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23 KB
- 2022-08-1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学科问题与对策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与此同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对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提出了新的任务。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进一步提高历史学习能力,服务于中考,现就我校历史教学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一、分析现状与问题(根据期中考试情况)1、成效方面\n(1)主干知识掌握较好,反映了学生对重点知识能认真学习。例如商鞅变法、唐朝的文学与艺术、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近代中国的三大不平等条约、《天朝田亩制度》、武昌起义、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七七事变、新中国的成立、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文献、《共产党宣言》等等题目,得分率均在80%以上,有的高达95.33%。(2)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采取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进行解题操作;学生基本上能依托已知知识和借助课本知识进行解题;大部分学生能认真按质按量完成考试任务。(3)学生的知识视野比较开阔,能关心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现实,因而答案既多种多样又十分准确。如第三大题的第2小题写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成就”,部分学生一口气就写出了十多项,如“电视、电脑、微波炉、电冰箱、录象机、收音机、数码相机、DVD、核能、上网”等;甚至还能说出其他相关的正确答案,如“转基因食品、航天飞机、卫星预测天气”等。(4)历史学科能力逐步提高。从试题的得分率可以看出,学生在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比较方面的能力均有相当大的潜力。2、不足之处考试所反映出来的不足之处,大部分属于较普遍存在的问题。\n(1)审题不认真。两种情况最明显,一是“张冠李戴”,如第三大题的第2小题要求回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成就”,部分学生却回答火车、轮船、汽车、电灯、电话等“第一、二次科技革命”的内容。二是个别学生在解答“选择题”时,却采用答“判断题”的方式(打“√”或打“×”)马虎应付或在答案中全写同一个字母,甚至留空不答。(2)重点知识还没有掌握到位。如对“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巩固统治的措施”、“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三大改造的名称及历史意义”、“华盛顿会议所签订的条约”等内容的掌握就不准确和全面。(3)学科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包括识记能力、材料的阅读能力、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分析和比较能力。特别是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4)一小部分学生由于时间比较紧张和掌握的知识不全,部分试题还来不及完成,甚至成为空白卷。二、困惑与思考1、专业教师的缺乏是制约历史成绩提高的瓶颈。在所有乡镇学校甚至包括大街学校,历史教师大多是兼职教师。因为专业知识识的缺乏和大课教学需要大量精力而导致精力不济,对历史教学显得力不从心。\n2、只重视大科忽视小科是历史成绩提高的掣肘。片面认为,大科分值在中考中所占比例大,小科分值少,所以对代历史等小科采取“临时抱佛脚”的做法,等中考考试范围下来才开始复习。因为功夫没有下在平时,所以考试成绩不理想。3、片面追求“精英教育”是导致学校两极分化的祸首。目前为了追求一类线人数,采取“抓小放大”的与教育方针完全背离的做法,只注重培养优生,放弃了对差生辅导和教育,导致两极分化,出现大面积“学困生”。三、策略与突破(一)解决问题的策略1、教学中以课本为主,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在考试中,基础知识部分是占主体的,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前提。在教学中一定要以每个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为前提,同时要注意历史事件的纵向联系,在平时的讲课和练习中勤于思考教材,把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类似事件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要把历史上的分期强调清楚。2、要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针对试题的灵活性越来越强,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教会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切不可把知识教死,学死。\n3、要向新课标靠拢。教师要积极研究新课标,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手段。在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有意识的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引导学生就历史事件和人物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正确的认识历史的能力,这样才能符合中考的命题思路,适应中考的发展方向。4、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时政热点,要把历史与现实,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这套中考试卷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历史教学绝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再现和复述,而是和现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的历史教学必须和现实紧紧联系起来,在感受历史事件和历史氛围时,找准和现实的切入点,以史为镜、以史为鉴,理论联系实际,在历史中比较现实,在现实中学习历史,从而将较为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历史学习变得较为轻松活泼,贴近生活。5、历史教学在注重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是综合、归纳、分析、比较以及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在这过程中,必须注意并注重培养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6、要加强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诸如审题意识、细心程度、对关键词的把握、答题字迹要端正清楚、有条理分点答题的习惯等,要在平时教学中多次强调\n第2/3页考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这样就能在中考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失误。7、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要面向全体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二)可从以下方面突破1、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历史中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然,无论是基本技能的掌握,基本知识的运用,还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都以基础知识为本源。没有基础知识依托,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历史教材内容涵盖古今中外,有其独特的知识体系结构。学习历史知识要学会梳理古今中外历史知识,把中外历史按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理清,抓住知识点,深化知识面,以点带面,以面连线,形成点、线、面立体式知识框架结构,指导、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网络体系,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分析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为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夯实基础。\n2、增强对时政、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性,经心观察生活中的“琐事”当今社会重大的时政、社会热点问题常常用来作为综合能力测试命题的背景材料,同时,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的重大社会问题也常是命题的取材之处。因此,在平等的教学中必须增加时政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性,用历史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守住课堂阵地,拓展课外空间,增强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观察力,提高考试的应变能力。3、注重对题意的审读,强调答题程序及表述的规范化对题目所给的材料要认真仔细地阅读,善于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加强对题意的审读,弄清题目所提的问题和应用什么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问:“美国在武装侵略朝鲜的同时,对我国采取了什么军事行动?”一部分考生回答成:“我国采取了什么军事行动,”原因在于未读懂题意。有的同学可能考试紧张或为了赶时间,解题思路不够严谨规范,以致失分。无论解什么题,都有一定的思路,一定的程序,由表及里,以此及彼,层层递进,才能解答。如对有些选择题的选项很难一时作出判断,但只要静下心来,仍然按照解题步骤审题,抓住关键词和限制条件,回顾理论知识,题干与选项对照分析,若能依此程序去作答,就容易得多了,也不易失误。4、走出传统误区,更新教学理念\n随着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历史中考由以知识立意转为以能力立意。有的人认为,不管以什么形式考,不管考什么内容,都要通过试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学生练习做多了,解题熟练了,学生的能力也就上去了。也有的人认为,目前考试改革只是考试形式的变化,考试内容本身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因此,“以静制动”,课堂上,“经”照念,只要功夫深,学生就能拿高分。要从根本上认识能力测试的意义,将其与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人才结合起来。要掌握中考能力测试的主动权,在新中考模式下(比如由闭卷走向开卷)获得成功。就必须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能停留在死记硬背、题海战术、闭门修炼等传统的应试教学的模式中。要加强大学习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用各种不同的视角提出问题,观察问题,用发散性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