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案——第3课 3页

  • 80.00 KB
  • 2022-08-18 发布

历史学案——第3课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自辅教学案    自辅教学案第3课-----------------------------------------------装------------------------------------订------------------------------------线-----------------------------------------------课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3课时科目:历史主备人:王志明审核人:黄四平定稿时间:2010年9月5日高一年级班 学生姓名:  授课教师::   【课程目标】1.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2.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过程方法】(★号为重点)〖预习提要〗中央集权的发展(4点)(趋势:不断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⒈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原因:汉初,在地方实行并存制,但封国后来对朝廷构成威胁,如汉景帝时发生“”措施:汉武帝时,颁布“”,削弱王国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2.唐中期后,中央集权的削弱表现: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许多,权力太大,安史之乱后形成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北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①军事上,把收归中央,并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②行政上,由中央派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监督。③财政上,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掌控。评价(即影响):①积极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局面,加强了。②弊端:见教材历史纵横4.元朝中央集权的新发展措施: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内容:除、、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省长官由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边远民族地区设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行省制度实施的意义:见教材君主专制的演进(5点)(趋势: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1.汉武帝时,中央形成“中朝”“外朝”政治格局,削弱相权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人侍从、秘书等,担任、等(这批人构成“中朝”,成了决策机构;而原来的三公九卿演变成“外朝”,成了执行机构),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逐步形成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削弱了相权)表现: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又增加中书省、门下省。3.隋唐时期,中央确立(隋朝)、完善(唐朝)三省六部制度。职权: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和。省下设六部。三省六部制历朝沿袭。注:要求背会六部中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政绩)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土地、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和科举考试,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如水利、建筑)。4.宋朝,分割相权汉初,设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来又增设、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和。5.元朝,相权扩大在中央设,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元后期,宰相权势很大,甚至左右皇位继承。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3点)注:夏,商,周时期,主要实行世官制,也叫世卿世禄制。(由国王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分封侯,卿,大夫等,而这些侯,卿,大夫等要么是父死子继,要么是兄终弟及,世袭其职,世受其禄。“世官制”简单说就是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1.汉朝:察举制(自下而上的选官制)方式: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特点:按出身门第高低来选官的制度。中正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担任。世家大族子弟依靠即可步入仕途。注: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道德、才能。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实为最高品。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3.隋唐宋元:科举制形成:隋文帝时,开始采用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科举制形成。唐宋元继承和完善了科举制度。特点:公开考试,依据考试成绩,择优录用,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选拔。★评价(意义):教材最后一段〖小试牛刀〗(单项选择)1.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旨在解决A.皇权和相权的矛盾B.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C.王国内部的矛盾D.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2.宋太祖在各州所设立的通判的主要职责是A.征收地方赋税 B.处理地方案件拒绝平庸追求卓越拒绝平庸追求卓越3\n        自辅教学案    自辅教学案第3课C.征发国家徭役 D.负责监督地方长官3.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表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A.“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C.“龙生龙,凤生凤”D.“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4.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A.(唐)门下省 B.(宋)枢密院 C.(元)中书省 D.(清)理藩院5.贞观年间,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作机制是A.尚书→中书→门下 B.尚书→门下→中书C.中书→门下→尚书 D.门下→中书→尚书6.北宋削弱相权采取的措施不包括A.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 B.设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C.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 D.设转运使掌管地方财政〖重难点解析〗1.从汉至元我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君主专制发展的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秦朝首创皇帝制度,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具有相对独立性。两汉时期,汉武帝创立“中朝”“外朝”制度,削弱丞相的权力。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北宋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并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职权,这样皇帝得以总揽大权。)(2)中央集权发展的特点:一是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愈加严密;二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成和演变(分封制一郡县制一行省制),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特点:中央不断加强对选官与用官的控制,选官制趋向客观、公开、公平、公正。★2.中央集权制的利弊(1)利:加强中央集权,有助于防止地方割据,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2)弊: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缺乏积极主动性,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因地制宜地实施有效的治理,不利于地方和国家的整体发展。〖能力提升〗1.(2006天津)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颁布推恩令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D.颁布“附益之法”2.汉景帝时,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皇帝相当亲热,得知梁孝王有五位儿子,便赐给他们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梁孝王死后,景帝将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的爵位通通提升为王。历史学者读到这段故事,最恰当的解释是()A.皇帝友爱兄弟,也疼爱子侄B.用提升其子孙的爵位来削弱封国实力C.加强位于边境的梁国屏障功能,以抵御外患D.皇帝推行开发边疆政策,使边境国梁国迅速发展3.唐太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写《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它颁布前审批时需要通过()①尚书省②中书省③门下省④皇帝A.③④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4.(08江苏).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5.(08山东)唐宋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6(07宁夏)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 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声审议D.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 7(07·广东文科基础)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8(2006·广东单科)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①参知政事的设置 ②丞相制度的废除 ③军机处的设立 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A.①②③④B.④②③①C.②④①③D.④①②③9.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曾对大臣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A.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B.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C.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D.地方赋税全部由中央掌控10.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太祖宴于后苑,酒酣,太祖从容谓曰:“卿等皆国家旧臣,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彦超喻意,即前奏曰:“……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文中太祖之“意”是()A.准备赏赐邦国元勋 B.鼓励诸藩为国操劳C.表示歉意抚慰群臣 D.暗示他们自解兵权拒绝平庸追求卓越拒绝平庸追求卓越3\n        自辅教学案    自辅教学案第3课11.首创于隋朝的科举制主要进步意义在于()A.扩大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B.对皇帝专制权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12.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中”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之以诗“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夫功。如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进行挖苦。诗中“判通”是“通判”的故意颠倒,“通判”这一官职最早出现在()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13.汉武帝为削弱相权采取的最为重要的措施是()A.频繁任免宰相以防大权旁落 B.让身边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C.废除秦朝的中央官制 D.开始探索三省体制14.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征有()A.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 B.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各县和村C.主要地方官职可世代沿袭 D.地方拥有较独立的行政体系15.唐朝与宋初加强君主权力的措施中最为相似的是()A.设立六部B.分化相权C.分散地方官权力D.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周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列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汉书诸侯王表》材料四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元史地理志》请回答:⑴材料以反映出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是什么?⑵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⑶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⑷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⑸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的特征。〖参考答案〗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小试牛刀:1.B2.D3.A4.C5.C6.D能力提升:1.A2.B3.A4.A5.B6.B7.A8.D9.C10.D11.A12.C13.B14.A15.B16题答案见第4课【学/教后感】        拒绝平庸追求卓越拒绝平庸追求卓越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