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6.00 KB
  • 2022-08-18 发布

历史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

  • 1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教学大纲目录《基础心理学》教学大纲1《现代教育学》教学大纲5《心理统计与测量》教学大纲11《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17《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23《实验心理学》教学大纲27《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31《思维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35《认知心理学》教学大纲40《心理学史》教学大纲44《心理咨询》教学大纲49《学校卫生学》教学大纲52《学校管理心理学》教学大纲56《人格心理学》教学大纲60《能力心理学》教学大纲63118\n《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二、教学目的学习中国古代史,要掌握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要借助大事年表和历史地图等工具书,准确地掌握史实的时空联系。三、开课对象历史学专业函授本科四、学时分配总学时:132其中面授:33学时自学:99学时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导言(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第一章原始社会(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教学内容:1.1中国历史的开端1.2母系氏族公社1.3父系氏族公社1.4原始文化:图形文字绘画音乐舞蹈图腾崇拜原始宗教教学任务: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原始人类的基本生活状况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大陆人类的起源和中国文明的起源2、教学难点: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和父系氏族公社第二章夏商(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教学内容:2.1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2.2商朝奴隶制国家的初步发展教学任务:使学生通过学习基本了解夏、商时代的基本历史状况,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探讨我国的国家形成问题,认识殷商文明在古代世界中的历史地位。2、教学难点:商朝的国家机构;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和商的灭亡第三章西周(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教学内容:3.1西周的建立和巩固3.2奴隶制经济的发展3.3西周的衰亡:厉王专制和国人暴动118\n3.4宣王中兴:幽王的腐朽统治和西周灭亡3.5夏商西周的文化教学任务:使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基本了解西周时代的基本历史状况,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西周社会性质问题2、教学难点:西周的政治制度第四章春秋(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教学内容:4.1大国争霸4.2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4.3奴隶平民起义和大夫兼并4.4春秋时期的文化教学任务:通过学习了解春秋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历史概况,了解这一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2、教学难点:社会变革的性质第五章战国(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5.1变法运动和封建集权制的初步形成5.2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5.3封建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5.4战国时期的文化教学任务: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历史发展及其政治斗争的情况。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战国时期的文化2、教学难点:社会变革的性质第六章秦(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6.1秦朝的建立和发展6.2秦末农民起义教学任务: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及其秦朝的历史地位。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的建立和发展2、教学难点:对秦始皇的评价118\n第七章西汉(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7.1封建经济的恢复发展7.2汉承秦制和中央对王国势力的斗争7.3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7.4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7.5王莽改制与绿林赤眉大起义教学任务: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汉的历史状况和历史地位。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2、教学难点:汉承秦制和中央对王国势力的斗争第八章东汉(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东汉前期的政治经济1.1巩固统治的措施:对功臣、宗室诸王及外戚的严密防范尚书台的设立察举和征辟裁并郡县1.2 社会经济的发展: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经济发展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2、东汉同周边各族的关系2.1东汉与匈奴的关系:匈奴的分裂南匈奴的内迁对北匈奴的战争2.2班超通西域2.3羌汉人民的反抗斗争2.4与其他各族的关系:乌桓鲜卑扶余高句丽南方蛮族西南各族3、东汉中后期的腐朽统治与黄巾大起义3.1东汉中后期的腐朽统治:外戚宦官专权党锢之祸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发生3.2 黄巾大起义: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张角组织起义黄巾主力的失败各地起义军继续战斗东汉的名存实亡4、秦汉时期的文化4.1 科学技术:张衡的科学成就《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神农本草经》《氾胜之书》华佗张仲景《伤寒论》《汉舆地图》4.2 哲学和宗教:黄老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经今古文之争谶纬之学与白虎观会议桓谭对谶纬迷信的批判王充与《论衡》佛教的传入原始道教4.3 史学和文学艺术: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汉赋乐府诗五言诗绘画音乐舞蹈和杂技雕塑4.4 社会生活与风俗5、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与朝鲜、日本的交往与中亚、西亚、南亚及欧洲的交往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教学任务: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东汉的历史发展及其与外国的交往。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前期的政治经济118\n2、教学难点:东汉中后期的外戚宦官专权第九章三国西晋(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三国鼎立1.1 军阀混战1.2 官渡之战与曹操统一北方1.3 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形成1.4 夷陵之战与三国疆域的确定2、三国的政治和经济2.1曹魏的统治与北方经济的恢复:唯才是举九品中正制屯田制士家制租调制2.2诸葛亮治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民族政策西南经济的发展联吴抗魏与诸葛亮北伐2.3孙吴开发江南:复客制和世袭领兵制山越江南经济的发展台湾与大陆联系的加强3、西晋的门阀统治3.1司马氏代魏建立西晋3.2门阀世族的统治:占田制和户调制官吏占田荫户制八王之乱3.3西晋的灭亡:各族人民的内迁和反晋斗争流民起义永嘉之乱西晋灭亡教学任务: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三国和西晋的历史状况。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的政治和经济2、教学难点:门阀制度的形成第十章十六国东晋(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十六国概况:成汉前赵后赵前燕前凉前秦统一北方2、东晋政权的建立:“王与马共天下”南北世家大族的矛盾侨置州郡与土断3、阻逖与桓温北伐4、孙恩卢循起义5、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北方的再分裂教学任务:通过学习了解十六国和东晋的历史状况。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前秦淝水之战2、教学难点:十六国概况第十一章南朝北朝(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南朝政权的更迭与门阀势力的衰落1.1宋、齐、梁、陈政权的更迭:元嘉之治侨置州郡和土断却籍唐寓之起义侯景之乱118\n1.2门阀势力的衰落和寒人地位的上升2、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2.1 经济的发展:荆扬交广地区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的扩大与农业技术的提高水利事业的发达;蚕桑和纺织业灌钢法青瓷、造纸技术的提高都市、商业货币和高利贷活动;2.2 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田庄别墅佃客部曲和隐户寺院经济3、北魏的统治与孝文帝改制3.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北方:胡、汉分治政策宗主督护制盖吴起义3.2孝文帝改制:均田制与三长制迁都洛阳汉化政策拓拔贵族的门阀化3.3北魏经济的恢复发展4、北朝政权的更替与北方的统一4.1各族人民起义与北魏的分裂:北魏后期的腐朽统治和阶级矛盾加深边镇、河北、山东、关陇起义北方政权的瓦解;4.2东魏、西魏和北齐、北周的短期对峙;4.3北周的均田制和府兵制周灭齐与北方的重新统一北方各族人民大融合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5.1科学技术:祖冲之的圆周率、《大明历》、机械制造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泾注》;王叔和的《脉经》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炼丹术5.2 哲学与宗教:玄学与反玄学的斗争佛教、道教的流行与反佛斗争范缜与《神灭论》5.3 史学、文学和艺术: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宋书》《南齐书》《魏书》建安文学;陶渊明骈文乐府民歌肖统《昭明文选》刘勰《文心雕龙》钟荣《诗品》;敦煌、云岗、龙门石窟艺术顾恺之的绘画王羲之的书法音乐6、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教学任务: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状况和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情况。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2、教学难点:门阀世族势力衰落第十二章隋朝(面授4学时、自学学时)教学内容:1、隋朝的建立和短暂的繁荣1.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杨坚篡权统一条件成熟隋灭陈统一的意义;1.2加强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制地方行政机构科举制的创立改革府兵隋律1.3发展社会经济:均田制租调力役制大索貌阅输籍法仓储人口激增垦田面积扩大运河的开通丝织业、青瓷的进步造船技术的提高赵州桥雕版印刷长安、洛阳的繁荣;1.4稳定边疆形势:突厥汗国的建立及分裂隋与东西突厥、吐浴浑的关系台湾与大陆联系的加强2、隋朝的灭亡2.1隋炀帝的暴政;118\n2.2隋末农民大起义:长白山首义翟让、李密与瓦岗军窦建德与河北义军杜伏威与江淮义军李渊太原起兵江都兵变和隋朝的灭亡隋末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教学任务:通过本章学习全面了解隋朝的历史地位及其短暂的历史原因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隋朝的建立和短暂的繁荣2、教学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第十三章唐朝(面授10学时、自学学时)教学内容:1、唐朝前期的政治和经济1.1唐朝建立及其统一1.2政治与经济制度的完善:玄武门之变健全三省六部的中央机构地方统治机构的加强府兵制的整顿唐律科举制的发展均田令的颁行租庸调1.3唐太宗和贞观之治1.4武周时期的政治1.5唐玄宗开元时期的改革1.6社会经济的繁荣:曲辕梨、筒车等农具的使用水利工程的兴建耕地面积扩大与人口数字增加;官营手工业占主要地位私营手工业作坊的发展唐三彩与白瓷手工业进步与发达;邸店坊市制度与城市经济市舶司都市繁荣驿道、驿站和水陆交通的发展2、唐代的民族关系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2.1边疆各族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关系:东突厥的衰亡和内迁都护府的设置突厥和唐的经济联系唐对高昌等国的征服和;安西四镇的设置唐对西突厥的战争及安西、北庭两都护府的设置薛延陀汗国的建立唐军战胜薛延陀和漠北诸部的归附参天可汗道;回纥汗国的建立唐和回纥的经济文化联系回纥的西迁;吐蕃族的形成极其社会的发展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唐与吐蕃“和同一家”长庆会盟碑;南诏政权的建立及其与唐的关系南诏的社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靺鞨族的分布及其发展渤海国地方政权的建立及其与唐的密切关系黑水都督府2.2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国际都市长安唐代文化与朝鲜、日本的相互影响日本遣唐使与鉴真东渡唐与印度的文化交流玄奘的贡献唐与中亚、西亚等国关系唐与林邑、真腊、膘国、尼婆罗;狮子国的友好交往唐与波斯、拂菻、大食的密切关系3、唐朝中后期的政治和经济3.1天宝年间社会危机的加:玄宗时期统治集团的日益腐败府兵制的破坏方镇势力的增长地方势力与中央政权的矛盾;3.2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3.3 两税法的推行极其意义;3.4 南方经济的发展:北方生产的残破和人口南移南方生产的上升南方经济日趋重要水利事业的发达;农具的改进茶、甘蔗等经济作物增长吴越的丝织业、造纸业和矿冶业的发展行会开始出现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118\n飞钱、柜坊邸店、草市、墟市对外贸易发达4、唐末农民大起义4.1唐朝末年社会矛盾的加剧4.2唐末农民大起义:王仙之、黄巢起义平均和冲天的称号大齐政权起义的特点、意义、及教训5、隋唐文化5.1科学技术:僧一行与子午线、《大衍历》孙思邈与《千金方》赵州桥雕版印刷和《金刚径》;巢元方塔寺建筑5.2宗教与哲学:景教魔尼教伊斯兰教袄教的传入道教的提倡佛教的兴起韩愈的反佛斗争5.3史学:官修史学官修史书制度的确立八部正史刘知几与《史通》杜佑与《通典》5.4文学和艺术:唐诗的发达李白杜甫白居易古文运动韩愈柳宗元传奇与变文阎立本、吴道子、王维的绘画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敦煌千佛洞雕塑教学任务: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封建社会最繁荣时期唐朝的基本状况和历史影响。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唐朝前期的政治和经济;封建各项制度的演进及影响2、教学难点:唐代的民族关系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第十四章五代十国辽北宋西夏(面授8学时、自学学时)教学内容:1、五代十国与契丹兴起1.1 五代更迭和十国割据:割据时期政治、经济、军事;1.2 契丹兴起和建国:耶律阿保机建国创立契丹文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和占领幽云十六州辽中央的南北面官制地方的部族制和州县制四时捺钵制;1.3 北方社会残破与南方经济的发展:军阀混战下北方经济凋敝;长江下游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种茶区域的扩大手工业的发展各国的商业活动和南北经济联系的加强东南沿海的对外贸易;1.4 后周世宗改革和统一的开端2、北宋的统一及其民族关系2.1北宋的建立与统一:陈桥兵变北宋政权的建立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和分裂割据局面的结束2.2集权统治的加强:集中军权和加强禁军养兵政策更戍法守内虚外分割相权文臣知州事和通判的设立官职和差遣科举制;2.3 辽朝的社会发展与宋辽关系:辽圣宗改革契丹对东北地区的开发;雍熙北伐辽军南下和澶渊之盟宋辽间的榷场贸易;2.4 党项兴起和宋夏关系:党项人的经济文化生活党项势力的发展及其与宋辽的关系元昊建立西夏政权党项对西北地区的开发宋夏间的和战;2.5 大理政权:大理政权的建立大理和宋的经济文化交流白族对西南的开发3、北宋的阶级关系与社会经济118\n3.1主客户的划分和赋役制度:五等户和主客户分成租和定额租的流行佃户的封建依附关系;3.2王小波、李顺起义;3.3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南北农作物品种的交流和良种的推广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江河堤防、捍海石塘的兴修龙骨翻车和筒车圩田、梯田大量开垦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开采冶炼规模的扩大、技术的进步、产量的增加造船技术的进步五大名窑及景德镇瓷器纺织技术的提高私营手工作坊的扩大官私作坊的“和雇匠”;城市的繁荣和市镇的兴起坊市界限的突破开封的繁荣行会组织更加严密交子商税的增加专卖制度海外贸易4、王安石变法和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4.1北宋中叶的统治危机:不抑兼并三冗对辽、西夏战争的失利积贫积弱现象日益严重4.2王安石变法:财政经济改革、军事、政治和教育、科举改革新法失败新旧党争4.3方腊宋江起义教学任务: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五代十国和宋、辽、夏、金时期中国历史的基本概况和这一时期中华民族之间的交流。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王安石变法2、教学难点:北宋、契丹政治特点第十五章金南宋(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金朝建立与辽、北宋的灭亡1.1女真兴起和金朝建立1.2宋金联合灭辽和西辽的建立1.3金兵南下和北宋灭亡2、宋金战争2.1南宋的建立及其初期的抗金斗争:李纲、宗泽的抗金部署南北人民的抗金斗争南宋定都临安2.2钟相杨幺起义:“等贵贱、均贫富”的主张2.3岳飞的抗金斗争和“绍兴和议”:岳飞的抗金斗争宋高宗、秦桧的投降活动“绍兴和议”3、对峙局面下的南宋社会3.1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人口南移与南方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江南水利事业的发展湖田、圩田、梯田粮食产量的提高棉花种植的推广;丝织技术的提高棉纺织业的逐渐普遍大型海船和车船、制瓷业的发展造纸、印刷、制茶以及火器制造业的发达;纸币的广泛发行临安、泉州的繁荣墟市榷场经济中心南移海外贸易的发展3.2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官田增加和官庄盛行土地私有制的继续发展赋税苛重与农民抗租抗粮斗争4、对峙局面下的金朝社会4.1金朝政治制度改革和女真族的封建化:勃极烈制的废除猛安谋克金熙宗改革封建统治机构的逐步强化118\n4.2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东北地区铁矿的大规模开采河北、河东、山东一带的土地开垦水田生产的重视;陶器、造纸、印刷等手工业逐渐恢复交钞的发行4.3 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红袄军起义教学任务: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南宋艰难存在的历史原因及其在中国经济史上的地位。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教学难点:金对辽、北宋战争性质;第十六章元朝(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蒙古汗国的建立和元朝的统一1.1蒙古的兴起和蒙古汗国的建立:蒙古的起源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和蒙古国的建立1.2蒙古汗国西征与灭亡西夏1.3蒙古联宋灭金和征服吐蕃大理1.4元朝的建立和灭亡南宋:忽必烈定都大都建立元朝元宋战争全面展开襄樊保卫战临安的陷落南宋军民的抗元斗争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南宋灭亡元朝的辽阔疆域和大统一2、元朝的统治制度2.1忽必烈推行“汉法”2.2加强统治的措施:元朝的中央统治机构和行省制的确立在西藏、云南、台湾等地区建立中央统辖的行政;机构军制、驿站和急递铺的设置“村社”的编制2.3民族为四等的统治政策:蒙古、色目、汉人、南人的划分蒙古贵族对各族上层分子的笼络元朝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3、元朝的社会经济3.1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恢复发展农桑事业的措施棉花种植的推广和南粮北运的增加3.2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官营手工业匠户制度民间手工业棉纺织业和黄道婆毡罽业和瓷器技术的提高3.3商业贸易的繁荣:国家对贸易的管理和对外贸易的发达西域商人银币和宝钞大运河的疏通和海运4、元朝的社会矛盾和红巾军大起义4.1元朝社会矛盾的发展:官地、牧场的增加蒙汉大地主对土地的占有佃户、投下户和驱口税粮和科差斡脱钱剥削的加重严重的自然灾害各族人民反抗斗争的不断发展4.2元末红巾军大起义:白莲教组织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红巾军以外的武装势力龙凤政权;红巾军北伐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及其势力的发展4.3朱元璋北伐和元朝的灭亡5、五代辽宋金元文化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5.1科学技术:毕升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广泛应用火器的发展沈括和《梦溪笔谈》苏颂和天文学水运仪象台郭守敬和《授时历》118\n秦九韶和《数书九章》李冶和《测圆海镜》;杨辉和《祥解九章算法》朱世杰和《四元玉鉴》建筑与喻皓的《木经》和李诫的《营造法式》医学与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和宋慈的《洗冤录》朱思本的《舆地图》陈旉《农书》王桢《农书》5.2 哲学与宗教:理学周敦颐、张载、程颢、朱熹、陆九渊、王安石、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佛教的传播道教的创新与发展5.3 史学和类书的编撰:司马光与《资治通鉴》袁枢与《通鉴纪事本末》郑樵与《通志》马端临与《文献通考》胡三省与《通鉴音注》《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玉海》5.4 文学和艺术:词的发达柳永、苏轼、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元好问的诗歌话本与小说元曲与杂剧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及代表作画院的发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徽宗的绘画成就赵孟頫的书画5.5 教育:官学私学家庭教育5.6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教学任务: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概况及其在中华民族大融合中的作用。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元朝的统治制度2、教学难点:元朝的社会矛盾和红巾军大起义第十七章明朝(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明朝前期的政治和经济1.1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胡惟庸案和废除丞相“三司”的设立府县的建制五军都督府和卫所的设置蓝玉案《明律》和《大诰》学校和科举文字狱削藩靖难之役迁都北京厂卫内阁制度1.2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对小自耕农的扶持对豪强地主的抑制移民垦荒兴修水利奖励农桑实行屯田减轻赋役驱口、奴婢的解放黄册鱼鳞图册垦田数、户口数、田赋收入的激增冶铁业、纺织业的发展制盐、制瓷、造船业的进步市场的扩大与城市经济的繁荣水陆交通与南北漕运的增加2、边疆民族的发展与明朝的对外关系2.1明朝与蒙古族的关系:鞑靼、瓦剌、兀良哈势力的发展土木之变明朝对俺答汗的“封贡通市”2.2明与西南、西北各族的关系:朵甘、乌斯藏都司的设置对各教派首领的册封黄教的兴起藏族的社会经济茶马互市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苗、瑶、壮、黎、彝族的经济生活;西北地区卫所的建立维吾尔、回族的社会经济2.3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对南洋地区的开发2.4 沿海倭患与戚继光的抗倭斗争2.5 明朝的援朝战争2.6 反欧洲殖民者的斗争和西方传教士的来华118\n2.7 满族的崛起与明金(清)战争:奴儿干都司的设置建州三卫努儿哈赤统一女真各;八旗制度后金政权的建立;后金和明朝的战争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明清战争3、明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张居正改革3.1明中期的社会危机:政治腐败宦官专权与内阁纷争土地兼并与流民起义3.2张居正改革:丈量土地和一条鞭法整顿吏治加强军事力量改革的实质4、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4.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作物种类增多纺织、制瓷、矿冶业的发展4.2社会分工的扩大: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人身依附关系的松驰雇佣关系的发展手工工场的出现包买商4.3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商品化商业资本的活跃白银的广泛使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5、明后期社会危机的加深与明末农民战争5.1明后期的社会危机:明后期的黑暗统治东林党反阉党斗争三饷加派自然灾害城乡人民的斗争5.2明末农民战争和明朝的灭亡:荥阳大会“均田免粮”、“平买平卖”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大顺军攻克北京推翻明政权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教学任务: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明朝的社会发展及其世界影响。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资本主义萌芽2、教学难点:明后期的社会危机第十八章清朝(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清军入关与征服全国1.1清军入关后的社会矛盾:清军入关定都北京福王政权的建立史可法守扬州南明政权的相继建立与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1.2郑成功收复台湾2、君主专制政体的进一步加强2.1专制独裁政权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从南书房到军机处省、府、县三级行政机构保甲制度2.2官僚制度的发展:官僚的选拔、任用、考核幕僚制度2.3军制与法律:八旗和绿营兵制大清律2.4文化专制与思想禁锢学校和科举文字狱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3.1平定“三藩”与统一台湾3.2平定准葛尔贵族的叛乱3.3土尔扈特部万里归国3.3平定大小和卓木和张格尔的叛乱3.4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118\n3.5驻藏大臣的设置3.6抗击沙俄的侵略及中俄东北、北部边界的划定3.7清代的民族政策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4、清前期社会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4.1前期社会经济政策:停止圈地招民垦荒更名田蠲免钱粮整顿赋役制度和摊丁入亩废除匠籍4.2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发展与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租佃关系的发展和永佃权经营地主和雇工人数的增多手工业工场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加包买商商业的繁荣盐商和票号十三行的建立;4.3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5、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社会5.1乾隆后期及嘉庆、道光时期的腐败统治:政治腐败军队腐朽财政困难赋税加重土地兼并加剧地租增加佃农抗租和争取永佃权的斗争5.2各族人民的武装起义:台湾林爽文的天地会起义湘黔苗民起义川楚陕豫白莲教起义直豫鲁天理教起义6、明清文化6.1科学技术: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徐光启和《农政全书》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王锡阐梅文鼎明安图等的数学成就《皇舆全览图》的绘制园林建筑6.2哲学:王守仁的“心学”王艮和泰州学派李贽的反理学思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戴震的进步思想6.3史学与考据学:《明史》《国榷》《廿二史考异》《十七史商榷》《廿二史札记》方志《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永乐大典》6.4文学和艺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牡丹亭》杂剧传奇戏曲绘画教学任务:使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清王朝兴起、发展及衰落的历史教训,了解清王朝在加强国家统一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多民族国家的巩固2、教学难点:清前期社会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六、教材及参考书目(一)教材《中国古代史》詹子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二)参考书目《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剪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华书局1982年版《中国通史》白寿彝总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贾兰坡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84年《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编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奇著三联书店1999年版《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118\n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版《中华远古史》王玉哲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西周史》杨宽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春秋史》顾德融朱顺龙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战国史》杨宽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著三联书店1999年版《东周与秦代文明》李学勤著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著中华书局1995年版《秦汉史》(上、下)林剑鸣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秦汉史》剪伯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剑桥中国秦汉史》[英]崔瑞德鲁惟一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著中华书局1993年版《三国史》何兹全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磬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魏晋南北朝史略》何兹全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魏晋南北朝史》(上、下)王仲牢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六朝史》张承宗等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儒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隋唐五代史》吕思勉著中华书局1959年版《隋唐史》岑仲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唐代政治史论稿》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著中华书局1977年版《北朝隋唐的均田制》韩国磬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吴宗国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唐代礼制研究》任爽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唐律研究》乔伟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五代史略》陶懋炳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辽史简编》杨树森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金史简编》张博泉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简明西夏史》李蔚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元朝史》(上、下)韩儒林主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行省制度研究》李治安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剑桥中国辽宋夏金元史》[德]傅海波[英]崔瑞德编史卫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明清史》李洵薛虹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明史》(上、下)汤纲南炳文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上1992出版下《明史新编》傅衣凌主编杨国桢陈支平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明代国家机构研究》王天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明代赋役制度史》唐文基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清代全史》(十卷本)王戎笙总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1993年版《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美]费正清刘广京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中译本《清代地方政府的司法职能研究》吴吉远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118\n《世界古代史》教学大纲一、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二、教学目的通过《世界上古史》、《世界中世纪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世界古代史的基本历史,掌握基本技能,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将来既能够胜任中学的世界古代史的教学工作;并且能够树立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增强专业素质,又为进一步从事专业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三、开课对象历史学专业函授本科四、学时分配总学时:120其中面授:30学时自学:90学时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第一章人类的史前时代(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教学内容:1、人类的起源和形成1.1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地质年代和生物的演化。人类起源于新生代。1.2人类起源的神说和科学理论:神话传说和神学理论。科学的起源说的创立。1.3从猿到人的艰难历程: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1.4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从猿到人的内在因素。劳动的作用。2、原始社会的产生和发展(群居时期原始人类生活)2.1旧石器时代时期(早期猿人和晚期猿人阶段)。火的发明和使用。旧石器时代中期。劳动分工。血缘家族(血缘家庭)。原始公社的发展(母系氏族公社)2.2母系氏族公社的产生:旧石器时代晚期。劳动工具的制作与生产力的发展。西亚农耕畜牧的开始。氏族外婚制――普那路亚家庭。种族的形成与对种族广义的批判。2.3母系氏族公社和发展: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原始的农业与畜牧业。对偶婚。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氏族、胞族、部落。3原始公社的解体与国家的产生3.1金属器时代:生产力的发展。犁耕农业与畜牧业。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交换的发展。私有财产的发展和阶级的产生。3.2父系氏族公社的解体:农村公社。军事发主制。国家的产生。3.3原始文化:科学知识的萌芽、原始艺术、原始宗教教学任务: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它是一个内容广泛而特殊的领域,涉及原始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各个方面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首先是人类的起源和形成问题;其次是原始社会的发展时期和国家的产生问题。118\n本章难点:原始社会缺乏直接的史料,必须引导学生加强对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考古学等资料的学习,深入了解原始社会是如何解体的,国家是如何产生的。第二章上古埃及(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教学内容:1埃及奴隶制国家的形成与古王国时期1.1上古埃及的地理环境和居民。古代埃及的历史分期1.2州的形成:原始公社制解体与州的形成。埃及国家的逐渐统一。1.3古王国时期:古王国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与阶级关系。专制王权的出现。金字塔修建。第一中间期。2中王国时期的埃及2.1中王国时期:中王国的兴起,中王国时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青铜器的出现。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奴隶制的发展。2.2第二中间期:喜克索斯人的入侵和中王国的灭亡3新王国的盛衰与后期埃及3.1新王国时期:新王国的兴起和军事帝国的形成。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与阶级关系。阿蒙霍特普的宗教改革。新王国的衰落。3.2后期埃及:后期埃及的社会经济。铁器的普遍使用。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波克霍利斯改革。波斯、希腊和马其顿的征服与埃及人民的反抗斗争。4古代埃及文化:宗教、文字、文学、建筑和艺术、科学知识教学任务:埃及奴隶制国家历史的三个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和中央集权君主制的形成、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阶级关系的变化、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本章难点: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奴隶制的发展和衰落;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其变化。第三章上古西亚诸国(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教学内容:1上古两河流域南部的奴隶制城都及其统一3.1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与古代居民3.2奴隶制城邦的产生及争霸。乌鲁卡基那的改革3.3阿卡德王国。乌尔第三王朝2古巴比伦王国2.1古巴比伦王国的兴亡。汉谟拉比的统治。2.2汉谟拉比法典及其反映的社会经济制度。法典的主要内容及实质。3亚述帝国与新巴比伦王国3.1亚述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亚述帝国的建立。亚述的侵略与人发的反抗斗争。奴隶制的发展及其特点。亚述帝国的灭亡。3.2新巴比伦王国:新巴比伦王国的建立与扩张。新巴比伦的社会经济。新巴比伦王国的衰亡。3.3两河流域的文化4腓尼基与巴勒斯坦118\n4.1腓尼基奴隶制城邦的建立:腓尼基的航海与殖民。腓尼基的文字。4.2以色列和犹太王国的建立:大卫所罗门统治时期犹太王国的强盛。以色列和犹太的分裂及其灭亡。犹太教。5古代伊朗、塞琉古王国、安息帝国和萨珊王朝波斯帝国5.1波斯帝国:波斯帝国建立前的伊朗。居鲁士建立的波斯帝国。居鲁士和冈比西的对外侵略。各地人民反抗波斯斗争。高黑塔政变。大流士改革与专制统治的加强。波斯帝国的衰亡。侵略希腊的失败。5.2塞琉古帝国、安息帝国、萨珊王朝波斯帝国。教学任务:西亚各地奴隶制国家的发生和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大体分为三个阶段。本章讲述这三个阶段错综复杂的历史。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汉谟拉比的统治和古巴比伦的社会经济制度;亚述帝国的对外扩张、奴隶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本章难点:城邦产生的历史条件、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及其政治经济制度。第四章上古印度(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教学内容:1上古印度河流域文明1.1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与古代居民1.2哈拉巴文化: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古城遗址的发现。社会经济生活。城市国家。哈拉巴文化的社会性质。哈拉巴文化的衰亡。2雅利安人奴隶制城邦的发生与发展2.1早期吠陀时代的雅利安人:雅利安人的入侵。早期吠陀时代的社会经济制度。农村公社,军事民主制。2.2后期吠陀时代:后期吠陀时代经济的发展。奴隶制的成长,种姓制度的形成。国家的产生,婆罗门教。2.3列国时代:城邦的发展。摩捣陀的兴起。铁器的普遍使用。工商业的发展与大城市的出现,种姓制度的发展,关系的变化。顺世论。早期佛教。3孔雀王朝3.1孔雀帝国的建立,亚历山大的入侵与反马其顿征服的斗争;孔雀王朝的统治。3.2孔雀王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制度和土地制度,奴隶制度的发展。种姓制度变化。孔雀帝国瓦解后印度。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4上古印度文化:文字、文学、建筑与艺术、科学知识教学任务:本章讲述古代印度奴隶制国家发生、发展和亡的全部历史过程。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首先是雅利安人国家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孔雀帝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其次是瓦尔那度,婆罗门教和佛教的问题;再次古代印度的文化问题。本章难点:学习古代印度史要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系统了解古代印度历史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的特点和客观规律。第五章上古希腊(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118\n教学内容:1爱琴文明与荷马时代1.1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与居民。上古希腊的历史分期1.2爱琴文明:克里特文化、迈锡尼文化、多利亚人的迁入1.3荷马时代:荷马史诗与荷马时代的社会2公元前八——前六世纪的希腊2.1希腊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邦的形成: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奴隶制。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城市国家的形成。2.2希腊的对外殖民:殖民的原因、方向及其后果。2.3斯巴达:多利亚人的征服,斯巴达国家的形成。阶级结构。社会经济制度。贵族寡头政治:国王、长老会议、公民大会、昨夜监察官。2.4雅典:阿提卡的氏族制度及其解体。提秀斯改革。梭伦改革。庇西特拉图的僭主政治。克里斯提尼改革。雅典奴隶主民主共和国的形成。3希波战争3.1希波战争的原因;雅典的向外发展;战争的经过;希腊人胜利的原因;提洛同盟;3.2希波战争后希腊经济的发展和阶级斗争:城邦经济的发展。奴隶制的发展与奴隶的反抗斗争。3.3希波战争后雅典奴隶主发主政治的发展:奴隶主各派的斗争。伯里克利时期邪念典奴隶主发主政治的发展。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阶级实质。3.4伯罗奔尼撒战争:战争的原因。战争的经过和结果:战争两个阶段、雅典的失败。3.5希腊奴隶制城邦的危机:奴隶制发展与自由发分化的加剧。贫民反抗富人的斗争。希腊各城邦的混战和衰落。4古代希腊文化4.1神话和戏剧4.2建筑和雕刻4.3哲学4.4史学5亚历山大帝国与马其顿统治下的希腊国家5.1马其顿的兴起及其征服希腊:马其顿腓力二世的改革。马其顿侵入希腊:科林斯会议5.2亚历山大东侵:亚历山大东侵前希腊和波斯的情况。东侵的经过和各地人民反抗斗争。东侵阶级实质。教学任务:本章主要讲述希腊奴隶制城邦形成时期的海外殖民运动和雅典国家的形成;古典时代奴隶制的两种类型的区别和发展趋势,全盛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以及希腊城邦衰落的原因。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三是古代希腊文化取得高度成就的原因,主要成就及其对后世西方的影响。本章难点:指导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掌握希腊历史的特点,了解古希腊历史的发展规律,进而掌握奴隶制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第六章上古罗马(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罗马奴隶制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1.1氏族制度的解体和奴隶制城邦的产生:上古意大利的自然环境和居民。“王政”118\n时代和塞尔维乌斯改革。罗马奴隶制共和国的建立1.2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平民与贵族斗争的原因。平民保民官的建立与十二铜表法的制订。李锡尼——绥克斯图法案。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后果。1.3罗马的对外侵略和奴隶和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罗马政府意大利。布匿战争。罗马对地中海东部的侵略与各地人民的反抗。1.4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公元前世纪罗马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奴隶制、商业高利贷。农庄的出现和小农的破产。2阶级斗争的尖锐化与共和国的灭亡2.1阶级斗争的加剧与军事独裁的建立西西里奴隶大起义与格拉古兄弟改革。对外战争与马略的军事改革。意大利“同盟者”战争。苏拉独裁。2.2斯巴达克起义与罗马共和国的灭亡斯巴达克领导的奴隶大起义。前三头政治与恺撒独裁。后三头政治与共和国灭亡。3公元一至二世纪罗马帝国的政治和经济3.1屋大维元首政治与罗马帝国的建立屋大维元首政治及其实质,屋大维的对内对外政策。3.2前期罗马帝国的残暴统治与各地人民的反抗3.3前期罗马帝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城市与贸易的发展。奴隶地位的变化。4奴隶制危机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4.1公元三世纪危机经济危机。政治危机。亿起义和外族入侵。4.2基督教的产生与演变基督教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思想来源。早期基督的教义与组织。基督教的传播及演变。4.3人民起义、外族入侵和罗马帝国的灭亡戴无里无与君士坦丁的统治。奴隶制经济衰落与隶农制的发展。人民起义、外族入侵。罗马帝国灭亡。5上古罗马文化文学、史学、法学、文字、建筑教学任务:古代罗马历史可分为三个时代,即王政时代:塞尔维乌斯改革;共和时代:早期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的原因、经过及其后果,罗马对意大利的征服;帝国时代:屋大维元首政治及其对内对外政策。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国内史学界对于罗马历史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如奴隶制经济的衰落和封建经济形成等)的新观点。本章难点: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罗马奴隶制城邦的形成、发展和灭亡的连贯过程在古代世界的奴隶制城邦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第七章民族大迁徙和法兰克国家(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民族大迁徙与日耳曼人的建国1.1古日耳曼人及其社会性质1.2民族大迁徙特征、背景及实质1.3日耳曼人建立的国家1.4罗马帝国的灭亡和民族大迁徙的意义118\n奴隶制经济的进一步衰落奴隶制的发展人民起义和外族入侵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民族大迁徙的意义奴隶制度在西欧的崩溃2法兰克王国和加洛林帝国2.1法兰克王国日耳曼人建立法兰克王国克洛维统一各部落,建立法兰克王国。查理曼统治时期达到空前强盛的查理曼帝国。2.2法兰克王国的社会性质承袭隶农制。农村公社取代氏族制度。隶农和奴隶转化为农奴。2.3社会封建化和查理·马特的采邑改革2.4加洛林帝国的形成2.5法兰克国家的封建制度2.6加洛林帝国的互解,西欧封建制的确立教学任务:公元前后数世纪亚欧大陆进入民族大迁徙时代,特别是由于匈奴人西迁,促成四世纪中叶日尔曼人向罗马境内的迁徙。西欧封建制在罗马帝国奴隶制解体的基础上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1、罗马因素和日耳曼因素究竟怎样结合的,哪个起主导作用;哪个是内因,那个是外因,各起什么作用?2、法兰克国家的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君封臣的封建制度是怎样形成的?本章难点:封建制度的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本章讲授的难点即法兰克封建化由自主地到采邑,再到封地的发展过程。第八章西欧各国城市的兴起和十字军东征(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西欧封建城市的兴起1.1西欧城市的兴起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独立的小商品科教的产生集市的形成意大利的威尼斯、热亚那、佛罗伦萨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行会及商人公会高利贷业及银行业1.2城市的阶级斗争城市争取自治反对封建的斗争;城市内部的阶级斗争2十字军东征2.1历史背景2.2第一次十字军和十字军国家2.3第二、三次十字军2.4第四次十字军及其历史作用2.5十字军东侵的后果教学任务:随着社会生产力增长,工商业逐渐活跃起来,为城市的兴起奠定了基础。10、11世纪,西欧出现了广泛的城市兴起浪潮,标志着西欧封建社会由初期转向盛期。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中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自由城市的特点、城市反封建斗争的过程及其性质,西欧城市的类型和城市兴起的重要意义。本章难点:西欧封建城市的兴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讲授过程中既要考虑经济原因,又要考虑其它诸多社会因素。118\n第九章西欧各国封建的发展(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英、法封建制度的发展1.1“七国时代”的英国1.2诺曼底威廉的征服和英国封建制度的确立1.3城市的兴起和王权的加强1.4议会君主制形成1.5法国卡佩王朝的登台和王权的加强法国议会君主制的形成1.6英法百年战争原因:英国不断扩张,法国发展;法国为了加强王权,陆续收复英王在法国的领地,英王不甘心退出法国领地,而且欲扩大地盘;法国北部富庶的佛兰德尔成为英法两国的争夺目标。经过;影响1.7英法农民大起义原因、经过、历史意义、贞德1.8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2德、意封建制度的发展2.1德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德国对意大利的侵略皇帝与教皇的斗争德国的城市与商业2.2意大利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多里厅诺起义城市共和国教皇国和教权的兴衰3西班牙和葡萄牙封建制度的发展阿拉伯人统治下的西班牙,收复失地运动。十二至十三世纪的卡斯和阿拉冈。城市经济的发展。加泰罗尼亚的农民起义。西班牙统一国家的形成。教学任务:本章叙述查理曼帝国瓦解后西欧六国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历史。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西欧封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许多特征;西欧各国历史发展是即不平衡的;西欧各国大规模农民战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基督教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本章难点:英法百年战争性质的前后变化和等级议会与王权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要对各国的封建制度的发生、发展作比较研究,认识事物的共同性和特殊性,以便全面了解历史。第十章中古时期的东欧和东南欧国家(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拜占庭帝国1.14至5世纪拜占庭经济发展的特点1.2查士丁尼时代1.3向封建制的过渡和封建制的确立1.4拉丁帝国的兴衰1.5吉洛特起义1.6土耳其征服拜占庭1.7拜占庭文化2俄罗斯2.1俄罗斯国家的建立及其统治政策2.2封建关系的确立和俄罗斯的解体2.3蒙古的征服及其统治2.4莫斯科公国的兴起摆脱蒙古统治的斗争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专制制度的确立封建农奴制的加强118\n2.5维洛特尼科夫起义2.6对外扩张的开始2.7罗曼诺夫王朝的建立及其初期统治斯杰潘·拉辛起义2.8俄罗斯文化3波兰和捷克2.1古波兰的建国封建关系的确立和封建割据的加强统一国家的形成波兰-----立陶宛君合国的建立波兰议会君主制的特点2.2捷克的早期国家捷克经济的发展与德国的关系约翰·胡司战争2.3胡司战争后的捷克。教学任务:本章叙述东欧和东南欧几个国家的封建制度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拜占廷帝国社会经济制度和封建关系体系对东欧和东南欧诸国的影响。本章难点:一是西罗马帝国在奴隶起义和蛮族入侵的打击之下灭亡,而东罗马帝国却坚持并发展下来,其原因何在?二是波兰的贵族共和制和捷克的胡司战争也是中古时期颇具特色的历史事件,应深入了解。第十一章中古时期的西亚国(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阿拉伯帝国1.1伊斯兰教的产生和阿拉伯国家的形成1.2初期哈里发的统治时期1.3倭马王朝1.4穆苏里姆起义和阿拔斯王朝的建立1.5阿拔斯王朝封建制度的发展1.6人民起义和帝国的衰落1.7阿拉伯文化2奥斯曼帝国及其对外扩张2.1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及其初期的扩张2.2君士坦丁堡的陷落2.3土耳其的政治制度2.4人民起义2.5向东南欧的扩张和各国人民的侵略斗争2.6土耳其扩张的后果和影响教学任务:伊斯兰教的产生反映了阿拉伯人的渴望摆脱困境,由于当时生产水平低下,人民的力量不足,因而想借助神的权威;奥斯曼帝国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战略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阿拉伯国家是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的教义是阿拉伯国家的政治纲领。伊斯兰教形成的过程是阿拉伯国家统一的历史过程。本章难点:使学生了解阿拉伯国或伊斯兰国家的兴起,是世界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它以一个独具特色而影响深远的伊斯兰世界构成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十二章中古时期的亚洲各国(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南亚次大陆118\n1.1南亚次大陆封建国家的形成1.2种姓制度的发展印度教的兴起;德里苏丹国的统治及其瓦解;莫卧儿帝国的建立;阿克改革1.3土地制度1.4社会矛盾的加深和帝国的衰亡2越南和柬埔寨2.1越南越南的独立及其对外扩张。陈朝的统治及其抗击蒙古侵略的斗争。黎朝统治下的越南。2.2中古时时期的柬埔寨吴哥王朝和吴哥古迹3中古时期的朝鲜和日本3.1朝鲜三国时期的朝鲜半岛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高丽的土地制度和农民大起义李朝前期封建制度的发展朝中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朝鲜文化3.2日本大和统一日本对中国文化的摄取大化改新封建关系的发展和庄国的形成武家政治城市的兴起农民起义日本的对外侵略德川幕府岛原起义和锁国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幕藩体制的解体日本文化教学任务:中古时期的印度,是南亚次大陆的总称,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等八个国家,印度曾多次遭受信仰伊斯兰教的外族的侵略,民族关系和宗教关系十分复杂。越南、柬埔寨等多个多家的发展。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印度各种经济发展不平衡,封建化的进程亦参差不齐。各国建设的成就。本章难点:了解印度封建制的特点,学习时要结合民族、宗教问题了解中古时期印度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第十三章中古时期的非洲和美洲(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中古时期的非洲诸国2.1北非的埃及马格里布柏柏尔人的国家2.2东非的苏丹努比亚阿克苏姆2.3西非的加纳马里桑海西非的艺术中心――伊费古城和贝尔古国。2.4中非和南非的刚果津巴布韦2.5古代中国同非洲的友好往来2中古时期的中南美洲2.1玛雅人及其文化2.2阿斯特克文化2.3印加人社会及其国家2.4印加文化教学任务:非洲、美洲各族人民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并且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只是由于欧洲殖民主义者的入侵,才改变了他们的历史进程,打断了他们的独立发展的历史过程。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非洲和美洲的历史发展不平衡,这是历史发展的正常现象。118\n本章难点:遵循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先进和落后的历史根源;对欧洲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有掠夺,必须彻底揭露和批判。第十四章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和新航路的开辟(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西欧资本主义萌芽1.1十六世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2资本的原始积累1.3资本主义关系的发生和封建制度的衰落2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掠夺2.1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历史背景2.2达·伽马与通向印度的新航路2.3哥伦布首次到美洲2.4麦哲伦的环球航行2.5欧洲其它地区的探航活动2.6早期的殖民掠夺和亚、拉人民反殖民主义的斗争2.7开辟新航路的后果教学任务:西欧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和新航路的发现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原始积累的含义;新航路开辟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新航路开辟给欧洲和世界带来的重大变化和深远影响。本章难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对他们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第十五章中古后期的英、法(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英国1.1手工工场的产生和发展1.2圈地运动1.3罗伯特、凯特起义1.4都铎王朝的专制统治和宗教改革1.5反西斗争和海外贸易的发展1.6资产阶级反专制斗争的开始2法国2.1资本主义的萌芽和阶级斗争。2.2专制王权的加强。2.3意大利战争。2.4宗教改革和胡格诺战争。2.5黎世留执政和专政政治的发展。教学任务:中古后期英、法两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关系产生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英、法封建社会内产生的条件和表现。本章难点:要着重理解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实质。118\n第十六章中古西欧文化和文艺复兴(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五至十三世纪的西欧文化1.1中古文化教育的神学性质1.2经院哲学及其内部斗争,世俗文化和城市学校的兴起1.3文学和艺术2意大利文艺复兴2.1早期意大利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背景人文主义的运动早期文艺复兴的文学和艺术2.2中古后期的意大利的衰落后期文艺复兴的特点文学的雕刻政治思想3西欧各国和文艺复兴3.1德国的文艺复兴英国的文艺复兴法国的文艺复兴西班牙文艺复兴3.2中古后期的自然科学和新哲学自然科学兴衰的原因3.3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医学生理学哲学教学任务:叙述具有新兴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性质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文艺复兴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与当时西欧各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中世纪封建文化的关系;文艺复兴文化既然具有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性质,为什么为封建王侯和某些教堂及其神职人员所喜爱本章难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意大利的经济已走向衰落,为何文化反而出现空前的繁荣。第十七章宗教改革和德国农民战争三十年战争(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德国的宗教改革与农民战争1.1宗教改革的开始宗教改革前夕德国的经济和政治状况;十六世纪德国的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马丁·路德和宗教改革的开始1.21524—1925年的农民战争托马斯·闵采尔和人民的宗教改革德国农民战争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1.3路德派新教的确立和发展1.4卡尔文的宗教改革十六世纪初的瑞士卡尔文的宗教改革及其历史作用2天主教会的反宗教改革3三十年战争3.1三十年战争的起因3.2战争的经过3.3三十年战争的后果教学任务:16世纪以来,德国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虽然在工商业领域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城市经济繁荣,贸易活跃,有的仍是东西贸易的集散地,有的成为国内地区贸易的中心。教学重点和难点:118\n本章重点:宗教改革最先发生在德国的原因、德国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性质,以及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本章难点:三十年战争发生的原因、性质及其后果。第十八章中古后期的西班牙和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中古后期的西班牙1.116世纪西班牙经济的发展1.2查理一世的统治1.3菲力二世的国内外政策1.4西班牙的衰落2尼德兰革命2.1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2.2西班牙的反动统治2.3革命的爆发2.4北方起义和联省共和国的诞生2.5十七世纪前期的荷兰共和国教学任务:西班牙君主专制国家由盛到衰的历史;尼德兰人民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摆脱西班牙统治建立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荷兰)的历史。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西班牙君主专制统治的性质和阶级基础及其后果影响;尼德兰革命的历史意义。本章难点:通过讲授使学生能够正确评价尼德兰革命,了解这次革命的历史意义六、教材及参考书目(一)教材《世界上古史》《世界中世纪史》(二)参考书目1、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一章。2、崔连仲主编:《世界史(古代史)》,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章。3、《世界上古史》编写组:是《世界上古史纲》上册,第3章4、《史纲》编写组:《世界上古史纲》上册,第二章。5、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6、恩格斯:《劳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7、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参考资料》第1部分。8、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95—115页。9、孙义学:《世界中世纪史》,大学历史系自学丛书,辽宁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4章。10、郭应德:《阿拉伯中古史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至第7章,第14章11、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章。12、杨真:《基督教史纲》第3—4章14、列夫臣柯:《拜占廷简史》,三联书店1962年版15、鲁勃佐夫:《胡斯战争》三联书店1962年版16、孙义学:《世界古代史》,东北师大出版社1987年版。118\n17、朱寰:《世界古代史》,吉林出版社1985年版。18、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中古部分)》。19、朱寰:《世界中古史》(修订本)第六章。2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21、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22、柳布林斯卡娅:《法国史纲》,三联书店1978年版。《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大纲一、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二、教学目的本学科教学主要是介绍中国古代重要历史典籍,并选讲和阅读重要典籍中的典型文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历史典籍方面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中国历史典籍发生、发展的基本情况,从中总结出史学发展规律,并具有阅读一般古代史籍,运用马列主义观点分析文言史料的能力,提高他们独立进行教学和科研能力,培养他们具有严谨的学风和不断创新精神。三、开课对象历史学专业函授本科四、学时分配总学时:156其中面授:39学时自学:117学时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第一章先秦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先秦时期史籍序言(面授10学时、自学30学时)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1.1《尚书》的介绍1.2选文;牧誓1.3《逸周书》介绍2编年体的产生2.1《春秋》介绍118\n2.2《左传》介绍选文;城濮之战晏婴叔向论齐晋季世3国别体的出现3.1《国语》介绍选文;单穆公谏景王铸大钱3.2《战国策》介绍选文;武灵王平昼间居4其余上古史籍《世本》介绍《山海经》介绍教学任务:讲授中国历史悠久,先秦时期是中国史籍的萌芽时期,主要著作有《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特别是孔子修《春秋》开私人修史先例,编年体的定义、优缺点,先秦史官有优良的品质,此时期经史不分,史学特点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尚书》、《春秋》、《左传》难点:甲骨文第二章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籍介绍和选文(面授10学时、自学30学时)教学内容:1纪传体的创始与发展1.1《史记》介绍选文:秦始皇本纪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平准书屈原列传1.2 《汉书》介绍选文艺文志序司马迁传赞1.3 《三国志》介绍选文让县自明本志令诸葛亮传1.4 《后汉书》介绍选文班超传2.编年体的继起2.1《前汉纪》介绍2.2《后汉纪》介绍3、两晋南北朝时期方志地理书名著教学任务:此时期是中国历史典籍的发展时期,客观上,由于经济的发展,主观上由于统治者重视史学,史官与历官分开,设置了史馆封建正统史学的确立,私人撰史之风兴起,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史籍的数量和种类繁多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难点:司马迁和班固史学思想的比较第三章隋唐宋元时期史籍介绍和选文序言(面授10学时、自学30学时)教学内容:1纪传体的大量编修1.1《通志》介绍1.2选文通志总序2编年体的发展1.1《资治通鉴》介绍1.2选文:党锢之祸司马光论正闰魏孝文帝迁都118\n3政书体的创始与发展3.1《通典》介绍3.2《文献通考》介绍4纪事本末体的创始《通鉴纪事本末》介绍5唐宋时期方志地理书名著6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史通》的产生教学任务:此时期是中国历史典籍的繁荣时期:史书各种体裁应有尽有,官修史书成为制度,史学特点是:正史独尊;朝廷独揽正史的编撰;主通明变的著史观点;典制史的兴起;编年体复兴;史书数量空前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资治通鉴》、十通、《通鉴纪事本末》、《史通》难点:三大史书体裁的比较第四章明清时期史籍介绍和选文(面授9学时、自学27学时)教学内容:1纪传史的续修2编年史举要3纪事本末体的发展4史论、史考著作举要4.1 《文史通义》介绍4.2 三大史考名著介绍45明清时期历史地理名著教学任务:此时期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封建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史学在明末清初出现相对停滞后又大放异彩,出现了经世致用的三大思想家,历史考据学兴盛,出现了三大考据学家,方志、地理史籍出现了繁荣。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章学诚、三大史考名著难点:考据学六、教材及参考书目(一)教材《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文》上、下册,赵淡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二)参考书目1、《左传思想探微》张端穗著台湾学海出版社,1987年版2、《后汉书选》束世徵著中华书局1966年版3、《中国史学名著题解》张舜徽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版4、《中国史学发展史》尹达主编中洲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5、《三国志选注》缪越主编中华书局1984年版6、《三国志今注今译》苏渊雷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7、《陈寿与三国志》杨耀坤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8、《中国史籍概论》张志哲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9、《资治通鉴补》严衍著齐鲁书社1980年版10、《中国史学史论集》第一集、第二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11、《唐代史学论稿》瞿林东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12、《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仓修良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118\n13、《廿二史札记校正》王树民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14、《章学诚与文史通义》仓修良住8中华书局1984年版15、《明清实学思潮史》陈鼓应主编齐鲁书社1989年版16、《刘知几评传》许凌云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17、《史通新校注》赵吕甫校注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18、,《汉书新证》陈直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19、《再建丰碑—班固和汉书》陈其泰著三练书店1994年版20、《汉书和后汉书》王锦贵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21、《中国文献学》张舜徽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22、《司马迁论稿》聂石樵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23、《太史公书研究》赵生群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4、《司马迁评传》张大可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25、《战国策注释》何建章著中华书局1990年版26、《战国策全译》王守迁等贵洲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27、《国语译注》薛安勤等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世界近代史》教学大纲一、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二、教学目的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运用相关学科如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成果,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向。三、开课对象历史学专业函授本科四、学时分配总学时:156其中面授:39学时自学:117学时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第一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革命的前提2革命的爆发和内战3共和国与护国政治时期4旧王朝复辟的1688年政变教学任务: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状况和历史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圈地运动君主立宪制难点:革命中各派的矛盾第二章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大陆主要国家(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118\n教学内容:1德意志2法国3俄国教学任务:通过学使学生了解17、18世纪欧洲大陆主要封建国家的历史概况和他们的统治者为了延续封建统治而进行的改革。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开明专制;启蒙运动;彼得一世改革难点:开明专制;启蒙运动的世界意义第三章美国独立战争和拉美独立(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美国独立战争2拉丁美洲各国的独立战争教学任务:通过学习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状况和历史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787年宪法难点:美国资本主义道路;1787年宪法第四章法国大革命(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革命的开始和君主立宪派的统治2吉伦特派的统治3雅各宾派专政4热月党的统治教学任务: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雅各宾派专政热月党统治特点难点:法国大革命中政权更迭原因吉伦特派措施;雅各宾派恐怖统治;热月政变第五章法兰西第一帝国(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执政府的统治2大帝国的建立3帝国的倾覆4维也纳会议教学任务: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状态。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拿破仑政权性质及拿破仑战争评价难点:维也纳体系的含义、机制第六章工业革命及十九世纪前半期的欧洲(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英国工业革命219世纪20—30年代欧洲的革命运动319世纪前半期的英国4复辟和七月王朝时期的法国118\n519世纪前半期的德意志619世纪前半期欧洲社会政治思想和文化教学任务: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工业革命和19世纪前半期欧洲的历史问题,明确工业革命的前提和影响。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英国国会改革、宪章运动、自由,贸易运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德国古典哲学难点:工业革命性质及其后果;英国国会改革、原因;自由贸易运动意义第七章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空想社会主义2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3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初步创立4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教学任务: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和基本内涵。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难点: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如何看待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第八章一八四八年欧洲革命(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法国革命2德意志革命3东南欧的民族运动4一八四八年革命的意义教学任务: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1848年革命的基本历史状况。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一八四八年欧洲革命的前提、任务、性质;一八四八年欧洲革命意义难点:一八四八年革命性质;马克思关于一八四八年革命的理论第九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2英国工业垄断地位的确立教学任务: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表现;英国自由贸易与“自由主义”统治措施;英国国会和文官制度改革难点:英国1867年国会改革和文官制度改革第十章德意志的统一(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一八四八年革命后的德意志2德意志统一的经过3五十——六十年代的人工运动118\n教学任务: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德意志统一的基本历史状况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铁血政策;德国统一的意义难点:拉萨尔主义;评价俾斯麦第十一章俄国农奴制度的废除(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农奴制度的危机2克里木战争3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教学任务: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基本历史状况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农奴制改革的性质、意义;克里木战争难点:农奴制与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第十二章美国内战(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美国的领土扩张2西部土地问题和南北斗争的尖锐化3内战和黑奴解放4战后南方重建教学任务: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美国内战的基本历史状况和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南北矛盾;《宅地法》、《解放宣言》难点:南北矛;南部重建第十三章日本明治维新(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德川幕府封建同志的崩溃2明治维新3自由民权运动教学任务: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治维新的基本历史状况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幕藩体制;明治维新措施难点:幕藩体制特点;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第十四章十九世纪中期亚洲的民族运动(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印度尼西亚、爪哇人民大起义2伊朗巴布教徒起义3印度民族大起义4十九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运动的性质和历史地位教学任务: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基本历史状况和经验教训。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印度民族起义;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性质和特点难点: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性质和特点第十五章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118\n教学内容:1第一国际2普法战争3巴黎公社教学任务: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的基本历史状况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第一国际成立的背景、纲领;普法战争;巴黎公社意义难点:鲁本主义、巴枯宁主义;巴黎公社政权的局限性第十六章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英国2法国3德国4美国5俄国6日本教学任务: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历史状况和发展教训。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特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体差异难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体差别;列宁主义第十七章十九世纪后半期西方国家的社会政治思想和文化(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2文学3绘画和雕塑4自然科学教学任务: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19世纪后半期西方主要国家的社会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历史状况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难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渊源第十八章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十九世纪末的国际工人运动2第二国际的建立及其前期活动3第二国际的后期活动教学任务: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基本历史状况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和平时期工人运动的特点;修正主义难点:修正主义泛滥原因;第二国际特点第十九章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亚洲的觉醒118\n2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3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教学任务: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基本历史状况。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亚洲觉醒的前提;亚洲觉醒的特点难点:亚洲觉醒的特点;亚、非、拉社会经济和经济关系的变化第二十章第一次世界大战(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战前的国际关系2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任务: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本历史状况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战争的根源;战争的影响难点:战前国际关系;巴尔干为何成为“火药库”;大战的导火线及主要战役;战争的世界影响六、教材及参考书目(一)教材:世界近代史作者:刘宗绪出版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1986年第1版(二)参考书目1、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马世力,世界史(近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莫瓦特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4、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菲利普·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王正平《世界史大事汇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118\n《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一、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二、教学目的通过加强本门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开课对象历史学专业函授本科四、学时分配总学时:132其中面授:33学时自学:99学时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导言(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教学内容:1中国近代史的概念2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和基本内容3中国近代史的学习目的和要求4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概况和资料介绍教学任务: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基本线索和讲授方法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和基本内容2、教学难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目的和要求第一章鸦片战争(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教学内容: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1战前的中国:战前的中国是独立的封建国家。清王朝的衰落及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闭关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2战前的世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及霸权地位。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侵略及其矛盾。沙俄对中国北方领土的侵占野心。1.3118\n中英贸易与鸦片走私:战前的中英贸易及中英交涉。英国对华走私鸦片的由来和发展。烟毒泛滥对中国的危害。2第一次鸦片战争与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2.1正义的禁烟运动:朝野内外对禁烟的态度及争论。林则徐的广州禁烟,虎门销烟。林则徐对外的战备措施及抗英策略。2.2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战争的爆发。清政府主旨不定引起战争的三起三落。关天培、定海三总兵及陈化成殉国。英国军队攻占镇江与进逼南京。清政府屈辱投降签订《南京条约》。2.3三元里人民武装抗英斗争:广州三元里人民自发抗英斗争及意义。3中国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3.1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南京条约》及其附约的订立。《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的订立。各条约对中国的危害。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外国商品输入激增。自然经济在五口附近地区开始解体。中国对外贸易开始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商品原料市场。东南沿海一批半殖民地、殖民地城市的出现。租界的划定。买办出现。华工出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性质的变化。战后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继续:升平学社及广州人民反租占河南地、反入城斗争向西方学习和新思想的初起: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开创向西方学习、反对侵略的爱国思想。教学任务:通过本章学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概况,明确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爱国主义意识。教学重点和难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性质;林则徐禁烟抗英斗争和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特点以及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第二章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教学内容:1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酝酿1.1战后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对外的巨额赔款,捐税浮收加重人民负担。两广湖南社会动荡剧烈。反清秘密会党的活跃与广西的革命形势。洪秀全、冯云山为发动起义而斗争:洪秀全的身世,拜上帝教的创立。洪秀全、冯云山为发动起义而进行的宣传活动。洪秀全“三原”的创作及理论建立。冯云山及紫荆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武装起义领导核心的形成。2太平天国前期的胜利发展2.1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南京: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围攻桂林,进军湖南。攻克武昌与定都南京(改为天京)。太平军北上东进迅速取胜原因。清王朝的疯狂反扑,举办团体,“抽厘助饷”,政治上调整满汉矛盾。曾国藩“湘军”的组成。外国侵略者“中立”观变。 2.2北伐、西征和天京围战:北伐及北伐的意义与失败原因。西征及西征的目的。天京破围战的胜利。太平天国政治、军事的全盛时期。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和各项政策:《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内容及评价。政权建设及各项政策措施。3第二次鸦片战争3.1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天津条约》的订立:英、法、美“修约”要求。“亚罗号事件”与“马神甫事件”。广州失陷及广东各地人民的斗争。英、法联军攻占大沽。清政府与英、法、美、俄订立《天津条约》.战争再起与《北京条约》的订立:英、法以换约路线为借口再起战争。大沽口失陷,战争再起。天津、北京沦陷,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订立及危害。118\n沙俄侵吞我国北方大片领土:沙俄武装入侵我国黑龙江地区。《瑷珲条约》的签订。《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和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辛酉政变”那拉氏垂帘听政。重用汉臣和“借师助剿“方针的确立。中外反动派军事合作局面的出现。4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4.1天京变乱:太平天国集团的矛盾和争斗。天京变乱。石达开离京出走与覆灭。太平天国由盛至衰的转折点。力挽危局和重振朝纲:重建领导核心。枞阳会议。浦口之战,击垮江北大营,三河大捷,攻破江南大营,解除天京之围。李秀成东征苏南,进攻上海。曾国藩督办江南军务始得实权。《资政新篇》和太平天国后期政治、经济的演变:洪仁玕及《资政新篇》。政权日益封建化和革命内部危机的加深。太平天国抗击中外反动派的联合进攻:陈玉成、李秀成第二次西征。安庆保卫战及其失守。泸州失陷及陈玉成的牺牲。李秀成再走杭州,进攻上海。上海“中外会防局”的成立。“洋枪队”的组成。李鸿章与“淮军”。天京陷落及太平天国的失败:苏、杭、常相继失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失败原因,历史意义。太平天国时期各族人民反清起义:两广、台湾天地会起义。福建、上海小刀会起义。北方捻军起义及与太平天国的联合作战。贵州苗族起义。云南回民起义。哀劳山彝民起义。陕甘回民起义。教学任务: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太平天国运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了解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洪秀全早期的革命思想及其活动;太平天国前期的胜利发展及其原因,太平天国的北伐与西征,湘军的建立及其特点,《天朝田亩制度》及其各项政策的主要内容和评价。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沙俄对中国领土的掠夺;“天京事变”的原因和后果;太平天国后期的军事斗争;《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和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太平天国时期各地的反清起义。第三章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教学内容:1洋务运动1.1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外国侵略者对清政府控制的加强。赫德控制海关行政权。外国公使驻京干涉中国内政、外交。外国侵略者对华经济侵略的扩大。通商口岸的增加。航行权的扩大。外国商品输入激增。外资对中国初期资本输出。中国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逐步解体。在洋货倾销下中国手工业生产的衰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1.2洋务派的产生:洋务派产生的历史背景。洋务派举办洋务的目的,阶级基础。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争论。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军工代表企业。军工的特点、性质及封建性、买办性。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求富”口号的提出。代表企业。民用企业的形成和特点。民用企业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洋务派筹建海军:洋务派筹建海军的原因。三支海军的初建。海军衙门的设立和北洋海军的正式建成。118\n派遣留学生和举办近代教育:选派使节出国建使馆。开办新式学堂。派遣幼童和青年出国留学。洋务运动的性质及历史评价。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发展状况和特点。发展中的障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及特点。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中国无产阶级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早期工人的斗争。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代表人物。早期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教学任务: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早期发展资本主义的状况,了解中国近代化的起步艰难。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习本章应重点掌握洋务运动产生的历史条件、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发展状况及特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及特点;早期维新思想家及其维新思想;19世纪70、80年代的西学传播和科学技术。第四章边疆危机 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教学内容:1中国边疆危机1.1世界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转化: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转化。资本主义列强开始疯狂地争夺殖民地。中国成为其争夺的主要对象。1.2美、日侵略我国台湾:美国对台湾的野心和侵略。日本武装侵略台湾和《中日北京条约》的签订。日本吞并琉球。台湾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东南边疆危机形成。英国入侵我国云南、西藏:英国侵略缅甸及处侵我国云南的计划。柏郎探险队入滇。云南人民的抗英斗争。马嘉理案的发生。《中英烟台条约》的签订。英国入侵西藏。西藏人民的抗英斗争。《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和《续约》的签订。英国再次入侵西藏,中国西南边疆危机形成。沙俄、英国对我国新疆的侵略:阿古柏势力侵入新疆。英、俄支持阿古柏的罪恶活动。“海防”和“塞防”之争。沙俄侵占伊犁。《中俄伊犁条约》的签订。左宗棠收复新疆。中国西北边疆危机的形成。2中法战争2.1法国侵略越南与黑旗的援越抗法:法国对越南的加紧侵略。法军侵占河内。刘永福领导黑旗军援越抗法。法国发动侵华战争:中法交涉。清政府内部抵抗与投降的争论。在人民压力下清政府备战。法国政府改组与发动侵华战争。中法战争经过:第一阶段:法军攻陷越南诸城。《中法天津简明条约》的签订。第二阶段:法军进攻涼山。基隆海战。马尾海战。冯子材与镇南关、凉山大捷。刘永福临洮大捷。中国沿海人民反侵略斗争。“不败而败”的结局:《中法议和条约》与《停战协定》的签订。《中法越南条约》的签订及其危害。3中日甲午战争3.1118\n战前的世界、日本及中国形势:帝国主义务国经济发展及其在东方的角逐。日本资本主义的特点及其扩张政策。清政府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帝党、后党之争及其性质。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与清政府的“避战求和”: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武装干涉朝鲜。清政府“避战求和”。日本“不宣而战”。丰岛与牙山战役。中日甲午战争经过: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之战。威海卫战役。清政府投降。北洋海军的覆灭。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和三国干涉还辽:李鸿章的乞降活动。《马关条约》签订,条约的主要内容及严重危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与清政府赎回辽东半岛。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教学任务:通过学习了解19世纪7、80年代中国边疆危机的历史概况,了解中华民族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奋勇抗争。教学重点和难点:沙俄武装占领伊犁,日本侵吞琉球和侵略台湾,英国侵略我国西南边疆;法国挑起中法战争;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帝国主义列强划分“势力范围”以瓜分中国,美国提出“门户开注”政策,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第五章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而斗争(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教学内容:民族危机与民族资本的初步发展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列强在华开办工厂。列强对华政治贷款。列强在华争夺路权、矿权。1.2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争夺租借地。《中俄条约》的签定。德、俄、日、英、法在华划分“势力范围”1.3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目的。“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实质1.4民族资本的初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情况、特点、和发展中的困难。2戊戌变法2.1康有为的变法思想和维新运动的发端:康有为的身世及其发动《公车上书》2.2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继续上皇帝书。《中外纪闻》和《时务报》的出版。强学会和南学会的成立。时务学堂大力宣传维新思想。维新运动骨干人物: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及论著思想。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论战的进步意义及局限性。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百日维新及其失败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的成立和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光绪帝下诏宣布维新变法。维新派参政。新法的主要内容。顽固派与维新派斗争的激化慈禧发动宫廷政变。戊戌六君子殉难。维新运动失败。戊戌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3义和团运动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反对外国教会的侵华罪行。各地人民的反教会斗争。贵阳教案。天津教案。大足教案。长江中下游及热河辽阳地区人民反侵权斗争。义和团的历史背景甲午战争列强侵略加深。教会横行霸道。清政府的横征暴敛。中国北方社会经济变化。义和团的兴起和发展118\n义和团的源流,组织纪律和特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及评价。义和团运动在山东的发展。北方各省义和团的斗争。清政府的宣战与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清政府对外宣战。义和团在京津地区的反抗斗争。英国策动下的“东南互保”。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及野蛮暴行。义和团坚持战斗。东北地区义和团和广大群众的抗俄斗争沙俄制造“血洗江东六十四屯”和“海兰泡惨案”。沙俄趁机侵占东三省。列强对沙俄的强烈谴责。东北抗俄义勇军的斗争。3.6《辛丑条约》签定《辛丑条约》订立。《辛丑条约》的内容和严重危害。3.7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惨痛教训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农民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教学任务:了解中华民族英勇抗争的历史状况,明确中华民族是不会甘于落后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应重点掌握康有为等维新派的维新变法理论的特点,创办学会、学堂、报刊,发动和组织开明士大夫官僚,七上皇帝书,争取光绪帝;百日维新的形式、主要内容及其作用;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失败原因及其历史意义;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义和团的组织和口号;义和团的性质、伟大历史意义;《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第六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逐渐高涨(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教学内容:1清政府的假维新1.1帝国主义加紧对华的经济侵略扩大对华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掠夺路、矿权利。增设银行和垄断公司。分开商埠和设置租界。1.2帝国主义在中国角逐日、俄对中国东北的争夺与日、俄战争。英、俄对我国西藏的争夺和侵略战争。英、法在长江流域的争夺。1.3清政府的假维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洋务派成为清政府的支柱。清政府的内外政策与新政措施。买办军阀袁世凯势力的兴起。1.4残破的农村经济和群众自发的反抗斗争。农村经济残破。皇室、地主、教堂占有大量土地。清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农村自然经济日益瓦解。自然灾害严重。群众自发反抗斗争:反洋教斗争、抗税、捐租斗争、会党反清武装起义。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2.1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孙中山的身世及革命思想的形成。兴中会的建立及意义。兴中会的革命活动。2.2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爱国活动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留学生运动和新型知识分子群的形成。拒俄、拒法运动。反美爱国运动。收回利权运动。2.3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孙中山在美国华侨中的组织宣传活动。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秋瑾的主要著作及其宣传活动。118\n2.4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的相继建立江浙地区的光复会。两湖地区的华兴会。湖北武昌的补习所。各革命团体的宣传组织活动。3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革命党人的活动3.1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治纲领同盟会的成立。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及主要内容及评价。3.2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大论战。论战的原因。论战的主要阵地:《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的主要内容,论战的意义及局限性。3.3同盟会领导及影响下的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孙中山领导的六次起义。安庆和四川的起义。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冈起义。起义的意义和局限性。教学任务: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为了摆脱帝国主义的奴役,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所进行的英勇抗争和救国运动。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习本章,重点要掌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同盟会的成立及其纲领、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大论战。第七章辛亥革命(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教学内容:1发展中的民族资本主义与清政府的预备立宪1.1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增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情况和特点。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组成部分。中国资产阶级力量的增长,为辛亥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1.2清政府的立宪骗局和资产阶级的立宪运动清政府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官制改革。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成立“皇族内阁”。镇压立宪运动。立宪派的阶级局限性。立宪派的组织和活动。成立咨议局和咨政院。要求速开国会成立责任内阁,三次大请愿。立宪运动破产。1.3辛亥革命的群众自发斗争和保路运动席卷全国的抗捐抢米斗争。工人罢工斗争和群众反教会斗争。收回矿、路权斗争。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与保路风潮。四川保路运动和保路同志军起义。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文学社、共进会的起义准备。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及其内部斗争。各省响应和革命迅速发展中的危机各省人民革命情绪的高涨。各省纷纷宣布独立。革命迅速发展的原因与危机,立宪派、旧官僚抢夺革命果实。清政府的垂死挣扎与袁世凯的东山再起帝国主义的“中立”和对袁世凯的支持。“皇族内阁”解散和袁世凯内阁的组成。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及其对内外政策。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的意义。帝国主义破坏革命与袁世凯的窃国帝国主义操纵下的“南北议和”。革命派对袁世凯的幻想。革命派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力下的妥协。清帝退位与孙中山让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争都的失败,临时政府北迁。北洋军阀头目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失败。118\n革命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历史意义及经验教训。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教学任务: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概况,了解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和不足。教学重点和难点:20世纪的社会主要矛盾;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及其活动;中国同盟会的性质及其纲领;对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和立宪运动的评价;立宪派的作用;武昌起义及成功的原因;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和意义;帝国主义在辛亥革命中的态度和活动;袁世凯篡夺革命政权的经过;辛亥革命的性质、失败原因及其历史意义。第八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新时期的曙光(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教学内容:1袁世凯独裁统治与反袁斗争1.1二次革命与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民国初年的政党离合,国民党的成立及其对“政党内阁”的幻想。“宋案”和“善后大借款”。二次革命的发动及其失败、历史意义与教训。袁世凯当选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2袁世凯复辟帝制“洪宪帝制”的酝酿。接受日帝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筹安会”的成立。帝制丑剧的登场。反袁运动的高涨玉护国运动人民反袁斗争。白朗起义。“中华革命党”的成立与评价。孙中山的“二次讨袁宣言”。云南护国战争的发动。袁世凯帝制的破产。护国运动的历史评价。2军阀割据与护法运动2.1军阀割据与张勋复辟军阀割据的主要派系。各派军阀与帝国主义之关系。“府院之争”与短命的张勋复辟。帝国主义操纵下的军阀混战。段祺瑞的卖国独裁玉护法运动段祺瑞政府对德宣战。“西原借款”,“兰辛——石井协定”。段祺瑞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西南军阀和直系军阀勾结。护法运动的失败及历史评价。军阀统治下人民灾难的深重日、美扩大对华经济侵略。帝国主义操纵下的军阀混战。人民生活的困苦。英、俄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边疆沙俄策划外蒙脱离中国独立,策划黑龙江呼伦贝尔地区、内蒙古哲里木地区的叛乱。中国各族人民抗俄斗争。反对英国侵略我国西藏的斗争。英国策划的西藏“西姆拉会议”。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新时期的曙光3.1民族资本的进一步发展与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历史条件、发展情况、特点、苦难。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新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早期工人运动。3.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历史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3.3十月革命对在中国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开始传播118\n十月革命对中国人民的鼓舞。中国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李大钊邓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教学任务: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历史上最黑暗时期北洋军阀的统治,了解革命新时代即将到来的曙光。教学重点和难点:袁世凯的卖国独裁和复辟帝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政治”、“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本章重点和难点。六、教材及参考书目(一)教材《中国近代史》,陈旭麓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二)参考书目列宁:《新生的中国》、《中华民国的大胜利》《落后欧洲和先进的亚洲》,见《列宁、斯大林论中国》。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下册,第五编第二十六——二十七章。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十一卷乙编第十五章、第十六章。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二部分,《毛选》第一卷。杜春和等编:《北洋军阀史料选集》上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下册,下编第二十六——二十七章。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十一卷乙编第十五章、第十六章。蒋世茅、吴振棣编:《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第一部分第九章、第二部分第九章。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见《辛亥革命》资料丛刊第八册。李新、李宗一:《袁世凯传》中华书局出版。《世界现代史》教学大纲一、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二、教学目的通过《世界现代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世界现代史的基本历史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将来既能够胜任中学的世界现代史的教学工作,又能为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知识。三、开课对象历史学专业函授本科四、学时分配118\n总学时:132其中面授:33学时自学:99学时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第一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革命胜利初期的苏维埃俄国(面授5学时、自学15学时)教学内容: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1.1帝国主义四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生产高度社会化为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物质基础。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加速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1.2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俄国的基本国情。俄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三、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2十月革命的准备和实行2.1二月革命后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二月革命和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形成和意义2.2社会主义革命方针、策略的制定列宁的“四月提纲”。革命和平发展的策略。2.3革命群众运动的高涨和临时政府的政治危机四月示威和四月危机。六月示威和六月危机。2.4七月事变和武装起义方针的确定七月事变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布尔什维克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和武装起义方针的确定。列宁的《国家与革命》。2.5革命形式的成熟和十月革命武装起义的胜利科尔尼洛夫叛乱被粉碎。苏维埃布尔什维克化和革命群众运动的新高涨。妥协党的分化。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3革命胜利初期的苏维埃俄国3.1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凯歌行进。3.2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的内外政策措施摧毁旧国家机器和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机器。镇压反革命叛乱和建立全俄肃反委员会。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土地改革和打击富农的破坏活动。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4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4.1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的开始4.2苏俄人民为保卫苏维埃国家而斗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三协约国的三次武装进攻及其被粉碎教学任务:十月革命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大战加速革命的到来。但,革命最主要的原因是有成熟的政党和成熟的革命理论。政权建立以后,经历艰苦的三年斗争保卫革命成果,巩固了政权教学重点和难点:革命的历史条件。两个政权并存。革命和平发展。布列斯特和约。战时共产主义。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的国际关系(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118\n教学内容: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1巴黎和会和凡尔赛和约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巴黎和会的召开。俄罗斯问题。战胜国在和会上的矛盾和斗争。凡尔赛和约。战胜国和其他同盟国的和约。国际联盟的建立。1.2华盛顿会议一战后远东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争霸。海军军备竞赛。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四国条约。五国海军协定。九国公约。1.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最终形成及其实质。1.4国际联盟国际联盟的起源与成立。国际联盟盟约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2战后初期苏俄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2.1苏俄的壮大和两种社会制度共存的出现。2.2英苏贸易协定2.3热那亚欧洲经济会议和拉巴洛条约2.41924年各国同苏联建交热教学任务:一战后战胜国重新安排世界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苏联却被排除在外。世界依然是资本主义为核心。为维护世界和平建立了国际联盟,在后来的重大事件中所起的作用不大。教学重点和难点:党内斗争新经济政策肃反运动工业化第三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民族民主运动(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教学内容:1民族民主运动的不同类型1.1各具特色的政治运动多样性的统一。领导力量的不同类型。地域性特征的改革运动。中东的改革运动。北非地区的改革运动。1.2形态各异的民族主义思潮革命民主型的民族主义。苏加诺的综合型民族主义。南亚和中东的民族主义。阿拉伯民族主义。拉丁美洲的民族主义思潮。2亚洲民族解放运动2.1印度的非暴力运动社会背景。甘地和甘地主义。非暴力抵抗运动的确预演。非暴力不合作运动。2.2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和世俗化改革凯末尔领导的反帝民族独立战争。政治改革。法制改革。教育改革。文化改革。社会生活与习俗改革。经济改革。2.3朝鲜民族解放斗争“三·一”人民起义。“六·十万岁”运动。抗日游击战争。2.4越南民族解放斗争安沛起义。义安—河静苏维埃运动。3埃及的华夫脱运动3.1埃及独立运动1919年埃及人民起义。英国承认埃及独立。1923年宪法。1936年英埃协定。3.2摩洛哥里夫人民起义118\n英国在埃及的殖民保护制度。柴鲁尔和华夫脱党。埃及的确三月起义4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4.1桑地诺抗美游击战争1926年立宪战争。奥古斯托·塞萨尔·桑地诺。谈判和桑地诺遇害。简要评价。4.2墨西哥的护宪运动和卡德纳斯改革1917年墨西哥宪法。护宪运动。土地改革。国有化运动。教育运动。卡德纳斯改革的历史地位。教学任务:两次大战间亚非拉三大洲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概况教学重点和难点: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革命;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第四章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教学内容:1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苏联的建立1.1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国家面临的国内外形式苏维埃国家——帝国主义国家处于暂时稳定的均势。国民经济的严重破坏。1.2新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制订。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实质。国民经济恢复的成就。1.3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成立列宁的民族政策和苏联的成立。列宁逝世前后的苏联政局。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2.1国民经济恢复后的形式和任务国民经济破坏严重。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2.2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确定和实施联共布“十四”大。工业化方针的确立和围绕工业化问题党内的斗争。工业化的初步开展。2.3工业化初期党内斗争]2.4反对布哈林及其拥护者的斗争2.5农业集体化运动3社会主义制度苏联的建立和发展3.1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确立和新宪法的颁布3.2肃反运动教学任务: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20年代末苏联实行了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国民经济计划化。到1936年,苏联宣布建成了社会主义。教学重点和难点:新经济政策党内斗争及肃反运动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第五章相对稳定时期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20年代的国际关系(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教学内容:12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与国际关系1.1美国柯立芝繁荣。工人的经济状况和工人运动。社会隐患。1.2英国发展迟缓的社会经济。殖民体系的危机。第一届工党政府。1926年大罢工。1.3法国118\n经济状况。左翼联盟及其政策。法国人民反对殖民战争的斗争1.4德国十一月革命。魏玛共和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玛政府的内外政策和兴登堡当选总统。希特勒纳粹势力的抬头。1.5日本经济状况及特点。护宪三派内阁和政党政治时代币原外交。田中内阁,东方会议和田中奏折。1.6意大利经济状况。法西斯独裁统治的确立和强化。2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2.120年代国际关系的特点2.2德国赔款问题和道威斯计划鲁尔危机。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2.3欧洲安全问题和洛迦诺公约安全保证问题。洛迦诺会议和洛迦诺公约。德国加入国联。2.4裁军问题和非战公约军备问题和裁军会议。非战公约。教学任务:20—3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恢复、发展、动荡的过程。在一战后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各国经济都有了一段相对较稳定的发展,并且获得一定的繁荣。教学重点和难点:美国经济繁荣20年代的日本德国法西斯兴起德国赔款问题第六章世界经济危机袭击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教学内容: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1经济危机的爆发及根源生产的盲目扩大同国际国内市场容量相对稳定发生了尖锐矛盾,导致了危机的爆发1.2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后果危机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大。1.3结束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资本主义各种矛盾激化,法西斯主义蔓延,资本主义世界分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帝国主义国家企图解决危机的另一种途径。凯恩斯学说的流行。2美国的“罗斯福新政”2.1美国的经济危机和胡佛的反危机措施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打击。胡佛的反危机措施。退伍士兵的反饥饿示威。法西斯势力的增长。罗斯福当选为总统。美国垄断资产阶级没有选择法西斯道路的原因。2.2罗斯福政府的“新政”罗斯福“新政”的酝酿和实施。新政的阶段及内容意义。对罗斯福的评价。3日本的法西斯化及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3.1经济危机和日本的法西斯运动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打击。军部支持下法西斯势力的加强。北一辉的《日本改造法案大纲》。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和国联的调查报告。举国一致内阁的建立。3.2国民经济军事化和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战争经济的膨胀。“五一五”与“二二六”118\n事件。政党内阁时期的结束。法西斯统治的确立。4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4.1希特勒上台,法西斯专政的建立经济危机对德国的打击。纳粹运动的崛起。魏玛政府的危机和希特勒担任总理。德国工人运动分裂的教训。希特勒上台的原因。4.2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国会纵火案与反共政策;反动的种族主义理论与法西斯思想统治;资产阶级议会制的被取消与法西斯独裁统治的确立;国民经济军事化与“总体战”准备;希特勒的文化专制主义;德国军事力量的急剧增长;突破凡尔赛体系的种种约束;英国、法国、美国对德国法西斯的纵容;法西斯第三帝国的成立标志着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教学任务:相对稳定时期帝国主义国家的盲目生产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各国纷纷寻找出路。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成为民主国家的典范。而德国、日本和意大利却选择战争之路,形成了东西方两个战争的策源地。教学重点和难点:经济危机及其影响;罗斯福新政;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七章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的扩大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绥靖政策(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教学内容:1德国毁约扩军和苏法建立安全体系的努力1.1德国的毁约扩军德国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英法海军协定。德军进驻莱因非军事区苏法等国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和成果1.2苏联谋求集体安全的努力苏联30年代初对国际形式的分析和关于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构想。苏联同美国等一系列国家建交。法国的巴尔都外交方针。苏联参加国际联盟。关于东方公约的谈判及失败苏法、苏捷互助条约的签订略战争和世界人民反侵略。2德、意、日扩大侵略战争和世界人民反侵略战争的高涨2.1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和埃塞俄比亚人民的抗意斗争意大利发动侵埃战争。国联对意大利的经济制裁及其失败。美国中立法。埃塞俄比亚人民的抗意斗争及其失败2.2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和西班牙反法西斯民族革命战争西班牙内战爆发和德意武装干涉。英法的不干涉政策。苏联和国际纵队对西班牙人民的支援。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民族革命战争及其失败2.3德意“轴心国”和德意日《反共产国际协定》柏林——罗马轴心的建立。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签订。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3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慕尼黑协定3.1德国吞并奥地利1934年德国第一次夺取奥地利的失败。1936118\n年德奥协定。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最后决定。意大利放弃奥地利。英、法的绥靖政策。武装吞并奥地利。3.2慕尼黑协定苏台德问题和五月危机。伯希特斯加登和哥得斯堡会谈。慕尼黑协定41939年的欧洲4.1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德国的侵略计划。捷克斯洛伐克的沦亡。英法苏外交的新动向。4.2法西斯国家加紧侵略步伐和德意军事同盟的建立波兰危机与英国的对波兰保证。意大利入侵阿尔巴尼亚。日本挑起张鼓峰、诺门坎时间。德意日三国结成钢铁同盟。4.3英、法、苏三国谈判英法战争准备。英法苏政治和军事谈判。英德谈判。4.4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捷克斯洛伐克灭亡后德国对苏政策;苏德谈判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教学任务: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法西斯德国毁约扩军,干涉西班牙内战,扶植佛朗哥政权。吞并奥地利,抢占苏台德区。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日本扩大对华侵略。世界各国人民开始反对侵略的战争等历史事件。教学重点和难点:西班牙内战及德意的武装干涉和世界各国的反映;西方推行绥靖政策及慕尼黑协定;苏德谈判及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第八章第二次世界大战(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教学内容:1大战的全面爆发及初期阶段1.1德国入侵波兰德波战争英法的“奇怪战争”波兰沦亡的原因及教训1.2苏联的“东方政策”1.3德国入侵北欧、西欧和法国的败降德国入侵丹麦、挪威、低地国家和法国敦刻尔克大撤退自由法国运动。1.4英伦保卫战希特勒制定“海狮作战计划”不列颠空战1.5北非争夺战2战争扩大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2.1苏德战争爆发巴巴罗萨计划苏日中立条约德国入侵苏联和战争初期苏军失利莫斯科会战科会战2.2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美矛盾的加剧和日美谈判的前期阶段。珍珠港事件和太平洋战争爆发。2.3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终形成英苏协定和霍普金斯访苏大西洋宪章莫斯科会议《联合国家宣言》3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转折3.11942年战争的战略转折斯大林格勒会战—苏德战场和二次大战的转折点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的转折点。3.2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展118\n盟军在北非的胜利。库尔斯克战役和苏军秋季攻势。太平洋逐岛争夺战。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德国的反击。苏军的秋季大反攻。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4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4.1纳粹德国的无条件投4.2纳粹德国的无条件投雅尔塔会议联合国成立德国无条件投降波茨坦会议4.3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盟军对日轰炸和封锁苏对日宣战中国和亚洲各国人民的大反攻日本无条件投降4.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地位教学任务:介绍二次大战的发生、发展、扩大和最终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教学重点和难点:波兰、法国失败的教训;苏联初期失利的原因;斯大林战役;中途岛战役;阿拉曼战役;反法西斯国家同盟的建立六、教材及参考书目(一)教材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二)参考书目1、[美]:保罗·肯尼迪著;《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2、[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3、[美]:塞缪尔·比密斯;《当代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4、[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996年版;5、[美]:布莱克;《二十世纪欧洲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6、[美]:伯恩斯、拉尔夫;《世界文明史》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7、吴于廑、齐士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8、余正梁、陈志敏;《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9、张季良;主编;《国际关系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10、肖宪主编;《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1、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12、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13、李元明主编;《世界近代国际关系史》中央党校出版社1988年版;13、陈传金、吴瑞主编;《近代国际关系》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14、杨曼苏主编;《国际关系基本理论导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5、罗荣渠主编;《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16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17、朱贵生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18高德步主编;《世界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9、高德步、王钰主编;《世界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0、宋则行、樊亢主编《世界经济史》(上中下)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年21、刘淑兰主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现代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22、[意]卡洛·奇拉波主编;《欧洲经济史》第1、2、3、4、5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23、[英];克拉潘主编;《现代英国经济史》上中下;商务印书馆;1964、1975、1977年版;24、[法];保尔·芒图主编;《18世纪产业革命》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25、[英];约翰·希克斯主编;《经济史理论》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118\n26、[美]:道格拉斯主编;《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27、[美]:阿瑟·刘易斯主编《增长与波动》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28、[美]:莱斯特·瑟洛主编《资本主义的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29、马克思著;《资本论》第一、二、三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中国现代史》教学大纲一、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二、教学目的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概貌,深入领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直至取得胜利的艰难历程,以达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目的。三、开课对象历史学专业函授本科四、学时分配总学时:132其中面授:33学时自学:99学时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第一章北洋军阀的覆灭国民革命(面授8学时、自学24学时)教学内容:1“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1“五.四”运动前的国内外形势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及其操纵下的军阀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成长;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2“五·四”爱国运动巴黎和会和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工人大罢工和爱国运动的深入发展1.3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斗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1.4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反对无政府主义的斗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2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中国革命运动的新发展2.1帝国主义侵略的重新加紧和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政治与经济118\n新四国银行团和华盛顿会议;军阀混战和直系军阀的反动统治;中国民族经济的衰退2.2国内务派的政治主张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直系军阀的“武力统一”和各省军阀的“联省自治”;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好人政府’及其破产;孙中山的奋斗和失败;中国共产党关于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中国共产党对资产阶级政治主张的批判2.3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和人民革命运动的发展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二·七”政治大罢工及其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农民运动;全国人民反对直系军阀的斗争2.4中国共产党关于革命统一战线方针的确立,国民党改组的开始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的帮助,国民党改组的开始3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国革命运动的高涨3.1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革命形势的发展;北京政变和国民会议运动,孙中山逝世;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3.2“五·卅”运动和全国反帝斗争高潮“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3.3革命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右派的斗争;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蒋介石篡夺革命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3.4革命高潮形势下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尖锐化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对中国人民的欺骗和进攻;“三·一八”惨案;反对国家主义派的斗争;工农运动的继续发展4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4.1北伐战争的胜利发展和工农运动的高涨北伐战争前的国内形势;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工人运动的高涨;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村大革命;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4.2帝国主义加紧干涉中国革命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加紧干涉;迁都之争和蒋介石日趋反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南京反革命政权的建立4.3武汉政府及其对内外政策。“武汉政府的内外政策和武汉地区工农运动的继续高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汪精卫集团的日益反动和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危害;“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4.4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七年的文化思想战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文学革命运动的发展;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和反对封建买办文化的斗争教学任务:介绍“五·四”运动,这次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变化的里程碑。“五.四”前,中国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五·四”后,中国革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阐述共产党的建立,以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动和组织下,中国人民展开的第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五·四”118\n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变化的里程碑,此后,中国革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难点: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刻了解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民主革命纲领的伟大意义,认识到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寻求解放的唯一领导者。第二章国民党全国统治的确立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割据(面授8学时、自学24学时)教学内容:1国民党新军阀统治的建立。中国红色政权的创建和发展1.1国民党新军阀统治的建立和中国革命的低潮国民党新军阀统治的建立;国民党政府的内政和外交;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及其特点。中国革命的低潮1.2中国共产党坚持单命斗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和各地武装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1.3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和国民党统治初期的社会经济国民党新军阀的大混战;蒋介石的“国民会议”和《训政时期约法》;国民党统治初期的社会经济;中间政党和改良主义的政治活动1.4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扩大和发展。反对国民党军事“围剿”的斗争红四军挺进赣南、闽西和各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古田会议;土地革命的广泛开展;反对第二次“左”倾冒险主义的斗争;反对国民党军事“围剿’斗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六届四中全会2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东北和全国人民抗日反蒋的斗争2.1“九·一八”事变和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九·一八”事变和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国民党统治的危机;“一·二八”上悔抗战,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国策;国民党政府对国联的依赖和“国联调查田”;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发展及其危害2.2日本侵略的深入和国民党统治的加强,曲折前进中的抗日反蒋斗争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殖民统治;日本侵略者向关内的扩张和国民党投降外交的发展;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加强;国民党统治区抗日反蒋斗争的起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人民抗日斗争2.3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国民经济的衰退帝国主义在华经济势力的扩张及其斗争;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民族工业的衰退和农村经济危机;梁漱溟,晏阳初等的“乡村建设运动”2.4红军第四次反“围剿”战争,革命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成立;红军第四次反“围剿”战争;查田运动。革命根据地的各项建设”2.5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王明“左”倾错误的继续发展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反对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的斗争和长征的胜利;南方三年游击战争3华北事变和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3.1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华北事变;日本在华北的经济扩张,英、美与四大家族和日本矛盾的加深;“一二·九”运动3.2瓦窑堡会议,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深入发展118\n瓦窑堡会议;红军的东征和回师,中国共产党对国内政策的调整;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国民党的动摇及其两面政策3.3西安事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西安事变;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的苏区代表会议和白区代表会议3.4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文化思想战线上的斗争国民党的文化专制主义和对革命文化的“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统区文化革命的深入文化界的抗日救亡运动教学任务:1927年――1937年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一时期以国民党新军阀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确立了在中国的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促进了中国革命由低潮走向高潮。因此,这一阶段是中国革命的复兴时期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国红色政权理论及其重大意义。难点:建立红色政权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重要意义第三章全民族抗战人民革命力量的壮大(面授8学时、自学24学时)教学内容:1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两个战场的出现1.1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七.七”事变”;“八·一三”上海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国际上对中国抗战的不同态度1.2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战场国民党在华北战场的失利;台儿庄大捷和华中、华南战场的失利;国民党的内外政策”;日寇侵略下中国经济的浩劫1.3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敌后战场的开肆洛川会议的召开;平型关大捷和敌后游击战争的开展;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1.4中国共产党反对民族投降主义和阶级投降主义的斗争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2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解放区战场成为抗日主要战场2.1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策略方针的改变日本侵华的新方针;汪精卫集团的投敌及南京伪政权的建立;日本帝国主义对沦陷区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2.2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反共高潮及其被打退;华中、华南大片国土继续沦陷2.3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战的斗争,毛泽东论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战的方针;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2.4解放区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日寇重点进攻解放区;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斗争;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扩大和华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2.5第二次反共高潮及其被打退皖南事变;打退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斗争;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3解放区军民克服严重困难,国民党统治更加反动、腐朽3.1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的中国抗战118\n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主张;英、美与国民党政府的军事合作,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3.2国民党统治的日趋反动和腐朽国民党战场的继续溃败和国民党军队的大批投敌;国民党强化法西斯统治和第三次反共高潮的被制止;四大家族在经济上的垄断与掠夺3.3解放区克服严重困难的斗争日寇对解放区的疯狂进攻;中国共产党的整风运动;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巩固解放区的各项政策3.4解放区军民英勇的反“扫荡”斗争华北解放区军民的反“扫荡”斗争;华中和华南解放区军民的反“扫荡”斗争;解放区军民总动员,人民战争的巨大发展;抗日根据地的恢复和发展4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4.1解放区战场的局部反攻和国民党战场的大溃败解放区战场的局部反攻;豫湘桂战役的大溃退;国民党统治区民主运动的高涨4.2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于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斗争美帝国主义的扶蒋反共政策;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抗战胜利前夕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4.3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雅尔塔协定》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对日宣战;解放区军民的大反攻,日本无条件投降4.4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化战线抗战初期抗日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国民党对进步文化的摧残,国统区文化教育的危机;国统区文化思想战线上的斗争;解放区的文化教育建设教学任务:从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是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分四个阶段即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的前期、战略相持阶段的中期(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时期)、战略相持阶段的后期和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的时期。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目的及其罪行;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方针政策。难点:学习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应注意战争的全局状况和战争发展的规律,了解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联系。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覆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面授8学时、自学24学时)教学内容:1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和中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1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外形势战后的国际形势和内战危机;国民党政府的“劫收”和四大家族的空前膨胀;中国共产党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战略思想和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民主党派的成立及其政治主张1.2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的被粉碎和国统区反内战运动的兴起;美国的“调处”和停战协定;政治协商会议1.3国民党破坏政协决议和解放区准备自卫战争118\n国民党破坏政协决议和停战协定;全国人民反内战运动的发展;东北根据地的建立和解放区加紧准备自卫战争的斗争2全面内战的爆发,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2.1全面内战的爆发和国民党军事进攻的被粉碎全面内战的爆发和中国共产党粉碎国民党进攻的指导思想与基本方针;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及其被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及其被粉碎2.2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危机美国退出“调处”和国共谈判的最后破裂;伪“国大”的召开和“改组政府”的丑剧;美国经济侵略的空前深入和国民党全面出卖主权;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危机2.3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涨国民党对民主运动的镇压和李公朴、闻一多惨案;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高涨、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3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和国民党反动派垂死挣扎,中国革命的新高潮3.1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南下作战,战略反攻的开始、《人民解放军宣言》的发衰、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3.2中国共户党夺取全国胜利的纲领及政策中国共产党十二月会议,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发表、中国共产党各项政策的贯彻执行、解放区的扩大和生产的发展3.3国民党反动派的垂死挣扎国民党的分区防御及其被粉碎、魏德迈来华和美国对国民党政府加紧控制、国民党反革命的“总动员’和“行宪国大”、国统区经济总崩溃3.4统一战线的扩大和国统区人民反蒋斗争的发展中间路线的破产和各民主党搌的重新结合、国统区反蒋斗争的发展.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1战略决战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1.2国民党政权的覆灭“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和国民党和谈阴谋的破产、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1.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美帝国主义援蒋的失败和《白皮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及其意义教学任务:这个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政治斗争和革命战争驱逐美国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时期。这四年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一、由抗日战争向国内战争的过渡阶段二、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防御阶段三、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国民党统治崩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阶段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三种建国方针的内容、共产党打败蒋介石的战略战术难点: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政治主张和经济政策。第五章文化、教育与科学(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教学内容:11919-1927年间的文化、教育与科学1.1报刊的大量出版118\n1.2广播与电影事业的兴起1.3文学的蓬勃发展1.4教育的多样化科技与学术研究21927-1937年间的文化教育和科学2.1新闻和出版2.2文学2.3教育科技与学术研究31937-1945年间的文化教育与科学3.1新闻出版3.2文学艺术3.3教育3.4科学研究41945-1949年间的文化与教育4.1新闻4.2文学艺术4.3教育教学任务:中国是一个哲学思想很发达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哲学发展史。中国历史进入现代,早期共产主义者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唯物史观被相当多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文学革命,它有力的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有效地配合了五四时期反帝反封建地斗争,奠定了现代文学地思想理论基础,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次伟大地革命。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927-1937年间的文学成就及国民党政府对文化的“围剿”难点:关于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问题的论战六、教材及参考书目(一)教材教材名称:《中国现代史》作者:张华腾等;出版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1999年6月参考书目李大钊:《李大钊选集》列宁:《列宁选集》陈独秀:《五四运动文选》《中国党史参考资料》《中国党史教学参考资料》《孙中山选集》《孙中山全集》《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国国民党史文件选集》《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集》《毛泽东选集》《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集》《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118\n《刘少奇选集》《张闻天选集》延安《解放日报》1945年《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中美关系资料汇编》《中学历史教学论》教学大纲118\n一、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二、教学目的使师范生能够分段掌握课堂教学的各项技能三、开课对象历史学专业函授本科四、学时分配总学时:84其中面授:21学时自学:63学时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绪论:中学历史教学导论(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教学内容:1.历史教学的意义:1.1教学的定义1.2产生1.3特点2教学的实施:2.1学习理论编写教案观看示范扮演角色2.2反馈评价修改教案教育实习3、历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3.1历史教学中技能的论述技能的有关概念技能的形成3.2技能形成的评定教学任务:了解历史教学的概念、产生、特点;明确历史教学的实施过程;乃至历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教学重点和难点:历史教学的概念及实施过程第一章导入技能(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导入技能的概念2导入技能的作用:2.1组织教学2.2激发兴趣2.3启迪智慧2.4衔接桥梁3导入技能的类型:3.1直接导入法直观导入法设疑导入法以旧引新3.2趣味导入3.3简介背景知识导入法4导入技能的程序:4.1引起注意4.2组织指导4.3建立联系118\n4.4适时切题5导入技能的定性评价指标体系:5.1导入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导入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导入的方法要有灵活性和典型性、导入要有直观性和启发性、导入要有关联性和衔接性5.2导入要具有趣味性和艺术性、导入要有简捷性和概括性教学任务:导入技能的概念、作用、类型、程序及导入技能的定性评价指标习题或作业:完成两个微格教案(导入技能)教学重点和难点:导入技能第二章讲解技能(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讲解技能的概念2讲解技能的作用:2.1讲解能准确、快速地传授历史知识2.2讲解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3能够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2.4能够进行思想教育3讲解技能的类型:描述类诠释类论证类4讲解技能的程序:准确阶段施教阶段巩固阶段5讲解技能的定性评价指标体系:5.1讲解要有目的性5.2讲解要有针对性5.3讲解要有科学性5.4讲解要有艺术性教学任务:讲解技能的概念、作用、类型、程序及讲解技能的定性评价指标习题或作业:完成一个讲解技能的微格教案,并能熟练讲解。教学重点和难点:讲解技能第三章语言技能(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语言技能的概念2语言技能的作用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教育发展智力、培养能力3语言技能的类型:叙述式描绘式概述式说明式推理式4语言技能的程序明确目的确定方式组织语言5语言技能的定性评价指标5.1基本语言技能语言规范性、语调节律性、语速适度性、语气感情性5.2特殊语言技能118\n目的性、教育性、准确性、趣味性、科学性教学任务:语言技能的概念、作用、类型、程序及语言技能的定性评价指标习题或作业:完成两个语言技能训练的微格教案教学重点和难点:语言技能第四章板书技能(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板书技能的概念2板书技能的作用2.1呈现知识结构引控思路激发兴趣2.2强化认识开拓思维诱导欣赏3板书技能的类型提纲式板书结构式板书图示式板书表格式板书综合式板书4板书技能的程序导入——板书——讲述——总结——板书5板书技能的定性评价指标5.1目的的明确性5.2内容的新颖性、条理性5.3文字的规范性、布局的合理性5.4语言的准确性、精练性5.5板书的艺术性、观赏性教学任务:板书技能的概念、作用、类型、设计教学重点和难点:板书技能第五章演示技能(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演示技能的概念2演示技能的作用激发兴趣感知史实强化理解和记忆开拓思维节效功能突出角色3演示技能的类型3.1展示演示模型演示、图片演示、图表演示3.2行为示范简笔画演示、情境演示、语言示范3.3声像演示录音演示、录象演示、幻灯投影演示4演示技能的程序讲解——出示演示说明——演示——观察——结合演示讲解——检查演示效果5演示技能的定性评价指标5.1目的的明确性5.2运用的层次性5.3现象的鲜明性5.4设计的巧妙性5.5讲解的精确性118\n教学任务:演示技能的概念、作用、类型、程序及定性评价指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演示技能第六章提问技能(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提问技能的概念2提问技能的作用2.1进行组织教学的作用2.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作用2.3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密切师生关系的作用2.4巩固历史知识、获得反馈信息的作用2.5帮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作用3提问技能的类型回忆式提问、激趣式提问、激疑式提问、比较式提问、追踪式提问、迁回式提问4提问技能的程序准备阶段实施阶段5提问技能的定性评价指标目的的明确性难易的适度性问题的启发性问题的趣味性问题的普遍性问题的适时性问题的灵活性气氛的和谐性教学任务:提问技能的概念、作用、类型及体温技能的定性评价指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问技能第七章变化技能(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变化技能的概念2变化技能的作用2.1创造动机引发条件2.2师生互动优化环境2.3潜移默化形象身教2.4培养发掘思维能力3变化技能的类型3.1教态的变化表情的变化、动作的变化3.2教学方法的变化改变信息传递通道、多种教法综合运用3.3教学内容的变化角度切入点的变化、层次分析的变化3.4师生相互作用方式的变化4变化技能的程序确定目标——导入课题——提供材料——分析综合——巩固应用——反馈强化5变化技能的定性评价指标5.1变化技能的目的性5.2变化技能的针对性5.3变化技能的连续性118\n5.4变化技能的恰当性5.5变化技能的典型性教学任务:变化技能的概念、作用、类型及变化技能的定性评价指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变化技能第八章强化技能(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强化技能的概念2强化技能的作用2.1激化注意、强化意志2.2激化动机、培养兴趣2.3积极参与、构建体系2.4克服弊端、健全发展3强化技能的类型语言强化动作强化标志强化活动强化情感强化反馈强化4强化技能的程序确定目标——导入课题——分析综合——反馈强化5强化技能的定性评价指标5.1目的明确5.2内容准确5.3形式多样5.4情感真实5.5适度恰当教学任务:强化技能的概念、作用、类型教学重点和难点:强化技能第九章组织技能(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组织技能的概念2组织技能的作用2.1唤起注意、巩固持续2.2引起兴趣、激发动机2.3培养自信、强化进取2.4设立教育情境、创造课堂气氛2.5加强课堂秩序、树立行为准则3组织技能的类型3.1管理性组织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个别学生问题的管理3.2诱导性组织情感诱导、疑问诱导3.3指导性组织3.4随机性组织4组织技能的程序确定目标——导入课题——分析综合——反馈评价118\n5组织技能的定性评价指标5.1目的明确5.2方法灵活5.3气氛和谐5.4检验成果教学任务:强化技能的概念、作用、类型教学重点和难点:强化技能第十章结束技能(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教学内容:1结束技能的概念2结束技能的作用2.1强化作用2.2反馈作用2.3衔接作用2.4教育作用3结束技能的类型归纳总结式比较异同式首尾呼应式拓展延伸式承前启后式明确任务式4结束技能的程序简单回忆——提出要点——综合概括——拓展延伸5结束技能的定性评价指标5.1结束要具有概括性和系统性5.2结束的内容要具有科学性5.3结束的语言要具有精炼性5.4结束要有明确的目的性5.5结束时要有灵活性和启发性教学任务:结束技能的概念、作用、类型教学重点和难点:结束技能的程序六、教材及参考书目(一)教材《学科微格教学教程》作者于晓波、汪澎澜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二)参考书目1、李运林、李克东编著《电化教育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2、温寒江主编《现代教育论外论》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3、孟宪恺主编《微格教学基本教程》北京师大出版社1991年版4、王贵寅等主编《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教程》东北师大出版社1995年版5、杨鸿德、袁庚荣主编《现代教育技术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6、张宝臣等主编《课堂教学艺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7、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8、张青安主编《中小学教师岗位达标指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世界当代史》教学大纲一、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118\n二、教学目的通过世界当代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当代世界史基本知识,了解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国际关系等基本史实,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既能适应中学世界当代史的教学工作,又能为进一步升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三、开课对象历史学专业函授本科四、学时分配总学时:128其中面授:33学时自学:99学时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第一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当代世界的历史性剧变(面授5学时、自学15学时)教学内容:1世界经济的变化1.1世界经济统一性的加强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经济的统一性趋势的增长;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1.2世界经济的多样性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中国家及殖民地经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1.3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工业方面;货币金融方面;国际贸易与投资方面;科学技术方面。2世界政治形式的变化2.1战争结束时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五大国国际政治舞台大国力量的消长;美国独占鳌头;苏联成为世界遗留强国;英国开始依附美国;法国大国地位的恢复;中国加入大国行列。2.2雅尔塔体系确立雅尔塔体系的确立。雅尔塔体系的性质。2.3联合国活动的开始联合国的成立;联合国的早期活动教学任务:介绍二次大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概况,以及思想文化的新潮流。教学重点和难点:关贸总协定;雅尔塔体系;联合国。第二章战后国际关系与两大阵营对峙格局的形成(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教学内容:1、对战败国的处置1.1五国和约的缔结五国问题的提出;伦敦外长会议;巴黎和会;五国和约的基本内容。1.2德国的分区占领与纽伦堡审判盟国管制委员会;纽伦堡审判;战后德国的去向。1.3美国对日本的单独占领盟国最高统帅;首相区域划分;远东委员会。2美苏“冷战”的兴起2.1美苏从盟国到对手的演变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美苏关系的变化。2.2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政策118\n东欧、伊朗和土耳其问题;丘吉尔的“铁幕”演说。2.3杜鲁门主义和“冷战”的全面展开希腊和土耳其问题;杜鲁门主义;“柏林危机”。3两大阵营的形成3.1美国的全球性进攻态势杜鲁门主义的特点及其运用;马歇尔计划的推行;布鲁塞尔条约组织。3.2世界性的军事条约网北大西洋公约的缔结;美日安全保障条约;美国在亚太地区军事体系的建立。3.3苏联的“安全带”政策苏联对外政策的两重性;对外政策两重性的原因。3.4从“共产党情报局”到“华沙条约组织”“共产党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华沙条约组织。教学任务:战争结束后,美苏由战时的盟友变为对手。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以美国为中心形成了西方阵营;以苏联为中心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教学重点和难点:美国对苏的一系列的遏制政策;苏联的对外政策;美国的全球战略第三章战后初期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和经济建设(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教学内容:1苏联的恢复和发展1.1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国力的增强战后初期苏联面临的任务;恢复国民经济;成就和问题。1.2社会政治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民主与法制被破坏;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1.3联共(布)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与斯大林逝世联共(布)十九大;斯大林逝世。1.4赫鲁晓夫上台与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贝利亚事件;赫鲁晓夫最初的改革调整;苏共二十大。2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政权巩固与经济建设2.1东欧各国人民政权的巩固东欧各国共产党的建设;东欧各国的政权建设。2.2东欧各国的民主改革与经济建设土地改革和经济恢复;发展国民经济。2.31956年波兰、匈牙利事件波滋南事件;匈牙利事件。3、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巩固与经济建设3.1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斗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政权建设和第八次党代表大会。3.2朝鲜人民抗美战争的胜利美国扩大侵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朝鲜停战谈判。3.3越南人民抗法战争的胜利越法协定;边界战役和奠边府战役;日内瓦协议。3.4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外蒙古宣布独立;经济发展;政局变化。4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关系118\n4.1莫斯科会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莫斯科会议;中苏条约和协定的内容与作用。4.2苏联和南斯拉夫的冲突与和解情报局关于南斯拉夫的决议;赫鲁晓夫时期的苏南关系。4.3苏联波兰关系与苏联匈牙利关系苏波关系;苏匈关系。4.41957年莫斯科会议《莫斯科宣言》;《和平宣言》。教学任务:战后苏联经济恢复发展很快,尤其是工业。但农业却长期上不去,由此开始了赫鲁晓夫的改革,其改革在农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东欧及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巩固政权做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胜利。然而,由于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的做法,严重伤害了兄弟党的感情,特别是直接干涉他国内政,引起了反感。苏南关系首先恶化。教学重点和难点:赫鲁晓夫的改革;社会主义各国的关系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不平衡发展(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教学内容:1原法西斯国家的经济困境与民主改革1.1日本的民主化改革和经济恢复战争经济的破坏;政治民主化改革;经济民主化改革;政党与人民运动;朝鲜战争与日本经济的恢复。1.2联邦德国的“经济奇迹”德国的分裂与联邦德国的建立;联邦德国的政党与政治;艾哈德的经济改革。1.3意大利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共和国的建立;跃入富国行列2西欧、北欧各国的经济恢复和社会改革措施2.1英国的国有化和福利国家政策国有化的措施;社会改革与“福利国家”;保守党重新执政及其政策。2.2法国的政权更迭和经济发展战后法国的政治经济局势;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法兰西第五共和国。2.3北欧国家社会民主党政府及其福利国家政策社会民主党政府;瑞典的福利政策;职能社会主义与社会党国际。3杜鲁门、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对内政策与美国社会经济3.1反共、反民主浪潮和麦卡锡主义对内政策反动性的加强;麦卡锡主义。3.2杜鲁门的“公平施政”杜鲁门政府面临的新问题;“公平施政”的内容和实质。3.3艾森豪威尔的现代共和主义社会经济政策的二重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潮流。3.440——50年代美国的工人斗争和民权运动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帝国主义的一体化4.1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战后垄断资本的新特点;国家垄断资本体系的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与问题。118\n4.2一体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殊趋势现代国际垄断同盟;战后美欧经济合作与矛盾。教学任务: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速度很快,各国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即福利国家制度。资本主义各主要国家经济增长使得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长足发展,帝国主义的一体化在加强。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日本经济的恢复;德国经济奇迹;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五章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与民族独立国家体系的形成(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教学内容:1战后首批民族独立国家在亚洲诞生1.1印度与巴基斯坦的独立国大与穆斯林联盟;水兵起义与特仑甘纳起义;英国对印度政策与蒙巴顿方案;印巴分治及其冲突;1.2印度尼西亚的独立(阅读)印度尼西亚八月革命;两次抗荷战争;《圆桌会议协议》1.3菲律宾、缅甸及马来亚的独立(阅读)菲律宾的独立;缅甸的独立;马来亚的独立。1.4西亚地区民族独立运动的成就(阅读)叙利亚、黎巴嫩、约旦的独立;以色列的建立;巴勒斯坦战争2民族独立运动高潮从亚洲到非洲的转移(阅读)2.1伊朗的石油国有化运动战后初期的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摩萨台与石油国有化运动。2.2埃及共和国的成立与苏伊士运河主权斗争的胜利七月革命的胜利;收复苏伊士运河主权斗争的胜利。2.3伊拉克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黎巴嫩的抗美战争伊拉克的“714”革命;黎巴嫩起义与美国的干涉。2.4北非各国的独立与阿尔巴尼亚民族解放战争北非的独立运动高潮;阿尔巴尼亚民族解放战争的爆发;阿尔巴尼亚的独立。2.5撒哈拉以南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加纳的独立;几内亚的独立。3民族独立国家在亚非拉和大洋州的普遍建立3.1“非洲年”与60年代独立的非洲国家法属、西属非洲殖民地的独立;英属非洲的独立;比属非洲的独立。3.2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最后胜利葡属非洲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最后阶段的非洲民族运动。3.3古巴革命的胜利及其保卫独立的斗争“726运动”与古巴的革命斗争;捍卫古巴共和国的斗争;古巴与拉美游击中心运动。3.4古巴革命后拉美民族民主运动的重大胜利巴拿马运河区主权的胜利;尼加拉瓜革命的胜利;加勒比海各国的独立。3.5印度支那抗美救国战争的胜利与亚太诸国的普遍独立越南南方人民对美国特种战争的胜利;老挝的抗美救国战争;越南抗美救国战争;越南抗美救国战争的全面展开;柬埔寨的解放与印度支那三国抗美战争的最后胜利。118\n4亚太地区诸小国的胜利教学任务:二战为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创造了条件;许多国家在战后获得了独立。教学重点和难点: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立;收复苏伊士运河的斗争;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的斗争第六章第三世界的崛起与两大阵营的分化(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教学内容:1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1.1亚非会议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亚非会议的召开;“万隆精神”的影响。1.2不结盟运动与第三世界的形成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不结盟运动的发展与特点。1.3第三世界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重要的政治的力量。联合国的变化与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第三世界国家为争取建立新的海洋法而斗争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分歧的发展2.1中苏分歧和中苏关系的恶化中苏两党的分歧;中苏两党论战;中苏关系的恶化和恢复。2.21968年苏联出兵侵捷克事件《行动纲领》和《两千字声明》2.3罗苏矛盾与妥协60年代的罗苏关系;70年代以后的罗苏关系。2.4经互会与华沙条约组织的扩大及其内部矛盾的加深经互会的三个时期;华约组织的历程3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与美苏争霸局面的逐步形成3.1美苏关系的缓和与争夺赫鲁晓夫的外交战略;对奥地利和约的签订;四国首脑会议;苏联与联邦德国建国;第二次柏林危机;戴维营会谈。3.2肯尼迪、约翰逊对杜鲁门全球扩张的继承肯尼迪的对外政策;和平战略;维也纳会谈;柏林墙事件;古巴导弹事件。3.3美苏的新交易和角逐关于核武器试验条约的谈判;葛拉斯堡会议4欧美矛盾与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4.1欧共体的形成、扩大及其意义欧共体的成立;七国自由贸易区;英美特殊关系的解体;欧共体的扩大过程与作用。4.2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法国戴高乐主义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教学任务:经过战后初期的发展,新独立的民族国家力量逐渐增强,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形成了一支重要的力量。两大阵营由于内部的冲突也趋于瓦解,世界局势演变为美苏间的争霸。教学重点和难点:不结盟运动;万隆会议;中苏论战与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戴高乐主义和德国的新东方政策;美苏间的争霸。第七章从经济繁荣到经济滞胀的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与文化118\n(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教学内容:160——80年代末期的美国社会1.1肯尼迪的“新边疆”和约翰逊的“伟大社会”“新边疆”政策的背景和内容;“伟大社会”的主要内容及评价。1.2以黑人斗争为主体的群众运动黑人民权运动的空前高涨;“新左派”运动、反战运动和妇女运动的发展。1.3尼克松的经济政策和水门事件“新经济政策”和“新联邦主义”;“水门事件”和尼克松的下台。1.4卡特中间道路的经济政策和“新保守主义”的“里根革命”卡特的中间道路的经济政策及其后果;“里根革命”的内容及其后果;美国的社会问题2繁荣与滞胀的西欧经济与政治2.1西欧经济的变化。60年代的经济繁荣;70年代的经济与黄金时代的结束;经济滞胀的表现和原因。2.2西欧的政局和社会60年代以来的西欧政局;西欧各国的社会结构;欧洲共产主义。3日本和太平洋地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3.1日本的经济飞跃与社会问题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日本从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发展;日本的社会问题与人民运动;中日关系正常化。3.2澳大利亚的政治经济与外交政策政党和政府;经济和外交。3.3新西兰的政治和经济教学任务:60——8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结束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经济走入了滞胀的困境;各国积极调整政策。教学重点和难点:尼克松主义及水门事件;经济滞胀的原因和表现;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第八章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改革和发展变化(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教学内容:1苏联的改革和苏联的解体1.11957年的“反党集团”事件与赫鲁晓夫的改革“反党集团”事件;农业的调整;工业的调整;赫鲁晓夫被迫退休。1.260——80年代中期的苏联勃烈日涅夫的内政与外交;新经济体制的实施;农业改革措施;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时期的苏联。1.3从戈尔巴乔夫改革到苏联解体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政治体制改革和“新思维”外交;民族分离运动的兴起;“八一九”事变及其后果。2东欧各国的改革与各国剧变2.1南斯拉夫自治制度的试验和联邦的分裂及内战自治制度发展的三阶段;联邦体制和议会改革;南斯拉夫的分裂和内战。2.2波兰改革的三起三落和团结工会的上台哥穆尔卡的改革和“12月事件”;盖莱克的高速发展战略;团结工会上台。118\n2.3匈牙利改革的成败与反对派掌权重建政治经济秩序;新经济体制改革;匈牙利政局变化。2.4捷克斯洛伐克大案“布拉格之春”和联邦一分为二诺沃提尼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布拉格之春”改革运动;捷克斯洛伐克的剧变。2.5民主德国的发展和德国的确统一。民德发展经济的措施;开放“柏林墙”和两德边界;德国统一。2.6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动荡的保加利亚政局;走向自由市场经济之路的罗马尼亚;未建立新结构前就破坏了旧结构的阿尔巴尼亚。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3.1最初十年探索中的两个发展趋向和建设成就。建设中的两个发展向;建设的成果。3.2“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全国范围的大动乱;严重的后果。3.3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历史性的巨变。教学任务:60——80年代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发生了重大的社会变革。东欧、苏联在改革的大潮中,社会主义制度被淹没,西方的民主制度相继确立。中国的改革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平稳过渡教学重点和难点:赫鲁晓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南斯拉夫的内战;布拉格之春;德国的统一六、教材及参考书目(一)教材世界当代史王斯德主编高教出版社(二)参考书目颜声毅:《现代国际关系史》,知识出版社。洪育沂:《1931—1939年国际关系简史》,三联出版社。苏联科学院:〈世界通史〉,吉林人民出版社。李巨廉等:《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历史文件资料集(1937—1939)》有关文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18\n《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学大纲一、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二、教学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崛起是二十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对国际局势和世界人民斗争的发展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由一个被奴役的贫弱之国,成为一个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大踏步走上繁荣富强之路的社会主义的国家。学习这段历史可以使我们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坚定社会主义信念。通过本门课程的讲授,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所走过的艰难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取得成功的经验,并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功和挫折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反复比较,取得正确的认识。从历史发展的长远观点看问题,坚持唯物史观,认识到错误和挫折只是暂时的,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在挫折中得到锻炼,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而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更加成熟,党心、军心、民心更加奋发,社会主义国家更加繁荣富强。三、开课对象历史学专业函授本科四、学时分配118\n总学时:144其中面授:36学时自学:108学时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教学内容:1新中国建立的准备1.1为建立新中国进行的艰难曲折的斗争1.2人民共和国方案的形成1.3新中国成立时的国际国内条件2新中国的诞生2.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2.2《共同纲领》的制定2.3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开国大典3新中国的初步巩固3.1全国大陆的解放,各级地方人民政权的建立3.2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3.3整顿经济秩序,财政经济状况开始好转3.4剿匪反霸,清除旧社会遗毒4新中国初期的外交4.1新中国外交方针、政策的制定4.2对外关系的初步展开教学任务:这段历史,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取得社会主义改造的决定性胜利,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教学重点和难点:1、本章重点:实现祖国大陆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发展生产为中心,开展各项社会民主改革的经验,中国社会性质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程和意义。2、本章难点:着重讲解我国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经济体制初步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第二章           中华人民人民共和国民主改革的全面展开与国民经济的恢复(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教学内容:1抗美援朝与各项民主改革1.1建国初期战略策略方针的确定1.2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3土地改革运动1.4镇压反革命运动2国民经济的恢复2.1恢复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2.2合理调整工商业与“三反”“五反”运动2.3回民经济的迅速恢复3旧有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革3.1新中国文化教育方针的制定3.2旧有文化教育制度的改革118\n3.3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教学任务:为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继续解决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教学重点和难点:1、本章重点: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等运动的伟大意义。2、本章难点: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财政经济方面取得成就的原因。第三章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教学内容: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1.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与贯彻1.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中国工业化的起步1.3统购统销的实施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施2.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机构的全面建立2.2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工作的新阶段2.3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3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一五”计划的顺利实现3.1对个体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和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的形成3.4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4思想和文化建设的发展4.1普遍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教育《毛泽东选集》第一、二、三卷的出版4.2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4.3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召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5国防建设与和平外交的成就5.1国防建设的初步开展5.2和平外交的重大成就教学任务: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我国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加快了工业化和民主化的进程。教学重点和难点:1、本章重点:新中国建国的最初七年,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实现了革命性质和社会性质如此深刻的转变,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创举和伟大进步。2、本章难点: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社会社会性质转变的过程和意义,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118\n第四章共和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教学内容: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开始1.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1.2中共“八大”的召开1.3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理论的创立1.4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与“大跃进”、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2.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2.2“大跃进”运动2.3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3纠正“左”倾错误的开始全国人大二届一次会议的召开3.1纠正已经觉察到的“左”倾错误3.2全国人大二届一次会议的召开3.3庐山会议,“反右倾”斗争教学任务:这十年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开展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期间经历了曲折,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左”倾错误继续发展。教学重点和难点:1、本章重点:中国共产党八大的历史功绩;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基本内容及重要意义。2、本章难点:建国初期中国在经济指导方针上的失误及其原因。第五章       在调整政策、战胜困难中进一步探索建设道路(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教学内容:1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与“八字”方针的制定1.1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1.2“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制定与贯彻1.3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调整工作的初步展开2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调整,十年建设的成就2.1“七千人大会”的召开。各项政策的全面调整2.2调整国民经济任务的完成,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的召开2.3十年建设的成就3、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3.1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的召开3.2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3.3思想文化领域的错误批判4保卫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反对霸权主义,对外关系的发展4.1反对美国侵占台湾和援越抗美的斗争4.2中苏关系破裂与反对大国沙文主义的斗争4.3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4.4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118\n教学任务:这十年历史的主导方面是党和国家积极地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面,但由于“左”倾错误逐渐发展,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曲折教学重点和难点:1、本章重点:中国共产党在纠左过程中为什么会发生曲折。2、本章难点: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及其意义。第六章共和国发展中严重曲折的十年(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教学内容:1“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全国性的大动乱1.1“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1.2上海“一月风暴”与全面夺权“二月抗争”及其夭折1.3国家政治制度的被冲击和法制的被践踏1.4国民经济的动蔷与恶化1.5动荡中的文化、教育和科学事业2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纠正“左”倾错误努力的受挫2.1中共九大的召开“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与实践的合法化2.2林彪反革命集团抢班夺权阴谋的被揭露和武装政变的被挫败2.3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及其中断2.4国民经济在动乱中艰难举步2.5国防战线的斗争与外交工作的新局面3全面整顿的成效及其挫折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3.1“批林批孔”运动,江青反革命集团“组阁”阴谋的破产全国人大四届一次会议的召开3.2全面整顿,国内形势明显好转“批邓、反击右慎翻案风”及其恶果3.3天安门事件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3.4“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及其历史教训教学任务:这十年间,整个中国陷入空前的浩劫之中,“文化大革命”破坏了民主与法制,摧残了优秀的文化遗产,它是一场历史的大倒退和大灾难。教学重点和难点:1、本章重点:“文化大革命”的起因、过程、性质和后果,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罪行,及其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2、本章难点:“文革”期间,党和人民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所进行的艰难曲折的斗争,“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留下了什么教训。第七章共和国发展的历史性转变(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教学内容:1在徘徊中前进1.1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1.2国民经济的恢复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的召开1.3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2拨乱反正,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根本转变2.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的伟大转折2.2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制定118\n2.3全面平反冤假错案,调整社会政治关系2.4指导思想上拔乱反正的完成3改革开放的起步3.1农村改革的兴起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3.2对外开放政策的初步实施3.3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初步改革,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加强教学任务:粉碎“四人帮”后,国家由经历了徘徊中前进的两年,期间,展开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全党和全国人民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思想的禁锢,开始从个人崇拜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教育战线“左”倾错误的纠正和放宽农业政策,国民经济初步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教学重点和难点:1、本章重点: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的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2、本章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如何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第八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教学内容: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纲领的制定1.1中共十二大的召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1.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和全国人大六届一次会议的召开1.3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党1.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与统一战线的新发展2改革开放的全面开展2.1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2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2.3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2.4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2.5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军队改革整编的成就3“六五”计划的完成与“七五”计划的制定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3.1“六五”计划的超额完成3.2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七五”计划的制定3.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4“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4.1对外关系的发展、“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4.2中英、中葡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协议的签订4.3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4.4对外关系的发展与对外政策的调整教学任务:中共十二大提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宏伟纲领,“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实践。教学重点和难点:1、本章重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2、本章难点:我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第九章共和国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教学内容:118\n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制定与贯彻1.1中共十三大的召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制定1.2全国人大七届一次会议的召开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1.3国民经济治理整顿的开始1.489年政治风波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的召开1.5在治理整顿、深化改革中继续前进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开始执行1.6外交工作的新格局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2.1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谈话的发表2.2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党和国家工作指导方针的确定2.3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的召开2.4加强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2.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构建和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2.6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方针3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进步3.1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3.2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3.3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3.4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3.5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3.6军队建设和改革取得新成绩教学任务: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成功经验,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党和国家工作指导方针。教学重点和难点:1、本章重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2、本章难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和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六、教材及参考书目(一)教材吴本祥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教出版社(二)参考书目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卷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邓小平:《邓小平文选》陈云:《陈云文选》列宁:《列宁选集》权延赤:《走下神坛的毛泽东》罗斯·史密斯:《怀念周总理》范硕:《叶剑英在1976》《新华月报》1953年118\n《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八)《解放军报》1966年《人民日报》1966年《红旗》杂志1966年《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中共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1963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词典》《共产党员》1988年第一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史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二、教学目的《史学概论》作为历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在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研究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可作为学生跨入研究领域的入门或向导。三、开课对象历史学专业函授本科四、学时分配总学时:108其中面授:27学时自学:81学时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第一章历史和历史学(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教学内容:1历史1.1概念1.2人类历史的特性2历史学2.1著述的区别和联系2.2历史学是研究社会历史现象和过程并揭示其内在规律的科学教学任务:本章主要介绍史学的本体论,即史学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史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以及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和难点:历史的对象和任务,史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第二章历史学的学科结构(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教学内容:118\n1历史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2历史学的学科结构2.1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分支科学2.2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分支科学3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分支科学教学任务:使学生了解历史学学科结构及特点教学重点和难点:历史学的学科结构第三章历史学发展历程与现状(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教学内容:1、古代、近代的中国史学2、古代、近代的西方史学3、马克思主义史学与当代史学教学任务:史学是研究和阐述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它在萌芽、壮大、演变、过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史学发展史。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国史学的历史与现状难点:中国古代的传统史学,即先秦两汉史学、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宋元明史学、清代史学第四章指导历史研究的理论原则(面授3学时、自学9学时)教学内容:1社会历史观与指导历史研究的理论原则1.1社会历史观的形成和主要内容1.2社会历史观转化为指导历史研究的理论原则2运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2.1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发展的动力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2.2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2.3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上的文化现象教学任务:历史研究者所持的社会历史观转化为指导历史研究的理论原则时,应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要从理论和方法上避免背离客观历史实际的偏颇,从而达到客观地揭示历史真相的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及其根源;唯物史观对指导史学研究的伟大意义。难点:如何运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第五章历史研究的方法(面授3学时、自学9学时)教学内容:1搜集史料和辨识其是非真伪的方法1.1史料搜集的方法1.2史料辨伪的方法1.3史料校勘的方法1.4史事的考证118\n2历史研究的新方法2.1比较史学方法2.2计量史学方法2.3心理史学方法2.4口述史学方法教学任务:历史研究方法不仅包括我国史学的搜集史料、整理史料和考证史料的方法,而且还介绍一些当代西方一系列新的史学理论和方法,如比较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心理史学方法和口述史学方法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搜集史料史实和辨识其是非的方法难点:史料校勘和史实考证第六章历史认识成果的表述(面授3学时、自学9学时)教学内容:1史学著述的体裁与体例1.1史学著述的体裁及其演变1.2史学著述的体例1.3史学著述的语言2史学著述的撰写程序2.1研究课题与写作大纲2.2史料的积累和整理2.3札记和论文的写作教学任务:历史认识的成果的表现形式是史学著述,本章着重介绍史学著述的体裁、体例、语言风格,以及撰写史学著述的具体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史学札记和史学论文写作方法。难点: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史著的撰写程序第七章历史学的功能(面授3学时、自学9学时)教学内容:1历史认识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和历史学的功能1.1历史认识对现实社会的影响1.2历史学的功能2史学工作者的责任、使命和基本素养2.1史学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2.2史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教学任务:历史学的各项功能反映出学习研究历史的重要性,而史学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就是发挥历史学的社会功能、促进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而作出自己的贡献。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明确史学工作者的责任,强调秉笔直书的重要性。难点:培养学生具备史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第八章历史认识的过程、层次和检验(面授3学时、自学9学时)教学内容:118\n1历史认识的主体和客体1.1历史认识的主体1.2历史认识的客体1.3历史认识的客体的三个层次2历史认识的形成过程2.1“鉴往知来”与历史认识的开端2.2历史认识的形成3历史认识的真理及其检验3.1历史认识的真理及其检验层次3.2历史认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教学任务:历史认识的主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的历史认识主体就是现实的人类,即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广泛而普遍地存在着的。同时,专门记忆和研究群体历史的史学工作者,则是狭义的历史认识主体。而历史认识的客体就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它自身又包含三个层次;历史认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也包涵了三层含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历史认识的形成过程是研究者循着历史认识客体三个层次逐层推移地考察和研究的过程。难点:历史认识的真理及其检验层次六、教材及参考书目(一)教材(二)参考书目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马克思:《所谓原始积累》,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马克思,《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恩格斯:《卡尔·马克思》,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改造我们的学习》,见《毛泽东选集》第l卷、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普列汉诺夫:《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三联书店1961年。黎澍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科学》,人民出版社,1972年。庞卓恒主编,侯振彤、侯建新、田晓文副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学说集要·历史卷》,人民日报出版社,1994年。李大钊:《史学要论》,商务印书馆,1924年,又见《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商务印书馆,1933年。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桂林:新知书店,1939年。陈垣:《校勘学释例》,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张舜徽:《中国文献学》,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年。白寿彝主编:《史学概论》,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118\n吴泽主编,曹伯言、桂遵义副主编:《史学概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葛懋春主编,谢本书副主编:《历史科学概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赵吉惠著:《历史学概论》,西安:三秦出版社,1986年。姜义华,赵吉惠,程林东,马雪萍著:《史学导论》,陕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杜经国、庞卓恒、陈高华著:《历史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文思启主编:《史学概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庞卓恒主编,田晓文、侯建新副主编《西方断史学述评》,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田汝康、金重远选编:《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张文杰等编译:《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威廉·德雷著:《历史哲学》,中译本。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巴勒克拉夫著:《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伊格尔斯著:《欧洲史学新方向》,中译本。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伊格尔斯主编:《历史研究国际手册》,中译本。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中译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118\n《史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史学史是研究史学自身发展规律并展现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是文化史的分支学科。它以史学家及其著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各个时期的史官与修史制度、各种史学思想及其继承与发展、史书体裁与体例的演变等。在上述三个方面中,尤以史学思想及其修史制度只是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必要的条件,史书体裁与体例只是史学思想的载体,史学的发展总是以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为物质基础的。而因历史的垂范作用所形成的官方史学意识及其在这种意识下形成的修史制度,由不同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文化传统,对史学发展也有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上述因素虽有主次之别,但综合作用的结果却使史学从文学附庸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而成为独立学科,在经历了一波三折之后,仍能长盛不衰,并使史学发展,因而呈现出明显的阶级性与继承性。如果偏离了上述前提而谈史学家及其著作,那只舍本逐末,根本无从发现史学的发展规律。三、开课对象历史学专业函授本科四、学时分配总学时:132其中面授:33学时自学:99学时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绪论(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教学内容:1.史学史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其学科地位2史学史的分期2.1中国史学史的分期:中国古代史学时期:中国史学的草创阶段;中国封建史学的确立及初步发展阶段;中国封建史学的繁盛阶段;中国封建史学的衰微阶段。中国近代史学时期:中国资产阶级史学产生、发展时期;中国封建史学改变、没落与中国资产阶级史学产生阶段;中国资产阶级史学发展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阶段。中国现代史学时期;2.2西方史学的史的分期:古典史学(古希腊、罗马)时期;西方史学的倒退、停滞时期;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确立、发展到繁荣的时期。3.五十年来中国史学史分期问题研究3.1中国史学史分期问题研究的两次高潮:3.2中国史学史分期的不同观点:中国史学通史的阶段性划分:两段分期法;三段分期法;四段分期法;五段分期法;六段分期法;七段分期法;八段分期法;段分期法。118\n3.3古代史学史的阶段性划分:四段分期法;五段分期法;六段分期法七段分期法;九段分期法。3.4近代史学史的阶段性划分:近代史学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4对分期标准及标志的探讨:4.1以史学之质的变化作为分期标准;4.2以史书体裁为标志来分期;4.3以史学本身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点作为分期标准;4.4以史学自身的发展变化过程作为分期标准;4.5以社会形态的演变作为分期的主要依据;4.6以历史朝代的自然阶段作为主要依据教学任务:使学生了解中外史学是发展的基本线索和研究状况;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史学史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其学科地位;史学史的分期;2、教学难点:史学史分期标准及标志的探讨;第一章西方史学史(面授16学时、自学48学时)教学内容:1、西方古典史学1.1史学产生的基本产件:社会条件;文化条件;人的条件。1.2古希腊史学发展的线索:希腊史学的源头——神话;史诗;产生;发展;衰微。1.3古罗马史学的基本线索:、产生;发展;繁荣。1.4西方古典史学的优秀传统2、西方中世纪史学2.1早期基督教史学:基督教的由来;基督教史学产生的原因;基督教史学的发展历程;基督教史学的评价:2.2中世纪西欧各国史学:法国史学;英国史学;德国史学;意大利史学。2.3拜占廷史学:早期世俗史学;后期世俗史学;拜占廷的基督教史学;拜占廷史学的特点及评价。3、发轫时期的近代西方史学(14――17世纪)3.1、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学:意大利史学;文艺复兴早期的史学;人文主义史学的代表;考据学派;法国人文主义史学;英国史学;3.2博学时代的史学:博学时代产生的原因评价成就4、近代西方史学的发展4.1启蒙史学成就:启蒙时代的特点;启蒙时代史学的特征;启蒙史学成就4.2西方思辨主义史学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哲学):历史哲学的源头;产生;发展;4.3西方各国的理性主义史学:法国史学;英国史学;德国史学;5、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的繁荣5.1“史学的世纪”——19世纪:成就;历史课程与教学;史料的整理与编撰、档案的利用与保管;辅助学科;5.219世纪的西方各国史学:德国史学;法国史学;英国史学;美国史学;5.319世纪西方主要史学流派:浪漫主义史学;兰克学派——客观主义史学;实证主义史学教学任务:掌握古希腊、罗马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中世纪西方史的一般情况,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传统史学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掌握早期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的基本线索;掌握西启蒙时代史学发展的基本情况;掌握在“史学的世纪”118\n里西方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古希腊、罗马史学的发展线索;基督教史学基本线索;西欧各国的人文主义史学;德国哥丁根派史学、法国启蒙主义史学;兰史学派、实证主义史学、边疆学派。教学难点:西方古典史学的优良传统;基督教史学的评价;人文主义史学家历史观的变迁;西方思辨主义历史哲学的产生及发展;西方史学的专业化及其对西方史学发展的影响。第二章中国史学史(面授16学时、自学48学时)教学内容:1、中国史学的草创1.1草创时期的史学综述:草创时期的史学分期;草创时期的史学特点;1.2史学的萌芽:传说中的史学因素;史学产生的条件;成立史料与史官;夏、商、周时期的历史观念;1.3春秋时期的史学:春秋时期的史学概述;孔子与《春秋》1.4战国时期的史学:战国时代史学综述;《左传》的历史观;诸子的历史观念;2、中国封建史学的确立及初步发展2.1秦汉时期的史学:秦代的史官与史书;两汉史学的概述;司马迁与《史记》;班固与《汉书》;荀悦与《汉纪》;2.2封建史学的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发展;陈寿与《三国志》;范晔与《后汉书》3、中国封建史学的繁荣3.1隋唐五代时期的史学:隋朝史学;唐代史学概述;刘知几与《史通》;杜佑与《通典》;五代时期的史学;3.2宋元时期的史学:宋元时期史学概述;司马光与《资治通鉴》;欧阳修与《新五代史》、《新唐书》;郑樵与《通志》;马端临与《文献通考》;4、中国封建史学的衰微4.1明代史学的式微:特点及其成因;王世贞与李贽的史学;4.2清前期的史学:清前期史学概述;乾嘉史学;浙东史学;章学诚与《文史通义》;5、救亡图变的清后期史学5.1清后期史学综述:分期;特点;5.2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史学:龚自珍的史学;魏源的史学;徐继畲的史学;边疆史地研究;明史研究;鸦片战争史研究;5.3资产阶级史学:早期维新派史学;严复的进化论历史观;梁启超对封建史学的批判;复曾佑、柳治徴、刘师培新型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资产阶级革命派史学——章太炎的史学;6、民国时期的史学6.1封建史学的余绪;6.2资产阶级史学的发展:民国时期资产阶级史学的分期及特点;胡适的史学思想;顾颉刚的史学;王国维的史学;6.3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历程及成就;7、当代中国史学的分期与成就1.1当代中国史学的分期;1.2当代中国史学的成就;教学任务: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历史科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各个历史时期是学发展的概况。118\n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中国封建史学的繁荣2、难点:救亡图变的清后期史学六、教材及参考书目(一)教材1、《中国史学史纲》瞿林东著北京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2、张广智:《西方史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二)参考书目陈清泉:《中国史学家评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版。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马金科等:《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叙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版。蒋 俊:《中国史学近代化进程》,齐鲁书社,1995年9月版。吴择:《中国近代史学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李宗侗:《史学史》友谊出版公司1988年版出版.肖黎:《中国史学四十年》书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李守常:《史学要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白寿彝:《中国史学史教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史学史研究室编:《新史学五大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6月版。杨翼骧:《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共3册),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邹贤俊等编:《中国古代史学理论——要录》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版。乔治忠等编:《中国史学史研究述要》,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版。郭圣铭:《西方史学史概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宋瑞芝:《西方史学史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徐正:《西方史学的源流与现状》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王建娥:《外国史学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何兆武:《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汤因比等著.张文杰编:《历史的话语》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郭小凌:《西方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宋衍申:《中国史学史纲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薛柏成:《中国史学史》远方出版社1998年版张树卿:《西方史学史》远方出版社1998年版仓修良等:《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王树民著《中国史学史纲要》,中华书局出版,2000年版《国际关系史》教学大纲118\n一、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际关系史是以国家与国家(包括国际组织)间的政治关系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注意国际经济关系、军事关系以及文化、宗教关系,并使之与国际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而且也不应忽视重要历史人物在国际关系演变中所起的作用。三、开课对象历史学专业函授本科四、学时分配总学时:108其中面授:27学时自学:81学时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前言(面授3学时、自学9学时)教学内容:1、国际关系史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国际关系中的行为主体:1.1研究的基本内容:1.2国际关系中的行为主体2、用什么观点来解释国际关系的历程和揭示其基本规律:3、目前学习研究国际关系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4、国际关系的产生与发展及真正国际关系史的开始:4.1国际关系的产生与发展4.2真正国际关系史的开始5、国际关系的历史沿革:5.1阶级社会初期的国际关系:奴隶制时代萌芽状的国际关系:奴隶制时代国际关系的背景;地域集中型的国际关系模式;古典式外交的确立;封建时代国际关系的雏形:封建时代国际关系的背景;亚欧扩张型国际关系模式;帝国式外交的推广:5.2现代国际关系的诞生: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国际关系:时代背景;全球殖民型国际关系的模式;现代外交体系的革命;帝国主义阶段的国际关系:时代背景;欧亚二元型国际关系模式;现代外交体系的确立:确立的背景或条件;现代外交体系的新面貌;5.3当代国际关系的总体走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际关系:时代背景;两极对抗型的国际关系模式;两极对抗型的国际关系模式;过渡阶段国际关系走向:教学任务:通过前言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际关系史的基本线索和研究的基本内容及概况。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国际关系史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国际关系中的行为主体;国际关系的历史沿革;2、教学难点:国际关系的产生与发展及真正国际关系史的开始第一章近代前期的国际关系(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教学内容:118\n1、欧洲三十年战争及其影响1.1“三十年战争”的国际背景:17世纪初欧洲局势、新教联盟和天主教同盟的对垒;战争的导火线——“掷出窗外”事件。1.2战争的四个阶段:波希米亚——普法尔茨阶段(1618~1632);丹麦阶段(1625~1629);瑞典阶段(1630~1635);法国——瑞典阶段(1635~1648)。1.3《威斯特伐利亚和约》:闵斯特会议和奥斯纳布鲁克会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三十年战争”后的均势格局。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2.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及其国际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后的国际环境;欧洲国家对英国革命的态度;内战时期国王和议会的对外政策。2.2共和国时期的对外关系:英国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对外政策目标;荷兰海上势力的发展与英、荷矛盾的尖锐化;英、荷之间的外交谈判与1651年的《航海条例》;第一次英荷战争和英葡战争。2.3护国主时期的对外关系:英法西三角关系;英国和法国对西班牙的战争;英国与东北欧国家争夺松德海峡的斗争。2.4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与英国光荣革命时期的对外关系: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与英国对外政策的变化;第二次、第三次英荷战争;英国“光荣革命”与英国对外政策的变化。3、法国的大陆霸权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3.1法国霸权的建立:《比利牛斯条约》;“遗产战争”;“法荷战争”;法国霸权的建立及其影响。3.2奥土战争:奥土双方争夺匈牙利;奥土战争的三个阶段;《卡洛维茨和约》。3.3奥格斯堡同盟战争与《里斯维克和约》:奥格斯堡同盟的组成;“九年战争”;《里斯维克和约》。3.4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与《乌得勒支和约》: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法国、西班牙对欧洲大同盟的战争;《乌得勒支和约》4、俄国的扩张与北方大战4.1俄国的扩张:莫斯科公国的崛起与扩张;俄国与波兰、俄国与瑞典矛盾的发展与战争;俄土战争。4.2沙皇彼得一世与反瑞典的北方同盟:俄国夺取水域的对外扩张政策;彼得一世两次远征亚速;彼得一世的大使团;俄国与北方同盟。4.3北方大战和《尼什塔特和约》:北方大战的爆发与敌对双方的战时外交;彼得一世的改革;《阿姆斯特丹条约》与英俄关系;俄瑞和谈与《尼什塔特和约》。5、欧洲列强争夺大陆霸权及殖民地霸权与“七年战争”5.1列强的角逐:英、法、荷同盟与英西战争;波兰王位继承战争;英西海上冲突的继续。5.2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普鲁士王国的崛起;奥地利王位继承问题;西里西亚战争。5.3“七年战争”:英法海外角逐与普奥争夺中欧霸权的继续;欧洲“外交革命”;欧洲战争与海外战争;《巴黎和约》与《胡贝图斯堡和约》;七年战争的国际影响。6、美国独立战争与欧洲6.1“七年战争”后的北美形势:北美殖民地与英国矛盾的激化与人民反英斗争的加强;第一届大陆会议的活动。118\n6.2法美同盟与欧洲武装中立同盟:独立战争的开始与独立宣言;法美同盟;西班牙和荷兰参战;欧洲武装中立同盟。6.3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俄奥的调解;和平谈判;《巴黎和约》。7、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时期欧美国际关系7.1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外交和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震撼欧洲;法国革命时期宣布的外交原则;普奥反法同盟及其对法干涉的失败;英国组织全欧性的第一次反法同盟,俄奥普乘机三次瓜分波兰。7.2热月政变后法国对外征服扩张:热月政变与法国开始对外扩张;拿破仑率军远征意大利和埃及;第二次反法同盟。7.3拿破仑称帝后的战略图谋与战争的继续:拿破仑的战略图谋;英法矛盾的发展与第三次反法联盟;莱茵联盟的建立;第四次反法联盟与拿破仑的大陆封锁体系;俄法战争与《提尔西特和约》。7.4拿破仑帝国从极盛到垮台:伊比利亚半岛战争与第五次反法联盟;拿破仑大军征俄与法俄外交活动;第六次反法联盟与莱比锡大决战;《肖蒙条约》与《第一次巴黎和约》。7.5这一时期的美英、美法关系:美国中立宣言;美国同英法矛盾与《约翰·杰伊条约》;《莫特枫丹条约》;美国最初的对外扩张;美英矛盾的加剧与第二次美英战争。教学任务: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十年战争的概况及影响。英国革命期间国际外交舞台上的斗争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法国大陆霸权确立的过程及标志,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各国对外政策调整的概况。近代俄国初期扩张的概况及北方大战的影响。近代前期欧洲争夺大陆霸权及殖民地霸权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及其影响。北美独立战争前后外交舞台上的斗争及美国独立对国际格局的影响。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各大国因此而对各自对外政策的调整及其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三十年战争的背景;英国革命爆发前后的国际环境;《比利牛斯条约》的签订;《里斯维克和约》。俄土战争;彼得使团英西战争;亚琛和约;北美争取外援的活动;法国革命时期宣布的外交原则2、教学难点: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国际影响。三十年战争期间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斗争。英国对外政策的变化。西班牙王位继承所发的国际问题。:俄国在北方战争中取胜的原因。大陆封锁政策的影响;《提尔西特和约》的地位。七年战争的国际影响。第二章近代中期的国际关系(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教学内容:1、维也纳会议和欧洲协调1.1维也纳会议:会议的缘起;与会国家的目的和政策;大国之间的矛盾;对维也纳会议的评价。1.2维也纳体系的补充:《神圣同盟条约》;第二次巴黎和约;《四国同盟条约》。1.3欧洲协调体系的尝试:亚琛会议;特洛波会议;莱巴赫会议;维罗纳会议。2、神圣同盟干涉拉美独立运动的威胁和门罗宣言2.1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西班牙、葡萄牙对拉丁美洲的殖民地统治;欧美列强对拉丁美洲的争夺;拉丁美洲各国的独立运动。118\n2.2神圣同盟对拉美独立运动的干涉企图:神圣同盟对拉美独立运动的干涉企图;英国在拉美经济和政治势力的增强;英国的政策。2.3门罗宣言:美国对拉美各国独立运动的态度;俄国在北美的南下政策;坎宁的建议;门罗宣言及其实质。3、19世纪20~40年代的东方问题3.1希腊独立运动:19世纪初叶近东形势;希腊独立运动的开始;希腊本土起义的胜利和欧洲列强的矛盾冲突;俄土战争;希腊独立。3.2第一次土埃战争与《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土埃战争爆发;列强行动和俄国出兵;《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3.3第二次土埃战争《伦敦协定》和《海峡公约》:第二次土埃战争;第一次《伦敦协定》;五强伦敦会议和《海峡公约》。4、1848~1850年欧洲革命时期的国际斗争4.11848年前列强与欧洲民族民主运动:法国七月革命与列强;比利时的独立与列强的谋划;波兰起义与俄国的镇压;中意各邦起义;葡、西两国王位继承问题与英法角逐。4.2法国二月革命欧洲列强:1848年的欧洲;法国二月革命与拉马丁的《告欧洲书》;英俄对二月革命的态度;路易·拿破仑的登台。4.3梅特涅体系的崩溃:奥普三月革命;伦巴第和威尼斯起义;匈牙利革命;梅特涅体系的崩溃。4.4奥撒战争:“意大利人将自己干”;奥撒战争;罗马共和国与法国干涉;威尼斯独立运动的失败。4.5围绕德意志统一问题的国际斗争:普鲁士的反俄政策;法兰克福议会;三王同盟;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坦问题;匈牙利革命被镇压;奥普的争夺与《奥尔慕茨协定》。5、克里米亚战争时期的欧洲国际关系5.1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土耳其境内的教派斗争;由圣地和教权问题引起的国际争执;缅什可夫出使君士坦丁堡;英俄会谈破裂与俄国出兵两公国。5.2战时外交:俄土战争与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维也纳四点”与英法奥同盟条约;撒丁参战;维也纳和谈失败和塞瓦斯托波尔的陷落。5.3巴黎和会和《巴黎和约》:巴黎和会;《巴黎和约》欧洲国际关系的新格局。6、资本主义列强在亚太地区的侵略6.1英国吞并印度:英迈战争与英马战争的结果;“资助条约”和附属国体系;兼并信得和旁遮普;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6.2英法荷兰对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侵略:英法荷对印尼的争夺和爪哇人民大起义;英国强占新加坡和海峡殖民地的建立;英国侵略缅甸的战争;英法争夺太平洋岛屿。6.3鸦片战争——列强对华侵略的开始:战争中英通商概况;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中美、中法等不平等条约的订立和其后的所谓修约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俄国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太平天国的对外关系。6.4日本的“开国”:柏里的“叩关”;日本被迫“开国”;《安政条约》;明治维新对国际格局的影响。6.5英俄在中亚的争夺:俄波战争;赫拉特冲突;第一次阿富汗战争;英波战争;英俄在中亚的争夺。118\n7、欧洲列强在非洲的争夺和国际矛盾7.1法国对马格里布诸国的侵略:非洲历史的新时代;法国对阿尔及利亚的征服战争;阿布德·喀迪尔领导的抗法战争;突尼斯民族危机;摩洛哥的改革和外交困境。7.2英法在埃及的争夺:穆罕黩德·阿里的改革和对外政策;英国对埃及的经济侵略;苏伊士运河公司。7.3埃塞俄比亚与东非洲:独立的埃塞俄比亚帝国;阿曼苏丹领导的东非洲沿海地区;桑给巴尔沦为半殖民地。7.4英法侵略西非洲和利比里亚的建立英法在西非洲的早期殖民地;利比里亚的建立;西非洲“圣战”运动和政治变革;英法对西非洲的侵略。7.5英国在南非洲的扩张:英属开普殖民地的扩张;布尔人大迁徙;英属开普与布尔人邦国的矛盾。7.6欧洲传教士和探险家在非洲的活动:基督教传教活动;非洲内陆探险活动。8、法、撒、奥战争与意大利王国的建立8.1《普隆比埃协定》和法、撒、奥战争:加富尔的结盟政策;奥尔西尼事件及其后果;《普隆比埃协定》;通向战争之路;《维拉法朗卡预备和约》。8.2中意大利的归并:战后中意大利的局势;加富尔的复出;妥协:《都灵条约》。8.3南意的归并和意大利王国的建立:加里波第远征;撒丁出兵和意大利王国的建立;威尼斯问题和罗马问题。9、围绕美国内战的国际斗争9.1美国的领土扩张:美国扩张主义思潮的泛滥与“天定命运”论的出笼;美加纠纷与美英争夺俄勒冈的斗争;兼并得克萨斯与美墨战争;美国与欧洲列强在古巴与中美洲的争夺。9.2美国内战与欧洲列强:美国内战的爆发;南方的“棉花外交”与欧洲列强对美国内战的态度;“特伦特”号事件与内战时期的美英关系;内战时期的美俄关系。9.3英、法、西等欧洲列强对墨西哥的干涉:墨西哥的“改革战争”;英、法、西三国对墨西哥的军事干涉与马克西米连政权的建立;马克西米连在墨西哥的统治;美国的干预与马克西米连帝国的崩溃。9.4内战后的美国外交政策:美俄关系与美国购买阿拉斯加合并丹属西印度群岛和多米尼加共和国的运动;古巴独立战争与美西关系;芬尼亚运动和美加关系;“亚拉巴马”号权利要求与英美关系;内战后的美中外交与《蒲安臣条约》。10、德意志的统一与普法战争10.119世纪中叶的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关税同盟;大德意志道路与小德意志道路;俾斯麦与“铁血政策”。10.2易北河两公国问题和丹麦战争:波兰起义与列强的外交活动;列强对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坦问题的态度;丹麦战争和《维也纳和约》。10.3普奥战争:《加施泰因公约》;比亚里茨会晤;普意同盟;“七周战争”;普奥《布拉格和约》与意奥《维也纳和约》。10.4普法战争与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普奥战争后的欧洲国际格局和普俄接近;卢森堡危机和拿破仑三世外交上的孤立;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埃姆斯急电》;普法战争和德意志统一的完成;黑海中立化的废除;普法战争和德国统一对欧洲的影响。教学任务: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在欧美及至全世界扩展并取得胜利时期,也是全球性国际关系逐渐形成时期,学习本章就要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一转变的主要内容118\n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维也纳会议与维也纳体系;门罗宣言;东方问题;德国统一活动;克里米亚战争。2、教学难点:维也纳体系的建立;欧洲协调;克里米亚战争后的国际关系格局。第三章近代后期的国际关系(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教学内容:1、近东问题与柏林会议1.1德法关系;1.2近东危机;1.3柏林会议。2、俾斯麦体系的建立及崩溃2.1建立:1879年德奥同盟;1881年三皇同盟;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2.2调整:三国同盟续约;地中海协定;再保险条约。2.3崩解:德国新路线,法俄同盟建立。3、列强争夺中近东的斗争3.1瓜分非洲的斗争:英法在北非的争夺;争夺刚果河流域和柏林会议,英德在南非争夺亚非和东非的斗争3.2争夺中近东的斗争:英俄争夺波斯,阿富汗;1894—1896年的近东危机,1897年俄奥协议,巴格达铁路问题3.3列强在远东的角逐:英侵略缅甸和中国,法国侵越与中法战争,俄侵略新疆,日本的扩张与中日战争,列强瓜分中国4、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4.1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美西战争;大棒政策与金元外交;4.2英布战争4.3日英同盟与日俄战争,普次茅斯和约5、欧洲列强的重新组合与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5.1世纪之交的英德:英国的“光荣孤立”,英德同盟谈判及其失败5.2英法协约:英法矛盾缓和;1904年英法协定,第一次摩洛哥危机,阿尔黑亚拉斯会议5.3英俄协议:1904—1905年的德俄关系,1907年《英俄协定》6、一战前夕的国际危机和局部战争军备竞赛加剧;波斯尼亚危机的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意土战争的两次巴尔干战争7、一战期间的国际关系欧洲大国的战争计划性;交战国争取盟友的斗争;日本的参战和对华扩张;帝国主义的和平攻势;美国参战;、苏俄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布列斯特和约》;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纲领”;同盟国失败和贡比涅停战协定教学任务:本章主要介绍一战前后国际外交舞台上的斗争和西方大国争夺世界霸权与殖民霸权的斗争;以及全球性国际关系的形成。主要教学内容:俾斯麦体系的建立及崩溃;列强争夺中近东的斗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欧洲列强的重新组合与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一战前夕的国际危机和局部战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18\n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特点;俾斯麦体系;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欧洲各大国的战争计划。2、教学难点:俾斯麦体系崩溃的原因;巴尔干成为火药库。第四章现代初期的国际关系(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教学内容:1、巴黎和会和凡尔赛体系的建立1.1巴黎和会的国际背景:欧洲国家的革命高潮与民族运动,协约国帝国主义力量对比变化。协约国战时密约与威尔逊的“新外交”1.2列强在和会上的争夺和勾结:巴黎和会开幕,俄罗斯问题,法德疆界问题,德国赔款问题,意大利的领土要求,中国山东问题1.3巴黎和约:国联盟约与国联的建立;凡尔塞体系的性质及其内部矛盾2、华盛顿会议和华盛顿体系的建立2.1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华盛顿会议的准备2.2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会议开幕与组织程序,主要条约及声明协定2.3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和内部矛盾: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和内部矛盾;华盛顿体系受到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3、20年代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3.1苏联的国际环境: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间某种均势的形成,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关系的两种趋势,苏联对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基本方针3.21921年苏俄外交成就:苏英贸易协定及影响,帝国主义掀起反苏浪潮3.31922年热那亚会议的海会议:帝国主义国家的会前计划,苏俄对会议的准备,热那亚会议,海牙会议3.4苏联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曲折发展:1923年的寇松通牒和反苏逆流,资本主义国家承认苏联的高潮,1927年英国建立反苏阵线的企图4、德国赔偿问题和欧洲安全问题4.1德国赔偿问题:鲁尔危机,道威斯计划,1924年伦敦会议,杨格计划,两次海牙会议4.2欧洲安全问题:安全问题的提出,日内瓦议定书,洛迦诺会议,德国加入国联,小协约国的组成及影响5、20年代的国际联盟和裁军谈判及《非战公约》的签订5.1国际联盟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默麦尔问题,波兰与立陶宛边界,科孚岛问题,摩苏尔问题,5.2国联与国际经济社会的文化合作:布鲁塞尔财政会议,希腊保加利亚难民,1927年日内瓦世界经济会议,国联的交通运输工作,卫生机构的活动,社会及经济活动,国联与知识合作5.320年代国联范围的裁军谈判和《非战公约》:莫斯科,日内瓦裁军谈判,海军协议,白里安倡议,美法间的分歧,《非战公约》的签订,1929年《莫斯科议定书》教学任务:学习本章主要使学生了解一战末期和整个20年代的国际关系,认清国际格局的历史性变化。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凡尔塞—华盛顿体系,苏联的外交政策,20年代的国际关系及斗争2、教学难点:苏俄外交政策的调整,德国赔款问题,裁军谈判第五章现代中期的国际关系(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118\n教学内容: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国际秩序的冲击1.1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系的危机四伏:1929~1933年大萧条及其对国际经济的破坏;金本位金融体系的瓦解。1.2战债遗留问题和洛桑会议:债务问题和胡佛《延债宣言》;赖伐尔访美;洛桑会议;欧美战债危机。1.3世界经济会议:伦敦经济会议的宗旨;赫尔的全面降低关税方案;罗斯福的“爆炸电报”与会议的失败。1.4各国对外政策的调整:法西斯主义对世界和平的威胁;苏联对外经济政策;美苏建交;德国关税同盟的建议;英法政策的调整和《四国公约》的建议。2、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2.1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经济危机与日本侵华政策;九一八事变与国际反应;上海事变与“伪满州国”建立;日本侵略华北和英美的援华姿态。2.2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与苏联的集体安全政策:纳粹政权称霸世界的计划;德国的扩军备战与西方国家的反应;苏联的集体安全政策;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战运动。2.3德意公开武装侵略和德意日轴心的形成:意大利侵略阿北西尼亚的战争;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德意日轴心的形成。3、西方大国对德绥靖政策和慕尼黑勾结3.1对德绥靖的缘起:绥靖政策形成的历史背景;绥靖政策的先导行动。3.2英法绥靖政策:张伯伦的绥靖战略;哈里法克斯访德;德国吞并奥地利和英法的反应。3.3慕尼黑勾结:《慕尼黑协定》;慕尼黑勾结的实质与恶果。4、大战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4.1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和欧洲局势的恶化:德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英对波、罗等国提供安全保证;英法互助同盟的建立。4.2德意军事同盟的建立:德意日三国同盟谈判;德意“钢铁条约”的签订。4.3三次重要谈判:英法苏三国关于互助公约的谈判及其失败;英德秘密谈判;;苏德谈判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教学任务:本章介绍的是国际关系史上风雷激荡危机迭起的十年,由于世界经济林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各种矛盾迅速激化。一战后建立的凡尔塞—华盛顿体系逐渐崩溃。法西斯国家逐渐发动了全面战争,世界从和平走向了又一次世界大战。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危机与各国对外政策的调整;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德意志的武装侵略和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2、教学难点:经济危机对国际秩序的冲击;英美法扒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及后果。第六章二战时期的国际关系(面授4学时、自学12学时)教学内容:1、二战全面爆发和战争初期的国际关系1.1二战初期的欧洲战场:德国闪击波兰及波兰灭亡;奇怪战争及其原因;法国沦亡原因及其国际影响;英国对外政策的变化和英伦之战;租借法和美国对亚欧政策的变化;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德意在东北非和巴尔干的扩张;大战初期苏联的对外政策。1.2大战初期远东的国际关系:118\n二战爆发对远东国际关系的影响;战略相持时期的中日关系;英法对日妥协与美国的远东政策;苏日关系与《苏日中立条约》;日本的南进战略。2、二战的进一步扩大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2.1苏德战争的爆发:战争前夕苏德的对比;德国进犯苏联及苏初期失利的原因。2.2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和第二战场问题的提出: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前提;英美援苏方针;大西洋宪章;莫斯科三国会议;阿卡迪亚会议;《联合国家宣言》;第二战场的意义;第二战场问题的提出和争论。2.3太平洋战争爆发与远东国际关系:日本偷袭珍珠港;日本法西斯的“大东亚共荣圈”;太平洋战争的转折;南亚、东南亚国际关系;太平洋战争前期的中外关系。3、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的根本转折3.1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的国际影响:战役的背景和地位;战役胜利的国际影响;库尔斯克战役;苏军的战略反攻。3.2盟军北非登陆和地中海争夺战:火炬计划;北非战役;攻占西西里岛。3.3转折时期的重要会议:卡萨布兰卡会议;魁北克会议;开罗会议;莫斯科外长会议;德黑兰会议决议及意义。4、法西斯集团的崩溃及二战的结束4.1意大利投降:墨索里尼垮台;意大利投降及其对德宣战。4.2德国法西斯集团的崩溃:东南欧各国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新阶段;第二战场的开辟;西欧大陆的收复;德国无条件投降;欧战结束后的盟国关系。4.3日本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盟军全面反攻和亚洲各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太平洋战争后期的中外关系;日本投降;二战结束。4.4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雅尔塔会议的准备及决议;波茨坦会议的背景。5、联合国的建立5.1盟国的早期酝酿和设想:早期酝酿;大国的设想;从莫斯科四国宣言到德黑兰会议。5.2决定召开联合国制宪会议:蒙巴顿橡树园会议的成果和意义;雅尔塔会议决定召开;旧金山制宪法会议。5.3旧金山制宪会议和联合国诞生:举世瞩目的制宪盛会;制宪会议的三个阶段;联合国诞生及其历史意义。教学任务:学习本章使学生了解二战期间同盟国与法西斯集团的外交斗争的概况及二战的惨烈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战争初期的政治局势;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战时的三巨头会议。2、教学难点:法国败亡的国际影响;苏德战争爆发对国际局势的影响。六、教材及参考书目(一)教材: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0卷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二)参考书目:1、[美]:保罗。肯尼迪著;《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2、[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3、[美]:塞缪尔。比密斯;《当代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4、[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5、[美]:布莱克;《二十世纪欧洲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118\n6、[美]:伯恩斯、拉尔夫;《世界文明史》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7、吴于廑、齐士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8、余正梁、陈志敏;《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复旦大学出版蛇000年版;9、张季良;主编;《国际关系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10、肖宪主编;《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1、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12、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13、李元明主编;《世界近代国际关系史》中央党校出版社1988年版;13、陈传金、吴瑞主编;《近代国际关系》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14、杨曼苏主编;《国际关系基本理论导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5、罗荣渠主编;《现代化新论——世界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16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17、朱贵生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118\n《民族史》教学大纲一、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二、教学目的通过学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民族史学的概念,了解中国民族史与中国通史的关系,提高对学习中国民族中的认识,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三、开课对象历史学专业函授本科四、学时分配总学时:96其中面授:24学时自学:72学时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第一章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具体内容:1.什么是中国民族史学1.1民族的概念。1.2民族史的概念。民族+历史;中国民族史学的概念。2、中国含义的发展过程教学任务:中国民族史学,是中国历史学有机的组成部分。中国是由众多民族发展成为统一的国家,历史上的中国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应按照中国民族史的实际来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中国民族史学的概念。教学难点:历史上的中国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确定标准。第二章中国民族史的分期(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具体内容:1、王桐龄划分、吕思勉、林惠祥三家的划分标准和方法1.1划分标准和方法1.2对其评价2、陈连开的划分标准和方法118\n2.1划分标准和方法中国民族的起源;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孕育时期;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发端及第一次南北朝时期;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发展与第二次南北朝时期;统一多民族中国的确立时期;中国各民族共同反抗帝国主义侵略,保卫祖国的独立与统一的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2.2对其评价教学任务:对中国民族史的分期,有不同的标准和方法,有的以汉族同化其他民族得到扩大为依据,有的以民族平等的立场去反映中国民族发展的基本方向与本质特征。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中国民族史的划分标准。教学难点:中国民族史的划分方法。第三章中国各民族的族系划分(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具体内容:1、什么是“四夷”1.1《礼记、王制》1.2中国民族的分类标准1.3林惠祥的划分以语言系属为基本因素,参照古今各民族起源、名称演变、分布地区、经济特点、文化习俗等因素划分。2、中国各民族系诸族的起源、分布及族体形成演变的情况教学任务:中国自古是有许多民族的国家,从中国各族系诸族的起源、分布及族体形成演变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是以多元起源,多区域不平衡发展,反复印汇聚与辐射的方式作矛盾统一运动。各兄弟民族间农牧分区明显而又互相依存互为补充;语言族属复杂,古今民族文学演变复杂,机时又越来越在全国范围内共同用汉文作交际工具;各有形成发展的历史而又共同缔造了统一多民族中国。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中国民族的分类标准。教学难点:中国各族系诸族的起源、分布及族体形成演变的情况。第四章华夏起源的特点(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具体内容:1、华夏起源的本土特点1.1中华民族,包括其主体——华夏/汉民族,从总体上说,其远古祖先是哪些起源于中华大地,并留居本土继续创造历史的人们。中华民族的起源,具有鲜明的本土特点。1.2文献记载2、华夏起源的多元特点2.1多元说2.2一元说所受到的挑战梁启超撰《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蒙文通《古史甄微》118\n3、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为多元说提供实证3.1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分期与社会进化3.2划分史前考古文化区系诸说:苏秉琦的“六区理论”:陈连开的“三带两部理论”:4、王朝前古国与文明初曙礼制雏形,城堡和文字的起源教学任务:华夏的起源具有本土特点和多元特点。经过对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为多元学说提供了实证。王朝前古国与文明初曙的出现,也对了解华夏起源具有重要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华夏起源的特点。教学难点:华夏起源的多元特点。第五章神话传说所反映的各部落集团(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具体内容:1、远古神话史料的分类1.1先秦文献中关于远古神话的最早记录《诗经》《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古本竹书纪年》1.2先秦诸子所征引的神话传说。2、父权制阶段以前的史影2.1燧人氏与有巢氏2.2神农氏2.3伏羲和女娲2.4盘古氏3、话传说所放映的父权制时代各部落集团3.1、各部落集团的划分3.2、部落集团的融合与合化教学任务:记载远古神话传说的史料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通过对这些史料所记述的远古神话,能够看出史前不同阶段的神话,神话传说反映的各部落集团的融合与分化,是中华民族起源时代的同一进化过程。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远古神话史料的分类。教学难点:神话传说所反映的各部落集团的融合与分化第六章夏、商、周三族的兴起(面授1学时、自学6学时)具体内容:1、夏人的起源与崛起1.1祖先传说1.2夏人的构成1.3二里头文化2、商人的起源与崛起2.1祖先传说:《诗•••商颂•会鸟》《商颂•长发》;殷墟甲骨文118\n2.2、商人的统治范围3、周人的起源与崛起3.1祖先传说:3.2、周人的分布:。4、夏、商、周三族发源与兴起特点的比较黄河中下游两大新石器文化区系文化上的统一及炎黄两昊诸部落集团的融合,形成了夏人、商人、周人三族。他们发源与兴起的地区不同,祖先传说各异而文化特征大体相同。教学任务:夏、商、周三族的起源与崛起具有相同的特点和不同的特点。通过夏、商、周三代的发展特点的比较,进一步认识华夏民族的形成前的历史发展状况。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夏、商、周三代的起源与崛起的过程。教学难点:夏、商、周三族的发源与兴起特点的比较。第七章夏、商、周三族的融合(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具体内容:1、三代国家制度的沿革与发展夏,商,周三代国家制度的发展与定型2、夏,商,周三族的认同2.1商周两代时对“禹绩”的认同。2.2、“区夏”的内涵3、夏、商、周三族融合的特点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是融合黄河流域东西两大系文化为核心,同时也汇聚融合了燕山以北、长江流域的优秀文化。文字起源可以追溯到仰韶、大汶口、龙山、良渚等许多到新石器文化中的一些反复出现的刻划符号,殷墟甲骨文字与周原甲骨文字及商、周铸在铜器上的铭文,属同一文字体系,都是汉字构字六种方法齐备的成熟文字。商、周文字体系相同,也是属同一民族共同体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学任务:夏,商,周三代国家制度的沿革与发展具有各自的特点。经过夏,商,周三族彼此的认同,三代终于融合,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三代国家制度的沿革与发展。教学难点:夏,商,周三族融合的特点。第八章华夏民族雏形的形成(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具体内容:1、华夏民族雏形形成的基本条件1.1、共同的族称夏、商、周三族到西周已有了共同的族称(夏、中国)。1.2、共同的地域观念禹绩夏区118\n1.3、共同的祖先观念〈〈国语.鲁语上〉〉记述2、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特点2.1、周代青铜器发展,最明显的进步是铭文发达2.2、文化方面:铜器纹;占卜和卜辞。2.3、玉器既为重夏礼器,又是贵族常见的佩饰。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是以融合黄河流域东西两大系文化为核心,同时也汇聚融合了燕山以北、长江流域的优秀文化。教学任务:华夏民族雏形的形成具有一些基本条件。经过夏、商、周三代国家制度逐步定型,夏、商、周三族融为一体的过程中,边疆各部落也开始了向国家和民族过度,出现了王权和族称。它们向四方发展,生产与生活方式不同,语言和习俗也各具特点,有与中原发生了越来越多的政治、经济联系,并进入了各族竟长的中国历史舞台。边疆各族内迁,激发了华夏民族意识的强烈高涨,各族在长期与诸夏交往、斗争中,终只于融合,促进了华夏民族雏形的形成。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华夏民族雏形的形成的基本条件。教学难点: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特点。第九章华夏民族形成前民族间的斗争与融合(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具体内容:1、民族间斗争与融合的历史背景1.1“四夷交侵,中国背叛”局面的出现西周的民族政策;四夷交侵1.2周初四十年较安定康王政日坏;外族的内侵1.3、西周的东迁2、戎狄内迁及华夷杂处局面的出现2,1内迁原因:游牧民族南下与东迁;西周初受封时的格局;被强行迁入内地。穆王迁戎于太原。夷狄、杞、曹。3、诸夏争霸的历史进程与民族间的斗争融合3.1民族间斗争的原因东迁礼坏乐崩;南方楚逐扩张,自称蛮夷,向东向南攻击,西方秦霸西戎3.2民族矛盾比较尖锐的三个阶段3.3、民族间的融合各民族间在斗争中逐渐融合,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理论。教学任务:华夏民族形成前经过了激烈的民族间斗争与融合,通过各民族间的斗争与融合,造成了中原地区多民族交错分布的原因,从而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民族间斗争与融合的历史背景教学难点:民族间斗争与融合的过程第十章七雄兼并与秦楚列于诸夏(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具体内容:118\n1、《公羊传》的基本理论1.1对春秋所述242年历史不同时期。1.2历史观:传闻世=据乱世:“内其国外诸夏”所闻世=升平世:“内诸夏而外夷狄”所见世=太平世:“夷犹进至于是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2、秦人由戎狄而认同于华夏2.1原因起源于东方,以鸟为图腾;西迁时多杂戎俗;穆公伐晋新丧;穆公远袭郑国非礼。春秋时被认为为戎狄。2.2历史进程3、楚人由蛮夷而认同于华夏3.1原因3.2历史进程4、华夏民族大认同4.1秦楚由戎蛮而转为华夏,战国时与齐、魏、赵、燕、韩并称七雄4.2战国晚叶也以西周制度为蓝本,托名周公完成了《周礼》六官系统的创造。教学任务:七雄兼并与秦楚列于诸夏是通过彼此都认同于华夏而进行地。秦人、楚人认同于华夏,以及华夏民族的大认同都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和进程,从而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秦人、楚人认同于华夏的历史原因。教学难点:华夏民族大认同的原因。第十一章华夷五方格局及华夷统一学说的形成(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具体内容:1、关于少数民族的概念的历史进程1.1传说时代夏、商、西周对王畿与四土诸侯之外的各族,或以其具体国名、部名称之,或泛称之为夷、蛮。1.2商代称其境外各方为羌。1.3周人改称戎,是与狄(翟)相通。1.4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华夏居中,称为中国,夷、蛮、戎、狄配以东南西北的五方格局。2、华夏五方格局出现的历史原因2.1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发展青铜技术;铁技术。2.2华夏的改革浪潮春秋时,秦、楚、齐、晋、鲁等国改革。战国时,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七雄竞相变法。2.3、民族意识的进化与五方格局的形成教学任务:华夷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形成五方格局。经过诸夏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浪潮的影响及民族意识的强烈发展,终于形成了华夷五方格局的局面。华夷统一的学说也随之形成。118\n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华夷五方格局形成的原因。教学难点:华夷五方格局形成的历史作用。第十二章汉民族基本特征的形成(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具体内容:1、华夏在方格局中为主体1.1秦汉为统一多民族中国形成了开端1.2隋唐为统一多民族繁荣昌盛的发展时期1.3元、明、清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确立时期1.4近现代传统的华夷之辨意识高涨,中华民族大联合2、前21世纪以前的一个千年世纪为华夏起源;2.1夏、商、周华夏雏形的形成2.2春秋战国为华夏形成民族化而未合;2.3秦汉为汉民族形成,华夏由统一而形成汉族;2.4魏晋南北朝2.5隋唐-1840,3、汉民族基本的分布区域的统一3.1秦朝大统一对华夏汉民族形成在分布区域上的影响3.2汉人羁绊的分布区域特点4、汉人分布格局的变化4.1汉人分布割据的变化趋势4.2汉人分布格局变化的特点4.3永嘉之乱对汉人分布格局的影响汉人大量南迁到长江中下游及中游;一定数量的汉人向西南迁到益州各郡。教学任务:汉民族的形成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经过汉民族基本的分布区域的统一,汉人分布格局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永嘉之乱时对汉人分布格局的影响。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汉人基本的分布区域特点。教学难点:汉人分布格局的变化。第十三章汉民族基本特点的发展(面授1学时、自学3学时)具体内容:1、汉族社会基本矛盾的形成1.1、“令黔首自实田”的政策1.2、汉族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2、共同经济生活的发展过程2.1小农经济的定型化及统一的度量衡和货币,公共水利的发达,道路网的形成,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出现与发展2.2汉人社会经济的重要特点汉人社会经济的重要特点之一是“重本轻末”,即重农轻商。教学任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汉民族的基本特征发生了变化,秦统一迈出了汉民族基本特征发展的第一步。共同的经济生活促进了汉民族基本特征的发展。118\n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汉族社会基本矛盾的形成教学难点:汉民族基本特征的发展第十四章汉文化的统一与发展(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具体内容:1、汉文字统一规范化的过程1.1、汉字的规范化秦代的小篆,西汉的隶书、草书,东汉晚期的行书,南北朝的楷书1.2、字义、词义的确定2、统治地位思想的确立2.1、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2.2、二体的形成2.3、汉人宗教思想与活动的基本特点2.4、汉人宗族观念的特点3、文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3.1文学体裁的变革3.2文学家、文学作品的产生3.3汉人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教学任务:汉文化的统一与发展经历了从汉字的规范化到思想确立的过程,文学体裁的变革,文学家、文学作品的产生,汉人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汉人文化统一与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汉字字义、词义的确定。教学难点:统治地位思想的确立。第十五章统一多民族中国形成的发端(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具体内容:1.1中国疆域基础的奠定1.1秦统一诸夏后,在东南华南设置一中,南海(广州),桂林,象郡。北逐匈奴设44县,设九原郡。1.2汉武帝北逐匈奴,智五原,朔方等郡;置河西四郡;东北亦有辽东辽西等郡,灭卫氏朝鲜,建玄、乐浪等四郡,东南平东瓯,闽越(东越)置快嵇郡,灭南越建岭南九郡,西南通西夷与南夷,设益都等郡。1.3汉宣帝甘露三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朝汉,称藩,至元帝即位后,又结盟至今以来,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勿得相作相攻。1.4宣帝地节二年置邦郡善以西使者。神爵二年函旺降汉,以郑吉为西域都护,诸城却并受西域都护节制;传统疆域的基础奠定下来。1.5秦汉大统一,是在诸侯统一的基础上实现的1.6、汉农业是立国之基础。汉代已确立郡县地区称“中国”、民族地区称为“裔”118\n的总体观念。2、民族政策与民族地区管辖制度基本格局的奠定2.1民族政策的历史延革:西周时;战国晚期2.2政治设施2.3、评价:3、统一多民族中国国家元首称号的发展3.1、中国国家元首称号的内涵3.2中国国家元首称号的发展教学任务: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形成经历了从发端到基本格局奠定的过程秦汉的民族政策,秦汉对少数民族的管辖,最终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发展。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秦汉的民族政策教学难点:统一多民族中国国家元首称号的发展第十六章汉人族称的变化与确定(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具体内容:1、汉人族称的变化过程1.1秦汉时期1.2魏晋南北朝2、汉人族称的确定2.1史料中有关汉人称谓的记载《南齐书、王融传》《南齐书、魏虏传》《水经、河水注》2.2汉人称谓的确定教学任务:汉人族称的变化与确定。从汉人完全成为民族的称谓,靠成为中国各民共享的称谓,汉人的族称从不确定逐渐发展成为稳定的族称。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汉人族称的变化教学难点:汉人族称的确定第十七章隋唐以来汉族族体的扩大(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具体内容:1、汉族族体扩大的历史原因1.1总评价:1.2原因1.3隋唐王朝1.4五代、辽、两宋、金、西夏时期1.5元朝1.6明清时期2、隋唐至元有关其他民族及人种汉化的史料2.1《北朝胡姓考》2.2《元西域人华代考》118\n教学任务:隋唐以来汉族族体在不断的壮大,经过几个朝代的发展,汉族人口逐渐的增长,汉族人口众多,有其固有人口,也有汉代融入汉族中的人口,成为汉族人口的组成部分。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汉族族体壮大的历史原因。教学难点:汉族族体壮大的历史进程。第十八章汉人分布格局的变化(面授:2学时自学:6学时)具体内容:1、汉人分布格局的演变大势1.1向南方迁徙1.2向其他方向迁徙2、同一性与区域性统一2.1同一性2.2区域性3.汉族的民族特征勤劳简朴而又富于革命传统教学任务:西晋以来,汉人分布格局出现了演变的大势,经过几次向内、向外迁移的浪潮,形成了汉人分布格局的特点,从而奠定了现在汉人分布的局面。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汉人分布格局的演变大势。教学难点:汉人分布格局的特点。六、教材及参考书目(一)教材:自己编写(二)参考书目《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剪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华书局1982年版《中国通史》白寿彝总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贾兰坡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84年《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编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奇著三联书店1999年版《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版《中华远古史》王玉哲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西周史》杨宽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春秋史》顾德融朱顺龙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战国史》杨宽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著三联书店1999年版《东周与秦代文明》李学勤著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著中华书局1995年版《秦汉史》(上、下)林剑鸣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秦汉史》剪伯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118\n《剑桥中国秦汉史》[英]崔瑞德鲁惟一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著中华书局1993年版《三国史》何兹全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磬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魏晋南北朝史略》何兹全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魏晋南北朝史》(上、下)王仲牢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六朝史》张承宗等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儒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隋唐五代史》吕思勉著中华书局1959年版《隋唐史》岑仲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唐代政治史论稿》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著中华书局1977年版《北朝隋唐的均田制》韩国磬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吴宗国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唐代礼制研究》任爽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唐律研究》乔伟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五代史略》陶懋炳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辽史简编》杨树森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金史简编》张博泉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简明西夏史》李蔚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元朝史》(上、下)韩儒林主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行省制度研究》李治安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剑桥中国辽宋夏金元史》[德]傅海波[英]崔瑞德编史卫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明清史》李洵薛虹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明史》(上、下)汤纲南炳文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上1992出版下《明史新编》傅衣凌主编杨国桢陈支平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明代国家机构研究》王天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明代赋役制度史》唐文基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清代全史》(十卷本)王戎笙总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1993年版《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美]费正清刘广京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中译本《清代地方政府的司法职能研究》吴吉远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西方文化史》教学大纲14章一、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二、教学目的118\n本课程主要讲授西方文化发生发展的四个历史时期。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新世纪,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国家之间和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作用日趋加强。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参照、吸收和互补的过程。而无论是参照、鉴别还是吸收,都必须建立在对外来文化的真正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因此通过学习使学生对西方文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二十一世纪的需要,是开设此课的最终目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内涵;掌握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中世纪的宗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理性文化;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它们的发生、发展、成就及文化特点。三、开课对象历史学专业函授本科四、学时分配总学时:132其中面授:33学时自学:99学时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第一章西方古代文化(面授9学时,自学27学时)1、西方文化的起源1.1克里特文化:建筑、壁画和彩陶、文字、宗教。1.22迈锡尼文化:建筑、文字。1.3荷马时代文化:《荷马史诗》、陶艺。2、希腊古典时代的文化2.1早期希腊的文化:神话和宗教,文字和文学,艺术。2.2古典时代的文学:悲剧、喜剧。2.3古典时代的建筑、雕刻、绘画。2.4古典时代的哲学、科学和史学。3、希腊化时代的文化3.1希腊化时代的文学和艺术:诗歌和戏剧,雕塑和建筑。3.2希腊化时代的哲学和宗教:犬儒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斯多噶学派、怀疑论学派;这一时期宗教的特点。3.3希腊化时代的科学:天文学、数学、地理学。4、罗马时期的文化4.1罗马时期的文学:形成、成熟、高峰时期的文学状况。4.2罗马时期的哲学和法学。4.3罗马时期的建筑和雕刻:建筑(神庙、广场、凯旋门、会堂、剧场),雕刻。4.4罗马时期的科学、农学与医学。教学任务:古典时代的希腊悲喜剧代表作家与作品,建筑、雕刻、哲学、科学和史学的成就。教学难点和重点1、教学难点:克里特文化的形成、成就和影响;迈锡尼文化的特点;荷马史诗的形成与成就;希腊神话的内容与特点、古希腊宗教;古风时代的希腊文学与艺术;2、教学重点: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凯撒、西赛罗、维吉尔、贺拉西、奥维德的代表作;哲学成就与法制建设;农学与医学。;新喜剧;亚历山大里亚、小亚细亚的雕刻艺术;亚历山大里亚城的建筑;犬儒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斯多噶学派、怀疑论学派;希腊化时代的宗教特点及科学成就。第二章西方中世纪时期的文化(面授8学时,自学24学时)1、西方封建文化的兴起和发展118\n1.1西方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特点。1.2哲学和神学的二位一体:教父哲学与经院哲学。1.3西方封建社会早期的文化教育,教会学校,骑士教育,中世纪大学的兴起与发展。1.4封建文学与艺术: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罗马建筑和哥特式建筑。2、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2.1文艺复兴产生的社会背景。2.2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2.3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文学和艺术:文学三杰(但丁、彼得拉克、薄伽丘)、艺术(乔托、布鲁奈列斯奇、多纳太罗、马萨乔、波提切利)。2.4文艺复兴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伊拉斯莫、拉伯雷、蒙田、莎士比亚、塞万提斯。2.5文艺复兴盛期的艺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提香、丢勒。2.6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学和哲学:政治学(马基雅维里、莫尔、康帕内拉)、哲学(尼古拉、特莱肖、布鲁诺、培根、笛卡尔)。2.7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学:天文学(哥白尼、布鲁诺、开普勒、伽利略)、物理学、数学、医学和生理学。3、宗教改革时期的文化3.1西欧中世纪晚期社会、宗教观念的变化:黑死病流行与对“人”的反思,神秘主义思潮,地理大发现与西欧社会新观念的树立,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宗教改革尝试。3.2德国宗教改革和路德新教的建立,德国宗教改革的起因与特点,马丁·路德与《95条论纲》,宗教改革的发展与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德国宗教改革的分化与路德新教的确立。3.3宗教改革的扩展及其影响:兹温利的宗教改革,加尔文和他的神学思想,宗教改革与近代西方精神。教学任务: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基本思想;早期文艺复兴文学三杰;早期文艺复兴的美术家;拉伯雷、蒙田、莎士比亚、塞万提斯;佛罗伦萨“艺术三杰”和提香、丢勒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学、哲学和自然科学。教学难点和重点1、教学难点:西方封建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特点;教父哲学与经院哲学的二位一体;中世纪的教育(教会学校、骑士制度、大学的兴办);封建文学(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罗马建筑和哥特式建筑。2、教学重点:中世纪晚期社会、宗教观念的变化;德国宗教改革的起因与特点;马丁·路德和《95条论纲》的主要内容;德国宗教改革的发展、分化与确立;慈温利的宗教改革;加尔文的神学思想;宗教改革与近代西方精神。第三章西方近代的文化(面授8学时,自学24学时)1、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化1.117、18世纪的欧洲社会及资产阶级政治思想:荷兰(格劳秀斯、斯宾诺莎)、英国(弥尔顿、哈灵顿、洛克)、法国。1.2自然科学的发展与理性主义思潮。1.3启蒙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法国启蒙运动(准备、掀起、高潮三阶段),重农学派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1.4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拉·美特利、爱尔维修、狄德罗、霍尔巴赫。1.5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弥尔顿、笛福、理查生、伏尔泰、狄德罗、卢梭、博马舍、德国狂焱风突进运动。118\n1.617、18世纪的艺术:音乐(意大利歌剧、德国音乐家)、巴洛克艺术、古典主义艺术、罗可可艺术。2、产业革命时期的文化2.1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们世界观的影响。2.2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和空想社会主义理论。2.3产业革命时期的文学: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无产阶级文学。2.4产业革命时期的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功利主义和实证主义哲学。2.5产业革命时期的音乐:贝多芬、威柏与舒伯特、门德尔松与舒曼、肖邦与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与勃拉姆斯、约翰·施特劳斯父子。2.6产业革命时期的美术:戈雅、大卫和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画派、巴巴松派、印象画派、后期印象画派。3、西方无产阶级文化的伟大成就3.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理论来源,理论体系创立的过程。3.2马克思主义哲学。3.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资本原始积累学说、科学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和经济危机学说。3.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教学任务:法国启蒙运动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主要启蒙思想家;重农学派和空想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启蒙运动的哲学及哲学家;法国、德国文学的成就;17、18世纪意大利歌剧、德国音乐成就及音乐家;教学难点和重点1、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理论来源与创立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成就;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2、教学重点:荷兰、英国、法国的著名思想家;自然科学的成就与理性主义;巴洛克艺术、古典主义艺术、罗可可艺术。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们世界观的影响;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空想社会主义;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德国古典哲学;功利主义和实证主义哲学;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产业革命时期的音乐家;戈雅、大卫和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画派、巴巴松派、印象画派、后期印象画派。第四章西方现代文化(面授8学时,自学24学时)1、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与西方文化1.1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及其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对西方文化的影响。1.2现代西方文化的发展概况及其主要特征。2、现代西方社会科学理论2.1现代西方哲学:实用主义哲学、分析哲学、存在主义哲学、新托马斯主义。2.2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凯恩斯学派、特点、发展和分化;新自由主义学派(货币学派、供给学派)。3、现代西方自然科学成就和理论3.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3.2普朗克的量子论及量子力学理论。3.3原子核和基本粒子。118\n3.4天体物理学说和宇宙结构学说。3.5现代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4、现代文学和艺术的发展4.1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派文学。4.2现代美术的发展。4.320世纪的电影艺术。教学任务:现代西方文化的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实用主义哲学、分析哲学、存在主义哲学、新托马斯主义哲学;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凯恩斯学派、新自由主义学派)。教学难点和重点1、教学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对西方文化的影响;2、教学重点:20世纪上半期的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家(罗曼·罗兰、莫里亚克、海明威);现代派文学的发展及流派;现代派美术的发展及流派;20世纪电影艺术的发展阶段;六、教材与参考书(一)教材:沈之兴,张幼香.西方文化史[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二)参考书目:[1]彼得•李伯庚(荷)著,赵复三.欧洲文化史(上下)[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罗静兰.西方文化之路[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3]王佐良.欧洲文化入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4]刘文荣.西方文化之旅——从阿波罗到“阿波罗”[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5]李行远.西方美术[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6]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上下)[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7]尹大贻.基督教哲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8]陈钦庄.基督教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陈志华.外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0]陈志华.外国古建筑二十讲[M].北京:三联书店,2002.[11]古斯塔夫•施瓦布著(德),陈德中译.希腊神话故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钱仁康.外国音乐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3]孙道天.古希腊历史遗产[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18\n《中国文化史》教学大纲一、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二、教学目的中国文化史是文化学与中国历史学相结合的人文学科知识,反映中华族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建的历史样态和传承重构中对于中国社会进程的动态影响。本课程将在导引学生初步解读中国文化基本状态的基础上,拓展、增进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素质修养,提升对中国国情的理性认识和文化传承再造的责任。三、开课对象历史学专业函授本科四、学时分配总学时:96其中面授:24学时自学:72学时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第一章文化和文化史(面授3学时、自学12学时)1、关于文化118\n1.1文化界说的多维现象1.2相对认可的文化定义:大文化;小文化中国“文化”一词的古典意义1.3重要的文化研究学派2、关于文化史2.1文化史概念及文化与历史的关系2.2文化史研究的对象与方法教学任务: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文化史概念及文化与历史的关系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文化史研究的对象与方法2、教学难点:相对认可的文化定义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和特质(面授3学时、自学12学时)1、关于文化类型1.1文化类型概念及研究价值1.2中国文化类型判断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2.1大陆民族文化自本自根一线绵延;和平自守的内倾性格;逼仄的天下观;亲土和“圈”意识2.2农业社会文化实用、经验理性发达、恒常意识、安足心态、中庸之道、重农传统皇权与民本思想2.3宗法制度文化家国同构状态、伦理修养与整体至上主义取向、血亲意识的法律化和道德化祖先崇拜教学任务: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和特质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大陆民族文化2、教学难点:宗法制度文化第三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面授3学时、自学12学时)118\n1、刚健有为1.1《周易大传》与孔子1.2刚健有为的思想价值和人文影响2、贵和尚中2.1“大和”和“和合精神”2.2中和观2.3重和去同观3、崇德利用3.1崇德和利用3.2崇德利用的人文影响4、天人协调(天人合一)4.1天人合一的内容4.2中国古代的天人观4.3天人合一精神的影响教学任务: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大和”和“和合精神”2、教学难点:天人协调(天人合一)第四章中国的礼乐文化(面授3学时、自学12学时)1、巫史文化与礼乐文化的关系1.1巫官文化的表现和典型代表1.2史官文化的兴起和道德人文理性2、礼文化2.1、礼的起源与礼文化的完备2.2、礼的功能作用2.3、礼经和礼仪制度2.4、礼法综合为治的理念和实践3、乐文化3.1、乐文化的起源118\n3.2、乐礼相结合的原因3.3、乐教的表现和影响教学任务: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礼乐文化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礼法综合为治的理念和实践2、教学难点:巫史文化与礼乐文化的关系第五章中国的宗教文化(面授3学时、自学12学时)1、宗教要说1.1、宗教起源与人学特征1.2、人文宗教的精神作用和社会功能1.3、宗教学的主要学派2、中国的宗教文化2.1、中国古代宗教的基本特点2.2、道教成为中国一大宗教的原因2.3、佛教立足中国并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教学任务: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宗教文化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宗教学的主要学派2、教学难点:佛教立足中国并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第六章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面授3学时、自学12学时)1、政治文化所要研究的内容1.1、政治文化和传统政治文化的概念1.2、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观念结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2、中国政治文化的元典问题2.1、“元典”概念2.2、元典的创制时代及特征118\n2.3、中国的政治文化元典教学任务: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政治文化和传统政治文化的概念2、教学难点:元典的创制时代及特征第七章中国的士文化(面授3学时、自学12学时)1、士的发生史1.1、传统“士”的涵义1.2、士阶层形成的历史途径1.3、中国传统士阶层的行为特点2、道统与政统问题2.1、概念2.2、道统与政统关系的历史面貌教学任务: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士文化的基本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传统“士”的涵义2、教学难点:概念、道统与政统关系的历史面貌第八章中国的学术文化(面授3学时、自学12学时)1、中国学术文化研究的内容1.1、关于“学术”的概念1.2、关于“通学”问题1.3、关于“国学”1.4、最早的学术目录1.5、学术流变和分期1.6、传统学术的基本特点2、经学问题2.1、经学概念和经学研究的价值118\n2.2、经博士与经典领域的扩张2.3、经学流派概况2.4、经史关系的流变教学任务: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学术文化研究的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传统学术的基本特点2、教学难点:经史关系的流变六、教材与参考书籍(一)教材自编。(二)主要参考书籍:柳诒征《中国文化史》二册。南京:中山书店,1932;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重印,1987[2]陈登原《中国文化史》二册。、世界书局,1935、1937;辽宁教育出版社重印,1998[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路明书店,1949;学林出版社重印,1987[4]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编著《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5]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6]谭家健主编《中国文化史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7]冯天瑜著《中国文化史纲》。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4[8]《中国文化史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起面世。[9]《暮然回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起已出40种,每种5至10万字。[10]《中国文化研究辑刊》。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起已出版5辑。[11]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1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