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2 MB
  • 2022-08-18 发布

(最新)[历史学]西方势力的兴盛

  • 6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二章第一節 西方勢力的興盛\n★工業革命自十九世紀初期開始也在歐陸與美國迅速發展,並為西方國家的各方面帶來影響。在內政方面,民主化的改革或革命運動波瀾壯闊地開展,同時國家統一或人民對國家的認同感大為強化。\n在外交方面,西方國家內部團結整合更為緊密、財力與軍力更為強大後,列強的帝國主義與殖民侵略行動在1870年代後激烈展開,西方的統治與西化的取向成為此後一百年間世界歷史的主流。工業革命之後,可視為東西世界衝突與西方勢力稱霸的時代。\n一、十九世紀歐美的經濟發展二、十九世紀歐洲的政治改革運動三、義大利與德國的統一 四、美國的內戰與持續建國 五、新帝國主義的興起\n一、十九世紀歐美的經濟發展(一)歐陸國家在英國之後第一個工業化的國家是比利時,它因政府的提倡與補助,重工業和傳統產業的發展成效卓著。法國至十九世紀中期以後工業革命迅速展開,並於十九世紀後期舉辦數次工業科技博覽會,不過因交通運輸系統不良,對工業發展阻礙頗大。\n博覽會海報1889年法國博覽會的宣傳海報,圖中可見艾菲爾鐵塔。\n日耳曼富有自然資源,卻受到政治不統一與傳統勢力的影響,工業發展障礙重重。十九世紀中期時,煤鐵業已相當進步,至二十世紀初,其產量已超越英國成為舉世第二。\n日耳曼工業化情形1870年代,柏林一家鋼鐵廠的生產情形。\n普魯士的工業普魯士工業家克虜伯的工廠,以製造鋼鐵軌聞名,並為普魯士軍隊生產武器和彈藥,此為十九世紀的攝影作品。\n(二)美國美國是歐洲之外第一個工業化的國家,早期以造船最盛,其次為煉鐵,十九世紀中期工業革命也逐步往美國西部拓展,至十九世紀末,美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其經濟實力超過英國。\n密西西比河上的汽船十九世紀中期以後,汽船成為美國密西西比河載運貨物和乘客的重要交通工具。\n1896年美國太平洋中央鐵路公司與太平洋聯合鐵路工一起慶祝猶他州路段鐵路的完成。\n二、十九世紀歐洲的政治改革運動(一)維也納會議拿破崙政權瓦解後,1814~1815年歐洲列強召開維也納會議,重整歐洲戰後政局。此會名義上是為了重建歐洲和平,實際目的卻是復辟封建王朝,打壓各國的民族、民主運動。從此至十九世紀中期,歐洲可說是處於保守政權壓制改革力量的時期,代表人物為奧地利帝國的首相梅特涅,因此這個局面有時被稱為「梅特涅體系」。\n*維也納會議目的:重新安排歐洲的秩序及安全架構共識: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破壞既有國際秩序原則:正統與補償影響:維繫了歐陸約四十年的和平\n*維也納會議之後歐洲的社會與文化保守力量恢復社會的舊秩序民族主義、自由主義、民主思想和社會主義不斷挑戰舊秩序文化主流:「浪漫主義」特質-a.理性有侷限性,重視情感、想像b.重視個體,反對僵化的規律貢獻-a.豐富歐洲的精神生活b.培養民族情感\n梅特涅\n維也納會議此圖是法國畫家伊薩貝繪於1819年。\n1815年簽訂的〈維也納會議決議文〉,此頁為最後一頁有各國的簽章。\n此圖所繪的是維也納會議中各國野心家齊聚一堂,會議成為宴樂場所,最右方的法國代表正急切跳進畫面中,也想分一杯羹。\n維也納會議後的歐洲局勢圖根據補償原則,維也納會議後,荷蘭將海外殖民地如南非等讓給英國,奧國將比利時補償給荷蘭,又取得義大利北部作為補償。\n(二)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1830年法國爆發「七月革命」,推翻力圖恢復專制政權的法王查理十世,由支持憲政的路易‧腓力為新王,這個「七月王朝」有明顯的中產階級立場,它推行了相當程度的自由化政策。\n*1830年的詔令成為「七月革命」的導火線1829年,查理十世任命流亡貴族的另一頭目波利西尼克,組織清一色的極端王黨分子的內閣,自由派通過報刊在全國掀起了抗議運動。1830年眾議院裡半數議員要求罷免波利西尼克內閣,查理十世悍然下令解散了眾院。但在新選議會中,中產階級自由派仍然占多數,自由派的報紙也加強了對政府的抨擊。7月26日,查理十世頒布了四項非常法令:取締報紙出版自由;解散新眾議院;修改選舉法,只有繳納高額土地稅者才有被選舉權;9月進行大選。上述四項非常法令成了七月革命的導火線。\n*革命成果與意義推翻了波旁王室,建立了議會君主制,政權控制在富有的中產階級之手。對1814年的憲章加以若干修正,進一步肯定民權原則。新國王路易腓力(1773-1850年)的稱號是「法蘭西人的王」(KingoftheFrench),而不是「法國國王」(KingofFrance),使其更具有民族主義與民主的色彩。\n新王室的政府較開明:政治:其政治結構大致是議會政治,內閣向國會負責,施政採取中庸路線。經濟:經濟上採自由放任的態度。外交:主張和平,政權的口號是「和平與秩序」,支持海外的自由運動。宗教:對宗教信仰也抱持中立的態度,不歧視各教派。\n革命的意義:這個政權主要代表了資產階層的利益,而路易腓力更有「資產分子的國王」之稱。當人民要求放寬選舉權的限制時,首相吉佐(FrancoisGuizot,1787-1874年)以「使你自己富有」為答覆,引起人民反感。\n\n自由女神率領人民此圖為法國畫家德拉克拉瓦於1831年完成的名畫,畫中歌頌法國大革命的精神,畫中女性為自由女神的化身。\n*德拉克拉瓦及〈自由女神率領人民〉反映1830年革命的〈自由女神率領人民〉(1830)是人民爭取自由和權利的頌歌,同時也是德拉克拉瓦最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品之一。畫家以奔放的熱情歌頌了這次工人、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參加的革命運動。在表現手法上大膽地把比喻和現實結合起來,高舉三色旗的象徵自由神的婦女形象在這裡突出地體現了浪漫主義的特徵,這種浪漫主義因素與四周真實環境的結合使得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有機地交融在一起。爭取自由的主題、強烈的激情、色與光相融合的對比、奔放的筆觸這一切就是這幅畫成功之處。\n七月革命1830年7月,巴黎市民攻占王宮和聖母大教堂,升起三色旗(藍、白、紅),推翻查理十世。\n路易‧腓力(騎白馬者)\n比利時趁七月革命風潮起而反抗荷蘭的統治,要求獨立,在數年後終於成功。大致而言,1830年革命潮是中產階級的自由主義運動,下層大眾在其中的角色並不重要。\n*比利時的獨立維也納會議決定將比利時(奧屬尼德蘭)一地給予荷蘭,荷、比的合併結果:a.優點:經濟上裨益極多,尤其比利時工業配合荷蘭商業與運輸,可謂相得益彰。\nb.缺點:兩地的傳統、習俗、宗教和利益均不相同,例如:1.荷蘭人是喀爾文派信徒,比利時人則多信天主教。2.比利時人口較多,但在國會下院只享有與荷人相等的席次。3.政府主要職位多為荷人所掌握。4.公共措施(如銀行、學校等)亦為荷人所控制。5.荷文為公務用文等。\n1830年比利時人受法國七月革命的影響而起事,後隨即成立臨時政府,宣布獨立。1831年選出利阿坡一世(LeopoldI,1790-1865年)為比利時國王。他是位很成功的立憲君主,所頒布的憲法受到自由主義分子的推崇;例如主權在民的原則被明確地承認;兩院制的國會,皆由人民選舉產生;司法是獨立的等等。\n比利時革命描繪1830年9月比利時人民群起反抗荷蘭王威廉一世。\n(三)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路易‧腓力面對要求進一步改革的中下層人士之挑戰,且在外交失利與民生經濟的惡化下,終於在1848年爆發「二月革命」中被推翻,革命分子成立「第二共和」。\n二月革命的風潮十分激烈,歐洲主要國家幾乎都發生了重大的革命運動或民主運動,梅特涅的權勢也被這股革命勢力所推翻。且此次革命浪潮是歐洲勞工大眾階級爭取參政權的重大嘗試,此後政府的改革已成時勢所趨。\n*二月革命1848年初,法國的左派與自由主義分子發起運動,要求議會改革,結果演變為群眾的示威遊行。後來事態擴大,法王路易腓力逃亡英國,巴黎成立了臨時政府,是為「二月革命」。建立「第二共和」:1848年底的總統選舉,由路易‧拿破崙(1803-1873年)當選。他是拿破崙的侄子,憑著光輝的姓氏與動亂之後需要強人的心理而崛起,所贏得的選票是對手數倍之多。\n二月革命此圖描繪1848年二月革命時,法國中產階級支援勞動者的隊伍,希望能推翻國王,建立更民主的政權,後來在人民的支持下,拿破崙的姪子路易.拿破崙贏得政權。\n二月革命\n二月革命迫使梅特涅下臺維也納人民受到法國二月革命的鼓勵,要求民主改革並迫使梅特涅下臺,大大削弱以其為首的保守勢力。\n(四)法國的改革法國第二共和舉行大選,路易‧拿破崙成為總統,他的保守立場和權威態度明顯,1852年藉公民投票改制為帝國,成立所謂的「第二帝國」,自己也成了「拿破崙三世」。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拿破崙三世戰敗被俘,法國成立第三共和,並繼續其發展經濟、改革開放與帝國擴張的政策。\n1.崛起:1848年「二月革命」2.掌權:恩威並濟A.制定有關勞工工時、童工及救濟貧苦的法令B.獎勵工商業,嘉惠中產階級3.廢共和,改帝制:1852年A.自立為拿破崙三世B.為法國「第二帝國」*路易拿破崙執政\n*第二帝國的興亡1.拿破崙三世的國內政績A.提倡工商業B.改善交通及公共工程C.美化首都市容2.積極對外發展:A.參加克里米亞戰爭(1854~1856年) B.占領北非阿爾及利亞(1858年) C.侵占中南半島及太平洋的新喀里多尼亞D.出兵占領墨西哥城(1863年)\n3.敗亡:普法戰爭(1870~1871年) A.法國戰敗,拿破崙三世成階下囚B.法國建立「第三共和」C.與德國簽訂〈法蘭克福條約〉 a.大額賠款b.割讓領土-亞爾薩斯、洛林D.左派與激進份子建立「巴黎公社」-1871年a.經過六星期激戰,被政府軍解散b.為日後世界史社會主義運動的開端\n登陸克里米亞半島的英法聯軍\n路易‧拿破崙\n普法戰爭1870年7月到1871年1月,法國軍民勇敢抵抗普魯士軍隊的攻擊。\n這幅圖畫出普法戰爭後,法國割讓領土向普魯士求和。畫面中的人物象徵俾斯麥,以代表普軍的藍色油漆塗在法國的亞爾薩斯和洛林。\n此圖諷刺拿破崙三世,其在法國的統治地位已有所動搖,且其所發動的普法戰爭,反使法國成為普魯士的俘虜。\n(五)英國的改革英國相對於歐陸國家並無流血的革命運動,它的民主改革漸進而溫和。1832年英國國會通過選舉辦法的重大改革,並推行相應的自由化改革方案。1867年的〈國會改革法案〉進一步開放。1884年的〈選舉權法案〉更幾乎達到成年男子皆獲選舉權的水準,並在自由主義的原則之外,局部採行社會主義的福利政策。\n1.英國的代議制度A.形成時間:十八世紀中葉B.形式:國會、兩黨政治、內閣制度2.國會選舉問題A.有嚴格的財產限制:a.中下階層人士無投票權b.賄選層出不窮B.「衰敗城鎮」仍保有舊有的席次 -新興城市沒有選派議員的權利*英國「衰敗城鎮」問題\n*一八三二年改革1.背景:A.受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的影響B.英國惠格黨(民黨)提出改革要求2.改革要點:A.取消衰敗城鎮議員席次,分配給新興城市B.降低選民的財產限制3.影響:A.使英國民主政治向前跨進一步B.帶動日後種種的改革政策-如通過廢除黑奴買賣的法案、《工廠法》、《新濟貧法》等\n1.時間:1832~1848年間2.改革者請願:A.內容:a.成年男子普選權-不受財產限制b.議員應每年改選一次B.方式:常舉行遊行示威3.1848~1849年期間,隨著法國二月革命的發展,歐洲許多地方也展開革命,有意建立民主共和政體*憲章運動(TheChartistMovement)\n*一八五○年代之後的發展1.歐洲經濟復甦:1850年以後2.英國工商業繁榮:A.1851年舉辦世界博覽會-水晶宮B.維多利亞時代-英國被稱為「日不落國」C.進行內政改革:a.1867年-《國會改革法案》b.1870年-《國民教育法案》 c.1884年-《選舉權法案》\n*十九、二十世紀英國的民主改革簡表法案名稱具體內容1832年國會改革法案1.新興市鎮能分配到國會議員的名額2.家境小康成年男子都能獲得選舉權1867年再降低選民的財產限制,使選舉人數倍增1884年取消選民的財產限制,所有成年男子獲得選舉權1918年三十歲以上的英國婦女獲得選舉權1928年所有成年婦女獲得選舉權\n英國爭取國會改革法案的漫畫\n1884年婦女爭取投票權的請願書\n1851年世界博覽會-水晶宮內部\n經過這番改革,英國的政黨政治成熟,工商業發展積極而迅速,帝國擴張迅速,「維多利亞時代」(1837~1901年)成為英國盛世的代稱。\n維多利亞女王維多利亞女王是英國歷史上在位最久的君主,在她的統治之下,英國成為當時國力最強盛的「日不落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