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00 KB
- 2022-08-1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高考起航网朝代问题政治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又对经济具有反作用。政治内容十分广泛,它所要处理的关系,包括阶级内部的关系、阶级之间的关系、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等等。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政治史是中学古代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的重要内容。1、朝代更迭轨迹掌握主要朝代的起迄时间、沿革、都城、阶段特征(特别注意:北朝政权更替表)(1)奴隶社会:夏——形成,商——发展,两周——强盛,春秋——瓦解。(2)封建社会: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隋唐——封建社会的昌盛繁荣;五代、辽、宋、夏、金——封建社会的继续发展和民族政权的并立;元、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2、一些朝代建立和灭亡的特点,(1)建立:①由农民领袖建立的西汉、明朝;②由权臣篡权建立的曹魏、西晋、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几个朝代;③由武人专权建立的南朝四个朝代(大将),五代的更替(藩镇武装);④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北魏、辽、西夏、金、元、清等。(2)灭亡:①被农民起义直接推翻的秦、隋、元、明;②被农民起义瓦解的东汉、唐;③被少数民族灭亡的西周、西晋、北宋、南宋;④由权臣取代的曹魏、北魏等3、历代封建王朝(或时期)的特点或地位和影响(1)春秋战国: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质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加速向封建土地国有制转化,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民族关系上:民族的交流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思想文化上:划时代的变革.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n历史高考起航网(2)秦朝:结束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使统一思想深入人心。秦朝开创的一系列巩固统一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改进。如皇帝制度,郡县制度,三公九卿制度,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修筑长城等。秦朝因暴政而亡国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所吸取,促成了西汉初年兴盛局面的出现。留下的伟大工程万里长城对后世影响深远。(3)两汉: ①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文景之治、昭宣中兴、光武中兴); ②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两汉疆域进一步扩大,西域、西南夷、百越开始纳入汉朝版图); ③中国开始走向世界(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外交流的频繁); 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王国问题的解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 ⑤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上取得的成就,为后世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⑥儒家思想最终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⑦文化具有多样化有机结合、水平居世界前列、气势恢宏等特点。(4)三国 ①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复杂,斗争激烈,战争频繁,国家处于分裂的时期; ②对东汉末年大混乱来说,是历史的进步,是趋向三国统一的必要步骤; ③是江南、西南进一步得到开发和北方经济逐渐恢复的时期; ④是政治、军事、经汤、文化各方面都取得相当成就和进步的时期(人才流动的自由,文化的多元,建安文学,张仲景、华佗、马钧等); ⑤较为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锻炼了一批地主阶经政治家和军事家,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曹操和诸葛亮。(5)东晋南北朝: ①政治上: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南北政权更替频繁;士族势力由兴盛走向衰落;民族大融合的步伐加快。 ③经济上:江南迅速开发,中原相对停滞;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 族经济交流加强。 ③文化上:宗教在这一时期成了地主阶级思想统治的重要工具,宗教又影响着哲学、文学和艺术。为佛教服 务的雕塑、绘画有着辉煌的成就。(6)隋朝: ①结束了国家的长期分裂,实现了南北统一。 ②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开启了中国中世纪的盛世局面。 ③大运河的开通,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④创建和改革的制度律令,对唐朝和后世的中国以至东亚.都有深远影响。 ⑺唐朝:\n历史高考起航网 ①政治稳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繁荣,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②统一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有很多建树(均田制、租庸调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两税法)。 ③边疆少数民族有了较大发展,同中央政权的关系更加密切(实行宽容的民族政策、灵活处理同周边少数民族关系)。 ④对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 ⑤文化具有全国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的特点。 ⑻五代十国: ①政治上:藩镇割据局面仍在继续和发展;朝代更替频繁;统治残暴,剥削苛重。 ②经济上:江南进一步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南移。(9)两宋: ①政治上:多民族政权并立,国家不统一。 ②经济上:北宋时,农业有较大发展,南北作物交流频繁,农产品商品化明显增强;南宋时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同时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北宋时城市商品经济活跃;南宋海外贸易空前发展。 ③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④科技文化:为战争需要,火药、火器的研制与生产得到发展。大量文学作品反映战争与分裂的社会现实。如北宋广泛使用火药和火药武器;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的诗词。(10)元朝 ①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元朝统一全国疆域空前辽阔;实行行省制度,行使了中央对西藏、台湾、云南等边疆地区的管辖。 ②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广植棉花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漕运和海运的畅通促进了经济交流;大都等一些较大城市商业繁荣;泉州对外贸易发达。 ③中外交流频繁。来大都的亚洲、东欧和非洲的商队和使节络绎不绝;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还在中国居住十几年;火药和火药武器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④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汉族人民对开发边疆作出了贡献,边疆各族大量迁入内地,同汉族杂居相处;原先进入中原的契丹、女真等族已同汉族融合;形成了新的少数民族--回族。但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消极作用。(11)明清: ①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明朝戚继光抗倭,巩固东南边疆。清朝平定噶尔丹和大小和卓叛乱;确立由中央册封达赖和班禅的制度,设驻藏大臣;热情接待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设台湾府起到了开发台湾和加强祖国海防的作用;反击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订立《尼布楚条约》,捍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 ②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冲击并削弱封建的自然经济;大兴文字狱,增设军机处,皇权空前加强,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预示着封建制度的衰落;进步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学以致用,启迪人们思想,预示着新制度的出现。 ③经济上:边疆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适应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业空前繁荣,但商品流通还不足以动摇封建社会的根基。\n历史高考起航网 ④中外关系出现一些新特点:殖民势力东来,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中外贸易,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⑤文化承古萌新,科学技术取得巨大成就,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理学走向极端,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兴起,戏剧和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充分显示出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西方传教士东来,使中国人了解到水平已超过自己的外来文化练习1、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结合唐朝由胜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价这一观点。2、古人王炜说:“自古国家灭亡之道不一也,曰女宠,曰宦官,曰权臣,曰强藩,此四者皆足以亡国。”试结合汉唐有关史实,分析评论这一观点。中国古代都城一个国家的都城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所在地,它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在多数情况下,又是这个国家的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可以说,都城是一定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1、归纳历代都城(含今址)2、古代中国都城的迁移(政治中心的转移)古代都城一般都设在经济发达、交通方便的地区,以便取得所需要的粮食和物资。(1)夏商时期主要建在黄河支流如商朝的殷(河南的安阳)位于黄河的支流洹水之滨。西周的镐京,地处沣水和渭水的交汇之处。这里是关中平原中央,是关中平原最为开阔的地带,享有水上交通的便利,可以与诸侯国进行便利的经济文化往来。(2)西周末年开始到唐末都城逐渐由西向东迁移形成东西两京制度与东西文化轴心带。如镐京、咸阳、长安-→洛阳。这局面前后经历了2000多年。这一经济文化轴心带的建立,也完成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两件大事:一是中央集权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二是诸夏的融合与汉族的形成。西安、洛阳、开封这三个早期古都皆位于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平原广大,土地疏松,便于早期开发。唐代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3)五代及两宋国都处于游离状态。\n历史高考起航网中唐以后气候的变迁,黄河、渭河泥沙大增,渭河及黄河三门峡一带漕运十分困难,致使天子也常常不得不"逐粮而居",就食东都洛阳。关中已失去了容纳国都城市的经济基础。国都城址向经济文化发展更有前途的东部转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公元10-13世纪间,国都处于一种游离状态。先后建都的城市有北宋的东京(开封)、南宋的临安(杭州)、扬州、建康(南京);西夏的兴庆府(银川);辽的中京大定府(内蒙宁城县大名城)、上京临潢府(内蒙巴林左旗南)、东京辽阳府(今辽阳)、西京大同府(今大同)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等和金中都(今北京)。这时的国都虽处于一种游离状态,商业经济和市民文化却得到空前的发展。商业活动在国都城市里的巨大活力,冲淡了王权的力量,尤以东京和临安最为显著,形成中世纪世界壮丽无比的大都会市场。此间,中华民族文化的统一性,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加强。各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都无一例外地继承发展了由孔子总结的夏商周文化的传统精华。自唐后期五代起,南方成为经济重心所在。南方由于经济地位上升,政治上的重要性也不断上升,开封靠近江淮,也便于控制作为国家经济重心所在且容易闹分裂的南方地区。(4)元统一中国后,北京终于上升为全国惟一的政治中心北京位于东北大平原、华北大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地理单元的接洽处。经过辽、金、元、明、清五代,从陪都发展成为首都前后也近1000年。这里处于北方民族文化交流的有利地位。为了连接中国另外两大地理单元,即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特别是得到长江流域经济与文化的支持,南北大运河的开凿成为历届中央政府关切的大问题。元世祖忽必烈把分裂的中国统一起来,也为我国运河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南北经济文化重心及南北大运河形成了南北轴心带。特别是明朝将南京也定为都城或陪都,体现了这一时期都城地理格局的总特点。元朝、清朝定都北京,则主要是在民族斗争的背景下产生的。明政府迁都北京,也与民族斗争的背景分不开。3、中国古代史上四大封建都城及其主要特点:①唐都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又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②宋都东京: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大街小巷店铺林立,热闹非凡。③元都大都:不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还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④明都北京:布局严整、建筑壮丽,是我国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5、六大古都及当时名称:(1)西安:西周(镐京);西汉、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长安)。(2)洛阳:东周(洛邑);东汉、曹魏、后唐、西晋、北魏(洛阳)。(3)开封:魏国(大梁);后梁(开封府);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东京)。(4)北京:燕国(蓟);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5)南京:东吴(建业);东晋、南朝(建康);南唐(江宁府);明(应天府)。(6)杭州:吴越(杭州);南宋(临安)。6、在古代历史上,统治者从统治需要出发,有过七次重要的迁都:(1)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3)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宋金议和以后,金把都城迁到燕京,改名中都。\n历史高考起航网(5)公元1421年明政府把都城迁到北京。(6)后金夺取了辽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后,把都城迁到沈阳。(7)公元1644年清政府迁都北京。7、基本认识:六大古都经过许多次重建再重建的艰难历程幸存下来,有的发展成为我国今天重要的大城市。古都及其文化古迹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产物,是残留至今的古老文化的精华。古都的旅游资源日益得到重视和开发,古都以新的面貌迎接海内外游客。大力发展旅游业是我国经济的又一增长方式。8、重要古今地名对照表经济地点古名今名特点扬州江苏扬州市唐朝主要海外交通港口广州广东广州市同上敦煌甘肃敦煌县西丝绸之路上中原与西北往来的门户益州四川成都市唐朝时盛产麻纸、绫锦邢州河北邢台市唐朝著名的制瓷地越州浙江绍兴市是上宣州安徽宣城县唐朝时著名的宣纸产地临洮甘肃岷县秦长城西起点涿郡北京西南隅隋代大运河东北起点余杭浙江扬州市西隋代大运河东南起点景德镇江西景德镇市宋以后瓷品制造中心泉州福建泉州市宋元时期主要海外交通港口刘家港江苏太仓县东浏河镇明代郑和下西洋出发地苏州江苏苏州市明清时期丝织等手工业中心嘉峪关甘肃嘉峪关市嘉峪山西麓明长城西端都城古(都)名今(地)名在此建都的朝代殷河南安阳市西北小屯村公元前14世纪以后,商镐京陕西长安县西北斗门附近西周咸阳陕西咸阳市东北二十里秦长安陕西西安市西汉、西魏北周、隋、唐十六国的前秦、后秦、夏洛邑河南洛阳市东周洛阳同上东汉、魏(三国)、西晋、北魏(后期)、隋(炀帝)、后唐(五代)建业江苏南京市吴(三国)\n历史高考起航网建康同上东晋及宋、齐、梁、陈(南朝)应天同上明(朱元璋)天京同上太平天国平城山西大同市东北北魏前期邺河南安阳县东魏、北齐汴梁(汴)河南开封市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东京同上北宋临安浙江杭州市南宋上京(临潢府)辽宁巴林左旗林东镇南辽兴庆宁夏银川市西夏会宁黑龙江阿城县白城镇金(完颜阿骨打)中都北京市金大都同上元北京同上明、清关于疆域问题: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疆域的变化也从一个重要的方面反映了历史的进程。因此了解历代疆域变迁的历史,能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祖先的光辉业绩。纵观中国历史,统一的中国疆域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其形成过程中,汉族作出了主要的贡献,而少数民族为统一疆域的形成也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历代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统一疆域的形成。历代统治者顺应历史潮流的政策,巩固了中国的疆域。封建社会的后期,落后腐败导致了大块中国国土的沦丧。1、历代疆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古代疆域的变化状况,并能正确识图,掌握重要朝代疆域的四至;能在地图上正确识别我国现行行政疆域,特别是南海诸岛、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的地理位置。(1)商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到长江流域。(2)秦朝疆域图:(灵渠、长城起止点、南方四郡)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南到南海。(3)唐朝疆域图:(主要邻国、周边的主要少数民族、对外交通路线等)东到大海,西到咸海,东北到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4)辽、北宋、西夏形势图(5)宋、金对峙图 分界线:大散关--淮水;与南宋接壤的政权:金、大理\n历史高考起航网(6)元朝疆域图北至阴山以北,南至南海诸岛,东北到今库页岛,西北达到新疆、中亚地区。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范围之内。(7)清朝(前期)疆域图清朝: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注意:我国封建王朝的疆域东部、东北部的变化相对较小;西部变化最大,西部疆域达至最远是在唐朝,已到咸海,最近是在秦朝,仅达陇西(今甘肃临洮南)2、政治原理与认识:了解历代疆域的变迁,要求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各族人民,更加珍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坚决反对一切分裂国家、破坏祖国统一大业的行径。在新时期,我国通过平等友好的谈判,与大多数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根据我国政府与英国、葡萄牙政府达成的协议,香港、澳门分别在1997年和1999年回归祖国。我国政府多次声明:南海诸岛、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等岛屿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容许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