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高考历史学科 124页

  • 742.00 KB
  • 2022-08-18 发布

07年高考历史学科

  • 1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07年高考历史学科命题趋势与备考策略陕西省西安中学郭富斌\n◇2007年高考考试政策通报及《考试大纲》诠释,交流最新高考信息;◇2007年高考预测,重要专题分析、典型例题列举及备考思路解析;◇近年来考纲变化、趋势及相关问题说明;◇高考试题的特点、向导等分析;◇学生应考过程中的得失,特别是高考中解题的典型错误分析;◇高三教师与学生影响高考水平发挥的非智力因素分析及控制技巧。\n第一,高考的动向两个依据;三个关系。第二,学生对高考适应性问题第三,备考策略问题\n一、2007年高考命题趋势分析(一)高考与考试大纲的关系1.对07年考纲的认识《考试大纲》《考试大纲说明》(文科)《高考历史测量理论与实践》《高考文科试题分析》《高中历史考试测量新坐标》\n考试大纲没有变化的原因分析新课程考试生命周期高考实践命题人的认识\n2.如何利用《考试大纲》指导复习减负根据《考试大纲》整合基础知识点表1:05—06考试大纲考点分布表古代史近现代世界史总章节6章41节17章64节11章47节大纲05年113个考点112个考点75个考点06年121个考点112个考点73个考点05年高考4个3.5%8个7.1%2个2.6%06年高考10个9%8个7.1%7个10%\n《高考历史测量理论与实践》三个部分P51—81,三、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历史学科的目标解析P131—133,第三节考试内容与教学改革P136—174,第四章历史试题的编制\n信息\动态第一,考试大纲规定的内容比例p171第二,试题中客观题和主观题的比例p171第三,试题的覆盖面p171/172第四,试题的难度比例P172/134第五,试卷的长度P172/134第六,试卷排列顺序p173第七,对热点的态度p173/174第八,评价目标、评价维度、评价方法、命题取材、试题设计、基本知识点选取问题、解决方案及参考答案设计和评分变化。P133—135\n(二)高考与教材的关系1.三年来命题与教材的量化统计\n年度/卷别取材教材的分值答案来自教材分值从材料中得出答案或整合知识04年卷Ⅰ64分72分28分卷Ⅱ64分69分31分卷Ⅲ80分80分20分卷Ⅳ106分80分20分05年卷Ⅰ62分68分32分卷Ⅱ74分84分16分卷Ⅲ64分70分30分06年卷Ⅰ54分70分30分卷Ⅱ58分64分36分表2:2004——2006命题点、参考答案与教材关系表\n结论一:高考试题主要载体来自教材政策依据:“以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托,以考核的能力要求为指导,以试题提供的材料为情境组织考试内容。”——《说明》p452“在考试测量中,基本知识点起到两重作用。……知识点本身就是考查对象。同时,对能力的考查也离不开基本知识点的支撑。尽管考试测量强调能力的考查,也有材料题等形式,不完全依托所学的知识点,但是必要的基本知识点在考试测量中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n“以往考试测量中基本知识点的确定也是依据教学大纲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在考试测量中,试题所使用的基本知识点完全取自教材,论述题参与答案也依据教材,又是本身就是教材上的原文。”——<测量理论与实践>P134最新情况:杨宁一:根据学生对教材的认识程度来命题。\n结论二知识性试题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能力立意的实质是将能力(首先是历史思维能力)作为历史高考的考察重点。但考查能力不能抽象地进行,必须以知识(首先是主干基础知识)为载体,因而一般能兼顾能力和知识,具有先进性和合理性。在现阶段,提倡能力立意也符合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但是近几年高考的导向又使试题走上了知识立意的老路。”结论三能力要求有增加趋势\n2.高考覆盖面表3:知识覆盖面统计年份古代史近代现代史世界史03年5节12%8节12.5%7节13.5%04年Ⅳ6节14%12节18.8%5节9.6%05年Ⅲ4节10%8节12.5%2节4%06年Ⅰ13节31%8节12.5%7节13.5%06年Ⅱ4节10%6节10%11节21%总章节6章41节17章64节12章52节\n3.历史学科各部分内容考查比例分析(1)古代史、近代现代史和世界史考查对照表4:04—06年古代史、近代现代史和世界史考查比例表卷别古代近现代史中国世界史04年Ⅰ2820+20=40上166832上22下24下10Ⅱ2820+20=40上286832上3下12下29Ⅲ3216+25=41上87327上0下33下27Ⅳ2028+20=48上206838上30下28下8\n05年Ⅰ2420+20=40上4644+32=36上4下36(28)下32Ⅱ16+20=3628+0上16644+32=36上36下(12)下0Ⅲ12+20=3236+0上206832上32下16下006年Ⅰ2+32=3420+20=40上367426选上12下4下14Ⅱ0+20=2016+20=36上305632+12=44上28下6下16总评31366733\n(2)历史学科内政治、经济、文化考查比例表5:政治、经济、文化三部分考查比例表卷别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04年卷Ⅰ285616卷Ⅱ60364卷Ⅲ76240卷Ⅳ48461205年卷Ⅰ88012卷Ⅱ483616卷Ⅲ54103606年卷Ⅰ641818卷Ⅱ283636教材比例64.8%18.9%16.7%\n政治经济文化全国卷Ⅰ古代史37.中华文明发展规律认识23.《水浒传》37.概括春秋到东汉中国文化变化趋势(3分);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发展中华文化表现(9分)2+32=34分中国近现代史总理衙门—外务部;《临时约法》;武汉国民政府、政协职能;十月革命与中国革命。39.两次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分布特点(6分)39.通商口岸的开放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14分)20+20=40分世界史16.巴黎公社;17.十月革命;18.巴黎公社和苏俄比较;20.普法战争;22.欧盟;64分21.欧洲煤钢联营;18分23.《堂吉诃德》18分26分\n全国卷Ⅱ古代史37.10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地位变化。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根本差异。(4分)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12分)启示(2分)0+18=18分中国近现代史12.“片面最惠国待遇”理解;13.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新阶段含义;14.南京临时政府外交政策;15.对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理解。17.洋务运动39.抗战前中国铁路特征(6分)孙中山“高原铁路系统”战略意图(8分)“一五”期间与西藏交通成就(6分)20+20=40分世界史20.马克思主义汲取的人类优秀文化成果;21.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表现;22.第三国际。16.殖民地和英国工业化;18.苏联工业化;19.亚洲工业化。23.中国文化对启蒙运动的影响。37.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4分)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8分)启示。(2分)28+14=42分28+0=28分16+20=36分4+32=36分100分\n四川卷古代史行省制度;三司;驻藏大臣。、37.隋唐制度创新(6分)37.隋唐制度创新(3分)李清照作品特点;37.春秋战国教育、治国思想(6分)16+15=31分中国近现代史秋瑾事迹;宋庆龄事迹;37.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现代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重要变化(3分)37.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及启示(8分)中国现代化在经济方面的重要变化(3分)四川文化遗迹。37.中国现代化在思想方面的重要变化(3分)12+17=29分世界史联合国;冷战前后世界组织特点变化。欧佩克;世界贸易组织。居里夫人成就39.概括英国在17~18世纪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的因素。(9分)据此分析评价政治对科技的影响。(3分)美国却带英国的原因(8分)20+20=40分28+9=37分8+14=22分12+29=41分100分\n(3)阅读文字与正文\n4、考查方式:(1)打破现行教材的时空界限命题表6:04—06历史试题跨度统计表卷别古今中外卷别古今中外04年Ⅰ32分05年Ⅲ36分04年Ⅱ32分06年Ⅰ4分04年Ⅲ48分32分06年Ⅱ52分04年Ⅳ36分06北京52分05年Ⅰ32分36分06天津53分05年Ⅱ32分16分06四川48分\n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n(2)价值引领从文明演进角度理解阐释历史江苏卷2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美国及其他国家必须感谢英国,因为它订立的《南京条约》开放了中国的门户。但现在,英国和其他国家,也必须感谢美国,因为我们将这个门户开放得更宽阔。——美国专使顾盛给美国政府的报告(1844年)材料二(美国)幅员万里,不设王候之号,不循世及(世袭)之规,公器(国家大事)付乏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徐继畲《瀛环志略》(1848年)材料三定名中华共和国。……立宪法,悉照美国宪法,……——邹容《革命军》(1903年)\n材料四耶鲁大学是中美教育合作的先行者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156年前,一位名叫容闳的中国青年走进了耶鲁大学校园,4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文学士学位,成为毕此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此后,一批又一批中国青年来到耶鲁大学求学。——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2006年4月21日)请回答:②美国政治制度对近代中国有很大影响。材料二赞扬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哪些方面?联系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政体、政权机构、宪法三方面受美国政冶制度影响的具体表现。(6分)③根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举出晚清中美文化教育交流的史实,简要说明其积极作用。(3分)④综台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辩证说明晚清中美关系的特点。(2分)\n37.(天津06年文综,29分)明清以来,书籍翻译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图11图12《共产党宣言》中文第一版封面\n材料一明朝后期开始、利玛宾、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先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材料三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秦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阅读图文材料回答:\n“历史学科的信息特点是:反映历史思维的特征,即对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进行具有时代意义的认识和思考。”——《说明》P452“提炼历史学科的有效信息和价值,离不开历史学科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这其中,历史的观点和方法又是最为重要的。”——《说明》P455\n问:看了您二位对课程改革的见解,我觉得受益匪浅。我想问一个问题,在现在中国的历史教育过程中,如何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新课标在这方面有什么举措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培养具有历史责任感的学生呢?郝: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历史课程标准专题的取舍和主要内容的选择方面,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如在中国近代史、现代史方面的专题中,就有相关方面的内容。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在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中,我们在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更应关注在新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开放的世界意识、民主意识、科学精神及对世界多元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等内容。\n(3)主题鲜明,时代气息浓厚01年:围绕着社会发展与教育、思想解放、国家政策、民族独立以及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关系。02年:渗透走向世界的意识,客观性试题一开始就是一组关于欧盟的题目,中间是一组关于对外开放和在国际背景下分析中国经济问题的题目。主观题:古今丝绸之路。04年:战争与和平05年:人的解放和和谐社会战争与和平中华文明的复兴与发展对外开放\n国际关系中外关系中俄关系04年Ⅰ尼布楚条约、北京条约、十月革命、新中国与苏联中日关系04年Ⅱ鉴真东渡、马关条约、东方会议、关系正常04年Ⅲ(48)隋唐交通、大化改新、倭寇、侵华经济方针、山东主权变迁(材料题)中美关系05年Ⅰ望厦条约、开罗宣言、扶蒋反共、关系正常中国与世界05年Ⅰ万隆会议06年Ⅱ虎门、马关条约、临时政府外交、重返联合国大国关系04年Ⅱ国际法、国盟、联合国与世界和平(32分)06年Ⅰ法德关系:普法战争、煤钢联营、欧盟东西关系(全球化)04年Ⅰ新航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全球化(32分)04年Ⅳ殖民扩张与全球化(32分)类别卷别知识点\n科技文化中华文化发展04年Ⅰ齐民要术、杜甫诗史、西夏木活字04年Ⅳ儒家学说与社会政治变化关系:焚书坑儒、独尊儒术、四书五经、新文化运动、批林批孔05年Ⅰ文学作品与时代特征:建安文学、杜甫、话本、毛泽东诗词05年Ⅱ大众传媒与思想解放:天下郡国利病书、海国图志、变法通议、狂人日记、光明日报讨论05年Ⅲ思想文化交流:道教发展、新儒学、拜上帝教、康梁维新思想;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留学生、戊戌变法教育、临时政府教育、邓小平教育改革世界06四川世界科技中心转移(32分)\n文明融合中华文明04年Ⅲ西域作物内传、匈奴内迁、两面官、民族区域自治06年Ⅰ民族融合与中华文明发展(32分)中西文明04年Ⅰ明清高产作物传入、三大发明命运、师夷长技05年Ⅲ中国近代第一批留学生06年Ⅱ中西科技发展差异比较(32分)06天津明清以来中西文化交流(29分)06北京18世纪以来文明的对话(36分)06江苏中美近代政治和文化交流\n经济发展区域发展04年Ⅰ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04年Ⅱ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地区经济发展04年Ⅲ三线建设与西南开发05年Ⅱ关中地区经济发展与秦朝兴衰05年Ⅲ两汉时期河西走廊社会经济变化06年Ⅰ通商口岸与近代中国发展行业经济04年Ⅳ城市发展与社会经济状况05年Ⅱ水利工程和发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经济政策04年Ⅳ中共土地政策变化与农村改革06天津农本思想、税收变化、摊丁入亩06重庆重农思想、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工业化04年Ⅱ中国近代能源的开发与利用06年Ⅱ英国、洋务派、苏联、新韩工业化资金来源;高原铁路系统建设\n政治文明中国古代04年Ⅱ地方官制:郡县制、察举制、转运使、行省制度05年Ⅰ中央政权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管理的典型政策近现代民主历程04年Ⅳ中共与国民党和民主党派合作05年Ⅰ民族主义对近代欧洲的双重影响05年Ⅱ中外宪法:1791年宪法、临时约法、共同纲领和54年宪法;美国公民选举权变化(32分)05年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标志、措施;美国黑人人权状况的改善(32分)06年Ⅰ中国近现代政府机构变迁;社会主义运动典型06年Ⅱ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n5.新旧教材关系表7:高考与新教材关系表\n卷别主题考查点新课程04Ⅰ全球化材料1探索历史的奥秘,第20课p133第4问必修Ⅱ第27课p12604Ⅱ和平发展材料1.2战争与和平,第6课p28练习题05Ⅰ民族主义设问2.3战争与和平,第1、4课p6.1705Ⅱ美国宪法材料1.2近代民主历程,第5、10课p26、56材料3必修Ⅰ第9课p3905Ⅲ美国人权材料1.2.3近代民主历程,第10课p255657必修Ⅰ第9课p3906Ⅰ鸦片战争设问2必修Ⅱ第10课p49.5006Ⅱ中西科技材料1P72必修Ⅲ第17课破解李约瑟难题设问2.3.4P72思考题1.3P73思考3\n例1:04Ⅰ第37题与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第27课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选修《探索历史的奥秘》第20课新航路的开辟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对照。材料一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他们打出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选修P133正文目题:“新航路的开辟给西方带来了什么?”“新航路的开辟给印第安人民带来了什么?”“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你如何看待新航路的开辟这一事件?”正文内容:“当1992年哥伦布到达‘新大陆’500周年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打算把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日期作为全球节日之一,但却遭到拉丁美洲人民的坚决反对。”\n材料三对于冷战结束后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有人予以肯定,也有人持否定击度。(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并简要说明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10分)必修ⅡP126正文:“正是由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很多人开始反对全球化。”\n答案:(4)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各国经济的互补,加入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发展经济之路;但在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居于有利位置,使南北差距拉大;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加入,趋利避害。P126正文:“尽管全球化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全球化这一历史趋势是无法改变的,它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只要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及国际政治新秩序,对经济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就能够达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n例2:05Ⅰ第37题与与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1课战云密布的欧洲和第4课极端民族主义与战争对照材料二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在一九一四年战争开始的几个星期……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2)概括材料二反映出的狭隘民族主义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产生的欧洲国际关系背景。(12分)\n答案:(2)本民族利益至上,排斥敌视其他民族。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1课战云密布的欧洲P6正文:“列强宣布‘民族优越论’,鼓吹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宣称对外扩张是民族利益所在。它们经常采用的手法是声称本民族的利益受到对手的损害,煽动民众的仇恨情绪,……”\n(3)指出材料三反映出的凯末尔革命中民族主义的目标。(4分)答案:独立、富强(4)依据上述三条材料,简要评价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10分)第4课极端民族主义与战争P17—18:引言中对民族主义评价:“体现了民族的成员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希望民族独立和强大。”第一目“民族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对民族主义评价中:“在,欧洲,民族主义逐渐变形,列强政府利用民族主义对外侵略。……在亚、非、拉地区,民族主义成为反对殖民压迫、争取独立的思想武器”。\n例3:05Ⅱ第37题与与必修Ⅰ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选修《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第10课美国民主宪政的扩展对照材料二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1870年)材料三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1920年)回答:(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的规定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n必修Ⅰ,P39正文阅读内容:“迄今为止,联邦宪法共有27条宪法修正案。……南北战争结束以后,国会制定了关于废除奴隶制、承认黑人公民权利的第13~15条修正案;1920年通过第19条修正案,给予妇女选举权;……”选修—P56,由法律保障的公民权一目:“……内战结束后,国会先后通过3个宪法修正案,废除奴隶制和保障黑人公民权。“……1870年第15条宪法修正案规定,各州不得以种族、肤色和曾经是奴隶身份为理由限制公民的投票权。”\n例4:05Ⅲ37题与选修《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第10课美国民主宪政的扩展对照材料二:在合众国境内受合众国管辖的任何地方,奴隶制和强制劳役都不得存在,但作为对于依法判罪的人的犯罪的惩罚除外。——《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1865年)P56,由法律保障的公民权一目:“1865年第13条宪法修正案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了奴隶制。”\n材料三:美国1964年的民权法允许联帮司法部门对凡是实行种族隔离的公共设施和学校进行起诉,并对继续进行种族歧视的公共性计划停发联帮资助……1965年选举权法旨在彻底消除南部各州对黑人选民设置的种种岐视性选举资格限制……1968年国会通过民权运动时期最后一个重要的民权法案,禁止在租房和买卖房屋方面的种族歧视行为。P57,民权法案一目材料:“面对黑人如火如荼的斗争……美国国会通过的三个民权法案:1964年的民权法,规定黑人可以和白人一样享用旅馆、饭店、娱乐休息等公共场所,禁止在公共场所实行种族隔离;1965年的民权法也称《选民登记法》,禁止在选民登记时采取文化考察和其他歧视性措施;1968年的民权法又称《开放住房法》,禁止在出售、出租住房时实行种族歧视。”\n例5:06卷Ⅱ38与必修Ⅲ第17课破解李约瑟难题对比材料二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发展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实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自然辨证法》)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致瓦·博尔吉乌斯》)\nP72正文:“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指出:‘……工业有了巨大发展,并产生了大量力学上的……、化学上的……以及物理学上的新事实,这些事实不但提供了大量可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进行试验的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和制造成为可能。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引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和17世纪调解意大利山洪的需要而产生的。”——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1894年1月25日)\n材料三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清世宗实录》)P72正文:“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始尽’(《清世宗实录》卷五七、卷一六)。”(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8分)P72请思考:1、西方文艺复兴之后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n(3)根据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P723、15世纪后中国科技由盛转衰的原因。(P30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解析与探究思考近代中国科技相对于西方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n答案:(3)君主专制维系腐朽制度;(2分)重农抑商、闭关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3分)自然经济不能提供近代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3分)文化专制政策(或崇尚理学、八股取士、文字狱等禁锢思想,摧残人才,阻碍科技发展。(4分P72—73解释一:固守农耕经济藩篱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解释二:科举制度扼杀了科学技术发展。解释三: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其他解释:一些学者认为专制集权的官僚体制、封闭禁锢的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n(三)高考与热点的关系1、高考实践:2、理论认识——命题人的认识:命题指导思想:“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察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纲》文科综合命题:“……并且不回避重点、焦点和热点问题。……以世界热点、焦点和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为立意中心,使试题根植于社会生活之中,既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有丰厚的答题素材,让考生有话可说,有理可书。”——《测量》P173——174\n(四)高考试题设计变化1.开放性理论依据:《高中历史考试测量新坐标》p962、命题水平提高。\n37.(北京06年文综,36分)青少年应当成为文明的继承者和创造者,最近推举办“18世纪以来文明的对话”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回答:(1)展览一:18世纪中西文明的对照下表是展览中对体现当时中西文明重要成果的两部著作的介绍,请参与已填充的文字,完成空白部分(8分)\n(2)展览二:西方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以下是展览文字节选:1840年后中华文明面临新旧嬗变。中国人为教亡图存,吸收西方成果,先后提出各种主张,如:①“师夷长技以制夷”;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③“耗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孔子政制考》);④“只有这两位先生(德生生,赛先生)可以教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作为解说员、请你向参观者解释其中四个主张的实质和作用。(如选择一个以上主张做答,只判前两个。(12分)(3)展览三:20世纪的世界战争与人类文明以下是展览主题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爱好和平理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同人类文明的凶残敌人进行一场死搏斗——胡锦涛1937年《国共合作宣传》公布: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署。运用所学知识,向参观者介绍这两个文献产生的背景,并说明其历史经验。(12分)\n(4)展览四:当代文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以下是展览的结束语:联合国千年报告指出,建设一个更安全、更公平的21世纪,需要每个国家和每个人的努力。联合国秘书长在2004年新年致辞中呼吁,国际社会不仅要关注局部战争冲突问题,也要致力于解决全人类面临的贫穷、病症、环境恶化等问题。3.综合性加强\n(五)对07年历史学科高考命题趋势的认识1.总体稳定:依据:《大纲》及说明2.趋势:(1)一、二卷分工考查的方式沿用方法:一卷以基础知识考查为主。二卷以能力考查为核心。\n依据:理论依据—大纲、说明、测量理论。“选择题一般是考查对知识掌握的准确程度,因此,试题所涉及的基本上是学科知识的基本单位”《说明》P462“若要2/3以上的选择题都带有思维特征,选项是相当难以设计的,问题还在于四个选项都要水平一致,如果有一个选项失误,实际上另外三个也几近于于白费劲。”《高考历史测量理论与实践》P139\n“近来,人们对高考中材料解析题强调就材料本身出发去设计题目的方法也基本取得了一致看法。从命题的角度上说,这样做有几个有利:其一,可以创造一个相对摆脱教材束缚的天地,为命题者提供新的思路;其二,可以有效地防止命题中的模式化的倾向。……其三,可以逐渐摸索材料题这种主观性试题进一步客观化的路子。”《高考历史测量理论与实践》P139“在材料题中,如果出现离开材料照搬教材仍可做答的情况,这说明材料的设计是无效的。”《高考历史测量理论与实践》P140\n“非选择题一般是考查对知识的应用程度,因此,试题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广,并且有一定深度。这主要表现在试题所涉及的可能是一个问题,也可能是一组问题,或者是一类问题和综合性问题。”“调动和运用知识是测试的基本目的,也是重要的能力要求,事实上,此项目标是能力测试的主体内容,……调动和运用知识的水平,乃是决定考试水平的关键。”《说明》P462\n(2)主题突出(3)价值引领(4)关注热点(5)开放性加大(6)地方特色浓郁\n二、试卷分析(一)学生得分统计\n2005、2006年陕西省文科高考分科成绩统计表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总分全体05年97.06103.8173.8758.6376.8766.99179.87181.61427.67411.83应届生05年96.09102.8768.8655.7073.4664.54175.54178.45413.95400.74往届生05年100.14107.2189.7869.2187.7875.84199.19200.66476.89451.82\n06年陕西浙江两省高考平均分值对比语文数学英语综合总分理科浙江差额97.1093.593.5189.62102.57-12.9583.5590.73-7.18156.64171.54-14.90426.91458.43-31.52文科浙江差额97.0692.974.0973.8797.25-23.3876.8985.49-8.60179.87171.648.23427.69447.35-19.66\n陕西省04、05年文综成绩分段统计表分数段04人数04累计05人数05累计290-2991100280-2898900270-279951041212260-269656760137149250-25920362796664813240-2494019681521903003230-23962011301650148017210-22916122291381973127748180-20922270514083461062358\n05、06年文综分科成绩统计第一卷第二卷平均分政治06年29.9239.5933.5132.3463.4771.93历史06年32.9420.3628.57(04年)32.8232.5342.86(04年)65.7652.8971.43(04年)地理06年30.7522.0721.6732.9852.4255.05合计06年93.6182.028897.85181.61179.87\n近年来历史学科学生得分统计表题型选择题主观题总分03年(106分)26.97(48分)40.22(58分)67.19分04年(106分)28.57(48分)42.86(58分)71.43分05年(100分)32.94(48分)32.62(52分)65.56分06年(100分)20.36(48分)32.53(52分)52.89分\n2006年陕西省高考历史选择题量化表题号满分值平均分难度/区分度1242.670.67/0.521342.130.53/0.431441.450.36/0.291541.410.35/0.601640.840.21/0.411740.880.22/0.181842.200.55/0.301942.350.59/0.442041.940.49/0.262141.020.26/0.232242.020.51/0.242341.550.39/0.11\n题号设问能力要求满分学生平均分难度系数及格率满分与零分率37题1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知识96.030.6773%11%/2%2调动和运用知识93.390.3821%4%/4%3获取和解读信息、阐释事物106.020.6075%8%/%4论证和探讨问题43.260.8297%87%/3%37题小计3218.70.58//39题1调动和运用知识64.080.6873%17%/3%2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知识149.750.7075%6%/1%39题小计2013.830.6970%/37、39题合计5232.530.63//2006年历史学科第二卷学生答题情况统计表\n表:05年历史学科第二卷学生答题情况统计表题号设问能力要求满分平均分难度系数及格率满分零分人数37题1调动和运用知识105.550.5564%/2获取和解读信息105.000.5049%/3描述和阐释事物84.480.5651%/4论证和探讨问题43.440.8677%/37题小计3219.080.6259%296/20839题1调动和运用知识64.240.7162%/2获取和解读信息63.240.5462%/3论证和探讨问题86.260.7886%/39题小计2013.740.6870%/37、39题合计5232.820.63//\n37题1、2问(261507份)3、4问(256922份)分数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060652%66473%113341%1360%221691%13931%340392%32891%465743%46932%593424%54952%6150676%137725%72569210%4213816%83302213%70603%93557214%162406%103076912%6176724%11228989%90324%12190157%166286%13156516%5709822%14120355%115344%1595474%1660882%1741052%1827321%37题考生分值分布表\n39题259197份1、2问分数人数百分比053322%13080%28030%39980%418051%519211%633831%733971%862092%956042%10103214%11109634%12206898%13225269%143690414%153092412%164049016%17223789%18236029%1955422%2051082%39题学生分值分布表\n题号满分值平均分难度零分人数比满分人数36.1-31713.270.78492/2613736.4-51911.710.62711/47837.1-2189.950.55528/72237.3-41410.220.73767/740538.186.640.83300/2819538.2128.760.73395/2026138.3125.630.471836/039.1-22014.610.73373/112439.3-52010.170.517450/227639.6107.230.723135/32839.7106.290.633376/163106年陕西省高考综合题统计表\n(二)学生答卷主要错误1、基础知识掌握薄弱考生1:(1)中国文化变化的原因:“①封建制度的逐渐瓦解。②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提高。③统治阶级的管理。④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考生:“玉米、甘薯”、“汉朝时契丹创制自己的文字”、“汉朝时的四大发明也被少数民族所兼收”、“汉法是汉朝颁布的行之有效的法律”、“辽是羌族的一支”、宋朝皇帝颁“云南王”“怀仁可汉”“天可汗”\n2.审题草率,忽视试题设定的条件及要求(1)忽视试题设置的时间条件(2)忽视试题要求的空间条件(3)忽视题目的要求,随意变更问题方向\n3、部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较差(1)部分考生解读信息能力较差(2)一些考生不能最大限度的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4、表述问题较为突出(1)语言组织能力差强人意,不会使用学科语言进行规范的表述,表达不准确,比较空泛(2)表达的逻辑性不强,甚至自相矛盾(3)表达的层次性不够(4)错别字较多“强胜(盛)”、”出始(使)”、“子午线叛(判)定”、凶奴、融和(合)、\n37题(3)各抽查40人分层答卷未分层答卷最高分10分(2人)9分(1人)最低分3分(1人)2分(2人)平均分7.6分4.45分人数聚集分数段9分(22人)3分(17人)\n学生答卷1:因为在当时汉族的文化、制度是非常先进的。辽金都仿照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并仿照汉族的制度在自己的民族中建立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并仿照汉族官制建立自己官制。学生答卷2:原因:汉朝时期是一个经济、文化政策都很强盛的时期,无论是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还是与外国的构图都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优秀的贡献。内容: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注重技术的提高和新产品的发明。政治上,施行“一条鞭法”,“向地而衰征”“初税亩”等有利于农业大力发展的政策。文化上,加强各民族间的交流,传递各民族的风俗和民族文化。\n(三)错误原因分析一是对知识和能力关系的认识错位二是教材与复习资料关系错位三是教师与学生关系错位四是长期努力与短期突击关系认识错位五是理解知识与记忆知识关系错位六是社会文化环境背景变迁和学生性别角色的影响\n三、备考策略(一)艾宾浩斯学习法观点:一是学习成绩与记忆力最为密切相关;二是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规律,复习必须及时;三是集中复习与分段复习对比。\n方法:①学习和复习内容一;②学习和复习内容二;③复习内容一和内容二(小循环)④学习和复习内容二⑤学习和复习内容二⑥复习内容一和内容二⑦复习内容一(中循环)⑧按上述方法处理⑤——⑨⑨复习全部内容(大循环)\n(二)历史选择题应对策略考生失误举例例1:03—17太平天国在其占领区内实际推行的土地措施不包括A.禁止地主收租B.承认耕者有其田C.没收地主土地D.按人口重新分配全部土地例2:04—16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直接原因是A.儒生攻击郡县制,非议秦始皇B.儒生主张“非攻”,反对兼并战争C.秦的暴政与儒家仁政思想相抵触D.儒家的仁爱主张不利于秦始皇横征暴敛\n选择题应试技巧(1)限定法例1:全国旧04—20.“文革”后期江青等人借“批林批孔”将矛头指向A周恩来B邓小平C林彪D刘少奇例2:(全国旧课程卷04—21)中共“一大”确定,党成立以后的中心任务是A.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B.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C.开展武装斗争夺取政权D.同国民党合作推动国民革命\n例3:北京04—2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具体体现在①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发展爱国统一战线③开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④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A.①②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例4:02—15:自唐至清,长期作为重要对外贸易港口的城市是A.扬州B.泉州C.明州D.广州\n例5:05年全国3—13.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A.佛教和道教思想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22.5%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30.4%例6:05年全国3—19,中华民国成立后,临时政府在教育方面A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50.6%B鼓励阅读儒家经典3%C规定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的宗旨D允许继续使用清政府颁行的教科书4.2%\n例7:05年全国3—23.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根据地在政权建设上采取的重要措施是A建立政治协商制度10.9%B实行“三三制”C实行减租减息D开展整风运动例8:(06年卷Ⅰ16)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A.是在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基础上直接建立的B.推动了第一国际的建立C.标志着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历史舞台D.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n例9:(06年卷Ⅰ19)十月革命的胜利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A.找到了一条改造中国的新的革命道路B.提出了只有民主与科学才能使中国富强的主张C.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D.认识到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n(2)特征法例1:00—14:明代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兴盛……兴盛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A.盛产棉花B.交通便利,便于外地棉花运入C.出现机器纺织业D.有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向纺织业生产例2:(天津卷04—21)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①列强以炮舰和廉价商品打开中国的大门②在对外正当贸易中开始出现贸易逆差③被迫允许外国投资设厂④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n例3:(05年卷Ⅱ16)1791年宪法是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成果,该宪法A.规定法国实行君主立宪制B.规定法国为共和制国家C.确立了无财产限制的选举制度D.是各革命派别一直严格遵循的纲领例4:(05年卷Ⅰ23)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进—步扩大对华资本输出B.在中国建立稳定统一的全国性政权C.控制中国,推行全球战略D.缓和美苏矛盾,划分势力范围\n例5:(05年卷Ⅲ13)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A.佛教和道教思想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22.5%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30.4%\n例6:日本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最突出的表现是A.掌握政权的人是原属统治阶级的武士B.不少垄断资本家由旧式特权商人脱胎而来C.垄断集团与军阀集团相勾结,推行军国主义政策D.天皇是国家元首兼军队最高统帅,拥有专制权力\n(3)推理法:例1:04—16:秦始皇“焚书坑儒”直接原因是A.儒生攻击郡县制,非议秦始皇B.儒生主张“非攻”,反对兼并战争C.秦的暴政与儒家仁政思想相抵触D.儒家的仁爱主张不利于秦始皇横征暴敛例2:全国旧04—17: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n例3:全国旧04—23下列关于民主党派的表述,正确的是A.始终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B.自成立起就接受和拥护共产党的领导C.抗战胜利后主张政治民主化,反对军队国家化D.1948年后开始参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例4:全国404—22太平天国政权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主张A.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B.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C.农副产品全部上缴国库D.农副产品全部归农户所有\n例5:03—19下列关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农产品全部由农民自行处理B.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C.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D.有利于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例6:00—13:科举制在1905年被废除的主要原因是A.新式学堂毕业生逐渐成为官员的主要来源B.学子罢考抵制科举制C.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已失去文化教育价值D.该制度已不能满足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n例7:(全国卷404—15)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其对华经济掠夺的总方针是A.对矿业、钢铁工业等部门实行“统制”B.抢占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C.控制中国的交通命脉D.将沦陷区经济变为日本的附庸经济例8:全国03—27中国明朝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技术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共同之处是A.反映了尊重自然、探索自然的精神B.侧重于理论探索C.局限于生产、生活层面的探索D.提倡实验科学\n例9:05年全国2—20.鸦片战争后出版的《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对开阔人们眼界、重新认识世界起了积极作用。它们的主要内容是介绍A、西方各国政治制度B、西方历史地理知识C、西方兵器制造知识D、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例10:(06年卷Ⅰ13)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体现这一目的的规定是A.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C.实行总统制D.实行责任内阁制\n(4)标准法例1:史学界之所以肯定武则天,其主要原因是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B.她替多病的唐高宗处理政事C.她能重用有才能的人D.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例2:秦朝暴政对社会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中最根本的表现是A.阶级矛盾尖锐B.政治动荡不安C.人民生活痛苦D.生产破坏严重\n例3:史学界对于唐太宗与东突厥的战争之所以持肯定态度的主要理由是A.是先进民族对落后民族的战争B.有利于维护中原地区的生产发展C.唐朝进行的是防御性战争D.是反对少数民族侵略的自卫战争例4:法国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是A.金融贵族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B.“七月王朝”极端腐败,激起人民强烈愤怒C.革命前农民歉收和经济危机使人民生活极度恶化D.人民觉悟普遍提高,要求建立“民主的社会共和国”\n例5:(全国旧课程卷04—24)西北地理环境与西北民歌风格之间的关系说明①地理环境影响民族文化气质②地理环境决定民族文化气质③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具有特殊性④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具有稳定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例6:(05年卷Ⅰ19)话本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促使它兴起的直接社会原因是A.理学的形成与发展B.商业和城市的繁荣C.各民族文化的交融D.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n(5)抽象法例1:(02—1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C.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例2: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这里所说的失败,主要是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B.蒋介石、汪精卫背叛了革命C.中国共产党内右倾投降主义占了上风D.工农运动转入低潮\n例3:造成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多种因素中,主要的是A.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B.国际反共势力的破坏C.“大跃进”、人民公社和反右倾的后果D.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例4: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下列各项中最能表明这一性质的是A.采取武装斗争打败了王军B.没收、出卖王室土地,废除地主对国王的封建义务C.处死国王查理一世D.1649年5月英国宣布为共和国\n(6)逆选法:例1:全国旧04—12.下列关于唐长安城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宫殿宏伟,街道整齐②注重城市绿化,建有排水设施③突破“坊”“市”界限,商业活动没有区域限制④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例2:全国旧04—35.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自治区域来说,这一制度有助于①因在制宜发展本地事业②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融合③在统一主权下自主行使地方治权④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n例3:天津04—14.元朝统一后,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①汉族人民大量迁居到边疆地区②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③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相融合④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例4:全国03—20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民主革命纲领,其主要内容是①推翻帝国主义压迫②打倒军阀③统一中国④平均地权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n例5:(05年卷Ⅰ1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在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的主要任务是①废除剥削制度②消灭阶级压迫③统一国家财政经济④建立社会主义经济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例6:(05年卷Ⅱ23)23.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次讨论①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②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③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④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n例7:(05年卷Ⅲ14)为了推翻清朝的统治,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其教义综合了多种思想,主要有①西方基督教教义②资产阶级启蒙思想③农民的平均主义④儒家大同思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例8:(05年卷Ⅲ20)1977年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后,在科技领域进行大力整顿,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②恢复全国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招生制度③1978年初召开全国科学大会④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n主观性试题应试策略1、先看问题后读材料,带着问题读材料(1)节约时间:例如04年高考第40题:第一问:“中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与抗日战争时期,实行不同的土地政策。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种土地政策的基本内容;说明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改变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据。”第二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主要措施与内容是什么,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n2、利用教材内容回答问题(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是材料题的基本要求例1,05年全国3—37第(3)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各项法律颁布的共同背景;(6分)这些法律没有完全解决黑人的不平等地位问题,为什么?(2分)(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上述材料反映出的黑人地位逐渐改善的原因。(4分)例2,05年全国3—39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仓慈的做法起到了什么作用。(8分)(2)历史知识在新情景下的应用能力例,05年全国3—39第(1)问,材料一中所说的“亡我祁连山”是由什么具体历史事件导致的?(6分)(3)材料与教材结合是解题的重要途径\n例2:04年40,材料一中共中央1942年通过的《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指出,农民是抗日与生产的基本力量,党的政策是扶助农民,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实行减租减息,保证农民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借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地主的大多是有抗日要求的,一部分开明绅士并赞成民主改革的。故党的政策仅是扶助农民减轻封建剥削,而不是消灭封建剥削,故于减租减息之后又须实行交租交息政策,于保障农民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之后,又须保障地主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借以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解放日报》1942年2月6日\n3、读材料时,要重视材料出处例如2002年第37题:第一问问“结合相关历史背景、简述旅顺、大连的主权受到损害和得到恢复的基本过程。”材料一: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3月)材料二:日俄《普茨茅斯条约》(1905年9月)材料三:苏美英《雅尔塔协定》(1945年2月)材料四: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1950年2月)\n4、善于利用试题背景材料中有效信息来确定答案03年第40题:问“从1943年至第二战场开辟期间,反法西斯战争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有哪些重大进展?为什么在这种形势下英美最终开辟了第二战场?”材料:“1943年,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转折。1944年,苏军在苏德战场发起一连串进攻战役,收复大片西部国土,向国境线以西挺进,这加快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但也引起某些西方政治家的担忧。同年6月,美英最终开辟第二战场。”答案:“进展: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苏德战场出现转折;苏军大举反攻,矛头直指德国本土……原因:军事力量对比有利于同盟国,希望尽早结束战争。力图限制苏联影响……”\n例2:05年全国3—37第(1)问:材料一中的(解放黑人奴隶宜言)是谁签署的?(2分)他是在什么情况下签署该宣言的?(8分)例3:05年全国3—37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所述的瓦尔密战役的性质。答案:法国保卫革命、保卫祖国的正义战争。(2)从设问中得到启发例1:03年第37题第2问:“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风貌,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什么重要历史信息?”\n材料二邓小平在1987年指出,“农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n05Ⅰ37.(32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落后的土耳其沦为西方列强宰割的对象。在民族主义激励下,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民,赶走外国侵略者,建立共和国,发展民族经济,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3)指出材料三反映出的凯末尔革命中民族主义的目标。(4分)答案:独立,富强\n05Ⅰ39:图8中B城市为万隆。1955年,在这里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4)指出材料中所说的与会各国的“异”指的是什么?答案: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n05Ⅱ37(32分)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二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美利竖合众国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1870年)材料三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美利竖合众国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1920年)材料四(此前年满二十一岁的公民才拥有选举权,现规定)年满十八岁和十八岁以上的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为年龄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美利竖合众国国宪法》第二十六条修正案(1971年)\n回答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的规定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10分)3)概括材料二、三、四,指出美国公民的选举权是如何变化的。(9分)答案:取消了选举权利在种族、肤色和奴隶身份上的限制;取消了选举权在性别上的限制;放宽了选举权在年龄上的限制。\n05Ⅲ39.材料一:《汉书》记载:祁连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上,有松柏五木,是水草,冬温夏凉,直畜牧。”匈奴歇谣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繁殖)”。材料二:三国魏初年,仓慈任敦煌太守,“旧大旋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按人口分割土地给贫民耕种)”。材料三:对来到敦煌的西域各族人,仓慈“皆劳(慰劳)之”,对想赴洛阳者,“为封(签发)过所(通行证)”,对在敦煌进行贸易者,由官方主持结价、交易,并“使吏民护送道路”;禁止当地豪族强买强卖。\n回答:(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汉时期河西走廊社会经济的主要变化(6分)答案:由畜牧业转为农耕;土地兼并严重。(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仓慈的做法起到了什么作用?(8分)答案:促进通商,保证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习西域各族与内地友好交流。\n06Ⅰ37.(32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汇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材料一据《礼记·王制》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据《续汉书·祭祀志》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材料二:会宁(黑龙江阿城)及国家兴王之地,自……迁都永安(今北京),女直(即女真)浸忘旧风。……宴饮音乐,皆习汉风。——《金史·世宗纪》材料三: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元)许衡《鲁斋遗书》\n(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金“行汉法”的原因,并概述其内容(10分)答案:契丹族和女真族社会文化落后于中原,统治中原,必须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政治中心的南移,采用中原王朝政治制度;采用中原的生产方式;接受汉族的文化习俗。(4)简述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答案:如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继续发展仍需要个民族共同努力;\n5、读懂材料大意6、答案要简洁,问什么答什么7、学会审题8、组织答案要规范化\n(三)专题复习策略专题复习中应把握的几个关系(1)宏观与微观结合—大、小专题的关系(2)详略结合—提炼主线和概括知识内容的关系(3)历史知识与历史认识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的关系(4)课内知识与课外材料相结合—基础与拓展的关系(5)教材与考题相结合—已考角度与新角度关系(6)讲练结合——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四)命题与试卷讲评\n渤海升明月,“三北”共潮声。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由城市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回答33~35题。33.明朝迁都北京之后,运河漕运发达,天津“粮嫂商舶,鱼贯而进,迨无虚日”。清朝一度解除海禁,有天津文人描绘说:“百宝都从海舶来,……怪怪奇奇洋货街。”能够涵盖材料信息并反映天津历史发展的表述是A.明、清时期天津经济持续发展B.运河漕运使天津商贸不断发展C.海上运输兴起促成了天津商贸持续繁荣D.水运通道便捷保证了天津商贸不断发展34.天津滨海新区利用本地优势条件开发水源,持续可行的措施35.2005年12月,第一家总行设在天津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渤海银行正式成立,这是国家推动滨海新区发展的重大举措。渤海银行的主要业务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