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近代史提纲 34页

  • 218.00 KB
  • 2022-08-18 发布

[历史学]近代史提纲

  • 3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讲中国近代史导言一、教学目的和要求目的:使学员通过学习,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历史基础知识,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初步学会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能运用所学的史学理论和知识解决中小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要求:基础知识:了解近代中国历史发展有基本线索和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对外交往概况,掌握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的基础知识和有关历史概念,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思想感情: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路线教育,以及传统美德和思想情操教教育,培养学员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感情。能力培养:掌握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等思维方法;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二、线索分期的讨论断代概念?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历史,是一部封建社会崩溃中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从传统社会无情被破碎到向现代化社会成长过渡的历史。起讫时间:1840—1949年。中国近代史从何时开始?有两种划分方法。一种是不少西方学者采用的方法,主张明中叶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标志中国近代化的开始.第二种方法是以鸦片战争为起点,多数中国学者采用这个方法。吕思勉1926年写的《中国近代史讲义》:1938年,蒋廷黻写的《中国近代史大纲》:下限:有1919年与1949年二种说法.毛泽东关于区分新旧民主革命阶段的论点是造成分歧的依据。1951年出版的胡乔木的《中国共产党三十年》:现在一般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下限。思考:第一,能否把明代中叶西方传教士来华作为近代史的开端?第二,近代中国的“两个过程”是否就等于近代史的内容?第三,毛泽东区分新旧民主革命的理论可否作为区分近代史和现代史的依据?作为断代史,可以把近现代史分别纳入清史和民国史。作为通史,可以把近110年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40年到1861年。中西发生激烈冲突.第二阶段从1861年到1894年。清政府求强求富、洋务运动渐有成效.第三阶段从1894年到1912年。清政府新政失败,辛亥革命。第四阶段从1912年到1927年。复辟、军阀专权和混乱.第五阶段从1927年到1949年。国民党人取代北洋军阀的统治。近代110年是一个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接轨的磨合期,是秦汉以来中国历史的空前转折。叙事体系的问题,历史观念更新的问题.80年代以来就基本线索问题有过争论,主要有八种说法:(1)三次革命高潮说。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n(2)四个阶梯说。李时岳.(3)争取独立谋求进步说。胡滨.(4)反帝反封建双线说。孔令仁.(5)民族运动说。章开沅.(6)三个阶梯说。戚其章.(7)近代化说。徐泰来.(8)新三次革命高潮说。陈旭麓.主要有三条线索:一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二是反对清政府封建统治的斗争。三是发展资本主义,实现中国的近代化。二、重大问题新观点引起争论的第一个原因是普遍存在对历史的无知状态.引起争论的第二个原因是,那种把历史事件主要参与者分割开来的巨大的精神文化鸿沟.西方的历史学家信奉向外扩张主义,信仰民族国家、法治、个人权益、基督教、科学技术,以及使用战争来为进步服务.旧中国统治阶级信仰经典的儒家教义和天子在世界中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权力的衰落,思想领域的混乱增长了.20世纪中叶,通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于中国的毛泽东思想,一种新的历史正统观念才得以建立.1、社会性质问题社会性质不是一个孤立的、无关大局的问题,关系到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改良和革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观点,为史学界所普遍接受.近年来,有些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所谓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半封建半殖民地等等概念,都带有认识上的偏差。中国近代的总趋向是封建主义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半封建半殖民地并不是个统一的整体.忽视了资本主义在中国发生和发展的巨大进步意义.辛亥革命之前的中国是封建社会,此后则是半封建或半资本主义社会(也有人认为是资本主义社会)。有的学者明确表示,否定毛泽东的“两半论”,重新检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提法,就是要为设计新的近代史构架寻找理论基点。努力论证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全面总结民主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的历史经验.2,侵略与反侵略问题外来影响的程度和性质,即如何看待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最终促使中国人的生活彻底改变.传统中国的自我形象—以中国为中心看世界的观念,彻底破灭.中国在19世纪经历了一出完全的悲剧,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史无前例的崩溃和衰落过程.中国人的弱点.军事方面,精神方面,道德的堕落.根源于腐朽的统治阶级的各个阶层,即满洲人的异族朝廷、古代经典训练出来的陈腐官吏、享有垄断较高文化知识特权的文人学者和剥削贫苦佃农的地主.有人认为,殖民化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现代化的进程。(1),殖民化与近代化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殖民化促进了近代化。重新评价“世界走向中国”这一历史问题.一种观点认为,殖民化无碍于近代化。\n反方:首先,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是实现近代化不可缺少的历史前提。其次,对于随侵略而来的近代文明的影响和作用,需要有一个全方位的客观评价.(2),抵抗侵略与学习西方新见解突出地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从性质上看,中国人对侵略的抵抗,实质是对西方先进文明的排斥,不利于中国的进步,违反了历史的发展趋势。其次,从实力上看,落后的中国也无力抵抗西方的侵略。对此持相反意见的学者认为:首先,不能以资本主义文明先进为由,否定落后的封建国家对西方入侵的抵抗。其次,抵抗侵略不等于排斥文明。第三,不能盲目颂扬主“和”论而贬低抵抗。3、革命和改良问题新观点:首先,肯定近代的改良活动,特别是统治阶级所进行的改革。其次,对近代的革命提出批评和否定。革命是好得很还是糟得很?结论:革命不如改良。凡是以大革命形式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变的国家,均不能保持强国地位在转型中往往动乱频仍,国无宁日;凡是通过改良转入现代化轨道的国家则保持稳定的发展。改良比革命更适合中国国情。国民党搞温和的渐进的国民运动,具有建设性;共产党搞激进革命,更具破坏性。许多学者认为,上述对革命和改良的评价是不符合实际的。第一,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的反抗。第二,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美国杜克大学德里克(ArifDirlik)教授在题为《革命之后的史学: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当代危机》一文.4、历史人物的评价对西太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人评价有新的看法:文化精英的杰出人物。批驳方不同意以上观点,认为:进行全面翻案,是不科学的。应掌握正确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其一,以是否反帝反封建作为评价近代人物的主要标准。其二,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的方法,作为基本的分析方法。其三,注意把握历史人物的本质和主流。5、历史观和方法论问题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历史研究方法必须根本变革.马克思、恩格斯历史理论被世界学术潮流所抛弃.其一,马克思主义史学实质是一种“战时史学”,其特点是学术听从于政治,缺少学术价值。在进入和平年代后,它自然也就随之过时而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其二,毛泽东是革命家而非史学家,他对中国近代史的论述有着很大的局限和不足,对此应该重新检讨。其三,以往近代史研究的最基本的理论原则、体系框架等,都是值得从新的角度去检讨和推敲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史学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n其一,提倡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并不是要搞教条化。其二,历史研究必须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和出发点。其三,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其四,注意创新与求真的统一。二、重要的参考书目I、通史性著作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198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994年第四版,中华书局.(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卷)》,中国社科出版社85年出版.敦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上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董守义、张立真、焦润明编著:《中国近代史教程》1840-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大纲》。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2008年,中华书局。2、专题方面著作萧一山:《清代通史》五卷本。丁名楠等著:《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一卷)。马士著:《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1—3卷)(A)。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1954年版。费正清著:《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刘尊棋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5月。《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华书局版。《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近代史思辨录》陈旭麓。3、工具书《中国历史教学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下册,中华书局1980版。《中国近代史词典》陈旭麓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82版。4、刊物中国社科学院《近代史研究》双月刊。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月刊。《安徽史学》等等。第二讲鸦片战争被迫开放一、相关的研究成果和书目茅海建:《天朝的崩溃》和黄一农:《红夷大炮与明清战争》,最具可读性。麦天枢、王先明:《昨天――中英鸦片战争纪实》,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北京。陈胜粦:《林则徐与鸦片战争论稿》,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年.姚薇元:《鸦片战争史实考》,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福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林则徐与鸦片战争研究论文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福州。牟安世:《鸦片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年8月。马克思:《鸦片贸易史》、《对华贸易》、《英人在华的残暴行为》、《新的对华战争》。恩格斯:《波斯和中国》、《俄国人在远东的成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二、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n1,中、英两国外贸体制的冲突是战争爆发的根源英国对外贸易制度:自由贸易中国对外贸易制度:闭关自守,公行制度。公行制度:垄断和限制进出口贸易。律劳卑事件:中国人口、疆域:评价闭关政策:中外贸易体制的冲突,以及司法制度的冲突,成为中英发生战争的根源。2,英国对华输入鸦片成为战争的起火源合法贸易:非法贸易:为何鸦片会在中国泛滥成灾?历年输入中国的鸦片箱数是:1821--1822年为5,959箱,1830--1831年为19,956箱,1835--1836年为30,202箱,1838--1839年为40,200箱。烟毒给中国社会的祸害:第一,毒害和摧残吸食者的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第二,使中国社会有限的购买力大量被鸦片吸收,造成城乡工商业的凋蔽,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第三,打破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导致白银大量外流,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第四,造成吏治败坏,加深了清政府统治危机。鸦片问题的严重化,最终成为中英第一次战争的根源。3,林则徐禁烟操之过急为英国发动战争找到借口道光帝:正派无能的道义皇帝。许乃济的禁烟方案:准许公开买卖鸦片。黄爵滋的禁烟方案:对烟民判以死刑。林则徐的思想特点:一是受今文学派的影响。二是认为万物相生相克,相信圣人的力量及其伟大作用。三是相信正义和道义,认为上天是站在正义和道义一边的。林则徐的禁烟思想:第一,从国家民族和社会心理角度来分析禁烟的意义和必要性,强调禁毒必须充分发挥国家政府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强制性立法来禁毒,认为对吸毒者处以死刑是必要的。第二,他提出了强制性禁烟的具体办法,这就是所谓的禁烟六项章程。林则徐的禁烟方案与黄爵滋有何不同?林则徐在广东采取的禁烟新措施:对内方面:(1)按照新颁布的《治罪新条例》,严厉打击和抓捕国内贩毒者、开烟馆者和吸食鸦片者,对前两者处于死刑,斩决枭示,对后者定以一年六个月为期严令戒烟,到期不戒者处以极刑。(2)利用保甲的方法来禁烟,对沿海一带的民众进行严密的管制,并查拿和严厉惩治有汉奸嫌疑的人。对外方面:(1)通过行商强行责令英国商人向中国当局交出所有的鸦片,并抓捕和打击贩卖鸦片烟毒的外国人。\n(2)依照新颁布的《夷人治罪专条》严厉惩治来华的外国烟贩,违犯者人即正法,货物没官。(3)驱逐在广东洋面的外国脚商船只和在伶仃洋面等处的外国船只,禁止民夷售私贸易,违者格杀勿论。(4)在虎门销毁所有收缴的外国鸦片,防止鸦片掉失,作为杜绝鸦片流毒病源的一种方法。如何评价虎门销烟?马克思认为,道光帝和林则徐焚毁鸦片是第一次中英战争的起因。“中国皇帝取缔鸦片者和取缔邪教一样,他利用了宗教的宣传来反对鸦片贸易。1837、1838、1839年中国政府所施行的非常办法,其中最激烈的办法就是诏令钦差大臣林则徐赴广州,遵照林氏的命令而实行没收鸦片和焚毁鸦片-----成了第一次中英战争的起因,这次战争引起中国的起义,使国库极端空虚,使俄国能够顺利地在北方实行侵占,使南方的鸦片贸易有极大的发展,这都是这次战争的结果”。(《鸦片战争》第一册,第7页)林则徐犯了什么毛病?欲事太急和谋事太傲.林则徐的过激行为主要体现在:1,完全断绝中英贸易,进一步强化了清政府的闭关主义政策。2,封锁广州的商馆,驱逐英国商船和英国人,实际成为一种盲目排外的举动,为日后英国人制造事端找到借口。3,过于看重具结形式,企图以此来制驭夷人,惩治夷人新条例引起英国人的强烈对抗,最终成为国事之争和法权之争。4,过于看重林维喜事件的处理,这引发了中西刑事裁判权的冲突。林则徐对鸦片战争的起因是负有一定责任的,道光帝对清政府在战争中的失败负有责任。“战争是事件的必然结局,而且现在战端终于来临,那便要由他林则徐来负全部责任了”。(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第21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林则徐并不想推卸责任,也不害怕战争,他是敢于承担责任的人,他请求到浙江去剿杀英夷,丢官回家后也还是一片丹心系念着军国大事,说明他是爱国的,挑起战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去应对战争,没有能力没有信心去赢得战争的胜利。如何评价林则徐?是不是民族英雄?个人的观点:与学生共同探讨.1,林则徐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封建剥削者,是中国官府中的一员干将,杰出的地方官员,诚如毛泽东给他的评价“鸦片战争,对群众来说是阶级斗争,对林则徐来说是中国剥削者对外国剥削者的斗争”1968年清华大学《学习资料》1957-1961)第50页。2,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禁毒英雄,他的禁毒思想独具特色,值得研究,他在湖北和广东等地所采取的禁毒措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创举,在当时是完全可行性.3,林则徐是个爱国者,不是维新运动的先驱者。一、鸦片战争的过程1,战争的第一阶段(1840年6月-1841年1月)。琦善的所作所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失误在哪里?道光帝的决策是否正确?2,第二阶段(1841年1-5月):赎回广州.有争议的三元里民众斗争问题。三元里事件是一长串群众骚乱事件中的第一件,这种骚乱最终形成了共和革命运动中的反满民族主义。3,战争的最后阶段(1841年8月-1842年8月)奕经是个什么样的人?\n刘韵珂是个什么人?4,中国战败:《南京条约》注意三个人:耆英,伊里布,牛鉴.1842年8月29日双方代表在英舰上签订了南京条约。南京条约只是一个初步的文件,它只阐明一些据以建立新贸易制度的原则,主要条款为:(1)2100万赔款分期付清;(2)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港为通商口岸;(3)在品级对等的官员之间平等往来;(4)在各通商口岸建立英国领事馆;(5)废除公行垄断;(6)对英商进出口货物一律秉公征税;(7)割让香港为英国领地。一、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49年以主流解释:由于统治集团的妥协出卖,中国才战败.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中国进行的则是一次反对外国侵略的民族自卫的正义战争.分析双方的优缺点:第一,这是一场两个时代的战争,当时英国在武器装备和作战方式上明显比中国先进,英国在军事力量上强于中国,这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军队数量对比:军队质量对比:武器装备对比:第二,当时清政府封闭落后,政治黑暗腐败,经济落后,文化也十分保守。第三,清政府与民众之间是分离的,广大老百姓并没有支持清军的对英作战。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白失败的理由,那才是失败的致命伤.中国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时间.告诉中国人的使命: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合世界之潮流.二、条约制度的形成1、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条约的谈判,双方的策略:清政府的羁縻政策:在商业和私人交往方面让步,用贸易特权和友谊去收买外国好战分子;乞灵于文明的等级制礼貌行为和中国整个文化优越感来限制对方,也想用条约来限制对方。英方的强权外交:具体的条约及其内容: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附粘和约(虎门条约)。最惠国待遇条款等不平等内容。2、条约制度的影响A、改变中西之间的外交关系,捣毁中国闭关排他的藩蓠,建立了中外关系的新制度。B、成了近代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一大工具,加速了中国传统的国家政体和社会制度的解体和改组,促成了清王朝中央权力的衰落和中国的政治动乱,中国主权受到严重损害。C、对近代中国的经济文化的变迁产生很大的影响,促成了中国社会开始转型。三、第二次鸦片战争1、背景:“修约”讹诈与“亚罗号”事件2、战争爆发与《天津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1)英、法公使进驻北京;(2)增开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十处为通商口岸;(3)外国人可以入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4)外国军舰和商船有权驶入长江和各个通商口岸;\n(5)修改税则;(6)中国分别向英、法赔款白银400万两与200万两;3、战争再起与《北京条约》《北京条约》除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外,还增加了几项内容:(1)增开天津为商埠;(2)准许华工出国;(3)割九龙司给英国;(4)赔偿英法军费各增加到800万两;(5)交还教会和法国教堂。4、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对我国东北领土的侵占:清政府的无能与奕山的卖国行为:5月28日的中俄《瑷珲条约》:规定: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江东六十四屯除外)中国四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割给俄国;乌苏里江直到江边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之地;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的船只往来,别国不得航行。沙俄“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11月14日的中俄《北京条约》。除强迫清政府确订中俄《瑗珲条约》以外(在此之前清政府一直拒绝批准《瑗珲条约》),还将乌苏里江以东四十万平方公里的地方,由所谓中俄共管完全划为俄国所有。重新商定了中俄西部未定界的边境走向。等等。对西北的蚕食:1864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定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沙俄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一、战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1、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政治上,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经济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阶级关系上,导致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促成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思想文化上,引发向西方学习和社会新思潮的出现。社会矛盾上,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成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革命进入反侵略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中外贸易结构和内容的变化第一,进出口贸易总量的变化。第二,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第三,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有变化。第四,鸦片贸易合法化与苦力贸易。3、外国资本的来华投资和外资银行的进入外国资本的产业投资:191个工业企业.外资银行方面,到1894年华外资银行计存9家,总分行及代理处共计58家.注意它们的业务?4、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成长马克思认为,鸦片战争在中国引起了一场革命?文明衰败的根源,主要不在于外部力量的打击,而在于内部机制的退化.中国原生型资本主义的产生问题?\n西方的入侵,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起到启动和催化的作用。表现:一是先进的生产力开始进入中国专制帝国体制内部。二是促进商品经济的活跃和发展。三是促进中国非原生型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5、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自然经济是指生产不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其最重要的特征是生产的自给自足,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还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地主、贵族对于从农民剥削来的地租,主要为自己享用,不用来交换。思考:为什么中国的自然经济发展几千年来变?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最先发生在五口地区的东南沿海,然后向内地推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小农家庭棉纺织业的解体。二是棉纺织业之外的其它手工业的衰落。三是小农自给自足生活方式的逐步破坏。第三讲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一、学术研究动态及著作1、解放前的研究简况张德坚:《贼情汇纂》。韩山文(瑞典传教士):《洪秀全之异梦及广西乱事之起源》(译成中文《太平天国起义记》,1854年在香港出版)。呤唎:《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王维国译,上海古籍出版社)。刘成禺:《太平天国战史》,1904年。黄世仲:《洪秀全演义》(香港),1908年。民国时代,洪秀全等人被尊崇为民族革命运动的先驱。凌善清《太平天国野史》(1923)、李法章《太平天国志》(1923)、王钟麒《太平天国革命史》(1931)。李一尘《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史》(1930)、张霄鸣《太平天国革命史》(1932)。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纲》、《太平天国史丛考》。简又文:《太平天国广西首义史》,《太平天国典制通考》(上、中、下),《太平天国全史》(上、中、下),简氏猛进书屋出版,1961年9月。郭廷以:《太平天国史事日志》。范文澜:《太平天国革命运动》。2、解放后的二十年研究牟安世:《太平天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茅家琦:《太平天国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茅家琦:《太平天国通史》,上中下三册(1991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罗尔纲:《太平天国史》四卷本(中华书局1991年出版)。范文澜:《太平天国运动史》初版于1945年,1951年收编为畅销一时的《中国近代史》上编第一分册的第三章。焦点:太平天国革命的性质问题。认为太平天国是一场单纯农民战争或农民革命。范文澜、胡绳为代表。认为太平天国是“资产阶级性的农民革命”一说。郭毅生为代表。\n认为太平天国是单纯农民战争兼具资产阶级革命性质。以章开沅为代表。《太平天国革命性质问题讨论集》,三联书店出版,1961年。教条化,美化太平天国。3,改革开放后二十年的研究(1)文献史料的编纂出版和相关研究。(2)太平天国政权性质等问题的讨论.一是封建政权说。二是农民革命政权说。三是农民政权封建化说。四是两重性政权说。讨论太平天国的问题有50多个,比较主要的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和政权性质、太平天国的各项制度和政策、军事斗争、《天朝田亩制度》和平均主义评价、天京事变、《资政新篇》、洪秀全及太平天国主要人物、失败原因和意义等。一、起义爆发的背景分析(1)人口剧增和人口大量内部迁移,导致社会混乱和民族间的相互冲突。(2)外国侵略提供了一种新的历史催化剂,外国宗教强烈地冲击着中国现存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3)社会严重的不公正,清帝国行政当局的衰败,官吏贪污,官僚政治,道德沦丧,土地兼并严重,官府剥削过重,阶级矛盾十分尖税。有清一代最大的叛乱或起义。二、洪秀全的性格和追求1、个性与追求原名仁坤,小名火秀,广东花县人.以洪秀全为教主的拜上帝会的创立,其主要思想理论来源是梁阿发编写的通俗布道书《劝世良言》。2、拜上帝会的创建政治性邪教:第一,宣扬救世主下凡,统治全国乃至全世界。第二,世界末日论与造反做官论相结合。第三,言行巫师化,要求军民无保留地信从。第四,对参加者进行全面控制。第五,将大量妇女作为个人的性工具。3、向西方学习问题政治制度层面,有没有移植西方的理念?冯友兰:“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是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但所要学习的是西方的宗教,是西方中世纪的神权政治,这就与近代维新的总方向和中国近代史的主流背道而驰了。”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六册第64页,人民出版社1989年北京。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洪秀全等人“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之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4、业绩与错误业绩:(1)创立“拜上帝会”,撰写《原道救世训》、《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著作。(2)发动和领导农民战争,给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3)建立起义军的领导核心,并制度和颁布了革命纲领。错误:(1)封建意识与日俱增,等级观念、享乐思想尤其突出。(2)用人唯亲,政治腐败。(3)思想狭隘保守,宗教迷信。\n一、太平天国的军事斗争过程:(1)1851年1月---1851年8月。(2)1851年9月—1853年3月。(3)1853年3月—1956年6月。(4)1856年10月—1861年9月。(5)1861年9月—1864年7月。二、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1、中央政权体制政体形式:君主制。天王是最高主宰,是神天上帝的代表,采取“一姓一家”的嫡长世袭制,洪天贵为幼主。地方主义的小朝廷,各王是老大。军政合一,官制文武不分,各王既管军又管政,丞相、检点、指挥、将军等居内办政务,出外统军民,地方行政受军事长官控制,担任地方行政长官的实际是当地的军事长官。2、地方政权分省、郡、县三级,由中央任命丞相、检点,指挥担任。郡设总制,县设监军。郡县官称“守土官”。3、军队实力:太平军4、政权性质的争议(1)封建政权。(2)农民政权。(3)两重政权说。(4)农民政权封建化说。(5)农民政权可能向资产阶级转化说。(6)封建的农民政权说。六、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1、《天朝田亩制度》及其评价①提出分配土地方案:指导思想:“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分配标准:“田分九等”,原则:“好坏搭配”。②提出产品和生活物资的分配方法: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收成除足其25家每人所食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③制定社会基层组织制度:以二十五家为一两,设国库一,礼拜堂一,设两司马负责管理一切。④农村社会按军事组织体系建立,一万三千一百五十六家为一军,下为师、旅、卒、两司马。⑤文化教育,25家子弟到礼拜堂,由两司马教读遗诏圣书、真命诏旨。绝对平均的思想:建立国库制度,规定物物归上主,人人无私财,生产资料私有权和生活资料的私有权废除。平均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没有社会分工,没有商业交换,每个“两”只是一个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理想国。矛盾:经济生活中宣传平均主义,有福同享,天下太平;在政治制度和实际生活中以天王为代表的等级制和君主制、世袭制。\n评价标准:以反帝反封建斗争为标准,反对封建土地制度,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以生产力发展为标准,违背历史发展。意义:它的革命性,它敢于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提出重新分配土地。它的大胆设想,它敢于在战争环境中提出解决土地问题和建设中国农村的新式方案,具有创新性,体现了一种救国救民的时代精神。问题:它是不现实的空想主义,它是一种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它充满着矛盾性,在这样的社会里农民虽然得到了土地,但实际了并没有得到更多的好处。具有明显的落后性,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并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2、《资政新篇》及其评价洪仁玕,当时最先进的纲领。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把西方某些民主精神灌注于太平天国君主制度之中,创办报纸,注意立法。经济方面,保护私有财产,鼓励私人投资;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本国生产力;鼓励发明创造。文化方面,要求学习资本主义文化,改革本国的文化、社会风俗及司法制度。外交方面,阐述了与各国平等相处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政策。评价: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内容的具有鲜明资本主义倾向的改革方案,是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地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纲领,是洪仁玕为了挽救天国危亡,推行新政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容闳:《我在美国和在中国生活的追忆》,中华书局1991年北京。容闳提出了七条建议:一,依正当之军事制度,组织一良好军队;二,设立武备学校,以养成多数有学识军官;三,建设海军学校;四,建设善良政府,聘用富有经验之人才为各部行政顾问;五,创立银行制度及厘订度量衡标准;六,颁定各级学校教育制度,以耶稣圣经列为主课;七,设立各种实业学校。七、反孔斗争和妇女解放1、反孔斗争文化斗争:砸了孔子的碑位,捣毁庙宇、偶象,把一些儒家经典斥为“妖书”,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不准买卖藏读。打倒旧的信仰,树立新的信仰。洪秀全接受了基督教,并加以中国化的阐述,成为中国的基督教——拜上帝教,也给农民带来了新的信仰。在上层士大夫和下层庶民中造成巨大的震荡,产生极深远的社会影响和心理影响。2、妇女解放是不是妇女解放运动?是否解放妇女?女营---女馆女馆管理的混乱:妇女参加劳动和战争的强迫性:女性中充满不平等:客家人管理妇女的一种方式运用。不具有妇女解放的用意和实情。八、关于天京事变起因:\n①杨秀清飞扬跋扈,野心太大,逼封万岁.②韦昌辉的责任。③洪秀全的责任。④石达开的问题。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的结果:①内部争权夺利斗争,领导的多元化。②生活上追求享乐③用封建的君臣关系代替“天国弟兄”平等关系内讧对天国的影响:九、评价太平天国运动1、运动的性质A单纯的旧式农民战争。B市民革命或资产阶级性的农民革命。C带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2.失败原因确立了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大兴土木,追求腐朽生活方式争取夺利导致“自毁长城”的内讧任人唯亲,滥封王爵宗教迷信,能力有限。3、历史作用章太炎的《逐满歌》:“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汉奸。洪家杀尽汉家亡,依旧猢狲作帝王;我今苦口劝兄弟,要把死仇心里记。”范文澜:《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孙中山:罗尔纲:冯友兰: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台湾陈致平:《中华通史》潘旭澜:《太平杂说》马克思的评价:作用:(1)有功于洋务运动,是洋务运动产生的重要历史条件。(2)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3)造成全国性或局部性的大动乱,使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受到战争灾害的影响,人口损失至少在五千万以上。(4)对近代中国政治军事的演变产生重大影响,表现为汉族地方督抚的兴起,八旗绿营正规军的没落,湘军、淮军等地方武装军事力量的兴起。第四讲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同光新政一、学术动态简况(一)解放前的相关研究1、晚清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争\n1867年:同文馆应否招收正途出身学员;1874年:设厂制造船炮机器和筹备海防;1883年:建筑铁路问题的争论。2、早期改良派和维新派对新政的批评3、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对新政的态度4、相关的学术研究赵尔巽等:《清史稿》。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萧一山:《清代通史》施复亮:《中国现代经济史》范文澜:《中国近代史》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二)解放后的相关研究1、50年代全面否定《中国近代史》、《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牟安世:《洋务运动》2、60年代的论争3、70年代后的研究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李时岳、胡滨:《从闭关到开放》,人民出版社1988年夏东元:《洋务运动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杜为德、林庆元、郭金彬合著的《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科技》,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夏东元《郑观应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董蔡时的《左宗棠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苑书义《李鸿章传》,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安徽省社会科学院主编《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论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董守义的《恭亲王奕欣大传》,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陈钧、任放的《世纪末的兴衰——张之洞与晚清湖北经济》,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4,论争的焦点第一,出发点和立场问题。第二,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问题。第三,洋务企业性质问题。第四,晚清政府外交活动。5,台湾地区的研究(三)争论的主要问题1、“中体西用”思想的评价(1)认为它是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反动思想。(2)认为它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进步思想。(3)认为它是一种由积极走向消极反动的社会思潮。2、关于洋务运动与中国资本主义关系(1)认为洋务运动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是起积极作用的。(2)认为洋务运动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n(3)认为洋务运动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主要的。(4)认为洋务运动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作用是主要的。3,性质和历史地位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进行垂死挣扎的自救运动,也是他们勾结外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变中国为半殖民地的卖国运动(刘晓光《洋务运动不该肯定》,《辽宁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6期)。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是一个具有进步性的运动”,“在客观上导致了资本主义幼芽的出土”(李时岳、胡滨《论洋务运动》,《人民日报》1981年3月12日;徐泰来《也评洋务运动》,《历史研究》1980年第6期孔令仁指出:就洋务运动的本质倾向来说,它是反封建、反侵略的,是进步的;洋务运动功大于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革新运动(《中国近代史上存在着两种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文史哲》1983年第3期)。戚其章以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为衡量标准,认为洋务运动为中国社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近代企业,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因而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进步运动(《评价洋务运动必须以社会实践为标准》,《天津社会科学》1982年第1期)。孙占元则提出一种折衷看法,认为洋务运动既是地主阶级开明派掀起的一次自救运动,同时也是一次“求强”“求富”的变革运动;它对内镇压以自救,是反动的,而对外御侮以自强,又是进步的(《论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新政》,《东岳论丛》1988年第6期)。历史地位:一种观点认为,洋务运动巩固了旧的封建统治,是一条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反动路线,不代表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方向,不可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同日而语(黄逸峰、姜铎《如何评价洋务运动》,《红旗》1984年第7期)。另一种观点认为洋务运动应该纳入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李时岳《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越来越多的同志倾向于对洋务运动作基本肯定的评价。有不少文章从“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作进一步探讨,并取得了可喜进展,肯定多于否定(李平生等《全国第五届洋务运动史学术讨论会综述》,《历史研究》1990年第2期)。4、洋务运动与近代文化从近代文化史、社会史角度探讨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探讨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近年来洋务运动史研究中的一个新动向叶晓青1983《西学输入和中国传统文化》,载《历史研究》1983年第1期李侃:《洋务运动与近代文化》,《求索》1988年第2期陈绛:《洋务运动与儒学传统》,《复旦学报》1986年第4期黄清根:《论洋务时期的文化变迁》,《江汉论坛》1990年第5期。5、洋务运动与外交把洋务派的外交路线视为“妥协投降”,把洋务派的外交活动视为“丧权辱国”。章鸣九、刘天路等认为,洋务派随着对西方资产阶级外交知识、法律知识的了解,已初步具有国家主权平等的思想,产生了近代的国际意识,其外交思想正在向近代化迈进;在外交实践中,他们还以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为武器,揭露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主权的侵犯,提出了修改条约、收回利权的主张。章鸣九《洋务思想家外交思想的近代化》,《北方论丛》1989年第4期;刘天路《洋务派外交思想简论》,《山东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6、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否定说。刘大年、方衡、高永生。\n肯定说。李时岳、胡滨、徐泰来、夏东元。不存在“洋务派”或“洋务运动”。7、洋务运动与教案问题8、人物研究二、历史背景分析1、内外交困外国入侵,国外资本主义刺激和影响中国内部发生严重的动乱起义2、辛酉政变,新派人物掌权咸丰皇帝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肃顺奕訢辛酉政变的经过及后果3、政策的调整开始重用汉人,注重实用主义。进一步放宽对外政策,引进外国先进武器,在贸易和传教等方面对外国有所让步。调整经济政策,提出“思夷长技以制夷”和“自强”口号,开始工业化运动。军事上,进行一些改革,建设海军,展开练军4、总理衙门与外交新局面职责:办理洋务,包括一切对外事务、通商、海关、海防、订购军火、派遣留学生等等.中国外交逐步走上近代化5、洋务派官僚奕訢、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6、洋务思潮洋务思潮:是当权的洋务派官僚和不当权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共同参加朝野呼应的学习西方、谋求富国强兵的社会思潮。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借法自强”.(1)、变易进化历史观,提倡借法自强。(2)、从重义轻利的义利观逐渐转向具有现代色彩的义利观,冲击传统的“本末”观念,强调工商立国。(3)、鼓欢“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张之洞的《劝学篇》.三、新政具体内容1、军事工业建立19个新式兵工厂: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天津机器局和福州船政局。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2,民用工业原因:军用工业发展的影响和需要;受外资工业的刺激和影响;军工企业已在经验、技术、人才等方面为民用企业提供一定的基础。建立167家民用企业,其中国营民用企业27家。航运业:轮船招商局铁路建设:电报业:矿业:16座新式煤矿,官办6座,官督商办10座,台湾基隆煤矿、直隶开平煤矿。\n冶炼业:贵州清溪铁厂、汉阳铁厂。轻工与机器修造业:131个,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和湖北织布局。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3、建立练兵和近代海军李鸿章:整顿和训练直隶防军。建立近代海军:四支互不统属的舰队: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和广东水师。4,兴办近代教育事业创办新式学堂:新式学堂创始于同治元年(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这是我国第一所外国语学堂1867年福建船政学堂建立,培养轮船制造和驾驶人才,为第一所科学技术学堂。真正完整意义上的军事学堂应是1880年在天津开办的北洋水师学堂。徐泰来《洋务运动新论》一书所列《洋务派兴办学堂简表》统计为22个。据李时岳、胡滨《从闭关到开放》一书统计到1894年为24个。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洋务派还创办了一批翻译机构,集中力量翻译西书,这构成了新式教育的又一组成部分。向西方派遣留学生是洋务运动中新式教育的又一重要方面。外国在华机构、特别是外国宗教团体在我国也创办了数量可观的各式学堂及翻译机构。新式教育作用:首先,它开始打破了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思想文化在我国教育中的一统天下,在教育内容中引入了西学,为社会发展培养了所需要的新式人才。其次,冲击了陈腐的科举制度,为教育制度的变革提供了前提。新式教育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思想观念的更新,推动了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三、民营企业兴起1、产生的条件及途径条件:商品市场(城乡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劳动力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流入城市);资本市场(一部分商人、地主、官僚积蓄财富投资于新式工业)。途径: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和刺激下,直接移植西方生产技术和机器设备建立的。2、经营的困境资金少,规模小,力量薄弱。主要经营轻工业和小规律采矿业,主要集中在沿海通商口岸。对外国和封建官府具有强烈的依赖。杨德才著:《中国经济史新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力,代表着一种新的社会力量,只要国家政府加以扶持,它就会冲击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和旧的生产关系,对近代中国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3、资本原始积累的困难近代中国不可能走由家庭手工业——工场手工业——近代机器工业这一正常发展道路,而只能走移植模仿式的资本发展道路。资本原始积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资本或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上,而是资本或财富集中到或曰积累到生产利润的“市场经济主体”手上。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市场经济主体萌生和塑造的过程。其次,并非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上、产生了贫富悬殊就算资本原始积累已经完成,而是资本积累到足以催生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或者积累到能够适应一种新的产业趋势,方算资本原始积累完成了。\n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一书(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反复论及中国的资本原始积累。她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暴富阶层个人敛财发迹的过程称为“中国当代的资本原始积累”。资本太分散(而不是“过分集中”)、民间资本规模太小,还依然是中国产业得以升级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促进资本集中、推动市场化资本形成,扶植市场经济主体,是中国产业现代化要求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迫切任务。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和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经济条件:第一,必须拥有大量的有人身自由的,但丧失了一生产资料的劳动者,这些劳动者就是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第二,必须在少数人手中集中了大量的、为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货币财富。新兴的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封建贵族必然使用暴力手段,加速这两个条件的形成,从而加速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这一过程就是资本原始积累。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提供了最初和必要的前提。对农业生产者即农民的土地的剥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在英国,这个过程进行得最彻底、最典型。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新兴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封建贵族,还通过对殖民地人民和本国劳动人民的残酷掠夺积累起大量的货币财富,其主要手段有:推行殖民制度,贩卖黑奴,进行商业战争,发行国家公债,建立现代税收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等等。资本原始积累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三、早期维新思想1、新的社会阶层(1)从旧式地主、商人和官僚买办中分化出一批现代工商业者,如盛宣怀、朱其昂、郑观应、经元善、唐廷枢、李宗岱等,他们投资新式工商业,成为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成员。(2)产生了现代产业工人。这是一个自由出卖劳动力、无资无产、从业于现代工业交通邮电等部门的新兴劳动阶级.(3)涌现出现代知识分子群体,包括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人员、现代企业管理人员、现代教育工作者和现代新闻工作者等。还出现一批现代军人和现代外交人员等.2、早期维新思想冯桂芬、王韬、马建忠、薛福成、郑观应、陈炽、何启、胡礼坦等人.王韬的《弢园文录内外编》,薛福成的《筹洋刍议》,马建忠的《适可斋记言记行》,郑观应的《盛世危言》,陈炽的《庸书》,何启、胡礼垣合著的《新政真诠》等.第一,要求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反对外国侵略。第二,要求实行“商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第三,要求改变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仿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第四,文化教育方面,要求废八股,办学校,开报馆,学习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各国语言文字。3、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1)1867年(同治六年)围绕同文馆的争论。(2)关于铁路问题的争论。第五讲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一、中国边疆危机1、教案问题(自习)\n2,日本吞并琉球进犯台湾3、中英滇案与烟台条约4、中俄伊犁交涉(略)5、朝鲜问题---日本向大陆扩张(略)二、中法战争评议1、战前的中、法、越三国安南:清政府的藩属国,法国的傀儡。中、法实力对比:2、战争的关键战役海路战场的关键性战役---马江海战:陆路战场:镇南关战役。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平手:或中国失败。3、《中法新约》的签订及其评价1885年5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谈判代表,与法国政府代表、驻华公使丁·巴德诺在天津开始谈判中法正式条约。6月9日,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即《越南条款》或《中法新约》,又称《李巴条约》,共10款。(1)清朝政府承认法国与越南所订立的一切条约。正式承认法国对越南的吞并和殖民统治。(2)中国同意在中越边界开埠通商。法国取得了在中国西南通商的特权。(3)中国将来在广西、云南修筑铁路,应与法国“商办”。(4)此约签字后6个月内,中法两国派员到中越边界“会同勘定界限”。(5)法军退出台湾、澎湖。11月28日,此条约在北京交换批准。1886~1888年,清政府又被迫与法国签订了《中法越南边界通商章程》、《中法界务条约》、《中法续议商务专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法国又得到很多权益。后果:中国西南门户洞开,法国侵略势力以印度支那为基地,长驱直入云南、广西和广州湾,并使之一度变成法国的势力范围。4、中国失败的原因(1),清朝政府软弱无力,综合国力不强,领导决策人员首鼠两端。清政府内部意见不一,朝议争论不休,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主张对法国人采取强硬措施,如对法国软弱妥协,其他列强将步法国后尘,对其他藩属国心存觊觎之心,到时局面更加不可收拾,代表人物有左宗棠和张之洞、张佩纶等人。第二种观点主张不卷入法越矛盾漩涡,甚至干脆放弃越南(越南没有求援),代表有李鸿章、恭亲王奕訢等人。第三种观点中庸路线,主张援助越南官军和黑旗军,打击法国侵略,必要时派清军驻扎在越南北部边境,相机行事,以最大可能维护大清帝国利益,代表有曾纪泽、刘长佑、刘坤一等人。(2),越南阮氏王朝投降附敌,让清政府处于被动地位。(3),列强的干预,影响了中国政府的决战信心。5、影响与启示(1)中法战争的失败,加速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步伐。(2)暴露了清朝政府误国害民的实质。(3)中法战争的失败,加快了中国人民寻求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进程。6、李鸿章与中法战争\n避战求和的思想严重错误,影响恶劣.李鸿章的求和思想,影响了清政府的整个抗法基调。李鸿章的求和论调,影响了清政府的抗战决心,使得它推行消极防御的作战方针;严重影响了前线将领的抗战意志。李鸿章在战前的谈判中为法国所迷惑,委曲求全,但最终还是失败并延误战机。签订《简明条约》动机可恶拒绝北洋水师南下并无大错签订《越南条款》甚为遗憾,不宜苛责三、中日甲午战争1、战争原因:日本蓄谋侵略中国(1)日本明治政府侵略朝鲜,寻求战争借口。(2)制定侵华政策,“大陆政策”和《征讨清军策》,疯狂扩军备战。(3)朝鲜东学党起义,为日本侵华提供了借口战前进行国民总动员:战前的军事准备:如以中国为目标扩充备战;制定周密的作战计划。国民动员:日本侵略者以“国民战争”号召日本人民积极投入于即将发动的甲午战争。2、战争过程:三个阶段(1)从1894年7月25日到9月17日。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之战。(2)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3)从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战争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马关条约》:① 中国承认朝鲜“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② 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③ 中国“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二万万两﹔④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驻扎﹐日本轮船得驶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装货﹔⑤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市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其产品免征一切杂税﹐享有在内地设栈存货的便利﹔⑥ 日本军队暂行占领威海卫﹐由中国政府每年付占领费库平银五十万两﹐在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不撤退占领军﹔⑦ 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将战俘尽数交还﹐中国政府不得处分战俘中的降敌分子﹐立即释放在押的为日本军队效劳的间谍分子﹐并一概赦免在战争中为日本军队服务的汉奸分子﹐免予追究。后果:使中国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同时它也成为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3、中国失败的原因(1)中国对可能发生的外国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2)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3)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4)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5)清政府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是战争失败的政治原因。\n(6)军队素质低下、不堪一击是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7)封建政权买办化导致妥协投降是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4、经验教训和启示(1)要从国防的意义重视小日本,不能轻视日本。(2)做好各项建设,坚持反腐败斗争,防止高层领导和军队腐败。(3)发展教育,培养科学人才,提高人的素质,是解决中国落后的关键。(4)增强忧患意识,坚持改革开放。(5)中国政府应多自我反省,要树立起对国人负责的爱民形象。第六讲两种失败的救国运动----改制维新与排外运动一、急于冒进的戊戌变法(一),学术动态简介1、关于变法运动的性质(1)它是一次改良主义运动,改良主义,此路不通,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著名公式。(2)应当区别改良主义与改良或改革的界限,戊戌变法是一次改革运动。(3)戊戌变法属于地主阶级改革性质。(4)戊戌变法带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2、关于历史地位与作用肯定的地方:否定的也有:3,关于变法纲领问题及理论基础变法纲领:(1)维新派背弃原来的政治纲领(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只想在宫廷中开制度局.(2)维新派并没有背弃原来的政治纲领,设议院、兴民权、立宪法是维新派三位一体的政治纲领。(3)维新派政治纲领有演变过程。理论基础:(1)戊戌维新的理论基础是今文经学,其代表作是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2)戊戌维新的理论基础是西方进化论学说,今文经学只不过是这种理论的外衣。(3)戊戌维新的理论基础已越过斯宾塞庸俗进化论的河流,而走向全变进化论的新岸。4、关于失败原因5、关于人物评价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光绪帝、翁同和等。还有张元济、张之洞、李鸿章、李提摩太等。(二)历史背景分析李敖的《北京法源寺》晚清中国第二次社会变革运动,加快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1)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社会经济转型,新式阶级和阶层代表新的产生方式和社会型态,他们要求变革社会制度(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2)对外开放扩大,西方先进思想涌入中国,民主思想有所传播(思想基础)。(3)列强侵略的加深,民族危机严重,成为戊戌维新变法爆发的助产婆。\n戊戌民主运动的主体:从传统士人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化、主张维新的文人学士.主题是:全面变革陈旧落后的社会制度,以建立君主宪政为终极目标。运动方式:和平的、非暴力的,希望通过先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方式来推行变革。(三)康有为的变法理论(1)托古改制思想:借助子孔子学说进行改革,体现在《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还有《大同书》。(2)仿洋改制思想:成为百日维新的蓝图,主要著作有:《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日本明治变政记》,《波兰分灭记》。积极因素和消积因素:梁启超:近代思想家,《变法通议》谭嗣同:最激进者,1897年写成《仁学》。严复:《天演论》。(四)维新派的主要活动1、维新派的主要活动创办学会,聚集维新力量。开办新式学校,培养变法人才.出版新式报刊,从事舆论宣传。著书立说,阐述变法理论。编译西书,介绍西学西政。上书言事,推动朝廷变法。与旧派展开思想上的论争。2、与旧派的论战(1)要不要变法维新。(2)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废八股、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五)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1)文化教育:废八股,改策论,定期举行经济特科;兴办学堂(举办京师大学),所有书院、祠庙、义学、社学一律改为学堂,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设译书局,派宗室出洋游历等。(2)经济方面:建立新的机构和奖励农工商业。(3)军事方面:改练洋操,挑留精壮,裁空粮,节饷需,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等.(4)政治方面:开放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任用新人,置京卿学士,期集思广益;改上海《时务报》为官报,创京师报馆。(六)戊戌政变政变的原因:一是光绪任用新官和想开懋勤殿。二是慈禧暗中进行布置,待机而动,打算废除光绪帝。三是维新派想利用袁世凯发动军事政变。四是想利用伊藤博文为政府顾问。政变的经过:政变的后果:(七)评价戊戌变法1、性质近代中国的一次改革运动或维新运动。\n2、失败原因(1)发动者经济基础薄弱,阶级力量微弱,脱离群众,害怕群众,人少势微。(2)把西太后视为政治上的敌对势力,忽略了她的政治势力和作用,改革不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政治中心。(3)没有正确的理论和坚强的组织,变革过程缺乏宏观统筹和周密安排,没有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充分准备。(4)缺少从政经验,计划失当,操之过急,推进得太猛过快,求治心切,不知如何安置因改革而失去利益的广大人民。(5)围园密谋策划的相当草率与不周密(试图发动一些军政实权人物进行军事政变,推翻慈禧太后政权,拥戴光绪帝),直接引发戊戌政变的发生,也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6)客观原因:对手太强大。3、历史意义第一,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的进步的政治改革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现代意义的民主运动,中国社会从此走上民主化的不归路。第二,戊戌变法带来的设厂兴工,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戊戌变法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推进了文化教育近代化的行程。第四,戊戌变法直接促成了初步具有资产阶级政治理想和文化教养的近代知识分子群的诞生,从而为日后中国的近代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中坚阶层和领导群体。4、历史教训(1)如何改革中国,要讲究其方式、手段、力量、路线等问题。(2)改革要从根本上触动传统的体制和现实的利益,必然引起剧烈的思想斗争,必须使改革的思想深入人心。(3)尖锐的斗争主要集中在政治问题上,改革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治中心和领导中心。(4)改革要负出一定的代价,改革者没有好下场是个教训。思考题:(1)简述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活动。(2)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和影响。(3)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历史评价。(4)讨论:洋务运动本来可使中国走向近代化,可惜康梁发动戊戌变法中断了它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会。(5)在评述戊戌变法历史地位的问题上,有论者认为:“资产阶级改良派所颁布的一系列新政法令,除了一个京师大学堂(即现在北京大学的前身)以外,其余全部被推翻。”另有论者认为: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戊戌变法具有特殊意义”,为此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全面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其功不可没。”你赞成哪一种观点,理由是什么? 你如何评价上述两种观点?二、盲目排外的义和团运动(一)研究动态简介1、关于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革命还是农民战争?义和团运动是否反封建?义和团运动的排外问题。义和团的迷信色彩问题。\n2、关于“扶清灭洋”口号口号的提出口号的内涵口号的评价3、关于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变化的原因4、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对当时社会发展有无作用对后世的影响对思想文化的影响(二)背景分析(1),列强对中国侵略加深,民族危机严重。经济侵略造成北方社会经济极大破坏,华北人民受害最深,激怒民众的仇外情绪;外国对华宗教侵略进一步激怒了华北民众的仇外情绪;甲午战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群众把反洋教斗争与反瓜分斗争联系起来,成为仇外的诱因。(2),天灾人祸的不断发生,加重了人民的痛苦,人民把自然灾害归罪于洋人的侵略,从而对洋人产生刻骨的仇恨。(3),中国教育落后,地方官员处事不慎成为义和团爆发的另一原因。民智过陋,民智未开,民心多虑;生计艰难。(三)义和团的兴起和发展义和团或义和拳:袁世凯对山东义和团的驱杀:朝廷的安抚与镇压:义和团进入京津地区:(四)八国入侵和东南互保八国联军之战:廊坊阻击战;大沽保卫战;天津保卫战;北京城内的斗争。沙俄单独出兵东北:以保护中东铁路为名,15万大军,占领东三省主要城镇和交通要道,制造海兰泡、江东64屯等惨案。东南互保:刘坤一、张之洞于6月26日,以上海道台余联沅为代表,邀约各国领事商订所谓《东南互保章程》九条。东南互保运动,保护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避免于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1911年辛亥革命各省在武昌起义后相继宣告独立,与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力式微关系密切。对于“东南互保”的性质,历来颇多争议。传统的观点认为: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置国家兴亡和民族大义于不顾,与洋人勾结,策划所谓“东南互保”是一种卖国行径。另一派观点认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近代工业已粗具规模,与其浪掷于一场不可能获胜的战争,不如保境安民,为国家保留一丝元气。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对外宣战,而它的地方政府居然采取所谓的“中立”态度,拒绝参加作战,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一个奇闻。(1)你认为“东南互保”的性质是什么?是卖国还是爱国?是否具有积极意义?(2)如果将来的中国,面临一场敌强我弱的战争,在可能战败的情况下,你认为“\n东南互保”这种形式是否仍有现实的借鉴意义?(五)宗教组织的性质与扶清灭洋1、义和拳的性质(邪教组织)第一,过于迷信神的威力,一切以神的旨意为行动指南,生活中充满神语神态,每坛均设有供奉的神位,尊为仙师,以神作为理论指导和精神支柱。第二,迷信神灵附体、刀枪不入、火炮不伤的歪风邪说,使练拳者不顾一切,走火入魔。第三,通过符咒请神附体方式练习拳棒,会给习拳者造成不良的身心后果。第四,通过符咒请神附体方式以落后刀矛来对具有先进武器的洋人作战,造成了拳民的大量死亡。2、评扶清灭洋含义的双重性:主要是扶保中国,而不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表现了义和团对国家的笼统认同,把灭洋放在第一位,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具有爱国主义性质,对义和团和广大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有鼓舞和动员作用。这一口号的提出,最初曾起了发动组织农民参加斗争和壮大声势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政策。局限性:带有非理性的色彩,“扶清”使义和团放松对清朝统治者的警觉;“灭洋”带有笼统排外的特征,容易走向极端。放松对清政府的警觉,未能识破清朝统治的阴谋诡计,致使后来上当受骗。不是一个科学的口号。(六)《辛丑条约》的签订对政局的影响:死一亲王(载勋)、三总督(李秉衡、裕禄、廷雍署直督)、一巡抚(毓贤)、二将军(寿山、延茂)、一大学士(徐桐)、六尚书(刚毅、赵舒翘、崇绮、启秀、立山、徐用仪)。影响清政府的政策。条约共有12款,另有19个附件,主要内容:① 赔款: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② 划定使馆区: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在区内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③ 拆炮台、驻军队: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外国可在自山海关至北京沿铁路的12个地方驻扎军队。④ 胁迫清政府承诺镇压反帝斗争: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叙用。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⑤ 对德、日“谢罪”:清政府分派亲王、大臣赴德、日两国表示“惋惜之意”,在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之处建立牌坊。⑥ 惩治附合过义和团的官员:从中央到地方被监禁、流放、处死的官员共百多人.⑦ 设立外务部: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成为清政府与列强交涉的专门机构。(七)评义和团运动1、作用和影响(1)它不仅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也暴露了清朝统治集团的极端腐朽和无能,使清朝政局再一次发生极大变化,清政府最终演变成为“洋人的朝廷”。(2)它使列强改变了侵华的手段,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希望,但大大降低了中国的国际地位。(3)它推动了共和革命的早日成功。\n(4)它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找到了一个合乎情理的理由和借口,给中国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国内的金融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电信业、旅游业等均造成极大的损害,特别是在北方的京津地区,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是致命的。为什么说义和团打破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它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力量,表现出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敢于反抗外国侵略的优良传统,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走狗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第二,义和团运动之前,帝国主义分子吹嘘只要一万名现代化的武装军队,就能够横行全中国,他们一再发出瓜分中国的叫嚣,并在实际上已开始行动。第三,帝国主义在八国联军之役中发现其间的矛盾相当深,不同的利益争夺限制了它们进一步瓜分中国的行动。2、失败原因四亿五千万中国人每人为义和团陪一两银子,同时俄国还趁机占领了东北。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义和团是一个以贫苦农民为主体的松散组织。不能提出明确的政治纲领。不能制订科学的作战计划。没有科学,只有愚昧。孙中山:《国民会议为解决中国内乱之法》中说“及遇义和团之变,中国人竟用肉体和外国相斗,外国虽用长枪大炮打败了中国,但是见得中国的民气还不可侮,以为外国就是一时用武力瓜分了中国,以后还不容易管理中国,所以现在便改变方针,想用中国人来瓜分中国”。早年留学美国的著名改良主义者容闳于1901年告诉他的学生刘禺生说:“予默观现时大势及中国将来情形,当竭诚以授汝,汝其阐行吾志乎?汝以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纳民气于正轨,此中国少年之责也。(美国)十三州独立,杀英税吏,焚英货船,其举动何殊义和团?”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一次演说中表示:“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在这一点上,我任何时候都是和义和团站在一起的。 义和团是爱国者。他们爱他们自己的国家胜过爱别的民族的国家。我祝愿他们成功。义和团主张要把我们赶出他们的国家。我也是义和团。因为我也主张把他们赶出我们的国家”。3、评价(1)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原始的爱国运动,但它所采用的方法却是错误的。它是一种较低程度的民族自救运动。(2)义和团所谓的扶清灭洋,是一场大规模的民族排外运动,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破坏,不利于中国的经济建设和近代化。(3)义和团民众的盲目排外是不能有效地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中国的国际地位因为义和团运动而大大降低,可见这种低级的救国运动是不能有效地解救中国的,反而加深了中国更大的危机。义和团被美化甚至神话是在文革时期,当时提出了“在甚么场合对义和团采取甚么态度,如何评价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仅成了衡量人们是否坚持党的路线的唯一标准,而且更广泛的意义上,成了估量人们是否忠于革命,是否信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甚至成了评估人们是否对祖国忠诚的唯一标准。”([美]柯文《有争议的往事:作为历史与神话的义和团》,论文集)直到现在义和团被冠以“反帝爱国运动”的美名。这个“反帝”的头衔太过牵强,因为他们不分青红皂白的“反洋”,反对一切与洋有关的东西,包括铁路、轮船、电线杆等等。至于“爱国”\n更是何以见得,光是被他们杀死的国人数量还远在洋人之上,最后害得中国人又受一次耻辱,说“害国”恐怕更为确切。1900年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乱世大劫首先,强邻觊觎,蚕食中国,义和团运动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找到了一个合乎情理的理由和借口,八国联军之战因此而发。其次,义和团运动对国内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消积影响,对国内的金融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电信业、旅游业等均造成极大的损害,特别是在北方的京津地区,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是致命的。第三,许多中国无辜百姓被指为二毛子而残遭杀害,许多民房和国家建筑受到焚烧,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第四,义和团运动引起社会心理的极度恐慌、紧张与不安,造成了社会的混乱。整个义和团运动,他们从未着眼于收回被占领土等合理要求,他们要求的是彻底拒绝西方文明,完全回到因循守旧的老路上去。义和团与文革有着相似之处,同样是平民百姓的极端排外情绪被官方鼓励,被用于政治斗争中去;同样是用愚昧取代科学;同样是盲目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义和团虽是百年前的事情,但其阴影却从未从这个国家的上空散去。第七讲清末新政评述一、清末新政改革的内容清末新政从1901年开始,到1911年止,历时11年,是晚清时期第三次变革,也是晚清三次变革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一次,它使中国的现代化正式全面展开。王树增的《1901年》:《罪已诏》:督办政务处:张之洞、刘坤一会奏《变法三疏》:袁世凯提出的新政条陈,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意义,成为变法改革的行动纲领:主要内容:(1),经济方面,全面进行经济改革,发展民间工业,加强工业立法,确立现代企业的独立合法地位,中国历史上出现第一次工业化高潮。(2)教育方面,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建立新学制,确立现代教育体制。1902年,清政府公布了由官学大臣张百熙拟订的《钦定学堂章程》,由于1902年为壬寅,所以该年所拟订的学制被成为“壬寅学制”。1903年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重新拟订了一个《奏定学堂章程》,也称“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对学校系统、课程设置、学校管理等都作了具体规定,并于1904年1月13日公布实施。(3)军事方面,废除旧的八旗绿营等军事制度,载汰旧军,编练新军、巡警,建立新的军事制度。(4)政治方面,进行官制改革,推行预备立宪,即改变原业的君主专制制度,着手实行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按照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现代政治原则改革现行的政治制度。在立法制度方面,确定实行议会制度。在司法制度上,实行四级三审制和形式上的司法独立。行政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建立了责任内阁制.二、清政府预备仿行立宪日俄战争的影响:\n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1906年9月1日,慈禧公布《仿行立宪上谕》:清末的“预备立宪”,主要涉及三大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官制改革,也就是行政改革,包括司法改革、教育改革等。其次是设立“宪政编查馆”、“资政院”和各省“咨议局”.第三是实行地方自治,府厅州县和城镇乡尝试建立地方自治制度。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宪法,1908年8月27日宪政编查馆和资政院将《宪法大纲》、《议院法要领》、《选举法要领》、《逐年筹备事宜清单》上奏,当天即经批准公布。这就是所谓的《钦定宪法大纲》,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1908年11月14日、15日光绪与慈禧去世.在立宪问题上,坚持以九年为预备立宪期.1911年(宣统三年)5月8日清政府在立宪派国会请愿运动的压力下,颁布《新订内阁官制》,实行所谓“责任内阁制”.《重大信条十九条》(简称《十九信条》):“预备立宪”的和平过渡已经无法实施,被辛亥革命中断了。清末的“预备立宪”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第一,它是中国二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立宪政体的第一次和平过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政治近代化性质的改革,也是近代中国民主制度建立的有效尝试。第二,清末预备立宪使当时的国人受到一次全方位的民主训练,从舆论宣传、集会结社、议员选举,议会活动等方面,人们从不同层次第一次亲身体验了民主的政治生活,这有助于他们民主政治素质的提高。第三,清末预备立宪引发了当时思想界的进一步开放和解放,使思想文化界开始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启示:首先,政治体制改革难度,光依靠下层民众的努力是不行的,必须由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负责引领进行才能顺利实现。其次,后人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提出了暴力革命是否就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最佳途径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引发对中国社会问题和发展道路问题更深层次的反思,这有助于今后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三、立宪派和国会请愿活动20世纪初中国政坛上出现的一个政治群体.主要代表人物为康有为、梁启超、张謇、汤化龙、谭延闿等.基本主张:继续保持以清朝皇帝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统治,而只把它的政权组织形式改变一下,召开议会,建立责任政府,以使上层民族资产阶级能参与政权。形成有哪些特殊的历史条件?①19世纪末,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上层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提高,日益不满清朝现状,要求通过改革参与政权,维护自身的利益。②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也引起了资产阶级上层的恐惧,他们在反对革命的立场上与清政府存在着一致。③为了抵制革命,欺骗舆论,清政府进行了所谓的“预备立宪”,这使康、梁等一批资产阶级上层分子备受鼓舞。1905年是个关键之年:张謇、汤寿潜等人在上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n汤化龙、谭延恺、丘逢甲分别建起湖北宪政筹备会、湖南宪政公会、广东自治会等团体,梁启超等人也在日本东京建立政闻社。主要政治活动:一是鼓吹君主立宪,以《新民丛报》为阵地,与资产阶级革命派论战,结果以失败告终;二是发起恳请清政府速开国会的请愿活动。1908年夏,江浙的“顶备立宪公会”发动了一次立宪请愿运动.1909年6月,“国会请愿同志会”联合各商会,发动了第二次国会请愿运动.1910年10月发动了第三次国会请愿运动.清廷被迫作出让步,决定预备立宪期限由9年缩短为5年,宣统五年(1913)设立国会。四、清末新政的性质、作用和历史地位性质:是一场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作用:正作用比较明显,但其消极作用也不可低量.消积作用:首先,清末新政的推行,进一步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使中国劳苦大众生活更加贫困化,进一步激化了当时已经相当严重的社会矛盾。其次,清末新政的推行,新军的编练和举办现代军警,尤其是袁世凯北洋军阀的兴起,进一步强化了封建专政的国家机器,有利于清政府对人民群众反抗斗争的镇压。第三,清末新政的推行,某些经济政策的实行以及新型国家经济环境体系的建立,在某种程度上为帝国主义对华输出资本创造了有利条件。积极作用:其一,在经济上,清末新政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并为中国经济发展奠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其二,在政治上,新政的推行使清末政治开始转型,现代社会运作架构开始建立,现代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正在建立,民主政制有了良好开端。其三,在军事上,彻底废除武举,按照现代军队模式编练新军,使近代中国军队的近代化有了初步成效。其四,在思想文化上,清末新政在这万面的成效相当明显也十分突出,结束科举制度的历史,建立了现代教育体系,促进了新式学堂发展,出现了办学和留学热潮。西方资产阶级某些思想得到了一定的传播.其五,初步实现了交通运输和通讯的现代化。第六,在阶级关系上,新政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外,在新政与民主革命的关系上,新政促进了革命的爆发。历史地位:中国近代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军事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五、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与辛亥革命的关系预备立宪是不是骗局?九年的预备立宪期时间并不长.从其主观目的来说具有一定的反动性质.何种关系?第一,孙中山等人的革命活动逼得清朝统治者加快实行新政,特别是加快了预备立宪的步伐,清政府以为只有尽快推行新政,才能消除中国内乱,阻止民主革命的产生。第二,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活动同时促使革命者加快进行民主革命的准备,使革命派计划抢在宪法与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前推翻清朝,以免革命成为非法,而让爱新觉罗家族继续成为“万世一系”的合法统治者。第三,清政府新政的实行为民主革命者准备了可资发动的基本力量——\n新军与新式知识分子,使他们成为自已的掘墓人。第四,清末新政的实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民主革命者准备了自己的同盟军与合作者——资产阶级与君主立宪派人士。第五,清末预备立宪期间关于民权思想的公开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不断传入中国,以及历次国会请愿运动的实践,为中华民国的创建提供了条件。第六,清政府新政期间的活动进一步使中国国库空虚,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南京临时政府可资利用的经济资源,使初建的南京临时政府迅速面临财政危机,清末督抚专权的趋势则导致民国初期的军阀割据与混战。四、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及教训失败原因:第一,领导集团不得力或能力不足,私心太重,不肯让权,政治制度改革当断不断,缺乏改革的真正魄力和勇气。第二,领导集团不仅私心太重,动机不纯,而且贪污腐化相当严重,清廷又无力制止腐败贪污。第三,清廷在新政后期的改革犯了一些致命的错误,企图中央集权,重蹈国有经济的死胡同,引起社会各阶层的普遍不满。张海鹏先生主编的《20世纪的中国·政治风云卷》经验教训:第一,进行改革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有能力有实干精神的领导集团,才能引领改革取得成功;第二,改革不光是要进行经济方面的改革,还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和文化层面的改革,从浅到深,循序渐进,有序进行;第三,改革必须要有魄力和勇气,民主制度改革必须肯于向民众放权,领导集团不能有太多的私心;第四,要坚决制止腐败现象,要建立合理的机构来进行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第五,改革必须要有民众的支持,不能引起民众的反抗和抵制,要维护民众的权益。第八讲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变迁一、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首先,帝国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加深侵略和掠夺中国,使中国陷入名存实亡的境地,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这是辛亥革命发生的政治原因。其次,20世纪初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新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初步形成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走上舞台,这是辛亥革命得以发生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再次,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团体的纷纷建立,为辛亥革命得以发生的思想和舆论基础。第四,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纲的提出,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做了组织上的准备,进一步推动革命高潮的到来。第五,四川保路运动促使反清革命迅速高涨,对武昌起义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实际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二、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中国同盟会(TheChinaFtederalAssociation),简称同盟会,是1905年8月20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东京建立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为什么说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n第一,中国同盟会有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第二,中国同盟会有以孙中山为首的领导机构,它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政党模式建立起来的,又有一套全国性的组织系统。第三,中国同盟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作为宣传革命的机关刊物。它的成立是近代中国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第一,同盟会作为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第一次从组织上把全国主要的革命团体联合起来,使分散的革命力量聚集成为统一的革命力量。从此,全国革命有了一个中心,推动了我国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第二,同盟会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是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第三,同盟会使全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信心,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进入高潮。1912年8月改组为国民党。一、孙中山及其旧三民主义孙中山  (1866-1925)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同盟会成立后,孙明确提出其三民主义思想。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当时革命派以最简洁的语言把这一内容概括为“反满”。原因:“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也就是推翻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共和国(民主立宪政体).把革命建设分为三个时期: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和宪法之治.人民有四种直接民权: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政府有五种权力,用人民的四个政权来管理政府的五个治权,才是一个完全的民权政治机关。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办法:定地价即平均地权的办法: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的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其目的是不愿少数富人专利。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对其民生主义的内容有所发展,体现在三点:一是关于节制资本问题,即节制私人资本,发展国家资本,凡是规律大的独占性的企业由国家经营管理,私人资本不能操纵国计民生;二是对于农民、工人等受苦阶级有更多关照,农民要实现耕者有其田,国家给以适当补助,工人要改善生活,国家为其谋救济之道;三是孙中山把其民生主义解释为社会主义或大同主义。二、仓促上陈的理论斗争和武装起义1,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1905到1907年间论战高潮:关于民族主义方面的争论主要是拥满与排满之争,即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论战的第二个重点是,政治改革的目标是实行君主立宪还是创建民主共和政体的问题。争论的第三个重要问题是土地政策,即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的问题。行动方法上,保皇派不主张采取激进的行动,认为暴力革命可以亡国,因而主要寄希望于合平合法的斗争,取得封建当权者的让步,实行立宪。革命派则认定只有采用武装的暴力手段,推翻旧政权,才能使中国摆脱旧的统治秩序而走向新的社会.2,革命派的武装起义(自习)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刘道一)——第一次大规模起义。\n1907-1908年孙中山在华南直接领导的6次起义,即1907年5月的广东潮州黄冈起义;6月的惠州七女湖起义;9月的钦州、廉州、防城起义;12月的镇南关起义;1908年3月的钦州、廉州、上思起义;4月的云南河口起义;1907-1908年光复会在安徽、浙江发动的二次起义。秋瑾(浙)徐锡麟(皖)。1910年2月同盟会领导的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4月孙中山、赵声、黄兴(直接领导)——黄花岗起义(加速革命进程)。问题: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一、武昌新军起义与十四省独立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四川保路运动:武昌新军起义的过程:黎元洪:湖北军政府:14个省先后响应,宣布脱离清政府的统治,拥护共和:武昌起义的成功对于辛亥革命的胜利意义重大:北方革命的失败:二、短命的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从海外回国:1912年1月1日,宣告中华民国诞生: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共和政府:第一,南京民国临时政府中,既有立宪党人,也有官僚军阀,但革命党人占着主要的地位,实权掌握在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同盟会手中。第二,南京临时政府实行的政治体制,是按照欧美国家三权分立的原则确立的,表明南京临时政府已初步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政治构架.第三,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它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了临时政府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从而使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具有了法律的意义。第四,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许多除旧布新的法令法规,体现了新生国家政权的精神面貌,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近代民主政治,具有进步意义。孙中山为何要让位于袁世凯?杨天石著《从帝制走向共和——辛亥前后史事发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三、清帝退位与袁世凯上台袁世凯是一位狡猾的政治家和实用主义者,是清末新政的主要倡导者和执行者之一.革命后袁采取什么策略?一方面应付清政府,派兵南下镇压革命党人,一方面又暗中派人向南方革命党人进行和平试探.袁被各方视为统治中国的最佳人选.南北停战议和:唐绍仪:伍廷芳:原只是诱使南方革命党人入瓮的手段.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袁转向逼清帝退位:南京临时政府以清帝退位、成立民国为条件,与袁世凯达成协议。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职.\n八、关于辛亥革命的性质(1)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毛泽东论辛亥革命的性质:刘大年写文指出,辛亥革命之所以称为“比较更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第一,辛亥革命发生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60年,中国资本主义已经初步成长,资产阶级虽然很弱,但已经成为一支新兴的成熟的足以发动和领导一场革命的力量.第二,辛亥革命主要是由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领导的,他们最善于反映那个时代和阶级的要求。第三,革命的领导者提出了明确的资产阶级纲领,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的革命历史和革命学说为根据,反对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革命口号来号召群众,他们的纲领口号充分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要求和利益。第四,农民作为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以自发反抗和参加革命党人所领导的武装斗争直接间接与资产阴暗级相联系。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是以组织、发动这次革命的党派、团体所提出的顺应历史发展趋向的主张、纲领和所要实现的任务为依据.(2)认为辛亥革命是反满革命。反满是辛亥革命时期最响亮最有号召力的口号.(3)认为辛亥革命是全民革命或国民革命。在当时中国只有零零星星的买办、商人、银行家、工业家,他们还不能构成一个资产阶级,他们的人口比例小,辛亥革命不是由资产阶级发起的,他们没有参加革命,当时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还不足以产生一次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参加者来自各个阶级,革命的领导者有的出身贫困之家,从同盟会的革命目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来看,其中没有一项有利于资产阶级.(4)非革命论。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九、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与失败原因历史作用: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首次历史性变革,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契机,也为中国与世界文明对话创造了条件。辛亥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把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大大推进了一步,在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生活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第一,在政治上,辛亥革命摧毁了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的封建统治,结束了绵延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帝制,缔造了中国的民主共和政体,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为中国政治现代化谱写了开篇,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迈出的重要步伐,这是辛亥革命的最伟大成果。第二,在经济上,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腾飞,把贫穷落后的中国引向近代工业化的道路,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提供了前提和条件。第三,在思想上,辛亥革命又是一场意义深远的思想启蒙运动,是中华民族的一次伟大觉醒,是民族危机意识、救亡图存意识、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意识的积聚和爆发,促进了爱国主义精神的空前高涨。第四,辛亥革命还引起思想观念的变革,革除了某些封建社会的风俗恶习,从而对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产生了积极影响。第五,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n第六,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问题:胜利的理由是什么?(提问)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了,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结束了。加速了思想观念的变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失败的理由是什么?(提问)袁世凯窃取了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致使共和政体名存实亡.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失败的原因?第一,从经济基础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导致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第二,中外反动势力太过于强大,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篡夺了辛亥革命果实。第三,革命党人没有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第三,革命派没有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领导核心.第四,革命党人没有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以推翻旧政府,保卫新政权。第五,辛亥革命没有触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给中国革命留下了两点最重要的教训: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彻底推翻外国列强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制中国不能重走西方的老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救国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思考:在20世纪初的中国,要想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应具备哪些条件?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