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法指导 9页

  • 49.50 KB
  • 2022-08-18 发布

高中历史学法指导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历史学法指导一、学会看书、注重理解;系统复习、建构体系。课本是最根本的,离开课本谈提高能力是不现实的。1、学会看书、注重理解:①不动笔墨不读书:看书,要看目录,看正文,看图表,看小字,看注释等等。边看书,边用笔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圈点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②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也可进行历史横向与纵向的联系,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联系,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2、系统复习、建构体系:每天课余要争取花半个小时在历史上。每星期阶段复习一次,每个月再总复习一次。①平时复习:当天的学习内容必须做到及时复习,整理、修改、补充课堂笔记,深化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对重要的知识,要经常复习,牢固掌握。主要利用每天晨读之前的10分钟的时间就可以了。除了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外,自己还应有自己的计划,给自己定一个时间表,哪段时间复习哪段内容,注意科学合理,确保能够按时完成。可以两条线同时进行:一条是老师的,一条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师在复习中国史,你掌握好中国史的同时,还可再看看世界史。不仅记住了更多的内容,还有利于进行中外比较,使自己对高中三年的历史知识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单独复习中国史好上几倍。②\n阶段复习:复习时要对照大纲教材的要求,根据复习时间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在学完每一个历史时期或阶段内容时,一定要及时将每一个历史时期或阶段的知识点由点到线构建成一完整知识体系框架,注重对每一个历史阶段特征的分析和理解,把握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以高屋建瓴,拓展思路,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注意分析归纳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阶段面貌、历史趋势、经验教训,使复杂的知识条理清晰,并从中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二、掌握记忆方法,增强学习信心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以下简单介绍一些具体的方法:1、要点记忆法:即正确选用课本中的关键字词或章、节、目标题,或者用自己的语言精炼、准确地把一些繁杂的内容进行概括、浓缩,提炼成几个要点,使学生能提纲挈领地掌握其重点。而如果将要点扩展,就能呈现出历史内容的原貌。例如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可总结为“一桥二铁三公四厂”。2、归类记忆法:整理、归类历史知识,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还能帮助大家形成历史专题,适应当前高考专题式考查的需要,对巩固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中国古代史学完之后,可把教材内容按中央集权制度、社会经济发展、赋税制度的演变、土地制度的发展、科技文化的发展、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进行归类。再如文化史内容,可按天文学、医药学、农学、科技著作、绘画作品等线索归类。3、比较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的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我们还可从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如把中国古代历次农民起义所提出的口号相比较,认识到农民斗争的水平在不断提高。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作比较,认识到中国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4、回忆记忆法:在每晚睡觉前将学过的内容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5、滚动记忆法:例如当天复习1小节,第二天复习第2节前对昨天第1节进行回顾,如此循环下去。三、掌握答题技巧,按照规范答题。\n1、掌握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技巧:解答历史材料题的方法可归纳为四步。即审题、读题、链接、答题。第一步、审题。审题就是审读设问。审读设问包括:该题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问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关联等等。一是“根据材料回答”。这是最常见的提问方式,答案一般可由材料直接或间接得出。二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答案不能全从材料中得出,部分答案必须要结合所学相关知识来回答。三是“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回答”。这种提问方式是文综考试以来出现的新问法,是将材料中所涉及的都拿来当作有效信息处理,既提供了题目的思考方向,又设置了新情境,能力要求更高,理解和把握好材料是作答的关键。四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有的题目中有“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的字样,有的则没有。由于文综要考查政、史、地三科的知识,因而可能会出现材料内容与题目要求不是直接相关的信息,而只是提供了答题的大致方向或范围。只有搞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去解答材料题。第二步、读题。读题就是读懂材料.这是作好材料题的基础。历史材料大体上分为文字材料、数据材料、图象材料三类,不同类型的材料在阅读上又各有其特点:1、对历史数据材料的阅读。数据材料的数据可分为叙述式数据、表格数据、饼形数据、柱状数据、曲线数据等多种类型。数据材料的特点是以数据的形式反映历史现象,描述变化趋势,体现比例关系。要学会用语言文字描述数据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阶段特征、变化趋势、比例关系等,以便解答问题。其中,曲线数据体现的变化趋势,是最难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出来的,师生教与学都应努力突破这一难点。2、对历史图象材料的阅读。首先,阅读示意地图,主要关注教材所涉及的地点、范围、图标示意等。其次,阅读物象插图,需读懂这一材料的用途:或用于说明、证实文字所述的历史现象,或用于使抽象的叙述形象化。再次,解读漫画材料,务必与教材内容联系。因它是以幽默、讽刺的形象化手法来反映历史现象,若离开教材内容,孤立地猜测漫画寓意,可能与原本的寓意相距甚远。3、对历史文字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读材料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①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②快速扫视,概略阅读。历史材料中,常有学生读不懂的内容,如文言文、外交辞令等,可根据题意要求,判断无效信息。避开一些与题意要求无关,但又艰深难懂的材料内容,有的放矢,省时省力。若一开始就慢慢咀嚼,仔细品评,到最后看了题干方知是无效信息,费时费力,劳而无功。第二遍细读.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的简单处理.找出材料的重点地方,甚至画出关键的词句.以便从中提取有效的信息:不论题目所给的材料文字多少,无效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干扰程度多强,材料的含义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语上,它们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第三遍精读,针对题干所问,带着问题精读材料的相关内容。理解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的行文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以纠正在答题时抛开材料或设问,随意发挥、答非所问的错误倾向。第三步、链接。建立材料与教材及相关知识的关系.这是解答材料题的关键。根据关键词,探寻隐性的“已知点”,归纳材料,得出基本“论点”。归纳出来的基本论点既是“从材料中来”,最后还必须要“回材料中去”。①与教材相关知识进行联系。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但不管材料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关联。判断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或历史事件在教材中是怎样论述的,据此而确立答题的大方向。②与热点问题联系。寻找热点问题和教材的关联点.从而将教材内容与热点结合起来。第四步、答题。一般而言,作答的方法有三:一是直接引用材料中某些词句来回答。这是指材料的语句本身较为明确地反映了材料内容,又符合设问要求。切忌照抄材料,做无用功:若从材料中归纳概括要点,除专用名词和历史术语外,一般不摘抄原文,需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归纳概括、重组语言,不要只停留在重复解释材料的层面上作答。\n二是根据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找到材料与教材的关联点后,联系教材的相关结论,并以此为切入点组织语句作答。切忌生搬教材,文不对题:即置材料于不顾而一味回归教材。将教材内容搬过来硬套。三是根据材料概括提炼,列出答案。既不用教材内容直接作答,也不照搬材料原句.用自己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2、按照规范答题。第一.格式规范:1)、要点化、序号化和段落化:条理清楚,逻辑严谨。大点小点用不同的序列号标出,就会显得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这样也就不容易丢分。2)、要点全面,“广度第一,深度第二”;3)、一问一答,直截了当:“1—2分一句话”,“每一句话都得分”。组织答案时还要重视试题中的分值分布,以把握答案的多少或精炼程度。4)、史论结合,切忌空发议论。第二.语言规范:1)、要用历史学科语言,尽量不用口语化语言、生活性语言、描绘式语言。可以学习使用课本语言,尤其要注意课本中结论性语言(如对重大事件的定性)和概括性语言(如大标题本身就是对阶段特征的概括);避免不准确的语言表述如口语化、文学化等现象,切忌将历史题当成语文题。2)、语言要简洁准确;切忌无的放矢,切忌语言累赘。关键是把要点写出,一点写一两行,不必太咯嗦,写得太多,一个要点绕了好几个弯才讲完,不仅会喧宾夺主,还会浪费许多时间,以致来不及做完考卷。如: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规模巨大的、波澜壮阔的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运动。历史学科阅卷评分,只把“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运动”看着给分点,而不会看重“轰轰烈烈的、规模巨大的、波澜壮阔的”这些描绘性语言第三.书写规范:1)、在答题框内指定位置答题。2)、合理安排答题空间。3)、字体要工整,不出错别字,不要轻易划掉。四、掌握“历史公式”,培养思维能力历史复习,应注意把握模式与事例的结合,即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为答题的框架、结构,把各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事例充当这种模式的基本内容,使用历史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n1.历史背景、原因=主观(内因)(经济、政治、思想)+客观(外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经济、政治、思想)+直接→根本原因例1:概况1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欧洲思想家借用中国文化表达其主张(主观)中国文化典籍翻译到欧洲并引起反响(客观)。例2:概况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君主专制维系腐朽制度。重农抑商、闭关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文化专制政策(或崇尚理学、八股取士、文字狱等禁锢思想,摧残人才,阻碍科技发展。自然经济不能提供近代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2.历史特点=宏观特点(趋势、规律)+内在特点(产生的原因、目的、性质、过程、特殊性等)+外在特点(历史地位、发展状况、历史影响等)例3:归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趋势特征。宏观上的特征:酝酿着大一统,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具体的特征:①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并确立;诸侯数目逐渐减少,秦国逐渐强大;②封建经济出现局部繁荣(手工业、商业、城市),经济要求市场统一;③百家争鸣、尤其是法家思想的传播;④民族交往频繁,开始走向融合。3.性质=属性+任务+结论例4: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4.影响(积极、消极)、意义=(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例5:两次工业革命分别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1)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2)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3)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n第二次工业革命:(1)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中国人救亡图存运动高涨(或答变法维新运动、义和国运动和辛亥革命)。5.评价=【两点论(进步+局限、主观+客观)+重点论】+(经济+政治+文化)+影响例6: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第一次把欧亚大陆和美洲联系在一起,对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作出重要贡献;西方殖民者开始入侵美洲,对美洲实行长期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例7:简要评价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积极作用,增强内部的认同感、凝聚力,缓和矛盾,增强区别其他的意识。能够鼓舞人们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而斗争。消极作用:只承认自己民族的优点,不顾其他民族的情绪,凌驾于其他民族之上,结果容易引发民族之间的对立和战争。6.启示=结论+经验教训+努力方向例8:简述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中华文明要发展应保持自己的优秀传统,广泛吸收世界其他各国的优秀文化等;继续发展仍需要各民族共同努力。五、对一些常见历史术语的理解:1、简述、概述简述:简要叙述。 既要简单、精炼,又要准确抓住要点,否则是面面俱到或简而不要。概述:概括叙述。2、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类事件或概念辨别异同。这种题一般可分两类:一是在题目中规定了比较的项目,就要按题目规定的项目(也包括顺序)作答;二是在题目中没有规定具体的比较项目,这样题目难度就加大了许多,先要在头脑中按历史事件的前(原因、背景、条件等)、中(过程、性质、特点等)、后(结果、作用、影响等)顺序回顾出各自的内容,然后进行提炼、归纳,最后按异、同进行分类作答,这样作出的答案既全面又层次清晰。\n3、说明:解释明白、证明。此外,“说明”有时相当于“表明”的意思,或相当于从所给材料可得出什么结论(有时题目直接用“表明”)。4、分析: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5、指出、列举(举出)指出:是直接说出某个(或某些)史实或结论;列举(举出):一个一个的举出来。一般应全部列出(史实或结论)。6、评述、评价评述:评论和叙述。评价:评定价值高低。(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评述与评价二者的区别在于评述偏重于叙述,评价偏重于结论。历史问答题中,常用“评述”作提示语。7、结合(联系):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历史题目中实际上是以之作背景和依据,用以说明或论证或阐述后面的问题,也就是说,题中要求“结合(联系)”的内容和后面要回答的问题都是答案所在,但前者要简明扼要,重心应放在后面的问题之上。此外,“结合”题要注意“结合”后面与之搭配的求答词的不同,如:“结合……分析”“结合……说明”“结合……评价”等。8、背景、原因、条件、目的:背景: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原因: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件发生的因素。条件:影响事物发生、存在或发展的因素。在历史试题中,原因和条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革命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而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目的:是想要到达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它常常用“为了…”的介词结构表示,实质上也属原因,只是在语气上表现得较为直接,较为主观些,并且一般都属于直接原因。\n9、经过:过程、经历。一个历史事件的经过一般至少包括发生、发展和结局三个部分。10、状况(情况):情形。例如“试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状况”就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情况、特点和影响。11、现象: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历史试题中“现象”、“表现”都指历史史实或情况,回答时要将与其前面限定语相关的史实(或情况)逐条罗列或分成若干方面、若干要点来加以表述,注意条理性,切忌东拉西扯。12、特点: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通俗地讲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因此回答一个历史事件的特点,就要把同类事件进行比较、鉴别,从而找出它与众不同的地方。13、焦点:比喻事物或道理引人注意的集中点。如“两者争论的焦点是什么?”14、性质、实质:性质: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分析一个历史事件的性质,往往从它产生的原因和目的就可抓住一点苗头来。性质常因所指事物的不同,其具体含义也不一样。如“战争”的性质,需要着重谈战争的正义性、非正义性(侵略性、反侵略性)等;“革命”的性质,就要从当时的社会形态出发,看革命动力和革命对象,看斗争纲领中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为哪个阶级谋利益等,最终要确定它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实质:本质。它是指事物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如俄国1861年改革,就其性质而言,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就其实质而言,实际是对农民进行的一场厚颜无耻的掠夺。有时候性质和实质会合二为一,如“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集团,无论其性质还是其实质,都是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集团。15、效果、结果、后果:效果:指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多指好的)。结果: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后果:最后的结果(多用在坏的的方面)。在历史问答题目中,使用“效果”的不多,最常用的是结果。例如,简述德国十一月革命的经过和结果。这里就不能用“后果”\n。再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的表现如何?后果怎样?在这一题中用“后果”就要比“结果”好。一般情况下,结果可以代替后果。16、作用、影响、意义:   作用: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效用。影响: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意义:价值;作用。(价值:积极作用)作用和影响基本相同。应该注意的是在历史试题中,回答“作用”和“影响”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即积极的和消极的)。意义和作用、影响相比较,回答的内容范围就要大得多,一般地讲,性质、特点、作用或影响(积极的)、评价、经验、教训等都属于“意义”的范畴。17、经验、教训、失败原因、启示:经验: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教训: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知识。二者的区别在于经验是指成功的东西,它有推广的价值,教训则是指失败的东西,它可以作为一面镜子,供后者借鉴。回答“失败原因”和“教训”内容基本相同。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18、基本、根本、主要:基本:根本的、主要的。根本: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主要的、重要的。主要:有关事物中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