特征不同。2、人类关于自身起源的认识过程:从神话宗教到科学探讨神话传说:世界各民族都有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例如,中国关于女娱造人的传说,西方基督教“上帝造人”的传说。科学探索:1809年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的《动物哲学》提出生物进化理论。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人类的起源与性的选择》奠定生物进化的理论。3、人类起源的三个阶段(恩格斯的分法)攀树的猿、正在形成的人、完全形成的人4、早期人类的四个发展阶段:早期猿人(早期直立人)、晚期猿人(晚期直立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早期猿人:380万年前・180万年前,代表是“能人”。晚期猿人:180万前到20-30万年前,代表是印尼的爪哇人、德国的海德堡人,中国的北京人、蓝田人和元谋人,已开始用火。早期智人:20、30万年前-5万年前,代表是我国的马坝人、徳国的尼安徳特人,巴勒斯坦的卡麦尔人。晚期智人:5万年前・1万年前,代表是法国的克鲁马农人、中国的山顶洞人。并己形成不同的人种:尼格罗人种、澳大利亚人种、欧罗巴人种和蒙古人种。二、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1、旧石器时代相当于早期人类的四个阶段。旧石器吋代的晚期相当于晚期智人阶段。以打制石器为特征,还出现了骨器和复合式工具与武器。2、氏族制度的形成氏族产生前的社会组织:血缘家族;人类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其特点是族群Z农业革命与新石器时代一、新石器时代(距今约一万年)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之间有一个中石器时代。一般不作为一个过渡时代。特征:磨制石器,陶器出现,开始出现农业。二、农业革命的含义与开始1、世界最早的三大农业中心区:西亚、东亚、中南非洲。西亚是世界最早的农业发源地。2、在狩猎的基础上产生了畜牧业。3、意义: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经济由采集和狩猎为基础的攫収性经济转化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所谓“农业革命”,实际上就是指人类开始栽培农作物与饲养家畜的崭新的劳动实践活动,以及由此引起的在生产生活方式乃至整个社会制度、思想文化上所发生的一次巨大变革。新石器\n时代的人们,在长期的“采集经济”活动,通过无数次观察与记忆,逐渐熟悉了某些植物的生长习性,慢慢地掌握了栽培这些植物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不断地积累新的生产经验,开始了有规律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业中心。三、母系氏族公社第58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时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整个新石器时代就是母系氏族公社的全盛时期。特征:氏族首领有族人推选,常由妇女担任,遇有战事也选男子担任;氏族议事会是重要决策机构,所有男女平等参加;氏族t不称职,氏族议事会可以罢免改选;氏族土地公有,但成员拥有个人的生活用品、工具、武器、住房、家禽等个人财产,但不得带11!氏族;同族互相保护,实行血亲复仇;氏族有自己的专有名称、信仰和宗教仪式与共同的墓地;氏族可以收养外族人。婚姻形式:从族外群婚到对偶婚四、阶级和国家的起源1、金石并用时代和社会大分工金石并用时代:新石器时代末期开始出现金属工具,由炼铜到青铜工具的出现;最早使用青铜的地方可能是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随后出现炼铁技术,最早发明炼铁技术的是两河流域北部的米坦尼亚国,大约是公元前1400年左右。从金石并用时代到铁器时代,原始公社进入解体阶段。农业方面,从刀根火种发展到锄耕农业,后锄耕农业又替代了锄耕农业。畜牧业上,还在新石器时代,真正的畜牧业已开始出现,各地驯养了许多家畜。到金石并用时代和青铜时代,家畜的饲养己逐步专业化。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分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和农业分工2、从母权制到父权制的转变婚姻形式的转变:从对偶婚到一夫一妻制父系氏族公社:仍然受血缘家族关系支配,社会组织是父系氏族公社,它由若干父系制家庭组成,它常常包括三四代的男系亲属。私有制的出现和奴隶制的萌芽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使私有制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使私有制发展起来。私有制出现在母系氏族社会后期,萌芽于父系氏族社会初期,后期进一步发展起来,它是推动阶级产生的重要力量。随着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了,战争俘虏变为奴隶,氏族史前文化一、文字的产生1、手势语言或个人记号语言:如,结绳记事、契刻记事2、图画文字或表意符号:文字产生的第一步3、彖形文字或符号:如,公元前5000年古埃及的彖形文字4、表音性质的象形文字或按一定公式来表达的符号(表意文字)5、音符字母(拼音文字):如,腓尼基字母、楔形文字、古印度的梵文字母二、原始艺术与科学知识的萌芽1、艺术:绘画、雕刻、装饰、音乐、舞蹈绘画占重要地位,多以狩猎为主题;雕刻主要在岩壁上、石头上、骨头上;装饰可分涂饰、固定装饰和活动装饰;音乐和舞蹈来自于原始人的集体生产活动。\n2、科学知识:天文知识;计算;医学第59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懂得日月的概念、原始的历法(自然历和太阳历);计数和数的概念;药物和治疗的方法,但常常与巫术相联。三、原始宗教观念与神灵崇拜1、来源于对自然现彖的不理解2、图腾崇拜3、自然神灵的崇拜4、生殖器崇拜5、祖先崇拜6、灵物崇拜7、巫术四、习题(1)思考题:1、人类关于自身的起源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2、如何理解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3、人类的起源经历了哪些阶段?4、人种是如何划分的?5、何谓血缘群婚?族外婚和对偶婚?9、.血缘群婚、族外婚、对偶婚的更替与原始社会组织形式的演进两者Z间具有怎样的2、氏族3、旧石器时代4、农村公社5、三次社会大分工6、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7、军事民主制8、图腾崇拜第二章古代西亚诸文明(较重要)第一节苏美尔■阿卡德文明一、苏美尔人城市国家(约公元前3000年-前2371年)1、古代西亚的地理环境:包括两河流域(乂称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波斯高原、地中海东岸。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亚述,南部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也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称苏美尔。2、苏美尔城市国家的产生与特征苏美尔人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先驱者。公元前5000年屮期,苏美尔人就进入了铜石并用时代,至公元前3000年代左右,是苏美尔原始社会解体,奴隶制国家形成的时期。这一吋期可分为三个文化吋期:埃尔-欧倍徳吋期,乌鲁克吋期和捷母迭特-那色吋期。3、城邦政治制度:公元前3000年左右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20多个奴隶制城邦国家。4、苏美尔城邦争霸: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371年,岀现了长期的战争,史称“列国争霸S后形成以乌尔和乌鲁克为霸主的南方同盟,以基什为霸主的北方同盟。标志苏美尔地区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二、两河流域南部的统一阿卡德王国(公元前2371年-前2230年):兴起于巴比伦尼亚的北部。公元前2371年萨尔贡一世统一了巴比伦尼亚南北。公元前2230年,东北山区的库提人灭亡阿卡德王国。乌尔第三王朝(约公元前2113年-前2006年)\n公元前2120年乌尔王国兴盛起来,前2113年,乌尔纳木国王统一巴比伦尼亚南部,建立乌尔第三王朝。《乌尔纳木法典》:乌尔纳木在位时制定,是世界上所知的第一部法典。反映了屮央集权制度。社会经济状况:奴隶制经济。表现在王室经济、私有奴隶、农村公社的破产、奴隶主的残酷剥削等。第二节古巴比伦王国第60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一、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约公元前1894年一前689年)1、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阿摩利人占据巴比伦城邦,大约在公元前1894年,在此城建立国家,史称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巴比伦逐渐强大起来,最终统一两河流域,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公元前1730年,古巴比伦第一王朝灭亡。2、古巴比伦笫二、第三、第四王朝:公元前1595年■前1518年为第一王朝;公元前1518年■前1204年,为笫三王朝,又称加喜特王朝;公元前1165年■前689年为第四王朝,最终被亚述所灭。二、《汉莫拉比法典》1、汉谟拉比的专制统治汉谟拉比的统治:严密的官僚机构、强大的常备军、重视发展生产古巴比伦王国的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奴隶制经济。2、《汉谟拉比法典》:国王汉谟拉比在位制定的法典。一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分前言、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正文共有282条,亚述帝国一、亚述国家的兴起(约公元前3000年)亚述位于底格里斯河中上游地区,最早居民是胡里特人亚述历史的三个阶段:早期亚述、中期亚述、亚述帝国1、早期亚述:公元前3000年代末■前16世纪,属于奴隶制城邦时期2、中期亚述:公元前15■前9世纪,亚述兴起和统一时期二、亚述帝国(公元前7世纪中期一前605年)1、亚述帝国的建立公元前9世纪■前605年。萨尔贡二世统治时,在公元前7世纪中期,亚述已成为东接伊朗,西临地中海以至埃及,北到南高加索,南临波斯湾的强大帝国。2、奴隶制经济的主要特征:奴隶来源于战俘和被征服居民,奴隶的低贱地位,广泛使用和随便买卖,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产及地位,土地制度为私有土地,有大土地制和小土地制。第四节新巴比伦王国一、新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公元前7世纪左右)又称迦勒底王国,由那波帕拉萨尔建立二、新巴比伦王国的强盛尼布甲尼撒二世时代(公元前605年•前562年),远征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灭亡犹太国(公元前586年,有“巴比伦之囚”之称)三、奴隶制社会及新巴比伦王国的灭亡(公元前538年)奴隶制的特点:1、奴隶制的较大发展,大屮小各等奴隶主各白拥有奴隶数百至数人不等。2、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形式有很大的变化,是新巴比伦奴隶制的一大特点。这就是奴隶主给奴隶一部分财产(包括土地和资金),让其独立经营。奴隶可独立地租佃土地,经营商业、\n从事手工业,开办手工业作坊,甚至开钱庄放高利贷等等。不仅私人奴隶可独立经营。神庙的奴隶也可如此。3、奴隶的地位仍然是奴隶主的财产,当他与第三者发生经济关系时,只能用白己的积蓄抵押。奴隶主有权没收奴隶的全部财产。4、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商品货币关系十分发达。已出现了箸名的商业经营家——埃吉贝商家。社会矛盾:奴隶逃亡已是普遍现象,作为反抗奴隶主的表示。农民常常沦为债务奴隶,处境悲惨的农民不断反抗。奴隶主阶级赫梯、腓尼基和以色列历史第61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一、赫梯1、赫梯国家的产生赫梯的地理位置:位于小亚细亚东部,在哈里斯河中上游一带。地处高原,雨量稀少,畜牧业发达。赫梯城邦的形成(约公元前19・18世纪):最重要的城邦有库萨尔、涅萨、察尔帕等。公元前16世纪后期,铁列平统治时期,进行了改革,标志着赫梯国家的形成。2、赫梯国家的强盛与衰亡(公元前15世纪一前8世纪)扩张:公元前15世纪末至13世纪初,赫梯国家进入最强盛时期。赫梯大肆进行扩张,达到叙利亚、巴勒斯坦。约公元前1312年,赫梯壬与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为争夺叙利亚,会战于卡叠什,赫梯获胜,成为西亚的一个霸主。《赫梯法典》:奴隶制法典,反映了赫梯的社会状况。有奴隶的赏赐情况和奴隶主拥有奴隶数量的情况。其实质是保护奴隶主的私有财产,保护土地的私有权。与《汉谟拉比法典》相比,对奴隶主的保护和对奴隶的镇压更为明显。主要表现住对自由民和对奴隶犯罪的明显不同的处罚。赫梯的灭亡:公元前8世纪赫梯被來自西北的“海上民族”和亚述所灭。二、腓尼基1、腓尼基的含义:“紫红Z国",盛产紫红色的染料。希腊人称Z。罗马人称为布匿。地处地中海东岸的狭长地带。大体相当于今天的黎巴嫩。2、腓尼基城市国家(约公元前21世纪一前8世纪)主要城市国家:西顿、推罗、毕布勒、乌加里特等,相互争霸。腓尼基奴隶制国家的特点:经商、航海与殖民,奴隶在腓尼基工商业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公元前8世纪末叶,腓尼基被亚述灭亡。三、以色列1、巴勒斯坦地理位置:位于地中海东岸南部,北面是腓尼基,西南面是西奈半岛,东面是叙利亚草原。土著居民迦南人(公元前3000年代),创造了青铜文化。犹太部落与以色列部落:公元前2000年代屮期,有一支希伯来人,的游牧部落从东方进入巴勒斯坦。住在死海以西、山区南部的称为犹太人部落,住在巴勒斯坦土壤丰美之地的称为以色列部落。2、以色列王国和犹太王国的产生:公元前2000年代后期,北方部落形成以色列王国,南方部落形成犹太王国。与腓力斯丁人的斗争:公元前1200年前后,海上民族腓力斯丁人入侵巴勒斯坦沿海地区,以后“巴勒斯坦”的名称就是从“腓力斯丁”一词演变来的。以色列一犹太国:公元前10世纪,犹太王大卫,统一了以色列和犹太,建立了以色列■犹太王国,定都耶路撒冷。在大卫和所罗门统治时期,以色列•犹太国家机构逐渐完备起來。所罗门死后,两个国家发生分裂。犹太国以耶路撒冷为首都,而以色列的首都则建在撒马利亚。\n3、以色列和犹太王国的灭亡以色列亡国:公元前721年,亚述灭亡以色列犹太亡国: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灭亡犹太国犹太教:来源于古希伯来人的多神教。约在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之囚”期间,沦为囚虏的犹A人酝酿新的宗教思想。他们宣扬唯一真主耶和华和救世主的思想。后来在波斯帝国的支持与控制下,犹太人重返耶路撒冷,重建神庙、宫殿,史称“耶路撒冷第二次重建”,犹太教至此形成。犹太教的经典有《律法书》、《先知书》、《圣录》。信奉耶和华,规定安息日,使用犹太教历法,即希伯來历。第六节波斯帝国一、波斯国家的兴起与对外扩张1、古波斯的地理位置及波斯国家前的状况:古代波斯基本相当于今天的伊朗。波斯帝国兴起前,伊朗高原产生过两个早期奴隶制国家:埃兰王国:伊朗西南部,公元前3000年代出现,公元前639年被亚述征服。米底:伊朗高原西北部,公元前7世纪米底王国兴起。2、波斯国家的建立(公元前550年)居鲁士:公元前550年,居鲁士灭掉米底,建立阿黑门尼徳王朝统治的波斯国家,定都波斯波利斯。向小亚细亚、巴勒斯坦扩张。冈比西斯:居鲁士之子,继续向埃及扩张。但他是一个无道昏君。高黑塔运动:公元前522年,人民起义,祭斯髙黑塔趁机夺取政权。第62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二、大流士一世的改革公元前522年,大流士一世夺取政权。1、贝希斯顿铭文:大流士一世将自己的功绩用波斯文、埃兰文、巴比伦文三种文字刻在爱克巴坦那(米底首都,今哈马丹)以西的贝希斯敦崖石上。记载了他当政后,用近两年的时间,出征19次,俘虏了9个王,恢复了波斯帝国的统治。2、波斯帝国:公元前514■前513年,大流士的扩张,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3、大流士一世的改革2、腓尼基文字3、犹太教4、贝希斯顿铭文5、波斯帝国第63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6、居鲁士7、髙黑塔运动8、腓尼基城市国家9、以色列一犹太国10、《乌尔纳木法典》11、阿卡徳王国12、琐罗亚斯徳教第三章古代埃及文明(重要)第一节古代埃及的历史线索一、史前时代和前王朝文明(旧石器时代至公元前3100年的铜石并用时代)1、古代埃及人种东北非的哈姆人和西亚的塞姆人,语言属于塞姆.哈姆语系屮的一个语族。2、前王朝文明(公元前4500年一前3100年)巴达里文化(公元前4500年一前4000年),己进入铜石并用时代涅伽达文化I(公元前4000年一前350()年),处于军事民主制时期。涅伽达文化II(公元前3500-前3100年),发明了冶金术,阶级形成,产生城市国家。二、法老埃及历史(公元前3100年■前332年)\n古埃及编年史学家马涅托把自第一王朝起至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征服埃及止这一段历史分为26个王朝,加上波斯时期的5个王朝,共计31个王朝,后来历史学家将之分为早期王国、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1、早期王国时期(公元前3100年■前2686年,第1王朝■第2王朝)大约在公元前3100年,上埃及城邦统治者美尼斯北上征服下埃及,统一埃及,称提尼斯王朝。直到第二王朝末才巩固统一局面。2、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年■前2181年,第3王朝■第6王朝)奴隶制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已初步发展起来。战争屮获得大量的奴隶,奴隶作为社会的基本生产者被广泛使用于生产中。社会地位极低。还有名为自由人,实与奴隶差别不大的农村公社成员。奴隶主阶级包括法老、贵族大臣和高僧,他们占有大片土地。法老专制权力的加强:崇信太阳神,自称太阳神之子,控制行政、立法、司法和军队。法老之下是宰相,总揽全国的司法、行政及经济权利。其中最重要的一项职能是代替法老掌管土地。地方最高机构是州,州长由法老任命,常管地方的行政、军队、治安、赋税等,是法老权利控制下的地方实力派。金字塔的构建:古王国时期的法老不仅生前属于社会的最高位,死后仍想占据这样的地位,便为自己修建了高大的陵墓——金字塔。同时古埃及人相信“灵魂不灭''的观念。法老还相信自己是太阳神Z子。第四王朝的法老齐阿普斯金字塔是最典型的一座。哈佛拉金字塔略矮。还有哈佛拉的狮身人面像,以象征法老的威严。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3、第一中间期(公元前2181年-前2040年,第7王朝-第10王朝),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一个分裂动荡的时期。4、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40年.前1795年,第11王朝■第12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奴隶制:埃及重新走向统一。农业是屮王国的经济命脉,埃及人发明了“沙杜夫”的汲水灌溉装置。手工业也有相当的发展,其小冶炼和青铜的制造最为突出。青铜工具广泛应用于生产行业中。还有玻璃制造等新兴行业。商业也很繁荣。经济繁荣是中王国奴隶制发展的一个标志。奴隶主要來源于战俘。中小奴隶主的兴起是中王国时期奴隶制的一个特征。中小奴隶主被统称为“涅捷斯”,包括富有的上层分子、作坊主、商人、官吏、下级军官和村长。奴隶、平民的起义风暴:一方面是中央和地方的分裂,另一方面是“涅捷斯”的分化,使统治阶级内部分化,矛盾加深,王室内部与中央和地方斗争的激烈。阶级剥削加重,下层劳动人民处境口益恶化,终于在中王国末期爆发奴隶和贫民大起义。5、第二中间期(公元前1795年.前1567年,第13王朝■第17王朝)希克索斯人入侵(100余年):希克索斯人大概是分布在叙利亚、巴勒斯坦一带的游牧部落,在埃及语中是“牧人之王”的意思。希克索斯人给西亚带来了战马和马车。6、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67年・前1085年,第18王朝■第20王朝)新王国的建立,使埃及重新走向统一与独立。雅赫摩斯一世南征努比亚、北占巴勒斯坦为埃及帝国初奠基石。约公元前1502年,哈特舍普苏特夺权,成为古埃及唯一的女法老。图特摩斯三世又从女法老手屮夺回权利,并率军向叙利亚推进。他的扩张使埃及再次进入一个繁荣阶段。第64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社会经济与阶级结构:农业生产工具得到广泛改善。出现轮作制,手工业也有很大发展,冶炼技术的提高,出现了一种皮革制造的脚踏风箱。玻璃烧制业发明了着色的工艺,造船业有了新的发展。宗教崇拜与墓葬习俗一、宗教观念1、氏族图腾崇拜:是埃及宗教观念的最早起源,有自然神和各种动物神的崇拜。\n2、太阳神:赖神、阿蒙神。太阳神在埃及有特殊地位,它在各地有自己不同的名字,推崇太阳神就此形成了一个宗教特权阶层——祭司集团。3、灵魂不灭观:古埃及人认为人有灵魂,而且灵魂不灭,人死但灵魂不死。将遗体制成木乃伊,灵魂则可永世长存。灵魂不灭的观念也有阶级性。二、墓葬习俗1、金字塔的建造与意义:金字塔的起源,此外还有神庙和殿堂2、木乃伊:木乃伊的制作及意义。第三节古代埃及的文化一、文字1、图形文字:埃及最早的文字在早王国之前就己产生。2、彖形文字:古王国时期产生,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部首符号。中王国初期,出现24个辅音字母。希腊、罗马人统治后,彖形文字成为一种死文字。二、文学1、金字塔咒文2、碑传3、故事4、歌谣5、旅行记三、天文历法1、太阳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一年分为三季,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岁末加5天宗教节日。一年为365天。埃及太阳历对罗马儒略历有很大影响。2、星座:已知43个星座。四、医学:已了解人体的结构,有了内外科、妇科的区别。五、数学:包扌舌算术、代数和几何。六、艺术1、建筑2、雕刻3、绘画及手工品艺术第65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七、习题(1)思考题1、比较古王国与新王国,说明古代埃及政治生活的演变趋势。2、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的背景、2、齐阿普斯金字塔3、哈特舍普苏特4、埃赫那吞邙可蒙霍特普四世)5、古埃及金字塔6、马涅托7、沙杜夫8、涅捷斯9、拉美西斯二世10、卡叠什战役第四章古代印度文明(较重要)第一节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一、古印度的地理位置1、印度的名称:得名于印度河,在我国,印度一词始于唐代玄奘。2、古印度的范围:大体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领土。二、哈拉帕文明(约公元前2500年一前1750年)\n1、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城市遗址与居民:一般认为由达罗比荼人创造,也可能还有其他土著民族。大约从公元前18世纪开始就衰落了。流行的说法是外族入侵说。2、文化成就:统称哈拉帕文化。吋间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至前1750年,属于青铜文化,是古代世界的重要文化成就之一,除了具有特别的城市建筑外,其造形艺术也有相当的水平。第二节吠陀文明一、吠陀时代:公元前2000年代屮期,雅利安人从西北入侵印度,开始了印度史上的吠陀时代。1、吠陀(知识、学问之意)与雅利安(“高贵的人”)人:吠陀为雅利安人的圣书,共四部。《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阀婆吠陀》。2、早期吠陀:约公元前1500年一前900年,《梨俱吠陀》所反映的时代称“早期吠陀时代”。他所反映的是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最初阶段的历史。雅利安人把被征服的土著居民称“达萨”,意思是“敌人”。随着战俘奴隶的增多,“达萨''就具有了奴隶的意思。3、后期吠陀:约公元前900年一前600年,《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I因婆吠陀》编纂较晚,加上后期所写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所反映的时代,称“后期吠陀时代雹公元前7世纪左右,雅利安人的部落开始向国家过渡。二、瓦尔那制度和婆罗门教1、瓦尔那制度:该制度萌芽于早期吠陀吋代,随着雅利安人奴隶制国家的形成,逐渐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社会分为名为“瓦尔那"的集团,“瓦尔那''一词意为“颜色、品质”。汉译“种姓二瓦尔那等级制度由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组成。婆罗门屈第一等级,由祭司贵族组成,掌管祭祀,垄断宗教、文化,影响军政。刹帝利由部落首领、王族和贵族组成,掌握国家军事与政治大权。吠舍由雅利安农村公社成员组成,具有人生白由。主要从事农业、牧业和商业。首陀罗由被征服的土著居民组成,也有因破产而失去公社成员身份的雅利安人。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为奴隶或独立的匠人。从事最低贱的各类职业。前三个等级称高级种姓,可以“再生”,最后一个第四等级为低级种姓,不能“再生雹2、种姓制度的特征:一是种姓职业世袭不变,二是种姓等级制实行严格的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一、列国时代的百家争鸣1、列国时代的含义:公元前6世纪一前4世纪,这时南亚次大陆政治、经济、文化东移,城市和国家再度普兴的时代,各个部落大多发展为国家。大约有二、三十个国家,其中较大的有16个。如,伽尸、局萨罗、摩揭陀等。第66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2、列国时代的社会发展列国分为两类:君主国(多数)、共和国(少数)经济发展:农业中铁器普遍使用,手工业分工更加专门化,国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一、孔雀帝国(公元前324—前187年)1、孔雀王朝卬度统一趋势的出现:从摩揭陀•难陀王朝到波斯、马其顿征服卬度部分地区,孔雀王朝的建立:公元前324年,旃陀罗芨多在西北印度自立为王,他建立的王朝称为孔雀王朝(公元前324年■前187年)。2、阿育王与孔雀帝国阿育王的专制统治:阿育王时(公元前273年•前236年),整个印度都处于阿育王统治之下。国王掌握全国的军事、行政、司法等最高权利。国王之下有行政长官、军事长官和祭司长老和贵族会议。对地方的统治,屮部和东部地区归国王直接管辖,西部和南部设若干州,\n州的总督常由王子担任。国王还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国王还依靠佛教进行思想统治。孔雀帝国的社会发展:城市工商业发达,农业方面,铁制工具使用广泛,自给自足,农村公社经济长期保存。奴隶制有了新的发展。奴隶主要來源于战俘、卖身、债务和犯罪等。《摩奴法典》规定了奴隶的低下地位。但印度的奴隶制有口身的特点。奴隶大多数是本国人,而II有氏族制的残余。自由人沦为奴隶后,仍与家族和氏族有割不断的关系。奴隶往往有家庭,有的还权占有财产和遗产继承,奴隶主对待奴隶要考虑其出身何种瓦尔那。大约公元前187年,孔雀帝国灭亡。二、佛教的传播1、阿育王崇信佛教。公元前253年,他举行了佛教史上的第三次结集,编纂整理经、律、论三藏经典。还派佛教徒到斯里兰卡和缅甸传播佛教。2、佛教传播向北传播至中国、朝鲜、口本等国,向南传播至东南亚等国。3、贵霜帝国(奴隶制度)大月氏人建立。公元前2世纪,月氏人与匈奴人发生激烈冲突,被击败的部分月氏人西迁,史称大月氏人。而剩下的小部分月氏人退到昆仑山一带,与羌人杂居,被称为小月氏人。100多年之后,约公元24-25年,丘就统一大月氏各部,自立为王,国号贵霜。丘就开始扩张,征服安息和中亚部分地区。其子阎膏珍继位后,继续向印度河流域进军,将势力扩张到印度。迦腻色迦王的统治(约公元45年一102年):这是贵霜帝国最繁荣的时代。三、习题(1)思考题1、古代印度种姓制度是如何产生的?种姓制度在古代印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2、婆罗门教包括哪些经典?婆罗门教的基本2、孔雀帝国3、列国时代4、吠陀时代5、阿育王6、哈拉帕文明7、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8、贵霜帝国9、迦腻色迦王10、《摩奴法典》11、旃陀罗笈多(孔雀王朝创立者)第67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第五章古代希腊文明(重要)第一节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一、爱琴海区域的自然环境与居民1、爱琴海区域:指以爱琴海为中心的地区,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各岛屿和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区。2、希腊半岛的划分:北、中、南三部分。屮希腊有著名的雅典。南希腊又称伯罗奔尼撒半岛。古希腊最大城邦斯巴达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的拉哥尼亚。希腊半岛多山,土壤不甚肥沃。3、非希腊语居民:卡里亚人、勒勒吉人、皮拉斯基人二、爱琴文明(公元前2000年一前1200年):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边锡尼文明,奴隶制度阶段1、克里特文明及线形文字A(线形文字甲,未释读):由非希腊语居民创造,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1450年左右,估计被希腊语的阿卡业人破坏,爱琴文明由以克里特文明为主转入以边锡尼为主的阶段。2、迈锡尼文明及线形文字B(线形文字乙己释读):由希腊人阿卡亚人创造。属于发达的青铜文化,以迈锡尼城为代表,还有A林斯和派罗斯城。迈锡尼文明的鼎盛时期在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2世纪初发生了著名的特洛伊战争。不久,被另一支希腊人多利亚人所灭。\n第二节希腊城邦制度一、荷马时代(公元前11世纪一前9世纪)1、多利亚人南下(来源于希腊北部的伊庇鲁斯):公元前12世纪南下,尚处于军事民主制阶段,后来侵入伯罗奔尼撒半附,灭亡迈锡尼文明。有的还征服了克里特岛、罗得斯岛和小亚细亚。2、荷马时代与荷马史诗: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得赛》。荷马时代因荷马史诗而得名。3、荷马时代的社会制度:属于军事民主制时代,又称英雄时代。与迈锡尼文明相比,社会制度确有倒退,但社会经济水平仍有重要进步。希腊已由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二、希腊城邦的形成(公元前8世纪一前6世纪),又称早期希腊时代1、奴隶制城邦的形成与途径希腊城邦约200多个,特点是常常以一个城市或城镇为屮心,包括若干村镇,属于小国寡民。小的城邦只有100平方公里。自发形成:如雅典,有2550平方公里,全盛时期的居民有约40万。征服形成:如斯巴达,有8400平方公里,属较大城邦。海外殖民形成:希腊人建立海外殖民城邦有130多个,在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西部地屮海北岸、黑海沿岸等地。如叙拉古,拜占廷、他林顿、西诺普等。2、斯巴达斯巴达国家的形成:居民分为征服者多利亚人,叫斯巴达人,被征服的沿海地区的居民叫皮里阿西人(意为周围地区的人),还有绝大部分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叫希洛人。斯巴达人是第一等级,成年男子亭有公民权,共有4万人左右。皮里阿西人属于第二等级,约3万人。希洛人属于第三等级,约20万人,是奴隶阶层。斯巴达的这种剥削制度总称为希洛制。斯巴达的政体:贵族专制政治的国家。国家机构有国王、公民大会、长老会议和监监察官组成。长老会议和检查官权利最大。斯巴达人实行严格的军事统治和军事训练制度。3、雅典雅典的地理位置与居民:位于中希腊的阿提卡半岛上。最早居民是非希腊语的皮拉斯基人与爱奥尼亚人。前12世纪多利亚人未入侵雅典。雅典国家的形成: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主要通过平民与氏族贵族的斗争形成的。包括提秀斯改革(公元前13世纪)、基伦暴动(公元前632年)、徳拉古法典(公元前621年)、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庇西特拉图的僭主政治(公元前560年、前541年)、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09年)、希波战争(公元前492■前449年)、提洛同盟(公元前478年)、伯里克利时代(公元前443年■前429年)其中,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09年或前508年):肃清了氏族制残余、结束了平民反贵族的斗争、完成了雅典从氏族社会到国家的过渡。第68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第三节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很重要)一、希波战争(公元前492—前449年)1、战争的爆发:导火线是小亚细亚的米利都反抗波斯而起。2、战争的进程及结果:主要经过了马拉松战(公元前49()年)和萨拉米海战(公元前480年)。公元前478年,由雅典领导组成提洛同盟。以希腊取胜而结束。二、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年一前404年)1、战争的爆发:提洛同盟和伯罗奔尼撒同盟政治上的争霸,经济上两同盟相互扩张工商业势力。同时,提洛同盟雅典民主政治(很重要)一、古典时代的希腊(公元前5世纪一前4世纪中叶)\n1、希腊经济的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十分繁荣,特别是工商业闻名海外。但总的来说,农业仍然是希腊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农业人口在全体人口中占有较大比重。3/2的居民住在农村,4/3的城市公民在农村拥有自己的地产。农业以及出租房屋是大多数公民谋生的基本手段。2、希腊的奴隶制:希腊各邦拥有大量奴隶,奴隶数目己超过口市民数目。奴隶来源多样,有战俘、拐买、海盗掠夺而来。奴隶已被广泛应用于希腊各个生产部门,农业、手工业,特别是矿山,使用奴隶最多。还有奴隶主出租奴隶的现象。奴隶地位极低,是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主对奴隶实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奴隶不断反抗奴隶主,英形式多样,有怠工、逃亡和武装起义等。二、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繁荣1、伯里克利时代(公元前443年一前429年):希波战争后,奴隶主民主政治出现了繁荣。尤其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尤为显著。在伯利克里时代,雅典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均呈现繁荣局面。主要表现在:进行机构改革,提高公民大会的作用,成为最高权利机关。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利有所扩大,陪审法庭是最高的司法与监督机关,五百人大会的作用变化较少。贵族会议的权利削减。他还将官职开放给成年男性公民,实行公职津贴,以鼓励公民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担任公职,这种制度承认公民一律平等。2、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是奴隶主的专政手段,奴隶、妇女和外邦人都被排斥在奴隶主民主政治之外。第五节马其顿帝国与希腊化时代(较重要)一、马其顿的兴起1、马其顿国家的形成:马其顿位于希腊最北部。其居民由色雷斯、伊利里亚和一些与希腊人有血缘关系的部落混合而组成。马其顿人进入文明吋代较晚。公元前5世纪后期-前4世纪初,马其顿国家形成。前4世纪中期,马其顿强大起來,国王腓力二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开始向希腊各城邦扩张。2、雅典亲马其顿派与反马其顿派:两派Z间的激烈斗争,反马其顿派组成的联军于公元前338年在咯罗尼亚败于马其顿。3、马其顿控制希腊:喀罗尼业战斗(公元前338年),公元前337年科林斯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希腊城邦时代的结朿二、亚历山大帝国1、亚历山大的东侵: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亚历山大继位后,以武力压服马其顿和希腊各地的反抗,加强了王权。接着与此无关公元前334年春率领步兵3万、骑兵5000开始远征波斯。战争吋机对亚历山大非常有利,其时波斯帝国内部矛盾重重,统治不稳。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的军队到达叙利亚,波斯皇帝大流世三世率军10万迎击。两军会战于伊苏斯,波斯灭亡。第69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与此同时,亚历山大还占领了小亚细亚、埃及,进军中亚,失败后,于公元前327年侵入卬度。2、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约公元前325年)前325年从印度撤军,冋到他的新都巴比伦,东侵结束,至此建立起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其领土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南括埃及,北抵中亚。为了统治帝国,亚历山大继承了波斯的统治方法,利用当地贵族进行统治,并与波斯妇女通婚來缓和民族矛盾。帝国是建立在武力征服的基础之上,缺少共同的语言、生活方式和经济基础。三、希腊化时代1、亚历山大帝国的分裂:公元前323年6月亚历山大病死,帝国随即分裂。其将领各据一方,互相混战。公元前301年伊普斯战役后,帝国分裂三个最大的国家:托勒密埃及王国、塞琉古王国、马其顿一希腊王国。2、托勒密埃及王国:由亚历山大的部将托勒密建立。后被罗马灭亡。\n3、塞琉古王国:由亚历山大的部将塞琉古在公元前305年左右建立。首都为安条克城,中心地区是叙利亚,故又称叙利亚壬国,主要包括西亚,从赫勒斯滂海峡到兴都库什山。后于公元前64年亡于罗马大将庞培之手。4、马其顿一希腊王国:领土基本包括希腊半岛。先后由亚历山大的部将安提帕特和安提柯统治,后来安提柯的孙子安提柯.贡那特成为国王,称安提柯王朝,所以马其顿■希腊又称安提柯王国。第六节古代希腊的宗教与文化(较重要)一、早期和古典时期的希腊文化1、多神教——奥林匹斯诸神2、奥林匹克运动会3、哲学:西方所用“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其本意为“爱好智慧之学J唯物主义哲学派别有:米利都学派、赫拉克里特、徳谟克里特;唯心主义哲学派别有:毕达哥拉斯学派、爱利亚派、哲人学派、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亚里斯多徳,其中爱利亚派的代表是巴门尼德和芝诺。哲人学派实际是一批职业教师,主要关心社会问题。注意各派代表人物与观点、著述。4、文字:希腊字母来源于腓尼基字母。5、文学:寓言,如伊索寓言,是最早介绍到中国的欧洲文学作品。戏剧分喜剧和悲剧,悲剧家有爱斯奇里斯,号称悲剧之父。第二个悲剧家是索福克里斯。第三个的悲剧家是欧里庇得斯。著名的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希腊最早的文学作品是诗歌,除了荷马史诗外,还有诗人希西阿德、阿启罗卡、莎芙和平达等。另外还有散文。6、史学:代古希腊历史学成果显著。西方统称所说的“历史”一词就源于古希腊,其本意是“经调查研究的记事二古希腊第一个著名历史学家是希罗多徳,他的《历史》又名《希波战争史》共九卷,他是西方第一个系统叙述历史的学者,他创立的以史事为屮心的记述体后來成为欧洲历史著作的正规体裁,因而他在西方有“历史学之父”。第二个著名历史学家是修昔底德,他写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另一个历史学家是色若芬,他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他著有《苏格拉底回忆录》、《远征记》等。二、公元前4世纪末至前1世纪的希腊文化:自然科学成就高于文学艺术成就1、数学:数学、几何学的著名代表是欧几里徳,他的《几何原本》是当时的几何学大成。西西里岛叙拉古学者阿基米德是著名的数学家兼物理学家。2、天文学:这一时期的古希腊天文学在古埃及格和巴比伦天文学的基础上达到了新的高度民主。萨摩斯岛的阿里斯塔克是当时著名的学家。他著有《论月亮及太阳的大小及其与地球的距离》,他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太阳中心说。这可以作为哥白尼学说的先驱。3、地理学与农学:西林尼人埃拉托斯特尼首次使用“地里学'‘着一名称代替“地志”、“海志”、“陆志”等术语。他的《地理学概论》赋有世界地图。这一时期植物学和农学方面的著名代表是亚里斯多德的学生提奥弗拉斯托。4、哲学:唯物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继承了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但又发展了一步,认为原子之间不仅有大小、形式、排列、状态上的差别,而且有重量上的不同。他的思想加深并发展了希腊唯物主义者的决定论,开辟了科学解释自然界多样化现象的道路。斯多葛派是与伊壁鸠鲁对立的唯心主义学派。它的意思即画廊。此外,还有怀疑主义,他们否认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世界,人们对事物是完全无知的,不能对事物加以肯定或否定。5、文学艺术:这一时期希腊的文学艺术成就逊于自然科学的进步。西林尼人卡利马卡斯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和文法学家。叙拉古人提奥克里图斯号称“牧歌之壬在戏剧中占重要地位的是雅典米南徳的新喜剧。希腊的艺术以雕刻为主。其屮心是地屮海的罗徳斯岛、小业细亚的帕加马和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第70页\n世界史部分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三、习题(1)思考题:\n1、简述古代希腊世界的地理范I韦I及其特点。2、后人是如何发现爱琴文明的?3、比较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说明其在希腊历史进程中的地位。4、比较爱琴文明与荷马时代,说明两者的异同。5、公元前8-6世纪的希腊处于怎样的历史阶段?6、公元前8-6世纪希腊海外殖民的背景、范围、性质和影响。7、比较提秀斯改革、梭伦改革与克利斯提尼改革,说明雅典国家形成的历史轨迹。8、比较雅典与斯巴达,说明两者的相同处与不同处。9、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在怎样的经济社会基础之上?有何具体表现?其性质如何?10、说明古典时代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特点。11、亚历山大东征的背景、经过与历史遗产。(或者:马其顿帝国是怎样形成的?)12、何为“希腊化时代"?13、简述古希腊的文化成就。(2)名词解释:1、希波战争2、伯罗奔尼撒战争3、爱琴文明4、希腊化时代5、雅典民主政治6、伯里克利时代动会11、提洛同盟议16、米利都学派20、爱利亚派25、科林斯战争同盟30、基伦暴动7、荷马时代12、伯罗奔尼同盟17、赫拉克里特21、哲人学派26、同盟战争31、德拉古法典8、柏拉图9、希罗多徳10、奥林匹克运13、修昔底德14、亚里斯多德15、科林斯会18、德谟克里特19、毕达哥拉斯学派23、苏格拉底与柏拉图24、亚里斯多德27、马拉松战28、萨拉米海战29、提洛32、梭伦改革33、庇西特拉图的僭主政治34、克里斯提尼改革35、陶片放逐法36、雅典十将军委员会第六章古代罗马文明(重要)第一节王政时代(公元前8世纪一前6世纪)(一般了解)一、意大利自然坏境和居民(利古里亚人、拉丁人)古罗马的发祥地是意大利半岛,又称亚平宁半岛。古代意大利气候温和,有许多肥沃的土地和水量比较充足的河流,北部有波河构成的冲击平原,是古老的农业种植区之一;中部有第伯河等河流构成的西部沿海平原,也适宜农业;而西西岛则有罗马谷仓之称。早在旧石器吋代,意大利就有居民。新石器吋代,利古里亚人大概从非洲经今西班亚和法国一带来到意大利。公元前2000年代初叶,意大利人的祖先操印欧语的部落从东北犯法多瑙河和喀尔巴千山周围,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拉丁人就是这些部落中的一支。二、伊达拉里亚文明公元前14世纪,伊达拉里亚人从小亚细亚进入意大利。人们主要居住在第伯河与亚努河盆地,并建立了一些城市。公元前7世纪,伊达拉里亚已出现有围墙的城市,进入了阶级社会。到公元前6世纪,奴隶制度已有相当发展,其势力北达阿尔卑斯山,南达拉丁平原和坎佩尼亚,并一度统治罗马。到公元前5世纪末,高卢人又从阿尔卑斯山北部进入波河平原。他们占据的地区后来被称为山南高卢。三、南意大利的希腊城邦公元前8至六世纪,希腊人向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进行移民,并在这些地区建立许多城邦,其中较重要的有邱米、他林顿和叙拉古。四、罗马城的起源\n1、神话传说:罗马人的神话传说,罗马人的始祖是特洛伊战争时期特洛伊城的王子。他的后代罗慕路和勒莫,一对被狼哺育过的李生兄弟,在巴拉丁山岗建筑了新城,该城以哥哥罗慕路的名字命名为罗马。传统认为此事发生在公元前753年4月21日,罗马城便以这一年作为纪元。2、七丘联盟(公元前世纪):事实是,拉丁人定居在中部意大利的拉丁平原。在他们的居住地曾经出现一些城市,罗马只是其中一个,罗马城大概出现在公元前8至前7世纪。据考古发掘,约在公元前1000年代初,这里的小丘上出现了原始村落,到公元前&前7世纪,各村联合成为七丘联盟,以居住在帕拉丁山丘上的拉丁人为主。后來又并入萨宾人的部落。到公元前5■前4世纪,阿汶丁山又被合并起来。可见,最早的罗马城实际上是通过联合、合并附近村落的方式逐渐形成的。第71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五、王政前期(前四王,公元前&7世纪)据罗马的历史传说,从公元前753年罗慕路建城起到公元前509年高傲者塔克文的统治被推翻为止,先后有七个王统治罗马,这个时期称为王政时代。其中前四王为拉丁人和萨宾人。这时,罗马人处于氏族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时期。这时的罗马已经有了共同管理的机构,即王、元老院和库里亚(罗马的胞族,当时共有10个)大会。六、王政后期(后三王,公元前6世纪■前509年)1、氏族制瓦解:王政时代的后三王为伊达拉里亚人。他们在罗马的统治被称为塔克文王朝。这时,罗马的奴隶制开始形成并发展起来。奴隶主要来源于战俘,但数量不是太多,主要从事家罗马共和国(-・般了解)一、罗马共和国的分期1、早期共和国(公元前6世一前3世纪)2、后期共和国(公元前3世一前29年)二、共和制初期的罗马1、共和国的建立(公元前509年):到最后一个王塔克文统治时,由于苛政暴虐,罗马人民于公元前509年举行暴动,结束了王政时代。此后,罗马每年在森都里亚大会上选出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作为行政首脑,掌握最高军事权,也兼理民政和司法。这就是共和制的开始。国家大事皆决策于元老院,因此,罗马建立的是贵族共和国。2、平民和贵族的斗争共和国初期,平民和贵族的斗争是当时的主要矛盾。而英焦点是土地问题和债务问题。在氏族制度解体的时候,享有特权的氏族贵族霸占更多更好的土地,而平民却为罗马国家当兵作战,知识偶尔获得极少的土地,这样,他们渴望渴望分得更多的土地,于是土地问题成为当时罗马社会的一个屮心问题。与此同时,平民还常长破产而借债,到期无法偿还。他们就被迫充当债务奴隶。因此,平民为了改善自己的困苦境地,展开了争取土地和取消债务奴隶的斗争。而争取政治权利则是解决土地和债务问题的重要保证。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主要采収的是撤离运动。斗争的结果是,平民有权选举保民官以保障平民的利益。并产生了罗马历史上的成文法典,改变了习惯法。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是公元前451年一前450年颁布的《十二铜表法》。但并没有解决好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公元前376年,李锡尼和塞克斯图担任保民官时,又进行了改革,史称李锡尼•塞克斯图改革,提出了三个重要法案。(1)全体公民都可以占有和使用公有土地。(2)平民所欠债务一律停止付息。(3)规定两名执政官中,必须有一名由平民充任。公元前326年,在平民压力下,有通过了《彼特留法》,它规定禁止将负债的罗马公民变成为奴隶,从此,罗马平民免除了沦为债务奴隶的威胁。公元前287年,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再次激化,平民出身的独裁官霍腾西阿颁布法令,称《霍腾西阿法》。该法标志着平民与贵族在法律上获得了平等的地位。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至此结朿。特别\n是债务奴隶制的废除,划清了自由民与奴隶的界限,促进了罗马公民公社集体的稳固,从此罗马走上了奴役外籍奴隶的道路。3、对意大利的征服以及统治政策:罗马共和国早期,其外部形势十分严峻。于是罗马开始向北进攻,解除了北方的直接威胁,占领北部意大利。然后开始向南进攻,吞并意大利中部,最后经过艰苦奋战,打败南部意大利的希腊城邦,征服了整个意大利。罗马之所以収得胜利,首要的条件是罗马有良好的军事组织,其次采取了古老的“十一抽杀律”,此外,述执行了分化瓦解的对外政策。对征服的地区,罗马采取“分而治之”的方式。第三节罗马的扩张及其后果——后期共和国(重要)一、罗马共和国向地中海扩张罗马向地中海的扩张首先就是与地中海的强国迦太基发生战争。一共发生了三次:1、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年■前241年、前218年■前201年、前146年),这三次战争均笫72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以迦太基失败而结束。然后罗马向东地屮海用兵,经过公元前3世纪末至公元前2世纪初的马其顿战争和公元前2世纪初的叙利亚战争,罗马征服了希腊、马其顿、托勒密埃及、小亚细亚的塞琉古王国等,从而完成了对整个地中海区域的征服。2、吞并北非、西班牙二、行省制:至公元前2世纪中叶,罗马经过长期战争,在被征服地建立9个行省。所谓“行省”,拉丁文就是“委托”或“管辖",就是把该地区委托给长官管辖。后来罗马在行省实行总督制、贡赋制、包税制。三、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罗马的对外征服与扩张,使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就是:1、奴隶制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奴隶来源、奴隶应用、奴隶地位和人土地所有制方而。2、商品经济与骑士兴起:由于商业、高利贷和金融业的发展,在罗马兴起了一个专门从事这些活动的社会阶层——骑士。“骑士”称呼本得自罗马第一等级组成的骑兵队,如今已失去意义,不问其是否服役骑兵,凡是富有资财的商贾金融之家,皆属于骑士之列。他们在政治上没有实权,仅能担任军事保民官之类军职,因此与元老贵族有矛盾。四、罗马共和国的危机进入后期共和国以后,罗马社会阶级关系日趋复杂,奴隶与奴隶主,小土地所有者与大土地所有者,罗马和同盟者、被征服者的矛盾,奴隶主阶级上层元老贵族与骑士的矛盾都充分暴露出來,且口益尖锐,相互交织,最后导致激烈的社会斗争。这主要表现在:1、第一次西西里奴隶起义(公元前2世纪)、第二次西西里奴隶起义(公元前104—前101年)2、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134>124年):提比略.格拉古和盖约.格拉古两兄弟先后当选为保民官,分别进行了改革。公元前134年,提比略的改革内容主要是提出土地改革法案。规定每户家长占有公有地限于500犹格,如有儿子,则其子尚可各占250犹格,但每户占地总数不得超过1000犹格。又规定公民分得的份地必须世袭使用,不得出卖或转让。该法案侵犯了大土地所有者的利益。最后失败。公元前124年弟弟盖约改革的主要措施是提出了:粮食法、审判法、筑路法、“亚西亚省法”、移民法等。最后也以失败告终。格拉古兄弟改革的失败说明,在罗马已成为地中海霸国的形势下,小农的分化和破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恢复和保持小土地所有制是行不通的。3、马略军事改革(公元前107年):格拉古兄弟改革失败后,罗马社会内部斗争继续发展,形成所谓民主派和贵族派。民主派以失地、破产、无业的贫民为主,骑士代表人物为领导;贵族派以元老贵族为首。双方在朱古达战争(公元前111-前105年)期间和战后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此时,军人出身的马略崭露头角,于公元前107年当选为执政官,实行了军事改革。\n改征兵制为募兵制,改农民兵为雇佣兵。凡是志愿而又符合服役条件的公民(包括无产的贫民)都可应募入伍,服役16年,服役期间由国家供养,发给薪饷和武装,退役后作为老兵,分给份地,并可充当后备力量。马略还调整了军队的编制、装备,使军队得以实行长期正规训练,因此大大提高了罗马军队的战斗力。但同吋,此改革也带来了严重后果:军队成为职业兵,长期追随和服从自己的统帅,而统帅则笼络收买军队,并利用军队作为争夺权利的的工具,“将可私兵”便成为以后罗马权贵建立军事独裁的基础。4、同盟者战争,公元前90-前88年爆发了意大利同盟者城市反对罗马统治者的战争,目的是争取公民权,史称“同盟者战争二战事席卷意大利中部和南部。5、苏拉独裁(公元前82—前79年):同时,小业细业本都也发生了反抗罗马的起义。罗马决定派兵镇压,在任命军事统帅问题上,元老派和民主派发牛了激烈斗争。元老派推举苏拉,民主派推举马略,结果元老派获胜,苏拉大肆镇压马略派,于公元前82年建立起第一个军事独裁政权。尽管共和国的同志形式仍然保持,但是共和政体的基本原则已经被实际否定,苏拉独裁是元老贵族为挽救其衰败命运而采取的个人军事专政,给共和制度以沉重打击,为口后恺撒等人独裁开创了先例。6、斯巴达克起义(公元前73—前71年):斯巴达克是色雷斯人。公元前73年,他率领70多名角斗士,冲出学校,进驻维苏威火山,领导奴隶和破产农民起义。他的军队纵横意大利南北。罗马元老院任命克拉苏为统帅,最后镇压了斯巴达克起义。7、前三头同盟与凯撒独裁(公元前60年、公元前49年、前45■前44年年):公元前1世纪屮叶,在罗马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三个风云人物,他们是凯撒、克拉苏、庞培,他们活跃并操纵罗马政治,于公元前60年达成了互相支持的秘密协议,历史上称为“前三头政治同盟”。最后,经过角逐,公元前49年,恺撒成为罗马的独裁者,前45年,被元老院任命为终身独裁官。然后,凯撒进行了改革:改组元老院、改革行省管理制、广建罗马公民殖民地、改革历法(接受一种由亚历山大第73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里亚天文学家发明的新历法,每年定为365天,每4年补加一天,即著名的儒略历,一直沿用至1582年)。公元前43年恺撒被刺。8、后三头同盟(公元前43年■前30年):公元前43年,恺撒养子屋大维、恺撒部将安敦尼和恺撒的骑兵长官雷必达结成后三头同盟,于前40年划分势力范围。第四节奥古斯都及其元首政治(重要)一、屋大维独裁与奥古斯都元首政治的建立(公元前27年)公元前31年,屋大维打败其他两个对手,于公元前29年建立起元首政治,罗马帝国终于取代了罗马共和制度。首先,他获得了“大元(impertor)的称号,后来演变为皇帝之意。随后,他把自己的名字派在元老院名单中排列第一位,获得了“元首'淋号。意即首席元老和国家第一公民。二、奥古斯都元首政治的罗马帝国(比较重要)一、早期帝国(公元1—2世纪):奴隶制全盛时期1、克劳狄王朝(公元14-68年):由克劳狄建立。他广泛授予行省居民以罗马公民权,允许高卢贵族担任罗马公职和进入元老院。2、弗拉维王朝(公元69—96年):由苇帕罗建立,他改组元老院,充实以各行省的大奴隶主,把意大利和各行省的最富裕的公民升为元老和骑士,还授予西班牙所有城市和西方各省许多城市以拉丁公民权。3、安敦尼王朝(公元96-192年):这时期,行省的政治作用大为提高,后五个皇帝全是行省出身,此时的罗马帝国在历史上被称为“帝国的黄金时代”。安敦尼死后,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结束。4、专制统治加强和各地人民的反抗5、行省地位提高和帝国的鼎盛6、帝国前期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商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n二、3世纪危机(公元2世纪末一3世纪末)罗马进入后期帝国,这时罗马奴隶制社会在经济、政治等方而都爆发了严重的危机。主要表现在:1、奴隶制危机:农业凋蔽、隶农制出现、手工业衰落、商业和城市萧条2、政治危机:公元3世纪,经济衰败和政治上的混乱,罗马发生争夺皇位的战争,塞维鲁取代安敦尼王朝,建立了塞维鲁王朝。公元235年,塞维鲁王朝最后一个皇帝被士兵所杀,从此以后,国古代罗马文化(一般了解)一、宗教信仰:罗马的宗教神话二、文学:诗歌与主要诗人及代表作三、史学:史学家与代表作第74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四、哲学:代表人物与代表作五、自然科学:农业、天文学、医学六、建筑艺术七、罗马法:渊源、2、奥古斯都元首政治3、屋大维4、苏拉独裁5、斯巴达克起义6、前三头同盟(前三头政治)7、凯撒8、后三头同盟(后三头政治)9、布匿战争10、《十二铜表法》11、王政时代12、西西里奴隶起义13、格拉古兄弟改革14、马略军事改革15、同盟者战争16、苏拉独裁17、行省制18、李锡尼-塞克斯图改革19、《彼特留法》20、《霍腾西阿法》21、七丘联盟22、喀提林纳事件(公元前62-63年)笫七章古典文明向中古文明的过渡(比较重要)第一节基督教的兴起与发展一、基替教的兴起(公元1世纪)兴起的背景:随着罗马困境的加剧,基督教产生。基督教并不是罗马帝国境内某一个单一民族的产物,而是整个罗马社会的产物,是罗马社会的广大下层人民在现实斗争中绝望而在宗教上寻求出路的结果。基督教是一种崇拜、信仰上帝和上帝之子“救世主”的宗教。“救世主”在希腊语中被称为基督,故称基督教。它大约产生于公元1世纪中期,最早出现在罗马统治下的犹太下层人民屮间,后来逐渐传播到希腊、埃及、意大利和高卢等地,成为整个罗马帝国的新宗教。基督教继承了犹太教的一神论和救世主的观念以及创世神话。同时也接受了犹太教的《圣经》,而称之为《旧约》,基督教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经书《新约》,包括启示录、使徒书信、四福音书和使徒行传。基督教与此前的古代宗教不同,它打破了民族宗教的狭隘性,而将犹太教所说的上帝的选民扩大到一切民族,他们主张只要信奉耶稣,遵守教义,皆可成为教徒。而且,在早期的基督教的政治思想屮含有明显的反抗意识,主张用暴力夺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使其在下层人民中间广泛流传。基督教的组织:最早的基督教徒多是奴隶,被释放奴隶和贫苦人民。他们在城镇组织一些小规模的公社,以十字架为标志,把财产共有作为理想。信徒一律平等、互助。使徒是公社的组织者、传教人,募集的捐款为公社使用。公社的领导人是长志和执事。到2世纪末,各城市的公社逐渐联合,成为教会。二、基督教发展和演变(公元2世纪起)1、基督教合法(313年米兰敕令或称“宽容敕令”):早期基督教因为不信奉罗马I日神,不崇拜皇帝,而被罗马政府视为界端,加以镇压。所以早期基督教是处于非法地位。尼禄皇帝曾经就对基替教徒进行过一次残酷的屠杀。到3世纪中期,罗马统治者对基督教徒继续进行镇压,禁止教徒举行礼拜和传教。从2世纪后期开始,由于基督教传播迅速,城乡一些有产\n者也纷纷入教,结果改变了基督教的社会成分,使基督教的思想和组织也随之发生变化。有产者有文化修养,因而他们控制了教会。3世纪以后,由于社会危机加深,基督教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公元313年,君士坦丁皇帝颁布米兰敕令,又称宽容敕令,规定所有人享有信奉宗教的自由,即允许基替教与其他宗教并第75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存,从而取得合法地位。2、基督教成为国教(392年):随着基督教合法地位的确立,基督教民族大迁徙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一、后期帝国危机(公元3—5世纪)1、戴克里先的专制统治公元284年,宫廷近卫军首领戴克里先取得政权之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以巩固帝国的统治。于是,他正式将皇帝的称号由元首改为君主(“多米那斯”,意为主人。)从而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戴克里先仿效东方君主,头戴冕旎,身穿黄袍。臣民觐见时须行跪拜礼。戴克里先剥夺了元老院的政治权利,将全部政权集中到皇帝为首的官僚机构手中。为了应付国拜占庭帝国一、查士丁尼恢复罗马帝国的政策及其失败1、拜占庭帝国的地理范圉与经济状况:拜占廷帝国又称东罗马帝国。他的版图包括欧洲的巴尔干半岛、爱琴海诸岛、亚洲的小亚细亚、亚美尼亚、叙利亚、巴勒斯坦、美索不达米亚上游以及第76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非洲的埃及、利比亚等地区。拜占廷帝国经济文化发达,工商业与城市繁荣兴盛。2、拜占廷帝国渡过“危机S—方面原因是拜占廷帝国所占据的地区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工谕业素来发达,城市众多且兴旺。这种状况使帝国政府能获得大量税收来充实国库,用以招募雇佣军和维持庞大的国家官僚机构,强化奴隶制国家的统治。另一方面,在广大农村,拜占廷的奴隶制庄园规模较小,数量不多,奴隶在农业劳动屮不起主要作用,而是普遍使用隶农。由此,拜占廷帝国农业小的奴隶制危机较为缓和,所以拜占廷帝国在西罗马帝国衰亡之际,仍能够渡过危机而延续下来。3、查士丁尼(527-565年在位)的远征与力图恢复奴隶制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廷帝国迎來了第一个黄金时代。532年,查士丁尼在加强了专制统治和繁荣了国家经济后,为了重建罗马帝国的霸业,发动了征服西部地屮海各“蛮族”王国的战争。他派大将贝利撒留远征北非,灭掉汪达尔王国。随后又攻占了罗马。他还占领了西班牙东南部等地区。在征服的广大地区,查士丁尼力图恢复奴隶制度,将土地分给罗马奴隶主的后裔,将已获得自由的奴隶、隶农归还奴隶主。这些复辟的措施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6-7世纪,拜占廷的统治先后被西哥特人和阿拉伯人摧毁,查士丁尼的复辟最后破产。4、组织力量审编《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继位不久,就组织法学家编撰法典。先后编成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法理汇要》、《法学总纲》、《法令新编》四部,合称《民法大全》。《民法大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典,它竭力维护奴隶制与专制皇权,具有鲜明的阶级本质。5、镇压“尼卡”起义(532年):公元532年,君士坦丁堡的市民与贫民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尼卡起义"(希腊语意为“胜利”,是这次起义的口号起义者袭击皇宫,几乎控制了整个首都,后来查士丁尼利用起义者内部的分歧镇压了起义。二、拜占廷封建制度的形成(7—12世纪初)\n1、南侵斯拉夫人的农村公社与隶农制的结合——大土地所有制和租佃关系的出现6・7世纪初,拜占廷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动。帝国境内有奴隶、隶农与城市市民的反抗,境外有外族频繁进攻,北方的斯拉夫人大规模南侵,进入巴尔干岛摧毁原有的奴隶主大庄园,与原有居民逐渐融合。帝国的版图大大缩小,屮东和北非相继被阿拉伯人占领,只剩下小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7世纪起,拜占廷社会逐渐进入封建化轨道。奴隶制在社会动荡中瓦解,斯拉夫人的农村公社在帝国农村广泛出现。大土地所有制和租佃关系出现。2、大封建主掌权与封建领主制的产生8世纪初,皇帝依靠在同外族入侵斗争川形成的军事贵族进行统治,由此在全国推行军政改革。实行“军区制度各行省该为军区,由军区首长执掌军政大权,并同时获得大量的土地封赐,对士兵实行“军屯制”通过分封而形成的封建军事贵族阶层,使用破产的农民、隶农来耕种其地产,并同残余的旧贵族合流。形成大封建主掌权的情况。掌权的大封建主也就是封建领主。随着封建化逐渐加深,地方封建贵族的权势H益膨胀,并逐渐控制了国家政权,建立了大封建主的科穆宁王朝。新王朝实行“普洛尼亚”制度(监领地,又称釆邑制)。即把土地分给充任公职的贵族终身监领,由他们负责监督领地内农民劳动和服劳役,并代理国家征税。这一制度大大加速了封建化过程。此后,终身监领地逐渐演变成世袭领地,占有世袭领地的封建贵族也取得了类似西欧的那种封建特权,封建制最终在拜占廷确立。三、拜占廷的衰亡1、与西欧法兰克人和教皇争夺宗教领导权2、与意大利争夺商业贸易权3、十字军东征对拜占廷帝国的摧残(1204J261年)4、帝国四分五裂5、阶级矛盾激化6、奥斯曼土耳其的攻击及帝国的灭亡(1453年)四、拜占庭文化1、文化特征:东西方文化的融合2、建筑艺术与绘画艺术3、地理与史学五、习题(1)思考题:1、基督教产生的社会背景与早期思想。第77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2、五至六世纪拜占廷帝国经济政治发展的特点及其后果。3、拜占廷帝国是怎样封建化的?其影响如何?4、拜占廷帝国衰亡的原因及其影响。5、拜占廷文化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6、西罗马帝国灭亡的过程。7、何为“蛮族”?简述4-5世纪民族大迁徙的情况。8、拜占廷帝国为什么没有随西罗马帝国一起灭亡?(2)名词解释:1、查士丁尼法典及民法大全安2、普洛尼亚制3、米兰敕令4、3世纪巴高达运动\n5、4世纪阿哥尼斯特运动6、戴克里先7、“四帝共治制”第八章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阿拉伯帝国(重要)第一节伊斯兰教的兴起一、5—7世纪阿拉伯半岛的社会状况1、阿拉伯半岛的自然状况:仅两南部的也门气候湿润,水源充足,适于农业发展,被阿拉伯称为“福地这里是阿拉伯最先进入阶级社会的地区。此外,半岛大部分地区是草原和沙漠,土壤贫瘠,气候干旱炎热,缺少林木。这里的居民绝大多数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生活,被称为贝都因人(草原牧民Z意)。2、阿拉伯半岛的经济与社会分化:公元5-6世纪时,阿拉伯半岛的游牧民族还处于原始公社阶段。到了却6・7世纪之交,原始公社逐渐解体,出现了氏族贵族和奴隶,社会矛盾日趙激化。红海沿岸一带称为汉志,自古就是地中海和印度洋的重要商道,这里兴起了许多城市,最著名的是麦加和麦地那。麦加成了宗教和商业的中心。二、伊斯兰教的产生1、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正当阿拉伯社会分化日趋明显,社会矛盾和斗争tl益激化时,外族入侵,战争给阿拉伯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更激化了阿拉伯的社会矛盾。对此,阿拉伯贵族为了镇压人民反抗,想统一半岛,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机关;一般贝都因人迫于贫困,也渴望统一和安定。这种要求反映在意识形态上,便表现为一神教伊斯兰教的产生。在伊斯兰教产生Z前,阿拉伯半岛流行原始宗教,其屮,古莱西部落的主神安拉被认为是最高的神,是造物主,另外,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传入也为伊斯兰教的产生提供了借鉴。2、伊斯兰教的创立(7世纪):创始人是穆罕默徳(570-632年),出身于麦加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在经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宗教知识,并最后创立了伊斯兰教。3、伊斯兰教的基本信条和宗教义务:穆罕默德宣扬安拉是万能的真神,他本人是安拉的使者,是先知先觉的圣人。信仰安拉就要服从穆罕默德。这就是穆罕默德新教教义的思想。“伊斯兰”之意(皈依),把教徒称为“穆斯林”,即信仰安拉和服从先知的人。伊斯兰教的教规就是五功:念功、礼功、课功、斋功和朝功。其经典就是《古兰经》,还有《圣训》。三、伊斯兰教的发展和演变1、什叶派的起源及演变:反对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的统治,主张由穆罕默德的堂弟和女婿阿里继任哈里发的穆斯林一派,形成了一个新的伊斯兰教派称什叶派。“什叶",阿拉伯语是派别之意,指追随阿里的人,是7世纪末8世纪初在反对奥斯曼统治基础上形成的支持阿里任哈里发的社会各阶层的联盟,什叶派认为,哈里发应由穆罕默德家族的成员担任,阿里是唯一合法的继承人;前三任哈里发均为窃权者。阿里被刺以后,倭马亚干朝对阿里的后代及什叶派进行了迫害。这更激化了穆斯林内部的矛盾,什叶派作为政治反对派日趋形成。他们否认倭马亚王朝的合法地位。在阿拔斯王朝时期,随着伊斯兰教的发展,神学思想体系日趙完善,什叶派遂由最初的政治集团演变成为宗教派别,主要传播于伊朗高原、北非马格里布和阿拉伯半岛南部的广大地区。2、哈瓦立及派的由来与宗教倾向:哈瓦立及派原属什叶派。什叶派成分复杂,除支持阿里的贵族外,还有许多反对倭马亚家族的下层人民。阿里当任哈里发后,在与倭马亚贵族斗争中,下层人民力量壮大,阿里惧怕人民力量,准备与倭马亚家族妥协,镇压人民,从而引起什叶派分裂。反对妥协的下层人民脱离了阿里,成立了哈瓦立及派(意为出走者。),也称军事民主派,其成员多是农民、牧民和城市市民,主张穆斯林完全平等,土地由穆斯林公有,哈里发由教徒选举产生。该派是一个极端教派,他们对不赞同自己观点的群众,包插妇女和儿童也加以杀害,后来分裂为大小20多个派别。3、逊尼派思想体系的确立:逊尼派全称“逊奈和大众派匕自称正统派,它与什叶派同时产生,第78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n又与什叶派对立。当反对奥斯曼统治的一派形成什叶派时,拥护奥斯曼反对阿里的一派就组成了逊尼派。逊尼派承认前四任哈里发的合法性,承认他们的徳行和品位与他们任职的顺序相称。他们还提出了任哈里发的条件。以后随着伊斯兰教的发展,逊尼派在教义学、圣训学和法学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也rfi—个政治派别变成了一个宗教派别。4、苏菲派:在阿拔斯王朝时期,还出现了一个伊斯兰教的派别苏非派。苏非原意为“羊毛”,因该派倡导苦行之道,其追随者大都身着羊毛粗布,故而得名。苏非派严格地说不是独树一帜的宗教派别,他们屮间有的尊崇什叶派,更多的人属于逊尼派,但他们却有着自己独特的信仰方式和生活方式。该派的特点在于潜心寻求阿拉伯帝国一、“圣战'和阿拉伯帝国的形成1、四大哈里发时期的阿拉伯(632—661年):哈里发意为先知的继承人。伯克尔、奥马尔、奥斯曼和阿里为前四任哈里发。其中,奥斯曼建立了麦加贵族倭马亚家族的统治。从第一任哈里发起,阿拉伯就开始了对外扩张。主要有:远征叙利亚、波斯、巴勒斯坦、北非埃及、利比亚和昔兰尼加、伊拉克。2、倭马亚王朝的统治(661—750年)——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从第五任哈里发起,继续对外用兵,711年灭亡西哥特王国,征服比利牛斯半岛。在东方,扩张到印度河流域和屮亚。到8世纪,阿拉伯势力已扩张到中亚大部分地区,阿拉伯帝国形成,其版图西起大西洋、东到印度河,横跨亚、非、欧三大洲。二、阿拉伯帝国的繁荣1、阿拔斯王朝建立(750—125X年):750年,阿拔斯王朝推翻倭马亚王朝,初期是帝国最发达的时期。2、专制政治:建立新都巴格达,加强专制主义的集权统治,哈里发总揽政、教、军大权,设宰相辅佐,以《古兰经》和《圣训》为法律条文,宗教学家担任法官。3、经济繁荣: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城市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与繁荣。第三节阿拉伯文化及其传播一、阿拉伯文化1、数学:“阿拉伯数字",数学家花拉子密2、天文学:把天文学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3、医学:医学家拉齐与他的《医学集成》。伊本.酋那和他的《医典》4、地理学和历史学:地理方面的《苏莱曼游记》,麦斯欧迪的《黄金草原和珠巩宝藏》。历史方面有著名历史学家推泰伯里和他的《历代知与帝王史》。5、文学:诗歌与故事集最有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文学的不朽之作。二、西传和东渐1、向西传播到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地——对西班牙影响最深(达8个世纪)2、向东传播至屮亚、东亚和东南亚——对印度影响很大三、习题(1)思考题:1、伊斯兰教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作用。2、简述伊斯兰教的主要教义。3、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及其后果和影响。4、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的成就及其历史意义。5、简述阿拉伯文化的西传和东渐。(2)名词解释:第79页\n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1、穆罕默徳2、哈里发3、《古兰经》3、《天方夜谈》4、阿拉伯帝国5、什叶派6、逊尼派7、倭马亚王朝8、阿拔斯王朝第九章欧洲基督教文明第一节法兰克王国一、法兰克王国的建立1、法兰克人:系日耳曼人的一支,原来居住在莱茵河右岸,4世纪进入高卢北部。2、墨洛温王朝:法兰克人中的一支萨利克人在首领克洛维率领下,击败罗马人,占据卢亚尔河和塞纳河沿岸地区。486年,克洛维接受基督教,在教会支持下,吞并其他部落,占领罗马高卢全境,建立法兰克王国。因克洛维出身墨洛温家族,他建立的王朝称墨洛温王朝。王朝初期编纂的《萨利克法典》,记载了法兰克人的一些古老情况和封建化萌芽的某些状况,全文共418条。二、法兰克王国的封建化1、查理•马特的的采邑改革(8世纪初):克洛维死后,法兰克陷入分裂割据状况,国王大权旁落,有“懒王”称号。地方教俗贵族的政治代表“宫相''开始崛起。720年占据西班牙的阿拉伯人侵入高卢,查理.马特任宫相,为了组建一支强大军队,他对王国的土地占有关系进行了重大改革,即实行了“采邑制”。采邑制的推行是屮古西欧土地制度上的一大变革,为封建等级制度的构建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也使自由民进一步农奴化。2、加洛林王朝的建立(751年):751年,宫相矮子丕平在教皇支持下称王,他出身于加洛林家族,他所建立的王朝称Z为加洛林王朝。756年“丕平赠土”给教皇,教皇国建立。3、查理曼帝国(800-843年):丕平死后,其子查理继位,在国王查理(768-814年)统治时,法兰克王国达到鼎盛。其版图空前扩大。800年查理称帝,有“罗马人的皇帝”之称。843年,查理的三个孙子签定凡尔登条约,三分帝国。第二节西欧封建制度(很重要)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1、马尔克制(农村公社)与“自由地”阶段:日耳曼人有传统的农村公社,在入侵西罗马帝国时,开始解体。于是“公有私耕''的土地逐渐变成可以转化和买卖的"自由地",这就为封建化的普遍发生创造了历史前提,同时,自由农民的个体经济也比较脆弱,常常破产,沦为封建主奴役下的依附农民。2、采邑制阶段:查理.马特的采邑制形成封建等级制的开始。3、“特恩权"制:在大量小农主动依附封建主和教会时,地方封建主势力逐渐扩大,于是法兰克王国普遍推行“特恩权”制,即国王承认封建领主在自己所辖地区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基础知识)第80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一、奥古斯丁的神学理论1、基督教的国教地位与《圣经》(《旧约》和《新约》)2、基督教的教义——奥古斯丁的神学理论①“上帝创片说②“原罪”说③“预定”说④“三位一体”说二、“蛮族"王国与基督教的传播1、“蛮族”王国皈依基督教蛮族统治的需要,使法兰克人首先皈依基督教,勃艮第王国、酋哥特王国、不列颠等皈依基督教2、基督教的传播与军事扩张\n772-804查理曼大帝通过军事扩张传播基督教,萨克森、斯堪的纳维业、摩拉维业、波希米亚等地相继信奉基督教。三、基督教神权政治文化传统的积淀与国王的涂油加觅典礼1、教会的宗教权威与王权神授教皇的产生(455年)455年罗马立奥大主教称立奥一世教皇国的建立(756年):756年矮子丕平将意大利拉文那至罗马的大片土地赠予教皇,通过“丕平献土”,以教皇为首的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教皇国建立起来。神权政治学说(教俗二元论):查理帝国分裂后,教皇伪造了《君士坦丁赠礼》,以此为教廷神权支配西欧提供历史证据。教会宣称教皇与国王分别是统治人类社会的宗教领袖和世俗领袖,教皇掌握灵魂,而国王的权利来自“上帝”,宣扬“君权神授二随着“克吕尼改革”运动,教会开始了反对俗权控制教权,树立教皇权威的斗争。并与徳、英等国的君主展开了“授职权之争"。到教皇英诺森三世时,提出了一个新神权主义。教黄权威达到鼎盛。14世纪开始,教皇权威由盛转衰。2、国王涂油加冕典礼的含义及西欧封建国家的建立一、法国1、西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帝国分裂后,西法兰克王国简称法国。2、从加洛林王朝到加佩王朝(987—1328年):987年加洛林家族的国王路易五世死后无嗣,加佩家族的法兰西公爵休.加佩被教俗封建主拥立为王,开始了加佩王朝的统治。加佩王朝初期,法国仍处于封建诸侯割据的四分五裂状况Z中,法国王室领地仅占全国总面积的1/15。孱弱的王权还受到英国领土扩张的威胁。3、封建王权的加强(从加佩王朝至华洛瓦王朝):自12世纪起,随着社会经济复苏和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经济联系口益加强,为法国封建王权的巩固和强化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前提。在教会、城市市民和部分封建主的支持下,法王开始了政治集权的进程。从腓力二世开始了打击地方封建主和英王权力的进程。到腓力四世,于1302年召开了法国历史上第一次三级会议。从此,第81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法国形成了封建等级君主制。1328年,加佩家族绝嗣,由华洛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继位,开始了华洛瓦王朝。然而,围绕王位之争,终于引发了漫长的英法“百年战争战争期I'可,1358年,法国爆发了中世纪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史称“扎克雷起义”(意为乡下佬起义)。二、英国(比较重要)1、5—9世纪的英国:盎格鲁■撒克森人自5世纪入侵不列颠,征服了岛上的土著居民。在6世纪形成了埃塞克斯、威塞克斯等7个小国。它们之间展开兼并战争。到8世纪,各王国都皈依了基督教。2、9-11世纪的英国:9世纪初,威塞克斯统一了各国,“英格兰”一词大约从此时开始使用。英格兰开始走向统一。10世纪末,丹麦人征服了整个英国,建立了所谓“卡纽特帝国”。3、“诺曼征服''与英国的封建化:1066年“诺曼征服''是英国中古史上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1086年“末日审判书”逐渐使封建生产关系得以确立。4、12—14世纪的英国:威廉一世死后,诺曼王朝时常出现王位之争。1135年至1154年出现封建大内战。之后,开始了安茹王朝。在约翰王统治时期,1215年产生了《大宪章》,这是一个按传统封建习惯来维护教俗封建主的封建性文件。《大宪章》全文61条,其屮有25条是保障贵族和骑士利益的,只有六七条是保护市民和自由民的利益。《大宪章》的主要精神并非否定王权,而是要限制王权。它的问世开启了日后英国封建议会君主制之端倪。至1265年,贵族孟福尔一派召开了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会,与会者除贵族外,还有地方骑士和城市市民的代表,这是英国封建国会的开端。1295年,国王爱德华一世仿效孟福尔国会,召集了所谓“模范国会",\n这次出席会议的代表成分与上次一样,所不同的是,贵族与主教被安排在一起开会,而骑士和市民的代表则在另一地点一起开会。以后国会就以此为模式而不时召开。这样,英国的封建议会君主制正式确立。从1343年起,国会分为两个议院,上议院由教俗贵族组成,下议院由骑士和市民代表组成。议会主要职权是讨论决定税收,后又取得制定法律的权力。5、“红白玫瑰战争”(1455-1485年)与英国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1381年,英国爆发了瓦特•泰勒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加速了农奴制的崩溃。15世纪初,英国农奴逐渐消失。英法百年战争结束后,英国又爆发了长达30年的“红百玫瑰战争”。这是一场兰开斯特家族与约克家族争夺王位的内战。混战的结果,大多数封建的贵族家族覆灭,封建王权强化获得了有利条件,封建议会君主制开始向封建君主专制过渡。与经济发展和王权相适应,英国的民族语言文化开始形成。伦敦方言成为英格兰民族语言的基础,英语逐渐成了国家事务的通用语言。14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用民族语言传教。诗人乔叟所著《坎特伯雷故事集》也用英语写成。所有这些标志着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三、德国1、东法兰克王国:加洛林帝国分裂而成的东法兰克王国后来发展成德意志国家。德意志地区受罗马文明的影响较弱,大部分地区仍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原始的马尔克公社,封建化过程较为缓慢。受日耳曼原始部落传统的影响,徳国地方大贵族权势强大。而且徳国多数城市没有成为王权的重要支柱,市民较为注重自身的局部利益而不是国家的政治统一,王权的巩固和发展缺少牢固的物质基础与政治基础。2、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962年):911年,东法兰克王国国王路易去世,开始了萨克森王朝。奥托一世杂七杂八位时,获得教会神权支持,大肆对外扩张。征服了易北河与奥得河之问斯拉夫人居住的广大地区。还数次入侵意大利。962年,他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接受教皇加冕,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但实际上,他的帝国只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北部。为了冋报教会,他重申了“奥托特权”,结果由此发生了教皇与皇帝对德国教会控制权的争夺。四、意大利:1、中法兰克王国:查理帝国分裂后,罗退尔得到意大利中部、北部和中间的狭长地带。后来称为意大利。2、10—12世纪的意大利:中古时代的意大利政治上四分五裂,北部长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1254年,北意大利脱离了帝国,一些城市乘机扩大统治区域,发展成巨大的城市共和国,最著名的有威尼斯、热那亚等。屮部意大利是教皇领地。南意大利在14、15世纪时是法国和西班牙争夺的对象。10・12世纪的意大利分裂割据,经常遭受神圣罗马帝国的侵略。五、西班牙1、西哥特王国(419-711年):公元419年,西哥特人在高卢南部和西班牙建立了西哥特王国。587年,西哥特王国正式皈依基督教。封建化过程开始,自由农民进一步分化。2、阿拉伯人的统治(8—15世纪):711年,西哥特王国被阿拉伯人打败,西班牙归于阿拉伯人统治。750年,后倭马亚王朝在两班牙建立。在拉赫曼三世统治时达到鼎盛。后倭马亚王朝的首第82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都科尔多瓦是西欧最大的城市。第五节商业经济和城市的兴起(重要)一、中古西欧城市的产生1、城市产生的背景:罗马帝国末期的剧烈社会动荡与“蛮族”大迁徙,以及频繁的封建战乱,致使中古初期西欧社会经济处于停滞和落后的状况,古罗马遗存下来的城市也因此饱受\n摧残而残破不堪。许多城市毁灭了,凋落了,有的仅作为封建诸侯、教会主教的统治屮心而存在,它们在经济上儿乎和农村没有多大区别。当时西欧广大地区盛行的是封闭狭小的自然经济模式。从10世纪开始,西欧封建生产力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城市的勃兴创造了基本的历史前提。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剩余产品的增多,手工业日益从农业屮分离出来,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日益普遍。2、城市产生的途径:(1)许多工商业者纷纷离开农村,聚集在城堡和寺院附近与桥梁、河湾、道口等地,从事专门的手工业和商业活动,(2)农奴的反抗也是城市产生的原因。不少农奴因不堪领主的剥削和压迫,也纷纷逃亡到这些地方谋生。当时规定,一个农奴如果逃到城市之中,只要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以取得自由人的资格。(3)也有一些城市是教、俗封建主建立的,他们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以满足奢侈生活的需求,纷纷招彳来移民在自己的领地上从事工商业。于是,从11世纪起,中古西欧城市普遍兴起。首先在意大利和法国西南部发展起來。二、西欧城市的迅速发展(13-14世纪)1、西欧重要城市:英国东南部、法国南部、意大利北部和徳国北部与南部等地的城市都相当兴盛。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业、佛罗伦萨,法国的马赛、阿尔比,莱茵河沿岸和尼徳兰等地的布鲁口、根特、安特卫普等都十分有名。2、城市人口与城市比例:1万人以上的人口城市不多见,大多数城市的人口很少。各国城市居民在本国人口中的比例很小。三、中古西欧城市社会经济与阶级关系1、城市生产、城市商业、城市金融业:城市的生产主要是手工业,手工业的生产单位是作坊,作坊的主人是行东或师傅,其下有帮工和学徒二三至四五人。城市手工业建立有自己的组织行会。最初,城市的手工业兼营商业,随着贸易的发展,独立的商人阶层兴起,他们也有白己的联盟商人公会。在经济和政治势力上往往压倒手工业行会。一些大商业人更是势力显赫,他们大多控制了商人公会,操纵市政,形成了城市贵族。2、城市阶级斗争:城市兴起后,引起了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形势的变化。绝大部分多数城市是兴起在封建领主的土地上,他们把城市看成是自己的私人财产,而肆意勒索。为此,城市市民普遍展开了反对封建主的斗争,以争取城市的自己权利。城市争取自治权的斗争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赎买”方式、二是武装斗争方式。城市获得自由或自治权后,城市政权逐渐落入城市贵族手中,为此又出现了城市十字军东征(重要)一、十字军东征的背景1、罗马教廷扩张神权的需要:罗马教皇借口要从塞尔柱突厥人手屮夺回圣地耶路撒冷和小亚细亚,号召向东方穆斯林进行“圣战",以借机扩大罗马教廷的神权统治范围,吞并东正教。他们组织的东侵军队将红十字缝在衣服上,故名“十字军覽2、西欧封建主的掠夺需要:西欧的封建主是东侵的主力,目的是去东方掠夺土地和财富。西欧的商人,特别是意大利商人,想夺回地中海东部地区的贸易控制权。3、破产农民的需要:他们受到宗教宣传的蒙蔽和封建主的威胁利诱,也想去东方寻找没有压迫剥削的乐土。二、十字军东征(11・13世纪,即1096-1270年)1、东征的开始: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的克勒芒会议召集会议,进行狂热煽动。十字军迅速组织并开始行动。2、十字军的组成:以法、德、意的破产农民组成远征队伍东侵。3、东征的主要过程:主要有八次十字军东侵。4、十字军东征的影响:一是给屮近东和西欧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二是在客观上也扩大了东西方己存在的经济文化交流。\n第83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第七节西欧各国的发展与相互关系(很重要)一、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年):表面是英、法两国王位之争,实际上是两国的领土战争的继续,同时也为了争夺在佛兰德尔地区的商业利益。1337年,英王、法王相互向对方宣战,战争爆发。重大的事件有:1356年的普瓦提埃战役,1428年法国女英雄贞徳与“奥尔良之战”。战争初期英国接连获胜,后来法国转败为胜。双方战争断断续续持续了一百余年,1453年,英、法两国签约,英国除加莱港外,全部退出法国。二、法国封建君主专制的确立1、16-17世纪法国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15世纪末,随着中世纪封建割据局而的消失和法兰西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法国社会经济得以较快地发展。首先是少数富裕农民阶层的出现,其次是“佩剑贵族”越来越多地依附于王权。三是法国教会也逐渐托庇于王权,1516年法王与罗马教皇签订的《波隆那条约》将法国大主教、主教等高级教职都由国王任命,教会的大部分收入也归国王,法王实际上成了教会的首脑。与此同时,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反,新兴资产阶级逐渐登上历史舞台,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这些迫使统治阶级开始寻找新的政治统治方式。2、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与意大利战争:法国专制君主制度开始于路易十一统治时期,到法兰西斯一世才最后确立。此时,国王集大权于一身。从15世纪末起,法国国王就一直进行侵略意大利的持久战争,延续了半个世纪,最后签定了《卡托.坎布累奇和约》,法国得到洛林地区的麦茨和凡尔登诸城,放弃了对意大利领土的要求。3、“胡格诺战争”(1562—1594年):16世纪初,路徳教传入法国,随后,加尔文教也接踵而來,加尔文教徒被称为“胡格诺”教徒。随着胡格诺贵族和国王与天主教贵族争夺政权斗争的逐渐展开,形成了两个互相敌视的政治集团:一个是以东北部吉斯公爵为首的天主教集团,另一个则是以中部贵族波旁家族安东等人为首的胡格诺派。1562年,双方发生胡格诺战争。1572年又发生天主教屠杀胡格诺教徒的惨案“圣巴托罗缪之夜”。4、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波旁王朝,1589-1792年):1589年,亨利四世继位,开始波旁王朝的统治。亨利为巩固地位,放弃了新信仰,又于1598年4月颁布《南特敕令》,实施宗教自由。这也是酋欧第一个宗教宽容的敕令。它标志着双方停战讲和,法国内战结束,王权重新得到巩固。此后,亨利在政治上继续削弱封建分裂割据势力;在经济上恢复发展残破的社会经济,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在外交上,竭力笼络英国、荷兰、瑞士等新教国家,将斗争目标对准天主教的支柱西班牙和徳意志的哈布斯堡王朝。到路易十三时,经过黎塞留的辅佐,法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三、英国封建君主专制的确立1、资本主义萌芽:16世纪以前,英国工业并不发达。毛纺织业出现后,产生了分散的手工工场。随着英国毛纺织业的迅速发展,逐渐出现了许多大规模的集屮的手工工场。这种集屮的手工工场最早出现在14世纪。除纺织业外,采矿和冶金也出现了这种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其他行业也岀现了农村的手工工场。商业也日趙繁荣。与此同时,海外贸易、走私和奴隶贩卖也发展起来。2、圈地运动和人民的反抗:15世纪末,由于毛纺织手工工业的发展,羊毛的价格不断上涨。结果导致了圈地运动的产生。它始于15世纪的70年代,首先发生在东南部。这是一种用暴力掠夺农民土地的私人运动。16世纪30年代开始的宗教改革和随Z而来的对教产的大规模掠夺,更加速了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圈地运动的实质就是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英国土地制度变革的主要手段。其结果是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小生产者的土地所有制,改造成为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这乂对英国农村阶级关系的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它加速了贵族的分化,产生了新贵族。另一方面更加速了农民阶级的分化。从16世纪30年代起,都铎王朝就颁布了--系列迫害流浪者和农民的法令,称“惩治流浪者的血腥法律",这又导致人民不断的起义。\n3、都铎王朝的专制统治:1485J603年,英国都铎王朝统治时期,王权得到空前加强。从亨利七世开始,继续打击地方大贵族的残余势力,它依靠新贵族和新兴城市资产阶级,加强王权和国家经济实力,设立“星室法庭”,1540年又设立“枢密院16世纪亨利八世又进行了宗教改革,进一步加强了王权。屮I'可虽然经过“血腥玛丽''的曲折,但到伊丽莎白女王在位时(1558-1603年),宗教改革终于获得成功,亨利八世确立的新教国教(又称安立甘教)此时得以巩固。并且,女王还大力加强王权和发展英国经济,1588年还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确立了英国的海上霸权,并为其大规模的海外殖民掠夺提供了条件,为建立殖民帝国奠定了基础。4、清教运动:英国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宗教改革并不满意,要求以加尔文教的精神对英国国教进行较彻底的改革,彻底清除其中的天主教残余,这种主张被称为“清教雹提出和拥护这种主张的人被称为“清教徒"。到16世纪末,在清教集团屮形成了两个主要派别:长老会派和独立派。清教徒受到国教的严厉迫害。到斯图亚特王朝时期,清教与国教的矛盾更加加剧。而此时,资本主义经济也更加发展起来,于是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的矛盾在清教问题上日益明显。第84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四、徳意志的分裂割据局面1、皇帝与教皇之争——1077年卡诺沙之辱:教皇格里哥利七世与德国皇帝亨利四世之间为争夺对德国教会控制权而进行的一场斗争。罗马教皇最后强迫亨利前往卡诺莎城堡乞求宽恕。2、1122年“沃姆斯协定是卡诺莎之辱的继续。最后订立该协定,使德皇让出了一部分控制本国教职选举与授予的权力。3、“大空位时代"(1254-1237年):指徳意志各封建诸侯通过“帝国议会”控制了皇帝的选举,从而出现了没有皇帝的时代。4、1356年“黄金诏书S是皇帝查理四世进一步向诸侯屈服而颁布的文件。它确认德皇由当时权势最大的七个选侯固定在法兰克福城推选,承认各诸侯在其领地3、阿维农Z囚4、“末日审判书”5、“授职权之争”6、“黄金诏书"7、“诺曼底”征服8、采邑改革9、西欧庄园制10、经院哲学11、英法百年战争12、清教运动13、收复失地运动14、沃尔姆斯协定15、卡诺沙之辱16、“大空位时代"17、“汉萨同盟”18.“圣巴托罗缪之夜”19、《波降那条约》20、克勒芒会议21、《萨利克法典》22、骑士精神与骑士文学23、《大宪章》24、“红白玫瑰战争”25、马尔克制26、“特恩权"制27、奥古斯丁28、新神权主义29、I、尼法八世事件30、十-•税31、凡尔登条约32、克吕尼改革运动33、都铎王朝第85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第十章中世纪东欧与亚洲的历史(基本知识掌握)第一节斯拉夫人以及俄罗斯的早期历史一、斯拉夫人的分布1、西斯拉夫人:捷克人、摩拉维亚人、波兰人2、东斯拉夫人:俄罗斯人二、俄罗斯的早期历史1、基辅罗斯公国与社会的封建化:6至9世纪,东斯拉夫人广泛分布在东欧平原上。约从9世纪起,居住在北欧的诺曼人不断侵略东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n一、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与扩张1、奥斯曼土耳其人的早期历史:土耳其人的祖先是我国北方游牧的突厥人。6世纪末,在中国隋朝进攻下,突厥分裂为东酋两部。唐朝时,其中一支塞尔柱土厥人,由中亚北部草原迁至锡尔河下游,接受了伊斯兰教。突厥人与小亚细亚居民,主要有希腊人、亚美尼亚人、库尔徳人,融合成土耳其人。2、奥斯曼土耳其人国家的建立(1299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是西突厥人的一支。11世纪下半期,土耳其人进入小亚细亚,在奥斯曼任首领时,于1299年宣布独立,这个新国家就被冠以奥斯曼的名字。3、奥斯曼土耳其人的扩张:从14世纪初起,土耳其人开始对外扩张。其主要目标是拜占廷,到1396年,基本控制了巴尔干半岛。二、土耳其扩张的再起(15世纪前期)和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453年)15世纪初,奥斯曼土耳其一度衰落。到15世纪中期,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时,土耳其的国力逐渐崛起,便把夺取君士坦丁堡作为了主要目标。经过充分准备,1453年,土耳其终于攻占了拜占廷首都君士坦丁堡。历时一千多年的拜占廷帝国(东罗马帝国)灭亡了。拜占廷帝国灭亡后,土耳其继续对外扩张,分别向欧洲、伊朗、两河流域、亚美尼亚、格鲁吉亚扩张,1536年征服了阿拉们半岛,还占领了北非埃及、的里波里、突尼斯等。16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便成了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封建大帝国。三、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封建统治与社会经济奥斯曼土耳其帝实行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苏丹是全国权力的最高代表,集行政、军事、宗教、第86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司法、财政税收权力于一身。苏丹之下,分为三大系统:军事行政、宗教司法、财政税收,分别由大维齐(宰相)、伊斯兰教长、大代夫泰尔达尔(财政总监)负责。他们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其职务的任免权也完全归苏丹。奥斯曼国家的土地制度与其他国家类似,土地最高所有权归苏丹和王室。在封建主土地上劳动的是农民,他们被固定在土地上,没有封建主的允许,不得转往他处。奥斯曼帝国土地上的劳动者还有不少奴隶,奴隶主要来源于战俘,他们多为宫廷奴仆、贵族的家奴,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或在矿山屮劳动。奴隶制在土耳其社会中不占主导地位,占据主导地位的则是封建生产关系。奥斯曼的社会成员为两大集团:即阿斯凯里和莱亚。阿斯凯里包括武士和文人,他们的职责是进行战争,指挥军队和管理国家,没有纳税义务。莱亚属于纳税阶层,包括商人、手工业者和农民。税收制度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按照教法规定交纳的,另一类是根据习俗和传统征收的。四、奥斯曼帝国的衰落(17世纪中叶以后)长期的战乱、征服和重税的剥削,使得奥斯曼帝国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极其尖锐,从15世纪起,各地人民的起义就接连不断。至17世纪初期,国际形势对土耳其越来越不利。俄国、伊朗、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先后打败土耳其。在国中古印度:从笈多王朝到莫卧儿帝国一、印度封建制度的形成(4—7世纪)1、旃陀罗笈多与笈多王朝兴起与强盛(约5世纪初):从3世纪起,统治北印度的贵霜帝国逐渐衰落,北卬度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4世纪初,在摩揭陀又兴起了笈多王朝,其君主旃陀罗笈多统治时,开拓疆土,征服恒河流域及屮印度一些小邦。其后继者向南印度进攻,又向西扩张,抵达阿拉伯海。到5世纪初,笈多王朝统一印度,成为中古印度史上第一个封建大帝国。2、印度封建制逐步形成(7世纪):5世纪中叶,嘛哒人自中亚入侵印度,笈多王朝瓦解。6世纪末。德里北面的小邦坦尼沙逐渐崛起,在其君主戒日王统治时,大致统一了北印度。戒H王死后,北印度分裂成许多小邦。此时,南印度分裂更为严重,一直没有出现过较为稳\n固的统一政权。就在这一过程中,印度从3世纪开始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演变的历史过程,直至7世纪,封建制才得以形成。二、种姓制的变迁与印度教的产生1、“阖提"制(种姓制)的变迁:在印度封建化过程屮,奴隶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种姓制度发生很大变化。原来最高种姓的婆罗门都是僧侣等级,现在包括封建主、官吏等。刹帝利种姓变化不大,但封建主开始归于这个等级。吠舍种姓变化较大,古代吋包括农村公社成员及工商业者,现在仅包括商人、高利贷者。首陀罗种姓,此时专指依附农民与手工业者。随着劳动分工日益细化,农民与手工业者此时更分化组合成不同职业的社会集团——“阖提”(种姓)。“阖提”具有严格的等级性与排他性,职业世袭不变,实行集团内婚,并有其内部管理机构和共同遵守的规则。不同种姓享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各种姓之间的隔阂进一步加深。另外还形成了不可接触的“阍提”即“贱民豐2、印度教的出现:印度教是婆罗门教与佛教长期融合的产物,随着封建制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在卬度教的传播过程中,佛教在其发源地印度日趋衰落。与婆罗门教一样,卬度教也不是由某一教主所创立的宗教思想和组织形式,而是在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宗教信仰、哲学、文学和风俗习惯等等方面的综合。印度教崇信三大主神:梵天、比湿奴和湿婆。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的某些教义,宣扬法、利、欲和解脱这所谓的人生四大目的。三、德里苏丹的统治(1206—1526年)1、德里苏丹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从七世纪后期起,分裂割据的北印度不断受到异族的侵犯。12世纪末兴起于阿富汗的廓尔王朝征服了整个北印度。其封建统治者自立为苏丹,以徳里为统治中心,从而开始了印度史上的“徳里苏丹时期徳里苏丹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集全国的行政、司法、财政、军事与宗教大权于一身,其下由宰相维齐尔及各类官吏辅政。地方设若干行省,由苏丹任命总督掌一省之军政大权。2、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在苏丹阿拉乌丁(1296-1316年)统治时,德里苏丹国达到鼎盛时期。这是屮古印度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历史时期。外在彳東封建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征服声威,依照伊斯兰教传统,建立了封建土地国有制。在“德里苏丹时期”,工商业也受到封建主的统治。此时,南印度却多处于封建王公分裂割据的状态。四、莫卧儿帝国的兴起与衰落(1526—1857年)1、中亚封建主巴布尔占领卬度(1526年):自15世纪初起,德里苏丹国内阶级矛盾加剧,人民反抗斗争不断发生,各地封建主拥兵自重,苏丹权威FI衰,这给外族入侵以可乘Z机。16世纪初年,来白中亚的封建主巴布尔率军占领阿富汗,进而入侵印度,1526年攻占德里。此后,巴布第87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尔及其后代在印度不断扩张,相继征服了北印度大部分地区。巴布尔建立的国家被称莫卧尔帝国,它在名义上一直存在到1857年。2、阿克巴的统治(1556-1605年):在巴布尔的孙子阿克巴统治期间,为缓和社会矛盾,加强统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的主要措施表现在: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调和统治阶级H本封建国家和古代文化一、大化改新与日本封建制的开端1、奴隶制大和国的建立(3世纪后期):日本最早的居民大约是熊袭人和虾夷人。今天日本人的祖先,大概是从亚洲北部大陆或东南亚的民族來到口本后与土著人融合而成的。公元前6至前2世纪,日本处于新石器时代。3世纪在北九州出现了日本第一个奴隶制国家——邪马台。3世纪后期,本州小部又兴起了另一个奴隶制国家大和国。大和国的统治阶级役使“部民”从事生产劳动。“部民”的身份类似奴隶,没有人生自由。大和国的首脑称天皇,是世袭的专制君主。到5世纪时基本统一口本。2、大化改新(646年):一方面是广大部民与平民不断反抗,另一方面,是统治阶级内部,\n皇室与贵族Z间为争夺部民、土地而存在的严重矛盾,皇室与一些留学屮国唐朝的学生,立志仿效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7世纪初,圣德太子初步进行了改革,竭力加强皇权。645年,革新派中大兄皇子等发动宫廷政变,消灭旧贵族苏俄氏的势力,拥立孝徳天皇,夺収了政权,并于646年(大化元年)颁布改新诏书,推行改革。废除王室与一切贵族的私有领地和部民,将全国土地和人民都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和公民。制定“班ED收授法”。仿效唐朝设立屮央、地方的政府机构和官职,确立屮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实行征兵制,军权归屮央。3、日本封建制的确立:701年,朝廷编订《大宝律令》,才将上述改革措施以法律形式肯定下來。“大化改新‘‘是日本社会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标志,改革后,以班m农民的劳动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形态,逐渐取代近似奴隶的部民生产,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初步形成。二、封建制度的发展与幕府政治1、从班田制到庄园制:从“奈良时代"(710-794年)开始,班田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负担越来越重,班出制实际上是国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进行剥削与奴役。723年制定“三世一身法二743年又规定,垦m永归私有,不再收回。到9世纪末班m制完全废止。随着班田制的瓦解,贵族私家占有的封建大庄园不断发展起來,到平安时代(794-1192年),庄园制成为日本一种重要的土地制度。庄园土地以水田为主,其次还附有山林、池塘等。庄园的劳动者如无庄园主允许,不能迁移或改业,其地位实际相当于农奴。随着庄园制的发展,地方豪强的势力日益膨胀,对屮央的政治离心倾向坚强,逐渐形成封建割据势力。因庄园的兴起,滋生出特殊的武士集团。它是庄园主的私家武装,其成员称为“武士二这股力量的地位日显,逐渐成为以地方豪强为核心的封建军事贵族。2、镰仓幕府的建立(1192-1333年):平安末期,大贵族专权,天皇势力渐衰,1192年,关东源氏贵族击败关西平氏,夺取中央政权,在廉仓建立幕府,其首脑称“征夷大将军",从此,口本进入了封建军事贵族的统治时期。三、封建割据混战与农民起义1、室町幕府(1336—1573年)与“南北朝时期”(1336-1392年):1199年到1221年,发生“承久Z乱”。此后封建割据仍然不断。1333年,天皇讨伐幕府,又发生封建主Z间的混战。1336年,武士足利尊氏废黜天皇,在京都建立了幕府,史称室町幕府(从地三代将军起,居于京都的室町得名)。而天皇则另在京都以南建立朝庭,以之对峙,这一时期被称为“南北朝时期2、“应仁之乱”(1467年):1467年因死八代将军继嗣问题引起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封建大混战,持续10多年。史称“应仁之乱”。3、“战国时期n(1467-1573年):应仁之乱后又进入了“战国时期”,延续百余年。2、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与政治统一的重建(1590年):这期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到16世纪时,旧的封建势力在战乱中被消耗殆尽,崛起了“战国大名”——新兴的武士地主阶级。经过百余年的兼并战争,战国大名开始了统一日本的战争。其中,织田信长崛起。1582年,其大将丰臣秀第88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吉继续统一大业,到1590年基本完成国2、日五、习题(1)思考题:1、大化改新的原因、过程及其意义。2、班田制的实施及其历史意义。3、试比较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及其德川幕府经济基础及其特点。4、日\n5、徳里苏丹国的统治制度。6、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形成。7、基辅罗斯国家的形成及其封建关系的确立。8>莫斯科公国的兴起和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9、简述笈多王朝的兴衰。(2)名词解释:1、幕府2、印度教3、丰臣秀吉4、“应仁之乱”(1467年)5、“战国时期”6、“三世一身法”7、庄园制8、武士集团9、莫卧儿帝国10、阿克巴11、“阖提”制第十一章古代美洲文明(非重点)第一节古代中美洲文明:中美洲的玛雅文明第二节古代墨西哥的阿兹特克文明第三节古代南美洲的印加文明名词解释1、阿兹特克文明2、玛雅文明3、印加文明第89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世界近现代史第一章16世纪的欧洲(比较重要)第一节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一、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1、文艺复兴的含义(^Renaissances:所谓“文艺复兴”,表面是指人文学者,在“在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下,致力于发掘意大利固有的与拜占廷灭亡后逃亡到意大利来的学者携带来的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实际是吸收古典文化的思想营养来进行反神权、反封建的新文化创造,是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神权、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2、文艺复兴的时间(14—16世纪):14世纪首先发端于意大利。16世纪达到高潮。3、文艺复兴首先发生于意大利的原因:经济因索,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达;政治原因,新兴资产阶级日益强大,并登上政治舞台,一些封建独裁者较为注重工商业的发展,与资产阶级关系密切;历史原因,意大利分裂割据的局面,使资产阶级迫切需要统一和反封建、反神权。二、人文主义思潮1、人文主义的思想地理人发现和早期殖民扩张一、西欧资本主义产生1、屮古晚期西欧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是农业的发达,主要在尼德兰、英国;其次是手工业生产领域的生产技术变革更快,尤以纺织业和采矿业最为显著;中国的四大发明也传到了西欧,促进了酋欧人的海外探险与科学技术活动的发展;生产技术的巨大进步,促使生产结构发生变化,扩大了社会分工;生产分工的扩大导致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繁荣。工商业的发展,使商品货币关系广泛渗透到农村。2、资本主萌芽的产生与成长产生的条件:所谓资木主义萌芽,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出现一批积累了大量货币、并需要购买劳动力来进行商品生产以增殖其财富的资本家。二是存在没有任何生产资料而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自由劳动者。资本主义雇佣剥削关系: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中世纪市民中产生了最初的资产阶级和无产者,形成了资本主义的雇佣剥削关系。\n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资木主义在工业领域屮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即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工业。在西欧,从16世纪至18世纪70年代产业革命的前夕,工场手工业一直是工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这个阶段被称为工场手工业吋期。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最初繁荣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米兰、威尼斯等城市中,随后又在佛兰德尔、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城市、矿山中迅速发展。工场手工业仍以手工劳动为基础。二、地理大发现1、远航的社会背景:原有商路的阻隔;对黄金的需求;西班牙、葡萄牙中央集权的确立;地理知识与科学技术的进步。2、1497年葡萄牙达.伽马的探险活动。1492年起受西班牙之命,哥伦布先后四次西航美洲,发现新大陆。1519年西班牙麦哲伦的坏球航行。第90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三、西方的早期殖民侵略1、葡萄牙的殖民侵略哥伦布远航成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加紧了对海外殖民地的争夺,并因夺取新土地发生了纠纷。于是分别在1496年和1529年,两国在教皇仲裁下,划定“教皇子午线”,线西新发现土地归西班牙,线东新发现的土地归葡萄牙。英后,葡萄牙便在在非洲、亚洲和美洲巴西进行殖民活动,还从1442年起,开始了罪恶的奴隶贸易。2、西班牙的殖民侵略主要在拉丁美洲荊民,到16世纪屮叶相继征服了除巴西外,从墨西哥到阿根廷的整个拉美。四、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后果1、世界贸易体系和世界市场开始形成2、传统贸易布局变化:大西洋取代地中海成为世界范围的核心地区。3、“价格革命”与阶级分化:即新航路开辟,金银大塑流入欧洲,导致金银贬值,物价上涨。价格革命又导致阶级分化加剧。4、导致西方早期殖民侵略:此后,荷兰、英国在16世纪末,法国在17世纪初也开始了殖民侵略活动。第三节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一、16世纪科学革命的基础科学革命是文艺复兴后期的主要宗教改革一、徳国宗教改革1、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德国社会:德国分裂、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阶级结构复杂、社会矛盾交错、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剥夺与压迫成为矛盾的焦点。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517年)起因:1517年的赎罪券事件。马丁路徳发表《关于赎罪券的95条论纲》反对教皇。路徳的宗教改革的主要思想:①咽信称义"说——信仰得救②《圣经》权威说③“凡信徒皆为祭司”说④“国家至上”说3、德国农民战争(1524-1525年):路德的宗教改革导致了闵采尔的宗教”异端学说叩勺产\n生,并引发了德国农民战争(1524-1525年)。二、英国宗教改革1、改革的背景与起因——亨利八世的离婚案(1529年)2、宗教改革的实践:从亨利八世经过爱徳华六世、玛利女王到伊丽莎白一世,终于确立了英国国教。三、加尔文的宗教改革1、加尔文的宗教思想:当路德教在德国兴起时,在瑞士也爆发了加尔文领导的宗教改革。加尔文(1509J564年)是法国人,他受到人文主义和路德教的影响,形成了他自己的宗教思想。他的学说被称为“加尔文主义后来以tl内瓦为中心,建立了一个神权共和国,并向法、德、意等国家展开宣传。他的学说基本点就是“预定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天命”说第91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②“拣选”说③“呼召”说2、加尔文“预定”说的实质:他的思想就是使世俗生活转化为宗教实践,又使宗教实践化入世俗生活。他的学说为资产阶级追求财富的活动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理论依据。四、习题(1)思考题:1、阐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条件。2、阐述人文主义的核心观念。3、人文主义的文学、绘画、雕刻艺术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4、比较马丁•路徳的宗教改革与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异同.5、新航路开辟的社会背景、主要2、哥伦布3、马基雅维里主义4、16世纪的科学革命5、“教皇子午线”6、“北方文艺复兴”7、哥白尼8、闵采尔9、马丁.路德10、加尔文第二章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很重要)第一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英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阶级矛盾的激化1、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阶级矛盾的变化:进入17世纪之后,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和资本主义农场经济都已发展到相当水平,然而封建统治的限制却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因此冲破这些限制已成为当务之急。而要做到这点,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首先要得到相应的权力。则就必然会引起政治冲突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2、清教运动与斯图亚特王朝的反动统治:从1603年起,统治英国的是斯图亚特王朝,国王是幫姆斯一世,詹姆斯一世是王权至上论者奉行“君权神授”的信条。17世纪时,新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在下院屮已占有大量席位,就形成了资产阶级、新贵族以国会为阵地,封建贵族和高级教士以王权为总代表两方尖锐对峙的局面。同时,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也具有了政治色彩,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举起的就是宗教旗帜。由于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后确立的国教(又叫圣公会教)保留了许多的天主教残余。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就掀起了清除天主教残余的清教运动,并以次作为反封建的现成思想武器。清教派别复杂,在反王权斗争屮分化成独立派和反老派。国会同王权的冲突最经常地表现在财政问题上。其次是查理一世的宗教政策也激起人们的反抗。最大的结果是激起了1637年的苏格兰起义。在此期间召开了“短期国会"。\n二、革命的爆发与内战1、革命的开始(1640年):1640年11月3日召开“长期国会",以对付声势浩大的苏格兰起义,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于是长期国会开始斗争,迫使国王解散了星室法庭和高等法庭,并终于在1641年11月通过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大抗议书》。2、第一次内战(1642—1646年):查理拒绝该决议,并于8月向国会宣战,内战爆发。在第一次内战中,国王军在军事素质和军事战斗力方面明显胜于国会军。后来在克伦威尔的“铁骑军'’(又“称勇士军")引导下,才有战绩。于1644年7月在马斯顿草原战役中开始扭转战局。1644年12月又通过《白抑法》和1645年1月通过《新模范军法》,使军权转入独立派手中,并加强了国会军战斗力和克伦威尔的地位。3、革命阵营的分裂与第二次内战(1648年):1648年春,王党武装重新掀起叛乱,又开始了第二次内战。9月查理一世再次被俘,战争以国会军完全胜利而结束。4、内战期间的社会改造:内战期间,长期国会颁布和施行了一系列反封建法令,对整个国家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造。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重要的是1646年废除了骑士领地制,保障工商业的发展、没收封建地产;在政治领域,是对I口的国家机构进行改造;在宗教政策上,废除主教制,以长老教派収代圣公会教。但这些政策更多的是代表和维护大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利益。革命内部的激进派和下层群众不满,于是出现了平等派运动。其代表人物利尔本及其《人民公约》展开了与长老派和平等派的斗争,并最终于1949年1月30日迫使国会处死了查理一世,5月建立共和国。三、从共和国到护国政治第92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1、共和国的2、“长期议会”3、《大抗议书》4、查理一世5、独立派6、平等派7、护国政治8、托利党9、辉格党10、斯图亚特王朝11、骑士党12、圆颅党13、马斯顿战役14、“新模范军”15、长老派16、掘地派17、“人民公约”18、《航海条例》19、《布雷达宣言》20、《排斥法案》第二节殖民扩张及其后果一、17-18世纪的殖民扩张1、荷兰的殖民活动:荷兰是由尼徳兰演变而来的。16世纪初,尼徳兰是西班牙的属地,包括17个省。16世纪的尼德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经济繁荣促进了阶级分化。而西班牙的反动统治又严重阻碍了尼德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西班牙还利用天主教为其专制工具对尼德兰新教徒进行迫害。尼德兰的阶级矛盾、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1566年尼徳兰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西班牙进行残酷镇压。尼徳兰人民组织“森林游击队”和“海上游击队”进行反击和斗争。最后北方七省获得了独立,以奥兰治.威廉为总督组成了联省共和国,简称荷兰。1609年,尼德兰革命获得完全胜利。尼德兰革命是世界上笫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它以加尔文教为旗帜,以城市平民为革命主力,推翻了酋班牙在尼德兰的反动统治,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荷兰的崛起及其殖民活动:17|U:纪前期,荷兰共和国使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迅速发展。荷兰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是商业超过工业,对外贸易超过对内贸易。荷兰的造船业和航海业最发达。拥有“海上马车夫”的美誉。与此同时,荷兰己拥有庞大的殖民地。它于1602年建立东印度公司,垄断东方的贸易,在东亚、东南亚、南亚和澳大利亚建立了殖民据点;在1621年创办西印度公司,在北美洲建立殖民地,也在非洲南端进行殖民。2、英国的殖民活动:早在16世纪初,英国就建立了一系列贸易公司进行海外贸易与殖民活动。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是最积极和势力最雄冯的公司。它主要在印度、东南亚和日本进行扩张。17世纪还在中美洲和北美洲进行殖民。尤其是到18世纪上半期,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已有13块殖民地。\n3、路易十四时代与法国的殖民活动:法国在路易十四统治时(1643-1715年)达到专制王权的鼎盛。就在17世纪后半期的路易十四吋代,法国也由一些大公司开辟了大批殖民地,主要包括北美洲的加拿大、密西西比河、路易斯安那,南美洲的圭亚那,中美洲加勒比海上的一些岛屿,非洲的塞内加尔等地和卬度的本地治里等地。二、17—18世纪的殖民战争这一时期,西欧各国,以英、法、尼德兰、西班牙和奥地利为主,为争夺霸权、商业利益和殖第93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民地,展开了殖民战争。主要有:1、英荷战争(1652-1674年)2、遗产继承战争(1667—1668年)3、法荷争霸战争(1671年、1688年)4、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3年)5、奥地利帝位继承战争(1740—1748年)6、七年战争(1756—1763年)7、18世纪奥帝利玛丽亚.特蕾西亚母子的开明君主专制8>18世纪普鲁士的开明君主专制三、19世纪屮叶以前的殖民扩张1、英国殖民帝国的形成: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中期,英国在早期海外茄民争夺中,先后打败荷兰和法国,确立了海上霸权,成为当时最强大的殖民国家。从18世纪末开始,英国除失去北美十三州外,继续扩大其殖民地。在非洲、亚洲、大洋洲许多地方进行扩张。19世纪是英国积极向外进行殖民扩张的重要时期。1880年其殖民地就增加到1944.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本土而积的82倍。2、法国的殖民扩张:法国是继荷兰Z后,与英国同时进行殖民扩张的国家。它也在亚、非、美占领了许多殖民地。英中,它在印度、北美洲的殖民地基本被英国所夺取。但在世界其他地方仍然占据大量殖民地。3、沙皇俄国的殖民扩张:沙俄早在彼得一世时期,就开始大肆对外扩张。到叶卡特琳娜时期,沙俄已占据大片土地,而19世纪上半期是俄国疯狂扩张的重要阶段。它扩张的主要地方是:芬兰、波兰、土耳其、伊朗、中亚、中国等地。还夺得了波罗的海与黑海出海口。四、19世纪屮叶以前的殖民战争1、“反法联盟”的战争:这主要指法国大革命时期,以英国为首的反法联盟与法国之间的争夺战。先后共有七次,最后以法国失败而结束。2、“东方问题"和克里米亚战争(1854-1856年):所谓东方问题就是列强为争夺已衰落的奥斯曼帝国的“遗产"而引起的国际争端,其中以争夺黑海海峡为核心。伦敦条约和海峡公约就是围绕这一问题而出现的。最后于1853年至1856年,俄国与土、法、英三国发生了著名的克里米亚战争,以俄国失败而结束,双方签定了《巴黎和约》,从而遏制了俄国在欧洲的扩张。该战争是19世纪屮期欧洲最重要的的国际战争。3、近代殖民主义的双重历史作用:主要指破坏性作用和建设性作用。对此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五、习题(1)思考题:1、阐述17-18世纪俄国的侵略扩张。2、如何理解近代殖民主义的双重历史作用?3、英国殖民帝国的形成。\n4、简述19世纪中叶以前法国的殖民扩张活动。5、简述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6、简述17-19世纪初欧洲国际关系的变化。7、简述克里米亚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影响。(1)名词解释:1、英荷战争2、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3、奥地利帝位继承战争4、七年战争5、遗产继承战争6、“东方问题”7、路易十四时代8、“反法联盟”9、1840年《伦敦条约》10、1841年《海峡公约》第三节工业革命一、工业革命的前提1、资产阶级议会制的确立,作为上层建筑的积极作用就更大地发挥出來,英国才开始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巨大发展和改造。2、18世纪圈地运动,18世纪屮叶起,英国从私人圈地进入了国会圈地时期,资木主义的土地所有制最终确立起来,农村的阶级结构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农业革命乂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创造了必要前提。3、18世纪资本积累,包括对殖民地的掠夺、血腥的奴隶贸易、国债制度和税收政策。4、手工工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技术条件。第94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二、工业革命的进程1、棉纺织业技术革新与工业革命的开始:18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棉纺织业首先采用新的技术,标志工业革命开始。2、瓦特蒸汽机的问世:18世纪80年代瓦特发明蒸汽机,才真正使英国工业进入机械化时代。3、煤炭和冶金工业的技术革新:机器的大量制造推动了冶金和采煤等工业的发展。4、农业、交通业的技术革新:工业产量的提高,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交通工具的大改进。三、工业革命的后果1、生产力的发展获得巨大进步。2、阶级关系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的产生3、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开始为获得政治权利而斗争,即表现为进入国会而斗争。四、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1、议会改革的前提:工业革命以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要求国家适应这种新状况,实行相应的体制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要想参与政权管理,就必须収得进入国会的资格。但是,英国国会的选举制度却是中世纪确定下来的,它将国会下院的议席固定分配给各个选区,这些选区不包插新兴工业城市和经济地区,而且有许多已成为荒地。从18世纪60年代起,工业资产阶级和人民开始了以要求国会选举制度为中心的民主运动。1815年的《谷物法》导致粮价上涨,引起民主运动的高涨。经过托利党、辉格党之间的斗争与“彼得卢之役",使改革势在必行。2、1832年议会改革的主要2、《权利法案》3、《王位继承法》4、珍妮纺纱机5、瓦特第四节美国独立战争(很重要)一、英属北美殖民地及其社会经济状况1、北美殖民地的建立:1607-1733年,英国在东起大西洋沿岸,西到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狭长地带建立起13个殖民地。2、殖民地社会经济政治状况:资本主义经济主要集中在北部4个殖民地。封建经济成分\n主要在屮部4个殖民地,属于自由小农所有制经济。南部5个殖民地属于种植园黑人奴隶制经济,与资本主义生产密切相连。总之,北美社会经济是朝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的。在性质上,北美殖民地分为皇家、业主和自治三类,都建立有自己的代议制机构。独立前,已形成共同的地域、语言和文化,美利坚民族正在形成。二、殖民地与英国矛盾的激化1、英国在北美的荊民政策:英国殖民者力图使北美成为自己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为此,颁布了一系列损害北美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2、波士顿惨案和波士顿倾茶事件:英国与殖民地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税收问题上。殖民地人民坚决反对《印花税法》和《汤森法案》,后來于1770年发生了波士顿惨案。1773年又发生了波士顿倾茶事件。于是,英国颁布了“不可容忍法”来惩治马萨诸塞州。3、第一届大陆会议(1774年):1774年9月5日至10月22日,12个殖民地的代表在费城召开了第一届大陆会议。会议通过了《殖民地权利和怨情陈情书》及呈交英王的请愿书。三、独立战争(1775—1781年)1、独立战争的爆发:1774年4月莱克星顿枪声打响了对战争的第一枪。为了应付紧急局势,1775年5月13个殖民地的代表又云集费城召开了第二届大陆会议。会议组织了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这期间,潘恩的《常识》发表,给人民以巨大鼓舞。1776年7月4tl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发表,宣告殖民地脱离英国。这一天被定为美国独立日。2、独立战争的进程:战争初期,交战双方力量对比十分悬殊。英军装备精良,大陆军装备十第95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分不足,且缺乏训练。所以战争初期,大陆军处于接连失败的境地,直到1777年大陆军収得了萨拉托加大捷,才扭转了战局。与此同时,美国还得到了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国的支持。1781年大陆军终于迫使英军在约克镇投降。1783年美英订立《巴黎和约》。四、从《邦联条例》到《1787年宪法》1、《邦联条例》:17力年大陆会议起草了《邦联和永久性联合条例》,于1777年11月通过。这是美国历史上笫一个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但它所建立的是13个独立国家的松散联盟,无法适应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2、制宪会议与《1787年宪法h1787年各州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一部新宪法,即1787年宪法。它取代了邦联条例,使美国从一个松散的邦联过渡为联邦制国家,使13个州真正联合成为统一的国家实体。根据宪法,美国选出了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及国会和最高法院,实行三权分离。五、习题(1)思考题:1、用历史事实说明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和胜利的原因。2、阐述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与过程,3、为什么说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它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有什么特点?4、美国为什么从《邦联条例》走向《1787年宪法》?5、简述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2)名词解释:I、《印花税法案》2、《汤森法案》3、第一届大陆会议4、第二届大陆会议5、莱克星顿枪声6、波士顿惨案7、波士顿倾茶事件8、萨拉托加大捷9、《邦联条例》10、华盛顿II、《独立宣言》13、《常识》14、杰斐逊15、富兰克林第五节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很重要)一、革命前法国社会状况\n1、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衰落:进入18世纪,法国的封建制度进入了没落时期,即“旧制度时期豊它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作用。这主要表现在税收加重、国债增加和频繁的对外战争。2、三个等级Z间的矛盾:笫一、二等级的僧侣和贵族是不纳税的特权阶级,他们没落腐朽,对纳税的笫三等级以资产阶级进行压榨,此时,三个等级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二、资产阶级革命开始1、财政危机与三级会议的召开:到1789年路易十六统治时,财政危机已成为封建制度命运攸关的症结之所在。旧制度只好求助于三级会议。从1302年开始的三级会议,到1614年就不再召开了。而此时,三个等级的矛盾加剧,三级会议演变成第三等级的国民议会。2、攻陷巴士底狱(1789年7月140):从西哀耶斯的《什么是第三等级》到《网球场宣誓》,反封建的革命力量已开始形成,并标志着资产阶级政治纲领己形成。但是封建王朝不同意第三等级的改革与要求,最后于1789年7月14日发生了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的革命事件。3、T789年大恐慌S由巴黎革命引起了一些人的打家劫舍和人心恐慌等,就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1789年大恐慌二三、君主立宪派的统治(1789年7月一1792年8月)1、君主立宪派对旧制度的改造:主要指1789年《人权宣言》、八月法令与“八九年原则”2、国王出逃事件与革命阵营的分裂:制宪会议对旧制度的改造使路易十六出逃,又在1791年被人识破,解回巴黎。国王出逃事件引起了群众的愤怒。革命派发生了分裂,以马斯教场事件为标志。3、《1791年宪法》的制定和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制宪会议制定了《1791年宪法》,它以《人权宣言》为前言,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4、八月十日起义:按照宪法,召开了立法会议,结果又面临看国内物价和外国武装干涉的威胁。前线失败最终引起了8月10日起义,这是大革命的重要转折点,它结朿了君主立宪整体,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四、吉伦特派的统治(1791年X月—1793年6月)1、国民公会和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1791年9月):吉伦特派的国民公会颁布了一批新的土地法令,进一步土地改造土地所有制。9月宣布废除君主制,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2、处死路易十六(1793年1月):围绕国王问题,吉伦特派与山岳派发生了激烈争论。最后于1793年1月21口处死了路易十六。第96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2、雅各宾派和吉伦特派的斗争:吉伦特派反対雅各宾派的政策与主张,并対之进行镇压。3、革命形势恶化与六月二日起义:1793年的形势出现危机,国外有反法同盟,国2、制宪会议3、国民公会4、立法议会5、君主立宪派6、吉伦特派7、雅各宾派8、罗伯斯庇尔9、埃贝尔10、丹敦11、拿破仑12、《拿破仑法典》13、马拉14、热月政变15、雾月18日政变16、《1791年宪法》17、《1793年宪法》18、《1795年宪法》19、《共和8年宪法》20、大陆封锁令21、奥斯特里茨战役22、耶拿战役23、山岳派24、米拉波25、《人权宣言》26、马斯校场事件27、斐扬派28、拉法耶特29、“哥德利埃俱斥部30、布里索31、夏普利埃法(霞不列法)32、1794年牧月法令33、雅各宾俱乐部34、督政府第六节欧洲1848年革命(一般掌握)第97页\n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一、法国二月革命和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建立1、波旁王朝复辟与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拿破仑帝国瓦解后,波旁王朝复辟,进行反动统治。尤其是查理十世的反动政策激起了法国自rtl主义运动的重新高涨。1830年7月查理十世反动的“七月敕令”终于引发了七月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革命取得胜利。2、“七月王朝”反动统治与共和运动:七月王朝是三权分立的金融资产阶级王朝,国王掌握行政权,实行议会政治。由于金融寡头专擅的排他性统治,出现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大小资产阶级要求根本改变国家体制的共和主义运动,并以宴会运动边线出来,最终演变为革命。3、1848年二月革命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建立:1848年2月大宴会活动受到政府禁止,然后变成游行示威,并进一步变成为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并组成了包括资产阶级共和派、资产阶级民主派和社会主义者的临时政府。4、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年2月28日正式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在正式制定出宪法前,临时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财政改革和对外的和平政策,但是由于对工人与农民的压制,又激化了矛盾,并于1848年6月发生了工人的六月起义,被资产阶级镇压。局势得到缓和后,1848年11月又制定了新的宪法,选举成立了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第二共和国的总统由路易.波拿巴担任。1852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建立了帝制,史称法兰西第二帝国。二、德意志各邦国的革命1、德意志三月革命:在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影响下,奥帝利维也纳发生了三月革命。并提出了统一的要求。2、法兰克福议会:各邦国的资产阶级纷纷提出成立全徳国民议会,制定统一的宪法,以建立同意的君主立宪制国家。1848年5月18日在法兰克福召开了法兰克福议会。在如何实现国家统一的问题上,明显分为大德意志派和小德意志派。最后制定的《德意志帝国宪法》随着三月革命的失败而废除。三、东南欧民族解放运动1、捷克的民族独立运动2、匈牙利民族解放战争3、意大利反奥独立战争4、波兰民族独立运动四、习题(1)思考题:1、简述184X年代德意志民主解放运动。2、简述法国从波旁王朝复辟到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历史发展线索。(2)名词解释“1、法国七月王朝2、法国二月革命3、法兰西第二共和国4、1848年意大利革命5、法兰克福议会第七节美国内战(1861—1865年)(很重要)一、19世纪上半期的美国1、两种制度的矛盾与冲突:美国在殖民地时代就存在的北部资本主义自由劳动制度和南部黑人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制度,在独立后随着美国西部的开发逐渐显示出对立矛盾。到19世纪时,这两种矛盾更达到尖锐的程度。主要表现在对西部土地的争夺、对国会议席的争夺、总统的竞选、奴隶制的存废等问题上。2、废奴运动:其屮I詞绕废除与保存奴隶制的问题,美国北方与南方发生了尖锐的冲突。从19世纪初就开始了废奴运动,到30年代发展成“地下铁道“运动,50年代达到高潮,并伴随着奴隶的起义。\n二、内战进程1、林肯当选总统与内战爆发:1854年共和党成立后就以反对奴隶制扩张为宗旨。1860年林肯被推举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他的品德与政治主张使他当选为美国第16届总统。林肯的当选使南方奴隶主陷于绝望,首先从联邦分裂出去,并主动挑起内战。2、内战的两个阶段和北方胜利:第一阶段1861年4月・1862年底、第二阶段1862年底•1865年4月。在第一阶段,由于没有废除奴隶制,北方处于不利境地。在第二阶段,由于林肯政府颁布了《解放宣言》和《宅地法》,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扭转了战局,并最终战胜了南方,取得了内战的胜利。第98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三、战后南方重建(1865—1877年)1、约翰逊重建吋期:从1865-1866年,在约翰逊任总统吋期,实施宽容南方奴隶主的重建方案,结果引起南方奴隶主的复辟,导致黑人和广大白人群众的不满,共和党激进派结朿了约翰逊的重建。2、共和党激进派重建时期:从1867年起至1877年,美国进入共和党激进派重建时期,颁布了《黑人公民权利法案》,并对南方进行军事管制。最后,共和党与民主党达成妥协而结朿重建。3、美国2、《宅地法》3、《解放宣言》4、密苏里妥协案5、堪萨斯6、约翰•布朗起义7、“地下铁道”8、废奴运动9、德里特.斯考特申诉(1857年)10、《堪萨斯11、哈丽特.塔布曼12、葛底斯堡大捷(1863年7月)13、格兰特14、共和党15、《大赦宣言》16、《黑人法典》17、安徳鲁.约翰逊18、三K党第八节俄国农奴制改革(很重要)一、俄罗斯的崛起1、俄国农奴制的形成:到17世纪末,俄国已成为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此时,俄国盛行封建农奴制,95%以上的农民是农奴。2、17世纪彼得大帝的改革:但是与西欧相比,俄国却十分落后。为此,彼得一世开始了大踏步的改革,在军事、工商业上进行了改革,还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从而使俄国迅速崛起。3、18世纪叶卡特琳娜的统治:1725年彼得一世死后,俄国出现了争夺权利的混乱局面,直到叶卡特琳娜上台局势才稳定下来。她实施“开明君主制",加强贸易保护主义,强化农奴制,大肆对外进行扩张,使俄国成为地跨欧、亚、美三洲的大帝国。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农奴制危机的加深1、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上半期,俄国的工场企业有较大发展。雇佣工人的增加,新技术和机器的使用,工业生产显著增长,是封建农奴制经济走向世界崩溃的重要标志。2、农奴制加速瓦解:随着商业性农业的发展,自由雇工的使用,破坏了农奴制经济的基础,农奴制经济趋于瓦解。但是农奴制度严重阻碍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使俄国越來越落后于西欧。农奴制危机继续加深。三、革命形势的出现1、革命民主主义思潮:从19世纪40年代起,俄国解放运动由贵族革命家时期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时期,他门有一些代表人物,他们进行反对农奴制和专制主义的斗争。2、阶级矛盾的激化与克里米业战争的教训:1859・1861年,俄国曾出现农民运动的高涨。这种形式和俄国在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中遭到惨败而留下深刻的教训,终于使沙皇政府进行了重大改革。四、农奴制度的废除1、2月19日法令(1861年):1861年俄历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了废除农奴制\n的特别文告。2月19日法令包括《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一般法令》等17个文件。2月19日法令只适用于欧俄大部分地主农民。2、1863—1874年其他领域的改革:随后,沙皇政府又在政治上层建筑领域进行了一些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包括建立地方自治机构,司法改革,军事改革,财政和教育改革等。3、农奴制改革的历史意义: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但改革极不彻底。五、习题(1)思考题:1、论述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2、简述彼得一世的改革。第99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3、、简述叶卡特琳娜二世的统治。(2)名词解释:1、彼得一世2、叶卡特琳娜二世3、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潮第九节日本明治维新(很重要)一、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1、资本主义的产生:在德川时代,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开始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以商人为代表的商业资本直接控制生产,是日本资本主义因素产生的一条重要途径。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工场手工业已开始占据统治地位。2、幕府统治的危机:表现在阶级孑盾的激化,主要指地主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统治阶级2、“戊辰战争”3、德川幕府4、《日美条约》5、“安政大狱”6、“樱田门之变"7、“八一八政变"8、“禁门之变”9、“征长战争”10、《五条誓文》11、岩仓使团12、大久保利通13、木户孝允14、伊藤博文第十节德意志的统一(很重要)一、19世纪50—60年代的德意志1、神圣罗马帝国的衰退与奥帝利帝国的形成:自屮世纪后期起,神圣罗马帝国就开始一步步走向衰落。三十年战争更使它四分五裂。1806年8月拿破仑迫使奥国皇帝解散了“神圣罗马帝国雹之后,奥地利成为最大一个邦国,称奥地利帝国。2、普鲁士王国的兴起:勃兰登堡选帝侯从波兰国王处得到普鲁士公国,又利用战争机会,先后使普鲁士公国独立出波兰,并获得普鲁士王国的称号。3、1848年革命后德国经济的发展:1848年革命没有使德国完成统一,也没有摧毁各邦国的封建统治。但是普鲁士维持了1848年以来的宪政形式,这十分有利于普鲁士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表明它正向通过改革的道路向资本主义过渡。4、德国统一的道路问题:由于关于徳国统一问题一直存在大德意志道路和小德意志道路的分歧,普鲁士与奥帝利之间展开了竞争与斗争。二、俾斯麦的政策(1862年)1、普鲁士的军事改革:普鲁士要担当统一大任,就必须加强实力。便于1860年开始了军事改革。2、“宪法纠纷”(1862-1866年)与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因为增强军事力量而大幅度增加军事预算,在议会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应。于是发生了“宪法纠纷”。为此,俾斯麦实施强硬的“铁血第100页\n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政策”强制推行了军事改革,为德国统一做好了准备。三、德国的统一1、三次王朝战争:包括1864年对丹麦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2、徳国统一的历史意义:完成了向资本主义国家的过渡。四、习题(1)思考题:1、德国统一的背景、过程和意义2、如何认识俾斯麦的“铁血政策”?3、理解徳国统一的道路与方式。4、简述普鲁士王国的兴起。(2)名词解释:1、俾斯麦2、宪法纠纷3、普奥战争4、普法战争第十一节19世纪后半叶英、美、法、徳、日等国的政治法律制度与社会政策(重要)一、英国政党政治1、两党政治的形成: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后,传统的托利党和辉格党转变成保守党与自由党,并开始两党轮流执政的萌芽。50-60年代,经济和政治上自由主义的发展给英国带來了繁荣,于是工人阶级和中下资产阶级又提出了扩大选举权、完善议会制的要求。并在1867年进行了第二次议会改革,扩大了选民的范围。此后,两党制逐渐形成并完善。2、自由主义改革:从19世纪后半起起,自由党和保守党比较固定的轮流执政,分別进行了自由主义改革。自市党的改革是在首相格莱斯顿任上进行的,主要有:文官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议会选举制度改革、军事、司法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调整同工人的关系。保守党的改革是在首相迪斯累利任上进行的,有:社会改革(工人劳动立法和社会福利法规)、教育改革等。英国口市主义的改革不仅促进了英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与发展,而且也对其殖民地发挥了作用。二、美国两党制与政治民主1、美国两党制的形成:美国在南北战争之后,逐渐形成了共和党与民主党交替轮流执政的格局。两党的组成与施政口趋接近,都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2、美国两党的对内政策,主要表现在:经济政策上,包括关税问题、垄断组织问题、货币问题。政治政策上,包括黑人运动、劳工运动和农民运动。三、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建立:主要知识点有:(1)拿破仑三世的上台与第二帝国的建立(1852年12月)(2)拿破伦三世的改革:从集权统治到自由主义改革。(3)第二帝国的统治危机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1875年)1871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的失败,导致了巴黎9M4日革命,法兰西第二帝国瓦解。之后,成立了巴黎公社。新上台的资产阶级梯也尔政府与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巴黎和约》,法国同意割地和赔款。梯也尔政府在镇压了巴黎公社和稳定了局势后,与保王党各派、共和党各派达成协议,于1875年制定出,史称1875年宪法。依宪法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但是共和制并不稳固,保王党各派总想建立君主制度,于是I韦I绕共和制的巩固问题,各派展开了斗争。3、法国多党制的产生与共和制的巩固\n共和国前期(1879-1899年),由共和党温和派执政,主要进行了反教权主义斗争,颁布了1884年宪法,经历了布朗热事件(1887-1889年)、德雷福斯案件(1894年)和巴拿马丑闻(1892-1893年),基本使共和制稳定下来。共和国后期后期(1899-1914年),由共和党激进派与其他党派联合执政,主要进行了反教权主义斗争、政教分离和镇压工人运动。四、德意志帝国1、1871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德国统一后,于1871年制定了宪法,建立起德意志帝国。这部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却又不受议会辖制的半专制制度。2、俾斯麦的专制主义高压政策:在帝国宰相俾斯麦执政时,一面加强普鲁士的地位,另一面强化皇帝的专制主义。为此,他进行了反对自由主义、反对反普魯士化政治势力(“文化斗争")和第101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反对社会主义(颁布《非常法》)的一系列斗争。3、俾斯麦的改革:他还注意缓和社会矛盾,所以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包括:经济政策方面:发展资本主义政治政策方面:承认政党合法和政党议会政治社会文化教育政策方面:实施义务教育和社会福利政策4、威廉二世的专制五、日本近代天皇制1、自由民权运动(1874—1884年)发生背景:因为明治维新后,日本保留了太多的封建残余,富农、中小资产阶级、底层的广大群众、知识分子与自由职业者对此不满,再加上西方启蒙思想在日本的传播,于是,中小资产阶级、农民和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压迫宪政、要人权、要自由主义的运动,即自由民权运动。运动主体及要求:中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和农民、要求宪政、人权、减轻地税、修改不平等条约代表人物与派别:主要代表人物有板垣退助和片冈健吉、大隈重信等人。该运动分民权主义和立宪主义两派。运动过程及影响:从创立“立志社”到全国性的民权组织“爱国社"成立,再到提出建议书,迫使天皇开国会和公布宪法。于是相继产生了自由、改进和帝政三个政党。板垣等人最后与政府妥协,白由民权运动以失败告终。帝国宪法与天皇制的确立:自由民权运动虽然失败,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走宪政道路。最后决定仿效德国,于1889年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天皇制政体。天皇制的特点:屈于立宪君主制,但保留有明显的专制主义。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又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六、习题(1)思考题:1、简述美国两党制的2、保守党3、格莱斯顿4、迪斯累利5、英国1885年议会改革6、梯也尔政府7、麦克马洪8、布朗热事件9、巴拿马丑闻10、德雷福斯案件11、法国1875年宪法12、谢尔曼反托拉斯法13、谢尔曼购银法14、老罗斯福15、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16、黑人民权运动17、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18、《非常法》19、法国反教权主义20、德国“文化斗争”21英国文官制度改革22、拿破仑三世23、法兰西第二帝国\n第十二节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工业文明(基础知识了解)一、科学技术革命1、科学技术革命的前提条件:自然科学在19世纪的空前发展,为资本主义发展所要求的新技术革命准备了条件。2、动力革命: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为发电机提供了理论基础。以致最终有了电力的应用。还有内燃机的发明,也是一大动力。3、传统工业的革命和新兴工业的产生:老的工业的革新和新兴工业的出现,共同带动了科学技术的革命。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1、电气时代2、以重工业为主3、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4、同时发生与数个资本主义国家第102页世界史部分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5、两次工业革命交错进行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工业结构的变化:开始以重工业为主导取代以轻工业为主导,工厂制度代替了工场制度。2、垄断的产生:新兴工业部门的复杂化和重工业资金的大量需求,是企业规模tl益扩大,于是由股份公司演变为垄断的产生。3、生产管理的变革:生产的科学管理化出现。即所谓“泰罗制”、“福特制”。4、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髙: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大大增加,人民的收入提高,物质条件改善。5、城市化与欧洲人口的下降:工业大城市开始出现,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欧洲出现家庭规模变小,整个人口减少。四、习题(1)思考题:1、简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一般重要)一、垄断组织的出现1、垄断组织的含义2、各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组织发展的程度与形式:美国以托拉斯为主,德国以康采恩、辛迪加等为主,英国、法国的垄断组织主要属于卡特尔、辛迪加等低级垄断。二、垄断资本主义1、垄断阶段的标志: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垄断组织,并影响和决定了国家的经济生活与政治。2、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美、德等后起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超过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却占有比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多得多的殖民地,这与他们的实力不相称。第十四节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很重要)一、19世纪后半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1、英国的扩张2、法国的扩张3、俄国的扩张4、德国的扩张5、日本的扩张6、美国的扩张二、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重点。掌握帝国主义国家侵占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情况,\n尤其是掌握对非洲的瓜分状况)1、对亚洲的侵占:到20世纪末初占领了亚洲的56%左右。2、对拉丁美洲的侵占:主要体现在资本输出的侵略。3、瓜分非洲:20世纪初99%左右被瓜分完毕。(最好记住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地图,这对学习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大有帮助)4、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主要是1898年美西战争、1904-1905年FI俄战争、1899年英布战争三、世界资本主义贸易体系的确立体现在金本位制确立、世界金融中心出现、世界贸易网形成和资本输出几个方面。四、习题(1)思考题:1、简述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2、怎样理解垄断资本主义?3、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哪些方面?(2)名词解释:1、美西战争2、日俄战争3、英布战争4、垄断组织5、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第103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第三章工人文化运动与社会运动(非重点、一般了解)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早期工人运动1、工人运动的萌芽2、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1)法国里昂工人起义(2)英国工人宪章运动(3)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空想社会主义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条件(1)马恩的革命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前提条件(2)工业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3)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4)徳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基础3、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注意它的主要思想主张。第二节第一国际一、第一国际的成立1、第一国际成立的历史条件2、第一国际的建立(1864年)二、第一国际前期的活动\n1、促进国际无产阶级联合的斗争2、反对蒲鲁东主义和英国工联主义三、笫一国际后期的活动与笫一•国际的解散1、反对巴枯宁主义的斗争2、第一国际解散第三节巴黎公社一、巴黎公社的成立1、革命形势的成熟2、巴黎公社的成立(1871年)二、巴黎公社的业绩1、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2、保卫公社的英勇战斗及巴黎公社的失败第四节第二国际一、第二国际成立的背景1、19世纪末的工人运动发展的新特点2、工人运动的发展和工人政党的建立二、第二国际的建立(1889年)三、第二国际初期的活动与修正主义的产生四、第二国际后期的活动及其破产五、习题(1)思考题:1、阐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人运动的特点。2、简述巴黎公社的革命业绩。3、叙述第二国际创立的历史背景和修正主义泛滥的原因。4、马克思主义是怎样诞生的?5、简述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6、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怎样有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7、叙述第一国际成立的背景和历史意义。第104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8、阐述马克思主义反对蒲鲁东主义和巴枯宇主义斗争的主要2、法国里昂工人起义3、英国工人宪章运动4、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5、英国工联主义6、拉萨尔主义7、蒲鲁东主义9、巴枯宁主义10、《共产党宣言》11、科学共产主义第四章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基础知识、一般了解)第一节殖民入侵前的亚非拉国家(非重点,作为大致了解)一、殖民入侵前的拉丁美洲二、殖民入侵前的非洲三、殖民入侵前的亚洲笫二节19世纪初拉丁美洲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较重要)\n一、欧洲殖民者对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和奴役1、酋班牙和葡萄牙对拉丁美洲的统治:酋班牙和葡萄牙都是封建国家,它们的统治无不打上封建的烙印。1524年,西班牙设立了直属国王的“卬度事务院",由国王委派总督对殖民地实行直接统治。西班牙把美洲殖民地分为4大总督区。还把本国的封建授地制搬到了殖民地。在农作物和对外贸易方面也实行严格限制,并利用天主教对殖民地进行精神控制。西班牙在拉丁美洲将人从高到低分为“半岛人''、克列奥人(土生白人)、混血人种、印第安人和黑人4等。2、独立战争前的拉丁美洲社会:18世纪后期,殖民地的工农业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殖民者与殖民地人民的矛盾加剧,殖民地人民独立的要求更强烈。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和西方思想启蒙运动给殖民地人民提供了借鉴和思想武器。二、海地革命1、法国统治下的海地:在海地实行种植园奴隶制经济。2、海地革命(1791-1801年):1791年杜桑.卢维杜尔领导海地人民起义。1802年打败法国军队。1804年正式独立。三、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的独立运动1、独立战争的二个阶段(1)1810—1815年:这是各地人民普遍发动武装起义的时期。到1815年底各地建立的革命政权大部分被西班牙军队摧毁。(2)1816-1826年:起义者吸取前段的教训,较明确地提出了革命目标和纲领,得到了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各地独立运动再次高涨,1826年取得胜利,推翻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2、三个中心:以墨西哥位中心的北美洲和中美洲、以委19世纪中后期亚非拉的民族主义运动一、19世纪中后期亚洲民族运动1、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运动印度尼西亚爪哇人民起义(蒂博尼哥罗战争)(1825-1830年)伊朗巴布教徒起义(1848-1852年)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1859年)二、亚洲的觉醒1、新型民族运动的出现2、1896-1898年菲律宾资产阶级革命第105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3、印度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19世纪70-80年代)4、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1876-1897年)三、19世纪中后期非洲人民的反殖斗争1、19世纪屮期非洲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阿里领导的埃及人民抗英斗争马格里布各国的反殖民主义斗争西非和南非人民的反殖斗争2、19世纪后期非洲人民反帝斗争帝国主义对非洲的掠夺阿散蒂人民的抗英斗争埃及阿拉比领导的抗英斗争(1882年)\n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1881—1899年)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1894—1896年)四、19后期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1、沦为半殖民地的拉丁美洲2、二次古巴独立战争(1868-1878年、1895-1901年)3、胡亚雷斯领导的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1854-1872年)五、习题(1)思考题:1、分析拉丁美洲民族独立战争的背景。2、试述西属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过程。3、简述巴西的独立运动。4、简述19世纪后期拉丁美洲民族运动。5、简述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6、简述埃及反英斗争的主要2、伊达尔哥3、多洛雷斯呼声4、玻利瓦尔5、圣马T6、阿亚库乔战役7、亚洲的觉醒8、菲律宾资产阶级革命9、苏丹马赫迪大起义10、大地产制11、考迪罗12、胡亚雷斯第五章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化(非重点)第一节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形成一、17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中期的自然科学1、科学研究的新组织形式:各国科学院的成立2、古典力学体系:牛顿和牛顿力学体系3、数学、天文学(1)莱布尼茨与微积分学(2)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说4、光学及化学等方面基础理论的成就二、18世纪川期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1、现代物理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2、现代化学和生物学(1)“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2)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表(3)巴甫洛夫与生理学、巴斯德与免疫学(4)施莱登与现代细胞学(5)生物进化说:拉马克、赖尔、达尔文三、蒸汽技术与电气技术1、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第106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用于冶炼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等;蒸汽涡轮机的发明与应用2、电气技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n(1)焦耳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2)赫尔姆霍茨的数学表达3、电磁学的重要成就(1)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2)麦克斯韦的电磁波理论4、电能的应用和电机工程的发展(1)发明发电机:西门子、格拉姆、(2)远距离送电:徳普勒等、火力发电站(3)电气照明和通信技术:电灯、电话、无线电等5、近代思想文化的主要成就(较重要)一、启蒙运动1、17世纪的启蒙学说2、18世纪的启蒙时代(1)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2)18世纪的启蒙学说唯物主义哲学理性政治学说:法学理论、社会契约说与人权理论。二、19世纪上半期欧洲社会政治思想和文学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文学(1)浪漫主义:英国、法国(2)现实主义文学:法国、英国2、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1)保守主义(2)自由主义(3)民族主义3、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实证主义社会学(1)徳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实证主义社会学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政治思想1、社会达尔文主义2、反理性主义哲学3、社会科学的新发展习题(1)思考题:1、简述徳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2、简述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成就。3、简述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主要思想。4、了解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形成。5、阐述17世纪启蒙思想的主要2、保守主义3、19世纪民族主义4、自由主义5、社会达尔文主义6、洛克7、牛顿8、格劳秀斯9、卢梭10、孟德斯鸠11、伏尔泰安12、狄德罗第107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n13、爱因斯坦14、生物进化论15、尼采16、弗洛伊徳17、马克斯•韦伯18、现实主义第六章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重点,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均有可能)第一节维也纳会议与欧洲国际关系一、维也纳会议1、维也纳会议的召开(1814年9月—1815年6月):拿破仑失败后,所有参战国于1814年9月齐集奥地利首府维也纳召开处理拿破仑战争后问题的国际会议。由英、俄、普、奥四国起主宰作用。2、维也纳体系的建立:1815年6月签署的《最后总决议》,按所谓正统主义原则重新划分了欧洲各国领土,恢复了各国封建王朝的统治,满足了大国利益,称维也纳体系,这是一个反动的、倒退的体系,它使欧洲的封建势力得逞于一时。3、神圣同盟的成立(1814年9月):为了维护维也纳体系,1815年9月26日,俄、普、奥三国君主签署了建立“神圣同盟”的条约,两个月后,他们乂与英国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补充了必须用武力维护维也纳决议和第二次巴黎和约的列强矛盾与欧洲的均势一、19世纪末的欧洲局势1、法德矛盾与三皇同盟:普法战争后至19世纪末,法德矛盾一直是欧洲国际的主要矛盾。1871年德国统一后的崛起,使它成为欧洲和平的一个威胁。相反,法国也存在极强的复仇意识。德国俾斯麦时代的基本外交路线就是孤立法国,为此,他拼凑了一个反法阵线,即1873年徳、奥、俄组成的“三皇同盟"(又称“三帝同盟”)。但实际上,该同盟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大战的爆发与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1、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1914年6月28日奥国皇太子被萨拉热窝青年刺杀,第108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称为萨拉热窝时事件。该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2、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帝国主义战争。二、191——1916年的战争进程1、战争的三条战线:东、西、南2>1914年的进程3、1915年的进程4、1916年的进程三、大战的最后阶段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1、交战各国革命运动的高涨:各国群众掀起反战运动。2、1917年美国参战:美国以反对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为由,向同盟国宣战。结果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同盟国迅速走向失败。3、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1917年3月俄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沙皇政府。1917年俄国又发生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宣布退出一•战。这加速了同盟国的失败。1918年土耳其、奥地利、德国先后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朿。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世界人口伤亡惨重,经济倒退严重,世界各国都遭到巨大损失。习题(1)思考题:1、阐述两大军事集团争霸的战争危机。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3、阐述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及影响。4、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后果。5、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世纪以来帝国主义矛盾发展的继续?\n6、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结束的?其影响如何?7、什么是维也纳体系?它有何影响?8、简述维也纳会议后的欧洲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2)名词解释:I、三皇同盟2、三国同盟3、三国协约4、海牙和平会议5、萨拉热窝事件6、“光荣孤立政策,’7、凡尔登大战8、tl徳兰大海战9、神圣同盟10、索姆河大战II、摩洛哥危机12、波斯尼亚危机13、意土战争14、巴尔干战争第七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般了解)第一节二月革命一、列宁主义的诞生1、民粹派运动(1874-1880年代):俄国农奴制废除后,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民粹派运动。因为他们反对沙皇专制制度,否认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认为只有农民才是革命的力量,其理论具有空想社会主义的性质。民粹派分为三派。1974年民粹派提出“到民间去”的口号。1879年民粹派分裂。80年代民粹派失败而结束。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民粹派运动失败后,1883年普列汉诺夫在瑞士日内瓦建立了俄国笫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劳动解放社”,此后,马克思主义小组开始在俄国传播。在这一过程中,列宁参加了喀山的马克思主义小组,并逐渐在批判修正主义中成长起來。3、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及列宁主义的产生:1903年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派获得多数,称布尔什维克,少数派称为孟什维克。布尔什维克党正式成立,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4、1905年俄国革命:1905年俄国革命是由工人罢工引起的。布尔什维克力图引导这次革命。但最后失败。1905年革命十月革命的总演习。二、二月革命1、一战后期的俄国:第一次大战给俄国带来了比欧洲其他国家都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2、二月革命的爆发(1917年3月):1917年3月,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俄国进行了二月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统治了俄国300年之久的罗曼诺夫王朝。3、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的并存: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了俄国政权,与它并存的还有工兵代表苏维埃,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俄国出现暂时的和平。第109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第二节十月革命一、武装起义方针的确立1、《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作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即《四月提纲》。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路线和方针,要使政权由资产阶级转移到无产阶级手中,并积极揭露临时政府的反动实质。2、和平局面的结束:6月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布尔什维克进行镇压,和平局面结束。9月革命形势已经成熟,列宁发出了武装起义的号召。二、十月革命的胜利1、1917年11月武装起义:1917年10月布尔什维克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中央政治局,为武装起义作了组织和思想准备。11月(俄历1()月),武装起义获得成功。2、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第三节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n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1918年)1917年11月7日和8日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先后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与《土地法令L1918年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又通过了《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宣布俄国为工兵农苏维埃共和国,这标志着苏俄无产阶级新型国家的确立。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与社会主义的实践1、社会主义政权建设的斗争与实践:废除旧的国家官僚机构,建立新的国家机构;建立全新的无产阶级法制;还建立无产阶级的武装——工农红军;还进行了一系列无产阶级文化、教育及社会改革;最后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2、列宁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及其实践:主要表现在建立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新土地制度和社会主义的国民经济结构(指工业与金融)。3、反对国2、《四月提纲》3、民粹派运动4、1905年俄国革命第八章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重点)第一节巴黎和约与凡尔赛条约一、巴黎和会1、一战后世界格局的特点:国际舞台上首次出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抗;十月革命也开创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与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及势力范围的斗争,也发生了变化。2、巴黎和会召开:1919年1月18FI协约国在法国的巴黎召开了和平会议。会议的争夺相当激烈,但操纵会议的是英、法、美、tl四大国。二、凡尔赛体系1、《凡尔赛条约》的签订:1919年6月28口协约国签订了対德和约《凡尔赛和约》。在领土问题上、在殖民地问题上、在军事上、在战争赔款问题上作了规定。2、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土耳其签订条约:与这些国家签定的一系列和约,确定了一战后帝国主义统治体系,称凡尔赛体系。第二节国际联盟一、国际联盟构想的提出:最早由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这一构想。二、国际联盟盟约的通过:1919年4月28日巴黎和会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九其主要内容是第110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委任统治制。另外还包括增进国际合作、保卫世界和平、维护凡尔赛体系等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一、华盛顿会议1、召开会议的背景:美国为了与日本争夺在远东与太平洋地区的霸权,争当这一地区的霸主。2、帝国主义的争夺及签订条约:1921年11月12日美、英、法、日、意、中等9个国家在华盛顿召开了会议。会上经过激烈争夺,帝国主义列强共签订了3个条约:《四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九国公约》。二、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及影响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这些条约与凡尔赛体系共同构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了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从欧洲到远东太平洋地区的世界统治体系。这也是一种国际关系,其目的是要稳固被十月革命所动摇的旧的世界统治秩序。该体系一开始就是反动的,没有根木解决帝国主义间固有的矛盾。习题(1)思考题:\n1、什么是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它的实质和影响如何?2、简述国际联盟建立的背景、2、《色佛尔条约》3、《四国条约》4、《限制海军军备条约》5、《九国公约》6、《圣日尔曼条约》7、《纳伊条约》8、《特里亚农条约》10、威尔逊11、巴黎和会12、《国际联盟盟约》第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较重要)第一节“战时共产主义"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1、苏俄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由于一战,外国武装干涉和国2租赁制3、租让制4、余粮征集制5、喀琅施塔得士兵叛乱第二节德国十一月革命一、一战后期徳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战争后期,徳国国力由于战争而消耗殆尽。战争使200多万徳国人死于前线。国内社会矛盾进第111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一步激化。二、十一月革命的发生及其进程1、基尔水兵起义(1918年11月):1918年10月,德国统帅部命令驻基尔港的海军向英国舰队做冒险而无谓的进攻,导致1918年11月基尔水兵和工人举行武装起义,推翻德国君主制政府。2、艾伯特资产阶级政府与德国共产党:德国组成以艾们特为首的资产阶级政府。与此同时,德国工兵代表苏维埃政府成立。1918年12月德国共产党也成立,并提出实行无产阶级专政。3>1919年1月柏林武装起义的失败与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1919年1月5日柏林工人举行示威游行,并发展成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4月慕尼黑工人和士兵也举行起义,建立了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最后在资产阶级发动武装的镇压下被颠覆。4、《魏玛宪法h1919年2月,艾伯特政府在德国南部的魏玛召开国民会议,通过了《魏玛宪法》,艾伯特当选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总统,从此,德国进入了资产阶级魏玛共和国时期。第三节匈牙利革命一、一战后匈牙利的社会政治经济:--战后期,匈牙利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异常尖锐。二、匈牙利共和国成立(1918年10月)1918年10月30日・31日夜,匈牙利爆发了布达佩斯工人与革命群众的武装起义,推翻了匈牙利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以卡罗利为首的社会革命党人及资产阶级的联合政府,宣布建立共和国。三、匈牙利革命政权的建立及其经验教训1、匈牙利共产党与匈牙利革命的迅猛发展:由于一战结束后,匈牙利经济濒于崩溃,1918年匈牙利共产党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匈牙利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卡罗利资产阶级政府在无产阶级斗争屮名存实亡。2、帝国主义干涉与法西斯专政建立:革命形式的迅猛发展导致协约国帝国主义的干涉,匈牙利共产党与社会党合并,丧失了主动权,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妥协,致使革命失败。1919年11月前奥匈帝国将军霍尔蒂自爱帝国主义支持下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第四节共产国际(非重点)一、共产国际产生及初期活动1、共产国际的建立2、共产国际的初期活动(一大至四大)二、共产国际的后期活动及其历史意义\n1、共产国际召开“七大”2、共产国际的历史意义三、习题(1)思考题:1、共产国际产生的条件是什么?2、共产国际“七大”召开的背景、2、库恩.贝拉3、《魏玛宪法》4、柏林一月武装起义5、基尔水兵起义6、斯巴达克联盟7、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第五节印度甘地主义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重要)一、一战后英国的殖民统治与印度社会经济政治状况1、《孟太古■柴姆斯福德改革方案》:一战屮为了稳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阻止印度国内外革命形势的发展,1918年7月6tl殖民当局公布了《孟太古•柴姆斯福德改革方案》,但立即遭到印度人民的强烈反对。2、“罗拉特法案”:1919年3月英国殖民当局决定対印度民族革命斗争采収强硬立场,制定了《罗拉特法案》,结果更加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二、甘地与甘地主义第112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1、甘地:以甘地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了这次运动的领导核心。甘地出身于一个土邦贵族家庭,曾经留学英国。后当律师。在南非接触到非暴力的思想。1915年回到印度后很快就成为了印度国大党的领导人。2、廿地主义:是一种三位一体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政治与宗教相结合的理论体系。它包括思想理论、实质、意义三个方面。甘地主义得到印度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开展与特点1、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0-1922年):由于1919年4月10日的“阿姆利则惨案”,促使国大党在1920年12月召开那格普尔年会,决定采取甘地起草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使革命分三步走。1922年2月4日的“曹里曹拉事件"的发生,使国大党于1922年2月22日召开巴多里奥年会,通过了“巴多里奥协议",停止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2、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德里协定》(1930-1931年):20年代后期,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重新高涨,1928年12月国大党召开加尔各答年会,宣布从1930年1月26日起为印度独立日,通过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决议。1930年3月甘地发起“食盐进军”,开始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31年1月甘地与英国总督欧文签定《徳里协定》,又称《甘地・欧文协定》,国大党放弃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第六节土耳其的凯末尔主义与改革(重要)一、一战后土耳其的政治经济状况与民族危机土耳其作为战败国,面临领土被瓜分、民族被分割、国家被宰割的危险境地。且经济陷入朋溃。二、凯末尔与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1、凯末尔:他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杰出代表。他的个人经历使他在国卡德纳斯改革一、20世纪初墨西哥社会状况与卡德纳斯改革的开始(1934年)1910年至1917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虽然建立起资产阶级国家,但国家经济命脉控制在外国垄断资本手中。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使墨西哥也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阶级对立十分尖锐。1924年卡德纳斯当选为墨西哥总统,由此开始了改革,主要有:\n二、政治上发展资产阶级民主三、打击外国垄断资本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四、土地改革五、文化教育与对外政策六、习题(1)思考题:1、分析并总结一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与类型。2、简述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3、简述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过程与意义。第113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4、评析墨西哥卡徳纳斯改革。(2)名词解释:1、甘地与甘地主义2、凯末尔主义3、“护权协会”4、《洛桑条约》5、《甘地■欧文协定》6、“阿姆利则惨案”7、那格普尔年会8、“曹里曹拉事件"9、“巴多里奥协议"10、《孟太古■柴姆斯福徳改革方案》11、“罗拉特法案”笫八节西方国家的恢复与调整(非重点,基础知识了解)一、20年代的英国1、英帝国在战后的衰落:经济实力哀退、社会动荡不安。2、英国国2、“柯立繁荣”3、魏玛共和国4、“相对稳定”时期5、墨索里尼与法西斯运动6、1921年英爱协定7、《贝尔福宣言》第九节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很重要)一、列强与苏俄的外交斗争1、热那亚会议:1922年4月欧洲经济合作会议在意大利热那亚圣乔治宫召开,儿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参加了会议。围绕债务与经济合作问题,由于苏俄与协约国无法达成协议,热那亚会议以失败结朿。2、拉巴洛条约:1922年4月苏俄代表团充分利用帝国主义集团内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在热那亚近郊德国代表团所在地拉巴洛进行谈判,•正式签定了《拉巴洛条约》,使英、法帝国主义所精心编织的凡尔赛体系受到沉重打击。第114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二、列强围绕德国赔款问题的矛盾与斗争1、德国赔款问题与“鲁尔危机德国赔款问题是一战后国际关系的一个主要问题。《凡尔赛条约》对德国赔款总额与赔款方式以各个战胜国对战争赔款的分配没有作出明确的规世。因此,徳国赔款问题成为协约国在20年代争夺斗争的一个主要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较重要)一、30年代大危机(1929—1933年)1、大危机的发生:1929年至1933年,从美国开始出现了经济大危机,其规模之大,儿乎涉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2、危机的影响:在农业领域、工业领域、金融流通领域、簡业领域、对外贸易领域和社会就业领域均发生了严重影响。它的发生是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矛盾规律性发展的结果,也是由于2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世界“过度繁荣”的结果。二、罗斯福与罗斯福新政\n1、“新政”的提出:1932年罗斯福就任美国第37届总统,为了解决危机,他首先在经济领域推行“新政”。2、“新政”的推行与结果:“新政”的核心2、道威斯计划3、杨格计划4、洛迦诺公约5、巴黎公约6、30年代大危机7、热那亚会议8、拉巴洛条约第十一节徳日法西斯的崛起(很重要)一、徳国法西斯主义的兴起1、法西斯运动产生的背景:初期它是作为一种小资产阶级的激进主义运动而出现的。德国作为战败国接受战胜国的宰割;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传统;德国拥有民族复仇心理。2、纳粹党与希特勒:1919年1月徳国工人党产生,是纳粹党的起源。9月希特勒加入后,为之制定了党纲,提出了一系列民族主义、社会沙文主义和小资产阶级激进主义的思想,并将其改名为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还设计了党旗与党徽。1923年发动“啤酒馆政变”失第115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败。在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中重新崛起。1930年9月参加国会选举,一举成为德国第二大政党。3、第三帝国的建立及其专制独裁统治:1932年7月纳粹党在国会选举小成为第一大党。1933年1月30日被总统兴登堡任命为徳国总理。1934年3月兴登堡去世,希特勒继任总统,并将总统与总理职位合二为一,称为元首,建立德意志笫三帝国。之后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实现了其法西斯专制独裁统治。4、疯狂扩军备战: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后,便开始在经济领域实施全面军事化,为实现法西斯侵略扩张而扩军备战。到二战前,徳国的军火生产已远远地超过了英、法、美任何一个帝国主义国家。二、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建立1、日本法西斯运动的产生:日本法西斯运动的发展有两条线索:一是民间法西斯运动的发展,二是日木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发展。这两条线索在曰本法西斯运动屮相互交织,互相影响。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发生后,由于日本有浓厚的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对工农运动及各种民主进步力量进行镇压和残酷迫害,致使法西斯团体与极右组织纷纷出现。2、民间与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发展:口本最早的右翼反动团体及其运动,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最有代表性的组织是1881年成立的玄洋社。述有1901年的黑龙会。它主要服务于日本侵略屮国的目的。一战后,日本民间法西斯运动蓬勃发展起来。著名的有1918年10月成立的老壮会,其法西斯领导人物有北一辉、大川周明、满川龟太郎、岩田富美等。以后从中分化出许多法西斯组织。20年代后,日本军队法西斯运动才发展起来。“革新军制、改造国家''为军部法西斯运动的主导思想。1929年成立的一夕会是军部最大的法西斯组织。其代表人物有:东条英机、冈村宁茨、永田铁山、板垣征四郎等,试图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由军部领导的军部法西斯独裁统治。3、法西斯政权的最终建立:从30年代开始,军部法西斯少壮派就不断制造以武装政变和政治暗杀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斯大林模式”(基础知识了解)一、苏联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及实践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宣告苏联成立,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1925年通过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随后,完成了“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S期间,还掀起了“斯达汉诺夫运动”,使苏联在30年代后期成为发达和强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家。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方针与实践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召开,制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的路线。到1932年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已成为苏联农业经济的主体形式。三、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其存在的问题\n它使苏联从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经济落后的国家,变成为一个完全独立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农业集体化的过火行为与极左,给社会主义经济带來了严重的损失。四、围绕“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党内争论:从1924年列宇逝世后,先后出现了托洛茨基派与以斯大林为首的俄共布之I'可的斗争,“新反对派”与斯大林的斗争,“托季一联盟"与斯大林为首的俄共布之间的斗争。最后斯大林为首的俄共布取得了胜利。五、农业集体化运动屮的“反布哈林斗争”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冒进与错误,首先出现了粮食危机。于是遭到了政治局委员布哈林的反对,并得到了人民委员李可夫、托姆斯基的支持,最后,斯大林通过批判布哈林等反对派,获得了胜利。六、肃反运动与斯大林绝对权威的树立1934年12月1日基洛夫被害,苏联掀起了肃反运动。到1936年达到高潮,1939年肃反逐渐结束。第116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在这一过程屮树立了斯大林的绝对权威,并形成了斯大林模式。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它是由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这一体制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屮,集屮于党屮央的最高领导机构。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愈來愈集中于个人手中,最后形成个人高度民主集权制度。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建成了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Z下。这一模式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忽视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七、习题(1)思考题:1、简述日本法西斯运动的特点与法西斯政权的建立。2、简析希特勒纳粹政权建立的背景、过程与后果。4、苏联肃反运动的经验教训是什么?5、怎样理解斯大林模式?6、简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2)名词解释:I、纳粹党2、德意志第三帝国3、“国会纵火案”4、“二二六政变”5、布哈林6、希特勒7、肃反运动8、基洛夫事件9、托洛茨基10、托■季联盟II、斯达汉诺夫运动12、啤酒馆政变13、皇道派14、统制派15、“五一五政变”第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很重要)第一节大战前夕法西斯国家的扩张与欧美大国的对策一、德国法西斯打破《凡尔赛条约》的束缚1、退出国际裁军会议:1933年徳国法西斯借口军备平等没有得到满足,宣布退出国际裁军会议。2、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935年德国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3、《英德海军协定》的签订与斯特莱沙阵线的破产:1935年4月17B,英、法、意三国在意大利的斯特莱沙召开会议,建立了“斯特莱沙阵线”,但毫无任何实效。与此同时,1935年6与18H,英、徳又秘密签订《英徳海军协定》,从而解除了《凡尔赛条约》对徳国海军的限制,刺激了徳国法西斯的扩军备战。二、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与英美法的“不干涉政策”\n1、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了屮国东三省。但是美国的不承认主义和国际联盟的妥协政策,助长了tl本法西斯的侵略。2、意大利法西斯侵略埃塞俄比亚:1935年10月意大利发动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到1936年占领了埃塞俄比亚。3、美国第一次中立法:1935年X月美国通过《中立法》,禁止把武器卖给意埃双方。4、德国进入莱茵非军事区与英法的妥协态度:1936年3月7日德军进入莱茵非军事区,制造了“莱茵兰事件”,但是英法对此只进行了谴责,对德国法西斯采取了妥协态度。5、西班牙内战与美国第二次中立法:1936年7月西班牙爆发内战,徳、意法西斯派军队直接干涉。但是英、法却成立“不干涉西班牙委员会覽美国于1937年通过笫二次《中立法》,采取不干涉政策。6、轴心国集团的形成:1936年10月意大利和德国结成“柏林一罗马轴心”。1936年11月tl本与德国签定《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h1937年11月意大利加入进来,三过正式组成“柏林-罗马-东京"三国轴心国集团。三、苏联的“欧洲集体安全”政策与蒙特娄会议1、侵略定义公约与苏联加入国联:1933年2月,苏联在日内瓦裁军会议上提出了《侵略定义公约》,同年7月苏联分别与阿富汗、爱沙尼亚、波兰等国签订了关于侵略定义的公约。这对于制止法西斯侵略,结成世界反法西斯阵线发挥了作用。1934年,苏联加入国联。2、东方公约与苏联建立欧洲集体安全的努力:1935年5月2日,法、苏两国签订《法苏互助条约》,力图共同制止德国法西斯的侵略。5月16口,苏联又与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互助条约,对于促成欧洲安全的实现,起到了一定作用。3、蒙特娄会议(1936年)与《黑海海峡制度公约》:1936年6月22日到7月20日英、法、日、土耳其、希腊等9国在瑞士的蒙特娄召开国际会议,签定了《黑海海峡制度公约》代替了《洛第117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桑条约》,对于抵制法西斯侵略黑海地区及巴尔干地区有积极作用。四、徳国法西斯的进一步侵略与英法美的“绥靖政策"1、德国吞并奥地利:1938年3月德国宣布德奥合并。英法再次纵容。2、慕尼黒阴谋与英法的“绥靖”:1939年德国下一个目标就是吞并捷克斯洛伐克。英、法在德国战争威胁下,一再实行退让、妥协的绥靖政策。终于在1938年9月29日,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召开会议,签定了《慕尼黑协定》,使英法推行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五、二战前英法苏的激烈斗争1、英法苏三国谈判:德国法西斯的一再侵略也是英法感到应该威胁,不得不与德国对抗。从30年代末起,英、法开始积极谋求与苏联展开合作。1939年3月起,英国就和苏联秘密接触。4月15日,英、法、苏三国正式开始谈判。但是到8M21日都仍然没有结果。三国谈判的失败,丧失了阻止法西斯侵略和发动世界大战的最后一个历史机遇。2、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1939年8月23口苏联在谋求欧洲集体安全失败之后,为了对付英、法、美的“祸水东引政策",利用德国避免两线作战的心理,于1939年8月签定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有效期10年。该政策加快了战争的到来,却为苏联赢得了一年半的和平时I'可,也暴露了苏联严重的民族利己主义与大国主义的倾向。六、习题(1)思考题:1、分析说明30年代国际关系的特点。2、分析说明蒙特娄会议的2、慕尼黑协定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4、轴心国5、美国中立法6、西班牙7、斯特莱沙阵线8、《英德海军协定》\n第二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比较重要)一、德国进攻波兰: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二、西线战役与法国的败降:1939年10月西线战役开始,丹、比、荷、卢等国相继灭亡。1940年6月22日法国也灭亡,7月1日贝当政府迁往维希。三、不列颠之战:1940年8月9FI德国开始了不列颠之战,到1941年5月10日基本结束。英国取得了比列颠之战的胜利。四、法西斯军事同盟的建立及其在东南欧的扩张:1940年9月,德意日在柏林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此后,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也相继加入。法西斯军事同盟形成。随后在东南欧进行扩张,很快占领了希腊。五、苏联建立东方战线:从1939年起,苏联就开始在其酋部疆界以及与其酋部领土相邻的邻国境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很重要)一、美国逐渐加入反法西斯阵线1、修改屮立法:1939年11月在罗斯福总统的建议下,美国通过笫四次屮立法,对“永久中立法”作出修改,允许各交战国在“现款自运”的条件下,购买美国军火。这明显有利于海上力量雄厚的英国。2、通过《租借法案»:1941年3月11H,美国通过《租借法案》,标志着美国放弃了屮立政策,逐渐进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行列。3、英美两国制定“ABC—1计划”:1941年3月27日,美英两国制定了“ABC—1计划进一步协调两国的反法西斯战争战略步骤,规定:美、英作战的重点在于,首先打败德国,然后再在太平洋对FI作战,推行先欧后亚的战略。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1、《同盟国宣言»:1940年6月12日,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南非联邦等国与流第118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亡伦敦的西欧、北欧及东欧等一系列国家的流亡政府建立了同盟关系,发表《同盟国宣言》。2、英苏莫斯科协定:1941年7月12日,英苏两国在莫斯科签订《关于对徳战争中共同行动之协定》,规定两国对德国法西斯战争的一致立场。3、美英《大西洋宪章»:1941年8月美苏发布《大西洋宪章》,在客观上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联合。4、美英苏《对俄供应第一号议定书h1941年9月29日,美、英、苏三国在莫斯科召开会议,商讨共同对徳作战及援助苏联等问题,会议签署了《对俄供应第一号议定书》,进一步加强了美、苏、英三国的军事与政治、经济合作关系,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发展。5、《二十六国宣言》的发表: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会议,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即《二十六国宣言》,明确《大西洋宪章》的宗旨与原则,签字国保证用本国的一切经济和军事资源,用于反法西斯战争,彻底打败徳、意、日法西斯国家及其仆从国,不与敌国单独签订停战协定与和约。第四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转折性战役(重要)一、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6月22H)与莫斯科战役二、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年12月7日)1、日美谈判的破裂2、珍珠港事件与美国参战:1942年12月7日,口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海军基地,使美国太平洋观队几乎全军覆没,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同时,英、奥、新、加等20多个国家相继对FI\n宣战,德日也对美国等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三、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6M-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徳战役的转折点,苏军的胜利使徳军失去了苏德战场的战略主动权,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四、库尔斯克战役(1943年7月)与苏德战局的发展:1943年7月至8月,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是苏联继斯大林战役后,苏德战场实现战略反攻的又一个重要战役,白此,苏军由全面战略防御转入全面反攻。五、中途岛战役——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与太平洋战局的发展:1942年到1943年中途岛战役和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中美军的胜利,是美国在太平洋发动战略反攻的开始。第五节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一、北非战场的胜利1、阿拉曼战役(1942年11月):英军对徳意作战,此役沉重打击了徳意法西斯在北非战场的军事力量,消除了其对中东的威胁,该战役成为扭转北非战局的关键。2、意大利投降(1943年9月):1943年5与月美英盟军取得北非战役的胜利,从7月2日开始,早细小里岛登陆。8月16B,西西里战役的胜利,引起了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的倒台。9月3日,意大利投降。二、开罗会议与徳黑兰会议(1943年11月):是二战中美英苏三大国召开的第一次首脑会议。主要讨论了盟国对德国法西斯联合作战问题,探讨了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问题。三、第二战场的开辟与西线战局:1944年6月6日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失败。四、苏徳战场的胜利发展与东线战局五、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日_11H,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召开了英、美、苏三国首脑会议,会议作重讨论了战后德国的问题。主要关于德国的占领、赔款和解除法西斯武装等问题,还有关于波兰、联合国的问题,以及三大国对日作战的问题。会议有一个出卖屮国利益的《雅尔塔秘密协定》,表明该会议存在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及沙文主义倾向。六、柏林战役与德国投降(1945年5月8日)七、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7日一8月2日在德国柏林西郊波茨坦,美、英、苏三大国召开首脑会议,会议作重讨论了战后徳国问题、波兰问题及成立联合国问题。会议还通过了《波茨坦宣言》,提出口本帝国主义必须无条件投降,开罗宣言必须得到实施,日本军队应完全解除武装,日本应交还其所侵占的土地等等。第119页世界史部分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八、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口)九、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果十、习题(1)思考题:1、简述徳波战争。2、评价东方战线。\n3、简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过程及意义4、分析法国在二战初期迅速失利的原因。5、阐述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的主要2、大西洋宪章3、柏林战役4、《二十六国宣言》5、开罗会议及开罗宣言6、珍珠港事件7、《租借法案》8、中途岛战役9、阿拉曼战役10、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11、库尔斯克战役12、《联合国家宣言》13、英苏莫斯科协定第十一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第一节雅尔塔体系(或体制)与联合国的建立(很重要)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1、雅尔塔体系的冷战与两大阵营的对峙(很重要)一、对战败国的处置1、五国问题的提出:这主要是指对徳日两大侵略元凶的帮凶与仆从国意、匈、罗、保、芬5国的处理问题。苏联与美英之I'可存在着一定的分歧。2、伦敦外长会议:1945年9月,苏、美、英、中、法五国外长在伦敦召开了伦敦第一届外长会议。主要争执的是意大利殖民地的归屈,的里雅斯特的处理和对罗马尼亚政府的承认等问题。3、巴黎和会:1946年7月29日召开21个国家参加的巴黎和会。于10月15日通过了《五国和约草案》。它的签定过程显示,三大国结成的战时法西斯联盟的基础开始瓦解。苏联与英美间的矛盾口益公开化。4、五国和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政治、赔款、领土、军事等。它是东西方大国之间既斗争又妥协的产物,其积极意义是主要的。二、对德国的分区占领1、盟国管制委员会:1945年雅尔塔会议正式决定了苏美英对徳分区占领,同时邀请了法国作为第四国参加占领。四国总司令部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任务主要是保证各占领区协调行动,并就涉及德国整体的主要问题作出决定。但实际上形同虚设。2、纽伦堡审判:1945年11月20日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开庭,开始了对纳粹德国首要战犯的审讯和判决。1946年10月1日正式闭庭。第120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3、战后德国的去向:主要指苏联与美英法在德国占领区的政策的不同打算。最后,法国接受美英的想法,接受美英对徳国三个占领区的合并打算。三、美国单独占领日本1、盟国最高统帅:主要是苏美关于盟国最高统帅人选问题的争执,最后,苏联同意以美国麦克阿瑟为盟国最高统帅。2、受降区域划分:对FI受降区的划分问题上,美国明显表现了独占日本的意图。从而导致了日本北方四岛被苏联占领,出现战后日苏关于北方领土的争端。3、远东委员会:苏联为了抗议美国独占口本的政策,经过激烈反对,成立了远东委员会和盟国管制口本委员会两个委员会,但实际并没有改变美国在口本的支配地位。四、美苏“冷战叩勺兴起1、美苏从盟国到对手的演变(1)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决定了美国向世界扩张(2)美苏关系的变化,美国的扩张障碍主要來自苏联和共产主义。这必然导致美苏同盟的破裂。2、美国对苏联“遏制”政策:\n(1)东欧、伊朗和土耳其问题;主要是在波兰、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问题上攻击苏联。对苏联在伊朗撤军问题上攻击苏联。在苏土领土纠纷上支持土耳其。(2)丘吉尔的“铁幕"演说: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富尔敦发表《和平砥柱》的演说,即为所谓“铁幕”演说,是第一个冷战的信号。3、杜鲁门主义和“冷战”的全面展开(1)希腊和土耳其问题:是美国称霸世界的绝好机会与开始。(2)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提出援助希腊与土耳其的咨文,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战书,即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它也是美国对外政策转变的完成。(3)“柏林危机1948年6月由于美英法西占区实行单方的货币改革,引起苏联反対,也实行货币改革,并封锁柏林,出现所谓第一次柏林危机。五、两大阵营的形成1、美国的全球性进攻态势(1)杜鲁门主义的特点及其运用:就是以意识形态的辞藻来掩盖其全球扩张。按照杜鲁门主义进行全球进攻。(2)马歇尔计划(1947年):主要指援助欧洲的“欧洲复兴计划”。该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与扩大。是美国通过经济手段来达到政治目的。(3)布鲁塞尔条约组织:1948年3月英、法、比、荷、卢5国在布鲁塞尔缔结了五国《合作和集体防御条约》,有效期50年。其目的是针对苏联的。2、世界性军事条约网(1)北大西洋公约: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约签字,共有12国参加,它是美国组织的最大一个军事同盟,是冷战政策的主要支柱。(2)美日安全保障条约:1951年9月在旧金山52个国家签订了《对tl和约》,中国、印度支那等三国,被排斥在外,同时又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规定美国可无限制地驻留口本,并允许设置军事基地。(3)美国在亚太地区军事体系的建立:从1950年10月起,美国为了挽回其在中国和亚洲侵略政策的失败,加紧在亚太地区建立军事体系。1951年,美国先后同泰国、菲律宾签订军事援助条约、《共同防御条约》,同澳大利亚、新西兰签定《澳新美安全条约》,即《太平洋安全保障条约》,与tl本订立《日美安全保障条约k1953年和1954年先后同南朝鲜和台湾蒋介石签署《共同防御条约》,最终成为“东北亚防御联盟"o1954年,美国又与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和巴基斯坦8国在马尼拉签订《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即《马尼拉条约》,成立了“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组织覽1955年11月,又与英国、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巴基斯坦组成了巴格达条约组织。这样,美国终于建立起一个从大西洋经屮东到西太平洋的军事条约网。3、苏联的“安全带”政策(1)苏联对外政策的两重性:战后初期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的对外政策可概括为“安全带”政策。其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即巩固二战的胜利成杲,防止德H东山再起,主张对德日战后民主化,但是也有消极的一面,过分强调自己的安全和民族利益,犯有严重的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错误。(2)对外政策两重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当时内外坏境及各种主客观原因决定的。第121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4、从“共产党情报局”到“华沙条约组织”(1)“共产党情报局S主要是为了对付“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于1947年成立的。(2)“经济互助委员会”:于1949年1月成立。\n(3)屮苏友好同盟条约:1950年成立。它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对反击美国冷战攻势起了积极作用。(4)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5月苏联与波兰、捷克、匈牙利等8国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即《华沙条约》,据此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是苏联控制东欧的工具,对帝国主义侵略扩张也起了积极作用。六、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与美苏争霸局面的逐步形成1、美苏关系的缓和与争夺(1)赫鲁晓夫的外交战略: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出了“和平取胜战略”。苏联新上台的赫鲁晓夫也逐渐改变斯大林的对外战略,他提出了一整套争取与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目标。但是他的战略又反映了赫鲁晓夫领导集团尽管野心膨胀,却自感力不从新的矛盾状况。(2)对奥地利和约的签定:1953年朝鲜停战和1954年日内瓦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决议,是东西方缓和的开始,而对奥地利和约的缔结则是一项重要的突破。1955年5月15口,苏、美、英、法、奥五国外长在维也纳签订了《重建独立和民主奥地利的国家条约》。规定恢复奥地利主权、独立和1938年1月的边界,禁止奥地利与德国合缔结任何同盟,奥地利应组成民主政府等等等。同年,10月,奥地利宣布永久中立,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3)四国首脑会议:1955年7月18日,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四国首脑在日内瓦召开会议。主要议程是:有关德国、欧洲安全、裁军和促进东西方之间的接触等等。四国首脑会议是战后东西方首脑首次坐在一起讨论问题。(4)苏联与联邦德国建交:1955年9月8日,德国总理阿登纳访问苏联,决定双方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5)笫二次柏林危机:柏林自1949年分成两部分以后,西柏林由于地位特殊,成了西方进行间谍活动的温床。苏联决心切除西柏林这个“毒瘤寫1958年11月27日,苏联政府向西方三大国发出照会,要求美、英、法在6个月内撤除它们在西柏林的驻军,使柏林成为洎由城市美、英、法拒绝了苏联要他们撤军的要求,并宣称苏联如杲封锁进入西柏林的通道,它们将不惜诉诸武力。苏联对于以上反映提出了强烈的反映。第二次柏林危机发生。最后,苏联接受美国建议,同意和谈解决。(6)戴维营会谈:1959年9月赫鲁晓夫前往美国访问,在马里兰州的总统疗养地戴维营,与艾森豪维尔进行了两天会谈,会谈中就美苏关系、德国和柏林问题交换了意见,但谁也不愿作出实质性让步。不过,会谈产生了“戴维营精神”式的美苏缓和。2、肯尼迪、约翰逊对杜鲁门全球扩张政策的继承(1)肯尼迪的对外政策:1961年1月,民主党人约翰.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明确提出了“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的“和平战略二还提出了对拉丁美洲的“争取进步联盟”,对西欧的“宏伟计划”,对非洲的“新非洲”政策。(2)和平战略:所谓“和平战略J实质就是在实力地位基础上,灵活运用文武两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其矛头首先对准了社会主义国家。强调在和平共处,和平竞争的口号下,通过援助、贸易、旅行、科技和文化交流,设法削弱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对俄国的经济和意识形态的依附状态,从出现在铁幕上的任何裂缝中培养自由的种子。’‘1963年11月,肯尼迪遇刺身亡后,约翰逊继任总统,儿乎完全继承了肯尼迪的外交政策,未作任何重大调整。(3)入侵古巴:1961年4月,美国装备和训练的反卡斯特罗分子在古巴猪湾登陆入侵失败。(4)维也纳会谈:1961年6月,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维也纳会谈两天,主要议题是双边关系、裁军、禁止核试验条约、柏林和老挝问题等。其中,柏林问题是核心。这次会谈成了一场新柏林危机的前奏。(5)柏林墙事件与第三次柏林危机:维也纳会谈后,赫鲁晓夫决心在西柏林问题上与肯尼迪较量一番。1961年7月,双方开始增兵。8月13日,苏联和民主徳国封锁东、西柏林\n之间的边界,并从15口起,沿着东西柏林的分界线,在东柏林境内修筑起一道“柏林墙”,西柏林人进出东柏林都要经过边境站的检查,还需要办理入境手续。柏林危机进入高潮。不久,赫鲁晓夫冻结了德国和西柏林问题,美、苏关系得以缓和下来。柏林危机的结束,是美苏进行军事对抗后妥协的结果。就在柏林危机期间,美苏双方之间的核军备竞赛迅速升级。第122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6)古巴导弹危机:1961年美国与古巴断交,苏联取得了打入美国在西半球势力范闱的机会,向古巴提供经济、军事援助。1962年8月,美国U-2高空侦察机在古巴上空发现近程导弹发射场,立刻向苏联发出警告,苏联予以否认。随后,肯尼迪要求苏联立即从古巴撤除所有中程导弹,并采取了严厉封锁和最高戒备状态。一场前所未有的可能触发的核战争危机笼罩着美国和全世界,苏联自知处于劣势,无可奈何地退让了。10月28日,古巴导弹危机结束。它对整个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古巴导弹危机屮,美、苏都把世界推到了核战争的边沿,最后乂不得不妥协。从而开创了美苏关系既对抗又对话,既斗争乂妥协的新阶段。也致使苏联在屈辱屮决心全力发展核武器。两个超级大国开始新的激烈争斗。3、美苏的新交易与角逐(1)关于核武器试验条约的谈判:1963年7月,美苏英在莫斯科恢复关于核武器试验条约的谈判。签定了一系列条约。为美苏利用国际组织干涉别国殖民体系的解体与第三世界的兴起(基础知识,一般了解)一、战后首批民族独立国家在亚洲诞生1、印度与巴基斯坦的独立(较重要)(1)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国大党一直高举争取民族独立的旗帜,对英国殖民当局采取“不合作”态度,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屮一直处于领导地位。仅次于国大党的另一个民族主义政党是穆斯林联盟(简称穆盟),成立于1906年12月30日。该党主席是穆罕默德.真纳。力主穆斯林与印度教徒团结,穆盟与国大党合作,共同开展反英斗争,争取印度独立。但他所主张的民族性是以伊斯兰教性为前提的,与甘地主义的宗教伦理有着不同,由于殖民当局的挑拨离间,两者矛盾越来越严重。从30年代起,真纳感到与国大党团结无望,转而主张卬度教徒和穆斯林应各自建立自己的国家。1940年3月,穆盟拉合尔代表大会通过了《巴基斯坦决议》,“巴基"是清真、神圣之意,“斯坦"是国家之意。决议要求在穆斯林聚集地区建立“清真国”、与印度斯坦并存。(2)水兵起义与特仑甘纳起义:1946年2月和6月在印度先后爆发了印度水兵与特仑甘纳农民大起义。最后以失败结束。(3)英国对印度政策与蒙巴顿方案:而对印度殖民地的危机,英国政府就被迫调整其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政策,当时英国的艾徳礼政府准备向印度民族资产阶级作出较大让步。从1946年艾徳礼政府派出了内阁使团到印度,经过与各政党和土邦王公会谈,于1947年6月3口在德里和伦敦同时公布了以总督蒙巴顿的名字命名的移交政权方案,即《蒙巴顿方案》。主要内容是:在印度境内成立两个独立的自治领:印度和巴基斯坦。(4)印巴分治及其冲突: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独立,真纳任总督。1956年改为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1947年8月15日印度也宣告独立,尼赫鲁任总理。《蒙巴顿方案》给印度留下了严重的祸根。该方案公布后,仇杀达到高潮,据估计,约有50万人在相互斗殴中死去。甘地也在1948年1月30日被印度教极端分子杀害。尤其是克什米尔土邦地区的归属,更造成了印巴的严重对立。2、印度尼西亚的独立要点有:印度尼西亚八月革命,两次抗荷战争,《圆桌会议协定》,1949年印尼独立。3、菲律宾、缅甸及马來西亚的独立\n1946年菲律宾独立。1947年缅甸独立。1957年马来亚独立。4、西亚地区民族独立运动的成就(1)叙利亚、黎巴嫩、约旦的独立:1946年三国分别从法、英殖民统治下独立。(2)以色列国的独立: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诞生。(3)巴勒斯坦战争:1948年5月15日爆发巴勒斯坦战争,又称第一次中东战争。二、民族独立运动高潮从亚洲转移到非洲1、伊朗的石油国有化运动:1909年成立的英伊石油公司长期控制着伊朗的石油。1949年伊朗开始掀起石油国有化运动。1951年在摩萨台任首相时,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达到高潮。但是在美国干涉下,50年代伊朗石油的国有化运动失败了。此后,伊朗人民继续斗争,1973年终于实现了石油国有化目标。第123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2、埃及共和国的成立与苏伊士运河战争尽管早在1922年英国就同意埃及独立,但一直没有放松对埃及的控制。1952年纳赛尔领导下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了七月革命,推翻了法鲁克王朝。1956年建立埃及共和国,纳赛尔当选为总统。苏伊士运河是埃及人民1859J869年用了10年时I、可,牺牲了12万人修建的,但却一直被英法资本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所控制。这严重损害了埃及的主权。纳赛尔政府从1953年起就与英国谈判,到1956年6月终于收回了苏伊士运河主权。但英法不甘心自己的失败,1956年10怂恿以色列挑起了第二次中东战争,想趁机占领苏伊士运河,最后以失败告终。3、伊拉克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黎巴嫩抗美战争:1921年伊拉克虽然就宣布了独立,但是先后被英美所控制,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进行了人民起义,推翻了费萨尔国王统治,宣布成立共和国。七月十四日革命后,伊拉克宣布废除了封建君主制,对内实行民主政治,对外奉行反帝反殖政策。受伊拉克革命的影响,黎巴嫩也爆发了反美革命,要求独立。于是,美国进行干涉和镇压,至1958年美军被迫撤除黎巴嫩,但黎巴嫩的政局一直不稳。4、北非各国的独立与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50年代上半期是北非各国独立运动空前高涨的年代。1951年利比亚独立,是北非第一个宣布独立的国家。此后,苏丹、突尼斯和摩洛哥也经过艰苦斗争,相继独立。阿尔及利亚独立运动是战后非洲规模最大的一场反殖民主义的武装斗争,法国殖民主义者进行了残酷镇压,1962年阿尔及利亚终于独立。5、撒哈拉以南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1)加纳的独立:加纳在独立前称英属黄金海岸。1957年在英联邦内宣布独立,恩克鲁玛当选总统。它是战后黑非洲第一个民族独立的国家。(2)儿内亚的独立:儿内亚非是黑非洲第二个宣布独立的国家。它的独立对广大法属西非与赤道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1958年儿内亚从法国殖民统治下独立。它是法属非洲第一个取得独立的国家。三、民族独立国家在亚非拉和大洋州的普遍建立(非重点,作为基础知识了解)1、“非洲年”与60年代独立的非洲国家:含义,在加纳、儿内亚独立运动的带动下,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从西非、中非、南非扩展,迅速形成燎原之势。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之后,又有15个国家相继独立,到60年代末,非洲独立国家的总数已达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o非洲的政治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n(1)法属、西属非洲殖民地的独立:法属非洲面积约占非洲面积的35.6%,共分15个地区。西班牙在非洲的殖民地只占总面积的1%。1968年10月2日西属儿内亚独立后改称赤道儿内亚。(2)英属非洲的独立:英属非洲殖民地占非洲总面积的29%,其中,肯尼亚的独立有农民运动的基础,1952年曾爆发“茅茅运动”,口号是“把白人抢去的土地夺回来S(3)比属非洲的独立:比利时在非洲的主要殖民地是比属刚果。占非洲总面积的7.7%。2、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最后胜利(1)葡属非洲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葡属非洲占非洲总面积的7%,包括安哥拉、几内亚比绍、莫桑比克、佛徳角群岛、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岛、马徳拉群岛等。葡萄牙对殖民地的统治在所有老殖民主义者中是最野蛮和残暴的。(2)最后阶段的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葡屈非洲的解放使非洲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此后,尚待解放的只剩下南部非洲被白人种族主义统治的个别地区和非洲边缘的儿个小国。3、古巴革命的胜利及其保卫独立的斗争:主要内容有“7.26运动"与古巴的革命战争,捍卫古巴共和国的斗争,古巴与拉美游击屮心运动。4、古巴革命后拉美民族民主运动的重大胜利(1)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的胜利(2)尼加拉瓜革命的胜利(3)加勒比海地区各国的独立5、印度支那抗美救国战争的胜利与亚太诸国的普遍建立第124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1)越南抗美救国战争的开展(2)老挝的抗美救国战争(3)柬埔寨的解放与卬支三国抗美战争的最后胜利(4)亚太诸小国的独立:指海湾、阿拉伯半岛和大洋洲上的一系列小岛国家,至80年代初相继独立,反映了殖民体系的最后崩溃和民族艺国家体系的最终形成。至此,世界被压迫民族争取政治独立的斗争任务基本完成了。四、第三世界的崛起(基本知识了解)1、独立后亚洲的发展(1)印度的发展:主要知识点有尼赫鲁执政时期的印度,英迪拉.甘地与拉吉夫.甘地执政时期的印度。(2)印度尼西业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苏加诺执政时期,二是苏哈托执政时期。(3)“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起飞:指中国香港、台湾,韩国和新加坡作为龙的文化的接受者,从60年代起,特别是在7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为“70年代的奇迹豐2、亚洲国家区域经济合作(1)东南亚国家联盟(1967年)(简称东盟)(2)南亚区域合作联盟(1985年)3、屮东石油经济的发展与政局的动荡(重要点)(1)阿以冲突:苏伊士运河战争后,中东地区日益成为国际斗争的热点,此后,阿以冲突不断。这主要表现在:由于1959年阿拉法特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的成立及其后的武装斗争,1965年6月5日以色列发动了打击埃及、约旦、叙利亚的“六.五战争”(又称第三次中东战争,或六天战争),阿拉伯国家损失惨重;阿拉伯国家为了挽回“六.五战争”的损\n失,经过准备,埃及、叙利亚于1973年10月6日向以色列发动了进攻,十月战争爆发,历史上又称第四次中东战争,也被称为“斋月战争”或“赎罪日之战S十月战争后,在美国斡旋下,埃以开始了和平谈判,1979年3月,埃及总统萨达特与以色列总理贝京在白宫正式签署了埃以和平条约,宣布结朿战争状态,以色列答应归还埃及的全部领土。1980年2月24日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却引起了阿拉伯联盟内部的分歧。1982年6月,以色列为了摧毁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武装力量的基地一黎巴嫩,发动了对黎巴嫩的攻击,黎巴嫩战争爆发。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遭到严重挫折之后,将工作重点移到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以色列便实行“非阿拉伯化政策”,建立犹太人定居点。于是巴勒斯坦人民掀起了抗暴斗争。1988年11月阿拉法特宣告正式成立巴勒斯坦国。1991年10月巴以开始谈判,从而开始了中东和平进程。1993年双方互相承认。1994年阿拉法特回加沙定居。(2)海湾国家的经济腾£与社会变迁:主要有:伊朗白色革命(指伊朗国王巴列维在60・70年代进行的一场改革,即所谓“不流血的革命”,故称“白色革命”或“国王与人民革命")与伊斯兰革命(指霍梅尼为首的毛拉集团在70年代发动的一场推翻国王政府,建立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为宗旨的革命,最后于1979年4月建立了伊斯兰共和国,对外主张输出伊斯兰革命,即奉行先打击美国,后打击苏联的政策。);海湾诸国“石油繁荣”(指70-80年代初沙特、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阿联酋、阿曼等国因石油产量上升而带来的巨大财富的增长。);阿拉伯世界经济不平衡加剧,这主要表现在石油生产国与非石油生产国之间的差距增大,还表现在石油生产国之I'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上。4、海湾地区的冲突与战争(重点)(1)两伊战争:伊拉克与伊朗之间早就存在边界争端、民族纠纷和教派矛盾。70年代以来,随着石油经济持续发展和两国政局的变化,矛盾进一步尖锐,终于导致了一场持续8年之久的边界战争。伊朗属于伊斯兰国家,但不属于阿拉伯世界。他的主要氏族是波斯人,多数是什叶派教徒。伊拉克以阿拉伯人为主体,虽然什叶派教徒占人口半数以上,但掌权者历來都是逊尼派教徒。1975年伊拉克的萨达姆上台后,奉行泛阿拉伯主义,企图取代埃及成为阿拉伯世界的盟主。同时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在经济上积极发展石油工业。而1979年伊朗的霍梅尼上台后也积极输出伊斯兰革命,在加上在他流放期I'可曾被萨达姆驱逐,致使两国关系迅速恶化。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首先向伊朗发动攻击,两伊战争爆发。初期伊拉克获胜,占领了伊朗不少土地,但很快伊朗就转入反攻,将主战场转入伊拉克境内。后来战争长期处于僵持状态,双方经济都陷入困境。阿拉伯世界也分裂为两部分:叙利亚、利比亚支持伊朗;埃及、约旦、科威特、沙特等支持伊拉克。经过联合国的斡旋,终于在1988年8月20日正式停火。据估计,这场战争双方死亡约100万人,伤150人,超过了朝鲜战争,经济损失高达9000亿美元,超过了越南战争。第125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2)伊拉克、科威特冲突与海湾战争:伊拉克认为科威特本是奥斯曼帝国巴士拉省的一个县,摆脱英国统治后应归属伊拉克。早在1961年科威特宣布独立时,伊拉克就曾打算対其诉诸武力。1963年伊拉克才被迫承认科威特独立。70年代石油经济的发展使伊科矛盾尖锐化。首先是油田边界Z争,其次是出海口Z争。1990年8月2日凌晨,伊拉克对科威特发动突然袭击,占领了科威特。这是对美国“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大国霸权主义计划大挑战。于是美国联合英、法、力口、奥等国,以联合国多国部队的名义,在1991年1月17日,多国部队対巴格达进行大规模持续空隙,2月24日又从地面进攻,280战争基本结朿。海湾战争也使阿拉伯世界再次陷入分裂。埃及、沙特、叙利亚等多数阿拉伯国家支持并参加多国部队,只有少数阿拉伯国家约旦、也门、巴勒斯坦等国支持伊拉克。5、独立后非洲的发展(1)经济发展及困难(2)非洲国家政局的长期动荡(3)南非的发达经济与种族隔离制危机\n6、拉丁美洲的现代化与政局的变化(1)拉丁美洲的现代化与一体化进程:拉丁美洲各主要国家独立较早,最先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促使这些国家开始向工业化和现代化迈进。首先四要发展“进口替代工业”,主要代表是50年代阿根廷的总统庇隆提出的“庇降主义”,又称正义主义(包插政治主权、经济独立、社会正义)。进入80年代后,拉美各国再次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主要代表是1982年哥伦比腋的“全国均衡发展计划”。1960年2月,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11个国家在蒙得维的亚成立了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协会,同年12月,危地马拉等5国成立屮美洲共同市场,从此揭开了经济一体化的序幕。接着拉美各国建立了许多地区一体化组织。1980年8月拉美自由贸易协会改组为拉美一体化。1986年12月孔塔多拉集团与利马集团组成8国集团,建立了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高级磋商协调机构,以解决本地区的问题。拉美经济发展取得很大成就,但80年代后却连年恶化,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2)60年代拉丁美洲政治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政治民主化趋势、自主外交与马岛战争。7、亚非会议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得以取得成功的政治思想基础;会议及其决议创造了一种“万隆精神”,这就是在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反帝反殖的斗争屮,加强亚非国家团结战斗的精神。8、不结盟运动与第三世界的形成(这是一个较重要的知识点):注意了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1961年9月1・6日,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提HlT1h集团的原则。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是“万隆精神”的进一步弘扬光大,是许多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政策的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结果。它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形成,并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还要注意掌握不结盟运动的特点。9、第三世界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重要政治力量:这主要表现在,联合国的变化与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1971年),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第三世界国家为争取建立新的海洋法而斗争。五、习题(1)思考题:1、什么是雅尔塔体系?它包括哪些基本内容?其性质如何?2、简述联合国的建立及意义。3、简述冷战的发生及美苏争霸局面的形成。4、试析三次柏林危机及其历史意义。5、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怎样建立起來的?6、简述亚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7、简述独立后南亚、东南亚政治、经济的特点。8>简述非洲国家的独立及独立后所面临的困难。9、简述拉丁美洲的独立及其发展和问题。第126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10、什么是庇隆主义?11、阿连徳在智利推行的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12、试评恩克鲁玛的政治活动。13、简述南非人民反对种族主义制度的斗争。\n14、简述茅茅运动的兴起。15、试析阿以冲突的历史根源及主要表现。16、阿拉伯国家之间有哪些矛盾?17、谈谈古巴导弹危机后美苏双方政策的变化。(2)名词解释1、霍梅尼2、黎巴嫩战争3、马德里会谈4、沙漠风暴5、两伊战争6、六.五战争7、东盟8、南业区域合作联盟9、蒙巴顿方案10、十月战争11、柏林墙事件12、戴维营会谈13、华沙条约组织14、“共产党情报局”15、伦敦外长会议16、五国和约17、纽伦堡审判18、“铁幕”演说19、杜鲁门主义20、马歇尔计划21、布鲁塞尔条约组织22、美日安全保障条约23、“经济互助委员会”24、维也纳会谈25、葛拉斯堡会议26、不结盟运动30、乔治.凯南31、第四点计划32、“军援法”笫十二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第一节当代科技革命(一般了解)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与进程1、第三次技术革命的起因:首先是有科学理论的准备,主要是指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其次是具有了新技术和物质的前提。再次是具有了社会条件,即战争和国家发展的需要。2、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主要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一般了解)一、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1、工业方面2、货币金融方面3、国际贸易与投资方面第127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4、科学技术方面二、国际政治舞台上大国力量的消长三、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1、战后垄断资本的新特点:主要有四个特点。[参见吴于摩、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史编,下卷),第157页。]并了解战后垄断资本发展形式的四个特征。同样见书第157页。2、国家垄断资本体系的形成:了解它形成的时间。20世纪初初具形态,一战后的欧洲,特别是徳国得到较大发展,逐渐向体系过渡。二战后最终确立。它的形成因素主要有三点。他的形成一体化1、现代国际垄断同盟:指资本主义世界的国际联合的新形式。2、战后美欧经济合作与矛盾第三节美国的内政与外交(比较重要)一、反共、反民主浪潮与麦卡锡主义战后初期,美国在内政上坚强了反动统治。表现在以''叛国"、“间谍"为名向国内进步人士进攻。1947年杜鲁门签署了9835号行政命令,即所谓“忠诚调查令雹命令对所有25()万机关职员、学校教员和研究人员等进行忠诚检验。同时还进行反劳工活动,更加紧迫害共产党,并制定一系列反共法案。终于在1950年2月,共和党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开始了法西斯式的迫害活动麦卡锡主义''由此产生,从政府官员到好莱坞演员的广大社会阶层,都有被他怀疑和调查的人员。到1953年底,麦卡锡达到了权势顶峰,居然把矛头対准了艾森豪威尔政府,指控美国陆军,终于为当局所不容。1954年结束了他的参议员职务。麦卡锡主义是美国政治生活屮极端反共反民主的一种潮流,是当时世界冷战Z下的产物。\n二、杜鲁门的“公平施政"和外交全球扩张政策:要点有:1、杜鲁门政府面临的新问题:军队的复员、巨大的罢工浪潮、黑人反对种族歧视,争取民权的斗争。2、“公平施政”的内容和实质:1945年杜鲁门向国会首先提出,1949年1月正式提出“公平施政''的政策纲领,是一个广泛、系统和具体的计划(注意该计划的具体内容)。其中最关键的一项就是就业问题。“公平施政"实质上是罗斯福“新政''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继续和扩大,只是此时的国家干预变得更加不可缺少而成为美国资本主义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进一步了解其实质)三、艾森豪威尔的现代共和党主义与最危险的冷战十年1、社会经济政策的两重性:自由放任和政府干预互相渗透。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潮流:新政以来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在50年代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艾森豪威尔作为共和党总统不可能反其道而行之。3、40-50年代美国工人运动和民权运动:40-50年代美国工人处境艰苦,为此展开了斗争。而黑人H益觉醒,50年代掀起了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潮。并为60年代规模更大、更有组织、更具战斗性的斗争打开了序幕。(这里注意,1955年黑人抵制公共汽车的运动是高潮到来的标志。了解5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的内容。)4、战争边缘政策:50年代是冷战最激烈的十年。艾森豪威尔时期的国务卿杜勒斯提出了“战争边缘政策”,这是一种威胁性冒险政策,即如果社会主义国家发动战争,美国将进行大规模的战略报复。这一战略允许美国使用核武器打击美国选择的战略目标。5、对亚洲的侵略和《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艾森豪威尔上台后,在亚洲的冷战全面展开,为了反对屮国和苏联,他在亚洲建立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组织。6、美国的中东政策与《巴格达条约》:1957年1月艾森豪威尔提出的中东政策就是“艾森豪威尔主义”,其内容是美国为了“保护”中东国家的独立,可以使用美国部队。并于1955年策动土耳其、伊拉克签订了《巴格达条约》。第128页\n7、美国独霸拉美与多米诺骨理论:对于美国的后院拉美,艾森豪威尔提出了“多米诺骨"理论。以防止所谓共产主义传遍美国的邻国。8>美国对欧政策与第二次柏林危机四、60-80年代末期的美国社会1、肯尼迪的“新边疆"与对外政策:因为艾森豪威尔的中间道路在经过了50年代前期的经济繁荣后,从屮期起,美国经济终于走向恶化。1960年7月肯尼迪竞选时提出了“新边疆”的纲领性口号。就其实质而言,是利用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解决60年代美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为美国在全球争霸以至向宇宙空间扩张开路。这里注意“新边疆”政策的内容、实质。肯尼迪的刈外政策就是所谓“和平战略主要表现在:入侵古巴、维也纳会谈、柏林墙事件、古巴导弹危机2、约翰逊的“伟大社会”与对外政策:1964年约翰逊发表演说,提出了要使美国走向“一个伟大社会"。从此,这成了约翰逊对内政策的标志。掌握该政策的主要内容,其中,“向贫困宣战”是“伟大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伟大社会''政策实际上是対肯尼迪“新边疆”政策的继承。它在立法上収得了成功,在他任内,基本实现了“伟大社会”的主要冃标。但是,它不可能根本“消灭贫困”。对外方面,就是继承杜鲁门的全球扩张政策。3、黑人民权运动、"新左派”运动、反战运动、妇女运动:注意了解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的主要内容与特征。认识什么是“新左派”运动,60年代反战运动和妇女运动的特征。4、尼克松的经济政策、“新联邦主义”与水门事件:为了对付6()年代后期的美国的通货膨胀问题,1971年尼克松总统向全国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为:冻结工资、物价、房租和红利90天,要求国会削减联邦开支,停止外国屮央银行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对进口商品增收10%的附加税。新经济政策曾一度对急剧发展的通货膨胀产生了抑制作用,但从总体上看,未能为解决滞胀问题找到出路。于是提出了“还政于民”,“还权于州”的口号,主张实行“新联邦主义S主要措施是税收分亨。掌握其主要内容。掌握水门事件的内容。正当尼克松大展宏图时,1972年6月发生水门事件。即,尼克松的竞选班子5人闯入华盛顿水门大厦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安装窃听器时,当场被捕。1974年8月尼克松因此事件险遭弹劾而被迫辞职下台。5、尼克松主义:1969年1月尼克松入主白宫,鉴于国家形势的变化和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衰落,提出了一整套新的对外政策方针。其屮尼克松的“新亚洲政策”,就成为“尼克松主义=或“关岛主义”。1970年2月,尼克松向国会提出了《70年代的美国对外政策:争取和平新战略》的长篇报告,进一步扩充了“尼克松主义'‘的内容。注意掌握其内容。“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是“新和平战略”的三大支柱。并且他修改了核优势军事战略,提出了“现实威慑战略”,其特点就是以“一个半战争,,的设想替代“两个半战争,,的设想。这对以后美国历届政府的对外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尼克松主义''的推行,就是首先从越南脱身,1973年3月,美军全部从越南撤军。其次是对苏实行“缓和"外交。最后是重新调整与西欧、日本的关系。6、卡特中间道路的经济政策与卡特主义:1976年卡特当选为美国第39任总统,为了从解决滞胀危机和能源问题,他一面继续自市主义措施,一而又试图从保守主义中寻找办法,从而在对内政策上走一种中间道路的经济政策。这里注意了解卡特的中间道路经济政策的表现与特征、实施情况。卡特对外政策的最大特征是推行人权外交。在对待屮东问题上,坚决反对苏联势力侵入屮东,并主张实行包括武装力量在内的强硬措施,这就是被称为美国波斯湾新政策的“卡特主义\n7、“新保守主义”的“里根革命,:1980年里根上台,实行“新保守主义S它依靠“里根经济学",是兼用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也有人称为“里根革命(掌握“里根革命”的理论与实践情况,注意其积极意义与消极后果。)在对外政策方面,里根则在1983年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二这是一个战略防御计划。其基本思想就是使美国比苏联更能有效地反击核攻击。同时,19X1年,与苏联的谈判屮,里根提出了“零的选择"方案。注意该方案的主要内容。第129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8、布什与“世界新秩序”:从1989年起,老布什任总统,对4、卡特主义5、尼克松主义6、新联邦主义7、黑人民权运动8、“新左派”运动9、多米诺骨理论10、《巴格达条约》11、《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12、麦卡锡主义第四节西欧主要国家的内政与外交一、英国的内政与外交(一般了解)1、艾徳礼与战后英国福利国家的建设:1945年工党领袖艾徳礼出任首相,主要是落实1942年的“贝弗里奇报告",这是战后英国成为福利国家的基础。通过一系列法案,工党开始把福利主义变成行动,建设福利国家。対外政策是寻求美国帮助和捍卫英帝国的利益。2、丘吉尔、艾登和麦克米伦政府:1951-1955年丘吉尔政府的主要成就就是在外交领域,艾登政府的外交政策也比较成功,他本人t于外交,但处理内政无方。麦克米伦政府实行远离欧洲的政策,1957年,英国没有成为欧共体创始国。3、威尔逊、希思与卡拉汉政府:威尔逊政府(1964J979年)对改进英国经济政策,进行了探索。同时致力于解决北爱尔兰问题。北爱尔兰共和军与北爱尔兰政府尖锐冲突,英国力图与北艾尔兰政府协商解决这一问题。197()年希思政府上台后,力图采取自由放任手法,取消国家干预,依靠市场经济来治愈英国的经济病,但没有效果。卡拉汉政府执政短暂,1976-1979年间在政治上还没有建树时,就已下台。4、撒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的政策:1979年至1990年由保守党领袖撒切尔夫人担任首相。她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即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推行减税和私有化。她在马尔维纳斯群岛之战的胜利维护了她的声誉。在她的第二任内,她继续进行了激烈的经济改革。对外政策上,支持美国和北约。在她第三任内,宣布“继续革命撒切尔执政时期,有所谓“撒切尔经济奇迹”的称呼。5、梅杰政府:1990年梅杰政府执政后,首先改变撒切尔的政策,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致力于改善经济,降低通货膨胀。其经济政策在一段时期取得了明显效果。二、法国的内政与外交(比较重要)1、战后法国面临的困难:最大问题是恢复经济问题。1946年1月戴高乐企图建立一个高度民主集权的总统制国家遭到反对而辞职。10月议会公布法兰西笫四共和宪法,建立法兰西第四共和国(1946-1958年)。2、法国重振经济的努力:对内政策上,1947年1月采用“莫内计划匕使法国经济逐渐好转。对外政策上,3月签署《英法联盟条约》,即《敦刻尔克条约》,作为密切与西欧政治经济合作迈进的第一步。3、戴高乐重返政坛与独立自主的戴高乐主义:1958年5月,由于第以共和国政治经济危机导致戴高乐重新上台执政。8月议会制定新宪法,称第五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规定总统为一国z首,总统任命总理。这大大加强了总统权力,削弱了总理权力。1962年戴高乐又将总统改为由全民直第130页\n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接选举,任期改为七年。在对战后的日本(重要)一、战后美国对日本的占领及日本的民主化改革和经济恢复(较重要)1、战争经济的破产:经济完全陷入破产的境地2、政治民主化改革:口本战后政治民主化改革的原则目标是波茨坦公告中明确规定的。民主化改革的直接依据是美国占领军当局的一系列“备忘录"和“指令”。政治方面只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非军事化改革。二是进行确保人权的“五大改革三是制定新宪法。新宪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日本已成为资产阶级议会制国家。从形式上看,日本的议会制度是英国式的,但吸收了美国资产阶级民主的精神。3、经济民主化改革:主要围绕解散财阀、禁止垄断和农地改革两大问题展开。4、政党与人民运动:经过民主化改革的日本,政党纷纷产生,逐渐形成了政党政治氛围。而且,人民运动广泛深入、蓬勃持久地发展起来,这也是战后日本历史的一个显著特征。人民民主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政治上的倒行逆施和争取劳动者的合法权利。5、朝鲜战争与日本经济的恢复:日本摆脱战后经济困境,走上恢复发展的道路,是与朝鲜战争及美国对口本“特需订货”密不可分。朝鲜战争使日本企业界获得巨大利润。二、日本经济的飞跃与社会问题1、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主要了解其经济大国的表现。2、tl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一是战后的民主改革既改革了社会经济结构,也对社会生产关第131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系做了局部调整。二是朝鲜战争的特需订货以及由此发展起来的tl美垄断资本的结合,为战后口本摆脱经济困境、迅速恢复经济并高速增长提供了关键的动力。三是长期坚持推行高积累、高投资和强化资本积累的政策,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运行机制。四是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革新和改造,重视和推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方式和职工文化知识三方面的革新和改造同步进行。五是确定“贸易立国”思想,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资本输出,是tl本经济高水平增长的有效途径。3、日本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这主要表现在,日本提出“环太平洋构想”和“综合安全保障战略”。4、日本的社会问题与人民运动5、屮日关系正常化:指1972年9月中日建交。1978年8月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第六节西欧的一体化进程(重要)一、欧共体的建立:1950年5月法国外长舒曼提出建立煤钢共同市场的“舒曼计划”首先为欧共体的创建奠定了最初的基础。1951年4月法国、荷兰、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签署了煤钢联营协定,开辟了由欧洲联合入手解决欧洲统一问题的新途径。1957年3月25H,这欧洲六国在罗马签署《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生效。于是,一个包括欧洲六国,拥有116.8万平方公里土地,1.6亿人口的经济共同体正式宣告成立。《罗马条约》包括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两大项,6个部分248条以及10多个附件。内容设计到关税同盟、共同农业政策、运输和贸易政策及商品、劳务、资金的自由流通等政策。欧共体设立四个主要机构:一个是欧洲议会,二个是部长理事会,三个是欧洲执委会,四个是欧洲法院。(还要注意欧共体的宗旨与目的。)二、七国自由贸易区:也称“小自由贸易区",指以英国为首的与欧共体抗衡的欧洲又一个经济集团。它欧共体成立后,英国提出的包4S瑞典、挪威、瑞士、奥地利丹麦和葡萄牙在内的七国。这个经济集团\n内部只在工业产品方面互相减税,而不涉及农产品和对外经济政策的协调。在两大经济集团的抗衡中,七国自由贸易区不敌欧共体,但是英国成立七国自由贸易区是有其复杂的政治经济方面的考虑。1961年从英国开始,丹麦、挪威、葡萄牙等国也先后要求加入欧共体,七国自由贸易区遂告解体。三、英美特殊关系的解体:英国长期不能加入欧共体,主要是法国担心英美的特殊关系,所以一再拒绝英国的申请。特别是在戴高乐吋期,担心美国通过英国控制欧共体,坚决反对。70年代起,英国表示要调整外交政策,放弃英美特殊关系。1971年,英国明确告诉了美国自己的政策后,于1973年加入了欧共体。四、欧盟的扩大过程与作用:欧共体的扩大经历了两次,并正在经历第三次。第一次是从1961年起到1973年,接纳英国、丹麦和爱尔兰三国。笫二次是从1975和1977年起到80年代屮期相继完成,接纳了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笫三次从1994年1月欧洲经济区的诞生起,这是欧共体扩大的又一个里程碑。五、习题(1)思考题:1、简述欧共体成立的历史背景及其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屮的作用。2、试述欧盟的扩大及欧洲一体化前景。3、试述盟国对德国占领的政策。4、简述德国“新东方政策”的内容和特点。5、战后工党为什么能执政?6、简述“舒曼计划”和“莫内计划”的内容与影响。7、简述战后英国经济发展的特点。8>评述撒切尔夫人的经济政策。9、阿登纳是如何利用东西方对抗的矛盾来发展德国的?10、欧共体存在的主要矛盾是什么?11、简述战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革及日本政治的特点。12、日本经济繁荣的原因是什么?日本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13、70年代后日本是如何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14、简述战后英国福利国家的建设与政局变化。15、简述北爱尔兰问题。(2)名词解释:第132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1、戴高乐主义2、“徳洛尔斯计划”3、欧洲煤钢联盟4、《英法联盟条约》5、《布鲁塞尔条约》6、《马斯特里赫特条约》7、欧洲经济合作组织8、《罗马条约》9、法兰西第四、第五共和国第十三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不太重要,作为基本知识了解)第一节赫魯晓夫的改革一、战后苏联的恢复1、国民经济的恢复2、社会政治生活与斯大林逝世(1953年3月5日)二、赫鲁晓夫上台与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1、贝利亚事件(1953年7月)\n2、赫鲁晓夫最初的改革调整:主要在经济方面、政治方面和外交方面,为即将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代表会议做了重要准备。3、苏共二十大(1956年1-2月)(重要):常握其主要苏南冲突一、苏联和南斯拉夫的冲突与和解1、苏南冲突的根源:了解苏南冲突的根源从二战吋期就已开始,战后又在里雅斯特的归属、经济合作和筹建巴尔干联邦问题上发生矛盾。2、情报局关于南斯拉夫的决议:1948年6月苏联主持召开的情报局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南斯拉夫情况》的决议,将苏南冲突公开化。二、赫鲁晓夫时期的苏南关系:了解1953年6月,斯大林逝世后,苏南外交关系一度恢复。1956年2月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导致苏南关系再次断绝。同年6月,两国关系又正常化。1968年8月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事件又使苏南争执迭起。但两国并没有中断关系。第三节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东欧国家一、50年代东欧国家发展国民经济二、1956年波兰、匈牙利事件1、波兹南事件:1956年6月波兰西部城市波兹南的工人在苏共二十大影响下,为增加工资和降低赋税而导致的一场罢工示威和武装冲突。最后被平息。但波共中央也决定改善人民生活,推选哥穆尔卡为党屮央第一书记。2、匈牙利十月事件:1956年10月在苏共二十大影响下,匈牙利群众和广大党员强烈要求改革,要求开除党屮央第一书记拉科两的党籍、纳吉出任总理。为此,从首都开始的示威游行发展成武装冲突,并逐渐蔓延到全国各省。最后在苏军干涉下,平息了这场武装冲突。1956年12月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将这次十月事件定为“反革命事件駕它给匈牙利人民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留下了深刻教训。三、南斯拉夫自治制度的试验联邦制1、自治制度发展的三个阶段:南斯拉夫是最早抛弃苏联模式实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国家。南的改革主要是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其建立与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63第133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年)是工人自治时期。第二阶段(1963J970年)是社会自治时期。第三阶段(1971-1990年)是联合劳动自治时期。2、联邦制与议会改革:1971年南宪法修改案规定南斯拉夫改为联邦制,1974年新宪法肯定了这一制度,并确定实行议会代表制。四、波兰改革的三起三落1、哥穆尔卡的改革与12月事件:5()・60年代哥穆尔卡进行了改革,初有成效,但后来日益脱离实际,终于引发了1970年12月事件,这是一次因罢工而引发的武装冲突事件。2、盖莱克的高速发展战略(70年代):主要了解其主要苏联超级大国地位的确立一、战后苏联国力的增强二、对东欧的控制三、赫鲁晓夫的全球战略四、经互会与华沙条约组织的扩大五、60-80年代中期的苏联\n1、勃列日涅夫的戈尔巴乔夫改革一、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从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起。1986年2月至3月苏共二十七大上确认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并将其具体化。结果效果不佳。二、政治体制改革与“新思维"外交:主要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一、东欧剧变的历史条件(80年代起,1989年为标志)二、东欧剧变1、波兰剧变2、匈牙利剧变3、捷克斯洛伐克剧变4、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5、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德国的统一(1990年10月)三、冷战结束:1990年11月19EI-21口欧洲安全与合作笫二次首脑会议在巴黎召开,与会国有欧洲、美国和第134页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世界史部分加拿大等34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期间,北约和华约22个国家签署了《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和《联合申明》,正式宣告冷战结束。四、苏联解体1、1991年8月19日政变2、戈尔巴乔夫下台与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5日)五、习题(1)思考题:1、波兰是怎样发生剧变的?它对整个东欧剧变有什么影响?2、简述东欧剧变的经过。3、简述苏联的解体。4、简述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2、“布拉格Z春”3、波兹南事件4、匈牙利十月事件5、贝利亚事件6、团结工会7、“蒂米什瓦拉事件”(1989年12月)8、欧洲安全与合作第二次首脑会议9、1957年的“反党事件”第135页中国近现代史\n主要的参考书目1.《中国近代史》李侃等主编中华书局1994年第4版2.《中国近代史》郑师渠主编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4.《中国现代史》(1919-1949)版5.《中国近代史》(1840-1949)6.《中国现代史》(1919—1949)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胡绳人民出版社王桧林主编北师大出版社王文泉、刘天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魏宏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2004年第32001年版2002年版7.8.9.(上、下)(1919一2000)王桧林、郑大钧主编高教社(1914-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靳德行《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史》陈廷湘主编四川人学出版社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004年版2005年第10.《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何沁主编高等教育岀版社2001年版综观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其实是由三部分构成:屮国近代史(1840-1919)、屮国现代史(1919J949)与中国当代史或者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92)。当然争论很多,但求同存异,大家总的比较认可这种划分。(1)中国近代史(1840-1919)包括整个晚清历史、中华民国历史一部分。主题是冲击一回应模式之中国版。晩清政府从乾降时期对西方使者马嘎尔尼的傲慢无理,到后來对酋方侵略的无奈与惶恐,向人们战时了一个曾经盛世百年的王朝大厦将倾时的众生相。另外,创建共和国的努力,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立宪与革命,殊途同归。民族独立、自由民主是这一时期的最强音;建立民主共和国是人们的追求与渴望;曾国藩、李鸿章、孙屮山、康有为、梁启超、张骞是这一时期的明星大碗。这一部分的主要线索有:一、西方列强连续发动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有5次比较大的战争,即2次缘起鸦片、2次缘起对屮国附属国的争夺、1次缘起宗教。随即产生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屮国领土主权、内政外交、经济贸易均产生了极英负面的影响,用“国将不国'‘来形容,再贴切不过。这个线索是逐渐下降,到1900年达到最低谷。二、改革与立宪三、革命与民主与专制的斗争与较量四、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与成长(2)中国现代史(1919-1949)基本上是大部分中华民国史。主题是建立一个新中国、新社会、新生活。这一时期,新中国、新社会、新生活词语出现的频率特别之高,国民党、共产党加上中间政治势力,都有各自理想和憧憬的政治方案。三大政治势力中,国民党希望建立一个通过政治独裁、经济统制的治理体制,逐渐向民主宪政过渡,但由于内部的分裂和腐败,没有完全遵守政治承诺,错失良机,最后失败;中间势力希望在国共两党的政治夹缝中,找到种政治民主、计划经济的模式,也因为力量弱小,政纲模糊,态度骑墙,也以失败告终;共产党充分利用了特定的天时、地利与人和,纲领鲜明,符合国情,贴近百姓,特别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与实践,一举成功。当然,这其中的具体情况是很复杂的,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社会主义、民生问题是这一时期的最强音,蒋介石、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胡适等是这一时期的明星大碗。主要线索如下:1927年前中国政治的无序与思想文化的活跃南京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与新民主主义路线\n中日关系与全民族抗战国共关系及其决战中间路线及其思想文化(3)屮国当代史或者称屮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92)o主题是奠基、探索、挫折与奋起。建国是奠基,比较稳健;探索也富有新意,更加符合中国实际;挫折是人为制造,既有急功近利,也有异想天开,个人因素特别明显,如反右、庐山会议、如大跃进,如文化大革命等等:奋起是执政党拨乱反正,逐渐恢复了执政党的固有理念,同时观察与审视世界大势,作出了既改革又开放的重大决策,使得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上正轨,并开始了新的起飞。说是盛世,似乎为时过早,但发展变化之大、之快却是不争的事实。主要线索比较单一,即共产党长期执政。第136页第一章列强的对华侵略列强的对华侵略主要有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在屮国发生的口俄战争。这些战争给屮国带来的是无穷的羞辱与灾难。第一节两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和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酋方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侵略屮国的序幕。这两次鸦片战争给屮国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屮国近代史的开端。此后,屮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1・清王朝统治危机四伏2.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和殖民扩张(二)英对华鸦片贸易1.直接原因:扭转入超地位2.根本原因:开拓川国市场3.鸦片输入的危害(1)屮国白银大量外流,财政空虚(2)加重了人民负担,造成市场萧条、萎缩(3)严重败坏了社会风尚(4)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5)腐蚀清朝的统治机构,使吏治更加腐败(三)禁烟运动1.严禁与驰禁之争:鸿胪寺卿黄爵滋,太常寺卿许乃济。2.林则徐广州禁烟,其直接对手是英国商务监督查理•义律。\n2.虎门销烟(1)经过从1839年6月3日至25日,花了23天时间,终于把2万多箱鸦片全部销毁。(2)意义虎门硝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一个重大胜利。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屮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四)英发动侵华战争(鸦片战争)1.经过鸦片战争从1840年6月开始,到1842年8月结束,持续2年多,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第一阶段:从英军封锁珠江口到《穿鼻草约》的签订。(2)第二阶段:从清政府对英宣战到《广州和约》的签订。(3)第三阶段:英军的扩大侵略和《南京条约》的签订。清朝政府命令全权代表、盛京将军耆英赶到南京,于8月29日与璞鼎查在英国军舰上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2.三元里人民抗争1841年5月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群众围歼英军的战斗。五口通商城市民众自发组织了反入城斗争。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正当太平军与清军激战Z际,英、法在美、俄的支持下联合发动新的侵华战争,目的是要扩第137页大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权益,所以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英法提出“修约"要求,实质是进一步扩大在屮国的侵略权益。(二)经过1.第一阶段(1856年10月——1858年6月)(1)“亚罗号事件”“亚罗,,号是一艘走私的屮国船,曾在香港注册,但已过期。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在黄埔逮捕了船上的几名海盗和涉嫌船员。这纯系中国沙俄侵占中国领土鸦片战争以后,沙俄加紧向我国东北和西北边疆大肆进行以掠夺领土为中心的侵略扩张活动。1849年9月,沙皇尼古拉一世任命穆拉维约夫为东西伯利亚总督,加紧推行武装鲸吞我国黑龙江流域的计划。1849年,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口和库页对地区。1850年,侵占黑龙江的重镇庙街。至1853年底,沙俄势力已经扩张到兴衮河和黑龙江下游两岸以及口岸这个屮国领海,并侵占库页岛。在西北地区,沙俄于1846年侵入我国巴儿喀什湖东南的库克乌苏河。19世纪50年代,侵占巴儿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大片屮国领土。1851年8月年迫使清政府签订《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攫取了在新頤设立领事、领事裁判权、通商免税、建立贸易圈等特权。1854年5月,沙俄突破屮俄边界,闯过雅克萨、煖瑋等地,在黑龙江下游屯兵。1855年再次侵入黑龙江,迁來“居民雹1857年,向黑龙江中下游推进,在環环城对岸屯驻。一、《暧I?条约》1858年5月28H,清政府被迫签订。主要内容为: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煖瑋对岸精奇哩江(今俄国结雅河)上游东南的一小块地区(后\n称江东六十四屯)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权和管辖权;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亀原屈中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清政府当时没有批准《發环条约》,述处分了奕山等人,但1860年订立《屮俄北京条约》时认可了《暧I?条约》。二、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11月,清政府被迫派奕山同沙俄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共15条,主要内容有:中俄东段边界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原住这一地区的中国人仍准留住;中俄两国未经划定之西部疆界,今后应顺山岭的走向、大河的流向以及屮国现有常驻卡伦路线而行,即从沙宾达巴哈界牌起,经斋桑湖、特穆尔图淖尔至浩罕一线为界;俄国在库伦、伊犁、塔尔巴哈台、张家口、喀什喝尔等地免税贸易,设立领事并亨有领事裁判权。中俄《北京条约》确认了中俄《環瑋条约》的效力,再次承认了沙俄对中国黑龙江以北领土的侵占,并把《發玮条约》规定为中俄“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强行割占。同时《屮俄北京条约》的签订,又为沙俄进一步割占屮国西部领土制造了“条约依据这个条约极大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三、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第138页自1862年8月(同治元年七月)起,清朝勘界大臣明谊和沙俄政府全权代表巴布科夫、扎哈罗夫等,在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开始勘分屮俄西部边界的谈判。谈判前,俄方出兵强占中国境中法战争一、中国边疆的危机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为了输出资本,垄断殖民地市场,资本主义各国掀起了一个夺取殖民地、分割世界领土的高潮。从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屮国接连不断地发生边疆危机,外国侵略者的魔爪首先伸向我国的地方是台湾。(一)美日侵略台湾1867年,美国借口其船员被当地高山族人所杀,悍然派遣海军在台湾南部琅桥登陆,发动进攻。1871年11月,一艘琉球飘至台湾,被高山族人所杀。日本借口渔船水手被杀,在美国的怂恿支持下悍然出兵侵犯台湾。1874年10月,清政府在英、美、法公使的压力下,被迫与日本签订了《北京专约》(即《台事专约》),规定日军限期撤退,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50万两,承认日本侵台是“保民义举”,这实质上是逼迫清政府承认琉球是日本的属国。1879年,日木用武力吞并琉球,将其改为“冲绳”县。(二)英法入侵西南边疆1875年,发生“马嘉理事件S驻北京英使馆派翻译官马嘉理在八莫与英军人柏郎会合,带领武装探路队于2月初擅口入境,分两路窜至腾越(今腾冲)地区。曼允山寨景颇族群众力阻英人通过。21日,马嘉理开枪击杀群众多名,群众也打死马嘉理。这就是所谓“马嘉理事件",或称“滇案英国侵略者以此为借口,向中国提出无理要求,并以断交和武力相威胁。清政府迫于压力,于1876年9月,派李鸿章与英方代表威妥玛签订了屮英《烟台条约》。《烟台条约》签订后,英国一再派人企图入侵侦察。1888年2月,英国悍然向西藏隆吐山中国守军进攻。我西藏爱国军民英勇抗击后,转移至亚东山谷。在隆吐山战役后,西藏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实践了“誓死抵御,决无二心"的誓言。1890年和1893年,中英先后签订《藏印条约》与《藏印续约》。从此,英国势力伸进了西\n藏,这为以后进一步侵略西藏提供了便利条件。二、中法战争中法战争是由法国侵略越南,并以越南为基地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法国入侵越南19世纪50年代,法国曾侵入越南,被越南军民击退。1862年,法军进攻越南南部。1873年,刘永福应邀至河内城郊,与越南军队共同打败法国侵略军,迫使法国侵略军退出红河。19世纪80年代初,为寻找投资市场,代表法国金融资本家利益的茹费理组阁后不久,就开始策划征服越南、侵略中国的战争。1882年,法军再次攻占河内。1883年5月,黑旗军在河内城西与法军展开激战,大败法军。8M,法国政府扩大对越战争,派海军中将孤拔率领舰队,攻占越南都城顺化,强迫越南政府签订《顺化条约》,収得了对越南的一“保护权”,控制了越南的内政外交。(二)中法战争1.战争爆发1883年12月11日,法军不宣而战。1884年6月,法军以“接收"凉山为名,对清军再次发动挑衅,驻防清军被迫进行自卫反击,结果大败法军。法国以此为借口,准备大举进攻中国。2.马尾Z战1884年7月,孤拔率法军舰队闯入福建闽江口,停在福建水师基地马尾军港。8月23日,法军向马尾港发动突然袭击,福建水师仓促应战,损失惨重,所有战舰均被击沉或击毁。26口,清政府向法国正式宣战。8月,法国海军少将比士率军进攻台湾基隆,台湾巡抚刘铭传率部英勇抵抗,法军败退海上。9月屮旬,法军再次进攻台湾,刘铭传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率清军抵抗,再次击退法军。法军在台湾的进攻接连受挫后,于1885年3月,转攻浙江镇海。中国爱国官兵奋起抗击,大败法军,法军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第139页受伤,不久死于澎湖岛上。3.镇南关大捷1885年初,法军进攻谅山、镇南关。同年2月,清政府起用年近7旬的老将冯子材镇守广西边境。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覽正当抗法战争大获全胜的时候,清政府却于4月7日下令停战撤兵。6月9日,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订立《中法和约》(又称《中法新约》)。第四节屮日甲午战争一、朝鲜问题的由來日本经过1868年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很快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FI本是个岛国,国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的迅速发展,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势力,使帝国主义极为恐惧,多次胁迫清政府镇压义和团。(一)落堡、廊坊阻击战1900年5月一6月(二)大沽口之战1900年6月,罗荣光和所有守军壮烈牺牲,大沽口炮台失守,天津的门户被打开。(三)“东南互保”清政府对外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替张之洞等扣押宣战谕旨,对清政府的命令\n拒不执行,并越过清政府直接与以英国为首的列强订立《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实行所谓“东南互保豐“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起到了保护帝国主义特别是英国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维护了这些地区的督抚势力。它们之间的互保,使帝国主义解除了后顾之忧,可以集中力量在北方发动侵略战争,并且阻碍了义和团运动向南方发展,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的反帝斗争。(四)天津保卫战6月,曹福出、张徳成、聂士成等英勇抗敌失败。7M14B,天津被八国联军占领。(五)北京失陷8月140,北京失陷。联军仅仅在东便门与朝阳门遇到甘军与团民的抵抗。(六)沙俄侵犯东北沙俄不仅积极参与八国联军侵略华北,还以保护中东铁路为借口,单独出兵侵犯东北,企图变东北为第140页“黄俄罗斯"o1900年7月上旬,沙俄大举入侵东北,血洗海兰泡、强占江东六十四屯,到处杀人放火、抢劫财物。到12月屮旬,俄国侵略军占领了东北各铁路沿线和主要城市。第六节重要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同英、美、法三国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一、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一)中英《南京条约》《南京条约》共13款,其主要内容如下:1)割让香港岛。2)踣款2100万银兀。3)五口通商,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4)协定关税,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规例覽5)废除“公行”制度,英国商人在通商口岸无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二)中英《南京条约》附件为了议定开口通商后的关税税率和其他有关问题,1843年10月,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又称《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其主要内容如下:1)低关税率。凡未列入本税则的进出口货物,一律“值百抽五覽2)领事裁判权。条约规定英国人在通商口岸犯罪时,“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中国政府无权处理。3)片面最惠国待遇。条约规定中国在将来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力时,“均准英人一体均沾雹4)英国人可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二、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1.中美《望厦条约》\n清政府派耆英与顾盛于1844年7月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签订。主要内容是:1)使美国享有英国在《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屮取得的除割地、赔款外的一切特权。2)美国兵船可任意进入中国各通商口岸“巡查贸易S3)美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从而便利了美国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1.中法《黄埔条约》继美国之后,1844年10月,法国也派特使强迫清政府在停泊于黄埔的一艘法国兵舰上签订了屮法《黄埔条约》。《黄埔条约》使法国除享有美国在《望厦条约》中取得的一切特权外,又增加了法国在通商口岸建造教堂及坟地,中国还要予以保护的条款。三、《天津条约》1858年6月,在笫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被迫先后与俄国、美国、英国和法国签订《天津条约》。俄在条约中取得了沿海通商、内地传教、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一系列特权。美国也攫取了许多特权。英法《天津条约》主要内容有: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牛庄(后改为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定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为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英法等国人可往内地旅游、通商、自由传教;夕卜国船舶对在长江各口岸往來;修改税则,减轻商船吨税,对英赔款银400万两,对法赔款银200万两。11月,桂良等在上海又同英法美三国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款》,规定:鸦片贸易合法化;屮国海关由英国人“帮办税务海关对进出口货物按照时价值百抽五征税;洋货运销内地,只纳按照价值2.5%的子口税外,免征一切内地税。四、中英、中法《北京条约》1860年10月清政府同英法在北京签订《北京条约》。主要内容是: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割让九龙司地方给英国;退还以前没收的天主教堂资产,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赔款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恤金英国50万两,法国20万两。这些不平等条款使中国的主权遭到进一步破坏,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To五、《中法和约》(又称《中法新约》)1885正当抗法战争大获全胜的吋候,清政府却于4月7tl下令停战撤兵。6月9日,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订立《中法和约》(又称《中法新约》),中法战争结朿。和约的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越南是法国的保护国;中法两国派员会同勘定中国和越南北圻边界;同意在云南、广西两省的屮越边界指定两处开埠通商;屮国今后修铁路,应与法国商办。从此,法国侵略势力伸进我国云南和广第141页西,大大加深了我国西南边疆的危机。这正是: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六、中英《烟台条约》与《藏印条约》《藏印续约》1876年9月,清政府于派李鸿章与英方代表威妥玛签订了屮英《烟台条约》和《入藏探路专条》。中英《烟台条约》,除了有关“马嘉理事件''的“抚恤"、“赔款"惩凶"、"道歉''等条文外,还有另外儿项重要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第一节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一、洪秀全和金出起义(一)洪秀全与拜上帝会\n1843年6月,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会,劝人敬拜上帝,不拜祖先、邪神,不行恶事,将村塾屮供奉的偶像和孔子牌位尽行撤去。在1845年至1847年间,洪秀全先后撰写了《原道教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文章,提出要创造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天下一家”的社会。1847年夏,洪秀全再去广西找冯云山,这时拜上帝会在紫荆山地区己发展到2000多人。不久便形成了以洪秀全为核心的包括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韦吕辉、石达开在内的领导集体。(二)金田起义与永安建制1.金出起义的原因鸦片战争之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掠夺,清朝政府的黑暗统治和沉重的封建剥削,中国国内阶级矛盾日趋激化,所以在1851年爆发了由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1849年至185()年,广西发生饥荒,人民揭竿而起,小规模的起义到处发生。2.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拜上帝会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洪秀全随即颁布军纪五条:一、尊条命;二、别男行女行;三、秋毫莫犯;四、公心和傩(睦),各遵头目约朿;五、同心合力,不得临阵退缩。3.永安建制1851年9月,太平军攻占永安州(今蒙山县),洪秀全分封诸王: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西王以下各王俱受东王节制。二、定都南京和北伐、西征(一)定都南京第142页1853年1月,太平军攻克武汉三镇。3月20日,攻克南京。太平天国把南京改称天京,作为首都,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农民政权。(二)北伐和西征1.北伐为了彻底推翻清朝反动政权,1853年5月,太平军开始北伐和西征。林凤祥、李开芳。但是由于孤军深入等,北伐军坚持到1855年5月,最后失败。2.西征目的在于夺取长江沿岸各省,扩大地盘以确保天京。西征军在胡以晁、赖汉英等人率领下,曾大败湘军。1856年,破“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二至此,太平天国军事上的胜利达到了全盛时期。三、太平天国后期斗争及其失败(一)天京事变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太平天国的政权和制度一、《天朝田亩制度》(一)主要内容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口亩制度》。它的基本内容,是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规定土地分为上、屮、下三级九等,按人口平均分配。凡16岁以上的,分得一份同等数量的土第143页\n地,不满16岁的减半。同时,还提岀“丰荒相通”、以丰赈荒的调剂办法。此外,《天朝田亩制度》还对农副业生产和分配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具体规定。(二)评价《天朝E亩制度》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比较全面地提出了农民革命纲领和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目的是耍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总结和提高了中国历代农民起义提出过的“均平"、“均贫富"、“均田,啲思想,集中反映了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摆脱剥削和压迫、要求平等、要求消除贫富区分的愿望,表现了农民群众对封建土地制度深刻痛恨和大胆否定的高度的革命精神。但是,这种绝刈平均主义的分田方案只能是农民小生产者的一种幻想,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它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封建落后性。二、太平天国的政权建设(一)军政合一的官爵制(二)四级政权制中央、省、郡、县。东王府成为国务总管机关。(三)乡官制度每五家设一伍长,每伍长设一两司马,四两司马设一卒长,五卒长设一旅帅,五旅帅设一师帅,五师帅设一军帅,一军共有12500家。其中由五伍二十五家组成的“两”为最基层单位。军帅以下的各级官吏,一般由当地人民推举,或者由上级官吏委派,他们被称为“乡官豐此外,还规定“寓兵于农"的乡兵制度,即在军帅的辖区义和团运动一、反洋教斗争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义和团运动是在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是屮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瓜分、挽救民族危机斗争的继续,也是长期以来小国人民反教会斗争的总汇合。帝国主义把教会当作侵略屮国的重要工具。从19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反教会的斗争大体经过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61年贵州开始驱逐外国传教士到1879年天津教案。第二阶段,从天津教案后到中法战争结束。第144页第三阶段,从中法战争后到1894年中日战争前。第四阶段,从甲午战后到义和团运动。二、义和团运动的经过(一)源起山东义和团运动是1898年从山东开始兴起的。义和团是在义和拳的基础上发展起來的。义和拳最初是乾嘉时期一个以民间秘密教门、拳会为核心的反清组织。其中有的原屈白莲教系统的八卦教。(二)向京津发展1900年春,由山东进入直隶的义和团,与当地义和团联合起来,声势浩大。5月,义和团逐渐分成东、西两路,向京、津前进。(三)保卫津京的斗争1900年6月10H,英军驻华司令、海军中将西摩统率英、俄、徳、法、美、日、意、奥八国联军2300多人,由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犯。遭义和团阻击。1.天津保卫战1900年6月一7月14日,天津被八国联军占领。\n1.北京保卫战以及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向北京进犯。义和团和部分清军抵抗,但遭失败。清政府下令剿杀义和团。(四)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义和团在山东兴起不久,就先后提出“助清灭洋”、“兴清灭洋”等口号。到1899年,又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帜。1•“扶清灭洋'‘的口号,集中表现出义和团将斗争的锋芒指向帝国主义,鲜明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存亡的愿望。这个口号反映出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发展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暂时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但这一口号并不是义和团在科学分析屮国社会矛盾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只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是大多数中国人对中外反对派的认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的结果。1.这个口号,继承了群众在反教会斗争屮逐渐形成的“灭洋保国”的朴素认识,没有超越反教会斗争的思想水平。这反映了没有新的经济基础的广大小生产者无法冲破皇权主义思想的枷锁。2.义和团提及“灭洋”,虽然触及了时代的救亡主题,起了广泛吸引群众参加反帝斗争的作用。但它对洋人、洋教和外来思想统统排斥,并波及轮船、铁路、电线、机器、学堂、报馆、洋书、洋服,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这个口号模糊了人们反封建的视线,同时也存在着盲目排外的一面。(五)义和团运动的意义和失败原因1•义和团运动的意义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的历史意义是非常深远的。首先,义和团运动表现了屮国人民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反侵略的伟大气魄和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力量。其次,义和团运动也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再次,义和团运动对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也产生了重大影响。2.义和团运动失败原因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义和团运动遭到失败。义和团运动的悲惨结局,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义和团运动是以农民为主体的自发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种种弱点。义和团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还处在感性阶段,对清朝封建统治更没有本质的认识,它主观上只反对帝国主义,不反对清朝封建统治,以致被清政府蒙骗利用,这是义和团失败的主要原因。义和团运动发生在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三十余年之后,但它的斗争却有许多方面不如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女山它没有提出政权的要求,更没有建立政权;它进行武装斗争,但没有建立正规的军队,也没有统一的作战计划和战略部署;它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但提不出完整的斗争纲领;它进行了英勇的规模巨大的斗争,但又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和严重的分散性;它始终坚决反帝,但又笼统、盲目排外。义和团运动的历史证明:农民是反帝反封建的伟大力量,但只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这种力量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中国的民主革命才能取得胜利。第三章晚清政局清朝在晚清有5个皇帝,其依次是:清宣宗成皇帝旻宁,年号道光(1821-1850);清文宗显皇帝奕詩,年号咸丰(1851-1861)清穆宗毅皇帝载淳,年号同治(1862-1874);清德宗景皇帝载计舌,年号光绪(1875-1908);清末帝溥仪,年号宣统(1909-1911)o第145页第一节湘军与晩清地方势力的崛起一、曾国藩与湘军(一)曾国藩的生平与思想\n曾国藩(1811〜1872),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ill生于湖南省双峰县(原属湘乡)荷叶镇。咸丰二年(1852),奉旨前往长沙,帮同湖南巡抚办理团练。遂招募农民为营勇,任用儒生为将佐,朝夕训练,号“湘勇"(通称湘军)o1854年初,湘军练成水陆师1.7万余人,会集湘潭,誓师出战。曾国藩重视釆用外国军火,主张“师夷智以造炮制船”。1861年,设立安庆曾国藩以理学精神为号召,寻找那些具有“忠义血性'‘的儒生来带兵。士兵让带兵官自行回乡募兵,以一地Z兵集屮于一营,用乡谊故交维系部队鉴于清军兵将不习,兵兵不习,胜则相妒,败不互救,曾国藩建立了自己的指挥体系,由大帅统领到营官,不越级指挥,职权归一;又因湘军的任务单一,作战时一营一营地成建制调出,兵将相习,又可收指僭之效。火器注重轻重火器与冷兵器的恰当比例,并为解决运输问题而专门设立了“长夫”(类似于今日运输部队)。水军建立水军,以水制水。湘军是唯一一支可以水陆协同作战的力量。训练藩格外重视技战术训练。衡州的营地,实际上就是一个训练基地。饷俸湘军实行厚饷制度,所募士兵多为青壮年,无家小之累。二、晩清地方势力的崛起19世纪50-60年代清王朝的洋务运动一、辛酉政变1861年(咸丰-一年)酉年得名。又因改变祺祥年号而称“祺祥政变”,亦称“北京政变覽辛酉政变后,清政府决意求助于外国军队来镇压太平天国。至此,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二、洋务派的形成第146页(一)洋务运动产生的原因(1)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强大冲击力是其产生的前提条件。(2)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其产生的物质基础。(3)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睁眼学西方”的思想是其产生的思想来源。(4)屮外反动势力相勾结需要的产物。(二)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及后起的张之洞等有实力的督抚。所谓“洋务”,主要是指当时的对外交涉、进出口贸易、兴办近代工业、用洋枪洋炮装备军队、开办近代交通工矿企业、派遣留学生、举办新式教育等。洋务派办洋务的宗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是“自强”与“求富”。三、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洋务派“自强"的主张虽然没有触及封建专政主义制度,但仍遭到倭仁、徐桐、李鸿藻为代表的顽固派的反对。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要不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求自强;西方诸国是“蛮夷”还是科技进步,政教昌明的国家。论争主要围绕同文馆增设算学馆、修筑铁路等方面。这场论争的实质是要不要学西方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形成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n四、洋务运动主要内容洋务运动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19世纪60、70年代)以“自强"为主,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起以“求富”为主,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一)军事工业洋务派发起的洋务运动,是从“制器”和“练兵”开始的。19世纪60年代,开始兴办以军事工业为重点的洋务事业o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建军械所,这是洋务派制造新式武器的笫一个近代化兵工厂。1862年和1863年,李鸿章先后在上海、苏州建立洋炮局。洋务派官僚先后建立起一批较大的近代化军工企业,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以下儿个: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二)新式陆海军1.新式陆军成立洋枪队(1862年,天津、上海、广艸I、福州等);威远队(1864年,北京);练军(1866在直隶选练六军,共1.5万人)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2.新式海军从19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先后建立起北洋、南洋和福建海军。1885年还成立于海军衙门。(三)民用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进一步认识到“必先富而后强”。他们开始采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形式,兴办了一批民用近代工业。1•官督商办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湖北织布局等。轮船招商局是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也是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1872年8月,李鸿章饬令浙江海运委员,候补知府朱其昂筹办轮船招商事宜。12月,轮船招商局在上海宣告成立。而后朱其昂不善于经营新式航运,引咎辞职o1873年7月,李鸿章札委唐廷枢任招商局总办,重订“局规”和“章程改组后的招商局虽有总办、会办5人,实权却在唐廷枢、徐润手里,他们既是官方的代表(总办和会办),又是股东的代表(商总和商董),兼有官、商双重身份。由于二人富于洋行经商经验,招募股本,开展业务,颇为顺利。1874年实收股金47万余两,1877年又以220万两收购旗吕轮船公司的产业,船只由12艘增至30余艘。(四)创办新式学校,翻译西书,创办报刊,派遣留学生18621863年李鸿章创办上海广方言馆培养外语翻译人才。30年间共创办新式学堂24所。同时,向国外派遣留学生。1872、1873、1874、1875年先后派四批幼童赴美留学。福州船政学堂选派优秀学生赴法英学习轮船技术。五、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不能救中国。洋务派学习西方的有益尝试、自强图存的种种努力、抵御外侮的进取精神,是符合历史潮\n流的,应当给予实事求是的肯定。因为洋务运动在客观上起过一些进步作用。第147页第三节清末新政一、新政背景经历了义和团运动的冲击和八国联军的入侵后,清政府发布了变法改革的谕旨,宣布要参酌西法,实行“新政二二、新政主要晚清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第一节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生、发展和特点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生、发展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也慢慢兴起来。商办企业主要由一些地主、官僚、买办和商人投资而来的,也有一些是从原来的旧式手工业工场、作坊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化而來。自1869至1894年,商办企业只有5()多个,资本共有50()余万元。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一)数量少、规模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二)发展进程缓慢,主要是日用工业产品。(三)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第二节著名民族资本企业及其代表人物1869年方举赞在上海办的发昌机器厂;1872年华侨商人陈启源在广东南海办的继昌隆机器丝厂;1878年朱其昂在天津设立的贻来牟机器磨坊;1881年黄佐卿在上海设立公和永纟巢丝厂;1882年徐鸿复、徐润在上海设立同文书局等。1886年,官绅杨宗濂、买办吴懋鼎、淮军将领周盛波等在天津合资设立“自来火公司'’(火柴厂),资本1.8万两。1887年,买办商人严信厚在宁波设立通久源轧花厂。1890年,上海商人设立燮昌火柴公司。第三节西学东渐与中西文化冲突“西学",是指西方先进的科技及思想文化。明末清初之际,中国与欧美国家之间开始了具有近代意义的交流,这就是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东渐。一、西学东渐总体历程西学东渐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至鸦片战争时期;其二,鸦片战争以后直至辛亥革命前后。1.第一个阶段(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至鸦片战争时期)来华的外国传教士为了吸引中国士大夫并达到在宫廷立足和传教的目的,采用以科学为辅助手段的教学方法,在译介大量的西方天文、地理、数学、物理等方面的书籍和著作,从而将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古老的中国开始感受到了世界发展的潮流。代表人物和箸作有:1602年,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1605年,利玛窦《乾坤体义》(《四库全书》称为“西学传入中国之始”)等等。2.第二个阶段(鸦片战争以后直至辛亥革命前后)这个阶段有三个层面:其一,两次鸦片战争时期,主张经世致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成为向西方学习的启蒙者,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n其二,洋务运动时期,西学的输入和传播主要是在洋务派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在物质与技术层面。其三,戊戌变法时期和辛亥革命时期,西学的传播上升到更高层面和更广泛的范围,突破了纯粹对技术的引进,开始关注西方政治体制和西方学术思想。代表人物主要是有魏源、梁廷稱、王韬、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第148页总的特点是以介绍西方地理、历史、政治、军事著作为肇始,然后过渡到直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文化书籍等具体活动,最后资产阶级各派出于变革中国政治的需要,开始突破“西学为体”的框框,将探索的重点从“格物致知'‘转向直接为维新和革命服务的哲学科学社会领域。二、西学东渐具体表现1.鸦片战争后思想和学风转变主张向西方学习,倡言改革,以达到强国御侮的目的。代表人物除林则徐外,还有魏源、姚莹、徐继畲、梁廷相等。魏源与《海国图志》姚莹与《康輔纪行》徐继畲与《瀛环志略》梁廷相与《合省国说》和《兰仑偶说》夏燮与《中西纪事》文学方面,鸦片战争后爱国主义作品日盛。魏源、张维屏(《三元里》诗、《三将军歌》)、张亮际。科学技术方面,吴其浚、邹伯奇、郑复光2.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3.戊戌变法时期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变法,实君主立宪,废除科举。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变法通义》)、谭嗣同(《仁学》)、严复(《天演论》)历史学方面,黄遵宪抨击封建专政制度;梁启超提出“史学革命”文学艺术方面,梁启超、谭嗣同、夏曾佑提出“诗界革命"近代新闻报纸事业的发展。《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社会风气的改变4.辛亥革命吋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兴起。孙中山、梁启超(《新民丛报》)、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邹容《革命军》。三、西学东渐主要原因宋元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居领先地位,西方落后于中国,形成了“屮学西传"现彖。从明朝中后期开始,西方近代科学产生,而中国的传统科技在专制主义统治下,却停滞不前,我国的科技已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开始出现“西学东渐”的现象。19世纪上半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进一步形成“西学东渐''的局面。四、中西文化的冲突主要表现在物质与政治层面:物质方血,主要围绕兴办北京同文馆、修建铁路、电信等方面展开;政治方面,围绕着是维持“祖宗成法”还是制度变革展开。\n第四节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晩清教育改革在清末的新政中,教育制度的改革是一项重要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第一节维新变法思潮一、早期维新运动思潮第149页资产阶级改革思想则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已经出现。初期的资产阶级改革思想要求以西方强国为榜样,进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企图使屮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马建忠、薛福成、王韬、郑观应等。改革主张表现:政治方面,他们主张改革科举制度、改革官制等。经济方面,他们主张收回海关主权,提高进口税,减免岀口税,保护和发展近代工矿企业。二、康、梁维新思想变法维新思潮在1898年(农历戊戌年)达到顶点,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康有为,广东南海人。1891年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招收学生讲学,传播维新思想。写成并出版了《新学伪经考》一书。1892年,康有为又写成了《孔子改制考》一书,该书着重宣传了孔子“托古改制”的思想。梁启超,广东新会人。1896年至1897年间,他写了《变通议》、《论君政民政相娼之理》、《说群》等重要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他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维新变法的理论。谭嗣同,湖南浏阳人。1897年,写成了《仁学》一书,根据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变化的现象,对封建专制加以猛烈抨击,对守旧思想进行批判,号召人们勇敢地“冲决”纲常名教的“网罗”。他还宣传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个人“自主之权”。他是维新派中的激进分子。严复,福建侯官人。他将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原理运用于人类社会,用来警醒人们,给当时的维新运动提供了武器。1895年,他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了《原强》、《辟韩》、《救亡决论》、《论世变之亟》等一系列政论文章,抨击封建专制,倡导资产阶级民主,以新学(西学)为武器,向封建文化开火。批判传统政治体制,反思传统文化,主张引进西方的政治观念,是戊戌思潮深化之处。第二节戊戌变法一、维新运动的高涨维新思潮发展成为较为广泛的群众性政治运动的标志是1895年“公车上书”。康有为多次上书,主张变法。创办报刊、组织学会、设立学堂。如1895年7月,康有为在北京编印《中外纪闻》扌艮,鼓吹变法,扩大影响。同年8月、11月,又分别在北京、上海组织“强学会J聚集力量,制造舆论,宣传西方社会政治学说。1896年7月,梁启超在上海办《时务报》。谭嗣同在湖南创办的“南学会"、“时务学堂”,严复在天津创办的《国闻报》等,影响都很大。除北京、上海、湖南、天津外,其他地方也涌现出许多学会、学堂和报馆。至1898年,全国的学会、学堂、书局、报馆有300多所。二、维新派与顽固派的争论一是要不要变“祖宗之法二是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三是要不要废“八股J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三、百日维新主要内容及其失败(一)百日维新主要内容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召书,宣布变法。从这一天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覽在百日维新期间,前后共颁发了新政诏书、谕令10()\n多道。这些新政法令的主要内容有:政治方面:删改则例,裁汰冗员,取消闲散重迭的机构;准许“旗人,百谋生计;准许百姓向朝廷上书。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设立农工商局,切实开垦荒地,提倡开办实业,奖励新发明、新创造;设立铁路、矿产总局,建筑铁路,开采矿产;设立全国邮政局,裁撤驿站;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等等。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试策论;设立学校,开办京师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允许自由创立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游历,等等。军事方面:训练海、陆军,陆军改练洋操,裁减旧军,以及力行保甲,等等。这些改革措施,并没有触及到封建制度的本质。但是,在政治上开放了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结社的自由,经济上也制定了不少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因此,虽然这些改革措施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在当时却是积极的、进步的。在短短的两三个月屮,康、梁等资产阶级代表人物非常活跃,一片黑暗的屮国,透出了一些生气。中国资产阶级发动的变法维新运动达到了它的顶峰。(二)百日维新的失败1898年9月发生戊戌政变。9月28日,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维新期间的新政措施,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之外,其余均被取消。注意戊戌变法、百tl维新与戊戌政变三者之间的区别。四、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第150页(一)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这次运动之所以失败,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是:新旧势力对比悬殊。主观原因是:维新派策略失误。其一,维新派对旧势力估计不足,把变法看得过于简单。其二,维新派幻想帝国主义的支持。其三,维新派不但没有发动人民群众支持变法,反而对人民群众抱敌视态度。(二)维新运动失败的历史意义这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仍有重大的历史意义。首先,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运动和政治改革运动。其次,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再次,戊戌变法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节立宪运动20世纪初,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为了笼络立宪派对抗革命派进而加强集权,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宣布实行“预备立宪雹一、预备立宪的过程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推动下,从1904年开始,开始有一些清朝官员奏请立宪。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5大臣“出洋考察政治覽1906年8月,5大臣回国,向慈禧密陈立宪有“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孙中山与三民主义一、孙中山和兴中会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曾化名中山樵,广东香山县(今中山)翠亨村人o1878年,孙中山赴檀香山,在他哥哥孙眉的资助下,就读英美教会学校。1空3年回国,在广州博济医校和香港西医书院学习,1882年毕业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孙中山青少年时代所受的主要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的教育,这对他资产阶级民\n主革命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894年春,他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革新主张。上书失败使孙中山深切地感到,和平改革之途己绝,必须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从而走上了武装革命的道路。1894年冬,孙屮山在檀香山创立了屮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屮会。兴屮会的宗旨是“振兴中华,维持国体",并以“驱除軸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革命纲领和奋斗目标。兴屮会的成立,标志着以孙屮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也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阶段的开始。1895年11月广州起义失败,革命志士陆皓东等多人牺牲。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20世纪初,随着新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和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也广泛传播开来。上海和第151页东京是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和留学生最为集中的两个地方。1903年前后,在他们中间兴起了一个创办刊物、翻译接受西方民主政治学说和各国民主革命历史的热潮。留日学生先后创办了《开智录》、《国民报》、《游学译编》、《浙江潮》、《江苏》等宣传革命的刊物,国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1905年至1907年,革命派与改良派在思想领域内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一、论战的主要内容双方论战的屮心战场在日本,革命派的主要阵地是《民报》,由章太炎主编。改良派的主要阵地是《新民丛报》,由梁启超主编。论战的焦点主要是:(一)要不要“反满”和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二)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三)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二、论战的意义和局限性第152页通过两年的论战,革命派进一步划清了与改良派的界限,在舆论上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高潮做了准备。但是,由于阶级的局限性,革命派在论战中也暴露出了自身难以克服的严重缺陷。这主要表现在如何对待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群众运动这些根本性的问题上,革命派没有突破同盟会纲领的局限性。第六节从兴中会到武吕起义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同改良派进行论战的同时,从1906年底到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之前,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一、萍、浏、醴起义1906年,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领导起义。但终失败。二、华南沿海和沿边地区起义1907年5月至1908年4月,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孙中山直接领导同盟会在华南沿海和沿边地区连续发动了六次武装起义,分别是饶平黄岗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州马笃山起义以及云南河口起义。三、浙皖起义1907年7月,光复会的陶成章、徐锡麟、秋瑾等人组织和领导,最后因孤立无援而失败。四、黄花岗起义\n1911年4月,黄兴等领导。由于寡不敌众,起义失败。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二五、各地起义失败的原因革命党人的多次起义均以失败告终。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坚强的领导和得力的指挥,不能够形成统一的计划和行动,导致力量分散和削弱,被敌人各个击破。革命党人没冇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使得起义难以坚持下去。此外,只注重运动会党和新军,而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也是失败的重要原因。笫七节屮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一、武昌起义(一)起义的准备湖北的革命团体“文学社W洪进会”的工作。1911年的广州起义和四川保路风潮。(二)起义的经过10月9日,起义计划泄漏,被迫提前。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营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控制了武昌城,取得了首义的胜利。11日晚和12日晨,驻汉阳、汉口的新军先后起义,武汉三镇完全为革命党人所控制。湖北军政府的成立。二、各省响应武昌起义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湖南、陕西等地的革命党人纷纷发动新军和会党响应,革命风暴席卷全国。从武昌起义爆发到11月9日,在短短1个月内,先后有13个省和重要城市上海及其他许多州县宣布起义独立,革命在全国范围内飞速发展。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1912年1月1日,孙屮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屮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接着发布《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和《告全国同胞书》。(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政治方面:根据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原则,南京临时政府宣布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公权”和居住、言论、出版、集会、信教等“私权二经济方面: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保护工商业的规章,废除清代的一些苛捐杂税,奖励华侨在国内投资。文化教育方面:南京临时政府提倡以“白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民道德二禁用清政府学部颁行的教科书,新编教科书必须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废除“有碍民国精神及非各学校应授之科目”,《皇朝掌故》,《大清会典》,《大清律例》等一律禁用,小学禁读经科等等。南京临时政府的各项法令,对资产阶级利益表现了热忱关切的态度,但对地主阶级的利益没有根本的触动,对于广大农民的土地问题也缺乏必要的关注。(三)南京临时政府面临的困难临时政府成立时面临的状况是极为困难的。表现在:政治上,临时政府并未实现真正的统一。第153页外交上,帝国主义列强对南京临时政府不予承认。财政上,始终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难。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基础是脆弱的。名义上是全国性政府,但权力并不能推行于被立宪派和旧官僚控制的省份。同盟会也处于涣散状态。\n四、南北议和(一)南北议和背景武昌起义后,全国的形势变得错综复杂。各派政治势力纷纷活动,上海成为幕后屮心。赵凤昌的住宅“惜阴堂"是议和的主要场所。(二)南北议和经过1911年11月26口,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和袁世凯密谋后,由英国驻汉口领事出面,向湖北军政府提出南北停战议和的建议。武吕方面表示接受。12月初,南北双方达成停战协议。12月18日,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和南方各省军政府的代表伍廷芳,在上海开始了和平谈判。帝国主义施加压力,迫使南方革命势力向袁世凯妥协。五、袁世凯窃取政权(一)逼迫清帝退位2月12B,清帝被迫宣布退位,宣告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的结束。13日,袁世凯声明赞成“共和",孙屮山辞职。2月15H,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二)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3月6口,临时参议院议决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次日,临时参议院决议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至此,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成立不到百日的南京临时政府不幸夭折,革命遭到了严重的挫败。(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屮华民国临吋约法》,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屮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56条,它规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政府组织机构以及人民享有的各项民主权利。这是屮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成文法。六、“二次革命”(一)临时政府北迁后的政局1912年3月,袁世凯提名唐绍仪为国务总理,在南京组成第一届内阁,接收临时政府。唐绍仪内阁倒台后,宋教仁1912年8月组成国民党,在临时参议院中占据多数,成为第一大党。(二)宋教仁案1913年3月20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遭暴徒枪击,伤重逝世。宋教仁被刺杀这一悲剧,宣告了“政党政治”的破产。袁世凯见阴谋败露,便密下动员令,决心以武力消灭国民党在南方几省的势力。为了准备内战经费,1913年4月,他不经国会批准,以出卖国家主权为条件,同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借巨款2500万英镑(约合2.5亿两白银)。(三)“二次革命''及其失败1913年6月,借口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曾通电反对善后大借款是不服从中央,下令免职,并派兵南下,进入江西,发动反革命内战。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誓师,组织讨袁军,发表讨袁通电。15日,黄兴在南京响应,成立讨袁军,誓师讨袁。接看,上海、安徽、湖南、广东、福建、重庆等省市先后宣布独立。这就是“二次革命但终于失败,孙中山、黄兴只得流亡海外。“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最后一战,中国版的南北战争,民主与专制的一场较量。它的失败,标志着辛亥革命无可挽回地失败了,历史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七、辛亥革命的性质、历史意义与局限性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既是一场革命运动,又是一次政治革新运动,同时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第一,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而且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n主专制制度,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势力及其主子帝国主义。第二,辛亥革命在中国建立了民主共和国,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解放。此后,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民主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和民主潮流的不断高涨,空前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极大地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开拓革命的道路。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第四,辛亥革命对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第154页辛亥革命虽然取得了推翻清朝、结束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伟大胜利,但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这种结局表明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其主要原因是:组织方面:领导这次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没有很好地发挥指挥全国革命运动的核心作用。政治方面: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造成革命党人在这次革命中一直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和具体行动。军事方而:在辛亥革命的进程屮,同盟会始终没有建立起一支具有共同革命理想和严格组织纪律的革命军队。辛亥革命的历史说明,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的胜利。第六章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中华民国的总统顺序是:袁世凯(1912-1916);黎元洪(1916-1917);冯国璋(1917-1918);徐世昌(1918-1922);黎元洪(1922-1923);曹银(1923-1924)o段祺瑞称临时执政(1924-1926);胡惟徳国务总理摄政吋期(1926-1927);军政府大元帅张作霖吋期(1927-1928)o第一节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的统治一、袁世凯独裁专制“二次革命"被镇压后,袁世凯加速了在全国实行独裁统治的步伐。(一)做正式大总统。1913年10月4日,袁世凯突击制定了“总统选举法10月6日,实行国会选举,逼迫议院终于“选举”袁世凯为正式大总统。(二)解散国民党,取消国会先后以种种借口下令解散国民党,撤销国民党议员资格。1914年1月10H,袁世凯公然下令取消国会。(三)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4年5月1日,袁记《中华民国约法》公布,袁世凯同时宣布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2月,袁世凯又抛出《修正大总统选举法》。(四)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1912年9月,下令尊崇伦常。1913年颁布“尊崇孔圣”的通令。1914年决定恢复祀孔。亲自祭祀孔庙。(五)建立洪宪帝制1.出卖国权,换取帝国主义对其称帝的支持1915接受日本提出的“二H-一条”。2.鼓吹帝制1915年,美国人古徳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指出共和体制不宜于屮国国情;有贺长雄(口本人)发表《共和宪法持久策》。3.组建“筹安会”,掀起请愿实行君主制的风潮。杨度、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史称筹安“六君子”。呼吁实行君主立宪\n1.正式称帝1915年10月,颁布《国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提出由国民代表来决定国体。12月11日,参政院开会,各省国民代表全部投票拥护君主制。12日,袁世凯承认帝制。31日,下令1916年改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雹为了反袁的独裁统治,孙中山于1914年7月在日本东京组建屮华革命党。二、北洋军阀的权力争夺(一)军阀割据北洋军阀集团在袁世凯死后分裂为三大派系。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日本);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英美);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日本)地方军阀:滇系(唐继尧)、桂系(陆荣廷)、粤系、黔系、湘系、川系、晋系(阎锡山)、“定武军”(“辫子军”张勋屯兵徐州)等。(二)府院之争“府''即总统府,指以黎元洪为代表的政治集团;“院''即国务院,指以段祺瑞为代表的军阀政治集团。“府院之争"实质上反映出美日在中国的争夺。1917年段祺瑞武力倒黎。(三)张勋“丁巳复辟"丑剧第155页1917年6月,张勋率3000名辫子军进京赶走黎元洪。7月1日,把12岁的溥仪抬出来,恢复清朝旧制。孙中山在上海发表《讨逆宣言》,号召反对复辟。段祺瑞趁机讨伐张勋。复辟11剧仅12天,便以失败告终。段祺瑞以“讨逆''有功自居,再度出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重掌北京政府的大权。(四)段祺瑞的统治1917年8月14H,段祺瑞政府在日本的支持下,对德、奥宣战。借“参战"为名,以出卖国家主权为代价,向tl本进行大宗借款,总计3.86亿日元(“西原借款段祺瑞重新执政后,在政治上大搞专制活动。第二节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一、白朗起义白朗,河南宝丰县人。辛亥革命期间在宝丰一带进行反清斗争。袁世凯夺取政权后,开始反袁。1913年夏斗争至1914年8月。组织“扶汉军(“公民讨贼军”)。它是辛亥革命失败后革命低潮时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二、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1914年7月在东京成立,孙屮山自任总理。颁布《屮华国民党总章》。创办《民国杂志》。1914年8月黄兴等未参加中华革命党的部分国民党人在东京成立“欧事研究会”,共有会员100多名,主要是追随黄兴的国民党军事骨干和国民党屮的稳健派。欧事研究会坚持反袁的政治主张,但在斗争策略上反对孙中山派的“急进”方针,主张“缓进”方针,存在着对再举革命缺乏信心的消极因素。三、护国战争1915年一1916,蔡铐、唐继尧、李烈钧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袁世凯取消帝制后,仍要做大总统。1916年5月,孙屮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除恶务尽"。6月6日,袁世凯这个独裁者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病死。四、护法运动为了反对段祺瑞的卖国独裁行为,孙中山于1917年成立护法军政府,孙屮山为大元帅,陆荣廷、唐继尧为元帅,建立了与北京段祺瑞政府相对抗的南方政权,开始了“护法运动"。但是,西南军阀桂系陆荣廷和滇系唐继尧等以护法为名对抗段祺瑞,扩充势力。1918年5月,西南军阀准备与北方妥协,取消大元帅制以排挤孙中山。5月21口,孙中山愤而辞职。护法运动宣告失败。\n护法运动反对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维护《临时约法》的尊严,有其进步意义。但是,孙中山的“护法"口号,没有提出和涉及有关中国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反映广大工农群众的迫切要求,因而不能吸引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第三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一)表现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社会提倡国货和振兴实业,中国资产阶级政治地位大有提高,北京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及各种法令、条例,加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事,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进入了一个难得的黄金发展期。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善,商业得到很大发展。伴随商业的兴起,一批人型资本集团应运而生。拥有1200万元以上的茂新、福新、申新总公司以及南洋兄弟烟草公司,都是这个时期出现的。(二)特点1.趁“一战”期间发展起来的,较短暂。2.集中在轻工业。面粉、纺织、五金、针织。3.虽然出现了上百万元的大公司,发展较快的还是中小企业和工场手工业。4.即使在“一战”期间,也没有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二、工人阶级的成长中国的工人阶级,自19世纪屮叶产生以来,不断成长壮大。辛亥革命前不超过60万。到1919年,中国的产业工人已达到200万左右,到1927年前后已增加到约300万。除了产业工人以外,还有一大批手工业工人。中国的工人阶级除了具备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工人阶级的基本优点外,还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集中程度高。其次,中国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本国资本家三重压迫和剥削,经济、政治地位都极为低下,其所受的苦难要比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更为深重。再次,中国工人大多数出身于破产的农民,与广大的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最后,斗争水平不断提高,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化。第四节新文化运动第156页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1.袁世凯的复古逆流、张勋复辟的刊剧与闹剧;2.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3.先进知识分子从思想层面思考小国革命失败原因。如屮华革命党在日本东京创办的《民国杂志》、上海创办的《民国日报》;章士钊1914年5月创办于东京的《甲寅》杂志。其屮影响最大的是《青年杂志》。二、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主要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陈独秀,字仲甫,安徽怀宁人o1915年9月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更名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骨干人物。李大钊,河北乐亭人。1913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1916年回国后担任《晨钟报》、《甲寅》等报刊的编辑,同时又是《新青年》杂志的主要撰稿人之一。胡适,安徽绩溪人。新文化运动中的白话文运动的主要倡议者。\n蔡元培,浙江山阴人。1916年底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提倡“兼容并包”思想,使北京大学一跃成为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也由此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马克思主义、实用主义、无政府主义、工读主义、新村主义、合作主义、平民教育等。(二)进步刊物和进步社团的大量涌现是新文化运动高涨的另一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客观基础。如《新青年》、《每周评论》、北京《晨报》副刊、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湘江评论》、《新社会》、《少年世界》;北京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湖南的新民学会、湖北的利群学社、天津的觉悟社等。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李大钊、陈独秀等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1918年7月,他撰写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1918年11月发表《庶民的胜利》和《Bolshevism的胜利》。1919年5月,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标志着中国的先进分子已经开始系统深入地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陈独秀于1920年3月发表《马尔萨斯人口论与中国人口问题》一文,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屮国的人口问题。同年5月,陈独秀在《劳动和觉悟》的演说屮,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政治主张。9月,陈独秀发表了《谈政治》一文,表明了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信仰,指出无产阶级必须发动革命,占据国家领导地位,才能摆脱被资产阶级压迫的地位。留学生也积极参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运动。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主持创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则于同年5月在上海发起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北京、上海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南陈北李”的局面。(二)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争论1.“问题”与“主义”之争。1919年7月200,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U》一文,反对知识分子高谈“主义”,认为对社会的改造应落在具体问题Z上。同年8月,李大钊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对胡适的观点加以驳斥。2.与基尔特社会主义论战亦称社会主义论战。源于1920年9月英国哲学家罗素來华讲学。罗素反対阶级斗争,宣扬基尔特社会主义。以中国实业不发达为由,主张中国不应实行社会主义。受到张东蒜、梁启超的追捧。他们表面上研究社会主义,实际宣传改良主义。对此,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等予以反击。3.无政府主义者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者。英代表人物黄凌霜在《马克思学说的批评》一文中指责马克思的理论缺乏事实依据,前后矛盾,而社会主义的制度则是压制个人自由的工具。第157页第六节五四运动一、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1919年1月,巴黎和会上屮国“废约”要求遭到拒绝。二、五四运动的爆发5M4日下午,3000多名学生聚集天安门前举行集会。他们提出“外争主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n共产国际于1920年5月在上海组建“东亚书记处”,下属的屮国科专门负责帮助屮国共产党建党以及在工人、学生和军队中开展宣传等工作。1920年4月,维经斯基(化名为吴廷康)等来华。他拜会了李大钊,会见陈独秀。在维经斯基的帮助下,1920年7月至8月间,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二、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湖北共产党小组。北京共产党小组。湖南中共早期组织成。山东共产党小组。广东共产党小组。旅日共产党小组。旅法共产党小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后,主要开展了以下活动:(1)加紧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开展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2)加强对工人的的宣传和组织工作。(3)加强对青年组织的团结、教育工作。(4)加强各自的组织发展工作。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7月23日晚X时,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位于上海法租界的李汉俊之兄李书城寓所举行。出席代表共13人。第二个会议地点:浙江嘉兴南湖。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等。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李达为宣传主任,张国秦为组织主任。四、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国革命的而貌焕然一新。五、中共二大与中国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1922年7月16tl至23H,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笫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重申了党的最高纲领,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宣言》比较完整、系统地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前途、最高奋斗冃标和最低奋斗纲领,为屮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确定了方向。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新的中央领导机构。大会还决定出版《向导》周报作为中共中央的机关刊物。二大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笫一次鲜明地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不仅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和任务,而且初步解决了革命的性质、动力、方式、FI标等一些列问题,为以后探索屮国革命的基本规律奠定了基础。六、工人运动掀起高潮1921年8月11日,屮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成立,这是屮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主要机关。劳第158页动组合书记部分別在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设立分部,在工人群众屮积极开展活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浪潮波涛汹涌,此起彼伏,其中影响较大的香港海员罢工、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和京汉铁路工人罢工。第八节第一次国共合作一、中国共产党革命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一)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的指示中共二大通过的《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确立了同国民党等革命党派建立联合战线的主张。关于合作的形式,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建议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实行党北伐战争一、工农运动的发展\n国共合作直接促成了新一轮工农运动的高潮,英标志就是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一)五卅运动1925年5月30日,上海工人和学生举行援助纱厂工人的街头宣传讲演和示威游行,租界的英国巡捕在南京路上突然开枪,向密集的群众射击,打死13人,重伤数十人,逮捕150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5月31日,上海总工会成立。6月1口,全市实行总同盟罢工。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迅速扩展到全国。(二)省港大罢工在这场罢工斗争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是广州和香港工人发动的“省港大罢工"。1925年6月一1926年10月。1925年英国军警制造了“沙基惨案"。7月6日,在广州成立了以苏兆征为委员长、廖仲恺和邓中夏等为顾问的省港罢工委员会。共坚持了16个月,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态度之坚决、影响之深远,不仅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工人运动史上也是罕见的。二、广东革命根据地统一和国民政府成立(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统一第159页1925年2月,一举打垮了陈炯明的主力部队。东征胜利后,广东革命政府又平定了滇军杨希闵和桂军刘震寰的叛乱。(二)国民政府成立1925年7月1日,新组建的国民政府在广州正式成立。7月6日,国民政府设立军事委员会。广东革命政府控制的各部军队一律改称“国民革命军”,共6个军。各部队均效仿苏联红军,设立了党代表制、政治部和政治工作制度。1925年10月,广东革命政府发起笫二次东征。三、北伐战争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为发动北伐战争、扫平各路军阀准备了条件。(一)北伐对彖一是直系军阀吴佩孚;二是奉系军阀张作霖;三是从直系屮分化出来自成一派的军阀孙传芳。(二)北伐胜利进军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北伐的方针。1926年5月,叶挺独立团作为先遣队进入湖南,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7月9日,国民革命军8个军、约10万人誓师出征。蒋介石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10万大军从广州出发,分西、屮、东三路,浩浩荡荡向北进军。铁军: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叶挺。北伐战争主要在三大战场展开:其一,两湖战场:唐生智;其二,赣闽战场:何应钦;其三,苏浙皖战场:蒋介石北伐军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内就击溃了孙传芳和吴佩孚的主力,把革命从广东推进到长江和黃河流域,席卷了半个中国。(三)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1.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2.北伐军的英勇善战3.广大工农的支持\n1.制定了正确的军事方针四、国共合作的破裂与国民革命的失败(一)国民党右派势力抬头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Z后,国民党内部组成了左、屮、右三派。国民党左派与右派之间存在较大分歧,主要表现为是否赞成反帝反军阀的政治主张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这两个问题上。1925年3月12日孙屮山不幸逝世后,国民党右派势力逐渐抬头,戴季陶主义和西山会议派横空出世。戴季陶主义戴季陶以儒家的“道统”论解释“孙文主义”,以“仁爱”说和阶级调和论反对马克思主义斗争学说,用民族主义排斥阶级斗争,以所谓团体“排拒性"的观点反对国共两党的党内合作。西山会议派1925年11月,邹鲁、张继、谢持等人聚集北京西山碧云寺,非法召开所谓“一届四屮全会”,公开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政策。全会通过一系列议案,中心就是反苏反共、反对国共合作。1926年3月,在上海召开伪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伪第二届中央执、监委员会。(二)中山舰事件与整理党务案1•中山舰事件1926年3月,亦称“三二0事件3月18日黄埔军校驻省办事处通知海军局,谓奉蒋介石命令,需调派军舰到黄埔候用。海军局即派出中山舰前往。但19日晨舰到黄埔后,却得知并无调舰命令,经请示蒋后,中山舰又开回广州。蒋即借中山舰的往返开动,对共产党造谣攻击,说共产党耍用中山舰将他劫往苏联,然后推倒国民政府,改建工农政府。20日凌晨,蒋介石不经国民党屮央同意,擅自宣布广州戒严,占领中山舰和海军局,扣捕黄埔军校及第一军中做党代表和政府工作的共产党员,并包围苏联顾问团住宅和香港罢工委员会,收缴两处卫队的枪支,蒋介石要求辞退部分苏联顾问共产党员退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2.整理党务案1926年5月,蒋介石召开的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又以改善国共两党关系为幌子,提出所谓“整理党务案二其屮对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内的任职和活动作出种种限制规定,如: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担任国民党高级党部执行委员的数额,不得超过各该党部执行委员总数的1/3,共产党不得担任国民党屮央机关的部长;共产党需将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名册交给国民党中央主席保存;共产党发给参加国民党的共产党员的指示需交国共两党联席会议通过,等等。这是蒋介石发起的新的攻击。(三)蒋汪合流与国民革命的失败第160页1.四•一二政变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2.四一五政变1927年4月15H,李济深在广州发动了四一五政变。3.七一五政变1927年5月刘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7月15B,汪精卫在武汉清共。(四)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国民革命的失败是由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所产生的结果,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支持下突然叛变,反革命的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并联合镇压革命。\n第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在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第三,武汉政府时期工农运动中所犯的严重的“左F页错误,刺激国民革命军的同路人过早地离开了统一战线。第四,共产国际及其代表对中国革命指导中的严重失误。第七章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苏维埃革命的兴起第一节南京政府的建立及其政治制度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927年4月180,南京国民政府在丁家桥原江苏省议会举行成立典礼。形成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南京国民政府、奉系军阀张作霖把持的北京政府和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二)宁汉合流国共合作分裂后,国民党内部形成蒋介石派、汪精卫派、胡汉民派以及西山会议派。其中,主要表现为宁汉双方的对立和斗争。1927年8月8日,宁方的蒋介石、李宗仁、胡汉民等11人发出通电,表示欢迎武汉重要分子至宁“柄政”。蒋介石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至1928年2月掌握了党、政、军大权。1928年1月4日,蒋介石复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二、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和东北“易帜”(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蒋、冯、阎、桂四派新军阀对奉系军阀的“北伐-o1928年4月50,蒋介石在徐州誓师“北伐雹5月日本制造了震惊屮外的“济南惨案雹6月4日凌晨,张作霖被日军炸后不治身亡。15B,南京政府宣布“统一”告成。(二)东北“易帜”张学良不顾日本的威胁和阻挡,于1928年12月29日通电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取消五色旗,改挂青天白日旗,南京国民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三、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内政外交(一)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府体制的建立1928年8月,国民党召开二届五中全会,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议决实施“训政”,“以党治国"、“以党治政''、“以党治军",初步建立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治体制。1()月上旬,国民党屮央委员会通过《训政纲领》,由南京国民政府发布施行。《训政纲领》规定: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由中国国民党屮央执行委员会行使政权;国民党各级党部,负责“训练国民逐步推行"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条件成熟后,还政于民;国民政府总揽并行使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对《国民政府组织法》拥有权威修正及最终解释权;国民党屮常会对“中华民国之政权治权”,“独负全责按照《国民政府组织法》Z规定,国民政府由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组成,分别行使五项治权;国民党中常会负责推举国民政府委员、主席及五院院长。谭延闿为行政院院长,胡汉民为立法院院长,王宠惠为司法院院长,戴季陶为考试院院长,蔡元培为监察院院长。蒋介石为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三军总司令。基本原则是“以党治国",一党专政。为了维护和稳固这种体制,国民党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对共产党人与国民党左派人士大肆杀戮,名为“清党",实为镇压革命与清除异己。从1927年到1931年,国民党先后杀害的人达100万之多,表现出其残暴与非人道的一面。第161页\n(二)残酷镇压革命力量南京政府建立后,蒋介石就在全国建立了“清党委员会1928年2月,国民党二届以屮全会通过《制止共产党阴谋案》。为了对人民实行高压统治,国民党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令。(三)经济政策在经济上,国民党政府除出卖国家主权向帝国主义借债外,还通过增加税收、发行公债、进行金融投机等各种手段,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掠夺财富,逐步形成以蒋、宋、孑L、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主义。(四)外交政策1.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奉行对帝国主义妥协的政策2.改订新约运动修订新约的新军阀混战蒋、冯、阎、桂四大军阀集团之间的混战。一、蒋桂战争1929年3月,首先爆发了为争夺两湖地盘的蒋桂战争。二、蒋冯战争1929年5月,蒋冯战争打响。三、中原大战1930年春,屮原大战终于爆发。通过中原大战,蒋介石确立了在各派军阀中的优势和在国民党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和红色根据地的建立一、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一)八一起义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在周恩来、李立三、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下,南昌起义爆发。发表了《八一起义宣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笫一枪,树起了坚持革命斗争的光辉旗帜。它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二)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屮共中央为了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新的路线和政策,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在发言屮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取得的"著名论断。八七会议清算和结束了共产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明确了党在新时期的斗争方针,为全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的新的阶段。八七会议在纠正右倾错误的同时,滋长了“左”倾错误。(三)秋收起义第162页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三湾改编。(四)广州起义1927年12月11日,在张太雷、叶挺、叶剑英、周文雍、聂荣臻等领导下,举行了广州起义。(五)其他起义\n1927年秋至1928年夏,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其他一些地区还先后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二、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至1928年2月,先后建立了茶陵、遂川、宁冈三县的工农兵政府和赤卫大队,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界的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1928年4月,朱徳、陈毅与毛泽东所部胜利会师。5月,先后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和以袁文才为主席的湘赣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7月,井冈山根据地扩大到宁冈、永新、莲花3个县及其周闱地区,而积达7000多平方公里,拥有人口65万。在军事战术方面,毛泽东、朱德总结概括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16字游击战基本原则,从而为红军战略战术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农村的进军,为国民革命失败后继续坚持革命斗争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二)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开辟1.赣南闽西根据地2.湘鄂赣根据地3.闽浙赣根据地4.鄂豫皖根据地5.洪湖湘鄂西根据地6.广西左右江根据地总乙从1927年秋收起义开始到1930年,屮国共产党人建立了遍及10多个省区的15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正式红军已发展为13个军7万余人。(三)土地革命的广泛开展解决土地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1928年12月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它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其缺点是规定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仅没收地主的土地,以及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禁止买卖。1929年4月制定和颁布了《兴国土地法》,将《井冈山土地法》中“没收一切土地叩勺规定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雹7月,在上杭召开的中共闽西“一大”上通过了《土地问题决议案》,提出了“分FR时以抽多补少为原则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根据地土地革命的开展。土地革命推动了根据地农业生产的发展,也给红军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三、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革命发展的新道路而进行着艰苦的探索。(一)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毛泽东于1928年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1月又写了《井冈山的斗争》,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1930年1月,毛泽东写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K1930年5月,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初步论述了党的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和群众路线的基本思想。以后,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屮国共产党》等著作屮,对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做了全面论述,使这一理论得到不断完善。\n1.红色政权有可能长期存在和发展的五个条件根本原因:屮国是一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客观原因: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主观原因:有相当力量的止式红军;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二)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毛泽东还论述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首先,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外部没有民族独立,无议会可以利用,第163页无组织罢工的合法权利。其次,中国革命的中心红军五次反“圉剿”与长征一、中共党内“左"倾错误的出现(一)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及其纠正1927年11月,在瞿秋白主持下,中共中央发展了八七会议以来党内的“左'‘倾情绪。(二)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及其克服1930年6月110,在李立三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通过了《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儿省首先胜利》的决议案,使“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第二次统治了党的领导机关。二、红军反国民党四次咽剿啲胜利1930年11月,蒋介石发动第一次“围剿1931年2月,蒋介石组织第二次“围剿”。1931年7月,蒋介石亲任总司令,发动了第三次“围剿”。1932年底,国民党调集30个师的兵力,分3路向屮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中国共产党于1929年10月,领导建立了屮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有力地冋击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三、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一)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王明,原名陈绍禹,安徽金寨人。1931年1月,屮国共产党召开六届四屮全会。王明于1930年10月至11月写成的《两条路线》,即后来更名为《为中共更加布尔什维克化而斗争》的小册子,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政治纲领。其主要错误表现在:1.对革命性质、形势和阶级关系作出了错误的分析。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否认中间阶级的两面性和反动势力的内部矛盾,实行“关门主义",主张“进攻路线”,宣称“现在阶段的屮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有在坚决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才能取得彻底胜利二2.对革命道路问题和城市斗争的方针问题提出了错误的政策,低估根据地建设和农村游击战的重要性,夸大国民党统治的危机和革命主观力量的发展,坚持“城市中心“论,号召全党准备决战。3.在土地问题上推行“地主不分H1,富农分坏叶啲极“左”政策。在组织上大搞任人唯亲的宗派主义和惩办主义,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在军事上强调所谓的“正规化”、“正规战"、“全线出击”等等。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给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危害。(二)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最大危害是直接导致了屮央红军笫五次反“围剿"作战的失败。1933年10月,蒋介石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及相邻苏区发动空前规模的笫五次“围剿覽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退岀中央革命根据地,突围转移,开始长征。\n四、遵义会议与红军长征的胜利(一)长征的开始面对严峻形势,临时屮央在1934年夏被迫开始考虑红军主力的突围转移问题。7月,寻淮洲、粟裕等领导的红7军团改组为北上抗口先遣队,奉命从瑞金出发8月,任弼时奉令率红6军团从湘赣根据地突围西征9月,鄂豫皖的红25军在程子华、吴焕先的领导下,也奉中央命令准备突围西征这三支先遣队的行动打乱了蒋介石的军事部署,掩护了红军主力的长征。1934年10月10日晚,中央红军5个军团连同中央机关共8.6万余人,相继从江西瑞金和福建的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向红2、6军团所在的湘西进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在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毛泽东建议放弃和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随后红军强渡乌江,于1935年1月占领黔北重镇遵义。(二)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口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豊会议着重解决了当时最为紧迫、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会议通过的《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指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及退出苏区后遭到的严重损失,其主要原因是博古和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一系列严重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会议改组第164页了中央领导机构。会后,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遵义会议意义。(三)长征的胜利遵义会议后,屮央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到达四川懋功,与红4方面军会师。1935年6月26口,屮央政治局在两河口召开会议,决定两军会合后集中主力北进1935年9月12口,俄界会议,做出《关于张国蠢同志的错误的决定》。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徐海东、刘志丹等率领的红15军团胜利会师。至此,屮央红军历时一年,行程两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的长征,终于胜利结束。1936年10月,红1、2、4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毛泽东曾经指出:“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它标志着红军战略退却的终结和战略转移的完成,开创陕甘宁苏区新局面战略阶段的开始,并为向民族革命战争实施战略转变作了准备。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红军主力在西北胜利会师,就成了战略转变的转折点。同时,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从南到北,由东到西,宣传了红军,播种了革命。第五节抗战前十年间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措施在1927至1937年十年间,国民政府曾经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经济措施。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一)统一了财政制度和财政政策,改革了税制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在财政经济方面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整理了财政,统一了财政制度和财政政策,改革了税制,整顿了三税(关税、盐税、统税),1931年废除了制约商品流通的厘金制度。(二)开展关税自主运动\n1.争取关税自主运动经过1927年7月200,国民政府发表声明,自9月1日起,在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6省,实行关税自主,裁撤厘金。同时规定,外国进口货物按照5%的税率征税,普通品值百抽7.5,甲种奢侈品值百抽15,乙种奢侈品值百抽25,丙种奢侈品值百抽57.5。2.关税自主运动的评价(1)收回了中国关税权(2)关税收入增加,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3)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民族工商业和国内市场,抵制了外货倾销。但海关行政管理权仍然掌握在外国人手中。还不能算完全的自主。(三)实施币制改革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将白银收为国有。1.背景(1)IH中国货币混乱(银元、银两、铜币和纸币等,发行权分散)(2)国民政府开支大,为了弥补财政赤字。(3)为了摆脱美国白银政策的影响美国高价收购白银,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2.主要内容(1)统一货币发行权。以中国、中央、交通和中国农民银行四大银行所发行的钞票定位法币。(2)法币准备金。以现银六成和有价证券四成的比例充之。(3)实行白银国有。(4)确定了法币的对外汇率。如法币1元合美元2角9分5厘。(5)推行新的辅币。共5类,镰币(20分,10分,5分)、铜币(1分,半分)3.评价积极方面(1)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2)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3)在货币形式上是一种进步消极方面(1)为官僚资本对金融的控制和垄断提供了条件(2)使得国民党政府在外汇和军火买卖方面捞到好处(3)助长了商业投机第165页(4)滥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四)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实行铁路国有化,收回对铁路的管理权收回、扩建铁路,使得中国铁路长度增长47%。2.修筑了10万公里的公路。3.开展农村复兴运动上述一系列经济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国民政府的统治下,30年代的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曲折的、缓慢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上升、下降、再上升的发展趋势。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n(一)以筹措内战军费为名大肆搜刮积累资本1.增加税收(关税、盐税、统税),是南京政府财政的三大支柱。2.举借内外债。共发行14种外债约2亿元,内债26亿元。3.购买军火(二)建立金融体系进行金融垄断1.建立中央银行2.兼并和控制一些大银行。兼并中国、交通银行。控制四行二局(中央信托局、邮政储备汇业局)(三)对工矿、交通和商业的控制和垄断1.在工矿业中垄断市场。没收和接办北洋政府的企业。自建一批企业。2.交通运输和商业中的垄断活动(四)对民族资本的侵吞和掠夺1.利用债务关系侵吞民族资本2.强购企业股票控制和侵吞民族企业。卢作孚的民生轮船公司被宋子文控制(五)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政策和公布“五五宪草"国民经济的复苏中国在实行法币政策以前,一直是银本位国家,银两和银元是货币的主体,银两是中国几千年的货币制度,以白银重量计值,以两为计算单位,故称银两。但银两的成份极为复杂,使用也很不便,所以,到后来只作记账单位而不作为货币到市场流通了。1929年,中国曾聘请美国著名货币专家甘未尔教授来华,帮助国民党政府讨论制定了《金本位制条例草案》,但因发生世界性经济危机而未实现,继续实行银本位制。为了统一币制,国民党政府在1933年4月6口,公布了《废两改元》的训令。训令规定:所有公私款项之收付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1934年6月,美国宣布实施《购银法案》,授权其财政部以高价购买国外白银。此举造成国际银价飞涨,屮国汇价因此而激升,白银大量外流。据统if,1934年7月1tl到10月15H,仅仅3个半月时间,中国白银外流量就有2亿元之多。银行停业或倒闭,通货奇缺,物价持续低落,经济萧条,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害。同吋,也损害了在中国投资最多的英国的经济利益。1934年10月,蒋介石在汉口秘密召集宋子文、孔祥熙进行磋商,决定实施法币改革,彻底废除银本位制。1935年9月,英国政府派遣其财政专家、政府首席经济顾问李兹•罗斯爵士来到上海,秘密协助国民政府制定法币改革方案。1935年11月3日,国民党政府颁布了《财政部改革币制令》。财政部氏孔祥熙发表了宣言,开始实施法币政策。法令分六条,要点有四个:第一,统一钞票发行权。钞票发行权收归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1936年又增加了中国农民银行。自法令颁布后,其他银行一律不准发行钞票。其他银行发行的、现在正流通市面的纸币,逐渐以中央钞票换回,停止使用。第二,废除银本位制,法币为惟一货币。规定屮央、中国、交通等行的钞票为法币。国内“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违者全数没收,以防白银偷漏。”凡银钱行号,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币生银等类者,应即兑换法币使用。第三,实行白银国有,作为法币准备金。布告规定:“法币准备金之保管及其发行收换事宜,设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办理,以昭确实而固信用。’‘凡银钱行号、商店及其他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币和银类者,均必须交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或指定之银行兑换法币。“如有故存隐匿,意图偷漏者,应准照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惩治。‘'把全部白银收归国有,作为法币的准备金。第四,规定法币对英镑的汇价。布告规定:“为使法币对外汇价按照目前价格稳定起见,应由屮央、屮国、交通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根据中国货币近5年来对英镑的平均汇价规定,法币1元等于英镑1先令便士。其他货币按照英镑的国际汇率套算,如美汇为美分。法币本身没有法定的含金量,也不能兑换银币,但它以外汇为本位,信用由外汇的价格决定,是一种汇兑本位制。英国夺取了中国货币的控制权,美国当然不肯罢休。于是立即采取停止在伦敦购银,降低\n银价的办法,向国民党政府施加压力,迫使其就范。因为,中国靠出卖白银换取美元做法币的外汇准备金,美国降低银价,停止在伦敦购银,直接彫响了法币准备金的来源和汇价的稳定,这对英国和国民党政府都是一个沉重第166页的打击。于是,国民党政府立即派驻美公使施肇基,向美政府求救,美财政部长摩根索马上密电上海的花旗和大通两行代替美财政部向中国政府购进银2,500万盎斯。1936年5月,又派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甫为代表,与美国政府正式签订《中美白银协定》,以中国人民数千来年血汗的结晶品白银,向美国合法输送为条件,求得了法币同美元的固定联系。协定规定,由美国按照市场平均银价大量购买屮国的白银,价格为每盎斯白银合0.45美元,价款以美元交付,存放纽约,中国还不得把白银卖给英他国家,以防银价涨落。这样,法币又同美元发生了固定的比价,从而成了英镑和美元的共同附庸。法币政策是在英美帝国主义直接操纵和支持下产生和实行的,它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深深的殖民地性质的烙印,这是勿庸置辞的。尽管如此,法币政策的实施还是有积极意义的。统一货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实行白银国有,稳定法币汇价,有利于稳定国内金融业,促进了屮国対外贸易的发展与增长;增加货币流通量,刺激物价上升,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复苏。1936年5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了《屮华民国宪法草案》。因为是5月5日公布,因此又称“五五宪草1932年12月,国民党第四届第三次中央执行委员会召开,孙科等提议依孙屮山《建国大纲》的规定,应从速起草宪法,召开国民大会,要“结朿党治,还政于民1933年1月,宪法起草委员会成立,对中央全体会议通过的25条原则经过研究,反复修改7次,完成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的制定。《五五宪草》分为“总纲”、“人民之权利义务”、“国民大会"、“中央政府"、“地方制度"、“国民经济”、“国民教育”、“宪法这实施和修改''共8章148条。其主要特点是:第一,实施“权能分治"原则,即“政府有能、人民有权''的原则。第二,实行“五院制",以国民大会执掌屮央政权,以“总统''及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及监察五际执掌政权。行政院对“总统''负责,“总统"对“国民大会"负责。《五五宪草》本应交“国民大会”决议,但抗战爆发后,“国民大会”一直延期到抗战胜利才召开。比较1931年公布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的8章89条,内容与精神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进步。但是,这部宪法草案有许多局限性。“五五宪草"总纲第一条规定:中华民国国体“为三民主义共和国国民党如此规定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其“一党独裁"统治。具有国民党官方背景的萨孟武在《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之特质》一文中就毫不讳言地指出:“五五宪草”的特质之一,是“一党专政”,因为宪草第一条开宗明义规定中华民国国体“为三民主义共和国",凡不信仰三民主义的政党都不能允许其存在。有了这条规定,不仅在宪政开始之前,中国只能有一个政党,即国民党;就是在宪政开始之后,“屮国仍只有一个政党,即是中国国民党“五五宪草”在有关人民居住、迁徙、言论、著作、出版、通讯、宗教信仰、集会结社等权利条款上,采用的是法律限制主义,有关条文后都写有“非依法律,不得限制之”的附加条件。从屮央与地方的权限划分来看,“五五宪草”采取的是屮央集权主义,没有给省规定任何权力,财政权集中在中央,省预算成为中央预算的一部分。1946年,在此草案修订的基础上,国民政府正式颁布了《中华民国宪法》。1935年4月1日,蒋介石发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其实施》,宣布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豊4月3日与7日,宋子文和汪精卫分别发表公开谈话,表示积极响应,并预祝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成功。1935年9月22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在国府纪念周上作了《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之讲演,号召“全国民众一致起来,共同努力",积极投身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中。1935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了《确立国民经济建设实施大纲案》,对于国民经济建设,做了更为具体的规定。1936\n年7月8日上午,国民经济建设总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南京实业部大礼堂正式召开,会长蒋介石作了动员报告。总会的任务是:协助推行屮央及地方政府经济建设计划;倡导社会各种经济建设事业;培训各种经济建设人才;研究发展全国农工副业及地方特殊商品;倡导节约,推行国货。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总目的:增加生产总量,解决生活紺要;增加工作机会,解决失业问题;增加输出产品,借谋贸易平衡;保障投资安全,鼓励生产活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征工。即动员老百姓做义务劳动,凡筑路治河,修整堤坝,培植森林,开辟疆地,均以征工制度行之。振兴农业。包括增加农产,活跃农村金融,流畅农产运销,推行农村合作,以达粮食自给并力求增加工业原料等。鼓励垦牧。一切公私荒地要尽量开垦,対地广人稀之处,要实行大规模的移民屯垦,经营蓄牧,并实行屯田制,以实现地尽其利。调节消费。以最大之努力,尽量节约消费,调剂供求。振兴工业。对农产品加工,提倡就农村或其附近发展,对一般工业应由政府实行保护和奖励的政策,对于那些地方上无力举办的大工业,应由政府、企业家一致进行。开发矿产。政府应采取积极的保护及奖励政策,调查各地矿产,改进采掘方法,禁止地方政府与任何特殊势力把持矿产,与民争利。并欢迎外国投资。流畅货运。一方面尽量发展全国各处的道路交通,改进水陆货运的办法。同时又在各地设立主要农作物的公共仓库和运输机关,以便屯积和转运。调节金融。鼓励储蓄,设置完备Z农村借贷制度,并要全国人民绝对赞助国家关于货币汇兑之政策。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下,加上大规模内战基本停止,中国的国民经济在1936年开始出现复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达到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峰。1936年,除四川、河南、广东三省受灾减产外,全国农业生产均获丰收,农业产值达法币56亿元,比1933年至1935年的平均产值高出17亿元,增加了将近45%0其屮,棉花增加%,小麦增加%,大豆增加%,稻子、高粱、芝麻、烟叶等也比历年的产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农业生产的增长,提升了农民的购买力,促进工商业的发展。1936年的工业品总产值为法币122亿元,比1935年增加11%。其中,棉纱增加29%,水泥增加%,火柴增加%,电力供应增加%。1936年的工农业生产总值比1935年增加了8%o另外,1936年对外贸易入超大为减少,出口增加。但是,经济复苏所出现的好景不长,FI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打断了这一良好的第167页发展势头。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1927-1937年I'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处于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即1927-1930年有发展;1931—1935年,因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发展停滞;1936-1937年又有一个发展过程。(一)1927—1930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表现占中国民族资本44%的纱厂、丝厂、卷烟厂都增长。棉纺织业、丝绸工业、机器工业、面粉厂此问呈不断增长趋势。商业、金融业和交通运输业也有发展。1.原因(1)与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相关。“五卅运动"等抵制日货、英货。(2)与国内政局有关。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关税自主。民族资产阶级欢迎蒋介石上台。(3)民族资本家的积极经营。(二)1931—1935年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衰退1・表现\n注册工厂与资本额从1931年后明显下降。工厂改组与倒闭情况严重。1.衰退原因(1)帝国主义在华经济势力的扩张(2)东北三省的沦陷(3)美国的白银政策的影响(4)连年自然灾害(三)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高峰:1936,增长率11.8%.1936年经济危机过后,出现了短暂的繁荣,农业、工业和商业均有发展。四、中共开辟农村革命道路,实施变革中国社会的新探索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广大农村建立起许多大小不等的革命根据地。这些根据地在农村艰苦环境下,创造了系统的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五、20世纪30年代屮国社会变革更加深化。表现在文化思想意识方面,30年代,不同的政治文化思想的论争更加激烈。新生活运动与文化建设运动。1934年2月,蒋介石“围剿”的红军大本营南昌,接受夫人宋美龄的建议,发起所谓“新生活运动”,成立“新生活运动促进会",自任会长。各省设立分会,省主席任分会以《新生活运动纲要》和《新生活运动须知》两个文件为实施细则。指导思想是蒋介石反复强调的“四维八徳",即“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行动纲领是国民生活艺术化、生产化、军事化,所谓“艺术化",就是以传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榜样,以艺术陶养国民,完善国民性,所谓“生产化",就是强调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与不劳而获,努力生产,建设国家,所谓“军事化”,就是勇敢迅速,刻苦耐劳,能够随时为国牺牲;具体标准是“整齐、清洁、简单、朴素、迅速、确实”,目标是“改造社会,复兴国家”。新生活运动的出发点与内容及其动机无可厚非,恢复民族优秀传统与道徳,树立中华民族新形象,从民众日常生活开始,也不失为一新的尝试。之所以没有成功,关键是时机选择不对。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民族危机、民生凋敝、社会动荡,在此背景下进行所谓的新生活运动,无视屮国社会的现实危机与主要矛盾,肯定是功亏一箋,失败是必然的。1934年3月,中国文化建设协会成立,蒋介石任名誉理事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组织部长陈立夫任理事长。该会的发起人有国民党及政府要人、思想文化界名人、大学教授等共440人,逐渐形成声势浩大的中国文化建设运动。中国文化建设协会成立后,先后在南京、北平等地成立了分会。同年10月,该会创办的《文化建设》朵志出版。第二年,由北平分会首先发起“读书运动”,出版《读书杂志》。总会随后主办了“全国读书运动大会”和“读书竞进会”。当时,中国文化建设运动与同期开展的新生活运动互相呼应,在思想文化界产生了颇大的影响。屮国文化建设协会订有协会纲领、章程、组织规程等。该会的宗旨为“根据三民主义建设新中国文化确立三民主义为文化建设运动的最高原则;以发扬固有文化与吸收外来文化并行;提倡“民族精神”、“科学精神”、“统一精神”、“创立精神”,消灭“封建思想”、“阶级思想J“颓废思想”、“奴隶思想”;在学术研究方面,鼓励“笃实精进及独立自尊之美徳对知识分子“提倡贡献能力及牺牲个人自由”的风尚;对个人倡导“以礼义廉耻为中心"的生活习惯和“负责任重纪律信仰领袖服从团体之精神J在国家政治、社会、经济建设问题上,“主张以三民主义为中心,而实施统制,排斥共产主义及资本主义之谬误,辟阶级斗争与自由竞争Z主张"。屮国文化建设运动的基本主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强调文化建设“不能脱离时间与空间的制限",文化是人们“实际的社会生活之表现“人类的实际生活,既因吋因地而有所不同",那么文化就不一成不变,也不应盲目模仿他人。因此,“主张复兴国粹,保存国故"与“盲目的崇拜西洋文化''一样,“都犯了不顾事实的毛病其二,以复兴传统道德为文化建设的重点。他们认为,五四运动以來的文化工作“大部分均系破坏工作,以至吾国固有Z文化摧残无余",指出不知“过去Z历史”的民族是病态的民族。因此,“欲攵兴民族,必先恢复民族固有的特性,再研究科学1935年的“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寸论和陈序经的“全盘西化”争\n第168页论,是屮国文化建设运动屮的一个重要事件。中国文化建设运动与国民党的政治反共相互配合,反对共产主义思想与文化,目的是强化国民党的一党专制与个人独裁。30年代,社会各阶层继续寻求改造中国的道路和模式。胡适的改良主义。乡村改良运动遍及大江南北,其中,影响最大的有晏阳初主持下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梁漱溟为首的乡村建设派。人口出现大规模流动的趋势。30年代,屮国继续向现代社会转型,其基本状况是,传统与现代两种社会生活并存,一方面是具有较多现代性特色的城市不断出现,另一方面在全国广大农村,仍然较多的维持着传统的社会关系和生活习俗。这一时期,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组织、政治组织,更多地涌现岀來,如各种工人组织、农民组织和知识分子组织,也包扌舌国共两党Z外第三党的出现。第八章抗日战争第一节日本侵略东北与伪满洲国的成立一、日本侵略东北沦陷(一)日本武力侵略我国东北的野心1905年9月,日本在辽阳设立“关东总督府”,将南满置于日本的军政管理Z下。1912年7月8日,在日本的倡议下,日俄达成密约,完成了对整个满蒙地区势力范围的划分。1927年,东方会议与田屮奏折。1930年下半年,日本帝国主义掀起了所谓“满蒙危机”的叫嚣,日本军部在暗中加紧制定武力侵占中国东北的具体计划。1931年,H本参谋本部做出《昭和六年度形势判断》,要求分三步走,从根木上解决满蒙问题。1931年6月,日本陆相部建川美次、永田铁山、冈村宁次等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解决满洲问题方策大纲》。(二)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B,日本关东军蓄意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九一八事变。随后,日军占领沈阳等20多个城市。(三)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事变之初,东北军执行了蒋介石和张学良既定的对口不抵抗和申诉国联的政策。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抗日救亡运动一、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从九•一八事变爆发到七•七卢沟桥抗战前夜,中国抗日救亡运动逐步兴起。(一)东北抗日义勇军以马占山的江桥抗战最为激烈、战绩最为显著。1932年夏天,东北义勇军发展到全盛时期,人数达30万以上。1931年冬,屮共满洲省委陆续派出罗登贤、杨靖宇、赵尚志、周保屮等同志到东北各地,一面创建反tl游击队,组建东北抗日联军,一面到各部义勇军中,开展士兵工作,协助指导作战,以开辟抗tl游击区。(二)一•二八淞沪抗战1932年1月28日,日军不宣而战,向上海闸北中国驻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是为一•二八事变。19路军在军长蔡廷错、总指挥蒋光鼐的带领下奋起抵抗。第169页\n(三)长城抗战1933年,屮国第29军宋哲元部发扬“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牺牲报国精神,在赵登禹、何基洼、佟麟阁的指挥下,进行了长城抗战中最为激烈的战斗。傅作义统率的第59军顽强防守。(四)察哈尔抗战1933年,冯玉祥、吉鸿昌、方振武等爱国将领在察哈尔(在北京西北部,今分属河北、西安事变一、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确立(一)“八一宣言,,1935年8月1日,以中国苏维埃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共同署名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又称《八一宣言》。宣言的主要内容有:分析了“九•一八"事变后的国内政治形势,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的侵略及企图灭亡屮国的野心,痛斥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指出中华民族正处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号召全屮国人民动员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提出屮国共产党当前的政治主张是组织国防政府和抗口联军。(二)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1936年5月5日,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8月25日,屮共中央公开发表《屮国共产党致屮国国民党书》,再次呼吁停止内战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根据形势的进一步变化情况,向党内发出《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把'抗日反蒋”口号改为'逼蒋抗日9月17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人民共和国”改为“民主共和国豐至此,中国共产党基本完成对国民党政策的转变。二、西安事变(一)西安事变的发生1.背景2.经过1936年12月12H,当天,张学良、杨虎城等18位高级将领署名发表《对时局通电》,提出八项抗口主张: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容纳各党派共同负责救国;停止一切内战;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自由一切之政治自由;确定遵行孙总理遗嘱;立即召集救国会议。(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1.西安事变后复杂局面2.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社会政治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西安事变第170页和平解决之后,卢沟桥事变一、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端1937年7月7日,宛平。中国驻军第29军顽强抵抗,揭开了屮国抗日战争的序幕。1937年7月7tl晚,驻扎丰台的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在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下,开往北平西南宛平县境南京大屠杀与tl军暴行日军占领上海后,进攻目标直接指向国民政府首都南京。11月17日,成立日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直接受命于日本天皇。日军上海派遣军兵分三路,水陆并进,进攻南京。11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军事委员会迁往武汉。24B,军事委员会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统辖10\n万军队,实施南京保卫战。南京防守分为复廓阵地与外围阵地两个层次,分兵部署。12月7日,日军突破外围防线,南1《卢沟桥事变史料》,第4页。第171页京守军集结复廓阵地,拼死抵抗。1937年12月13日,南京被日军占领。日军在华屮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指挥下,在南京地区烧杀淫掠无所不为。12月150,日军将中国军警人员2000余名,解赴汉中门外,用机枪扫射,焚尸灭迹。同FI夜晚,又有市民和士兵9000余人,被FI军押往海军鱼雷营,除9人逃出外,其余全部被杀害。16日傍晚,屮国士兵和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押往屮山码头江边,先用机枪射死,抛尸江中,只有数人幸免。17日,从南京少数外国侨民组织成立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划定的“安全区”搜捕的数万青年被FI军绑缚下关煤炭巷,予以集体屠杀,尸体被投入江屮,江水被鲜血染得殷红。18B,日军将从南京逃出被拘囚于幕府山下的难民和被俘军人5.7万余人,以铅丝捆绑,驱至下关草鞋峡,先用机枪扫射,复用刺刀乱戳,最后浇以煤油,纵火焚烧,残余骸骨投入长江。令人发指者,是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皿在紫金山下进行“杀人比赛他们分别杀了106和105名中国人后,“比赛又在进行覽在日军进入南京后的一个月中,全城发生2万起强奸、轮奸事件,无论少女或老妇,都难以幸免。许多妇女在被强奸之后乂遭枪杀、毁尸,惨不忍睹。与此同时,日军遇屋即烧,从中华门到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一、国共两党不同的抗战路线和方针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抗日,H标一致,但是在抗战战略上有所不同,存在政府抗战与全民抗战的不同。(一)国民党片面抗战的路线和方针1937年8月7日,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国防会议。会议根据敌强我弱的现实状况,确定以“持久消耗战"作为中国抗战的战略方针,即军事上采取持久战略,“以空间换时间",逐次消耗敌人,以转变敌我优劣形势,争取最后胜利。8月20日,国民政府以大本营的训令颁发的战争指导方案和作战指导计划,明确提出以“持久战”为抗日作战的指导方针。这一战略,就是面对强大敌人的疯狂进攻,不能实行速战速决,而是利用国家优势之人力与广大的国土,进行持久消耗战,一面力保要地,消耗疲惫敌人,一面培养国力,俟机转移攻势,击破敌人,争取战争最后的胜利。这种战略总体是正确的,符合实际的。但也有局限性。这种“持久战"“持久消耗战”战略,主要不是通过自己的积极作战、改变敌我力量总的对比,以达到最后战胜敌人的目的,而是拖延时间,等待国际形势的有利变化,依靠国际力量形成对敌优势,最后取得胜利。同时,这种持久战略仅仅分为战略防御与战略进攻两个阶段,即经过第一阶段的战略防御作战后,就立即进入转守为攻、转败为胜的阶段,忽略了持久抗战中一个十分关键的战略相持阶段。关于这一点,毛泽东在1938年5月发表的《论持久战》中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与分析。关于实现持久战略的途径,也主要是依靠政府军的正面防御作战,即阵地防御战。关于抗战初期具体的战略安排,南京国防会议决定:集中相当兵力于华北,在平绥、平汉、津浦沿线各要点,重叠配置,多线设防,逐次抵抗,特注意确保山西之天然堡垒,最后确保山西、山东,力求争取时间,牵制消耗敌人;国军主力集中华东,攻击上海之敌,力保吴淞要地,掩护首都南京;迅速扫荡浙、沪敌海军根据地,阻止后续敌军登陆,乘机歼灭Z;以最小限度兵力守备华南沿海各要地。1938年3月,国民党在武汉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4月1日,大会通过了《抗战建国纲\n领》,内容包括抗战的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政策。这个纲领对人民作了某些让步,如规定组织国民参政机关,许诺给了人民言论、出版、集会、结社自由。同时,这个纲领还吸收了屮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某些精神,对于抗战战略也做了一些修订,从单纯强调政府军的正面防御作战转为同时“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在各战区司令长官指挥之下,与正式军队配合作战,以充分发挥保卫乡土捍御外侮之效能;并在敌人后方发动普遍的游击战,以破坏及牵制敌人之兵力”。(二)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的路线方针全国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自己的抗战战略。7月底至8月初,当日军占领平津并准备发动大规模进攻的形势下,屮共屮央强调“总的战略方针暂时是攻势防御,应给进攻之敌以歼灭的反攻,决不能是单纯防御二并提出“正规战与游击战相配合”、“发动人民的武装自卫战"等主张。随后,中共中央还拟定了《全国抗战之战略计划及作战原则案》,提交南京国民政府军事机构。其主要内容是:1我之战略方针为持久的防御战,战略上是持久战,但战役战斗上应为速决战;基本作战原则是运动战,第172页即在适当时机,集中优势兵力实行决然突击,避免单纯的阵地消耗战;在必要的战略要点和政治经济中心设立坚强工事,布置足够兵力,以钳制敌人;阵地构筑,应狭小其正面,伸氏其纵深,守备部队应机动灵活,防止单纯死守;战略上我居于内线作战,但在战役指导上应为外线作战,以求歼敌;在敌之左右前后,开展广泛的游击战,造成主力运动歼敌之有利时机。8月11日,出席国民政府军事会议的周恩來、朱德等中共代表在会上分别发言,对中共提出的战略方针与作战原则做了补充说明。1937年8月22日至25日,小共小央在陕西省洛川县城北10公里处的红军指挥部驻地冯家村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洛川会议。会上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中国共产党抗口救国十大纲领》。其要点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改革政治机构;抗日的外交政策;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改良人民生活;抗日的教育政策;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方;抗日的民族团结。会议还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会议认为,中国的抗战是艰苦的持久作战,必须经过持久作战,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会议还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各方面的具体政策:必须坚持抗日战争屮的无产阶级领导权;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群众,独立自主地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使游击战争担负起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和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作斗争;在有利于动员全国人民参加抗战的前提下,争取全国人民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战吋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八路军的具体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洛川会议后,中共中央和许多领导人対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做了进一步的论述和发展,在山地游击战的基础上,由提出了平原游击战,丰富了游击战的内涵。1938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了《抗FI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对屮国共产党的抗tl战略做了系统的梳理与总结。第一,屮国抗日战争必须经过持久抗战才能取得胜利,抗tl持久战将经过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敌之战略保守、我之進备反攻;敌之战略退却、我之战略反攻三个发展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的时间将相当长,遇到的闲难也将最多,但是它是整个战争胜负转变的枢纽。中国能否胜利,关键取决于全民族在这个阶段努力的程度。如果能够坚持持久抗战,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第二,规定了抗战的作战方针和作战形式,论述了抗tl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关于作战方针,必须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才能达到“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目的。关于作战形式,在战略防御阶段,运动战是主要的,游击战与阵地战是辅助的;在战略相持阶段,游击战上升到主要地位,运动战与阵地战是辅助的;在战略反攻阶段,运动战再次上升为主要形式,而辅Z\n以阵地战与游击战。第三,规定了人民战争的抗战路线。中共的抗战战略,不仅指导了敌后战场的胜利进行,而且对抗日战争的整个进程也发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二、正面战场的持续作战(一)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1.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八一三事变发生后,口军向屮国驻军发起攻击,我军奋起还击,淞沪会战正式打响。淞沪地区,北控长江口,南领杭州湾,东临东海,西屏南京,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且为中国工商业中心。日军如果占领淞沪地区,,可使中国经济与财政遭受严重打击,而且日军由此西进,直接威胁南京或,故为敌我双方必争地区。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首次重要会战,双方集中了大量主力部队。日军以松井石根大将为总司令,共投入12个师团及侮空军、特种兵部队30余万人的兵力,并有海军、空军及重炮与战车部队的火力援助。屮国军队先以冯玉祥为总司令,后由蒋介石兼任,共投入6个集团军70余个师70余万人的兵力。中日军队自1937年8月13日开始至11月下旬,激战达三个月以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时间自8月13日至8月22H,是屮国军队的攻势阶段。其目的是在日军增援主力没有到达上海之前,一举歼灭日本在上海的海军陆战队,同时拔除日军在上海市区的儿个据点。战斗主要在上海市区进行。双方空军也参加战斗。第二阶段,吋间自8M23H至11月4日,是中国军队的防御阶段。8月23日,日本上海派遣军强行登陆,到达上海,中国军队由进攻转入防御。战斗已经扩大到整个淞沪地区。这一阶段,中国军队与日军先后进行了罗店攻防战、宝山战役、温藻浜战役,川国军人以血肉Z躯英勇抵抗H军的疯狂进攻,上演了营长姚子青壮烈牺牲,精忠报国,团副谢晋元率领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视死如归的悲壮活剧。尽管如此,由于敌人武器精良,火力凶猛,加上海军、空军的强力支援,我军步步后退,始终处于被动。第三阶段,时间自11月5口到11月120,为中国军队撤退时期。11月5日,日军援军在杭州湾成功登陆,然后沿沪杭铁路向上海方向推进。11月9日,日军占领松江城,对上海地区的屮国守军从侧后构成严重威胁,形势对我军极为不利。加上近3个月的长期作战,我军消耗严重,后勤供给匮乏,战斗队形开始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军队撤出上海,开始战略退却。淞沪会战遂告结朿。淞沪会战,中国军队伤亡高达25万人,日军在此役中共伤亡40672人。淞沪守军浴血奋战,使Fl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了打破了Fl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为屮国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有利于全国总动员。同时也向世界表明了中国持久抗战的决心和信心。2.忻口会战1937年10月至11月,为了保卫山酋、保卫太原,中国军队在太原及其以北要隘忻口地区与FI军展开了激烈的大会战,包活平型关战斗、忻口决战、正太线防御战,总称为忻口会战。第173页3•徐州会战1938年1月至6月,中国军队在李宗仁指挥下,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省抗击侵华tl军进攻,史称“徐州会战”。4.武汉会战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大规模会战。战场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四省广大地区。(二)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的正面战场1938年11月至1940年,中国战场的军事形势是由战略防御向战略相持的过渡阶段。在此\n阶段,国民党军在整体上还是比较能积极抗战。在1939年至1940年的两年间,正面战场先后进行大的战役有:南昌会战(1939年3月至5月)、随枣会战(1939年5月)、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至10月)、1939年冬季攻势(1939年11月至1940年3月)、桂南会战(1939年11月至1940年11月)、绥西作战(1939年12月至1940年4月)和枣宜会战(1940年5月至6月)等。1941年至1943年,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几次重大战役,包括三次长沙战役、浙赣战役、鄂西常德战役,对盟军的太平洋作战起到了直接和重要的支持与配合作用。1944年开始进入战略反攻阶段,这一时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在局部地区做出重要贡献,中国远征军20多万将士对日作战,援助了英、美盟军作战。但在国内战场出现了豫湘桂战役的大溃败。(三)正面战场的积极作用三、敌后战场的开辟(一)战略防御阶段,敌后战场和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作战1.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建立1937年8月25日,屮革军委发布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将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改为八路军总指挥部,任命朱徳为总指挥、彭徳怀为副总指挥,叶剑英为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中革军委总政治部改为八路军政治部,任弼时为主任、邓小平为副主任。下辖3个师:第一一五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参谋长周昆,政训处主任罗荣桓,副主任肖华。第一二。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肖克,参谋长周士第,政训处主任关向应,副主任甘泗淇。第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参谋长倪志亮,政训处主任张浩,副主任宋任穷。9月110,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全国陆海空军战斗序列,将八路军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总部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朱德改任总司令,彭德怀改任副总司令。9月140,朱德、彭德怀发布八路军改为第十八集团军的通令。但此后仍沿用八路军的番号。红军改编后,一一五师、一二。师、一二九师分别在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富平县庄里镇、泾阳县石桥镇举行抗日誓师大会,之后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第一一五师挺进晋东北,第一二师进驻榆次,第一二九师进入晋北。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八路军三大主力挥师东进,气势如虹。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江西南昌正式成立。军长叶挺,政委兼副军长项英。下辖第一、二、三、四支队。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第三支队司令员张云逸,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同吋,成立中共中央东南分局,项英任书记。2.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140,根据作战计划,八路军一一五师开赴平型关附近的大营镇。此次战役,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共击毙FI军100()余人,击毁汽车1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火炮一门,战马50余匹,以及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全国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平型关大捷在日军长驱直入、国民党军队节节后退的形势下,有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全国人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从而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民心、士气。消息传开,全国各界莫不欢欣鼓舞,纷纷发来贺信贺电,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同时在整个战略上,为忻口会战赢得了准备时间,有效地钳制了tl军第5师的行动,并且从侧翼支援了平汉路的作战。3.敌后抗tl根据地的开辟晋绥抗口根据地;晋冀豫抗口根据地;晋察冀抗口根据地;山东抗日根据地;华中抗日根据地等。(二)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逐渐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和中流砥柱1•“百团大战1940年8月20日至12月初,为了打破日军依托公路、铁路封锁与分割抗日根据地的“囚笼政策”,振奋军民抗战士气,反对妥协危险,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在华北地区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进攻。参战部队达到105个团,约20多万人,被称为百团大战。\n这次战役经历了两个主动进攻阶段和一个反“扫荡邛介段。8月20日至9月10日是第一阶段,中心任务是交通破袭战,重点是破击正太铁路。9月22日至10月上旬是第二阶段,中心任务是扩大战果,继续破击交通线,作战的主要目标是攻击交通线两侧与深入根据地内的日军据点。10月6日至1941年1月24日,中心任务是反“扫荡”作战,通过游击战争与空室清野,坚决消灭进犯之敌。百团大战持续时间长达4个多月,八路军各部队共计进行大小战斗第174页1820多次,战绩卓著,毙伤日、伪军25000多人,俘虏日军280多人、伪军18000多人。破坏铁路470多公里,公路1500多公里,毁坏车站、桥梁、隧道260多处。缴获一批武器弹药与军用物资。百团大战有力回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与侵略气焰,迟滞了日军北攻苏联、南攻英美的战略计划,鼓舞和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到底的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2.粉碎日寇的“扫荡”第七节抗日根据地的开拓与建设一、政治方面建立抗日人民政权,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实行三三制和精兵简政。1.三三制政权建设政权机关的人员构成中,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中间派人士大体各占1/32.精兵简政二、经济方面:大力开展经济建设。实行减租减息和开展大生产运动1.减租减息。1938年2月9日,晋察冀边区政府率先颁布《晋察冀边区减租减息单行条例》,规定减租额为25%,年利率不超过10%,并规定废除正租之外一切杂税及各种名忖的高利贷。晋冀豫、冀鲁豫边区各地先后作岀了“五一减息”、“二五减租”和“半分减息”的规定。经过减租减息,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大生产运动三、思想方面主要是开展整风运动第八节延安整风与中共“七大"一、延安整风1942年到1945年进行。主要中国军队的反攻一、1944年初敌后解放区局部反攻的有利条件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转入战略反攻阶段进入1944年后,川国战场的形势更为有利,敌后战场广泛展开局部反攻。二、敌后战场对日军的局部反攻在华北敌后战场,晋冀鲁豫、晋察冀、晋绥、山东等解放区军民向日军发起全面出击。在华中敌后战场,新四军积极主动地向日伪军发动攻势作战,力争恢复和扩大解放区,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在1944年的局部反攻中,敌后抗日武装共计作战11300多次,攻克敌人据点2580多个,攻克县城20多座,消灭日伪军近20万人,收复国土16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1700多万。截止1945年春,八路军、新卩4军主力发展到90万人,民兵200万,建立抗日根据地19个,根据地面积达95万平方公里,人口达9900多万。中共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全国范围日本投降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n一、解放区战场的全面反攻1945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临近最后的胜利,雅尔塔会议。7月26日,屮、美、英三国政府联合发表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第175页8月6tl、9S,美国分别在日本广岛和长崎上空投下两颗原子弹,加速了日本的崩溃。8月9日,苏联红军从西东北三个方向,同时向日本关东军发起攻击,并在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实施登陆作战。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二、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5B,tl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及大本营全权代表于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正式签署投降书。9月9日,在南京举行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冈村宁次在投降书上签字。三、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中国近代以来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屮华民族反帝斗争转败为胜的枢纽。(二)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的枢纽。(三)中国抗口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也有重要的意义四、胡锦涛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5年9月3日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2.国共领导的军队形成共同抗日的战略态势3.抗日战争胜利的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国人民抗口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笫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抗口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于中华民族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中国人民抗tl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3)屮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屮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抗tl战争使屮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焕发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在那场空前壮阔的伟大斗争中,中华民族进一步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并表现出许多鲜明的特点,这就是: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屮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坚持正义、白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第十一节抗战时期的社会经济抗战全面爆发后,为了躲避战火和FI军烧杀抢掠,坚持抗战,“屮国社会的重心迅速西移”。一、西南大后方的建设(一)工业内迁(二)兴办了一批工矿企业\n(三)高校的内迁(四)人口大规模向西部地区流动(五)银行业发展较快(六)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二、西南大后方工业发展原因1.大规模工业内迁的推动作用2.有一个独立的充分市场3.沦陷区人口大量迁移到西南后方,增加了对工业品的需求。战时各种物资的需要也推动了工业的发展。4.大量科技人员和设备迁到后方,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5.国民政府采取的扶持政策。鼓励内迁,代征土地,低息或者免息贷款。鼓励资源开发。鼓励发明创造。三、西南大后方工业发展特点1.官僚资本的垄断和统治。2.生产资料部门发展速度大大超过生活资料部门。3.规模小,设备简陋。以国统区为重点。国民政府完成了从和平经济到战时经济的转变。1)战时工矿区内迁。1937年8月13日前开始到1940年,内迁工厂600家,为保存抗战的经济力量。奠定后方建设、开发西北西南工业,在技术、设备与人才方面,起了重要作用。2)国营工矿业有了较大发展,战时工业发展方针:“以军需工业为中心”,重点发展重工业、开发矿业资源、发展电力等。1943年,共有工厂656家。第176页\n3)民营工矿业。1944年共有工厂近5000家。1939年前,主要生产军需品,1939年年后转向非军工生产,涉及发电、煤炭、钢铁等领域。4)农业经济。1940年国民政府设立农林部,设立农村金融网,组织农村合作社,推广科学种田,增加农产品出口,复兴中国农村。1941年起,国民政府对农村实行“三征”(征实、征购,征税),加重了农民负担,弊大于利。5)交通运输业,有长足发展。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及西南交通网的建立。6)商业与外贸。对战略产品如桐油、钛、钩实行统购统销、贸易统制。7)财政与金融。成立四行联合办事总处(四联总处),负责办理政府战时金融政策的制定及相关特种业务。1937-1944年间四联总处核定的放贷总额是495.56亿元,有力地支援了抗战。四、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日本占领东北、华北后,通过扶植傀儡政权、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等形式,开始了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政治上扶植傀儡政权,日本通过建立伪“满洲国"、华北自治政府、维新政府、南京汪伪政府等,实行“以华治华"的政治统治。在沦陷区强化保甲制度,即对居民10户编为一甲,若干甲编为一保,设立保长。若干保编为一乡或一镇,设立乡镇长。若干乡镇编为一区,设置区长。居民发给“良民证”。所有车辆船只必须登记,外出运输必须领取特许证方可通行。与此同时,日本还操控建立了各种伪民众团体与发动组织,配合伪政府进行殖民统治。1937年12月,日本仿照东北的“协和会匕在北平成立“中华民国新民会",由华北日奸头子王克敏兼任会长。1938年7月,日本在上海成立了“大民会”,不久迁移南京,由梁鸿志兼任总裁。另外,口本还在武汉成立了“正义会”等组织。这些团体与组织,利用各种理论或主义,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做辩护,迷惑和麻痹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在基层,日伪在实行保甲制度的同时,还建立“维持会”、“自卫团''、“爱乡会''、“政工团"、“特种教育委员会''等宣传教育等活动,严密组织,从事抽查保甲、监视居民、巡逻报信、站岗放哨、支差服役、窥视沦陷区人民的言行。为了弥补口军兵力的不足,日本大量在沦陷区编练伪军。在华北,组建“华北治安军”,齐\n扩大到4个集团军。在组建伪绥靖军,由任援燮元任总司令,下辖3个集团军。194()年1()月改称“华北绥靖军”,内蒙古地区组建伪蒙军,由李守信任总司令,下辖9个师。在华中,道任总司令。1939年12月,在上海举办军官训练团,培训伪军骨干,汪精卫自任团长。1940年3月,汪精卫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成立后,组建了最大的伪军——“和平救国军”,汪精卫兼任委员长。在华南,1940年底成立了“广东和平建国军”,黄大伟任总司令。这些伪军建立后,直接受日军控制和指挥,主要任务是担任警备和协助日军作战,特别是在对占领区的“治安肃正”作战中充当了日军的帮凶。日军同时对沦陷区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掠夺。日本把中国工矿企业分为统制事业与自由事业:统制事业包括矿山、钢铁、交通、通讯、公用事业等,由日本政府、军阀、财阀垄断经营;自由事业主要包括轻纺、面粉、造纸、火柴、水泥、烟草、肥料、商业等,主要由日本的私人会社控制经营。1937年12月,日本在中国建立了满洲重工业开发会社,统制了东北的21种轻、重工业,疯狂掠夺东北矿产资源。从1937年开始,日本先后在东北实施了两个“产业开发五年计划",重点开发东北的煤炭与生铁。东北生产的原煤有22800万吨、生铁有1200万吨被运往日本o1938年11月,日本同时成立了“华北开发公司”和“华中振兴公司”两大“国策公司”,以所谓“中日合作”的形式,目的是“以战养战匕掠夺中国资源。按照条文规定:“华北开发公司”所属各企业,屮国投资45%,日本投资55%;“华中振兴公司”所属各企业,中国投资51%,日本投资49%,实际上企业经营权完全归日方所有,大部分利润也被tl方占有「华北开发公司''是tl本政府与北平“临时政府''合资兴办,经营范围涉及各行各业,子公司有29个,主要以“二黑二白”,即煤、铁、盐、棉为重点,是日本在华北进行经济掠夺的最大垄断组织。“华中振兴公司”是日本政府与南京“维新政府”合资开办,子公司13个,控制了华屮地区煤炭、钢铁、电力、水产、蚕丝等行业。此外,FI本在华南还建立了橡胶、制糖等公司,实行经济掠夺。对沦陷区农村,日本殖民统治的方式是:强占土地。其方式主要有:强行圈占和没收土地,以用于其修筑兵营、仓库、公路、机场、碉堡、封锁沟等;通过分配给移民土地达到対中国土地的占有,将近100万的日本移民,占领了中国大片土地;“中日实业公司”没收了军粮城、茶堤两大农场的土地5万多亩,H伪合办的“垦殖公司”圈占冀东沿海土地达7万顷。其次,地方伪政权任意征收苛捐杂税,加重了对农民的盘剥。第三,强行以低价收购农产品。第四,日伪军直接抢掠粮食、牲畜及各种财物。口本在沦陷区扶植伪政权的同时,还成立了银行,发行货币。如张家口的蒙疆银行发行“蒙疆券",北平的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上海的中央储备银行发行“中联券”。这些儿乎全是没有准备金的不兑现纸币,仅仅靠武力维系其“信用二日军还从1938年11月起发行“军用票雹日本在中国设立的各种银行,通过发行伪钞、收兑法币、套取中国外汇基金等形式,破坏屮国的金融体系,引发了通货膨胀,导致物价飞涨。推行奴化教育与宣传也是口本在沦陷区进行殖民统治的重要环节。日本先后在中国沦陷区建立“蒙疆学院”、“新民学院”、“建国青年学院”等高等院校,冃的是为其各级傀儡政权培养后备梯队。屮等教育主要以“务实”教育为主,培养为日本侵略屮国的技术人才与师资队伍。tl伪还强令屮小学把tl语列为必修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进行反共、媚日与卖国教育,篡改和歪曲屮国历史与文化,宣扬“口屮同文同种”、“屮日满亲善”以及汪精卫集团的“和平”汉奸理论,用中国文化典籍中的章句来解释汉奸理论“新民主义",提倡尊孔读经,倡导“建设大东亚新秩序此外,日伪还通过其创办的100多种期刊报纸,夸大日第177页军的军事胜利,制造口本必胜、中国必败的舆论,目的是彻底取消中国人民的抗日思想,以实现其完全征服中国的野心。第九章国战后国民党的统治与人民的反抗斗争\n一、抗战胜利后的国际时局(一)苏联的强大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二)美国战后成为经济、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二、国民党的腐败与独裁方针(一)通过接受日伪产业,大发横财官僚垄断资本膨胀。三阳开泰"(捧西洋、爱东洋、要现洋)。“五子登科”(抢车子、房子、金子、衣服料子、嬢子)(二)坚持独裁,准备国共重庆谈判一、重庆谈判的背景蒋介石接连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二、重庆谈判的经过8月29日,重庆谈判正式开始。谈判双方争论的焦点是解放区军队和政权问题,人民军队被迫自卫反击,取得上党、绥远、邯郸、津浦路战役的胜利。三、双十协定的签订10月10tl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基本内战爆发、三大战役与解放军渡江作战一、内战爆发前国共力量的对比内战伊始,国民党在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实力都大大超过中国共产党。二、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战术为迎击强大的来犯之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先后起草发布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确立了中共的方针政策:军事上,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目的,而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与地方为目标。在作战方法上,坚持以运动战为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积小胜为大胜,直至最后消灭敌人,夺取全国胜利。政治上,中共必须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力量,孤立反动派,孤立好战分子,结成最广泛的革命民主统一战线。经济上,必须做持久打算,必须努力生产,必须使自卫战争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一切依靠自力更生。三、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与重点进攻(一)全面进攻第178页1946年6月,国民党在大举进攻小原解放区的同时,还对华东和东北等解放区发动进攻。国民党军队先后占领了105个城市,但是却付出了71万军队的代价。华屮野战军在沐阳战役中击毙国民党军第69师师长戴之奇。经过莱芜战役、鲁西南战役,一举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二)重点进攻1947年3月起,蒋介石决定集屮绝对优势兵力对解放区的两翼——山东和陕北釆取重点进攻。1947年5月孟良崗战役。1947年,青化眨、羊马河、蟠龙、沙家店战役的胜利。四、三大战役1948年9月8日至13日,小共小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政治局会议。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会议提出了准备五年(从1946年7月算起)左右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战略目标。\n1948年9月16tl至26日,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首先发动济南战役,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一)辽沈战役1948年9月〜11月。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2万人,东北全境解放。(二)淮海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三)平津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五、国统区政治体系的全而崩溃与军事的彻底失败国民党的溃败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表新年文告,实施假和谈伎俩。六、渡江战役1949年4月20Fl午夜,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标志着国民党大陆政权的覆灭。第四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949年9月21日下午7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会议经过充分讨论,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三大重要文件。会议还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定于北平,自即日起改名为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五星红旗,象征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世界公元纪年,当年为1949年。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及其历史意义(―)中央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10月1H,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二)开国大典(三)意义1.屮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屈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历史彻底的结束和全新历史阶段的开始。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具有伟大的世界意义。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胜利。第十章民国时期的科学与思想文化第一节屮央研究院的成立与中国科学的初步发展南京政府成立后,成立了官方的科研机构,鼓励高等学院成立科研院所,鼓励科学技术发明。一、中央研究院的成立1928年4月,根据蔡元培等人的提议设立专门的国家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受国民政府政府的直接领导。在上海、南京等全国各地设有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地质、工程、历史语言、社会科学、动植物研究所。同时,它还是全国最高学术机关,对全国的学术研究有指导、联络、奖励责任。蔡元培为院长,至1930年有研究人员193名。至1935年全国各类专门的科研机构有73个,其中34个专门从事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二、中国科学的初步发展(一)数学方面第179页\n华罗庚对解析数论、邓建功对三角级数、许宝禄对数里统计的研究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熊庆来在无穷极整函数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熊氏无穷极"(二)物理学方面吴有训与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成立了著名的“康普顿一吴有训效应(三)化学方面侯得榜1933年写出《纯碱制造》,为世界制碱工业解决了一项存在70余年的技术问题。(四)地质方面李四光撰写《地质力学概论》,创立了地质力学理论,提出中国也有第四纪冰川的确证,并预测中国在东、中、西三个地带可能藏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五)考古学方面陆续进行了九石器时代“北京猿人"、“河套人”、“山顶洞人”、和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以及殷墟遗址的发掘工作。其中“北京猿人"和殷墟遗址的发掘具有重要意义。后者被称为“一项伟大的学术成就"。第二节民国时期的各种思潮各种思潮主要有:整个二十世纪,逐渐形成了三大思想潮流,即以酋方自由民主人权为本位的西化思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南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潮(当代屮国的主流思潮)、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的现代新儒学思潮。具体细分:20世纪10年代的实用主义,无政府主义,工读主义,新村主义思潮;20年代的“联省自治”思潮,“废督裁兵”思潮,“好人主义政府”思潮;20-30年代的乡村建设思潮、“人权”派思潮等。一、实用主义实用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流派。胡适在美国留学吋接受了美国资产阶级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的实用主义。1919年初,他连续发表了《不朽》、《实验主义》等文章,对实用主义做了系统的介绍。他把实用主义称作实验主义。实用主义否认了世界的客观存在和真理的客观标准,认为世界就像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可以由人任意“涂抹装扮真理是“人造的”,“造出来供人用的”。一种观念能否冠以“真理的美名”,全看它是否“大有用处S胡适在宣传实验主义时,提倡“存疑主义”,认为“天下没有永久不变的真理”,主张“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这使具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的。胡适宣称实验主义的哲学“只是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他把这种思想方法概括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宣称这是普遍适用的科学方法。胡适的方法论,有其积极因素和合理成分。五四时期,实验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反封建的思想武器。但是,作为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它与马克思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在政治上,它主张一点一滴的改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论。五四运动爆发前夕,杜威来华讲学,在屮国停留了两年零两个月,曾到11个省讲演。他的讲演集再版过十儿次,《新青年》出了杜威专号,实验主义在中国风行一时。二、合作主义合作主义为空想社会主义者特别是英国的欧文所提倡。五四时期,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曾把合作主义看成最适于改造屮国的办法,各地先后出现了一批研究和宣传合作主义的小团体,其屮成立最早、影响较大的是上海复旦大学教员和学生们组织的平民周刊社(后改为平民学社)。该社1920年5月发行的《平民》周刊,是中国宣传合作主义的主要阵地,此外,当时在上海、长沙、成都、无锡、湖北仙桃镇、武吕等地出现过各种类型的合作社。合作主义的提倡者,主张通过组织合作社,来消灭剥削,实现共产主义。他们说工人所以被资本家剥削。是因为工人们没有资本;用合作的方式,把大家集合起来,就有了资本,就可摆脱资本家的羁束,自营事业。“假定全国的劳工都实行合作方法,则许多的资本家自然的消灭了他们宣称合作主义最适于中国的社会状况,就中国的情形來看,用不着什么布尔什\n维主义要使中国由资本主义而进入社会主义,最适宜的过渡,就是合作事业”。然而推行的结果,却“仿佛秋冬间的哀草枯枝,生气是全无的这些具有改良色彩的小团体也很快分化瓦解了。三、好人政府1922年5月,蔡元培、胡适、梁漱溟、王宠惠等人在《努力周报》上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一文,主张组织一个“好政府''作为改革中国政治的最低限度的耍求。他们提出了政府改革的三条基本原则:要求一个“宪政的政府”,一个“公开的政府”,一种“有计划的政治”。他们认为中国所以败坏到这步FH地,“好人自命清高''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社会上的“优秀分子”出来和恶势力奋斗,组织“好人政府”,“这使政治改革的唯一下手工夫覽1922年9月,在吴佩孚的支持下,曾在《我们的政治主张》上签名的王宠惠、罗文干、汤尔和等入阁,王宠惠为国务总理。他们都属英美派,当时被认为是无党无派的“好人”,因而这个政府有“好人政府”之称。实际上它是听命于吴佩孚的“洛派”政府。这个政府为曹银的“保派"直系军阀所不容,结果仅存在了3个多月就垮台了。“好人政府”昙花一现,成了历史的陈迹。四、制宪救国通过制定一部民主宪法,达到救国治国的目的,这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不少人保有的看法和主张。当时的报刊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东方杂志》出版了两期《宪法研究号》。主张制宪救国的人认为,军阀学权,人民无权,政府混乱,其原因在于中国没有一部根本大法——宪法。因此,“吾国今后唯第180页一要途,无过于急速制宪以立国本"、有了宪法,就能“绝乱源,定国基”,国家即可强盛起来。五、废督裁兵辛亥革命后,军阀拥有重兵,连年混战,成为国家极大祸患。因此,在20世纪20年大初期,废督裁兵Z说,高唱入云。报刊上连篇累牍发表了许多主张废督裁兵的文章,提出了种种裁兵办法。上海、北京、湖南等地的一些团体发表宣言、通电、召开裁兵大会,举行示威请愿,组织裁兵促进会,要求裁兵,形成了有一定声势的裁兵运动。在一段时间里,孙屮山也是“化兵为工”,的积极主张者。主张废督裁兵的人认为,“兵祸"是国家最大的祸患,因此,全国应一致要求废替裁兵。办法是有人民和政府,还可以请外国人帮忙,组织裁兵机关,实行和监督军阀裁兵,裁撤下来的兵,去从事农、工矿业生产。这样不但去除了永远的祸根,国与民还可从中得到莫大好处。六、现代新儒学从思想发展的背景看,现代新儒学主要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來以后兴起的全盘反传统思潮(实质上是全盘西化思潮)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潮的“文化回应雹五四新文化运动喊出了“打倒孔家店叩勺口号,儿千年来在屮国封建社会占主流地位的儒学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批判。在当时许多进步人士眼里,儒学是阻碍社会进步与发展,造成川国社会积弱积贫的总根源,因而对儒学产生了极大的反感。然而,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也产生了“儒学复兴”论。这一学说的诞生,与现代新儒学的发展紧密相联。现代新儒学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一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20世纪30年代初,这是现代新儒学的开创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梁漱溟、张君肋、熊十力等。二是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40年代末,这是现代新儒学的发展期,主要代表人物有冯友兰、贺麟等。三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这是现代新儒学的成熟期,主要代表人物有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四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这是现代新儒学的复兴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杜维明、成中英、刘述先等。\n笫三节民国年间的史学、文学与艺术一、史学李大钊的《史学要论》是我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史学概论。20世纪20年代疑古辨伪的风气在史学界盛行。这种学风主要是胡适、钱玄同、顾颉刚倡导的。顾颉刚提出了一个“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这种观点反对把古代看成黄金世界,对中国古史的传说起了廓清作用。在疑古辨伪的精神激发下,顾颉刚等进行了大量考证辨伪工作,収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在20世纪30年代,屮国理论界和史学界,展开过关于屮国社会性质和屮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争论的范围很广,涉及当时的小国究竟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历史上有没有奴隶制社会、秦汉以后的中国是封建社会还是商业资本主义社会或其他什么性质的社会、中国为什么未能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及亚细亚生产方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论战的参加者,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者和史学工作者,有中国托派分子,有“新生命''派还有其他一些人。李大钊的《史学要论》的发表,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而1930年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出版,则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始形成。20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得到很大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主要成就有几个方面:一是完成了一批中国通史著作,其中有吕振羽的《简明中国通史》,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翦伯赞的《中国史纲》。二是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有很大进展,成绩显著。其中主要有郭沫若的《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侯外庐、杜国痒、赵纪彬合著的《屮国思想通史》。三是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主要成果有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中国历史研究会编的《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胡绳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等。四是中国社会史的研究,主要成果有邓初民的《中国社会史教程》、侯外庐的《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等。梁启超是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理论的奠基人。他于29年代著有《清代学术概论》、《先秦政治思想史》、《屮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屮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王国维是在历史考据方面有很大成绩的史学家。他治史的最大特点是把新发现的材料跟古史记载结合起来,从而获得对古史的新解。他的重要著作有:《戳寿堂所藏殷墟文字考释》、《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殷周制度论》、《鬼方昆夷捡脫考》,《軸靶考》及《宋元戏曲史》等。陈寅恪的主要著作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秦妇吟校笺》等。陈恒的贡献主要在中国宗教史和历史文献学。后者包括目录学、年代学、史讳学、校勘学等方面。他的主要著作有:《元也里可温教考》、《元西域人华化考》、《中国佛教史籍概论》等。二、文学文学研究会是由郑振绎、沈雁冰、周作人、叶绍钧等人发起,于1921年1月在北京正式成立。革新后的《小说月报》是该会的专门刊物。《文学研究会宣言》认为:“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文学要“为人生匕要反映人生,指导人生。这是他们对文学的基本看法。这种文学属于现实主义流派。创造社是由在口本的留学生郭沫若、郁达夫、田汉、成仿吾等,于1921年7月成立的。它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属于浪漫主义流派。他们尊崇自我,认为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推崇天才,说“文第181页学是天才的创造物蔦他们反对功利主义,认为“美的追求是艺术的核心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小说有鲁迅的《狂人日记》、《祝福》、《阿Q正传》等,新诗有郭沫若的《女神》等。谢冰心、闻一多和徐志摩也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诗人。茅盾、巴金、老舍等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了一批优秀的长篇小说。茅盾写的长篇小说《子夜》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是著名的佳作。巴金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是《家》。\n《骆驼祥子》是老舍优秀的长篇小说。沈从文最著名的作品是中篇小说《边城》。这个时期的重要小说家还有李劫人、张天翼、丁玲、肖军等。曹禺是这个时期岀现的著名剧作家。抗战时期,出现了一批以历史题材为现实服务的剧本,其中最著名的是郭沫若的《屈原》。夏衍的《法西斯细菌》也是一部优秀剧作。张天翼在抗战初期写的《华威先生》是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版画》、《李家庄的变迁》等深刻反映了中国农村的新变化,塑造了新型农民的形象。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作品。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是两部反映土改斗争的著名长篇小说。在解放区产生了一种新的文艺形式——新歌剧。最著名的新歌剧是《白毛女》。第四节鲁迅与左翼文化运动大革命失败后,大批文化工作者聚集到上海,坚持革命的文化工作。1928年创造社和太阳社以《创造月刊》、《太阳月刊》等杂志为阵地,掀起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1930年3月,屮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成员包括鲁迅、茅盾、冯雪峰、田汉、潘汉年、阳翰笙、郁达夫等50余人。它以“站在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的战线上,攻破一切反动的保守要素,而发展被压迫的进步要素”作为理论纲领,把吸收国外新文学经验,扩大左翼战线,训练工农作家,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及批评理论,成立新作品作为主要任务。在全国设有分布,先后创办《萌芽》、《前哨》、《拓荒者》、《文学月报》、《大众文艺》等刊物,成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左翼文化阵营批评了新月派、论语派、“自由人"、“第三种人''等文艺超阶级的观点。涌现出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品。以鲁迅成就最高。他的《三闲集》、《南腔备调集》、《且介亭杂文》等,将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起來,抨击黑暗势力。第十一章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9-1956)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新中国的巩固与经济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屮国由此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必然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一、新中国面临的考验和初步的稳定(一)全国大陆的统一和地方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1.全国大陆的统一1951年5月23日,屮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了《屮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10月,人民解放军根据协议,进驻西藏首府拉萨,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至此,除台湾、澎湖、金门、马祖等岛屿和香港、澳门外,实现了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空前未有的统一。2.剿匪3.地方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第182页(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1.没收官僚资本等企业中国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是在没收官僚资本,收购、征购、征用和没收外资企业转变为国有企业,再加上解放区原有的公营经济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三)稳定市场物价,统一全国财政经济为了制止通货膨胀,稳定市场物价,安定人民生活。1949年8月,中央釆取了下列措施:第一,加强金融管理,健全社会主义金融体制。第二,通过建立强有力的国营和供销合作社商业系统,控制主要商品,并通过集中抛售商\n品打击投机倒把活动;同时,国家对私营工商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生产经营活动,执行了正确的扶持政策,以维持其正常经营和生产。第三,加强市场管理,打击投机倒把活动。1950年3月3日,政务院通过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二、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50年6月6日至9日在北京召开。毛泽东主持会议并做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和对该报告的说明即《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刘少奇做了《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陈云做了《关于财经问题的报告》,周恩来做了《关于外交与统一战线工作的报告》,聂荣臻做了《关于人民解放军整编问题的报告》。中共中央一些部门的负责人也在会上发了言,最后由毛泽东做了总结。毛泽东的报告指出:党的屮心任务是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它需要三个条件: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和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为获此三个条件,必须做八项工作。毛泽东在《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中分析了国内各阶级的动态,阐明了党关于团结大多数,集中力量孤立和打击少数敌人的战略策略方针。三、抗美援朝战争(一)经过1950年10月〜1953年7月。7月27日美国在板门店同朝中方面代表签订《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二)意义捍卫了朝鲜人民共和国的独立;保卫了世界和平与屮国的国际安全;提高了屮国的国际地位;保证了国内经济建设的顺利开展。四、土地制度的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运动(一)土地改革1.土改经过1950年6月,屮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和颁布了《屮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共中央决定,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在全国分期分批地完成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屮农,屮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2.土改意义彻底消灭了儿千年来的封建制度的基础——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广大农民真正获得了翻身和解放。(二)镇压反革命运动1951年〜1953年春五、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和“三反”、“五反”运动(一)工商业的合理调整根据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对现有工商业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到1950年9月底基本完成。最突出的是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产销关系三个基本环节。(二)“三反”、“五反”为了打退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1951年10月至1952年3月,屮共小央发出指示,及时地向全党做出了深入开展“三反"、“五反”斗争的决定,并首先部署了在党、政、军和人民团体内开展“三反”运动。六、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伟大成就\n(一)经济战线的巨大胜利(二)人民生活的初步改善七、“一五”年计划(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第183页1953年到1957年,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二)“一五”计划的提前和超额完成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了。第三节社会主义改造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条件(一)政治保证:中共的强力领导;(二)经济条件:土地改革的完成与国民经济的恢复;(三)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四)国际因素: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1956年一1966年)第一节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一、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与发展模式的初步探索(一)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的背景苏联模式也逐渐暴露出不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面。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1956年4月发表《论十大关系》。第184页(二)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经济建设的曲折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一)背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11!o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覚这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愿望,但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二)概况“以钢为纲”;建立人民公社;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起来。(三)评价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在探索中,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片面追求单一的生产关系,追求大规模和高速度。教训: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耍防止“左”、右两种倾向,但主要是防止“左”倾。二、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十年建设成就(一)国民经济的调整I960年冬,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初,中共召开了“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I。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n(二)十年建设的主要成就在经济建设方面,建成了大中型项目五百多个。工农业总产值增长近60%。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大庆油田、胜利油出、大港油出,都是这个时期建设起来的。新修铁路八千多千米,建成兰新、包兰等铁路。在尖端科学技术方面,1964年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涌现出一批英雄模范人物,如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第三节国内政治与对外关系一、国内政治(一)党的八大的召开1.背景2.主要内容第185页(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国内的敌我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日渐突出,如何认识和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以迎接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成为当务之急。2.内容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科学论断,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还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即“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公式,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三)整风运动1.目的:要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2.内容: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3.特点与评价(四)反右派斗争扩大化1.扩大化的原因2.影响(五)“反右倾”斗争1.背景庐山会议与彭徳怀“上书"o1959年7月2日一8月1日,屮共屮央在江西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原定议题是总结1958年以来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统一全党的认识,调整指标,继续纠正“左”倾错误,以实现1959年的继续跃进。7月14日,彭德怀针对当时客观存在的问题,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陈述他对1958年以来“左”倾错误及其经验教训的意见。2.发动1959年8月2日一16日,在庐山召开了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全会通过了《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关于撤销黃克诚同志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决定》、《为保卫党的总路线、反对右倾机会主义而斗争的决议》、《关于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决议》和《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公报》。3.后果一是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二是使党内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个人专断和个人崇\n拜的不良倾向在党内进一步发展。三是中断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二、对外关系(一)中苏关系1.屮苏关于“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的风波1958年。1.屮苏关系的破裂自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来,由于屮苏两党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纷争,中苏关系逐步恶化。1958年中苏在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问题上发生争执后,中苏同盟关系开始走向破裂。1959年10月2日,赫鲁晓夫和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谈话不但没有消除双方的分歧,反而加深了矛盾。1960年将屮苏纷争扩展到了国际共运理论与战略策略上来。1960年6月24tl至26B,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在布加勒斯特举行会谈。苏共代表团突然散发苏共6月21日致中共中央的通知书,对中共进行全面攻击。1960年7月16口,苏联政府突然照会中国,片面决定自7月28日至9月1日撤走全部在中国的苏联专家1390名,并终止派遣专家900名。2.“中苏论战”I960年4月,为纪念列宁诞辰九十周年,中共发表《列宁主义万岁》等三篇文章。这三篇文章的发表揭开了中苏论战的序幕。1960年9月17日至22日,中苏两党在莫斯科举行会谈。10月,刘少奇在莫斯科参加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和必要的妥协,通过了《莫斯科声明》。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使两党关系更趋紧张。1962年4月、5月间,苏联利用中国的严重经济困难,由其驻中国新艦领事馆在伊犁、塔城地区进行大规模颠覆活动,鼓动6万多屮国公民越境跑到苏联,严重威胁屮国的国家安全和边境稳定。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后,苏共在一些场合不断批评中共和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为此,从1962年12月至1963年3月,屮共发表了8篇答辩文章。1963年7月14B,苏共公布了《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第186页逐条批驳中共的“二十五条",从而将中苏两党争论公开于世界。随之,中国共产党在《人民口报》上发表了苏共屮央的“公开信S从1963年7月15日至1963年10月底,苏联报刊、广播发表了有反华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第一节从“五一六通知”到全而内乱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是“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一)政治局扩大会议与“五一六通知”1966年5月召开的小共川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以“反党集团”的莫须有罪名错误地批判了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彭真、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会议决定撤销彭真为首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设立屮央文革小组,直接隶属政治局常委之下。会议通过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随即全国出现了批斗干部、教师、学生,冲击学校党组织等混乱现象。(二)中共八届^一中全会的召开\n1966年8月,毛泽东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屮共八届十一屮全会。会议在不能进行正常民主讨论的情况下,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十六条》称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二、全国动乱局面的形成(一)红卫兵运动1966年从8月至11月,毛泽东在北京先后8次接见了1100万來自全国各地的师生和红卫兵。红卫兵在“造反有理”的旗帜下,从冲击学校到冲击社会,他们以“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为名,捣毁文物典籍、名胜古迹;“炮打”各级党政机关。(二)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1966年10月,全国掀起了“踢开党委闹革命"的浪潮。10月9日至28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以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为主题的工作会议,点名批判刘少奇、邓小平,强调让群众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解放自己。这次会议之后,全国掀起了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高潮。12月,“文化大革命”扩展到全国城市和乡村,全国大动乱局面开始形成。(三)上海“一月风暴"第187页1967年1月,上海,王洪文为首的“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等造反组织夺了上海市委的权,这就是所谓上海“一月风暴”。毛泽东表示支持造反派的夺权。夺权运动迅速波及全国。(四)二月抗争1967年2月前后,在中央召开的军委碰头会、政治局委员和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碰头会等会议上,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屮共屮央政治局成员和屮央军委领导人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表示强烈不满,对林彪、江青一伙诬陷迫害老干部、乱党、乱军的罪恶活动进行斗争。江青、康生一伙向毛泽东做了片面汇报。毛泽东批评了参与斗争的老同志,二月抗争被诬为“二月逆流从此,中央政治局停止活动,完全被中央文革小组取代。(五)中共九大1969年4月,中共九大在北京召开。林彪在会上做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政治报告,全面肯定和发展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第二节庐山会议与“批林批孔”一、庐山会议1970年8月,中共中央在江西庐山召开九届二中全会。会议原定的议程是:讨论修改宪法问题;审定国民经济计划;讨论战备问题。因为林彪发表“天才论",坚持设立国家主席,引发了林彪与毛泽东的冲突。注意不要与1959年错误批判彭徳怀的庐山会议混淆。二、“批林批孔”(一)“批林批孔”背景和目的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从“反击右倾翻案风”到粉碎“四人帮"一、“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一)“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背景周恩來病情加重,邓小平主持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邓小平的措施既遭到“四人帮”的疯狂反对,也为毛泽东所不能容忍。(二)“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过程1975年(三)“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影响\n它破坏了各条战线经过整顿刚刚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局势。二、粉碎“四人帮”当时粉碎“四人帮''的条件已经具备。1976年10月140,中共中央公布了粉碎“四人帮”的消息。第十四章拨乱反正(1976年一一1978年)第一节拨乱反正的历程一、拨乱反正工作受阻,出现徘徊前进的局面华国锋明确提出“两个凡是”的口号二、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冲破“两个凡是”(略)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历史转折(略)四、十一届六中全会——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在做了充分准备之后,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于1981年6月27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第一,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建国以来进行的历次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从党的指导思想、主观原因和社会原因等多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并做岀了正确的总结。第二,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第三,肯定了屮共十一届三屮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第188页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其中,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是《决议》的核心“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大讨论一、“两个凡是''的提出及影响“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二、真理标准大讨论(一)背景“两个凡是"问题上的争论(二)过程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5月12日,《人民日报》转载了这篇文章,新华社播发了消息,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三)意义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的思想进一步从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禁锢下解放出來,冲破了长期以來的“左''倾错误思想的朿缚,促进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第三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路线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口,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二、H^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改革开放的进程(1978年一1992年)第一节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制定一系列政策,指导农村体制改革。\n1979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1980年5月,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谈话,充分肯定了包产到户的做法。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进一步肯定包产到户、包产到组、包干到户、包干到组等形式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并且强调集体经济要坚持生产责任制长期不第189页变。12月,全国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正式规定了人民公社要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接着,在全国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改革。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改革积极推进的同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也开始进行。城市试点改革的特区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中国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并且把实行对外开放的突破口放在广东和福建两省,在那里划出一定区域,试办经济特区。一、经济特区建设的准备广东和福建两省。二、经济特区的建立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各划出一块区域,试办经济特区(开始叫出口特区)。同年8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在粤、闽四市设立经济特区的建议,同时批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完成了设立经济特区的立法程序。经济特区实行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三、建立经济特区的意义创办经济特区,积极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对于缓解我国经济建设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的矛盾,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第三节邓小平南方讲话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一、邓小平南巡讲话(一)背景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经济发展。(二)主要内容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重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第二,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第四,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第五,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硕。第六,要建设好领导班子。笫七,要继续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三)意义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思想基础。二、十四大的召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一)中共十四大的召开1992年10月12B,屮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大会主要有三个重要\n决策:一是科学地概括和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二是确定坚持屮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三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多项重大决策,对于进-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第190页(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从邓小平南方谈话强调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到中共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表明中国经济体制开始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1993年3月,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对宪法的若干条文作了重要修订。其中第九条,把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下来。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此,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目标边开更大步伐,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到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阶段,深入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计划、投资、价格、流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各个领域。第191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