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复习材料 汉文化 16页

  • 136.50 KB
  • 2022-08-18 发布

历史学复习材料 汉文化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概论汉文化是指汉族的传统文化,即狭义的中华文化,以夏商周三代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吉凶宾军嘉五礼以及仁义礼智信五常为核心,汉文化也就是华夏文化,“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文化强调的是追溯到夏商周三代的文化,而汉文化则强调的是汉朝继承的华夏文化并被历代汉族人继承的文化。礼仪是汉文化最大的特征,也是六艺之首。《史记·秦本纪》中秦穆公说:“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汉族思想与文化两千余年;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在军事理论方面,早在春秋末期就有军事名著《孙子兵法》问世。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与数学的成就,一向为世人所瞩目,如张衡、祖冲之等已被举世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在文学方面,诗歌、散文的创作,占有显著地位,涌现了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家与作品,如小说创作,到明清时,获得很大发展,《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均享有盛名。在绘画、书法、工艺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方面,也涌现出不少蜚声中外的名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汉族人民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各民族之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风格。哲学汉文化的称谓来自汉朝,汉朝继承了虞朝、夏朝、商朝、周朝的华夏文明,特别是周礼,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朝的礼仪、典章、制度取于夏朝、商朝,并且发扬光大。汉朝的礼仪和制度成为魏晋隋唐宋明朝代效仿的典范,确立了历史悠久灿烂的汉文化。《诗经》、《尚书》、《仪礼》、《易经》、《乐经》、《春秋》六经是最重要的反映汉文化渊源的文献,是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这六部古籍并非孔子所作,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孔子本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n述而》)的原则,只是对这六部古书作了整理的工作。这六部古书,从远古流传下来,在孔子以前,为王室贵族所有,深为历代统治者所宝重。“孔子之前,《诗》、《书》、《礼》、《乐》已备。学校教授,即此四种。孔子教人,亦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又曰:“《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可见《诗》、《书》、《礼》、《乐》,乃周代通行之课本。至于《春秋》,国史秘密,非可分布,《易》为卜筮之书,事异恒常,非当务之急,故均不以教人。自孔子赞《周易》、修《春秋》,然后《易》与《春秋》同列六经。以是知六经之名,定于孔子也。”《国语·楚语上》记载早孔子半个世纪的楚国贵族申叔时谈到教育王室公子时所开列的教材即包含了这六部古书:“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物官;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这里的《春秋》和《世》都是史书,《令》是关于时令节日天文历法,比如《礼记·\n月令》。《语》是指《国语》、《家语》,比如传世的《孔子家语》。《故志》是指孔子收入《尚书》中的《仲虺之诰》、《汤诰》、《大诰》、《康诰》、《酒诰》、《洛诰》之类。《训典》则是《尚书》中的《尧典》、《舜典》、《伊训》之类。因此,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汉文化的核心,无论是《汉书·艺文志》的图书六分法,还是从《隋书·经籍志》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图书四部分类法,均以“六经”为首,汉文化也就是历朝汉人继承六经的信仰、礼乐、法律、史书、节令、诗歌、文学、装束、器物、饮食、建筑、方技的体系,并在记录在《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以及其他古代典籍中,经史子集是汉文化的核心著作。“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章太炎《经的大意》指出:“六经都是古史。所以汉朝刘歆作《七略》,一切记事的史,都归入《春秋》家。可见经外并没有史。经就是古人的史,史就是后世的经。”著名学者刘师培作有《古学出于史官论》,将先秦学术文化分为三派,而皆出于史官,其中第一派即为“六艺出于史也”。“六艺之学掌于史官,仲尼删订六经,实周史保存之力也。不有史官,吾恐文献无征,不待秦灰之烬矣。”宋代史学家郑樵在其《通志·总序》中亦曰:“《史记》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汉文化是“\n圣人之道,有体、有用、有文;君臣父子仁义礼乐,历代不可变者,其体也;诗书史传子集,垂法后世者,其文也;举而措之天下,能润泽斯民,归于皇极者,其用也。”经史子集经史子集基本上囊括了汉文化的浩瀚典籍。东晋李充正式确定甲乙丙丁即经史子集次序,但尚未直接用经史子集之名。唐初编成《隋书经籍志》,这是正式以经史子集为类名的四部分类法中现存的第一部目录。自司马迁撰《史记》,历代都有纪传体史书,至清代已形成著名的《二十四史》;编年体以《春秋》、《左传》、《资治通鉴》为代表;其他各种纪事本末体史书及古史、杂史、地方史志、史学理论等官私撰述,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古代历史文献最丰富的国家,其中绝大多数出于汉族学者的手笔。汉文化均源自这些典籍,经学、子学、史学是汉学研究的重心。军事理论早在春秋末就有军事名著《孙子兵法》问世。西汉初年整理出182家兵法,特别是宋朝以来一直作为武学必读的《武经七书》,集中了古代军事著作的精华。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与数学如张衡(78~139)、祖冲之(429~500)、一行(俗名张遂,683~727)、郭守敬(1231~1316)等已被举世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农学往往包括古代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成就,据不完全统计,2000多年间,包括已经散佚与流传至今的农书达370余种,其中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是古代农学著作的代表作。古代汉文文学诗歌占显著地位,如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家与作品,而屈原(约前340~前278)、李白(701~762)、杜甫(712~770)、柳永(约987~约1053)、苏轼(1037~1101)、\n陆游(1125~1210)、辛弃疾(1140~1207)等人的名字与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放异彩,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公认的名家。散文有著名的秦汉古文,至唐中晚叶,由韩愈(768~824)、柳宗元(773~819)等倡导恢复秦汉古文运动,到欧阳修(1007~1072)、苏洵(1009~1066)、曾巩(1019~1083)、王安石(1021~1086)、苏轼、苏辙(1039~1112)时,古文运动大获全胜,号为“唐宋八大家”。小说创作,到明清时获得很大发展,长篇巨著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短篇集如:《聊斋志异》均素负盛名。还有不少少数民族作家也运用汉语进行创作,产生了许多名家与名著,而《红楼梦》,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其他在绘画、书法、工艺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方面,都有不少蜚声中外的名家,他们获得了令人赞叹的艺术成就。在这些艺术的发展中,尤其表现了汉族人民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各民族之长,以发展其艺术,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在一些类书巨著的编纂方面,也是由来已久。唐、宋时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特别是明清的《永乐大典》、《图书集成》可称世界上著名的古老的百科全书,不仅显示了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光辉成就,也显示了古代汉族学者与少数民族学者合作与互相学习的精神。礼仪汉族礼仪是汉文明最为典型最为古老的特征,也就是汉族的风俗习惯传统,汉族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周礼和汉服是华夏的标志。礼仪文化可追溯到尧命舜推行的“五典之教”。舜时主管教育的官职有三,其一为司徒,负责“敬敷五教”;其二为秩宗,负责“典朕三礼”;其三为典乐,负责“教胄子”。“五教”即五常之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所谓“三礼”,即天神、地祗、人鬼之礼。\n脱履之礼脱履入室是礼仪中比较古老的礼仪,始自虞朝。据《礼记·王制》记载:“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孔颖达疏。“燕,安也。其礼最轻,升堂行一献礼毕而说(脱)履,升堂坐饮,以致醉也。”祭社社,土地之主,通常以松柏为神主。见面礼初次求见尊长并赠送礼物以表达敬意的礼节,古称贽。男子赠送玉帛、禽兽、腊肉,女子赠送红枣、栗、干肉。赠送钱币是禁止的。上寿上寿为祝愿万寿无疆之礼,敬寿酒一杯或敬以金钱。\n祭品汉人祭祀的祭品包括太牢、少牢,此外还有狗、鱼等等。如《周礼》中就有将鱼作为祭品的记载,《山海经》中也有用鱼祭山神的,汉代亦沿袭以鱼祭神祀祖的习俗,《艺文》引《三辅故事》云:“武帝作昆明池,学水战法,帝崩,昭帝小,不能征讨,于池中养鱼,以给诸陵祠,余给长安市,市鱼乃贱。”艺术中国音乐和中国乐器汉文化极其重视礼乐,可分为雅乐、燕乐和俗乐。其歌有韦生、王萧、踏歌、浩歌等曲;乐器则有琵琶、琴筝,一弦之属。苏州民族乐器一厂的民族乐器制作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帝时代,黄帝命伶伦制作乐律,根据凤凰之鸣订定十二律。伶伦在西山找到了粗细适中的竹子,用其中最结实的竹子削成竹笛。于是黄帝时产生了最早的礼仪性乐舞《云门大卷》。尧时产生《咸池》,舜时则有《大韶》,儒家以雅乐为正声,每个王朝建立伊始都要制礼作乐。汉乐分五音:宫、商、角、征、羽。宫、商、角、征、羽,谓之五声。金、石、匏、革、丝、竹、土、木,谓之八音。刘邦荣归故里时唱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n汉唐盛世,汉族音乐以歌舞音乐见长;宋元以后,则以戏曲音乐为主。当今世界公认的音乐律制,如五度相生律(汉族称三分损益律)、纯律及平均律,汉族皆独立发明,其成果如车条之辐辏,汇入世界音乐理论之轴心。乐谱《礼记·投壶》中的鼓谱是现存最早的乐谱。朱熹《仪礼经传通解》收录了南宋所传《风雅十二诗谱》的雅乐乐谱,用律吕字谱记写,是传世最早的诗经乐谱。宋末《事林广记》后集卷十二“音乐类”“音谱类”以及续集卷四“文艺类”也载有部分散佚乐谱资料。《乐星图谱》用俗字谱符号说明八十四调音阶,并对照排列雅乐燕乐调名。宋末熊朋来撰《瑟谱》载有瑟的历史,演奏技法,《诗旧谱》,《诗新谱》,《孔子庙释奠乐章谱》以及制作瑟的《瑟谱后录》。明代朱权所辑琴谱《神奇秘谱》分《太古神品》、《霞外神品》。明代《乐律全书》也收录了很多雅乐乐谱。还有明代杨抡辑《真传正宗琴谱》,严征《松弦馆琴谱》,张廷玉《理性元雅》,陈大斌《太音希声》,刘民悦辑《文庙礼乐全书》,明末避乱日本的魏双候四世孙魏鹄《魏氏乐谱》。清代有《律音汇考》。《风雅十二诗谱》中包括了12首诗经国风和小雅的乐谱。这12首诗是《鹿鸣》、《四牡》、《皇皇者华》、《鱼丽》、《南有嘉鱼》、《南山有台》、《关雎》、《葛覃》、《卷耳》、《鹊巢》、《采蘩》、《采苹》。用律吕字谱记写,每字一音。舞蹈中国舞\n汉族舞蹈通常与唱歌或器乐结合,称为歌舞、乐舞。先秦舞蹈可分为四类:(一)表现农业生产活动的舞蹈,如《葛天氏之乐》。舞者三人,执牛尾踏舞步而歌,歌舞共八段:第一段歌民之初始,第二段歌燕子,第三段歌草木萌生,第四段歌五谷茁壮,第五段敬天行有常,第六段祈祖先佑福,第七段依靠大地赐予,第八段希望得到最多的禽兽。(二)各时代颂扬祖先业绩的大型乐舞,如黄帝《云门大卷》、尧《大咸》、舜《大韶》、禹《大夏》、周《大武》等。(三)娱乐的小舞,如《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等。(四)娱神的巫舞,如《代舞》和戴面具驱鬼除疫的《傩》舞。汉代著名的舞蹈:《七盘舞》,以七盘置地而作伎舞,穿插于《百戏》之中演出;《铎舞》,手执铎铃而舞;《公莫舞》,舞者执巾或舞长袖;《髀舞》,用有柄单面鼓作道具的集体舞。还有从巴蜀引进的《巴渝舞》等。魏晋以后,北方《相和大曲》的乐舞有《罗敷》、《何尝》、《夏门》、《碣石》、《白鹄》、《为乐》、《王者布大化》、《白头吟》、《东门》、《西山》、《默默》、《园桃》、《置酒》、《洛阳行》等。南方则有《拂舞》、《前溪舞》、《明君舞》等。唐代《坐部伎》和《立部伎》都是大型宫廷乐舞,其中最著名的是歌颂唐\n太宗业绩的《破阵乐》。唐代多段的大型歌舞曲称为《大曲》,如《霓裳羽衣舞》。动作刚健的舞蹈称《健舞》,如《剑器舞》、《柘枝》、《杨柳枝》等;动作柔宛者称《软舞》,如《绿腰》、《团乱旋》、《兰陵王》、《春莺啭》等。宋元以后,舞蹈多被吸收到戏曲中,或边唱边舞,或于戏剧中插一段与情节有联系的舞蹈。此外,也还有专门的民间歌舞表演,如《舞旋》、《舞剑》、《舞判》(《跳钟馗》)、《舞蛮牌》、《扑旗子》、《扑蝴蝶》、《旱龙船》(北方称《水船》,南方称《采莲船》)、《竹马》、(《跑驴》)、《村田乐》(《秧歌》)、《耍大头》、《花鼓》、《腰鼓》、《太平鼓》、《小车》、《凉伞舞》、《藤牌舞》等。这些民间舞蹈一直流传到现在。逢年过节,南北各地汉族仍然按自己不同的音乐和锣鼓配合,表演这些节目。除了上列舞蹈外,现代还流行《龙舞》、《狮舞》、《高跷》、《花灯》、《金钱棒》、《采茶舞》、《春牛舞》、《绸舞》、《茉莉茶舞》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文艺工作者又改编了《红绸舞》、《小车舞》、《花鼓舞》、《大头娃娃舞》、《采茶扑蝶舞》、《荷茶舞》、《胜利腰鼓》等舞蹈节目。美术中国美术和中国画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许多少数民族也擅长国画,而且不乏名家。汉族美术源远流长,且在几个世纪以来保持了令人惊奇的延续性,这点与艺术风格总在不停变化的西方美术不同。明朝时的作品还可以看到唐朝时的影响,而一幅清朝的画作与一幅宋朝的是非常相似的。一个原因可能就是中国对传统的尊崇。艺术家的首要任务不是创新,而是尽可能逼真的临摹旧有的作品——这并不被认为是抄袭,反而一定程度上是创新。其他在汉族广泛流传的宗教和哲学思想也在不断地影响艺术创作。没有道家的存在,汉族绘画甚至唐诗也不会拥有现在的模样。这些主题经常是关于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活的。就是绘画技巧也透露出了道家的阴阳理论的影响,有的在虚实的辩证转换之间,有的在干湿用笔技巧的对比之间。在汉族的艺术作品中总是出现道家神话传说的人物形象。相比之下佛教的影响就不那么大,尤其考虑到佛教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汉化这个因素。16世纪以后,随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又有了西方的影响。出于经济的原因,汉族美术的载体局限于宫廷和学院之中。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孤独的艺术家,他们在田园和山林当中进行创作。这常常是一些学者和被贬的官员,他们对社会现状不满,从而逃避现实。每逢朝代更替时经常有这种情况发生,比如,明末清初,满族入侵之际。\n汉族美术的影响在整个东亚文化圈都可以观察得到。在汉族或其他中国民族曾经间接统治下的地区尤其明显,如作为藩属的朝鲜和越南。有汉族移民的地方,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也多少受到了汉族美术的影响。日本美术同样不能摆脱中央帝国的影响。在一些领域,日本的追随者甚至超越了他们的先师,比如在日本达到鼎盛的漆器手工艺。16世纪以来,汉族的工艺品尤其是瓷器与陶器,大量向欧洲出口,这对欧洲艺术也产生了影响。建筑中国建筑数千年来,汉中国建筑族主要以木材建筑宫室,即使建筑物毁于战火而重建时,仍顽强地沿袭重木的旧制。汉建筑的特色是高台宫室。如“碧瓦朱甍”指绿色的屋瓦、红色的屋脊,形容建筑物的华丽美观,也表现了汉人建筑设计和审美情趣。宫室建筑受宗法礼制的约束,必须严格遵照门堂之制,沿中轴对称布局。宫室建筑讲求基于儒家文化“礼制”规范的整体布局性,在布局上讲求帝王之居“建中立极”,即以王城宫(城)门和前朝主殿为中轴。研究宫室者如洪颐煊《宫室答问》、张惠言《仪礼宫室图》、万斯大《宫室图》、焦循《群经宫室图》等。宗教道教东汉张角创道教,向三官告解忏悔并祈求安康三官即掌管天、地、水三界之神“三官大帝”。天官(上元一品九气天官紫微大帝)总管上宫诸天帝王、士圣高真、三罗万象星君,执掌赐福。地官(中元二品七气地官清虚大帝)总管五岳帝君并治二十四山、九土地皇、四维八极神君,执掌“赦罪”。水官(下元三品五气水官洞阴大帝)总管九江水帝、四渎神君、十二溪真、三河四海神君,执掌“解厄”。道教将孟春、孟秋、孟冬之望为三官大帝诞辰,订为三元节,上元正月十五日祭拜天官,中元七月十五日祭拜地官,下元十月十五日祭拜水官。其中尧帝定四时制年月、舜帝拓荒垦地、大禹治水有功,因此奉为三官大帝。信仰汉人对历史、传统的信仰是极其深厚的。不过,历史只是传统的载体,不是传统本身。汉文化的传统信仰可概括为敬天法祖。这不仅是先秦诸子百家的信仰,也是两汉魏晋隋唐宋明的汉人的信仰,通过六经以及正史的礼乐志可以得到证实。\n敬天法祖敬天法祖的信仰是《周礼》的核心信仰,也是对汉文化祭祀文化的高度概括。《明史》卷四十八“敬天法祖,无二道也。《周礼》一书,朱子以为周公辅导成王,垂法后世,用意最深切,”宗庙所祭者一家之亲,内神也,故曰内事;郊社及山川之属所祭者天下一国之神,皆外神也,故曰外事。汉人祭祀的对象分为天神、地祗、人鬼。天神称祀,地祗称祭,宗庙称享。祭祖日包括清明节、寒食节、端午节、中元节、重阳节。血统与姓氏文化炎黄子孙汉文化特别强调父系血统的继承以及亲属关系。记录血统继承的文书称为家谱或族谱。大部分汉人的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是O系。比如曹操后代的Y染色体是O1a1。汉代丞相曹参的家族基因O3-002611+炎黄子孙是汉族的同义词。[语出《国语•周语下》:“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谓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人也。……有夏虽衰,杞、鄫犹在;申、吕虽衰,齐、许犹在。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间之。故亡其氏姓,踣毙不振;绝后无主,湮替隶圉。夫亡者岂繄无宠?皆黄、炎之后也。”鲧、禹与夏人之后,以及共工、四岳与各姜姓国,“皆黄、炎之后也”。周王室和鲁、晋、郑、卫、韩、魏、燕、虞、虢等姬姓国;齐、申、吕、许等姜姓国。徐、黄、郯、江、赵、秦等嬴姓国、子姓宋国。家族系统中的宗族关系也是亲属关系,反映在政治制度上就是宗法制。和其他民族不同,汉族的姓氏多为单字。如张、陈、李、王、杨、黄、吴、刘、周、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在春秋战国时期,一般平民只有名没有姓,贵族才能有姓。战国后,姓氏制度瓦解,姓氏慢慢合而为一。\n五常五常语出《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唐孔颖达疏云:“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常在汉代又为仁义礼智信。上说下教汉文化以王官之学为源头,十分推崇对参与治国。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指出:“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于为治者也,直所以言之异路,有省有不省耳。”即是说,先秦诸子都是以治理国家为要务的,一方面“上说”,即游说统治者,推行其政治主张,另一方面“下教”,广招门徒,宣传其主张,这便是汉文化中爱国主义的源头。孟子甚至说:“如欲奔驰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墨子也说:“王公大人用吾言,国必治,匹夫徒步之士用吾言,则行必修”。庄子在《庄子·天下篇》则推崇“内圣外王之道”。科学历法农历夏历是汉族的历法。伏羲造八卦作三画以象二十四气,周公作时制定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天子历象日、月、星辰,行夏之时,敬授民时,\n汉族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以及与此相关的农历二十四节气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医学中医汉族医学俗称为中医。起源于传说中的远古黄帝、岐伯时代,以《黄帝内经》为标志的汉族医学生命与疾病知识体系的形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饮食中国菜\n中华饮食文化,在日本和韩国称为中华料理或中国料理,欧美称之为唐餐,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深远的影响了东亚地区的饮食文化。米食和面食是主要的两大类型,中国南方和北方种植稻类地区,以米食为主,种植小麦地区则以面食为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粮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谷类、薯类作物作为杂粮也都成为不同地区主食的组成部分。中国东南方仍以米食为主,大米制品种类繁多,如米饭、米糕、米粥、饭团、米面、糍饭、汤圆、粽子等;东北、西北、华北则以面食为主,馒头、包子、面条、烙饼、馅饼、饺子等都为日常喜爱食物,其他如山东煎饼、陕西锅盔、山西刀削面、西北、华北抻面、四川担担面、江苏过桥面等都是有名的面制风味食品。菜谱来源于中国各个地区和民族的菜肴,中国菜主要八大菜系组成;“八大菜系”是指川菜(四川菜)、湘菜(湖南菜)、粤菜(广东菜)、苏菜(江苏菜)、鲁菜(山东菜)、浙菜(浙江菜)、闽菜(福建菜)、徽菜(安徽菜)。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其中起源于清朝的宫廷的满汉全席堪称是中华饮食总汇,是中国一种集合满族和汉族饮食特色的巨型筵席。著名菜肴有北京烤鸭、牛肉面、麻婆豆腐、拉面等,日本拉面亦源自中国。起源于中国的食具筷子亦为流传至东亚饮食文化。中华饮茶茶文化与欧美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亦有中国十大名茶与台湾十大名茶,仪式化的品茶称为茶艺,茶风格各地不同,最有名气的要数四川成都的盖碗茶和广东潮州的工夫茶。日本茶道、朝鲜茶礼等其他东亚地区的茶仪式虽源自中国,但自行发展后有很大分别。酒是全人类的饮料。不过与古希腊等西方世界最早的葡萄酒不同,中国人最早是以谷物为原料酿酒的。酒在中华民俗活动不可分开。近现代民间风俗的婚礼酒、丧葬酒、月米酒、生期酒、节日酒、祭祀酒等等,都可以在周代风俗文化的“八礼”中寻找到源头。诸如农事节日、婚丧嫁娶、生期满日、庆功祭奠、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会在活动出现。也常在祭祀、会盟、祝捷等公务活动出现,还出现于民间的喜丧礼仪、欢聚迎送等场合。老人生日,子女必为其操办生期酒。摆酒宴请乡邻好友,并作携赠礼品以贺等。提亲与结婚亦是常备有酒,各种礼品其中又必不可少酒。婚礼后新人入洞房必要共饮“合卺酒”。洞房仪式完毕,新人要双双向参加婚礼酒宴者敬酒致谢,此时也亦会向新婚夫妇劝酒。祭拜酒因袭于远古对祖先诸神的崇拜祭奠。一般在立房造屋、修桥铺路要行祭拜酒。凡动土施工,有犯山神地神,就要置办酒菜,在即将动工的地方祭拜山神和地神。祭拜仪式要备上酒菜纸钱以求保佑。工程中,凡上梁、立门均有隆重仪式,其中酒为主体。然后逢年过节、遇灾有难时,要设祭拜酒[62]。除夕夜,各家各户要准备丰盛酒菜,燃香点烛化纸钱,请祖宗亡灵回来饮酒过除夕,娱神活动其形式仍是置办水酒菜肴。在传统意识中,认为万物皆有神,若有扰神之事不以酒菜祭拜,就不会清静[62]。端午节也会喷洒雄黄酒,小孩要挂香袋并在额头上用雄黄酒画一个“王”字;大人喝雄黄酒。中国酒文化和诗歌、戏曲也有着丰富的联系,如“太白醉酒”、“武松醉跌”、“鲁智深醉打山门”、“醉八仙”等,现代流行文化亦有以出现创作的功夫电影-醉拳等。书法\n汉字书法——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书写规律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基于索本求源(指甲骨文之后),这里重点介绍毛笔书写汉字的规律。只要我们对书法有了“狭义”的理解,那么对领会“广义的书法”也会大有裨益。戏剧元、明、清三朝,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元代戏曲称为“元曲”,有杂剧与散曲之分。元曲音乐,来源于唐宋词曲、大曲、诸宫调中名曲及北方民间流行乐曲。其中,单个乐曲称小令,若干同一宫调七声音阶北曲的单体乐曲依一定的逻辑连成组曲,前有引子,后有尾声,称为套数。南方戏曲独称为“南戏”,戏曲由五声音阶的南曲构成。元代中期以后,杂剧戏曲南移,南北戏曲合流,形成“南北合套”的戏曲套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