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系计画书 19页

  • 303.75 KB
  • 2022-08-18 发布

历史学系计画书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歷史學系計畫書1.計畫目標歷史學系(以下簡稱本系)為實現本校邁向國際頂尖大學,積極發展成為華文世界與亞洲歷史學領域之卓越教研社群,提出本發展計畫。1.1歷史學系目前現況臺大歷史系是臺大歷史最悠久的科系之一,目前共有專任教師29人。學生方面:博碩士班研究生有118人,大學部有261人,進修推廣部有248人。本系的特色:其一、是師資陣容甚為堅強:50位專兼任教師擁有博士學位者,計40人,皆為史學界之菁英。其二、本系在中國史及台灣史的研究成果上,深得世界各一流大學的重視與肯定。其三、是學生素質極為優秀。其四,開授之課程頗為多樣化。然而本系目前所面對最主要的問題是重點強項不夠突出,國際化的程度仍有待加強,以及師資結構過於年輕,重量級學者不足。這些都是未來改進的重點。1.2欲追求之國際標竿:華人第一、亞洲頂尖歷史學為中國文明最古老的核心學科,但在二十世紀中國(─臺灣)重科技輕人文的發展下,歷史學門無論在教學、研究方面均較不受國家社會應有的重視,投入之經費與培育之機制都有待加強。反觀亞洲鄰近國家,韓國與日本均積極發展歷史學與漢學研究,例如韓國1995年在安東市設立國學振興院,設立主旨為蒐集、管理、保存儒教文化與古代典籍,並建立綜合儒教文化研究中心,其大規模投入經費,發展迅速,成績斐然。而日本2005-2009年度文部省特定研究領域之投入也頗為可觀,例如計畫之一「東亞的海域交流與日本傳統文化的形成—以寧波為焦點開創跨學科研究」,研討以寧波為主軸的東亞歷史上儒學、史料、宗族、民間信仰、生活、藝術、文學、科技等問題。而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亦得到該校「科學研究費補助金共同研究計畫」之補助,發展除上述寧波之研究計畫以外,亦有宋代士大夫之相互性與日常空間之思想文化學的研究等等。日韓兩國對歷史文化研究之努力,尤其是他們對中國史的關心,不得不引起我們積極正視與學術競爭之警惕。加以八零年代以來,中國大陸的大學在政府與國外基金之獎助下,有了較為穩定的學術發展,本系亦將面臨挑戰。進入第二十一世紀,本系作為人文社會研究的核心知識之研究單位,將肩負1\n更大的使命。為繼續為臺大在華文世界居歷史研究第一而努力,並爭取臺大在亞洲地區史學界佔領先之地位,本系計畫以加強國際化、發展文化史研究與提昇教學品質為當前三大目標。(內容詳見執行策略)1.3計畫發展優先順序本系承繼長期以來台大文學院教學研究的優良傳統,在現有基礎上,配合本校發展在短期內邁向國際頂尖大學的使命,目前規劃發展之優先順序為:加強國際化、發展文化史研究與提昇教學品質。2.執行策略與執行方式為臺大在華文世界歷史研究居第一而努力,並爭取臺大在亞洲地區史學界佔領先之地位,本系計畫以加強國際化、發展文化史研究與提昇教學品質為當前三大目標。未來提昇發展之策略重點與執行方式如下:2.1加強國際化本系歷來鼓勵教師參加國際學術活動與出國進修研究,然囿於經費不足與師資短缺,往往力有未逮。目前除繼續朝此方向努力,策略尚包括持續增聘客座教授,主動邀訪國際學者,以加強本系與國際研究與教學之交流,增加學生赴國外進修、參與學術活動之人數,並舉辦國際研討會,以加速國際化。首先,在增聘客座教授方面,近年來有北京清華大學葛兆光教授、北京大學陳平原教授等至本系客座訪問。本學期(94-2)則有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朱維錚教授至本系為客座教授,講授「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中國經學史」;以及蒙古國立大學杜格爾扎布那仁教授講授「蒙古國情與文化」、「蒙古史」兩門課程。選課同學踴躍,本系將持續增聘之,以助大學生與研究生之多元學習,以及系上同仁與國際學者之交流。其次,本系計畫主動邀訪國際學者至本系訪問、演講。未來將加強與國際著名大學歷史系之教授互訪與學術合作。去年本系已與大陸北京清華大學歷史系、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二系建立合作關係,並與北京大學歷史系達成學術合作的初步協議。未來希望與本校國際學術交流中心合作,邀請友邦或姊妹校的歷史學者來本系演講、參與會議、短期授課,促進本系國際學術交流,並擴大學生對他國文明的認識。第三,本系將增加教師、學生赴國外進修、交流、參與學術活動之人數。除鼓勵教師出國研究進修、參與學術活動,本系並計畫鼓勵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2\n就學期間至少有四個月時間在國外學習,培養語言能力,增廣研究視野,體驗多元文化。第四,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本系將積極主辦,或與國際研究教學單位合作籌辦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增進學術交流,並將本系研究成果推向國際舞台,以達成華人第一、亞洲頂尖之目標。2.2發展文化史研究設定文化史研究領域為中程發展計畫之主題的理由如下:2.2.1承繼本身的史學研究傳統,順應國際研究潮流無論是我系的傳統與我國現代的史學研究,或者國際新興的史學潮流,都顯現文化史研究的重要性。中國現代以來的史學研究,一方面受傳統學術的影響,一方面因應大時代的需要,特別重視文化思想史之討論。梁啟超的學術思想與文化史之研究、胡適的學術史與文化之研究、陳寅恪之重視種族、政治與文化的關係、湯用彤的佛學史研究與錢穆的學術暨文化史學,都對中國現代史學留下深遠的影響。台大文學院承繼了民國時期的學風,重視人文傳統,文史哲三學門有密切的關係。本系歷來在此文化史方面的研究,也迭有表現。在另一方面,歐美史學界從一九八○年代以來,其主要研究趨勢,也從社會史轉向文化史。此文化轉向(culturalturn)的研究取徑,蔚為史學界風潮。各種文化史的新研究與第三代年鑑學派史家所提出的「心態歷史」,均凸顯了文化作為歷史研究取向的意義。新文化史的研究取向,重視探討隱藏於各種文化事物表面之下的深層意義,是近年國際史學界討論的重點。而傳統文化史研究的價值與潛力,也依舊不容忽視。本系繼承了自身的史學研究傳統,並順應國際研究潮流,擬繼續發展文化史研究。我們將積極重視開展新的研究方向,同時加入比較之觀點,一方面凸顯自身研究之主體性,也不斷與國際史學研究對話。2.2.2根據本系師資結構,整合系上教師研究取向,發展本身的優勢項目以文化史研究領域為中程發展計畫理由之二,乃與本系師資結構與教師研究興趣有關。本系同仁教學與研究各有專精,無論在政治史、社會史、經濟史、文化史等等方面,均有卓越的表現,而其中文化史是本系研究之強項之一,適宜在短期聚焦發展。3\n本系同仁已籌組文化思想領域討論小組,定期聚會研討,行之有年。本系教師研究之取向,與文化史相關者,如以下幾個範疇:思想文化史(黃俊傑、吳展良、楊肅獻、王遠義、童長義)、中西文化交流史(古偉瀛、陳慧宏)、大眾文化史(胡平生)、禮制史(甘懷真)、學術及思想史(黃俊傑、吳展良、閻鴻中)、世界文明史(王世宗)、佛教思想文化史(周伯戡)、倫理史(閻鴻中)、史學史(李東華、閻鴻中、衣若蘭、秦曼儀)、藝術史(劉巧楣、陳慧宏)、性別/婦女史(林維紅、衣若蘭、秦曼儀)、科學史(張嘉鳳)、軍事文化史(方震華)、寫作文化史(秦曼儀)、社會經濟文化史(梁庚堯、黃富三)、台灣文化史(吳密察、李文良)、海洋文化史(李東華、陳宗仁)、政治文化史(劉慧)等等。今後本系不僅全面提升所有領域的研究水準,並重點發展文化史之研究。一方面整合本系教師之研究成果,加強同仁之交流,一方面聚焦於文化史領域,並對本系教師之補助與培養,今後將不斷孕育出可觀的研究成果,終將有助於本系邁向華人第一、亞洲頂尖的道路。2.2.3利用臺灣學術界與臺灣大學之優勢相較於其他國家地區,臺灣學風自由、國際交流無阻,利於多元接觸與思考。其次,台大文學院文史哲領域有優良的治史傳統,傅斯年校長之治史精神與強調人文關懷,仍是我們服膺之訓示。臺灣大學為一綜合型大學,校內包含各個學科,如文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等,有助於科技整合,擴展文化史研究之視野。本系未來將秉持台大文學院前輩的治學傳統,利用此地利與來自海內外文化史研究者交流,並且與校內多元整合。執全臺史學界牛耳之臺大歷史系,期待以此地利與優勢,全面提升、重點發展,在學術方面為人類社會做出具體貢獻。2.3提升教學品質臺大教育之總目標係在培育優秀領導菁英人才。本系歷來致力於培養學生研究歷史問題、進行歷史思維的能力,並具有深厚的人文素養,俾日後學生無論是否在史學界工作,都富有相當的歷史知識及具時間深度的看法。臺灣大學的學生是我們國家年輕人中的菁英,歷史系與研究所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將可能成為各學校的歷史教師、研究人員或者文史工作者,他們的素質將左右我們國家未來的史學教育與人文風氣。因此,本系除加強教師研究,亦同步積極規劃提升教學品質,以為國家培育下一代菁英人才。提昇教學品質中的第一步就是全面提昇教學內容。本系教師計畫研發教材,融入適當的教學設計理念,利用各種資源,發展出整合性教學參考資料與教科4\n書。我們認為一套適時、適量的資料選輯與講綱,可使學生直接閱讀、咀嚼原始史料之精華,並透過教師的講解與討論,將能提高學習效率與教學品質。2.4分項計畫內容2.4.1基於以上策略,為提昇競爭力,促進本系在教學與研究上與國際接軌、對話,突出研究成果,使本系在華文世界居歷史研究第一,並在亞洲史學界佔領先之地位,本系目前擬依據前述的重點方向在「學術領域全面提昇方案」提出以下二個總計畫以及六項子計畫。總標題子計畫名稱提報人計劃執行人經費預算(元)「東亞近世世界觀的發展」及「東亞傳統思維方式與學術語言新探」吳展良吳展良200,000編書暨相關論文寫作(兩年期)甲、中國史學史大綱(第一、東西文化一篇)史研究計劃閻鴻中閻鴻中250,000乙、中國史學史文獻選析(第一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案例陳慧宏陳慧宏180,000-耶穌會「書籍及寫作文化史研秦曼儀秦曼儀170,000究」(暫)東亞古代政治史教學參甘懷真甘懷真120,000二、東亞歷史考資料編著計畫教學資料選編周伯戡中國歷史資料選輯編輯計劃周伯戡林維紅510,000計畫方震華合計1,430,0002.4.2為了提昇教學品質與研究實力,計劃另以95萬來增購圖書儀器設備,並以42萬增聘專案資訊助理乙名來協助處理系上資訊方面問題5\n3.執行時程:自民國95年3月起至民國95年12月止。月份3456789101112工作項目一、資料搜集與整理作業二、資料分析、建檔作業三、邀請學者演講四、舉辦研討會五、撰寫成果報告4.經費需求4.1總經費:貳佰捌拾萬元整4.2經費細項類別項目金額(元)備註系辦電腦50,000資訊助理電腦設備系伺服器150,000資本門圖書500,000其他(掃描器、隨身硬碟等)250,000學術研究計畫案50,000閰鴻中老師電腦設備學術研究計畫案1,380,000經常門資訊助理420,000總經費2,800,0005.執行管控機制5.1執行年度每四個月由子計畫負責先生提供書面進度報告。6\n5.2執行年度每四個月,由本系教師組成之委員會進行考核;必要時,提供協助。5.3本系第一年度(95)各子計畫之工作報告於12月30日彙整,並於民國96年1月10日前,向院繳交本系之「學術領域全面提昇方案」第一年度績效報告。6.績效評鑑機制6.1完成各子計畫預定之工作目標,並提供完整之研究報告。6.2增購必要之圖書儀器。6.3完成本系之新網站與網頁。6.4舉辦文化史研究的相關工作坊(workshop)。6.5邀請國際學者至本系講學或演講。(後兩項將配合增強國際交流方案的預算經費辦理)7\n分項計畫之一:「東亞近世世界觀的發展」及「東亞傳統思維方式與學術語言新探」編書暨相關論文寫作計畫(兩年期)一、計畫執行人:吳展良二、計畫內容:1.敝人去年在東亞文明中心主辦了兩次國際研討會,其中「東亞近世世界觀的發展」發表十篇論文及綜合討論錄音。「東亞傳統思維方式與學術語言新探」除了有八篇論文外,因採圓桌型深度討論的方式進行,更有大量的錄音稿有待整理。敝人擬在未來兩年之間,分別將兩研討會論文及錄音整理成書稿,並冠以研究性的導論。2.敝人擬於本年度十二月赴上海參加華東師範大學與哈佛大學合辦之紀念史華茲中國思想史國際研討會,發表一篇有關中國近世世界觀之研究論文。三、預期成果及完成時間:第一年:完成(1).兩書論文的審查、修訂及主體部分的書稿及討論錄音稿。(2).中國近世世界觀之研究相關論文一篇。第二年:年中完成兩書之研究性導論,年底以前完成編輯、校對並正式申請出版。四、預估經費需求:1.編輯經費:80,000元2.助理費用(整理錄音、查對資料及聯絡學者):290,000元3.一般行政及雜支:30,000元4.出國開會及研究費用:100,000元5.出版費用:視情況另列總計:學術領域全面提昇方案400,000(一年200,000)元國際交流100,000(一年50,000)元8\n分項計畫之二:《東亞古代政治史教學參考資料》編著計畫一、計畫執行人:甘懷真二、計畫內容:擬將我近年來所開設的大學部課程「東亞古代政治史」與研究所之「東亞古代政治史專題」的上課內容、講義、參考資料等,編輯成書,以作為未來授課之用,或許也可以成為其他研究者的參考。推此編著計畫的原因之一,是「東亞史」教學在本校推動,目前有兩大障礙,一是語言的能力,如日、韓語;二是教材嚴重不足。就後者而言,目前東亞史的研究文獻中,日文著作占大宗,大學生以至研究生多無能力閱讀。因此我希望能先編出一本具教科書性質的教學參考資料,以助提升以台大學生為主的的相關程度。三、預期成果:完成教材性質之專書《東亞古代政治史》。四、預估經費需求:1.助理費:8000元x12月=96000元(碩士級研究生兼任助理)2.影印等資料蒐集費:24000元總計:120,000元9\n分項計畫之三:中國歷史資料選輯編輯計畫一、計畫執行人:周伯戡、林維紅、方震華二、計畫內容:在二十世紀結束前,中國文明可以確定走過了它歷史的低潮,研究中國文明成為全球人文界不可或缺(如果不是最重要)的課題。因此如何以寬廣的人文知識與比較的眼光在該地教授中國文明,成為人文研究最大的挑戰。就此觀點而言,教授此課程的重任,在華文世界而言,落在大學裡,蓋青年從國家社群認識為目的的高中教育中進入以分析、思辨為目的的大學教育,以理性反思自身的傳統,是塑造社會菁英的不二法門。大學裡最直接有效地教授中國歷史與文明的方式,就是編輯出一套適時、適量的資料選輯,讓學生透過教師的講解,直接閱讀、咀嚼原始史料的精華,與老師和上課的同學討論。然而此一適時、適量的文獻選輯的編輯並非易事。在美國學術界,教授中國歷史課程的必備資料選輯首推TheodoredeBary為首,聯合中國學者陳榮捷、梅貽寶、美國學者BurtonWatson,於1960年ColumbiaUniversity所出版的SourcesofChineseTradition。此書迭經修訂改版。1999年此書呼應中國文明研究重要性的提升,擴編成兩巨冊,保持它身為英語界最佳的中國文明文選。此外,有兩本新的選輯,一是PatriciaB.Ebrey(伊沛霞)為CambridgeIllustratedHistoryofChina,所編譯的文選ChineseCivilization:ASourcebook(NewYork:FreePress,c1993)。另一本為鄭培凱和MichaelLestz,配合其師JonathanD.Spence(史景遷)SearchforModernChina所編的ADocumentaryCollection(NewYork:Norton,c1999)。在華文世界,中國大陸最早編輯此類文獻,但是晚於美國;時間始於1978年之後。先有周予同的《中國歷史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後有杭州大學歷史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山東大學歷史系合編一套《中國歷史文選》(1985),賀卓君的《中國歷史文選》(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張衍田,《中國歷史文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劉乃和,《中國歷史文選》(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台灣方面有錢穆,《中國通史參考材料》(台北:東昇,1980);成功大學歷10\n史系,《中國現代史參考資料》(台南:1982)。本系林瑞翰先生選注若干作品,編有《國史資料選讀》(臺北市:五南,1992)。內容固精,但在份量與廣度上都不夠。揆諸近日史學的發展,以非傳統侷限於傳統圖書分類的史部所能侷限。新文化史(如:宗教思想、性別研究等)蔚然成風,新的出土史料與圖像資料更必須收錄,以擴大學生觀察的視野。因此編輯一本新的歷史文獻是必須的。它有三個目標。(1)體現新的歷史研究潮流,(2)呈現台灣史學界(以台大為首)在高等教育努力的成果,(3)與世界中國文明研究接軌。這個工作非個人所能盡其功。三位先生將承擔此編輯工作。其任務與學術領域分配如下:周伯戡(上古、中古,與思想宗教),方震華(近世史,政治、社會),林維紅(近代、現代與婦女/性別史)。三位參與計畫同仁將每月定期聚會,討論工作方向與進度。另外,我們計畫召開至少兩次諮商會議,將邀請國內學術機構的專家提供建議。我們也考慮把握大陸學者胡平生先生担任本系客座教授的機會,請他提供諮詢。由於編輯此書的工作已經展開,如果希望編輯的工作能在年底前有具體的成果,我們亟需助理與經費的支援。此外,出土文物與圖像資料的收錄牽涉版權問題,我也需要經費以取得著作權的授與。三、預期成果:編輯《中國歷史資料選輯》四、預估經費需求:1.助理費(博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3人x12000元x9月=324000元2.影印、文具與電腦耗材費:57000元3.資料收集與版權費用:60000元4.專家諮詢費:12人x1500元/人=18000元5.雜支(郵電、交通費、討論會費用):51000元總計:510,000元11\n分項計畫之四:中國史學史大綱(第一篇)、中國史學史文獻選析(第一輯)編撰計畫一、計畫執行人:閻鴻中二、計畫內容:這兩項計畫,擬以鄙人所任「中國史學史」課程的講綱和選讀材料為基礎,編撰成可供相關研究者與學生討論研讀的專書。一般而言,人文學科無不繼承傳統而有所發展詮釋,但近代的歷史學無論在學術議題、知識性質或撰述方式上都與傳統史學大相逕庭。長久以來,一方面是多數學者對於傳統史學缺乏深入、同情和準確的瞭解,未曾視之為探索人文與檢討學術的重要資源,另一方面則多數的史學史研究也形同數舊日之家珍,而斷港絕潢的意義自然不大,其成績遠不能與文學史、哲學史或藝術史的研究等量齊觀。偏差的心態與貧乏的知識互為因果。要消彌這樣的缺憾,未來對史學史的探討必須擺脫一時流行的思維,回到歷史思考的本質,才能開啟新的視野,認識傳統的真相與意義。史學是整體學術的一支,各時代學術的性質、分類、目的與方法皆不盡相同;唯有兼顧學術史、知識論與方法論,將史學與其他學術的內涵比較異同,觀其會通,才可說是從本質上認識了當時的史學。此外,史學與歷史思想又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其來龍去脈與變革推移無不與歷史全體的變動息息相關;唯有認識其與時代環境的相互作用,才可說探觸到了史學的實際意義。如果只就一書、一人而論史學,將永難得到接近真實的理解。因此,具有通史眼光的史學史研究,是解決此種困境的關鍵方案。近年來,大陸學界史學史的研究數量繁多,也提出了若干新發現的課題和線索,並開始重視傳統學術的正面貢獻,積累之功值得肯定;但一般而言,其眼光大同小異,往往以今日學界的一般價值(實為成見)做為評量傳統史學成就的標準,因缺乏通史的眼光而所見既淺,故對現代學術所爭辯的核心課題很難有所回應,遑論施以針砭了。台灣地區的史學史研究則恰處青黃不接的階段,近年成果不多。原先我所做的歷史研究屬於中國古代社會倫理史範疇,頗感時下學界的流行觀點往往與古人思維扞格難入;濫竽教授史學史課程以來,更覺得若不能理解古12\n代史學的真正意涵,則各種研究所依據的史料基礎都難以擺脫望文生義的缺失。而迄今為止的史學史研究卻對此很少留意。能夠從史學與整體學術、思想、社會、文化的關連性著眼的,仍當推三十餘年前錢賓四先生講授的「中國史學名著」一課,能以通人之識提出最具洞見的指引。《中國史學史大綱》的寫作,主要即是希望循此指引,面對現今學術的關懷,吸納晚近的史學史研究成績,稍盡一己棉薄之力。這部作品以斷代為綱,專題分析為軸,除了必要的論證外,對一般資料性的敘述力求扼要。著意於將中國傳統史學的精義和動態置於歷史文化的大潮流中加以說明。並且希望,這部書不僅讓學習歷史專業者能讀,也要讓關心傳統思想文化者都容易理解;使讀此書者不僅可以認識傳統史學,也能循著史學所呈現的特殊視野一窺傳統文化的豐富特質,以及學術整體的動態發展。唯有能精確的認識傳統史學的內涵,其與現代學術的真正對話才有可能,也才有意義。《中國史學史文獻選析》與前書相輔,是出於史學史觀點的文獻選輯。以往大陸學者曾致力編選過幾種歷史文選,但卻是以培養學生閱讀古代歷史文獻的一般能力為目標,與此用意不同。近年杜維運先生寫作《中國史學史》時,首先採取了類似文學史或思想史的形式,摘錄許多原始資料,其意甚美;然而受限於全書以敘述為主的體裁,無法對所引文獻給予充分的說明和解釋,一般讀者多感茫然。今略法其意,另行編纂一書,所引資料皆有背景說明、詞語簡注和要旨解釋,凡摘自敘述性史書的篇章並分析其寫作技巧,為初學者及非史學史專業的學者接觸原始文獻提供最大的方便。本計畫為五年計畫。第一年度計畫擬進行《中國史學史大綱(第一篇)》、《中國史學史文獻選析(第一輯)》的編撰工作。三、預期成果:《中國史學史大綱》包含史學發展的分析、史學思想的解釋,以及必要的論證;全書分為五篇,約略為:(1)上古秦漢,(2)中古隋唐,(3)宋元,(4)明清,(5)近代。《中國史學史文獻選析》包含史學名著選讀,以及與史學變遷和歷史思想有重要關係的文獻,均有解析和簡注;並與前書相應,也分成五輯。兩書規模,《大綱》預計約30萬字,第一篇約5-6萬字;《文獻選析》約25萬字,第一輯約4-5萬字。此外,如蒙補助充分的人力費用,於資料蒐集大體完備後,擬建立「中國史學史資料庫」,以方便學者利用。四、預估經費需求:13\n1.助理費:15萬元。(兼任助理一名,協助資料的蒐集、編輯和文稿整理,每週工作三至四天。前兩年度預計完成主要資料蒐集,故工時較長。)2.電腦一台:費用4萬元。3.雜支:圖書、影印、文具、電腦周邊設備等。費用6萬元。總計:25萬元(含資本門5萬元)14\n分項計畫之五: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案例──耶穌會研究計畫一、計畫執行人:陳慧宏二、計畫內容:1.五年中程計劃說明在近些年近代歐洲歷史的研究中(StudiesforEarlyModernEurope),歐洲與非基督教世界的接觸和互動,是最被廣泛開發並持續熱烈討論的領域之一。在這個思考脈絡中,天主教傳教團體耶穌會(SocietyofJesus)在中國的傳教,及因此所帶來的首次最充滿活力的中西或中歐文化交流,被視為是近代歐洲歷史發展上傳奇的一頁。在近代非歐洲地區的天主教史中,中國的案例也是最顯著而具爭議性的。耶穌會因他們的傳教,這個名稱,已變成了一個有世界性意義的主題。歐洲從十五世紀以來因地理擴張及海外探險,加上宗教改革時代的刺激所引發的歐洲域外傳教,歐洲文化產生了向非歐洲及非基督教土地及文化的輸出行為。在十七世紀世界文明接觸交流的脈絡中,中國並非置身事外。耶穌會扮演最積極地向中國開拓天主教勢力的角色,並於同時將西方的知識傳統,隨著傳教方法帶入中國。面臨明末清初中國文化及政治體系自身所經驗的衝擊及改變,耶穌會士的傳教事業,在此一跨文化接觸下,呈現了複雜而異質的特性。比起後殖民時代對歐洲與拉丁美洲接觸史的眾多研究,一般認為,歐洲與亞洲,特別是東亞最重要的中國文明之接觸的歷史,仍相當欠缺開發。這個研究計劃的背景,是設定在這個角度上,對歐洲與其他文化接觸的研究,作出貢獻。近些年來,西方學界利用歐洲與非歐洲文化接觸的研究,特別是因此所建立的西方文明之世界觀及現代觀的問題上,挑戰傳統歐洲文明的歷史進程概念及西方的價值觀。這部份的視野及聲音,也同樣地出現在大中國文明或東亞文化脈絡的思維中。對中西兩方的研究界而言,耶穌會及他們建構的中西文化交流,無疑地都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範例,來檢視各項深具問題意識的文化或歷史觀察。本人的博士論文討論晚期十六世紀至十七世紀耶穌會士在中國傳教區的視覺文化(博士論文題目:EncountersinPeoples,Religions,andSciences—JesuitVisualCultureinSeventeenthCenturyChina(BrownUniversity,U.S.A.,2004))。過去幾年內,本人的研究都不脫離關於「耶穌會」的議題,及歐洲人與非歐洲文化接觸的歷史發展。「耶穌會」和「中西文化交流史」是本人研究專精的兩個領域。而這兩個領域所顯示的跨文化比較角度,是本人期望在世界文化史的架構下定位的歷史研究。15\n2.第一年年度計劃說明第一年年度計劃主題:耶穌會的本質及文化交流的理論架構耶穌會到中國傳教所帶來的中西文化交流,與耶穌會本身的教育及學術傳統,以及其對非基督教文化的想法和態度,有很根本的關係。國內外學界,對耶穌會在中國晚明清初這一段歷史的研究,已在宗教、科學、和語言等層面有一定的成果。但西方的知識傳統如何在中國被瞭解及批評,與中國相對論述體系的具體關係,都有賴重新返回實際交流雙方的原始發展脈絡。文化交流的研究常需要雙方學界共同合作達成,也是為了讓交流研究不流於比較的表面化,並能建立起系統性的比較研究架構(comparativescheme)。在第一年計劃執行期間,希望先從耶穌會的本質問題,即其歐洲和天主教史脈絡中,瞭解傳教士觀念中的文化交流是如何的問題,有如何的理論及策略支持耶穌會跨文化脈絡的建構。當然,對於這個問題,一般最普遍的回答是羅馬天主教會為宣揚天主教版圖的動機所造成的歷史事實。不過,這個說法其實太過粗糙,而且簡化耶穌會士與天主教教會或西方文化傳統的關係。另外,在所謂「新文化史」等潮流的刺激下,文化交流的題目能借用如何的理論思考,豐富其研究對世界性比較視野建立的貢獻,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學術論題,也還有相當多值得投注的空間。因此,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耶穌會案例計劃中,耶穌會本質及文化交流的理論架構問題,本人視為首要的基礎性主題。3.第一年後預計的計劃在上述第一年計劃過後,本人預計就文化交流的實際項目,例如視覺文化或宗教傳統,來討論交流的內容及其問題對雙方的可能意義。前者為本人博士論文到現階段處理的問題之一,還有相當多的研究議題持續在開發中;而後者則是能進一步與廣大明清學者與宗教史專家對話的比較宗教問題,也是耶穌會文化交流中的大議題。當然,不同於西方學者,在台灣對耶穌會的討論,結合此地豐碩的明清研究成績,應能更深入地探討中國的回應及視野。這個主題對學界的貢獻,更明顯地在於它的研究方法能適切地呼應中西文化接觸史領域的新趨勢—亦即從一個個別傳教士或歷史人物,和以歐洲中心為主的研究,走向以中國在地文化為主的研究。這個領域的領導學者鐘鳴旦教授(NicolasStandaert),稱此種在1990年代以來所看見的轉變,為一種「典範轉移」(paradigmshift)。中國人對天主教或西方文化的反應(responseorreaction),被視為是這個跨文化研究中的首要主題,因此中文資料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這一重要的研究趨向轉變,強力地回應後殖民時代的歐洲史觀察—亦即地區人民不再被認為是西方文化的被動接受者。整體而言,這個中程計劃將與國際學者的互動,建立在它所處理問題的前瞻性,預計對國際學界可以有一定的貢獻。16\n除了上述提及的西方學界,近十幾年來,中國大陸學界對耶穌會及文化交流的研究非常熱絡。運用大量中文一手材料是大陸學界能呼應「典範轉移」的表現,但他們的研究有些存在著嚴重的文化及價值觀念的假定。本人相信我本身的訓練及台灣學界不同的文化概念,可以建構出不同甚至應該更好的學術對話與西方學界接軌。三、預期成果:本人預計以學術出版,特別是西方學術期刊的出版作為主要目標。作為學界尚為資淺的學者,本人認為學術出版在充實研究經驗及建立學術發展的展望上,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本人目前已有一篇論文在A&HCI(ArtsandHumanitiesCitationIndex)所屬期刊通過審查,並在修訂進行階段的即將出版品。與西方學者對話,對於這個研究計劃的助益非常大,本人在上述論文投稿到修訂的過程中,也覺得對自己的學術訓練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希望能繼續把精力專注在此。特別是屬於西方文化研究的內容及價值,像耶穌會的本身問題及歷史發展,是需要與歐美學界的互動來進一步提升及肯定。換句話說,其研究內容需接受西方學界的肯定,才有介紹給台灣學界的價值。這個想法,也是這些年內,本人對自身作為一名西洋史教學者及中西文化交流研究者的自我期許。四、預估經費需求:1.助理費:72,000元2.雜支費:108,000元3.國際合作差旅費(含出國開會及其他國外研究):120,000元總計:學術領域全面提昇方案180,000元國際交流120,000元17\n分項計畫之六:書籍及寫作文化史研究計畫一、計畫執行人:秦曼儀二、計畫內容:在現今歐美史學蓬勃發展的文化史領域中,「書籍史」(Historyofthebook)與「寫作文化史」(HistoryofWrittenCulture)因著Henri-JeanMartin,RogerChartier、RobertDarnton、NathalieDemonDavis等史學家在方法論的反省與實際的研究成果,不僅豐富了人文知識,尤其是提供新的視野與途徑來思考思想、文學創作等心智內容其文化實踐面。書籍與寫作文化史要求對於文本的物質特性、書籍的製作與出版行銷的傳播過程,讀者的接收與閱讀經驗做出整體的考量。中國大陸的學術界近幾年積極進行對歐美書籍及寫作文化史研究的認識與討論,甚至在2005年第一次與法國重要的書籍史學家聯合舉辦研討會。計畫申請者多年從事上述研究領域,在完成學業回國前,即徵得指導教授RogerChartier先生允諾來台講學的計畫,又在法國十年多的求學生活中受教於多位國際知名的書籍史學家,也都表達對中西雙邊學術交流的認同與期待。這些個人的學術研究成果與經驗,都幫助申請者深切思考如何在台大歷史系貢獻所長,尤其是達到國際學術交流的可能性。計畫申請者希望在未來五年的時間,逐步推行三個面向的工作,以此工作的階段性成果為基礎展開國內研究者,包括申請者個人,對歐洲與中國社會的書籍與寫作文化史的比較研究。在此,文化史比較研究的旨意在於脫離歐洲中心主義或中國中心主義所建構的歷史詮釋,而能透過對照和比較,對兩個各自擁有其特殊人文社會條件的書籍與寫作文化實踐做交錯反思,進而提出另一類的歷史視野與歷史詮釋。而在此定義下的文化史比較研究,其成果當然是須長遠的時間去成就之。以此為長期努力的目標,則須有階段性的成果作為支持。故以五年為中程的研究計畫,將以三個面向的工作進行之:第一個面向是攸關學術傳承與累積的工作,即積極帶領大學部與研究所同學深入了解書籍史與寫作文化史研究向人文知識汲取作為自身發展的多樣的「家系」(filiations)之開放特質,並因扣聯著不同的歷史環境、社會條件而提出多樣的研究課題與相應的問題意識,而讓它的研究方法、理論思考、具體成果能夠幫助其他學科領域做反省和創新。第二個面向則是跨學科的學術交流的工作,即邀請國內不同學科(如歷史、18\n外文、中文、文化研究、社會學等)卻關切並研究書籍與寫作文化史的學者,進行跨學科的討論與學習。第三個面向則是在前兩者的基礎下,舉辦國際研討會,邀請中國、歐美等學者和國內經過訓練的學生,及共享過研究成果與經驗的學者們進行交流與討論。三、執行策略與執行方式1.國內雖多依賴英文作品知曉歐美史學家在書籍史與寫作文化史研究上的發展,包括方法論的討論、理論反省和實踐成果,但由於少有學者對歐洲書籍史與寫作文化史做實際的文獻研究,學生們更是對歐美史學家研究的對象物非常陌生。故需要赴法到各大圖書館蒐集有助教學、有助國內讀者了解的檔案資料和文獻,將之複印或拍攝成影像圖片。2.以學者討論工作坊的方式,邀請國內既熟悉歐美書籍史與寫作文化史研究觀點,又以中文資料和文獻進行研究的學者,發表各自在研究工作上的成果以及產生的理論反省。透過此方式來增強從事相關領域的國內學者彼此工作的認識,更讓大學生與研究生感受未來做書籍與寫作文化史可能的發展空間。3.透過教學,以及與學者的討論,再將個人學術心得以專文發表。四、預估經費需求:1.助理費:120,000元。2.國際合作差旅費(含出國開會及其他國外研究):80,000元3.雜支費:20,000元。4.學者討論工作坊:30,000元。總計:學術領域全面提昇方案170,000元。國際交流80,000元。19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