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戊戌变法 36页

  • 3.94 MB
  • 2022-08-18 发布

(历史学)戊戌变法

  • 3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5课戊戌变法\n课标要求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n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4、思想基础:维新思想传播一、戊戌变法背景1、政治基础: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严重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1)早期维新思想(2)康、梁的维新思想\n马关条约甲午一战,中国被日本打败,在谈判中,日本又以战争威胁,迫使清政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约地点日本马关春帆楼。知识链接《马关条约》的内容:中国承认朝鲜独立;向日本赔款白银2亿两;割让辽东半岛;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以及澎湖列岛“永远让与日本”;允许日本在中国内地设厂,增开通商口岸等。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n早期维新思想①产生:19世纪60年代以后②代表人物:③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建立君主立宪、“商战”(郑观应)④局限性:零散、不形成系统王韬郑观应\n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思想:实行君主立宪(强国之制)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立国之本)废科举、倡新学(养有用之才)托古改制\n梁启超谭嗣同梁启超---“倡民权”谭嗣同---“冲决罗网”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梁启超《变法通议》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谭嗣同《仁学》维新思想的发展\n维新思想的发展严复严复以创办报刊,翻译西书的方式,宣扬维新思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天演论》。《天演论》所宣传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观点,几乎影响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代知识分子。康有为称严复是“精通西学第一人”。\n维新思潮照片名姓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作著《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译《天演论》《仁学》主张托古改制,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思想核心是倡民权;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批判封建纲常礼教和专制君权。共同主张①变法维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②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n2、变法宣传:创办报刊、组织学会4、组织机构:1898年,保国会二、戊戌变法的进程1、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的序幕3、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5、百日维新:开始、内容6、失败:戊戌政变\n松筠庵1895年春,《马关条约》草案电传回北京,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闻讯,立即发动各省举人联名上书,要求拒签和约。18省举人群集在宣武门外达智桥松筠庵谏草堂,康有为主动请缨,代各省举人起草了一篇万言书,这就是“公车上书”。谏草堂维新运动兴起与发展--公车上书\n课堂设问你能用几个字概括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吗?请说说公车上书的影响。主要内容:迁都、练兵、拒和、变法。影响:以康有为为首的士人通过向统治者请愿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他们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n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强学会遗址1895.8,北京:强学会(文廷式)《中外纪闻》(康有为)\n《强学报》张之洞1895.10,上海:强学会(康有为)1896.1,《强学报》组织学会、创办报刊\n梁启超发表的《变法通议》1896年8月上海:《时务报》(梁启超主笔)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n作用:①介绍西学。②宣扬维新思想。③推动变法运动。意义:维新派通过开学会、办报刊的方式,宣扬维新变法,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讨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想一想:强学会的创办对维新变法运动起了哪些作用?创办报刊、组织学会的意义是什么?\n施政纲领及组织机构列强瓜分中国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坚定了光绪帝变法的决心。由于《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康有为又发起组织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在其影响下,保滇会、保浙会等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n百日维新光绪帝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戊戌变法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光绪帝和康有为、梁启超在一起。(1)开始的标志\n支持变法的主要是梁启超、谭嗣同、杨锐、黄遵宪、严复等爱国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慈禧答应光绪变法是以退为进。课堂设问想一想:支持变法的人有哪些?为什么慈禧太后起初同意光绪帝变法?\n(2)维新变法的内容\n这些变法措施的推行,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裁撤冗员使成千上万名中下层官员及干杂役的普通民众失业;让旗人自谋生计,等于断了旗人的生路;废除八股不仅断了读书人仕途之梦,也威胁到在位官员的升迁。这一系列措施不仅没有得到大多数官员的支持,反而使反对改革的势力聚合起来,成为改革的阻碍。根据本课教材的图表,请思考:新法的颁布有何积极意义?你对改革旧制的措施有何看法?\n新政危机四伏没有表示异议,但却提出三条“上谕”强迫光绪帝布告天下。同时做好了随时镇压的准备。荣禄新政一开始就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废除八股取士,等于断送了许多读书人的仕途,使他们掀起了一片反对声浪;新政之初,慈禧虽然慈禧与各国公使夫人\n新政危机四伏袁世凯随着变法的深入,新旧势力冲突日益尖锐。维新派想争取列强的支持,但未成功;于是寄希望于在天津小站练兵的袁世凯。光绪帝接见外国使节\n戊戌政变—变法失败(1898年9月21日)光绪帝被囚禁之地——瀛台行刑之地——菜市口\n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n课堂设问“六君子”被杀后,时人评论“谭嗣同待死,杨深秀寻死”,你怎么看待谭、杨二位的献身精神?二人的献身精神表现了维新志士为国家强盛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财富,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n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势力强大,变法遭到顽固势力的反对和镇压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维新派势力弱小,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和政治斗争经验仅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树敌过多、脱离群众策略方针失误:如未能协调两宫矛盾;急于求成、缺乏全盘考虑,未能循序渐进、抓重点分主次逐步推行等说明:改良主义的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曲折的\n维新时期的遗产京师大学堂的藏书阁北京大学时务学堂教习(右二谭嗣同)\n维新时期的遗产旧式私塾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报刊和著述\n男人喜欢的不住把玩的三寸金莲北洋师范女学堂成立纪念\n①维新派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给沉闷的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②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获得较快的发展。③人们的认知空间空前扩大。④维新时期摒除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⑤维新运动既是一场爱国政治运动,又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⑥维新运动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这是它贡献给时代的,也是它留给后人最可宝贵的精神遗产。三、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n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对比表项目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社会背景幕府封建统治分化薄弱;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封建势力较强大顽固;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低领导力量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实力强大,策略得当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政治不成熟,对皇帝、袁世凯和列强寄望具体措施推翻幕府统治,成立新天皇政府,大力推行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但由于顽固派强大,措施激进,无法推行。国际环境发生在19世纪中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对中国的入侵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成为列强瓜分对象;帝国主义不愿中国独立强大,国际环境不利。\n知识拓展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思考角度:1、社会背景2、国际环境3、领导力量\n阅读与思考不同意:过快、过激的改革,超出了社会的承受力,维新派犯了激进主义的错误,他们急于求成,缺乏通盘考虑,“除旧布新”与循序渐进、抓重点、分主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改革并不矛盾。同意:(1)面对当时中国的内忧外患,维新派以追求完美至善的精神指定出纲领性的改革规划,但在种种现实条件的约束下归于失败。(2)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更不能以变法的失败结局来指责变法纲领,因为纲领本就是一个高于现实的远景计划,循序渐进、抓重点、分主次等都是为现实纲领规划而采取的现实策略,不能把变法纲领的力度、强度、广度与现实策略的激进与否等而同之。\n解析与探究差异:日本实行义务教育制,建立起完整的大中小学教育体制,国民受教育程度很高;中国实行近代教育政府投入少、规模小、数量少、起步晚,并未建立起真正的近代教育体制联系:“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日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教育兴国,清政府近代教育的滞后,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n自我测评1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成为时代呼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阶级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和维新思想的发展是思想基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