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三历史学案 34页

  • 448.50 KB
  • 2022-08-19 发布

新课标高三历史学案

  • 3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2年高三历史教案第一轮复习必修(Ⅰ)【模块概述】:历史(Ⅰ)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9个专题。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主线:专制——民主民主的形式不分优劣,世界文明多样性人治——法制中国对比世界古代:专制古代:古希腊古罗马政治——民主起源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近代:民主制度的确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现代: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现代民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现代:真正的民主祖国统一大业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社会主义民主)现代中国的外交(世界政治的民主化)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程标准】:⑴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⑵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⑶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⑷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考试说明】(一)古代中国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⑴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⑵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⑶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⑷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n一、单元知识概览第一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考点一夏、商的政治制度一、王位世袭制(一)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二)方式: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三)影响:①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政治权利由“传贤”演化为“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步形成。②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夏代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二、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相、卿士等管理政务地方:封侯、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考点二分封制一、含义: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前提下,广建封国,把功臣和亲戚分派到各地拱卫王室。即所谓“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屏周”。二、渊源:分封制起源于夏为商朝所沿袭,到西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三、目的:进行有效统治,加强巩固王权,扩展周的统治范围。四、内容(一)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二)诸侯的权利:①对自己封疆内的卿大夫进行再分封,世袭统治封国;②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三)诸侯的义务:服从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五、影响: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西周的边远地区;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③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六、瓦解:西周末年,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考点三宗法制一、目的(原因):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二、内容(一)含义:用父系血缘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实质: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其俩的一种措施。(二)概况:①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诸子分封为诸侯,为小宗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继承封号,其余诸子分封为士。②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③ 分封制下\n有大宗和小宗之别。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又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大宗和小宗的划分,明确了下级贵族臣服于上级贵族、全体贵族服从于天子的政治隶属关系。可以以周公辅佐成王的图片为例进行分析和说明。(三)特征:嫡长子继承制(四)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五)与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宗法制十分缝制的内核和纽带三、影响: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第二讲秦至清初期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点一从诸侯争霸到秦的统一一、诸侯争霸(一)原因:⑴西周末年,王室衰微⑵春秋战国,周天子大权旁落(二)秦的统一(前221年)人民渴望统一条件:经济发展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根本)客观条件局部统一商鞅变法——主观条件考点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君主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一)皇帝制度⑴由来:秦始皇嬴政始称皇帝,从此皇帝成为我国最高统治者的称谓⑵特征:①皇权至上——皇帝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中央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免,军队调动由皇帝控制以虎符为凭据。显示地位的不可僭越。是皇帝制度的核心②皇位世袭——显示权利的不可转移(“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③皇帝独尊——皇弟专享(实质:“主子与奴才”)(二)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互相牵制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⑴官职互不统属)太尉:掌管全国军务(无实权)九卿:掌管国家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职能部门⑵特点: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于皇帝手中;重大事项由丞相、御史大夫、诸卿朝议再由皇帝裁决。⑶作用:加强了君主专制;一定程度上减少君主专制下重大事项的决策失误。(三)郡县制度:⑴由来:①春秋战国,一些诸侯在新兼并的地区设置郡县;②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推行郡县制。\n⑵内容: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守和县令、县长由皇帝任命;皇帝可直接对其进行考核、监察、任免、升迁。⑶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强干弱枝);把全国的每家每户都纳入到国家政治体制中来。(四)秦代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沿用并不断加强完善。考点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发展两汉①汉初,举国并行封国是朝廷的依靠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七国之乱)②汉武帝“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③刺史制度:汉武帝时全国分十三个州,每州设刺史一人奉皇帝之命监察郡国背景汉初丞相位高权重集决策司法行政权于一身,成为掌握实权的总理大臣,威胁皇权。制度中朝选亲信之臣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外朝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逐步形成(尚书省先握有职权随后出现中书省、门下省)唐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享有较大自主权,握有地方财权(藩镇割据的物质基础)、军权。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中书省决策机构,草拟政令评价、影响:①三省长官均为宰相;②三省互相牵制监督,削弱相权保证皇权独尊;③六部分工明确职权专一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为历朝沿用。门下省审议机构,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①影响①影响:\n宋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抽调精兵强将充实禁军②行政上:文官担任地方官设通判监督③财政上:地方赋税小部分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消除了藩镇割据的物质基础)①积极:改变唐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中央集权;②消极:造成的国家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行政效率低下。宋初,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②后来,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削弱宰相职权,皇帝得以大权独揽元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四级。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受中央节制。影响:①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巩固了统一得多您族国家;③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①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统领六部,长官行使宰相职权。②元朝后期宰相职权增大,甚至可决定皇帝的废立。考点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明地方废除行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辖布政司,三使司,都指挥使司)、府、县三级废除宰相原因①明初沿袭元制,宰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高度集中;②胡惟庸案概况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由六部分理政务影响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内阁的形成原因明太祖政务繁忙设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协助处理政务形成①明成祖时内阁出现②明宣宗内阁拥有票拟权③明神宗内阁制度完善影响加强了君主专制,君主专制产物不能限制皇权性质内侍机构(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背景\n清省、道、府、县四级清初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但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限制措施中枢分权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设立军机原因办理西北军务设立雍正帝在宫内设置特点①机构简单有官无吏;②品级不高,由上钦定,跪受笔录,皇帝独裁;③草拟诏令,由上审批传,达各部。作用①提高行政效率;②全国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是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③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④封建社会走向没落考点五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一、察举制(一)目的:广泛地搜罗管理人才(二)建立: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三)影响:(岳麓版)一定程度满足官僚队伍需要,容易任人唯亲形成小集团。二、九品中正制(一)建立: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选拔官吏采用九品中正制。(二)影响: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大多不重视提高才能;有真才实学而出身低微的人难以出任高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三)结果: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而难以继续。三、科举制(一)背景:隋统一后,士族没落,依靠门第的选官制度不适应政治和社会发展需要。(二)演变:①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以分科考试选拔官员②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③唐、宋、元各朝相继完善④明清八股取士,钳制思想,走向没落(文化专制是政治专制的副产品——联系明清君主专制加强)\n积极:选官制度的进步;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相连有利于提(三)影响:高官员文化素质,打破垄断扩大官吏来源;加强中央集权为历代沿用,影响深远。消极:后期趋于僵化,钳制思想,阻碍近代科学发展二、单元知识整合一、单元知识结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夏、商、周秦西汉至元明清夏、商的政治制度皇帝制度西汉中外朝制明废丞相分封制(西周)中央东汉尚书台制度设内阁互为三公九卿制唐朝三省六部制清代军机处表里宋代二府三司制宗法制(西周)选官制度元代中书省制度地方郡县制度西汉初郡国并行制明代废行汉武帝刺史制度行中书省唐代节度使制度设承宣布政宋代文官治国、分权使司元代行省制度总趋势地方削弱,中央集权加强相权削弱,君主专制加强初具雏形系统实践发展演进成熟积弊二、重点知识整合(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体制形成了完备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学院色彩。(二)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不同点盛行时代奴隶制社会制度盛行于西周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明以前)确立并盛行于元代与中央政府关系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权力地位世袭,以血缘为纽带郡、县是中央政府的下属地方行政机构官员由皇帝任免,不世袭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官员对直接中央负责不仅在当时有效的加强了中央集权\n作用和影响在一定时期内起到过积极作用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社会安定,导致战乱、割据,维护国家统一,并经过后世的调整补充积极作用明显相同点⑴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⑵其根本目的在于巩固统治⑶都在一定时期内起到过积极作用(三)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三司六部、内阁制比较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三司六部制内阁六部制相同点本质:巩固君主专制,维护王权目的:维护封建统治作用:加强了王权,巩固了君主专制,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不同点应用时代雏形于春秋战国,确立于秦,盛行于汉雏形于魏晋,确立于隋,盛行于唐运用于明创立于明中期,清初沿用内部结构综合性中央体制,集行政、军事、监察、于一体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体制及监察、司法、军政、民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体制略地位及作用建立完善强化顶峰(四)明代内阁的演变时期演变职权特点明太祖时期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处理奏章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参与举国大事的讨论地位上升,有专门衙署、官员明宣宗以后拥有票拟权地位愈加重要部分首辅权压群臣,六部几乎变为内阁下属机构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不能限制皇权;内侍机构,其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⑴含义:专制主义——政体体现君臣关系既区别又联系中央集权——国体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经济——春秋战国井田制瓦解封建制形成,由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要求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在生产⑵条件: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政府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思想——法家韩非子主张提供思想基础历史——春秋战国诸侯称雄,周王室衰微的历史教训;商鞅变法提供可借鉴经验⑶特点:皇权的至高无上不可分割;皇位的终身世袭;中央地方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命;皇帝在行使立法司法行政权力的独断和随意性;皇权借助神权,君权神授;文化专制是政治专制的副产品;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n矛盾与统一伴随着该制度发展的始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达到顶峰并走向反动。皇权不断加强,相劝不断削弱⑷演变趋势:中央权力不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日益加强(六)君主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⑴积极作用(以明清为界):①有利益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防止割据;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融合,抵御外国侵略。②有利于维护国内政局稳定,为经济文化发展创造现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播。③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兴修大型工程。④奠定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为历代沿用不断完善。⑵消极作用:①经济上,在后期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政治上容易导致暴政和腐败,激化阶级矛盾引发农民起义。③思想文化上,文化专制,钳制人们思想,阻碍近代科学发展。(七)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⑴积极:稳定封建统治;有利于恢复社会经济;防范国家分裂割据,外国入侵,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⑵消极: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增加了决策的独断、随意性;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阻碍社会进步,近代科学发展,中国近代落后的根源。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课程标准】:⑴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⑵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⑶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考试说明】:(二)古代世界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⑴希腊的民主政治⑵罗马法一、单元知识概览第一讲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考点一希腊文明的摇篮——希腊民主制形成的条件一、地理环境: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多海岛,适宜发展航海、海外贸易;山岭纵横,河流交错使希腊人彼此相对孤立;多山地,不适宜发展农业。二、城邦的出现⑴时间:公元前6~8世纪⑵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主⑶概况:城邦又称“城市国家”通常以城市为中心,包含若干村落⑷公民:父母祖籍均在本邦,拥有一定财产,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考点二雅典民主的确立一、背景:⑴旧氏族贵族专横统治⑵新兴工商业者、平民不满,社会矛盾尖锐\n二、进程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力克里改革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公元前6世纪末公元前5世纪内容①按财产把公民划分四个等级②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全体公民均可参加③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可入选④建立公民陪审法庭⑤废除债奴制①建立十个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以部落为选举单位②设立五百人议事会,各部落轮流执政③建立十将军委员会④继续扩大公民大会权利⑤实行陶片放逐法,维护民主①扩大公民参政范围,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参加公民大会②五百人议事会职能进一步扩大③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检察机关④鼓励公民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政公民发工资⑤发放观剧津贴意义动摇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公民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基本铲除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民主政治基本确立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三、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四、意义⑴进步性:①雅典民主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最初基础;②民主氛围调动公民参政积极性使希腊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古代君主专制盛行的情况下为人类提供了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了在法治基础之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宝贵经验——【岳麓版】)⑵局限性:①实质:雅典民主政治实质上是奴隶主阶层的民主;②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少数的成年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奴隶被排斥在外,雅典民主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它窒息和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③小国寡民的产物,过分泛滥的直接民主是导致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根源,狭隘的城邦体制无法容纳政治经济的发展。第二讲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考点罗马法\n含义罗马法至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演变历程起源习惯法时间公元前6世纪(前509年),罗马共和国早期内容贵族垄断者立法和司法大全;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界限;贵族担任法官,随意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平民利益成文法背景平民与贵族长期斗争和强烈要求;罗马共和国的促进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期诞生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内容内容广泛,条文明晰包括民法、刑法、诉讼程序,基本是未成文法汇编评价使审判量刑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保护;局限性:但它也保留了一些野蛮的习惯法发展公民法含义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作用罗马公民受到法律保护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万民法含义前3世纪中期之后,罗马法律的统称背景①公元前1世纪后期,罗马帝国已控制欧亚非三大洲的广阔疆域统治着许多不同民族,不同民族矛盾凸显②随着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政治经济活动中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罗马公民法无法适应形势的需要内容帝国对各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予司法保证作用3世纪时,罗马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之间的区别已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完善民法大全时间6世纪制定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罗马法系统化法典化会变成《民法大全》意义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评价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和利益(局限性:男女、奴隶自由、民贵族贫民不平等)①\n维系统治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有力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统治阶级政治经济利益;②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矛盾,稳定帝国统治影响后世①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影响广泛深远,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司法产生重要影响;②近代资产阶级利用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二、单元知识整合地理环境:多山多岛少平原一、单元知识结构民主政治的渊源城邦政体:小国寡民、民主政治希腊的政治文明希腊公民:素质较高追求智慧平等古代梭伦改革——奠基希过程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腊伯力克里改革——顶峰罗基本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马希腊的民主政治的成就了古希腊在精神文化领政域的辉煌,为近代西方民主治得失奠定基础制度民主范围仅限于成年男性公民,过分泛滥的直接民主导至腐败和权力滥用《十二铜表法》——开端起源与发展习惯法到成文法——发展与推广《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最终完善罗马法维系统治:以法律规范行为,调和社会矛盾影响影响后世:是近代西方法学、法律渊源,资产阶级反封建武器二、专题知识归纳(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⑴\n地理条件:山多地狭,宜耕地少,岛屿港湾众多,临靠两大古代农业文明发源地,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生产、生活方式多样,城邦林立小国寡民;⑵经济条件:工商航海发达,手工业、农业与市场联系紧密,导致人员流动频繁、血缘淡化、地缘加强、注重公平法则注重个体、技术;⑶阶级条件:工商业者阶层壮大经济实力雄厚政治地位低下,常联合平民与贵族斗争;⑷政治条件:城邦体制,小国寡民,多样性;外部条件:借鉴其它文明成果(二)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对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雅典民主制度)东方西方背景自然环境大河流域,平原广阔山多地狭,宜耕地少,岛屿港湾众多生产方式农耕经济商品经济政治条件统一或局部统一出现城邦林立,小国寡民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奴隶制民主政治特点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皇权至上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演变趋势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君权加强,相劝削弱公民民主权利不断扩大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奴隶社会评价利与小农经济相适应,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文化发展、文明延续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最初基础;成就了古希腊在精神文化领域的辉煌;有利于发挥公民潜力,增强城邦凝聚力弊君主专制增加了决策的随意性不确定性,容易出现宦官外戚专权导致腐败、暴政、政局动荡;明清束缚商品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民主范围仅限于成年男性公民;过分泛滥的直接民主导至腐败和权力滥用、官员素质无法保证(三)罗马发的演变过程⑴从习惯法到成文法⑵从公民法到万民法\n⑶从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课程标准】: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⑴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⑵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⑶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⑷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考试说明】:3.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⑴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⑵美国共和制的确立⑶法国共和制的形成与确立一、单元知识概览第一讲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考点一光荣革命一、背景⑴根本原因:17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按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事经济活动的新贵族在议会中发挥重要作用;⑵直接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厉行专制经常干涉工商业生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受到侵犯。二、经过⑴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⑵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英国进入共和国时期⑶1653年克伦威尔驱散议会英国进入克伦威尔独裁时期,克伦威尔死后统治阶层争权夺利不断政局动荡,查理二世乘机复辟;⑷复辟期间,查理二世和詹姆士二世反攻倒算,竭力加强王权,引起资产阶级新贵族不满,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承袭英国王位,这次不流血的政变史称“光荣革命”考点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条件⑴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形成并壮大⑵思想基础:1265年《大宪章》——英国自由的奠基石,洛克分权学说⑶政治前提:1640年~168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二、历程(一)议会权力的确立时间:1689年\n内容: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权利⑴《权利法案》(立法权、司法权、财政权、军权)①是对封建时代君权神授的否定——君主君主权力由法律赋予受到法律严格限制影响:②议会权力日益超过国王权力(议会掌握立法权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经济政策),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确立起来③国王与议会进行集体统治统治方式由人治转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含义: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⑵代议制特征: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防止独裁作用: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权益之争,在议会中以和平方式解决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后的更多的政治权利⑶议会选举改革结果:1832年英国议会进行了选举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1969年英国成年公民均可参加下院选举)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⑴原因: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⑵过程:(Ⅰ)雏形:①英王很早就有在宫中召集贵族、大臣、教士商讨国家大事的错②光荣革命以后,国王经常在密室中召开会议故称为“内阁会议”。在1714年以前,内阁还不是一个法定的组织,它只是少数主要大臣参加的会议。③到了汉诺威王朝时期(1714~1901),国王中很多人不懂英语,往往不参加内阁会议,而且,1714年以后,国王也没否决过内阁的决议。于是有的重要大臣就出来主持内阁会议,并把内阁的意见集中起来向国王汇报,这样,他的位置就日益突出,慢慢成为后来人们所称的首相。内阁制就这样逐渐形成并完善起来。(Ⅱ)确立:1721年下议院多数党领袖沃尔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英国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沃尔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第一任首相。(Ⅲ)完善: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得以完善⑶组成:内阁的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n⑷职能: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是对议会负责。首相是获得执政地位议会多数党的领袖,他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即各部大臣,决定国家重要政策,掌握国家行政大权。同时他又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这样,首相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最高决策和领导者。名义负责首相国王实解不际散信任负任命责案议会下院上院⑸影响:为了获得议会多数席位,英国及产阶级政党间展开激烈竞争资产阶级议会政党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内阁制也得以完善和发展。三、特点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的混合物,它虽然保留了君主,但国王“统而不治”,由议会掌权,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四、影响①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英国君主立②把政治斗争规定在一个相对有序的状态中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冲突宪制的影响③对欧美各国产生深远影响,树立了君主立宪的样板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拥有的权利政治地位议会立法权、财政权最高立法机关、权力中心国王被法律限制权力国家元首,国家统一象征“统而不治”首相行政权、立法权国家最高行政首脑概述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第二讲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考点美国1787年宪法①\n1776年美国诞生,独立之初的美国是一个松散的邦联,中央政府无实权,造成商品流通不畅,骚乱频发,社会动荡加剧一、背景②美国资产阶级领袖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尤其是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希望建立一个强大的共和国③美国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利益和主权二、时间: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通过联邦宪法又称“1787年宪法”①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②国家权力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否决任命大法官三、内容弹劾解释法律国会最高法院互相监督Ⅰ、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掌握立法权。——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每两年改选三丰之一;众议员按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Ⅱ、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军队统帅,掌握行政大权,对宪法负责;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但国会复议时若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即为有效;总统有权提名政府高级官员与外国地接条约但须国会批准生效。——国家权力中心,选民间接选举产生Ⅲ、最高法院掌握最高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解释权。——总统提名除非犯罪,终身任职①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基础(维护独立战争成果)②他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凸出“分权与制衡”意义避免了权力的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三、评价:③西欧启蒙思想的政治学说与美国实际的结合,在政治制度史中堪称典范,为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④地方自治与中央政权和谐统一维护国家职权同时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调和矛盾,解决了大国建立共和制的难题创立政体至今行之有效,保证长治久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局限:没有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保留了奴隶制,打下了种族歧视的烙印(妇女,黑人,印第安人被剥夺了选举权)四、联邦政府建立1789年华盛顿当选第一任总统,不久,第一届国会经选举产生,联邦共和政体开始确立。形成:19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共和两党对峙格局最终形成五、两党制\n作用:控制国会,左右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分权与制衡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共和政体的特色: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本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维护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第三讲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考点一法国共和制度的建立一、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一)背景:⑴18世纪初,法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国内矛盾尖锐⑵在法国大革命之后的70余年间,随着资产阶级的迅速崛起封建保守势力日趋衰弱,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⑶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第二帝国垮台第三共和国成立(二)历程⑴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群众为反对以国王为首的特权等级举行武装起义,攻占巴士底狱。⑵革命初期,政权落到了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手中,颁布了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人权宣言》,制定了《一七九一年宪法》,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⑶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举行第二次武装起义。1792年9月21日召开国民公会,废黜国王,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⑷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在巴黎发动“雾月十八日政变”,成立执政府,自任第一执政,后改为终身任职,1804年公布《拿破仑法典》。1804年底,拿破仑加冕为皇帝,史称“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共和制变成君主制。⑸1815年封建专制政权波旁王朝复辟。⑹1830年巴黎人民“七月革命”,推翻封建的波旁王朝,建立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政权。⑺1848年2月22日,巴黎又爆发革命。工人群众占领王宫,烧毁了国王的军政府,驱散了立宪会议,二月革命取得了胜利。2月25日,临时政府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即法国历史上的第二共和国。⑻1852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正式宣布法兰西为帝国,这就是历史上的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路易·波拿巴即皇帝位,称拿破仑三世。⑼1871年3月巴黎人民起义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第三共和国。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二、共和政体的确立标志: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n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众两院组成的联席会议组成。众议院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任期四年;参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选三分之一。参议员有权否决众议院的议案。内容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总统享有行政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命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实行特赦;经参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解散众议员。意义:共和派掌权,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得到巩固,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奠定基础;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帝制独裁对比,共和体制的确立是历史的进步补充说明:法国共和政体确立是法国工业革命后进入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时期的必然产物,总统和参议员权利很大是立宪派和保皇派妥协的产物。考点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德意志帝国宪法①19世纪中期,德意志四分五裂状态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统一呼声日益强烈背景②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日益强大的普鲁士在俾斯麦的领导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意志统一大业③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时间:1871年4月政体:君主立宪国体:德意志帝国是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等大权,内容: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权:议会是立法机构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作用很小,通过法案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批准才能生效行政权①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命官员、召集解散议会、决定对外政策②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任期由皇帝决定,只对皇帝负责性质:保留了较多封建残余的资本主义宪法(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完善、不彻底的代议制)进步性:推动德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很快跻身于资本主义列强之列评价局限性:把普鲁士专制的传统带到统一的德意志,造成了德意志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二、单元知识整合一、单元知识结构\n英国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资产阶美国联邦共和制——《1787年宪法》级(总统共和制)代议法国共和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制德意志君主立宪制——《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政治制度的确立法律文件二、专题知识归纳(一)资产阶级代议制1、含义: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2、特点:①具有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议会;②实行三权分离和分权制衡原则;③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3、作用:⑴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防止独裁;⑵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权益之争,在议会中以和平方式解决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⑶从法律上巩固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否定君主专制是历史的进步,在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有重大的进步作用和历史意义。(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的特点⑴英国:以君主立宪为主要特征,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议会拥有立法权,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内阁是中央行政机关,内阁首相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最高的决策者和领导者。⑵美国:美国代议制实行典型的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权分别由国会、总统、最高法院执掌,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彼此相互牵制已达到权力的平衡⑶法国:1789年大革命后民主力量与专制力量进行性反复斗争直到1875年才确立共和制度;总统掌握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法国共和政体确立是法国工业革命后进入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时期的必然产物,总统和参议员权利很大是立宪派和保皇派妥协的产物。⑷德国: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是一种不完善、不彻底、带有较多封建残余的代议制(二)美国总统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异同项目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联邦共和(总统共和)制原则三权分立\n相同点国家性质资产阶级专政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私有制不同点政体君主立宪制总统共和制国体资产阶级专政立宪君主国联邦制历史背景封建势力相对强大,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封建势力薄弱,受殖民压迫,资产阶级革命彻底国家元首名称国王总统产生方式世袭、终身制选民间接选举、任期四年、连任不能超过两届职能礼仪性,国家象征兼任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军队统帅政府首脑名称首相总统产生方式下议院多数党领袖选民间接选举职能掌握行政权,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军队实际统帅掌握行政权,军队统帅权力中心议会总统政府产生方式议会(首相从下院中挑选)总统任命,议会通过国家元首与议会或国会关系首相可以解散议会,议会也可以罢免首相,二者相互牵制总统无权解散议会,但可以否决议会法案,议会可以依法弹劾总统,二者平行但相互制约(三)法国总统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法国总统共和制德国君主立宪制内容①都实行两院制,议会作为立法机构②\n相同点国家元首均掌握军政大权,统帅军队③众议院、帝国议会(即下议院)权利都比较小,立法权都受限制积极作用两种不同政体的代议制出自各自不同的历史传统和特殊国情,但都是资产阶级上台参与执政,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同点国家元首总统由参众两院选出任期七年,可以连任,是国家元首、军队统帅,净残医院批准可以解散众议院皇帝是世袭产生,终身制,拥有极大权力,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可以随时召集解散议会行政立法机关关系行政权归总统,立法权归议会,总统由议会选出,权利受议会限制,众议院可以提出并通过法案但受参议院和总统限制德皇任命帝国政府宰相,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帝国议会虽为立法机关但其通过的所有法案均须德皇和联邦议会批准官员代表产生方式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参议员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众议员由普选产生(选民直选)德国皇帝世袭,宰相由皇帝任命,联邦议会代表不经选举由各帮君主和自由市任命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四)英国君主立宪制、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美国联邦共和制、法国总统共和制的异同英国君主立宪制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美国联邦共和制法国总统共和制相同点国家元首国王皇帝总统总统\n相同点元首产生方式世袭世袭选民间接选举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元首任期终身终身四年,连任不超过两届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元首实权无有有有政府首脑首相宰相总统总统政府产生方式议会多数党领袖皇帝任命总统任命总统任命行政权首相皇帝(宰相)总统总统(内阁)立法权议会议会国会议会与总统权力中心议会皇帝总统总统政府首脑与议会的关系首相与内阁对议会负责,由内阁协调首相与议会关系皇帝有权召集解散议会,宰相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总统对宪法负责,与国会互相制约总统与内阁成员共同对议会负责,总统经参议院批准可解散众议院相同点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课程标准】:1.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⑴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⑵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2.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⑴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⑵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⑶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⑷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考试说明】:1.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⑴鸦片战争⑵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⑶辛亥革命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⑸国共十年对峙⑹抗日战争⑺解放战争一、单元知识概览第一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列强的侵略考点一鸦片战争一、背景——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中国世界政治清政府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资本主义制度普遍建立经济自给自足自然(小农)经济,资本主义萌芽滋长缓慢以英国为首相继完成工业革命,经济快速发展外交闭关锁国对外殖民扩张军事军备废弛,武器落后武器先进,不断对外侵略科技与文化理学牵制思想,科技落后近代科学不断发展,科技进步二、原因⑴根本原因:英国为拓展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必然性)⑵直接原因: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禁烟运动(偶然性)\n注: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三、过程⑴1840年6月英军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⑵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威逼广州,道光帝对英宣战⑶1842年8月英军舰队威逼南京,清政府屈辱求和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四、结果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条约规定: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反映根本目的④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关税由双方协定注:口诀记忆“割赔开税”⑵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地居留等特权⑶美法两国趁火打劫,1844年美国和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法国与清政府签订《黄埔条约》五、影响⑴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不断遭到破坏,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⑵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考点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一、原因⑴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⑵直接原因:英国联络美法两国向清政府提出修改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二、经过⑴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⑵随后法国加入侵华战争,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继而北上近逼天津⑶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⑷不久英法两国因不满清政府制定的换约路线再起战端,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逃往热河,1860年清政府又被迫与英法两国签订《北京条约》三、结果时间条约内容1856年《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驻京,增开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内地有历经上传教;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1860年《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美俄两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与他们签订不平等条约。特别是俄国,乘机强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四、影响\n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⑵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一部分官绅开始认识中国的新变局,主张师夷长技,自强求富,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兴起⑶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更加和受到侵害,清政府开始被外国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反抗考点三中日甲午战争一、背景:19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由自由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加紧对外侵略。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加紧对外侵略商品输出资本输出贷款铁路工厂、矿山投资设厂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外侵略野心膨胀,形成了侵略朝鲜二、原因夺取中国征服世界的扩张政策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导火线)1868年明治维新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内市场狭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源贫乏自上而下改革,封建残余浓厚内部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对外扩张,转嫁危机大陆政策三、经过⑴1894年7月丰岛海战日本挑起战端,8月清政府应战⑵1894年9月平壤战役清军失利⑶黄海海战势均力敌,损失略大⑷威海卫战役避战保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失败)⑸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四、结果条款影响\n《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是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丧失,刺激了列强侵略野心,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大大加重中国人民负担开放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商埠是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外国在华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拓展列强对话资本输出途径,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注:口诀记忆“割三地,赔二亿,开四市,允设厂”五、影响⑴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中国国势艰危,民生凋敝,民族危机日益深重⑵日本侵华的胜利极大地刺激了列强侵华的野心,三国干涉还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⑶面对民族危机,中国知识结和各阶层民众始而震惊,后而奋起,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运动⑷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始进行军事改革注解:三国干涉还辽(也称为三国干涉)之事件,乃发生于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在1895年4月17日签署《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予日本。六日后,俄国、德国与法国以提供“友善劝告”为借口,迫使日本把辽东还给中国。日本以清政府偿付赎辽费三千万两为条件归还辽东,但为此深感屈辱。是日俄战争的远因。考点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原因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原因:列强进一步瓜分中国二、经过⑴1900年6月八国联军联合发动侵华战争,在廊坊受阻⑵7月联军增派兵力占领天津⑶8月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出逃三、后果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条款影响《辛丑条约》《辛丑条约》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中国的关税盐税作抵押巨额赔款加重中国人民负担,是中国税收收到列强控制\n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准中国人居住,各国可以驻兵保护“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华大本营拆毁北京至大沽口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平驻守北京到山海关的战略要地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控制之下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运动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列六部之首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注:口诀记忆“赔、设、拆、惩、改”四、影响⑴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分建设会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⑵社会矛盾发生变化,两大矛盾会流⑶促使资产阶级民主改革运动迅速发展⑷义和团运动体现中国人民反侵略精神,打击帝国主义嚣张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清王朝改革运动第二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中国人民的反抗考点一太平天国运动一、背景根本原因:列强入侵,民族、阶级矛盾激化客观原因直接原因:自然灾害频发理论来源: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农民平均主义思想主观原因结合起来组织基础:创立拜上帝教二、概况(1851——1864)金田起义:1851年洪秀全集合拜上帝教群众在关系金田村起义兴起发展永安建制:太平军攻克永安,整顿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政权定都天京:1853年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国都与清廷对峙北伐:太平军北伐一直打到天津郊区,后因孤军深入而失败夺取清廷全盛半壁江山西征:西征军在鄱阳湖击败湘军水师进军江西占领众多州县进入全盛(1856年)原因:领导者进取心衰退,腐朽思想滋长由盛转衰——天京变乱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尖锐表现:韦昌辉杀死杨秀清后被处死石达开收猜忌负气率兵出走,全军覆没重建领导核心:提拔陈玉成和李秀成等青年将领让洪仁玕总理后期防御朝政实行政治政革1858年李秀成、陈玉成攻破清军江北大营,三河镇开展防御作战:歼灭湘军精锐,暂时稳定局势1860年李秀成陈玉成功破清军江南大营,李秀成乘势东征攻至上海近郊运动失败:1864年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三、《天朝田亩制度》——革命纲领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n⑴内容建立四有两无社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上交国库“四有两无社会”即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革命性: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思想的结晶,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封⑵评价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体现平均主义思想,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无法实现四、《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方案——《资政新篇》政治:向西方学习,依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⑴内容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文教:开设新式学堂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⑵评价迫于当时形势(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未能实现主观原因:农民阶级自身局限性五、失败原因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联合绞杀六、意义⑴沉重打击了清王朝腐朽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⑵扫荡王朝秩序,冲击纲常名教,动摇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⑶他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表达了农民的理想追求,并破天荒的提出了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这一体制变革的勇敢尝试适当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考点二辛亥革命客根本原因近代以来社会矛盾激化,人民抗争探索的必然结果\n背景观条件直接原因清政府新正预备立现失败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时代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湖北新军入川武昌空虚社会基础清政府新政预备立现失败主观条件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三民主义组织准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政党的建立经济准备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军事准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例:广州起义)革命条件武昌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过程爆发时间1911年10月10日(“双十节”)经过湖北新军工程营率先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步炮兵闻风响应,经一夜激战12日攻占武汉三镇高潮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共和旗为国旗,改用公历民国纪年;颁布一系列移风易俗保护民资的法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间1912年临时参议院制定,孙中山颁布内容①主权在民,民族平等;②国民享有自由和权利;③三权分立;责任内阁意义①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体现民主精神,反映人类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历史要求,具有反封建进步意义②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灭亡民主共和政体确立,是近代中国民主化丰碑(局限:隐藏阶级压迫本质)失败袁世凯撺掇革命果实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颁诏退位清朝灭亡通电赞成共和,南京临时参议院推举其为大总统1912年3月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失败原因主观原因袁世凯自身条件:政治手腕老练,握有军权客观原因民资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政党软弱性妥协性(根本)隐藏在革命党中的旧官僚、立宪派乘机向革命派进攻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向革命党施压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联合破坏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n意义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功绩推翻“洋人的朝廷”清政府,客观上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思想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世界对近代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第三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考点一五四运动①一战期间日本加快对华侵略步伐,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妄国际图使中国变为其殖民地背景②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人民指明解放道路根本原因: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国内阶级基础: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工人阶级壮大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开展,十月革命后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阶段时间中心主力斗争形势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至6月5日北京学生集会、游行、罢课第二阶段1919年6月5日至6月底上海工人学生商人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口号“为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经过结果: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免除曹、章、陆三人职务,拒绝在《巴黎合约》上签字,运动取得初步胜利①“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②一些具备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与工人结合的道路,把马意义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③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④是一场更为广泛的传播民主科学思想的新文化运动⑤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⑥形成了爱国救亡、民主科学、文化启蒙构成的的五四运动宝贵精神财富,自此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考点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n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内部条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酝酿召开: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兴南湖游船上成立——中共一大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用革命军队和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专内容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所有制中心工作: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意义: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时间:1922年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中共二大内容: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即打倒军阀、推翻过几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革命共和国意义: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考点三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原因: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共同愿望工人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原因:中共三大确立了国共合作方针;共产国际的指导当时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具有革命性国共合作的兴起标志: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基础:新三民主义①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整编国民革命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过程高潮②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北伐,陆续歼灭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使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年国民政府有广州迁往武汉标志: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七一五”政变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具体地说:大地主大资失败产阶级力量强大;帝国主义干涉,维护其略利益积极原因在华寻找新代理人;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主观原因: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机会主义)错误,企图以限制工农运动与国民党右派妥协,放弃革命领权。意义: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考点四国共十年对峙\n武装起义原因主要原因共产党吸取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根本原因宁汉合流后,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和代表工农无产阶级利益的共产党在利益上存在矛盾南昌起义概况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八七会议时间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秘密会议内容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确立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的总方针意义给正处于组织涣散、思想紊乱的中共指明了前进方向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失败后,该向敌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10月到达井冈山,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意义①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身,经济上分得土地,使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②发展生产,促进了根据地经济建设,粉碎国民党经济封锁,巩固新生红色政权。目的联合农民阶级“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理论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实践①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1930年夏全国建立了十几处革命根据地,革命武装达十万人②1930年10月起朱德毛泽东领导根据地军民先后粉碎国民党军三次围剿使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③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意义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阶段,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红军长征原因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n根本原因左倾错误方针的误导经过开始时间1934年10月经过转折“遵义会议”内容纠正博古、李德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胜利①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②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对共产党和红军的围剿,保存和锻炼了中共和红军的骨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铸就了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长征结束后,中共以延安为中心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开创了革命的新局面第四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考点一抗日战争背景日本侵进程华罪行\n二、单元知识整合

相关文档